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间操作规范

2024-08-17

车间操作规范(8篇)

1.车间操作规范 篇一

车间主任岗位职责与操作规范管理

1、工作内容

(1)负责拟定月生产计划,审核日排产计划。

(2)抓好车间生产进度,对影响生产进度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并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及时汇报重大生产问题。

(3)组织制定、修改、完善车间生产的各项规章制定并监督执行。(4)负责组织召开班长例会,组织协调、解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安排下一步工作。

(5)负责指挥、督促各生产班组严格按照排产生产,监控每一个生产环节确保下一生产环节正常进行。

(6)负责车间员工考勤、劳动纪律、现场管理。

(7)对每周、每月生产情况(包括:产量、质量和各种消耗)进行认真分析,做出结论,指导下一步工作。

(8)加强对生产过程中原始记录的管理,审核生产任务完成情况。(9)在计划、布置、检查、总结和评比生产工作的同时,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评比安全工作(安全工作“五同时”)。

(10)对生产中的重要工作有督导责任(如;换锅、化锌等)。(11)完成上级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2.工作标准

(1)、型材厂镀锌质量达标;热镀锌回镀率控制在3%以下,外贸加工货要符合合同要求。

(2)、产量达标,做到产品无暇出厂。(3)、消耗达标:达到公司规定要求。

(4)、安全生产:重大工伤事故为零,有效遏制其他类型安全事故。3.工作流程

⑴ 检查车间早班会、交接班、班后会、前一天生产和现场工作等情况。

⑵ 按时主持召开班长例会,总结生产情况,布置当天生产任务。⑶ 根据生产任务合理安排生产人员。⑷ 对设备运行情况、车间安全设施进行检查。

⑸ 随时检查生产进度,对员工位置操作行为及时纠正,针对生产出现的问题采取相应的解决办法。

⑹ 对本班当日的工作质量、产品质量、现场管理、消耗情况、安全生产进行检查并总结。

⑺ 在出现车间重要工作时,车间主任即必须进行现场督导。⑻ 负责处理个班组交接班时产生的异议,协调班组工作。4.安全要求

⑴ 定期组织车间员工进行上岗培训和安全教育。

⑵ 检查安全设施(防护装置、保险装置、信号装置、危险牌示)是否灵敏有效,发现隐患及时组织整改,督促、检查员工正确穿戴防护用品(安全帽、工作服、劳保鞋、手套等)。

⑶ 在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评比生产工作的同时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评比安全工作(安全工作“五同时”)。

⑷ 制定、修改、完善各工序安全操作规程,监督检查执行情况,杜绝违章指挥、违章操作,做好安全检查与隐患整改工作,坚决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

⑸ 对车间出现的工伤事故要按“三不放过”的原则处理,即:事故原因不清不放过;没有整改措施不放过;本人和员工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杜绝重复事故的发生。

⑹ 安全指示:重大工伤事故为零。有效遏制其他类型安全事故的发生。

⑺ 离开工作岗位时要关闭所有水电开关,节约能源。

型材厂

2016年4月21日

2.车间操作规范 篇二

经济全球化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进步,使得制造业的发展逐步呈现网络化、全球化、数字化的新趋势和新特点。车间层作为制造企业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制造过程中信息流和物流的交汇处,其信息的涵盖范围极为广泛,主要包括制造设备的加工数据、生产管理、物流信息、生产调度、人力资源管理等异构信息。车间信息的集成和统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整体信息化水平。企业如何花费最小的代价实现车间制造系统运行过程中多源异构信息的采集与集成一直是一个难题。

目前国内外有关网络化制造环境下车间信息采集与集成的研究,虽已取得了不少有意义的成果[1,2,3],但仍存在以下的不足:①车间层多源生产信息的采集相对独立,车间设备信息、生产加工信息、人力资源信息、物流信息没有统一的数据标准,很难在车间层直接建立联系,缺少一种车间层内多源信息的智能集成的总体模型;②生产信息管理与物流信息管理相对独立,上层异构管理系统的信息交互存在兼容性差、集成度低、硬件成本高的问题,缺少一种多源异构信息的数据交互的支撑模型。

将车间层设备信息、生产信息、人力资源信息、物流信息等多源数据进行优化整合,用较少的物理设备来传送更有效的数据信息以及控制更多的现场设备,对制造企业降低制造成本、整合资源、提高生产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产品电子代码(electronic product code,EPC)规范的车间层多源信息智能集成体系结构,并对车间层多源信息集成、生产控制和远程联盟企业间信息共享等方面的实现技术进行了探讨。

1 基于EPC规范的车间多源信息智能集成系统总体模型

EPC基于互联网和射频技术RFID,利用全球统一标识系统编码技术给每一个实体对象唯一的代码,它构造了一个实现全球物品信息实时共享的“Internet of Things”。EPC是继条码技术之后,再次变革商品零售结算、物流配送、产品跟踪管理模式乃至于企业管理决策和战略模式的一项新技术。目前,许多制造企业将该技术部分应用于产品跟踪、仓储、供应链等物流管理方面。但在实际应用中,制造企业的各级管理人员以及供应链上的其他用户都要求对企业的各种信息进行及时全面的了解,这就要求把现场控制网络、实时操作网络和产品信息网络融为一体,构成统一的平台以有利于各种信息的交互和集成[4]。同时尽可能利用广泛使用的各种计算机技术,采用开放性、标准化、流行的硬件/操作系统/网络技术,有效地减少对专用产品的依赖,降低运行和维护成本[5]。

1.1 基于EPC规范的车间多源信息智能集成系统建模

本文通过EPC编码规范为生产加工信息、设备信息、物流信息、人力资源信息等多种车间异构信息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建立了如图1所示的车间层多源信息智能集成总体模型。该模型以高性能车间层嵌入式终端为核心硬件,利用EPC规范为车间层加工数据、设备管理、物流、人力资源等多源信息建立数据关联,通过较少的硬件资源实现企业间和企业内不同车间的人员、监控和管理软件系统及设备资源的实时信息交流和集成,同时满足了企业间协同制造过程[6]、协同控制过程与协同商务过程的高度统一的需要[7]。车间层多源信息智能集成总体模型分为四层,最底层为车间现场控制层,中间层为车间数据层,上层为车间应用层,最外层为企业应用层。

1.1.1 车间现场控制层

车间现场控制层利用车间层嵌入式终端的车间设备采集接口与RFID读写接口模块实现车间加工数据、物流信息、资源信息等车间运行状态信息的采集及信息交互功能。针对车间错综复杂的生产环境,车间设备采集接口通过现场总线连接异类多传感器或相关测量仪器,侧重采集与设备运行状态相关的压力、温度、振动强度、功率、噪声强度等综合生产信息,其数据类型可以是精确的数字信号也可以是模糊的模拟信号,特别是在某些环境(例如液态、金属环境等)中传感器所采集的数据必须经过信息融合和分析处理才能较准确地反映加工状态,而RFID读写接口可以跟踪所有带有RFID标签的物体,采集的数据较简单,但能迅速准确地反映出物体的数量与物理位置。二者分别有着优势与局限,合理的组合可以很好地弥补缺陷,发挥所长。

车间设备采集接口主要实现以下信息的采集与交互:①实时采集设备运行参数,对设备运行状态进行监控,这包括加工过程中设备故障诊断、环境信息的采集;②实时采集车间生产过程数据,包括在制品状态信息、设备运行状态信息、质量信息等信息的实时采集;③将任务单、工艺单、图纸信息、NC代码等作业信息实时下达到指定工位上的加工设备进行加工。

RFID读写接口主要实现以下信息的采集:①加工产品信息的实时录入,准确记录每一产品形成的全部过程信息;②采集生产过程中生产工具(如刀具库)、运输工具、操作员等生产要素的条码信息,实现对人力资源、工具使用信息的追踪和采集。

1.1.2 车间数据层

车间数据层是车间层多源信息智能集成总体模型的核心组成部分,由嵌入式终端上的设备管理模块、Savant服务模块以及基于B2MML标准的EPC数据交互模块三部分组成。其中,设备管理模块主要实现生产设备数据分析、设备监控、故障诊断、异常处理、EPC转化、数据融合等功能。企业上层管理系统为每台设备自动设置EPC标识,包含了制造设备的唯一编码、类型、地点、状态等信息。设备管理模块将设备EPC作为唯一标识,利用下层的设备采集接口实时接收设备运行参数、生产过程数据、设备状态信息。同时,该模块也接受车间应用层发送的加工作业命令。Savant服务模块主要实现EPC数据识别、数据过滤、数据集成、数据上传、设置服务ID等功能。该模块将EPC条码及关联数据通过数据交换平台上传到企业应用服务器或通过企业ONS(对象名称解析服务)服务器直接进入EPC网络实现全球范围内的条码信息交互与共享。基于B2MML标准的EPC数据交互模块以EPC规范为基础将车间层多源数据转换为符合B2MML规范的XML格式(作为中间格式),满足企业内部异构管理系统、联盟企业或不同客户的应用需要。

1.1.3 车间应用层

车间应用层由嵌入式终端上的应用浏览器及车间应用服务软件模块组成。车间操作人员一方面可以通过嵌入式终端直接查询加工即时数据,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应用浏览器查看企业应用层下传的生产计划、物料计划、质量管理、任务单、工艺单、图纸、NC代码等信息。利用车间应用层还可以实现车间层内各台嵌入式终端之间的信息交互、设备联动控制、数据查询。

1.1.4 企业应用层

企业应用层主要由企业内工程设计、管理信息、质量保证、办公自动化、决策支持等信息系统以及企业间网络化敏捷供应链管理、网络化分销管理和电子商务、网络化设备资源共享及制造协作等系统组成。由于采用了基于EPC规范的车间层多源信息智能集成体系结构,无论是设备生产数据、人力资源,还是供应链信息都有统一的数据格式,各系统间无缝集成,实现与客户、供应商、分销商之间,从产品订货、设计、制造、销售到售后服务等产品全生命周期之内的协同、追踪及管理[8]。

1.2 基于EPC规范的车间多源信息数据流程

车间多源异构信息根据其数据来源的不同可以分为两类:①与制造设备相关的生产加工数据与设备状态信息;②通过RFID设备采集的与主加工件信息、库存、操作员、运输工具等条码标签信息。两类信息利用车间嵌入式终端集中采集,经车间数据层集中处理后,实现车间多源异构信息与上层管理系统及设备之间信息的对等交互,其数据流程如图2所示。所有车间现场生产要素都通过分配EPC码建立数据关联,可融合集成到企业信息系统或其他应用中。同时通过Internet能实现远程控制和管理,以及远程机床故障诊断和质量跟踪。这样,设备层数控系统在Internet/Intranet技术支持下直接联网构成基于Web网络环境的站点,通过共享分布式网络数据库技术成为工艺信息、物流信息、生产管理、制造控制和工况信息等制造信息中心,并能和工厂其他的应用一起实现融合集成,成为一种网络化分布式数字制造系统。

企业管理系统首先为每台设备分配独立的EPC标识,设备管理模块以此为基础采集生产加工数据,再通过Savant服务模块建立设备、操作员、产品等EPC数据的对应,实现生产加工信息与产品物流信息的数据关联。这些企业内部生产数据直接通过EPC数据转换平台转换为中间格式的XML数据提交给上层异构应用系统。上层应用系统发送的查询命令或控制信号通过数据转换服务平台转化后发送给车间嵌入式终端。

采用RFID标签的产品物流信息可通过Savant服务模块发送到企业ONS服务器,直接进入全球EPC物联网,实现全球范围内的产品信息交互与共享。其他使用RFID标签的库存、操作员、运输工具等企业生产物流信息则直接发送到数据交换服务平台提交给上层异构应用系统。通过产品EPC条码不光可以跟踪产品的物流信息,而且可以实时查询到该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的加工状态、工序质量、设备状态、操作员信息等一系列生产加工信息。上层管理系统之间通过TCP/IP工业以太网连接,远程监控、维护、管理和查询系统通过Internet与企业内部网相连。客户、联盟企业和供应链伙伴即可以通过远程登录企业服务器进行生产管理,也可以通过全球物流网络进行产品跟踪。

2 车间层多源信息智能采集与集成的关键问题

2.1 基于B2MML标准的EPC数据交互模型

以EPC条码为基础集成的车间层多源数据不能为上层异构应用直接使用,必须通过数据交换平台转换为中间格式,使上层不同的异构管理系统可以实现标准化互连与互操作以及即插即用等功能。数据交换平台为每个资源提供者部署相应的Web服务,并将数据交换功能作为一种Web服务提供给用户。上层异构管理系统与车间层通过一定的配置,在数据源地址和目标地址间建立相应的数据映射后,便可自动完成数据交换。该平台遵循ISA-95标准内容的B2MML执行标准,它利用XML对标准定义的资源、信息流进行具体描述,定义企业应用系统间需交换数据的内容和格式。利用这一规范对不同应用系统中的数据指定统一的意义明确的标签,使同一数据可以为有需求的不同系统重复利用,达到系统间信息共享的目的。

图3所示的数据交换平台将设备管理模块及Savant模块上传的采集内容与EPC多源数据统一于XML文档提供给上层应用,完成数据格式和交换数据内容的注册、数据转换及数据处理等操作。各部分功能如下:

(1)数据过滤器利用特定的算法及规则检查设备管理模块及Savant模块上传的EPC数据包的准确性、有效性及关联性,过滤重复数据或无效数据,减少了信息交换的数据量。

(2)车间数据层、应用层数据转换器将EPC数据包中各类信息的转换为符合平台所采用中间格式的文档,以及把中间格式的文档转换为符合接收者需求的XML文档。

(3)数据请求响应服务提供外部应用向交换平台发送数据请求,数据请求响应服务从数据转换器获取符合平台所采用的中间格式的XML数据。检查器对请求者的身份进行验证,同时将错误信息上报给上层系统。

(4)交换处理模块读取交换规则库,解析映射关系,生成向数据提供者转发请求的XML;按提供者注册的XML Schema对提供者返回的XML文档进行校验;按中间格式规范检验数据转换器返回的符合平台所采用中间格式的XML数据。

(5)数据交换服务注册模块检查上层异构系统的服务ID,同时将需要交换的数据类型、所采用的数据格式(XML Schema)、数据映射关系注册进交换规则库。

2.2 基于EPC规范的车间多源信息格式

EPC规范中定义的EPC码是由一个版本号加上另外三段数据(依次为域名管理者、对象分类、序列号)组成的一组数字[9]。其中,版本号标识EPC的版本号,它使得EPC随后的码段可以有不同的长度;域名管理是描述与此EPC相关的生产厂商的信息;对象分类记录产品精确类型的信息;序列号则唯一标识货品。本文以EPC-96 TYPE1型的EPC码为基础,定义表1所示的制造企业统一的EPC编码定义。

如表1所示,产品EPC具有全球唯一的企业域名,客户或供应链上的伙伴可以直接通过全球物联网查询到该产品所有发生过的事件。再经过所发生的事件可以进一步查询生产过程中更详细事件的资讯。这些事件的信息来源是通过产品EPC与企业内部自定义的设备EPC码、人员EPC码、工具EPC码等车间生产信息发生关联,融合了生产过程中各环节各阶段的详细生产信息。车间嵌入式终端在采集产品EPC的同时,采集了对应设备EPC、人员EPC及工具EPC的信息,可以实时反映出该产品在车间的位置、工序状态、加工质量、设备状态、人员状态、工具使用状态等,这部分信息保存在企业数据库中,作为车间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系统(CAPP)和生产调度管理系统的支撑数据,用于企业日常生产管理。外部的供应商或联盟企业可以在企业ONS服务器上注册授权,授权后的成员对企业内的设备、人员、工具进行远程管理,实现协同制造过程、协同控制过程与协同商务等功能[10]。

为了描述车间内多种EPC信息的内在关系及动态变化过程,本文引入任务(task)这一概念,作为车间内各种信息处理的最小执行单元。对任务的描述表示为一个五元组:

Task=(T,DS,Context,User,Res)

其中,T为任务ID,表示一个任务实例的编号及优先级;DS为数据源(DataSource);Context为任务内容,包含了采集时间、文件大小、任务状态,以及与其他任务之间的关系;User为任务执行中涉及的EPC对象;Res为约束或许可权限。车间中各类生产要素的活动都可以分解为一系列可分解的任务,且可以根据各类生产要素的EPC码为索引,建立数据关联。如需查询某时刻某设备的生产信息,可以建立如下的一条查询任务DeciveTask=设备EPC.task∩(产品EPC.task∪工具EPC.task)∩采集时间∩约束条件。该查询任务涉及车间内各种多源信息的交互,利用图3所示的交换模型,可通过XML Schema格式,将信息转化为中间格式的XML数据实现车间内多源异构信息的交互与集成。

在日常加工中,工艺加工计划决定了产品的制造加工路线,而生产调度负责将制造资源分配给工艺加工计划所决定的零部件加工工序。但根据文献[11],由于生产车间环境的动态变化,大约有30%的工艺计划需要修改。这种修改往往由调度人员进行,没有专业的工艺人员参与,也没有反馈到指定工艺加工计划的部门,其重要原因就是调度员很难将全局的生产状态清晰明确地反馈给工艺加工计划部门,只能凭经验局部地对车间的资源进行调度。而通过本文提出的基于EPC规范车间多源信息格式,CAPP系统所涉及的零部件及相关资源均以EPC编码作为唯一索引,对工艺基础数据中一些参数进行关联,并根据生产流程定义生产工序、工位参数、工艺BOM和工艺路线流程。这样,当一套选择好的工艺加工路线被生产车间调度系统调度时,以EPC编码为索引的工艺基础数据作为任务模型中的数据源进行关联,通过建立不同的跟踪任务可以对现行的各类加工工位、检测工位、包装工位、维修工位等的数据采集和工艺流转进行多角度的评价,并实时反馈给工艺加工设计系统,在必要的时候,可以根据指定任务反馈的参数来改变工艺流转单。相关任务信息在工艺设计系统与调度管理系统中以循环或特定查询的方式不断进行交互,可以实时动态地保持车间加工性能指标处于最优或次优状态。

3 应用研究

上述的系统模型为现代车间的运行信息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一个框架模型,也为建立车间多源异构信息集成系统提供了一种新思路。以重庆某汽车空调零部件加工企业为例,该企业利用上述系统模型建立了基于EPC规范的车间多源信息集成系统。车间硬件选用自行研究开发的高端嵌入式系统的多功能信息交互终端,拥有多种多个通信接口,能与底层传感器实现互连,也能通过RS232或USB串口与RFID设备通信,直接获取RFID条码信息,还可以作为人机界面,输入人工采集信息。解决了传感器接口多样、数据格式不统一的问题,并实现采集设备在空间的最少化分布。通过终端的以太网接口,以信息终端为中转节点,建立信息传输网络,可实现多源信息的融合和分析、多信息的集成、大信息量交互、与远程需求部门的实时无障碍交互。利用该信息交互终端(内嵌信息交互平台的功能模块)可以使各异构设备方便地集成在企业联盟网络中,并提供给用户附加能力以实现远程运行监控、远程产品跟踪、远程生产控制等功能。

系统软件开发语言及工具选用Java、VC++、SQL等。Java主要用于开发与网络相关的软件功能如Web主页等;VC++主要用于开发数据算法,数据提取方面的软件功能如数据集成、专家系统及学习机等;SQL主要用于数据存储及数据关联。系统主要实现了EPC条码制作、在制品数据采集、设备状态监控、信息反馈、信息查询、制造成本控制、在制品质量跟踪等功能。

该系统的应用使企业车间设备利用率提高10%~20%,在制品库存减少20%,制造成本降低10%,物流数据准确率提高10%。系统投入使用半年多时间,运转情况良好,与上层ERP系统及供应链系统集成性好。初步表明该总体模型具有很高的可操作性、实用性,显著增强了该厂生产管理上的统筹性,形成了生产管理机制的良性循环,使企业的生产管理水平提高了一大步。

4 结束语

本文通过研究支持多源异构信息的车间层智能集成技术,提出了一种基于EPC规范与嵌入式信息终端的车间层多源信息智能集成的系统模型,实现了生产过程信息、基于RFID条码的在制品状态、加工资源、人力资源等车间多源信息的实时采集与智能集成。论述了该系统模型的关键技术,建立了基于B2MML标准的数据交换模型,定义了基于EPC规范的车间多源信息中间格式,实现了车间层多源信息与上层异构系统间的动态交互,消除了网络化制造和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信息孤岛。该系统模型保证了车间层多源信息智能采集与集成的过程中数据的标准性、灵活性、统一性,为实现信息技术、制造技术、生产管理和制造控制融合集成,提高企业生产率、快速响应能力和综合竞争力提出整体解决方案。

摘要:构造了一种基于产品电子代码规范的车间层多源信息智能集成的系统模型,实现了车间设备数据、人力资源、生产物流等多源制造信息与上层应用系统之间的无缝交互与集成。论述了该模型实现车间层与企业内部、外部系统的信息集成的层次结构及数据流程,介绍了其多源信息格式定义及数据交互模式设计。应用案例研究表明,该系统模型在支持车间快速响应能力提升、实施网络化制造和制造业信息化向车间底层的深化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产品电子代码(EPC)规范,多源信息,智能集成,系统模型

参考文献

[1]Parlikad A K,McFarlane D C.RFID-based Prod-uct Information in End-of-life Decision Making[J].Control Engineering Practice,2007,15:1348-1363.

[2]秦开涌,胡业发,丁毓峰.条形码技术在生产信息采集系统中的应用[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5,41(23):206-209.

[3]夏绪辉,贺德强,路向阳.网络化制造中设备层信息集成框架研究[J].中国机械工程,2006,17(9):907-912.

[4]刘飞,祁国宁,宁汝新,等.先进制造系统及管理运作[R].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学科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5]Ferguson N,Browne J.Issues in EOL Product Re-covery and,Reverse Logistics[J].Production Plan-ning&Control,2001,12:534-547.

[6]Harrison M,McFarlane D C,Parlikad A K,et al.Information Management in the Product Lifecycle—the Role of Networked RFID[C]//Proceedings ofthe Second IEEE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dus-trial Informatics INDIN’04.Berlin,2004:47-57

[7]Qiu R,Russell D.A Formal Model for Incorpora-ting Shop Floor Controls Into Plant InformationSystem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ancedManufacturing Technology,2004,23(1/2):47-57.

[8]杨宏安,孙树栋,徐娅萍,等.可重构车间管理信息平台研究与实现[J].中国机械工程,2006,17(17):1793-1797.

[9]Tibben-Lembke R S,Rogers D S.Differences Be-tween Forward and Reverse Logistics in a Retail En-vironment[J].Supply Chain Management,2002,7:271-282.

[10]Klausner M,Gri mm W M.Sensor-based DataRecording of Use Conditions for Product Take-back[C]//Proceedigns of the IEEE InternationalSymposium on Electronics and the Environment.Oak Brook,IL,USA,1998:138-143.

3.掌握政策 规范操作 篇三

杜渊泉强调,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新形势新任务对我们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对工作也应该有新的认识和更高的标准,要进一步增强做好工作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他从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和中央企业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的高度,阐述了做好中央企业政工职称评审工作、加强政工干部队伍建设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做强做大中央企业、创新思想政治工作、促进企业改革发展稳定的重要意义。他指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关键是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国有企业是我们党执政的重要基础,也必然是我们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领域。建设国有企业高素质人才队伍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具体要求和体现,也是国有企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关键。企业政工干部是企业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工职称评审工作要贯彻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为建设高素质的政工干部队伍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作出贡献。杜渊泉指出,做强做大中央企业,关键在于提升核心竞争力,根本在于拥有一批高素质的人才。人才是企业兴盛之基、发展之本。中央企业人才工作会议对中央企业人才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提出了中央企业实施“人才强企”战略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基本要求,强调要重点建设好五支人才队伍,其中包括要建设一支综合素质好、熟悉生产经营、具有党务工作和群众工作丰富经验的复合型思想政治工作者队伍。政工职称评审工作作为企业人才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贯彻落实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在促进复合型政工干部队伍建设和企业改革发展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环境和对象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出现了许多新的情况和问题,迫切需要改进和创新,增强感染力、说服力、针对性和实效性。这对广大政工干部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也为广大政工干部提供了施展才华、大有作为的难得机遇。广大政工干部必须在加强自身能力建设、提高自身素质上下功夫,才能更好地应对挑战、抓住机遇、适应要求。开展政工职称评审工作,是建设复合型政工干部队伍的一条重要途径。要通过做好政工职称评审工作,引导广大政工干部不断加强学习、钻研业务,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更加努力工作,做出更大的成绩。杜渊泉最后要求,中央企业政工职称评审工作要在已有成绩的基础上,注重改进和提高,不断提升政工职称评审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一是严格执行评审政策,进一步树立公道正派的工作作风。二是坚持按规定要求办事,保证评审材料和工作过程的规范、有序。三是处理好专家评审与群众公认的关系,把专家评审与群众认可结合起来,保证评审的专业水准和群众基础。四是要建立健全一套适合企业特点、适应时代要求的政工干部评价、选拔、培训和激励约束的制度和机制,使政工职称评审工作与政工干部队伍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切实发挥好政工职称评审工作的作用。

国资委宣传工作局副局长、政工职称评审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兼办公室主任曾坚同志在培训班结束时作了总结讲话。他详细解答了培训班上与会代表提出的一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进一步明确了高级政工师任职资格评审的有关政策和规定,对进一步做好中央企业政工职称评审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他强调,加强和改进政工职称评审工作,一是要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做强做大中央企业、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高度,进一步提高对做好政工职称评审工作、加强复合型政工干部队伍建设的认识,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增强责任感。二是要严格执行各项政策规定,做到“四严”:严格控制评审范围,严格掌握评审条件,严格执行评审程序,严肃工作纪律,确保工作质量。三是政工职称评审工作人员要加强对政策规定的宣传和学习,不断提高政策水平和业务能力。

培训班上,国资委政工职称评审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同志讲解了高级政工师任职资格评审的政策、程序和有关材料的要求,对今年的工作安排进行了布置。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中国东方航空集团公司、中国长江航运(集团)总公司、中国铁路通信信号集团公司介绍了开展政工职称评审工作的作法和经验。与会代表围绕贯彻十六届四中全会和中央企业人才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做好政工职称评审工作进行了分组讨论。中央企业政工职称评审工作主管部门的同志100余人参加了此次培训班。

4.焦化车间操作规程 篇四

一、试产目的

我公司焦化车间共有8台5万吨SJ-VII型低温干馏方炉,经过检修、单试,已初步具备启炉点火的条件。预计启3台炉试产,单炉日耗块煤240吨左右,约产150吨兰炭、焦油约13吨左右。通过试产:1评估焦炉及设备工艺装置的状况,便于后续解决暴露问题;2试烧不同矿煤种及配煤后产品兰炭的质量状况,确定入炉配煤指标;3通过试产摸索如何稳定炉况,确定一套工艺指标,达到剩余煤气气体成份H2:20—28%、CH4:7—10%、CO:14—18%、CO2:8—12%、N2: 37—43%、O2: 0.1—0.5%,符合合成氨用气的要求。

二、装炉安排

1、装炉6#、7#、8#炉。

2、时间:2014年4月10日起开始逐台装炉,预计3天完成,第五天具备启炉条件。

3、点火:2014年4月20日点火,至5月5日试气合格送入合成氨系统接气。点火程序详见《原始启炉方案》。

三、启炉开车参加人员及分工;

1、生产部、安技部、供应部、电仪车间、焦化车间、全体人员。

2、分工

生产部:负责开车的全盘部署工作及安全。

安环部:负责开车现场的安全监督和安全措施落实及现场安全,并负责化验工作。

供应部:负责开车期间的物资供应。

电仪车间:负责启炉开车期间电气仪表的正常运行及电器安全。

焦化车间:

总指挥:许霆 负责启炉开车的全面工作及安全。

副指挥:张彦国 负责启炉开车的全面工艺管理及安全。

副指挥:王志祥 负责启炉开车的民工操作管理和设备抢修及安全。

四、物料准备:

1、水、电系统试合格

2、充足合格的块煤20—80mm。

3、兰炭(大料)120吨装低料

4、材、油、电热丝、电缆到位。

5、开车用工器具齐全

五、安全要求

1、组织人员认真学习《开车启方案》及《安全操作规程》,并具备熟练现场操作。

2、调火工,维修工及全体成员按时到位,不得缺岗。

3、所有参加开车人员必须严格穿戴劳动保护用品。

4、开车启炉期间统一指挥,统一部署,指令畅通。

5、开车启炉期间安全第一,遇到安全隐患,宁停止启炉,绝不违章冒险。

焦化厂原始开车方案

一、开车 工作准备

1.焦化车间:制好合格的软水,投用除氧系统,锅炉保压待用。2.焦化车间:备好足够的焦粉、绒柴、木柴、柴油、合格块煤。3.焦化车间:做好各设备的试车工作,补足氨水池、各循环池、各水封的水。待点炉的主要阀门关闭工作(在打压试漏出现问题的主要阀门要盲板封好)。·

4.焦化车间:做好各皮带调试工作。

5.电仪车间:做好电器、仪表的调试工作并随时跟踪正常开车进行热调试。

6.环质计部:做好开车现场的安全、紧急事故预案处理工作。7.中心化验室:做好现场开车的化验分析工作。

二、开车

1.装炉填料

装成品焦炭铺底

A.铺底焦炭至三角砖一米左右。B.人进入炉内摊平焦粉。

C.启动刮板机、摊焦机,观察下料是否均匀。

D.人再次进入炉内摊平焦粉,焦粉装至三角砖30公分左右。装柴铺电炉丝

A.焦粉铺平后,先铺上一层绒柴。

B.再从测温孔引入电源线,每40公分接一根电热丝。C.再铺上一层绒柴,洒上几斤柴油。D.再铺上中等木柴,中等木柴上铺上大木柴,铺柴时每层要相互垂直铺放。

E.再洒上10-20公斤柴油,最后铺上一层木柴,不留空隙,铺完后再喷洒一次柴油。

装原煤:上块碳装满炉顶会让辅助煤箱。④点火和启动操作 ▀点火前全面检查:

A.炉底水封槽加满水。B.接好点火电源开关。

C.炉顶煤箱防爆盖封好,小放散打开。D.炉顶集气箱水封封好,阀门关闭。

E.煤气风机进、出口阀门全部关闭,炉前空气、煤气阀门全部关闭,电捕焦煤气进出口,旁路阀门关闭,放散关闭,烘干空气,煤气阀门全部关闭。

F.氨水回水阀门打开,启动氨水系统。▀点火:

A.启动空气风机,待电源正常后,打开进出口阀门,而后打开炉前空气管道阀门向炉内给风。

B.风量调好后送电点火,10分钟后断电抽出电线,然后安装电热偶。C.观察小放散冒烟情况,刚点火时自燃2-3小时,块煤开始燃烧,此时开始侧用煤气。▀侧用煤气:

A.在点火后系统逐渐用蒸汽吹扫、置换,待正常逐步侧用煤气系统。B.启动推焦机,转速调至10-20r/min。C.而后启动煤气风机,等放散上冒出煤气后,点放散稳定着火后煤气回炉,或放散煤气由白色变黄色,并伴有较强刺激呛人气味进行回炉。2.煤气回炉

打开回炉煤气阀门,调节放散阀门,给炉内送煤气。看火道着火情况,如果火道着火加大煤气量,减小空气量;如果不着火,则逐步调节空气、煤气流量直到正常为止。

炭化岗位操作规程

一、正常启炉

1.炉顶下煤操作人员向碳化炉辅助煤箱加满炭。2.启动碳化系统液压油泵。

3.通知氨水泵房操作人员启动氨水泵向炭化炉桥管送入喷淋氨水以冷却煤气。

4.开启推焦机,根据炭化炉内温度调节推焦机转速,同时启动刮焦机。5.启动空气风机,打开炭化炉入炉空气总阀,开启入炉空气旋塞向炭化炉通入空气。

6.当炉顶温度接近150℃时,打开炭化炉集气阀,关闭放散阀,通知煤气净化岗位人员启动罗茨鼓风机。7.罗茨鼓风机启动后,打开炭化炉回路煤气阀,逐渐开启入炉煤气旋塞向炭化炉送入煤气,作为碳化燃料。半小时后,打开烘干煤气阀,点燃烘干煤气,逐渐开启烘干空气阀。

8.严格控制炭化炉内中部温度在600-750℃范围、炭化炉火道温度小于80℃、桥管温度80℃、炉顶温度小于400℃;液压油泵压力小于、等于4.0兆帕,油温小于50℃.二、正常停炉

1.通知煤气净化岗位人员停罗茨鼓风机。关闭煤气阀,打开碳化炉放散阀,依次关闭各台炉回炉煤气总阀、回炉煤气旋塞、烘干煤气阀、烘干空气阀; 停空气风机,关闭空气风机出口阀。

2.炉顶下煤操作人员向碳化炉辅助煤箱加满块碳。3.通知氨水泵房操作人员停氨水泵。

4.中控室操作人员密切监视炭化炉温度,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当班带班长。

三、原始启炉见原始启炉方案。

四、断电停炉

1.炉顶下煤工、炭化炉加碳工,接到带班长指令后,迅速打开各台炉放散阀。

2.依次关闭入炉煤气阀、空气阀。3.空气风机、推刮焦岗位人员迅速关闭空气出口阀,烘干机空气、煤气阀。然后打开煤气大放散阀,向外放出煤气,防止煤气倒返引起爆炸事故的发生,打开空气风机出口阀置换空气管道中可能倒入的煤气,防止爆炸事故的发生。

4.关闭循环氨水泵进出口阀。

安全操作规程

一、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以自查为主,企业内部检查与上级部门监督检查相结合的原则,分级落实安全工作。

二、公司安全检查,包括设备、现场、安全管理等相关内容,并整改落实。

三、修理工在有煤气的场所动火时,必须做到:隔绝措施、防控措施、置换措施、注水措施、可燃物消除措施、降温措施。

四、修理工修理设备时,必要时进行停机措施,必须挂牌,并给操作工打招呼,以确保安全。

五、通过调节煤气放散阀、回炉煤气及空气阀门,严格控制煤气与空气比值在1:1.8-2.0之间,绝对不能低于1.6.六、干馏炉正常生产时,推焦机应控制在适当转速,过大会引起炉顶温度下降,导致兰炭质量下降,过小会引起炉顶温度升高,引起危险。

七、炉顶决不允许亏料。

八、花墙内不允许着火。

九、水封槽决不允许缺水。

十、有煤气的地方注意防火、防爆、防中毒。

十一、进入厂区必须戴安全帽、口罩等安全防护用具。

煤气风机操作规程

一、正常开车:

1.检查电气仪表正常完好。

2.检查风机油油位处于正常位置,其它润滑部位正常完好。

3.开启风机进口阀,打开出口阀,排净风机内积水,盘车两圈以上,然后启动煤气风机,运转正常后,缓慢开启回炉煤气阀,调节煤气流量、压力。煤气合格后,通知氮肥厂准备接气。

二、原始开车或检修后的开车:

原始开车时,为防止煤气进入 流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首先要对系统进行置换,置换时关闭煤气风机进口阀,打开出口阀、放散阀,然后向系统通入蒸汽,待放散管处有大蒸汽冒出时,视为置换合格,关闭出口阀,按正常开车步骤启动煤气风机。

三、正常停车

关闭煤气回炉阀、空气阀,停煤气风机,并关闭进出口阀,再停止空气风机。

四、紧急停车

1.按停车按钮停风气风机。

2.煤气风机进口阀关闭,再打开煤气总管大放散后关闭风机出口阀,进行停车。

蜂窝式电捕焦油器操作规程

一、工作原理:

1、含焦油雾的煤气从沉淀极下方外壳上的入口进入电捕焦油器内,分布板将煤气均匀分布,煤气通过电极区时,在电场作用下煤气中的焦油雾滴液分离。净化后的煤气经上部的出口离开电捕焦油器,分离出来的焦油雾滴沿着蜂窝状沉淀极向下流动,从底部排出;

2、从高整流器来的高压电流经过高压电缆,馈电箱馈送给绝缘箱中放电系统的吊架,放电系统由绝缘箱中绝缘子支柱,上吊架及下吊架用来确保每根电晕极位于每个蜂窝空间的中央。为防止因煤气而污染绝缘瓷瓶,造成接地或放炮。另外,为防止绝缘子表面出现结雾现象,在绝缘箱里面设了夹套蒸汽加热。

二、工艺参数:

1、蜂窝式电捕焦油器工作电压45—60KV,电流300—800mA;

2、蜂窝式电捕焦油器煤气入口含氧≤0.8%;

3、蜂窝式电捕焦油器90—110℃;

4、蜂窝式电捕焦油器工作温度80—100℃;

5、蜂窝式电捕焦油器工作压力小于0.03Mpa;

6、绝缘箱保温蒸汽压力控制在0.4—0.5 Mpa。

三、操作规定:

1、蜂窝式电捕焦油器的开启程序: 1)、正常开机及倒换电捕焦油器,应上报调度室,由值班长指挥; 2)、电工确认电气系统是否完好,工艺系统做好开工前准备工作; 3)、确认煤气阀电动、手动是否完好,放液管路是否畅通,筒体顶部放散管及连通管阀是否打开; 4)、绝缘箱夹套缓慢通蒸汽,控制绝缘箱内温度在90—110℃; 5)、电捕焦油器底部通蒸汽置换容器内气体,在筒体顶部放散管取气 体样作分析,化验合格后,准备并入系统; 6)、确认罗茨机、电捕焦油器运转正常,连续1个小时煤气含氧低于1.8%,电工送电,按要求升压、稳压、报告调度室; 7)、加强巡检,做好记录。

2、蜂窝式电捕焦油器的停止程序: 1)、报告调度室,由值班长指挥; 2)、通知电工切断电源,挂上停运牌; 3)、关闭煤气出入口阀,打开顶部放散管,打开连通管; 4)、打开电捕焦油器底部蒸汽阀充蒸汽保持容器内压力0.02—0.03Mpa,可以对电捕焦进行清洗。

四、严禁事项:

1、严禁电捕焦油器超电压、超煤气压力操作;

2、严禁煤气含氧>1.0%时运转电捕焦油器。

五、特殊操作:

1、停电时,迅速拉掉电捕焦油器开关,关闭煤气入口阀,上报值班长,调度室,通知电工做好开车准备;

2、停蒸汽时,迅速拉掉电捕焦油器开关,关闭煤气入口阀,上报值班长按正常操作开工;

3、仪表系统停电时,如果如法监测电捕焦油器入口煤气含氧,则应上报值班长拉掉电捕焦油器开关,关闭煤气入口阀;

4、停蒸汽后,如果绝缘箱内温度低于80℃,拉掉电捕焦油器开关,关闭煤气入口阀,上报值班长同时做好恢复正常操作准备工作;

5、瓷瓶的清洗时,拉掉电捕焦油器开关,关闭煤气进口阀,测压确认阀门关到位方可清理;

6、电捕出现接地时,迅速拉掉电捕焦油器电源开关,关闭煤气进出口阀,测压确认阀门关到位为止,然后进行处理。

炭化炉生产工艺指标

1.炉顶温度:60-150℃ 2.炉中部温度:650-750℃ 3.单位风量:260-300m3 /吨煤

4.稀释比:1:1.8-2(炉空气与 炉煤气之比)5.集气和出口压力:0--150Pa 6.O2 含量<5%

7.兰炭含水量≦12% 8.焦油含水<3%

5.球团车间技术操作规程 篇五

目录

一、配料工技术操作规程

二、皮带工技术操作规程

三、造球工技术操作规程

四、布料工技术操作规程

五、看火工技术操作规程

六、排料工技术操作规程

七、矿槽工工技术操作规程

八、干燥、混合工技术操作规程

-I-

一、配料工技术操作规程 生产过程的控制与调整

1.1 生产过程中确保各圆盘下料稳定,不允许出现断料、亏料。

1.2 各圆盘的下料,在水分、粒度、颜色、成分变化时,应通知车间调查处理。 1.3 当某种原料突然断料、膨料或因设备故障下料不正常时,立即启用同种原料的圆盘代替或请示班长处理。

1.4 及时清理电子皮带秤下料口篦子上的铁器和杂物,在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大块要及时打碎。

2设备操作要求 2.1 开机前的检查与准备

① 检查各地脚螺栓和联结螺栓是否有松动,如有松动,立即派人处理。 ② 检查减速机润滑油的油位情况。

③ 检查圆盘周围和下料口刮板是否好用,有问题及时调整处理。 ④ 确认各操作开关置“联锁”状态,事故开关已经复位。 ⑤ 确认设备周围无人后,即可准备开机。 2.2 开机操作

接开机指令后,按“启动”按钮启动上料系统,开始上料。并在记录本上做好开机记录。2.3 停机操作

相关皮带、各圆盘给料机、螺旋输送机、电子皮带秤系联锁,停机后各操作开关位置打到“零”位置。停机完毕,并在记录本上做好停机记录。

二、皮带工技术操作规程 生产工艺要求

1.1保证输送能力,使皮带不撒料、不跑偏。 1.2确保皮带无铁器及石头等杂物。 生产过程的控制与调整

2.1生产中随时观察皮带料流情况,要做到皮带料流稳定稳定,发生波动时,及时调整。2.2经常检查矿槽闸门开启情况,确保闸门开启度的稳定。 3 设备操作要求 3.1 开机前的检查与准备

①开机前检查各机电设备是否完好,确认皮带上下无人、无杂物。 ②确认事故开关已经复位。

③确认无检修牌,接到开机信号后等待开机。 3.2开机操作

①接开机指令,观察皮带机、减速机启动情况。

②待皮带上料正常后,开矿槽闸门,调整开启度大小。

-1-③正常后,汇报并做好记录工作。

3.3停机操作

①接停机通知后,及时关闭矿槽闸门,并将选择开关打到“0”位。 ②完毕后,汇报并做好记录工作。

三、造球工技术操作规程 生产工艺要求

1.1 生球粒度(10~16mm):>85% 1.2 生球水分:8.5%±0.5% 2 生产过程的控制与调整

2.1 根据要求,及时调整圆盘给料机的给料量,保持生球流量稳定,粒度稳定,强度稳定,水分稳定。

2.2 注意观察来料水分情况,发现水分过大或过小,及时与干燥岗位联系。

2.3 根据原料的干燥情况,及时调整外加水量, 生产优质小粒度生球,粒度大于25mm的大粒度生球及时用工具击碎。

2.4 经常观察圆辊筛下料处生球是否堆积、筛上生球分布是否均匀、筛缝有无堵塞、筛分后的生球小于6mm粉量等。发现问题及时联系处理,经常保持较高筛分效率。 3 设备操作要求 3.1 检修前停机操作

① 接检修停机指令后,将矿槽的余料全部下到造球盘上,待矿槽没料后,将圆盘给料机调速旋钮调至零位,按下“停止”按钮,然后切断事故开关,圆盘给料机停。 ② 造球盘内物料填充率甩至10%以下,先停造球盘,再停底刮刀,最后关闭油站。 ③ 待皮带,圆辊筛无料,通知主控,集中控制停机。 ④ 挂上检修牌,汇报停机工作完成。 ⑤ 在交接班本中记录停机原因、停机时间。 3.2 检修后开机操作 3.2.1 开机前的检查与准备

① 检查各部位润滑点和油路是否畅通。

② 确认造球盘附近无人工作,并确认油站压力正常。

③ 确认造球盘盘边有无开裂,盘面衬板是否平整及刮刀、加水管位置是否固定。 ④ 接预开机指令后,确认操作按钮上没有检修牌。 ⑤ 检查各仪器、仪表是否正常、设备是否有电。

-2-⑥ 检查造球盘减速机、电机各运转部位有无障碍物。

⑦ 检查皮带、圆辊筛各操作开关是否在“联锁”状态,事故开关、运行开关是否复位。⑧ 确认检修人员是否全部撤离检修岗位。 3.2.2 开机操作

① 按开机指令后,将联锁转换开关扳到所需要的位置,此时,停机信号绿灯亮,具备启动条件。通知主控室集中启皮带,圆辊筛。

② 按圆盘给料机启动按钮,将速度调至下料正常,开始向造球盘下料。 ③ 打开油站加压,先启动底刮刀,再启动造球盘,通知矿槽岗位分料。

④ 启动圆盘给料机,转动调速电位器,均匀地由小而大到合适的速度范围内,频率调节不允许超过50HZ。观察仪表、电机、设备是否工作正常。 ⑤ 待生球稳定输送后,开机完毕。 ⑥ 在交接班本中记录开机时间。

四、布料工技术操作规程

生产过程的控制与调整 布料的首要任务就是掌握料面情况,在加入一定生球料量的条件下,使整个料面做到:布料均匀,不亏料。 经常检查生球质量,发现不合格,及时通知造球岗位工进行调整。 3 炉况正常时,连续均匀往炉内布料。 经常与造球岗位工联系,根据炉况和生球干燥情况,及时调整生球料量。 及时掌握炉况和竖炉排出熟球质量情况,发现异常,立即进行调整,保证炉况正常, 熟球质量合格。

五、看火工技术操作规程 一般开炉

在竖炉生产过程中,发生临时性停炉后的重新开炉,称为一般开炉。

① 当燃烧室温度在800℃以上时, 可直接送助燃风和煤气进行点火。高压煤气点火,燃烧室温度应高于800℃。

② 不能直接点火时,可在烧嘴窥视孔处捅入点燃的油布, 在明火下点火(注意:先有明火,再开煤气)。

③ 烧嘴点燃后即可送助燃风和适量冷却风,以装熟球活动料柱的办法升温,烘床温度达到

-3-300℃以上时,便可加生球生产。

④ 待炉内合理焙烧制度形成后,方可转入正常生产。 2引煤气点火操作

① 通知做好送低压煤气准备工作。

② 打开总管放散阀,冒煤气10分钟后,打开支管放散阀,开启煤气总管蝶阀、闸阀。 ③见支管冒煤气5分钟后,开启助燃风电动蝶、闸阀,开始做煤气爆破试验。若煤气爆破试验成功后,即可进行点火操作。

④关闭煤气总管放散阀,助燃风总管放散阀关一半。

⑤按照先送风后送煤气(先稍送助燃风,再送煤气点火)的顺序,开始烧嘴阀门的点火工作。⑥烧嘴点着后依次关闭助燃风放散阀、关闭煤气支管放散阀、关闭冷风放散阀,点火成功。⑦根据炉内状况调节煤气、助燃风、冷风压力、流量至正常值。3 竖炉热工制度的控制和调节

① 煤气量:当产量提高或煤气热值降低时,应增加煤气用量,反之应减少煤气用量。② 助燃风量:一般助燃风量为煤气流量的1.2-1.4倍。

③ 煤气压力和助燃风压力:在操作中,煤气压力和助燃风压力必须高于燃烧室压力,一般应高于2~3kpa,助燃风压力比煤气压力应略低一些。 4期事故及处理

炉况失常的判断及处理:

① 球团矿呈暗红色,强度低、粉末多。

a)判断:供热不足,焙烧温度低或矿粉粒度太粗,下料过快,生球质量差;

b)处理办法:根据焙烧球团的热耗量,计算煤气量,为球团焙烧提供充足的热量,并控制产量,降低排料量和入炉生球料量,提高生球质量,减少生球爆裂和入炉粉末,以改善料层透气性。

② 成品球团生熟混杂,强度相差悬殊。 a)判断:下料不匀,炉内温度相差较大;

b)处理办法:根本办法是提高生球强度,减少粉末入炉,以改善料层透气性。其次是改变炉料运动状态,使炉料均匀下降。

六、排料工技术操作规程 正常生产时,要保持合理的排料量, 严禁排料时忽大忽小。 2 经常排料时是否有粘连块、如有大块堵塞,要及时疏通。 3发现球团矿未烧透、粉末多时,及时向看火工反映。 发现球团返矿中有大于6mm粗颗粒时,立即查找原因,同时向汇报。联系处理。

七、矿槽工工技术操作规程 1 生产工艺要求 1.1 矿槽料位:1/2~2/3

1.2 矿槽内壁粘料厚度≤100mm,超过时要及时清理。 2 生产过程的控制与调整

2.1 接班后首先检查矿槽存料情况,及时与造球工联系,了解造球盘用料情况,发现矿槽料位超过规定要求时,要与班长取得联系,调整上料量。

2.2 发现矿槽内混合料下料不畅,应及时用料铲铲下去,防止蓬料。 2.3 发现混合料跑干、湿料时,如料位不高,应集中放置一个矿槽中。 2.4 在检修和停机时,要把矿槽内存料全部放空。

2.5 正常停机时,皮带上的混合料应全部卸空,以免带负荷启动。 3 设备操作要求 3.1 检修前停机操作

① 接停机指令后,做好停机前的准备工作。 ② 待矿槽混合料放空后,通知造球工。

③ 待布料工停止上料系统后,将各操作开关置“断开”位,若本岗位有检修任务,挂上检修牌。

④ 在交接班记录上做好详细记录。 3.2 检修后开机操作 3.2.1 开机前的检查与准备

① 检查各操作开关确认没有检修牌;确认检修人员全部撤离。 ② 确认各运转部位无障碍物、铁器、杂物。 3.2.2 开机操作

① 接到开机指令后,与主控室取得联系,由主控室对上料系统进行启动。 ② 观察各皮带、电机是否能平稳启动。

-5-③ 启动正常后汇报,在交接班记录上做好相应记录。 ④ 上料后,根据班长要求进行合理分料。 3.3 临时停机、开机操作

临时停机、开机一般用于矿槽缓料或设备出现故障等情况。 3.3.1 停机操作

① 接临时停机指令后,待配料室将上料系统停止后,将操作开关置“断开”位。② 若本岗位有检修任务,挂上检修牌。 ③ 汇报并在交接记录本上做好相应记录。 3.3.2 开机操作

① 将皮带等各操作开关置“集中”位,通知主控室启动。 ② 启动完毕后,汇报并在交接记录本上做好相应记录。

八、干燥、混合工技术操作规程 生产工艺要求

1.1 干燥机出口物料的水分5.5±0.5% 1.2 出料温度﹥20℃ 1.3 废气温度﹥50℃ 2 生产过程的控制与调整 2.1 引煤气

①引煤气前要报告班长,得到同意后,检查放散阀是否打开,检查烘干炉烧嘴阀门是否关闭。②将管道内的空气赶尽10分钟后引煤气。

③待放散阀冒煤气5分钟后,做煤气爆破试验三次,合格后方可点火。

④点火之前烘干炉膛要有充分的底火(严禁无底火点火,必要时需要明火点火),慢慢开动烧嘴阀门,将煤气点着,然后将放散阀关闭(此时注意煤气压力,至少大于100mm水柱,即1Kpa压力,否则不能点火),并调节好煤气与空气比例。 ⑤烘干炉温度小于700℃时点火,必须用明火。 2.2 干燥机运转工艺要求

①烘干炉膛温度最高不超过1000℃。

②精矿过湿,应加大风量。即把炉门开大,煤气给大保持温度不增高。干燥温度不易过高,过高易引起圆筒头部钢板和螺旋叶片等变形,皮带头轮料槽烧红破裂。使用大风低温干燥较好。

③圆筒中的料快要走完时,必须立即调节煤气阀门,关闭炉门(减少煤气、空气量),以保

-6-持不灭火为准,减少冒烟。

④原料干燥和混合效果,要勤检验,并根据检验结果调节煤气量和风量,保证混合料水分控制在6.0%以下,满足造球需要。

⑤经常检查进出口振动器,每30分钟振动一次,保证进出口料流畅通。 2.3 停烧操作

①接到通知后,关闭烧嘴阀门。 ②打开干燥机煤气放散阀。

③关闭眼镜阀切断煤气(停烧作业时)。 3 设备操作要求 3.1 开机操作

接到开机通知,待皮带启动正常后,检查干燥机周围有无人或障碍物,确认安全无误,启动干燥机。待干燥机运转正常,通知配料工上料。 3.2 停机操作

接到停机信号,首先通知配料工停止配料,待干燥机内的料走完后,停止干燥机运行,当停干燥机2小时以上时,应做停烧作业。

6.压缩车间操作班长工作标准 篇六

一. 严格遵守工艺指标,不违章指挥,压缩机、空压机不超温、不

超压、不超负荷、不带病运行。

二. 保证当班工艺指标合格,完成当班生产任务。三. 保证当班不出现任何工艺事故及工伤责任事故,保证当班外排

达标,污水池不允许外溢。

四. 负责当班所属的环境卫生,卫生做到沟见底,轴见光,设备

见本色,窗明几净,不留死角,物品摆放整齐。

五. 抓好当班劳动纪律,不出现脱岗、睡岗、喝酒、吸烟、闹事现

象。

六. 认真做好交接班,开好班前会、班后会。

七. 认真组织本班操作人员进行业务学习及安全知识学习,使其业

务水平得到逐步提高。

7.田间试验操作技术规范 篇七

一、施用基肥

基肥最好利用有机肥, 它含有植物生长所需多种元素 (例如:N、P、K和其他微量元素) 。正确合理地施用有机肥, 有利于改善土壤肥力, 增强土壤肥效, 对农作物生长非常有力, 而且有机肥具有长效性, 有利地改善了土壤结构。具体的使用方法是, 按照规定数量将肥料称重后再施入田中, 施肥时可采用分格施肥 (将试验地划分成相等小格5~100平方米, 每小格均匀施入相同量的有机肥料) 。

二、整地

翻地时不允许有墒沟, 有条件的最好翻后再旋耕, 使土地平整, 无圪塔。如果墒沟不易处理, 可将其用作观察道, 或保护带。整地要求同一性 (即:同一人或机械) 翻地、旋耕, 整地时间一致, 每项工作应一次性做完, 并尽可能在同一天完成, 如果有困难, 至少保证一个区组在一天内完成。

整地要匀细一致, 如果用人工耙耱时, 相互距离须保持一致, 尽量保持直线进行, 在操作时, 预留空间应比试验地大些, 边缘应超出50~80厘米, 以免工作时, 边缘过分踩踏或碾压, 造成土壤结构差异, 增大试验误差。

三、试验地规划

试验区通常设在地势平坦, 肥力均匀, 便于观察, 交通便利的地方, 不宜设在树林、河沟、村庄等人、畜、禽危害多的地方, 试验地应具有代表性, 即试验地段的气候和土壤条件, 能够代表试验服务的区域。因此, 在进行试验以前, 应对土壤类型、翻地厚度、有机质含量、土壤p H值等项目进行测定。

为了使整个试验地布置在同样性质或相近似的土壤内, 土壤调查应做到足够的详细, 为了使各种土壤类型能在图上表达出来, 应对整个试验地作出比例为1:2000的土壤比例图, 以便以后查阅应用。一般进行规划时, 应先将整个试验区 (包括重复, 保护区, 观察道及排水沟等) 总的长度和宽度计算好, 根据地形及小区的方向, 大致确定试验位置。如果条件有限, 在斜坡上种植, 则应选一个方向倾斜的坡地, 试验区排布时, 应使小区的延长方向与斜坡一致, 而区组的延伸方向与斜坡相垂直, 以避免斜坡造成土壤温度、水分、养分等差异引起试验误差。

四、播种

无论人工或机械播种, 开沟入土深浅要一致, 如果人工种植, 应计算好每行所用种子和化肥 (种肥量根据土壤肥力而定, 确定每亩用种量和化肥量, 再通过小区面积, 分别计算出小区的用种量和化肥量, 将种与肥充分混合) 一定要均匀混合, 按行播种, 从开沟播种到覆土镇压力求一致, 每个区组最好由同一人完成。播种时, 最好选择无风或风小的天气播种, 如果播种时风大, 为避免种子吹散混入他行, 播种时应放低一些, 及时覆土镇压。

若机械播种, 应事先调整好开沟器的深度, 播种量、种肥量, 播种机的开沟器在试验地以外50厘米左右地方开始播种, 到试验地边缘以外时升起, 防止缺苗断垅, 少量 (1%~3%) 缺苗在幼苗出土后补苗, 作好间苗、定苗工作 (原则上去除病苗、纤细苗, 保留健壮苗) , 最后去除多余部分。

有些农作物需先育苗后移栽的 (例:蔬菜类) , 幼苗应事先培育在相同条件下, 以求生长发育一致, 移栽时尽可能选择相同大小的幼苗进行移栽, 如果条件有限, 可将幼苗分成不同等级按比例分配到各个小区当中移栽。移栽幼苗时, 植株行距、株距、栽种深度、栽种方式、浇水次数等应保持一致, 成活后, 有缺苗时, 利用事先备好的相同幼苗进行补苗。

五、追肥

根据农作物不同阶段生长所需肥料 (如氮肥、钾肥等) 要保持一致, 具体施肥量计算如下:

小区肥料用量 (千克) =[每亩施某肥料数量 (千克) ×小区面积 (平方米) ]÷667 (平方米)

施肥一定要均匀, 尽可能使肥与植株不直接接触, 以防烧苗。

六、除草

是否需除草因试验性质而定, 轮作和耕作试验应经常计算杂草的种类和数目, 各小区除草的次数、质量力求一致。

七、病虫、鸟害的防治

这些危害对小区的程度不同, 造成试验误差各异, 因此须随时防治, 合理打药, 各小区用药要一致, 早做预防, 以避免危害的发生。

八、小区面积计算及保护带的划分

小区面积要按照试验设计株行距种植, 并根据保护带的宽度计算行数和株数即可。

九、观察道管理及试验地修饰

按要求设计过道宽度 (一般小过道80厘米左右, 大过道为2米) , 过道要平整, 经常除草, 保持清洁、美观。在试验地入口处放置标明试验名称和试验负责人等主要内容的标示牌, 大小一般为80厘米×60厘米;每小区设置标明小区处理或处理代号的小标牌, 面积约40厘米×20厘米, 插在小区的边上, 所有标牌排列端正成一条直线, 排列方向应按照观察、记载的走向而定, 以便观察, 试验结束后, 要加以整理收集, 以备今后使用。

十、品种综述和试验总结

8.规范、有序是有效操作的保障 篇八

片段一:

操作要求:装有3个黄球3个红球的袋子,如果从这个口袋中任意摸1球,摸出以后把球放回去,一共摸40次。黄球和红球可能各摸到多少次?

活动汇报:

这样的统计结果与猜想结果相差太大,且不科学。(第九组对摸得要求不明确,摸的总次数都不对。)所以,利用这样的统计结果根本无法得到结论:物体个数相同,摸到次数差不多,可能性相等。教师也无法进行下一个环节的教学,学生也得不到正确的认识,这样的操作不但无效,而且还误导了学生的认识。

反思:相同的操作,却出现不同的效果,反思原因,有以下几种。

1.操作要求不明确,学生操作方法不得当。有的学生放下摸的球,没有搅拌,又接着摸,各种球摸到的机会不相等。操作结果不科学。

2.心理暗示。由于之前让学生预测摸球结果会是怎样,许多学生估计红球摸到20次,黄球摸到20次,有了这样的主观意识控制操作,影响了操作结果。

3.为了求得操作快,受到表扬,敷衍操作,甚至于受邻组影响,把邻组的统计结果“借”为自己组的结果。

片段二:

操作要求:

规则1:在小组里,每次任意摸出一个球,再放回袋子,一共摸40次。

规则2:每次摸球前,先用手把袋里的球搅一搅。

规则3:用画“正”字的方法把每次摸球的结果记录在“摸球结果记录表”中,然后根据记录结果完成“摸球结果统计表”。

活动汇报:

调整:1.细化操作要求。在操作前明确要求,让学生读操作要求,然后再操作。

2.把原先分的九大组,每组4人变为6大组每组6人,这样每组的组员就多了,分工可以更细,职责更明确了,一人摸球,一人搅拌球,一人报颜色,一人记录,一人数次数,一人监督。

3.第1次教学时比一比哪一组完成得又快又好?第2次教学时比一比哪一组操作的规范?第1次教学时学生图快,不理解什么是好,操作就不规范了。第2次教学时突出规范操作,操作结果才能科学合理,学生潜意识里争强好胜。所以,无需强调快。

经过这样的调整,操作结果验证了同学们的猜想,学生得到成功的体验,同时也便于结论的得出:(1)事物个数相同,摸到次数差不多,发生的可能性相等。(2)摸到次数一样多(出现这种情况的概率小),也叫可能性相等。(3)摸到次数相差得多,这样的情况也有,也是正常的,科学实验中有偶然性。

经过调整操作活动顺利有效地完成,我认识到以下这三点保证了这一活动的有效开展。

认识:

1.明确要求,规范操作

“磨刀不误砍柴工”,不要认为在操作前让学生细细理会操作要求,会减少活动时间。实际上有了明确的要求,让学生清楚将要做什么,怎么做,要注意些什么,做完之后怎么办,学生的操作才会有序、规范,这样的操作才会有效。

2.合理分工,有序操作

有效的合作操作,才能使课堂教学有效。合作操作的有效性,在于操作过程中,学生是否都有自己适合的位置,并且能力是否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分工时要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分工,比如,沉稳细心的学生统计结果,思维敏捷的学生报告颜色,活泼好动的学生摸球,认真负责的学生监督,这样融合弥补,相得益彰,操作活动十分有效。

3.思维提升,有效操作

上一篇:竞聘工程管理部岗位演讲稿下一篇:六年级升学科学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