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及解决办法

2024-08-30

浅析我国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及解决办法(精选11篇)

1.浅析我国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及解决办法 篇一

我国水产养殖业存在的瓶颈问题及解决办法

问题:养殖品种病害防治不能对症下药,产品毒素富集问题。

近几年,由于现代化渔业的发展,使养殖品种病害发生率越来越高,而且每年都有新增病害。有许多渔民经常问,病害怎么越来越多,而且也越来越难治,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们综合分析认为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一是饲养渔塘的水质发生了变化;二是渔民养殖技术不过关;三是真正懂行的病害防治技术人才太少。综上所述,在淡水养殖中,不能正确诊断、不能对症下药,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解决办法:

(一)要加强对饵、肥、药的监督管理,防止水域环境污染。

要尽快明确管理职责,解决那种想管的无权管,能管的不负责任的局面。尽快明确管理机构,授以专管权,使之对饵、肥、药的购买与使用都得到监督与管理,避免那种产的不管卖的,卖的不管用的,最终造成乱投滥用,导致交叉污染。要加强饵料制造的严格把关。要坚决取缔未经审批的地下饵料加工厂,并对登记在册的厂家产品进行定期检验,防止有害物质超标,杜绝人为污染源的侵入。防止水质的污染,进而减少病害的发生,也减少养殖品种体内毒素富集严重。

(二)定期对渔民进行现场养殖技术和病害防治培训

对于一些地区,振幅需要投入一定资金对渔民进行现场养殖技术培训,尤其是病害防治培训,以及常见病害的解决办法的普及共作,避免出现遇到病害私自滥用药物的现象。

(三)加大培养病害防治方面的科研力量

要想解决不定时出现的病害问题,最根本的原因还是科研力量是否强大,所以我们在发展自身技术的同时,需要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取长补短,让自己的技术力量保持领先状态。

2.浅析我国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及解决办法 篇二

1 转变执法理念构建和谐执法环境

当前, 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 下岗失业人员和进城务工农民增多。这些人员文化素质低、年龄偏大, 接受新知识的能力欠缺, 只能靠在城市道路上摆摊设点来维持生计, 加之其法律意识淡薄, 对违章行为认识不足, 在市政执法过程中, 若稍有不慎, 便会引发矛盾纠纷, 给社会带来不和谐因素。面对挑战, 全国各市政委领导班子坚持以人为本, 转变执法理念, 创新实施了“一劝、二警、三保、四罚、五帮”的市政执法程序。对所有违章占道经营、乱吐、乱挂等行为人, 首先实施劝告, 对再次违章者予以警告, 对第三次违章者要求其书面保证;在实施劝告、警告、保证程序仍不奏效的情况下, 则实施处罚程序。对这一市政执法程序, 违章者均表示充分接受, 市政执法队员也一改过去“一凶、二恶、三拿秤砣”的不文明形象, 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矛盾纠纷, 体现了执政为民、以人为本的理念。2003年以来, 共依法处理各类市政违章案件27000余件, 无一例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案件。同时, 全国各市政委还在“五帮”上下功夫, 对受处罚的群众不是一罚了之, 而是积极想办法, 采取疏堵结合的方式, 在对城区重点地段实施严管的基础上, 将一些基础设施完善、人流量较大的背街小巷设置为临时占道摊区。近年来, 国内某市政委在城区设置大型临时摊区2个、摊位近300个, 为下岗职工和农村失地农民的再就业提供了便利, 有效地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在不影响市容市貌的前提下, 该市市政委还在城区一些重要路段的边角处设置规范的临时擦鞋摊点68个, 既解决了下岗职工的就业问题, 又方便了市民。在时令水果和农副产品销售旺季, 为使农民一年的辛勤劳作有所收获, 该市市政委又将临近主干道的黑龙池、茶花街等次干道临时设置为时令水果销售摊区, 并改变执法考核方式, 取消了对执法队员罚款指标的考核, 原则上不准对进城卖农副产品的农民和下岗失业人员罚款, 对其违规行为实施处罚时要慎之又慎。此举减少了执法冲突, 维护了市容秩序, 繁荣了市场, 改变了市政执法队员在市民心目中的“黑猫”形象, 密切了政群、干群关系, 深得上级领导和农民朋友的好评。

2 解决“如厕难”问题塑造文明城市形象

一个城市公共厕所的多少以及管理是否规范,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座城市的文明程度。近年来, 各大城市建设飞速发展, 新建成区面积已达30平方公里。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 某城市城区公厕只有39座, 公厕数量严重不足, “如厕难”问题的解决已迫在眉睫。2004年, 该城市市政委采取开放一批、整治一批、新建一批的“三个一批”的方式, 较好地解决了被人们称为“水火来了不留情”的“如厕难”问题, 深受社会好评。一是开放一批。该城市市政委逐一调查繁华闹市区域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内部厕所, 摸清底细, 精心指导这些单位按照现代公厕标准改造提高, 耐心做好单位领导、职工的思想工作, 做到顾全大局、情系市民、达成共识。对达标的57个单位的内部厕所, 采用市场运作方式, 经市政府批准, 制作统一标识, 挂牌向社会开放, 方便市民。二是整治一批。该城市市政委想方设法整合资源, 对旧城区和背街小巷过去因年久失修而无法使用的旧公厕进行逐一清理, 指导主管单位按照标准进行整改, 提高质量, 验收合格后重新启用, 服务于市民。三是新建一批。2006年, 该城市市政委千方百计争取资金, 在人口集中区域新建了一批标准公厕。如:投资20余万元在原丝厂路段新建一座标准公厕。如今, 合川城区开放公厕近100个, 基本达到了国家建设部规定的城区常住人口每2500人至3000人一座公厕的标准。与此同时, 市政委进一步加强对开放厕所的监管力度, 积极受理市民投诉, 充分发挥开放厕所为民服务的功能。对一些无机关事业单位的地段, 市政委也进一步做好商业门点、酒店、旅馆负责人的工作, 积极动员将这些单位的厕所向群众开放, 增大开放公厕的密度, 满足市民需要。

3 建立联动服务系统构建和谐服务平台

为切实解决市民日常生活中的急、难、险情, 2004年底, 市政委整合水、电、气、通讯、家政等26个相关部门和单位的公共资源, 牵头组建了“市政110社会联动服务系统”, 按照“高效快捷、一呼即应”的原则, 为市民提供24小时全天候服务。市民在日常生活中如遇到天然气灶损坏、下水道堵塞、电器烧坏等各种急、难、险情, 只需一个电话, 在很短时间内, 市民就能在家门口享受到相关工作人员的服务。2006年6月16日晚8时左右, 家住合川市红岗山商业局2栋楼的李女士家中突然停电, 时值高温季节, 家中顿时异常闷热。情急之下, 李女士拨打了“市政110”抢险电话。接警后, “市政110”指挥中心值班员立即连线家政服务工作人员, 家政服务工作人员迅速赶赴现场。不到20分钟, 家政服务工作人员排除了故障, 李女士家中的空调又徐徐送出了凉风, 李女士连声道谢。“市政110”充分发挥了便民利民的作用, 成为党和政府执政为民的“连心桥”及构建和谐市政、和谐社会的一大亮点。

参考文献

[1]李晓楠等.努力开创市政管理工作新局面[J].中国政治学术论坛, 2001, 12 (7) :12-14.

[2]刘振宗, 房秀华, 等.对市政管理行政执法的思考[J].政治与经济 (月刊) , 2008 (9) :11-14, 18.

[3]阚玉林.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提升市政管理和服务水平[J].时代潮流, 2008 (6) :06.25.

[4]莫慧兰.2004年世界发展报告[J].世界银行杂志, 2004 (8) :08.07.

[5]归亚蕾.努力实现市政管理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J].市政设施管理, 2009, 9.25, (88) .

[6]窦谷山.在实践中探索, 提升市政管理水平[J].城市管理, 2009, 2.

[7]刘林宗.城市理想与理想城市[J].城市规划.1999年, 第7期.

[8]长春市统计局:长春市统计年鉴汇编[J].长春, 2009年3月.

[9]张兰.市政管理的问题与建议[J].政府工作交流报告.2005 (38) , 66-67.

3.浅析我国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及解决办法 篇三

一、识字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低年级学生在识字方面普遍存在这样一些问题。1.形近字易混淆。如“异”与“导”、“巡”与“寻”、“廷”与“延”等。即使在三年级的学生中,也同样有人将“领导”误写成“领异”,闹出了不该有的笑话。2.同音字模糊。如“做”“作”“坐”“座”等。有不少学生将“作业”误写成“做业”等,这样的现象屡见不鲜。3.多笔少画严重。如将“拔”写成“拨”,将“吟”右边写成“令”,将“武”多写一撇。4.字词的意思不明白。同学们在学习生字时囫囵吞枣,那么对词语意思的理解也就显得力不从心了。

那么,导致这些结果的原因是什么呢?通过调查,我发现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1.忽略字形、字义的整合教学。学生在识字的过程中,老师重视了音和和形的教学,但忽视了字义的教学。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识字4》时,就是将要求会认的9个生字连同音节一次性出示出来,然后运用“带着音节读,去掉音节读,放入句子中读”等形式完成了教学任务。至于每个字的意思,几乎没有涉及。学生对生字的意思以及课文的理解还很模糊。2.忽视字词间的相互联系。不少教师为了完成当堂课的识字教学任务,基本上没有将所要认识的字和与它相关的形近字进行比较、鉴别。这样一来,学生所学的字难以较好地在大脑中与原有知识同化。如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识字8》教学中,教师不引导学生去比较“鸦”“鸥”“鹃”有什么相似点,不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各有什么异同,那么学生怎么可能有观察、有思考、有发现呢?识字的效果当然不会很好。3.忽视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道理谁都明白,可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我们相当一部分教师普遍采用一种模式:“反复读写,反复讲解词义,反复默写生字”。学生学的枯燥,老师教的辛苦,久而久之让学生失去了学习汉字的兴趣。

二、识字教学解决的办法

如何利用教材的优势,尽可能地挖掘孩子的最大潜能,让识字变得轻松、愉悦,让阅读提前实现,使学生可以马上把他们的识字成果运用于阅读中,增加语文学习的成就感,增强语文学习的兴趣,是每一位教师所面临的新课题,也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笔者就在近期的识字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识字的情况谈谈几点体会。

(一)课堂上巧引导,换偏旁识字。这种识字方法又分两种。1.加一加。在低年级的教材中,有好多的生字可以利用这种方法来识记,一个学过的字,加上不同的偏旁,就变成了新的生字,如:“苗”,加上不同的偏旁,变成“描”、“瞄”、“喵”、“猫”、“锚”,而且我们完全可以根据偏旁的不同来让学生们进一步体会不同偏旁赋予汉字不同的意义,这种方法不仅可以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还大大拓展了识字范围,可以说是识字教学的良方之一。2.换一换。此种方法也是我在识字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利用以往已经掌握的偏旁和一些熟悉的字,就像变魔术一样,通过换不同的偏旁来加深记忆。如:学习“赔”时,给它换偏旁,可以换成“陪”、“培”、“倍”、“部”等。这样,新的字在以往所学的基础上对比记忆,很快就能把生字给记住了。只要稍加点拨,孩子们就能掌握此种方法,并非常乐于给学过的生字换“装扮”。

(二)编顺口溜、儿歌识字。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学生有了兴趣,学习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在教学中编顺口溜、儿歌能提高识字能力。如学“善”时,孩子们编了顺口溜:“小羊很善良,它长着两只眼睛一张口。” 如识记词语“秘密”时,孩子们编了儿歌:mi、mi、mi,秘密兄弟容易混,老大秘密藏禾旁,老二秘密藏山上。同学们运用生活实际编顺口溜、儿歌识字,形象直观,学生兴趣也高,自主识字能力逐渐增强。

(三)讲故事识字。小学生都喜欢听故事,在识字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将一些抽象的汉字和生动有趣的小故事联系起来,这样即可以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又能达到准确记住较难生字的目的,可谓一举多得。如:学习“灭”字时,我给学生讲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一次,我炒菜时,刚把油倒入锅里,电话铃响了,我就去接电话,等我放下电话来到厨房发现锅里的油着火了,当时我不知所措,怕火烧到电线,拿起锅盖就把锅盖上了,果然火灭了,后来我知道了,原来盖上锅盖能起到隔绝空气的作用。所以火上面加上一横就读“灭”。学生对故事非常感兴趣,很轻松就记住了“灭”字。

4.浅析我国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及解决办法 篇四

浅析高职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为了使用语言,高职英语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语言能力为目的.本文通过分析当前高职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教学实践,提出帮助高职学生提高英语水平与能力的办法.

作 者:戚健 作者单位: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刊 名:中国科技信息英文刊名: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年,卷(期):“”(1)分类号:H3关键词:高职英语教学 存在的问题 解决办法

5.浅析我国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及解决办法 篇五

【摘要】:“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职业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改革创新,职业学校的学生选择了职业教育,就是要掌握一门专业技能,成为一名懂理论、能动手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术应用型的专门人才。面对择业的复杂性和激烈的就业竞争,在择业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了各种困难、挫折和冲突,对于学历相对较低的中专毕业生无疑存在较严重的就业心理压力。中职生在择业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心理问题和偏见的择业观。因此,探讨学生就业心理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办法,对于加强学生就业心理指导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职业教育就业心理存在问题解决办法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职业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改革创新,职业学校的学生选择了职业教育,就是要掌握一门专业技能,成为一名懂理论、能动手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术应用型的专门人才。但是近年来,由于高校扩招,职业学校的门槛降低,生源整体情况较差。在目前自主择业的形势下,就业群体日益增多,社会需求没有明显的增长趋势,又刚刚经历了全球金融风暴,经济正处在复苏阶段,这使就业形势更为严峻。面对择业的复杂性和激烈的就业竞争,在择业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了各种困难、挫折和冲突,对于学历相对较低的中专毕业生无疑存在较严重的就业心理压力。中职生在择业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心理问题和偏见的择业观。因此,探讨学生就业心理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办法,对于加强学生就业心理指导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职业学校学生就业心理存在的问题

初中生进入职业学校后,学习压力减轻,思想变得活跃,但心理承受能力却没有相应得到锻炼和加强,容易受周围环境影响。尤其是即将走向社会的毕业生,更容易产生心理障碍,表现为自卑失落、焦虑紧张、自私嫉妒、消极逆反和悲观失望。职专生正处于少年期向青年初期过渡的重要阶段,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心理特征有其自身特点:学习上惧怕失败,成绩不稳定;做事缺乏耐心,注意力不集中;自信心差,意志薄弱,态度消极;心理压力大,过度焦虑,性格抑郁;嫉妒心强,情绪不稳,自控力差;恐惧交往,疑心过重。中职生就业难,有社会的、客观方面的原因,但是更有中职生本身的、主观方面的原因。

具体来说,首先毕业生对就业形势不能正确认识,只期望在城市工作,不愿意回到家乡或有用工需求的乡镇去。例如:工民建专业的学生,有的宁愿到城市的一些挂靠大公司的企业,也不愿意回到生源地的一些响当当的有规模的乡镇建筑公司去,留在城市的学生经常要面临着公司裁员或是拖欠工资的情况,而回到乡镇的学生只要扎扎实实地用心工作,几年以后基本都成为了企业的技术骨干或项目负责人,有的通过创业组建了自己的建筑公司当起了老板,但是很多学生也知道是这么回事,可是在实习期间还是留恋城市里的工作;在04级大专7个班级(其中工民建3个班、建筑工程造价2个班、建筑装饰和机电一体化各1个班)300余名学生中,于实习前做了一次问卷调查,90%以上的学生打算留在芝罘区、开发区、莱山区,10%左右打算回生源地的学生中有一大部分是因为父母已在所居住的城镇给找到了条件更好的工作单位。其次,部分毕业生对就业前途感到渺茫,就业意识不够成熟,择业时看重专业对口,不能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念。通过对05级大专5个班(2个建筑工程造价班、市政工程、建筑装饰和机

电一体化班各1个)、06级中专机电一体化1个班和数控技术应用2个班300余名即将走向实习岗位的同学进行调查,95%以上的同学表示就业一定要先找专业对口的工作来做。其实中专生入学选择专业,大部分是在家长或是学校老师的帮助下选择的,对于一个初中毕业生来说,他根本不了解所选专业是否适合自己。一味非要对口就业,对自己没有一个正确的评价,等到在工作中败下阵来,白白浪费了适合自己的工作机会,后悔莫及。选择工作岗位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例如在工民建专业中,有的同学外向好动,组织能力强,干活肯吃苦,这样的同学在工地上做个施工员很好,而内向、安静、爱思考的同学,做工程预决算再好不过了。又如本身体质较弱,动手能力较差的同学,即使学了机电专业,也适应不了强度较高的车间工作。最后,在就业中存在着不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一味追求高薪、舒适而又无风险的工作。用学生自己开玩笑的话说:“如果能不干活还有钱就好了。”虽然是一句玩笑话,却也折射着部分学生的价值观。近几年步入职业中专的学生全是现在社会所说的“80后、90后”,这些学生从小没有受过一点苦,不论是城市还是乡村,不管家庭条件好坏都是把最好的给了他们,他们没吃过苦,没经过挫折,没受过委屈,所以形成了他们自私、任性、敏感多疑、紧张、焦虑、、逆反、幼稚外露、自我中心、心理素质差、人际关系不稳定等心理问题。调查显示,即将就业走向社会的职专毕业生大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抑郁和焦虑症状。自己明明学习的不怎么样,但是自我感觉很好,觉着自己所学的专业只要提供给我岗位,我就能“一鸣惊人”,岂不知书本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现实有着多大的差距,到了工作岗位不说自己能干多少活,且质量如何,普遍先关心企业能给多少工资,提供什么样的福利待遇。在04、05、06、07级大中专各专业近千名学生中,我在学生实习期间薪酬期望值的问卷调查中得知,100%的同学实习期间的工资要求都超过了本市的最低工资标准线;60%以上的同学要求在1200—1500元以上;80%以上的同学要求企业提供免费的住宿条件和工作餐;还有少部分同学询问有无交通费与通讯费。学生这种只知道追求个人利益的现象,充分说明其对自己没有正确的评价。同班级同学在一起,只会盲目比较挣钱多少,待遇多优厚,不去比较工作中自己活干得怎么样,价值观严重偏离。现在许多企业普遍反映,大中专毕业生在企业里“留不住”,深究其原因,主要也是自我中心、心理素质差、人际关系不稳定等心理问题造成的。例如工民建专业的学生,有的费了很多周折,托人找关系进了比较著名的企业里,一旦企业要求其从最基层的工作做起,马上觉着自己学得那可是专业呀,哪能干工地上民工的活呢?忍几天还行,时间一长,在工地上受点罪,不能按时休息,就开始耐不住寂寞,总觉着英雄无用武之地,立马卷铺盖走人,根本不珍惜来之不易的工作岗位。经常有学生回校时跟我说,无奈到了下一家,还不如上一家呢,早知道我就不走了。言语中流露出的根本不知道他为什么走?难道就是因为不能吃苦这么简单?他们不从企业角度考虑,不从建筑行业的用工需要上考虑,如果一个技术人员连最基本的东西你都不知道,以后谁能把一个工程交给你呢……?

二、解决学生在就业期间心理所存在问题的方法

如何对这些存在的问题进行干预和防范,是目前教育心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针对学生的特点,我校专门成立了就业指导办公室。主要做了以下几点工作用以解决学生在就业期间心理所存在的问题:

1、培养学生要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

解决择业中的心理问题,必须对自己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给自己准确定位,才能确立正确的择业目标。正确的认识和评价自己,毕业生首先要冷静地分析当前的社会环境、经济形势、所学专业等方方面面的问题,然后根据自身的能力,综合素质,正确地选择自己的就业方向,选择适合自己的奋斗目标。其次,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学以致用是未来的主旋律,必须对自己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给自己准确定位,才能正确地确定目标,明确自己今后的发展方向。

2、调整择业期望和提高抗挫折能力

学校要加强学生的国情教育,教育毕业生正确处理好国家需要和个人志愿的关系,自觉地把国家需要与个人的利益统一起来;教育毕业生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充分运用自身的优势,根据社会的需要调整自己的期望值。每个毕业生都希望毕业后获得一份能满足自己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求的工作,但必须看到,这种需求要变为可能受到自身条件和客观因素的制约,这就是说择业的期望值必须有一个度,把握不好这个“度”就难免走入择业的误区——期望值过高。心理学研究表明, 期望值过高不能导致事业的成功。因此,职校学生要进行择业的心态、定位、目标的调整。充分认识自己的能力特长、兴趣爱好、知识水平,不能盲目清高,也不能妄自菲薄,把自己摆在合适的位置上去求职,树立一种“金子在哪儿都会发光”的择业意识。常言道:失败是成功之母,如果在失败中能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丰富自己的知识,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求职能力,那么就等于积累了成功。要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当前“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为毕业生提供了难得的契机,同时也给毕业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毕业生纷纷加入到竞争的行列中去,在竞争中寻找自己的位置,在竞争中实现自己的抱负。但是竞争遵循的是优胜劣汰的原则,是成功与失败俱存的。参与竞争就难免碰到挫折,毕业生应当对择业中的挫折有充分的思想预备,敢于面对现实,把挫折看成是锻炼意志,增强能力,提高心理素质的一场考验。要及时减轻思想负担,消除急躁情绪;要积极总结经验教训,冷静、理智地分析择业挫折产生的原因,找出不足之处,加以改进,将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系;要根据客观实际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择业目标,使之适应社会的需要,然后为实现这个目标做出努力,绝不能一碰到挫折就灰心丧气,怨天尤人,一蹶不振。

3、利用就业指导课、讲座、晨读等形式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职业学校的学生在校只有两年时间,从第二年开始,各专业科就给学生每周安排了就业指导课程,由任课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企业及社会需要自编教材,用各种生动形象的例子来给学生讲解,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学校安排了转变就业观念;中职学生应树立怎样的职业理想和就业观念;求职面试中的礼仪以及怎样成功推荐自己的专题讲座,为学生的实习、就业提供了很大的帮助。通过聘请优秀毕业生代表、企业管理人员与新生和毕业生进行座谈、交流,使学生尽快熟悉了所学专业的行业特性和企业的用工需求,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就业指导课老师利用学生的晨读,精心准备阅读资料,把职场新理念培训读本《我要做好这份工》、《你在为谁工作》、《对工作负责就是对自己负责》、《工作要有好人品》、《细节决定成败》这些能够改变学生就业观念的书籍,打印成册,人手一本,反复诵读,加深印象,读后写出心得体会,以班级为单位进行交流、讨论,培养了学生的职业精神、团队精神。近几年,我校的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5%以上,为社会和企业培养了一大批“用得住、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胡建利、方益荣、张金国等安徽省卫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中

国学校卫生,2006,27(1):43-44.[2] 陈映云中专生失落心理之我见.卫生职业教育,2003,21

6.浅析我国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及解决办法 篇六

贫困生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及解决办法

近年来,随着高校改革的逐步深入,贫困大学生的人数日益增加,他们的心理问题也愈益突出,这已引起社会广泛关注.高校贫困生是高等学校的特殊群体,他们存在着较强的自卑闭锁心理、极度的.自尊心等心理问题,这主要是由于社会、学校、个人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为促进他们全面、健康地发展,应及时适当对贫困大学生给予心理救助.

作 者:吴海燕  作者单位:盐城师范学院新长校区美术学院,江苏盐城,224051 刊 名:湖南中学物理・教育前沿 英文刊名:CUTTING EDGE EDUCATION 年,卷(期):2009 “”(12) 分类号:G444 关键词:贫困生   心理问题   解决措施  

7.浅析我国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及解决办法 篇七

关键词:高职教育,招生,师资,培养模式

近十年来, 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带动了高职教育迅速发展, 高职教育在教育系统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以每年增50万在校生的规模迅速扩大, 这对加快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 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强烈愿望, 培养了大量适应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发挥了巨大作用, 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另一方面, 全国不少高职教育院校近年来却感到了危机。许多高职院校招生难, 举步维艰, 新生报到率达不到50%, 高职教育还存在着师资力量不足, 师资结构有待优化, 人才培养模式有待改革等问题。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 需要审视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现实状况, 借鉴国外高职教育经验, 总结并分析存在的问题, 提出对当先情况的应对策略。

1 高职教育招生现状及对策

教育的第一步是招生, 学生是教育的重要因素。虽然国家一直强调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高职院校招生人数也有所增加, 但从目前情况看, 我国各高职院校报考率、报到率均不理想。另外, 招收学生的质量较差, 这也影响了高职教育的发展。究其原因, 一方面传统社会观念的桎梏影响了高职教育, 中国传统的“重学历、轻技能”的教育观念的影响, 也有一部分人鄙视职业教育, 影响了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一些学生和家长把高等职业教育看成是最底层的高等教育, 把高等职业教育当做他们无奈的选择, 更有甚者很多录取的新生宁愿放弃录取选择补考, 也不愿意上这类学校。另一方面, 招生渠道的过窄是一个重要的原因。现在, 高职院校招生主要依赖于高考, 并且高等职业类高校分数线几乎是最低的, 导致所招收学生的质量较差, 而且这种单一生源渠道具有较大的不稳定性。在全国考生人数逐年减少的形势下, 处于招生末端的高职院校面临着空前的压力。目前国家实行“招生向普高生倾斜、限定高职对口招生比例”的政策对高职教育及高职生源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高等职业教育招生制度改革已势在必行。要知道大力发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关键是寻求高职招生考试制度的创新和突破。现行招生制度已经很难适应职业技术教育的健康发展, 如何改革现行招生体制, 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考虑:扩大招生渠道, 一方面各类中专、职高和技校的毕业生中很多人都非常渴望也需要进入高一级的院校学习、深造, 这部分学生应成为高职院校重要的生源市场。高职院校应解放思想, 从对普高生生源的过分依赖中解脱出来, 扩大对“三校生”的招收比例。另一方面接纳社会各种人群接受高职教育, 比如拥有大批的实践经验丰富, 但理论知识贫乏的青年技术工人;还有哪些在企业有一技之长或工程实践能力较强的已经取得中专毕业文凭的技术人员, 这些人无论是自身提高的需要, 还是企业发展的要求, 都使得他们具有进一步学习、深造的强烈愿望, 针对这些人文化素质普遍较低的特点, 高职院校应降低门槛, 为他们入学创造条件。另外, 高职院校可以经国家相关教育管理部门批准单独招生, 单独确定入学标准、单独组织入学考试单独实施招生录取的招生考试方法。考生在参加报考的高职院校单独招生考核后, 如果被正式录取就不需再参加全国统一高考了。而没有被正式录取的考生还可以再参加全国的统一高考。通过对高职单独招生考试的探索, 发现单独招生录取标准注重对学生的文化知识和实际动手能力的综合考核, 为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有利于高职院校发展其职业特色。有利于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

2 高职教育师资力量建设

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师统计数据, 2009年, 全国高等职业教育专任教师总数37.7万人, 占高职院校教师总数的68.2%, 高职院校在校生数为1280万, 全国高职教育生师比33.9:1。2009年《教育统计年鉴》显示, 2008年高职教育正高、副高、中级、初级、无职称的比例为3:25:34:28:10;专任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位教师比为26.2%;“双师型”教师所占比例为29.9%;外聘教师数量达到11.4万人, 外聘教师占专任教师之比例为30.2%。高职教育师资队伍的数量与结构基本满足了高职院校教育教学需要。但专任教师与兼职教师规模与办学要求存在较大缺口, 师资结构也有待进一步优化, “双师型”教师比例为29.9%, 远低于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师资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要求的80%;外聘教师与专任教师的比例为30.2%, 也离教育部要求较大差距。另外, 师资队伍的总体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 近年来大量硕士研究生进入高职院校, 提高了专任教师的高学历比例, 但是, 师范院校、综合院校的教师学科性强、实践能力不足;工科等应用性院校的教师缺乏系统性的教学培训, 教学能力与工程实践能力偏弱。企业兼职教师存在教学指导能力有限, 师资队伍的执教能力与社会服务能力有待强化与提高。很多高职院校通过大量的师资引进工作, 使高职教育师资队伍的数量、结构和层次都有了很大的改善与提高。但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队伍关乎高职教育发展的成败, 事实上, 高职院校中真正既具有较高理论知识同时又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占比非常微弱。究其原因, 在企业经验丰富的技术和管理人员没有精力在学校参与教师工作, 而学校老师教学任务繁重无暇再企业挂职锻炼。这一点应从校企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着手, 学校教师在工学结合能力培养模式下主要从事理论教学, 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由企业派出在学校进行兼职, 并且在保证师资充足的前提下, 让高职教师定期轮流到企业实践。随着高职教育的不断发展, 师资队伍问题已成为制约高职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为了快速提升高职教育, 目前高职教育迫切需要实现师资队伍的优化建设。

3 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高职教育就业和实践都存在问题, 根本问题在于学校和企业能否更好结合, 这就要提到人才培养模式。高职教育应采用不同于本科教育的特殊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和企业结合在一起形成双主体, 使学生得到更多实践机会, 保证学校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 而企业接受学生提升学生就业率。其他国家提出各种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 为我国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起着重要借鉴作用。德国采用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 使学生具有学生学徒两种身份, 在企业进行专业职业技能培训, 在学校学习职业相关专业知识, 很好地利用了学校和企业的优势;英国的三明治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首先在企业实践了解工作, 再在学校完成理论学习, 接着在企业近一步实践, 有利于理论联系实践;合作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可, 学生四分之一的时间用于在企业进行专业对口的实习, 并与企业合作开设项目相关专业, 这能将课堂教学和工作时间紧密结合。应通过参考了国外的人才培养模式, 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 采用是和中国高职教育现状的人才培养模式。国内一般采用“2+1”人才培养模式, “2+1”培养模式以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为基础实施, 即企业与学校有“订单式”培养协议, 学生的教育工作分为两个阶段进行, “2+1”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将学生的教学管理分为两阶段, 即2年在学校进行专业理论学习掌握职业岗位必备的专业理论和培养综合素质, 以及1年的专业实践。这种培养模式使学校教育紧贴社会需求, 也使学生毕业后能够很好地和企业“无缝对接”。实习开始前学生与实习企业就签订就业意向书。与企业签订了就业协议的实习生, 在实习期就是企业的“准员工”, 企业主观上会期望通过1年的实习期培训, 实习生能结合本企业岗位的具体要求, 在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两方面同时得到提升。而对于学生而言, 在实习期学到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 就是毕业后从事第一份工作所必需的, 其学习的主动性一定能充分地调动。这就为校企合作共同提高实习期人才培养质量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 “订单式1+1+1”培养模式在“2+1”培养模式的基础上, 进行了理论创新, 体现了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为深化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提供了一种可借鉴的新模式。“订单式1+1+1”模式将高职教育划分为“1+1+1”三个阶段:新生入学的第一年主要接受作为“社会人”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养的教育, 第二年主要接受作为“职业人”所必需的专业知识学习和职业技能训练, 第三年主要接受作为“企业人”的角色形成教育 (或称企业培训教育) 。具体地说, 新生入学第一学年的学习不分专业 (或专业方向) , 学校丰富的信息资源, 可以让学生充分了解各专业及其面向的职业岗位、职业岗位的市场需求以及职业发展前景, 在此基础上, 学生可以初步完成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理性选择自己的专业。第二学年, 学生按自己选择的专业进行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职业基本技能的训练。第二学年末, 用人单位进学校与学生进行双向选择, 学生、学校和企业三方共同签订“订单式”培养协议。签约的学生可作为暑期实习生进入签约企业进行暑期实践活动。第三学年, 学校按“订单”组建以企业名称冠名的校企合作班。

“订单式1+1+1”模式与“2+1”模式相比, 人才培养目标的实施步骤得到细化, 每一阶段所要实现的培养目标清晰可见, 可操作性强, 并为课程体系设计提供了指导。而且“订单式1+1+1”培养模式中尊重学生选择的权利并赋予其机会。学生既可以选择专业或专业方向, 也可以选择“订单”的企业;切实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要求, 是一种人性化的人本设计。学生对专业、专业方向、就业单位的选择, 更加贴近人才市场的实际需求 (二年级学生订单的签约情况, 可作为一年级学生选择专业时参考) , 选择的过程更加理性。另外, 在最后阶段, “订单式1+1+1”培养模式不止提供实践机会, 而是将企业用人标准与高职院校培养目标更好地相对接, 企业能在教育工作中承担更多责任, 而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可以在学校学习和企业实践中相互融合和补充, 学校和企业的共同指导, 可以让学生实现从社会人、职业人向企业人角色最佳的转变。“订单式1+1+1”培养模式, 不是仅仅“缩短了学生毕业后对职业岗位的适应期”, 而是实现了高职毕业生与就业岗位的“无缝接轨”。各个高职学校的具体情况存在差异, 应借鉴各种人才培养模式得出适合自身发展的模式, 更好地和企业挂钩, 保证学生得到更好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机会, 并让两者完美结合, 促进学生更好发展。

4 总结

学生, 教师和学校培养模式是高职教育中不可或缺的要素, 对高职教育的改革应从这三点入手。高职教育招生仍然是不小的难题, 高等职业教育招生制度改革已势在必行, 应扩大招生渠道, 接纳各种人群, 并可以进行单独招生扩充生源。师资方面, 可通过大量的师资引进工作, 提高高职教育师资队伍的数量、结构和层次, 并从校企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着手, 保证师资队伍的“双师型”结构。招生问题和师资问题的解决着眼于人才培养模式, 可供借鉴的人才培养模式很多, 关键在于学校和企业的良好结合, 这种校企合作不仅解决了学生就业问题, “双师型”师资结构问题, 企业用人问题, 还为学生的良好发展供了基础。我国高职教育虽然面临巨大的挑战, 但机遇和挑战并存, 只要深刻审视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办学思路, 找出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法, 就能使中国高职教育稳定、良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孙玉红, 祁静, 于佳彬.创新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J].中国建设教育, 2011年7月第4卷第7~8期.

[2]韩建华.论高职教育“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J].成人教育, 2011第6期.

[3]刘晶, 郑飞.我国高职院校单独招生考试现状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 2011年第28期.

[4]马群锋, 何晓春.高职教育“1+1+1”订单模式的理论与实践[J].化工职业技术教育, 2010年04期.

[5]管弦.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机械职业教育, 2011年12期.

[6]林秀梅, 江波, 朱明霞.关于高职教育发展现状与趋势的思考[J].当代职业教育, 2011年04期.

8.浅析我国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及解决办法 篇八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3-6年级)》指出: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具有自己独特的功能和价值。与其他课程相比,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生成性四个鲜明的特点。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课程改革的亮点与热点,它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以研究性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以“实践、创新、发展”为主线展开。综合实践活动是学生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学生自身综合素质,充分发挥知识技能优势的重要渠道,是课堂教育的有效补充与延伸,是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综合实践活动课主题的确定,必须要考虑以下几点:

贴近生活 “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一直都是综合实践活动的理念。《综合实践指导纲要》中指出: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要克服当前基础教育课程脱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倾向,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引领学生走向现实的社会生活,促进学生与生活的联系,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开放的空间。因此对综合实践活动来说,不论是学习还是应用,都应该贴近生活。活动主题的确定在整个综合实践活动中至关重要,不管是学生自主选择还是教师帮助指导,都应该要有意识地联系生活。

富有趣味性 综合实践活动的主体是学生,它整体上是一个体现学生“做”的过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也就有了想要去探究的“源动力”,这也是符合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学生一旦有了学习的兴趣,则往往事半功倍,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也常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因此在选择课题的时候,应该要倾向于选择一些比较有意思的课题,避免那些枯燥乏味的。

符合学生能力发展的特点 学生从3年级开始慢慢接触综合实践活动,这几年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会有一个飞速发展的过程。从最初的形象思维到后来渐渐地发展向抽象思维靠拢,从一开始的单向思维发展到渐渐地学会全面思考问题。因此在针对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来考虑,综合实践活动的课题难度也应该是不一样的。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发展十分有用,其具体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却能够完成这些任务。这要求教师在选择课题的时候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预设学生可能会得到发展的可能性。

有实践价值,能发展学生能力 综合实践课没有固定教材,可选为课题的内容更是五花八门。但是在选择课题的过程中,教师要起到一定的指导干预作用,避免一些价值不大、浪费时间的课题。多选取一些典型的、有意义的课题,让学生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有所发展。

农村小学综合实践课程现状

综合实践课程概念的提出已经很多年了,但这门学科在农村小学却依然属于罕见的“国宝”级别。由于在农村,受各方面条件的限制,综合实践课程并没有受到重视,导致很多学校的这门学科开课不足,甚至只是存在于课程表而已。很多学校虽然有想法要好好建设综合实践课程,可是苦于没有好的策略,导致上课教师不知从何下手,久而久之,不论教师还是学生,对这门课的兴趣都不大。其实,农村综合实践活动资源非常多,如果能开发出好的主题,让农村小学的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更贴近农村孩子的心,那么就能让学生和教师以感兴趣为出发点,努力一起去完成具体实践过程了。

主题开发面临的问题

主题确立过程中脱离实际应用 由于对综合实践这门课程理解的偏差,导致有些实践主题脱离实际应用,为“实践”而“实践”。这样的主题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且教师总是挖空心思去想主题,导致教师本身对这门学科也存在了抵触情绪。其实,开设综合实践课的目的就在于解决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论外在形式怎么变,这个主旨不应该偏移。

选取的主题太难,不符合学生实际情况 农村儿童普遍存在着见识少、知识窄的特点,有些教学参考书上的主题并不适合他们。教育的精彩之处就在于,它应该是因材施教的,所以,不考虑学生实际情况的主题,注定难以取得好的效果。综合实践最大的一个特点就在于,年级界限的模糊。需要任课教师在充分了解本班学生的基础上去确定主题。

主题种类过于集中 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选择与组织以学生为核心,主要围绕三条线索进行:学生与自然的关系;学生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学生与自我的关系。这样的内容适合于各个领域,因此,主题的方向上,应该发散思维,语文、数学、英语、音乐、美术、体育都可以延伸到综合实践。很多地方课程中的综合实践,看似活动十分丰富,实际上种类很单一,绝大多数以科学为主,以动手为侧重点。其实,综合实践课应该是五花八门,任何课程中都有综合实践的影子,在一定程度上都可以延伸到综合实践。

实践活动主题的开发

农村有大量的自然资源可以利用,笔者认为教师应结合农村小学的区域特点和学生特点,创造性地、合理地开发资源,确定有农村特色的主题是非常可行的。

从实际出发,选取主题 目前综合实践课还处于起步阶段,首要任务是让学生和教师接受这门课的思想,懂得它存在的意义。因此,在起步阶段,不要求操作有多规范,结果有多精彩,只要学生能对这样的活动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大概知道综合实践的理念就可以了。结合农村的特点,可以开设一些种植课、养殖课、大自然观察课等,让学生亲自去体验一下生命的神奇,用科学的知识激发起他们对综合实践的兴趣。

捕捉资源,优化主题 农村小学有着特有的课程优势,农村教育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一是丰富田间生活。让课堂教学走向社区,走向田间,通过实践活动,获得生活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宁海的乡间特产非常丰富,有蛏子、白枇杷、牡蛎等,在组织以爱家乡为题材的教学时,可带领学生走进农户,参观种茶叶、摘茶叶、炒茶叶等本地特色。让学生用不同形式进行劳动实践,同时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家庭的实际情况设计好实施方案。实践好了之后,再返回到课堂进行交流。二是了解传统习俗。宁海民风淳朴,流传着许多传统风俗,近些年政府也大力保护开发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传统习俗,可以让学生去感受一下。

nlc202309051123

整合资源,拓展主题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在农村课程资源相对缺少的情况下,做好该课程与相关课程的沟通和整合,能帮助学生丰富情感体验。如语文教材中的《圆明园的毁灭》《只有一个地球》等教学主题;美术教材中《各种各样的折纸》《编织的技巧》;科学教材中的《有趣的电磁铁》《各种各样的食品包装》。各门学科丰富的教学资源,生动的视听材料,同样可为综合实践课所用。

每一个综合实践活动的探究过程都应该要考虑它的科学性,在科学的基础上进行学习、深化。科学的“探究”需要考虑很多因素,在综合实践课的开展过程中要不断地让学生明白如何更“科学”地进行探究。这其中包括需要考虑的究课题、组员分工、指导老师、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低段的学生可由教师辅导点播,对于高段的学生来说,可以要求他们能够通过自发的,或是经过小组讨论来验证自己设计的活动方案是否“科学”,也就是常说的,要考虑方案的可行性。

主题开发注意事项

要有“童趣” 主题开发是为了让学生有个方向去实践,因此,主题是否能有效吸引学生兴趣十分关键。主题设计要尽量儿童化,所谓儿童化,就是要充分从儿童的特点出发,善于将主题活动内容儿童化,充分了解儿童。在主题活动中应充满“童趣”,用儿童的眼光看世界,设计和组织儿童喜闻乐见的主题话动。

要有“新意” 实践主题最好是比较新鲜的,这样在一出示主题的时候,就能让学生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而不是心生“这我知道”的念头。

要让学生觉得简单 即使设计的主题本身很难,涉及天文地理之类的,也要尽量化繁为简,让学生用简单的方式学习到复杂的知识。只有简单的、未知的,学生才有不断探究下去的动力,否则,在主题刚一提出的时候就吓坏了学生,那势必影响到具体实践的热情。

实践过程不要持续太久 从一开始激发学生兴趣到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践,好奇和兴趣是关键,而这两样关键因素却很容易被时间所消磨。因此,不要让实践的过程持续太久,有些长期实践活动,在特定的时间段要做好“刺激”工作,给学生的兴趣“充充电”。

农村的教学资源是丰富的,只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改变过去那种只把教科书、教学参考书作为课程资源的习惯,依靠教科书所提供的范例,结合农村学生实际情况设计组织教学活动,活用主题,用活主题,综合实践课程必定能在农村这片沃土上焕发出勃勃生机。

(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西店小学 )

9.浅析我国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及解决办法 篇九

[摘要]随着我国交通运输业的不断发展,我国交通运输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本文在充分地了解我国交通运输市场的基础上对我国的交通运输管理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对于我国交通道路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并提出了解决的相关措施。

[关键词]交通运输、道路管理、解决措施

前言

交通运输部门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部门,是关乎民生的基础设施,承担着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担,服务着村镇和城市之间的建设,负责着服务群众出行的重要任务,交通运输管理是线代综合运输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时刻了解国家关于交通运输管理的宏观方向,进一步解放思想,促进我国交通运输又好又快发展。

一、公路运输行业(市场)当前存在的问题和成因分析

目前我国的交通运输道路管理中主要出现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点: 交通运输当中挂靠经营现象比较普遍,据有关数据显示,我国在交通登记从事交通运输经营的车辆中证件齐全的车辆不足市场上存在车辆的百分之二十五,很多的车辆都是挂靠企业的名义从事铁路运输活动,而实际经营行为的主体缺失业务主体本身。

运输行业内存在非常严重的不合理竞争,这种市场上的无序竞争非常激烈,就整个运输行业的市场而言,很多经营者为了能够排挤对手而多接业务,采取了很多不正当的方式进行竞争,有的采取向货源单位受贿,或者低于成本价进行无序杀价,虚假宣传自身水平和服务质量,这就使得整个市场竞争秩序混乱,从而影响了运输经营秩序,侵犯了消费者的权益。

二、公路运输管理当前存在的问题和成因分析

市场上收费项目冗杂且混乱,目前交通运输的经营者不仅要依法向税务部门 1

依法纳税,更要向工商部门缴纳税费,同时还要向有关机构的派生机构缴纳如驾驶员协会会费和运输行业协会会费等等,除此之外还因为交通行政管理部门和公安部门的安全检测信息不能相互相同,这就造成了经营车型的安全性检测费用的双倍付出,增加了交通运营成本,家中了交通运输的经营者负担。

三、解决公路运输管理中存在问题的措施

交通道路运输机构负担着一个区域的道路网络市场,而交通运输管理相关部门要通过发展规划、市场准入、信息服务和监督管理以及安全保障等工作职责,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非常好总要的作用。因此要在交通运输管理中做好工作就要找准定位切实履行好行业管理的职能,不断地促进和提高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速度和管理能力。从整体上来看,我国的交通事业主要管理职责是:公开、公平和合理地进行客运资源的配置,以提高道路运输的综合能力,维护合法经营者和广大旅客的合法权益,积极引导和塑造社会的信誉度,通过强化交通部门的安全感和企业的服务文化,以此提供法制完备、竞争有序的良好的市场环境。

加快交通运输管理编制改革,在我国部分地区交通管理部门工作已经纳入了公务员工作的工作范围内,主要通过积极主动地争取各级政府机关和相关单位对于交通运输的支持,将交通网络建设纳入公务员管理范围之内,对于这部分工作的人事调动要采取积极的编制清理政策,严格控制编制内的人事调动,经费控制等一系列相关措施的推进和政策改革。其次要通过增加录用管理工作人员提出从严控制的原则,以年为时间单位增加新的工作人员。加大有关部门的管理力度,从而使得市场能够真正发挥看不见的手的稳定和调节功能。在交通管理部门以及其他相关部门的统一领导之下采取积极的措施以应对市场上出现的变化,维护交通市场的稳定。进一步加强对运输市场特别是出租车领域的监督和管理工作。要对整个交通行业市场进行彻底的清理,通过整顿不符合规范的交通运输车辆以规范交通运输的整体市场秩序,为出租车的良好发展市场环境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通过探索和研究各类运输主体的特点和进入以及推出的日常监管机制和办法,将 x出租车行业推向市场化。首先就要将出租车的特许经营权下放,从而使得经营权真正成为市场上的商品,这样做不仅有效地减少了政府硬性给派指标的情况,合理地转变了政府的职能,充分利用了市场的调节机制。同时要在出租车行业内部建立合理的竞争机制进行奖优罚劣。无照经营十分猖獗。据我国有关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在交管部门办理许可证同时领取运输证而从事货物运输的车辆只占了很少的一部分,大多数的运输单位一般都没有取得许可证或者运输证,甚至没有营业执照,长期进行无照经营,采取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方式来逃避相关部门的惩处。这就给人们的日常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明确好市场中的全责关系,充分发挥好各个地区和各级管理机构的管理职能。在有关部门履行职责的过程中一般是以全责一致的原则明确管理权限,明确各个级别的运管权利和责任,落实审批管理负责机制,杜绝工作过程中的推诿扯皮和无人负责等情况的发生。其次要明确好运行机构份内的职责,至于这样才能有序地地进行地方交通管理规划和建设。同时要尽最大可能进行标示上的统一,维护好监管部门的权威,避免在监督过程中产生的误解和破坏运营管理部门的形象。

建立和完善交通运营的准入、监管和退出制度,以此规范好客运市场的综合管理,在市场准入机制的设计上要继续深化客运航线的管理改革,全面推行客运路线的招投标工作,通过公正、公平和公开的投标方式进行经营者的选择,在交通项目管理中实行公司化管理的经营模式,从客源上规范好客运经营活动,提高客运过程中的安全系数和整体服务质量。在市场的质量监督过程中,要进行严格的质量和信誉方面的考核机制,同时对客运企业的行为和服务质量进行阶段性的考核,根据考核的结果进行综合性管理。对于违法经营活动或者公司故意制造不稳定事件的要坚决予以打击,绝不姑息手软。另一方面要积极推动客运服务质量合同制,客运企业对新增车辆的路线以及服务质量做出承诺,在市场上的退出车辆要积极进行事后检查。

废除原有的客运路线终身制度,运营部门要根据客运线路的实际流量和投入运量的实际价格决定客运路线的经营期限,当经营期满之后交通运输管理部门要根据经营者在规定的经营期间之内的经营管理质量决定经营者是否能够继续经营,真正解决客运市场中易进难出的现象,做到整个行业内的有进有出才能实现客运行业的有序发展。

在进行交通运输管理的过程中要使得一些交通运输企业树立自身的企业品牌。通过加强管理者自身的品牌意识,一个交通运输单位如果没有自身的品牌意识就无法打造出属于自己的品牌,因此交通运输管理者要加强自身的品牌意识,注重品牌意识的培养和品牌的创作,落实品牌的创建,强化品牌的管理和维护工

作。在品牌培育的过程中还要加强员工的培训教育,任何一个品牌的创建都离不开企业员工的努力,交通道路运输企业的品牌创建就给员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交通道路运输企业通过对员工进行有计划和有组织地培训提高员工的综合业务技能和整体素质,通过企业内部持之以恒的教育和考核制度增强员工的服务意识,逐步形成自身的管理品牌。最后要加强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交通运输的安全管理工作室运输企业的重中之重,只有通过不断完善交通部门的安全管理制度,通过各种先进的电子科学技术和设备加强安全管理和检查,提高运行车辆的资质管理,提高安全管理的工作人员素质,全面进行安全隐患地整改,大力弘扬交通安全文化,努力营造好交通管理中的安全氛围。只有通过进行合理的交通运输管理,才能提高我国交通运输的整体发展质量和水平,真正做到能够保障人们日常的出行安全。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只有通过上述方式对我国的交通运输进行管理,才能使得道路交通运输体系得到快速的发展。交通运输也将以自身机动灵活的特点逐渐成为最基础的基础设施。随着交通运输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交通运输结构地不断优化,我国的交通运输事业将会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参考文献

10.浅析我国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及解决办法 篇十

经济09 ——魏光继

摘要:本文总结了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标准化生产体系构筑、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等方面提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的完善措施。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现存问题;监管体系;对策研究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然而我国当前食品安全问题频发,严重侵害了消费者的身心健康。几天前,我在网上看到这样一组照片,标题为台湾街头访问—最想问大陆同胞什么问题,其中一位女士写道:你们敢吃自己国家生产的食品么?这略带讽刺的话语却让我们尴尬不已。国内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了亟待解决的“心腹大患”。

那么现存的食品安全问题具体是哪些呢?第一,中国的贫困人口加上未来的新生儿,数量在3亿左右,这些人的“吃饱”问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归根结底是经济力。第二,中国有大概5亿人口的“吃好”问题需要解决,这部分人属於刚吃饱饭,但“菜篮子”还需要富起来。第三,与前两个方面不同,中国有6亿人属於「吃坏」的范畴。中国有9000万糖尿病人,高血糖、高血脂的人数也是上亿,近10%的儿童患有肥胖症(城市儿童肥胖症的的比例更是超过15%)。这部分人的情形是营养不安全、营养过剩,这又要如何解决?第四,全国13多亿人乃至全球66亿人都面对的问题—食品的卫生安全。食品中是否存在污染,重金属含量是否超标,是否有沙门氏菌等微生物污染、食源性疾病等生物污染、物理污染和化学污染?这都是人们担心的问题。最后,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也存在诸多不足,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其体系现存问题。

一、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1农业标准落后,体系不健全

(1)标准陈旧。国外的农产品标准每隔2年或5年修订1次;而在我国10年以上的国家标准占37.7%,5~10年的国家标准占33.4%。

(2)标准的配套性和可操作性差。主要表现为农产品保鲜、贮藏、运输标准数量不足,农产品生产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太少,原则性较强;农产品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质量控制技术标准空缺;目前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涵盖农业生产使用的农资品种不足40%;技术标准与相关法律法规衔接配套差。

(3)对WTO农业标准的协议利用不够,国际标准化活动参与率低。发达国家大多善于利用WTO的TBT协定和SPS协定,制定近乎苛刻的技术标准,设置技术贸易壁垒;十分注意与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接轨,重视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参与率:美国80%,法国70%,英国50%),并在国际标准化活动中千方百计地争取领导权、发言权和主办权,竭力将本国标准转化为国际标准,以占领国际贸易技术制高点。而我国在制定标准时,考虑国内因素多,与国际接轨少,近年来,才开始选派专家和技术人员参与CAC活动,2001年才开始对食品法典动态和标准进行系统跟踪工作。

1.2标准化生产体系的构筑面临问题较多

(1)“小农户”与标准化生产的矛盾。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各种标准和操作规程的实施是前提,但单家独产的种养殖模式使得标准化生产实现的难度很大。

(2)常规实用技术的使用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矛盾。农药、化肥、灌溉等常规技术的大量使用,一方面确保了农作物产量的不断增加(如施肥可提高粮食单产35%~50%);另一方面,肥料、农药等常规技术产品自身的安全性、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经营不规范、使用的不合理以及盲目施用,不仅造成地下水、土壤、大气和农产品污染,而且由于农药超标使用,致使病虫抗、耐药性增强,形成农药用量逐次增加的恶性循环,收获物中农药残留量逐年提高,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农业生产环境对农业标准化实施的影响。工业“三废”和生活污水的不合理排放,致使农业灌溉用水质量下降,农田有毒物质和重金属含量增高。据报道,目前我国受镉、砷、铬、铅等重金属污染的耕地面积已占总耕地面积的1/5,工业“三废”污染耕地1 000多万公顷,污水灌溉农田的面积达330多万公顷,严重影响了农作物质量安全,对农业生产构成威胁。

(4)生产者的不法行为造成的影响。生产厂商和农民受商业利润驱使,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或让产品增重、早上市、外观好看等而采用不法手段或滥用科学进行生产的行为,以及地方保护主义和急功近利下政府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行为,使“毒大米”、“毒奶粉”、“染色茶”、“硫磺辣椒”等进入市场,严重扰乱了农产品市场秩序,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了巨大威胁。

问题的出现就是为了被解决的,我相信人的主观能动性结合市场规律后是能够解决该体系中的不足之处。

二、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的措施

(1)在农业标准体系建设方面,主要考虑标准的先进实用、系统配套和贸易发展需要。一要在合理规划的基础上,加大标准清理和修订力度,解决标准陈旧、技术指标落后、配套性和可操作性差、针对性不强、重点不突出等问题;二要参照国际通行做法,将现行强制性标准转化为技术法规;三要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对标准实施动态管理。

(2)在标准化生产体系构筑方面,主要考虑构筑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农业产业体系的需要。一要积极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解决我国农业生产力布局不合理、结构同质化的问题,把各地的资源和区位优势发挥出来;二要进一步加强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化种植(养殖)和标准化生产;三要大力开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发挥龙头企业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标准化生产方面的带动作用,解决“小农户”与标准化生产的矛盾;四要严格规范农业投入品的生产、经营和使用行为,开展清洁生产技术研究,解决常规实用技术的使用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矛盾;五要加大环境监管力度,为实施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创造条件。

(3)在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方面,主要考虑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农业贸易发展的需要。一要健全和完善技术法规体系,加快制定以“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为核心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风险评估制度、农业投入品登记许可和淘汰制度、例行监测制度、市场准入制度等基本制度,为农产品质量认证、检验检测和监管工作提供法律制度保障;二要在整合现有农产品质检资源的基础上,充分利用WTO规则中的“绿箱”政策,加大资金投入,加强检验检测技术研究,提高质检人员素质,并根据合理布局、优化结构、重点投入、满足工作需要的原则,尽快形成层次清晰、布局合理、职能明确、反应快捷的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服务体系,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和农业贸易活动提供技术支撑;三要建立以产品认证为重点、产品认证(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为主要类别)与体系认证(以GMP、GAP和HACCP为基本类型)相结合的认证体系,遵循客观性、独立性、权威性、标准化和公开性原则,实行统一的国家认可制度,尽快培育一批运作规范、社会信誉高、符合国际通行规则要求的农产品认证机构,并努力寻求质量认证的国际合作和国际相互认可,促进农业贸易的开展;四要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系统、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等长效、稳定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系统,提高预防和控制能力;五要加强对检验检测和认证机构的管理,以规范其行为,确保检验检测和认证工作能够客观、公正地进行。

11.浅析我国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及解决办法 篇十一

关键词: 土木工程专业    毕业设计    存在问题    解决策略

毕业设计是高等学校实现本科培养计划和培养目标的重要阶段,是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重要环节。抓住这个阶段的教与学将使学生获得新知识,增长新的才干,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从事土木工程专业工作打下良好基础。我校土木工程专业成立于上世纪50年代,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改革发展,学院围绕毕业生毕业设计选题、毕业设计任务书的编制,指导教师的培养等方面的课题,进行一系列探索与实研究,取得一定成果,但是教学实践中暴露出的问题不容忽视。

1.毕业设计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校土木工程专业每年都有近150名毕业生。从学生的层面出发,学生的毕业设计存在如下问题:一是学生对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掌握不够。毕业设计中他们大多不太关心建筑设计的内容,对于建筑的功能关系、体量大小及空间尺度等把握欠缺,对于建筑平面、立面和剖面的关联设计把握不足。毕业设计中过于注重结构分析计算,对于场地、施工组织和经济的考虑不足;二是学生对于四年所学的知识的贯通力不足。大学入学后,由于本科教学多以分科课堂教学为主,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比较分散,多以点状形态记忆,缺乏对工程问题的整体性认识。三是学生投入不够。大四下学期开始,部分学生在施工单位边实习边做毕业设计,对毕业设计重视程度和精力投入不足,从方案的前期工作到施工可行性分析、实际经济指标考核等后期环节都重视不够,个别学生在毕业设计前期基本上不下工夫,而临近收尾阶段才抄袭,实际工作所需技能未能得到培养和锻炼,至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更是无稽之谈;四是由于CAD技术和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一些不愿意设计的学生很容易在网上找到相类似电子版的毕业设计,然后适当“加工”,很快就堂而皇之地变成自己的设计方案,甚至还有个别的抄袭现象。

1.1教师层面的问题

1.1.1部分老师对建筑设计方案不够重视,认为土木工程专业的核心是结构设计,老师的影响导致学生认识不足,在建筑设计方案的考量方面敷衍了事,最终导致毕业设计中的建筑设计部分问题突出,影响随后的结构设计。

1.1.2整个毕业设计工作时间节点安排的不合理。在毕业设计教学中,学生容易出现先松后紧的现象。个别指导教师对于学生设计的节点控制不够细致,学生入手慢、观望心理、工作拖沓的问题比较常见,经常是前几周无事做,后几周忙翻天,设计效果不理想。

1.1.3新老教师缺少合作。老教师有经验,但是容易循规蹈矩,使用老方法,选用老命题;新教师缺少实际工程经验,经常是校门到校门的对接。他们学术能力强,掌握新科技,有新思路,欠缺实战经验。我校目前的毕业设计指导工作是由各个指导教师展开的。教师们在毕业设计的各个环节缺乏交流沟通和紧密配合,这种模式不仅不能满足毕业设计各个环节的指导需要,而且容易把学生暴露出来的问题堆砌到答辩环节。

1.2教学管理层面的问题

首先,教学监督制度不够完善。毕业设计环节校方与家长、社会实习单位、用人单位的联系、沟通、交流不足;其次,部分教学器材、教学设备老化,更新速度慢。用于毕业设计的实验基地数量少,层次低;再者,教学评价单一,过于看重结果。对于毕业设计这样的过程性教学内容如果只在答辩环节时判断优劣与否,违背教学规律;最后,毕业设计指导教师进修提高的机会少。

2.针对问题所采取的相应策略

2.1选题阶段

首先,毕业设计的课题应尽可能从生产、科研及教学的实际问题中选定[1]。其次,由于工程类毕业设计数据烦琐,内容复杂,要从选题上杜绝抄袭,从制度上严禁抄袭。选题原则上既要保证基本的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和培养能力的工程训练,又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使各类学生在原有的水平和能力上有较大提高,鼓励优秀学生有所创新。在满足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选题应注意有理论深度和实际价值,尽量结合科研与实际工程,以进一步促进教学、科研、生产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学生尽快进入工作角色[2]。

2.2方案阶段

指导教师要重视创新能力和整体工程观。培养通过组织学生现场参观和听资深设计师讲座。结合相关设计资料进行方案设计,拓宽学生的设计思路,同时指导教师必须到位。

2.3设计阶段

指导教师要严格按下达的任务书要求,老师与学生每周有定期讨论会。讨论会的重点应放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上,除了要学生介绍设计进度外,老师还应当引导他们积极提出问题,只有把问题提出来,大家才可能结合具体情况,找到解决方案[4]。

2.4考核手段

对学生毕业设计成绩的评定应包括多个方面:考勤、设计进度、建筑设计部分、结构设计部分、计算书内容及答辩情况等。应加强毕业设计的学生考勤和指导教师的考勤,加强设计过程中各个阶段的考核,这样既可以引起学生对毕业设计的重视,又可以在设计过程中发现问题。

2.5管理与师资队伍的建设

教学质量是一个学校的立校之本,对于一所高校的发展而言,教师是学校发展的内因,是根本。只有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建设一支数量充足、质量优秀的教师队伍,高校的一切工作中才能高速、稳健地发展。

3.结语

毕业设计教学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在选题、方案、设计、考核及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能增强毕业生综合分析能力、自学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同时,教与学的进一步改革使学生认识到毕业设计的重要性,从而正确运用有关的专业标准、规范和图集,并合理安排毕业设计各阶段的时间和要求,保证毕业设计保质保量地顺利完成,为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朱珍,陈章,王军.工科毕业设计选题原则、类型及方法[J].高教论坛,2004(1):62.

[2]傅建,韩爱红,郑惠军,李晓克.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J].教育教学论坛,2015.5.

[3]罗春燕,张吾渝,马艳霞.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中指导教师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科技创新导报,2011(3):153.

上一篇:【热门】初二英语作文汇总下一篇:《红楼梦》里的女强人职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