抢抓争资立项机遇 强力推进项目建设

2024-08-23

抢抓争资立项机遇 强力推进项目建设(精选3篇)

1.抢抓争资立项机遇 强力推进项目建设 篇一

抢抓机遇攻坚克难

强力突破女性进村“两委”工作

连云港市妇联

一、项目背景及成效

(一)项目背景。之所以把推进女性进村“两委”工作作为举全力妇联之力创新推进的重点项目,主要基于三个方面原因:

1、全国妇联、省妇联对此项工作高度重视,均纳入全年重点工作;

2、是妇联组织开展工作的基础;

3、我市指标全省落后,迫切需要全力推进、洼地崛起。

(二)项目成效。

1、目前,全市1427个村,已完成村支换届的村1422个,其中1422个村党支部有女支委1475名,已完成换届的村女性进村“支委”比例达到100%(换届前为37.8%);

2、是党员的933名村妇代会主任全部进入支委。

二、项目推进创新做法

(一)重抓领导重视关键,用最强大的合力推进女性进村“两委”工作

推进女性进村“两委”工作,仅靠妇联单一力量难以突破,领导重视是关键中的关键。工作中,我们做足功课、紧贴部门、深入县区,引起了各个层面领导的高度重视,形成了推进女性进村“两委”工作的强大合力。

1、“做足功课”争取领导重视。找领导之前做好“三门功课”:一是“家家到”县区两轮调研,摸清摸准全市基本情况,同时研 1

究周边市指标水平、在全省排位等。二是连续召开了多次专题通报会、汇报会、推进会,集思广益,形成推进建议方案。三是研究吃透民政部和全国妇联制定出台的《意见》(民发[2008]206号)及省妇联推进女性进两委工作《意见》要求,在此基础上,向市委、市政府的分管领导汇报,引起了领导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市委副书记、组织部长魏国强亲自主持召开专题座谈会并印发《会议纪要》;在全市动员大会上对女性进村“两委”工作专门部署强调;当即同意妇联提出的组织、民政、妇联三家单位联合下发文件、联合召开推进会的建议;市政府副市长杨莉带领部门领导到县区专题督查;全市妇联均纳入各级村级组织换届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全过程参与村级组织换届工作。

2、“紧贴部门”形成推进合力。如何去贴组织、民政部门,我们也费了大量的心思,首先,我们把上级的文件、领导的要求汇集成册,便于统一宣传;其次,我们精心拟好三家要出台的文件初稿、要召开推进会的方案,便于有准备地征得其同意;第三,充分发扬“钉子”精神,一次不行二次,去紧贴、去感染组织和民政部门的领导,形成了三大成效:一是市委组织部、民政局、妇联三家联合下发了《意见》,除了将省妇联的“四大目标要求”全部写入外,还将村妇代会主任待遇特别强调。二是市委组织部、民政局、妇联三家联合召开了女性进村“两委”推进会,强化了这项工作的重视程度。三是市委组织部、民政局均把推进女性进村“两委”工作作为换届选举的一项重要任务,都专题部署强调,形成共同推进的强大合力。

3、“深入县区”层层传递压力。为让县区真正重视,我们做

到“三个见面”:一是约好时间,与县区委“一把手”见面。重点向他们讲明五个情况:

1、全国妇联的要求;

2、省妇联的四大目标;

3、市委领导的要求;

4、我市现状;

5、各自县区留守妇女占比及进入村“两委”比例,并根据各县区实际提出合理化的推进建议,引起了县区委“一把手”的高度重视,均把推进女性进村“两委”工作作为村级换届的重中之重来部署推进,并对推进不力的乡镇领导班子、主要领导实行责任追究。二是妥善安排,与县区的分管领导见面。重点与他们探讨推进女性进村“两委”的手段方法,特别推荐专职专选做法,各县区均在条件成熟的村实行专职专选,这也是此次推进女性进村支委成功的一个关键。三是召开座谈,与各级妇联干部见面。召开县、乡、村三级妇联干部座谈会,对县乡妇联明确目标,对村妇代会主任进行动员,层层将要求部署到位、压力传递到位、工作落实到位。

(二)重抓妇联推进主体,用全妇联的力量推进女性进村“两委”工作

推进女性进村“两委”工作,妇联的认识到位至关重要、决定成败。过去认为推进女性进“两委”工作是组织、民政部门的事,妇联当好“配角”就行了,但多年的实践证明,这样做毫无起色。为此,我们强化各级妇联的主体意识、主动意识、创新意识,市妇联各主席包县区、县区妇联各主席包乡镇、乡镇妇联主席包村,促使各级妇联的认识真正到位,在村“两委”换届中发挥了妇联的主体推进作用。

一是选前强化“三步走”。第一步,抓推荐。全市各级妇联开展“拉网式”的调查,建立女性人才库4000余人,并移交给组织、民政部门。第二步,抓培训。拿出专项经费突出抓好三级培训:抓好市级示范培训,举办了全市示范培训班;抓好县级骨干培训,市妇联各主席分别到联系县区讲课,举办县级培训班12期、受训妇女1700余名;抓好乡级普遍培训,确保每个村至少有4名妇女参加培训。第三步,抓宣传。集中发放省妇联统一制作宣传画、宣传手册2万余份;设计制作了专题网页;在《连云港日报》出版了“巾帼家园”女村官专版,在《连云港电视台》开设了专栏,在《港城妇女工作》出刊了专讯,在全社会营造了浓厚的推进氛围。

二是选中把好“三道关”。

1、把好报名关,确保有人参选。对进入“人才库”的女党员逐一上门发动,对个别无合适女党员的村,还发动卫生室、学校、机关的女党员积极报名参选。报名环节,全市1430个村共有2283名女党员积极报名,占到159%。

2、把好公推关,确保有人可选。落实市、县、乡三级妇联干部包村责任制,帮助优秀女党员参与推举,成为侯选人。公推环节,全市1430个村共有1724名女党员被推举为候选人。

3、把好直选关,确保有人当选。全市上下层层开展“我参与、我成长、我成功”竞选模拟演练,对没有把握当选的女党员实行妇联干部“一对一”帮扶,有效提高了女党员参与直选的成功率。

(三)重抓县区突破重点,用超常规的手段推进女性进村“两委”工作

县区是推进女性进村“两委”工作的落脚点,只有抓住县区、突破常规才能取得工作的良好成效。推进中,我们试点先行、探索创新,突破了女性进村“两委”工作政策、方式、选举上的局

限。

一是政策上突破。在灌南县、海州区试点,灌南县委、县政府下发《意见》,将村妇代会主任列为村(社区)“五大员”,工资不低于村(社区)主任的80%,从村级“三项资金”中列支;海州区下发文件,除了将灌南县的做法推广外,还将女性进“两委”的比例要求纳入文件中。灌南县、海州区均突破了村“四大员”及村妇代会主任工资无法从“三项资金”列支的局限,为推进女性进“两委”工作开创了先河、创造了经验、打下了基础。

二是方式上突破。在方案审批上,突破以往做法,各乡镇的方案若没有女性候选人,组织部门一律不批。在推进部署上,突破条条框框,各县区突出强调要“理直气壮地做女性进村支委”工作,均建立了目标考核、责任追究制度,形成了高压推进的态势。在推进方法上,突破岗位局限,各县区均在条件成熟的村设立女委员岗位、实行专职专选,有力提升了女性进村“两委”的整体比例,连云区、海州区推进专职专选,女性进村“支委”一次选举比例即达到100%。

三是选举上突破。对在村级公推直选中没有女性委员的村,联合组织部门采取“一选一配”(一选即二次选举,一配即组织配备)方式配备到位。“一选一配”均在原有委员基础上“加长板凳”,拿出一个女性委员名额进行选举或任命,以此确保达到100%(第一次选举中女性进村支委只有45%的东海县,通过“一选一配”将没有女性支委的181个村全部选配到位,使比例达到100%)。

三、项目启示

启示一:事在人为。再难的工作,只要认真了、拼搏了就一

定会有收获。推进女性进村“两委”,只要妇联的认识真正到位,不等不靠不要,就能用妇联的“一根针”把领导重视、部门支持的多条线串起来,形成工作推进的强大合力,取得工作的显著成效。

启示二:有为有位。当前,我市推进女性进村支委工作已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全市妇联组织在这场特殊的战役中展现了妇联作为、受到了广泛好评,达到了锻炼队伍与推进工作的“双赢”,我们将乘势而上、乘胜追击,在村委会换届中再打一场漂亮的翻身仗,全面提升女性进村委比例,以有为求有位。

启示三:持续作为。按照全国妇联宋主席在党群共建创先争优、推动妇联基层组织建设创新发展座谈会上提出的“解决有人干事、有阵地做事、有钱办事”要求,今年,我们解决“有”的问题,力争女性进村“两委”比例实现100%;明年解决“强”的问题,作为基层女干部培训年,提升女干部素质;接下来,解决“活”的问题,全面推进“妇女儿童之家”建设、积极争取政策资金等,让基层妇女工作全面活起来。

2.抢抓争资立项机遇 强力推进项目建设 篇二

2015年, 临夏州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总体目标, 立足民族特色优势, 在推进牛羊为主的现代畜牧业全产业链建设方面取得一些成效。重点抓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强化政策资金扶持, 夯实产业发展后劲。临夏州出台了加快富民产业培育促进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计划等政策, 对新增牛羊能繁母畜、饲草开发、规模养殖、合作社建设等实行补贴。落实各类项目资金1.1亿元, 带动项目实施主体投入资金2.2亿元。协调金融机构通过“公司+农户+担保”的授信模式, 为226个养殖场 (小区) 发放双联惠农贴息贷款11.84亿元;利用村级产业发展互助社借款发展畜牧养殖, 全州发放互助社借款3.8亿元, 惠及农户4.92万户, 使产业发展后劲持续增强。

二是科技支撑为主导, 做大做强养殖基地。以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为抓手, 新建标准化规模养殖场 (小区) 109个、累计达到1 460个;发展规模养殖户1 713户, 累计达到4.12万户, 牛羊饲养量达到310.85万头 (只) , 增长7.49%, 全州规模养殖比重达到54.9%, 牛羊良种化率分别达到72%、74%。积极开展秸秆饲料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建成广河寺后子、临夏县众新2个玉米秸秆饲料加工配送中心, 在满足当地饲草需求的同时, 开始销往青海等牧区, 全州秸秆饲料化利用率达71%, 同比提高4个百分点。重大动物疫病免疫密度保持在99%以上, 保障了畜产品质量安全。

三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提升龙头企业发展水平。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提升龙头企业发展水平。康美、清河源、燎原等龙头企业大力实施品牌战略, 开展民族地区现代牛业全产业链提质增效示范创建, 举办“清河源杯”农产品交易会、赛牛相牛会, 参加国家农产品博览会等, 建设标准化规模肉牛繁育基地, 强化订单收购, 不断扩大产品营销网络, 新增销售网点近2 000余家, 品牌效应发挥更加显著, 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全州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40%。依托“东乡手抓”著名商标, 鼓励规模养殖场、养殖合作社建设“手抓羊肉”专卖店, 仅2015年全州新增“手抓羊肉”专卖店120多家, 日销售优质肥羔2 160多只。据统计, 2015年, 临夏州省级以上大型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1亿元, 畜产品加工业的健康发展, 为壮大产业基地、带动农民增收注入了强劲动力, 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引擎。

四是突出示范带动, 提升产业扶贫成效。认真落实精准扶贫政策, 对有一定资金和养殖技能的贫困农户, 依托龙头企业带动自主发展, 形成了“龙头企业+养殖场 (合作社) +市场营销”带动发展模式, 大型龙头企业平均带动农户在3 000户以上;对有劳动能力, 但缺乏资金和养殖技术的贫困农户, 以养殖合作社为纽带, 以资金、实物和劳力等形式入股分红, 涌现出了“养殖场+合作社+农户+市场”带动发展模式, 规模养殖场平均带动农户20户以上。全州80%左右的农户参与到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中并受益。

3.抢抓争资立项机遇 强力推进项目建设 篇三

1.我省现代农业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

1.1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初步形成 几年来,国家、省、市、县财政和民营及个体在多层次、多元化上对现代农业建设的资金投入逐年增加,主要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农业机械化、大型水利工程和农业产业化项目、标准化农田、标准化棚膜园区、标准化牧业小区、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农产品贮运销体系等建设。农业生产现代化装备水平明显提高,初步构建了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

1.2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 在国家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的激励下,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全省粮食生产已连续6年获得大丰收。

1.3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农业现代化生产水平进一步提高 农业机械装备结构明显改善,功能进一步增强;农业水利建设取得明显成效。近几年,国家、省、市、县财政投入大量资金兴建各类水利工程、引水灌溉工程和农田节水工程,提高了农业抗旱能力;农业科学技术水平全面提升。新品种、新技术全面普及,农业生产从业者素质明显提高,接受新知识、新技术能力加强。

2.我省现代农业建设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近年来,我省粮食生产不断跃上新台阶,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稳固,同时也促进了畜牧业、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多种经营及农村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随着农业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农村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带动,农村劳务经济的崛起,农业现代化建设进入了历史新阶段,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同时,随着国际和国内经济环境的变化,国际金融危机的进一步显现,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国内外农产品市场竞争加剧,加之我省农业发展资源环境的约束,城乡统筹发展、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和双层经营体制还不完善,在农村改革不断深入的过程中,多方利益的交织和冲突,导致新问题、新矛盾的涌现和叠加,使现代农业建设面临着新的挑战。

3.加快推進现代农业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3.1依靠科学技术,推动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大力推广节本增效新技术,发展精准农业;发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构建产业内、产业间生态物质循环链,降低资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农业生产无废物排放;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制定农田生态保护条例;广泛宣传引导,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

3.2进一步加大对粮食主产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 为保证粮食安全,国家财政应加大对粮食主产区农业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重点加强农田水利和小流域治理,防治水土流失。按照“谁投资、谁建设、谁所有、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兴办农田水利事业,大力发展节水技术和节水工程建设。

3.3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建设一个由政府主导或监管的公开、公平、公正的土地流转市场。大力推动农村经营体制创新,积极发展多方式、多层次的经营体制。统筹城乡经济发展,促进城乡生产要素双向流动。吸引城市资金、技术、人才向农村流动,激活农村内生性发展动力,活跃农村市场经济,完善土地征用价格机制和农民生活保障机制,活跃农村市场经济,实现城乡劳动力、技术、资金双向流动。

3.4加快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加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以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延长产业链,提升农业整体效益,壮大优势产业,培育特色新兴战略性产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农产品仓储物流和网络营销服务业,促进农村产业协调发展。

上一篇:停车场智能化施工规范下一篇:大型医院巡查自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