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语言飞扬智慧

2024-08-17

感受语言飞扬智慧(精选10篇)

1.感受语言飞扬智慧 篇一

让语言神采飞扬,让思维尽情翱翔——语文课堂中“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的培养”初探

语言是灵魂的宴请,是情感的宣泄,若想和学生有心灵的共鸣,情绪的共振,相互知心知意,需要教师做到真正的民主平等,并且以学生的学习利益为第一利益。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使学生主动的探求真理,体悟世事。学生若想明辨事理,首先要拥有自己的观点,并且要善于表达;教师若想了解学生,和他们打成一片,适时调整教育教学思路,同样需要聆听学生内心的语言。现今的学生视野开阔,思想活跃,精力充沛,兴趣广泛、个性鲜明。因此,给予学生充分的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生敢讲敢说,愿讲愿说,将会使教学呈现出一片绚烂的景象。那么,语文课堂中如何营造丰富自主的空间,通过语言活动展现学生的思想、才华、素质,使他们开心的面对学习,轻松的享受语文呢?通过一段较长时间的实践,我采用了几种“语言表达能力训练”的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我的原则是:尽可能的将时间交给学生,把语言还给学生。我和学生一起设计了几种形式自由、内容轻快的说话交流节目,让他们有充足的时间、环境、氛围来阐发自己的思想见解。

一、放飞自我。

这是上课伊始就进行的面向全体师生的演讲活动,按学号顺序轮流上台,一节课只安排一位同学。在决定开设这一活动之前,我综合了全体学生的意见,设计了几个层次——

首轮:最好自定演讲内容,选择话题,如果感觉确实无处着手,就由老师指定一个演讲范围,自己搜集资料,写出演讲稿,三分钟左右,要求背诵,其他方面暂不做要求。第一次演讲我指定的范围是“谈谈自己喜欢的一本书或一位作家”。初次登台的同学们大多表情拘谨,心情紧张,语音语调不够洪亮,且经常忘词。所讲内容也多是我确定的话题,虽然涉及的古今中外的作家作品不少,但几乎都是选择现成的书评或从前言中摘录一段,背下来了事。自己确定讲题,亲自动手写,能发表个人独特观点的学生凤毛麟角。在我所保存的首轮演讲稿中,82%属于前者。当然,也有表现出众的:情绪镇定自若者有之,感情充沛自然者有之,声音洪亮顿挫者有之。例如,有学生谈到2002韩日世界杯,发表了一番慷慨激昂的中国足球队誓词;有学生以自己的真实体验,探讨中学与小学的差异问题;有学生向大家介绍生活中的小窍门;有学生介绍流星雨的成因、景象和相关传说;有学生给大家讲聊斋故事,惟妙惟肖,极尽语言和表情的渲染之能事等等,学生在听这些话题时,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演讲者也成为获得掌声最多的同学。由此我们展开了一场大讨论:如何演讲才能吸引听众?经过反复研究,同学们都统一了认识,对自己的首次演讲作了全

面反思。

第二轮,第三轮,我们沿用这种形式,但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语言、内容、声调、感情、语速、表情手势、流畅程度等多个方面予以评价,学生演讲结束,立即自评互评,大家共同参与,既练说,又练听,还加强了交流与沟通。依靠我指定范围的学生越来越少,自己写作的学生越来越多,也有学生按我选定的话题“我欣赏的格言”“细微之处见真情”设计演讲稿,但内容已有极大的改进和充实,优秀的演讲者和稿件层出不穷,学生的胆量和表达能力,思想意识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许多真知灼见闪现在演讲中: “自卑往往被‘谦虚’包装,他的附属物是怠惰。在‘谦虚’的遮盖下,自卑者只会不求进取,自我禁锢。”

——《论自卑》

“爱因斯坦说过:‘我从来不欣赏一天到晚呆在实验室里的科学家,正如我从来不鼓励盲目用功的学生,只要用一点点技巧,我们就能用最短的时间,做出最大的成绩。’这也就是说,在漫长的求学路上,需要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有很多老师鼓励学生‘笨鸟先飞’,在学习态度上,这是可取的,但作为学习方法,则一无是处,有谁一开始就给自己扣上奔鸟的帽子呢?或许,只要讲究一点学习方法,苯鸟反而是

最聪明的鸟呢!”

——《要科学的学习》

“父母作为天真无邪的孩子的第一任师长,任何时候,都不应该言而无信,否则,孩子的心灵将会受到伤害,对其健全人格的形成有极大的负面影响。”

——《“曾参教子”的启示》

“原来我们都是一只只大大小小布满裂痕的木桶,可以选择躲在自卑的低谷中哀怨哭泣,也可以选择锲而不舍地播撒奋进的汗滴,浇灌饥渴的希望之种,等待鲜花烂漫的一刻„„”

——《破桶与鲜花》

“当你无法改变现实的状况,不妨试着换一下生活的视角,或许,你会发现上天并不是如此不公,在这一方面得到极少但会在其他方面硕果累累,失败可以造就另一片美丽!”

——《换一种视角》

当这项活动已无法满足学生日益强烈的需求时,我立即调整要求:取消单独上台,而是要寻找合作伙伴,少则两人,多则不限,共同确定演讲话题,集体表演,时间也相应延长。于是,有五人组合介绍欧洲五大足球联赛;有两人模拟校艺体节的开幕致辞;有几人通过小品的形式,展示同学之间的矛盾和友爱;还有表演自编自导的相声——因错用成语引发的笑话等等。学生的兴趣更加浓厚,表现也愈来愈出色。几

分钟的自由“放飞”,是他们课堂兴奋的开始。

二、灵感速递。

这是一个即兴发言活动,当某些课容量略少,规定内容提前学习完毕后,由老师或学生现场说一句话作开头,在规定的一分钟思考之后,抽签选定两三个发言人,作一分钟的即兴演说,再由学生自评互评。

学生说的开头千奇百怪,妙趣横生:

山崩了,地裂了„„ 课间,大家激烈的讨论着„„

我站在高山之巅„„ 仰望星空„„

动物园里的大猩猩突然失踪„„

听着这首歌,„„ 这世界变化太快„„ 我并不想哭„„

早晨醒来,我变成小米粒那么大„„

美军遭遇炮火袭击„„ 其实苍蝇也很可爱„„ 迎面走来一个„„

实在不胜枚举,学生的接述也饶有兴味,充满着幽默和智慧。很多未被抽到名字的学生都强烈要求发言,这个活动经常变成多人的即兴演讲,甚至变成故事接龙的游戏。

三、321直播。

“3”是指3分钟“视听新感受”,由学生介绍一些好书好文章或者自己喜欢的音乐、影视作品等;“2”是指2分钟“自由畅想”,学生自己选择图片、文字、图形等,展示出来,由其他同学进行联想和想象的练习;“1”是指1分钟“课堂总结”,让学生针对本课所学,从知识吸收、个人感想、意见建议等几个方面选择其一用一句话总结概括。在每节课剩余的六分钟里,这项活动又是一个小小的高潮。“视听新感受”中,学生特别热衷于介绍流行歌曲和电影电视,他们谈F4、周杰伦、小甜甜、TWINS;谈《哈里·波特》、《英雄》、《指环王》、《还珠格格》、《红萍果乐园》,我也热心的倾听,发现在学生感兴趣而成人或许不屑谈之的这些话题中,居然也蕴涵着许多思想,因为有学生在周杰伦的歌声中听出生命的坚韧与执着;在《哈里·波特》中感受伟大神奇的想象力量;在《还珠格格》中体会出许多庸人

自扰的窘境„„

“自由畅想”开启了学生的思维之门。有这样一次想象练习,颇耐人寻味。学生在一张白纸上画了一个大大的黑点,举起来问同学们:这是什么?——眼睛、雨点、粉刺后留下的黑头、靶心、弩圆的嘴、豹的斑点„„学生的答案丰富多彩,但主持的同学却暗暗摇头,最后,她问道:“为什么有这么多同学描述这个‘点’呢?为什么如此多的同学只看到这个‘点’而没有意识到这张纸的存在?”整个教室突然由热闹转入静默,大家都怔住了。“其实,或许只是因为这个黑点摆在这张纸最醒目的地方,又或许是因为大家想当然的认为无非又是一次想象练习。这就证明了许多人看事物的单一性和惯性。看到了最前面的黑点,就不假思索的认定它就是一个黑点,以前做过类似的练习,就按部就班的照做不误。其实,凡事只要仔细观察一下或认真思考一下,你就会立即发现,‘点’的后面有更值得肯定的东西„„”我相信,这次的“自由畅想”对我们每个人都产生了不大不小的震撼,我也由此对学生升起一种由衷的赞叹,真是藏龙卧虎啊!集这样的“天下英才”而教之,难道不是一种幸福吗?

“课堂总结” 不仅仅是培养语文能力的一种方式,也是了解学生思想境况、真实需求的阵地。曾有学生在作文讲评课之后提出:能不能进行一些专项的片段性写作训练呢?我立即采纳了这个建议,展开了观察力训练、理清思路训练、润色语言训练等。比如,我出示过这样一个句子:“一只鹰在天空中飞”。要求学生不改变句意,加以修饰、换词,使表达效果更好。这次练习评选的最好句子是:天空在鹰的翅膀下

翱翔。

四、我来执教。

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中,学生已经习惯了给我放假,自己上台讲课。两册语文书中的自渎课文都是学生自己设计教案,查找资料,上台讲授的。长篇课文,由几个同学分工合作,一至两人负责查阅相关材料,一至两人负责编写教案,一至两人负责讲课;短篇如诗歌,则由一人全权承担。最后书面写出课文教案、相关材料汇总、读后感、重点字词句的个人见解等。尤其是古典诗词,学生已经完全把我“解放”出来,他们自己讲的内容比我准备的还要多,还要好。如《送灵澈上人》,学生在讲这一课时,总结出古人写送别的几种方式:以景写别、以酒写别、以雪写别、以杨柳写别、以水写别、以想象写别、以情感写别。当然,这样的划分还显得粗糙稚气,但却显示出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另外,我和学生还一起选择了许多名家名作、精美散文、哲理小品等文章集体阅读,这些作品,也由学生自己制定讲课重点,确定难点,遇到难以理解的语句,我们就共同商量着解决,学生在讲完听完后,自己作摘记,撰写阅读心得。八个多月的时间,已累计印发六万三千多字,学生的摘抄和评论平均已达五万余字。

五、另类观察。

这一环节分两类,一类是扩大对课文的理解范围,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例如,在学习《邓稼先》之前,先组织了一堂“科学在我身边”、“我国的军事国防力量”“推动历史发展的杰出人物”三大版块的小组讨论会,然后依据课文和查找的材料,写出了《邓稼先事迹报告》。《社戏》一课后,我组织学生参与:“找寻社戏之美”的活动。学生提出《社戏》中的人情美、景物美、纯真的童心美、“偷豆”的野趣美、行文的波澜起伏美、记忆沉淀美、结尾的余音绕梁美、心理刻画美等多种美感研究。日本学者比嘉佑典说:“我们应当学会从各个角度去看问题,一样东西,做着、站着、蹲着、躺着、站在凳子上„„各个不同的角度去看,就会看到不同的样子。”对课文的理解,同样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强求统一只会压制学生的思想,扼杀他们的兴趣。因此,我引导学生在语文的学习中,加入自己独特的感受和领悟,大胆阐述自己的观点。除非出现常规性或原则性的错误,我一般都给予认可,并且尽可能的让他们多思考,多发言。学习《木兰诗》,对文中极力铺陈的“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一

句,学生就有多种多样的理解:

表现木兰出征前的紧张准备; 木兰四处购置行装,体现一种繁忙的景象; 木兰一旦作出从军的决定,就一丝不苟谨慎对待各种细节,物品都要求最好最精良;

是木兰对家乡的留恋情感的体现; 木兰具有反间谍的意识,为了躲避敌人的耳目;

„„

这些措施使学生开拓了感性认识,加强了知识吸收,锻炼了多项思维。使学生以课文为基石,全面扩

展知识系统,提高综合能力。

另一方面,我引导学生对某些传统认识作逆项思考,比如,“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否有其正确性,从哪个角度可以讲得通?学生在积极考虑后,回答说:“曾有科学证明:7+1>8,即适当的休息,可以更精力充沛的工作。‘艾氏遗忘曲线’也说明,适当的休息所造成的学习上的间隔,有利于增强记忆力。当然,打鱼与晒网的比值要合理。”再如,“任何改正,都是进步”这则名言,是否有其局限性?学生回答:“许多名言有其特定的语言背景,脱离语言环境单纯的解释,容易造成理解上的偏颇。有些时候,不分原则的改正反而是退步,如袁世凯登基,张勋复辟等,是典型的逆潮流而动,遭千万人唾骂。” 在这样的语言环境中,我们的课堂从来不是一潭死水,它像大海,永远变幻,就是在宁谧的时候,也孕育着丰富多彩的波澜,创造性思维的浪花随时跳跃奋飞、奔腾四溅„„。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语言交流、信息交流、情感交流以及学生自身进行的各种思维活动,始终不断地进行。以语言激活兴趣,以兴趣激活思维,以思维激活能力。这诸多的练习活动,使学生把语文看成最可信赖的朋友,敞开

心扉,以一种亲切轻松的态度与它对话、畅谈。

我将始终执着地追寻这样一种境界——教师、学生、文本完美的融为一体,像一泓清溪,像一曲牧歌,带着情感的激荡,带着知识的镌刻,带着心灵的净化,在语文的广博天地中,自由、舒展、灵动、快乐的飞翔。

2.感受孔子智慧 篇二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二千五百多年前的《论语》,真能解开现代人的心结吗?

孔夫子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这么多学生,也是家家都有难心的事情。那么他们是怎样看待人生遗憾的呢?

孔子的学生司马牛有一天忧伤地说:别人都有兄弟,偏偏我没有!

他的同学子夏就劝导他说:“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子夏自称自己的名字叫“商”。他的话分几个层次:

既然死生、富贵这些事情都是天命所归,个人无法左右,那就要学会承认并且顺应。

但保持一颗诚敬的心,减少过失,对他人谦恭有礼,却可以通过提高自身修养做到的。

一个人能做好自己,普天下的人就会爱敬你如同手足兄弟。

所以,做一个有良好修养的真君子,又何愁没有兄弟呢?

尽管这段话不是出自孔子之口,但代表了《论语》所倡导的一种价值观念:

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第二个态度是,要尽可能地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

承认现实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

一种遗憾,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遗憾的后果是什么呢?那就将如印度诗哲泰戈尔所说:“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

提倡人格的尊严

我们常常会说,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什么事情是好的,什么事情是坏的。

其实,很多时候对一个事情的判定,并不能简单地以应该不应该和好不好来区分。你什么时间做这件事,把这件事做到什么程度,会直接影响到这件事的性质。

孔子特别强调做事情的分寸,“过”和“不及”都是要尽力避免的。

孔子提倡仁爱,但他并不认为应当以丧失原则的仁爱之心去宽宥所有人的过失。

有人问他:“以德报怨,何如?”

孔子的回答是:“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孔子给出的答案乍听有点出乎意料,其实这正是孔子告诉我们的处世的分寸。

孔夫子在这里提倡的是一种人生的效率和人格的尊严。

他当然不赞成以怨报怨。如果永远以一种恶意、一种怨恨去面对另外的不道德,那么这个世界将是恶性循环,无止无休。我们失去的将不仅是自己的幸福,还有子孙的幸福。而以德报怨同样不可取。也就是说,你献出太多的恩德,太多的慈悲,你用不值得的仁厚去面对已经有负于你的人和事,这也是一种人生的浪费。

在两者之外,还有第三种态度,就是用你的公正,用你的率直,用你的耿介,用你的磊落,也就是说,用自己高尚的人格,坦然面对这一切。

孔夫子就是告诉我们,要把有限的情感,有限的才华,留在最应该使用的地方。

今天我们都在说避免资源的浪费,却忽视了心灵的荒芜和自身生命能量的浪费。

为人之道

孔子很重视日常生活中的礼节。当做官的人,穿丧服的人,还有盲人路过他面前,他一定要站起来;如果他要从这些人面前经过,他就小步快走,这表示对这些人的一种尊敬。

对有官位的人,应该表示尊敬;对身上戴孝的人,他们是遭遇不幸者,也应该表示尊敬。对盲人,用今天的话来说,叫“弱势群体”,更应该表示尊敬。

这就是一种礼仪,这就是对人的一种尊重。孔夫子在其他场合也是这么做的。

《论语?乡党》记载:“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乡亲们一起行饮酒礼,仪式结束后,孔子总是要等扶手杖的老人出门后,自己才走。乡亲们举行驱除疫鬼的仪式,孔子一定穿着朝服,恭敬地站在东面的台阶上。这都是一些小礼节。其实,所谓圣贤的言谈举止就是这么朴素,它让我们觉得圣贤未远。他依然在把自己感悟到的道理,留给我们,一起分享。

孔子的学生子路曾经问他的老师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君子。孔子告诉他:“修己以敬。”好好修炼自己,保持着严肃恭敬的态度。

子路一听,又追问:“如斯而已乎?”这样就行了吗?

孔子又补充了一点说:“修己以安人。”修炼好自己的前提下,再想法让别人安乐。

子路显然还不满足,又追问:“如斯而已乎?”

孔子又补充:“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修炼自己,并让百姓过上幸福的生活,像尧、舜这样的圣贤之君还发愁在这件事情上没有做好呢。做到这一点,难道还不够君子吗?

孔子告诉我们的,首先是如何做最好的自己。“修身”是对家国、对社会负责任的第一前提。孔子和弟子力争做“最好的自己”,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履行对家国、对社会的责任。

别人曾问子路:你的老师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子路没有回答。孔子后来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这样回答呢:“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当我发愤用功的时候,我可以忘了吃饭;当我快乐欢喜的时候,我会忘了忧愁。在这样一个行所当行、乐所当乐的过程中,不知道我的生命已经垂垂老矣。这是孔子的写照,也是中国知识分子追求理想人格的一个写照。

中华文化的先驱:孔子

3.读国学经典 感受智慧之光 篇三

国学博大精深,历久弥新,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人安居乐业,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国文人的精神脊梁。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绵延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也是因为有了如此深厚的国学文化做支柱。这种文化一直贯穿中国的历史发展,也一直贯穿于每一个中国人的成长历程。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让我对国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感受到国学中的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经典理论,细细的反省一下,我感觉确实受益匪浅。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获得完善的知识,只有用知识武装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谈家国天下。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远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没有实现之前一定要先把眼前的做好。知识能够让你更懂得怎么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去完善。比如;在工作中,我们要做的不是发怒不是指责,要从自身找不足,或是制定一个短期和长期目标,放在一个最显眼的位置,能够时时的看到,这样你就能比较容易的实现目标。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孔子说:"学生,在家里孝顺父母,在外要敬爱兄长,做事谨慎而诚实,博爱众人,而亲近仁德的人,躬行实践之后有剩余的力量,再去学习《诗》《书》等经典。"通过学习国学,我明白了许多人生道理,如对自己的父母应该以感恩的心去对待;对有困难的人应该从乐于助人的心去对待;对犯错的人应该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孩子从小就被教育要讲礼貌,尊敬长辈等。它在教我们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一个有礼貌的人。可以说,国学知识里面对人生道理仿佛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个指南针,在你看不清前方时,为你拨开眼前的迷雾,为你指出正确的方向。

现代人生活在繁华的都市,互联网,手机,汽车等现代工具让我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功利。生活在这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现在真的幸福吗?我想答案时否定的。随着现代化社会的快速发展,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也接连出现,自杀,猝死,抑郁症,吸毒等问题也一直困扰着现代人,中国每年有25万人的自杀更加让人触目惊心。现代化提高了国人的生活节奏,但并没有从根本上带给人们快乐,反而带给人们更大的压力。是高科技的错吗?我想不是,人类要进步,社会要发展,必定要进入现代化。我想是人们的心灵面对物欲横流的社会,再也不能安静下来了。为什么心灵不能安静下来了那?因为人们面对这烦躁的社会,不知道如何生活了,心中少了那份宁静与自在。一个国家只是以物质为基础,而精神上一片荒芜,这是很危险的事情。一个人如果没有文化做基础,一遇到繁杂的事也会不知所措,这里的文化不止是学校教的文化知识,还有中国祖先留下的关于人生的哲理。是我们该静下心来,研读下我们圣贤的教诲时候了。中央也提出和谐社会,这个和也是来自古老的论语。只有大家都有了统一的为人处事的准则,这时候人们的心才会安静下来,不被社会上各种现象和问题所困扰,中国也才能真正的达到和谐。

4.感受语言飞扬智慧 篇四

-----读《双主题学习整合教学的智慧》有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的这个方面正取决于此。”“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一个人能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的学生,比起不掌握这种乍看起来很简单的迅速阅读的学生来,就显得能够更迅速更顺利地应付任何作业。在他的脑力劳动中就没有死记硬背。他阅读教科书或别的书籍时,比起那种不会同时阅读和思考的学生来,情形就完全不同。在读过以后,能够清晰地领会对象的整体和组成部分、相互依存性和相互制约性。”而毕老师的探索也证明,大量阅读不但可以解决素养提高,而且能够同时解决音标中需要落实的知识点、能力点的问题,这两个方面也就是她所说的“双主题”.。今天把我的读书体会和大家分享一下。

毕英春老师提出,引领学生围绕主题,开展课内海量阅读,丰富学生学习语文的生活。在“双主题整合教学”理念,体现了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原则,首先要理解什么是“双主题教学”?

“主题”一词中,起初是一个音乐术语,指乐曲中最具特征并处于优越地位的那一段旋律,即主旋律。后来,被广泛用于文学创作之中,与我们古代的“主旨”和“立意”等词同义。一部作品,可以有一个主题,也可以有多个主题。

一提到语文的“主题”,老师们很自然地想起教材或某单元的特点。教材编写特点,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围绕主题来编写教材的。如,五年级教材,共有八个主题,分别是:“走进西部”“永远的童年”“语言艺术”“他们让我感动”“中国古典名著之旅”“走进信息世界”“作家笔下的人”和“异域风情”.“永远的童年”这个单元人,共有一篇文章,《古诗三首》向我们展示了三幅古代儿童生活的画面-----晚归的牧童的恬淡与惬意,渔童行舟过江的天真与活泼,以及农村孩子卧剥莲蓬的无忧无虑;《冬阳.童年.骆驼队》和《袓父的园子》侧重反映了现代和当代中国儿童的生活侧面-----骆驼队的祖父的园子给童年带来的快乐;而《童年的发现》呈现的是外国儿童的童年趣事;《儿童诗两首》则写了儿童丰富的想象和美丽的憧憬。它们尽管体裁不同,风格各异,但都使我们看到了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童年生活的多姿多彩,一各难言的亲切和温馨感会久久地萦绕在心头。这个单元的“主题”,自然指的是内容情感主题。

但是,把语文教学和学习的主题仅仅定为“内容情感主题”,那是不全面的。叶圣陶老先生说,语文是一门“学习运用语言”的功课,强调“听、说、读、写四种本领同样重要”。吕淑湘也强调语文学科的重要性,“学习一切科学、一切文化的重要工具”。语文课程也对语文学科进行定位:“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基于上述专家的观点和国家课程标准对语文学科的性质界定,我们应该非常清晰地认识到,语文教学和学习除了人文赏析的“内容情感主题”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就是“语言文字运用主题”。

在教学中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互为依存,密不可分。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只有引领学生唱响这两个“主旋律”,才是完整的语文教学,才是真正的语文学习。语文教师出于培养学生理解与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这一独特的目的,就必须关注课文“怎么说”,必须侧重课文的言语形式。语文教师如果只关注课文的内容,势必把《小英雄雨来》上成思品课,把《自然之道》上成环保课,把《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上成科学课,把《方成公主进藏》上成历史课。让学生在理解内容中,注重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体悟,才奶提升学生运用语言文字和赏析作品的综合素养。

从阅读教学的实际状态而言,也应该是“双主题”的。一篇课文,我们一般要研究写了什么,为什么写,怎么写三个问题。“写了什么”“为什么写”就属于“内容情感”,而“怎么写”就属于“语言文字运用主题”。

赞可夫认为,传统教学进度太慢,大量的时间花在单调的重复讲授和练习上,阻碍了学生的发展。因此毕老师也主张减少教材和教学过程的重复中求得教学速度,从加快教学速度中求得知识的广度,从扩大知识中求得知识的深度,推出整合教学的基本模式。

基本课型:1+X单元主题教学 “1+X+Y单元主题教学”:贵在融合

“单元主题教学”就是把教材的一个单元看作一个整体,整合本单元的见容情感主题,挖掘本单元的一个训练点主题,然后围绕重点,大胆取舍,做到一课一小得,一单元一大得。

“1”,指的是精读课例的教学。从教材的每个单元中挑选一篇富有代表性的文章进行“精读”.精读课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实现与文本、教师、编者、同学们的平等对话,理解内容,从中口味、欣赏到蕴含在词语、句子背后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听说读写语言基本能力的训练,并渗透、领悟一定的学习方法。这篇文章就是叶老“例子观”中的“例子”,担负着“以例悟法”的艰巨任务,起着“举一反三”的作用。“X”指的是若干篇略读课例的教学。每单元内除一篇精读课例之外的其他几篇文章,都作为略读课例。对于这些文章,不必逐一探究每个字、词或句子的意思,可有选择性地进行阅读,跳过某些细节,以求抓住文章的大概或自己所需,从而加快阅读速度。一般采用学案的形式,放手让学生运用精读课例中学到的方法进行自学,即“依法自学”,起到“反三归一”的作用,旨在通过大量阅读,最后让孩子们感司点什么,实现从量的积累到质的突破。

“Y”指《语文主题丛书》的教学。根据学生的年龄段的特点,针对教材主题体系,中年级每学期拓展4本书,高年级每单元拓展一本书。拓展书目的教学,需在课内完成。一般情况下,可采用阅读汇报课、阅读检测课、自由阅读课、阅读欣赏等形式。强化本单元主题训练点,丰富积累语言,使学生在阅读中快乐成长。

1+X单元主题教学的三种形式

1+X单元主题教学,可根据看段特点、教材特点、教学目标、教学环节、学习兴趣、学习规律等等,将所学的文章进行重组,可“1+1”,可“1+X”也可“1+X+Y”概括来说有三种呈现形式:

一篇带多篇。在一节课的时间内,精讲教材中的一篇,然后围绕本课双主题,教师带领学生选读《主题丛书》或者教师自己补充的篇目,进一步落实双主题。

教材内多篇。指教材内的文章,如果能找到双主题方面的共同点,教师即可精讲一篇悟法,然后用教材内的另一篇(或几篇)进行实践。

教材外多篇。整合教学后,学生用3-4课时就能完成课本内一组教材的学习任务,节省了的四分之三的课内学习时间。因此,在课堂上,可用一节课的时间,引领学生阅读《主题学习丛书》中的多篇文章,实现反三归一。以上是我在这次读书中,对什么是“双主题教学”及“双主题教学的模式”进行了简单的梳理,我想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我们的教学工作就是千里这行始于足下,一面是美景,一面得探路。言出必行,行必有果。让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发展吧。让书香浸润学生的心灵,使学生享受读书的乐趣吧。

河畔景地小学

明立华

5.感受语言飞扬智慧 篇五

在袁绍帐下,他屡立战功,却也因此遭到袁绍的猜忌。为此,吕布深感不安,为了脱身,他向袁绍请求离军返回洛阳。袁绍表面上满口答应,并且委任他为司隶校尉,派出一队精兵护送他;暗地里,却指示护卫士兵找机会杀掉吕布。

吕布何等聪明,袁绍的诡计当然瞒不过他。到了宿营地,吕布命人在自己帐中鼓筝,自己却偷偷地逃走了。帐外的护卫兵听到筝声,一直以为吕布在帐中。入夜后,护卫兵手执刀剑冲入帐中刺杀吕布时,才发现上了当。

吕布逃出来之后,投奔了陈留太守张邈。在张邈的帮助下,他当上了兖州刺史,不久,吕布东山再起,成为东汉末年势力强大的军阀。

6.感受语言飞扬智慧 篇六

曹操生气地对部下说道:“等攻下城之后,把里面的人都活埋掉!”

曹操的话很快传进城里,城里的人怕城陷被埋。个个拼死守城,一连几个月未能被攻破。曹操心急如焚,与部下商量攻城良策,这时,曹仁站起来说:

“围城不能围得太死,一定要留出一个门来,兵法上说给敌人留条活路。现在您把这城围得这样死,还宣告说攻下城后把里面的人都活埋。这样,城里的人一定拼命死守。况且壶关非常坚固,我们进攻就会给自己带来伤亡;不进攻,长期暴露在外面消耗太大。现在已经几个月过去了,我料想城里的武器、粮草也消耗得差不多了,如果我们开一个门,让他们有点希望,他们说不定会投降。”

曹操听后,觉得很有道理,就按曹仁说的去做,留出一个门,让城里人出来。

这个办法果然灵验,壶关城里的人很快就陆续出来投降了。曹操顺利收复了壶关城,嘉封曹仁为都亭侯。

7.感受语言飞扬智慧 篇七

导语:我爱祖国语言美 自古以来,我国的语言一直是一门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它美化了我们的家园也美化了我们的生活。语言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也正是这样一座神奇的桥梁连接了无数零散的个体,从而汇聚成一股庞大的力量,反映着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壮丽前景和宏伟蓝图! 今天我们就来体验一下中华语言文字的美:

人们都知道雪是白色的,然而在文学作品中却有这样的语言描写:傍晚时分天灰暗了,仰头望去,突然天空中飘动着灰黑色的蝴蝶,一会儿由几只变成了一群,再一会儿由一群变成了一片,啊,那灰黑色的蝴蝶飘浮着……

“雪”在作者的眼中竟然成了“灰黑色的蝴蝶”,用这样的语言描写“雪景”,可谓是旷古绝今,这是作者在生活中的独特观察,这也是作者驾驭语言的独特魔力。

语言是作文最直露的脸面,最直观的装饰,最直接的感觉,所以在运用语言上古人留下了一个经典、形象的词语:锤炼。的确,运用语言它似金属的冶炼,需要经得起反复锤打。

语言是否具有魔力,不取决于语言本身的含义,而是使用、驾驭语言的本领和功力。

看,写小桥有着这样的奇妙:

桥,实在是一种奇怪的东西。

桥是理性的产物,但是,摊开画纸,画一条婉约的浅浅的河,我们会情不自禁的,在河上边会添上一座桥,好比画花儿要添上蝴蝶,栖鸟要停在树上一样自然。

没有桥的河有几种解释。一是太浅,一趟就过了。二是没什么人过河,顶多有一条小渡船罢了。如果船渡用得多了,人们便会又架桥。有桥便有人,有人便有故事。桥这时立即从理性的当然代表摇身一变,成了浪漫凄美的代言人。

不是么,《滑铁卢桥》上伤心的小胡子克拉克与绝望的费雯丽,魂断此蓝桥矣;白娘子与许仙在断桥的相会,共守鹊桥之约的牛郎织女;现代人惆怅的遗梦也被留在了廊桥上……朦胧恍惚间,飘来了一座江南小镇,依旧是桥,这里是“小桥流水人家”,岂能无桥?陈逸飞凭借着油彩中一座座陈旧的无名小桥与它们身下穿过的乌蓬船,勾起了多少人的流连与不舍?(蒋凌)

极美的语言是建立在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的基础之上的。借助于你的联想和想象,语言就在你的手中准确驾驭、自如玩耍:有时它像缤纷的花瓣、有时它像彩蝶的翅膀,有时它像梦中的明月、有时它像云中的仙子,语言营造得有声有色、亦真亦幻、如烟似梦的一切,让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睹其物,如临其境。灌注声音,涂抹色彩,让语言具有“刺激性”。

语言的“刺激性”就是让作文的语言绘声绘色。所谓“绘声绘色”就是指在写作上,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的形态、特征做具体、生动的描摹与刻画,使读者对描摹刻画的对象获得真切、具体的感受和印象。绘声绘色的关键是从诸多方面,描摹事物的形状、神态、声音、色彩、气味、质地等特征,调动读者的眼、耳、鼻、舌、身各种感官,使读者视之可见,闻之可觉,触之可得。能够使读者从视觉上的“刺激”转化为心灵上的“刺激”,这样的文章才具有“可读性”。

语言要具有“刺激性”,一是抓住事物特征,表现个性,以其独有的特色呈现于人的`视野。只有抓住了它的独特之处,才能反映独特的个性,并且由这独特个性,体现出作者对此所蕴含的意旨;二是多角度、多层面描写,或全面或局部,或精雕或勾勒,或详写或略写,或静态或动态等等。输入形象,营造想象,使语言获得“诱惑性”

语言的“诱惑性”就是让作文的语言具有“形象感”和“想象力”。所谓“形象感”就是化无形为有形(也可化有形为无形),变枯燥为鲜活;所谓“想象力”就是由陈俗推出新奇,让文章的语言像酵母一样发酵、膨胀。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中香菱说:“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这“白”和“青”两字“念在嘴里倒像有几千斤重的一个橄榄”,不难看出这两句诗对香菱的“诱惑性”之大。

“有形”、“鲜活”、“新奇”、“生动”的营造,依赖的是文章语言的魔力。只有让语言站立于纸上,才能让内容去“诱惑”读者。

袒露心灵,汇聚真诚,让语言融入“情感性”

优秀作文希望给人美的享受,所以必须袒露作者浓浓的真切的情感,这些情感产生于作者的心灵,流露于文章的语言,如果每一种情感,都能够牵动我们的泪腺,每一种发现,都让我们震撼我们的心灵,那么“优秀”美的情感依靠美的语言表达,美的语言承载着美的情感。

阅读下面的散文片断,你就可以感受到这一点。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305篇,最爱就是这首《蒹葭》。蒹葭二字似乎天生就是给诗歌作题目的,在纸上写,耳边听,嘴中念,心里想,都那么美,那么可思而不可言。这两个带草头的汉字也特别像身段娇好的美人,还带着那么点山野气,露水味儿。(《迷津处一片蒹葭》留白)

8.展示教师风采感受语言魅力 篇八

口马春霖

语言是人类思维、交际和传递信息的工具,教师要完成教学任务,需要用语言贯穿教学始终。俗话说“言为心声”、“听其言可观其人”,教师的语言是其心声的外在显示,反映了教师自身的思想、修养、能力和学识。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语言可以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动性,调节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而中学思想品德课的性质、地位和特点又决定了思想品德课教师尤其要注意努力提高自己语言方面的素养,讲究语言艺术性。

一、丰富的词汇

词汇是语言的基本细胞,掌握词汇越丰富,语言无疑会越生动活泼。学生通常是通过教师的讲述而对教材内容进行理解掌握的。因此,要吸引学生,教师必须使自己讲课时的语词做到丰富多彩,妙趣横生。教学中,教师如能适时、恰当地引用一些名言警句、诗词歌赋、民间俚语、幽默笑话甚至经典广告,都会调节气氛。如在教授“挫折面前也从容”一课,讲到“要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时,我在学生仔细阅读教材、充分展开讨论的基础上,一口气用了下面的一段话作为该知识点的总结:“‘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同学们一旦树立了远大的人生目标,你就不会轻易地屈服于各种挫折。纵然人生旅途有着许多‘坑坑洼洼’,有着许多‘解不开的小疙瘩’,有时甚至是‘山重水复疑无路’。然而,有了人生目标的正确指引,你就会格外地‘珍惜每一个清新的早晨、每一个宁静的黄昏,珍惜生活的每一个片段、每一个进程,珍惜人生的每一次坎坷、每一步奋进’。那么你就会‘走出自卑的峡谷,迈出惰性的陷阱’,呈现在你眼前的,将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景象”。(论文范文)这样,旁征博引,把各类知识熔为一炉,触类旁通,既实现了传授知识的目标,又体现了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同时也给学生留下永难忘怀的深刻印象。

二、充沛的感情

思想品德课教师的教学不像一些人想象的那样,只是简单的周而复始和循环往复,只起“传声筒”、“留声机”和“搬运知识”的作用。事实上,思想品德课教师要善于以自己激越的思想感情和坚定的理想信念去焕发学生的政治热情,激起学生思想上的波澜,引起他们情感上的共鸣。教师的这种激情来源于其自身对高尚理想情操的执著追求,来源于对高雅生活情趣的无限向往。有了这种思想情感与情趣,教师执教起思想品德课,自然可以激情四溢,豪情满怀。如在教授“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一课时,我饱含深情地朗诵道:“深邃的天空容忍了雷电风暴一时的肆虐,才有风和日丽;辽阔的大海容纳了惊涛骇浪一时的猖獗,才有浩渺无垠;苍莽的森林忍耐了弱肉强食一时的规律,才有郁郁葱葱。泰山不辞杯土,方能成其高;江河不择细流,方能成其大。宽容是壁立千仞的泰山,是容纳百川的江河湖海。”接着,又在学生列举历史上几则有关宽容事例的基础上,再次总结如下:“宽容是鲍叔牙多分给管仲的黄金;宽容是曹孟德焚烧投敌信札的火炬。蔺相如的宽容让廉颇‘负荆请罪’;娄师德的宽容让其弟弟学会‘唾面自干”’。我的这段注人情真意切的教学语言,以排山倒海之势,挟雷霆万钧之力,字字铿锵,掷地有声,拨动了学生微妙的审美情思,引起其心灵的颤动和共鸣,使其对思想品德课产生浓厚的兴趣。由此我深深体会到,教学中,教师在向学生发出各种教学信息时,如果感情缺乏诚挚深沉,那么就很难激活学生心理感受中的情感功能。实践证明,那种枯燥无味的说教,故弄玄虚的扯淡和颠三倒

四、麻木不仁的陈述,只能使学生倍感厌倦、无聊。正所谓“言不激切,则听者或未动心”。

三、多变的语调

要吸引学生的注意,活跃课堂气氛,光有充沛的感情还不够,还要注意语调的变化,即教师要恰当地调整说话的速度和节奏,要善于运用疑问、惊叹、排比等句式,使语气有起有伏,抑扬顿挫。如在教授“承担对社会的责任”一课时,针对当前社会上由于拜金主义思潮的冲击和享乐主义观念的盛行,许多人道德失范、诚信缺乏、思想滑坡,并由此导致自私冷酷的思想和行为,我用沉痛的语调描述了小悦悦惨死的一幕。随着我深沉悲愤的语言描述,学生们沉浸在对小悦悦深切的同情和极度的惋惜之中。稍作停顿,我话锋一转,说道:“应该看到,我们生活的社会应该是一个互帮互助的社会,更应该是一个人人相互关爱的社会。上述的这些自私冷酷的思想和行为,仅仅是社会主义蓝天中的几片阴云,仅仅是共和国大厦上的几线蛛,仅仅是民族大草原里的几株杂草„„随着社会主义道德的大力弘扬,高亢的主旋律毕竟会淹没那种不协调的噪音。就是在我们周围,这种自私自利的思想和行为,总体来说不是显得势单力薄吗?”在此基础上,我再深情地朗诵2011“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最美妈妈”吴菊萍的一段颁奖词:“危险裹挟生命呼啸而来,母性的天平容不得刹那摇摆。她挺身而出,接住生命,托住生命,托住了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传统美德。她并不比我们高大,但那一刻,已经让我们仰望。”精彩的颁奖词配上我的深情朗诵,学生们倍感热血沸腾。这样语调时而激昂,时而深沉,时而严肃,时而明快,充分运用语调上的轻重缓急把学生引入角色,不时在学生刚刚平静的思维水面上激起新的涟漪,收到“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之效。

四、绚丽的色彩

思想品德课教学要从火热的现实生活出发,富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反映时代的脉搏,体现时代的精神和要求,这就要求思想品德课教师:

1.学会选用有感情色彩的语言来进行教学。如在教授“维护国家安全:我们的政治义务”一课时,针对有关国家在我国固有领土“钓鱼岛”和“黄岩岛”问题上的大放厥词和挑衅行为,我将其斥为“小小寰球,有几个苍蝇碰壁,嗡嗡叫”,表示强烈的憎恶;而在教授“共同浇灌民族团结之花”一课时,针对**不断在西藏地区制造事端、意在分裂祖国的企图,我又将其贬为“蚂蚁缘槐夸大国,蚍蜉撼树谈何易”,表示极度的鄙视。再如针对日本有关方面一再极力否认侵华战争的可耻行径,我则运用历史事实对其言行大加鞭挞,正义凛然,义正词严。反之,若教师在此问题上的表述稍有含糊或作臆测式的评析,则极容易模糊学生的思想认识。

9.感受语言飞扬智慧 篇九

引领学生体味语言的魅力

一、对比学习,感悟语言:

《浙江之潮》及《观潮》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奇观》里的一篇主体课文,《浙江之潮》节选自南宋文学家周密的文言文,《观潮》是描写钱塘江大潮的一篇现代文。

教材在《浙江之潮》这篇文言文后面附加了一篇现代文《观潮》。一篇文言文和一篇现代文编写在一起,体现了编者的独具匠心,两篇课文都描写了号称“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但在言语表达上却有着天壤之别,这种巨大的差别偏偏成为学生在预习时遇到的最大障碍,文言文对他们来说虽然以前在课后阅读积累中见过,可并不要求学习理解,只是阅读、了解一下有文言文这么回事就行了,这次却把文言文编入了主体课文要求理解学习,看着这些难以理解的文字,学生犯了愁,怎么才能降低学生对文言文的恐惧感呢?经过观察,我发现学生对课后现代版《观潮》有阅读兴趣。于是,我让学生通过阅读现代文《观潮》了解了钱塘江大潮的特点之后,再带领着学生在现代文《观潮》的语段中找出与文言文《浙江潮》词句相对应的句段。这样一来,就降低了学生学习古文的难度,也有效地保护了学生学习课文文言文的积极性。

于是,我先指导学生学习现代文《观潮》,概括课文的写作顺序,作者从声、色、形等不同的角度和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等不同时段描写了江潮的壮观雄奇,非常细致入微地把大潮展现在了学生面前,让学生在阅读学习中真切地感受到钱塘江大潮宏伟壮观的气势。在此基础上学生也了解了什么叫“天下奇观”。后学习文言文《浙江之潮》的时候,我先范读课文,使学生对文言文的停顿和语气能正确把握;接着我又带领学生读课文,让他们感受读文言文的韵味,后来学生便能从《观潮》中找出与《浙江之潮》相对应的语句。在一古一今的比较朗读中,学生对文言文意思的理解不讲自通,同时对文言文用字措辞高度的概括性和简洁精辟的特点有了深刻的体会,也让学生感受到了现代文遣词造句的细致入微、明白实用的特色。这也正是课程准标中强调学习语文要让学生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优美,从而热爱祖国语言文字。

同时,对比学习语言,也可以应用在体会古诗的情境中。如:第一单元的两首古诗《房兵曹胡马》与《马诗》,指导学生简单了解诗意后,展开对比,比较古诗有什么不同,学生从内容入手,首先发现它们在描写马的时候,写的方法不同:第一首实写马,把马的骨架、耳朵、奔跑的姿态,真切的描画出来;第二首虚写马,以金络脑代替了马。其次,学生又发现第二首诗描写了大漠的景象,第一首则无。随后,我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诗人寄托在诗中的情感,学生发现:第一首诗充满赞叹,寄托自己期盼建功立业的抱负;而第二首诗由景抒怀,可能怀才不遇,抑或命运坎坷,企盼驰骋战场,建功立业。由此,学生对于古诗诗句中寄托的诗情,有了深入的体悟。

二、探究语言训练点,感悟语言: 发现一个句子

整体感知是新课程主张的语文教学思想,怎样把握?这也是我一直在探索的问题,以往我惯用初读课文之后请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但是,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并不那么容易。在这课的教学中,我请学生用书中的关键词句补充句子。这样既降低了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难度,又有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实践证明,这样的设计有助于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有的学生说:“密密麻麻的红树林是海上奇观。”有的学生说:“婀娜多姿的红树林是一个神秘的植物天地。”还有的学生说:“盘根错节的红树林是一个世外桃源。”等等。

选准一个切入点

教学切入点关教学的成败,选准切入点,会把学生引入柳暗花明的圣境,反之会把学生引入歧途。《红树林》是奇观这一单元的内容,为充分构建单元主题,我以文中“我在海南岛琼山碰到海上奇观”一句为切入点,请学生品味语言,感受海上奇观“奇”在哪儿?以此作为教学主线,牵一发而动全身,引导学生学习文本,品味语言。

但是,在品读的过程中,由于对有感情地朗读关注得不够充分,设计得不够精细。还应在读出感情,读出画面,读出意境上做文章。

构建一幅画

文中说“一株株红树纵横交错,褐红色的树干弯弯曲曲,盘根错节,形成一座座立体栅栏。”这个词语表现出红树林的特点,从字面上,学生很容易理解,但是建立起表象却不是件容易的事。学生读文 后,理解了字面意思后,我还进一步引导学生说一说读了这句话,看了这个词你的眼前浮现出什么样的画面?学生想象后,出示红树林的图片让学生欣赏。又如:“树枝上盛开的花朵,微风中逸出淡淡的幽香。”描写幽香,作者用了“逸出”这词,我让学生用换词法体会,品出“逸”字的巧用:幽香若有若无,飘荡在海面,沁人心脾。学生在心中感受到香气的独特,不同于陆地的花香,这幽香与海浪相融,融入心田,牵人魂魄,无形中为香气勾勒了一幅画。

10.感受语言飞扬智慧 篇十

每一朵花,都是一个春天,盛开馥郁芬芳;每一粒沙,都是一个世界,搭建小小天堂;每一颗心,都是一盏灯光,把地球村点亮;每一个故事,都是一对翅膀,伴我们勇敢飞翔!孩子的幼年时期在其整个人生成长阶段非常重要,这一时期他们的认知、心理开始成长,开始形成自身的价值观,其人格和习惯也开始逐渐形成。因此,阅读适合他们年龄段的教育故事尤其有意义。本选题紧紧围绕素质教育的基本结构,结合青少年的发展特点,全面阐述素质教育,包括机遇、健康、美德、命运、能力、文明等方方面面。在持续开展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深深地感到,对青少年素质教育的多层面深入研究是推动青少年素质教育与推广的重要基础。为关心我国青少年素质教育的各界人士提供借鉴和参考,是我们策划本丛书的初衷和追求。

上一篇:三年级数学下册期中检测试题下一篇:中班故事《小猪盖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