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课外阅读篇目

2024-07-24

五年级课外阅读篇目(共8篇)

1.五年级课外阅读篇目 篇一

小学课外阅读篇目

一年级第一学期

必读书目:《猜猜我有多爱你》《三字经》(国学)

选读书目:《小布头奇遇记》《亲爱的笨笨猪》《舒克和贝塔历险记》

由语文老师推荐和学生自荐的篇目

一年级第二学期

必读书目:《不一样的卡梅拉》《中国神话故事》《三字经》(国学)

选读书目:《小魔怪要上学》《7号梦工厂》《长花的男孩》《中华歌谣100首》由

语文老师推荐和学生自荐的篇目

二年级第一学期

必读书目:《安徒生童话》《弟子规》(国学)

选读书目:《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我的妈妈是精灵》《凯琪的包裹》《民间故

事三百篇》由语文老师推荐和学生自荐的篇目

二年级第二学期

必读书目:《格林童话》《弟子规》(国学)

选读书目:《小哥儿俩探险记》《安娜的新大衣》《寓言故事三百篇》

《我是一棵树》由语文老师推荐和学生自荐的篇目

三年级第一学期

必读书目:《三毛流浪记》《稻草人》《增广贤文》(国学)

选读书目:《我的宠物是恐龙》《繁梦大街26号》《严文井童话》《一千零一夜

全集》由语文老师推荐和学生自荐的篇目

三年级第二学期

必读书目:《中国寓言故事》《宝葫芦的秘密》《增广贤文》(国学)

选读书目:《丁丁历险记》《我家来了外星人》《高士其科普童话》《希腊神话和

传说》由语文老师推荐和学生自荐的篇目

2.五年级课外阅读篇目 篇二

按新的课程标准编排的教材,每册书包括古诗词也就三四十篇,仅靠这些书上有限的篇目来提高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显然是不够的,这就要求我们应把目光投向广袤的课外书籍,而课外书浩瀚如海,仅靠教师一人之力难以为继,只有发动学生,让学生做主去思辨、去筛选,才能保证源头活水。我通过两年的尝试,已初显成效,现在这里作简要阐述,以求教于大方。

一、博览群书,精挑细选

首先我将学生分成四人小组,每组里由一个语文功底较好的学生担任组长,周五下午第一课开辟为课外阅读课,每周一次,专时专用,每组选送一篇文章,每课学习讨论一篇,十一个小组轮流准备。

每组四人有具体的分工。首先每人都去找文质兼美的文章,可以找与所学课文相关的文章,比如学了《白杨礼赞》,就有小组推荐了《绿叶》;也可以找与所学课文内容相对的文章,如学了朱自清的《春》,有小组推荐了林斤澜的《春风》进行比较阅读;当然也可以推荐与所学课文内容毫无关系的文章,只要质优就行,然后交给组长裁定,选出最好的一篇。这个环节需要四人广泛地进行课外阅读,这无形中加大了学生的阅读量,不知不觉地提高了他们的阅读水平,他们读多了自然就有了比较,就能选出优质文章。

文章选定后,四人小组首先要对该文进行讨论学习,明确推荐此文的理由是什么,文章写了什么内容,怎样谋篇布局的,有些什么特色,从内容到语言均可,并精心设计一些题目让全班同学讨论。其中一人负责在全班朗读此文,一人负责记录小组讨论学习的结果,一人负责经全班讨论后对此文进行总结,组长负责分工,统筹安排,小组内的分工也可轮换。课前的这些准备可以让教师先过目审查。

二、美读课文,听读并举

上课伊始,当班的小组首先要将推荐的文章当众大声、流畅、有感情地读出来。这个环节有三个好处:一是锻炼了学生的胆量。有些小组长特地安排性格内向,平时沉默寡言,与人一说话就脸红的同学担当此任。而为了完成任务,组员只好硬着头皮上,次数多了,胆子也就大了起来。二是有效检验读课文的同学对课文的理解程度。语气语调、重读轻读、长短停顿、感情渗透等都要用心去处理,读的同学课前必须进行充分准备,在扫除生字障碍、把握了全文的基础上,在小组里先试读,组员们提出改进建议,一直等到全组通过后再到班上读。三是提高了其他同学的听说水平。每当听读完一篇文章后,其他组的同学要点评该同学的朗读情况,还要基本能概括出该文的主要内容,否则下面的学习就无法继续,而且听多了别人的朗读,自己处理朗读课文的技巧也会慢慢地提高。

三、七嘴八舌,各抒己见

听完了课文,同学们就开始七嘴八舌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可以说说自己听懂了些什么,可以说说自己不能理解的地方,由其他同学讨论解决,也可以说说自己特别欣赏的内容或语句并简述理由,还可以由此及彼谈自己的感想、启示或与其他课文的联系……总之,无须老师点名,想说就说,想到什么说什么,想说多久就说多久,实在来不及还可留到下一课解决。记得有一次讨论林斤澜的《春风》,大家把它和朱自清散文《春》中的“春风图”进行比较,有说南方春风的温柔好,有说北方春风的粗犷好,辩得不可开交,还举出了很多古诗名句来加以佐证。而老师所要做的就是成为他们中的一员,一起讨论,一起谈自己的见解。

四、提问质疑,品读鉴赏

当大家觉得已说得差不多的时候,该小组负责记录的组员会抛出他们设计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在第三个环节里大家都讨论过了,那说明该组课文挖掘得不深,组员会觉得很没面子,而如果他们的问题别人均未探讨,且能让人耳目一新,那是最让他们自豪得意的事。为此,他们在课前会认真挖掘该文的重点特点,揣测其他同学可能会谈论到什么问题,然后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甚至可以对作者提出质疑,还可以布置作业等。当然也可以在其他同学回答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时,对他们的答案进行修正或亮出自己组的答案,大家进行比较,品评高低,再作选择。如果有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老师便适时地点拨、引导;如果老师也解决不了,那就下课一起去查资料,留待下堂课再一起探讨。最后由该组负责总结的同学就本文进行全面的小结,画上圆满的句号,必要时老师也可进行总结发言。

五、评价激励,共同提高

评价的方式有多种,可以对课堂上同学们的发言进行评价,比如说哪些同学发言声音响亮、积极踊跃、正确率高、观点新颖、发言次数多,等等;可以对当班小组成员的表现进行评价,比如说推荐文章的优劣、朗读的好差、问题设计是否准新、总结得是否全面,等等;还可以等十一个小组轮流一遍以后再进行小组间的评比,比出前三名“优胜奖”,轮流两遍后还可评出“进步奖”;如有同学进步快,还可评“新人奖”,等等,以此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评比中知优劣、品得失,以便整体提高。

3.低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 篇三

关键词:学生 课外阅读 当前,现在的家长对于课外阅读的功利性太强。还有不少家庭认为教辅资料就是课外书。 “做了这些习题,孩子的成绩提高了呢。”有家长如是说。课外阅读时间被挤占,学生的语文底子就显得薄弱。还有的家长买来了电子辅教设备。这些电子读物配上色彩鲜艳的插图或动画,使得孩子无暇细细品赏语言文字的精妙之处。课外阅读中出走马观花、浮光掠影的现象增多。

作为语文老师,我们怎样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呢? 一、言传身教,带动读书。

由于低年级学生年纪小,识字量少,于是我号召学家长买拼音读物,选孩子爱看的书,建立班级图书角,发展“读书会员”。我先示范,从家里带来几本注音读物,捐给班级图书角,成为第一名会员,告诉学生登记后就可以借其它读物。这样,阅读资源共享,学生就可能读到更多的好书。

我还借助学校举办的教育专家讲座,让家长了解课外读物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每次都会有家长和孩子共同订阅书报。晨读时,我常常有意地把我刚买到的书拿到教室读,学生总会探着小脑袋,一个字一个字地读书名。有时,我有意识地向学生借书,每次还书的时候,总有学生马上又借过去了。这些做法,对学生产生的影响非常明显。二、开展活动,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引导学生走进知识宝库的大门。

4.五年级课外阅读篇目 篇四

第一单元

识字1

春天

林焕彰

春天怎么来?

花开了,春天就从花朵里跑出来。

春天怎么来?

草绿了,春天就从绿色里跳出来。

春天怎么来?

我高兴了,春天就从我的心里飞出来。

识字2 《世界第一运动——足球》选自《小学语文课文同步拓展阅读》

识字3

竹叶小船

竹林里的小溪很亮,亮得溪底的石子都快浮出水面了。

贪玩的风儿,摘下片片竹叶,抛到清亮的溪里,溪水托着这竹叶小船,七弯八拐地驶向远方。一只红蜻蜓飞了过来,在小溪上盘旋着,一忽儿高。一忽儿低,像一架直升机,给这支小船队护航。在那片两头翘起的竹叶上,有一只花甲虫,它披着坚硬的盔甲,很漂亮,也很神气。

小船啊小船,载着竹林里的童话,驶向远方,把竹林和外面的世界连在一起。。。

选自《山和孩子的对话》

识字4 猜字谜 有口听到声音,有 就有本领; 有毛能够飞走,有木不是大树。

打一字()

谜底:支

第二单元

1、春笋

《春天在哪里》选自《小学语文课文同步拓展阅读》 《勇敢的小笋》选自《小学语文课文同步拓展阅读》

2、雨点

欢迎小雨点 来一点,不要太多。来一点,不要太少。来一点,泥土裂开了嘴巴等。

来一点,小菌们撑着小伞等。

来一点,小荷叶钻出水面等。小水塘笑了,一点一个笑窝。小野菊笑了,一点一个敬礼。

选自《山和孩子的对话》 《小雨点这样想》选自《小学语文课文同步拓展阅读》

3、小池塘

《我爱门前的小池塘》选自《小学语文课文同步拓展阅读》

荷塘晚会

荷塘里正举行文艺晚会。柔和的月光轻泻在水面上,荷香阵阵,清风徐徐。晚会开始时,只见穿这绿色西服的男高音——青蛙,鸣起了气囊,呱呱地唱着欢快的歌;娇小的萤火虫们在空中跳起优美的集体舞;秀美的红蜻蜓低飞做滑翔表演;可爱的银鱼儿拨动着水藻,弹起了动听的乐曲……荷塘晚会真是丰富多彩,情趣盎然。

选自《小学语文阅读训练80篇》

4、春到梅花山

《春天的花园》选自《小学语文课文同步拓展阅读》

五色梅

五色梅开出的花非常有趣。一朵花是由多种颜色的小花组成的,黄、绿、橙、红、白,样子像一把花伞。花在阳光的照耀下,加上绿叶的衬托显得非常好看。远看就像一棵小树上落了几只小鸟;近看又好象几个小姑娘穿着一身花色的衣服。微风吹来,摇摇摆摆,更加美丽。

选自《小学语文阅读训练80篇》

5、草原的早晨

《迷人的牧场》选自《小学语文课文同步拓展阅读》

草原

春姑娘编织了一幅绿色的大地毯,上面还织着许多美丽的花。牛羊,在地毯上打滚。马儿,踩着花奔向远方。在这神话般的世界里,我向明亮的天边走去。那空中的云雀,仿佛也在吹着牧笛,把羊群似的白云,赶到我的身旁。

第三单元

6、蘑菇该奖给谁

《乌龟失败了》选自《小学语文课文同步拓展阅读》

谁最美

森林里召开“谁最美”的比赛大会。一清早,大家向赛场走去。

忽然,小山羊家着火了。梅花鹿怕烧坏了她的花衣裳,吓得躲了起来;小狐狸怕烧坏了他的皮大衣,悄悄溜走了。

大熊猫急急忙忙跑过去,勇敢地冲进屋里,救出了小山羊。他自己的眼圈儿被烟火熏黑了,身上烧出一块块黑斑。

会上,大象当众宣布:大熊猫最美。

从这以后,大熊猫不管走到哪儿,人们都十分喜爱它。

7、骑牛比赛

《铁杵成针》选自《小学语文课文同步拓展阅读》 《西班牙斗牛》选自《小学语文课文同步拓展阅读》

8、小松树和大松树

吸尘器和抹布

吸尘器是卫生监督员,负责整个屋子的卫生检查工作。

这天,吸尘器走到沙发旁说:“你的身上太脏了,评分是不清洁。”

一会儿它又走到茶几旁说:“你看你,身上的灰尘都快半寸厚了,今天我要对你进行黄牌警告。”

吸尘器一会儿检查它,一会儿检查你,忙得喘不过气来。这时,他走到桌子旁刚要说话,桌上的抹布对吸尘器说:“你总是忙着检查别人,看看你自己?”

吸尘器低头看看自己,这才发现身上也沾满灰尘。

“我来帮你吧。”抹布说着从桌上跳下来,帮吸尘器把身上擦得干干净净。吸尘器不好意思地说:“我只顾了检查别人,把自己的卫生工作给忘了。

选自《小学语文阅读训练80篇》

《一棵松树的种子》选自《小学语文课文同步拓展阅读》

第四单元

9、吃水不忘挖井人

《红军桥》选自《小学语文课文同步拓展阅读》

老人中苹果

列夫∙托尔斯泰

有个老大爷种了许多苹果树。

人家问他:“你中这么多苹果树干什么呀?要等好久好久,这些树才会结出苹果来呢,恐怕你吃不着它们的苹果啦。”

老大爷说:“我虽然吃不着,可是别人吃得着哇,那时候他们会感谢我的。”

10、他得的红圈圈最多

《成功的秘诀》选自《小学语文课文同步拓展阅读》 《少得了一个红圈》选自《小学语文课文同步拓展阅读》

11、奶奶的白发

《我给奶奶送阳光》选自《小学语文课文同步拓展阅读》 《妈妈的爱》选自《小学语文课文同步拓展阅读》

12、陈毅探母

《吃墨水》选自《小学语文课文同步拓展阅读》 《甜甜的蜜橘》选自《小学语文课文同步拓展阅读》

13、好学的爸爸

《电脑可以帮我们做什么》选自《小学语文课文同步拓展阅读》

囊萤映雪

古时候,有两个穷苦人家的孩子,一个叫车胤,一个叫孙康。他俩都非常好学。

白天他们要下地劳动,晚上才有空读书。可是他们常常买不起油灯。夏天的晚上,车胤见萤火虫在空中飞,一亮一亮的,心想:把许多萤火虫放在一起,也许能顶得上一盏灯呢。他就找了一块薄纱布,缝一个小口袋,捉了许多萤火虫放在里面。看书的时候,就用这个口袋照着。

一个冬天的傍晚,大学刚停,孙康站在门口,觉得雪地亮堂堂的,他想:雪地里这样亮,也许能看清书上的字呢。他拿出一本书来,映着雪一看,果然看得清。他顾不得天冷,就蹲在雪地上看起书来。

第五单元

识字5

暴雨

刚才还是烈日炎炎,碧空万里,一转眼狂风大作,把路边的树刮得东倒西歪。天色突然暗下来,半空中一大块一大块灰黑色的云差一点擦着高楼的楼顶,不一会儿,就连成一片,像一块巨大的黑布遮住了天空,一点一点压下来。一阵震耳欲聋的雷声响过,大雨像一片巨大的瀑布铺天盖地地卷了过来。

选自《小学语文阅读训练80篇》

识字6

七星王子

有一个英俊的小王子,额头上生着七颗闪闪的小星,人们都亲切地称他为七星王子。

那时,天上没有北斗星,人们没有指南针,生活在不分东南西北的一片混沌之中。在夜里,经常有人因常而遇险。七星王子很着急,常常坐在小河边发愁。

这一天,小河忽然开口说话了:“假如你爱百姓,胜于爱你的生命,那么就请你投入我的怀抱吧。你的生命将会照亮混沌的世界。”

七星王子毫不犹豫地跳入河水中。一会儿,七颗闪亮的从河中跃上天空,变成了七颗闪亮的非得和,那就是七星王子变的北斗七星。有了北斗七星,人们在夜晚再也不迷路了。

选自《山和孩子的对话》

识字7

我喜欢

我喜欢繁星,一颗星星不明亮,繁星满天亮晶晶。我喜欢树林,一棵小树不顶用,一片树林挡狂风。我喜欢海洋,一滴水漂不起纸片,海上能航行轮船和军舰。我喜欢和大家在一起,一个人的力量小,集体的力量大天边。

选自《讲透教材-语文》

识字8

蜻蜓

蜻蜓是益虫。它吃蚊子,还吃其他害虫。它的样子很好看,头上有一对圆圆的大眼睛,细长的身体上长着透明的翅膀,飞起来像小飞机一样。

选自《小学语文阅读训练80篇》

第六单元

14、鲜花和星星

《蓝天和海》选自《小学语文课文同步拓展阅读》

摇篮 蓝天是摇篮,摇着星宝宝,白云轻轻飘,星宝宝睡着了。

大海是摇篮,摇着鱼宝宝,浪花轻轻翻,鱼宝宝睡着了。

花园是摇篮,摇着花宝宝,风儿轻轻吹,花宝宝睡着了。

妈妈的手是摇篮,摇着小宝宝,歌儿轻轻唱,小宝宝睡着了。

15、放小鸟

《麻雀》选自《小学语文课文同步拓展阅读》

小小的希望

我有一个小小的希望。

我真希望能有那么一天:

小鸟能听懂我的话,我也能学会讲小鸟的话。

那样,我就可以告诉它们:

不要往那边树林里飞,那边有个举着猎枪的人;也不要到这里来,这儿,张着捉鸟的网。

我要和小鸟一起飞到另一片树林里。我躺在林中的草地上,望着我头顶上绿叶间的小鸟,我们用彼此才能听懂的话,交谈着春天、树林、花朵,还有越来越多的花园。

选自《山和孩子的对话》

16、这儿真好

《一块绿地》选自《小学语文课文同步拓展阅读》

树的日子

春天,树过着彩色的日子,彩色的日子很艳丽,很高兴,很温暖,千万朵花儿在树上开心地欢笑,笑出了树的美貌,树的英姿,树的灿烂。

夏天,树过着绿色的日子,绿色的日子很旺盛,很活泼,很热情,满树的绿叶儿欢快地哗哗鼓掌,鼓出了树的生机,树的茁壮,树的精神。

秋天,树过着金色的日子,金色的日子很美丽,很饱满,很香甜,沉甸甸的果实金光闪闪,闪出了树的汗水,树的辛劳,树的功绩。

冬天,树过着银色的日子,银色的日子很静谧,很冷峻,很苦涩,风刀雪箭在树的枝干间呼啸,呼啸出树的坚强,树的毅力,树的志气。

选自《山和孩子的对话》

17、世界多美啊

《草坪上的小黄花》选自《小学语文课文同步拓展阅读》 《在雨中》选自《小学语文课文同步拓展阅读》

18、我叫足球

《足球起源》选自《小学语文课文同步拓展阅读》

《世界第一运动——足球》选自《小学语文课文同步拓展阅读》

第七单元

19、三个小伙伴

《三只蚂蚁拖蚯蚓》选自《小学语文课文同步拓展阅读》

念错了咒语的小精怪

小精怪从他爸爸那儿学会了很多咒语。他用咒语变出花园、城堡、金银珠宝。

小精怪尽管能用咒语变出许多东西,但他的生活得一点儿也不快乐,脸上一点儿笑容也没有。一天,不知为什么,小精怪念错了咒语,把自己变成了一个小瘸 子。

小精怪一瘸一拐地在森林里走着,小兔子看见了,一路蹦跳过来,帮他提了手中的东西。小猴子看见了,扶着他走下了高高的山坡。小百灵鸟看见了,给他送来许多好吃发果子。

当小精怪向小兔、小猴、小百灵鸟说一声谢谢时,他们的脸上都笑得甜甜的。

小精怪这时才明白,原来幸福不是藏在他的咒语里,而是藏在帮助别人和接受别人帮助的喜悦里。

选自《山和孩子的对话》

20、蚂蚁和蝈蝈

《蚂蚁找食》选自《小学语文课文同步拓展阅读》 《不知疲倦的歌手》选自《小学语文课文同步拓展阅读》

21、古诗两首

《爱推敲的李绅》选自《小学语文课文同步拓展阅读》 《农家》选自《小学语文课文同步拓展阅读》

第八单元

22、司马光

《曹冲称象》选自《小学语文课文同步拓展阅读》

少年徐文长

徐文长是明朝的大学问家,他上小学的时候常常受到老师的称赞。

一次,老师拿出两只盛着水的木桶,让学生拿着走过一座贴水的小竹桥,还不准把鞋弄湿,看谁能想出办法。一个学生挑起木桶上了桥,因为桶里的水很沉,竹桥被压低了,河水漫过了小桥,这个学生的鞋全湿了。其他同学一看,都不敢再试了。徐文长想了个办法,他把两只桶放在河里,用绳子牵着桶,自己从桥上走过去,水桶浮在水面上,一点儿也不加重桥上的压力,他的鞋点水也没沾。

选自《新课标语文阅读》

23、鲁班和橹板

《锯子的故事》选自《小学语文课文同步拓展阅读》 《小发明的乐趣》选自《小学语文课文同步拓展阅读》

24、乌鸦喝水

《乌鸦兄弟》选自《小学语文课文同步拓展阅读》

猴子和栗树

有一次,猴子发现烧熟的栗子特别好吃,它从栗树上采下来许多栗子,准备烧熟了美美地吃一顿。

猴子要烧火,可是没有柴,它就拿来一把斧子,要砍栗树当柴烧。

栗树叫道:“呀,朋友!你爱吃我的果实,又要砍我的树干。如果砍倒了我,你以后还有栗子吃吗?”

选自《小学语文阅读训练80篇》

25、咏华山

《骆宾王七岁赋<咏鹅>》选自《小学语文课文同步拓展阅读》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还。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26、小松鼠找花生

《两个傻瓜》选自《小学语文课文同步拓展阅读》

燕子妈妈笑了

菜园里,冬瓜躺在地上,茄子挂在枝上。

屋檐下,燕子妈妈问小燕子:“你能不能飞到菜园去,看看冬瓜和茄子有什么不一样?”

小燕子飞过去了,回来说:“妈妈,妈妈,冬瓜是大的,茄子是小的!”燕子妈妈说:“不错。可是,你能不能再飞去看看,还有什么不一样?”

小燕子以飞去,回来说:“妈妈,妈妈,冬瓜是青的,茄子是紫的!”燕子妈妈点点头说:“很好。可是,你能不能再去认真地看看它们还有什么不一样?”

小燕子又一次飞去了,回来后高兴地叫着:“妈妈,妈妈,我发现冬瓜的皮上有细毛,茄子的柄上有小刺呢!”

燕子妈妈开心地笑了。

5.五年级课外阅读篇目 篇五

【唐】储光羲

日暮长江里,相邀归渡头。落花如有意,来去逐轻舟。

这首诗头两句‚日暮长江里,相邀归渡头‛,点明时间地点和情由。‚渡头‛就是渡口,‚归渡头‛也就是划船回家的意思,‚相邀‛二字,渲染出热情欢悦的气氛。这是个江风习习、夕阳西下的时刻,那一只只晚归的小船飘荡在这迷人的江面上,船上的青年男女相互呼唤,江面上的桨声、水声、呼唤声、嘻笑声,此起彼伏,交织成一首欢快的晚归曲。

后两句‚落花如有意,来去逐轻舟‛,创造了一个很美的意境。在那些表现出青年男女各种微妙的、欲藏欲露、难以捉摸的感情,这两句诗就是要表现这种复杂的心理。诗人抓住了‚归棹落花前‛这个富有特色的景物,赋予景 物以人的感情,从而创造出另一番意境。‚落花‛随着流水,因此尽管桨儿向后划,落花来去飘荡,但还是紧随着船儿朝前流。诗人只加了‚如有意‛三个字,就使这‚来去逐轻舟‛的自然现象,感情化了,诗化了。然而,这毕竟是主观的感受和想象;因此那个‚如‛字,看似平常,却很有讲究。‚如‛者,似也,象也。它既表现了那种揣摸不定的心理,也反映了那藏在心中的期望和追求。下语平易,而用意精深,恰如其分地表现出这首诗所要表现的感情和心理状态。

储光羲(707-约760)唐代诗人。兖州(今属山东)人。公元726年(开元十四年)登进士第,授汜水尉后为安宜县尉尉。公元751年(天宝十年)转下邽尉,后升任太祝,官至监察御史。安禄山陷长安时,受伪职。安史之乱后,被贬谪,死于岭南。为盛唐著名田园山水诗人之一。其诗多为五古,擅长以质朴淡雅的笔调,描写恬静淳朴的农村生活和田园风光。

2、白 云 泉

【唐】 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天平山上白云泉‛,起句即点出吴中的奇山丽水、风景形胜的精华所在。天平山在苏州市西二十里。‚此山在吴中最为崷崪高耸,一峰端正特立‛,‚巍然特出,群峰拱揖‛,岩石峻峭。山上青松郁郁葱葱。山腰依崖建有亭,‚亭侧清泉,泠泠不竭,所谓白云泉也‛,号称‚吴中第一水‛,泉水清洌而晶莹,‚自白乐天题以绝句‛,‚名遂显于世‛。

然而,这一名山胜水的优美景色在诗人眼帘中却呈现为:‚云自无心水自闲‛。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挂;泉水淙淙潺流,自由奔泻,从容自得。诗人无意描绘天平山的巍峨高耸和吴中第一水的清澄透澈,却着意描写‚云无心以出岫‛的境界,表现白云坦荡淡泊的胸怀和泉水闲静雅致的神态。句中连用两个‚自‛字,特别强调云水的自由自在,自得自乐,逍遥而惬意。这里移情注景,景中寓情,‚云自无心水自闲‛,恰好是诗人思想感情的自我写照。公元825-826年(唐敬宗宝历元年至二年),白居易任苏州刺史期间,政务十分繁忙冗杂,觉得很不自由。面对闲适的白云与泉水,对照自己‚心为形役‛的情状,不禁产生羡慕的心情,一种清静无为、与世无争的思想便油然而起:‚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问清清的白云泉水,何必向山下奔腾飞泻而去,给纷扰多事的人世推波助澜!自公元815年(元和十年)白居易贬官江州司马后,济世的抱负和斗争的锐气渐渐减少,而‚知足保和‛、独善其身的思想则逐步增加。在苏州刺史任上,他深深感到‚公私颇多事,衰惫殊少欢。迎送宾客懒,鞭笞黎庶难‛(《自咏》),渴望能早日摆脱恼人的俗务。结尾两句流露出‚既无可恋者,何以不休官‛的情绪,集中反映了诗人随遇而安、出世归隐的思想,表现了诗人后期人生观的一个侧面。

这首七绝犹如一幅线条明快简洁的淡墨山水图。诗人并不注重用浓墨重彩描绘天平山上的风光,而是着意摹画白云与泉水的神态,将它人格化,使它充满生机、活力,点染着诗人自己闲逸的感情,给人一种饶有风趣的清新感。诗人采取象征手法,写景寓志,以云水的逍遥自由比喻恬淡的胸怀与闲适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波浪象征社会风浪,‚兴发于此而义归于彼‛,言浅旨远,意在象外,寄托深厚,理趣盎然。诗的风格平淡浑朴,清代田雯谓‚乐天诗极清浅可爱,往往以眼前事为见得语,皆他人所未发。‛(《古欢堂集》)这一评语正好道出了这首七绝的艺术特色。

3、游 洞 庭

【唐】李白

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

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肃宗乾元二年(759)秋,刑部侍郎李晔贬官岭南,行经岳州(今湖南岳阳),与诗人李白相遇,时贾至亦谪居岳州,三人相约同游洞庭湖,李白写下一组五首的七绝记其事。这是其中第二首,它内涵丰富,妙机四溢,有悠悠不尽的情韵。

首句写景,兼点季节与泛舟洞庭事。洞庭在岳州西南,故可称‚南湖‛。唐人喜咏洞庭,佳句累累,美不胜收。‚南湖秋水夜无烟‛一句,看来没有具体精细的描绘,却是天然去雕饰的淡语,惹人联想。夜来湖上,烟之有无,其谁能察?能见‚无烟‛,则湖上光明可知,未尝写月,而已得‚月色‛,极妙。清秋佳节,月照南湖,境界澄沏如画,读者如闭目可接,足使人心旷神怡。这种具有形象暗示作用的诗语,淡而有味,其中佳处,又为具体模写所难到。在被月色净化了的境界里,最易使人忘怀尘世一切琐屑的得失之情而浮想联翩。湖光月色此刻便激起‚谪仙‛李白羽化遗世之想,所以次句道:安得(‚耐可‛)乘流而直上青天!传说天河通海,故有此想。诗人天真的异想,又间接告诉读者月景的迷人。

诗人并没有就此上天,后两句写泛舟湖上赏月饮酒之乐。‚且就‛二字意味深长,似乎表明,虽未上天,却并非青天不可上,也并非自己不愿上,而是洞庭月色太美,不如暂且留下来。其措意亦妙。苏东坡《水调歌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数句,意境与之近似。

湖面清风,湖上明月,自然美景,人所共适,故李白曾说‚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襄阳歌》)。说‚不用一钱买‛,是三句‚赊‛字最恰当的注脚,还不能尽此字之妙。此字之用似甚无理,‚月色‛岂能‚赊‛?又岂用‚赊‛?然而著此一字,就将自然人格化。八百里洞庭俨然一位富有的主人,拥有湖光、山景、月色、清风等等无价之宝(只言‚赊月色‛,却不妨举一反三),而又十分慷慨好客,不吝借与。著一‚赊‛字,人与自然有了娓娓对话,十分亲切。这种别出心裁的拟人化手法,是高人一筹的。作者《送韩侍御之广德》也有‚暂就东山赊月色,酣歌一夜送渊明‛之句,亦用‚赊月色‛词语,可以互参。面对风清月白的良宵不可无酒,自然引出末句。明明在湖上,却说‚将船买酒白云 边‛,亦无理而可玩味。原来洞庭湖面辽阔,水天相接,遥看湖畔酒家自在白云生处。说‚买酒白云边‛,足见湖面之壮阔。同时又与‚直上天‛的异想呼应,人间酒家被诗人的想象移到天上。这即景之句又充满奇情异趣,丰富了全诗的情韵。

总的说来,此诗之妙不在景物具体描绘的工致,而在于即景发兴,艺术想象奇特,铸词造语独到,能启人逸思,通篇有味而不可句摘,恰如谢榛所说:‚以兴为主,浑然成篇,此诗之入化也‛

4、田 园 乐

【唐】王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宿(xiǔ)雨:夜雨;经夜的雨水。宿,夜晚。

组诗共七首,各首独立成章,联缀起来又是一个整体。组诗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辋川田园生活与自然景致,深婉委曲地表现 了诗人的生活态度与精神境界。组诗写辋川山居的景致,重点不在外观景物的描写,而是着眼于体现内在精神生活的意蕴,这恰恰是王维山水诗最显著的特点。因为写山、写水,其意当不在山水,而在于借山水抒怀明志。当代著名学者陆侃如先生指出,从王维的‚寂寥天地暮,心与广川闲‛(《登河北城楼》)与‚我心已闲,清川澹如此‛(《青溪》)这几句作品中,‚便好似找到了开发王维诗的钥匙了,这钥匙就是个‘静’字。……唯其他能静,故他能领略到一切的自然的美。‛

王维诗歌美学的核心就是一个‚静‛字,而这组诗表现的也正是这个‚静‛字。他的静境,并非是一味能写环境的静谧,而重点在于抒写心境的宁静。这种心境的闲静,非思想修养达到极致而不可为的。在《田园乐》组诗中,尽管大多写得寂静清幽,描写的环境是一种冷色,表现的心境是一种空寂。但是,诗中所描绘的景色却是美的,所体现出来的感情无一不是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赞美。因此,王维对‚静‛境的向往,是与他个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秉性分不开的。

除了主观因素以外,王维对自然的热爱还有深刻的社会因素。王维一生仕途坎坷,十九岁步入仕途,初为太乐丞,后因受牵连而被贬。发妻又丧,从此未再娶,孤居三十年。王维曾受宰相张九龄的提拔,然而好景不长,张九龄罢相以后他便处处受到打击与排挤。‚安史之乱‛后他又受人诬陷,深受打击。这样复杂的社会因素,使王维深感人心险恶,仕途艰辛。于是,他只有 将诸多不平与感慨藏于胸中,遁迹山林,以求得到心灵的解脱与慰藉。

5、金 缕 衣

【唐】 杜秋娘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注解】

⑴金缕衣:缀有金线的衣服,比喻荣华富贵。⑵惜取:珍惜。⑶堪:可以,能够。

⑷直须:尽管。直:直接,爽快。⑸莫待:不要等到。

【韵译】

我劝你不要顾惜华贵的金缕衣,我劝你一定要珍惜青春少年时。

花开宜折的时候就要抓紧去折,不要等到花谢时只折了个空枝。

此诗含意很单纯,可以用‚莫负好时光‛一言以蔽之。这原是一种人所共有的思想感情。可是,它使读者感到其情感虽单纯却强烈,能长久在人心中缭绕,有一种不可思议的魅力。它每个诗句似乎都在重复那单一的意思‚莫负好时光!‛而每句又都寓有微妙变化,重复而不单调,回环而有缓急,形成优美的旋律。

6、少 年 行

【唐】王维

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少年行‛是我国古代一个的诗词题目,许多诗人如李白、王维、王昌龄、杜甫、杜牧等都曾写过,著名的有王维的四首《少年行》。‚少年行‛又是一种游戏及乐曲的名称。

注释:

1.新丰:古县名,汉臵,治所在今陕西省临潼(tóng)县东北。新丰镇古时产美酒,谓之新丰酒。斗(dǒu)十千:一斗酒值十千钱(钱是古代的一种货币),形容酒的名贵。斗是古代的盛酒器,后来成为容量单位。

2.咸阳:秦朝的都城,故址在今陕西咸阳市东北二十里,此借指唐都长安。游侠:游历四方的使客。少:读shǎo。

3.意气:指两人之间感情投合。系(xì)马:拴马。第三、四句写游侠少年因意气相投而欢饮纵酒。

解说:

这首诗写长安城里游侠少年意气风发的风貌和豪迈气概。《唐诗归》引钟云:‚此‘意气’二字虚用得妙。‛《唐贤三昧集笺注》:‚豪侠凌励之气,了不可折。‛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古代少年侠客的日常生活,颂扬了他们的友情和豪爽气概。

《少年行》是王维的七绝组诗,共四首。分咏长安少年游侠高楼纵饮的豪情,报国从军的壮怀,勇猛杀敌的气概和功成无赏 的遭遇。各首均可独立,合起来又是一个整体,好像人物故事衔接的四扇画屏。

第一首写少年游侠的日常生活。要从日常生活的描写中显示出少年游侠的精神风貌,选材颇费踌躇。诗人精心选择了高楼纵饮这一典型场景。游侠重意气,重然诺,而这种性格又总是和‚使酒‛密不可分,所谓‚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把饮酒的场景写活,少年游侠的形象也就跃然纸上了。

前两句分写‚新丰美酒‛与‚咸阳游侠‛。二者本不一定相关,这里用对举方式来写,却给人这样的感觉:京华地区,著称于世的人物虽多,却只有少年游侠堪称人中之杰,新丰美酒堪称酒中之冠。而这二者,又象‚快马须健儿,健儿须快马‛那样,存在着密不可分、相得益彰的关系。新丰美酒,似乎天生就为少年游侠增色而设;少年游侠,没有新丰美酒也显不出他们的豪纵风流。第一句把酒写得很足,第二句写游侠,只须从容承接,轻轻一点,少年们的豪纵不羁之气、挥金如土之概都可想见。同时,这两句一张一弛的节奏、语调,还构成了一种特有的轻爽流利的风调,吟诵之余,少年游浃顾盼自如、风流自赏的神情也宛然在目了。前两句写了酒,也写了少年游侠,第三句‚相逢意气为君饮‛把二者连结在一起。‚意气‛包含的内容很丰富,轻生报国的壮烈情怀,重义疏财的侠义性格,豪纵不羁的气质,使酒任性的作风,等等,都是侠少的共同特点,都可以包含在这似乎无所不包的‚意气‛之中。而这一切,对侠少们来说,无须经过长期 交往,只要相逢片刻,攀谈数语,就可以彼此倾心,一见如故。这就是所谓‚相逢意气‛。路逢知己,彼此都感到要为对方干上一杯,所以说‚为君饮‛,这三个字宛然侠少声口。不过是平常的相逢论交,在诗人笔下,被描绘得多么有声有色,多么富于动作性、戏剧性!

‚系马高楼垂柳边‛,这是生动精采的一笔。本来就要借饮酒写少年游侠,上句又已点明‚为君饮‛,箭在弦上,落句似必写宴饮场面。然而作者的笔却只写到酒楼前就戛然而止。‚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等情景统统留到幕后。这样侧面虚写要比正面实写宴饮场景有诗意得多,含蕴丰富得多。诗人的意图,看来是要写出一种侠少特有的富于诗意的生活情调、精神风貌,而这,不是靠描摹宴饮场面能达到的。虚处传神,末句所用的正是这种艺术手法。这一句是由马、高楼、垂柳组成的一幅画面。马是侠客不可分的伴侣,写马,正所以衬托侠少的英武豪迈。高楼则正是在繁华街市上那所备有新丰美酒的华美酒楼了。高楼旁的垂柳,则与之相映成趣。它点缀了酒楼风光,使之在华美、热闹中显出雅致、飘逸,不流于市井的鄙俗。而这一切,又都是为了创造一种富于浪漫气息的生活情调,为突出侠少的精神风貌服务。

7、大 风 歌

【西汉】 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诗歌注释

①刘邦平英布(英布—公元前196年),秦末汉初名将。六县(今安徽六安)人,因受秦律被黥,又称黥布)还,过沛县,邀集故人饮酒。酒酣时刘邦击筑,同时唱了这首歌。汉朝人称这篇歌辞为《三侯之章》,后人题为《大风歌》(始于《艺文类聚》)。

②威:威力;威武。加:凌驾。③‚海内‛,四海之内,就是‚天下‛的意思。我国古人认为天下是一片大陆,四周大海环绕,海外则荒不可知。

④ ‚兮‛表示语气的词,类似现在的‚啊‛。⑤安得:怎样得到。

诗歌译文

大风刮起来了,云随着风翻腾奔涌啊!

威武平天下,荣归故乡。

怎样得到勇士去守卫国家的边疆啊!

汉高祖刘邦(前256—前195),字季(一说原名季),沛县丰邑中阳里(今江苏丰县)人,起兵于沛(今江苏沛县),汉族。秦朝时曾担任泗水亭长,在秦末农民战争中起义,登高一呼,天下英雄云集于麾下,称‚沛公‛;公元前206年被义军盟主项羽封为汉王,封地为汉中、巴蜀(因此在战胜项羽后建国时,国号定为‚汉‛);他对汉民族的统一、中国的统一强大,汉文化的保护发扬有决定性的贡献。公元前202—公元前195年在位,共8年。庙号为太祖,谥号高皇帝,因司马迁在史记中称其为汉高祖,后世多沿用此。

8、兰溪棹歌

【唐】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注释】 ①兰溪:兰溪江,也称兰江,浙江富春江上游一支流。在今浙江省兰溪县西南。棹歌:渔民的歌,船家摇橹时唱的歌。

②凉月:新月。柳湾:种着柳树的河湾。

③越中:古代东南沿海一带称为越。

④桃花雨:江南春天桃花开时下的雨。

【译文】 一弯峨眉月挂在柳湾的上空,月光清朗,凉爽宜人。越中山色倒映在水平如镜的溪面上,煞是好看。淅淅沥沥的春雨,下了三天,溪水猛涨,鱼群争抢新水,夜深人静之时纷纷涌上溪头浅滩。

赏析:这是一首富于民歌风味的船歌。题中‚兰溪‛,即婺州兰溪县境内的兰溪(又称东阳江,是富春江的上游);棹是船 桨,棹歌即船家摇桨时唱的歌。戴叔伦公元780年在(德宗建中元年)旧历五月至次年春曾任东阳令,兰溪在东阳附近,这首诗大约是他在这段期间所作的。

歌唱当地风光的民歌,除有特殊背景外(如刘禹锡《踏歌词》)取景多在日间。因为在丽日艳阳照映下,一切景物都显得生气蓬勃、鲜妍明媚,得以充分展示出它们的美。此篇却独出心裁,选取夜间作背景,歌咏江南山水胜地另一种人们不大注意的美。这是它在取材、构思上的一个显著特点。

‚凉月如眉挂柳湾‛,首句写舟行所见岸边景色:一弯如眉的新月,映射着清冷的光辉,正低挂在水湾的柳梢上。雨后的春夜,月色显得更加清澄;时值三月(从下文‚桃花雨‛可知),柳条已经垂缕披拂。眉月新柳,相映成趣,富于清新之感。

‚越中山色镜中看‛,次句转写水色山影。浙江一带古为越国之地,故称‚越中‛。‚山色镜中看‛,描绘出越中一带水清如镜,两岸秀色尽映水底的美丽图景。句内‚中‛字复迭,既增添了民歌的咏叹风味,又传递出夜间行舟时于水中一边观赏景色,一边即景歌唱的怡然自得的情趣。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船继续前行,不觉意间已从平缓如镜的水面驶到滩头。听到滩声哗哗,诗人才联想到连日春雨,兰溪水涨,滩声听起来也变得更加急骤了。在滩声中,似乎时不时听到鱼儿逆水而行时发出的泼刺声,诗人又不禁想到,这该是撒欢的鲤鱼趁着春江涨水,在奔滩而上了。南方二 三月间桃花开时,每有绵绵春雨。这种持续不断的细雨,能使江水上涨,却不会使水色变浑,所以次句有水清如镜的描写,如果是北方的桃花汛,则自无‚山色镜中看‛的清澈之景。由此可见诗人观察事物描写景物的真切。因是夜中行舟,夜色本来比较黯淡朦胧,这里特意选用‚桃花雨‛的字面,感觉印象中便增添了明艳的春天色彩;夜间本来比较宁静,这里特意写到鲤鱼上滩的声响,遂使静夜增添了活泼的生命跃动气息。实际上,这里所写的‚三月桃花雨‛与‚鲤鱼来上滩‛都不是目接之景,前者因滩声喧哗而有此联想,后者因游鱼泼刺而有此猜测。两首都是诗人的想象之景。正因为多了这一层想像的因素,诗情便显得更为浓郁。

通观全诗,可以发现,这首船歌虽然以兰溪之夜作为背景,但它着重表现的并非夜的静谧朦胧,而是兰溪夜景的清新澄澈,生趣盎然。而这,正体现出这首诗独特的民歌气韵。

9、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2.地白:指月光照在庭院的地上,像铺了一层霜一样。3.栖:休息。4.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念人的思绪。

“中庭地白树栖鸦”

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萧森的树荫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它们终于适应了皎月的刺眼惊扰,先后进入了睡乡。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清冷之感,使人不由会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

‚树栖鸦‛,主要应该十五夜望月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因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们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惊惶喧闹(周邦彦《蝶恋花》词有句‚月皎惊乌栖不定‛,也就是写这种意境)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却完全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冷露无声湿桂花‛

这句诗让我联想到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如果进一步揣摩,更会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你看他选取‚无声‛二字,那么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而且岂只是桂花,那树下的白兔呢,那挥斧的吴刚呢,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呢?诗句带给我们的是多么丰富的美的联想。

‚不知秋思落谁家‛

明月当空,难道只有诗人独自在那里凝神注望吗?普天之 下,有谁不在低回赏月,神驰意远呢?于是,水到渠成,吟出了‚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第三句才明点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然而,在表现的时候,诗人却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谁家‛,就是‚谁‛,‚家‛是语尾助词,无实义)。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似乎秋思唯诗人独有,别人尽管也在望月,却并无秋思可言。这真是无理之极,然而愈显出诗人痴情,手法确实高妙。后两句不直抒自己入骨的相思之情,而是用委婉的问句表达,这样便有言外之意,即‚在望月的许多人中,秋思最深的恐怕只有我啊!‛

在炼字上,一个‚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

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10、霜 月

【唐】 李商隐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台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注释】

⑴霜月:《礼记·月令》:‚孟秋之月寒蝉鸣,仲秋之月鸿雁来,季秋之月霜始降。‛

⑵‚初闻‛两句: 陶渊明《己酉岁九月九日》:‚哀蝉无留响,征雁鸣云霄。‛《晋书·乐志》:‚淮南王,自言尊,百尺高楼与天连。‛按:‚水接天‛之水,一说指霜月之光,即俗言月华如水。则此句乃言秋空明净,月色澄清。⑶‚青女‛两句:《淮南子·天文训》:‚至秋三月,地气不藏,乃收其杀,百虫蛰伏,静居闭户,青女乃出,以降霜雪。‛高诱注:‚青女,天神,青腰玉女,主霜雪也。‛素娥:谢庄《月赋》:‚集素娥于后庭。‛李周翰注:‚常娥窃药奔月,……月色白,故云素娥。‛婵娟:左思《吴都赋》:‚檀药婵娟,玉润碧藓。‛吕向注:‚檀药婵娟皆美貌。‛斗婵娟即比美。

【译文】

刚开始听到远行去南方的大雁的鸣叫声,蝉鸣就已经销声匿迹了,我登上百尺高楼,极目远眺,水天连成一片。霜神青女和月中嫦娥不怕寒冷,在寒月冷霜中争妍斗俏,比一比冰清玉洁的美好姿容。

李商隐(约812年或813年—约858年)晚唐著名诗人。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市),生于河南荥阳(今河南荥阳市)。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荥阳。诗歌成就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都在家族里排行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在《唐诗三百首》中,李商隐的诗作有22首被收录,位列第四。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但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都爱西昆好,只恨无人作郑笺‛之诮。有《李义山诗集》。

11、鸟

【唐】 白居易

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

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鸟》,通俗易懂,诚挚感人。

‚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谁说这群小鸟的生命微小,它们与所有的生命一样都有血有肉。

‚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劝你不要打枝头的鸟儿,幼鸟正在巢中等候着母鸟回来。

白居易在这首简短的七言绝句中,通过蕴含真情的‚子待母 归‛的自然现象,激起读者善良、仁爱之心,劝戒人们要爱惜鸟类、保护环境,可谓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12、春 雪

【唐】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释义:芳华:芬芳的鲜花。初:刚刚。庭树:花园里的树木。故:因此,所以。

新年:指农历正月初一。

诗文解释:新年已经来到,然而却还没有看到芬芳的鲜花,直到二月里,才惊喜地发现草儿萌发了绿芽。白雪似乎耐不住这春天的姗姗来迟,竟纷纷扬扬,在庭前的树木间洒下一片飞花。

赏析:这首《春雪》,构思新巧。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新年即阴历正月初一,这天前后是立春,所以标志着春天的到来。新年都还没有芬 25 芳的鲜花,就使得在漫漫寒冬中久盼春色的人们分外焦急。一个‚都‛字,流露出这种急切的心情。第二句‚二月初惊见草芽‛,说二月亦无花,但话是从侧面来说的,感情就不是纯粹的叹惜、遗憾。‚惊‛字最值玩味。它写出了诗人在焦急的期待中终于见到‚春色‛的萌芽的惊喜神情。此外,‚惊‛字状出摆脱冬寒后新奇、惊讶、欣喜的感受。这一‚ 初‛字,含有春来过晚、花开太迟的遗憾、惋惜和不满的情绪。韩愈在《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曾写道:‚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诗人对‚草芽‛似乎特别多情,也就是因为他从草芽看到了春的消息吧。三、四两句表面上是说有雪而无花,实际感情却是:人倒还能等待来迟的春色,从二月的草芽中看到春天的身影,但白雪却等不住了,竟然纷纷扬扬,穿树飞花,自己装点出了一派春色。真正的春色(百花盛开)未来,固然不免令人感到有些遗憾,但这穿树飞花的春雪不也照样给人以春的气息吗!诗人对春雪飞花主要不是惆怅、遗憾,而是充满了欣喜。一个盼望着春天的诗人,如果自然界还没有春色,他就可以幻化出一片春色来。这就是三、四两句的妙处,它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可谓神来之笔。‚却嫌‛、‚故穿‛,把春雪刻画得多么美好而有灵性。诗的构思甚奇。初春时节,雪花飞舞,本来是造成‚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的原因,可是,诗人偏说白雪是因为嫌春色来得太迟,才‚ 故穿庭树‛纷飞而来。这种翻因为果的写法,却增 加了诗的意趣。‚作飞花‛三字,翻静态为动态,把初春的冷落翻成仲春的喧闹,一翻再翻,令读者目不暇接。

第三、四段简要赏析: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嫌‛、‚穿‛把春雪比作人,使雪花仿佛有了人的美好愿望与灵性,同时这穿树飞花的春雪似乎也给人春的气息,为诗歌增添了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渲染了热闹的喜悦气氛。

13、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注解】 ⑴回乐峰:唐代有回乐县,灵州治所,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西南。回乐峰即当地的山峰。

⑵受降城:回乐县的别称。⑶芦管:笛子。

【译诗】 回乐峰前的沙地白得像雪,27

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赏析: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诗题中的受降城,是灵州治所回乐县的别称。在唐代,这里是防御突厥、吐蕃的前线。一说受降城是唐高宗时朔方总管张仁愿为抵御突厥的入侵而建筑的,有东、西、中三城。实误。诗题通过“闻笛”,感受到吹笛人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之情。

诗的开头两句,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远望回乐城东面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一排烽火台。丘陵下是一片沙地,在月光的映照下,沙子像积雪一样洁白而带有寒意。近看,但见高城之外,天上地下满是皎洁、凄冷的月色,有如秋霜那样令人望而生寒。这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正是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而一种臵身边地之感、怀念故乡之情,隐隐地袭上了诗人的心头,营造了一种寂寥,凄清的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在这万籁俱寂的静夜里,夜风送来了凄凉幽怨的芦笛声,更加唤起了征人望乡之情。‚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不知‛两字写出了征人迷惘的心情,‚尽‛字又写出了他们无一例外的不尽的乡愁。

从全诗来看,前两句写的是色,第三句写的是声;末句抒心中所感,写的是情。前三句都是为末句直接抒情作烘托、铺垫。开头由视觉形象引动绵绵乡情,进而由听觉形象把乡思的暗流引向滔滔的感情的洪波。前三句已经蓄势有余,末句一般就用直抒写出。李益却蹊径独辟,让满孕之情在结尾处打个回旋,用拟想中的征人望乡的镜头加以表现,使人感到句绝而意不绝,在戛然而止处仍然漾开一个又一个涟漪。这首诗艺术上的成功,就在于把诗中的景色、声音、感情三者融合为一体,将诗情、画意与音乐美熔于一炉,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意境浑成,简洁空灵,而又具有含蕴不尽的特点。

14、城东早春

【唐】杨巨源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注 释 城:指唐代京城长安。

诗家:诗人。清景:美景。

上林:即上林苑,皇上的御花园。

锦:五色织成的绸绫。

俱:全,都。作品译文 柳树刚冒出绿芽,也许没有似锦的鲜花美丽,可是诗人看到这幅景象却非常欣喜,因为他发现春天来到了。如果 等到满园春色,大家都出门看花,那不是太迟了吗?

赏 析:‚诗家清景在新春‛,诗人在京城东郊游玩时,看到初春的景色,不禁由衷地赞叹。但他并未实写春色,而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赞叹道:新春时节真是诗人描写美景的最佳时刻啊。这样的‚起‛法令人意外,也让人产生好奇:为什么要这样说呢? ‚绿柳才黄半未匀‛,第二句‚承‛第一句,开始具体描写早春景色,也是对上一句的回答。早春景色何其多哉,仿佛从哪里说都是可以,但从哪里说又无法总括全部。诗人别具匠心,只单从新发的柳芽入手,抓住其‚半未黄‛的特点。试想清爽的春风拂动下,柳条微曳,新芽初绽,星星点点的嫩黄点缀在柳枝间,柳树整体的颜色还未匀称净尽。这样的景色充满希望,盈溢生机,令人心旷神怡,浮想联翩。由柳芽之姿而现早春之景,可谓独辟蹊径,令人称绝。

‚若待上林花似锦‛,这一句笔锋一‚转‛,不再谈早春景色,却提及上林苑繁花似锦的时候。既说繁花似锦,自然是早春过后的仲春时节,这似乎和诗的主旨‚早春‛不符,但这样‚顾左右而言它‛却是诗人的巧妙安排。等到御花园群花盛放的时节,那又怎样呢?

‚出门俱是看花人‛,末一句对上一句进行了解释,也是对全诗的结语。当御花园里百花争艳时,大家当然都会要去赏花观景,大发评论。错过这样的活动,似乎就错过了感受春天的机会。诗人在这里明写上林观花的现象,却是对这种随波逐流,人云亦 云的做法不以为然。试想摩肩接踵,七嘴八舌的赏花活动中,恐怕会令欣赏春天景色的心情与兴致大打折扣。于是回来再想诗人所说的‚诗家清景在新春‛的说话,就会由衷的表示赞同了:只有在新春时节,自己或是与友人一起自由地,心无旁骛地欣赏景色,才能惬意与自在地抒发自己的情怀,诗情与豪兴才会油然而生,不期而致。于是,诗的末尾便呼应了开头,也更突出了早春的特色。

整首诗构思巧妙,虽只有第二句实写春色,而描写春色又只以柳芽一处而概括早春全景。后半段虽写仲春观花的惯常盛况,实际却更加反衬早春的独特与诗人的慧眼。

15、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注释:(1)洛城:洛阳(现在河南洛阳)。

(2)玉笛:精美的笛。

暗飞声: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

(3)春风:另一版本作‚东风‛。

(4)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内容多写离情别绪。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四:‚《乐府杂录》云:‘笛者,羌乐也。古典有《折杨柳》、《落梅花》。故谪仙《春夜洛城闻笛》……’杜少陵《吹笛》诗:‘故园杨柳今摇落,何得愁中曲尽生?’王之涣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皆言《折杨柳》曲也。‛曲中表达了送别时的哀怨感情。

(5)故园:指故乡,家乡。[2][3]

作品译文: 阵阵悠扬的笛声,是从谁家中飘出的?

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就在今夜,听到令人哀伤的《折杨柳》,有谁的思乡之情不会油然而生呢?

赏析:这首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因闻笛声而感发。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起句即从笛声落笔。已经是深夜,诗人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这笛声立刻触动诗人的羁旅情怀。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客体为主体。‚暗‛字为一句关

键。注家多忽略这个字。已故沈祖棻先生说:‚……‘谁家’、‘暗飞声’,写出‘闻’时的精神状态,先听到飞声,踪迹它的来处,却不知何人所吹,从何而来,所以说是暗中飞出。‛(《唐人七绝诗浅释》)为一种理解。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见吹笛者为何人,下此‚暗‛字,十分恰当。这里‚暗‛字有多重意蕴。主要是说笛声暗送,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全句表现出一种难于为怀的心绪,以主观写客观。此外,‚暗‛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散‛字用得妙。‚散‛是均匀、遍布。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即为‚满洛城‛的‚满‛字预设地步;‚满‛字从‚散‛字引绎而出,二者密合无间。

听到笛声以后,诗人触动了乡思的情怀,于是第三句点出了《折柳》曲。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归来也折柳。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长安灞桥即为有名的送别之地,或指那个地方的杨柳为送行人攀折殆尽。《折杨柳》曲伤离惜别,其音哀怨幽咽。晋代太康末年,京洛流行《折杨柳》歌,有‚兵革苦辛‛的词语。北朝《折杨柳歌》中说:‚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蹀坐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大约都是据曲意填的歌词。所以,诗人听到这首《折柳》曲,便引起客愁乡思。一般

说,久居他乡的人,白天还没有什么,可是一到日暮天晚,就容易想念家乡。在春秋季节,人们也常是多愁善感。《折柳》为全诗点睛,也是‚闻笛‛的题义所在。三,四两句写诗人自己的情怀,却从他人反说。强调‚此夜‛,是面对所有客居洛阳城的人讲话,为结句‚何人不起故园情‛作势。这是主观情感的推衍,不言‚我‛,却更见‚我‛感触之深,乡思之切。

短短的一首七言绝句,颇能显现李白的风格特点,即艺术表现上的主观倾向。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它同爱国主义是相通的。诗人的故乡是他从小生于此,长于此的地方,作为祖国的一部分,那种形象尤其令诗人难以忘怀。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16、送高三之桂林

【唐】王昌龄

留君夜饮对潇湘,从此归舟客梦长。

岭上梅花侵雪暗,归时还拂桂花香。

夜色茫茫,诗人与好友面对着浩涉的潇湘江流把盏辞行。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重逢佳期何在?惟悠悠的梦乡里盼望着游子从桂林返航的归舟。我想到,那时的桂林,漫山遍岭的梅花开得灿烂夺目,使岭上的积雪也黯然失色,你归来的襟袖里还沾着馥郁的桂花清香呢……

17、晚 春

【唐】韩愈

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注释】不久归:将结束。杨花:指柳絮

榆荚:亦称榆钱。榆未生叶时,先在枝间生荚,荚小,形如钱,荚老呈白色,随风飘落。

才思:才华和能力。

【赏析】 这里,似乎只是用拟人化的手法描绘了晚春的繁丽景色,其实,它还寄寓着人们应该乘时而进,抓紧时机去创造有价值的东西这一层意思。但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榆荚杨花虽缺乏草木的‚才思‛,但不因此藏拙,而为晚春增添一景,虽然不美,但尽了努力,这种精神是值得赞扬了。

这是一首描绘暮春景色的七绝。乍看来,只是写百卉千花争奇斗艳的常景,但进一步品味便不难发现,诗写得工巧奇特,别开生面。诗人不写百花稀落、暮春凋零,却写草木留春而呈万紫千红的动人情景:花草树木探得春将归去的消息,便各自施展出浑身解数,吐艳争芳,色彩缤纷,繁花似锦,就连那本来乏色少香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而化作雪花随风飞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诗人体物入微,发前人未得之秘,反一般诗人晚春迟暮之感,摹花草灿烂之情状,展晚春满目之风采。寥寥几笔,便给人以满眼风光、耳目一新的印象。

说这首诗平中翻新,颇富奇趣,还在于诗中拟人化手法的奇妙运用,糅人与花于一体。‚草树‛本属无情物,竟然能‚知‛能‚解‛还能‚斗‛,而且还有‚才思‛高下有无之分。想象之奇,实为诗中所罕见。末二句尤其耐人咀嚼,读者大可根据自己

的生活体验进行毫无羁绊的大胆想象,使人思之无穷,味之不尽。

再细加揣摩,此诗熔景与理于一炉。可以透过景物描写领悟出其中的人生哲理:诗人通过‚草树‛有‚知‛、惜春争艳的场景描写,反映的其实是自己对春天大好风光的珍惜之情。面对晚春景象,诗人一反常见的惜春伤感之情,变被动感受为主观参与,情绪乐观向上,很有新意。你看,‚杨花榆荚‛不因‚无才思‛而藏拙,不畏‚班门弄斧‛之讥,为‚晚春‛添色。这就给人以启示:一个人‚无才思‛并不可怕,要紧的是珍惜光阴,不失时机,‚春光‛是不负‚杨花榆荚‛这样的有心人的。

诗题又作《游城南晚春》,可知所写乃春游郊外所见。诗人全用拟人手法,不说人之惜春,而说草树亦知春将不久,因而百花争艳,各呈芳菲。凑热闹的还有朴素无华的杨花榆荚,像飞雪一般漫天遍野地飘舞。人言草木无情,诗偏说它们有知,或“斗”或“解”,活泼有趣。这是此诗明白有趣之处。

然而“无才思”三字颇怪异,遂引起后人诸多猜测。或谓劝人勤学,不要像杨花那样白首无成;或谓隐喻人之无才,作不出好文章;或言有所讽喻;或言赞赏杨花虽无芳华,却有情趣和勇气。细审诗意,诗人当是赞赏杨花的。“无才思”应是故作顿挫的谐谑之笔。

此诗之寓意,见仁见智,不同的人生阅历和心绪会有不同的领悟。

18、山亭夏日

【唐】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精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注释】

⑴浓:指树丛的阴影很深。

⑵水晶帘:形容质地精细而色泽莹澈的帘。

⑶蔷薇:花名。夏季开花,有红、白、黄等色,美艳而香。一种观赏性植物,它的茎长似蔓,须建架供其攀援生长。

【译文】 绿叶茂盛,树荫下显得格外清凉,白昼比其它季节要长,楼台的影子倒映在清澈的池水里。微风轻轻拂动色泽莹澈的珠帘,而满架的蔷薇散发出一股清香,整个庭院弥漫着沁人心脾的香气。

赏 析:这是一首描写夏日风光的七言绝句。

首句起得似乎平平,但仔细玩味‚阴浓‛二字,不独状树之繁茂,且又暗示此时正是夏日午时前后,烈日炎炎,日烈,‚树阴‛才能‚浓‛。这‚浓‛除有树阴稠密之意外,尚有深浅之

‚深‛意在内,即树阴密而且深。《红楼梦》里描写大观园夏日中午景象,谓‚烈日当空,树阴匝地‛,即此意。夏日正午前后最能给人以‚夏日长‛的感觉。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说‚日长睡起无情思‛,就是写的这种情趣。因此,‚夏日长‛是和‚绿树阴浓‛含蓄地联在一起的,决非泛泛之笔。

第二句‚楼台倒影入池塘‛写诗人看到池塘内的楼台倒影。‚入‛字用得极好:夏日午时,晴空骄阳,一片寂静,池水清澈见底,映在塘中的楼台倒影,当属十分清晰。这个‚入‛字就正好写出了此时楼台倒影的真实情景。

第三句‚水晶帘动微风起‛是诗中最含蓄精巧的一句。此句可分两层意思来说。其一,烈日照耀下的池水,晶莹透澈;微风吹来,水光潋滟,碧波粼粼。诗人用‚水晶帘动‛来比喻这一景象,美妙而逼真──整个水面犹如一挂水晶做成的帘子,被风吹得泛起微波,在荡漾着的水波下则是随之晃动的楼台倒影,非常美妙。其二,观赏景致的诗人先看见的是池水波动,然后才感觉到起风了。夏日的微风是不会让人一下子感觉出来的,此时看到水波才会觉着,所以说‚水晶帘动微风起‛。如果先写‚微风起‛,而后再写‚水晶帘动‛,那就味同嚼蜡了。

正当诗人陶醉于这夏日美景的时候,忽然飘来一阵花香,香气沁人心脾,诗人精神为之一振。诗的最后一句‚满架蔷薇一院香‛,又为那幽静的景致,增添了鲜艳的色彩,充满了醉人的芬芳,使全诗洋溢着夏日特有的生气。‚一院香‛,又与上句‚微

风起‛暗合。

诗写夏日风光,用近似绘画的手法:绿树阴浓,楼台倒影,池塘水波,满架蔷薇,构成了一幅色彩鲜丽、情调清和的图画。这一切都是由诗人站立在山亭上所描绘下来的。山亭和诗人虽然没有在诗中出现,然而当人在欣赏这首诗时,却仿佛看到了那个山亭和那位悠闲自在的诗人。

6.五年级课外阅读书目推荐 篇六

中外诗歌

01.冰 心:《雨后》《纸船 寄母亲》

02.余光中:《乡愁》

03.徐志摩:《再别康桥》

04.泰戈尔:《飞鸟集》、中外童话、寓言

11.《格林童话》: 《渔夫和他的妻子》 12.《安徒生童话》: 《丑小鸭》、《拇指姑娘》、《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 13.《王尔德童话》: 《自私的巨人》《快乐王子》 14.《叶圣陶童话》:

《稻草人》 15.《伊索寓言》:

《狐狸和葡萄》、《狮子和狐狸》

中外散文

17.朱自清:《匆匆》《背影》《绿》 18.鲁 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朝花夕拾》 19.老 舍:《济南的冬天》

20.冰 心:《往事》 21.魏 巍:《我的老师》

22.望 安:《校园交响诗》 23.席慕荣:《白色山茶花》

24.宗 璞:《紫藤萝瀑布》

25.王文吉:《可爱的小鸟》

26.冯骥才:《珍珠鸟》

27.郑振铎:《海燕》

28.郭 风:《山村书简》《草虫的村落》 30.泰戈尔:《英雄》

31.米斯特拉尔:《女教师的祈祷》 32.王国维《人间词话》

中外小说:

32.罗贯中《三国演义》 33.曹文轩:《草房子》 《青铜葵花》《红瓦》 34.《名侦探柯南》

35.梅子涵:《女儿的故事》

36.张天翼:《宝葫芦的秘密》 37.刘厚明:《阿诚的龟》

38.亚米契斯:《爱的教育》 39.三 毛:《巨人》

40.林海音:《城南旧事》 41.雨 果:《诺曼底号遇难记》

42.屠格涅夫:《乞丐》 43.法布尔:《昆虫记》

44.高尔基:《童年》《母亲》 45.皮尔斯:《汤姆的午夜花园》

46.几米:《几米的作品》 47.加 纳:《布里辛格门的怪石》

48.吴承恩:《西游记》 49.施耐庵:《水浒传》

7.中年级课外阅读指导的策略 篇七

在当今大语文观思想的指导下, 课内与课外并没有截然之分, 所以课外阅读是相对于课堂阅读教学来说的, 它们两者也是不能截然分离的。

1. 补充材料课堂学, 激发阅读兴趣。

入选语文教材的文章, 都比较贴近儿童生活, 适合小学生阅读。当学生在语文课上表现出很强的求知欲时, 便可推荐书目, 引导他们进行课外阅读。例如:当学到古诗《渔歌子》时, 可以推荐《唐诗三百首》, 引导找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 引导找描写田园风光的课外读物, 一起感受美丽旖旎的田园风光。针对知识性较强的作品, 可以在阅读前,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点中提炼出一个话题, 引导学生到课外书中去搜集相关的知识, 形成一个知识链, 而后向全班同学汇报, 达到互相交流, 提高兴趣的目的。

2. 阅读课辅导学, 学习阅读方法。

课外阅读辅导课的开设, 教师能将课内与课外更好地结合。课外阅读辅导课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教师在和学生一起阅读中, 指导学生阅读一本书或一个故事, 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阅读方法, 比如:浏览法、精读法、摘注法等。让学生在正确阅读方法的指导下, 大量阅读报刊、书籍, 开拓视野, 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3. 读物介绍常常有, 推荐书目。

我曾在班级中作过调查, 了解到孩子最爱读的课外读物依次是:幽默故事、童话、侦探故事、科幻故事和儿童小说。平时, 我每周安排十分钟时间让学生介绍自己最近看的书或故事, 让学生带上书, 向同学们展示, 告诉大家书名, 简要说说书中的主要内容或主要故事。有了这样的展示, 激发了介绍者的阅读兴趣, 锻炼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还对其他学生起到了促进作用。因为孩子爱模仿, 当他看见或听到班里同学的一本好书、一个好故事时, 往往也会想亲自看一看, 读一读。这也为孩子今后的课外阅读激起了更高的兴趣。例如, 当孩子介绍了作家杨红樱的校园小说系列, 班里掀起了看杨红樱小说的高潮, 甚至还有个别爱好写作的学生在日记本中模仿小说, 以班级同学为原型, 写起了校园小说, 不要说, 还写得头头是道呢!平时我也根据情况, 一个学期开列一些书单让孩子选择。

二、组织活动展示感受课外阅读乐趣

因为喜欢阅读, 学生才会去阅读;因为喜欢阅读, 学生才会觉得阅读是件快乐的事。怎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呢?除了课堂与课外相结合, 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也是必不可少的。

1. 结合听说, 读读写写。

把自己阅读过的、喜欢的文章读给老师和同学听, 是很多学生非常乐意的, 特别是阅读能力较强的学生。如果让学生能较完整地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 使展示取得更好的效果, 办个读书沙龙是个好办法。在阅读课时间, 让学生上台读故事, 读诗歌, 读科普小文章等。要求上台的小读者能把材料读顺, 读时声音响亮, 如果有感情那就更好了。读完后, 台下同学分三星级评价, 一星表示听懂了, 二星表示读得好, 三星表示读得非常好。也可以现场评论, 或者对刚才阅读的文章提出疑问, 让学生在读读听听、问问说说的互动过程中锻炼胆量, 提高朗读、表达能力, 共同感受阅读的快乐, 分享阅读的乐趣, 分享阅读的成果。

2. 表演再现, 读读演演。

在中段的语文课堂中, 表演仍是受学生喜欢的一种教学形式。学习了课文, 孩子两个一伙, 三个一群地表演课文中的故事, 乐此不疲。如学习了《寓言二则》———“亡羊补牢”“南辕北辙”后, 让学生表演, 学生认真地再读课文, 编排台词, 也为了让看的同学能更好地参与, 还安排旁白, 演出后还评选优秀表演奖。借这个高潮, 老师还提议可以把课外阅读的寓言、成语故事、历史故事编排成节目进行表演。表演时, 有的组还安排有奖竞答———猜猜是什么故事。孩子们在演戏、看戏、评戏中, 充分展示了个性化的阅读感受, 也使阅读享受得到了延伸。

3. 游戏引路, 读读玩玩。

(1) 对诗比赛:如何促使学

一、精心引导, 让学生会听。

1.明确“听”是最好的学习方式。在给孩子们上《轻轻地》这首儿歌时, 我“一不小心”把“踩疼了”读成了“踩痛了”, 坐在第二排的沈哲宇又轻又急切地说:“老师, 你读错了!”正是这句话给了我一个良好的机会。当我把一张美丽的贴纸笑脸贴在他的额头上时, 全

会班同学都表现出无比的惊讶和羡慕—我告诉全班孩子:倾听是最好的学习。于是方式之, 听——培浙一江央, 。我把一个大大的“听孩子们惊叹“好大的听”字字”!写是的在了, 我从此黑板中

养金

乐学生倾华市北苑决定要把这个大大的“听”字写进孩子们的心中。2.在课前三分钟活动中学会倾听。上课铃听习我对课前听小学声响了, 3许分钟进行了精心安排多孩子进教室后很难。首先利用安静下来,

惯夏

善三部永红自习课教孩子们背会《三字经》《古诗》或《新编儿歌365》, 每节课铃声响后, 就立即全班听曲齐背一首, 让所有的孩子集中注意力。再进

行“背成语小能手”“新闻播报员”“谜语大擂台”等一些有趣的语文活动, 在3分钟内完成。实践证明, 这3分钟的内容安排, 不仅不会耽误上课, 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动中, 孩子们个个精神抖擞, 竖起耳朵听得认真, 还积极参与, 丰富了课内外的知识, 使学生多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3.在表扬中教会孩子倾听。一年级的孩

生多读多记多背, 对诗是既有竞争诗文等。性又不乏乐趣的一项活动。对诗可

(2) 接龙游戏:以小组为单位, 老师或同学出一个词, 后面的同学以最后的字为头, 说出一个词, 以此类推, 一个接一个, 接不上的同学请人帮忙, 直到全组同学接不上为止。全班同学人人参与, 而词语积累较丰富的同学又能在必要的时候帮助组内的其他同学, 一起为小组争分, 学生兴致很高。同样, 也可以成语接龙, 可提高一定的难度让学生挑战。通过活动, 可以检查学生的词语积累情况,

以是师生互对, 生生互对, (一生对全班、一生对一生、男女生互对、同桌互对等) 内容可以是对诗句, 比如上句对下句, 上半首对下半首;可以是对作者, 对出处, 或者是背出诗句对出作者;可以对主题, 比如以“春天”为主题, 背出有关春天的诗句, 以“水”为主题, 背出和水有关的诗句。力求做到人人参与。同样的方法还可以学着对成语、歇后语、优秀的子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比较短, 很容易分心。要让学生认真倾听, 首先要做到“手放好, 坐端正, 眼睛看着讲课的老师或发言的同学”这三点, 这样会减少孩子分心, 也便于老师注意孩子的倾听情况, 作及时提醒。尤其一年级的孩子非常喜欢得到老师的表扬, 所以在课堂“听”的培养中, 我经常采用多种表扬的语言, 引导学生做到以上三点, 学会倾听。我经常表扬认真倾听的孩子:“小朋友们, 你们的眼睛一直看着老师, 给老师增添了力量, 老师好喜欢给你们上课!”“你看这位同学坐得多端正, 眼睛多明亮, 一直看着发言的同学, 他听得最仔细!”“你的手放得最好, 听得最认真, 你是一个懂得尊重别人的孩子!”

表扬善于听并提出意见的孩子:“你把他的优点学来了, 说明你很会听啊!”“这位同学不仅听懂了别人的发言, 还加进了自己的想法, 真棒呀!”“这么一点小小的区别都被你找出来了, 你的听力可真了不起!”“你听出了他的不足, 可真帮了他的大忙!”老师的一句赞扬, 不花时间, 也不费力气, 却能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和满足。让学生在老师的表扬声中愉快地学会倾听。

二、巧编游戏, 让学生乐听

在一年级新生的课堂上, 我们许多有经验的教师, 总要设计一些课间操让学生

也从另一个侧面培养学生的阅读兴

8.小学低年级学生课外阅读初探 篇八

因此,无论从完成课标任务来说,还是从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整体素质来说,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从低年级开始培养学生课外阅读习惯,为孩子将来博览群书打下扎实的基础,对孩子的人生发展都是有百益而无一弊的。我们应当充分利用各种有效资源,采用切实可行的方法,培养低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使之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对低年级学生尤其要重视阅读习惯的培养。这里的习惯包括喜欢阅读,经常读书,把书当成一种自我实现的手段和习惯。

然而,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却令人担忧。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也造成了引导他们进行合理课外阅读的难度:首先,低年级学生肌肉、大脑尚未发育完成,写字完成作业速度慢,造成课外书没时间看。其次,很多孩子参加各种兴趣班也会影响孩子阅读。再次,现代传媒抢占了大量阅读文本的时间,许多孩子宁可每天花一个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看电视、玩电脑,却不肯用同样的时间来阅读;最后,低年级学生识字量少,理解能力不强,阅读课外书籍时,容易遇到障碍,兴趣自然就会减弱,习惯也难以养成。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课外阅读同样应从激发兴趣开始,有了兴趣,学生才会主动地寻找、阅读课外读物,才能达到拓展视野、积累知识、获得教益的目的。而低年级学生由于好动,注意力集中时间短,难以坐下来安安静静地看书。因此,笔者认为,低年级课外阅读的指导,主要是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入手,使他们形成习惯,感受阅读的乐趣。经过几年来的摸索,我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对学生加强了课外阅读的指导,收效明显。

激发兴趣,促成阅读

面对刚入学的学生,首先应该要让学生体会到读书的乐趣,因为他们刚入学,认识的字也不多,如果给他们规定要读多少书,学生反而失去了兴趣。所以老师就要引导他们读一些感兴趣的书籍,采取形式多样的阅读方式来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同时了解学生感兴趣的是哪些读物,做到心中有数。低年级的老师此时充当的角便是“陪读者”,在此过程中,要引导、激发孩子内心的感受,让他们尝到阅读的快乐,引导他们多读书,读好书。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途径大致有以下几种:

利用故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故事是学生最喜欢的课外读物之一。低年级学生识字量少,要培养他们从小就爱看书的兴趣,首先就要利用每课的间休时间或者每周的班队活动时间,声情并茂地讲述一些孩子感兴趣的故事。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看到老师讲得有趣,也会无形中受到感染,而且老师要有计划地坚持每天讲一个小故事,这样耳濡目染,学生就会觉得书是那样的神奇,慢慢地,学生会觉得书里有很多故事在等着他,阅读行为就自然产生了。

留疑激趣——调动读书的欲望

老师在讲故事的时候,可以设置一些疑问,一方面吸引学生听的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他们想读书的冲动,例如我给学生讲《十二生肖的故事》,最后我说:“为什么老鼠要排在第一位了,它那么小,还怕猫。”学生一下子来了兴趣,这时我说:“想不想知道结果呢?”学生纷纷要我讲,我却故作神秘地说:“想要知道答案,《十二生肖的寓言故事》里有哦。”这时我发给他们拼音版的故事阅读,孩子们读得可起劲了。

在拼音教学中激发学生认识词语的兴趣,为读课外书打下基础

一年级的学生刚刚认识汉字,在学生学会拼读音节后,我就让学生到课外书中去找自己认识的音节,学生兴趣浓厚,不仅巩固了学过的音节,拼读了没学过的音节,同时也丰富了词汇量。

在识字教学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对于刚学完拼音的低年级儿童来说,就要开始积累了。在教学生字时,让学生对生字进行扩词,可以增加学生的词汇量,也可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如在教学人教版语文第一册《静夜思》一课,有一个学生说自己会背诵古诗《草》,我马上表扬他说:“你真棒!”这时又有一个学生说:“老师我还有……春眠不觉晓……”我听了非常高兴地说:“你也相当不错,你们能说出和其他同学不一样的古诗,了不起。”又问:“你们是从什么书上看到的呀?”他们都说是从课外书上看到的,于是我又说:“课外书的本领真大,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组出很多很好的词语、背出很多的古诗,而且还可以学到很多的知识呢!”说完就听到下面有声音在轻轻地说:“我明天也要带一本来……我回去也要看了……”果然,第二天我看见很多学生都带了成语书、古诗、字典等等。用这样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实行双向迁移,激发自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培养孩子自主读书的兴趣,可以通过双向迁移的方法进行,也就是把在课堂上学到的有关内容,借助于相关的知识点,及时地向阅读课外书籍迁移。例如,在教学《欢乐的泼水节》一文时,学生通过对课文阅读赏析,深刻了解了傣族人的民俗风情、节日的愉悦。我进一步启发学生,我国有56个民族,各个民族都有独特的民风民情,希望同学们在课外寻找有关材料认真阅读,两周后,我们进行交流,看谁能评为知识渊博的“小博士”。巧妙的语言将学生带入了阅读课外书的美好天地。这样,学生就会兴趣盎然地阅读,并在自主阅读中自觉运用所学的读书方法,从而进一步加深了对所学课文的理解。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还可以通过从课外向课内迁移的方式进行,让学生把在自主阅读中所积累的知识及时运用到新知识的学习中来,使两者互相渗透,互为补充。这样,课内与课外犹如学习的双翼,只有同时用力才能振翅高飞。以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为原则,让课外阅读为促进课内的学习服务,才能使课内外紧密结合起来,形成较强的阅读能力。

活动生趣——巩固读书兴趣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争强好胜,有强烈的表现欲。所以在低年级开展比赛活动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的有效手段。常用的比赛活动主要有:

故事会——教师讲故事的最终目的是,学生也能向老师一样栩栩如生地讲述。在班级举行讲故事活动,要求学生把课外阅读中看到的童话、寓言、故事等讲给其他同学听。故事会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因为要想讲好故事,就必须去找恰当的材料,而且要进行选择,这就需要他们用心地阅读大量的童话、寓言和故事。

朗诵会——朗诵包括朗读和背诵,它不仅能丰富学生语言的积累,提高朗读能力,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对诗歌等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对低年级学生应推荐阅读短小的诗歌和散文,以背诵为主。

词语接龙——这是一项很有趣的活动,它可以检查学生的词语积累情况,从另一个侧面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赛诗会——把班级学生分成几组,展开背诗比赛。这样可有效地完成《课标》中规定的背诵量,也可调动学生的背诗热情。

除此之外,还可以开展读书竞赛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这些活动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还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形成阅读习惯。

教给方法,指导阅读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在谈到课外阅读的作用时曾经说过:“学习过程中,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占多少,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百分之七十得之于课外阅读。‘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就是这个道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只凭兴趣毫无目的、不苟方法地去读,其意义和收效也不得而知。因此,我们还要进一步引导学生不仅爱读,而且会读。“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课标》中也提到:“要结合课文的阅读,逐步引导学生学会朗读、默读和复述,学习精读、略读、浏览,学习利用图书室、阅览室、网络等查阅资料,培养初步的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抓住课文,实行精讲多读,教会学生独立阅读的方法,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自觉性。随着阅读教材的进度,我坚持“一篇带多篇,课内得法,课外受益,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把课外阅读内容作为课内知识的扩充。学生在课堂上学会了独立阅读的方法,在课外阅读中,丰富了语文材料,扩大了知识面。根据低年级学生年龄特点及知识水平,我着重教授以下方法:

在学完汉语拼音后,课外阅读基本上可以由“听读”阶段逐渐过渡到“自读”阶段。低年级学生在刚开始阅读时,速度较慢,教师可要求学生指着字,读出声。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待学生能熟练拼读音节,牢固掌握汉字,朗读速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可有目的、有步骤地训练学生默读。训练分三阶段进行:①指读,动唇,不出声。②指读,不动唇,不出声。③不指读,不动唇,不出声。进而逐步达到“一目数行”的速度,使学生能在最少的时间里,最大量地阅读课外书籍。

当然,只有速度没有效果也是不行的,我发现一些孩子读书只用眼睛,不用心,不动脑,这样的阅读当然只是事倍功半,因此,要在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边读边想。比如,可以用“把你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说说你读懂了什么”“你还有哪些地方读不懂”等方式,检验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是否在思考,是否读有所得,并将这一方法从课内延伸到课外。阅读的书籍不同,采用的阅读方法也不一样;阅读的目的不同,阅读的方法也不同。应注重教会学生根据个人不同的阅读习惯,阅读目的、性质,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灵活使用。

通过课堂教学进行经常性阅读指导。课堂是进行阅读指导的基本阵地,与其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如在教学古诗《村居》时,通过感情朗读,观察图画,理解诗意后,学生深深体会到了古诗的语言凝练、言简意浓、景真情切,自然会引起学生对古诗阅读的兴趣。我因势利导,利用学生手头的《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资料,让学生每周背诵一篇,我每月抽查一次,学期末进行古诗文朗诵比赛,这激起了学生读、背古诗的热潮。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久而久之,学生的感悟能力就会有所提高。

帮助学生选择适宜的课外读物

低年级小学生年龄小,知识少,阅历浅,鉴别能力相对较差,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阅读能力,思想状况,兴趣爱好和需要,来选择适当的有益读物。教师必须指导学生选择一些自己感兴趣、能理解的,并且有一定思想内涵的读物,来提高孩子的阅读水平。

首先应该依据学生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来确定。如一年级应侧重图文并茂,并从句子过渡到短文。

其次,要有教育性。选取的读物应对儿童的思想、品德、智力、情感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影响。

再次,要注意广泛性。一是体裁要广泛,小说、诗歌、散文、童话、寓言和故事都需要;二是内容要丰富多彩,童话故事、历史故事、科学常识等都应齐全。

最后,要注意趣味性,读物应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能够使儿童入神入迷的。如低年级一般以儿歌、寓言、童话为主。

家庭氛围保障阅读

由于学校教育教学有统一的教材,有规定的教学任务,课内的阅读指导和在校有限的阅读时间,依然无法满足学生课外阅读的要求,所以课外阅读更多地依赖于家庭教育的监督。有资料表明,课外阅读积累丰富的学生,都有共同的因素:父母喜爱读书看报,还喜欢和孩子讨论书中的问题。这些孩子会从这样书香四溢的氛围中得到熏陶。毋庸置疑,营造良好的家庭读书氛围十分重要。因此,一定要争取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利用每次家长会、每月写“一封给家长的信”,通过大量的事例,让家长意识到孩子从小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和书交了朋友,可以提高孩子的素养,培养孩子各种能力。再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用孩子读书与不读书的差别,进一步证明培养孩子课外阅读的好处。这样的实例,会让家长心服口服,从而愿意配合老师,积极有效地监督指导孩子进行课外阅读。

听读”也是“阅读”

小学生存在着比较大的阅读障碍,一是识字量很少;二是阅读技能还未掌握。这时可以多让学生“听”书。事实上,儿童在进学校读书之前几乎“读得懂”所有“说”出来的书,对 “听书”的兴趣往往会迁移到“读”的兴趣上来。因此,教师应建议家长多给孩子讲故事,让孩子以听的方式早“读”书、多“读”书。

孩子去书店和图书馆

建议家长时常带孩子去书店、图书馆,最好是规模大、种类全的大书店,刚开始看不看书、买不买书都不重要,只是让孩子置身于书的海洋,置身于知识的殿堂,感受浓浓的书香氛围。时间一长,孩子一定会被那种氛围所感染,进而喜欢书、喜欢读书。

造良好的阅读环境

每天家庭作业后,家长抽出20~30分钟的时间,和孩子一起静静地阅读,一起交流读书的感受。还可以在家里为孩子建立一个“小小图书室”(一节书柜、一个抽屉均可),每月增添一本新书。一定要把书放在孩子触手可及的地方,随时有空都可以拿起来看几页。保证孩子的阅读时间,并使其成为一种习惯,成为一种乐趣。家长也可以和孩子阅读同一本书,然后就书中的内容进行交流,畅谈自己的看法。

创设条件,促进阅读

以身作则,与生同读

陶行知先生曾经这样说过:“熏染和督促两种力量比较起来,尤以熏染为更重要。好学是传染的,一个人好学,可以染起许多人好学。”要让学生爱读书,教师首先要爱读书,对于孩子也是一种良好的阅读榜样。作为语文教师,不但要读经典性作品,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蕴和文学修养,还要多接触少儿报刊、图书,了解儿童的心理生理特点,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经常读书给学生听,或把自己的读书收获、体会讲给学生听,可以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培养他们读书的兴趣,从而使他们自觉自愿地想去读书。与书为友,与生同读应当成为每位小学语文教师的追求。

树立榜样诱趣

经常向孩子们讲古今中外历史名人、科学家小时侯刻苦读书的故事,无形中就让孩子们了解到伟人之所以能成为伟人,是因为他们“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强大的阅读原动力在潜移默化中就此产生。而孩子身边的真人真事更有巨大效能。在班级里做一下调查,让大家发现,一般表达流畅、见解独特的学生都有自觉阅读、大量阅读的习惯,家庭阅读氛围好;而学习后进生则大多不爱读书,甚至不读书,家长对其课外阅读也不重视。这一鲜明的对比会使每个孩子都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都会向班中的阅读佼佼者看齐、学习。

设立班级图书角,提倡阅读

为了给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参与阅读活动的主动积极性,让学生有更多的读书机会,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每学期开学后,开展读书交流会,把自己的好书介绍给别人,组成了班级“小小图书角”。这样资源得到了共享,何乐而不为呢?每个学生可利用每天早读的后十分钟,中午休息时间进行课外阅读,也可以借回家看,进而形成人人爱看课外书的氛围。

保证阅读时间

一旦学生阅读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阅读的习惯养成了,阅读的方法掌握了,那么,课外阅读活动就有了可靠的保证。但教师仅仅鼓励学生看书是不够的,应创造机会使每个学生有书可看,有时间看书。要尽量减少书面练习,增加阅读作业,为学生课外阅读提供空间和时间。在语文课时日益减少的情况下,怎样抽出时间来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呢?这就需要教师进一步转变教学观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挤出时间进行课外阅读的指导和交流。如每节课开头5分钟可进行古诗、三字经的诵读;每周用一节早读课进行读书心得交流、好书推介等活动。教师应允许学生在“早读”或“自习”时,既可朗读所教的课文,也可翻阅课外的书报,从而有效开展课外阅读及指导。

渲染、烘托阅读舆论

在班级墙壁的醒目处张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等有关阅读的名言警句,就是一种无声的正面宣扬。平时经常在学生面前大力表扬爱读书的孩子,更是一种班级文化走向的风向标。当有孩子在造句、说话、回答问题时引用课外阅读中学到的经典词句时,教师更要大加赞美,要让孩子知道,课外阅读不但能增加知识,更能让自己更具魅力。

坚持阅读,培养习惯

为学生播下一种正确的阅读思想,并促使他们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必将使他们受益终身。

快乐阅读

阅读时一定要带着快乐的心情走进书籍,并把书籍当作是产生快乐的源泉,这样阅读效果自然十分显著,就好像饥饿的人面对美味佳肴时的那种感觉。相反,带着一种不悦的情绪读书,把书籍视作一种负担,其收效之微也就自不待言。

专注阅读

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曾说过:“唯有专心致志,把心力集中在学问上,才能事半功倍。”读书要尽力排除杂念,抵制诱惑,纯净大脑,专注于书籍。在专注阅读的同时,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从字里行间钻研语言文字的含义,通过阅读,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有什么想知道的?让学生理解、感受祖国语言文字优美的同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阅读习惯。

持续阅读

读书在于积累,只有持之以恒,锲而不舍,才能金石可镂。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每个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利用午休、课前、课后时间见缝插针地读。每天读一点,习惯成自然。时间长了学生就会感到,一天没读书,生活中就像缺少了什么似的。到那时,阅读的良好习惯也就自然形成了。

动笔阅读

我国古人有一条著名的阅读经验,叫做读书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其中手到就是指做读书笔记。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做读书笔记有助于学生巩固记忆,积累知识,又有助于提高写作能力。比如,当读到某段话对自己人生有很大启迪时,就可以细细品读,深入感悟;如果读到十分优美的语句,对自己习作有帮助的,就把它摘录下来,背一背。这样坚持长期阅读,效果一定很好。

及时评价、展示成果

“兴趣的源泉还在于运用知识”,学生阅读,既渴求读有所得,又期望所得的收获外显,得到老师、家长和同学的认可与赞扬。及时有效地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评价,不仅对已经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学生是个鼓励,同时对没有养成读书习惯的学生也是一种促进。评价阅读效果,是与活动密切相关的,也就是在活动中对学生的阅读效果作出及时、合理的评价,使学生的劳动得到认可,能够增加学生的阅读体验,鼓励学生继续阅读。

利用早读时间让学生朗读,通过学生朗读,教师进行语调、语速、语感的指导。让学生在读中慢慢地体味、理解、感受文章的韵味。早读结束时,教师应进行简单的点评,肯定优等生,鼓励学困生,千万不能嘲笑、挖苦阅读有障碍的学生,教师对这些学生要给予更多的关注,让他们在老师的信任与期待中寻找阅读障碍的突破点。

注重优等生的培养,使他们成为班级阅读的“领头雁”,去带动阅读困难的同学,可以是一对一的帮助,也可以是一对多个的帮助,以达到更加理想的阅读效果。

进行小组强化训练。将学生分成八人或四人一个小组,每周用一节课的时间,以小组为单位,在小组长的带领下选择自己喜欢的文章进行朗读,分角色读;举行复述比赛;也可以交流好词、好句、好段;交流读书的感受。

进行阶段性评价。阅读教学中评价是一个很好的促学手段。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阶段性评价对学生的阅读学习具有总结、肯定的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针对学生一段时间的阅读,教师要给予一个明确的书面评价:告诉学生哪些地方进步了,哪些地方还需努力;可以直接地写在学生的课外阅读书上。

家长也应参与其中,定期对学生的阅读作出相应的评价。家长要尽量以委婉的方式评价学生,对于学生的优点要充分的肯定,对于学生的不足要诚恳地指出。家长要站在学生的心里及思维角度,把握好评价的尺度,以免打击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进行小组内评。小组内评要在平等的氛围中进行。要求学生要站在相互帮助、取长补短的角度进行评价。主要是对学生标段号;笔答课后问题;划出文中的好词好句好段,摘抄下来,与同学交流;记简单的心得体会或写简单的读后感进行评价。应以展览的形式出现,使之一目了然。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是对课外阅读最简明的肯定。只要我们能激发这一阶段孩子的课外阅读兴趣,改善学生课外阅读环境,教给孩子课外阅读的方法,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就能使孩子在课外阅读活动中体会到读书的乐趣,使读书成为孩子的一种自觉需要,让孩子在乐中读,在读中乐,为他们打下终身学习的良好基础,使之终身受益。

上一篇:返聘退休人员管理办法下一篇:北大光华金融硕士几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