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选8篇)
1.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篇一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习近平系列讲话有一个一以贯之的目标,这个目标大家都很熟悉,就叫做中国梦。我们可以从很多角度去理解中国梦,但是我想从背景、内涵、实质、实现路径和具体要求四个方面去理解中国梦,可能更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国梦背后真正的意义。
(一)中国梦的背景
中国梦是在1840年以来中国积贫积弱的这样一个现实背景下提出的。清朝的康乾盛世时期,中国的GDP依然是全世界的第一,有人说怎么可能?鸦片战争爆发之前不久,如果康乾盛世的时候中国的经济总量依然是世界第一,这样一个泱泱大国为什么在鸦片战争中不堪一击呢?
有一个学者写了一篇文章,我认为这个题目起得非常好,叫《落日的辉煌——
十七、十八世纪全球变局中的“康乾盛世”》,夕阳西下的时候虽然是红霞满山、红光万里,但它是落日的辉煌,虽然现在发着光,但很快会沉到山的那边去了。所以为什么会有落日的辉煌呢?就是因为我们中国人忽略了技术创新,我们自主的创新能力是没有的,虽然我们经济总量很大,但是我们没有自己的现代科学技术,所以在西方的坚船厉炮之下,清朝政府连连溃败,签订了无数丧权辱国的条约。所以习近平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共同的愿望。确实是这样,鸦片战争以来我们一直处在敌强我弱,一直受侮辱、受损害的尴尬地位,我们希望中国能够再一次像汉朝、唐朝一样,所以叫做民族的伟大复兴,复兴就是再回到过去泱泱大国的地位中。这是我们从历史的角度所做的总结。
从现实的角度来看,我们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中国经济总量已经成为世界第二,我们有这样的实力提出民族伟大复兴的口号。所以有人说习近平的战略思想是把中国现在的发展分为三步走,大家知道邓小平有一个“三步走”,习近平提出一个“新”三步走。就是到2020年建党100周年的时候,我们实现城乡人均居民收入水平比2010年翻一番,这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二步,到2050年我们建国100周年的时候,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原来叫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现在把基本两个字去掉了,就叫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三步,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另外,当前的社会现实,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提高了,精神生活却贫乏了,失去对生活的幸福感,失去生命的方向感,对未来感到迷茫,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十三亿中国人提出了共同的愿景,为中国社会的奋斗树立精神旗帜。中国梦的提出,就像一个“灯塔”与“导航仪”,指引人们前行。当人们在低头工作时,不时抬头看看远方。远方的光明往往能化解现实中的困难,它可以使人们看到更远,心胸更加豁达,激发人们的理想,坚定人们的信仰。
(二)中国梦的内涵
中国梦,是十八大以来,总书记所提出的重要指导思想和重要执政理念。2012年11月29日,总书记和中央政治局常委到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首提中国梦。习总书记把“中国梦”定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并且表示这个梦“一定能实现”。“中国梦”的核心目标也可以概括为“两个一百年”的目标,也就是:到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和20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时,逐步并最终顺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随后,他又在2013年3月1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中,这个讲话近25分钟,9次提到中国梦,系统阐释中国梦。那么,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是什么呢?具体就是十二个字,三句话。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与人民幸福这三个层面是统一的。中国梦的最大特点,就是把国家、民族和个人作为一个命运共同体,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每个人的具体利益紧紧联系在一起。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不是哪一个人、哪一部分人的梦想,而是全体中国人民共同的追求;中国梦的实现,不是成就哪一个人、哪一部分人,而将造福全体人民。中国梦提出来以后全国各地提出了好多梦,每个省有每个省的梦,每个市有每个市的梦,每个县有每个县的梦,每个乡每个村都有自己的梦,宣传了很多,这个理解是有偏差的。因为习总书记在一个批示中说,中国梦是一个重大的政治口号,他的内涵非常明确,我们不能随意的有北京梦,有河北梦,不是这样的。中国梦的内涵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它是一个政治口号,只能从整个民族,整个国家的利益来说,一个省,一个市,一个县谈不上什么民族复兴,所以他说在宣传中,一定要准确理解中国梦,关于中国梦的内涵我们要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角度来理解:
宏观层面,他强调的是中国梦和世界的关系。大家知道我们最高领导人对外讲话和对内讲话是有差异的。对外主要是宣传,对内讲得更加准确一些,他在国际上描述中国梦的时候,把中国梦描述成和平发展之梦,合作共赢之梦,他说我这个梦不是侵略你。拿破仑曾经说过一句名言,中国是一头睡着的狮子,一旦这个狮子醒来,将会震惊整个世界。习总书记去年到法国说,拿破仑曾经说过中国是一只睡着的狮子,但是这头狮子现在已经醒来了,但是他不是一头可怕的狮子,他不是一头侵略别人的狮子,他是一头可爱的狮子。他强调中国的崛起不是以损害其他国家的利益为代价,中国的崛起是我们大家共同发展、共同协作,他说我们这个梦是和平发展之梦,是合作共赢之梦,这是从中国和世界的关系讲。
中观层面,讲的是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关系。你提出中国梦不就是国家变化,和人民群众有什么关系呢?习总书记说了,中观层面来看中国梦就是国家富强之梦,就是民族振兴之梦,就是人民幸福之梦,所以他是从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关系来理解的。
微观层面,总书记是从个人和祖国的关系的来理解的。他有三句话,第一句话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梦,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他当选总书记以后说了一段话非常接地气的话,他说我们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就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说我们共产党人希望老百姓日子过得好一点,有更好的教育、更好的医疗、更好的住房。他说中国梦是让每一个中国人都有出彩的机会,让每一个中国人有和祖国共同成长的机会。他说这个中国梦不是脱离你们每一个人之外的,恰恰是你们每一个人的梦。
这就是中国梦的内涵,从中国和世界的关系,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关系,从个人和祖国的关系来理解。
(三)中国梦的实质
中国梦的实质可以从两个角度去理解,国际上他强调更好地和国际社会对话和交往。因为习总书记说了,我们中国要构建自己的话语体系,我们原来的话语体系只是对我们自己人说,跟外国人说不太懂,中国梦一说大家很能理解,因为有一个美国梦,还有一个欧洲梦。美国梦是什么呢?习总书记会见奥巴马的时候说,中国梦和美国梦是相通的,但是又有区别,美国梦是注重每一个人靠自己的斗争来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我们中国梦更多是个人、祖国和社会的统一,既强调个人的努力奋斗,也强调我们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复兴,他是一个国家、民族和个人的结合体。
国内是为了攻坚克难,凝聚力量,最大共识。习总书记说得非常好,他说现在我们中国人都很有创造力,都很有能力,但是好像没有一个口号把全中国人民凝聚在一起,大家各干各的。习总书记说,我提出中国梦就是要作为一个共同的目标。他说得非常好,中国梦是我们的最大公约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众化版本。有人说,你既然已经有了一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还要搞一个中国梦呢?习总书记说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提法对我国内的人来说可以,但是还有很多海外侨胞,社会主义的对立面是资本主义,你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海外侨胞怎样为之奋斗呢?所以习总书记说,我们不要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就说中国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众化版本,使大家更好地理解这样一个中国梦,因为中国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是一样的,都是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都是要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所以我们说中国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相通的,这就是中国梦大致的内涵。对我们中国梦的理解不要庸俗化,中国梦就是每个省有中国梦,这点大家要特别注意。
(四)中国梦的实现路径及具体要求 1.实现中国梦的路径
首先,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中国梦是一个目标,沿着什么样的道路达到这个目标呢?不是西方道路,也不是苏联道路,而是1978年以来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个道路的领导者是中国共产党,这个道路的起点和立足点是中国国情,这个道路的总手段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个道路的总目标,就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旗帜就是方向,道路决定命运。近代以来中华民族170余年的历史,在争取民族复兴的奋斗中,各阶级、党派先后进行了多种路径的探索,其中有学习西方的洋务运动,有维新变法的制度性改良,也有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这些探索和实践证明,仅仅在器物层面学习西方的路子走不通,引进西方的制度模式进行改良、以及照搬西方发展资本主义的路子都走不通。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了艰难挫折之后,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大大加快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第二,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中国梦是一个目标,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动力,中国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动力、精神支撑。中国精神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方面,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表达了实现中国梦的主题——中华民族,在战争年代,为中国人民的解放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枚不胜举如董存瑞、刘胡兰等,新中国成立后,钱学森放弃美国优厚的工作和生活待遇,冲破种种阻力回到祖国,为新中国的成长做出了无可估量的贡献。另一个方面就是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时代精神表达了时代特征。如: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对中国农业乃至整个中国人民生活的影响巨大而久远。吴仁宝是江苏省华西村的原党委书记,几十年来,他带领华西农民坚持共同富裕,走出了一条具有华西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创造了中国农村多项“第一”,他也被人们誉为“农民思想家”、“中国农民第一人”。通过爱国主义、改革创新为实现中国梦注入精神动力,这就是中国精神。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实现共同理想和目标的精神支柱、动力之源,具有强大的社会凝聚力和整合功能,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从历史到今天,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生生不息,靠的是这种精神;从今天走向未来,走向民族复兴的理想境界,仍然要靠这种精神。第三,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要实现中国梦,不仅需要动力,还需要有伟大的中国力量来支撑、保障和实现。那么,什么是中国力量呢?正像总书记所说的那样,中国力量“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的力量。”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是克服各种困难、战胜风险挑战的决定性因素。中国梦首先是中国人民的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中国人民实现梦想开辟了一条到达理想境界的道路,而理想境界的实现必然要靠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共同奋斗才能实现。中国这么大一个国家,就像是在大海中航行的一艘超级巨轮,我们每个人在这艘巨轮上,都是“梦之队”的一员,都是中国梦的参与者、书写者,都应当同舟共济、齐心协力,推动“中华号”巨轮乘风破浪、奋力前行。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梦。只要我们紧密团结,万众一心,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
2.实现中国梦的具体要求
习近平同志指出,“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中国梦,创造全体人民更加美好的生活,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继续付出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有了梦想,就要努力去实现,否则就是空想。这里我提出了三条要求和大家共勉。
第一,要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一个大的梦想,实际上是一个大的目标体系,由很多小目标组成。只有把小目标一个一个实现,大的梦想才会实现。总书记讲过:“没有远大理想,不是合格的共产党员;离开现实工作而空谈远大理想,也不是合格的共产党员。”老子讲: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曾国藩有句名言:天下事当于大处着眼,小处下手。西方有一首讲细节决定成败的民谣:丢失一个钉子,坏了一只蹄铁;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帝国。你看,由于打仗前钉马掌的师傅因为丢了一个钉子,没有把蹄铁钉紧,导致骑士在打仗时输了,最后这个帝国灭亡了。所以,小事与大事都是相对的,更是相连的。这些都非常好的讲清了大与小的关系。告诉我们,要善于处理好大与小的关系。有的人,大事做不出来,小事不愿做,这样的人永远一事无成。所以,我们只有沉下心来,从小事做起,积极进取,快乐工作,才会创造自己精彩而快乐的人生。
第二,要从长远规划,从眼前做起。因为大的梦想往往是较长时间的规划,看起来离我们还很远。但是,任何一个长远规划,都有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我们不努力做好眼前的每一件事,长远的规划就永远是规划,无法变成现实。海尔的总裁张瑞敏说:“什么叫不简单?能够把简单的事天天做好就是不简单;什么叫做不容易?大家公认的非常容易的事情,非常认真的做好它,就是不容易”。在海尔,工人的行为规范细到如何走路。在厂区工人走路都靠右行,每一位员工在离开自己的座位时,须将座椅推进桌洞里,否则将会被罚款100元。苏格拉底是古希腊哲学家,有一次学生问:人生的真谛是什么?他带学生到苹果林,要求每人选一行果树,从林子这头走到那头,每人摘一个自己认为是最大最好的苹果。不许走回头路;不许做第二次选择。有的学生一进果林就发现了一个很大很好的果子,以为后面肯定还有更大更好的,走到尽头才发现第一次看见的那个果子就是最大最好的,摘了一个小的出来。有的学生则相反,走进果林不久就摘下了一枚认为是最大最好的苹果,后来发现林子里的苹果更大的多的是。学生说:“老师,让我们都再选择一次把!”苏格拉底说:没有第二次选择,人生就是如此。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就是如此,我们要处理好远与近的关系。我们每天的工作没有彩排,每天都是现场直播。昨天已经过去,明天还没到来,要把握好每一个今天。
第三,要用远大梦想指引,用务实精神进取。梦想在实现之前,总是虚的,只有不断的实干,梦想才会变成现实。邓小平说过:世界上的事都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所以,我们要务虚和务实很好的结合起来。没有合理的务虚,我们就没有目标没有思路,再大的干劲不知要向何处使;再好的目标和思路都会落空。所以大家要闲时务虚,忙时务实。用较少的时间务虚,用更多的时间务实。在务虚时把梦想想清楚规划好,在务实时把措施抓落实,把梦想一个一个变成现实。习近平同志反复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他多次指出,永远要有“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精神。这些都告诉我们,远大的梦想很重要,务实的进取精神同样重要。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理解中国梦,相信中国梦不是幻想,是一个已经开始并曙光初现的看得见的未来。努力拼搏去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就需要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从小事做起,从眼前做起。每个人都以远大的梦想为指引,以扎实的实干精神为基础,以强烈的责任意识为保证,努力学习和掌握符合国家发展需要的知识本领,不仅做学习的成功者,更要做中国梦的打拼人。
2.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篇二
一、培养学生树立长远的目标和近期具体目标
长远目标就是将来要实现的东西, 属于理想范畴, 近期目标是眼前要马上实现的东西, 属于现实范畴, 所以二者是统一的, 缘何?因为理想源于现实, 理想高于现实, 但是理想可以转化为现实。具体来讲, 对于长远目标方面, 主要是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高度的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情怀和高度的民族精神是一种高尚而伟大的内在精神状态, 可以促进人生的发展, 是学生奋进的助推器。试想, 一个不爱国的学生和缺乏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尊心的人他怎么可能为国家做出有贡献的事情呢?这个方面的正反面例子都很多, 不胜枚举, 比如, 邓稼先和钱学森在学生时代他们就是在爱国心和民族心的激励下才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和为国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而相反有的中国留学生一旦在国外取得一点成就就洋洋洒洒起来, 留恋国外生活待遇而忘返。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高度的民族精神, 要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之中, 任何一方都有责任都不能推脱和懈怠。学校教育是核心阵地, 要将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渗透于课内和课外教育之中;社会教育是实践基地, 社会要为学生的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培养提供良好的环境和典型示范;家庭教育是中流砥柱, 家庭的和谐温暖气氛中最适宜穿插爱国教育和民族意识培养。
二、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善恶观
凡是有善良属性的事物它对于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而有恶毒属性的事物它对于人类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起到消极的阻碍作用, 正是如此, 要褒扬善行, 惩治和杜绝恶习, 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善恶观。
怎么样才能形成正确的善恶观呢?我想第一个方面要让学生“从善如流, 疾恶如仇”。多向学生灌输善良的思想和善良的行为, 可以融化在教材、课外读物、课堂教学、校内外活动中;对于恶习恶行, 要抓住典型例子, 反复训导学生, 让学生来回反思, 找出危害和教训, 使之在内心深恶痛绝之。比如, 可以利用青少年犯罪中危害亲生父母亲生命的典型案例, 使学生明白这一恶行对自身、家庭和社会产生的严重危害和不良影响。第二个方面要加强“百善孝为先, 万恶淫为源”教育。善是一种良好的美德, 淫是一种过度的恶行恶想。努力使孝道文化满天下, 致力让恶行恶想寸步难行于人间。只有这样才能使真情暖遍千家万户, 激发出人们建设国家的美好心情。形成正确善恶观的第三个方面要让学生“勿以善小而不为, 勿以恶小而为之”。善事虽小, 但积善可以成德;恶事虽微, 而累恶就能酿祸。要对学生时时刻刻进行这方面的教育, 丝毫不能马虎, 同样, 家庭、社会和学校要三管齐下, 方能共奏使学生形成正确善恶观的和谐旋律。
三、使学生形成合理的历史观
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 但总还是在曲折中前进的, 正是如此, 才有了我们今天高度的文明。要让学生知道国际社会的发展简史尤其是我国社会的发展简史, 要让学生知道我国原本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 在古代世界历史发展长河中曾星光闪烁, 璀璨夺目, 近代以来则由于闭关锁国而逐渐落伍, 国人被国际社会讥为“东亚病夫”。但我们的国家是优秀的国家, 民族是优秀的民族, 依然顶住列强的侵蚀, 最终赢得了国家和民族的解放独立, 依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民族的兴旺发达离不开一代代中华儿女的坚强拼搏, 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要依赖于此。坚强而优秀的中华儿女从何而来, 教育特别是学生的德育将起到很大的作用, 只有培养出一个个作为民族伟大复兴中流砥柱的合格国人, 圆梦万丈高楼般的理想才有了坚实的根基。承载学生理想和信念教育的德育将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掀起的新一轮改革浪潮中有力地推动和加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
摘要:作为中华民族的每一位儿女都应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努力奋斗。而作为承载培养国家栋梁的教育, 尤其是学生的德育工作, 将为这个伟大目标的实现起到基础性和全局性的作用。身为一名教育工作者, 主要从培养学生的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培养学生正确的善恶观、培养学生合理的历史观三个方面出发, 简单谈一下如何从学生德育做起, 加快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关键词:德育,善恶观,历史观
参考文献
[1]梁启超.少年中国说[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04.
[2]王阳明.传习录[M].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 2013-07.
3.迎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曙光 篇三
今天,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60华诞。60年前的今天,毛泽东同志庄严地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彪炳史册的历史时刻,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标志着我们伟大祖国从此告别落后屈辱走向繁荣富强,标志着中华民族从此迈向伟大复兴的新纪元。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壮丽史诗。60年沧桑巨变,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地引领当代中国的进步潮流,祖国实现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民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新社会的历史性转变,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性转变,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社会主义中国在深刻的变革中,探寻出一条生机勃勃的现代化道路。60年团结奋斗,我们将几代人矢志追求的现代化梦想和民族复兴进程不断向前推进。从一穷二白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三,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从“站起来了”到“举足轻重”。中国的国力从来不曾如此强大,百姓的生活从来不曾如此富足,亿万人民的精神面貌从来不曾如此昂扬奋发。共和国60年辉煌历程和光辉业绩,铸就了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伟大丰碑。振兴中华,赶上世界潮流,使中华民族屹立世界民族之林,这是长期以来中国人民的夙愿。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人勇敢肩负起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神圣使命。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历经几十年艰苦奋斗,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为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新的伟大革命,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国家民族的重大历史关头,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吹响思想解放的号角。改革开放这一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极大地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使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时代潮流。新中国60年光辉历程,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伟大创举,是根本改变中华民族命运、深刻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伟大变革。60年光辉历程,凝聚成宝贵的历史经验,启示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光明未来: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我们正处在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向前迈进。面对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世界局势,面对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风险,我们肩负的任务艰巨而繁重,我们面临的考验复杂而严峻。我们走过的60年征程,只是民族复兴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居安思危,永不懈怠,艰苦奋斗,埋头苦干,我们才能承续无数先辈英烈们所开创的伟大基业。这是一个充满生机、富有活力的时代,一个开拓未来、创造历史的时代。目睹我们国家沧海桑田的巨变,亲历中华民族迈向复兴的航程,时代给予我们光荣与梦想,更赋予我们责任与使命。迎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曙光,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亿万人民必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谱写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崭新篇章。
4.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心得 篇四
_工作就是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平静之中的满腔热血,平常之中的强烈责任感,只要心存希望,幸福就会降临你;心存梦想,机遇就会笼罩你;坚持梦想,成功的道路就在你的脚下。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开启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和其他中央领导同志参观《复兴之路》展览并发表重要讲话。讲话站在历史、现实与未来的交汇点上,回顾了170多年来中国人民所历经的抗争和奋斗,审视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展望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未来和前景,向世界传递了中国共产党人敢于担当的历史责任感和坚定自信心,让人思索,给人期待,催人奋进。
实现个人梦想需要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确保_数据的准确无误需要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精神。为了保证每个月_报表能准确及时地上报,挑灯夜战、加班加点、节假日不休更是家常便饭,只有热爱,才能静下心真诚地对待工作,才能无怨无悔。为了保证_数据的严谨性,我们每年都要定期参加省局的各项业务培训和指导,以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再通过自己的理解和经验培训县区和企业的_人员。只有不断的学习和提高才能做得明白、说得清楚。在平时的工作中,虽然辛苦,但凭借着对事业的追求、对_工作的热爱,我无怨无悔、全身心地投入,以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和梦想。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的不懈追求。近代仁人志士的艰辛探索充分表明,要实现民族复兴,必须找到能够指导中国前进的先进理论,必须找到能够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先进力量。站在民族危机关头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将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与民族价值目标结合起来,确定了通过“革命化”实现“现代化”的民族复兴之路。新民主主义革命,不再仅仅是中国共产党政治价值目标实现的要求,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要求,“建设一个独立的、自由的、民主的、统一的、富强的新中国”成为激励社会各阶层人民群众参与、支持革命的强大精神动力。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努力在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探索实现民族复兴之路。虽然探索的历程充满曲折,但20多年的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还是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5.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篇五
临邑镇启明小学
魏红亮
学习“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奠基”一章,张志勇厅长从历史经纬、时代挑战、教育发展三个方面,对创新教育产生的背景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和探索。
第一方面分析了中国的辉煌和衰落,在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历史上,中国的农业是领跑者,而工业文明又是落伍者,但是今天,我们中国必须抓住即将到来的知识经济时代所提供的历史机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二方面从中国的发展与挑战分析经济全球化中国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在世纪之交,中国虽然取得了许多辉煌成绩,但也要清醒看到中国发展所面临的一系列挑战,我们缺乏自主知识产权,世界名牌太少,科技竞争力较低,教育创新能力不高,等。所以说,教育是我们国家竞争力之母,可见,我们教育工作者所肩负的历史重任有多么大,有多么重要,意义又有多么深远。
第三个方面,中国教育的百年探索与历史抉择。作者分析20世纪我国教育发展的三个阶段,即西方教育与苏联教育移植和我国教育走向现代化的探索,而我们的抉择是 :科教兴国战略的确立,“科教兴国”是党中央、国务院按照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科学分析和总结世界近代以来特别是当代经济、社会、科技发展趋势和经验,并充分估计未来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发展对综合国力、社会经济结构、人民生活和现代化进程的巨大影响,根据我国国情,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宏伟目标而提出的发展战略。“科教兴国”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
“科教兴国”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科学的精神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实施这一战略,科技创新,尊重知识,崇尚科学,尊重人才,促进科技进步和创新。
21世纪是富有挑战性的世纪。在世纪之交,我国决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意义十分重大。这一战略的实施,将使古老而文明的中华民族,在21世纪再次腾飞,站在世界科技强国之林。一个民族要振兴科技事业,首要条件是具有一流的杰出科学家队伍。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也是科教兴国的基本条件和目标。一是提高科学文化的知识水平,不断改变个体和群体的知识结构;二是提高科学的思维能力学习现代科学的思想方法;三是提高对传统文化理解和外来文化的批判和吸收能力。邓小平同志坚持“实现四个现代化,科学技术是关键,基础是教育”的核心思想,为“科教兴国”发展战略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从教育事业以振兴,而我们今天所从事的教育就是培养国家人才的初步阶段,我们所研究的当堂达标教学模式正是为更好地培养人才而进行的,所以说当堂达标教学研究势在必行,也为我们培养更好地人才奠定基础。
张志勇厅长分析的教育历史抉择:从“接受教育”走向“创新教育”,是的,教育如果没有创新,科技就不会发展,国家就不会进步,我们的民族就不会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此,必须重视和加强我国青少年一代的创新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这将成为我国教育教学改革所面临的重要挑战,我们实施当堂达标教学,就是教育改革,也是创新教育,为的是实施素质教育,以提高民族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培养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人才。
6.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篇六
中国梦就是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梦,就是要实现国家繁荣富强、民族团结和谐、人民幸福安康。中国梦是全体中华儿女的梦,需要全体中国人民共同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实现中国梦必须依靠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经过长期的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斗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走上了社会主义的光明大道,中华民族从此站起来了,此后党又领导我们进行改革开放,让我们富起来。实践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是不可能实现中国梦的。
总书记说实现中国梦必须依靠中国精神。这就是爱国主义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实现中国梦必须依靠这种力量。总书记还说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只要我们紧密团结,万众一心,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牢记使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用13亿人的智慧和力量汇集起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
实现中国梦必须坚定地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就是在中国党领导下,立足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实现中国梦经济要富强。就要加快推进转型升级,发展创新型经济。深化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提高产业整体素质和核心竞争力;把握扩大内需战略基点,实现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扎实推进城镇化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既要做大“蛋糕”,又要分好“蛋糕”,不断缩小收入差距;通过绿色发展破解资源环境的“硬约束”,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问题。筑牢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实现中国梦政治要民主。只有政治民主,人民群众才能成为政府的主人,腐败分子才失去藏身之地,财政供养人员才能真正成为人民公仆,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实现中国梦文化要繁荣。就要扎实推进文化强国建设。就是要复兴传统文化。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全面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充分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努力将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不断提升中华文化的创造力和世界影响力。
实现中国梦国防要强大。就要加快新军事变革。武器装备智能化、编制体制精干化、指挥控制自动化、作战空间多维化、作战样式体系化。强大的军事力量,能够保证国家政权稳定,能够保证国家领土主权完整,能够扫平阻挡国家和平崛起的一切障碍。
7.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篇七
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新起点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 胡锦涛同志先后多次讲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并称其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这是贯穿报告的一个鲜明的主题, 也是十八大报告的一大亮点。
党的十八大在党的历史上地位显赫, 是一次举世瞩目、具有伟大作用和深远意义的历史性盛会。
在中国现代史上, 中国共产党的代表大会从来都具有特别的意义。它是中共形成政治共识和执政方略的过程, 并在一定时期里决定着中国的走向。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 从十二大到十七大, 每次党代会都解决了当时最重大的问题。如十二大宣布要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向;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全党指导思想;十六大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成为纲领;十七大确立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地位。十八大召开时, 改革开放已历经30多个年头, 中国站在了又一个新的历史关键点上。人们对十八大的关注, 不仅集中于人事变动, 更关心在未来若干年, 中国共产党如何对政治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热点难点问题, 如何协调多元社会利益, 整合改革发展进程中的各种力量, 以及如何规划未来的目标、方向和途径。十八大回应了人们的期待和疑虑。
研究党的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贡献和历史地位, 主要是看这次大会自身为历史奉献了什么新东西, 发挥了什么新作用, 进行了什么新开拓, 从历史发展的大视野审视其深远影响, 确定其历史座标, 评价其社会价值, 也就是说, 通过研究其历史贡献、作用和伟大意义, 从而确定其历史地位。十八大有许多新的亮点和贡献, 其中值得关注的是报告中多次提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问题。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总布局是五位一体, 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强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寄托着无数仁人志士、革命先烈的理想和夙愿;号召全体中华儿女携手努力, 就一定能在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反复指出, 我党要担当起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幸福生活,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要求全党要始终保持对马克思主义,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信念。这说明这次代表大会的一个重要历史贡献和历史意义所在, 就在于确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纲领。以党的十八大为标志,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事业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性主题与中共的历史使命
所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指中华民族“衰落后再兴盛起来”。从历史上看, 中华民族最为繁荣的时期首推这样三个阶段:一是西汉的文帝、景帝时期, 史称“文景之治”;二是唐代的太宗、玄宗时期, 史称“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三是清代的康熙、雍正、乾隆时期, 史称“康乾盛世”。尤其是“开元盛世”, 当时不仅中华民族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水平处于世界领先或先进地位, 而且中华民族本身的发育比较成熟且呈现蓬勃向上的历史趋势。
从历史发展整体来比较, 应当肯定中国在大多数年代, 曾长期在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而中国由当时的先进沦为落后最早则始于17世纪中叶世界历史大转变时期。中国落后世界先进国家的时间, 史学家一般认为始于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但是从历史发展过程来考察, 中国落后于世界的时间应从17世纪中叶算起, 迄今已有300多年的时间。1640年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 标志着西方世界开始由封建时代转变为资本主义时代。经过17和18世纪200多年努力, 英、法、德、美等西方主要国家先后完成了产业革命, 实现了由封建手工操作到资本主义大机器生产的转变, 并确立和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 在经济上、政治上开始领先于世界。正是在这一时期, 中国开始落后于西方先进国家。在人类社会向资本主义时代发展的重要时刻, 中国没有能够适应这一当时时代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却正在延续着中国封建王朝最后一朝的变更。1644年, 满族贵族入主中原, 建立清王朝, 并使中国封建社会延续到19世纪。这样, 中国社会就远远脱离了世界文明发展的轨道, 最后走上一个畸形的社会形态, 由封建社会变成一个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尤其是19世纪40年代随着外国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入侵, 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正常发展, 极大地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随着时间的推移, 由于近现代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造成经济发展的突飞猛进, 中国与西方先进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
历史表明, 中国从17世纪中叶以来所要解决的最主要问题, 就是迅速改变国家贫穷落后的面貌, 发展社会生产力, 使中国重新走上振兴, 使之臻于繁荣富强的境地, 在中国实现近代化和现代化。这就是说, 使中国人民创造幸福生活,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题。历史也表明, 要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 必须要先后完成两大历史任务: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即革命的任务;二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即现代化建设的任务。围绕着这两大历史任务, 近代中国各个政党、派别、集团, 中国各时期的先进分子都曾拿出过自己的方案, 但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前, 这些方案无不以失败而告终。
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关键时期应运而生, 为完成这两大历史任务, 先后发动和领导了两场伟大革命。开始了共产党领导民族复兴的伟大艰苦的历程。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发动和领导了把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转变成为社会主义新中国的第一场伟大革命。在中国彻底断绝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历史条件下, 创造性地提出和实施了中国通过新民主义走向社会主义这一独特方案, 在中国实现了社会主义制度, 奠定了民族复兴最重要的社会政治基础。以邓小平和江泽民为核心的二、三代中央领导集体, 尤其以胡锦涛、习近平为代表的当代中央领导集体继续领导进行的第二场伟大革命, 就是要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以最终完成民族复兴的历史性主题。进入21世纪, 以党的十八大召开为新的历史起点,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展现出光辉灿烂的美好前景。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新起点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是一个长期而曲折的历史发展过程, 至少需要经过三大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阶段;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阶段。而目前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现实的目标是两大项:在2020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2050年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由此可见,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起始阶段, 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华民族复兴终极目标重要的奠基阶段。
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完成现代化历史使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联系在一起, 这在理论上是一个创造。近年来, 以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 多次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问题。在谈到这一问题时, 他们总是将民族复兴与祖国的富强和人民的富裕联系在一起。民族复兴的标志是多方面的, 但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实现与人民的小康、富裕程度是其根本体现。通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人民生活达到比较富裕的水平, 以及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这才能够表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伟业的最终完成。
小康思想最初是中国古代思想家们对社会改造和国家治理的一种理想模式, 经过广泛传播和数千年的流变, 在中国民间影响深远, 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对富裕殷实生活追求的目标。改革开放以来, 邓小平对“小康”一词进行了改造和创新, 将其引申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概念。党的十八大报告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目标、新概念, 其思想意蕴极为深刻和丰厚, 是对邓小平小康思想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 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 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民主制度更加完善, 民主形式更加丰富, 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 法治政府基本建成, 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 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文化软实力显着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 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基础更加坚实;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 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 就业更加充分, 收入分配差距缩小, 社会保障全民覆盖;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2.人民生活要从总体上的小康水平, 即“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达到“全面小康”。小康社会的小康水平包含“日子好过”和“殷实”、“比较宽裕”两个层次。近年来, 中央领导多次强调,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全国总体上实现了小康, 但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还比较低, 贫困人口、下岗职工等相当一部分群众的生活还相当困难, 人民对改善生活的期望很强烈。要使13亿多人都过小康生活。并逐步过上比较宽裕的小康生活, 任务十分艰巨。因而, “要尽快地使全国人民都过上殷实的小康生活, 并不断向更高水平前进”。这就是说, 我们建成的小康社会, 其小康水平不能仅限于“日子好过”, 要在现有生活水平上逐步向殷实、宽裕的更高小康程度迈进。
3.我们建成的小康社会, 是一个促进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 尤其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小康社会的小康标准, 不是仅限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这一项, 还应是包括促进个人全面发展、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在内的多元、多项的综合小康目标和小康标准。所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其“全面”的思想意蕴就在于此。
4.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 “必须努力使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群众共同享受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 使他们不断得到看得见的物质文化利益, 从而使他们愈来愈深刻地认识到实行改革开放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祖国的富强之道, 也是自己的富裕之道, 也从而使他们更加自觉地为之共同奋斗。”
从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十年间, 我们取得一系列新的历史性成就,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 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从“解决温饱”到“总体小康”, 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党的十八大在小康社会建设的紧要关头, 适时提出紧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战胜一系列重大挑战, 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 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阶段, 并对如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新的规划和新的措施, 这表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最后的攻坚阶段和收关阶段。在历史发展的至高点上, 十八大准确把握历史方位, 制定正确发展方略, 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民族复兴大业推向新的历史高度。
四、改革攻坚、继往开来的新起点
“改革”是十八大报告中最重要的关键词之一, 全文出现86次。历史和现实表明,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 其指导思想是科学发展, 其发展道路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其根本动力是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 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 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如何深化改革, 十八大提出一系列新的重大改革方向、目标和措施: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深化改革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推进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积极稳妥进行国防和军队改革;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等等。这表明以党的十八大为标志, 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十八大为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吹响了新号角。中国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更加坚定有力地推进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人民日报, 2012.11.18
[2].张克敏.试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基本内涵——解读党的十七大报告精神.经济师, 2009 (1)
8.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篇八
【关键词】四个全面 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
一、“四个全面”战略思想的提出及其科学内涵
“四个全面”战略思想的提出有一个过程。人们对这一战略思想的认识,也有一个不断丰富、拓展和深化的过程。201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调研时提出了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的“三个全面”战略思想。同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工作时又把“全面从严治党”纳入“三个全面”之中,首次完整、明确地提出了“四个全面”战略思想,并强调指出:“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基本目标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正式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使改革发展成果真正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全面发展的小康社会,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的小康社会。
党的十八大根据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我国经济社会新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新期待,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进行了充实和完善,提出了更具明确政策导向、更加针对发展难题、更好顺应人民意愿的新要求。
(二)全面深化改革是基本动力
全面深化改革,是党的十八大确立的战略任务之一,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改革,就是利益的调整。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基本保障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制度保障,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使命是全面巩固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重大战略举措。
全面依法治国,既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主动选择,又是衡量一个国家是否步入现代化发展阶段的重要指标,更是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
(四)全面从严治党是根本保证
全面从严治党为其他三个“全面”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从严治党,是党的十八大做出的一个重要战略部署,也是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一个重大战略思想。以作风建设为突破口,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抓手,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思想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成熟。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它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治国理政的最新顶层设计,是党在把握社会主义建设客观规律基础上的主动战略选择,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统领和指导意义。
二、如何推进“四个全面”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须经历一个长期的改革完善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改革中逐步完善, 也就是中华民族真正实现伟大复兴的过程。四个全面,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實现自我完善的关键阶段。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要求我们必须以开放的观点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与不断完善, 同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深入发展、经济全球化和多极化世界格局的日益形成有着密切联系。面对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世界格局, 面对日趋全球化多极化的世界大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绝不能自我封闭,而应当以更加开放的视野认识世界、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走向世界。
四个全面,要求我们必须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坚定不移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以制度的完善和发展不断赋予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信心与力量。
三、“四个全面”战略理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我们党治国理政方略与时俱进的新创造,它更加清晰和集中地展现出习近平对于治国理政的谋划、思路、理念和蓝图,也为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开创新局面提供了顶层设计和战略导引。
(一)符合当代中国发展的现实需要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既有目标又有举措,既有全局又有重点,统一于建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现代化国家的中国梦,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的伟大事业,统一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统一于我们正在进行的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
(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创造
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来看,“四个全面”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新发展,是我们党治国理政方略与时俱进的新创造。“四个全面”中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都是一整套结合实际、继往开来、勇于创新、独具特色的系统思想。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目标系统,全面深化改革是动力系统,全面依法治国是保障系统,全面从严治党是控制系统,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光辉,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的战略思维和辩证思维。
【参考文献】
[1]2014 年12 月习近平在江苏首提“四个全面”[EB/OL]. 新华网,2015-03-04.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推荐阅读:
中国梦就是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10-05
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读书演讲稿07-09
“复兴中华,从我做起”演讲比赛致辞09-10
复兴中华,从我做起作文800字09-22
复兴中华从我做起读后感09-02
初中生作文题目:复兴中华从我做起07-30
《复兴中华从我做起》读后感700字作文08-05
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08-20
中华孝道的作文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