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物细无声德育

2024-11-29

润物细无声德育(共8篇)

1.润物细无声德育 篇一

润物无声的语文德育教育

笔者认为在陶冶学生情操,升华情感,净化心灵,潜移默化地使学生逐步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人格、心理等方面,语文学科在众学科中具有得天独厚的学科优势。正如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的:“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但如何进行语文学科德育的教育呢?我想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手段来实施德育的渗透,运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渗透性原则,借助文本中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去影响人、塑造人,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是较理想的选择。

因为语文教材的思想性很强,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伦理道德,典型的事例、震人心弦的艺术形象、美丽多姿的山川景物,都具有激动人心的感染力量,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极好材料。

如在教海伦·凯勒的《再塑生命》这篇课文时,先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海伦写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学生一下子就进入了对人生的思考,唤起了对海伦无比崇敬的情感,为整堂课创造了很好的感情氛围。下面通过课文的深入学习,他们对于海伦坚韧不拔的毅力和莎利文老师爱的奉献的感悟便水到渠成地深入了他们的内心。还有学习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幸福观;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治学品质;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战斗精神;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献身精神等,都体现了中华民族悠久丰富的人文伦理道德观。再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一生飘泊潦倒,但始终关心祖国命运、人民疾苦的杜甫;“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心照汗青”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宁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粮”的爱国人士朱自清等,他们的优秀精神品质,在历史长河中闪闪发光,通过对他们事迹的讲述,学生自会在心中有敬仰、追慕之情,老师诚挚的歌颂与赞美也会在学生心中定下航标,自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语文教材中的好多课文都是陶冶学生道德情操的好材料,教学中要努力创设有教育意义的情境或组织有意义的活动来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如笔者曾在教《斑羚飞渡》时,先让学生了解一群被猎人追赶的斑羚被逼上悬崖,陷入了绝境,老斑羚为了赢得种群的生存,心甘情愿地选择死亡。然后启发学生: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我们所生存的环境中是否也需要这种集体主义精神。教学《海燕》时,可从高尔基的苦难经历、革命斗争精神和他的无产阶级文学创作开讲。这样,不仅能让学生了解作者和文章的写作意图,同时也能让学生感受到了高尔基那种逆境中成长的坚强意志。使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受到了心理健康教育。教《记念刘和珍君》一文时,让学生课前先写一篇有关“三·一八”惨案的报道及一篇纪念刘和珍的悼词,然后挑选两名同学上台朗读,营造浓浓的悲愤氛围,深入体味作者当时的心情,激发学生强烈的爱憎情感;教学《雷雨》一文,让学生分角色扮演剧中人物,剖析人物复杂的情感世界,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去把握、领悟作品的思想倾向……

语文课文中描绘的美丽景象也随处可见。如那“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的洞庭湖;那“山水之间”的醉翁亭;那“折戟沉沙铁未销”的赤壁遗迹;那“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那“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南国秋色。那故乡的榕树、荷塘的月色、故都的秋景……这些美景经过教师绘形、绘声、绘色的渲染,再由学生反复朗读、品味鉴赏,久而久之,无声润物,就会在他们内心深处培养出对祖国的热爱,对青春年华的珍惜,对完美人格的追求,对理想事业的渴望等健康美好的思想品德。最终达到帮助学生树立美好理想,追求生命价值的目的。

教学中,教师还可结合所学课文,紧密联系学生的思想、学习和行为实际,指导学生写周记、办展览,不定期地举办辩论会、演讲比赛,还有课前三分钟小故事,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征文活动等等。总之,可采用多种形式,创设条件,制造情境,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思想道德教育。记得给学生们读过一篇文章,讲的是一位美国老师在课堂中用到了音乐的乐器,可惜学生把鼓给敲破了。那位老师走过去,问道,“怎么坏的?”她说:“我这样,这样,就坏了。”“好,你再给大家表演一下,是怎么坏的?”老师说。那个同学又把同样的动作做了一遍。老师接过破鼓,边敲边说:“这样敲就会坏的。好了,现在这鼓已经坏了,每个同学跟它说永别了,它再也不会陪你们玩,给你们带来乐趣了。”最后老师把他收进了袋子。美国人的教育中没有“赔偿”问题。他们首先考虑的是如何让学生学习,如何鼓励他们学习。当东西真的损坏了的时候,他们用“永别”的形式唤起孩子的良知和同情心,让孩子真正感受到了乐趣与爱惜同在。将道德教育融入学生的真情实感,这难道不是最好的道德教育么?

还有一次,根据电视中的一件事,把它讲给了学生,就是一个公司招聘员工须回去给父母洗脚一事,把孝顺与人品讲了一番。过了一段时间有一位家长来校,说起了孩子的变化,便提到孩子懂事了,知道关心父母了,并说起了语文课上的几个小故事,孩子回家是如何讲述的,可以说学生接受了老师的引导,并将其付诸行动,产生了这样的良好效果。

着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身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每时每刻都应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使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能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是一个高素质的人才。语文老师更应依据语文课自身的特点,充分发挥教育主渠道作用,时时进行德育的渗透和影响工作,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2.润物细无声德育 篇二

一、在言行中渗透

欲育人者必先自育, 教师要处处为人师表, 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 自己要先做到, 用自己的爱心和人格魅力感染和影响学生。在教学中, 教师应成为体验和鉴赏文章的先行者、领头羊。例如, 要求学生背诵的文言课文、诗词, 我都会在上课的时候, 用声情并茂的背诵形式领读或朗诵, 以减轻学生背诵课文的畏惧心理, 激励学生多背诵多积累。每次指导学生作文, 我都必须先给学生口头作文, 交流自己的作文思路和体会, 有时还把自己发表在报刊上的一些文章拿去给学生传阅, 以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课堂上, 我尽可能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参加难易程度不同的活动。尤其对学困生尽可能予以肯定, 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学习积极性, 多引导, 多肯定, 多赏识, 激发学生兴趣, 树立乐观向上的学习态度, 增强学习自信心。

二、质疑探究渗透

清代一位学者说过:“疑者, 觉悟之机也,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而“疑”又是“思”的导, “思”则是“疑”的创造性延伸。引导学生质疑探究, 发展其主动的首创精神, 对于渗透德育也很有用。如讲《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 有的学生提出这样的疑问, “圆明园为什么会被毁灭?”教师首先赞扬这个学生问得好, 接着以此为契机, 启发学生思考发言, 经过讨论, 唤起了学生对强盗们的仇恨, 懂得了“落后就要挨打”, 激励了学生好好学习的决心。又如, 讲《蟋蟀的住宅》一文时, 有的学生提出“动物只有窝、巢穴, 蟋蟀的穴为什么叫住宅呢?住宅是人住的呀!”此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体会蟋蟀不随遇而安吃苦耐劳的精神, 从而受到入木三分的教育。

三、善抓习作常渗透

作文如做人, 一篇文质优美的文章, 本身就是一个学生心灵品德和道德素质的客观反映。叶圣陶老先生曾经强调“作好文, 首先应学做人”, 将“作文”与“做人”并列起来。作文与做人密不可分, 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作文教学活动不失时机地渗透德育内容, “吾手写吾心”, 在作文中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 这对他们的一生发展都会有很大帮助。

现在的学生对雷锋是知之甚少, 学习雷锋觉得是过时了, 我在分析列举了许多社会不文明的现象后, 引导学生思考假设当年的雷锋还在身边, 我们社会上许多的不文明的现象还在吗?事实上, 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今天, 确实也涌现了不少雷锋式的人物, 你了解了多少?要弘扬雷锋精神, 从根本上扭转社会的不良风气, 只是呼唤能行吗?经过讨论分析, 学生理解了时代需要雷锋, 我们不能只是呼唤雷锋回来, 而更重要的是唤醒自己, 雷锋就是你我他, 雷锋就是每个人, 只有如此, 社会才会进步……

四、利用活动巧渗透

语文课是开放的学科, 它来源于生活, 又服务于生活, 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构建具有教育性、开放性、实践性的学生主体活动, 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 这既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 又是增强学生素质的另一途径。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各种语文活动, 如诗歌朗诵比赛, 成语故事比赛, 收集简报, 做手抄报, 举办讨论会、讲演等。这些活动既能激发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也能让学生感受到集体协作的重要性。古典诗歌朗诵、讲成语故事, 让学生们在掌握朗读、讲演技巧的同时, 又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精炼形象, 祖国灿烂文化的源远流长, 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

五、在作业批改中渗透

学生的作业既能检验他们掌握知识的熟练程度, 也最能及时反映出他们的思想动态。而教师在批改作业时所面对的是每一位学生的作业, 便于因材施教、个别指导。可以说, 评语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 也是师生交流的绝佳方式。作业评语不只是对作业本身的评价, 可以是对学生生活、学习、做人等方方面面的引导和教育, 语言可以是多式多样的。例如, 对于学困生的作业要多鼓励, 在一位学困生字写得较好、而内容全错的作业上我这样写道:“你的字有很大进步, 老师期待你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像你的字一样天天有进步”。我还经常在班级树立榜样, 或搞作业展览, 让好的同学谈做法想法, 让学困生谈启发。这样不但规范了作业, 也规范了学生的行为, 培养了他们的责任感, 使命感。

“渗”是指教学中进行的德育要悄无声息, 真正做到“润物细无声”。语文教学还是语文教学, 它不是品德课, 虽然要注重人文教育, 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但是德育更不能喧宾夺主。

“透”是指德育“渗”过之后的效果, 只有内化成学生自己的道德认识, 用以指导自己的行为实践, 在行动中体现出来, 那才可以叫做“透”。

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 个别的成功, 还不能说是这堂课的成功, 只有全体或者说是大部分达成共识才是真正的“透”, 那才是有效教学。

3.润物细无声——语文德育之法 篇三

在古代教育中,德育的位置举足轻重。高中语文课本中,《寡人之于国也》有这样一句话:"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意思是认真的兴办学校教育,把孝悌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孝悌的道理"就是道德教育的一种。孔子所倡导的侧重于道德修养的"仁"就更是属于道德教育的范畴了。如今,德育更是成了社会主义全面发展教育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培养全面发展新人的重要途径。

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我将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谈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渗透道德教育。语文课毕竟是语文课,而非思想政治课。因此,我们的德育教育,应是"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要真正做到"不'说'一字,尽得风流"。这要求我们在进行道德教育时,既要讲策略,又要讲技巧。下面我就谈谈在语文教学中,我自己是如何做的:

一、提高教师自身的道德修养

"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提高学生的个人素质,首先离不开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有着深刻的影响,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本身就是一部活的德育教材。教师在教学中的优秀表现,可以使过去不喜欢语文的同学,因为你的个人魅力而喜欢上这门学科。同时,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质,加强自身的人文修养,才能挖掘出语文教材中隐含的德育因素,把它渗透给学生,从而完成对学生的德育。

二、课堂教学中的渗透德育

语文课,尤其是高中语文课,教材中有许多隐性或显性的德育素材,这为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提供了有利条件。例如在学习《小狗包弟》时,对巴金本人的介绍,便就是一次良好的道德教育。学生们通过了解作者的人性自我解剖的过程,接受了一次非正式的良知教育。

当然,通过分析作品的人物形象进行德育渗透,也不失为良策。学生在教师精心创设的情景中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如果我们就此止步,学生也许会当时感动,当忘得也快。因此,我们作老师的一定要注意点拨和拓展,让学生能将获得的这份情感体验和理性认识用来指导自己的实际学习和生活。在课堂教学中选择好点拨的时机,并注意随机应变,否则易变成枯燥的说教,达不到水乳交融的效果。如在高三复习时,试卷中有一篇现代文阅读《我与地坛》。在学生阅读完文章,体会到母爱的伟大后,我说:"无论是名人还是平凡人的母亲,母爱都一样的伟大。"接着,我补充了几个古今中外的一些关于母亲的感人事例,并让同学们一起动情的朗读。当时,许多同学的眼圈红了,显然他们被这伟大的母爱打动了。

教师还可利用作文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90后的孩子更加早熟了,电视、网络、书报杂志,让他们铺天盖地的接触爱情,他们中有的已经早恋,但他们的爱情观念,价值观念亟待修正。在教授《氓》与《孔雀东南飞》时,我们对于爱情观进行了深入的讨论,此外,我又给学生们布置了一篇《我的父亲母亲》,请他们写一写自己爸爸妈妈的爱情和婚姻。我希望他们通过关注父母的爱情来确立正确的爱情观。

在讲评作文时,我一再強调,在他们将来的爱情和婚姻中,应该要互相体谅和包容,尽量消解家庭矛盾;应该要用行动和语言把爱表达出来,不要跟父母一样把爱藏在心底。我的班上有一个离异家庭的女孩子,对自己的父亲,对自己所处的环境,充满了恨意。因此我又找这位同学做了一些心里的交流,帮助她走出阴影。这些有关学生心里的信息,如果不是以这样的方式是很难了解到的。

三、课后训练中的渗透德育

只要在平时训练中巧妙地设计题目,学生无论是课前预习,还是课后练习,都可以受到思想教育。例如我在教学中布置的课后作业:让学生续写《清兵卫与葫芦》和评价《山羊兹拉特》中主人与山羊在暴风雪中互相救助的意义,都有助于学生心灵的成长。

此外,让学生写周记也是师生沟通的一种极好的方式。周记虽只是语文作业的一种形式,但如果倾注其中的是一腔热忱,赋予的是一片爱心那么,学生面对苦痛烦恼时,它能帮其减免、排遣,而得欢乐;面对畏惧彷徨时,它能助其驱除,而变镇定勇猛。面对荒废懈怠时,它能砺其志,而趋勤勉。周记就不单单是一种作业,而更是一根治病的针。它可以解心结,医顽疾,它可以铸"金刚"。

四、大语文观下的德育渗透

德国诗人歌德曾经说过:"所有的理论是灰色的,唯有生命之树常青。"学生们在语文课堂里学到的东西,毕竟是间接的知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间接知识在直接体验中加以论证,对提高中学生的听说能力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对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都有极大的作用。

新课程改革是一次挑战,也是一次机遇,在课改的大潮下德育手段要尽量的克服单一化,形式化,口号化。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是德育的很好途径。因为生活是最好的教育环境,生活在人的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学会做人,主要在生活中体验实现。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找准语文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引导他们依托教材、结合生活实践经验,通过获取教材中生活的理性知识,并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生活经验相联系、相印证,进一步加深对生活的感受、认知、体验和感悟,从而进一步深化道德认识,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这样的教学活动,不仅让现实生活以"情境活动"的形式在课堂重现,而且让学生不断在学习活动中丰富积淀,并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逐步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在学习语文的"双基"知识的同时,让学生在丰富的社会生活中,学会听不同的声音,学会说自己的心中话。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的方法多种多样。应该说,语文课的德育渗透是全方位、多层面的有机体,它贯穿于整个教学始终。但最为关键的是传授知识的主体--语文教师这"源头"必须"活水"常流。也就是说,语文教师应该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思考力,能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灵活运用;另外,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也绝不是一朝一夕和一蹴而就的事,而是要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始终。这不仅是德育的要求,而且也是语文综合素质提高的必要条件。

4.润物细无声德育 篇四

中学德育经验交流报告: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南方中学,创建于1958年,积淀有近半个世纪的文化底蕴,“中国的保尔”吴运铎曾在这方土地辛勤耕耘。南方中学在1994年就晋升为省重点中学,是株洲市最先挂牌的省重点中学之一,2004年又挂牌为湖南省示范性高级中学。到今天为止,已经发展成为100个教学班,5000多名学生、300多名教职工的大学校。

我校地处郊区,校园周边环境比较纯朴,但是学生多,有各个县区的学生,走读生与寄宿生共存,地处南区,家长经商的也比较多,单亲家庭以及留守学生比较多,所以问题也比较多,但在问题和困难面前,我校上下积极探索、勇于实践,从激发学生德性修养的自主性和积极性着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精神,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摸索出一条规范化管理、人性化育人的德育工作的路子。我校德育工作的具体措施有:

一、规范化管理,人性化教育

(一)抓住两个重点,夯实德育过程

1、立师德、铸师魂。针对我校师资水平的现状,学校把教师专业成长和师德、师能的提高作为学校工作开展的重点、难点,采取优化管理,强化业务、高位引领的办法,促进教师快速成长、具体措施有:(1)加强师德教育。广泛开展“讲师德、守师纪、尽师责、塑师表、铸师魂”活动,把师德建设与教师的成长结合起来,持续落实“教师考核制”,把教师的师德和“评优评先”考核挂钩,保证德育队伍的纯洁性。(2)加强班主任技能培训。定期开设讲座,组织观看优秀班主任工作的相关录相,借此提高全体班主任的德育理论水平和工作技巧,加快班主任,特别是年轻班主任的成长成才。(3)编印《南方中学班主任工作手册》。介绍、指导班主任熟悉和落实的工作常规及工作程序,使班主任的德育工作更加规范化、系列化、制度化。(4)签订《新老班主任“传、帮、带”协议书》。通过“以老带新,以老帮新,以老带新”的方法,促进年轻班主任更早地熟悉各项工作业务,使之更快地成长,更有成效地开展工作。(5)注重交流和探讨。由于班主任工作中经常遇到各种困惑,为此,由学校组织,各班主任、科任老师共同参与,每周一次,对德育工作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反馈、交流、探讨,以寻求最佳的解决办法,努力使德育工作做到针对性、实效性。

2、抓养成,促规范。我校大部分学生来自市区及县区,一些家长文化水平比较低,不善于引导子女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还有一些家长常年外出打工或者常年做生意,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致使一些同学的言行、举止散慢粗俗。为此,学校重视抓好德育常规,加大学生养成教育的力度,促进学生文明成长。(1)健全常规管理制度。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在平时的管理过程中,我们发现,只有依靠规章制度,才能使其更加有效。为了做到德育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我们首先请政治教研组细化与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然后召集学生代表讨论通过学生规章制度,再通过《晨曦》报发到每个学生家长手里,最后收集反馈意见,编订了《南方中学学生手册》,做到人手一册,作为学生日常行为的准则。(2)抓好新生入学训练。健全制度十分重要,但落实制度更为重要。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落实制度这方面,我们狠抓了学生的起始教育。新生入学伊始,我们就大力地开展军训,举办礼仪教育,召开新生大会,进行《学生手册》知识竞赛,让新生尽快适应新环境,适应新生活,快速步入我校规范化的管理轨道。在每学期初,我们都要开展收心教育或养成教育,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3)抓好新生的军训工作,训三大步伐,主要是培养学生严明的组织纪律性、吃苦耐劳的精神和顽强拼搏的作风;训内务整理,主要是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唱革命歌曲和进行实弹射击,主要是培养学生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同时激发学生对军训的兴趣,使学生受到革命传统教育和了解一些军事知识;军训汇操,除检阅军训成果外,主要是强化军训效果,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与官兵开展活动,主要使学生体验军营生活,体会什么是军事化要求,什么是部队的优良传统和作风。(4)落实德育常规检查,构建和谐校园。学校安排值日行政、值日班主任、学生会干部每天进行全方位的德育常规检查,规范了学生的日常行为,促进了学校良好的班风、校风、学风的形成,保证了学校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努力构建和谐校园。

(二)突出自我管理,搭建成长平台

1、完善学生的自治制度。学校学生会、团委会和年级学生分会实行竞选制,让学生成就自我。学生干部的竞选分公示职位、自荐报名、竞职演说、现场答辩、民主测评几个程序,公开竞选,平等竞争。这一做法受到了全体学生的热烈欢迎,得到了广大家长的大力支持。同时,也激发了学生们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增强了学生的民主观念和自立能力。学生会设立学习部、纪律部、卫生部、文体部、宣传部等,学生干部全程参与学校德育常规教育的策划和管理。同时还成立网吧督察队、劝导队,监督、劝导同学远离虚拟世界,集中精神,专心读书;成立就餐文明督导队,帮助维持食堂的就餐秩序;成立交通协管队,协助值日教师在危险路段疏导同学,保证同学的安全往返。通过学生自我学习,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养成,让学生在自主管理中学会做人。

2、改革国旗下讲话的模式。为鼓励学生关注校园生活、关心自己成长,抒写真情实感、所见所闻、所想所悟,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风采的舞台,我校的国旗下讲话采用学生“自撰自讲”的形式,主持升旗仪式的是学生干部,目的是培养胆量及组织能力,演讲的是学生为主,每周的主题都是根据学校的德育主题确定,都是学生先写好评选,再演讲,升旗的是我们的国旗班的同学。升旗仪式的形式丰富多彩,如感恩教育,除了常规演讲外,我们通过教唱《感恩的心》和手语,创设温馨、感人的场面。特别是我校每天的升降旗制度,已经成为我校的一大亮点,只要听到国歌声响起,我校的学生就会自动站好行注目礼。

3、组建各种类型的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如围棋社、摄影社、英语社等,都是由具有此种兴趣爱好的同学组成社,每个社团根据社团规章制度、有计划的开展活动,学校团委社团部宏观调控,并予以指导。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发展了兴趣爱好,又可以活跃校园生活。

(三)改革评价方法,践行人文关怀

1、推行班主任量化考评制度。为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我校特制订了《南方中学班主任工作目标量化管理及考评细则》,实现了过程性和终结性评价的有机结合,并把班主任所得的量化分作为以后评优评先、任用的重要依据,进一步加强对班主任工作的常规管理。

2、操行评语改革。操行评语是班主任的一项重要工作,但长期以来常常被班主任忽视。老生常谈的话语,千人一面的格式,使学生的操行评语缺乏针对性和艺术性,缺乏新意,失去了应有的作用。为此,我校开展操行评语“三心”教育,即要求各位班主任要用“细心、耐心、爱心”来写操行评语,充分发挥评语的明理、激情和导行的功能,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3、注重学生过程性评价。多一把尺子衡量学生,就多一个优秀的学生,学校高度重视每位学生的个性激励,对学生的评价不搞一刀切,只要学生的某个方面有闪光点,就及时给予肯定、表扬和奖励。

二、开展主题活动,引领学生成长

主题活动是学校培养学生个人素质的重要途径,是引领学生成长的主要平台。积极、认真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主题活动,为学生搭建一个表现自我,展示实力的大舞台,是我校开展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方式。

1、“手拉手”等爱心助学活动

自1998年开始,我校就坚持不懈的开展“手拉手”扶贫助学活动解决高中住宿学生部分生活费(每学期250元—500元)、长期开展“三个一”(即“一对一、一扶一、一帮一”)扶贫助学活动,解决了一部分高中农村困难学生的就学及生活问题。“三个一”行动即一个初中班的全体学生扶助一个贫困高中优秀学生的部分生活费、学校一个科室的老师扶助一个贫困高中优秀学生的部分生活费或学费、同时这个优秀学生帮助初中班学生的学习,做这个班的学习辅导员。我校每学期开学都将发起多年传统“手拉手”爱心捐助的活动,向全体师生发起爱的呼唤“让爱像柳絮般漫天飞扬”等口号的献爱心“手拉手”活动在全体师生的积极配合下成功开展,七年来扶助农村寒门学子三百多人,爱心捐助款额高达二十万元,被帮助的贫困学生现已有两百多人上了大学。不仅仅如此,我校为更好的做好“手拉手”爱心捐助的活动,开展了与其配套的“爱心互动”活动,为了那份爱心、为了感谢、为了一点心意,每学期我们将组织几十名寒门学子走进资助他们的班级,走进了那些充满爱的集体,为他们介绍学习上取得成就、生活上如何度过难关的经验,为他们解决学习上感到疑惑的问题,真正建立了资助者与被资助者的深厚感情,将“手拉手”爱心活动长期永久的延续下去,帮助更多的贫困学子走向成功。

除“手拉手”活动、爱心基金筹备助学资金外,我校还从学校财务拿出部分资金支助初高中贫困优秀住宿学生部分生活费(每学期150元)和部分优秀贫困学生的学费,学校领导积极支持、领导并参与救助贫困生工作,每年学校将拿出近三万多元的资金支助贫困学生的部分生活费和学费,享受学校补助生活费的学生,七年来共计一百多名,资金共计近九万多元;享受学校补助学费的学生,七年来共计二十多名,资金共计近十一万多元。这些受学校补助学费的学生都是家庭十分困难的孤儿、失去父亲或母亲的、或家中父母亲重病失去劳动力等的农村孩子,他们若没有学校支助,就只有一个选择——失学,为了让这些孩子安心学习,学校多方面关注他们,不仅给予学费补助,还给予一定的生活费用,解决了他们的心理负担,为他们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为他们铺平了求学的道路,拯救了一批又一批的即将坠学的贫困学子,为社会减少了文盲、增添了精英。如:2001届毕业的陈理斌、罗军考上了南京大学;2002届的陈江波考上了中国科大;2003届的吴梦杰考上了中国科大,唐煌考上了南京大学;2004届的谭勤学考上了清华大学,张茂林、张吉财考上了浙江大学,2005年沈威考上北京大学等,这些优秀学生在我们的帮助下,都将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2、实施感恩教育。由于受社会风气和周边环境的影响,我校学生中曾出现贪玩厌学、欺骗家长、顶撞老师、损坏公物、迷恋网络等问题,德育工作面临严峻挑战。2006年春季,我校从人性教化着手,从最朴素、最本质的立身做人常理教育入手,对学生突出“感恩”教育。通过征文比赛、演讲比赛、感恩小标语、感恩留言板、“感恩家书”、生活体验、主题班会、、文学社编印感恩教育专刊等活动载体,开展“拿什么报答您——我的父母”、“保护环境,亲近自然”、“师恩在我心中”、“忘不了你——我的亲友”、“难忘啊——母校”、“让我说一声——谢谢”等六个主题活动,着重在教育学生感激父母、感激师恩、感激侨恩、感激学校四个方面下功夫,让学生体惜父母的辛劳,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培养学生的大家庭意识,激发起学生孝敬父母,崇尚师德,感悟侨恩、珍惜时光,和谐人际关系的思想品德,迈出了学校德育工作的新步伐。

3、加强心理疏导,健全学生人格。针对农村学生家长家庭教育水平相对较差,农村学生一有心理问题难以及时得到家长的疏导的现实,学校十分重视心理咨询工作的开展,专门设立了“知心屋”心理咨询室,配备了专职心理教师。心理咨询室主要做好如下几项工作:一是帮助学生正确分析自身情况,既看到不足,也看到长处,从而树立信心;二是正确处理压力与动力的关系,使学生明白没有压力便没有动力;光有压力而没有将其转化为动力,只会事与愿违,适得其反;三是教育学生正确对待考试,使他们明白考试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每次考试可以帮助自己查找出问题,以利再战;四是教会学生化解压力,将压力落实到每一天充实的生活上,落实到每一课扎实的学习中;五是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开设心理讲座,帮助学生进行正确的心理自我调节;

4、激活《未完成》文学社、广播站、电视台的育人功能。近几年我校继续完善了文学社,开辟“校园之声”广播站、“南方中学电视台”两个活动平台。文学社围绕学校各学期的工作重心,开展各类活动,如文学讲座、文学采风、主题征文、演讲比赛、辩论赛等。文学社除开展常规性工作外,每月确定一个主题,开展征文活动,从中精选出优秀文章编印成专刊出版,并在广播站开设文学专栏播读优秀稿件,以上举措激发了广大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创作热情。经过十几年的摸索与探讨,我校文学社工作已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生力军。广播站开辟了校园新闻栏目、而且根据每月的主题活动,配合音乐及故事宣传。电视台除了播放校园内外各种新闻之外,还有“名师名生访谈”、“放大镜”等栏目,成为学校宣传的德育阵地。

4、开展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开展以爱国主义为中心的系列教育活动始终是我们的工作中心之一,我们结合鸦片战争、“一二·九”、“五四”运动等纪念日,举办了讲座、知识智力竞赛、征文、演讲、主题班会、参观访问、社会实践、卡拉OK大奖赛等专题鲜明,内容健康、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每年坚持举办大型校园文化艺术节和科技节。校园文化建设,已初步形成了框架,目前,我校有舞蹈队、合唱队、“南方广播站”“南方中学电视台”、未完成文学社、校科技兴趣小组等,这些社团在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中,起了生力军的作用,社团活动长盛不衰,“未完成”文学社已经成为我省很有影响的学生文学社团,社员之多,刊物之精,被评为湖南省优秀文学社。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促进了校园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学校除了不断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每年的重大节日纪念日,我校都精心策划,积极开展演讲比赛、征文比赛、摄影比赛、趣味文体比赛、卡拉OK比赛、歌咏比赛、舞蹈文艺会演、“六一”游园活动、篮球联赛等活动,均获圆满成功。其中2005年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的演讲比赛;2006年纪念长征胜利六十周年等活动,都取得很大的反响。

宿舍文化建设。我校有多名寄宿生,管好学生宿舍,安排好寄宿生生活在我校显得非常重要。为了进一步提高寝室的管理水平,创造优美、整洁、舒适、安全的住宿环境,让家长放心,学生安心,我校积极开展宿舍文化建设。步骤是先规范宿舍的布置,然后发动各宿舍的同学团结协作,发挥集体智慧自主确定制作个性化的舍名、舍训,悬挂在宿舍的显眼位置。这些文雅、富含思想或哲理的舍名、舍训,是全体宿舍成员的共同创造和选择,其中凝聚着学生们的志向和情趣,体现着学生们的智慧、想象和灵性。舍名、舍训的讨论、选择、确定的过程,也就成了学生们思考的过程、认知的过程、学习的过程,既开阔了知识眼界,又美化了居室环境,陶冶了情操,同时又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教育。舍名舍训的设计制作,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自主管理自己宿舍的意识,有效地提升了我校学生宿舍的文化品位,成为学校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

5、坚持举办青年党校

学校党团组织在加大对全体学生教育力度的同时,注意培养青少年学生骨干,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水平,加强党团共建工作,推进中学与高校思想教育的接轨,带动学校学风、校风的不断优化。我校青年学生业余党校从1996年开始,到现在已经是第十一期,培养了800多名优秀学员,以及将十几名青年党员。为高校输送了一批有理想、有道德、有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党校在教学方法、内容、方式上,努力做到了三个结合。一是授课方法与青年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相结合。讲课中老师们打破传统的说教方式,紧紧抓住青年学生中的热点问题,采取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用大量的事实,用感人的语言,把党的基础知识讲得生动活泼。有位学生在学习心得中曾动情地写道:“党校老师的每一堂课,都像是一次次感人肺腑的促膝长谈”。二是授课内容努力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党校的教学内容以《中国共产党章程》为基本教材,以《国情教育读本》为参考读物。在教学中,我们还针对学员的思想实际,安排了“高标准、严要求、做同学的典范”、“青年的理想与党的目标”、“新时期党的使命”等专题讲座,逐步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我们组织学生观看《毛泽东和他的儿子》、《吴运铎——把一切献给党》等爱国主义主旋律影片,并组织学员进行观后感交流。组织学员清明节到流芳园扫墓,了解株洲抗日革命史。我们还先后召开了学生党员宣誓大会,党校学员先进事迹报告会等。我们还精心安排每期培训班的开学典礼和结业仪式,力争使我们的每一个活动都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烙上深深的印记。三是在教学方式上,努力把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学生们通过党校的理论学习,基本上对党的历史、党的宗旨、党的奋斗目标、党员的标准以及党对青少年的期望等内容了一定的了解。但这种感性认识还没有成为学生的理性思考。同时,同学们对当前社会上存在的许多问题又有许多模糊认识。因此,在办学中,我们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走出去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从而使学生澄清模糊认识,消除思想疑虑,理解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坚定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几年来,我们组织学员参观了中日合资南雅公司,参观了革命根据地———井岗山,参观了毛泽东故居———韶山,参观了在改革开放下富裕起的周边农村。与此同时,校团委每年还组织“十八岁成人教育系列活动”、“学雷锋志愿者服务活动”等,增强学员们的社会责任感。正如许多同学在结业总结中写到的“党校组织的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使我更深入地了解国情,更直接地感受到党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的巨大成就。也使我的思想在思考中日趋成熟”。

办学成果:党校为学校培养了一批学生骨干。创办青年学生党校以来,共办培训班11期,有800多名青年学生参加了培训,他们中有90%以上成为学校的各级干部、直接参与学校管理,成为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主力军。党校带动全校树立起好学风,好校风。吸收一名学员等于培养一个骨干,发展一名党员等于树起一面旗帜。学校每次发起的捐款助学、救灾,总是党校学员们带头捐款。学校每一项教学管理改革,也总是党校的学员们理解最快、执行最快。正如一名学员所说:“谁的名字要和党校学员联系在一起,谁就得在多方面去争取优秀”。学校培训的210多名学员,发展的四名学生党员,就是全体学生心中的典型。榜样的无声号召,又带动全校学生思想觉悟的明显提高,党校、团校、少年军校等校内“六校”成为我校办学的特色。党校为高等院校输送了一批优秀干部。学校发展的十几名学生党员,均成为所在重点大学的优秀学生干部。已毕业的九期党校学员80%地考上大学,经调查统计,已有40%在高校加入党组织,他们绝大多数成为所在院校系的学生干部,如:孙明同学已是湖南师大的校学生主席,刘滔同学是西北工业大学研究生院学生会主席。很多学员在高校学业优异,年年获得甲等奖学金,经常有喜报传到母校。随着学员们的毕业,走出校园、走出湖南。我们党校的名声也开始传向祖国的四面八方。

6、家长学校

三、直面挑战,探究对策

虽然我校德育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我们也清楚地认识到离上级的要求以及同兄弟学校相比,我校仍存在不少差距,特别是面对今年九月份即将启动的高中新课改,学校德育工作又将面临新的问题、新的思考。

1、如何应对动态德育的挑战。现代社会飞速发展,新思想、新观念和新问题层出不穷,社会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当代学生处于一个多元、开放、变化的社会环境中,社会思潮的影响直接导致了学生思想的多元,个性差异越来越大,学校德育工作越来越难以预设,更多地呈现开放性和动态生成的特点,对学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2、如何建构新型的师生关系。在即将到来的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角色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将发生转变,师生之间如何通过交往、互动,构建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如何在新型的师生关系中,让学生会体验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召唤,形成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如何建构新型的师生关系已经迫在眉睫Q345无缝方管 无铅锡条 防水密闭门

防火栅栏门 电缆防火堵料。

3、如何搭建新型的教育平台。新德育倡导学生在群体的交往中,学会沟通,学会互助,学会分享,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在理解他人,欣赏他人的同时,也能更好的使自己得到他人的理解和欣赏。为此,我们的德育必须努力创设合作式的情境,为学生合作意识的养成与交往能力的发展搭建舞台。

4、如何培养“自己型”新人。多样性和差异性使得我们社会异彩纷呈,多样性和差异性更是我们开展德育工作的宝贵资源,我们的德育不能也不应该消灭多样性、消磨差异性,我们的德育必须也应该保护多样性、发展差异性。为此,我们就要拓展个性化德育新路,创设多样性、个性化的德育,让学生在多样化、个性化的德育中,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成为一个“有勇气做我自己”的人。

5.润物细无声德育 篇五

杨淑伟老师,20年来,坚守平凡岗位,默默耕耘,勇挑重任,甘为人梯,以“微笑面对每个人,认真面对每件事,爱心面对每位学生”为准则,成为学校青年教师的表率,展现了新时代优秀教师的良好形象,成为了农村优秀教师的一面旗帜。

一、认真工作,三尺讲台育桃李

1998年7月,杨老师第一次踏上了农村小学教育的“三尺讲台”。从那时起,她就把人生的坐标定在了为教育献身的轨迹上。她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教师职业、热爱每一个学生,把自我的事业看得神圣无比。杨老师长期扎根农村小学,面对地势偏远、条件艰苦的教学环境,二十年来,她用语言播种,用粉笔耕耘,用汗水浇灌,用心血滋润。无论天气多恶劣,无论自己的身体有多的不适,她都坚持上班,她没有因为天气或疾病请过一天假,耽误学生一节课。在教学上,她坚持课前认真备课,根据每届学生的不同特点,制定不同的学习计划,力求使复习更贴近学生。在教学中,她认真贯彻新课标的要求,不断吸收新的教育信息,把新的教育理念落到实处,不断改进教学方法,逐步形成了自己扎实的教学风格。在课堂上,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创设一切条件展开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和思想的冲撞,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注重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后,经常找学生谈心,了解学生课上的学习情况,并积极辅导后进生,不放弃一个学生。她坚信:只要真情付出,用心教学,就会有丰厚的汇报。通过辛勤的耕耘,她换来了学生的尊敬。凭着强烈的事业心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她取得了许多的可喜成绩——她所任的班级在学校的各班级评比中多次被评为 “先进班级”“优秀班级”。多年来,她每年的教学成绩均居年级前列。

二、热爱学生,俯首甘为孺子牛

参加工作以来,她总是从细微小事入手,以一言一行去感化学生,以慈母般的胸怀去呵护学生,以真诚的感情去关爱每一个学生,做到了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在班级管理上,每天,她早早的来到学校,组织学生进行早读。课下,积极与学生谈心交流,了解学生的思想情况,及时掌握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积极与家长交流,家校共育,教育好学生。此外,她还注重创设优化的管理环境,建立班级规章制度,无论是学习、纪律卫生,每一项都有相应奖励和惩罚,让学生做班级的主人,为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实施“班干部竞选”,锻炼了学生们的能力。在班主任工作中,她讲究工作艺术,用正确方式教育引导学生,针对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她总是热情而又耐心解答。并结合班级实际,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协调处理好各种关系,深入了解学生家庭生活基本情况,给贫困生买书包和学习用品、新校服,领生病学生去医院。有一年,班上的一位留守儿童,爸妈都在外地打工,跟着爷爷一齐生活,一天,她不留意开水把脚烫伤了,为了不耽误她的学习,杨老师每天坚持到帮助她补课。由于她爷爷年事已高、身体较差,不能及时照顾好她,杨老师主动担当起照顾她的职责,在她脚伤还未痊愈之时,每次去厕所都把她背过去,然后再背回来,就这样坚持了几个星期。此外,杨老师还注重欣赏学生,充分发掘每一位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学会倾听学生的意见,接纳他们的感受,分享他们的喜悦。杨老师就是这样坚守在一线教育岗位上默默地挥洒着自己的汗水,以自己最出色的行动履行教师的职责。

三、积极指导,百花齐放春满园

她不仅严格要求自己、大胆实践。她还深知“独木难成林”的道理。作为学校老教师,她把年轻教师的发展放在第一位,甘当铺路石。作为学校新教师的指导教师,她从不吝惜自己的点滴经验,毫无保留的将自己多年积累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积极地分享给新教师,促进他们更好地成长。在工作中,她经常与单位里的年轻老师们在一起交流和沟通,使她们在教学上有了很大的进步。在教学、教育、科研上执着认真的杨老师,在荣誉面前她总是淡淡地说,多给年轻人一些机会。此外,她也经常向老教师们请教教学方法,学习她们高尚的师德师风,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教学理念。此外,她还积极利用课外时间还指导学生兴趣小组——绘画小组和书法小组。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每年的艺术月比赛中,她负责书法绘画,为了取得优异的成绩,她总是开学前就做好充足的前期工作,查阅资料,吸取别人的优点,决定参赛的题材和内容。训练时牺牲掉中午休息的时间进行指导,几年来,她指导的学生在每年的艺术月中都能获得优异成绩。

6.润物细无声德育 篇六

此时无声胜有声-浅谈德育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体会

教育应以德育为先.根据<英语课程标准>对小学英语课程的教学要求,以及当今儿童学习外语的心理特点,教师在英语教学的同时要关注孩子情感的`成长,在教学中应渗透德育教育.本文从挖掘教材中的德育教育素材、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注重教师的以身作则等方面阐述了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体会.

作 者:黄旗锋  作者单位:东莞市南城区阳光第一小学,广东・东莞,523072 刊 名:科教文汇 英文刊名:EDUCATION SCIENCE & CULTURE MAGAZINE 年,卷(期): “”(7) 分类号:G623.3 关键词:小学英语教学   德育   德育素材   教育  

7.润物细无声德育 篇七

一、中等职业院校实施德育导师制的必要性

(一) 中等职业教育的现实需要

1. 中等职业学校生源与素质现状。

近年来, 大中专院校不断扩招, 这使得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越来越紧张, 面临招生难的困境。为此, 各地教育主管部门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来拓宽招生范围。福建省教育厅下发文件提出:“各设区市、相关学校要采取有力措施, 将应往届初中毕业生和高中毕业生、返乡农民工、退役军人、企业一线职工、下岗失业者等城乡劳动者纳入当地中职教育招生计划范围, 拓宽生源渠道和扩大招生范围。”这在很大程度上扩充了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范围, 有效缓解了生源困难的困境, 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造成了生源结构复杂, 学生素质整体低下的情况。大部分学生处于16到20的年龄段, 正处于青春期, 还没有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尤其是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 从小娇生惯养, 独立意识差, 责任感不强, 心理抗挫能力差, 唯我独尊, 好冲动。尤其是在网络时代, 学生更容易受社会与网络的不良影响, 存在许多的不良行为习惯。

2.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与管理现状。

中职学校在德育和学生管理方面主要面临四个问题:一是教育管理难以全面覆盖。由于学生整体素质相对低下, 问题学生多, 违纪频率、易反复, 以往只是依靠政教处、团委、班主任等进行管理, 难以实现对学生群体的全面覆盖。二是社会不良势力的侵入。有些学生沾染社会不良风气, 以认识校外的小混混为荣, 这给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带来了重重困难。三是班主任职能未全面发挥。许多班主任在教育中只是简单地履行基本的管理职能, 而忽视对学生人格、心理的塑造, 忽视学生人际关系、德育水平的教育。四是科任教师管理的缺失。教师各自为政, 各科任教师只重视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 重视学生专业技能的掌握, 忽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 认为德育教育只是班主任的事, 甚至对学生的不良行为视而不见。以上问题都严重地制约着中职学校学生管理与德育工作, 影响着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 迫切需要一种完善而有效的管理体系。

3.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的现状。

面对每况愈下的生源素质, 中职教师教育教学难度越来越大, 教师往往耗费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 付出了很大的努力, 但并没有得到所期待的回报, 体会不到教育工作的成就感与荣誉感, 并不能从中看到自己的价值。同时, 所面对的学生群体日益复杂, 对学生教育的难度日益增大, 使得教师长期处于紧张状态, 这导致教师职业倦怠感重生, 消极情感占主导, 而对学生的管理与教育表现冷漠, 严重地影响着学校学生的管理与教育工作。而实施德育导师制, 专人负责, 更易形成教学合力, 学生管理与教育工作更易取得成效, 更能让教师看到自己的价值, 体会成功, 让教师以更大的热情与动力参与到今后的工作来, 这样自然就可以形成良性循环, 大幅度提升教育成效。

4. 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岗位缺位。

由于问题学生多, 班主任工作难度大, 而班主任待遇相对较低, 使得许多教师不愿意当班主任, 这造成班主任岗位缺失现象严重。许多教师以“家里孩子小, 忙不过来”“我身体不好”“我的年纪大了, 身体又不好, 叫年轻人当吧”“学生太难管了, 我不善和学生沟通, 当不好班主任, 别叫我”等理由拒绝当班主任。面对这样的状况, 学校领导往往只能通过行政要求或个人感情去做教师的思想工作。实行德育导师制可以分担班主任的工作量, 减轻班主任工作的难度, 这对于缓解班主任岗位的缺位现象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 实施德育导师制的理论依据

1. 德育导师制很好地阐释了教育的定义。

教育是一种影响人们知识技能、思想品德、身心健康的形成和发展的活动, 不只是简单地知识与技能的传授, 更为重要的是情感、人格与心理的教育。正所谓教书育人, 现代教师不再是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 还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肩负着健全学生心理、提升学生情感、陶冶学生性情的重任。空有知识与技能, 没有健全的人格、正确的人生观不仅不会为人类服务, 甚至还会对社会带来危害。德育的重要性日益突显。实施德育导师制将德育教育放在了一定的教育高度, 很好地阐释了教育的含义, 将教书与育人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2. 德育导师制是人本管理理念贴合实际的践行方式。

现代教学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提出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 实现人人得到不同的发展。实施德育导师制正是人本教育管理理念在教学中的集中体现。在学生管理与教学中更能体现学生的中心地位, 更能让教师全面而深入地了解学生情况, 从而真正实现教学面向全体, 尊重学生间的差异性, 更能展现学生的个性。因人而异, 因材施教, 这样更能有针对性地发展学生的个性, 培养学生的优势与特长, 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与人格, 让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3. 德育导师制是生活育人原则的体现。

学校德育工作不仅要落实于学校之中、课堂之上, 还应延伸拓展到整个社会与生活之中。这也正是现代教学所倡导的大教学观的重要体现。生活即教育, 我们的教育要回归生活, 这样才能避免空洞而机械的说教, 还原教育的活力与魅力。引导学生关心与关注生活中的小事, 这样才能让学生从所熟悉的生活入手, 将理论准则与行为实践结合起来, 促进学生道德的内化。德育导师制正是实现德育生活化的重要体现。

二、德育导师制在我校的具体实施

(一) 论证德育导师制的可行性

我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 带领全体教职工展开积极的实践调研与理论研究。通过多方收集资料、积极与外校交流、与学生的充分交流等论证了德育导师制的可行性, 并就德育导师学生的匹配、德育导师的职责、导师的考评等的具体细节来展开充分研讨, 从而确立了我校实施德育导师制的方向与流程。

(二) 做好德育导师制的宣传工作

没有革命的理论, 就不会有革命的行动。要顺利实施德育导师制, 就要重视实施前的宣传工作。只有让全体教师都充分地认识到德育导师制实施的必要性、可行性与重要性, 才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为此, 我校印发相关的文字资料包括理论材料以及他校成功案例, 有理有据, 并让全体教师进行学习。这样更能让教师信服, 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

(三) 制定德育导师制的实施方案与管理制度

1. 开展师生之间的恳谈活动。

德育导师与本组学生定期开展恳谈活动, 就学生近期的学习、心理、情感等来展开轻松而愉悦、充公而自由的交谈, 彼此坦诚相对, 进行情感的沟通与心灵的互动, 从而全面对学生的情况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 能够及时发现所存在的问题, 以辅导、疏导为主, 以说教、管教为辅, 导与管相结合的方法, 将学生的不良心理与行为扼杀在萌芽之中, 从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乐观生活, 主动学习, 快乐成长。

2. 建立和完善家长联系制度。

德育导师要重视与学生家长之间的联系与沟通。现在社会是一个网络时代, 通信技术发达, 即使身在千里之外, 也可以进行及时的沟通与交流。通过与家长之间的联系, 一方面可以向家长及时通报学生的在校情况, 同时也可以从家长那里得到学生在家的情况, 这样可以让教师与家长对学生情况全面掌握。同家长一起来制定教育方案, 家校步伐一致, 这要更能帮助学生成长与成才。

3. 建立过程加成效的德育导师评价制度。

对于教师的评价不仅只看结果, 更要关注教育过程。我们可以通过开展调查、与学生交流、查看导师教育日志等方式来了解导师德育教育的全过程。同时, 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学生来评价导师。这对于教师来说不只是简单的评价, 对工作的肯定, 更能让导师从中发现问题, 这样更加利于导师对今后的教育工作进行相应的调整。我校将导师的德育工作成效纳入年度考核之中, 对业绩突出的导师进行表彰与物质奖励。实践证明, 完善而科学的评价制度更能激起教师参与教育教学的激情, 更加利于学生管理与教育工作的开展。

三、实施德育导师制所取得的成效

(一) 德育导师制的实施创新了中职学校的育人方式, 使学校德育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的实效性得到提升

德育导师制的实施让所有的教师成为学生的导师, 让每个教师都可以参与到学生管理与教育中来, 让每个学生都有专门的导师, 从而真正做到教师与学生的全员参与、全面参与。这是一种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模式, 是以导为主、以管为辅的教育模式, 是对传统的单向教育模式的彻底摒弃, 是一种全新的育人模式。这样更加利于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成长, 更加利于学生健全人格、心理与情感的培养, 更加利于学校德育工作成效的提高。在这种模式下, 连城职专的德育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取得实质性成效, 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局面, 得到了上级教育部门以及全校师生的一致认可。

(二) 德育导师制的实施形成了全员育人、全程育人的局面

德育导师制的实施打破了传统教学中教师各自为政, 智育与德育相脱离的局面, 在全校形成了全员育人、全程育人的局面, 让德育工作再无“死角”, 不是强制的灌输, 而是心与心的互动、面对面的交流。他们或小组座谈, 或聊天式谈心;或面对面的交流, 或展开网络互动;或一起在操场上运动, 或在校园里散步, 或到教师家里聚餐等等。导师们在恳谈活动中慢慢成了学生的贴心人, 许多问题正是在这种春风化雨般的活动中, 被化解, 消灭于萌芽状态。

(三) 德育导师制的实施更加利于教师队伍的专业成长

德育导师制的实施使得教师改变了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形象, 教师不但教书, 更要育人。教师在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中, 更易发现自身专业知识的不足, 能够增强自身的德育水平, 这样更加利于导师的专业化、全面化发展。而且, 通过不断反思与总结, 教师可以提高自己教书育人的水平与能力。

(四) 德育导师制的实施能够调动任课教师的主动性, 树立教师威信, 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德育导师制的实施, 将全体科任教师都吸引到学生的管理与教育工作中来, 教师从学生展开多方交流, 从生活、学习、思想、品德等各方面关心、帮助和辅导他们, 让学生对德育导师由狐疑、抵制到贴心、信任。这样可以有效缩短师生距离, 在学生心目中建立教师的威信, 换来学生对教师的尊重与认可, 让教师真正走进学生的心中, 从而使得原本对立紧张的师生关系变得更加和谐融洽。同时, 也更加利于科任教师工作的开展, 让各学科教学变得和谐而高效, 强化教师的荣誉感。这样更加利于调动科任教师参与教学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五) 德育导师制的实施使学生的违纪率降低, 校园平安和谐

根据我校实施德育导师制后的情况, 发现对学生教育与管理得到不断完善与强化, 学生违法乱纪的发生率大幅下降。学校可以在学生当中设立信息员, 加强与导师的联系, 这样就可以及时发现一些不良行为与心理, 即时扼杀于摇篮之中,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与健康的心理, 减少违法乱纪行为, 以促进校园的平安与和谐, 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与成长环境。

(六) 德育导师制的实施加强了家校联系, 形成教育合力, 提升学校的形象

德育导师与受导学生的家长经常性地联系和交流, 密切了家校联系, 家校合力一起帮助学生成长。德育导师制的实施, 使学校的管理效率和育人质量得到全面的提升。这种德育模式得到了家长的充分肯定和广泛赞誉, 学校的形象和美誉度也相应提升。

四、结束语

我校自2012年实施德育导师制, 经过两年的实践与探索, 在全校形成了一股浓郁的德育之风, 初步形成了“全员育人”的教育管理模式, 学生管理和德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这毕竟是一种新手段、新模式, 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为此, 我们要加强实践与探索, 加强交流与学习, 对理论加强论证, 对实践中加强探索, 不断创新与总结, 这样才能逐渐摸索出一套完备的方案, 科学有效实施。

摘要:中等职业学校生源素质的下降使得中职学校的德育与学生工作面临很大的困难。采取人性化管理方式是现代教育管理的一个大趋势。我校自2012年9月实施德育导师制以来, 学生管理和德育工作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与提升。我校的德育导师制因此成为中等职业院校实施德育导师制的一个有益尝试。本文结合本校的实施实践, 从实施德育导师制的必要性、具体运用以及所取得的成效这三个方面来展开论述。

关键词:德育导师制,必要性,具体运用,实践成效

参考文献

[1]齐延龙.全员育人导师制初探.考试, 2008 (3) .

[2]申立胜.全员育人的创新之旅.中国德育, 2011 (5) .

8.语文渗透德育 育人润物无声 篇八

一、课前渗透,一举多得

小学生的人生阅历浅,很多东西没办法去体验,而一些短小的哲理故事、名人故事可以给学生以人生的启示。因此,我在每节语文课上课之前,都会让学生进行五分钟讲故事训练,让故事引领学生成长。如学生讲“习惯的力量”的故事,让学生明白了“一切天性与诺言都不如习惯更有力量”“美国人与中国人的教育有什么不同”,使学生增长了知识,知道了中国和美国的教育不同,让学生明白了自己既要注重知识,还要注重能力……每一个小故事的里面都蕴涵着深刻的道理,潜藏着巨大的教育价值。学生讲完故事后,我并没有简单地一带而过,而是让其他学生评论该故事讲述的道理或对自己的启发,进而引导学生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来看待这个世界。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不仅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而且在故事中感悟人生,积累人生经验,受到了思想品德的熏陶,真可谓是一举多得啊!

二、课中渗透,事半功倍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含有许多育人的素材,有的赞美祖国大好河山,有的表达无私忘我献身的高尚情操,有的反映祖国人民遭受帝国主义侵略时英勇反抗的民族精神……可以说,在学会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每一篇课文都能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的思想感情起到积极深刻的影响。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思想感情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升华,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也会沿着课文所指引的正确方向慢慢形成。教师如能根据各篇课文的特点,深钻教材,挖掘课文中的德育素材,结合学生的特点,适时、适地、适当地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爱国教育、传统教育,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可以体现在以下几处。

(一)介绍时代背景中渗透

介绍时代背景,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如学习《清贫》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体会方志敏同志的崇高精神,课前我向学生介绍了方志敏的相关材料和被捕时的情况,学生了解了背景,再理解课文,那么对方志敏的敬佩之情就更强烈了。

(二)在观看多媒体视频中渗透

如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这篇文章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地球的美丽,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我先放映了一段地球地貌无限美丽的资料片,激起学生的情感波澜,从视觉、听觉、内心感受等方面使学生充分体会到地球母亲的无穷魅力。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的肌体中欢腾时,知识才能触及人的精神世界。

(三)在朗读课文中渗透

一篇课文的朗读,往往能让听者感悟到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达到情感的交融,思想的共鸣。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体验山水的美丽,我通过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配乐朗读、朗读比赛等形式来激发学生赏读美文的热情,让学生走进桂林山水,体验桂林山水的意境美。

(四)在分析理解中渗透

“文以载道”,课文是思想内容的载体,两者密不可分。因而在教学中如能把二者紧密结合,有利于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又能使思想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长征》这首诗,是伟人毛泽东的名作,仅仅56个字,它用凝练的语言对举世闻名的长征作了生动的描绘和热情的讴歌。课上,我用多媒体出示了几个问题:长征的“难”体现在哪?从哪看出红军不怕难?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小组讨论和集体交流以及教师的适时引导和点拨,了解了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的无数的千难险阻,但是都一次次战胜了困难,精神是多么的可贵,对中国红军的敬佩之情在分析理解诗歌中也就油然而生了。

总之,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德育渗透是一个广阔的空间,只要细心发掘德育教育和学科教学的最佳结合点,并在备课的同时注意将二者融为一体,都可以让学生的德育教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课后渗透,润物无声

作业批改是教学中重要的一个环节,既是教师教的延伸与升华,也是学生学的检测和反馈。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化,发挥作业批改的德育功能,使它在培养人的过程中恰到好处地起到思想教育的作用能对学生全面发展产生有利的影响。我经常利用作业本与学生沟通交流,在学生的作业本上写一些激励性的语言,能够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成长。例如,对于不经常完成作业的学生,偶而一次作业写得较好,我会在他的本子上写上:“看到你的进步,老师真为你高兴!继续努力好吗?”再例如,对于作业正确率高的学生,而书写不好,我会写上:“你真聪明!要是再努力把字写工整些就更好了!”对于上课没认真听讲,作业出现错误的学生,我会在他的本子上写道:“今天的作业出错了,是老师讲的你没听懂,还是你上课没有认真听讲?”这种不是通过面对面的“师训生听”的说教式思想教育,既照顾了课堂教学的连贯性,又照顾了这位学生的“面子”,显然易为学生接受。所以新课改下的作业批改绝不是“√”与“×”的简单定性,它是教师与学生心灵沟通的桥梁与纽带。细心的教师一定会通过作业的整洁程度,字迹,正确率掌握学生的个性特征和思想动态。当然,作业批改的渗透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而这一个过程,需要我们辛勤地“春风化雨”,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美好境界。

四、渗透德育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一)把握学生特点循循善诱

小学生知识面窄、贪玩、好动,但他们心灵纯洁、好奇,好表现,喜问、争强好胜,掌握了学生的这一心理性格和特征,所以教师平时要细心和耐心,并且讲课要考虑到生动、形象、有趣,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去进行教学,寓德育教育于教学中,就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二)与学校德育相融合,提升学生思想境界

生活处处有语文,也就处处有德育教育。学生主要成长在学校这个大家庭中,校园环境对学生思想道德观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语文教学中的道德教育不能是孤立的,要与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相联系。学校道德教育可以通过开展各种活动的方式进行。例如,我校在学生中开展“3.8我为妈妈洗洗脚”的活动、感恩作文竞赛,到避暑山庄游玩等。在活动中,我常常担当指导学生积极参与的组织者,并且在活动中引导学生在参与中感受,在参与后感悟,在感悟后帮助学生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境界。

总之,语文教师只有将德育从课前到课内再到课外,渗透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才不会使德育成为空泛的口头说教,从而很好地促进语文知识的学习,学生的品德教育一定会水到渠成。

上一篇:独立院校人才管理创新模式论文下一篇:学校关心下一代工作汇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