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信用卡消费现状及风险的论文

2024-09-04

大学生信用卡消费现状及风险的论文(精选11篇)

1.大学生信用卡消费现状及风险的论文 篇一

我国个人消费信贷风险的现状分析及防范

[摘 要] 面对人们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商业银行推出个人消费信贷服务。由于人们信用意识薄弱,我国个人信用制度没有完 全建立,缺乏完善的法律体系及配套制度,使得银行贷款风险增加。如何降低消费信贷的风险,已经成为政府和商业 银行亟待解决的问题。转变消费观念,提高信用意识、建立和完善个人信用制度和信用体系、健全消费信贷相关法律 体系、建立有效的内控体系,实行浮动贷款利率以及采用科学的信用评分技术等应成为防范信贷风险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 个人消费信贷;风险;防范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个人金融资产有了较大的增长,个人信用需求旺盛,“信用消费”逐渐进入了人们的生活。但是,随着消费信贷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大,消费信贷中存在的问题和消费信贷的风险也逐渐暴露出来,而且已经严重阻碍了我国消费信贷的健康发展。

一、我国个人消费信贷风险的现状

我国个人消费信贷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发展至今,业务范围已经得到了明显的扩大,主要包括个人住房消费贷款、个人住房装修贷款、汽车消费贷款、个人存单质押贷款、个人耐用消费品贷款、个人助学贷款、个人旅游贷款等业务。有的金融机构还开展了个人小额信用贷款、个人综合授信额度贷款等业务。截止到2006年底,我国的个人消费信贷余额为24127亿元,是1997年的140.3倍。但在我国个人消费信贷市场,普遍存在着消费信贷总体规模仍然偏低、消费信贷增长速度明显下降、消费信贷中个人住房贷款占绝对比例的现象。

在我国,随着消费信贷的逐年发展,制约该项业务发展的风险也逐步暴露和突出,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目前,消费信贷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借款人风险。由于我国居民收入尚未完全货币化,收入来源多样化,透明度低,使得实际收入与名义收入差距很大。而且借款人提供的资料只能表明当期情况,社会化保障程度不高的现实又使得未来预期支出变得不可测,很难用科学的评估方法来确认未来的状况,因而贷款期越长,发生变故的几率越大。再加上现在社会部门间信息沟通共享渠道不畅,没有个人信用劣迹的记录,则无从判断借款人的资信程度,也没有个人破产的制度,这给许多信用意识薄弱的借款人留下了可乘之机,因而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无法彻底解决。借款人的多头贷款、故意不还款或是恶意透支在目前个人信用体制不健全的状况下使得银行信息不对称,防范风险的能力大大降低。

2.信用风险。信用风险主要是由消费者和银行之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造成的。由于缺乏个人信用制度,银行在监管客户的风险防范方面产生难度,信用风险出现的可能性大大增加。而我国目前尚未建立起一套完备的个人信用制度,银行缺乏征询和调查借款人资信的有效手段。据世界银行的研究结果,利用征信系统即个人信用制度,大银行客户的违约率可减少41%,小银行可减少78%,因此我国有必要先在制度上弥补这一空缺。

3.法律风险。国家鼓励消费信贷开展的政策是明确的,但配套政策、法律法规、行政措施尚未到位,可适用法规不完善。目前,商业银行主要是依据《商业银行法》、《担保法》、《票据法》、《贷款通则》、《经济合同法》等对消费信贷进行管理,而这些法规调整的对象主要是商业银行与企业的信贷关系,以生产性贷款为约束对象。商业银行将以生产性贷款为约束对象的政策法规移植到消费信贷的发放与管理上,不可避免产生消费信贷风险防范和抵押物处置上的矛盾。

4.抵押物风险。一般情况下,银行为确保自身的安全,在对个人发放消费贷款时往往要求提供抵押物。当借款人无力偿还贷款时,银行就应该取得对抵押物的处置权,但抵押物可能会因各种自然、人为灾害或周围经济、交通环境的变化而造成价格下降或价值灭失。此外,目前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还不足以保障银行顺利实现对抵押物的处置权,法院往往会从社会安定、和谐的角度考虑,在债务人无力偿还贷款时,法院即使做出了判决,也往往难以执行,这些因素都导致了信贷风险大大增加。

5.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是指银行等金融机构发放的消费贷款尤其是个人住房贷款债权的流动性较差而产生的风险。目前在配套市场条件不健全的情况下,尚缺乏盘活这块资产的措施。由于目前消费信贷在各银行所占比例还较低,且经济较为疲软,整个社会资金需求不旺盛,因而银行资金充裕,流动性风险尚未暴露。但随着消费信贷的迅猛发展,其比重在银行资产中的增大,资金“短进长出”的矛盾会日益突出。当经济高涨,整个社会资金需求旺盛时,若这块资产还不能盘活,银行很有可能会出现流动性危机,给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造成不良影响。

二、我国个人消费信贷风险产生的原因

由于消费信贷的对象涉及不同的个体消费者,且在我国出现不久,各种规章及配套措施尚不健全。从内外因角度来看,导致信贷风险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银行自身管理薄弱。从银行内部来看,其经营管理的制度是存在缺陷的。近年来,一些商业银行为了扩大消费信贷规模,对基层行下达硬性的放贷指标。由于市场竞争的激烈,不少银行擅自降低贷款标准和担保条件,这种现象的蔓延将造成新一轮的风险积聚,不利于消费信贷业务的健康发展,带来极大的隐患。并且,还存在着信贷人员贷前调查不深入、贷中审查不严、贷后管理不力的松懈行为,放松了消费信贷资金使用的有效监控,这是导致借款人多头贷款和道德风险形成的原因之一。

2.个人信用体系不健全。一方面,我国尚未建立起个人财产申报制度,个人及家庭的收入状况很不透明,居民收入中包含着许多非货币的收入和“灰色收入”,相当一部分借款人出具的收入证明的真实性无从查证,导致银行无法确切计算和查证贷款申请人的实际收入水平。另一方面,根据我国现行的政府管理体制,符合国际惯例的、完整的个人信用风险评估的信息和数据主要来自于公安、税务、工商、法院、银行、保险、公共事业收费等部门,但目前除银行以外,分布于这些部门的大部分个人信息仍处于封锁状态,银行无法通过正规的渠道取得相关信息,这就使得商业银行难以对个人的信用做出客观、真实、公正的评估,从而难以对消费信贷业务的信用风险做出准确判断。

3.风险防范法规体系不完善。一方面,我国尚未出台一部完整的《消费信贷法》,目前商业银行主要是依据《商业银行法》、《担保法》、《贷款通则》、《经济合同法》以及一些人民银行出台的办法如《个人住房贷款管理办法》等对消费信贷进行管理,其针对性当然不强,并且对现有法规也有不统一的理解,也未出台什么解释进行规范。另一方面,在国内,个人信用制度、个人破产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与消费信贷配套的制度政策尚未建立或有待完善。由于保护银行债权的法规不健全,特别是在个人贷款的担保方面缺乏法律规范,风险控制难以落实。从目前情况看,我国尚未形成完整的法律体系,缺乏配套措施,使消费信贷缺乏完备的操作依据,无疑给贷款的安全性带来影响。

4.利率尚未市场化。利率尚未完全市场化,消费信贷缺乏相应的风险补偿机制。消费贷款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客户分散且数量大、客户风险状况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对不同客户群应采取不同的利率定价,以实现贷款风险收益的最大化。但由于目前我国利率尚未完全市场化,商业银行无法通过差别定价的贷款策略,增加对高风险客户贷款的风险贴水,从而不能有效地降低消费贷款的平均损失率。

5.信用评分技术落后。主要体现在:第一,由于缺乏个人信用基础数据,普遍采用专家法评分模型以应对个人信贷业务的快速增长。第二,评分模型的种类较少。随着消费信贷品种日益增多,其显现的风险特征各不相同,全国各地的经济发展也存在较大的差异,而目前除了信用卡业务的评分模型针对性较强外,对于其他消费信贷产品未根据信贷品种、担保方式、区域经济特点的不同开发相应的评分模型,而是一个评分模型“一统天下”。第三,对评分模型的使用还限于贷款申请、审批环节,在贷后风险管理、风险预警、风险计量方面的运用基本是空白。

三、我国个人消费信贷风险的防范对策

1.建立和完善个人信用制度和信用体系。首先,加快个人信用征信机构建设的步伐,使其以商业化运作方式收集和使用有关个人信用档案的信息,同时兼顾公益性,逐步形成拥有全国基础信用信息资源的大型、综合性征信机构和众多提供信用信息评估等信用增值服务的各具特色的区域性、专业性征信机构,形成一个既能充分利用各项资源,发挥规模效益,又能适应不同征信需求,多层次、多方位的征信机构体系。其次,应加快全国统一的个人基础信用信息数据库的建设。目前,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在构建我国个人信用制度的战略布局中,可以实行让一部分条件成熟的城市或地区先上的政策,先在一些信用消费发展较快的大城市推行个人信用制度,建立类似上海的个人信用联合征信系统,然后逐步向其他中小城市推广,最后形成覆盖全国的个人征信网络。第三,充分利用政府的力量,整合协调和掌握各部门的个人信用数据、运用人民银行的网络形成全国个人征信的数据库,由一个专门性的全国个人信用管理局对数据进行加工、整理、定价,产生一个个人信用档案的管理、查阅、购买信息的服务,从而实现市场化的运作。

2.建立健全消费信贷相关法律体系。一是要将消费信贷列入国家整个法律体系特别是经济、金融法律体系中,从总体上加以规范和完善,要尽快对《担保法》、《合同法》、《贷款通则》、《商业银行法》等相关经济、金融法规中的有关消费信贷条款进行相应修改、完善和补充,尽量简化手续、降低费用、放宽条件,使之有利于促进和规范消费信贷的发展。二是要根据消费行为和消费信贷行为的需要,制定专门的法律制度和具体的实施细则,让居民有参加消费信贷的积极性和还贷的约束性,让银行有开办消费信贷业务的动力和责任感,形成“居民对银行有信心,银行对居民能放心”的良好格局及“有借有还,再借不难”的信用秩序。三是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住房制度、抵押贷款担保制度、医疗制度等相关制度,从而分散和共担个人信用风险。

3.建立有效的内控体系,实行浮动贷款利率。首先,银行内部要建立专门机构,具体办理消费信贷业务,同时建立消费信贷审批委员会,作为发放消费信贷的最终决策机构,做到审贷分离,形成平衡制约机制,以便明确职权和责任,防范信贷风险。其次,要进一步完善消费贷款的风险管理制度,从贷前调查、贷中审查、贷后检查几个环节明确职责,规范操作,强化稽核的再检查和监督。第三,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消费信贷风险的预警机制。对借款人不能按时偿还本息的情况,或者有不良信用记录的,应当列入“问题个人黑名单”加大追讨力度,并拒绝再度借贷。第四,加强量化考核、质量监测,实行竞争上岗、奖罚分明,完善多劳多得的分配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工作人员的创造性和积极性,提高信贷管理水平,促进消费信贷规范发展。第五,实行浮动贷款利率,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在利率浮动比率、贷款比例和期限安排上,给商业银行以更大的余地,以便商业银行更好地为客户服务,更好地防范风险。

4.采用科学的信用评分技术。首先,由于专家法评分模型的局限性,就要求商业银行高度重视个人信贷业务基础数据的搜集、整理与建库工作,改进现行的业务系统,加强新受理业务数据录入完整性、准确性的监控管理,特别是对未获批准的申请人信息的收集。其次,商业银行应根据数据资源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方法开发评分模型。建议对不同的产品设置不同的评分模型,由于目前各项基础条件较薄弱,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分产品分步推进。最后,必须将信用评分技术用于个人信用风险管理的全过程。建议国内商业银行尽快发掘银行内部贷款账户信息,开发欠款催收评分模型、风险预警评分模型等行为评分模型,进一步开发相应的自动化账户管理系统、催收管理系统,提高个人贷款贷后风险监测、不良贷款管理的效率。

5.转变消费观念,提高信用意识。我国居民长期以来有着“勤俭持家”、“量入为出”的传统消费观念,对于“负债消费”还比较陌生。商业银行应通过多种营销方式,向消费者大力宣传消费信贷,并创新服务品种、改进服务手段、提高服务效率,在开展业务的过程中培育消费者的信用消费观念、创造信用消费需求,实现业务发展和观念转变的互动,使人们增加安全感,消除后顾之忧,提高即期消费欲望,从而积极使用消费信贷。同时,政府可以通过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各种媒介,形成强大、广泛的宣传和监督系统,提高社会群体的信用意识,以此来推动和保障信用制度的建立。建立个人信用制度对于我们来说,仅仅是再造信用的一种手段,而提高整个社会的信用程度才是我们最终的目的,我们要用信用的约束来促进社会公众整体素质的提高,从而促进国内消费信贷业务的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赖小民.银行个人消费信贷案例与分析[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2]杨大楷,俞艳.中国个人消费信贷状况及风险防范研究[J].金融论坛,2005,(7).[3]匡国建.个人征信系统建设取得重大进展[J].南方金融,2006,(3).[4]梁媛,余栩华.消费信贷需求的影响因素[J].特区经济,2006,(10).[5]邹虎,昝炉君.个人房产假按揭贷款风险防范与监管[J].金融研究,2007,

2.大学生信用卡消费现状及风险的论文 篇二

大学生信用卡, 是银行在原有信用卡功能的基础上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而设计、针对大学生群体发行的、以大学生为持卡人, 持卡人可在信用额度内先消费, 后还款的贷记卡, 并且规定不同层次大学生有不同的最高授信额度。其功能除了包括基本的透支消费、小额资金助学、ATM功能、特约合作商户打折消费和建立大学生信用档案等功能外, 还增加了出具个人信用报告、就业指导功能等多项服务, 其普遍都具有特色分期付款、优惠取现服务和免费异地存款等特点。大学生信用卡因支付方式便捷、支付感觉时尚、辅助理财、使用安全及服务质量高等优点, 受到了广大学生的青睐。

二、大学生信用卡消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直以来, 大学生作为无固定工作、无收入、无稳定还款来源的“三无”群体而被银行拒绝于信用卡门槛之外。但是, 随着信用卡市场竞争的白热化, 各商业银行纷纷把目标转向大学生信用卡市场, 各大高校掀起了申办大学生信用卡的狂潮, 大学生几乎人手一卡, 更有甚者一手多卡。大学生信用卡的普及, 一方面使大学生的生活变得更加便利, 但另一方面其爆发出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如存在安全隐患, “睡眠卡”大量存在, “啃老”现象严重, 坏账比率偏高, 信用卡使用不当, 理财知识匮乏等。

三、加强大学生信用卡合理消费的对策建议

虽然大学生在信用卡消费中暴露出诸多问题, 但是使用信用卡消费已然成为一种流行趋势。而如何积极健康引导大学生合理并正确使用信用卡, 发挥信用卡正面作用, 树立新一代人正确的消费观念与理财观念, 这需要发卡银行、学校、家庭和政府等机构作以下努力:

1. 发卡银行要加强信用卡的审核和监管制度, 普及信用卡知识。

发卡银行要制定合适的大学生信用卡发放标准, 确保大学生有相应的还款能力或相应的担保, 从而降低风险。银行在审核时, 确保大学生资料的真实性, 可以积极联系并取得办卡者父母的许可。在刷卡时, 通过“密码+签名”的认证方式提高信用卡的安全性, 降低安全隐患。在还款时, 把信用卡与借记卡进行“绑定”, 还款时自动从借记卡上扣还, 防止还款逾期。同时积极联合高校开展信用卡知识讲座, 普及信用卡知识, 使学生充分了解信用卡的基本知识及其各种功能、服务以及收费项目。

2. 学校等教育机构要培养大学生的诚信意识和正确的消费理财观念。

高校可以与银行合作建立联合信息平台, 把学生在个人信用数据库的信用记录作为大学生评优评先、选拔干部等的标准之一, 加强联合监管, 以培育大学生良好的信用意识, 防范学生信用风险, 降低坏账发生的可能性[3]。开设相应的理财课程或知识讲座并把信用卡消费及理财教育融入日常的教育工作中, 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财观念和消费观念。

3. 大学生自身要理性办卡并合理用卡, 培养健康的消费习惯。

大学生要学会理性办卡, 要在充分了解并掌握相关的信用卡知识后再根据自身的实际状况决定是否需要信用卡, 不要因受人怂恿或受诱惑而盲目办卡。树立及时还款的观念, 消费时要充分考虑自身的经济承受能力, 避免盲目冲动消费, 合理透支并按时还款。加强信用卡知识及理财知识的学习, 培养正确的信用卡使用习惯和正确的理财观念。

4. 父母及家庭要加强对子女消费的引导, 培养其正确的消费习惯。

父母要对子女消费积极引导, 并对其进行适当的理财知识教育, 培养孩子正确的消费习惯和观念, 也可以给孩子办理自己信用卡的附属卡, 如此可以充分了解子女的信用卡消费状况, 进行适当的监督以避免子女办卡后花钱失控。

5. 政府等社会组织机构要创造良好的信用卡使用环境和监管系统。

政府要加强对信用卡相关法律法规的建立和完善, 规范信用卡市场, 保证各项活动依法进行。完善大学生信用资信体系和社会个人信用体系建设, 健全全国共享的数据库, 实现信息共享, 建立个人信用记录, 出具信用报告, 完善信用体系的查询、使用功能, 建立相应的惩罚机制, 提高个人守信意识。

三、结语

随着信用卡时代的来临, 大学生使用信用卡消费已成为趋势。当代大学生是国家的希望, 也是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因此, 帮助大学生培养正确的消费习惯, 合理使用信用卡是社会各界的共同责任。相信通过发卡银行、高校等教育机构、大学生、父母家庭以及政府等社会组织机构的多方协同合作, 终能使大学生信用卡市场得到完善并得到健康的发展。

摘要:近年来, 随着大学生信用卡的发放增多和普遍使用, 许多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本文针对调查中发现的问题, 结合相关文献和各地经验, 从发卡银行、学校等教育机构、父母及家庭、大学生和政府等社会组织机构这五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及建议, 帮助大学生培养健康合理的消费习惯和正确的信用卡使用观念, 维护信用卡市场秩序的稳定。

关键词:大学生信用卡,信用卡消费,对策

参考文献

[1]郑申.麦肯锡发布中国信用卡市场调研报告[N].金融时报, 2007 (11) .[1]郑申.麦肯锡发布中国信用卡市场调研报告[N].金融时报, 2007 (11) .

[2]叶序华, 冯仲华, 夏唯, 骆敏.大学生信用卡消费行为特征探究[J].金融经济, 2009, (10) :121-122[2]叶序华, 冯仲华, 夏唯, 骆敏.大学生信用卡消费行为特征探究[J].金融经济, 2009, (10) :121-122

[3]王旻.商业银行大学生信用卡风险管理问题新思考[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 2009, 04:28-30[3]王旻.商业银行大学生信用卡风险管理问题新思考[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 2009, 04:28-30

3.大学生信用卡消费情况调查问卷3 篇三

1.目前为止,您已办理过多少张信用卡?A

A一张B两张 C三张及以上 D未办理

2.您当前持有但未开通的信用卡有多少张?D

A一张B两张 C三张及以上 D无“睡眠卡”

3.您办理信用卡的动机是什么?(多选)A

A消费便捷B透支应急C享受其增值业务 D从众随大流E认为是身份的象征F增加信用和消费积分G卡面设计精致

4.您在办理信用卡时是否征得监护人许可?A

A是B否

5.您平均每月使用信用卡的频率为:C

A从不使用B1~3次C4~6次 D7~9次 E10次及以上

6.您是否有过未使用已注销的信用卡?D

A一张 B两张 C三张及以上 D从未有过

7.您对当前持有的信用卡了解吗?C

A完全了解B比较了解,但不完全C部分了解 D完全不了解

8.您了解信用卡以下的哪些功能?(多选)AFCB A透支一定的信用额度B有一定的免息

C在信用额度内可以取现D用卡消费可以享受一定的折扣 E大型商品分期付款F异地存款免费

9.您是通过何种途径了解或办理信用卡的?C

A柜台咨询 B银行的校园宣传活动 C朋友家人介绍 D学校推广

10.(1)您平均每学期内消费支出是多少?D

A2000以下B2000~4000C4000~6000D6000以上

(2)其中信用卡的消费额度是多少?(D)

A500以下B500~1500C1500~3000D3000以上

(3)您平时的生活费来自__C____

A父母B兼职C奖学金 D其他_________

11.请您自我评价一下您的理财观念B

A比较成熟 B尚不成熟,但不乏理性 C不太注重其培养

12.(1)您是否有过透支经历?B

A有 B无

(2)您是否能按时还款? A

A均能按时还款 B多数时间可以 C偶尔按时还款 D从不

13.您是否看重信用卡的个人信用记录对自身影响?A

A是B否

14.您是否有过不良信用记录?B

A是B否

15.为了规范大学生信用卡市场,您认为下列哪些措施十分必要?(多选)BCDF

A规范银行的校园宣传活动,提高办卡“门槛”,完善发卡制度B开设讲座等,普及信用卡知识,引导大学生培养健康的理财意识 C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以规范信用卡市场

D发卡行加强信用卡的产品创新,提高服务效率,改善服务质量

E大学生约束自身行为,理性消费

4.大学生信用卡消费现状及风险的论文 篇四

据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10年第二季度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数据显示截止2010年二季度信用卡累计发卡量为2.07亿张,同比增长27.3%,信用卡发卡量在逐年增加,信用卡正在成为人们经济生活的一部分,然而信用卡在使用中存在着潜在风险,应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

一、存在的风险

风险之一:个人信息泄露造成信用卡被盗刷。由于持卡人个人信息泄露造成信用卡被盗刷的例子不胜枚举,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持卡人到不良商户刷卡,商户使用测入设备测入了磁条信息,利用测入的磁条信息复制新卡进行盗刷;二是信用卡密码设置过于简单,当信用卡遗失后,没有及时挂失的情况,被捡拾人猜测出密码进行盗刷;三是不法分子利用黑客软件、网络病毒进行犯罪,客户使用中病毒的计算机登录网上银行,其银行卡的卡号、密码被不法分子盗得,不法分子利用得到的卡号、密码对信用卡进行盗刷。

风险之二:信用卡恶意透支将会产生不良信用纪录。信用卡透支后,没有在规定的时间内还款,会产生不良信用纪录。这种结果多为非正常因素造成,一是将身份证借于他人,办理了信用卡,透支后没还,形成了不良纪录;二是办理的信用卡没有达到银行规定的最低消费次数和未激活信用卡银行都要扣收年费,消费者往往在不了解相关规定的情况下,因扣收年费产生不良信用纪录。消费者一旦产生不良信用纪录,日后办理贷款等业务将会被拒绝。

风险之三:信用卡被回收用于非法用途。市面上或网站上都有一些人员在进行银行卡回收行为,每张银行卡以50至200元不等的价格进行回收,然后转手再以高价卖出去,这些被卖出的信用卡将用于不法用途,例如网店店主购买银行卡用以炒作信用度,企业单位通过虚开股票账户转移存款用以逃税,一些买主则是因为业务需要接受汇款、转账、消费、送礼等用途,还有一些银行卡用于洗钱,诈骗等用途。

风险之四:非法套现风险。信用卡套现主要是指持卡人利用信用卡的免息期通过无真实背景的虚假交易来达到占有银行无息资金的目的。其实质是持卡人违反与发卡银行的约定,将信用卡中的透支额度通过POS终端或第三方网上支付平台等方式,全部或部分地直接转换成现金,而不向发卡银行支付利息的行为。表面上,持卡人通过套现获得了现金,减少了利息支出,但实质上持卡人终究是需要还款的,如果持卡人不能按时还款,就必须负担比透支利息还要高的逾期还款利息,同时会造成不良的信用记录,使持卡人面临信用缺失的道德风险。

二、相关建议

(一)为了避免信用卡被克隆,尽量不要到一些不规范的商户去刷卡,使用信用卡的时候,尽量不要让这个信用卡离开自己的视线,信用卡密码设置不要过于简单。

(二)保管好自己的身份证,不要把身份证借给他进行办卡,要充分了解信用卡的使用规定,防止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产生不良纪录。

(三)对于不用的信用卡要及时进行销户,不要出租、出借和出卖信用卡。

5.农村信用社的会计风险及防范 篇五

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作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农村信用社正逐步的向现代银行转化。作为高风险行业,为了实现其稳健经营的目标,必须将内部控制的重点放在防范风险上。会计是实现信用社业务的基础环节,相对于银行风险控制的整体而言,会计风险控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防范和化解会计风险是摆在农村信用社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会计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

会计工作贯穿于信用社经营的全过程。从组织会计核算、为客户提供服务、编制会计报表、进行财务评价及为管理者提供决策信息等,每一个环节都存在会计风险,主要表现为:核算风险、结算风险、财务风险、出纳风险、决算风险、人员素质风险、管理风险等。

1.1会计管理风险

会计管理风险是指会计管理制度存在问题,管理手段不到位,从而使金融机构资产遭受损失的可能性。比如内控制度存在缺陷,会计核算、结算、决算和操作制度不规范,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或执行不力等。

1.2会计人员素质风险

会计人员素质风险是指会计人员由于自身的业务技能水平不高,素质较低,责任心不强而使金融机构资金和财产遭受损失的可能性。比如有的会计人员业务素质不高,在结算过程中不能识别伪造的票据。有的会计人员责任心不强,泄露信用社的内部信息,为别有用心的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更有甚者丧失会计职业道德,贪图享受,盗窃、挪用单位或客户资金,致使信用社财产遭受损失。

1.3会计操作风险

会计操作风险是指在会计操作过程中,没有严格执行会计制度,会计岗位设置不合理、会计电算化不完善致使金融机构财产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农村信用社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历程,现在点多面广、业务繁杂、人员短缺、业务规模较小、资产实力较低,有些地方一人多岗,致使权力分离、换人复核等很多制度形同虚设,加大了会计操作风险。

1.4会计结算风险

信用社会计结算工作是通过提供各种支付结算工具和手段,为客户实现经济活动中的货币给付和转移的过程。随着新的结算工具和方式不断推广应用,计算机基本上取代了原有的手工操作,不法分子通过互联网和高科技手段盗用储户资金、伪造信用卡,给银行及客户带来了巨大的风险和损失。主要会计风险表现为支付凭证风险、资金清算风险、信用卡支付风险、印章以及密押器等结算工具的管理风险。

1.5会计核算风险

会计核算是对信用社业务经营活动进行反映、核算的过程,会计核算风险主要是指由于会计核算及会计管理上违规操作形成的风险。信用社会计人员每天经手大量的资金,无论是业务受理、凭证审查,还是账务处理、账务核对,都是会计核算中的重要环节,如果在其中某个环节失控或未按规定进行处理,都会形成会计核算风险,进而可能导致资金损失。主要会计风险表现有:账务处理风险、账户核对风险等。

二农村信用社在会计工作中存在的风险隐患

我国第一家信用社始建于1923年,大部分信用社成立于建国之初,实际的经营管理者前后经历了人民公社、农业银行、人民银行、银监会等多个部门,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数次变更,人员进入途径复杂,直到各省农村信用联合社的成立,信用社的管理才逐步趋向统一和稳定。正是由于这些历史和体制的原因,信用社必然面临许多银行所没有的问题。

2.1 制度建设不规范

由于历史的原因,农村信用社变革不断,各项规章制度很长时间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制度制定不系统、缺少一致性,规范大多沿用各大银行的成例,缺少信用社自己的特色,影响内控制度整体作用的发挥。

2.2规章制度执行不力

虽然信用社根据相关法律制定了严密的规章制度,但是从目前发生的各类案件来看,这些规章制度有落实不到位和管理缺位的现象。一些网点违规操作得不到及时的纠正,部分不良分子心存侥幸,不惜以身试法,比如李玉军挪用公款2387万元就是很典型例子。

2.3 内控制度缺乏权威性

保证信用社的内控制度有效执行,必须建立有权威、有独立性的内控机构,这是建立信用社科学经营管理机制的需要。现实情况是:部分基层信用社处罚制度建立的多,真正执行的少。由于稽核人员是在县联社的领导之下,与被稽核人员互为同事,甚至是亲戚朋友。在检查过程中,面对查出的问题有时碍于情面不予追究,即使处理也是敷衍了事,不能对责任人作出应有的处理。

2.4内控制度不落实

信用社由于点多面广,部分基层网点负责人认识上存在偏差,在防范风险方面存在“重库款保卫、轻会计风险防范”的错误倾向,使得会计人员配备不足,使得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内控制度难以全面落实。比如“印、押、证”未严格执行分管制度,个别凭证、账表不换人复核,进出凭证一人经手,存在不合理兼岗和“一手清”等现象。

2.5工作人员配备不合理,业务技能偏低

由于信用社建社历史比较长,有些基层会计人员没有接受过正规的会计培训。随着业务的发展,不少业务能力强、政治素质高的会计人员又相继被选调充实到机关管理部门,而未接受过会计教育和培训、缺乏会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人员被安排和交流到会计岗位上,造成会计操作风险增高。

2.6 农村信用社在电子化建设过程中管理滞后

近年来,农村信用社大力发展信息网络建设,各项新业务、新系统大量上线。但是由于处在建设初期,缺乏足够的技术培训和专业技术人才,使得信息系统存在一些安全隐患。部分不法人员利用计算机网络漏洞作案,给信用社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三防范和化解农村信用社会计风险的对策

3.1深化会计内部控制机制建设,构建高效的会计风险监督保障系统

(1)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规范,建立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按照合作制原则,建立起真正的合作金融组织。在股权设置上,积极改善股权结构,实现股权结构的多元化;在内部管理上,完善和健全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和监事会“三会”制度,建立决策、执行和监督三种职能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法人治理结构,从组织形式上形成对法人代表的有效控制;健全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防止权力的滥用和决策失误。

(2)完善机制,树立内控机构权威。稽核部门具有独立性、超脱性、权威性和统一性,联社不但要从工作部署上予以明确,而且要从体制、职权、人员配备和管理机制上予以保证。如有可能,可以将稽核人员的管理权上划市级管理,建立相对独立的稽核队伍,稽核人员实行异地稽核,从而彻底切断稽核人员和基层信用社的利益关系,树立稽核工作的权威,减少各方面的行政干预和人为因素的影响。

(3)实现内控制度资源的优化配制。要按银行业务运作方式,建立起相应的内控责任机制,如岗位经济责任控制机制、稽核部门的日常监督机制、权力制衡机制、财务监测机制等。机制的建立是否科学合理,关键是要树立两个观念,第一是内部控制的设计要从以防止银行业务人员工作差错为主转变为以银行风险防范为出发点;第二是树立系统的、全局的观念,将内部控制建设成各项制度、措施有机联结,既能相对稳定,又能随环境、目标的变化做相应调整的有机整体。

(4)加强信用社运行过程中的监控。主要包括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制定及对这些指标的分析反馈,对信用社经营的稳健性进行动态监控。有效的风险指标体系主要包括存贷比率、资产收益率、贷款收息率、不良贷款率、资本充足率、备付率、拨备覆盖率、流动比率等,分别从市场风险、资产状况、资本情况、流动性状况等方面反映信用社面临的风险状况。要使这些指标真正发挥预警作用,关键是要建立有效的会计分析和信息反馈制度。一是形成分析制。例如,可采用分析会制:以月或周为单位对信用社运转情况进行综合分析,预测和发现问题,人员组成应涉及各业务职能部门有关人员。二是开通信息反馈渠道:当会计人员在办理业务过程中发现问题时,或对会计分析会的分析结果有很大异议时,可直接向上级领导反应情况。

(5)改革内审监督体制。内部审计监督制度是农村信用社内部控制的最后一道防线,是对控制的再控制。必须改革现有的内审体制,强化人员管理和制度建设。第一,建立的内审委员会应当直接向省联社负责和报告工作,内审部门实行垂直领导和向下派驻审计员的管理体系,确保内部审计监督的独立性和权威性。第二,转变内审方式,从以事后检查为主转变为与事前、事中预防性监督检查并重相结合;从以合规性审计为主转变为与风险防范性审计并重。第三,转变内审手段,由传统的手工操作转向运用计算机和其他先进工具开展审计。比如由单纯的现场审计转变为通过网络进行非现场监督检查。第四,建立内部审计联动机制,加强与其他职能部门和被审计单位的合作,增强风险防范的协同效应,从而进一步提高内审工作质量和效率。

3.2制订简单完善的操作流程

毋庸讳言,虽然信用社已经有了八十多年的历史,但是会计队伍的整体水平还是不够高,所以制订一套简便易行的会计操作流程对于信用社非常必要:一是可以使每个会计人员都能快速熟悉自己岗位的内容与细节;二是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会计人员的工作损耗和操作隐患;三是可以提高会计人员的操作速度和工作效率。

操作流程的制订必须遵循科学化和简单化的原则。一是应当制定一个岗位标准作业指导书,列出岗位的操作流程图,将各项业务逐步分解,对于关键环节作出明确解析。二是对于常见操作失误案例进行分析、提出避免方法,使会计人员对于可能发生的操作失误有预见性。

3.3加强理论学习教育,建立一只高素质的会计队伍

信用社各级领导要在思想上统一认识,带头学习金融法规、会计制度和会计核算方法等,做到懂法、懂规章。加强基层会计人员的教育,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业务素质,增强会计人员自我约束的意识与能力,组织会计人员对已发生的金融案件进行剖析、总结、研讨,加强他们的风险意识。同时,要严把会计人员进入关,积极引进专业会计人才,加快管理型会计人才的培养,提高会计队伍的整体水平。对有章不循、有禁不止的会计人员坚决清除出会计队伍。

3.4加强计算机安全管理,降低信息系统风险

现代金融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农村信用社的信息系统已经明显落后于其他银行。信用社现在必须大力开展科技研发,和国内先进的软件公司合作开发具有信用社特色的操作软件,普及先进的多媒体网络技术,更新陈旧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建设一个高速易用、容错性高、适应“三农”的综合信息系统。并且大量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建立一支高速有效的计算机安全防护队伍,实时地处理电子银行和计算机网络面临的各种突发性事件。

6.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的成因及对策 篇六

当前农村信用社制定的管理规范很多,但是缺乏一个体系化的制约机制。例如农村信用社的制度中包含有理事会、监事会、社员代表大会,但实第一文库网际上并没有真正落实。内部控制管理问题上也存在一定的缺陷,这为内部管理风险埋下了隐患,为信贷管理造成了很大风险[1]。内部监管机制不健全增加了农村信用社的.信贷风险,且监理机构也没有完全发挥出作用,监督职能有待完善,这一系列问题很容易让农村信用社出现滥用职权等违规的事情,而这些正是信贷风险的根源[2]。在贷款的审批环节中,缺少量化的标准,偏重于定性分析,人为因素占很大的比重,没有严格的执行信贷管理过程中各项操作流程。尤其是对部分小额贷款,凭经验判断,审贷分离制度流于形式,在贷款投向和投量上,有时由基层领导个人决策,贷审小组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和效果,从而增加了信贷风险[3]。农村信用社缺乏一套科学完整的信贷风险控制体系。

1.2 人力资源体系不健全

农村信用社在人力资源体系建设方面与商业银行有较大的差别。在人才选拔上,招聘需求计划的制定没有完全按照人才需求进行有目的地招聘人才,并且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和随意性,人才招聘中存在员工自身素质与岗位需求不匹配的现象。在“行政化”的风气影响下,员工大多以管理职务晋升为主要目标,而忽视业务能力和业绩提升,这些不利于优化人员配置。薪酬制度也存在问题,没有体现以贡献获取报酬的科学薪酬制度,员工的工资上升空间过小、晋升渠道狭窄,挫伤了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

性[4]。

1.3 员工素质和业务能力参差不齐

7.大学生信用卡消费现状及风险的论文 篇七

http:// 时间:2011-08-30 15:18来源: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 【字体:大 中 小】

我国信用担保业是一个仅有十几年历史的新兴行业。由于经营的对象大多是金融机构不愿贷款的信用等级较差的中小企业,使得该行业具有高风险性特征,因此,借鉴国际经验,切实加强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风险管理,显得尤为必要和紧迫。本文重点分析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面临的潜在风险,并提出了相关对策

近几年来,我国信用担保业呈现快速发展势头,有效地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在市场经济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国信用担保业毕竟是一个仅有十几年历史的新兴行业,缺乏成熟的经营模式和管理经验,加之作为其服务对象的中小企业信用缺失、与贷款银行的协作关系扭曲以及来自政府部门的不适当干预,使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面临的风险十分突出,有些担保机构由于遭受了严重的风险损失已难以为继。为此,加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风险防范与控制十分必要。

一、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面临的潜在风险

据调查,当前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面临的风险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一)来自中小企业的风险

一是公司治理结构不合理,导致风险产生。担保机构的服务对象主要是民营中小企业,这些企业大多实行家族化管理,所有者同时又是经营者,缺乏有效的决策监督机制,企业决策具有随意性,冒险行为难以避免。一旦冒险失败,就会危害担保公司的利益。二是贷款被挤占挪用,导致风险产生。中小企业挪用贷款现象较为普遍,有的企业将流动资金贷款用于长期投资,新建厂房,购置设备,导致流动资金贷款不能及时偿还,担保机构被迫代偿。三是中小企业技术装备普遍落后,产品在市场上竞争力不强,与大企业相比处于明显劣势,加大了中小企业破产倒闭的风险。四是中小企业信用缺失。不少企业财务管理混乱,会计制度不规范,征信难度很大;有的企业资金使用混乱,提供虚假财务信息,监控难度大;有的企业缺乏还贷意愿,即使还得起贷款也是久拖不还,甚至千方百计地“逃、废、甩、赖”银行债务。目前A级以上中小企业所占比例很低,其中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根本达不到银行认可的信用等级。不良的社会信用环境和企业信用水平,给信用担保业带来了潜在的风险,也加剧了中小企业自身融资的难度

(二)来自担保机构自身的风险

一是担保机构资金规模偏小,抗风险能力较弱。我国担保机构的规模普遍较小,有些担保机构的注册资金仅有几百万元,担保收益非常有限,不足以完全解决代偿问题,一旦发生一笔代偿,则有可能抵销掉几十笔担保业务的收入,有的甚至是担保资金越赔越少,越担保越担心,直到丧失担保能力。二是担保机构缺乏健全的内部管理制度,对每笔担保业务的风险控制、单个企业的担保额及担保放大倍数、代偿率的大小等问题没有进行明确规定,容易出现无序操作现象。三是许多从业人员来自于政府、企事业单位等非银行部门,缺乏专业知识和从业经验,对担保对象判断不准,对担保条件把握不严,人为地为信用风险的产生提供了可能;还有少数从业人员在担保过程中违规操作,搞“人情担保”,有的甚至内外勾结骗保,使担保机构蒙受损失。

(三)来自协作银行的风险

协作银行的贷款对象选择是否正确,贷款操作是否规范,也直接影响着信用担保资金的安全。由于目前银保合作中担保机构承担了100%的风险,导致银行不认真履行贷款调查、审查职责,甚至为了扩大业务规模故意放松贷款条件,使本来不应获得贷款支持的中小企业进入信贷序列,从而给担保机构留下了巨大的风险隐患。

(四)政府部门不适当干预引发的风险

由于担保机构大多是在政府支持下建立的,政府作为审批人、监管者或出资人,其行为明显地影响着担保机构的运作,政府部门时常通过下指令、批条子、打招呼等方式直接干预担保业务,将信用担保资金变为中小企业的救济金,严重影响了担保资金的安全。

二、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风险管理的国际经验

目前全世界有一半的国家建立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其中,日本于1937年就成立了地方性的东京都中小企业信用保证协会,成为世界上最早开始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国家,美国和德国分别于1953年、1954年开始实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形成了比较健全且各具特色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制度。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业是世界公认的高风险行业,为此,各国都十分重视担保风险管理,对担保风险进行严格的防范与控制。

(一)政府进行有效监管,制定了较为完备的法律体系

各国都制定有专门法律,严格行业准入制度,把担保机构纳入行业管理,规范信用担保机构的各项行为。健全的法制体系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正常运行提供了保障。比如,美国《中小企业法》和《中小企业投资法》对信用担保的对象、用途、担保金额和保费标准等进行了明确规定;日本《中小企业信用保证协会法》、《中小企业信用保险公库法》明确了中小企业信用保险公库和担保协会的职能、作用以及信用担保的规则。

(二)注意避免政府直接干预造成的风险

虽然政府承担担保资金的重要来源,但是政府部门一般并不直接负责信用担保机构的运作,不干涉具体的担保业务。在美国,小企业信贷保证计划由联邦政府的代理机构即小企业管理局负责执行和管理;而日本和台湾则是政府出资,由协会和基金等专门机构进行具体运作,政府管理部门加以监控;德国信用担保是由只允许做贷款担保业务的德国担保银行承担。

(三)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风险分担机制和风险补偿机制

担保机构并不承担100%的风险,而是运用多种途径分散和转移风险:一是担保机构与商业银行各承担一定比例的贷款风险;二是当担保机构发生代偿损失时由政府、再担保(再保险)机构承担一定比例的损失额;三是实行反担保,就是要求受保企业提供反担保人或提供担保品。风险补偿包括外部补偿和内部补偿,前者主要是政府以预算拨款的方式补偿担保机构的损失;后者主要通过担保机构建立风险准备金制度,以风险准备金弥补代偿损失。

(四)形成了比较健全的风险内部控制制度

通过规范担保业务流程,严格担保审查程序,实行企业信用评级制度、运行监测制度、代偿及债务追偿制度等加强风险管理,减少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从而有效控制担保业务操作过程中的风险。如美、日、德、韩等国都建立了对中小企业和贷款银行的信用评价制度,将信用等级的高低与能否提供担保以及担保金额的大小直接挂钩。

三、借鉴国际经验,有效防范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风险

(一)完善担保业的法律法规,加强行业监督

我国应尽快制定《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管理办法》,对担保机构的市场准入资质、设立与退出制度、内控制度、业务范围和操作流程、风险防范和损失分担机制、扶持政策、行业监管与自律等诸多方面做出明确规定。监管部门应该统一,将目前的分散监管合并为一个部门。担保机构作为金融机构,其监管部门应该是银监会。

借鉴日本等国家的经验,建立健全我国行业自律组织——担保行业协会,赋予它相应的职权。担保行业协会可以凭借其专业优势,制定行业自律公约和业务规范,组织业务培训和信息交流服务,从而弥补行政监管的不足;同时还可通过联盟框架协议,发展担保公司彼此间的业务合作关系,实现行业间互惠互利,以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

(二)建立健全担保机构内控制度,规范业务操作流程

首先,为了增强担保业务操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提高操作的透明度,使各级管理人员相互制约,有必要建立审、保、偿分离制度。调查人员负责对申保企业的资信调查与评估;审核

人员依据资信评估结果负责担保项目审核审查,审批人员负责担保项目的审批,检查人员负责担保项目的保后监测、代偿和追偿。其次,要建立担保限额审批制度。担保机构对符合条件的担保项目在总量控制的前提下,依据申保企业资信状况、担保贷款种类、风险大小等确定担保金额的审批权限。再次,实行内部稽核制度。稽核部门应定期对担保业务部门进行稽核,稽核人员既不参与对受保企业的检查与评估,也不参加日常担保工作。最后,建立担保业务报告制度。担保部门应定期将担保业务运作情况向董事会报告,报告内容应该包括受保企业资信状况、担保贷款种类、金额、期限及贷款使用情况、反担保措施等,以接受董事会的监督。

(三)加强对受保企业的监督检查

一是加强股东结构及公司治理结构的分析,了解企业的经营模式和特点;二是要加强企业履约能力的评价,不仅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而且要对新产品进行可行性分析,对技术方案、市场预期、投资金额、资金筹措方案等方面进行评价;三是加强对企业现金流的分析和预期,对企业未来现金流的预测应建立在可靠的基础上,避免销售预测的随意性;四是充分了解贷款用途,防止挤占挪用现象。要分析贷款用途的合理性,建立贷款用途的监管机制,通过分期放款、建立监管账号等方式监控贷款用途。

(四)建立信用担保风险分散机制

一是尽快建立和完善再担保体系,适时组建作为“最后担保人”的全国性再担保机构,对担保机构开展一般再担保和强制再担保业务,有效地分散担保风险。二是建立担保机构与贷款银行共担风险机制。为了谨防商业银行因为有了信用担保而放松对受保企业的贷款审查,担保机构应与贷款银行合理分担信用风险,真正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按照国际通行做法,银行应承担20%-30%的风险责任,担保机构承担70%-80%的风险责任。三是采取严格的反担保措施。为了使受保企业增强使用贷款的责任心和还贷意识,担保机构应当要求企业提供反担保人或反担保物。反担保人必须是具有代为清偿债务能力的法人或其他组织;反担保物必须符合“四易”原则,即易于变现、易于评估、易于执行操作、易于触动受保人利益。

(五)建立风险补偿机制

由于一些不可抗力、不可预见因素的影响,致使担保机构在运用风险控制机制和风险预警系统后仍会发生一定的风险损失,因而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来补偿风险损失,否则担保基金势必逐渐萎缩,难以持续发展。弥补担保风险损失,一方面担保机构要严格按照财政部发布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风险管理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从担保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的风险准备金;另一方面还应建立政府补偿机制,由政府财政预算安排专项资金补偿担保机构的一部分风险损失。从国外的情况来看,专业性担保机构代偿损失的补偿主要依靠政府。比

如日本信用保证协会担保损失的70%由政府成立的中小企业信用保险公库给予补偿,英国担保机构风险损失的85%由政府赔付。这些做法值得我国借鉴。

(六)切实加强从业人员的培训和教育

8.大学生信用卡消费现状及风险的论文 篇八

专业班级:金融104学号7042710005学生姓名:刘宝春

内容摘要:在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是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中唯一与农民有直接业务往来的金融机构,是农村金融的绝对主力军,而它对农户的小额信贷业务却发展缓慢。本文在对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信用风险进行简单概述的基础上,分析了小额信贷信用风险的成因,并提出解决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信用风险的一系列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 小额信贷 信用风险 防范对策

至2005年年末,全国农村信用社存款余额为32573亿元,比2002年末增长66%。贷款余额为22354亿元,比2002年年末增长60%。2006年3月末,全国农村信用社农业贷款余额为11668亿元,占其贷款总额的比例由2002年年末的40%提高到49%;同时,农村信用社农业贷款占全国金融机构农业贷款的比例由2002年年末的81%提高到91%。鉴于农村信用社在全国小额信贷业务中占有主要份额,因此,对其信用风险的认识和管理也是必不可少的。有效的信用风险管理有利于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且助于经济的稳定发展。

一、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信用风险的相关概述

(一)小额信贷

小额信贷是通过融资中介,按照组织化、制度化、商业化经营原则,为具有一定潜在负债能力的中低收入阶层提供无须抵押担保的小额、短期、连续、简便的信贷服务。在农村信用社领域,提供农户和微小企业小额信用贷款,已经成为农村信用社的一种常规性的信贷品种。

(二)信用风险

小额信贷的信用风险就是借款人到期没有偿还借款而给农村信用社带来损失的可能性。没有按期偿还的原因无非是两种,一种可能是项目失败,投资无法收回;另一种可能是收回投资及利润,但不愿偿还贷款。不论是有能力偿还,还是没有能力偿还,都是一种失信的表现。信用是借款人自身的人格信誉,一旦小额信贷收不回来,则几乎处于无奈状态。因为凭借信用形成的债务链极为脆弱,一旦断裂或遭到破坏,就会失去对贷款风险的约束力。

二、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信用风险的形成原因

(一)主观原因:部分农户的信用观念较差是形成小额信贷信用风险的主观原因。

一是长期以来,我国的信用环境不好,严重影响了农户的信用行为。小额信贷是以信用为基础的信贷产品,对群众的信用意识和信用环境的要求比较高。但受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加上过去长期政策性信贷和输血性扶贫贷款,特别是一些权力部门干部拖欠信用社贷款现象严重,使得借款人信用意识淡薄。

二是我国的农村征信系统建设不健全,对失信行为没有必要的约束力。农村信用社开展信用工活动,只能在一定的范围内对农户的信用状况进行通报,没有实质的约束作为。农村信用社之间信息不对接,造成一个农户在多个信用社多头贷款的现象。

(二)客观原因。

(1)自然灾害。小额信贷的回收面临的一个重大风险就是自然灾害。小额信贷与农作业的小规模经营是紧密联系的。而农业与自然条件是离不开的,容易受自然灾害的影响,甚至毁灭性的打击。而目前我国农业生产处于缺乏自然灾害保险的状态,容易造成小额借贷逾期。

(2)市场波动。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所面临的市场风险,是指因农产品市场变化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其主要是由几个方面引起的。第一,农产品市场信息不对称。农村不管是基础设施、交通还是信息来源渠道,都是落后的。另外,农民本身文化素质,组织程度也影响了对市场的相关信息的获取。第二,农业项目选择上,有盲目趋同的心理。容易形成大片单一的种植或养殖,羊群效应表现突出。当供给超过需求时,将带来极大的损失。

(3)信用评定制度不健全。小额信贷理论认为农信社贷款对象应是具有一定还款能力和还款愿望的中低收入阶层我国目前对还款能力和还款愿望的评价是以农户信用等级高低为标准的。因此农户信用等级评定的准确度与真实度成为决定还贷率高低的重要环节。而在实际操作中由于信用档案资料不够准确及时评级带有盲目性信用评价受多方干扰与影响如村干部照顾关系评级带有明显的偏向性虚报数据和信用等级评级缺乏复审呈单一性。信用等级不准确贷款额度核定不科学甚至可能造成不够条件获得贷款的人也借此获得贷款。

三、防范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信用风险的对策

(一)改善信用环境,提高信用意识。

1、正确进行舆论引导,大力弘扬信用观念,提高农户信用意识。小额信贷的发放是基于农户的信誉来发放的。所以要降低信贷风险,打造良好的信用环境、提高农户信用意识是关键。

2、打击逃废债的行为,维护良好的信用环境。对不讲信用的人,要采取有效手段进行制裁。比如降低信用等级,取消信用户的称号,运用法律武器等都可以收到一定的效果。

3、农村信用社自身也要讲信用,带头维护良好的信用环境。作为小额信贷的发放者,农村信用社对农户承诺的信贷资金要按规定及时发放,充分满足农户的资金需求。

(二)延伸小额信贷的服务内涵,增强农户抵御自然灾害、市场波动等外在风险的能力。

农村信用社要扩展小额信贷的内涵和外延,通过发放小额借贷,不仅要把信用社办成农村的金融中心,而且要努力把农村信用社办成农村的信息中心、服务中心。一是要加强与农业科技部门的合作,为农户提供科技支撑。二是要加强与保险部门的协作,把重大自然灾害的损失控制在最低限度。三是要加强与贸易流通部门的协作。为农户提供各类市场信息,避免市场波动带来的市场风险。

(三)加强贷款的整个过程的管理工作。

(1)健全信用社内控机制,强化贷前调查工作。信用社的信贷人员应对农户的家庭人口、承包面积,劳力、家庭年收入、支出、资信状况等进行认真调查,掌握第一手资料。组织评信小组,对农户评级结果达成一致后,由评信小组成员签名确认,明确责任,并联责清收。

(2)落实信贷分级审批责任,严把贷时审查关。从基层农村信用社到县级联社,必须配备强有力的信贷审批班子,严格实行贷款分级审批制度,提高信贷审批实力,规范信贷审批行为,明确分级审批权限,落实信贷分级审批责任,避免审贷流于形式。

(3)制落实责任,强化贷后检查制度。农村信用社要建立科学、完善的农户贷款贷后管理责任制,将贷后管理责任落实到人,对农户贷款的管理和回收制定管理目标,建立健全考核机制,要分清人为与客观因素,合情合理地追究责任,提高对到期贷款的回收率。

(四)建立有效的信用等级评价制度。

农户个人信用是信用社发放小额信用贷款的依据是控制信用社贷款风险的基本要求。第一要进一步完善信用评级指标体系统一操作规范提高信用评级的层次和质量整体推进农村的信用环境建设。第二要加强与村委的联系村委会是信用社与农户之间建立信贷关系的桥梁和纽带当资金紧缺时可以帮助农户和信用社建立信贷联系为农户和信用社取得“双赢”的效果做出贡献。第三要加大信用等级评价的硬件投入健全资料档案逐项认证审查核实并且对农户的信用档案实行电子化管理。农户资料要真实、全面、准确地反映农户实际情况。第四要明确评级责任。农户的基本状况及信用反映等由村组干部负责审查把关并签字负责信用等级初评由信贷员负责避免因不负责。

(五)加强与各级党政的协调沟通,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市场经济规律发展。

发放小额信贷的机构与各级党政机构要进行充分的协调与沟通,既要支持当地政府大的农业调产方针规划,更要强调农业生产的市场化运作,用市场的规律来配置资金资源。

参考文献:

9.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内涵及相关内容 篇九

2.道德风险在信用风险的形成中起重要作用。不同于市场风险的第二个特点是,贷款等信用交易存在明显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即交易对方对交易的信息是不对等的。一般情况下,借款人掌握更多的交易信息而处于有利地位,放款人所拥有的信息较少而处于不利地位,从而会产生所谓的道德风险的问题。道德风险称为信用风险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对于市场风险,除非有非法内幕交易,交易双方所拥有的信息基本上是对等的。基本不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因此,道德风险在市场风险的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没有信用风险那样突出。

3.信用风险承担者对风险状况及其变化的了解更加困难。信息不对称的另外一个结果表现为授信对象信用状况的变化不如市场价格变化那样容易观察。因而投资者(投资银行)对信用风险的了解不如对市场风险那样及时、深入。授信者对受信者信用状况及其变化的了解主要有两条渠道:一是通过长期业务了解有关信息:二是外部信息评级机构公布的评级信息。然而这两条渠道都有很大的局限性,前者明显受到自身业务范围的局限,而后者只能覆盖有限的大企业,对于众多的中小公司则不能提供相应的信用信息。这一特点造成了计算两个或更多企业间信用风险的相关系数远比计算两个市场产品价格相关系数困难得多。

4.信用风险的非系统性特征。信用风险的非系统性特征明显,而市场风险则表现出较强的系统性特征,尤其是利率和汇率风险。尽管系统因素是对所有交易对手都产生影响的因素,如经济周期、利率汇率变动等。但商业银行交易对手的还款能力主要取决于很多与交易对手相关的非系统因素,如交易对手财务状况、经营能力、还款意愿等。

5.信用风险的观察数据不易获取。造成这一局限性的主要原因首先在于贷款等信用产品的流动性差,缺乏二级交易市场,而对于市场风险而言,各种金融产品发达的二级市场为观察市场风险的变化提供了大量的数据,从而使得运用各种数理模型来衡量市场风险成为可能;其次,二级市场的交易损益的衡量一般可以采取盯视的原则,市场风险的变化因而能得到及时的反映。但信用产品一般不采取盯视的原则,而通常在贷款违约发生前采用账面价值,因而其价格数据难以反映信用风险的变化;再次,由于上述信息不对称的原因,直接观察信用风险的变化也较困难;最后,贷款的持有期限一般都较长,即便到期出现违约,其频率也远比市场风险的观察数据少。

商业银行风险评价体系有哪些指标

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分为三个层次,即风险水平、风险迁徙和风险抵补:

(一)风险水平类指标包括流动性风险指标、信用风险指标、市场风险指标和操作风险指标,以时点数据为基础,属于静态指标。

1、流动性风险指标衡量商业银行流动性状况及其波动性,包括流动性比例、核心负债比例和流动性缺口率,按照本币和外币分别计算。

2、信用风险指标包括不良资产率、单一集团客户授信集中度、全部关联度三类指标。

3、市场风险指标衡量商业银行因汇率和利率变化而面临的风险,包括累计外汇敞口头寸比例和利率风险敏感度。

4、操作风险指标衡量由于内部程序不完善、操作人员差错或舞弊以及外部事件造成的风险,表示为操作风险损失率,即操作造成的损失与前三期净利息收入加上非利息收入平均值之比。

(二)风险迁徙类指标衡量商业银行风险变化的程度,表示为资产质量从前期到本期变化的比率,属于动态指标。风险迁徙类指标包括正常贷款迁徙率和不良贷款迁徙率:

1、正常贷款迁徙率为正常贷款中变为不良贷款的金额与正常贷款之比,正常贷款包括正常类和关注类贷款。该项指标为一级指标,包括正常类贷款迁徙率和关注类贷款迁徙率两个二级指标。正常类贷款迁徙率为正常类贷款中变为后四类贷款的金额与正常类贷款之比,关注类贷款迁徙率为关注类贷款中变为不良贷款的金额与关注类贷款之比。

2、不良贷款迁徙率包括次级类贷款迁徙率和可疑类贷款迁徙率。次级类贷款迁徙率为次级类贷款中变为可疑类贷款和损失类贷款的金额与次级类贷款之比,可疑类贷款迁徙率为可疑类贷款中变为损失类贷款的金额与可疑类贷款之比。

(三)风险抵补类指标衡量商业银行抵补风险损失的能力,包括盈利能力、准备金充足程度和资本充足程度三个方面。

1、盈利能力指标包括成本收入比、资产利润率和资本利润率。成本收入比为营业费用加折旧与营业收入之比,不应高于45%;资产利润率为税后净利润与平均资产总额之比,不应低于0.6%;资本利润率为税后净利润与平均净资产之比,不应低于11%。

2、准备金充足程度指标包括资产损失准备充足率和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资产损失准备充足率为一级指标,为信用风险资产实际计提准e5a48de588b6e79fa5e9819331333363373733备与应提准备之比,不应低于100%;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为贷款实际计提准备与应提准备之比,不应低于100%,属二级指标。

10.大学生信用卡消费现状及风险的论文 篇十

2.1 加快合规风险管理队伍建设。一是在现有员工中选拔懂得金融、财务、会计、法律等知识的专业人才,充实到合规风险管理岗位,鼓励现有在岗人员通过自学、培训等途径提升素质;二是招聘具有国家法律职业资格、企业法律顾问执业资格的专业人才,为合规风险管理培养后备力量;三是选拔派遣骨干力量到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合规管理部门挂职或进修,学习他行先进的合规管理经验,并进行严格的考核;四是和监管部门实行互动和对接,参与监管部门的合规风险检查,分享监管现场检查重大案例信息,提升农村信用社合规管理人员的资质、经验、专业技能和个人素质;五是加大省级联社等行业管理机构对合规风险管理的指导与培训力度,拓宽培养合规风险管理人才的途径,造就一批活跃在法人行社的合规风险管理队伍,为农村信用社合规风险管理提供组织和智力上的保证。

2.2 培育良好的合规风险文化。健康向上的合规风险文化是商业银行实现有效合规风险管理的基础保障。农村信用社需采取多种手段加强合规风险管理知识教育和技能培训,加大合规宣传力度,倡导和强化全员合规风险意识,树立诚信与正直的价值观念,让员工充分认识自己是合规操作和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坚持合规操作和管理是每个部门、每位员工的神圣职责,让每位员工都自觉养成按章办事、遵纪守规的良好习惯,杜绝有章不偱、违规操作的现象,逐步树立起良好的合规风险控制文化。在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同时,农村信用社应高度重视规范风险管理,借鉴商业银行规范风险管理的理念和经验,构建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提升风险管理能力。

2.3 高度重视风险管理,有效防范和化解风险。农村信用社各级管理者,要在实际工作中做到多想。多想想工作中还有哪些需要及时完善,安全系数是否达标,操作规程是否完善、合规,相关制度是否完善,把风险管理工作想透;事后监督是否到位,风险管理工作还有哪些薄弱环节,防范措施还有哪些需要进一步完善,把风险管理工作想全。 除此之外,还要在实际工作中做到多讲,多讲风险管理条例、规章制度和上级有关规定、讲清讲透,使员工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禁止做,为什么要这么做,为什么不能这么做,应该怎么做,使员工自觉用条例、规章制度规范自己的言行。对于发现的问题既要说明现象,也要分析根源,更要讲明危害,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透过现象看本质;既要讲普遍性问题,也要讲特殊性问题,更要讲突出问题,做到综合防范。还有就是在实际工作中要做到多抓,全面防范风险。要抓好不良贷款的清收工作,减少损失风险;要抓好重点岗位、重点人的管理工作,防范道德风险;抓好各项规章制度的贯彻和执行,防止操作风险;抓好案防工作,防止安全风险等等。在抓风险管理过程中,领导干部要身体力行,要求员工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要求员工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带动员工,确保风险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只有这样,农村信用社才能切实防范风险,实现快速健康发展。

11.农村信用社风险的形成及防范措施 篇十一

关键词:产业结构 经营体制 金融风险

一,农村信用社风险成因

(一)总资产,不良资产数量和结构

中国总体出现了信贷质量低下,不良信贷比例过高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利息收入和中国的农村信贷的总体环境。农村信用社的信贷缺陷导致了连年亏损,进而产生连锁反应,导致了整个农村信贷风险的产生。有局部向总体扩张,出现了严重的信贷风险和体制问题。不良资产成因

一是外部经济因素,首先是乡镇企业的高债经营导致经济效益低下。随着国家对于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加大,涌现出了很多乡镇企业。可是乡镇企业的发展存在了太多的问题,集中表现在经营管理模式不当,科技含量过低,生产效益低下以及起步资本过少等。由于起步资本过少,所以乡镇企业的发展必然要依靠农村信用社的贷款,从目前的市场来看,有将近50%的乡村企业开办的过程中没有资金投入,全部依靠农村信用社的信贷。而且后期经营过程中也是依赖信用社的帮助。出现了高负债率的情况。并且由于经营不当而破产倒闭的乡镇企业,其最后的营业亏损都会嫁接到农村信用社身上而产生金融风险。降低了信贷质量。其次是行政干预,农村信用社的信贷自由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一些特殊需要的项目在建立和发展的过程中,利用行政手段要求农村信用社进行贷款,导致了贷款结构的主动调配性的丧失。也影响了整个贷款的产业结构和经营体制。

二是缺乏独立性,1996年以前,农村信用社还是隶属于农业银行,其性质虽然为集体所有制企业,可是缺乏对于资金的可调控权。主管银行把自己本身经营产生的问题强压到农村信用社身上,使农村信用社在主管行,信贷人,担保企业等各种关系中成为了一个桥梁,一个垫脚石的角色。而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企业。

三是制度的不健全导致了一些企业趁机套取,躲避,架空信贷。集中的表现形式是“新官不理旧账“,村街两委的高频率精选更换,导致了以空壳套取资金的不良贷款模式,特别对于一些经济发展滞后,集体经济空壳化的村街集体。农村信用社很难将贷款收回。

(二)农村信用社自身经营,管理不善

前期的农村信用社的经营模式粗放经营,超规模,超比例发放贷款较为严重。造成短期贷款长期化,固定资产凝固化的现象。带来了资产,期限,结构的强烈反差。使信贷资源周转缓慢,产生危机。信用社的内控制度处于松散状态,缺乏系统性、整体性。有些制度的订立属于应急措施,仅限于解决某些具体问题,属短期行为;各种制度之间的衔接不强,整体性差,存有相互矛盾之处和空白地带;

目前农村信用社虽然已建立了大量的相关内控制度,但受体制的影响和各信用社都是独立法人单位的现状,这种内控管理模式在执行时就表现出了一定的滞后性,内控以事后控制为主,监督活动多为合规性审查,主要是查阅凭证、账簿、报账、报告等看得见资料或发生问题后的清查处理。

(三)操作体系、技术、意识落后,员工职业素质偏低

险认识不足,防范意识不强,员工职业素质偏低是导致操作风险形成的主要原因。近年来,尽管加大了员工对规章制度和业务操作流程的学习培训力度,但效果不明显。同时,重经营、轻管理的思维模式忽视了对全员的风险意识教育,放松了法规制度的学习,造成员工对操作风险认识不全面,合规经营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淡漠,隐含着一定的道德风险和操作风险。同时,内控机制有效性不足,内部管理不规范;业务主管部门检查监督职能弱化,稽核部门势单力薄也都是形成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的主要原因。

(四)其余方面原因 经营体制不灵活导致的风险防范机制不健全

按照有关规定,基层农村信用社应当建立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发展”的经营体制。但事实上是农村信用社经营并不灵活,由于联社的统管过死并没有实现“责、权、利”的有效统一。“惜贷”、“怕贷”、“惧贷”思想较为严重,限制了业务的发展。

法人结构不完善、产权关系不明晰

村信用社发展过程中,由于一些深层次矛盾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使法人治理 结构作用的发挥受到很大局限。这些矛盾集中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产权不明晰。产权制度是经济运行的基础,决定了企业组织生产和经营方式。没有明晰的产权制度,就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法人治理结构。农村信用社股权比较分散、单一,基本上未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还属粗放式的经营管理。比如农村信用社高级管理人员的产生,多由上级联社任命,而不是经法定程序产生,或虽有程序,也只是走走形式。这些问题一直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导致社员对信用社关切度不高,法人治理不落实,根源就在于模糊的产权制度;2.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表现为社员代表大会职能作用发挥不够理想,理事会与经营班子集于一身,决策、执行职能混淆,监事会也远未发挥其应有的监督职能

二,对策研究

(一)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的改革

1.扩大农村信用社规模,提高综合服务水平。只有加快农村金融的发展步伐,才能从根本上防范和化解农村信用社金融风险。一是增资扩股,扩大规模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二是要延伸信贷范围,扩大服务领域。特别是要大力支持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促进农业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三是要转变经营作风,改进贷款方式。实行对社员贷款优先、利率优惠、对农业生产贷款优惠的政策。

2.完善行业自律机制,强化内部经营管理。农信社是独立的法人实体,要尽快强化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自律机制。加强对贷款的管理,防范金融风险。严格财务管理,在经营管理上实行股金公开、贷款公开和帐务公开。要坚持贷款的集体审批制度,健全落实贷款的担保抵押制度,逐步推行贷款的风险度管理。

(二)实行政策扶持

化解农村信用社的风险,必须调整现行对农村信用社的有关政策。一是国家财政拨付资金,核销“五小”企业呆坏账和解决政策性保值贴补利息;二是适当减免税赋或降低对农村信用社的课税税率,对农村信用社支持“三农”的贷款利息收入免征营业税或降低营业税税率;三是适当放宽对农村信用社的业务限制,适当批准农村信用社开办新的业务,如国债买卖、票据贴现、代理保险等。

(三)强化员工队伍建设

信用社要按规定,及时、准确地填报数据,通过法律规范、宣传教育、检查惩处、征信评级、分类管理等手段,促进管理对象自觉守法。同时要进一步加强高素质从业人员队伍建设,加速专业人才的培养。既要在业务上注意文化知识、专业知识的培训,又要注意培养监管人员良好的职业道德,真正做到客观公正、廉洁勤政,要通过学习、培训等不同方法和手段,进一步提高管理人员的政治素质,通过在检查中学习,在学习中检查的方法,培养和锻炼监管人员的独立工作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对一些实际问题的快速反应能力,提高监管人员的综合素质。完善考核评比制度和激励约束机制,建立岗位培训机制充分发挥每个外汇监管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创新经营理念

大力促进农村金融组织和金融产品创新。在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鼓励适合农村需求特点的金融组织创新和金融产品创新,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和金融机构适度竞争,推动交易工具和业务品种的创新。

(五)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一是尽快制定《农村信用合作法》,确立农村信用社的法律地位,保障农村信用社和存款人的合法权益,使农村信用社步入法制化管理的轨道,真正做到依法经营、依法管理;二是剥离农村信用社的不良资产,使农村信用社甩掉包袱,轻装前进;三是加强金融法制宣传教育,努力提高全社会的法制意识和信用观念,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四是坚决避免对农村信用社的多头检查和重复检查,重点抓好对其年检工作;五是人民银行市、县两级支行要切实加强对农村信用社的风险监管,一方面控制住新风险的产生,另一方面着力化解已暴露和潜在的风险。同时,要加强对农村信用社支农业绩的考核,使其不偏离支持“三农”的方向。

(六)加强金融监管

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农村合作金融监管局和分支机构成立相应的农金监管部门以来,从建章建制做起,以防范和化解农村信用社金融风险为中心,积极开展工作,使农村信用社监管工作走入正轨,并初步取得了成效。但鉴于农村信用社存在较多经营困难和较大的经营风险,使人民银行分支机构的监管工作困难重重。在当前的农金监管工作中,应以加强农村信用社支付风险和资产风险管理为中心,重点监管以下几方面:1.认真做好农村信用社支付风险的预警和支付缺口的预测工作。一旦有支付危机的苗头和倾向,要随时向上级报告。2.督促和帮助农村信用社进一步完善内控制度,制定统一的业务经营基本管理制度、内控制度和风险监测制度。3.继续开展以机构调整和加强内部管理为内容的资不抵债农村信用社综合治理工作。

(七)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通过建立新的社员代表大会,选举新的理事、监事组成理事会、监事会,聘任主任,形成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制约的法人治理结构。通过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在信用社内部形成分权决策制度。同时,强化风险管理与内控制度建设,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制度、程序和方法,对风险进行事前防范、事中控制和事后评价的动态过程和机制。内部控制管理是在特定的治理结构下,对有关农村信用社内部控制制度的决策、制订、组织实施和协调的制度安排。内部控制管理组织结构的设计和安排,应满足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的全面性、集中管理、独立性和程序性等几个基本原则的要求。

()八一些现实可用的措施

大力推行小额贷款

小额贷款风险低,周转快,可稳步提升信用社的收入,吸纳资本,提升信用社的抗风险能力。这就要求信用社改变经营模式和方法,信贷面向大众,简化信贷手续。为最广大的社区和农民群众提供简单快捷的信贷。提升自己的影响力和号召力。进而慢慢接触信贷危机。

大力政治不良贷款

这是切实可行并且必须实施的政策,资产的流失严重会更加加剧不良贷款的增多,必须通过适当的方法较少或者解除不良信贷。其产生的不光只有资产的流失,还有农村信用社的影响力,信贷信誉以及经济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 王君.贷款风险分类原理与实务.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年第二版

[2] 陈兴荣.商业银行授信管理实务讲座.中国金融.2000年第11期至2001年第12期

[3] 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1996年

[4] 武捷思.中国国有商业银行行为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1997年第二版

[5] 陈中启,杨德新,黄羡柳.现代商业很行资产负债管理.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5年

上一篇:地球上的五带教学设计下一篇:读后感在感恩中成长作文3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