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幼儿教师对话读后感850字(通用10篇)
1.与幼儿教师对话读后感850字 篇一
与西施对话作文850字
夏夜,清澈见底的小溪边,我望见了你,一个貌美如花的、倾国倾城的女子。你正挥擢着纤纤细手轻盈浣纱。湖面倒映着你那明眸皓齿,连鱼儿也如痴如醉,沉入水中,尽情追逐。
我轻轻的来到你的身旁,凝望着笑靥如花却依旧掩饰不住愁容的你,不禁发问:“越国兵败,铁锁沉江,江山已易主,对此你有何感触?”你停住了正在浣纱的纤纤细手,沉默良久,回眸一笑:“清清浣纱水,难洗亡国恨!”那笑容竟是那么的无奈和苦涩。刹那间,我似乎从你那望穿秋水的目光中读出了背井离乡的万千愁绪与满腔赤诚的爱国热血!这字字温柔婉约而又字字铿锵有力的话语渐渐牵引了我的思绪。
晨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昨日还满腔热血、忧郁浣纱的你,今日却成为集吴王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妃子。不得而知,为了越国重振雄风,一抹亡国之耻,无辜的你成为了施行美人计的工具。从此,“深宫幽院锁清秋”。一袭厚重的宫妆将最真实、自然的你包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你没有像深闺怨妇般愁绪难遣而终日哀叹――为你沉鱼落雁的美,吴王将操练兵马的军事基地改建成高大的姑苏台,不惜放下一国之君的尊严,为你梳理那髻美丽的.翩翩云鬓……这一切,都只为了博得你――西施的嫣然一笑。你没有为得吴王宠爱而强颜欢笑。你所有的只是哀怨的眺望着那一去不复返的故乡。吴王所做的一切,都只是徒劳无功。因为你说你不奢望“邀人傅脂粉,不自着罗衣”的富贵生活,不祈求“君宠益娇态,君怜无事非”的显赫地位,你只希望风起云涌,江山重回,百姓安康。你用你美好青春与自由力挽狂澜!
背井离乡的痛苦残忍地摧残着你,寂静的黑衣啃噬着你空灵无暇的心灵。观云起云落,赏月圆月缺。“不思量自难忘”。有谁可知,你心中蕴藏着多少惆怅;“怕人寻问,咽泪强欢”,有谁可知,你笑靥掩盖着几分酸楚;“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又有谁可知,朦胧月色下,欲哭无泪欲心碎的你!唯有两行珍珠泪,抵御你内心的迷惘。孤独与无助,却淡化不了你内心深沉的爱国情愫。唯有默默承受,才是你唯一的出处。西施,你又岂止是”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的娇柔温婉,国家兴亡的重担已在你心中筑起了一道牢不可破的屏障。
2.与幼儿教师对话读后感 篇二
《与幼儿教师对话》读后感
最近看了一本书,书名是《与幼儿教师对话》。其中有关“学习的气质”这一章给读者提出了两个问题即“幼儿要学什么”、“气质的定义是怎样的?”为了弄明白这两个问题,我把这一章反反复复的看了好几遍才稍稍明白其中的道理。
作者认为,幼儿教育课程至少要包含四个学习目标:知识、技巧、气质、情绪,知识和技巧的学习不单单在学校里,也可以在其他场所有意识无意识的发生,而气质往往需通过学校来培养,最重要的气质是继续学习的气质。
关于“气质”的概念,作者认为,气质是一种不经强迫而时常出现的行为模
式,形成一种可受个人意志及意愿控制的心理习惯。它的出现是有意图的,目标是比较广泛的。
反思如今的幼儿教育,学校更多注重的是知识、技巧和情感的培养,往往忽略了幼儿良好气质的培养。教师追求的是活动内容幼儿是否感兴趣,幼儿在活动中收获了什么,教学环节设计是否很流畅等等,其实幼儿学习的气质也在悄悄的发生着变化。如科学活动中给幼儿足够的探索机会,就会进一步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长此以往,幼儿就具备了探索的气质。相反,幼儿时期过早的教会识字和书写,幼儿的各方面还没有达到书写的要求,长此以往,就会挫伤幼儿对书写和阅读的积极性,甚至影响幼儿对学习的兴趣。
有些气质如好奇心和探索欲是幼儿与生俱来的,那么我们的任务就是把这种好奇心一直保持下去。有时,光是学会知识和技巧并不能保证幼儿会使用这些知识和技巧,而传授知识和技巧的
教学过程可能会伤害使用该知识和技巧的气质。因此,教师在选择课程与教学策略时就需考虑如何增强想要的气质和如何削弱不想要的气质,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之基础部分,知识是学不完的,我们应借助课堂这一形式,培养幼儿探索、阅读、动手、主动与人交往、友善、自学等气质,为以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近阶段一直在读丽莲·凯兹博士的《与幼儿教师对话——迈向专业成长之路》一书,不愧是国际著名的儿童教育专家,毕竟从事儿童教育、教师成长研究多年,对儿童发展与教育、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乃至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具有丰富、深刻、独到的认识。
书中分上下二篇,上篇为“幼儿与幼儿教育”,下篇为“幼儿教育议题”共十六章。无论在探讨儿童发展、幼儿教育的目标、内容、幼教的专业化、幼教机构的评价,还是教师角色、教师与儿童关系、专业幼儿教师的行为、教师的专
业成长等问题时,凯兹博士时刻向我们展示着她对这些问题的省思、检视与理性的把握。譬如儿童自尊的培养是教师和家长都关心的一件事,但是目前用来培养自尊的做法实际上是在养成儿童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以及关注别人如何看待自己,而不利于培养幼儿适宜、积极的自尊。她多次指出“自尊无法从直接教导或劝告儿童觉得自己很好中获得”,教师应该“帮助儿童处理所面临的负面反馈、挫折及失败”,只有在适量的、明确且充分的正面反馈中才有助于增强儿童的自尊。这些观点既反映着凯兹博士所秉持的客观、审慎的态度,批判与反思的理性以及她对问题的辨证的把握,也体现了她科学的态度和严谨的学风,彰显她独特的学术品格和精神。使人领略到一种作为研究者的竟社和境界,一种在幼教领域中孜孜耕耘的勤奋态度,滋养与凸现着研究的内在价值与魅力。
读了凯兹博士的书,在感受到她丰富的教育经验和理论成果的时候,同时
深深感受到自己是多么的渺小与无知,在幼教的海洋中我只是个涉世未深的孩子,我想,只有不断的学习,不断的修养自己的内涵,使自己具有一点学有所想,做有所依,思有所悟,才能做一个真正优秀的幼儿教师.,才能担负起幼教的重任。
《与幼儿教师对话》读书笔记
近阶段一直在读丽莲·凯兹博士的《与幼儿教师对话——迈向专业成长之路》一书,不愧是国际著名的儿童教育专家,毕竟从事儿童教育、教师成长研究多年,对儿童发展与教育、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乃至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具有丰富、深刻、独到的认识。
书中分上下二篇,上篇为“幼儿与幼儿教育”,下篇为“幼儿教育议题”共十六章。无论在探讨儿童发展、幼儿教育的目标、内容、幼教的专业化、幼教机构的评价,还是教师角色、教师与儿童关系、专业幼儿教师的行为、教师的专业成长等问题时,凯兹博士时刻向我们
展示着她对这些问题的省思、检视与理性的把握。譬如儿童自尊的培养是教师和家长都关心的一件事,但是目前用来培养自尊的做法实际上是在养成儿童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以及关注别人如何看待自己,而不利于培养幼儿适宜、积极的自尊。她多次指出“自尊无法从直接教导或劝告儿童觉得自己很好中获得”,教师应该“帮助儿童处理所面临的负面反馈、挫折及失败”,只有在适量的、明确且充分的正面反馈中才有助于增强儿童的自尊。这些观点既反映着凯兹博士所秉持的客观、审慎的态度,批判与反思的理性以及她对问题的辨证的把握,也体现了她科学的态度和严谨的学风,彰显她独特的学术品格和精神。使人领略到一种作为研究者的竟社和境界,一种在幼教领域中孜孜耕耘的勤奋态度,滋养与凸现着研究的内在价值与魅力。
读了凯兹博士的书,在感受到她丰富的教育经验和理论成果的时候,同时深深感受到自己是多么的渺小与无知,在幼教的海洋中我只是个涉世未深的孩子,我想,只有不断的学习,不断的修养自己的内涵,使自己具有一点学有所想,做有所依,思有所悟,才能做一个真正优秀的幼儿教师.,才能担负起幼教的重任。
为幼儿教师教育技能寻根溯源——读《与幼儿教师对话》有感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对基础教育的重视,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日益受到幼教领域的关注,成为大家研究与讨论的核心话题。在假期我认真拜读了美国斯坦福大学教育学院儿童发展心理学博士丽莲·凯兹撰写的《与幼儿教师对话—--迈向专业成长之路》一书,作者关于儿童发展与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等的许多观点与建议,让我受益匪浅,下面我将在这本书中为幼儿教师的教育技能寻根溯源。
一、观察从何处入手。
观察幼儿,了解幼儿的所感、所思、所为,是实施教育的前提。根据幼儿教育的特质,学会观察幼儿更是幼儿教师
一项重要的技能。观察什么,针对一个儿童或一个现象,观察需要持续多久,这是我们首先遇到的问题。书中分别陈述了以下11项观察指标:睡觉习惯、饮食习惯、大小便习惯、情绪的变化、游戏的变化、好奇、对权威的反应、友谊、兴趣、自发的情感、享受生命中美好的事物。成人可以根据这些方面观察到的现象,对儿童的发展是否正常做出评估。至于观察的时间,书中这样陈述:“对于3岁的儿童,需要先观察他们在这些指标上的行为3周,提供充足的行为样本,作为以后评价的标准;4岁儿童则需要4周左右的观察期,5岁的儿童则再加上一周的观察时间??成人可以按此公式计算收集行为样本的时间。”
通过对我们一线教师平时工作的观察和了解,发现大多数幼儿教师虽然也重视在生活、学习、游戏中对幼儿的观察,但观察的内容不够广泛,观察持续的时间也没有达到过这样的标准,更是从未这么系统地观察、分析与记录过,好多时候的观察是处于一种无意识和下意识状态,能看到多少是多少,真正有意识、有系统的观察很少。确实,也只有通过如此详细与持久的观察,才能真正地了解一个儿童,这是需要我们每一位幼儿教师在以后的工作中应该去努力实践的。
二、处理问题行为的策略。
幼儿出现一些问题行为是在所难免的,如何来有效地处理这些行为,还必须探究产生这些行为的根源。本书以“幼儿的扰乱行为”为例,分析了行为起因的三种类型:制约型、情感型、社会型,并分别论述了采用不同的策略进行“治标又治本”的改善。对制约型的幼儿,使用“行为改变技术”,即当孩子出现扰乱 1
行为时,成人忽视他的行为,或改在他出现良好行为时,才赞赏或鼓励他。对情感型的幼儿,需要使用宣泄情绪的方法,成人必须提供机会让幼儿发泄或表达自己不能控制的恐惧及紧张感,同
时也要提供机会让幼儿习得新的技巧与信心。对社会型的幼儿,直接教他如何应付、处理自己的人际关系就足够了。
其实幼儿的每一种行为的背后,都有其产生的缘由,或复杂,或单纯,当我们的教师面对这些行为时,专业的技能就在于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分析幼儿的表现,思考产生行为的原因,实施“对症下药”的策略。
三、坚持教育适量的原则。
凯茨教授认为,在讨论促进幼儿发展的要素之前,我们必须先了解一个基本前提,那就是,不管提供什么东西,只有“适量”才能产生好的结果,这就是教育的适量原则。适用此原则的例子包括:对孩子的注意、爱、刺激、独立、好奇、活动的选择等。只有当数量、频率与强度适当时,才会对幼儿有益。她还举了很多实例,如:要发展幼儿“适度”的自尊,避免幼儿出现“自恋”的倾向;强调幼儿发展的目标不只是知识和技能,还应该注意对幼儿社会性交往、情
感态度、行为和性向的培养等等。教育的“适量原则”对我们日常的幼教工作应该是很有启示作用的,如:要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教育环境,不等于把墙面贴满,空间挂满;要让幼儿有适度的自我肯定,但过度自信就会使幼儿自傲狂妄;教学活动中要让幼儿有一定的兴奋度,激发他们的兴趣和积极性,但过度的兴奋就是烦躁,就如凯茨博士书中所说:“兴奋是毒瘾反应模式,把师生之间的关系局限于永无止境的提供与接受上??一个具有教育性的活动或游戏,应该能长期引起幼儿的兴趣,并能鼓舞幼儿参与的热忱??而不是仅仅引起幼儿的兴奋与趣味。”;对孩子的爱也要适度,过分的爱就是溺爱。教师在教育中凡事都要把握好一个度,做到“适可而止”,切忌“矫枉过正”,这也许很难,但教育的水平也许就体现在这个“度”上。
四、什么是适宜的教学。
凯茨教授对适宜性教学的目标、内容、原则和方法等都有全面而深刻的分
析。长期以来,幼儿园的课程与教学一直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幼儿园的园长、老师该如何选择一个最适合自己幼儿园、自己幼儿园孩子的课程与教学呢?凯茨教授有关适宜性教学的识别的论述对我们很有启示。凯茨教授认为,要识别适宜性教
学,首先要回答下面三个问题:一是“要学什么?”,二是“什么时候学好?”,三是“如何学最好?”。第一个问题涉及到幼儿园教育的目标;第二个问题则与儿童发展相关,有关儿童发展的理论与知识可以协助幼儿园解决“什么时候该教什么”的问题;第三个问题则与教学方法有关,必须考虑整个课程实施的各个方面,以达成幼儿园的教育目标。
在“要学什么”中,凯茨教授提出了四种学习目标,即:知识、技巧、气质、情感,这里的气质指的是一个人相当持久的心智习性或在不同场合中所表现的典型回应方式,如对工作的坚持、好奇、慷慨、尖酸、阅读和解决问题的倾向等。
可以看出,凯茨提出的四种学习目标与我们新课程中的三位目标是相吻合的,也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的“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相一致的。凯茨教授认为,“原则上,如果教学能平等地且同时涵盖上述四种目标,就属于适宜的教学;如果教学只强调习得知识和掌握技巧,而忽略须同时加强儿童使用该知识与技巧的气质,就属于不适宜的教学。同样的,如果知识与技巧的学习让儿童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对于该知识与技巧或学校的厌恶与排斥,且这种消极情绪不断累积,那么这样的教学就是不适宜的。类似的,如果教学能成功地带给儿童喜悦、欢愉、有趣、好玩、兴奋的感觉,但是却没有习得我们想要的知识和技巧,也不能算是适宜的教学。”这段话论述得多精辟、多清楚啊!看到这里,我又想到了华师大李季湄教授所说的一段话:“教育就必须关注幼儿在学习过程中为之付出了怎样的代价
——他们是因此变得越来越热爱学习还是越来越厌恶学习?是越来越提高自我学习能力,还是越来越依赖教师、懒于思索?是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体验到自尊自信、相互尊重,还是变得越来越自卑、消极、自我中心?是变得越来越热爱生活,不断增长对社会的爱心和责任,还是变得越来越悲观、畏缩、情感冷漠?这些都必须成为衡量教育成败的关键标准之一。”这四种学习目标,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全面考虑,四方兼顾,可以说,四项缺一,质量大打折扣,甚至为零和负数。
对于“什么时候学做好”,凯茨教授提出了儿童发展的两个层面,一个是发展的常模层面,另一个是发展的动态层面。发展的常模描述的是有关儿童在某个年龄能做和不能做的事情,如什么时候了解时间概念、守恒概念等。发展的动态层面则并不把儿童与同年龄层儿童的行为做比较,而是比较儿童自己在不同时间的成长,它又可细分为三个相互
关联的次层面:第一个次层面处理有关个人如何
随时间与经验改变的部分;第二个次层面是有关延宕的影响,也就是早期经验如何影响幼儿日后发展;第三个次层面是有关重复或经常经历的经验长期累积所造成的影响。“延宕影响”和“累积经验影响”值得引起我们教师和家长的重视,例如,幼儿偶尔几次对学习中的问题感到困惑,如果反复经历,就会影响他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幼儿偶尔和同伴一起玩几次具有创造性的游戏,最多产生一点点的效果,但如果经常有机会参加这样的游戏,就会对他今后的发展产生积极、重要的影响。由此又想到,一个孩子能做什么并不表示他就应该做什么,决定某个年龄段的儿童“能做什么”的是属于常模的评量,而决定某个年龄的孩子“应该做什么”则应视对于个别孩子可能产生的动态的长期的影响而定。现在好多家长,甚至个别幼儿园提早教孩子进行读写识字等活动,也许孩
子能学得很好,有时似乎还很感兴趣,但是对孩子的长远发展又有什么良好的影响呢?凯茨指出,以儿童的意愿与愉悦作为判断教学是否适宜的标准有其潜在的危险,我们必须思考教学与活动所可能产生的延宕的影响与累积的影响。??原则上,适宜的教学应该在考虑如何教授某种知识与技巧时,同时考虑如何加强儿童使用该知识与技巧的气质和对该知识与技巧的喜爱。看来,像“教学活动只要幼儿开心就行”之类的想法是值得推敲的。
对于“如何学最好”,这个问题直接关系到教学法,包括教学所用的方法、活动、材料及其一切为达到学习目标并考虑儿童发展后所涉及的事宜。凯茨认为,知识与技能可以经由教导与其它过程促进,但是,气质与情感确无法由直接教导中习得,气质与情感可以看成是“附带的学习”。凯茨的观点给我们的启示是:幼儿良好气质和情感通常是在学习知识和技巧的过程中伴随而来的,它
不可能通过单独的“教”传授给幼儿,必须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日积月累的培养而得。幼儿年龄越小,越需要在生活中学习和应用,花在非正式活动的时间应该越多。
五、专业幼儿教师的行为。
在幼教改革中,我们关注最多的、谈论最多的、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莫过于是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那么,什么是 “专业的幼儿教师?”“专业的幼儿教师有哪些行为规范和准则?”“怎样区分幼儿教师专业与非专业的行为?”等等,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在《专业幼儿教师的行为》这一章里,凯茨教授为我们做了独到的阐述。难能可贵的是,她没有进行空泛的理论阐述,而是通过幼儿园中一个教师经常会碰到的事例,深入浅出地剖析了专业幼儿
教师的行为标准,并以非专业人员的行为反应,从反面来说明非专业人员的行为问题。当两个孩子都要抢一辆三轮车骑时,老师会作何反应的?凯茨例
举了一位专业的幼儿教师整个判断思考即反应的过程,此过程牵涉到三个相关的问题,包括:“1.此情境可以教导幼儿什么?2.老师对事件中的幼儿所做的诊断是什么?
3.课程与管理应如何处理?”思考问题一,专业的幼儿教师可以利用此事件教导幼儿下列技巧:轮流、协调、克服困难等社交技巧;明确的词语、对话等语言技巧;社交认知、正义观念、旁观幼儿的理解与技巧的学习等社交知识;同情心、助人、避免抱怨和搬弄是非等气质的培养。思考问题二,专业的幼儿教师可以做很多临床诊断,即拿幼儿在事件中的行为与他们以往的行为作比较:宝宝的行为在过去是否经常发生?宝宝在这个时候能接受的挫折有多少?如果让两个幼儿自行处理这件事,他们会不会学到“适当的概念或行为”???争抢玩具的事件在幼儿园经常发生,但很多时候,我们老师的第一反应就是“发生了什么事?”“怎样马上搞
定这件事?”由此就采用或大声喝止,或拿走三轮车“谁也别玩”,或威胁,或将幼儿隔离,或许诺给予某种好处,或说教等方法,这样简单的方法多么缺少专业性啊,因为一般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人也都会使用这些方法。凯茨教授说,专业包括:在工作上运用高级缜密的知识;依据该知识作判断;采用专业行为的准则三个反面??在处理事件上,专业人员的反应包含了运用可靠的专业知识及见解来作判断,其目的着眼于儿童长远的发展利益。教师专业不专业,就体现在很多细小的事件中。
不管是从促进幼儿发展的角度,还是从适应幼儿教育发展的角度,以及改变幼儿教师工作的现状,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显得至关重要。最后,与大家重温书中的一段话:“我们所教育与照顾的每一位幼儿,其幸福与世界上其他幼儿的幸福是密不可分的。当我们的幼儿需要动生命攸关的大手术时,开刀的医生是别人的孩子;当我们的孩子受到攻击
时,犯罪的是别人的孩子。因此,只有当其他幼儿的幸福受到保障时,才能保障我们孩子的幸福。去照顾与爱护别人的孩子不应该只是为了一些现实的理由,而是我们本来就应该这样做,因为这么做是对的。”我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我们能从保障孩子的幸福中,得到专业的发展,享受到教师职业的幸福!
读《与幼儿教师的对话》有感
《与幼儿教师的对话》是美国斯坦福大学丽莲·凯兹教授所著的著作。
本书深刻地阐述了关于儿童发展与教育,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等的观点和思想,充满了关于幼儿教育与教师成长的专业智慧,以及其对于儿童发展与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的深入把握。书中分上下二篇,上篇为“幼儿与幼儿教育”,下篇为“幼儿教育议题”共十六章。幼儿发展与教育、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一直是幼儿教育领域倍受关注的核心话题。书中的观点对目前我们幼儿教师的发展状态来说,有很多可借鉴之处。本书中,凯兹博士采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运用一些生动、熟悉而简洁的例子,或是国内外一些幼教机构的做法来阐述她的观点,给我们建议,让我们读起来感觉亲切、轻松、自然,最重要的是受益匪浅。因为在阅读中我不仅了解到了许多专业名词的含义、学到了许多新的理念,最重要的是对自己的心灵有所触动,它促使我不断对照教育实践中存在的、与幼儿发展不符的现象和自己认识上的误区和偏差等进行剖析,反思自己在平时工作中的做法——我的教育行为是不是专业的?是否是促进幼儿发展的?我真正了解和关注幼儿了吗??这些认识对于我重新审视自己对幼儿发展及教育上的问题,避免幼教实践中的失误,都富有很深的意义。现谈谈自己对这本书中某些章节的体会:
一、客观分析幼儿的行为,慎用“行为改变技术”
书第五章中指出:行为改变技术是幼教界常使用的一种方法,如果使用适
当,它可以使幼儿改变原有的不良行为,表现出预期的行为或学习成果。但是,虽然这项制约技术有效,并不表示我们可以盲目使用。我们应如何慎用“行为改变技术”呢?本书以“幼儿的扰乱行为”为例,分析了问题 1
行为产生的三种类型:制约型、情感型、社会型,并分别论述了应该采用何种策略帮助幼儿改变行为。对制约型的幼儿,使用“行为改变技术”很适用。即当孩子出现扰乱行为时,成人忽视他的行为,或在他出现良好行为时候,才给予他赞赏或鼓励,促使他形成积极的自我意识,自觉对自己的行为加以控制。对情感型的幼儿,需要使用宣泄情绪的方法,成人必须提供机会让幼儿发泄或表达自己不能控制的恐惧及紧张感,同时也要提供机会让幼儿习得新的技巧与信心。对社会型的幼儿,直接教他如何应付、处理自己的人际关系就足够了。
这一章节告诉我们:幼儿的每一种行为的背后,都有其产生的缘由,当幼
儿出现问题行为时,作为教师的我们不要操之过急,一概而论,而是应该帮助其分析行为出现的原因,从分析幼儿的表现,思考产生行为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才是适当的治疗方法,才能让幼儿更好的成长。
二、正确理解“兴奋”与“兴趣”,明确教育的宗旨,寻找适宜的教学。以前评价一次活动的好坏,我们通常会把孩子是否感兴趣作为一个标准,这是没错的,可是感兴趣却常常理解为孩子是否开心、很兴奋的参与一个活动,认为这样就应该不错了。可是,这样的想法非常缺乏知性内容?,这是对“教育”与“兴奋”的混淆。在书中,凯兹博士给我们阐述了“兴奋”与“兴趣”这两个不同的概念。
“兴奋”指的是超出平常反应与活动常态的心智状态;“兴趣”是由个人生活经验中组织、积累、培养成的特殊气质。兴趣“会促使个人寻找自己喜欢做的东西,从事喜欢做的活动,寻求特别的技能、知识与目标,以获得注意和学习”;
而兴奋因为需要更多更强的刺激,不可能引发幼儿主动地探索、延伸自己的经验,有阻碍这些特质发展的可能性。
我的反思:在我们的日常的教学中,也时常会伴随着刺激产生的兴奋现象,例如:我们会以奖励糖果、小红花、小贴纸的方式来调动孩子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其时这并没有从根本上激发幼儿自身对活动的兴趣,仅仅是吸引了孩子对奖励物品的兴趣而已;又比如我们经常使用的一个教学导入:出示一个藏着物品的袋子,教师调动浑身解数让幼儿猜测,里面是什么,在幼儿焦急的企盼中,揭开了真面目,在揭开的一刹那,孩子的情绪达到了高潮。这时孩子是兴奋的,但随之而来的平淡的教学,又让幼儿的情绪低落了。还有老师频繁地出示各种新鲜好玩的教具,或用各种方法让幼儿开开心心上了一节课,但对于幼儿的学习到底有多大的帮助呢?这是需要反思的。我们要在幼儿产生兴奋的时候迅速找到幼儿兴趣的所在,让他的这
种兴趣保持下来从而达到让幼儿喜欢学习喜欢探索的目的,为幼儿以后的爱学习、会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是我在第六章:“是教育,还是让幼儿兴奋”中的收获。
同样的,如果教学能成功地带给幼儿喜悦、欢愉、有趣、好玩、兴奋的感觉,但是却没有习得我们想要的知识与技巧,也不能算是适宜的教学。幼儿老师应该设计对幼儿发展有益的活动,要拒绝依赖外来现成的商业化统一教材,自己设计能培养幼儿兴趣并使其持之以恒的教育活动,要使设计的活动能让幼儿适度应用自己的能力去解决问题、克服困难及养成专心的学习态度,而这些活动可能是平淡无奇的,但幼儿是投入的、有所收获的。
三、审视自己的教学和教育行为,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第十一章:专业幼儿教师的行为中提到:“专业的幼儿教师所需的知识来自于发展心理学以及有关幼儿认知发展的
研究。当我遇到某件事情时,作为专业的幼儿教师,我应该首先考虑到三个问题:
1.此事可以教育幼儿什么,或者给幼儿带来什么?
2.教师对事件中的幼儿所做的诊断是什么?
3.课程与管理上应如何处理?”
在工作中我时常面临这样的事情:在游戏中,幼儿常常会为一件玩具或者某个角色而争吵,有时我们会大声喝止,草草了事,并未考虑到对幼儿的影响。现在我看了此书,知道自己其实可以利用这件事情鼓励幼儿发展社会技巧,如:轮流、协调、克服困难等处世技能。我可以先建议孩子先玩别的玩具,等会儿再去向别人协调交换,这样提出“让我玩”的要求比较容易成功。或者我还可以用就事论事的语气告诉孩子:“没关系,也许他一会就不玩了,我们还有别的好玩的玩具啊!”我能建议其他适合他的玩具,来协助他培养克服困难的能力,也
~ 26 ~
学会了谦让。
读了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知识很贫乏,很多东西都要慢慢地去学,我想,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修养自己的内涵,才能做一个专业地、合格的乃至专家型的幼儿教师。
3.与幼儿教师对话读后感3篇 篇三
篇一:与幼儿教师对话读后感
在这学期,我们组织看一本书《与幼儿教师对话 —— 迈向专业成长之路》,当我翻开《与幼儿教师对话》这本书时,看到里面密密麻麻的字就很反感,可是在细细品读时,却意犹未尽,与我们的教育密切相关,而且让我不断对自己的教育工作进行反思、质疑。
作者在第二章《自尊 VS 自恋》中写到:“培养幼儿的自尊”通常都会被列为幼儿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幼儿教育中各种不同的课程与教学模式并存,虽然他们主张不同的目标与教学方法,但是大家似乎都认同,协助幼儿对自己感觉良好是一个很重要的目标。
对幼小的儿童而言,自尊可能不是从评价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外在的标准而来,而是可能来自于是否深深地感觉到被有特殊意义的人所爱、所接受、所重视。
当幼儿脱离了幼儿阶段,外在社会开始对爱与接受加入一些新的标准与条件。如果儿童早期所建立大胆被爱与被接受的感觉足够稳定,那么当他面对严厉的拒绝或责骂时,便不会过度的沮丧或自我贬低。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会逐渐内化社会所外加的标准,使之成为评价个人自尊的标准。
我现在在教小班,班中大多数孩子是独生子女,在家几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都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是小皇帝,在家里父母对孩子表现的标准较低,看到孩子能吃能睡,健健康康就很满足了。可到幼儿园里,有那么多孩子在一起,再加上老师对孩子的要求和家中不同,使得以前在家一直让父母认为乖的孩子在幼儿园里并不是表现出色。
如我班中烁涵小朋友,在一次画桃花的美术活动中,我要求孩子们用一个手指蘸颜料,而且不要蘸太多,但我发现烁涵一只手上的五个手指都蘸有颜料,当我要教她时,只见烁涵一个劲的踹大气,然后就开始眼泪汪汪了,像这样的孩子自尊心很强,可能在家父母认为她很能干,时常表扬她,然而当她遇到批评时就承受不了。还有一个佳雯的女孩子,平时调皮好动,在家佳雯妈妈经常对做错事的佳雯进行批评,而且有时还要打她,以至于佳雯在幼儿园做错事情后问她原因时,佳雯总是默默无语,有时我们说竟好话她也无动于衷,对于这些孩子,我们老师有时真的束手无策,但在这本书中让我了解到:由于幼儿来自各个不同的背景、能力、文化,为增强幼儿的自尊,老师应该提供他们更多样化的人际情境。这样一来,幼儿就能经历很多不同的人际情境,由此增强他们的自尊,也增加他们处理、应对人际情境的能力。
当儿童被尊重时,自尊最可能发展。当对儿童有特殊意义的承认及同伴尊重儿童,询问儿童的意见与喜好、提供机会让儿童真正决定对自己有重要意义的事情及选择自己在意的东西时,就传达了对儿童的尊重。成人应该以尊重的态度征询幼儿对于活动与事情的意见、看法与喜好,并应加以慎重的考虑。
自尊无法从直接教导或劝告儿童“觉得自己很好”中获得,比较可行的方法是帮助儿童处理所面临的负面反馈,但是反馈要适量(而不过量)、明确且能充分地提供信息(而非范范地赞美或讨好),才能增强儿童的自尊。
总之,教师只有具备了心得教育观念,掌握了科学的教育方法,拥有了超前的教育意识,才能把幼儿培养承适应未来社会的具有自尊的人。
篇二:与幼儿教师对话读后感
一直不喜欢读专业书,因为觉得这种书的理论层次太高,对于一线教师的我一直不敢高攀,于是看这一本书的日期就一拖再拖的推迟到了现在。最近终于能够静下心来读美国伊利诺斯州立大学荣誉教授丽莲。凯兹博士的《与幼儿教师对话》一书,作者关于儿童发展与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等的许多观点与建议,让我受益匪浅。凯兹博士是国际著名的儿童教育专家,从事幼儿教育、教师成长研究多年,对儿童发展与教育、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乃至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具有丰富、独到的认识。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时刻感受到教授丰富的教育经验和思考,不停地联系到自己的现实教育,不断地享受着她对教育的对策建议与教育智慧。我们能够感受到,本书的很多观点并不是“写”出来的,而是“实践”与“思悟”出来的。在凯兹教授的书中,充满独到而精辟的观点和见解,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在其朴实、流畅的语言中,我们时刻能感受到的是贯穿始终的她个人的独特的学术品质!
作为幼儿教师的我们最熟悉“观察为先”这一词,只要碰到同行交流,总是挂上首先要观察孩子这一句。可观察到底从何处入手,如何观察?我想大都都是随自己的心境和意愿,很多都是随意的,然而凯兹教授为观察做了清晰地阐述,文中这样记录着。
观察幼儿,了解幼儿的所感、所思、所为,是实施教育的前提。根据幼儿教育的特质,学会观察幼儿更是幼儿教师一项重要的技能。观察什么,针对一个儿童或一个现象,观察需要持续多久,这是我们首先遇到的问题。书中分别陈述了以下11项观察指标:睡觉习惯、饮食习惯、大小便习惯、情绪的变化、游戏的变化、好奇、对权威的反应、友谊、兴趣、自发的情感、享受生命中美好的事物。成人可以根据这些方面观察到的现象,对儿童的发展是否正常作出评估。至于观察的时间,书中这样陈述:“对于3岁的儿童,需要先观察他们在这些指标上的行为3周,提供充足的行为样本,作为以后评价的标准;4岁儿童则需要4周左右的观察期,5岁的儿童则再加上一周的观察时间……成人可以按此公式计算收集行为样本的时间。”
看着凯兹教授对于观察的要求,心中惭愧,作为老教师的我没有学会观察,联系平时的工作,虽然也重视在生活、学习、游戏中对幼儿的观察,但观察的内容不够广泛,观察持续的时间也没有达到过这样的标准,更是从未这么系统地观察、分析与记录过。观察往往是处于一种无意识和下意识状态,能看到多少是多少,真正有意识、有系统的观察很少。
读过此书,我更加明白只有如此详细与持久的观察,才能真正地了解一个儿童,这是需要我在以后的工作中努力去实践的。观察幼儿是我们做为幼儿教师必须具备的教育技能,也是幼儿教师必须履行的一项教育职责。只有学会观察才能“因材施教”,所以我们要用观察来了解孩子内心的需要,按每个个体的差异和其所能接受教育的能力,而给予得当的指导。一位伟人曾经说过:“对于人的眼睛来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这正是对观察做的最精辟的诠释。我们作为一名幼儿老师,其实只要在生活中做一个有心人,善于观察每一个孩子,一定能从平凡的世界中发现不平凡的事和物。
读着此书,我还深刻地认识到要做一个专业的幼教工作者,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所谓“专业”,应该有这样三个特点:在工作上运用高级缜密的知识;依据该知识做判断;采用专业行为的准则。如果我要做一名专业的幼儿教师,我还不断学习,需要对教育对象的了解,需要有选择教育内容的慧眼,需要对教育方式的辨析,需要应对来自各方的压力……但不管怎样,我还要在专业成长之路上迈好每一步,学习将是伴我成长的最好伙伴。
篇三:与幼儿教师对话读后感
阅读《与幼儿教师对话——迈向专业成长之路》一书,撰写一篇三千字的读书报告,刚开始接到这个任务,唏嘘不已,什么读后感可以洋洋洒洒写上三千字?!但是,当我拿到这本书,开始认认真真的翻看时,才发现,原来作为新教师的我们有这么多需要学习,需要领悟,需要改变的地方。
这本书的作者是丽莲。凯兹(Lilian G Katz)博士,我想,教育学院的老师们选择这位女博士的这本书作为我们新入职教师的必读书籍,肯定是有一定用意的!丽莲。凯兹博士是斯坦福大学教育学院儿童发展心理学博士,在教育方面的经验非常丰富,曾经先后在七所美国知名大学教授过短期课程,并致力于著述工作,将她的经验撰写为文字和所有的幼教工作者分享,这本《与幼儿教师对话——迈向专业成长之路》就是她的幼教专业的经典之作。
还没有翻开这本经典之作,我就看到了书的后页上一个大大的问题:幼教工作是专业吗?如果您是幼儿教师,您的答案会是什么?之前,我确实没有想过这个问题,高中毕业,进入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学前教育专业,毕业,顺利取得教师资格证书,13年8月正式进入宁波市第二幼儿园江厦园区进行工作。似乎一切都是顺理成章的,我从来都没有去想思考过,幼教工作到底是不是一门专业。现在想起,如果刚开始工作,有一个人问我这个问题,我给他的回答一定是肯定的!高中三年,大学两年,我所学的都是如何成为一名幼儿教师,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应该学习的专业知识、钢琴、舞蹈、声乐等技能,……如何不能说幼儿教师不是专业呢?
但是,在翻看了这本书之后,我对幼教界所称的“专业”又有了新的认识。近年来却因为大家对于幼教人员极低的薪资、地位和权力,而开始辨别幼儿教育是否专业或承认幼儿教育是否专业。
“专业”有很多种定义,在本书中提到的贝克(H.S.Becker,1962)所著的《专业的本质》一书中告诉我们,“专业”这个词可分为“科学”的和“一般通俗”的两种用法。从通俗定义上来讲,一般人对“专业”基本上是带有敬意的,认为“专业”是对于一种道德上值得称许的工作,具有一种特别崇高的精神与承诺,而且专业人员的社会地位高,收入丰盈。我想,这是比较现实的一个现象,本书中的作者也提到,她认为现在幼教界追求专业的冬季是起于这个通俗的“专业”定义,而非科学的定义。她也很直白的讲到,在她游历各个国家,与很多国家的人接触下来发现,在很多国家内,一般人认为儿童的年龄越小,其工作人员所需的训练与必须具备的能力就越少,薪资福利也越低,工作环境也越差。虽然很多幼教工作者认为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在道德上非常值得称许,但是,别人似乎不这么认为。很多挂架都认为幼儿应该在家中由母亲照顾,即使进入幼儿园就读,大家也认为保教人员的工作就是代替有事情的母亲照顾他们的幼儿而已。
在科学定义上,一个领域要被称为“专业”,则必须符合八项条件:即社会必要性、利他、自主性、伦理规范、与服务对象间保持距离、行为的标准、长期的训练、特殊的知识。
提到幼儿教育的必要性,虽然目前有一些证据对于幼儿教育的长期成效提出了令人鼓舞的结果,但是,这些结果还需要再做一些大规模的试验研究后才能有定论。我们无法确切的说,劣质的幼年经验是无法弥补的。而在“利他”这个条件上,作者认为幼儿教育的表现良好,没有人会说幼儿教师忙于敛财或者从事光鲜亮丽的简单工作。“专业”所要求的服务理想与以服务对象对中心的精神似乎也是一般教师的明显特征。从准也的“自主性”来讲,我们的服务对象有三个,即家长、儿童、社会。那些认为幼儿才是他们服务的主要对象的观点是狭隘、有其缺点的。幼儿教育想要成为专业,就必须学习如何回应服务对象的要求与期望,尤其是当服务对象的要求与幼教的专业知识与判断相违背或不相容时。从“伦理规范”来讲,要形成一套幼儿教育人员的伦理规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幼教人员在工作中尝尝会遇到有关幼儿、家长、同事、雇主及社会的两难困境,再以其为基础发展出能协助幼教人员解决伦理困境与诱惑的伦理规范。从“与服务的对象保持距离”来说,要求从业人员能依据特定的知识与原则来解决问题与伦理困境,因此,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之间的关系,就应该具有理想的距离、适度的不关心或“疏离性的关注”等特质。但是,这项专业条件不是要专业人员拒绝对服务对象有怜悯的感觉,而是要专业人员能以适当的角度来处理这类情感。强调“理想距离”,还希望能协助从业人员拒绝偏爱某些儿童或家长的诱惑,防止从业人员按个人的偏好或行动来对待服务对象。从“长期的训练”这一点来看,专业的训练应具有五点特征。即:训练的内容是有关特殊领域的,以确保受训者习得复杂的知识与技术;训练的过程艰辛、充满压力与紧张,并且要求认知上的优越。要进入专业,必须经过审慎的筛选程序,有些人会在过程中被淘汰;所有的专业都要求受训者所精通的知识范畴,必须超过实际执业所需或受训者本身认为必要的程度;负责提供专业训练的机构,必须经过该专业成员监督的程序而获得认可或取得训练的执照;专业团体与训练机构会提供其成员系统的与定期的在职训练相关课程。从“特殊的知识”来讲,我们很难为幼教界找出一套特殊的知识、列出特殊而可遵循的原则,发展出一套最佳专业行为的准则,作为专业行为的基础。但我们可以列出我们认为重要值得的原则,以系统的方式来检视那些原则。以下是作者依据个人对于最佳专业行为的理解,希望幼教专业知识中能包括的原则:教学策略与课程营改进考虑学法与课程对儿童的当前价值与长期影响后;让儿童从事一些互动性的活动,以及主动而非被动地进行活动;很多影响儿童发展与学习的经验或因素,在适量的情况下效果最佳;幼儿教育的课程重点应该是协助幼儿对于自身的环境与经验有更佳的理解;发展与学习具有循环性,当儿童具有某种行为模式时,别人对待他的方式会增强他的行为模式;学习的环境越开放、越不封闭、越不正式,老师越能获得有关儿童学习发展的讯息,而老师知道的讯息越多,就越能采取适宜的教学策略,进行适宜的课程活动;适当的教学与课程会同时考虑知识、技能与气质的学习,尤其是在“继续学习”与“应用知识技巧”方面;儿童的年龄越小,教学策略要越多元化,课程要越有弹性。
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才发现,以前一直认为“专业”的我们,其实离“专业”还有很远的距离。在我们所处的领域,很难让我们得到可靠的资料。当一个领域所奠定的资料越松动,就越容易出现不同的意识形态,造成我们往往在缺乏证据的情况下强力推行某种教学法。专业的伦理规范提醒着我们,要时刻保持开放的心胸,阅读所有可得到的相关证据,而且很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哪些立场是基于证据、哪些是基于个人的经验,哪些是出于个人的意识形态……或许只有当我们很清楚自己的立足点时,我们才能增加社会大众对这些观点的了解,获得他们的支持,让我们能致力于改善我们对儿童的教育。
4.与幼儿教师对话读后感850字 篇四
今天我读了一篇文章,《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感触很深。 这篇文章的作者叫张钫,他把一个小女孩比喻成小苗,把一个知识渊博的学者比喻成大树。他们都喜欢看闲书,我觉得闲书就是课外书。闲书可以满足一个人读书的欲望,还可以增长知识,是很有用的。如果一个人每天看来看去都是几本课本,那就太枯燥无味了。 文章中的学者小时候家长不让看闲书,他就偷偷地看。我觉得我们现在的条件比他好多了,要什么有什么,我们更应该好好珍惜现在的时光。这篇文章都是写书的,讨论书带给我们的好处,书是我们的好朋友,我就应该爱护它,保护它。 我通过学习这篇文章体会到了许多,我从今以后更爱读书的。
5.小时代读后感850字 篇五
结局便是,一切都物是人非。此书在幸福中夹杂着心酸,在痛苦中掺和着些许温暖。哭,或笑,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带给我们无尽的感动。老实说,我憧憬着她们的生活,有最铁的姐妹,有最刻苦的爱情,有最温暖的爱情。即使她们之间出过问题,闹过矛盾,甚至拳脚相对,冷眼相待,但她们彼此明白:她们一直是最好的朋友﹑知己﹑亲人,并且永远都是……《小时代》三部曲创作历时5年,郭敬明一改往日散文繁杂的特点,摆脱了杞人忧天的悲伤情怀,以诙谐的语言为剑,讽喻着社会,以精炼的文字描绘了人物的生活百态。
五年,时代在变迁,郭敬明在成熟。这是他的时代,这是属于我们的《小时代》。他,必定万众瞩目,《小时代》,必定成为出版社的新宠。《小时代》就像一位常驻客,烙在我的脑海里,我身上所有的器官都为她们的友谊而感动,随着故事的深入,我的内心翻滚起来。或喜或悲。有时被顾里的妙语连珠而笑得前俯后仰,有时因为她们的争吵而想到自己与朋友间的矛盾。
6.与幼儿教师对话读后感850字 篇六
五年级《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读后感作文300字
今天,我读了一篇课文《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课文讲述了季羡林爷爷和苗苗的三个观点。季爷爷的.第一个主张是看闲书,第二个主张是要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三贯通,第三个主张是要背两百首古诗,五十篇古文。苗苗与季爷爷一样的是都主张看闲书,不一样的是苗苗主张写作文要写真事和要多看点课外书。
今天刚学到这课,王老师就发下了古文。看来王老师也很赞成季爷爷的主张。我也十分赞成季爷爷的观点。我们中国的历史渊源流长,有五千多年,这是一笔非常巨大的财富。我以后一定要多读些古文,了解古代的文化历史。但是我也不能做井底之蛙,只了解东方文化不了解西方文化。只有这两个文贯通还不够,还要加上文理贯通,语文和数学都要好,这才能做到季爷爷所说的三贯通。
7.老人与海读后感850字 篇七
秋天的夜凋零在漫天落叶里面,泛黄世界一点一点随风而渐远。
想必大家对这首《老人与海》一定很熟悉吧,这首是中国的歌手海鸣威演唱的,唱的是两个人之间的爱情。但是我们这个少年时代,所需要的不是两个人之间的爱情,而是美国作家海明威在《老人与海》这本小说中主人公圣地亚哥的那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敢于拼搏的精神。
本书的主人公圣地亚哥我觉得就是海明威本人的真是写照,因为海明威一直都是以“硬汉”著称。在这书中,海明威叙述了一个古巴的名叫圣地亚哥的老渔夫,独自一人出海打鱼,在一无所获的84天之后,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钓到了一条巨大无比的马林鱼。但是就在这值得高兴的时候,这条大马林鱼引来了无数的鲨鱼,但是老人没有屈服,他凭借着超人的毅力和勇气,用他身上带的刀子与鲨鱼们展开了殊死的搏斗,结果老人虽然拼尽全力,但是也没能挽回马林鱼被鲨鱼瓜分的残酷现实。
读到这里我就之一在想,明知道自己斗不过大鲨鱼,为什么还要拼上性命与其搏斗呢。我越想就越觉得老人做的这些是不是都是白费力气,但是有自习品读一番之后才终于恍然大悟过来,原来,正是这样先写老人经过重重困难,经不懈努力才钓到一条大马林鱼,结果却被鲨鱼给瓜分了,这其中老人虽然也经过了不懈的努力,最终的结果只是留下一个空大的.骨架。这给人的感觉虽然是,努力了却没有收获,但我认为这样正是体现出了老人的那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高贵品质,也正如那句一个人可以被达到,但是绝不可以被征服,老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这一点。
所以,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也需要老人的这种精神,无论在什么时候,我们想要得到些什么,就必须付诸努力,如果不劳而获得到的,心里会觉得不安,就算是你拼尽了全力,但是没有办法取得成功是也不要气馁,因为虽然失败了,但是你曾经为此努力过了,已经心无遗憾了,对得起自己的内心。我觉得做到这样已经足够了。
8.呼啸山庄读后感读书心得850字 篇八
他的不幸没有因为他的隐忍而结束,凯瑟琳认识了画眉山庄的林淳兄妹,她在他们面前收敛起她的疯疯癫癫,穿起大方格子的丝长袍,提起裙摆,雍容华贵地走路,邀请他们做客,规规矩矩的享受上等人的生活,爱上了体面的日子。而希刺克厉夫意识到了他和凯瑟琳之间产生了距离,他开始打理从不梳理的头发,洗澡,穿干净的衣服,让凯瑟琳高兴。这却恼怒了辛德雷。凯瑟琳告诉管家埃德加。林淳向自己求婚而她已经答应了向管家讨主意和自己对希刺克厉夫不可替代的爱。
希刺克厉夫听到这些话后离开了山庄。
当他再次出现的时候凯瑟琳。恩萧已成为凯瑟琳。林淳了。凯瑟琳抑郁而终,生下了小凯瑟琳。希刺厉夫为报复林淳娶了林淳的妹妹伊莎贝拉,有了一个乖僻的儿子小林淳。他想方设法让小凯瑟琳和小林淳在埃德加病危时结了婚。当病泱泱的小林淳去世后,希刺克厉夫成为了呼啸山庄和画眉山庄两个山庄的主人。小凯瑟琳被囚禁在呼啸山庄。小凯瑟琳的表哥哈里顿一直被希刺克厉夫当仆人对待,这个本该是呼啸山庄的主人的恩萧家的子孙即使目睹其父与希刺克厉夫赌博输光了家产被希刺克厉夫殴打至死,却仍然尊敬希刺克厉夫,不愿辱骂希刺克厉夫半句。当希刺克厉夫似乎报复成功时,却没有预期的痛快。他更加的痛苦,同时他的心也疲惫了。他容忍小莱瑟琳和小哈里顿的爱情,只要求他们别在自己面前出现。因为他从这两个的眼里总人看到凯瑟琳的眼神。小哈里顿是希刺克利夫的化身,小凯蒂则传承了她母亲凯瑟琳的灵魂,而上一代人的爱,在他们身上又得到延续;希刺克利夫看到凯蒂和哈里顿眼睛里有凯瑟琳的影子,他的人性复苏了,他的生命也走到尽头,死前他在凯瑟琳生前住过的小房里,呼唤着凯瑟琳在原野上“孤单的飘荡了二十多年的魂魄”,带着笑离开了人世,到另一个世界与凯瑟琳携手而游,他们的爱以另一种方式延续,永不消亡;希刺克利夫的墓、埃德加。林淳的和凯瑟琳的紧紧挨在一起,有谁能想到这坟墓下长眠者,竟会有并不平静的睡眠。
小说叙述了一个受尽社会偏见和屈辱的人用一生复仇的悲剧故事。阿诺德"凯特尔所说:“希刺克厉夫的反抗是一种特殊的反抗,是那些在肉体上和精神上被这同一社会(指维多利亚时期的社会)的条件与社会关系贬低了的工人的反抗。希刺克厉夫后来的确不再是个被剥削者,然而也的确正因为他采用了统治阶级的标准(以一种甚至使统治阶级本身也害怕的残酷无情的手段),在他早期的反抗中和在他对凯瑟琳的爱情中所暗含的人性价值也就消失了。在凯瑟琳与希刺克厉夫的关系中所包含的一切,在人类的需求和希望中所代表的一切,只有通过被压迫的积极反抗才能实现。
我想我是带着震撼阅读完整本书的,震撼我的是希刺克厉夫扭曲的人性,报复所带给他自己的痛苦。他的一生是不幸的。或许,人就是这样为短暂的欢乐而痛苦一生。在呼啸山庄,他得到了老恩萧先生的宠爱,得到凯瑟琳的爱让他不去反抗他受到的歧视,侮辱和虐待。他心甘情愿地被繁重的体力劳动麻木自己的精神世界,不去在乎被剥夺受副牧师教诲的机会。他已没有信仰。他没有了祈祷的对象。他所能倚靠的只有自己和凯瑟琳带给他的和爱情有关的来之不易的快乐。但当老恩萧的去世和凯瑟琳答应埃德加。林淳的求婚后,他所受的痛苦就增加到之前的千百倍。他离开了呼啸山庄。希刺克厉夫与凯瑟琳的社会悲剧就在于凯瑟琳意识到他们的社会地位悬殊,却幻想借她所羡慕的林敦家的富有来“帮助希刺克厉夫高升,使她哥哥“无权过问”。这当然是不可能的,从后来希刺克厉夫再度出现时,林敦建议让他坐在厨房而不必请到客厅里坐,就可以看得出来。这就铸成了大错,她陷入自己亲手编织的罗网。而在她已经答应嫁给林敦后分明还说:
“在这个世界上,我的最大的悲痛就是希刺克厉夫的悲痛,而且我从一开始就注意并且感受到了,在我的生活中,他是我最强的思念。如果别的一切都毁灭了,而他还留下来,我就能继续活下去,如果别的一切都留下来,而他给消灭了,这个世界对于我将成为一个极陌生的地方。我就不像是它的一部分。我对林敦的爱像是树林中的叶子:我完全晓得,在冬天改变树木的时候,时光便会改变叶子。我对希刺克厉夫的爱恰似下面的恒久不变的岩石,虽然看起来它给你的愉快并不多,可是这点愉快却是必需的。耐莉,我就是希刺克厉夫!他永远永远地在我心里。他并不是作为一种乐趣,却是作为我自己本身而存在。所以我们是不可能分离的。”凯瑟琳是爱希刺克厉夫的。我不知道该说她天真还是现实。如果她以为她嫁给希刺克厉夫就可以帮助希刺克厉夫脱离下等人的阶层,那她真的很天真,所以她失败了,埃德加林淳并未尊重他;在或许她很清楚选择希刺克厉夫后会过什么样的日子,她说的“乞丐”,她才嫁给了埃德加林淳。可是生活是残酷的,一切并未如凯瑟琳预测的那样发展。
在书上是这样描述到:“两个词可以概括我的未来——死亡或者地狱,失去她后,生存将是地狱”!希刺克历夫生命的本能在爱的名义下被扭曲,而死亡这种自毁力量接替而上…我想悲剧大约是基于对灾难的反抗,希刺克历夫在辛德雷的摧残和凯瑟琳的背弃后,在不能实现爱的欲望下,对于他生命的意义只剩下复仇。
复仇过后的他,在填平凯瑟琳的墓穴后他对丁耐莉倾诉:当我同哈里顿坐在屋里的时候,仿佛我一走出去就会遇见她;当我在旷野散步的时候,仿佛我一回去就会遇见她。当我从家里出来的时,我忙着回去,我肯定,她一定在山庄的什么地方;而当我在她的屋子里睡觉时——我又非出来不可。我躺不住,因为我刚闭上眼,她要么就是在窗外,要么就走进屋里来,甚至将她可爱的头靠在我的枕上,像她小时侯那样,而我必须睁开眼睛看看。因此我在一夜间睁眼闭眼一百次——永远是失望!它折磨我!我常常大声呻吟。现在,既然我看见了她,我平静了——稍微平静了一点。那是一种奇怪的杀人方法,像头发丝那样的一丝丝地割,十八年来她就用幽灵样的希望来引诱我。
或许因为我太过年少,我想我从理智上是不相信爱情的,或者说不相信一生一世的爱情,至少生活中我还没有看到。当一方去世,另一方依然能让感情保持深厚。时间是可以淡化一切的。刻骨铭心的爱让我对希刺克历夫的同情又多了几分。
十几年来,凯瑟琳的孤魂在旷野上彷徨哭泣,等待着希刺克厉夫。希刺克厉夫终于离开了人世,他们的灵魂不再孤独,而在黑夜的旷野上,山岩下散步……
9.《阿童木》观后感850字 篇九
当屏幕上显现《阿童木》时,场内沸腾了。接着,我被带到了未来。
未来地面上已经严重污染,到处都堆积了垃圾。人们意识到地面上已不能生存了,于是,他们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把一座山拔到天上,再让它飞起来。人们造了很多机器人,它们能帮我们扫地、倒垃圾、做饭以及上菜......许多事都由机器人来做。可机器人难免会生锈或损坏,于是,大都会也就是被拔起来的那座山上的人就把这些没用的机器人丢入地面。它们越积越多,越积越高,于是形成了一座连绵起伏的山岭——废铁岭。
又过了几年,一所小学里正在考试,当大家被一道物理题难住时,天马博士的儿子托比轻松地答完了所有的题而且全部正确。放了学,管家机器人奥伦带托比去看机器人战士——终极战士。结果,终极战士失控和托比同归于尽了。天马博士无法接受失去儿子的事实,于是,他造了一个与托比一模一样的机器人,并把珍贵的蓝核能量给了他。他不像托比那么乖,很调皮。一天,他不小心从高楼大厦上掉到了地上,无意中他发现自己能飞,还能钻入地底。回到家,茶水博士告诉了他是机器人的事实。托比机器人在悲伤之中离家出走了。
之后,他来到了地面,被叫做阿童木。他认识了许多朋友,有歌娜、呱呱、泥巴还有一个垃圾桶狗......最后,地面上的.老大发现他是机器人,把他放进了机器人竞技场。可在对战时,大都会的人把他抓回去了。终极战士需要蓝核能量,军事总督正要把蓝核装进终极战士时,天马博士夺回蓝核重新装回了阿童木的身体里。军方无法只好把红核装给终极战士,终极战士失控了,疯狂地破坏大都会。于是,阿童木回去和它对战,结果与它同归于尽了。虽然,阿童木的身体还是完好无损,可珍贵的蓝核却消失了。正在大家悲伤的时候,被他激活的老机器人输给了他多余的蓝核。阿童木复活了。
10.《边城》读后感850字 篇十
在边城的众多美景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茶峒人深厚而自然纯洁的感情。
虽然老船夫一家家庭不幸,翠翠的母亲没有等到父亲,只能自杀而死,留下翠翠给老船夫照顾,但在这个家庭中没有一丝的忧伤与痛苦,有的只是快乐与幸福——爷俩争着帮人渡船,还有一条黄狗陪伴、爷爷给翠翠讲故事唱歌、翠翠帮爷爷做饭泡茶等。虽然在爱情方面有一系列波折,但我们看到的是他们之间互相的关爱,无私地站在对方的角度替他着想。老船夫的很突出的一个特点便是不接受别人的施舍,虽然他渡了五十年的船,家庭也并不富足,但他没有接受渡船人的施舍,当有些人坚持扔下钱就走,他便会拿着这些钱泡茶买烟叶,方便路人。这种人们之间的纯洁情谊,恐怕也只在茶峒的纯净的阳光下才有的吧。
天保、傩送都是当地著名的“帅小伙”,而且还是兄弟。他们之间的相互照顾自然不用说了。最令人感动的是兄弟二人在碾坊相互吐露心声——兄弟二人恰巧同时爱上了翠翠。二老放弃了另一家的嫁妆而选择了翠翠。大老选择了车路,知道自己不会在马路上胜过二老便把机会让给了他,二老也不愿让哥哥吃亏,就定出了一人唱一天的规则。后大老死去,二老也因对不住离开了茶峒。这种没有任何金钱和利益的兄弟情,只有当地纯洁的人民才会孕育出来
再说小说中的一些配角。老船夫死后,城里众多的`好友都来帮助翠翠:帮她做了一个新的竹筏、帮她料理日常生活、顺顺也提出了要接翠翠到他家生活。每个人付出的不一定要多,但这涓涓细流汇聚成了一片令人欢快的小河。在小说结尾处出现了感人的一幕——翠翠的爷爷死了,但他爷爷的好友杨马兵来照顾翠翠,仿佛翠翠刚刚离开了祖父去又来了一位同样亲切的伯父。伯父给她讲故事,跟她一起渡船,和他一起快乐。在现在的社会中,你会发现这样的“伯父”吗?
虽然小说的以翠翠再次步入她母亲爱情道路的悲剧结局,但这种爱情却是当今所少有的。现今社会中,大街上的情人都只会海誓山盟、卿卿我我、吵吵闹闹,而翠翠与二老之间的感情正像歌声那样优雅,如天籁般纯真地降临在他们二人身上,没有所谓的高攀或其他利益,一切都溶于自然。相比之下,我们这些“爱情”又怎么能称之为爱情?只能对那份纯真与美好无限憧憬了。
【与幼儿教师对话读后感850字】推荐阅读:
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幼儿教师教育随笔06-27
幼儿教师个人工作总结与反思09-16
广阔的空间与幼儿教师的素质10-07
幼儿园教师立足岗位作贡献演讲与幼儿园教师竟聘演说稿09-15
幼儿园教师与家长沟通语言技巧10-03
幼儿教师师德演讲稿 爱心与希望10-10
幼儿教师演讲稿:与孩子相处的日子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