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课程的教学

2024-09-15

计算机课程的教学(精选8篇)

1.计算机课程的教学 篇一

如何提高中职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效果

目录

一、课程教学特点分析.......................2

二、计算机教学的一些措施...............3

1.化难为易、分小段教学,让学生感受成功............3

2.多将学生引入学习上的竞争...............3

3.对不同的学生进行针对性教学..................4

4.课堂教学和考核要明确,以日常考核为主............5如何提高中职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效果

摘要:根据当前职业中专的学生特点和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中遇到的一列问题,采取化整为零、分段教学的方式,并在学习过程中采取多种手段和个性化的教学安排,同时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将他们逐步引入正常的学习轨道,不断提高计算机课程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课程教学效果

近年来,招生制度发生改革,由于普高招生的影响和职校招生扩大,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学生学习目标定位不高,态度不端正,主动性不够,加上年龄较小,家长不放心其外出打工,不期望能学到什么知识,只希望能在学校多呆几年,因此造成只求过关混张文凭混日子的学生不在少数,逐渐形成不良的学习习惯,学生素质明显滑坡。此外,网吧的兴起、游戏世界的虚幻飘渺迷住了部分学生的眼睛,大部分学生选择计算机专业,就是只对游戏感兴趣,以为计算机课就是上网聊天、玩游戏,而一遇到计算机理论知识的学习,就会存在抵触和畏难情绪。这一些都给我们中职的计算机专业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同时也是对我们计算机专业教师教学工作的一大挑战,我相信每一位中职的计算机教师在这方面都会深有同感。

我校是一所职业中专中技学校,主要是为社会培养和输送大批初、中级技能人才。就计算机专业而言,如何改善和提高职业中专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效果,提高这些未来建设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实际动手能力和科技意识,是摆在我们计算机专业教师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也是我校计算机教研组近几年来不断探索和研究的一个主要问题。

一、课程教学特点分析

职业中专的计算机专业教学,其本身有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并以实践性为主的特点。对初中阶段所学文化基础知识的要求相对比较低,对于每个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都是从零开始学起,并且由于计算机教学本身具有教学手段丰富的优势,使得教学内容直观,师生能够进行实时交流,对学生很有吸引力,有利于教师掌握学生的接受情况。计算机课程的学习和操作要靠平时不断的反复练习,才能逐渐掌握和熟练,不像其它一些课程只要死记烂背就能通过期中期末考试等特点。另外,针对学生

课后对计算机接触的时间比较少,课后练习的时间也相对较少,因此,要求在课堂上要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反复练习。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中职计算机教学的特点,采用一定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不仅可以促进他们对计算机课程的学习,而且可以逐步改变他们以往的一些不良学习习惯,带动对其它各门功课的学习,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二、计算机教学的一些措施

我们在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有计划、有步骤地采取了激励和赏识的教育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学生的整体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观,具体做法如下:

1.化难为易、分小段教学,让学生感受成功

中职的计算机课程学习内容又杂又多,除了要学一些最基础的计算机理论知识之外,更重要的是注重学生动手技能的培养,而涉及到技能训练的课程也相对比较多,每部分涉及的范围又比较广,知识点比较散,对中职这些学习习惯比较差的学生,在课程的“新鲜感”过去后,一般难以保持较好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因此,课堂纪律也就难以保证。对此,我们应在课程安排和教学内容的组织上,做精心的设计和安排,可以有意识的将每部分的学习内容“化整为零”,实施分段教学,分段考试,使中职学生能够较容易的掌握每一小段的内容,循序渐进直到大考都能取得好的成绩,让他们感受到“我能行,我并不比别人差”,使他们精神面貌大有改观,增强了信心,激发了进一步学习的兴趣。通过每一阶段的“成功”的学习,学生们逐步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在潜移默化之中,逐步树立了对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和自信,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学生的综合素质也能够得到逐步的提高。

2.多将学生引入学习上的竞争

中职学生由于在初中阶段大多处于“劣势”,在学习方面比较懒散,缺少竞争的意识、好胜的劲头。对此,我们在教学活动中,采取多种形式,有意识的引入和组织学生们的良性竞争,激发他们在学习方面的“好胜心”。在具体形式和方法上,我们主要结合计算机操作的练习,针对不同的课程,可以先从简单的练习竞赛开始,比如计算机基础课程,可以开展“中英文打字”、“word排版”等技能比赛,c++程序设计课程则可以进行 “简单的程序编写”等比赛,以便使全体学生都能够参与和竞

争,对表现好的同学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通过组织多轮比赛活动,使更多的学生有表现的机会。在同学们逐步树立了学习竞争意识后,再结合课程的学习,不断增加比赛的难度和要求,将学习上的“竞争”经常化和深入化,因为在竞争过程中,脑、手、眼都得到了充分的运用,并且注意力要保持高度的集中,对学生是一个非常好的锻炼,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其次,为了增加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我们对各种竞赛活动也进行了精心的组织和设计,使之充满趣味性,以吸引同学们的广泛参与。例如:在设计精神奖励的同时,适当地进行实物奖励,由学生自行担当比赛评委、自行组织比赛,分组练习谁做得最好,谁当“老师”指导别人等等,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竞赛热情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逐步树立起来良好的学习竞赛氛围,也使得教学任务得以顺利完成。

3.对不同的学生进行针对性教学

中职学生与普通高中的学生相比,整体素质较差,学生的个体差异就更大,参差不齐的情况严重,给教学过程带来较大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前面提到的在方法和措施外,还要针对不同学生的个体情况,有的放矢地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完成学习的基本任务。否则,如果个别学生跟不上班级教学的进度,达不到基本的要求,不仅自己受到影响,而且还会拖整个班级的后腿,影响学习氛围和各种激励、竞赛手段的运用效果。在整个教学和实施激励、竞赛手段的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别,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提倡启发式,反对注入式教学,也是我们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

在具体做法上,可以根据不同阶段、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教学形式和要求,分别采取了同等水平的分组教学、以好带坏的一对一的课堂学习方式、个别重点指导等多种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如在一些有一定难度的课程内容的学习、上机操作练习及一些制作比赛,就注意将学习相对较好的学生与学习一般的学生分在一起,以“好”的带“差”的,使后进学生能够得到较好帮助和辅导,跟上学习的进度和要求,而好的学生也得到知识的巩固和技能深化,更增强了自信心和学习的兴趣。对一些熟练性的操作练习和竞争,则将水平相同的学生分为一组,以组为单位进行比赛,使好学生之间相互激烈竞争,激励他们不断进步,而水平相对较差的学生也有“获胜”的机会,享受“成功”的快乐,激发继续努力学习的动力。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进行个别重点的指导,耐心解决每一个具体问题,特别是要利用学生自身取得的一点一滴的进步和成绩,教育和激励学生本人,以减少对学习的畏难心理,树立赶上其他同学的信心。

4.课堂教学和考核要明确,以日常考核为主

中职学生由于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相当多的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主动性差,甚至态度也很不端正,这给教学任务的完成带来很大的困难。但他们仍与一般的学生一样,很看重自己的分数。我们抓住他们这个特点,在每一节课的课堂教学中,都对学生提出量化的具体要求和考核目标,并将平时考核成绩作为整体课程考察成绩的主要部分,引导学生注重每一节课的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这样的教学安排,保证了教学任务的完成,也使得学生自己明白如果达到每节课的要求后,就可以取得一个良好的平时成绩,为通过全部课程的考试或考核打下基础,学习的主动性大大增强。

总而言之,根据职业中专计算机课程教学的特点,采取化整为零、分段教学的方式,并在学习过程中采取多种手段和个性化的教学安排,使学生在一点点的成绩和进步面前,获得激励和鼓舞,树立自信心,让学生感受成功,将他们逐步引入正常的学习轨道上来,不断提高计算机课程的学习效果。

2.计算机课程的教学 篇二

教学环境一定是围绕着职业素质和岗位能力培养而展开的, 而计算机基础课程所涵盖的内容, 也能满足中职学生信息化办公能力的形成之需。

基于以上所述, 笔者将就文章主题展开讨论。

1. 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职能定位

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所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 这里以“WORD文档”教学为例, 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进行教学职能定位。

(1) 培养学生基本的应用能力。WORD文档操作属于当前办公信息化中的基本应用能力, 其中关于文档的编排、字体大小、字号的选择, 以及调整上下文之间的间距等, 都构成了最为常用、也最为重要的文档应用能力。因此, 在有限的课程教学时间内和章节教学时限中, 需要着力突出以上几个方面的基本应用能力, 通过“热炒热卖”来使学生能在总括层面掌握WORD文档的正确使用方法。

(2) 形成学生必要的拓展能力。从中职学生的就业去向来看, 不少学生进入到了文字编辑岗位工作, 如印刷单位、报刊出版单位等。由于他们处于生产一线, 所以还需要拓展其对WORD文档的应用能力。然而, 这里的能力拓展并无法完全依靠课堂教学来实施, 而只能借助不同形式的教学手段来给予实现。

以上从两个方面所做的教学职能定位, 便为“微课程”教学模式应用提供了目的导向, 即“微课程”需要在培养学生基本应用能力和拓展他们的应用能力上, 发挥自身的功能优势。

2. 定位驱动下的“微课程”教学模式构建

(1) 确立“微课程”的功能定位。前面已经提到了中职计算机教学的两大职能, 结合本文主题这里主要指:培养学生基本的应用操作能力。与任何应用学科的教学一样,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也需要遵循其内在的规定性, 这种规定性便要求对WORD文档的教学应从“最常用”的技能入手来进行讲授。

(2) 确定“微课程”的内容板块。众所周知, “微课程”存在着这样几个特点: (1) 课程时间较短, 一般在20分钟左右; (2) 课程展示借助多媒体来实现; (3) 课程内容应形成相对完整的板块。为此, 针对WORD文档编辑这一章节的教学, 在确定“微课程”的内容板块上应遵循上述三点要求。

(3) 选择“微课程”的教学环节。这里需要强调, “微课程”只是辅助课堂教学的一种新式, 它不能替代正常的课堂教学。因此, 便需要合理选择“微课程”的教学环节, 即它在课堂教学中的哪个时段出现较为适宜。根据WORD文档编辑一章的教学内容来看, 可以将其放在新知识点讲授完毕之后, 即借助“微课程”来演示真实工作环境下的文档编辑相关技能操作。

(4) 实施“微课程”的效果评价。在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中运用“微课程”教学模式, 这本身就属于新鲜事物。因此, 在确保教学模式不偏离课程教学目标的前提下, 应建立起“微课程”的效果评价机制。

3. 实证讨论

以下结合“微课程”开发的误区进行实证讨论:把“微课程”方案理解成一节课的教案, 目标太大, 难以到达。

问题剖析:比如笔者一开始想完成的是“调查问卷的设计”, 后来发现这个选题太大, 用10分钟讲不完。于是缩小为“调查问题的设计”, 因为调查问题设计是问卷设计中的难点。聚焦难点的突破。

解决方法:突破45分钟的设计惯性, 一次聚焦解决一个知识点。目标的清晰很重要, 内容围着目标转, 评价检测目标达成度。目标是灯塔, 评价是导航仪, 评价导向目标有意义的达成。

4. 小结

本文通过对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职能进行定位之后认为, “微课程”教学模式应从确立“微课程”的功能定位、确定“微课程”的内容板块、选择“微课程”的教学环节、实施“微课程”的效果评价等四个方面展开构建。

参考文献

[1]陈建军.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搭建微博教学平台初探[J].职业, 2014 (15) .

3.计算机课程的教学 篇三

【关键词】微课程 计算机基础课程 教学模式

21世纪的现代化社会,具备信息技术能力已经成为衡量人才最基本的要求。经过数十载的改革与实践,我国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也取得了一定成果。在信息化社会,“微课程”的形式就是将学习资源进行整合创新,将学习方法和内容有效地结合在一起,进而培养学生成为新世纪创新型复合人才,具备一定计算机的理论与实际应用知识,已经成为社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以及必然趋势。

一、目前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及弊端

(一)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普及,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教育新课标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现在全国各地的中小学都开设了计算机课程,但现有的课程设置和知识体系已经不能同时满足于不同区域、不同文化发展水平的学生。部分同学认为教学内容简单,希望在有效的时间内接触自己不知道的新知识及技能,另外部分同学因从未接触过计算机,对教学内容没办法迅速理解并掌握,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就很难兼顾不同水平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学目标很难实现。所以,如何兼顾不同学习水平的学习者并有效完成教学任务就是现有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面临的巨大难题。

(二)有限的课堂时间与课程内容过多存在矛盾

随着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计算机基础课程需要掌握的知识也越来越多,课程容量也越来越大。根据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还开展了基础应用及拓展类选修课。现有的教学模式多数是“理论教学+上机实践”,而理论教学大多都在多媒体教室完成,上机实践大多在机房完成,很难在有限的时间能完成多种任务,学生想要掌握一定的知识就必须在课堂外自主完成,否则很难完成教学目标。利用“微课程”,结合两种教学模式的优点,在课后,学生可通过微视频巩固课堂知识,避免遗忘而导致无法有效完成教学目标。

(三)教师教学的不同水平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求

目前,许多学校并未对教师开展专业性的培训,教师教学过程中,数字化教学能力参差不齐,并不都具备针对不同学院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个性化教学的能力。所以,满足不同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这也是教师教学设计中的难题。

(四)传统的考试方式无法全面有效地反应学生的综合能力

现大多数小学还是以期末测试的成绩好坏与否来判断学生的学习效果及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但由于课程较多等现实情况,考试成绩只能单纯反映学生对此门功课的概况,对一些知识的实际掌握情况无法全面地在考试成绩中体现出来。即使分数相同的学生,对知识各模块的学习理解程度也参差不齐,且现有的考试模式,易于让学生养成平时不学习,考试前临阵磨枪的状态,不利于学生养成积极主动学习的习惯。利用网络平台,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学习情况选择练习适合自己的题目,然后分析自己的优势以及存在的不足,进行弥补。

二、“微课程”的含义与应用

“微课程”起源于93年美国Leroy A.McGrew教授提出的60秒课程及95年英国T.P.Kee提出的一分钟演讲。McGrew教授将课程分为三个部分:问题引入、解释说明、列举实例。Kee要求学生进行具有一定逻辑结构并精炼的一分钟演讲,以促进学生更深刻地掌握专业知识。总结来说,所谓的“微课程”就是指在10分钟左右,内容短小,主题明确地讲解一个问题的小课程。“微课程”通过智能手机、Powerpoint2013以及IPAD中的软件录制,后通过Cooledit、QQ影音等软件完成后期制作,并适当地添加字幕突出学习要点,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随着手机及平板电脑的普及,“微课程”这种新的教育方式逐步被采纳并更贴近生活,使学生愿意接受。以国内“微课网”为代表的中小学微课程评比为微课程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现微课程除了作为主要教学资源以外,还为课前的情景引入,课后的总结等提供支持。

三、积极构建“微课程”的教学模式

计算机课程在小学的教学中同样占据重要地位,为更好地培养新型人才奠定基础,“微课程”的提出力主改变传统的教学时间安排,教师在课前制作PPT、HTML网页及拍摄“微课程”,引导学生课前完成自主学习并思考。同时借助平台与老师及同学进行交流,完成课前任务。课堂中对学生普遍存在的疑难问题进行讲解分析,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深入了解。课后的复习巩固也是关键,课后的作业分享以及测试评价使学习的知识更改牢固。

四、结束语

“微课程”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总结来讲现可将“微课程”分为四个阶段实施:学习内容的导读设计、学习任务与问题设计、协作学习活动设计、综合评价测试设计。即使设计新颖,但也暂不能取代传统的教学模式,只能在其基础上提供补充并完善其不足,但更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知识的能力及欲望。把教学的课程从课堂内延伸至课堂外,这就需要教师在制作微课程,整合学习资源方面更加用心,以提高学习者的兴趣,在后续的工作中,我们将设计全新的教学方法及思路,在小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应用“微课程”教学体系,不断改革创新,推出全新有效可行的教学模式应用于实际教学。

【参考文献】

[1]梁乐明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

[2]钟晓流等.信息化环境中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设计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3.

[3]钟琦,张剑平.高师院校大学生非正式学习的现状探究—基于社会性软件的调研与结果分析[J].远程教育杂志,2012.

4.中职学校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模式 篇四

职业教育培养学生的方向不同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不是进行理论研究的,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应具有全而素养和综合职业能力,是从事服务、生产的一线工人或管理人员。为了适应社会对初级人才的需求,就要求教师要对计算机基础课程进行改革,改变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根据自己在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经验,在对职业教育课程的特点和学生的特征分析的基础上,经过对前人教育理论学习和借鉴的前提下,探索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改革。将自主和探究学习模式相结合,发挥二者的优势,提高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使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的需求。

1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

中职学校当前计算机课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导的传授教学模式。它的主要特征是教师使用板书、多媒体教具等教学手段,将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对于当今的中职学生,过去那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已经不再适用。总结归纳传统教学方式的缺点有如下三点:

(1)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把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出来。知识是需要学生去接受、去理解,把学生当成单纯的接受者,而忽视了教学的互动性和双向性.

(2)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学内容脱离实际,教师过分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而忽视动手能力的培养,并且课堂设计单调,缺乏学生的配合,没有学生自己思考的机会,使学生感觉学习无兴趣且枯燥。

(3)过于注重教材的作用,忽略了知识的实际应用性。

纵观传统教学模式众多的不足,那我们中职教师应当进行哪些改革去适应当前的教学形式呢?首先,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打破以前管束和被管束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关注情感交流,与学生之间建立有效的交流,关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教学方法要由教师如何教,向学生如何学习转变。关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再次,充分利用教材知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动手能力。利用真实的情境问题结合教材,作为知识点向学生传授,让学生真实的感受到实际问题是如何解决的。

2引入自主学习、探索学习教学模式

自主学习。对于中职学校的学生,这里的自主学习主要指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并且保证学生的学习兴趣贯穿整个学习的全过程,要求学生能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自我监控,摆脱过去被动学习、消极学习的状态。

进行自主学习的前提条件是要营造一种宽松的、激情澎湃的、师生关系融洽的课堂环境。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即要兼顾教学大纲上的知识和技能又要设计好的方式去激发学生独立思考、自我控制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自主学习在师生关系上强调学生的学为中心,教师的教围绕学生的学,进标教,服务于学。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教师的教与学生的自主学习相结合,全体学生的班级式学习与重点学生个别学习相结合。

探索学习。探索学习指在教学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独立、主动的去观察课题,找出问题、解决问题,实现主动学习的一种教学方式。在课程的教学中,学生经历着观察课题、发现问题、努力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运用探索教学模式时,教师需要考虑两个问题:学习情境和学习方式的设置。学习情境的创设可以采用:(1)使用案例创设悬念。一个好的教师如果能合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设置悬念,让学生在学习中急于想知道问题的解决办法,可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完全解决问题后,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当一个人获得成功的体验后,便会激发学生学习乐趣,养成探索的好习惯。(2)教师设置的学习方式可以采用自主学习,通过学生主动探索去完成学习的全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由示范讲解方式转为引导、交流方式,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去探索、发现,最终完成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和探索学习二者关系。自主学习和探索学习两种学习方式,各自关注的重点不同。自主学习更加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的自我控制和调节,是与传统的被动学习方式截然不同的。自主学习重点在突出学生能力的培养,培养一种好的学习能力是学生今后生活中的一个宝贵财富四。探索学习强调学生根据教师设定的问题去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获得知识的技能。在自主、探索教学模式中。

从上图看出自主学习是学生学习过程的起点,自主学习是探索学习能够实施的前提,学生应能先利用教师提供的素材资料进行自主学习,对容易掌握的知识点通过自己学习获得,对于在学习中产生的问题,可通过合作、个人探索或教师讲解等方式来解决问题。探索学习离不开学生的自主学习,但探索学习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升华。

3自主、探索教学过程的实施方案

3. 1备课阶段

查字典范文网(FANWEN.unjs.COM)

备课的前提是要备学生,了解自己学生的特点和知识结构、兴趣爱好,为教学过程的设计提供依据。教师要认真分析课本,明确教学目的,教学重点及难点,设置一个合理的教学课题。

为了保证有一个好的教学课题及情境,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选择的课题要联系生活,能提起学生学习兴趣,使其产生共鸣。其次,课题的难易要适当,不要过难,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也不能过于简单,毫无启发性。再次,选择开放性的课题,目的是使学生都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最后,课题完成后的结果要易于提交。

3. 2新课的导入阶段教师在导入新课阶段要利用项目或案例创设问题情境,并且要善于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例如,动画、微课等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设置的问题情境应能使课本中抽象知识具体化,复杂的问题明了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学生通过对问题情境的解读能产生疑问,发现问题,引发知识冲突。

3. 3自主学习探索阶段

情境教学的引入,使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问,教师可引导学生进入探索学习阶段。在该阶段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习,并且注意聆听学生意见反馈,控制教学进度。只有聆听学生意见,关注学生的反映,了解学生的疑惑才能适时的参与和指导教学。

3. 4难点问题讲授阶段

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必然会有一些问题学生不能解决,教师把这些难点问题收集,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经过前几步骤的学习,学生能够愉快的完成学习。在解决问题后,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再考虑其他解题方法,继续激发创新思维。

3. 5学习结果评价阶段

对于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常会用到作品分析法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作品的完成常会用到一些计算机操作技巧,通过作品的分析就可看到学生对知识的撑握程度。重视对学生作品的评价,即是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也是撑握学习效果的最佳手段。

4.结论

5.计算机课程的教学 篇五

李玉生刘洪王延红

(沈阳医学院计算机与数理基础教学部,辽宁 沈阳 110034)

摘要:由于中小学已经开始信息素养教育,开设信息技术课,大学的信息技术教育不再是从零起点开始。经济发达地区的生源的信息素养和计算机使用总体上明显好于经济落后地区的生源,这种地区差异、城乡差异造成的生源质量的参差不齐,增加了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的难度。

实行分级教学可以解决学生不同需求,可以因材施教。同时也可以结合分级考试,改革课程考核方法。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以及计算机学科的特点,开展自主学习对于计算机基础教育势在必行,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关键词:教学改革 计算机 分级教学

1计算机教学面临现状和问题的提出

关于计算机教学的内容,国家教育部提出按三个层次安排教学:第一层次: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网络基础知识,办公自动化软件等);第二层次:计算机技术基础(高级语言基础、数据库基础知识等);第三层次:计算机应用基础(与专业有关的应用软件)。

根据教育部2001年签发的《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的文件规定:2005年前,所有的中学及部分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根据《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现有内容的规定,前两部分的基本内容中小学也在学。由于中小学已经开始信息素养教育,开设信息技术课,传授确定性的、基础性的信息知识,大学的信息技术教育不再是从零起点开始 经济发达地区的生源的信息素养和计算机使用总体上明显好于经济落后地区的生源,这种地区差异、城乡差异造成的生源质量的参差不齐,增加了教学难度。

这就为我们的计算机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必须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以适应不断发展的要求。

我们沈阳医学院计算机与数理基础教学部自2006年起,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为:实行分级教学、开展自主式学习、改革考核方式。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推行三年来,个性化、主动式的学习,以及实用性和趣味性相融合的教学,充分调动和发挥了学生和教师两个方面的积极性,使不同知识基础的学生在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时都能获得进步和提高。这一改革探索出计算机教学改革的全新思路,对今后的教学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教学模式改革实施方案

2.1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改革

2.1.1教学模式改革

以国家教育部提出的三个教学层次作为教学安排和考核学生对计算机知识掌握情况的依据。

2.1.1.1实施分级教学

为了贯彻因人施教、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根据学生入学前的计算机水平差别,对本科学生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实行分级教学。

分级教学就是在生源素质不同、水平差异较大的情况下,在学生分级的基础上组织教学,在讲授、辅导、练习、检测和评估等方面充分体现层次性,让学生在各自不同的起点上分别进步,避免尖子生“吃不饱”、差生“吃不消”的教学局面。

分级的规则与方法:入学后根据学生自愿报名参加分级考试,考试内容以测试对第一部

分知识的掌握情况为依据,达到对第一部分掌握标准的学生编入高级班学习,没有达到标准留普通班学习。普通班学生重点学习和掌握第一部分内容和第二部分内容,高级班在第一部分已经掌握的基础上,学习第二部分内容的同时,重点学习第三部分的内容。

2.1.1.2 加强自主学习,调整理论课与实习课教学时数比例

将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改革为以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讲授、辅导相结合的模式上来。

2006年以前,沈阳医学院本科生教学计划安排学生在大一上学期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课时为32学时(理论16学时,实验16学时)。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增加了课程总时数,增加教学内容但不增加课堂教学时数。课程总时数由原来的32学时增加至42学时(理论22学时,实验20学时),实验教学中的10学时为学生自主上机学习时间。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安排在课余时间(包括周六、周日),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自行安排学习内容、完成作业并通过网络提交作业。在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内,安排教师辅导答疑。

理论课部分成理论讲授和集中辅导两种形式。按学习内容将理论部分分解为教师讲授内容和学生自主学习两部分,其中,集中讲授重点讲授课程的重点和难点部分,余下部分作为学生自主学习内容。

实验教学是计算机基础课程的重要环节,对学生的设计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将实验课分为集中上机实践和自由分散上机两部分。

集中实习过程中,针对不同层次的教学要求,考虑到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参差不齐,将实验教学分为3个层次,包括验证型实验:针对技能差的学生;设计型实验:针对技能较强的学生;研究型实验:针对信息技能较强的和有爱好的学生。其中,普通班学生必须完成验证型实验和设计型实验,高级班学生完成设计型实验和研究型实验。

自由分散上机部分的要求与管理:将学生的规定实习时数按实习内容划分若干上机时段,完成第一阶段后进入下一阶段内容实习,每个人设立个人账号,教师通过个人账号检查学生学习情况,给出考核成绩。

2.1.2课程设置调整:

普通班课程设置:

目前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主要是针对前两个层次。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操作系统的不断更新,我们认为第一层次应讲解较新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如最新的操作系统知识及办公软件知识,由于学生在中学已经有了此部分知识,且一个软件一般都有一定的稳定期,利用较短时间介绍学生即可掌握。因此,应在一个新的操作系统平台上系统地讲解一种计算机语言的基础知识。第二层次在高中讲解语言的基本知识(如目前是数据库知识)的基础上结合医学特点目前应讲解Visual FoxPro,重点应放在讲解语言的基本概念、数据库中表的基本操作以及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上,我们培养医学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的目的,一是掌握语言的基本使用方法为以后的应用打基础,二是通过学习来锻炼学生的思维模式。特别是程序设计部分能锻炼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养成严谨的思维方式,开阔的思路,增强学生的逻辑判断能力,使医学生对疾病的诊断及预防等都有很大的帮助。三是,由于各种语言的设计思路基本类似,为以后学习其他语言打下坚实的基础。由于教学时数的限制,要在最短时间内讲解最重要的内容 因此前两部分学时不宜过多,要留出足够学时放在第三层次上,即讲解与本学科相关的计算机应用知识。

高级班课程设置:

对于已经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生,免修计算机基础知识部分课程,这些学生的分级考试成绩作为《计算机文化基础》成绩进行登录,《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可以免修和免试。同时,按学时对等的原则开设计算机应用课程,专门为高级班学生开出《网页制作》等课程(32学时,2个学分),成绩合格的同学可作为一门公共选修课成绩登录,并记入公共选修

课学分。

2.2 考核方式改革

我们的教学模式改革是因材施教、分类指导等教学原则的具体运用,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针对不同层次的教学采取不同的考试考核办法,同时加大平时考核的比例,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

在教学改革实践中,我们主要进行了以下方面的考核:

对于基本知识、基本能力的考察。主要是通过学生平时的实习报告和期末考试来评定,期末考试是通过考试系统来完成,高级班和普通班的考核内容完全相同,这样两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较为客观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成绩。

对高级班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考察。采取“大作业”的方式,给学生设计大型应用能力测试作业,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通过这项考察来判定学生对于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运用能力。

考试分理论考核和实习考核两部分:

1.理论考试(50%)

将教考分离作为大学计算机教学课程改革的重要步骤之一。建立“计算机文化基础”试题库,研制智能组卷系统,完全实现教考分离,使命题科学化、规范化。

“计算机文化基础”试题库包括判断题、填空题、术语翻译题、选择题和问答题等题型,每一题又包括题目、标准答案、知识点信息和难度信息,智能组卷系统根据事先输入的相关信息,自动组成标准试卷、试卷指标分析及标准答案,方便考试命题,提高工作效率。

2.实践考核(50%)

首先学生必须完成规定的上机实习时数,通过达标方式进入下一阶段实习。最后采取上机统一完成测试的方式考核学生达标情况,给出实验成绩。

3教学改革面临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虽然我们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有些困难和问题有待解决。

首先是分级教学层次如何划分的问题。在实践中我们感觉到,还有大量中间层次的学生如何教学的问题。学生入学前的计算机基础参差不齐,南方有些省份的学生计算机知识已经成为其高中阶段的考核内容,这些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普遍较好(这部分学生可称为A级)。而有些地区,特别是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相对薄弱,有个别学生甚至没有接触过计算机(C级)。更多的学生介于这两个层次中间(B级),因此在分级教学的实践中,我们感到理想的分级教学应该划分更多的层次,至少应该划分为三个层次,对计算机完全零基础的学生进行适当的补习。但由于学生课时安排和教学条件的限制,我们还没有能够实现更多层次的分级教学。

其次是如何确定考核标准才能体现公平原则。在考核方式改革过程中,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考核都有其标准和办法,但在具体实践中如何科学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并将学生的学习成绩计入学生的整体考核测评,还需要不断的探索和实践,需要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逐步加以解决。

第三,根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不断发展,还需要不断地调整高级班学生的教学内容,体现与时俱进的原则,使计算机教学能够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第四,三年的教学改革实践中,我们发现本科新生的计算机基础水平逐年提高,有必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逐步扩大高级班学生的比例,使更多的计算机基础较好的学生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

第五,由于高级班学生的上课时间都安排在周六进行,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和学生的休息,因此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应该逐步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特别是上机实习可采

取学生全部自主学习与教师专门指导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第六,要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分级教学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对新知识的掌握能力提出了要求,因此要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对教师能力的培训和考核,提高教学质量。

注:本文系沈阳医学院教育科学研究课题项目

参考文献:

6.计算机课程的教学 篇六

1背景

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既关系到对学生在大学四年期间专业课程学习的支撑,也涉及到他们踏上工作岗位以后其计算机应用能力能否适应岗位实际需求。所以其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受到高度重视。但是,大学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也面临着严重的挑战,事

实上也确实存在很多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例如:

(1)很多大学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过多地带有个别厂商产品推广和用户培养的属性,引发一些学者、政府相关部门、部分用人单位等的议论和批评;

(2)高中阶段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紧紧地追赶大学这部分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重复现象客观存在;

(3)一些其他专业老师抱怨该门课程的开设,认为完全可以通过自学来实现教学目标,没有必要设置专门课程,尤其是“大学计算机基础”;

(4)承担这门课程的老师也有苦衷,从dos、windows到vista,大家疲于奔命,不断围绕新产品进行操作解说,失去了大学课堂教学的工作乐趣。

要对“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的进行改革,这已经是所有从事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老师形成的一个共识,其必要性勿容置疑。但是如何改革?改革依据在哪里?

回顾以往的改革,其动因往往是技术的发展(严格意义上讲是产品的升级),例如操作平台从dos改为windows,再改为windows、windows p等。实际上,教学内容改革的本质需求应来源于社会需求和实质性的技术发展!此外,这门课程是为非计算机专业而开设的,各个专业有其实际需求,这些需求的差异性应该体现在教材中,但这也是常常被忽视的。

为了使大学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或系列课程的教学内容真切地吻合社会各类岗位的需求,真切的吻合各个专业支撑后续教学和专业知识结构的实际需求,浙江省计算机教学指导委员会开展了社会需求调研,以此为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提供依据。

2调查方案

2.1样本分类

样本分类的原则是以大学学院(系)为主要类别,兼顾社会企事业的岗位类别。此次调查将样本分为八个类别:

①金融、保险、证券、投资(对应经贸学院,兼顾财政经济类企事业)

②城建、房产、建材、装潢(对应建工学院,兼顾建筑房地产行业岗位)

③党政机关、社会团体、公检法(对应政管学院和法学院,兼顾政府公务员岗位)

④通信、邮政、计算机、网络(对应计算机学院,信息学院,兼顾it企业岗位)

⑤石油化工、橡胶塑料、制药、环境(对应化材学院、生环学院和药学院,兼顾化工类企业岗位)

⑥电子电器、仪器仪表、机械制造(对应机电学院,兼顾制造业岗位)

⑦新闻、出版、科研、教育(对应人文学院、教科学院、外语学院和理学院,兼顾文教卫岗位)

⑧艺术设计、环境设计(对应艺术学院,兼顾各类艺术设计行业岗位)

2.2调研的地理范围和样本规模

依据学生就业地理分布,确定各个地市的样本比例。初步计划杭州占70%,其他地区占30%。要求实际有效样本规模≥1000,发放样本规模≥,样本在行业的比例大体依据各个学院招生人数。

此次调查共计发放2100份问卷,实际回收有效问卷1596份,回收率76%。主要调研途径是上门调研。各个类别有效问卷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表1调研有效问卷数量统计

2.3调查表设计

2.3.1调查表设计

调查内容分为六大类:

(1)基础类:主要涉及学生大一上半学年要学习的第一门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内容,包括操作系统(windows)、桌面办公软件(word、ecel、powerpoint、frontpage)、汉字输入能力、图形绘制能力、计算机多媒体使用能力、计算机安装与维护能力等。

(2)程序设计类:主要涉及学生大一下半学年要学习的课程,包括c程序设计、c++程序设计、vb程序设计、fortran程序设计、java程序设计。

(3)网络类:考虑计算机网络已经越来越受用人单位关注,以及对生活、学习和工作的支持作用,此次单独列入网络选项,包括网络组建、因特网应用、简单网页或网站设计、网络管理、网络安全。

(4)数据库应用类:这也是目前高校比较热衷设置的课程,此次列入的项目包括数据库基本概念、数据库access、数据库sql server、数据库oracle、数据库mysql和数据库fopro。

(5)等级考试类:主要想了解用人单位对等级考试的认可度,列入的项目包括等级考试一级、等级考试二级、等级考试三级、专业产品认证。

(6)应用系统开发能力:主要想了解用人单位对应用开发能力的需求情况,包括软件系统分析设计、计算机系统业务需求规划、电子商务、电子政务、办公自动化系统、业务系统开发。

2.3.2调查表填写

对每个项目要求说明其需要程度。在所列出的36个项目中,给重要性最高的20个项目。

3调查结果

3.1认为非常有必要学习的内容或课程(以重要性排列,见表2)。

表2必学项目

3.2认为有时间也可以学习的内容或课程(以重要性排列,见表3)

3选学项目

3.3认为可学可不学的内容或课程(以重要性排列,见表4)

表4可学可不学的项目

由此得出用人单位认为不需要学习的十个方面的内容:fortran程序设计、数据库fopro、数据库mysql、数据库oracle、专业产品认证、vb程序设计、java程序设计、软件系统分析设计、等级考试三级、计算机系统业务需求规划。

4从调研数据可以给出的客观结论

(1)计算机基础仍然是教学重点。

从全部样本数据可以看出,60%左右的用人单位仍然认为基础类项目是最重要需要学习的内容,其中又以文字处理、电子表格、windows操作系统、汉字输入等为更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对于汉字输入部分的内容,在以往教学中是比较忽略的。

(2)计算机网络能力成为用人单位关注的新教学热点。

计算机网络的应用能力被视为所有项目中第二重要的项目,100%行业都将该部分内容列为第二重要,基础类占60%左右重要性,而网络类已经占到15%的重要性。如果基础类不考虑,在整体样本中,计算机网络的重要性占33.4%(1482网络被选样本/4435总样本)。

(3)数据库、等级考试和程序设计三个类别普遍被认为不太重要。

数据库技术、等级考试和程序设计三个方面的票数累计得到的百分比才18%左右,有些类别仅仅只达到11%左右。这很值得我们思考。

(4)应用系统开发受到一定重视。

应用系统开发类项目是居于第三被用人单位重视的,其中电子商务、办公自动化是用户较为关注的知识。

(5)一些课程或教学内容已经被用户淘汰。如表5所示:

表5重要性低的课程列表

其中数据库fopro、fortran程序设计、vb程序设计、数据库oracle、数据库mysql都只有5%以下的重要性,这些都值得思考。

(6)计算机等级考试和专业产品认证并不被用人单位重视。

5建议

(1)作为进入大学的第一门课程:大学计算机公共基础,其教学内容主要应该突出桌面办公软件的使用(包括windows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网络,并且尽快增大计算机网络的教学内容,适当照应应用系统开发知识,以尽快适应社会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需要。

(2)下大决心务实地淘汰社会并不普遍需要的课程(请注意这里是针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例如fopro、fortran程序设计、vb程序设计、数据库oracle、数据库mysql等。

7.浅谈计算机课程的教学 篇七

一、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技术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一名长期从事一线教学工作的教师来说, 我们都知道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兴趣的重要作用, 能够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激发好学生的兴趣, 我们就能够在教学中合理地利用好学生的兴趣来为提升教学质量服务, 这是十分重要的, 倘若不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兴趣, 那么在实际教学中, 教学效率就会大打折扣, 本应该达到的教学效果将会达不到, 我们应该在教学中尽可能避免这些情况的发生。

对于计算机课程的重要性, 我们教师是有着深刻且清醒的认识的, 但是对于刚刚接触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学生来说, 可能并不能够深刻明白其中的重要性, 所以在进行专业的知识的讲课之前, 我们应该首先将计算机的发展应用简单地进行一个概括, 讲给学生, 帮助学生在潜意识上知道计算机课程是比较重要的, 这样就能够帮助学生在以后的课程中真正地重视起计算机的课程。

对于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而言, 集合计算机的灵活使用、功能多样的特点, 在激发学生的兴趣上而言, 并不是特别的困难, 因为对于学生来说通过学习计算机技术可以解决一些专业乃至高端的问题, 这可以使得学生的自豪感大大提升, 所以提升计算机的兴趣相对来说就显得比较简单。

就具体激发学生对于计算机的兴趣的措施, 我们可以采取各种方法, 如对学生进行分组学习, 开展各式各样的活动来激发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 对于学生而言比赛性质的学习往往能够更加容易地激发他们的好胜心。

在课堂开始之前, 我们可以操作演示一下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达到什么样的水平, 这样学生在课堂上的兴趣和积极性就能够有所保障, 对于学生的兴趣而言也有着很大的帮助的。

二、注重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方法的更新

教学理念对于教学的质量来说是有着重要的影响, 对于一名计算机教师来说。我们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这方面的意识。根据当前的教学要求来不断更新我们的教学理念, 在正确的教学理念的引导之下我们才能更好地从事教学工作, 从而更加容易帮助我们提升教学质量, 这是我们在教学中所应该追求的。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应该在正确的教学理念的引导下, 采取正确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做好以下的几个方面。

(一) 充分了解学生

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我们首先应该充分了解自己的学生, 这样我们在下一步的教学过程中才能有目的有方法有步骤地进行教学。对于计算机这样的一门课程而言, 有些学生有着一定的基础, 他们学习起来可能会更加容易, 学习的效率也能更好, 对于这部分学生的要求我们应该稍稍放松, 主导他们进行自主学习。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多数人的平均水平, 这样在教学中才能把握好主导的方向, 这对于更深一步的教学也有着相当的作用, 重视好学生的层次, 做好相关的工作, 才能保证学生整体水平的提升, 这对于教学质量的提升有着积极的作用的。

(二) 有层次地逐步教学

层次教学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 对于水平高的学生应该根据他们的实际水平来设置相应的学习任务, 对于水平低的学生, 首先应该重视基础, 从基础开始, 逐步提升他们的学习质量, 这样寻求整体的提升。同时在教学中应该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 上层水平的稳固与否都是与基础息息相关的, 有了一个良好的基础才能够为下一步更深层次知识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发现, 学生并不是特别重视基础内容的学习, 有很多相关的例子就是不重视基础性的东西, 往往会造成严重的损失, 比如在计算机编程中的一个小小的代码错误可能会导致整个程序无法正常运行, 错误的运行可能会导致各种各样的问题, 所以我们应该教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念, 养成良好的习惯, 打下坚实的基础, 提升自身的水平。

(三) 合理利用现有的资源

对于计算机的教学而言, 应该合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计算机课程并不是简单的一门理论性质的课程, 往往带有实用性的特点,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该重视这一点, 利用现有的设备来更多地为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 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知识水平的运用能力, 这是我们每个教学工作者所应该做的。

(四) 设置合理的任务

计算机技术课程的操作性和实践性决定了对于计算机这样的一门课程而言, 我们应该进行更多的实践练习操作。计算机中涉及的知识也是比较广的, 如果在一定的时间之内不能对计算机的知识进行足够的练习, 那么学习的效果会随着实践的延长而产生遗忘的效果, 这在我们的教学中应该积极地避免, 所以我们可以根据实际的情况来设置相应的任务来提升学生的水平。根据一些特别重要的知识点, 设置针对性比较强的课后任务, 通过学生的完成, 能够对这些知识点进行良好的复习, 这对于我们的教学来说有着积极的作用, 当然教学任务的设置也是应该注意一些问题的, 作业应该不在于量的多少, 应该注重质量的好坏, 盲目过多的任务不仅不能够帮助学生提升对于学习的兴趣, 容易使学生产生厌恶的心理, 打消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在实际的任务的设置时我们应该注意这一点。

8.《计算机电路》课程教学的探讨 篇八

关键词:计算机电路 教学大纲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1(b)-0157-01

1 关于教学大纲的修订

在教学大纲的修订上,应强调根据现代高职学的实际重基本理论的学习,基本方法的掌握,基本概念的理解 的原则。教学重点应放在强化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的掌握及准确运用定律和公式,弱化某些推导和公式记忆上。比如,在讲授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这一块内容时,对于计算机网络专业应该重点讲授基尔霍夫定律,正弦交流电路;在讲授电工技术时重点讲授电工仪表的使用、供电与安全用电;在讲授电子技术时重点讲授且重模拟电子技术的集成运算放大器的应用和直流稳压电源,数字电子技术的组合逻辑电路和时序逻辑电路等;且重在“使用”,而非“推导过程”。

按照传统单一学科知识结构,要使学生全面掌握计算机网络设计与安装操作相关内容具有一定的难度,传统模式下学生素养相对较差,因此需要对计算机教学大纲内容进行修订。在教学大纲修订过程中,应以计算机网络专业的实际需求与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从庞大且内容复杂的电路分析学科知识中筛选出有价值的内容信息,而后再按照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对计算机电路课程教学内容进行重新定位与构建。当然在教学大纲修订中可以会遇到一些难题,所以在修订中对教学大纲教师的要求也分外严格,负责计算机电路教学的教师应与相应专业的教师做好密切沟通,以免在计算机电路课程教学中偏离主题。不仅如此,在教学大纲修订中,还需要负责计算机电路教学的教师对计算机网络专业知识结构与基本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理解其内在含义,也就是该教师需要具备渊博的知识面及一定的计算机网络工程技术能力。对教学大纲进行修订并非简单的删减与简化,而是集中力量将计算机电路基本定律及基本概念有效连接在一起,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相关知识点,强化学生对基本知识理论的掌握力度。

2 对强化和改革实践教学环节的探讨

传统模式下的计算机电路实验主要以验证实验为主,这种实验方式所产生的教学效果并不是很突出,目前已經无法满足高职院校教育的多种需求。对于学生而言,计算机电路课程不仅是电路知识的入门,同时也是计算机网络布线专业与网络技术专业技能的入门。因此应结合高职院校教育的需求,在实践中不断转变教学模式,例如在计算机网络技术技能培养中,可以借鉴“新手—高级学徒—合格者—熟练者—专家的培养模式,该培养模式可以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种阶段性教学模式,这样能够真正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实际操作能力。

计算机电路试训中包含了诸多内容,大致可以将其分为三部分,首先是电工基本技能训练实验,主要培训学生对计算机线路的搭接、计算机网络内部各个元器件的识别以及示波器与万用表等多种通用仪器仪表的正确使用操作。其次是验证性实验,这是传统计算机电路实验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手段,该实验模式在计算机电路课程中已经形成一个相对完善成熟的实验体系,利用实验的方式可以验证计算机电路理论知识,让学生对电路知识有一个更深层次的了解,当然要达到实验教学目的,教师应根据不同专业需要及实验操作具体情况对实验方式进行修整,以此达到理想的实验教学效果。再者是工程应用型实验,以学生专业需要为依据进行开发,例如对现有机房的信号线路以及电源线路中存在的故障进行检修,独立对需要使用的元器件及仪器仪表进行选择,制定计算网路实验布线方案设计方案,采取科学合理的测量方法。

过去的验证性实验一般安排在相应理论教学内容之后。我认为,应该根据授课内容的实际需要安排实验时间。比如电路实验平台的使用实验,安排在所有试验之前做,并设置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通过该实验,让学生感觉是自己归纳总结出的平台个按钮的作用、平台功能分区及使用中的注意事项,使学生对实验平台的使用效果更好。再比如,在讲晶体三极管各级电流之间的关系、三级管放大原理及各级间电压的关系的概念之前,安排一个晶体三极管的研究实验,给学生一个感性认识,并让学生了解,基极电流的变化将影响集电极电流的变化,基极电流与集电极电流之和等于发射极电流。通过这个实验,不但为概念的理解提供了感性认识,而且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实训课要求应设计成工程技术与技能综合应用型课程。现以计算机网路实验室布线方案的设计为例,作如下的设计和要求:(1)知道计算机网路实验室布线所需的材料及器件设备有哪些;(2)掌握设备材料及其参数的识别、选择与采购;(3)掌握电源线和网络信号线安装布设位置及固定和连接方法;(4)学会排查故障和维修;(5)学会万用表检测电源线的链接情况;(6)学会用网络专用仪器检测信号线的连接情况。

3 课堂教学模式的探讨

理想的课堂教学模式应该是教师在掌握多种教学模式,并了解不同模式的适应条件及其局限性的基础上,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情境所选择的最适当的教学模式。

最近,兴起了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模型。我认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模型对我们高职学生基础差底子薄、理论思维差的实际情况更具有针对性,值得推广。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模型属于“概念获得”教学模式,目的是通过实例帮助学生有效地学习新概念、新知识。与以往的授课方式通过严密的逻辑推导,由已知根据定律推导出新知识有所不同。工作可以是学生在做的实验,也可以是典型的试题。比如,通过晶体三极管的研究实验,引出基极电流的变化将影响集电极电流的变化,基极电流与集电极电流之和等于发射极电流。从而引出三极管电流之间的关系的概念,引出三极管电流放大的本质是用基极的小电流去控制集电极的电流。应强调的是,在运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模型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呈现范例,更重要的是向学生示范在头脑中对信息进行加工的全过程,包括解决一个问题,或对复杂的信息进行归纳、重组时的心理活动,即着重于演示思维过程。

上一篇:张晓风散文:我在下一篇:初一乱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