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交易员实习报告

2024-10-29

股票交易员实习报告(7篇)

1.股票交易员实习报告 篇一

基本资料

姓 名:

性 别:男

年 龄:26

婚姻状况:未婚

身 高:172CM

体 重:55KG

籍 贯:吉林

现所在地:吉林

求职意向

意向岗位: 操盘手/交易员

求职类型: 全职

工作经验:应届毕业生

期望月薪: 未婚

到岗时间: 随时到岗

期望工作地点: 吉林

自我评价

我是财经类院校金融本科毕业的。我有三年股票操作经历,喜欢做短线。对股市行情,热点板块的把握有一定的经验。对宏观,微观经济信判断方面有息的收集,一定的能力。

我立志做一名操盘员。阅读和研究了大量关于股票和期货方面的书籍著作,也喜欢看盘盯盘。所以操盘方面有一点基础。

我长期关注股票行业信息和国家政策的变动,以及欧洲和美股(对A股开盘有影响)的走向。

所以操盘方面有一点基础。

希望来贵公司应聘,不胜感激!

教育经历

7月~7月 吉林财经大学 金融 本科

获得证书: 经济学学士学位

工作经验

201月 ~目前 ××××证券公司

公司性质: 国有企业

行业类别: 金融业(投资、保险、证券、银行、基金)

担任职位: 操盘手/交易员

工作描述: 应届毕业生

语言能力

英语: 良好

普通话: 熟练

计算机水平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

联系方式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

股票交易员简历模板相关

2.股票交易员实习报告 篇二

目前, 我国禁止内幕交易的现行规定主要涉及《证券法》和《刑法》。

对于利用内幕信息从事证券交易, 我国《证券法》第76条明确规定:证券交易内幕信息的知情人和非法获取内幕信息的人, 在内幕信息公开前, 买卖该公司的证券, 或者泄漏该信息, 或者建议他人买卖该证券。此外, 第74条对内幕交易人员做出明确界定:发行人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持有公司百分之五以上股份的股东及其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 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及其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发行人控股的公司及其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由于所任公司职务可以获取公司有关内幕信息的人员;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工作人员以及由于法定职责对证券的发行、交易进行管理的其他人员;保荐人、承销的证券公司、证券交易所、证券登记结算机构、证券服务机构的有关人员;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规定的其他人。与此同时, 第75条对内幕信息也给出界定:在证券交易活动中, 涉及公司的经营、财务或者对该公司证券的市场价格有重大影响的尚未公开的信息, 为内幕信息。

而《刑法》第180条对内幕交易罪做出规定:证券交易内幕信息的知情人员或者非法获取证券交易内幕信息的人员, 在涉及证券的发行、交易或者其他对证券的价格有重大影响的信息尚未公开前, 买入或者卖出该证券, 或者泄露该信息, 情节严重的, 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并处或者单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 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单位犯前款罪的, 对单位判处罚金, 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 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内幕信息的范围, 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确定。知情人员的范围, 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确定。

规定看似详尽, 但落实到具体操作层面时就困难重重。更为重要的是, 由于处罚较轻——内幕交易者, 仅仅没收违法所得, 并处以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足3万元的, 处以3万元以上60万元以下的罚款, 因而对违法者的震慑作用不大。

2查处内幕交易案件的现状分析

从证券交易的实际情况来看, 内幕交易是比较多的, 但关于内幕交易的案件出来的并不多。只有特别大的问题出来了才会立案查, 立案案件中进行了刑事处理的就很少了。这与内幕交易认定困难和立案量化不细都有关系。鉴于此, 2010年5月18日发布了《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 (二) 》 (以下简称《规定》) , 对公安机关经济犯罪侦查部门管辖的内幕交易等违法行为立案追诉标准做出了规定。根据规定, 证券、期货交易内幕信息的知情人员、单位或者非法获取证券、期货交易内幕信息的人员、单位, 在涉及证券的发行, 证券、期货交易或者其他对证券、期货交易价格有重大影响的信息尚未公开前, 买入或者卖出该证券, 或者从事与该内幕信息有关的期货交易, 或者泄露该信息, 或者明示、暗示他人从事上述交易活动, 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 应予立案追诉:证券交易成交额累计在五十万元以上的;期货交易占用保证金数额累计在三十万元以上的;获利或者避免损失数额累计在十五万元以上的;多次进行内幕交易、泄露内幕信息的;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这一新规对弥补了我国法律上对证券刑事立案追诉标准的空白, 对金额做出了详细规定, 有助于立案量化;与此同时, 还对证券犯罪做出了积极反应, 有效解决了内幕交易技术性强等问题, 切实维护了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 依据有关机关的行政处罚决定或者人民法院的刑事裁判文书, 只要符合《民事诉讼法》第108条规定, 均可对虚假陈述行为人提起民事赔偿诉讼。换而言之, 行政处罚决定和刑事裁判是提起虚假陈述民事赔偿诉讼的前置程序:如果证监会不认定内幕交易的存在, 不做出行政处罚, 法院基本不会受理相关案件。相对于为数众多的投资人, 证监会很难发挥高效、全面的监督作用, 近年来的多起案件也体现了不完善之处。但遗憾的是, 《规定》没有对这一方面做出任何针对性的规定。

此外, 业内专业人士长期呼吁对内幕交易行为采用美国举证责任倒置 (举证责任在辩方) 、事实推定、辩方对推定进行反驳等证据规则, 形成惩治内幕交易的程序法体系。但截至目前为止, 《民事诉讼法》仍然没有将内幕交易侵权行为纳入特殊侵权行为的范畴, 适用特殊侵权行为的举证责任倒置规则。

3结语

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时间相对较短, 无论是证券市场本身, 还是制度建设, 都不够完善, 也不够成熟。如何有效打击诸如内幕交易等证券违规行为, 直接影响投资人的投资信心。希望借鉴美国、欧盟等国较为成熟的规定, 出台适合中国国情且实用性和可操作强的规定和标准, 使得我国证券市场更加健康有序地发展。

参考文献

3.股票内幕交易探析 篇三

证券市场是一个信息流动的市场,信息的不对称性是其固有的特征之一,这为内幕交易提供了便利。内幕交易违背了市场的公平原则,打击了投资者的信心,是证券市场中所固有的一种顽疾,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受到各国证券监管部门的禁止。我国证券法也明文“禁止证券交易内幕信息的知情人和非法获取内幕信息的人利用内幕信息从事证券交易活动”,并制定了详细的禁止性和处罚性条款,但实际执行的效果并不理想。据有关资料统计,自1993年中国证监会成立到2001年上半年止,经证监会公开处罚的内幕交易案共有8起,2002年、2003年、2005年和2006年没有处罚一件内幕交易违法案件,只有2004年处罚了两例,对责任人警告并罚款3万元。实际发生的内幕交易要远远大于被查处的案件,肖磊(2005)通过实证分析指出:我国股票市场中利用利好消息进行内幕交易的行为相当普遍,其所引起的股价上涨幅度超过了利好信息所引起的总波动的50%以上。之所以有众多的内幕交易案件没有被查处,其主要原因是目前法规制度上存在一些漏洞,对内幕交易的本质缺乏全面的理解,对内幕信息和内幕人员的界定重形式轻实质,使大量实质上的内幕交易逃脱了法律的制裁。

一、内幕交易概念研究综述

目前对内幕交易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争议,代表性的观点有:伊斯特诺克和菲斯切尔(Easterbrook and Fischel,1991)将内幕交易表述为信息灵通人士与消息不灵通人士之间的证券交易;大卫·L·拉特那(David L.Ratner,1999)认为内幕交易是能够接触到与之交易的一般相对人不能接触到的信息的人的交易;欧盟1989年4月20日签订的“反内幕交易公约”(the Convention on Insider Trading)中,将内幕交易界定为:“证券发行公司的董事会主席或成员、管理和监督机构、有授权的代理人及公司雇员,故意利用尚未公开、可能对证券市场有重要影响、认为可以保障其本人或第三人特权的信息,在有组织的证券市场进行的‘非常规操作’”。近几年,我国的一些学者对内幕交易的概念也展开了研究,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杨亮(2001)认为内幕交易是指内幕人员或其他非法获取内幕信息的人员,以获取利益或减少损失为目的,自己或建议他人、或泄漏内幕信息使他人利用该信息进行证券发行、交易的活动;胡光志(2002)认为内幕交易是指掌握未公开而对证券价格有重大影响的信息的人,利用该信息从事证券交易或使他人实施证券交易的行为;蓝寿荣(2006)将内幕交易描述为单位或个人以获取利益或者减少损失为目的,利用内幕信息进行证券发行和交易活动的证券违法行为。从上述众多观点中可以看出,不同的学者对内幕交易的构成要素有不同的认识,主要区别在于是“三要素”(内幕人员、内幕信息、证券交易),还是“四要素”(内幕人员、内幕信息、证券交易、交易目的)。笔者认为,“交易目的”不是构成内幕交易的必备条件,而是必然结果,如果内幕人员利用所拥有的内幕信息进行证券交易不能获取收益或减少损失,那他所拥有的就不是内幕信息。此外,内幕人员利用内幕信息不仅可以进行证券交易,还可以进行非证券交易(如内幕信息的传播行为等),并从中获取有形或无形的收益。因此,内幕交易就是指内幕人员利用其拥有的内幕信息所进行的交易行为,这里的交易是广义的,可以是证券交易也可以是其它交易,可以有货币收入也可以有无形的好处。内幕信息和内幕人员是两个基本的构成要素,对二者涵义和范围的正确理解是遏制内幕交易的关键所在。

二、如何理解内幕信息的涵义

内幕信息是构成内幕交易的最关键要素,离开了内幕信息,也就无所谓内幕人员和内幕交易了,但目前对此概念的理解尚存在一定的争议。胡光志(2002)认为,内幕信息是指尚未公开的,对公司证券价格有重大影响的信息;马广奇(2006)认为,内部信息是指将对公司的股票价格产生重大影响,并在公共知晓之前能够被一些人士实际利用的有关确定事件或未来可能时间的信息;欧盟(2003)将内幕信息理解为:与一个或多个金融产品发行人或与一个或多个金融产品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非公开的准确信息,且如果该信息一旦公开将对此类相关金融产品的价格和相关衍生性金融产品的价格产生重大影响;我国《证券法》(2005修订)第75条将内幕信息定义为:“证券交易活动中,涉及公司的经营、财务或者对该公司证券的市场价格有重大影响的尚未公开的信息。”美国证券监管法规和SEC没有对内幕信息做出明确的规定,它主要依赖于法院的判例,一般根据信息的重要性、秘密性等特征判断。日本在立法中也未规定内幕信息的概念和认定的抽象标准,而是采用列举“重要事实”的方法判定内幕信息。尽管各方对内幕信息的理解和界定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有两点认识是一致的,即信息的未公开性和重大性,这是把握内幕信息的核心所在。

(一)未公开性

未公开性是界定一项信息是否属于内幕信息的“质”的标准。只有“未公开”的才有可能是“内幕”的,一旦公布于众就无所谓“内幕”可言了。对信息的公开,常用的判定标准有两种:一种是形式上的公开,即只要企业按照规定的内容、程序,将信息予以披露,不论投资者是否知晓,均认为信息已公开,这种判定标准易于操作、监管,受到众多监管机构的推崇,但也容易被规避;另一种是实质上的公开,即要求有相当数量的投资者知晓,并对证券价格产生了影响。企业即使按照规定的公开形式进行了信息的披露,在信息未被市场吸收和消化前,仍然属于内幕信息,内幕人员利用这些信息进行的交易仍属于内幕交易,美国德克萨斯海湾硫磺公司案就是典型的一例。反之,如果某项信息被相当数量的股票分析师合法获悉,即使大部分投资者不知道,也认为该信息已经公开。我国证券法比较重视信息的形式上公开,而忽视了实质上的公开,这为内幕交易逃避法律制裁创造了条件。内幕信息与公开信息是企业整个信息集中两个不相容的子集,存在着此消彼长的态势,提高信息公开的质、量和及时性势必会压缩内幕信息的空间,降低内幕交易发生的几率。因此,建议我国的信息公开制度在强调形式上公开的同时,应逐步引入实质上公开的理念,减少实质上的内幕交易,维护市场的公平。

(二)重大性

重大性是对内幕信息的“量”的限制。内幕信息不等于企业全部的内部信息,也不仅仅是企业的内部信息。企业内部信息范围广、数量多,涉及方方面面,但只有对股价或决策有重大影响的信息才能称其为内幕信息。因此对“重大性”的理解就成为界定内幕信息范围的关键。划分信息重大性的标准可以从形式上和内容上两方面考虑。从形式上看,有抽象式、列举式和综合式;从内容上看,存在“决策影响度”和“股价敏感性”两种判定标准。美国和欧盟在立法中采用抽象式的判定方式,即在立法或判断中确立一个基本准则,然后由法官可以据此而针对个案情况做出判断;在内容上,美国采用“决策影响度”标准,而欧盟采用“股价敏感性”标准。美国联邦法院将重大性理解为:如果被隐瞒的事实是一个理性投资者在做出投资决定时,将其作为必须考虑的重大因素,这一项事实或消息即符合重大性的条件;欧盟要求内幕信息必须是“可能对证券价格产生重大影响的信息”,并要求信息是准确的。抽象式的特点是不易被规避,但要求判断人员有较高的职业素质。日本采用列举式,在其《证券交易法》中详列了重要事实和准重要事实的具体内容,这种方式易于操作,但也容易被规避。我国对重大性信息采用了综合式的确定方法,即在证券法中既规定总的判断原则,又对主要的重大信息项目进行枚举,并采用了“股价敏感性”的判定标准。从理论上讲,综合式吸收了抽象式和列举式的优点,摈弃了缺点,比较完善,但在实际操作中,可能会滑向列举式,忽视对实质重大性的判定。此外,我国证券法将内幕信息仅仅限定于企业的内部信息之中,这固然易于操作、控制,但也忽视了有些外部信息可能是与特定企业相关的事实,如政府有关某个公司申报项目的审批进程、政府对特定企业管理的新动向、对特定企业的调查情况等,这些信息只会影响特定企业的股价变动,在没有公开之前也应归属于内幕信息。因此,笔者认为,内幕信息的来源不仅限于企业内部,也可能产生于其它外部主体(如证券监管机构、社会中介机构等)。凡是对特定企业股价有重大影响的信息在未公开前均应属于内幕信息,对内幕信息的保密也不仅仅是企业的责任,也包括相关各方。

三、如何界定内幕人员的范围

所谓内幕人员就是拥有内幕信息的人,但在具体界定时,出现了两个标准:一是按照“是否获悉内幕信息”的标准,即凡是拥有内幕信息的人员不管其所处的地位或身份,也不管其如何获取这些信息,均视为内幕人员;二是按照“人的身份或地位”来界定,即凡是处于特定范围内的人员,不论其是否掌握内幕信息均属于内幕人员。前者体现了内幕人员的实质性要求,后者易于操作。

美国将内幕人员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在公司内从事职务或能够以股权的数量控制公司,对公司或公司的全体股东负有“信赖义务”的人,包括董事、经理以及对公司具有控制权的股东等,也称为传统内幕人或公司内幕人;第二个层次是临时内幕人,即来自于公司外部但与公司有一定业务关系的人员,主要是一些市场中介机构的服务人员,如注册会计师和律师等;第三个层次是消息领受者,即从公司内幕人或临时内幕人处获得内幕消息的人。由此可见,美国采用了双重界定标准,即前两个层次体现了以“人的身份或地位”为标准的要求,第三个层次是以“是否获悉内幕信息”为依据的。我国台湾地区借鉴了美国的处理方法,在其1988年修订的证券交易法中将内幕人员规定为三类:狭义的公司内部人(包括董事、监察人、经理人以及持股比例超过10%的股东)、准内部人(包括执法官员这样基于法令权限而知悉公司内部消息的人以及律师、注册会计师、承销商等因契约关系而获悉这类消息的人员)和消息领受者。日本的《证券交易法》在界定内幕人员时,除了包括公司内部人员、与公司有关的准内部人员外,还特别强调了直接从公司内部人员或准内部人员获取有关公司的第一手情报的公司以外的人员,也属于内幕人员,而从该第一手情报人员处得到第二手、第三手情报的人员不再属于内幕人员。但通过中介机构从内部人员或准内部人员得到情报的,仍属于内幕人员。欧共体1989年指令将内幕人员划分为第一内幕人和第二内幕人,第一内幕人主要包括获得内幕信息的下列人员:发行人的行政管理机构、经营机构和监督机构的成员;持有发行人股份的股东;因为雇佣关系、职业和履行其职责的人员。第二内幕人是指对事实充分了解,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渠道占有内幕信息的除第一内幕人员以外的其他人。欧共体更倾向于以“是否获悉内幕信息”作为界定内幕人员的标准,强调了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对内幕人员的界定范围也比较广泛。

4.股票交易员实习报告 篇四

一 责任:作一个有责任心的人,这是最重要的品质,所有行业都是如此; 二 顺势:抵挡住魔鬼的诱惑,不因恶小而为之;不要接正在下落的匕首;

三 纪律:绝对止损位,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仓单未立止损先立〔止损位5%,在此问题上宁枉纵〕。犯错并不可耻知错不改才可耻;

四 忠贞:弱水三千,只取一飘饮,只作熟悉的品种和典型系统的典型信号〔形态〕,忠于家庭和客户;

六 生动:与客户密切合作,他们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和良师益友,保持默契和乐观; 七 理智:依靠系统、分析和原则,探讨数字游戏的真相,无需情感、色彩、和喧闹; 八 严谨:警惕的思维,细致的计划,完整的资金管理,我们有颗严谨的心,同时彬彬有礼、整洁利索;

九 学习:学习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成为幸存者,再想到赚钱;孙子思想是我们的指导思想,也是一切投机活动的指导思想,自保而全胜,放之四海而皆准;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胜可知而不可为。向别人向自己学习,广聚薄发,提高命中率魄力纪律性。十

系统:科学的交易系统,并在带止损的情况下,机器人一样赴汤蹈火的执行力; 十一 调整:系统可以变化,止损可以追击调整;不把10蛋放1蓝,更不把10蛋放10蓝; 十二 清晰:只作清晰交易,永不对锁,在判断模糊时候就离场观望或休息;

十三 单纯:心情、情感都单纯,忧郁、愤怒、焦虑、嫉妒是资金杀手,作单时心无旁鹫。十四 信任:轻易别讨论关键问题,如果当初我们选择合作,也就同时选择了信任; 十五 思考:生命可以停止,思考永不停止;

十六 控制:控制风险、控制交易数量还是控制风险,绝对止损额除以止损距离等于仓量;所有一切都为了“阻断风险、放纵盈利”;

十七 气势:第一单有首次破门的气势,这是下次输钱的资本,不是赢钱多少,也不是钱本身;

十八 秘密:国之利器,不可轻易示人,交易系统、资金仓位是我们的秘密,决不泄露,也别讨论 十九 长短:短线是长线的基础,长者是短者所伏;关键不在命中率而在盈亏的比率;用短线技术找点,并给出赢利空间,靠保赢追踪决定出场点。

二十 管理:三分方向,七分管理:开仓要管理,亏损要管理,盈利更要管理〔出现2%盈利必须设保赢哪怕只要5美金〕。

5.创建个人股票操作交易系统 篇五

如何构建自己的操作系统之计划性

昨天的文章谈了我关于对时间和空间的理解,将来有机会再谈谈对速度、趋势、角度和能量。这些都是学术上的思维,而关于学术上的大家的提问我会尽量答复。

很多人问个股,不答的主要原因是怕影响原来的操作策略,从而导致思维混乱,关键时刻丧失决断能力。请看:复杂的思维会影响交易的决断能力 一文。本着对大家负责的态度,解答个股我都会经过了细致的研究并给出结论。总之,我并不建议胡乱说话,怕有一天害了大家。

也希望大家能理解我们。说多,空仓的不高兴;说空,持仓的不高兴;不多不空,两头都不高兴。呵呵,我对灯发誓,写博客新浪是不给我一分钱的,我也不招会员,也不带客理财,亦没有任何的目的心。只为了帮助大家引入的正确的交易之门,但因为能力有限我能做到的只有这么多,有些东西还要看大家自己,大门已经敞开,但门槛要自己去迈进。昨天很多人问我,短线多空双方的争夺是多方胜还是空方胜?我很郑重的回答,我不知道,因为我不是神。(很多股神的背后,会有太多的利益背景,崇拜就离上当不远了)。但我有办法去解决这个问题,即引出今天谈论的主题,如何构建自己的操作系统之计划性。古语有云:“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创建自己的操作系统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则就是操作之前要有计划,对将来可能要发生的事情要尽可能的给出详尽的对应策略,行情中永远不变的是变化。应对变化,最好的策略是既定的计划以不变应万变。

股市中很少有人喜欢执行计划性,后果呢,当行情出现与自己的意愿相反的方向才表现出慌乱,不知所措。大家拍拍良心是否在犯这个错误?而这个市场中的大部分人,都喜欢凭直觉进行交易,而不是计划交易。我也有我的感觉,但我知道我的感觉通常掺杂我的情绪在里边,所以我交易的时候并不用感觉进行交易。的确,少了一种随意驾驭股市的洒脱,但实际效果更好。

这并不在于自己资金的大小,而是在于自己对待投资的态度。我们不知道行情将往何处去,但我们能够判断将来行情能够出现哪些种情况,然后根据不同的情况给出更具备针对性的操作意见。成熟的投资者对于上述计划性用时也就5分种左右。可就是这短短的5分种决定了你操作是否系统化。

有了计划性交易,你就迈入了通往金融王国自由之路的第一道门。你的心就不再会受市场的影响,即达到“我心不乱,乱的只是市场的表象和人群”的境界。

这就是我所指的,如何构建自己的操作系统之计划性。

如何创建自己的操作系统之简单性

这几天看大家的情绪,几近崩溃了,或许市场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糟糕,或许是我们想的太多了。复杂的思维会导致在生活当中不快乐,大家如果想快乐起来就要少想一些事,复杂的思维会在交易当中导致犹豫、举棋不定、关键时刻丧失决断能力。

它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第一是思维方式复杂。举个例子:投资者对于自己已经买入手中股票特别喜欢关注,不光光从电视节目中、报纸上或网站等途径了解这只股票的相关信息,甚至不断的去问不同的投资分析师或其他业内人士。由于不同的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所以得到这只股票的意见也会出现分歧,有一部分人看多、有一部分人看空,当股价出现波动的时候,与走势相吻合的信息就会在脑海中反复出现,这样就打乱了你原来的计划,盲目操作。复杂的思维,乱七八糟的意见只会扰乱你的交易决策。

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可以在买入之前对这只股票进行全方面的了解,对有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做细致的应对方案。买入之后,努力清空自己的思维、回避相关信息,用已经计划好的方案以不变应万变。这样你就可以回避信息和股价波动给你带来的影响,做到我心不动任凭股价波动,操作的成功概率就会大大提高。

第二是操作形式复杂。常看到有人在即时盘中买入之前,先看看kdj、macd,再看看成交量,再看看基本面等等。当你看完所有要看的,觉得满意了,再想买入时,股价却早已高高在上,失掉了最好的操作时机。卖出同理。我曾经认识一个在股市当中,数年如一日的好学长者。波浪、江恩、趋势几乎无所不精,但这个市场给他留下的却多是血淋淋的教训。复杂的思维导致关键时刻丧失决断能力是他失败的主要原因。所以,操作思路应尽量简单,最主要的操作思路满足后,即可入场交易。

越是简单的操作思维和方法,实战效果就越好,天道筹勤,而股道至简。这就是我所讲的创建系统性操作第二个原则简单性。

如何创建自己的操作系统之定量性

股市当中很多不确定性因素使得在很多问题上很难精确定量,但你的操作系统中应该有定量的部分。

举个例子,我常听到投资者有这样的思路:“如果走的不好就马上出局,然后做高抛低吸。”那么在这里我们先思考什么是“走的不好”,是上影线长为走的不好,还是成交量过大为走的不好,还是向下破位为走的不好?如果破位是走的不好,怎么又称的上是破位呢?是刚开始下跌是破位,跌了一段时间是破位,还是跌破了某一位置算是破位。高抛底吸这个道理大家都懂,关键是怎么才算高抛,怎么又才算低吸?有没有标准可以依据?

从上面的例子能够看出,给出的这些操作的理由只是一种概念,一种模糊的概念,概念化和直觉性的交易只能称之为感觉,并不能成为真正的操作理由,那么临场的时候就导致决策的模糊?那你会不会因为犹豫,从套一分钱一直到套一块钱、套几块钱呢?

解决上述问题很简单,把操作思路“量化”,给自己一个“清晰”的操作理由。我的操作分析和策略基本都有数学的概念在里边:3580是空间的量化,上午11点是时间的量化,32点/小时是速度的量化。并不是学了我的方法才叫量化,有数在内的都叫量化,量化的基础是数学,数学具备唯一值,而解决唯一值才会使得操作思路清晰,把一片的模糊操作概念定在了一个点上。

当你的操作系统中有了量化的概念之后,契合了前期的所讲的简单原则、计划性原则,你会觉得原来交易是如此的简单。系统的这些原则是能够相互晖映,互相补充。我知道大家对于量化很难理解,这毕竟是个崭新的思想,希望大家有勇气去试一下,把你原来的操作习惯操作思维和方法,用数字的标准衡量一下。不管你做的量化对还是不对,在你的交易思维里有没有量化的概念才是核心。

很多人不愿意走这条路,觉得好麻烦。但大多数人在股市里转了一大圈,四处碰壁然后才开始顿悟,这样的付出太大了。

大门已经敞开,但门槛需要你自己去迈进。

如何创建自己的操作系统之纪律性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市场的规矩即纪律,即要求每位投资者都应遵守的用来约束自己行为的规则。它是想在股市取得成功的基本保证。

做为一位资本市场的投资者,要先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形成良好的操作习惯,这样才能在波涛汹涌的股海中游刃有余。但实际上很多投资者不知道纪律的重要性,临场操作的时候总是心存“侥幸”和“幻想”。

我曾经记得一位投资者,他从趋势、到波浪、到江恩、到螺旋历法、到时间之窗,几乎熟悉所有的理论。他周围有很多人跟着他一起做股票,股价向上突破或向下破位的时候,他总是提醒大家要注意买入和卖出,那些人也确实有所收益。可是他自己却亏损累累,他常说的一句话是:“我明明判断出来将来的走势,就是当时没做好。”总而言之,就是“看对”没“做对”!仔细分析一下原因,最主要的应该是没有严格的遵守操作纪律。

我们中间有很多投资者存在这种问题,明知道大盘趋势向下,总是幻想自己的股票能够走出000002万科、600036招商银行一样的独立行情。但事实上大的方向向下的时候,最佳的操作就是不操作,心存侥幸和幻想是建立纪律性原则的最大敌人。

当你建立了自己的操作系统,迫使自己遵守钢铁般的纪律,你就将变成了一位将军,你的资金就会变成一队队战士。那么想一想服从纪律、纪律严明的正规军,和没有纪律的散兵在两军交锋的时候谁更有可能打胜仗?

说炒股是打仗好象有点吓人,但实际上就是在打仗。股市实战中没有朋友只有对手,只有在众多的投资者中脱颖而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才会成为少数的胜利者。能否排除杂念做到钢铁般纪律,将起到关键的作用。

这就是我所讲的如何构建自己的操作系统之纪律性。

如何创建自己的操作系统之开放性

如果在市场中亏损,那么可以肯定的是在操作系统中有某些不足,所以你的系统应该是开放的,随时准备接受正确的而改正错误的。

三年前,我对自己在市场中操作的要求很高,每一次操作都力求完美,导致每一次操作失误的时候都很不快乐,自责感很强。后来我认识了一位台湾的总裁,我向他倾诉我的烦恼,他对资本市场一无所知,但他告诉我想的太多是导致不快乐的主要因素,要简单的对待人生和投资。他的话深深的打动了我,03年我建立了自己的操作系统,而简单原则成为了我最重要的一个操作原则之一。

有部分投资者在数年的股票操作中总结出一些宝贵的经验,在某一个特定的时段里操作成功率很高,然后就到处拿着交易记录炫耀着他的操作成果,对其买卖方法却是只字不言。但是正当自以为安全的时候风险却如期而至,再用老方法、老套路已经不灵了。这个时候,大多数人喜欢闭门造车,自己去思考错在了哪里,很少有人愿真心与别人交流,改正自己操作的缺点和不足。

真正能够帮助你的人并不是你认为有能力帮助你的人。问题是关键是,怎样才能让别人真心的想去帮助你?这个时候你需要打开你的眼睛多看、打开你的耳朵多听、更重要的是要打开你的心灵多与人交流。你要相信,在中国股市里,你、我还有其他人,都是在黑暗里的探索者。所以我们要多看看别人是怎么做的,多听听别人是怎么想的,要勇于拿出最好的东西来与大家交流,我认为我最好的就是交易系统与数字化定量分析,而且我不打算私藏,计划全部拿出来与大家分享,开放它。

大家要相信在我们付出的时候,通常所得到的会比所付出的要更多。因此你的系统应该具备蓝天一样的胸怀,开放它,并不断的修正和完善你的操作系统,这样的操作系统才会永具活力。

这就是我所讲的如何构建自己的系统性操作之开放性。

如何创建自己的操作系统之百炼成钢

从直觉性交易到系统性交易的过程中,你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困难可以让一个人望而却步,磨难同样也可以强化一个人的意志。能否成功的建立起属于自己的操作系统,踏上通望金融王国的自由之路,在于你面对困难的态度。未经历磨难与考验往往会庸庸碌碌过一生,大多数的投资者到现在依然希望能够轻松容易的建立起属于自己的操作系统,或直接报希望于他人。但,这两个想法都不可取。

建立操作系统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操作系统是一门学问,它并不是指买卖股票的方法,操作系统会根据每个投资者的投资偏向、性格、对热点的把握能力的不同而不同。在确认自己的操作风格,建立一条交易思路的主线,给交易系统定量,拟出操作计划再到完善和改正操作细节,这怎会是个轻松容易的过程。所谓“醉过方知酒浓、爱过才知情重”,你如果不亲身尝试去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操作系统,又怎能体会系统性交易带来的巨大威力?

如果想在某个城市里找到某个目的地,问别人无疑是一条捷径。别人向你提示一个操作建议的时候,也许他是好意,但他的思路未必符合你的操作习惯。所以我虽然在也在评论市场,但多次声明个人观点,仅供参考。由于你不能够完全明白这个建议背后的原因,不知道原因又怎能去相信结果?如果你真的这么做了,并从中赢利,只能用两个字来形容:侥幸。

靠运气赚钱,不是我们的目的。我们最终的方向是要在这个市场中成为少数的胜利者,希望系统性交易会成为你手中最利的剑,所到之处战无不胜。

提示大家到今天为止,如何建立自己的操作系统系列文章已经全部写完了,还有很多东西不能在文字中一一向大家阐述。整理一下思路,从明天开始为大家写数字化定量分析。

如何构建自己的操作系统之计划性

如何创建自己的操作系统之简单性

如何创建自己的操作系统之定量性

如何创建自己的操作系统之纪律性

6.股票交易员实习报告 篇六

关键词:GARCH模型,股票交易量,格兰杰因果检验

0 引言

芝加哥大学的Markowitz教授于1952年提出的“证券组合选择理论” (Portfolio Selection Theory) [1], 标志着现代投资组合理论的诞生, 在该文中Markowitz首次从风险资产的收益率与风险之间的关系出发, 论述了不确定性经济系统中最优资产组合的选择问题。自Markowitz提出均值-方差模型以来, 投资组合模型多数是建立在均值和方差两个参数之上, 在最优投资组合的求解过程中, 组合收益的方差是衡量风险的标准, 但用方差来度量风险也是存在缺陷的, 它将实际收益低于期望值的部分视为风险的同时, 也将实际收益高于期望值的部分视为风险, 随着投资组合理论的发展, 不断涌现出新的风险度量方法[2,3]。Va R (value-at-risk) 风险度量方法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诞生的。它表示给定概率置信水平内的最坏情况下的损失, 因简单实用被广泛采纳。另外, 考虑到在证券市场中, 投资者对投资风险和收益水平存在主观的意愿, 且未来的收益率是随时变化的, 过去的收益率和风险只能作为未来收益率和风险的参考, 预期收益率和风险的变化具有模糊性。所以近年来不少学者对Va R提出了不同的度量方法。黄大山、朱书尚[4,5]等在Cva R的基础上, 提出了最坏Cva R风险度量方法, 并研究了收益率分布未知的情形。

本文考虑到金融数据的尖峰厚尾和波动集聚性特征, 且信息的不对称和流动性的需求是交易量必须要讨论的主要因素, 因此把交易量变量加入到GARCH模型的条件方差方程, 给出了扩展的GARCH (1, 1) -M模型.实证分析表明, 该模型是行之有效的。

1 扩展的GARCH (1, 1) -M模型

1.1 GARCH模型

GARCH (p, q) 模型的一般表达式可写成

其中μ为收益率序列期望, εt为残差, σ2t为εt的条件方差, ω为常数, αi为滞后参数, βj为方差参数。

特别的, 当p=1, q=1, GARCH (1, 1) 模型可以表示为

1.2 扩展的GARCH (1, 1) -M模型

前面的GARCH模型中只是对条件方差进行描述, 没有考虑到风险 (波动率) 对市场收益的影响, 金融理论认为较高的风险能够带来更高的收益, 为了体现这种关系, Engle, Lilien和Robins于1987年提出了GARCH-M模型。它把条件方差引入到均值方程中, 描述风险溢价随时间的变化, 体现风险和收益的动态关系, 它提供了一个估计和检验时变型风险补偿的新方法。其表达式为:

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和流动性的需求是影响交易量的主要原因, 本文给出扩展的GARCH (1, 1) -M模型。只是需要在 (7) 式把交易量变量加入到模型的条件方差方程, 于是有:

Vt为股票的交易量, γ为大于零的参数。

(5) 、 (6) 和 (8) 式即是本文所给出的扩展的GARCH (1, 1) -M模型。

2 实证分析

本文旨在说明利用MATLAB和统计软件对扩展的GARCH (1, 1) -M模型加以实现, 故为了更好说明模型的有效性, 本文采用中粮地产 (000031) 作为样本。每日收盘价和成交量数据样本区间为2013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本文数据均源于中国证券市场研究数据库 (CSMAR) 。本文用X和Y分别表示中粮地产的第t日成交量和收盘价。

我们先用SAS对数据进行分析, 拟合成交量与收盘价的关系:Y=5.38934+0.00004881X;通过异方差分析表看出, 大部分的回归误差因子绝对值小于2, 说明模型具有较好的拟合度。但由于线性回归的P值检验小于0.0001, 说明方程也有显著的差异。

其次平稳性检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和GARCH模型都要求时间序列是平稳的, 所以本文对股票收益和交易量序列的平稳性进行了检验。最常用的平稳性检验方法是单位根检验.本文使用的是P值检验。实证结果表明, 该时间序列是平稳的, 具体结果如下。

最后我们用扩展的GARCH (1, 1) -M模型对计模型的残差项, 残差平方和进行Q检验, 结果两序列均不存在自相关。ARCH-LM检验表明残差序列不存在自回归条件异方差, 故模型设定是合适的。具体结果如下。

本文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和扩展GARCH (1, 1) -M模型对中粮地产 (000031) 市场交易量与股指日收益率、波动率之间的关系, 得到了如下结论:

1) 交易量和股票价格存在相应的线性关系, 在市场交易的同时, 可以通过分析市场交易量来大概分析市场股票的价格走势。

2) 交易量只能在有限程度内解释股价变化的大致范围。

3 结束语

首先, 我们可从成交量变化可以分析某个股票对市场的吸引程度。若成交量越大, 说明股票越有吸引力, 价格波动幅度可能会越大。其次, 我们也可以从成交量的变化, 分析某个股票的压力和支持价格区域:在一个价格区域, 如果成交量很大, 说明这个价格区域有很大的压力或支持, 趋势将在这里产生停顿或反转。第三, 从成交量的变化中, 我们可以观察该股票的价格走出成交密集区域的方向:当价格走出成交密集的区域, 说明多空分歧得到了暂时的统一。如果成交量向上走, 那么价格倾向于上升;反之, 则股价倾向于下跌。第四, 还可观察该股票成交量在不同价格区域的相对值的大小, 判断其趋势的持续性。随着该股价格的上升, 成交量应该呈现阶梯性减弱, 一般来说, 股票的 (相应的) 价格越高, 感兴趣或敢于参与的人就 (相应的) 减少。不过这一点, 从成交额的角度来看, 会更加简单扼要。

当然, 仅凭成交量并不能判断价格趋势的变化。成交量是价格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 也是一个可能引起本质变动的因素, 但是在大多数时候, 它只起到催化剂的作用。本文只选取了成交量来研究股票价格的变化关系, 把其他因素归于简单的模型误差, 接下来将其它因素考虑进模型中是以后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Markowitz H M.Portfolio selection[J].Journal of Finance, 1952, 7 (1) :77-91.

[2]郭建华, 肖庆宪.基于下方风险控制的动态投资组合优化研究[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 2009, 39 (21) :64-69.

[3]张鹏.不允许卖空情况下均值-方差和均值-Va R投资组合比较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 2008, 16 (4) :30-35.

[4]Zhu S S, Fukushima M.Worst-case conditional value-at-risk with application to robust portfolio management[J].Operations Research, 2009, 57:1155-1168.

7.股票交易员实习报告 篇七

刘松,博士、研究员。1968年9月出生,1989年获复旦大学数理统计专业学士学位,1992年获复旦大学数理统计专业硕士学位,2004年获复旦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现任上海社科院经济景气研究预测中心主任,先后兼任过上海新宇亨得利钟表股份有限公司(香港上市公司)独立董事、上海集优机械股份有限公司(香港上市)独立董事、复旦大学上海校友会常务理事、《经济研究》匿名审稿专家、上海投资学会理事、上海数量经济学会理事。主要学术成果有《经济运行探索》、《低效率股市投资理论---中国股市投资和发展研究》等。先后获上海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上海曙光学者称号、张仲礼学术奖。研究领域:宏观经济理论、金融投资理论。

新沪商:刘老师,能不能先就您的研究领域给我们做一个介绍?

刘松:我的研究领域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宏观经济理论,主要是经济景气方面,经济景气是比较书面的说法,通俗一点讲就是经济形势;另一个就是股票投资理论。

介入股票市场源于求知欲

新沪商:当前我们正面临全球的金融危机,结合您的研究,我想今天我们主要来谈一谈股票投资理论。首先问一下刘老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研究股票市场的?又是怎么想到去研究股票的?

刘松:这个要从17年以前说起。我接触股票市场是比较早的,大约是在阴历1991年底、阳历1992年1月份的样子。那时候我还在复旦大学上学,读研究生三年级。那时万国证券广东路营业部受复旦大学工会的邀请到学校卖股票认购证,地点就在现在的第六教学楼东面的马路上,两个万国证券的年轻员工在马路上摆了一张课桌,吆喝着卖认购证,30元钱一张。我当时是个穷学生,所有的金融资产扣除回家的路费后只有60多元钱。我在那张桌子附近犹豫了近半个小时,思考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风险有多大?要不要买?第二个问题是买一张还是买两张?我在复旦学了7年的数理统计,数理统计的一个研究内容就是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建立模型,从中找出规律,进而预测未来。我想,股票市场里有很多数据,或许我学的知识在股票市场上能够有用武之地。即使输掉了,只要能学到知识就好。这样就解决了第一个问题,肯定要买。后来我了解到,当时只能拿到一张收据,认购证要过完年之后凭收据去他们营业部换。出于对风险的考虑,我决定不能倾其所有,只能投资我所有金融资产的一半。这样第二个问题也就解决了。我花了30元钱,换来了一张过完春节后能换成认购证的收据。

1992年春节过后,我拿着收据去万国证券公司广东路营业部换认购证。结果发现门口有很多人排队,有很多“黄牛”在收购认购证的收据,我这才知道我手里的这张收据已经涨到了100元。短短的一个春节,不到10天的时间,我的投资在账面上已经有了200%多的利润。这是完全出乎意料的!要知道,春节我是在不安中度过的,买认购证的事也没敢告诉父母,就怕钱扔到水里了,怕父母责怪。但是,出于更多地了解股票、学习股票知识、将所学的数理统计用到股票市场的考虑,我没有卖掉我这张收据,而是换成了认购证。后来我才知道涨价的原因,原来是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中,对于股票市场有一些积极的论述。

我是我们这个专业惟一的论文提前半年答辩的研究生,因此,1992年春节之后,我在学校里已经没有事情了,主要精力就是找工作。期间,曾到过深圳,还在华为公司(那时刚刚起步)上了一个星期的班。后来,导师打电话给我,讲虽然我论文提前答辩了,但是还没有正式毕业,不要跑那么远,于是我又回到了上海。过了“五一”劳动节,我正式到上海统计局报到工作。单位里有个同事听说我有一张认购证,想出价2000元购买。短短4个月,30元涨到了2000元。真的吓得我不敢相信,世间会有这等事情?但是出于同样的理由,我没有卖。这张认购证是我通往股票市场的通行证,我要通过它来了解股票市场、学习股票知识、研究股票投资理论并将其与股票投资实践结合起来。后来很幸运,我这张认购证中了两次号,最终带来了8000元左右的利润。更为重要的是,这件事情激发了我研究股票投资理论的更多兴趣。

以理论指导实践为研究理念

新沪商:您介入股票市场是源于求知欲,那么在研究股票投资理论的时候您的研究理念是什么?

刘松:我做研究的理念是36个字:以全球的视野,以历史的深度,理论联系实践,客观分析现实,审慎预测未来,力求构建学说。在全球化的时代,没有全球的视野,是不可能做好研究的。如果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对全球经济发展的历史,没有深入的认识和了解,也是不可能做好研究的。有些理论工作者喜欢在书房里做研究,我个人比较注重联系实践作研究。我觉得理论离开实践是没有生命力的,理论本身应该来源于实践,但它又能高于实践,能够指导实践,预测未来。具体到股票投资理论上,更是如此。如果你的理论能够较好地解释现实,并且能够指导投资实践,那么就是好的理论。相反,无论你的投资理论在形式上多么完美,数学的推导上多么天衣无缝,如果你不能解释现实,不能指导投资实践,那么就不是好的理论。事实上,在人类历史上,有无数的理论、学说,但能够真正流传下来的理论学说,无一不是较好地解决了当时实践中遇到的重大问题的。分析现实问题时,不能情绪化,情绪化容易犯主观的错误,不能客观冷静地分析。未来是不确定的,我们只有有限认知的能力,因此,我们在做预测的时候,一定要小心谨慎。只能以一定的概率,以一定的区间去预测,同时还要做好小概率事件发生的准备。否则,一个大浪打来,你就出局了。再要求高一点,就是要力图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了。我目前主要研究股票投资理论和宏观经济理论,以后,也不想再去碰其他方面的东西了,就在这两个领域中耕耘,看看能否有大的收获。对于股票投资理论,自己感觉是2003年左右入门的,也就是在研究和投资了12年以后才入门的。对于宏观经济理论,自己感觉刚刚入门,在写了近百万字的文章后,2008年刚刚入门,感觉融会贯通了。

提出低效率股市投资理论

新沪商:在经过这么多年股票投资理论的研究之后,您最大的心得是什么?

刘松:股票投资理论中有很多流派,其中,在学术界影响最大的是新古典投资理论,其组成部分主要有资产组合理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套利定价理论、期权定价理论,等等。这些理论建立在有效市场理论的基础上,数学的推导十分严密,形势十分完美。但是,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基本上没有任何用处。因为,市场根本不是有效的。如果市场是有效的话,就不会有这次影响这么大的金融危机了。

所以,有效市场理论是不成立的,但市场也不是一点效率没有。我认为,市场是低效率的。所以,我在低效率市场的假设前提下,在投资者有限理性的假设前提下,在投资者认知有限的假设前提下,提出了低效率股票投资理论。这一理论源于我自己长期的投资实践,一开始是潜意识地遵照这一投资理论去实践,慢慢地领悟到一些,逐渐地清晰化了。后来我试图将它形成一个理论体系,实际上是一个很粗糙的东西。2005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我写的《低效率股市投资理论和制度创新》一书,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教授作了序。我非常感激他,他是国内少有的正直的饱学的注重提携后辈的一流经济学泰斗。后来的投资实践,基本上是有意识地在这一理论体系指导下进行的。

我不太迷信所谓的权威,我相信自己亲自研究得出的结论。

理论指导下成功预测股市

新沪商:在您接触股票市场这么长时间里,听说您的很多预测都应验了,能不能给我们举几个例子?

刘松:呵呵,过奖了,不过是碰巧了。

1994年我一个朋友想投资债券,当时我正在研究物价上涨、通货膨胀,他拉我一起参与。研究了一下,我发现327国债(某个国债期货交易品种代码)有400%的收益,只能做多,不可以做空。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万国证券因为做空失败了,总裁也锒铛入狱,很可惜。后来又比较成功地预测了B股市场的走势,1996年8月19日在《中国证券报》上发表了题为“上海B股市场展望--长风破浪会有时”一文,预测了B股市场有大行情。1997年底大家对1998年的行情普遍比较乐观,但我于1998年1月15日发表了“平稳偏弱 难创新高”一文,事实证明是正确的。

2001年的上半年,股市刚刚经历了一轮牛市,就有点像2007年的6、7月份,当时很多人都认为机会好,但是我认为股市要见大顶了。因为股市从1994年的7月28日到2001年6月,涨了6倍,我觉得股市就要见顶了。5月份的时候恰逢我去上海大学悉尼工商学院做一个讲座,我还记得当时我是这样开场的:“我对股市有一种深深的忧虑,今天我不是来告诉你们怎么成为百万富翁的,而是要告诉你们怎么规避市场巨大风险的。”后来在2001年的7月份,在华源集团的首届青年企业家协会上,我又发表了我对市场的看法:虽然现在天气很热,但资本市场的寒冬就要来临了。没想到的是,这个寒冬持续了4年。

2005年下半年的时候,股市跌到了1000点至1300点之间的位置,当时我经过研究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认为股市已经出现战略性的投资机会,正在孕育一波比较大的行情。2005年出版的《低效率股市投资理论及制度创新》的后记里面有这个研究成果。同年11月,我和另外几位朋友接受了张志雄先生任主编的《价值》杂志的采访,里面也有当时我们对市场的判断。《价值》在2006年第二期刊登了出来。后来2006年、2007年的股市印证了这一点。

2007年5月,我认为市场情绪处于亢奋状态,在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的“校友论坛”和“市长论坛”上发表“亢奋状态下的股市投资和治理”的演讲。5月27日,《文汇报》刊登了此文。5月30日,所谓的“530”行情爆发,股市狂泻。其实,那次政府对市场的干预是正确的,只是方式和时机不对。方式不对是,不应该出尔反尔;时机不对时,不应该半夜里出政策。

2007年10月,我参加了“招商证券论坛”,公开提出了中国股市具有典型的泡沫市场特征,属于非理性繁荣。不仅如此,我还认为如果政府不及时调整供求关系的话,股市很可能会垮塌。这些言论,当时《中国证券报》、《上海证券报》、《证券时报》等报刊都作了公开报道,新浪网也作了直播。后来,在上海市干部培训中心组织的800人大会上(上海图书馆召开),市领导专家座谈会上,《上海证券报》风险投资教育西安行大会上,我都发表了类似看法。后来没想到,情况比我预测的还要惨,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指数跌掉了70%多,到2008年9月18日跌到最低点1664点,跌掉了74%左右。

总起来说,我预测股市趋势的准确率有70%至75%吧。比较幸运的是,我公开预测(指在媒体上发表)的准确率更高一些,原因可能是我很少公开预测股市的趋势。但对于个股的预测,准确率还达不到这个比例。

新沪商:您在预测股票市场的时候,主要考虑哪些因素?

刘松:一般对股票市场的预测从五个方面来把握:

第一个方面是估值。我喜欢用F-O模型。

第二个方面是供求关系。我们知道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非常之大。

第三个是投资者情绪,也就是股票市场上俗称的“人气”。

第四个是股市政策。

第五个方面是技术分析。

在预测的时候,必须把这五个方面结合在一起分析,不能单独分析某一方面。

股票交易是投资与投机的结合

新沪商:我们知道经济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很多对经济的研究也是为了掌握其规律,那么据您的研究,股票市场的运行有什么规律吗?

刘松:股票市场肯定是有其运行规律的。但是股票市场的走势从本质上讲是不能够被精确预测的,你可以对它的趋势进行把握,但是没有办法对它本身的具体走势进行精确预测。股市是综合脑力较量的场所。

我们通常说的股票投资,其实是不科学的,应该叫做股票交易。进行股票交易的有两类人:一类人是做投资的;一类人是做投机的。证券报上一直提醒大家,投资有风险,入市要谨慎。这不贴切。我建议改为:交易有风险,入市要谨慎。股市交易的风险和股票投资的风险是不一样的风险。

投资是科学,投机是艺术;投资靠理性,投机靠感性。可以说,股票交易是投资与投机的结合,股票交易是感性与理性的结合,股票交易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股票交易还是一场博弈。

我们在现实中会看到有些教授、专家投资股市却失败了,为什么?他仅仅把股市看成是科学的,是理性的,但是实际上,股票交易中感性因素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感性在艺术中是非常重要的,艺术是需要天分的,股票交易中有时候靠的也是天分。尤其是它的操作之中包含着非常多的感性成分,所以你会发现有些人他操作起来有如行云流水一般,那种状态绝对不是单靠计算市盈率、计算成长性等就能达到的。股票市场比我们想像的要难的多,也复杂的多。我觉得我们任何一个进入股市的人,都应该对市场怀有一种敬畏之心。

新沪商:能不能具体讲一下投资与投机的区别?

刘松:很简单,物有所值你来买,这就是投资。比如这支股票价值5元钱,现在卖3元钱,你买下来,这就是投资。如果这支股票价值5元,但是现在卖8元,你知道明天会有人花12元买它,那你会不会买呢?会买。这就是投机。

可以这样说,投资是建立在股票价值的基础上的,所以它是科学。投机是建立在对股票价格的预测的基础上的。如果我们平时在股票交易的时候能够搞清楚投资与投机的关系,那就可以规避很多风险了。但是这是很困难的。投资可以长时间的持有,投机必须坚决止盈止亏。

股票市场上最核心的一个概念是股票的内在价值。泡沫是怎么定义的?就是你这个价格高于了内在价值。难就难在谁也不知道股票的内在价值是多少,可能分析师给了很多预测,但那只是一个预测,是基于他们主观的判断。我们其实不知道股票的内在价值是多少,因为它是一个随机变量,而且是一个分布(distribution,概率论中的术语)谁也不知道的随机变量,金融学教授、金融学博士、投资界实务人士,禅精竭虑地想去估计这个分布,实质上,这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当然这也正是股市魅力之所在。

新沪商:这两种行为会对股市造成什么不同的影响?

刘松:投资与投机这两种行为可能会造成不同的股市繁荣。一般来说,建立在投资基础上的繁荣是理性繁荣;建立在投机基础上的繁荣就是非理性繁荣。当然了,还有另外一个界定繁荣的标准,由于股票价格是对未来的预期,如果说当前的股价反应的预期在将来实现的概率很大的话,或者说这个股价当中所反映的对未来的预期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变成现实的话,我觉得就可以定义为理性繁荣。但是,如果这个价格当中反应的对未来的预期,在未来一段时间实现的概率非常小的话,那实际上就是一种泡沫了,也就是非理性繁荣。

中国股市有两个“癌症”

新沪商:您觉得中国股市存在哪些问题?

刘松:我觉得中国股市有两个癌症:一个“癌症”是股权分置问题;另一个“癌症”就是对上市公司的监管。早在2003年,我一直持续撰文呼吁解决中国的股权分置问题,而且呼吁暂停股权融资,全力解决股权分置问题。2003年10月27日,《新闻晨报》以“专家建议5年治愈全流通”为题报道了我在《中国金融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上的发言摘要,曾引起热议。后来大大小小,写了十几篇文章呼吁解决这一问题。现在这一个毒瘤总算割去了,目前身体处于恢复阶段,两年后这一问题就彻底解决了。有些专家现在又提出要限制大小非的流通,还上书,还有专家建议社保基金接手大小非,我坚决不赞成,这是瞎折腾。但是另外一个毒瘤还没有完全割掉。中国的监管体制这几年虽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还不够。当前对于整个证券市场最核心的上市公司的监管、对基金管理公司的监管还很欠缺,上市公司、基金根本没有把中小投资者当成股东,他们根本就没有这个意识,我觉得这是特别需要加强的。

金融人才缔造金融核心竞争力

新沪商:从股票投资的角度,您对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有什么建议?

刘松:上海要有一批很高端的投资管理人才,他们能非常准确地分析市场,预测行情,能够指导上海的企业和老百姓在(股市)高位时成功地逃掉,规避掉风险。那这个财富,就不仅是从外省市转移到了上海,还有很多台资、港资、外资的财富都转移到了上海。当这些财富汇聚上海之后,上海自然而然地往金融中心迈了一大步。其实这就是金融战争的实质。

新沪商:一只以来都有很多经济学家和投资分析师对股市进行评论,你如何看待这些现象?

刘松:股票投资理论是经济学理论中最为艰深的理论,一般被誉为“经济学科里面的核工业”,要想了解和掌握它,不仅需要有艰深的理论知识,还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遗憾的是,对于这样一门需要艰深的理论背景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的行业,我们的现实中却充斥着很多“伪专家”,很多人只是懂一点皮毛,就随意地对股市进行评头论足。甚至还有很多的“专家学者”,仅仅把过去发生的事情进行简单的外推,以为过去是这样,那么以后也还是这样,由此对我们的股市以至经济的发展进行评论、预测。这是不负责的。股市时刻都处在变化之中,对它的预测要建立在深厚的理论和大量的实践基础上。我想这些现象也是造成我们的股市今天这个样子的一个重要原因。

我们现在似乎还存在二个误区,一个误区是把学问与职位相提并论,似乎一个人的职位越高就越有学问,相应也就越有话语权,我认为这是一个误区。专家学者与政府官员应该是各有所长,各司其职,应该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不能越俎代庖。第二个误区就是把专家学者知名度与话语权相提并论,我们的舆论往往认为知名度越高的人越有话语权,事实上,我认为,有的学者可能很有学问,很有水平,理论做得很好,享有很高的知名度,但是并不一定他就能解决实际的问题,也不代表他更能对经济发展的趋势进行预测。所以要让事实来说话,而不是用知名度来说话——谁真正能预测未来,解决问题,谁就应该拥有更多的话语权。我们的媒体也要把那些真正有水平的人报道出来,使得他们的理论被民众了解,提升他们的话语权。

中国股市将较长时间平衡运行

新沪商:最后,请您对我们现在的股票市场进行一个预测。

刘松:按照我前面提到的五个方面很简单地分析一下:

第一个方面是股票市场整体的价值。周五(即2008年11月28日)上证指数收盘价为1871.16,静态的市盈率大概在13左右,静态的市净率大概在2倍左右,这个价格反映的大概预期是:如果未来12年之中上市公司的平均净资产收益率能够达到11%左右,那么当前的市场估值基本合理。

第二个方面是供求关系。当前股票的流通市值大概在4.2万亿元左右,市价总值在13万亿元左右,居民储蓄存款大概21万亿元,流通市值与居民储蓄存款的比例在20%左右。由于大小非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以比较快的速度释放出来,因此从总体上来讲,当前的供求关系是供略微大于求的状况。

第三个是投资者情绪。现在投资者情绪还比较低迷,因为在这次危机中受的损失太大了。虽然现在还有新的投资者进入股市,但是进入的增量还不足以撼动存量。

第四个是股市的政策。现在国家在采取积极的股市政策,比如调整印花税、鼓励大股东增持、鼓励大股东延长锁定期。

第五个方面是技术分析。现在的状况还不是很乐观,现在的趋势还在下降,上升趋势还不是很明显。

综合考虑以上五个方面,我有两个预测:一个预测是中国股市的主体下跌趋势已经基本结束;第二个比较大胆的预测是,下跌的趋势正在逐步结束,一个新的趋势即将形成。即将形成的这个趋势不是单边上升趋势,而是平衡的趋势,可能会在上下800点左右长时间运行,比如1400点至2200点之间。在精选个股和控制仓位的前提下,现在可以积极参与市场了。最后,还是要讲一句,股市不可以被精确预测,仅供参考。

上一篇:英语课上的笑容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下一篇:看长征小故事有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