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学生出国境交流协议书

2024-09-11

兰州大学学生出国境交流协议书(通用10篇)

1.兰州大学学生出国境交流协议书 篇一

淮北师范大学学生出国(境)学习协议书

甲方:淮北师范大学

法人代表:王建刚

地址:安徽省淮北市东山路100号 乙方:出国(境)学习学生

姓名:

性别:

身份证号码:

现就读学院、专业:

入学时间:

联系电话:

;Email:

现家庭住址:

;邮编:

丙方:出国(境)学习学生法定监护人

姓名:

与乙方关系:

工作单位:

职务:

身份证号码:

手机号码:

根据《淮北师范大学学生出国(境)学习管理规定》,甲、乙、丙三方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就乙方赴

(国家、地区)

(交流学校)学习的有关事项达成此协议。

一、甲方接受乙方的自愿申请,同意乙方以学生身份赴

(国家、地区)

(交流学校)学习,期限为

月 至

月。

二、甲方承担的义务

1、提供有关出国(境)学习方面的咨询和服务,对乙方出国(境)学习给予必要的指导。

2、负责向乙方在国外学习的交流学校介绍、传输对方要求乙方提供的相关材料。

3、为乙方办理出国(境)手续提供指导和帮助,并对乙方进行外事礼仪及安全方面的教育。

五、本协议实施过程中如产生争议,应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解决,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

本协议一式四份,甲方持二份,乙方、丙方各持一份。具有同等效力。自签订之日起生效。

甲方:淮北师范大学(公章)

甲方代表:

签约日期:

乙方:

签约日期:

丙方:

签约日期:

(签字)年

(签字)

年(签字)

2.兰州大学学生出国境交流协议书 篇二

关键词:出国留学,现实问题,大学生,解决方法

大学生是国家重要的人才资源, 出国留学有益于将大学生培养成国际化人才。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 出国留学教育作为国际间经济、文化、科技、教育交流的重要渠道和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已日益被人民接受。

《国际人才蓝皮书:中国留学发展报告》显示, 2011年中国出国留学人数达33.97万人, 占全球总数的14%, 居世界第一。中国留学生规模空前, 是世界上最大的留学生生源国。自2008年, 我国出国留学学生人数保持在20%左右的年增长速度。2011年中国出国留学人数更是达到历史上最大规模。留学人数达33.97万人, 比上年增长19.32%左右。截至2011年5月, 我国在日本大学就读的中国留学生占日本全部海外留学生总数的63.4%。在美国留学生占美国海外学生总数的22%。人民收入水平提升及国内教育资源不足为留学热升温奠定了基础。因此, 未来一段时间, 留学热还会继续。

同时, 在外留学人员的安全问题频繁发生, 留学安全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蓝皮书指出, 从2007年10月至2012年6月, 中国留学生平均每3个月就会有一起遇害事件。

笔者对近几年的主要案件进行了一番整理。

2010年5月, 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大学侯巴特SANDY BAY分校4名亚裔学生在过去的6周里先后在校园附近遭人殴打和抢劫。可谓“轻则损失财物, 重则性命堪忧”。

2011年10月29日, 在位于日本千叶县銚子市本成町的水产加工公司“新场产业”院内, 23岁的中国研修生朱永冲被日本同事印南义之活活打死。

2012年4月11日凌晨, 位于美国洛杉矶南郊的南加州大学校园附近发生一起枪击案, 两名20多岁的中国留学生在车中遭枪击, 在被送到附近一所医院后经抢救无效死亡。两个中国留学生遭枪击时是在一辆宝马车内。

2012年5月24或25日, 在蒙特利尔康科迪亚大学就读的中国留学生刘俊在当地被杀害后分尸。犯罪嫌疑人将尸体分别寄往保守党、自由党总部。

2010年5月16日晚, 赴美仅两个月的23岁中国女留学生姚宇在纽约皇后区法拉盛繁忙街区被一名墨西哥裔男子拖入后巷强奸, 并被一根金属管狠狠敲打头部, 21日脑死亡。

以上案件祸因各异:谋财、性侵、纠纷、交友等等, 排除客观原因, 留学生自身也存在不足, 这些不足同样可以在笔者开展问卷调查中体现。

本份问卷调查共有10题, 样本大小为243人, 有效人数为243人, 在江苏大学外国语学院学生会国际部的组织下对校内有意向出国的学生进行调查。以下是其中一些问题的调查结果:在“出国前愿意接受哪项培训”一题中, “语言培训”占到了100%, “学习国外文化, 当地习俗”仅仅占到了20%。在“如何看待留学生国外奢侈生活”一题中, 88%的受访者表示“不赞同”。在“针对留学生在国外的人生财产安全问题, 你认为应该采取哪个措施最重要?”一题中, “当地政府及学校承担主要责任”占到了96%, “相关培训机构增加课程”占到了61%“加强自我保护意识, 增强自我保护能力”占到了34%。在“留学期间最迫切的愿望”一题中, 73%的受访者选择“建立人际圈”, 排到第一。

案例以及问卷调查共同反映了几个问题。

首先普遍忽视跨文化学习的重要性。不可否认语言是交流工具, 但交流过程中摩擦产生的根源是文化差异。人际交往, 指个体通过一定的语言、文字或肢体动作、表情等表达手段将某种信息传递给其他个体的过程。通常人际交往有赖于传送者和接受者双方对交往信息的一致理解。 (《人际交往心理学》) 社会人文学博士霍夫斯坦特对文化下了这样一个定义:所谓“文化”, 是在同一个环境中的人民所具有的“共同的心理程序”。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人们, 受着不同的教育、有着不同的社会和工作, 从而也就有不同的思维方式。这就导致在跨文化交流中“刻板效应”被放大。刻板效应指社会上对于某一类事物或人物的一种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 (《人际交往心理学》) 即我们会把对某一类人物的整体看法强加到该类的每一个个体上而忽视了个体特征, 故对个体评价会产生偏差。

这些因素致使对交往信息不同的理解。如果处理不当, 人际交往便会出现较大问题, 加之留学生身处的是陌生环境, 单单从个人的社交能力及交际技巧加以提高是远远不够的。

其次,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 中国留学生中“不差钱”的越来越多, 并越发有炫富倾向。英美澳加等发达国家的留学整体花费不菲, 到这些国家留学的家庭总体来说经济基础较好, 不过绝大多数的留学生还是以学习为主要目的, 比较自觉。但有部分中国留学生盲目攀比炫富, 在不少国家, 中国学生俨然已与暴发户画上等号。这似乎也可以从南加大这起枪击案中得到佐证——最初的一些新闻报道, 过度强调受害者所乘坐的“宝马车”, 导致有人“幸灾乐祸”:炫富就该死。而那辆二手车折合人民币不到6万元, 还是受害学生省吃俭用辛苦攒下来的。这就是少数留学生炫富所带来的恶果。

接着, 绝大部分学生较依赖外界对自己的保护, 而不重视自我保护能力的提高。几起案件中都反映出留学生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欠缺自我保护能力。现在, 出国留学普遍趋于低龄化, 不少刚刚高中毕业甚至没有毕业的学生都通过各种途径出国留学, 家长较少考虑孩子的生活能力与心理承受能力是否能够单独在国外生活、学习。

最后, 身处异国的留学生择友不慎, 其人身安全势必受到巨大威胁。一个人生活在陌生的环境中, 身边的朋友与在国内相比少了很多。但留学生不应摈弃应有的择友标准以尽快找到归属感。出国留学培养了留学生的独立人格, 而这种人格就应体现于对自我标准的坚持。

各种问题的出现不但影响到了留学生的发展, 而且对国内有出国深造意向的学生也有了或多或少的影响。为了更好的对外进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乐天陶社现象分析

孔铮桢 (景德镇陶瓷学院陶瓷美术学院江西景德镇333000)

摘要:本文从女性主义视角对香港乐天陶社在中国陶瓷艺术与设计领域内所带来的作用与影响进行分析研究, 认为乐天陶社运行模式中的女性主义倾向是其成功的先决条件与必要因素。

关键词:女性主义;陶瓷设计;乐天陶社

本文为景德镇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景德镇加快形成陶瓷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探索——从‘乐天陶社’现象看外来力量对景德镇陶瓷创意产业的影响”的阶段性成果。

一、背景简介

乐天陶社成立于1985年, 是一家集陶瓷商业贸易、陶瓷艺术教育和交流为一体的综合机构, 在香港乐天成功开办之后, 上海、景德镇、北京先后创办了乐天陶社分店。如今, 每一家乐天陶社都有其独一无二的特点:除了销售风格迥异的陶瓷艺术作品以外, 香港及上海的乐天陶社还专门提供成人及儿童的业余陶艺课程, 景德镇乐天陶社则设有专业陶瓷设计工作室与制作空间, 面向世界各国的设计机构承接陶瓷制作订单, 并且, 还提供有国际艺术家驻场项目, 旨在更为广泛且迅速地接受各种新颖的陶瓷艺术讯息, 同时为这些讯息提供一个稳定的交流平台。

从1985年发展至今, 尤其是2005年5月1日景德镇乐天陶社正式落户于景德镇雕塑瓷厂内以后, 乐天陶社的运营模式不仅为景德镇这个千年瓷都带来了更为新颖的发展视角, 更为重要的是, 乐天陶社的某些创新之举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开创了景德镇陶瓷创意产业发展的新篇章。能够有如此的成就, 当与乐天陶社运营模式中无处不在的女性主义特质有着密切的关系。

女性主义一词最早形成于19世纪末的法国, 是由《女公民》报 (La Citoyenne) 的创办者欧克蕾 (Hubertine Auclert) 首先提出, 作为法国争取妇女选举权运动中的核心人物, 欧克蕾指出女性应为获得平等权利而进行斗争, “女性主义”一词故而又被译作“女子主义”“女权主义”。随后, 女性主义逐渐成为一种流行的社会思潮, 研究者认为其源头甚至可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 女性在与男权社会抗争的同时逐渐将男女平等这一单一的思想扩展到对女性特质形成的本源研究上来, 二十世纪初西方一些研究女性特质的专著中已揭示出女性的地位、特性乃至心理都是在权利社会中被男性话语建构而成的。因此, 到了20世纪60年

行交流, 大学生应该做出怎样的对策?

第一, 提前了解学习留学目的地价值观念、历史文化、民情风俗并作出适当调整, 从有效和广泛的跨文化视角去判断和了解在异国所见到的现象, 避免跨文化冲突及文化差异引起的负面态度和产生出的焦虑, 反抗或其他的一些心理问题, 更好地处理人际交往中的文化差异引发的摩擦。第二, 留学生要避免成为“显富型”:自理能力差, 财物观念淡薄, 花钱稀里糊涂;和“炫富型”, 追逐名牌与享乐, 攀比心重, 花钱如流水。要可予律己, 不炫富, 不露富。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念, 提高理财能力。第三, 在国内就要注重拜托心理上对父母的依赖, 提高独立生活能力, 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时时刻刻注意人身安全, 例如交通安全, 出游安全, 住宿安全。进行适当防身训练。第四, 树立正确的交友观, 在外留学所接触到的人形形色色, 人际关系也变得复杂, 代, 随着女权主义运动的兴起和妇女意识的觉醒, 众多女性先驱者已不再按照男性的价值观点来看待自己, 他们在认识自己独特的欲望、经验以及生活时, 慢慢建立起了一种新颖的“女性话语” (Female discourse) 来表达女性的世界。

本文中要研究的就是从女性主义的视角来解析在乐天陶社模式成功的背后, “女性话语”在其中所起到的决定性因素, 同时, 正是这种独特的话语结构, 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景德镇当代陶瓷设计产业模式中的发展与创新。

二、乐天陶社运营模式中的“女性话语”表现与影响力

(一) 工作模式中的女性话语特质

20世纪60年代以后, 由于女权主义运动的兴起, 妇女意识不断觉醒, 女性开始逐步认识到自己具有与男性截然不同的思想模式、生活方式和欲望需求, 这就需要构建一种与传统男权秩序完全不同的话语模式。现有的研究成果表明, 在文学界, “女性话语”虽然还没有一个明确的面貌, 但已具有多重性和扩散性、接近性和近似性、流动性和多重性的基本特征1, 也就是说, 女性话语与男性话语的权威性截然不同, 它呈现出温柔、多向、包容的特性。有趣的是, 这些话语特征同样也表现在乐天陶社的运营模式中。

从1985年香港乐天陶社成立开始, 推广陶艺教育, 帮助慈善机构、扶植年轻陶艺家就一直是陶社主要的工作目标, 在乐天陶社创办25周年的纪念画册序言中, 社长郑祎写道:“乐天陶社已成为中国当代陶瓷发展史上的里程碑。这种种的成就如何而来?这不仅仅归功于一群敢于追求艺术, 为中国陶艺不断努力的艺术家。乐天陶社是一个理念:努力实践教育、创作和慈善。在这里, 员工, 学生抑或朋友, 永远是乐天陶社的一部分!正是这种态度确保了工作室能够以低调的姿态积极服务于社会。”由此可见, 乐天陶社与国内其他主流陶瓷生产机构最大的不同在于它不仅仅以经济上的盈利为主要目的, 而是以一种具有母性魅力的教育、扶植、培养体系为建设目标。

在这种极富女性特质的话语基调下, 目前乐天陶社的工作内容主要分为艺术家驻场、陶艺创意市集、陶艺讲座、展厅、实验工厂与设计工作室5个部分:

1.艺术家驻场项目。这一项目面向国内外, 不论参加者的年龄和资历, 国内外的艺术家或艺术专业的在读生均可通过网络以

要辨清善恶,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尽快融入当地环境是每个留学生的愿望, 但应坚持自己的原则, 唯有如此才能避免交友不慎造成的惨剧, 保证自己的人身安全。

参考文献

[1].《国际人才蓝皮书:中国留学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9月17日.

[2].《人际交往心理学》刘晓新、毕爱萍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2月第一版.

[3].《简明人际关系学》奚洁人.陈莹.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第三版.

[4].《短期留学过程的跨文化适应研究》.华南理工大学.Supapit Khamtab

3.兰州大学学生出国境交流协议书 篇三

关键词:数学交流能力;结合体育专业;交流平台

一、问题提出

数学本身的学习就缺乏普遍性和针对性,这就造成学生不知道怎样应用数学去交流,为此,重视和培养高等院校体育专业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刻不容缓。通过数学交流使体育专业大学生能充分运用数学思想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和训练,从而有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本文选取了河南某体育学院的学生,共570人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对学习目的、交流能力、教师影响、教材影响、环境影响等五个方面的因素分析,并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给出了提高学生数学交流能力的培养措施。

二、数学交流的意义

(一)通过数学交流能够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首先,能够自如进行数学交流是进行数学学习的最终目标。而数学不仅是一种科学的语言,是人类语言的补充,也是人与人交流中不可或缺的一种工具。教师在授课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通过数学交流的目标的前提下,帮助学生在某些非正式的、自觉的观念与抽象的数学语言间建立起一定的联系,从而加深学生对数学概念、数学定理、数学公式的深层次理解;其次,通过进行数学交流可以使学生对自身所拥有的数学思想进行整理,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发展;最后,通过数学交流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对现实问题全面的理解。由于体育专业学生所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与其他综合类院校的学生不同,因此,在授课中发现即便是对相同的数学内容从事不同运动项目的同学却表现出完全不相同的认识和理解。

(二)通过数学交流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进行数学交流时教师要容忍学生出现错误,给学生暴露出来错误的机会,学生从错误中吸取教训,进一步完善他们的思维;为学生更好地进行数学交流不仅仅要提供时间和空间上的保证,还应多给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和展示自我的舞台,充分地表达、交流他们得到的观点。在进行数学交流中,师生、生生、生与实际之间相互充分地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能动性,使学生能发挥学习和训练的主观能动性。

(三)通过数学交流提高学生相互合作的能力

合作学习不仅是当前课程改革中倡导的三种学习形式之一,也是体育运动本身特性之一,无论集体运动项目还是个人运动项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需要进行合作。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以学生自身的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同时;来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保证让每一个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受益。根据有效合作的特点,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来进行分组,每组的学生在学习能力、组织能力、性别、个性、兴趣、特长等方面进行合理搭配,以此来保证组内成员之间的差异性、互补性和组与组之间竞争的公平性。增强了学生相互的合作意识,相互合作的精神以及与他人合作交往的能力。

三、研究影响学生数学交流能力的内容

(一)研究对象

被调查者为河南某体育高校的本科生570人,选取专业为体育类院校中的传统、具有代表性的专业。

(二)调查方案

调查目的:主要了解影响体育专业大学生数学交流的因素并给出相应对策。

调查方法:问卷调查法,访问法,查阅二手资料法相结合。

调查问卷中的主要内容:调查项目:学习目的、自身能力、教师、学习资料、环境影响。调查答案及处理方式:因素给出3个问题,针对每个问题提供5个答案分别为:完全不符合、基本不符合、不清楚、基本符合、完全符合。5个选项各赋分值9、7、5、3、1。学生的得分计算总分,如果越低,说明进行数学交流次数较多,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越强。

(三)研究程序

共发出调查问卷570份,收回550份,其中有效量表530份,数据的处理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

(四)结果与分析

首先对调查问卷的信度、效度、五个因素的相关性与各个分组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分析过程略),结果表明信度、效度均达到0.7以上,合理有效,各个分组间呈现相关关系。下面仅将差异描述结果单独列出做出说明。

将调查数据做分组处理,通过对比运动训练专业、体育教育专业、方向班、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男生与女生,在数学交流过程中的呈现的不同特点,并作出分析找到影响体育专业大学生数学交流能力的原因并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从表二的结果可以发现,其中运动训练专业的学生在学习目的的得分明显低于其他专业的学生。这说明运动训练专业的学生对数学的学习目标更加明确,对数学有较好的理解和认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在自身能力和环境影响两项的得分明显低于其他专业的学生,这说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对学习目标不是很明确,而对教师、学习资料的要求比其他的专业学生较高。

从表2中可发现,体育专业大学生数学交流中男女生之间差异性不明显;对大学生数学交流有影响的各个因素基本上对男、女生所起的作用是一样的,所不同的是女生环境影响的分数与方差略高于男生,说明女生的数学交流更容易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具有不稳定性。

四、数学交流能力的培养措施

(一)会听

数学学习中的“听”,主要指听课,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环节,是学生系统学习知识的基本方法,也是数学交流的一种基本形式。“会听”则是教师要教给学生会听课的方法,让学生听重点,理解本次学习的知识点有哪些;听难点,力求突破疑难;听分析,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听总结,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巩固。不仅要听老师上课,而且包括要听同学发言。听课主要是听老师对知识点的讲解、分析,要抓住重点,听好关键的步骤,概括性的一般的描述。倾听并接受他人的数学思想、观念,了解同学的观点,针对教师的分析与总结,反思自己的解题思路方法、观念。从生活实际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并最终在同学们的帮助之下解决问题。

(二)能说

说数学是数学交流的重要方法。说数学包括个人发言,数学对话,分组讨论等方式,是数学思想方法的交流。数学学习中的“说”是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重要形式。说数学,可以借助多样的课堂组织形式,如个人表述、小组讨论、师生交流、全班共议等,说数学,学生既可以说对数学概念、公式、法则的理解,也可以说对某个问题的分析,还可以说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对自己的推断和思想进行辩解以及向他人介绍数学趣闻,说自己存在的疑惑等。通过有顺序地讲述自己的思维过程,有条理地叙述自己的见解,讲清自己思路,说学习内容,通过说数学,理顺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和结果,提高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找到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找准新旧知识的联结处。

(三)实践

“做数学”就是将学习对象作为一个问题解决的对象,通过个人(独立或是几个伙伴的)探索性活动,包括操作实验、合作探究、预测假设、共享交流、积极思考、尝试修正等一系列主体性的活动,它强调数学学习是学生的发现、尝试、操作等具体实践活动;强调数学学习的探索性与体验性;强调数学学习也是一种认识现实世界的一般方法的学习;强调数学学习是群体交互合作与经验共享的过程。数学教学应该与学生的生活充分融合起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寻找数学、发现数学、探究数学、交流数学、认识数学和掌握数学。数学中充满分析和推理,书中很多例题虽有解题过程,但学生若不亲自去做,亲身经历和体验解题中的成功与失败的过程,就无法真正理解数学。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多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空间和动手“做数学”的机会,鼓励学生去动手,通过数学思想载体转换,将自己的数学思想由动作载体转换为图画载体,由图画载体转换成符号、语言载体,由实物模型、图表转换成符号、语言等,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接受别人的表达。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不同兴趣和认知状况,围绕所研究问题的不同方面进行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研究工作。通过不断研究,将一些孤立的概念串联起来,建立假设,同时激活一些已有的知识经验。学生通过个别化、自我激发式的学习,以不同的认知策略整合知识以自己适应的方式和步调来建构知识,这样的学习环境对于发展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十分有益的。

五、培养数学交流能力应注意的问题

教师应结合实际情况,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交流意识,不要急功近利。首先,应及时对学生的交流活动做出积极评价,多肯定其积极因素,给学生以交流的信心。其次,应充分给予学生交流空间和交流时间,满足学生的成功体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培养学生的交流意识。重视团队学习,把个人对问题的看法与同学的合作交流有机结合。使大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能够通过师生、生生间相互作用增长学识、自主探索,不僅有助于提高高等教育的教学水平,而且对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最后,在编撰和应用学习资料时,结合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实际需要,注意在形式上生动有趣、富于启发性。这样的数学教材才是体育专业大学生所的,才是适合体育专业大学生使用,有利于师生之间进行交流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徐春芳.论高职学生数学交流能力的培养[J].职业教育研究,2009,(2).

[2]汤淑英.数学交流在课堂教学中的意义和实践[J].教学与管理,2010,(4).

4.兰州大学学生出国境交流协议书 篇四

(研修、任教用)甲方与乙方(出国(境)人员)、丙方(出国(境)人员校内保证人)就乙方因公出国(境)事宜,签定如下协议: 第一条 协议三方当事人基本信息 1.甲方:北京大学 委托代理人: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5号 邮政编码:100871 2.乙方:

姓名: 性别: 所在单位: 国籍(地区): 居民身份证号码: 其他有效证件名称: 证件号码: 家庭住址: 邮政编码: 通讯地址: 邮政编码: 固定电话: 移动电话: 电子邮件: 3.丙方:

姓名: 所在单位: 职务: 通讯地址: 邮政编码: 固定电话: 移动电话: 甲乙丙三方的联系信息有变化的,应当自信息变化之日起5日内书面通知对方,否则由此引起的相关法律后果由责任方承担。第二条 派出信息 甲方根据人才培养和事业发展的需要,以国家公派、单位公派途径,选派乙方赴 国(地区)合作研究、研修、任教,预计出国(境)期限自 年 月 日到 年 月 日,共计 天。乙方应在出国(境)前将实际出国(境)日期书面告知甲方,否则按批准的出国(境)日期计算。

第三条 乙方在外期间,应当遵守我国和所在国法律,自觉维护祖国荣誉,不得从事有损祖国利益和安全的活动,不得有损害学校声誉和违背教师职业道德的言行。否则,除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外,甲方有权根据国家及学校有关教职工的管理规定对乙方进行相应的处理或处罚。

第四条 乙方无论以何种理由延长出访期限或改变身份,均应提前3个月向所在单位上报并提交甲方审批。因故缩短出访期限,需提前1个月向所在单位上报并提交甲方审批。未经甲方批准,不得改变身份或擅自变更出访期限。

第五条 乙方应在本协议第二条规定的回国(境)时间内按期回国(境),并在5个工作日内持护照或通行证向甲方报到,同时向甲方提交书面出国(境)总结。否则,自应回国(境)之日起视为逾期,按旷工处理。

第六条 乙方系执行岗位绩效工资制教职工,出国(境)期限内,基本工资照发,停发岗位津贴;乙方系执行协议工资制教职工,出国(境)期限内,按照折算月薪的20%发放薪酬。如乙方在学术休假期间出国,薪酬待遇按照有关学术休假制度的规定执行。

第七条 乙方出国(境)前,须与甲方房管部门签定《北京大学教职工因公长期出国(境)住房协议书》,或者开具与房产相关的证明。

第八条 乙方未经甲方批准不按期回国(境),按旷工处理,自应回国(境)之日起暂停发放其校内薪酬;连续旷工逾15个工作日,甲方可单方解除或终止聘用合同。属于国家公派、单位公派人员,须偿还出国(境)期间学校因乙方出国而资助的国际旅费、房费、生活费等;校际交流人员除偿还上述费用外,还需按对方资助总额赔偿学校。

第九条 因乙方出国(境)逾期不归造成甲方单方解除或终止聘用合同的,乙方应当在解除或终止聘用合同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来甲方相关办公室办理离校手续,并将人事及档案关系转出北京大学,逾期不办,造成人事及档案关系滞留所引起的相关后果由乙方承担;对于纳入二级人事代理的人员,甲方可根据乙方入职时签署的人事档案调转委托书直接将乙方人事及档案关系转入北京市人才服务中心。

第十条 经甲方同意,由丙方担任乙方国内保证人(保证人必须是校内在编在职职工),如乙方违约,丙方须协助甲方办理乙方结清经费、转单等离校手续。第十一条 甲、乙、丙三方在本协议履行过程中相互发出或提供的所有通知、文件、文书、资料等,均可以当面交付或以本合同第一条所列通讯地址履行送达义务。甲方将有关文件以挂号信函的方式按乙方提供的地址寄出,如发生收件人拒绝签收或其他无法送达的情形,或因乙方地址及联系信息有变化而未及时告知甲方,导致无法送达的,则从发件人寄出文件之日起视为送达乙方。

第十二条 本协议自甲、乙、丙三方签字之日起生效,三方保证遵守执行。协议书一式三份,甲方代表、乙方、丙方各一份。甲方代表(签字): 公章 年 月 日

(本人已仔细阅读并认可上述协议内容,愿意承担由此造成的一切后果)

乙方(签字): 年 月 日

(本人已仔细阅读并认可上述协议内容,愿意承担由此造成的一切后果)

5.兰州大学学生出国境交流协议书 篇五

本责任书适用于已通过《四川大学校际交流项目出境学习交流项目》选拔考核,获得交流学校录取,开始办理出境手续的四川大学在校全日制正式注册学生,以及参加会议、合作研究、访问考察、培训及比赛、演出、夏(冬)令营等交往活动的在校全日制正式注册学生。

一、行为责任

1.项目成员应具备责任意识,出境期间,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不参加任何损害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的活动,树立良好的川大学子形象,展示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积极宣传川大。

2.项目成员在外交流学习期间,同时受四川大学及对方大学双方的校纪校规约束。成员须遵守当地法律法规,尊重当地的民俗习惯和道德规范。如有任何不当行为,成员须自行承担所造成的后果,包括批评教育、违纪处分、法律制裁等。

3.项目成员在入选项目并确认参加后,如无特殊原因,不得随意退出或放弃、交换。

4.项目成员应按项目规定的期限执行项目。未经批准,不得随意改变行程,包括出访时间、返回时间和交流期限等。

二、安全责任

5.项目成员在项目执行期间,应对自己的安全负责,保持安全防范意识,外出一般应集体行动,不参加危险项目,不驾驭任何机动车辆、船舶或飞行器,不到环境复杂的地方。

6.参加项目的同学应做行前体检。如实告知身体状况,确保健康状况良好方可执行项目。

7.所有项目成员在出境前必须购买海外医疗保险和海外意外保险,或按对方学校要求购买相关保险。

8.项目成员在项目期间如发生人身意外或医疗健康问题,应自行负责。并及时联络双方学校,以取得必要的帮助。

三、服务义务

9.项目成员自入选项目起,应自觉树立为川大学生的交流项目服务的意识。

10.项目成员无论是在交流期间还是交流结束返校后,要积极响应学校的需求,为后续项目的成员提供指导和其他帮助。

11.项目成员在返校后,应向学校提交一份《交流总结》,体裁和字数不限,附上能反映交流活动的图片。

四、温馨提示:

因审批手续和办证机构等原因,学生仍有不能成行之可能。

本人声明已经仔细阅读、理解上述各项条款,作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同意遵守《四川大学在校学生校际交流项目出国(境)学习暂行管理办法》的相应规定。并保证家长签字真实有效。

学生签字:

家长/监护人签字:

日期:

****年**月**日

日期:

****年**月**日

家长姓名:

单位:

联系电话:

6.兰州大学学生出国境交流协议书 篇六

出国交流学生感想:我喜欢的新世界

作者/杨若昀

决定要去一个新的国家之前,个人的意愿很重要。因为一年之后,回国见了些同学、上了些课后,我很快就发现了自己身上无数的不足。比起在国内被应试教育熬出来的同学,我似乎少了许多学习的能力和坚韧力。然而,一年的美国生活并不只给我带来了上述“自责”,必须承认的是,我看见了一个新世界。

准备材料时,老师特别提醒我们,提供的照片一定要开朗些,让别人知道你很阳光。所以我一改往日抿着嘴笑的习惯,特地拍了两张开怀大笑的照片。我觉得之后我很快就接到了接待家庭的安置信与此密不可分。我的接待家庭住在Austin(得克萨斯州的首府),距离市中心的车程是30分钟。虽然这个距离在中国听起来有点尴尬,感觉住家像是在城乡结合部般的地方,但在美国,那却是最美好的、不吵闹也不偏僻的地点。家里有两个处在最欢快童年时期的孩子,分别是3岁和6岁。

必须承认我非常喜欢美国人教育孩子的理念和方式。下面就介绍一下我的美国高中。

第一次去学校选课时,看到两张纸上罗列的超过100门的课程清单时我震惊了。不仅有AP calculus(AP微积分),Environmental Science(环境学),English这样十分学术的课,还有“包罗万象”的选修课:服装设计、戏剧、汽车修理、农庄管理、乐队……并且,只要是开设的课,就有对应的设备辅助教学,没有电脑的信息课就属于重大教学事故。我怀着“开开心心上学,没有作业回家”的心态选了许多很有意思的选修课,包括Fashion Design(时尚设计),Outdoor Adventures(户外探险), Photojournalism(新闻摄影),Yearbook(年报)等。

第一天上学时我就十分慌乱,我所在的学校人多、面积大、教室多,虽然坐着校车一早就到了,可寻找上第一节课的教室还是花了我不少功夫。因为每一年课程设置和教师的增多,主教学楼再也没有空余的房间,于是学校购置了很多“移动板房”放在草地上作为教室。

下课时间只有4分钟,还要换教室,这也是一件令人感到慌乱的事情。据我测算,我们学校主教学楼内相距最远的两个教室,以正常速度步行的话约需5分钟。下课时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上课时对学生出入教室也有很大的限制。只要你想出教室,无论是去上厕所、去自己的locker,甚至去医务室,都要带着填写好姓名、时间、目的地的通行卡,不然就会被保安叔叔抓去盘问。这样做的主要原因是很多孩子不好好上课,觉得有些课不重要、没意思就会跑出去乱晃。从另一方面看,美国的`老师也需要用许多寓教于乐的方法来吸引学生。像大家在美剧中看到的一样,每个老师都拥有一个独立的教室,教室就是他的办公室,把办公室装点得多姿多彩一点也会引起大家的兴趣。比如我的US History老师在教室的四面墙上都布置了与最近学习的历史知识相关的海报,有的时候他还会让我们小组合作,一起设计一些海报贴在墙上。

学术类的课程比如数学、物理,和国内的还是比较像的:讲一个概念然后做做题,不同的是老师不会因为学生插嘴或不举手发言而生气,也不会因为学生的作业做得不好对着大家发泄情绪,我所看到的美国老师总是笑着的。一开始因为语言有点障碍,放学后找老师答疑,我自己都觉得惭愧,因为我本来是一个理科很好的亚洲人。老师表示理解,接着很慢地为我讲解了一遍,还不断地叮嘱说不懂就来问。英语课和我们国内的语文课感觉差不多:在一段时间内读一本书,每次上课的时候大家就一起讨论各自的见解。考试时只有少量的选择题考些书内的细节,大部分成绩来自根据一个主题写的essay(论文),没有所谓的拿分点,只要合理,有自己的想法就是赞。

选修课就十分轻松了。在Fashion Design课上,老师更像是个技术指导,他只告诉了我们一些剪裁缝纫的基本技巧,设计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天马行空。我做的衣服甚至非常夸张――包含各种蕾丝、网纱的拖地长裙,但老师就觉得这很有sense(感觉)。Outdoor Adventures是我曾经在人人网上炫耀并声称为最美好的课的体育类课程。每节课coach(教练)都会开着校车带着一班人去YMCA(基督教青年会)或者撞球馆,大家可以无忧无虑地打保龄球、撞球、钓鱼、喂鸭子,甚至野外烧烤。Photojournalism这门课完全契合喜爱摄影的同学的愿望,既有专业老师讲技巧构图法,又可以随便穿越学校玩各种拍摄,还包括学习基本的暗房使用。

如此欢快地回顾了一下我在美国主要的课程学习,我想起住家妈妈看完一篇关于中国高考制度的文章后对我说的话:老师家长们不能一边把作业扔到孩子的脸上,一边希望他成为有创造力的人;他们需要时间和孩子一起玩耍,看看孩子是怎么想的、怎么说的,了解孩子的世界和大人的有怎样的不同。

说完教育再写写业余生活。在美国,没有汽车就像没有腿一样,基本上哪儿也去不了。很可惜的是交换生不可以开车,所以除非住家成员有空带着我们一起出去郊游,或者朋友们开车带我们出去玩,其他时间我们就只能在住家周围乱晃,或者待在家里。而出去玩,其实大多是去商场购物或者去吃各国美食。电影院的票价在我所在的地域周围还是比较昂贵的,大家宁愿在自己家的电视前吃着pizza、喝着碳酸水看看付费频道。不过,各种各样不同功能的连锁商店每次都能给我带来新鲜的体验,因为本人的描述能力实在跟不上,希望大家有机会还是自己去探索吧!

7.兰州大学学生出国境交流协议书 篇七

[关键词]教育国际化上海大学生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3)08-0150-02

一、上海大学生参与国际交流活动的现状

(一)上海大学生参与国际交流活动的主要模式

1.学生短期学术交流项目。主要指国内高校与国外院校、教育机构、民间团体利用假期(主要是暑期)时间组织的一些学术课程和文化体验项目,时间一般不超过一个月。

2.联合培养学分互换项目。主要指国内高校选派学生赴国外合作院校学习一年或一个学期,同时认定国外高校学分的项目,这类项目时间一般较长。

3.学生海外实习实践项目。主要指高校与国外企业合作,组织大学生到国外企业参加实践或实习活动,大学生通过实际工作赚取劳动报酬获得实践经验的项目。

4.国内高校开设国际课程。主要指国内高校邀请中方或外方教师,开设双语课程或全英语国际课程。

(二)上海大学生参与国际化教育的基本情况

调研主要以上海市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等11所大学的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和访谈等形式,对调研所得数据进行科学分析,最终得出上海大学生参与国际化教育的初步调查结果。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100余份,其中有效问卷1088份。

1.参加出国交流项目的学生比例大幅增加。根据《上海市教育国际化工程“十二五”行动计划》数据统计,2010年参加过各种出国交流项目的大学生人数为6325名,占上海大学生总数的3.8%。2012年,据课题组不完全统计,参加各种出国交流项目的大学生比例为10.5%,参加人数大幅上升。

2.大学生对国际化教育的认同感比较强。大学生认为国际化教育有必要占85%,在觉得没有必要的15%的学生中,绝大部分学生认为国内教育已经能够满足要求(68%)。

3.国际化教育形式较丰富。大学生出国留学比例较低(9.0%);教师或学生国外考察交流,获取国际经验(15.1%);聘请国外教师授课(17.9%);开设双语(全外语)课程(21.0%);国内外合作办学或开办国外分校(7.9%);国际合作项目研究(4.1%);学分互认、交换培养的学生(7.2%);国际远程教育(4.8%);举办中外专家论坛(5.0%);与外籍学生共同学习(15.7%);没有参加过(39.1%)的大学生人数最多。

4.国际化教育对大学生能力提升的影响较大。大学生认为国际化教育活动或项目对语言能力(第二外语听说等)(65.6%)、国际沟通交往能力(56.7%)和适应能力(56.1%)影响最大。其次还有自主独立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5项能力在被调查的学生中影响较大。

二、上海大学生参加国际交流活动的主要瓶颈

(一)大学生参与国际化教育的管理机制有待完善

各高校都有负责国际交流的部门,但负责国际交流的部门往往不直接参与对学生的管理,导致在组织、宣传、发动学生在参加国际化项目的过程中往往显得力度不够。在调研过程中发现,仅32%的大学生从学校层面了解各类国际交流信息。同时,各高校国际化课程建设主要由学院负责,导致许多优秀国际化课程的教育资源不能被全校学生共享,只有24.6%的学生了解学校开设国际化课程的信息。

(二)在以大学生培养为核心,提高学生信息收集归纳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方面的办法稍显不足

当前在国际化教育方面比较重视对大学生的信息收集归纳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在但这两种能力方面,高校往往缺少办法。国外高校主要通过要求学生在上课过程中,主动参与课程教学、撰写课程报告等途径,培养大学生信息收集归纳能力。而国内高校在组织出国项目时,往往由于时间较短,仅设计让外教开设讲座听报告、参观访学的形式,缺少学生主动参与环节。在培养大学生创新、创造能力方面,目前上海高校在组织大学生参加国际合作项目研究方面还显得相对薄弱,仅5%的大学生有机会接触到这类项目,真正参与这类项目的更少之又少。高校在设计国际化项目内容方面显得相对薄弱。

(三)大学生参与国际化教育的门槛较高

大学生实现出国学习交流愿望的主要障碍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50.5%的学生认为费用太高。目前到欧美发达国家开展交流项目的费用一般都在每人40000元以上,而能够接受这个价格的学生比例仅为7.7%,61.9%的大学生认为比较合理的价格应在20000元以下,距离相差较大。二是40.3%的学生认为英语成绩不过关,21.7%的学生认为专业成绩一般是阻碍参加出国项目的主要原因。各高校在组织交换生等许多由上海市教委或高校专项基金支持的项目时,往往用学习成绩作为选择尺度,使许多想参加出国项目的学生被拒之门外。

(四)在参与国际化交流项目中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内容应逐步加强

在参加过出国项目的大学生群体中,高校往往忽视了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参加过和没有参加过项目的大学生,在爱国主义情怀、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提升并不明显。这是高校在开展国际化教育过程中比较容易忽视的地方。

三、推动上海大学生参加国际交流项目的对策

上海市高校应抓住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有利时机,大力实施教育国际化,并将国际化教育作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渠道。通过项目引进、资源融合、课程开发等途径,进一步丰富教育的品质内涵,拓展师生的国际视野,提升育人的实际效果,逐步形成师生共享先进教育文化、促进素养全面发展的创新规划,使学校独具教育魅力的特色文化更加凸显新的活力。

(一)大力拓展学生国际交流的项目

通过中外高校合作交流项目,促进国际化教育途径多样化。加强国内外高校间的合作,促进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增加国际化教育的开展途径,通过双方合作实现学校间学分互认,让国外高校在国内开设姊妹学校和相关专业,定期组织学生到国外高校与外籍学生一起学习,在学校开设专家论坛,积极开设科研项目。

项目引进后,高校还应在各部门之间建立统一协调机制。这些机制的设立, 使得学校的国际化活动过程可以加快组织的效率,使更多的学生能够了解和参与,为国际化发展提供稳定的服务支持与制度保障。

(二)建立国际公民品德教育的模式

高等院校应以提高学生“全球能力”(globalcompetence)为核心,挖掘专业教学内容中能够作为国际公民品德教育载体的内容,在教学中尽量渗透国际公民品德教育的理念。同时,可以把国际公民品德教育作为学校活动性课程单独设置的过渡阶段,尝试着组织力量编写课程标准,设计开发世界公民活动课程及校本教材和实验教材。探索适用、实际的双语文化课程。把培养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具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和国际竞争能力的高水平、高层次人才作为自己的使命,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等方面改革创新,提高大学的核心竞争力。

(三)建设具有国际化元素的校园文化

设计润物无声的校园文化,继续开展交换生等国际交流项目,以及与国际友好学校共同组织的国际化产学合作教育体验项目,关注师生在活动中的思想、行为转变,国际素养的逐渐形成,将中外文明潜移默化地融入师生情怀。高校可以编制国际交流发展规划、项目管理手册等,对国际化各个项目、各个方面的工作做出细致规定,设计程序文件,力争使项目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同时应用信息技术,通过网络进行互联,搭建方便每位师生进行交流、学习和展示的信息平台。

(四)推进课程与教学、科研活动、招生与管理三项工作的改革

在教学环节增加国际化内容的真正价值在于增加学生对知识的反思和理解,以及在国际环境中以不带偏见的态度处理文化差异的能力。与课程相比,科研活动中国际化的重要性得到普遍的认同。学校应进一步发展科研的国际合作,尤其应创造机会使更多的学生从中得到锻炼和提高。招生与管理的国际化目前仍是高校办学中比较薄弱的一个方面。其中不论是对国际学生和本土学生的管理大都沿用比较僵化的封闭模式进行管理,亟待改变。

(五)对不同层次、参加不同项目的学生区别管理

参加国际交流项目的学生英语水平可能参差不齐,同时,不同类型的国际交流项目也有不同的特点,时间长短不一。对于学校的管理者来说,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和不同的项目,应该有不同的管理重点,最大限度地保护学生利益。同时建议高校设立师生出国交流的专项资金和奖助金, 创造更多的师生出国交流的机会。加大投入, 改善工作与学习的环境吸引国际人才来校工作,加强校园网、实验室、仪器设备和图书馆的建设等,让学生即使不出国门也能置身于国际化的氛围之中。

[责任编辑:雷艳]

8.中学生文明出国倡议书 篇八

美丽的安顺场红色旅游景区欢迎您的到来,请在尽情享受花香美景的时候千万不要忘了文明旅游,实际上您的文明举止和行为也是美丽风景的一部分。您在旅行观光的同时,也在向您所到之处的人们展示着自己。讲卫生、懂礼仪、守秩序、遵法规、爱护环境和公共设施……这些日常的公民行为基本规范,在旅游过程中同样是不能够轻易忘记的。

1.维护环境卫生。不随地吐痰和口香糖,不乱扔废弃物,不在禁烟场所吸烟。

2.遵守公共秩序。不喧哗吵闹,排队遵守秩序,不并行挡道,不在公众场所高声交谈。

3.保护生态环境。不踩踏绿地,不摘折花木和果实,不追捉、投打、乱喂动物。

4.保护文物古迹。不在文物古迹上涂刻,不攀爬触摸文物,拍照摄像遵守规定。

5.爱惜公共设施。不污损客房用品,不损坏公用设施,不贪占小便宜,节约用水用电,用餐不浪费。

6.尊重别人权利。不强行和外宾合影,不对着别人打喷嚏,不长期占用公共设施,尊重服务人员的劳动,尊重各民族宗教习俗。

7.讲究以礼待人。衣着整洁得体,不在公共场所袒胸赤膊;礼让老幼病残,礼让女士;不讲粗话。

8.提倡健康娱乐。抵制封建迷信活动,拒绝黄、赌、毒。

旅游不仅仅是舒心畅意的游玩,同时也是一个展示美好修养的过程。红色印迹、自然美景、和煦风光,再加上您参与营造的良好氛围、文明环境,让心灵与美景呼应,才能构成真正的红色之美。

我们呼吁所有出游或即将出游的公众,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为展示文明风采,树立文明形象,共建文明社会,文明出游吧!

倡议人:

9.大学生出国留学 篇九

随着日子的流逝,天气的也逐渐转凉了,在这寒冷的季节,你天天在我的思念里,快乐的时光没有尽头;难忘的往事珍藏在心间,温馨的思念却是那么久远。祝愿华信学院所有师生和领导在这寒冷的季节身体安康,快乐每一天!

纵论天下事

——关于当代大学生出国问题的思考

不知不觉,人们突然发现身边关于出国留学的讨论开始多起来。越来越多的家长送孩子出国读大学、读高中。更有甚者,有家长欲让三岁幼童出国读幼儿园。据调查,2012年中国出国留学人数或达35万人。留学之热,由此可见。

留学到底美不美?留学低龄趋势明显、中介违规**不断、盲目留学水土不服。尽管问题种种,但留学志愿依旧热情不改。个中原因,值得玩味。

留学很“小众”,但它其实牵涉甚广;留学话题并不新,却促使人们持续反思中国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说,关注这一轮留学热潮,很有必要。

前些年,许多有关“海归”的神话曾使国内一度掀起一股“留学热”,许多望子成龙心切的家长绞尽脑汁把孩子往国外送,校园里的莘莘学子也把“学好英语,将来出国深造”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苦苦地编织自己的“留洋梦”。但是在这股“留学热”慢慢平息的今天,我们可以从其可行性、回报率等方面理性地对其进行分析和透视。

也许对于一些国内的高中生而言,出国读大学是回避高考压力的有效途径。一些家长估计自己的孩子将会榜上无名,而一些同学又不愿意让自己的青春年华在这场艰苦的打拼中白白浪费,于是家里有条件的利用条件,没条件的创造条件,纷纷把目光投向海外。如今的在校大学生在出国留学问题上已是慎之又慎,绝大部分在读的大学生不愿意中断学业,放弃即将到手的大学文凭去国外念书。

但不少中国著名高校的毕业生却正在盘算着怎样才能出国继续深造。有关机构对北京5所名校进行的调查表明,有出国意向的学生超过70%。据介绍,2011年北京大学共有7900多名学生一毕业就直接出国留学;2012 年,这一数字超过了8000;2013年达到9500多,接近毕业生总数的30%。北京大学负责学生就业的人士估计,今年,学生出国人数仍将保持持续增长势头。

在部分“热门”专业,直接出国留学的学生比例还要更高。出国已成为众多学子毕业时的常规选择。目前,北京高校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大学时代要有‘寄托’”。“寄”是指GRE(美国研究生入学英语考试),“托”是指托福。由于申请国外大学奖学金往往需要GRE和托福成绩,考“寄”、考“托”因此成为许多在校学生的“寄托”。

据统计,1978年至2012年,我国有30万人出国留学,其中自费出国留学人员超过一半。但30年间,学成回国的人员不到1/3,其中自费留学生回国率只有4%左右。绝大多数的北大、清华学生都是靠奖学金出去的,属于自费留学生的群体。在国内人才需求紧缺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们不惜放弃在国内发展的机遇,以 “出国”为毕业后的第一选择。青年学子们如此倾心于远渡重洋,究竟为了什么?据分析,促使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可以归结为以下三点:追逐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就业压力大和留学费用降低。

一、追逐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是主因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顾明远日前在长沙接受记者采访时分析道:“出国留学的持续火爆,原因有多方面,其中追逐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是主因。”他说:“学生和家长不再满足于国内有限的优质教育资源,而是把眼光放在全世界范围内,这使得申请顶尖名校的学生越来越多。由于受人口多、经济和教育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优质教育资源还颇为有限,而美国、欧盟等一些经济发达国家,教育水平也比较高,而这些国家人数又比较少,造成了优质教育资源的过剩。这样自然就造成人口多、优质教育资源紧缺地方的学生向人口少、优质教育资源过剩的地方流动”。

对国外科学教育方式的向往,是出国留学热产生的另一个原因。在我国,尽管这些年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但是应试教育仍占主流,为此,一些向往国外教育教学方式的人,企图通过另辟蹊径,寻找更好成才方式和方法,为子女或自己寻求更好的成功之路。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家庭经济水平的快速提升,是出国留学热出现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近年来,老百姓的“口袋”鼓了起来,自然就想到要接受更好的教育。比如,有专家认为,现阶段我国留学市场迅速发展,得益于中国政府4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对国内需求的拉动,使诸多行业受益,从而直接或间接作用于家庭。

各国对留学市场的激烈争夺,也是造成我国留学热升温的一个重要原因。美国、欧盟等一些经济和教育发达国家,由于教育资源过剩,为了满足其教育市场的需求,纷纷采取措施、调整政策,要么进一步放松签证,要么调整招生比例,要么降低入学门槛,争夺留学生源。比如,澳大利亚政府成立了“国际教育基金会”,在海外建立了38个分支机构,广泛收集信息,开展宣传服务;英国政府制定了“皮母一揽子计划”,对留学生源较多的“重点国家”实行留学生奖学金制度,以扩大有效生源;法国也成立了由外交部和国民教育、研究、技术部门牵头的专门公益机构——法兰西教育署,并推出一系列配套措施,以大力推动其留学生教育;日本、俄罗斯等国也不甘落后,纷纷发布政府令,在政策上支持国际教育合作与教育市场的开拓。

随着教育国际化程度的日益提高,各国高等院校更加重视国际学生交流,这也为学生出国留学进一步打开了大门。

二、就业压力大

近年来,中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加之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学生在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学生就业难既有社会原因、政策原因,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事关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需要政府、企业、高校和大学生共同的努力。曾几何时,被誉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找工作时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可如今这种优越感几尽消失,面对就业却眉头紧皱。以2006—2007年大学生就业情况为例,2006年中国大学毕业生30%没有找到工作,就是有120多万大学生在离校时还没有就业,2007年有100万左右毕业生未实现就业,加以中国数以万计的民工和下岗再就业人员,即便政府每年提供900万的就业机会,还是不能较好地解决就业问题。总的来说,大学生的就业前途不容乐观。因此,有很多大学生毕业之后选择去国外继续深造。

三、留学费用降低

近年来人民币升值,客观上降低了中国留学生的海外留学成本。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的增多以及汇率的降低,对于很多家长来说,学费的负担变轻了。同时,国内多家银行早在几年前就开办了针对工薪阶层家庭孩子出国留学的贷款项目。他们开办的留学服务业务包括签证存款证明、留学抵押贷款、国外汇款和预开账户等,早几年几乎无人问津,近年来越来越多,“不少家长在孩子上高一时,就按照有关国家大使馆的要求开设定期存款账户,确保签证的成功率。”

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我省自费留学人数跃至近2万人。而“留学一族”中,不少是工薪家庭的子女。而目前选择出国留学的高中生主要有三种类型。一类是学习成绩特别优秀、综合素质很高,将名校视野放宽到国际名校的学生。第二类是基础比较好,预计能上国内较好大学的学生,但因为高考失利或录取原因,国内录取不能够满足预期目标,转而选择出国留学,以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和全球就业的竞争力;第三类是因为偏科等原因,高考总分不理想,在国内读本科有困难,但在语言方面有较好基础,希望通过留学来实现大学理想。

不可置否,出国留学的确会对学生的身心和家庭造成极大的影响,且不说费用问题,单是远离父母远离家乡就会使学生产生孤独感和不适应的情况,影响他们的身心发展;另外,由于欧美的教育制度比较发达,许多家长和孩子更愿意选择这些国家作为留学的目的地,但不可否认的是,欧美国家不但有着发达的教育同时也有着发达的娱乐业。如果学生从一个开放程度比之不及的国家到这样极度开放和发达生活,那么对于一个自制力不够强的人来说,则有可能会沦于灯红酒绿之中,无法自拔,从而造成与之留学初衷背道而驰的后果;从文化的层面来讲,对一种文化的体会和传承应当是完整的,显然就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来说,文化的渗透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如此看来,想要得到一套较为完整的文化学习,起码应该由小学读至大学才可能对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有一浅显的认识,而倘若选择在高中时就出国学习,则有可能在学生的潜意识里造成文化混淆的现象,使其对中西方的文化都无法正确的理解和对待。

出国留学,这种学习的好处当然一定会是多方面的——异域的风俗,不同的文化,更包容更自由的环境;全新开放的视野、完善先进的设施,更多的信息,更好的机会。但这一切好处都是建立在学习的基础之上的,就读学校给学生提供的是环境和条件,不是成功本身。成功需要努力用于奋斗,没有付出,自然没有收获。一些学生出国后,不努力提高语言水平,却把人生中最黄金的学习时间用在非法打工上,致使一年、两年甚至三年过后都无法通过外语考试,根本无力接受正规教育。还有一些学生,家庭经济条件优越,身为学生,不把费用花在学习和教育上,却无度消费,给人们造成不良印象。

目前,在教育投资方面,中国家庭子女的高等教育和已从业人员再教育的资金来源是现代家庭和个人面临的巨大压力之一,中国之所以每年有数十万人自费出国留学,客观地讲,是因为大家对留学生的成功成才抱有极大的希望,对投资子女出国留学的回报有较好预测。然而,随着媒体对个别学校、个别学生出现问题的曝光,使人们对留学的预期投资回报率产生怀疑,并且将这归咎于出国留学这件事情本身——就像那些根本不曾为生活奋斗过的人,过不上好的生活却指责生活本身,这是毫无道理的。

留学的目的应该是学习,是成才。大至成为能参与国际竞争、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才,小至成为有一技之长、对自己人生负责的公民。留学也是一种经历,每个有留学经历的学生,他们或多或少都经历了语言的困难,气候的不适,思乡的痛苦,文化的冲突,饮食习惯的改变,甚至更严重的问题。当这些学生经历了不同文化的洗礼,不同教育方式的启迪,不同价值观念的冲击后,他们一定会变得更加成熟,更加宽容,更加饱满。

留学英国:华裔二代热衷“逆留学”近几年,中国学生热衷到海外留学镀金,出国留学人数屡创新高。但是在英国,一些华裔移民家庭的华人二代和英国本土学生却反其道而行之,逐渐掀起到中国 “逆留学”的热潮。

通过采访部分接受外国留学生的中国高校和到中国留学的英国学生,《华闻周刊》了解到:与被送回国接受早期教育的“小逆留学生”不同的是,这些到中国留学和学习中文的学生有更强的主动性。他们或被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和悠久的历史所吸引,或希望掌握中文这门第二语言,以期在中国经济不断崛起的未来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英国学生留学中国势头渐猛

根据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2013年公布的数据显示,在2013年,共有9万多名中国留学生在英国学习不同程度的课程,而在中国的26.5万名外国留学生中,仅有3300多位来自英国的学生,但是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提升和中国文化的不断发扬光大,预计到2020年,这个数字将翻一番。作为中国最早接收外国留学生的院校之一,清华大学在2009至2013年间共接收了来自112个国家的近万名留学生,其中来自英国的留学生以攻读研究生学位和汉语为主。在接受《华闻周刊》专访时,清华大学留学生办公室叶桂芹女士表示,从2009年至2013年,共有约150名英国学生来清华进修,他们中九成以上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不少学生来自牛津、剑桥等英国名校。

至于到中国留学的英国毕业生未来的工作走向,清华大学留学生办公室章燕女士向《华闻周刊》介绍说,自2009年起至今共有34名英国留学生毕业,其中15人学习中国法律,9人学习公共管理,6人学习MBA专业,分别有2人学习EMBA和传媒专业。从领域上看,毕业生从事的行业主要集中于经济、管理、金融和法律。

清华大学留学生办公室主任吴运新博士说:“近年来,到清华学习的英国留学生呈现明显的增长趋势。其中一个重要背景是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全面快速提升,中国的发展为世界的发展提供了更多机遇和借鉴,同时,中国发展进程中遇到的一些挑战和难题也是世界性的、前沿性的课题。”

叶女士也强调:“中英两国在国际交流、贸易往来、生产制造、科学研究等多个领域联系越来越紧密;同时,中国有很多工作机会,个人可以获得很好的发展前途,学习汉语可以帮助想在中国发展的英国学生获得理想的工作岗位。”

除了清华大学为海外留学生开设了各种学位和非学位进修课程外,一直处于国内高等教育前沿的北京大学,也与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合作开设了暑期课程,面向全球招收对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和中文感兴趣的学生到北大进行交流学习。据该项目工作人员介绍说,自2004年8月至2013年的八年间,共有5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1400多名国际学生和中国学生参加了LSE-PKU暑期学校的学习,申请的海外学生大多来自世界知名学府。

华裔二代“逆留学”中国

24岁的王德伦(Darren Wee)是一位中英混血儿,他的爸爸是马来西亚华人,妈妈是威尔士人。王德伦从小一直很想学中文,但是他的家人只会说海南话和福建话,所以他在十几岁时开始自学中文,大学时选择到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学习中文专业。王德伦说:“我的家人很为我骄傲,因为他们大部分都不会说普通话,也不会写字。我第一次去海南寻根的时候,我大陆的家人都很惊讶一个英国来的混血会跟他们说中文。”

在2006年,王德伦到北京师范大学学习了一年的中文,大学毕业后,他又去台湾做了两年记者。2011年夏天,回到英国的王德伦在卡迪夫开设了一个中国俱乐部,为一些英国人教授中文课。

王德伦的理想职业是到中国做记者,他对《华闻周刊》说:“虽然我学习中文的直接目的并不是为了找工作,可是我认为学习中文对我的发展有很大的好处。雇主都说我在中国台湾的工作经验是很难得的。”

出生在英国的何剑鸿(Gary)今年18岁,他全家移民到英国将近三十年,目前在英国一家中学读书。在接受《华闻周刊》采访时何剑鸿说,小时候他对说中文有过抵触情绪,但是一次由英国中文教育促进会举办的夏令营活动让他对学习中文有了兴趣。

何剑鸿语速缓慢地告诉《华闻周刊》,2010年他随夏令营在中国呆了一个半月,期间他认识了很多华裔朋友,“他们也是在英国出生,但是他们的英文和中文都说得很好,我觉得应该向他们学习。”何剑鸿说。在夏令营里,他每天都要说中文,这锻炼了他听说的能力。参加完夏令营之后,何剑鸿进步很大,“如今可以自如地用普通话交流,读中文文章。”对于一个从小生活在英语环境的何剑鸿来说,“说中文是个挑战。而且自己始终都是中国人,应该把中文努力学习好的。”

何剑鸿坦言对中国的文化历史并不了解,需要进一步学习,“这个暑假,我买了《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四大名著,我要把它们读一读。”

谈到以后理想的大学时,何剑鸿最想去剑桥大学读中国研究专业,“因为读到第三年,就可以去北京大学留学一年。”他希望以后到中国发展,“学习中文可以看作是一个基础,对自己未来的发展有好处。”

留学中国提高就业竞争力

目前就读于清华大学经管学院研究生一年级的蒋思哲是地地道道的英国人,在接受《华闻周刊》采访时,蒋思哲告诉记者,他从小就对中国文化和中文十分感兴趣,“因为我在新加坡长大,从小接触中华文化,也想到亚洲发展,所以我认为学习和掌握中文能够增加竞争力,是必须的途径。”

蒋思哲在2007年入读伦敦大学亚非学院,本科攻读的是中文和法学双学位,在大学二年级,蒋思哲做交换生到北京师范大学学习一年中文。由于蒋思哲的中文学习能力较好,再加上他对中国相声的兴趣和钻研,2012年他参加了由中国汉办主办的“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并获得了当年比赛的总冠军。

通过比赛,蒋思哲不但认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人”,还获得了三年的奖学金,让他可以自由选择感兴趣的专业到中国攻读研究生。最终,蒋思哲选择了清华大学经管学院。蒋思哲表示,学习中文不只是单纯地学习这门语言,更重要的是,通过对中文的学习可以让自己了解更多的中华文化和历史。

对于未来的规划,蒋思哲希望研究生毕业后能留在中国发展事业,他对中国的教育领域很感兴趣,也希望借助自己在中国、英国、新加坡等国家生活过的经历,为中国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17岁的康可也是一位中文流利的英国人,他曾在中国学习了八年。从2004年开始,康可随到中国任教的父亲一起在山西大同和广东湛江两地上了六年学。八年时间里,康可从一个汉字不识到从湛江的中学初中毕业。

谈到为何当年要去中国时,康可说:“这是我父母的决定,因为他们觉得在中国学习中文更容易,学好了中文肯定会对将来有好处。”刚开始学习中文,康可遇到了一些困难,但是通过老师和同学的帮助,康可进步很快,并和中国同学们打成了一片。搬到湛江之后,康可不仅中文越来越好,学业也能跟得上其他同学。2012年,他参加了广东省的中考,并顺利毕业。

2012年7月,康可回到了英国,并在Cardiff and Vale College读A Level。在学校里,康可惊奇地发现,身边有越来越多的英国同学也学起了中文,于是他们成立了一个“中文角”,聚在一起学中文说中文。康可还表示,学校准备在明年开设中文课程,让更多人加入到学中文的行列。

现在的康可,在课余时间还在卡迪夫的孔子学院当起了志愿者,帮助更多的英国人学中文。对于未来的发展,康可说他也会选择在英国读中文专业,毕业后到中国发展。“中文是一门世界性的语言,在世界上也越来越重要,”康可表示,“学习中文是一个大趋势,现在很多地方需要会中文的老师,需要翻译,也有越来越多的英国人学中文,如果不继续从事这方面的工作就浪费了”。

10.兰州大学学生出国境交流协议书 篇十

关键词:海外交流;江苏大学;个人发展

1.大学生海外交流背景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在国际教育市场开放的前提下,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教育要素在国际间加速流动,高等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国家间高等教育资源交换的重要途径。大学生在国际范围内的流动是高等教育国际化潮流中最活跃的因素之一。学生国际流动既是展示高等教育国际化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工业化国家高等教育体制中重要的发展策略之一。

“海外经历”是对本国学生拥有海外短期学习经历的统称,主要是指国内高校主动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按照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原则与海外其他大学签署合作协议,经过一定的选拔程序,在规定的时间内到“第二校园”中进行学习。大学生海外经历是学生毕业后海外留学的一次前期尝试与体验。大学生在学期间,通过到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高校进行一段时间的学习,体验海外大学不同的教学环境以及学术科研氛围,分享教育资源,能达到开阔国际化视野、培养独立自主能力和交往能力,进而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在大学生未来的个人发展中,这段海外交流经历产生着不同方面和深度的影响。

2.学校海外交流项目形式

随着学生需求的不断上升,海外交流项目的形式已实现了从单一到多样的转变,目前主要分为四个大类:(1)海外实习项目。学生利用寒暑假的时间赴海外的企业或大学进行短期的实习或体验,通过与当地和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一起接触、一起工作和学习,能够更强烈地感受到不同文化的冲击。(2)游学项目。该项目类型为传统项目,可以由有能力的学院和部门负责执行,学生在短时间之内将课程学习与文化游历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可以对海外的学习和生活状况形成相对比较全面和整体的印象。(3)短期交流项目。国内与海外高校通过正式签约,等量互派,学费互免,提供学生一学期或一学年的交流学习机会。学生需在接收院校研读课程,获得正式成绩单之后,返回派出院校进行学分和成绩的认定与转换,真正实现海内外课程的对接。(4)学历类项目:2+2等涉及获得海外高校学位的转学分联合培养项目。该项目能够为学生提供海外知名高校的联合培养渠道,项目开发单位在目前合作基础上,探索多层次、多模式的学生、教师间交流,如校际互换生、教师互访和科研合作等,以此来深层次推进校际间实质性交流,从真正意义上符合高校国际化战略理念。

3.目前学校海外交流的现状

江苏大学非常注重对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和国际化能力的培养,因此,从历年江苏大学学生出国交流情况的分布来看,江苏大学每年的海外交流人数始终保持着一定的数量。由收集的数据可见,约三成的学生会选择利用假期的时间,赴海外进行短期的交流,主要是由于假期中的交流不会对学生正常的学业造成太大的影响,且交流形式寓教于乐,费用也相对较低,容易被学生和家长所接受。其次,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还有学生利用假期时间,赴海外企业和公司进行工作体验,既可以得到经验,也可以得到报酬。而交换生项目的学生比重最少,首先是由于此类项目对学生的成绩等方面要求较高,交流时间较长,花销大,并有可能会由于未能及时完成所在学校的课程学习而导致延期毕业,风险较其他项目大,并且可能引起学生家庭的担忧。

4.海外交流项目对大学生个人发展的影响

对于大学生海外交流项目对大学生个人发展的影响,我们调研小组成员实赴海外交流项目体验其对于自身发展的影响,并对参加各项国际交流项目的学生进行问卷发放。小组实际发放问卷156份,收回有效问卷123份。问卷发放所设计的交流项目范围广,包括美国,加拿大,韩国,台湾,香港,日本等国家或地区的交流项目,以管理科学生居多。而具体到海外交流项目对大学生个人发展的影响,大致分通过正面影响、出现的问题等几个方面来介绍。

4.1 海外交流经历对大学生个人发展的正面影响

(1)大学生海外交流项目对大学生知识维度的影响

江苏大学的海外交流项目几乎都是以学术交流的方式进行开展,即学生将赴海外对自己的专业进修深造。学习知识是海外交流项目举办初始的主要目的,也是根本目的。海外有着与本校不同的教育资源、教学理念和课程设计,海外的阅读、作业、论文等压力推动着本校学生调整方式并适应海外的学习研究模式和节奏,相比较在本校,学生更愿意更主动地学习知识,这也是学生对自己潜能的一次挖掘,这也是海外交流的目的之一。从此次调查问卷的结果来看,有63.41%的学生参加交流项目的主要目的是以专业学习为主,有25.2%的学生参加交流项目的主要目的是学习、旅游各半,另有8.13%的学生参加交流项目的主要目的是想认识一些世界各地的朋友。此结果表明构成此次问卷的绝大部分大学生赴海外大学的主要目的是专业学习和深造,提高自己在专业上的认知深度。另外,72.36%的学生认可并适应海外的教学模式;从授课形式上看,83.74%的同学认为讨论与自学结合能提高学习效率;从考核方式来看,80.48%的同学认为国外大学的考试方式与国内相比,课堂讨论、课下作业与考试成绩结合,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课堂中,这样人性化的考核更科学合理。本研究因为条件所限,没有涉及某项具体技能的学习策略,只是泛泛地了解出国学习对学生学习上的影响。以上数据及其他调研结果表明,海外交流对学生学习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海外大学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海外老师的教学方式不大一样,老师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主要体现在课堂积极参与与老师的交流,使学生培养了了主动学习的好习惯。其次,海外大学注重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大量的阅读是学习的基本要求,通过增加课堂要求来引导学生去图书馆阅读,使学生需要在课外完成无休止的海量阅读,在课堂上则是风暴般的交流与碰撞创新思维。

(2)大学生海外交流项目对大学生能力维度的影响

海外学习期间,学生的语言能力有显著提升。本调研小组对参与非中国地区海外交流项目的学生进行了海外交流项目对语言能力方面影响的信息收集。在语言知识方面,有63.41%认为自己的发音有提高,66.7%认为自己的词汇水平有提高,有23.57%认为自己的语法水平得到提高。也就是说,学生认为海外交流经历使得他们的语音水平、词汇量、语法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这主要是因为语言学习的环境有了很大变化,学生接受语言输入与交互的机会比在国内的课堂学习环境下要多得多,在自然的语言学习环境中,学习者接受的修正输入或听取外国人话语对语言的促进相当的大。针对抗压能力的问题设计分别关于适应能力和挫折承受能力。在“海外交流项目培养了我的适应能力”一题中,受调查者中89.43%选择了“同意”或“非常同意”。而在“海外交流项目培养了我应对挫折的能力”中,也有77.24%受调查者选择了“同意”或“非常同意”。另外,从海外生活的最终适应度来看,超过73%的同学感觉经过努力可以对海外生活非常适应,觉得收获很多。总体看来,国际交流项目对大部分大学生的抗压能力增强有一定帮助,尤其是适应能力的提升。在此过程中,学生的环境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表达与表现能力、学习和实践能力等都得到了挑战与提升。

(3)大学生海外交流项目对大学生思维方面的影响

海外经历无论短期还是长期,对学生都是一次开阔视野、活化思维的历程。根据调查统计结果,从学生参与海外经历的动机来看,开阔视野、活化思维,占80.48%。从海外经历的收获与感受来看,82.92%的同学认为有挑战、充实,10.57% 的同学认为简单轻松,共93.5% 的参与者认为达到了开阔视野、提升自我的目的。本次调查的问卷中,在“你觉得你从属于哪个概念”一题中83.74%受调查者选择了“中国”,为所有选项中最多。接下来分别为“学院”、“学校”、“国际社会的一员”、“班级”和“某省”。可见,国家意识在当今大学生的观念中占主导地位,尤其当大学生走出国门时意识尤为明显,大学生更愿意以中国人的身份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亲身感受异国文化、生活,强烈的对比还可以增加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我有勇气以开放的姿态迎接全球化挑战”一题中,82.11%受调查者选择“同意”或“非常同意”。由此可见,当代中国大学生正是抱着迎接全球化的态度参加海外交流项目,与其他文化交流学习;与此同时,海外交流项目也加深了大学生对全球化的理解。总之,通过交流、吸收、学习海外的先进价值观,海外交流项目对大学生正面价值观的培养起到了积极作用,对大学生自身及未来国家的整体发展将产生长足、有益的影响。

(4)大学生海外交流项目对大学生未来发展的影响

从海外经历后的职涯学涯规划来看,12.2% 的同学选择国外继续求学,16.26% 的同学在国外寻求就业机会,67.47% 的同学回国求学。对于继续海外深造与海外就业的学生,海外经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同时,问卷结果还显示,35% 的同学认为海外经历在提升自身就业竞争力方面肯定能起到促进作用,59.25% 认为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有帮助。此外,部分海外经历项目例如2+2,3+1,1+1 等,在学生完成海外经历后,同时获得国内和国外两个大学学位,不仅节省了时间成本,更增加了求职砝码。

4.2 海外交流经历中出现的问题

问卷统计结果还表明,大学生在海外经历中尚存一定的问题,且大多数问题集中在国内外教学与学生学习的差异方面。

(1)参与海外交流项目准备工作繁杂。海内外高校在专业培养方案、课程设置、课程属性、学时、学分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学生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在选课准备上,反复确认选课信息,以免所选课程学分无法兑换徒增回校后学习压力;相关证件办理周期较长,效率低下,导致学生在假期期间滞学等待证件下发,耗时耗力耗财。

(2)学生可选择的范围较小。尽管学校近非常注重学生海外交流,但总体上看,与国际知名高校签署的交流项目数偏少,参加的学生人数也偏少。交流项目的层次是指交流学校的综合实力与学术水平,交流项目对学生的受益程度。当前与国内高校签署交流协议、开展交流合作的国际一流大学并不多,交流学校的学术水平参差不齐,学生参加交流活动的成果与收获有限。

(3)海内外课程脱节,学习缺乏系统性。学生在校期间的海外经历,从本校跨越到海外高校学习两年、一年、一学期、几个月甚至几周的课程,学习缺乏系统性,有时受对方学校课程设置或者交流学习所在学期开设课程的限制,可选择的课程有限,或者交流学校根本没有设立自己原专业只能修一些其他专业的内容。

(4)文化差异带来的社交障碍方面。65.04%的同学在生活与学习中会和一起去交流的同学在一起,也有一些海外朋友,18.69%基本只和同胞在一起,11.38%和海外朋友在一起多一点,4.89%很少和人交往。对于在与海外学生合作过程中的最大障碍,首先是语言障碍,其次是由于不自信。

5.问题解决对策

5.1 与海外已有交流项目的学校加强合作

以学校的名义,对已有的海外交流项目进行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推动海外交流项目中在专业培养方案、教材使用、课程设置、授课方式、评价方式等方面的一系列改进,简化选课过程,并配以本专业老师进行指导;与手续办理有关部门进行合作,为参与海外交流项目的大学生开通绿色通道,使得学生参加海外交流项目的准备工作可以保质保量地完成。

5.2 扩大交流的规模,提升交流的层次。

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应该积极开拓渠道,加强与更多国际高水平大学的联系,建立双方交流与合作的机制,争取更多、内容更丰富的符合学生意向的海外交流项目,让更多的同学有机会在国际知名院校学习、考察、研究、讨论与交流,满足学生参与的需求。根据学生海外交流的地区需求和目的需求,积极开展与发达地区著名学府的交换学习计划,选送大学生到这些学校开展课程学习和科研实习,提升交流的层次,真让学生受益。

5.3 加强对各海外交流项目的管理,扩大交流成果。

针对短期项目,特别是假期交流项目,学校要着力丰富交流内容,增加语言特训、强化实践交流,科研训练,活跃课堂讨论,提高学生合作交流能力,使得学生在有限时间内可以有更多的收获。而针对长期项目,学校应具体到专业课程的衔接与选择,让学生有适合的课可以选择,着重强调学生学习对方学校的先进教学方法与手段,加强与对方著名教授的交流与联系,最大限度地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学生实践、科研和独立学习、生活能力。

5.4 尊重文化差异,深度融入海外社会

海内外文化差异是客观存在的,需要引导学生接受、尊重这种差异,积极、主动使自身融入海外社会。首先要提升海外经历参与学生的英语等第二外语的水平,同时为其在国内期间创造更多的与外国留学生交流沟通的机会,如同班上课、文化节活动等。同时,应该鼓励大学生在校期间选修中外文化差异、中外文化比较等课程,提前了解中外文化、价值观等区别,促使学生与海外学生更主动有效的沟通。再次,鼓励学生通过扩大自己的阅读、学习范围,多了解海外经历目的国家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思维模式、行为习惯等,增加自己的文化储备,尽快融入当地社会。

6.总结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一体化的不断推进,海外交流项目的发展已经成为当代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在这种趋势之下,高校的国际化发展必须渗透到各个方面,才可以将国际化的成果惠及每位师生,以江苏大学学生海外交流情况为例,此类项目对他们的知识、能力思想和未来发展四个维度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积极影响,提升了国际视野,并增强了自身竞争力。相信江苏大学经过积极地创造条件扩大学生出国交流的机会,协调本校资源、适度调整制度安排后,可以带给同学们更多优质的海外交流的机会和完善的海外交流政策。

参考文献:

[1]李敏.教育国际交流:挑战与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08(02).

[2]李向晟,张永华.研究型大学学生对外交流与合作模式研究[J].浙江 统计,2006(12).

[3]钟小斐.高校海外交流的实践——以宁波工程学院为例[J].宁波大学 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06).

[4]王建军,张永华.大学生海外交流意向的调查与分析[J].当代青年研 究,2009(02).

上一篇:审计局长在审计行风监督员座谈会上的讲话下一篇:icu护士实习自我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