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型范式与实施策略

2024-10-10

课型范式与实施策略(精选4篇)

1.课型范式与实施策略 篇一

摘要:小学阶段是培养小学生语文感知能力和文字阅读能力的重要阶段,由于小学生的知识和文字认知能力有限,所以提高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开阔他们的视野和想象思维就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现阶段,在小学语文教学新课程标准的重要引导下,探索具有实效性的课程设计并付诸实施是每一位小学语文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本文基于班级读书会探索语文兴趣教学的课程设计与实施。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班级读书会;课程设计;实施
所谓的班级读书会,就是在老师的组织带领和积极引导下,让全班的同学积极参与,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阅读活动,可以是课外书,也可以是与语文教材相关的读物,阅读时,学生一般要展开心得交流和问题讨论,将自己通过阅读所收获的所理解的表达出来,所以班级读书会是以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为主,辅之以综合能力形成和全方面发展的教学形式,也深受小学生的喜爱。下面就基于班级读书会的课型设计与实施展开讨论。
1.基于班级读书会的课型设计
就现在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形式而言,所有的教学过程主要体现在课前、课中和课后,综合考量、利用这三个基本的学习阶段,是实施班级读书会的环境基础。
第一,在课前,我可以采用以课前导读形式的班级读书会,老师针对教学内容,向同学们列举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的推荐阅读书目,推荐书目要结合教学需要,慎重选择,既便于小学生理解,也要有效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老师推荐的同时,也可以让同学们积极推荐所喜爱的阅读内容。
第二,在课堂教学时,一方面老师要生动形象的讲解课文内容,使学生能够主动的进入课文所呈现的情景,展开丰富的想象力,只有这样才能从中学到语文表达方法,提高语文理解能力和语文思维能力;另一方面,老师要注意认真培养小学生的语文阅读习惯和语文学习习惯,要教会他们系统的读书阅读的方式和方法,养成经常阅读的好习惯,从根本上提高语文阅读能力。
第三,在语文课堂教学结束后,学生的阅读体验并没有结束,课后的阅读表达和读书汇报也是提高小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和阅读水平的重要方法,并且可以巩固语文阅读的成果,分享自己的读书收获和阅读心得,培养良好的语文思维组织能力和语文理解能力,同时,学生之间在讨论交流的时候,可以相互启发思维,共同提高语文学习的水平。所以课后阅读汇报也是班级读书会的重要形式。
综上,语文教学的班级读书会可以在教学的课前、课上和课后结合开展,既能够丰富语文教学方式和课堂内容,也会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提高语文阅读的动力,达到以班级读书会为主要内容的课型设计目标。
2.基于班级读书会的课型实施
基于班级读书会的课型设计是课型实施的基础,下面以课后的《精灵鼠小弟》班级读书交流会为例说明基于班级读书会的课型实施。
第一,话题导入。因为是课外的读书交流会,所有的学生都已经课外阅读过了故事书的基本内容,所以就可以直接在老师的引导下,进入讨论的话题。老师可以直接说:&“同学们,咱们都已经读过《精灵鼠小弟》这本书了,今天,咱们就通过这次读书交流会,分享学习《精灵鼠小弟》的体会和阅读心得吧!&”采用这样的方式直接进入课后班级读书会。
第二,内容回忆。所谓的阅读,必须让学生了解故事发生的来龙去脉,这对学生的阅读体会起一个引导的作用。而了解整本故事书的人物、内容大意和故事框架的方式就是查看故事书的导读和目录,通过这样的方式引导学生认真的回忆所阅读的内容,达到让学生进入阅读的情境的目的。在内容回忆起来之后,就可以让学生用几句话总结故事大意。
第三,故事回放。这个环节就是针对学生最感兴趣的人物和故事环节开展交流讨论,因为,对于儿童阅读来讲,书中的寓意和人物形象才是最重要的,学生可以在故事的阅读中体验丰富的情感,感受多姿多彩的故事情节,在故事回放中,要让学生最感兴趣的情节展开讲解和交流,可以是针对一个故事情节,也可以是针对一个故事人物。比如: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读了《精灵鼠小弟之》之后,你印象最深刻的情节是什么,你最喜欢故事中的哪个人物等等。这个环节能促使学生表达自己的阅读体验,使内心情感更加丰富。
第四,阅读交流。这个环节一般采用学生自主交流或者小组交流的形式,使学生的表达更加充分的自由,当然所有的这些都是在老师的监督引导之下,并且老师要限制好时间,学生可以针对许多阅读中的问题向老师提问,老师负责指点学生的迷津,最后,老师负责总结,确立学生阅读汇报的内容,然后点评学生的阅读情况,激励学生更加广泛的阅读。
3.班级读书会课型设计与实施工作总结
在语文教学中积极的采用班级读书会的形式,是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方式,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深受学生的喜爱,学生的参与热情很高。在班级读书会的课型设计和实施方面,笔者认为要把握好两点,第一,老师一定要对班级读书会的阅读情况展开多维的评价工作,一方面这是对学生的鼓励,另一方面也要针对学生欠缺的方面加强督促,发挥引导作用。老师评价时要注重学生的阅读过程和学生的阅读习惯,针对学生的阅读数量、班级读书会中的表现等方面展开多维的评价。第二,老师也要把握班级读书会的开展策略,注意对学生的具体阅读方法的引导,使学生养成积极思考、善于想象的好习惯。鼓励学生在阅读的同时要积极地与同学分享阅读体会,使书上的知识在学生的口中变得鲜活灵动,从而将阅读中学到的知识在脑中沉淀升华,变成自己成长的营养和原料。同时,老师要督促学生在阅读中的积累,学会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注重文字的组织形式和表达方式,提高自己的语文触觉和鉴赏能力。
结语
提高语文阅读能力是对一个学生成长的基本要求,也是小学语文老师教学工作的重要任务,针对小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和知识水平,我们要开展一系列能走进学生内心、迎合学生兴趣的班级读书会,以促进小学生的课外阅读,营造一个积极健康、气氛浓厚的和谐班级,从而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促进全面发展。这既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实施,也是语文课程改革下的新课型探索。
参考文献
[1] 张朝安.论指导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8)
[2] 施晓岚.苏教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浅议[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09)
[3] 王春玲.如何做好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33)
[4] 宗丽.浅谈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整合[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2)

2.化学基本课型及实施策略研究 篇二

关键词:初中化学;基本课型;实施策略;研究

一、新知探索课型及实施策略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针对全新化学知识的教学可以采用新知探索课型来展开教学。其中,该课型主要包括三大部分:课前预习、课内探究与课后练习。而最关键的教学环节就是课内探究。

1.课前预习

对于课前预习这一环节,因为初中生的在校时间不长,且认知能力相对薄弱,自主性不强,为此,一定要保证预习内容安排的合理性。(1)设立明确的预习目标。在预习学案设计方面,确保所提出的问题更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及方法的理解及掌握,尽可能避免教材简单知识的反复出现,注重知识点的归纳与总结。(2)对预习的效果进行有效巩固,可以设置适当的训练或者是测试试题,对学生进行引导,以保证其预习的成果得到巩固,而且还能在检测中了解预习环节存在的问题。(3)学生通过预习,不仅养成反思的习惯,同时,深入认知到学习内容中的疑惑。

2.课内探究

对于课内探究这一环节,其中所涉及的内容很多。(1)重视情境的导入,明确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前,教师可以利用化学故事或者是实验等方式,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其能够在短时间内融入课堂学习中。其中,在“走进化学世界”一章教学中,教师可以将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讲给学生听,像铁盒出汗,或者是侯氏制碱法等化学小故事,使学生对化学科目的学习更感兴趣。(2)全面总结预习内容。在课堂教学开始前,化学教师应当概括说明课堂基本教学内容,并且以小组形式对预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在这一过程中,应当提出教学内容的重点,还有学生容易忘记或者是混淆的基础知识点等。在预习“制取氧气”一课时,学生对氧气制取所需要的化学器具并不了解,所以,在实际学习中也同样有诸多疑惑。为此,在预习总结中应当对学生的疑惑进行解答,使学生能够构建化学知识体系。这样一来,教师不仅能够对学生的学习进程予以了解,同时,也能掌握学生在预习中容易出现的问题。(3)开展合作探究。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以小组互助的形式展开合作。而主要的目的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课后练习

对于课后练习这一环节,其中主要包括两个部分,即延伸训练与反馈评价。其中,在延伸训练方面,教师所设计的课后作业应当与教学目标相适应,也可以安排相应的学习活动。对于反馈评价而言,教师应当及时批阅学生的课后作业,针对学生作业完成的情况给予评价,及时校正问题。

二、知识梳理课型及实施策略

在初中化学学习过程中,知识梳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知识梳理课型比较适用在对已掌握化学知识巩固方面。以下是将化学基本概念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阐述了知识梳理课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1.精炼知识点以加深记忆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化学知识,最关键的就是要有深刻的记

忆,对化学概念进行正确的理解。而要想增强化学概念记忆,则应当通过将语言进行精简,确保化学知识点的精炼。其中,在对催化剂概念进行复习的过程中,可以总结成“一变”与“二不变”。所谓的“一变”,具体指的就是利用催化剂能够对其他物质化学反应的速率进行改变,而“二不变”所指的就是催化剂在应用过程中,其质量与化学性质都不会发生改变。对化学概念进行浓缩与提炼,这样一来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同时还能对教材语言进行准确的“还原”。

2.注重化学本质的揭示

对化学概念进行梳理,特别是抽象概念,定义关键字与关键词的含义十分重要,只有抓住关键点,才能理解概念本质,提高知识梳理的效果。其中,以“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为例,概念中的“参加”一词就十分重要,如果忽视这一词汇,就无法准确掌握概念本质。另外,在原子定义中,“化学变化”一词也是关键,原子是由原子核和中子组成的,而这一发现正是基于化学变化的前提条件。与此同时,在注重化学概念关键词语的同时,还应当对概念本质进行解释。其中,以“化学变化”为例,虽然是存在其他物质的生成变化,但是,从本质上来讲,则是新物质的生成。所以,只要是存在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就一定属于化学变化。只有抓住关键,才能够了解概念实质。以“化合价”为例,大部分学生在学习这一概念的时候,难度较大,而究其原因就是对概念本质不了解。而化合价属于元素性质,能够对各元素原子间化合个数比予以真实反映。所以,只有了解其实质,并与原子结构知识相互联系,这样才能更深入地理解这一化学概念。

3.采取对比方式以保证运用的准确性

在化学知识梳理过程中,理清概念间存在的区别与联系十分关键。为此,在这一环节中,应当注意以下几点内容:(1)针对音、形、意方面相近的化学概念,需要进行详细的对比,像化学变化和化学性质。(2)应当比较外延部分存在重合现象的化学概念,像氧化反应和化合反应的区别。(3)存在本质区别但是存在内在联系的化学概念,像原子和离子。(4)表面相同而实际存在差异的化学概念需要进行对比,像饱和溶液和浓溶液。

通过不同形式的对比,不仅能够使学生对化学概念内涵以及外延予以正确地辨析,同时,还能更好地掌握化学概念之间存在的差异和联系,以保证后期运用的准确性。其中,比较常见的对比方法就是列表法,以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为例,如下表所示:

4.构建网络图并梳理化学知识

对于化学概念来讲,其中的联系十分紧密,而在对化学基本概念进行梳理的过程中,一定要理清概念之间的联系,按照从属关系或者是衍生关系来对化学概念进行整合,最终构建化学知识网络。以化学基本概念为例,可以构建网络图,如下图所示:

三、习题训练课型及实施策略

1.通过典型例题引导

化学教师应当针对课堂教学内容和学生认知的程度,合理地设计练习题目,并且通过题组的形式出现,确保练习题提醒的多样化,可以充分展现化学问题研究的基本方法。而学生则应当按照教师要求,在特定时间内完成练习题的解答,并且根据题型进行归纳与总结。以九年级化学溶液浓度的化学计算为例,其中:将100g水加入到浓度为20%的100g食盐溶液中,试问稀释前后的状态?

A.溶剂质量不发生改变;B.溶液质量不发生改变;C.溶质质量不发生改变;D.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发生改变

根据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概念分析,在稀释过程中加入水,使溶质质量分数变小,但是,溶质的质量并不发生改变。

对于新课教学来讲,习题训练课型的习题难度应当与教材内容相贴近,熟练掌握练习题一般性的解题思路与方法,保证对化学概念及规律进行巩固。特别是在例题分析的时候,一定要与知识紧扣,使学生能够真正感受到化学知识点考查所具备的多样性与多变性。

2.重点点拨并传授解题方法

以小组的形式开展教学,对于组内遇到的问题进行展示,并且呈现问题与解答错误原因。可以采取学生讲解或者是师生共同解决的方式,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教师要予以重点讲解与指导。而习题训练课型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不断强化习题解答方法,总结解题规律。

而对于学生存在的问题,一定要准确地找出切入点,并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指导,使教师的辅助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综上所述,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掌握学生的认知特点与思维能力,采取最佳的教学方式,选择适当的教学课型,确保学生能够在化学基本课型的帮助下学习化学知识,增强对化学科目学习的兴趣,有效地提高化学教学质量与效率。为此,通过对初中化学基本课型及实施策略的研究,希望能够给予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王敏.浅谈课堂教学基本课型的教学特点[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3(21):76.

[2]魏华.科学处理习题教学 提高化学教学效果[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3(3):6.

[3]胡君.例谈我校八年级化学探究课教学课型[J].化学教与学,2013(5):52-53,56.

[4]裴海军.化学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课型导学案设计[J].动动画世界(教育技术研究),2012(9):194-195.

[5]国平.中学化学不同课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评价[J].中国教师,2014(8):27-29,35.

[6]胡君.例谈我校八年级化学探究课教学课型[A].第五届中国教育技术装备论坛论文集[C],2014:289-290.

3.课型范式与实施策略 篇三

情境导入:其要义是关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旧知。要起到的效果是激起学习疑问,焕发兴趣。贴切的情境对于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来说,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情境对于课堂学习来说并不是必不可少的。

情境的要点是:有数学问题蕴藏其中;信息比较集中,可能干扰学习的无关信息尽量剔除;简洁明了,利于教学,一般耗时不应多于5分钟。

创设情境的方法和形式:数学问题情境可以简单地分为基于现实问题的情境,基于直观形象的情境,和基于抽象知识的情境,所以,可以对应地运用视频、回顾调查情况、挂图、操作、虚构的故事、直接面对数学问题等方式。

思索探究:其根本的理念是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其要义是学习方式的多样,其最终的出发点是促使孩子思考,经历学习的过程。在课堂情境中,并不唯一地崇尚探究式学习方式,更科学更贴近小学生年龄特点及知识能力的发展状况的,应该是思索、操作、探究、听讲等多种方式的综合,绝对不应该是单一学习方式把持课堂的始终。

实施要点:

提出问题。由前述的情境出发,由教师或学生提出明确的数学问题,或分析激发疑惑,引发思考。

自主思考。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学生围绕要解决的问题,自己尝试运用旧知解决问题。

适时引领。根据实际情况,教师给予点拨或提示:或组织操作,或引发相互间讨论,或精要讲解,或题组引导…

交流共享:其要义是课堂成员间(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对话互动,要达到的效果是把握和完善思考探究的数学结论、技能要点。数学学习经历思考过程重要,掌握数学结论也重要。

可以运用的形式:

个人展示大家补充:请个别学生汇报想法,其他同学补充; 组际间交流完善:以一个学习小组的汇报为主,其他小组完善;

教师重点补充提示:就同学们没有考虑到的方面,新知识的重点、易错点,与旧知识的混淆处,教师做精要讲解提示,并辅之于关键词板书。

“思考探究”和“交流共享”表达上的分列,并不表示这两个环节在实施过程中必须分开实施。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运用,更多情况下,两者是融合在一起的。备课时,如果融合在一起,标题可以为“探究交流”。反馈完善:必要的练习对于学好数学是必不可少的,要保证一定题量的练习,但要提高练习的效能,其一要有反馈,要着力了解学生的解答情况,据此判断教学的状况,为教学的调整和补救提供依据;其二,比纯粹的做题更重要的是题与题之间的比较、题组的组织、做题后的总结,做题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通过训练提高学生的理解程度,发展能力,这就是完善。完善的内容还可以包括全课的学习体会,也就是原先的“全课小结”。为此,备课中要预先明确总结什么,引导学生反思什么。时间安排上,一般不少于5分钟。

练习课

知识再现:相关数学知识的再现,也可以通过做了最基本练习之后通过交流来呈现。一般通过做最基本练习之后的“为什么这样做”追问来完成,教师可以做相关板书。但这里一二个题的基本练习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再现知识,所以,此环节不可少。

基本练习:可以是运用所学的最基础练习,以及所学新知重难点的针对性专项练习。

书上习题的运用:认真根据本班学情,对练习题在讲解的时候注意详略,对大多数学生能解决的交流后就放,对一些多数学生存在问题,在学生间交流的基础上要讲透、讲清。备课中要明确各类题练习的目的所在和总结要点。

针对性专项练习:所学的新知识中将学生已经掌握的技能剥离后,剩下的难点所在,应该要设计和组织专项练习,让学生通过新技能的专项训练,尽快掌握新知识。类似于除法中判断第一位够不够商,乘法中得数的对齐等练习。

综合练习:此阶段应是练习课的主体,此处的“综合”更多地是指各种练习侧重点的综合,不仅仅是练习题的综合性。可以设计应包括变式性练习、改错性练习、比较性练习、综合运用性练习。

一般,一个新授完成后的规范练习课,改错性练习、比较性练习、综合运用性练习是必不可少的。其中,改错性练习来自于作业批改中收集的学生错解,教法上以学生间先相互纠错,教师再总结为主;比较性练习主要进行新旧知识、相似知识的比较,常用题组形式出现,教法上做完题后要追问“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这样做而不那样做”;综合运用性练习类似于教科书中每个练习的最后几题,这样的题量不一定要多,教法上以学生先充分做题,尔后交流明确解法为主。

练习课选取的习题宜突出针对性:或针对所教知识的重点和难点,或针对学生学习的薄弱点,或针对新旧知识的异同点,或针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等。备课中要明确各个练习的训练价值,不能仅仅列举题目。

上述两个环节是练习课的主体,在实施过程中并不泾渭分明,只不过在练习题的难度上有区别而已。在练习中要突出先练后讲,反对先讲后练。此外,要辩证地处理好练习的量和质之间的关系,没有一定的练习量是不可能形成能力的,但光靠机械地做题作用也是有限的,要注意多运用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等形式,把每一道题用透、用妙。因此,备课中要备出怎样用题进行训练。

反思总结:做题后的收获不在于做了多少题,而在于做题后的交流总结,这个环节可以安排在课的最后,也可以穿插在各主要练习之后。

复习课

知识整理:

实施要义是学生先独立整理,再交流辨析;重要的是辨清知识间内在的逻辑联系,而不是罗列本单元所学的知识点。

1.教师根据复习的内容,适当地引导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主动的进行整理。首先让学生回忆与课题有关的知识,允许学生翻书,自己整理所学知识点,唤起学生的回忆,初步建立记忆表象。

其次让学生合作交流,每位学生在小组里交流自己整理的思路,在相互补充的过程中完善知识体系,找准联系与区别,以文字、图表等表现形式将所学过的知识梳理总结,形成网络(知识树)。

再次是全班交流,介绍自己的整理意图、表现形式等,老师根据学生所说归纳知识点,并根据汇报整理成板书,以便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

低年级可以由老师带领学生对知识进行梳理,积累梳理的方法;高年级可以放手让学生进行梳理。重点要把那些内在联系的知识点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串联在一起,做到学一点懂一片,学一片会一面的目标。

一般最多用时10~15分钟。因此,有时布置学生预先自我回顾总结是必要的。

2、备课中要体现出:

①这些内容中哪些知识是最根本的(相当于知识树的根部),包含哪些双基是以后学习所必需的(概念、法则、公式、思想方法),重难点关键是什么?

②平时学生对这些知识、技能掌握得如何,出现过哪些普遍性、典型性的错误,原因是什么?

③哪些学生哪些地方没掌握好,他们的困难在哪里?

查缺补漏:

要针对学生易错、易混淆、难掌握的知识点,精心设计针对性强的练习,弥补学生不完善的知识体系。

可设计、精选以下几种类型的题目: 1.书上“整理与复习”中的题目。2.学生平时作业中的常错题。3.单元测试经典题。

低年级还可以想办法创设一些故事情境,把他们吸引过来,把复习题一道一道的融入到故事情境中,让他们去闯关、去游戏、去玩,这样吸引他们的兴趣。通过复习,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综合运用:

1、综合性练习。复习课更注重考查学生知识间的沟通与联系,学生能通过综合性题目所提供的信息,搜寻解决问题的相关知识点。将这些知识点灵活组合,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2、探索性练习。这类练习对所学知识进行适度拓宽延伸,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拓学生视野。

3、开放性练习。开放题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和问题答案的不唯一性,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使不同能力的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思维都能得到训练。

4、解决实际问题练习。学习数学的目的是为了能运用数学知识、数学思维去解决实际问题。复习课练习的设计必须联系实际。

为了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练习后不妨引导学生思考解题运用了什么知识点,由此体会是怎样运用数学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提高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为了提高复习的效率,备课中要备出习题如何变化使用的。

作为复习的三个阶段,可以根据复习内容的多少安排在一个课时中实施完成,也可以安排在几个课时中实施完成。

讲评课 测试情况概述:

教师要认真对试卷进行有关的成绩统计、分析(包括全班的最高分、最低分、优秀率、及格率等),了解学生对各部分知识的掌握情况。

对答卷进行客观的分析,做到心中有数。特别是对学生答题的分析,既要看到学生的进步,对有创意的解题方法加以肯定,又要找出学生答卷出错率较高的试题或典型的错误,细致“诊断”学生的解答,找出错误的症结,弄清出错的原因等。这样,有利于评讲在学生知识的缺漏、暴露出的学习缺陷和思维受阻处,保障评讲效果。

典型错例点评:在课前卷面分析的前提下,就普遍性错误、重难点知识的典型性错误进行讲评。

方式可以有:

归类讲评,对出现的问题要进行归类讲评,切忌头疼医头,脚疼医脚。重点讲评,精讲不等于少讲,而是有针对讲评。有针对讲评,从大的方面来说,讲重点、讲热点、讲双基应用的薄弱点,讲学生的易错、易混、易模糊点。具体讲每一个题时,应重在讲思路、讲方法、讲规律。

注重过程评析。要创设条件,让学生充分展现思维过程(你是怎么想的,你为什么要这样想?);针对学生思维缺陷,切实讲清错因,以达到“与其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教学效果。

变式讲评。注重变式(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多题归一)训练,从多角度归纳总结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规律,讲评不仅就题论题,更重要借题发挥,讲这个题的规范解答;讲这个题的深化变形;讲这个题与同类型题目的联系等,使讲评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讲评课也不能“满堂灌”,必须给学生留有思考时间与反思的余地。可以将典型题的多种解法呈现出来,让学生作辨析的主人。

一般,此环节要确保10分钟以上。简化了此环节,容易把评讲课异化为闷头做题。这样,学生不懂的还是不懂。

平行补救练习:针对学生存在的重点问题,要设置跟踪补偿练习,补偿练习又分当堂补偿和专题补偿,当堂补偿练习,短小精悍,数量不多,质量要高,针对性要强。补救练习也可以和典型错误点评穿插结合在一起进行。

4.“自学—辅导式”课型的实施探讨 篇四

关键词:中职数学;“自学—辅导式”;兴趣

针对当前中职生对数学专业不感兴趣的现状,笔者对我校09级学生代表进行了座谈交流。调查显示,在被调查者中,有17.1%的学生表示真正对数学感兴趣,而有72.7%的学生表示对数学不感兴趣,其中有10%的学生对数学完全是失去信心和兴趣。著名教育家顾明远曾说:“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这是困扰中职数学教师的一个大难题。现代教学理念启示我们:现代教学观念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这要求教师要把课堂与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体,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因此,建立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上,我校采用“自学—辅导式”课型课堂教学,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自学辅导教学”模式历史及其教学过程

“自学辅导教学”实验由“程序教学”实验发展而来,试行于1965年,当时称“三本教学”实验,后来定名为“自学辅导教学”。“自学辅导教学”的基本过程为“启、读、练、知、结”。“启”是指从旧知识引进新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他们有迫切阅读课本和解决问题的需求。“读”是指阅读课文,要求教师在深入理解教材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拟定启发自学提纲,鼓励学生自学,强化自学兴趣。“练”是指教师要指导学生做练习。“知”就是当时知道结果,即及时反馈。“结”是指小结,学生及时进行总结学习经验。

二、“自学—辅导式”课型及其教学过程

(一)“自学—辅导式”课型。

1.“自学—辅导式”基本程序。

根据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自学—辅导式”课型开展的过程是:前置练习诱发学习动机→自学发现疑难→小组合作释疑(教师指导、点拨)→教师小结→学生练习与评价。

2.“自学—辅导式”的功能及意义。

“自学—辅导式” 课型的核心是自学,即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参与到学习和亲身体验中,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的目的。“自学—辅导式”课型表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空间,如学生能够主动探究新知识、自主阅读课文、自主讨论知识中的重点和难点、学生自主独立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以及自主构建知识结构。由此可见,“自学—辅导式” 课型设计符合现代教学理念的要求。

(二)“自学—辅导式” 课型的步骤及意义。

1.前置练习——巧设试题,诱发兴趣。

这个环节是教师布置任务的环节,传统的教学一般是口头布置任务,而“自学—辅导式”课型是按梯度精心设计好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强制性的练习。这个环节要求教师在课前要认真备课,依据教材内容设计高质量、并且适合各层次学生实际情况的题目,目的是诱发各层次的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这个环节是实现自学的重要环节。

2.自学发现疑难——诱发动机,激发兴趣。

这个环节采用先做后学的教学策略。在这个环节中,学生要把数学试题当硬性任务完成,带有强迫性。这个环节,教师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即指导学生先看书,再做题,遇到疑难再查阅资料等。强化性的课前做题的目的是通过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诱发其学习动机,培养学生自学习惯和兴趣。

3.小组合作——释疑解难,兴趣生成。

这个环节是课中的主体环节,要求学生根据前置作业完成的情况探讨本节课教学重点、难点和疑点,体现“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具体做法是:要求小组组内交流前置作业,解决疑问,并记录共同疑难点。而教师在巡视中发现问题,及时指导、点拨学生解决疑难并收集学生的疑难,同时也在个别辅导中实现分层教学,关注差生。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组内交流前置作业解决课前疑难问题,而部分因为基础差未能按时完成前置作业的学生,此时也得到其他同学的帮助,加上教师零距离的指导,疑难得到解决,使学生获得成功感,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

4.教师小结——梳理解难,增长兴趣。

本环节是各小组汇报情况,如教师可先花10分钟为学生梳理知识点和重点,帮助学生解决疑难点,明确知识结构,指出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从而突破难点,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从而增长学习数学的兴趣。

5.练习评价——应用检测,强化兴趣。

这一环节的做法是:教师将印好的测试题(100分制)发放给学生,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练习。10分钟后,教师播放评价标准和发放评价表格,学生根据自己的做题情况自评打分,然后小组成员他评打分,由小组长汇报该组的完成情况。通过学生练习和评价,能够考察学生是否对知识内容有一个完整的认知,教师可以进行及时的调整和补充。

三、“自学—辅导式”课型实施效果

笔者采用“自学—辅导式”课型教学以来,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在不断提高。下面,笔者以《函数的奇偶性——偶函数》教学为例,谈谈其效果。

1.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传统的教学是先教后做,先讲后练,而“自学—辅导式”课型提倡让学生先做后学,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从“听数学”变成了“做数学”。

2.知识掌握程度的增幅加大。

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如根据学生完成课前练习的情况显示,学生对偶函数有所认识,基本能初步掌握偶函数的概念。通过小组汇报课堂小测情况显示,考试获得100分的有5位学生,80分以上的有25人,60—79分的有13人,不及格的只有5位,基本上每个学生的学习成绩都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提高。

3.精讲多练,提高课堂效率。

教师主要将精力投到知识的主干上,梳理知识,解释疑难,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效率与效益。如对于《函数的奇偶性——偶函数》课程,采“自学—辅导式”课型教学,通过课前练习,让学生了解偶函数的概念、图象特征等,既达到发挥学生主体的目的,又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自学—辅导式”课型实施的注意事项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课内批改。

在“自学—辅导式”课型探讨中,笔者充分意识到“一根红笔”的重要作用。在课堂上教师要有耐心地鼓励学生,给他们一个“√”,让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的成功感,学起来才有兴趣和信心。教师坚持课内批改,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实现分层教学。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

(1)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合作意识。如笔者经常为学生讲解萧伯纳的苹果理论;教育学生要经常交流学习心得;具有团队意识,团结合作,不断取得学习的进步。

(2)教师要充分調动学生的竞争意识,实现组内竞争和组外竞争。在教学中,笔者喜欢采用“代币经济法”所用的奖励形式。如学生在每节课后依据行为的表现可以得1—10分不等,每个小组长课堂上负责登记,课后再移交给课代表总结。每个单元后,学生可以用这些平时课堂分数兑换成测验分数。

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提倡优生带动后进生。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非常注重营造融洽的课堂气氛。在小组合作释疑这个环节中,笔者允许学生在课堂中走动,同时鼓励已经完成练习的学生去帮助其他基础薄弱的学生,让优生带动后进生,同时能够减轻教师的负担。

总之,“自学—辅导式” 课型是本着让学生先做后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生本理念”和“削枝强干,淡化形式”的教学原则实施的。其目的是通过教师角色由权威型向伙伴型的转变、学生角色由被动听讲向主动参与的转变、教学过程由传授型向引导型的转变,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实现真正有效教学。

(作者单位:增城市东方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张庆林,杨东. 高效率教学[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2]唐晓杰.课堂教学与学习成效评价[M].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

[3]高慎英,刘良华. 有效教学论[M].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4]林少杰.“非线性主干循环活动型”单元教学模式的理论、方法与实施[M]. 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2009.

[5]杨如斌.“四环探索法”课堂教学模式初探[J].教育艺术,2010,(2).

上一篇:病历质控暂行指标下一篇:前台接待工作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