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复习纲要201

2024-09-24

社会学概论复习纲要201(共4篇)

1.社会学概论复习纲要201 篇一

填空、名解、简答、论述

论述题要掌握的内容点(看书):

1.社会学创立的历史及学术背景

2.社会化

3.大众传播媒介:是现代社会中具有最重要意义的环境因素。

4.社会分层

5.违规行为

社会学的定义简言之,社会学是对社会和社会行为的系统的、客观的研究。

社会学(Sociology)是现代社会科学中从某种特有的角度,或侧重对社会,或侧重对作为社会主体的人,或侧重对社会和人的关系,进行综合性的研究,因而具有自己独特的对象和方法的学科。

现代社会学的研究主题

一、西方社会学的基本理论流派

1、秩序学派(结构-功能主义)基本假设:社会是在协同合作的基础上进行着有秩序的运作。

发展趋势:如果没有外来事物的介入,社会发展有向着秩序与平衡发展的趋势。

功能主义理论尤其适用于那些稳定的、2、冲突论学派

基本假设:社会的各个组成部分并不是在整体中“天然”发挥职能的部件,而是处于相互冲突的状态下。发展趋势:社会发展并不存在协调发展的趋势,各个社会部门之间的平衡是脆弱的,随时可能破裂。

社会秩序产生于社会中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统治与支配,而非他们之间的自然合作。冲突是社会发展的最主要的动力,社会秩序不断地被瓦解,并从而获得新的社会秩序。

社会学主要历史人物与成就

孔德(法国)将社会学的定义为:对于社会现象所固有的全部基本规律的实证研究;在他的著作《实证哲学教程》中,提出了“社会学”的学科名词,被称为“社会学之父”(社会学作为独立的学科产生于19世纪30-40年代)。

斯宾塞

英国19

其著作《社会学研究》(部分)曾被严复译成中文,定名《群学肄言》。

迪尔凯姆首次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下定义:社会事实(相对于自然事实而言)。

韦伯对现代社会学具有深刻影响,对社会宏观结构有兴趣,被称为“现代社会学之父”。对社会学的两大贡献:其一为科层制(官僚主义);其二资本主义制度与宗教的关系。韦伯代表著作有:《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1905年、《经济与社会》等。

社会学在中国

严复/《群学肄言》/《社会学研究》(部分)/1902年

文化的概念与演进

一、什么是文化?

文化是一个社会中全部或部分成员共同承认的价值观或意义体系,包括使这些价值观或意义具体化的物质载体。广义的文化,包括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与精神产品的总和。

文化的诸要素

一、精神形态要素

社会学研究的基本核心在于文化,文化的核心在于精神要素。精神形态要素的核心是价值观,即整体文化的核心所在。

二、语言与符号

三、规范体系

四、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

五、物质文化

社会化

三、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教导生产、生活的基本技能;

价值挂念社会化(树立价值观,指点生活目标与理想);

规范/行为社会化(教导社会规范);

培养社会角色(公民训练及性别社会化)。

社会化的类型与过程

一、社会化的类型

1、基础社会化:也称一级社会化,属于早期社会化,即“自然人”通过社会文化教化,获得人的社会性,获得社会成员资格的过程。

2、继续社会化(Continuous Socialization):是人在成年后的社会化,或称二级社会化。继续社会化是基本社会化的延续、完善与发展,是具有社会资格的成年人的必经过程。

3、再社会化(Re-socialization):是对在基础社会化或继续社会化过程中失败而未完全取得社会合格成员资格的人,通过强制性的或补偿性的教育方式进行再教化的过程。包括反社会人格的改造/半强制的补偿性教育。

个人社会化的条件与机制

一、内在条件(人类生物学的条件)

人类具有超越本能的能力;

人类具有较长的生活依赖期;

人类有较高的学习能力;

人类有运用语言的能(运用复杂符号系统的能力)。

二、社会化的外部环境

社会化的外部环境因素主要包括:

1)家庭(家庭教育与影响):社会化的第一要素;

2)学校(学校教育):具有特殊价值的社会化环境因素,提供系统的文化教育;

3)社会群体(同龄群体、伙伴群体、工作单位、社区);

4)大众传播媒介:是现代社会中具有最重要意义的环境因素。

社会

社会的类型

按生产资料所有权为标准分类(马克思):原始、奴隶、封建、资本主义、共产主义社会

群体类型

1.按群体成员的人际关系划分:初级(首属)群体(primary group)/次级(次属/二级)群体(Secondary group)

2.参照群体(reference group):与成员群体相对,用以评价人物或事物标准的群体,用其标准来评价个人行为或

社会现象;

家庭类型

按家庭的代际层次与亲属关系划分为:(1)核心家庭(nuclear family);(2)主干家庭(stem family);(3)扩大家庭(extended family);

社区类型

1、农村社区乡村社区,以农业生产为主要谋生手段的人们为主体构成的同质性较高的地域性生活共同体。

2、城市社区

都市社区,指以从事各种非农业生产为谋生手段的具有一定规模的人口所构成的异质性较高的地域性生活共同体。

3、集镇社区

社会分层理论

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

(2)社会分层的标准(三项理想事物):

财富──经济标准

威望──社会标准

权力──政治标准

社会流动

社会流动的类型

不同标准的分类

1、结构性流动和自由流动;

2、垂直流动与水平流动;

3、代内流动与代际流动;

4、竞争式流动与赞助式流动。

社会变迁的理论 社会现代化(social modernization)

社会现代化(简称“社会化”)是现时代社会变迁的新形式,是有计划的社会变迁;是以经济发展为核心,涉及政治、法律、社会结构、心理、文化等诸多领域的全面性发展过程。

违规行为 违规行为概述违规行为(又称:越轨、离轨、偏差、偏离行为/ Deviance),狭义的含义,是指社会成员较为严重的违反社会规范并被加诸标签的行为。

特点:

1、相对性

2、违背重要的社会规范

3、多数人不赞成行为

4、违规程度及惩罚取决于所为违反的社会规范的重要性程度。

违规行为的理论解释

社会学解释:

A、(罗伯特·K·默顿)社会反常状态(失范)理论:创新(发明);仪式主义;退却主义;反叛(革命)。

B、文化传递理论(亚文化理论)C、标签理论

论述需掌握:这个就是今天考的论述这一,还有一个是李刚的案例,答疑视屏里有

社会学的发展简史

第一节 社会学创立的历史及学术背景

一、社会学创立的历史及学术背景

19世纪40年代,是欧洲社会、经济、政治、科学技术长期发展的结果。

从17世纪后半叶兴起的工业革命导致社会结构的变迁。

工业革命引发的社会结构变迁

农业人口的城市化进程;社会财富转移到新兴的资本者手中;

产生了大量小农经济不能产生的社会组织;

自由意志推动科技的发展

商品生产推进世界贸易的产生与竞争加剧;

宗教权威逐步弱化;

法律功能由维护特权阶级向调节经济活动转化。

工业革命引发的社会结构变迁的结果

欧洲社会从重身份的礼俗社会转化到重契约的现代社会。

二、社会学创立的社会需求

18世纪末叶至19世纪的欧洲是社会动荡的时代。

资本主义发展达到了生产力的鼎盛,但繁盛的工业发展背后,阶级矛盾深刻对立。农民、手工业者及小私有者在大工业发展冲击下大量破产。工人生活条件恶化,工人斗争与起义风起云涌。

知识分子阶层对资产阶级革命所宣告的“理想国”的现实图景深感失望。人们强烈要求对社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进行现实主义的分析与评价。社会菁英试图以“社会组织规律”来重建社会生活秩序。

社会变革对社会学理论的需求

社会秩序动荡、阶级矛盾深刻对立的欧洲,对改善社会关系的社会学理论产生现实需要。

三、学术及理论背景

(1)自然科学成就的影响

文艺复兴时期,哥白尼、哥伦布、麦哲伦等在天文、地理上取得的成就,对宗教传统的世界创立学说产生冲击。伽利略在数学及物理上的成就引导人们对宇宙形成全新的认识。

牛顿的超然学术成就为科学奠定新的发展希望。

自然科学不断取得重大成就:细胞学说/能量守恒/进化论。

自然科学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使人文、社会科学从单纯的传统思辩理论与定性描述中脱离出来,将社会视为科学研究的客观对象。

(3)前社会学的理论

在社会学学科正式诞生之前的社会研究通常被称为“前社会学的理论”。这些前社会学的理论提供了不同的社会观思潮,直接推动了社会学的诞生。

社会学是基于之前的自然、社会科学成就而发展起来的独立学科。

2.社会学概论复习题 篇二

责任教师 杨戴萍

自测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

1.1838年(B)首次使用“社会学”这个概念,标志着社会学的正式创立。

A.弗洛伊德

B.孔德

C.米德

D.马斯洛

2.符号相互作用论的开创者是(B)

A.库利

B.米德

C.托马斯

D.林顿

3.以下(B)活动不是集体行为

A.赶时髦

B.抢购

C.春游

D.球迷闹事

4.与正式组织相比,初级社会群体的主要特征为(C)

A.规模小

B.存在时间长

C.人际关系密切

D.综合性功能强

5.一群为了维护自身权益进行维权斗争的妇女属于(C)。

A.偶发聚集体

B.社会类属

C.群体

D.组织

6.提出社会分层三个标准的社会学家是(D)

A.迪尔凯姆

B.帕森斯

C.库利

D.韦伯

7.有人借改革之机,假公济私,有所谓“你有政策、我有对策”,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C)A.制度化优先

B.制度化冲突

C.制度化逃避

D.制度化建设

8.把越轨行为的原因归结为社会结构各部分间的不整合、不一致,这种越轨行为的理论是(B)

A.社会失范论

B.标签论

C.亚文化群体论

D.手段—目标论

9.本原的社会制度包括(B)和婚姻家庭制度。

A.政治制度

B.经济制度

C.法律制度

D.文化制度

10.最早提出社会依附理论的社会学家是(A)

A.普雷毕什

B.丁伯根

C.托夫勒

D.贝尔

11.默顿认为当成功的希望十分渺茫二彻底放弃奋斗的社会行动类型是(B)。A.遵从

B.创新

C.形式主义

D.隐退主义

二、多选

1.(A)和(C)是构成社会制度的基本要素。A.规范系统

B.组织系统

C.价值系统

D.设施系统

2.根据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来看,制度可以分为(A)和(D)。

A.基础性制度

B.本原社会制度

C.派生社会制度

D.辅助性制度 3.根据制度的作用范围和特点,社会制度分为(B)和(C)。

A.基础性制度

B.本原社会制度

C.派生社会制度

D.辅助性制度 4.下列哪些是派生的社会制度。(A D)A.政治制度

B.文化制度

C.婚姻家庭制度

D.法律制度 5.下列哪些是文化制度。(A C)A.教育方针

B.道德要求

C.法律

D.法庭 6.社会制度具有(C D)功能。A.显功能

B.潜功能

C.正功能

D.负功能 7.社会控制的特点是(B C A)A.集中性

B.依赖性

C.多向性

D.控制性 8.社会控制的内容包括(A C)A.对社会行为的控制

B.对社会关系的控制 C.对社会文明的控制

D.对社会价值的控制 9.社会控制按照是否依靠外力可以分为(B)和(C)。

A.硬控制

B.内在控制

C.软控制

D.外在控制 10.社会控制的功能主要有(AB C)

A.维持社会秩序

B.维持正常生活

C.促进社会发展

D.激化社会矛盾

三、判断

1.按照正规化程度及其成员间的互动方式进行群体是美国学者库利提出来的。(错)2.非正式群体是无固定编制的群体。(对)3.群体凝聚力是群体对成员的吸引力,以及使成员留在群体内的各种力量的总和。(对)4.群体冲突时群体保持活力和创新新意识的必要前提。(对)5.初级社会群体又叫首属群体。(对)

6.最早的原始人有家庭没有婚姻制度。(对)7.一夫一妻制家庭产生于原始社会中期。(错)8.自然选择是家庭演化的根本动力。(错)

9.生产方式的进步是推动家庭制度演化的根本动力。(错)

自测题二

一、单项选择题

1.把社会学区分为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两部分,提出了社会学研究的实证主义方法论和四种基本研究方法的西方社会学者是(B)。

A.斯宾塞

B.孔德

C.米德

D.马斯洛

2.根据收集资料的内容划分,访谈可分为一般性访谈与(C)

A.个别访谈

B.座谈会

C.深度访谈

D.集体访谈

3.被尊称为“维多利亚英国的亚里士多德”的社会学家是(A)

A.斯宾塞

B.孔德

C.米德

D.马斯洛

4.“镜中自我”是谁提出来的(C)。

A.米德

B.布卢默

C.库利

D.托马司斯

5.对贫困的定义更具有操作性和描述性的解释是(A)。

A.经济学定义

B.政治学定义

C.社会学定义

D.环境学定义

6.由父母及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是(A)

A.核心家庭

B.主干家庭

C.联合家庭

D.其他家庭 7.20世纪70年代以后,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变动的特征是(B)。

A.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B.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C.高出生率、底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D.高出生率、高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8.在许多发达国家,出现了大城市居民向小城镇或农村迁移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B)

A.过度城市化

B.逆城市化

C.郊区化

D.城乡融合9.社会问题防治的战略思想有全球性思想、全局性思想和(C)。A.综合性思想

B.持久性思想

C.战略性思想

D.长期性思想

10.我国的基本国策是(B)

A.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B.计划生育

C.缩小城乡差别

D.扶贫

11.(B)是社会制度得以运行的物质手段,是社会制度运作的空间场所和物质基础。设施

A.规范

B.设施

C.值

D.组织

二、多选

1.新发展观的代表人物有(A)。A.佩鲁

B.布朗

C.霍顿

D.滕尼斯 2.新发展观提出了(C)观点。A.基本需求发展 B.经济发展

C.可持续发展

D.平等发展 3.发展中国家发展的负面效应有(A B C D)A.面临不利的国际环境

B.反现代性因素的抗拒

C.面临发展传统产业与追赶发达国家发展步伐的双重压力 D.民主政治发展的难产

4.发展中国家发展的正面效应有(A B C D)A.可以利用发达国家进行产业结构升级换代 B.可以从发达国家获得对现代化发展进程的认识 C.通过发达国家的示范效应跳动民众积极性 D.利用本国大量低廉劳动力促进现代化发展 5.依附理论的代表人物有(B C)

A.佩鲁

B.普雷维什

C.弗兰克

D.卡多索 6.各国现代化道路有()类型。

A.早发内生型

B.早发外生型

C.后发外生型

D.后发内生型 7.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具有(A B C D)特点。

A.外发性

B.渐进性

C.采借性

D.突进性 8.社会现代化的主要内容有(A B C D)。A.以工业化为核心的经济现代化

B.以效率和民主为标志的政治现代化

C.社会生活空间城市化

D.社会组织功能的分化与互补化 9.社会现代化具有(A B C D)特征。A.利弊并存的过程

B.不可逆转的过程

C.趋同化过程

D.全球化过程

六、判断

1.符号互动理论认为,文字是心灵和自我形成的主要机制。(错)2.符号互动理论认为,心灵是社会过程的内化。(对)

3.符号互动理论认为,行为是个体在行动过程中自己”设计“的,不是对外界刺激的机械反应。(对)

4.布迪厄认为,要想进行科学的社会学研究,就必须对社会学的对象以及社会学研究者本身进行反思。(对)

5.安东尼·吉登斯所说的结构,是指行为者在行为中所使用的“规则”和“关系”。(错)6.西方社会学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传入中国。(错)7.社会唯实论认为,只有个人才是真实的存在。(对)

8.社会唯名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英国的斯宾塞、法国的迪尔凯姆。(错)

自测题三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唯实论认为,社会是超越人类个体的客观存在物,是真实存在的实体,因而又被称为(D)

A.功能主义社会学

B.人本主义社会学

C.理解社会学

D.实证主义社会学

2.一个人同时担当几种角色,对个人的期待发行了矛盾,难以协调,这种现象称为(B)

A.角色扮演

B.角色冲突

C.角色中断

D.角色失败

3.(D)的实质就是文化理想主义的一种表现方式。

A.强权主义

B.大国沙文主义

C.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D.崇洋媚外

4.以下哪种活动属于社会交往(C)

A.朋友谈心

B.观众看电影 C.顾客的摩肩擦背

D.乘客的前拥后挤

5.通过表彰模范行为来弘扬正气的社会控制属于哪种类型。(C)

A.消极的控制

B.外在的控制

C.积极的控制

D.非正式的控制

6.从六七岁到十一二岁是儿童思维发展的(B)阶段

A.形式运算

B.具体运算

C.感知运算

D.前运算

7.社会趋同论最早是谁提出的(B)。

A.弗兰克

B.丁伯根

C.普雷毕什

D.沃勒斯坦

8.在一定的规则下,行为者为了获得回报而行动,并获得回报的社会互动形式是()A.合作

B.学习

C.共享

D.交换 9.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需要重新走进课堂,拿起书本,这种现象是(D)。

A.再社会化

B.特殊社会化

C.重新社会化

D.继续社会化

10.“社会是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直线式发展”,这是社会变迁的哪种理论(A)A.社会进化论

B.历史循环论

C.社会均衡论

D.历史三阶段说

11.一个人同时担当了几种角色,角色之间发生了矛盾,这种现象称为(B)A.角色扮演

B.角色冲突

C.角色中断

D.角色失败 12.(B)

是人类历史上第一种家庭形态。A.普那路亚家庭

B.血缘家庭

C.对偶家庭

D.一夫一妻制家庭 13.社会唯名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A)A.韦伯

B.马克思

C.布劳

D.涂尔干

14.本源制度包括(B)A.政治制度

B.婚姻家庭制度

C.教育科学制度

D.思想文化制度

15.在失范理论中,不仅拒绝社会认可的目标和手段,而且试图从个人观念出发,以新的目标和手段来替代,这种适应方式被称为(B)

A.创新

B.反抗

C.形式主义

D.退缩主义 16.1896年在《仁学》一书中提出“社会学”名称的学者是(B)A.严复

B.谭嗣同

C.康有为

D.梁启超 17.按照社会变迁的发展方向,社会变迁可分为(C)A.社会改革与社会革命

B.自发变迁与有计划变迁.C.社会进化与社会倒退

D.整体变迁与局部变迁

18.某学校为了促使学生努力学习,建立奖学金、跳级等激励机制来奖励学生,这一社会控制形式属于(A)

A.积极性控制

B.消极性控制

C.硬控制

D.非制度化控制 19.19世纪中叶,(B)

提出了“社会有机”论。A.斯宾塞

B.孔德

C.米德

D. 马斯洛

二、多选

1.依群体中人际关系和社会互动,可将社会群体划分为(B C)。

A.业缘群体

B.初级群体

C.次级群体

D.高级群体 2.群体凝聚力的发展一般表现为(A B C)层次。

A.人际吸引

B.成员对规范的遵从 C.成员把群体的目标自觉地看成自己的目标

3.一般认为,人类社会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与要素有(B C)。

A.人口

B.自然环境

C.社会

D.文化 4.社会流动的功能有(A B)。

A.加强社会整合

B.形成合理的社会结构

C.激发社会成员社会活动的积极性

D.形成开放的社会结构建立社会成员的平等关系

5.根据社会流动产生的原因及影响可以将社会流动分为(C D)。

A.代际流动

B.垂直流动

C.结构性流动

D.非结构性流动 6.马克斯·韦伯按照(B C D)来定义阶级。A.社会关系

B.财富

C.权力

D.声望 7.初级社会群体具有(A B D C)特征。

A.规模较小

B.持续的直接交往 C.较强的内聚力

D.综合性的功能 8.社会学产生的条件包括(A B C)。

A.社会历史条件

B.科学发展条件 C.思想理论根源

D.社会主义发展

六、判断

1.韦伯是社会唯名论者。(对)2.罗伯特·默顿提出了“AGIL功能模式。(错)

3.社会冲突理论认为冲突时社会生活中一种普遍、持续的存在,是人类互动的一种基本形式。()

4.社会交换理论属于微观社会学。(对)

5.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交换“是人类行为的最基本特征。()

6.社会交换理论认为,所有人类行为都是建立在合理化选择的基础上,而人们的行为总是趋向于最大限度的合理化。()

自测题四

一、单项选择题

1.孔德在哪部著作中第一次提出“社会学”的新概念(C)

A.《社会学研究》

B.《社会学原理》

C.《实践哲学教程》

D.《社会学方法的规则》

2.最早提出社区这一概念的社会学家是(B)

A.迪尔凯姆

B.滕尼斯

C.齐美尔

D.韦伯

3.下列哪种活动属于社会交往(A)

A.朋友谈心

B.观众看电影

C.顾客的摩肩擦背

D.乘客之间前拥后挤

4.认为发达国家是落后国家发展的制约因素,这是(B)的观点。

A.现代化理论

B.依附理论

C.世界体系论

D.新发展观

5.与正式组织相比,初级社会群体的主要特征是(C)

A.规模小

B.存在长久

C.人际关系亲密

D.综合性功能强

6.由父母及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是(A)

A.核心家庭

B.主干家庭

C.联合家庭

D.其他家庭

7.依照社区的历史,社区可分为三种类型,下列哪项不属于该分类(A)

A.虚拟社区

B.传统社区

C.发展中社区

D.发达社区

8.家庭、邻里、游戏伙伴等属于(A)

A.初级群体

B.次级群体

C.正式群体

D.同辈群体

9.以下哪一种活动不属于集合行为(C)

A.时尚

B.球迷不约而同喝彩

C.春游

D.骚动 10.“后工业社会”论是谁提出来的(B)

A.弗兰克

B.贝尔

C.奈斯比特 .D.达伦道夫 11.常用的定性研究方法是(A)。

A.实地研究

B.文献研究

C.访谈法

D.问卷法

二、多项选择

1.社会学研究的程序一般包括(A C D)。

A.选择课题 B.拟定计划

C.实施调查

D.分析总结 2.根据被调查对象的人数划分,可分为(C D)。A.一般性访谈

B.深度访谈

C.个别访谈

D.集体访谈 3.问卷法主要有(A B C)类型。

A.封闭式问卷

B.开放式问卷

C.综合型问卷

D.调查式问卷 4.社会冲突的主要观点有(C

B)A.注重社会的稳定、均衡

B.注重社会的冲突

C.注重冲突在社会变迁中的作用 D.冲突并不一定是公开暴力还包括紧张、敌意 5.从文化的构成角度而言,文化具有(B C D)。

A.创造性

B.复合性

C.结构性

D.系统性 6.当代中国社会学研究的新进展(A B C D)A.发展理论与中国现代化研究 B.小城镇与社区发展研究 C.中国社会分层研究

D.中国社会保障研究 7.人口构成可划分为(A B D)。

A.人口自然构成 B.地狱构成C.文化构成D.社会构成

三、判断

1.斯宾塞认为社会进化与生物进化相似。(对)2.斯宾塞是社会唯名论者。(错)3.韦伯是社会学之父。(错)

3.社会学概论复习纲要201 篇三

第一章 社会学的创立与发展

1、社会学创立的历史条件社会变革需要(直接根源关键因素)/自然科学发展推动(原理方法轮)/社会经验积累/社研究先驱奠定社会思想基础。

2、社会学创立时期代表(1)孔德“社会学之父”,秩序和进步是其核心概念。(2)马克思主要贡献(奠基人/创基础理论/注重实际)。(3)斯宾塞有机体和进化论。

3、社会学形成时期的主要代表(1)涂尔干社会事实/失范理论/社会研究方法准则/功能分析与历史分析方法。(2)韦伯/社会行动及其类型/合理性是其理论核心/科层制。

4、芝加哥学派代表人物斯莫尔,学术成就(开拓现代城市社区研究路/形成人文区位城市理论/推动调查研究方法形成完善/创立符号互动论)。

5、结构功能论(1)帕森斯/社会均衡/著作《行动结构、社会系统》/主要理论AGIL功能分析图式(2)默顿:著作《社论与社构》/显潜功能。

6、冲突理论(1)科塞的功能冲突论(2)达伦多夫的辩证冲突论

7、交换理论代表人物霍曼斯和布劳

8、符号互动论代表人物:布鲁默和戈夫曼。

9、社会批判理论法兰克福学派及其观点(人渐失批判能力/社研领域也存在/揭示问题未找措施)

10、当代社会学理论的代表人物舒茨、福柯、吉登斯、哈贝马斯、布迪厄

11、社会学传入中国历史条件(1)社会学传入中国的途径:西方传教士、出国留学人员和译著(2)社会学传入的历史条件:传统文化土壤、现实社会发展需要(3)代表人物:谭嗣同(首提“社会学”名称)、康有为(群学)、严复、章太炎

12、早期社会学地位确立(1)队伍和制度化建设(2)社会调查的兴起(3)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传入与实践

13、院系调整社会学撤销(1)维护与撤销(新中国成立到1956)(2)重提与厄运(1956至今)

14、社会学的恢复重建(1)正名(2)五脏六腑说(五脏:学会组织/专业研究机构/大学社会系/图书资料/出版物,六腑:社会学概论/调查研研方法/心理学/城乡社会学/文化人类学/国外社会学)

15、社会学的本土化(1)社会学本土化是外来社会学与本土优秀传统文化和现实社会实际结合形成本土特色社会学理论与研究方法学术过程。

(2)倡导人物费孝通(3)社会学中国化基本做法(马毛邓三思想研究/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与人社会化基本任务/立足现实服务社义建设/借鉴吸收/造就专业队伍)

第二章 社会学研究方法

1、社会学是研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一门社会科学。

2、其他关于研究对象不同回答(韦伯社会行动作/涂尔干社会事实/索罗金社会关系/孔德社会)

3、社会学的特征(整体性;综合性;经验性;应用性)

4、社会学功能(1)研究功能:描述性、解释性、预测性和规范性功能(2)教育功能:助人自觉地社会化;助人合理选择(3)社会管理功能:一是建立规范;二是提供模式;三是反馈信息(4)社会批评功能

5、社会学研究方法论(1)实证主义方法论(代表孔德《实证哲学教程》,成熟涂干尔《社会学方法准则》,观点客观存在/科学是因果说明/提倡研究调查/数学统计为向)(2)人文主义方法论(代表狄尔泰韦伯,观点自热与社会有别/研究在理解非说明/立于微观)(3)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方法论以及当代社会学方法论(观点承客观社律/社会变化/唯物史观)(4)当代流派包括后实证主义、新人文主义、批判诠释理论、后现代主义。

第三节 社会学的研究方式与方法

1、统计调查是依目的与要求用科学调查方法有计划有组织地搜集数据信息资料统计工作过程。基本原则(准确性、及时性和完整性)。分普遍调查、抽样调查和统计报表。

2、问卷调查以一组问题获得相关、有效信息的一种方法。内容(个人基本情况、行为和态度);问卷类型(自填式和代填式)。

3、实地研究深入研究对象内部以参与观察和非结构访问方式收集资料,并定性分析来解释社会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主要有个案研究、典型调查、访谈与观察。

4、实验法根据一定研究假设在有控制条件下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以发现或证实变量间或社会现象间因果关系的方法。作用一判断社会现象间或变量间因果关系为某理论提供假,二发现以往未知或未解释新事实建立新理论。优缺点(优点实验变量与之影响分离,省时力钱,缺点环境人为性过程反应性对象有限性结果适应性)。

5、文献法通过搜集现存的以文字、数字、符号、语音、画面等信息形式出现的文献资料,在不影响研究对象的情况下,分析和探讨个人与社会关系现象的方法。优缺点(资料恒古不变/费用低/可研历史现象/适纵横分析,难考证/受私密难获取/难编录比较分析)

第四节 社会学研究的一般程序与分析类型

1、社会学研究程序筹划阶段(选题、初索、建立研究假设、制研究方案、组织工作)实施阶段(方案付诸实行,依方案要求收集资料)总结阶段(分析资料撰写报告)。

2、社会学研究分析类型定性分析(对收集到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个或某类现象性质和特征作出概括的一种分析方法。实地研究和非介入性研究属于定性方法)定量分析(对社会现象数量特征、数量关系与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的一种分析方法。问卷调查和实验方法属于定量方法。)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关系,区别:(1)着重点不同;(2)依据不同;(3)手段不同;(4)学科基础不同;(5)结论表述形式不同;联系:定性与定量互补;定性方法是定量方法的基础、指南,但只有同时运用定量方法,才能在精确定量的根据下准确定性。

第三章 社会与文化

1、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中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两大派别:唯实论和唯名论

2、社会的基本特征(1)以人为主体(2)以人们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3)以人与人交往为纽带(4)社会源于自然不同自然。

3、社会结构是指社会诸要素之间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稳定的关系。类型(1)关系性社会结构(2)实体性(3)规范性

4、社会建设(1)孙本文《社会学原理》中最早做出界定(2)社会建设意义(科学发展内容/促进社会和谐乃是社义本质属性)

5、社会管理:基本内涵(主题多样性/手段制度道德建设/目标维序解矛/作用推资源合理配置经济发展活力环境)

6、人口指特定区域内一定社会关系联系起来一定数量质量有生命个人组成的总体。人口资源是指在特定地域内具有一定数量、质量和关系的人的总称。人口资源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7、人口数量一定时间一定地区有生命个体总和。人口质量,也称人口素质,是对人口资源的质的规定性,包括人口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等。

8、人口问题素质、流动大、分布失衡、老龄化加速、性别失衡

9、自然资源人类活动相关联全部自然条件总和,社会生存发展外部条件。类型环境/生物/矿产资源。特点有限性/无限性/系统性/分布不均匀

10、自然资源在社会发展中地位(1)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发展必要条件(2)人类改变着自然依赖自然资源。

11、环境指围绕在人类周围其他生物和非生命物质等因素所构成的人类生存环境,是影响人类生存发展所有外界条件总和。

12、环境功能(对人类支持、供给、调节、文化启迪作用)。

13、文化人类社会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产品和非物质产品的总和

14、文化特征:创造性;习得性;共享性;累积性;特殊性和共性。

15、文化结构(1)文化特质组成文化的最小单位。(2)文化集丛由一组在功能上互相整合的文化元素组成的一个更大功能单位。(3)文化模式由许多文化集丛结合而成的一个文化整体。

16、文化规范体系(1)习俗(2)道德(3)法律(4)宗教(宗教和邪教本质不同,爱生活尊世俗维秩序/末日贬世俗毁灭坏序,神超人/神在人间/宣博爱/残害人)。

17、文化交流两文化间沟通、采借、冲突与融合的过程,是文化的固有属性。

18、文化传播:某种文化元素随社会交往扩散为其他社会采借或吸收的过程。载体人的流动(其他有电子网络)

19、文化冲突:异质文化传播接触中出现相互排斥的倾向和状态。根源民族性、阶级性。

20、文化采借:一种文化接受或吸收另一种文化的某些元素或文化集丛融入本文化的过程。标准(有用性/符合接近本民族易采借)。

21、文化多样性(1)文化震惊(初次接触另一文化模式迷惑混乱震撼)(2)主文化和亚文化(3)文化中心主义和文化相对主义

22、文化自觉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自己的文化有自知之明对他人文化有识人之明。费孝通16字(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23、文化自觉的内容(关注了中国现代化反思、文化断裂下主题再造、提出美美与共价值诉求)。

第四章 社会化与社会角色

1、社会化是社会对个人的文化教化和个人对社会主动选择与能动调适的统一过程。社会化内涵(人生全过程/个人社会化全部文化遗产/个人与社会交互作用)。内容(生活技能、价值观念、政治、行为、角色等)。

2、社会化类型(1)基本社会化:基本表现形式和特殊表现形式(2)继续社会化:必要性、特殊表现形式(3)再社会化:两类型主动、强制性再社会化(4)正向社会化和负向社会化

3、社会化理论

(1)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人格本我、自我和超我)(2)库利和米德自我理论(自我)(3)科尔伯格道德意识发展阶段论(三种水平六个阶段)

4、社会化的条件(1)生物因素是指个人所带有的一种有上代为下代提供的、有利于人类从事社会活动的特殊遗传素质,表现人的身体结构;人的组织特殊的大脑;人具有的高级神经活动系统,有第二信号系统——语言活动,而语言又是社会化的强有力的工具和杠杆。(2)环境因素指影响个人社会化的全部社会环境,包括:(1)家庭(2)学校(3)伙伴群体(4)工作单位(5)社区(6)大众传播(3)互联网各种不同类型规模独立运行管理的计算机网络组成的全球性信息系统。特点(全球性/每台有地址/共同协议连接)

5、互联网对青少年社会化影响(正面:教育提供选择权/开阔视野/更好了解社会规范/与人沟通互动平台)

6、社会实践(1)社会实践是实现知识内化与积累,达到个人社会化目标的根本途径。(2)个人在生活实践中一般是通过:观察学习;角色扮演;知识积累等环节实现社会化。

7、社会角色一定社会地位所决定的符合一定社会期望的行为模式。四内涵(社会地位外在表现/一整套行为规范和行为期待/多种社会属性关系反映/群体组织基础)。

8、社会角色类型(1)依获得角色方式先赋角色(先天性)和自致角色(后天努力)(2)依角色规范化程度规定性角色和开放性较色(3)根据角追求的目标:功利性较色和表现型角色。

9、社会角色扮演经过角色期待、领悟、实践三阶段。

10、社会角色失调有:角色紧张、角色冲突、角色不清、角色中断。

11、社会化基本目标根本上是培养社会合格成员。我国人社会化基本目标是培养适应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接班人。

12、人的全面发展思想马克思认为人社会化最高目标是人全面发展。内容(人全面发展是人一切属性全面发展,是每个人都能平等发展、完整发展、和谐发展和自由发展)。意义(人全面发展,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后就开始产生的一种美好向往。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把人全面发展作为共产主义社会成员成熟标志,把全体成员全面发展作为共产主义社会的总体标志)。

13、人的全面发展实现过程人全面发展是一个过程,其内涵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丰富。条件生产力高度发展是人全面发展物质基础;先进社会生产关系是人全面发展基本条件;推进人全面发展,同推进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

第五章 社会互动

1、社会互动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一定的符号和交往形式而产生相互影响的过程。

2、社会互动构成因素(两个或以上互动主题/主体间接触/各方有意识考虑到行动符号意义)。

3、社会互动基本形式(1)暗示:人们为某种目的在非对抗条件下通过语言、表情、肢体语言及某些符号含蓄间接地堆他人心理行为影响,使其接受所示意见观点方式的活动。类型(直接、间接、自我、反暗示)。(2)模仿(无外界压力受他人影响仿照他人以相似相同的现象)、特点(非控制性自愿、举止近似榜样)、意义(学习基础/适应作用/增群体凝聚力)。(3)交换(一定规则下行为者为获得回报而行动并获得回报的社会互动形式)、要素(目标、付出、回报、效益)、类型(物质、非物质)。(4)竞争(为共同目标较量争夺,社会互动最普遍形式、类型(以主题分:个人个人、个人群体、群头群体/内容分:经济、政治、科技等)。(5)合作(共同利益目标密切配合联合行动)、类型(自发性/制度化传统合作/指导性/契约式)(6)冲突(不同行动者相互反对或阻止对方意图的自觉行动)、根源(某资源稀缺)、类型(经济文化政治种族阶级/显性隐形)

(7)调适(调整行为适应环境要求对冲突情境加以适应的状态或程度)。

4、社会互动符号符号(一群人共认有意义地代表其自身以外别的事物的象征)。(1)语言(2)身体语言(面部表情、手势、静态的身体语言)(3)个人空间所谓的个人空间指的是环绕一个人周围的直接的物理区域。霍尔提出个人空间的理论,四种距离(亲密距离45厘米内,个人距离45厘米到122厘米,社会距离122厘米到365厘米,公众距离365厘米以上)。

5、社会互动理论(1)符号互动论(代表库利、托马斯、米德,库利镜中之我论)(2)拟剧论(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3)常人方法学(加芬克尔)。

6、社会网络个人之间的关系网络。渊源米尔格六度分隔论和150法则。

7、社会网络特征(普遍性;多重性;滚珠性、多向性;隐蔽性)。

8、社会网络形态(1)封闭形态和开放形态(2)稳固形态和松散形态(3)互利形态和互补形态。

9、社会网络功能(个人过去物质精神支持/影响生活各方面/动态视觉了解社会)。

10、强关系与弱关系(同质性强关系密切情感强烈如父母/异质性强关系不密切无太多感情维系如同事),代表人物格兰诺。

11、社会资本通过社会联系与社会关系所获取的资源。布迪厄《社会资本》短文中提出,分为经济、文化、社会资本。

第六章 家庭与婚姻

1、家庭具有婚姻、血缘或收养关系的人组成长期共同生活群体,人类生活最基本最重要群体形式,婚姻、血缘或收养关系是家庭的基本关系。

2、家庭特征(至少两个不同性别成年人/存在劳动分工/经济社会交换/共享许多事/亲子关系/兄弟姐妹关系)。

3、婚姻通常是男女之间依照社会风俗或法律的规定而结为夫妻关系的一种社会制度。

4、家庭与婚姻的理论解释(1)结构功能主义(社会化、情感和陪护、性规则、经济合作等家庭功能对社会的重要性)。(2)社会冲突论(两性竞争冲突、男权)

5、家庭的功能(规范性行为功能、经济生活功能、人口再生产功能、精神生活功能、教育功能、抚养、赡养功能)。

6、家庭结构类型(核心家庭:夫妇子女;主干家庭:夫妇父母子女;联合家庭:父母多对已婚子女以及(外孙)子女组成的家庭;其他不完全的家庭,如残缺家庭、断代家庭、单身家庭等)。

7、家庭特殊类型(重组家庭、失独家庭、同性恋家庭、丁克家庭、留守家庭)。

8、变迁中的家庭与婚姻(1)家庭形态变化(小型化/离婚率上升/类型多样化)(2)家庭功能变化(经济功能弱化/抚育社会化外移/生育偏好改变)(3)家庭与婚姻观念变化(性观念多元化/地位平等化/行为理性化)。

第七章 群体与组织

1、群体是人们通过某种社会关系联结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和感情交流的集体。特征(1)一定数量成员(2)成员所接受的目标(3)明确的成员关系归属感(4)一定行为准则(5)时间上一定连续性。

2、群体类型(1)初级群体(库利提出,如家庭、邻居、伙伴)和次级群体(学校、社团等)(2)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梅约提出)(3)内群体和外群体(我群他群,萨姆纳提出)(4)成员群体和参照群体(5)大群体和小群体。

3、初级群体作为由面对面对的互动所形成的、具有亲密的人际关系的社会群体,在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特征(规模小/长期面对面互动/人格全面表现/角色难以代替/习惯伦理道德情感维系重要作用)。类型(家庭、邻里、伙伴群体)。

4、组织为了特定目标有计划组建严密机构的制度化群体。组织过程(决策、沟通、控制)。

5、组织科层制理论(1)合法性统治类型(传统型、魅力型和法理型)特征(固定权限/职位等级/执行职务建立在公文基础上/专业化量才录用/照章办事)。

6、科层制优点(行政管理效率高)和弊端(形式主义/繁文缛节/用人困境/欠缺人情/对外反应不灵敏)。

7、组织管理理论(1)科学管理理论(代表泰罗、法约尔,效率来自组织结构科学合理化)(2)人际关系理论(代表梅约、罗伊斯里斯伯格,社会人积极性)(3)组织行为理论(巴纳德、麦克雷戈,成员贡献于满足平衡,X专制Y人性理论)(4)权变理论(约翰摩尔斯、洛斯奇,人不同目标不同管理方式)。

8、集体行为在缺乏确定组织程序和制度规范条件下,很大程度上自发形成,由许多个体参加的非制度化行为。特征群众性、自发性、非组织化和非制度化。

9、集体行为的传统解释(1)勒庞心理学视角解释:乌合之众理论(2)斯梅尔瑟的价值累加理论(因素累加改变集体行为)。

10、集体行为理性选择理论(1)奥尔森的搭便车理论(让其他社会成员承担公共费用)(2)社会运动资源动员理论(麦卡锡、扎尔德)。

第八章 教育、劳动与消费

1、教育广义指一切传播和学习人来文明成果—知识技能经验促进个体社会化实践活动;狭义专指学校教育(制度化教育)。

2、教育类型(1)根据场所: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2)根据需求:生存教育和地位教育

3、学校教育社会功能(10显功能:社会化、社会选拔、提高人口素质、知识技术创新(2)潜功能:建立未来人际关系、减少就业压力、社会控制。

4、教育的社会学分析视角(功能论视角、冲突论视角、互动论视角)。

5、教育与社会不平等(1)教育不平等现象(2)教育不平等的社会学分析(对制度化教育的批判、教育与文化资本、劳动阶层子弟的“亚文化”)。

6、劳动有目的、有意识地变换、调整和控制自然界的活动,包括脑力活动和体力劳动。类型有薪劳动和无薪劳动,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7、福特主义(泰勒制原则和市场为导向,分工和专业化为基础劳动方式),特征(标准化效率/劳资谈判新型关系/高设备低工人结合)。

8、后福特主义(精益生产),特征(灵活/减少不增值/自主权增强/合作信任)。

9、当代资本主义劳动过程批判:布雷弗曼的压迫机制理论(资本主义剥削);布洛维的生产政体理论(生产与政治规范)。

10、影响求职成功因素(社会网络/社会制度/社会偏见)。

11、劳动力市场分割(就业好的稳定收入高,差的不稳定收入低)。

12、消费为满足生产和生活需要而消耗物质和文化财富的活动。特征(经济、心理、社会、文化属性)。

13、消费社会是一个以生活必需品之外的消费为主的社会。特征(消费成为社会的核心/水平规模不断扩展/消费主义盛行)。

14、消费社会学理论韦伯的生活风格理论、凡勃伦的炫耀性消费理论、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论。

第九章 社区与社区发展

1、社区指以一定地域为基础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内涵包括一定区域、社会关系网络、认同标志,滕尼斯最早提出。

2、社区功能:经济生活(首要)、社会化、社会控制、社会参与、社会保障

3、社区类型学理论(1)社会学者对于社区的研究始于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的类型学研究(2)《社区与社会》一书中分析了“社区”和“社会”两种对立的社会联系形式的类型。

4、人文区位学理论(1)同心圆理论(伯吉斯提出,城市划分五个同心圆区域),(2)扇形理论(霍伊特)(3)多核心理论(哈里斯、厄尔)

5、中国社区研究(杨开道、许仕廉《北京—一种社会调查》,费孝通《中国农民的生活》《禄村农田》,张之毅《易村手工业《玉村农业与商业》,田汝康《芒市边民的摆》)。

6、农村社区以农业生产为主要谋生手段的人们为主题构成同质性较高的地域性生活共同体。特点(人口密度低/经济活动简单/社会结构简单/社会变迁较慢)。

7、城市社区从事非农业生产为谋生手段具有一定规模人口构成异质性较高的地域性生活共同体。

8、现代城市社区特点:分工复杂专业化高背景差异大,家庭和初级群体作用减弱代之正式组织,人际趋于功利化理性化肤浅化,存在包容更多文化差异。

9、社区发展在城乡基层社区中社区居民依靠自身力量在政府和其他组织结构的支持下推动社区有计划地社会变迁改善社区经济、社会和文化状况,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二战后联合国倡导在世界推广。

10、社区发展目标:双重目标(改善生活、全员参与)。

12、社区发展原则:民主、民众需要、自力、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物质精神政治文明并重。

13、中国城市社区建设进程(1986年以民政对象为主社区服务,1991年提出社区建设概念,1999年全国社区建设实验区试点)。

14、中国社区建设原因(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及其本质(计划经济体制不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发展要求)。

15、当前社区发展基本任务(促进城市治理体系进一步完善,促进民主政治建设,减轻市场经济发展对社会生活负面影响)。

第十章 城镇化

1、城镇化人口和社会职能向城市或城市聚集,生产方式文化模式社会角色发生变化,使城乡接近融合的过程。

2、世界城镇化演进模式:欧美模式(市场主导型)和墨印模式(政治主导型)。

3、当代城镇化特征(1)城镇化进程速度加快(2)大城市发展速度明显(3)城镇化的内涵不断提升;(4)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城市价值观念的进步及其扩散加速(5)发达国家郊区城镇化加速,已进入逆城镇化和再城镇化进程(6)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已构成当今世界城镇化的主体。

4、世界城镇化的“推-拉”理论代表人物雷文斯坦在“人口迁移的规律”中提出。美国人口学家唐纳德·博格从运动学角度对雷文斯坦的推一拉理论进行了新的解读。

5、城镇化类型从城镇化与工业化发展水平关系来考察,城镇化可分同步城镇化、过度城镇化、滞后城镇化、低度城镇化和逆城镇化五种类型。

6、世界城市是国际城市的高端形态,是指在城市国际化进程中处于最高层次,能够在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发挥全球性影响的国际城市,又称全球城市(纽约、伦敦、东京)。

7、世界城市群人口规模2500万以上和每平方米密度超过250人的城市集聚区。地理学家琼·戈特曼最早提出。

8、城市群分类规模--超级城市群、一级城市群、二级城市群和三级城市群。形态-星系城市群、带状城市群、扇形城市群、葡萄串城市群。中心城市-单核城市群、双核城市群和多核城市群。

9、中国城镇化道路选择不同观点大中城市论、均衡发展论、多元模式论和小城镇重点论。

10、中国城镇化方针“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置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

11、促进中国小城镇健康发展(1)小城镇作用(城市之首农村之尾,引进城市资金技术信息,辐射带动农村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12、小城镇健康发展体制机制(建立相应财税征地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等制度,加快住房结业医疗教育社保市场化改革,加大投入政府引导资金投入开发,合理解决建设用地,改革管理体制符合经济社会特点,加强素质教育承担建设责任)。

第十一章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1、社会不平等:即社会差别,指个人与群体间的任何差异。

2、性别:那女两性在生理和心理上的差别。

2、种姓(以血统、血缘和职业为标准划分为不同群体或社会集团的社会等级制度)、种族(体制形态上具有共同生活遗传特征的人群)和等级(按经济地位和政治法律地位不同而相互区别的群体或社会集团)。

3、阶级:由于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这样的集团被称为阶级。

4、阶层:一指阶级内部层次划分,二指不同社会地位的群体。

5、私有制与人类不平等的产生:卢梭。

6、社会分工与社会不平等:马克思的社会分工理论(分工又自然和真实分工之分,自然分工到真实是质的飞跃,真实分工产生不平等和私有制,分工和发展导致精神物质劳动分离,物质精神劳动分离就是城市与农村分离,在阶级对立社会中分工发展具有矛盾性。实质社会不平等根源于社会物质生产方式生产资料占有关系为核心的生产关系的不平等)。

7、社会不平等的两个研究传统(阶级分析、分层研究)。

8、社会分层是社会资源在社会中不均等分配。

9、社会分层相关理论古典社会学家的社会分层理论(1)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分层理论(2)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阶级的划分(上层有产阶级,优势职业阶级,小资产阶级,工人阶级,)及其标准(财产占有情况和市场处境)、社会分层维度(阶级、地位、政党范畴)(3)帕累托的社会分层理论:精英阶级理论和精英循环理论。

10、当代社会分层理论(1)功能主义社会分层理论:戴维斯、摩尔《分层的若干原理》、分层式是不平等的体现(2)冲突论社会分层理论:达伦多夫、冲突时固有的。(3)折中的社会分层理论:格尔哈特.伦斯基《权利与特权》,有整合有竞争。

11、新中国成立前阶级阶层结构:七个阶层(地主买办、民族资产、小资产、半无产、无产、游民无产者阶层、农民阶级)。

12、改革开放前阶级阶层结构:1949-1952四个阶级(工人、农民、小资产、资产);1953-1956两个阶级、一个阶层(工人、农民阶级、知识分子阶层)。

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阶级阶层结构:十个阶层(国家与社会管理者、经理人员、私营企业主、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个体工商户、商业服务业员工、产业工人)。

4、社会流动:社会成员从一种社会地位或职业向另外一种地位或职业的变动。索罗金。

5、社会流动的类型(1)垂直流动和水平流动(2)代内流动和代际流动(3)结构性流动和自由流动(4)竞争式流动和赞助式流动

6、影响中国社会流动因素(先赋与自致)与机制(制度安排本身导致,制度安排与先赋与自致混合导致,制度安排抑制先赋与自致因素导致,制度漏洞偏向被成员利用导致)。

7、当前中国社会流动特点(模式重大改变,结构从封闭到开放,呈向上流动趋势,仍受制社会转型、体制转轨,流露不利社会开放公正的消极趋势)。

第十二章偏差行为与社会控制

1、偏差行为指在特定社会中社会成员不同程度地偏离或违反了既有的社会规范的行为,也成越轨、离轨、差异行为。

2、偏差行为类型(表现方式):偏差行动、偏差习惯、偏差心理和偏差文化。(行为准则):违法、违章、违规行为。

3、偏差行为负功能:扰社会生活秩序、损个人社会利益、弱他人规范意愿、坏成员间信任。

4、偏差行为正功能:认识社会规范、加强社会团结、助于社会预警、促社会进步。

5、偏差行为生物学解释(隆布提出从生理生物性解释偏差行为原因)及缺陷(无法区分生理因素和社会文化影响界限、偏差行为与生理关系)。

6、偏差行为心理学解释(弗洛伊德,个人层面解释偏差)。

7、偏差行为社会学解释

8、失范理论(默顿,五种适应方式遵从、革新、形式主义、退宿主义、反叛)。

9、文化传递理论(把文化分为主流文化、亚文化,偏差源于文化差异)。

10、标签理论(莱蒙特,偏差行为时某些集团给人标签定义出来的)。

11、社会控制社会组织通过社会规范以及相应的方式和手段,对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进行指导和限制,对各类社会关系加以调节和制约、对社会成员价值观进行引导的约束的过程(罗斯)。

12、社会控制特点普遍性、规范性、多重性.13、社会控制必要条性个人与个人、社会目标不一致,稳定各种社会关系,制止社会各失控现象。

14、社会控制类型(1)宏观控制和微观控制(2)制度化控制和非制度化控制(3)外在控制和内在控制(4)积极性控制和消极性控制

15、社会控制方式(法律控制、道德控制、习俗控制、宗教控制)。

16、社会控制适度问题(1)社会过控与社会失控(2)社会控制与个人自由的关系。

第十三章 社会问题

1、社会问题:因个人与社会关系在社会进程中发生了障碍或社会结构与社会环境失调造成了影响社会全体或部分成员正常生活的问题。构成要素(失调、影响对人生活、多人关注、需社会力量综合治理)。

2、社会问题和个人困扰区别(影响社会、个人,困扰公众、个人,公众特定、个人特点)。

3、社会问题特征社会性、普遍性、特殊性、集群性、复杂性。

4、社会问题研究理论(1)社会病理学(有机体理论健康与病态)(2)社会解组理论(库利、奥格本、托马斯、兹拿尼茨基,社会结构解释)。

(3)值冲突理论(4)行为偏差理论(5)社会构建理论。

5、结构性问题指社会制度或政策失调诱发的社会问题。包括腐败、贫困。

6、腐败(权利滥用,利益职务权利谋私)危害(害党、民、国、家、后、己)原因(官本位观念、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新旧制度转换不完善、拜金主义)。

7、贫困相应社会历史条件下无法满足基本生活资料的能力和机会的生存状态。

68、偏差性社会问题个体偏离或违反一定社会行为规范造成的社会问题。(毒品、食品安全问题)。

9、毒品问题:鸦片海洛因大麻等及国家管制使人上瘾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国际禁毒日(6.26)、危害(健康、家庭、风气、腐蚀政权组织)。

10、自然性社会问题特征(潜在性、突发性、有限性)。

11、社会问题防治意义:维稳、减损、现代化。

12、社会问题防治战略思想全球性思想、全局性思想、长期性思想。

13、社会问题防治战略措施(解放发展生产力乃根本、改革上次建筑和意识形态、发展科学技术、完善社保制度、建立社会预警系统)。第十四章 社会变迁

1、社会变迁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基本形态的变异。包括1)社会关系的基本制度,即社会行为的基本规范体系 2)社会基本结构,包括组织、阶级、职业结构 3)社会关系的基本面貌,即人们的生活方式与行为方式。

2、社会变迁特点:1)必然性2)前进性3)非直线性4)全面性。

3、社会变迁类型:1)按照社会变迁的发展方向,可分为社会进化和社会倒退;2)按照社会变迁的性质与特点,可分为社会变革与社会革命3)按照社会变迁的规模,可分为整体变迁和局部变迁 4)按照社会变迁的人为参与与控制程度,可分为自发变迁与有计划变迁。

4、社会现代化是现代社会变迁的新形式,是有计划的社会变迁,以经济发展为核心。主要特征有:1)现代化是一项革命进程 2)现代化是一项长期的全球化进程 3)现代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4)现代化不是“全盘欧化”或“全盘西化”过程。

5、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特点:1)四项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前提2)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3)坚持对外开放政策,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6、全球化特点:1)全球化是一个客观的历史进程 2)全球化是一个多维度的过程3)全球化是世界各国的共同性与差异性相统一的客观要求4)全球化过程是一个不断出现矛盾和冲突的过程。

7、全球化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萌芽阶段从15世纪末到18世纪中期。第二阶段,开始阶段从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70年代。第三阶段,起飞阶段从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第四阶段,增强阶段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至今。

8、当前全球化的特征:1)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经济全球化2)交通与通讯的全球化3)信息全球化4)政治多极化5)文化全球化。

9、改革开放带来的成就:1)经济上,同国际市场逐步接轨,进出口贸易不断上升,外资利用不断扩大;2)政治上,中国建立了民主政治体制,加强了与西方各国的接触,融洽了曾经因冷战而冻结的关系,可以更广泛地参与国际事务,成为多极中的一极3)在文化上,“思想解放”运动为全球先进思想文化的引入创造了条件,促进了全球文化同中国文化交流与融合的机遇。

10、全球化给中国带来的挑战及应对策略:

挑战:1)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居支配地位,而发展中国家则处于外围和边缘地位2)在政治方面,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动摇了西方霸权的地位,引起他们的恐慌 3)随着中国对全球化参与程度的加深,中国的文化建设受到两方面的挑战一是西方意识形态对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挑战,二是西方一些腐朽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4)国家安全方面还存在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等影响世界和平的因素。

4.社会学概论复习纲要201 篇四

一、判断题

1.(√)社会是人类是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与自然界有重大区别的特殊领域。2.(×)人们交往是社会的产物,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合。3.(√)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

4.(×)为了表达他们的理想、方向,孙中山谢了“天下为公”、“大同书”的座右铭。

5.(×)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的学说和活动,可以被认为即使社会主义运动的先驱,也是社会学者们学科产生的先驱。

6.(√)社会学的研究是从社会生活中,人们之间相互关系和社会行为入手的。

7.(×)社会需要是人们在一定的情景下,对客观事物产生的匮乏感,而要求得到满足的生理反应。8.(×)需要的产生并是完全主观的,有其客观性。

9.(√)驱力所指偏重于生理方面的要求,而需要则不仅是生理方面的需求。10.(×)生理需求是人的行为动力,是人们活动的积极的动力源泉。11.(×)社会需要是社会构成与发展的基础。

1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则从宏观上阐明了人的社会需要是人们社会活动的动力源泉。13.(√)社会交往是个人成长的条件。

14.(×)社会关系是社会构成与发展的基础。人们通过交往而形成社会关系,进而形成社会。15.(×)人际交往是其他一切交往的基础。

16.(√)符号相互作用论是一种解释人们相互作用的发生、作用方式与特征。17.(×)情景定义时社会学家布卢默用来解释人们社会互动机制或过程的概念。18.(√)人际关系是个人之间交往形成的关系,它是社会关系的一种具体体现。19.(×)人的社会化过程,是人单方面接受环境影响和教育的消极被动过程。20.(×)个人的需要是个人进行各种活动的外因,环境和教育是个人发展的内因。

21.(√)规范先于个人存在,一个人要参与社会生活必须学习这些规范,才能同他人交往。22.(×)社会制度是社会成员的行为准则。

23.(√)通过人的社会化过程。其最终目的是向社会输送合格的社会角色人选。24.(×)再社会化的现象,一般是指犯有越轨行为的成年人。25.(×)群体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26.(√)社会群体不但是由人组成的群体,而且是社会性的群体。

27.(×)社会人团体是指人们通过相互交往形成的、由某种相互关系连接在一起的共同体。28.(×)社会群体是它反映人们最简单、最初步的社会关系,是构成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29.(×)初级社会群体包括:机关、政党、军队、学校等。30.(√)初级社会群体一般靠非正式的控制来维持。

31.(×)组织环境是对组织存在和发展具有影响的内部事务。32.(√)目标是社会组织力争达到的未来状态。

33.(√)社会组织的运行时其各要素有效搭配达到目标的过程。

34.(√)组织目标在时序、层级上的分解和相互交织就使组织目标成为一个系统。

35.(×)科层制是泰罗提出的行政管理模型。它是组织内部职位分层、权力分等、分科设层、各司其职的组织结构形式及管理方式。

36.(×)科层制的最大优点是能更有效地提高劳动生产率。

37.(√)社区是由聚居在一定的地域内、相互关联的人群形成的生活共同体,即地域性社会共同体。38.(×)必须有一定的社会群体为基础组织起来的,进共同生活的人群。39.(×)社区的文化特点都是由这个社区的历史传统决定的。40.(×)农村社区的主要产业是农业。

41.(√)城市社区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大多数从事工商业的人口组成的人类生活的共同体。42.(×)衡量城市化程度的指标是城市规范化。43.(×)社会分化的原因一般由于社会分工的需要。

44.(√)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人们区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序列,叫作社会分层。45.(×)社会分化是社会分层的一个重要形式。46.(×)阶级起源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47.(×)阶层的划分是按照一定的社会集团在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作标准的。48.(×)阶级的划分还包括人们的社会地位的高低、政治权利的大小以及其他因素在内。

49.(√)社会制度是为了满足人类的社会需要而产生,他们对社会生活都具备一定的社会功能。50.(√)制度是一定历史条件和现实条件的产物,制度是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51.(×)在阶级社会里,社会规范不可避免地要打上阶级的烙印。

52.(×)社会是一个系统是由各种不同要素组成的综合体。包括组织系统和设备系统。53.(×)社会制度都包含着一整套行为规则即规范系统。54.(×)制度是抽象的,是看得见的、摸得着的。

55.(√)人们的正常生活、社会的正常运行需要一定的社会秩序。56.(×)制度是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约束人们行为的方式。

57.(×)正式控制是使用不怎么成型的规范来约束人们的控制方式。

58.(×)外在控制就是社会成员用内化了的社会价值规范来约束好指导自己行为的过程。59.(×)道德是以行为评价为中心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60.(×)道德靠人们的内心信念来促使人们自觉遵守社会的行为规范。61.(×)人文环境失调包括社会关系失调、人际关系失调两个方面。62.(√)人类生存的环境是地球表面附近所有物质实体的总和。

63.(×)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大都经过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而转变为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64.(√)人口问题的实质是人口再生产与物质资料再生产不相适应。

65.(×)工资是通过劳动取得收入维持劳动者本人及其家庭成员生活的活动。66.(√)就业是劳动者自身社会地位肯定的过程。

67.(√)社会保障也叫社会安全,是国家和社会依照法律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予以保障的制度。68.(√)社会保障的目标是保证社会成员的安全,以维持社会稳定。

69.(×)狭义的社会工作对象包括全体社会成员,当他们陷入生活困境需要帮助时,就成了社会工作的对象。70.(×)广义的社会工作对象主要是:因各种原因而陷入困境的贫弱者,主要是老弱病残、流离失所、无依无靠的人。

71.(×)社会工作与社会保障在本质上是不同的。

72.(√)社会工作的历史渊源。专业社会工作由先前的慈善事业发展而来。73.(√)社会变迁是一种牵涉到社会整体、社会系统的变动。74.(×)人类要善于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的社会发展服务,要保护资源、开发资源、管理资源三种措施统一考虑。75.(×)制度文化就是人们行为的规范、做事的方法、行动的蓝图。76.(×)按照流动的方向划分,有个人流动、家庭流动、社会群体流动。

77.(×)按照流动的主题划分,有水平流动、垂直流动。其中垂直流动又有向上流动和向下流动的区别。78.(√)社会流动会引起社会结构的变化,大多数人流动的方向和频率反映着社会变迁的方向和程度。79.(×)政治独立了,等于国家真正独立了。80.(×)第一次产业革命兴起于19世纪。

81.(×)第二次产业革命开始于20世纪40年代。82.(×)依附理论的代表人物荷兰著名经济学家丁伯根,主张只有脱离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联系才能摆脱“不发达”状态。83.(√)继依附理论之后,一又出现了所谓世界体系论。它是由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社会学家沃勒斯坦首先提出的。84.(×)美国未来学家奈斯比特在奥地利的一次学术讨论会上首次使用“后工业社会”的名称,提出了他对未来社会的设想。

85.(√)全球发展理论中,在研究现代化问题有一个突出的机构就是罗马俱乐部。86.(√)要建设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87.(×)调查研究的实施阶段要提出调查研究的设想,制定调查研究的详细方案。

88.(×)准备调查阶段要完全收集资料、整理资料两项内容。这是一个调查人员直接向调查对象索取、收集第一手资料的过程。

89.(×)选题要考虑的制约条件必要性是指进行这一课题研究的意义,它包括理论意义这个方面。90.(×)预测性判断是关于社会现象状态的推测判断。

91.(×)描述性假设是关于社会现象变动原因或内部关系结构的推测性判断。92.(×)解释性判断对社会现象发展趋向的判断。

93.(√)全面调查也叫普查。是在较大范围内对被调查对象所包括的全部单位进行的逐一不漏的调查。

94.(×)典型调查时选择某一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收集与它有砉所有资料,对之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和细致分析的研究方式。

95.(√)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孔德在其名著《实证哲学教程》中首次提出“社会学”这个名词以及建立这门新学科的思想体系。

96.(×)斯宾塞对如何重建当时社会秩序较为关注,主张应当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97.(√)美国社会学是当今世界各国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它的社会学最早是从欧洲传入的。98.(√)冲突学派的理论观点大体上可分为两类:以达伦多夫为代表的辩证冲突论和以科瑟尔为代表的功能冲突论。

99.(×)在方法论上导出芝加哥学派侧重“硬”科学的内省方法,而依阿华学派则强调采用“软”科学的方法。100.(×)民俗学方法论,其代表人物是A.舒茨,它的重点是分析行动者的思想和随之而引起的行动的关系。

二、单项选择题

1.“社会”一词源于(A中国)

2.人类社会与动物社会的本质区别是(C劳动)

3.孔德在哪部著作中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学”这个新名词。4.中国社会学的起始人是(B康有为)

5.马克思研究人们的经济关系从(C商品)入手一样。6.文化是指(D人类创造的所有财富)

7.需要层次论是谁初次提出的?(D马斯洛)8.“工作安定”属于哪种需要。(B安全的)

9.(B社会需要)与人的劳动、实践相结合,相辅相成,推动者社会的发展。10.“镜中自我”是谁提出来的。(B库利)11.以下哪种活动属于社会交往。(A朋友谈心)12.根据交往的(C性质),可以将社会交往划分为竞争、合作、冲突和顺应。13.(A社会关系)是社会构成与发展的基础。14.符号相互作用论的开创者是(D米德)

15.一位教师与学生、校长、图书馆员、校医院人员等人建立不同的角色关系叫做(B角色丛)

16.一个人同时担当了集中角色,对个人的期待发生了矛盾而难以协调,这种现象称为(B角色冲突)17.以下哪一种活动不是集体行为(C春游)

18.一切(D交往)都是在人类劳动创造的财富的举出上进行的。19.(C物质交往)首先是人们在生存过程中的交往。

20.“人生在世,吃穿二字”的人生观是哪种人生观(A享乐主义)21.从六、七岁到十一二岁时儿童思维发展的哪个阶段(B具体运算)22.第二次断乳是指青少年(B心理上脱离各方面的监护)

23.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需要重新走进课堂拿起书本学知识,这种现象是(D继续社会化)24.(A需要与环境)和教育的结合,便是人的社会化,人的成长好发展变化的实质。25.社会规范是(C社会成员)的行为准则。它约束人们的行为,调整人们的关系。26.与正式组织相比,初级社会群体的主要特征是(B人际关系密切)27.由父母及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是(A核心家庭)

28.人的(B社会化)的初始是在初级社会群体中进行的。

29.社会学家(B库利)首先提出来的,有时也被翻译成“守属社会群体”或“基本社会群体”。30.社会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是(A交换关系)

31.管理学家(C麦格雷戈)从人性的角度对以往惯例模式进行分析,提出了“X理论”和“Y理论”。32.霍桑实验得出的著名结论是:人是(社会人)

33.注重对人的管理,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从而具有强烈的“任务本位”和机械主义色彩,这种管理理论属于(B古典管理理论)

34.(A家长制)是手工业作坊的管理方式,是与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早起社会组织状况有关的。35.社会组织目标是(C经济组织)存在的根据。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69.70.71.72.73.74.75.76.77.78.79.80.81.82.83.84.社会组织的运行过程包括(B内部行为)规范化、相互协调及管理监督等活动。我国的社区研究是从以(B吴文藻)为首的燕京大学社会学系的师生开始的。农村社区成员是以(C血缘)关系为主要纽带的。中国城乡发展的理想目标为(D城乡协调发展)

在许多发达国家,出现了大城市居民向小城镇或农村迁移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B逆城市化)人文区位学的分析框架是由(A芝加哥学派)提出的。

必须有一定的社会关系为基础组织起来的,进共同生活的人群(B社区)城市居民的(D组织程度高)和组织结构复杂。结构功能主义的主要人物是(A柏森斯)提出社会分层三个标准的是哪个社会学家。(C韦伯)

我国消灭剥削阶级采取的政策是(D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政策)社会中的个人或群体之间产生的被社会认可了的区别(B社会分化)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人们区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序列(D社会分层)整合作用是指(C社会各部分协调称为一个整体)

有人借改革,假公济私,有所谓“你有你政策,我有对策”,这种现象称为(制度化逃避)社会制度的设备系统包括(D实用性设备)和象征性设备。(B社会制度)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现实条件的产物。(C社会制度)是相对稳定的、规范化的社会结构之一。提出社会失范论的是(C迪尔凯姆)

手段——目标论认为人们的五种行为方式中,“只认同文化目标,但不遵从制度化手段”,这称为(C创新)手段——目标论认为人们的五种行为方式中,“放弃文化目标,但遵从制度化手段”,这称为(V形式主义)把越轨行为的原因归结为社会结构各个部分间的不整合、不一致,是哪一种越轨行为的理论(A社会失范论)通过表彰模范行为来弘扬正气的社会控制属于哪种类型(C积极的控制)社会控制的目的是使人们遵从(C社会行为规范)建立在既定的社会规范之上的(C社会控制)

使用比较成型、比较正规的规则来约束人们的控制方式(C正式控制)什么问题正成为世界性问题,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C环境问题)我国的基本国策是(B计划生育)

人口问题的实质是人口再生产与(A物质资料再生产)不相适应。

在劳动或工作岗位上,劳动者不能充分发挥其能力,这是(D隐性失业)对贫穷的定义更具有操作性好描述性的解释是(A经济学定义)

人口的急剧增长超过了(A资源)好环境承受的限度,会引发多种社会问题。社会问题直接给(A社会成员)的正常生活以威胁,以致造成痛苦。社会问题的特征是(C普遍性)、特殊性、复杂性和破坏性。人口问题本质上是(B发展)问题。

社会保障的实质是通过(B国民收入)再分配来缓解各种社会问题。社会保险是(B社会保障的一项内容)

谁工作是指(A推行和实现社会保障制度的工作)

社会问题防治的战略思想有全球性思想、全局性思想和(D长期性思想)社会保障是(C预防型)的,保障水平有高有低。社会保障属于(A分配范畴),是对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社会主义的(A人道主义)是我国社会保障的哲学、伦理学基础。

本世纪40—50年代,西方社会学界盛行的社会变迁理论视(C社会均衡论)“社会是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直线式发展”,这是(A社会进化论)的观点。“世界文化发展的历史总是像钟摆一样,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这是社会变迁哪种理论的说法。(A文化类型说)

一位工厂的工程师调到大学里任讲师,这种流动称作(D水平流动)

(C社会变迁)是社会结构方面发生的社会制度和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角色模式变动的过程。在一定的社会群体众,人们生活表现的类型化了的活动形式好特征(B生活方式)

按照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基本理论,社会变迁的根本原因是(A社会生产力的增长以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85.以下不属于社会变迁的内容的是(A自然环境)86.《第三次浪潮》一书的作者是(B托夫勒)

87.不发达国家只有脱离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联系才能摆脱不发达状态,这是(C依附理论)的观点。88.社会趋同论最早是谁提出的。(B丁伯根)89.“后工业社会”论是由谁提出的。(A贝尔)

90.(A依附理论)的代表人物费兰克,主张只有脱离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联系才能摆脱“不发达”状态。91.社会调查研究的方法体系由理论与技术结合、方法体系和(C方法论)92.社会调查研究的体现分析性、科学性好(D目的性)特点。

93.通常社会调查的主要类型有普遍调查、典型调查、个案调查好(C抽样调查)94.(A访谈法)是指调查员同调查对象接触,通过有目的的谈话收集资料的方法。95.(C观察法)是调查者通过耳闻目睹收集好积累具体、生动资料的方法。96.孔德主张应当用(B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

97.孔德提出了世界历史演化过程中,人类智慧的发展可以分为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好(D实证)等阶段。98.孔德提出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和(D历史法)几种研究方法研究人类社会。99.韦伯认为取得这种权威的人是根据制定规则的合法性而发布命令(B法理权威)

100.韦伯认为这种权威是建立在领导者的要求好信徒的信仰上并由德高望重的老年人来执行这种权威(C传统权威)

三、多项选择题

1.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ABC)的学说和活动,被认为既是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

A圣西门 B傅立叶 C欧文

2.社会学通过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研究社会的(BCDE)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B结构 C功能 D发生 E发展

3.社会学把社会(ABC)的关系放在运动与变化的过程中去进行研究。4.社会学把社会(ABC)的关系放在运动与变化的过程中去进行研究。

A整体 B内部 C外部

5.社会学是从实际调查研究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也是从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建立其(AC),并立足于科学研究之林的。A理论 C学说

6.理论社会学又称纯粹社会学,它的研究主要包括(ABCDE)

A社会发展动力 B社会因素 C社会过程 D社会组成 E社会控制 7.需要是一种社会(AB),通过人的自觉能动性体现出来,表现了需要的社会性。

A心理现象 B客观事物

8.需要也是通过社会文化的(BC)规范来满足的。

B思想 C行为

9.人最基本的需要体现人体生理上的主要要求,包括(ABCD)需要。

A食品 B衣服 C居住 D喝水

10.包括防备生理(ABC)上的灾难和意外事情的发生,以及工作安定、有保障等。

A损伤 B疾病 C经济

11.社会上所有的人都希望自己有个(AC)的地位。

A稳定 C牢固

12.一个人希望充分实现其(AB)的潜在能力,做他最适宜的工作,完成他自己的别的需要得到相对满足之后,才有可能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A天才 B才能

13.根据交往的性质,可以将社会交往划分为(ABCD)

A竞争 B合作 C冲突 D顺应

14.根据交往的形式划分为(BC)

B直接交往 C间接交往

15.根据交往的主题划分为(AE)

A个人交往 E群体交往

16.符号相互作用论强调人类交往中的(ABC)的重要性的理论。A象征 B符号 C意义

17.人际关系以个体之间的角色关系分有(ABC)

A夫妻关系 B师生关系 C同学关系

18.人际关系以关系的情感特征分有(ABE)

A亲密关系 B疏远关系 E敌对关系

19.个人的需要是个人进行各种活动的内因,(BD)是个人发展的外因。

B环境D教育

20.通过自己的劳动实践好高级神经活动作用,转变为人的(ACD)规范的过程。

A思想 C心理 D行为

21.人的环境,大致上包括(CD)等方面。

C自然环境 D社会环境

22.社会化的基本过程包括(ABCE)阶段。

A感知运动B前运算C具体运算E设计运算

23.(CDE)都是对人进行社会化,都是让人学习社会文化,价值与行为规范。

C继续社会化D再社会化E特殊社会化

24.一个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即要受(CD)的限制,更要受社会关系的制约。

C生理限制D心理限制

25.初级社会群体它反映人们(AE)的社会关系,是构成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

A最简单E最初步

26.初级社会群体形成的条件(CDE)

C规模小D面对面的互动E持久互动关系 27.初级社会群体包括(AC)等

A家庭C邻里

28.次级社会群体包括(ABDE)等

A政党B军队D学校 E机关

29.社会群体的特征具有(ABC)的成员关系。

A直接B明确C持久

30.按代际层次和亲属关系分(ABCE)

A主干家庭B联合家庭C隔代家庭E核心家庭 31.社会组织的类型从功能角度划分(ABCDE)等

A经济组织B政治组织C文化教育组织D军事组织E行业协会组织 32.社会组织的要素包括(ABCDE)等

A成员B目标C规则D权力E设备

33.社会组织目标的制定由诸多因素制约包括(BCDE)等

B环境需求C组织资源D组织能力E上下指令 34.社会组织的存续要实现对(AB)平衡

A内部B外部

35.(ABCD)是社会组织管理模式的演进过程

A家长制B古典管理理论C行为科学管理理论D现代管理理论

36.行政管理是组织内部(BCD)各司其职的组织结构形式及管理方式。

B职位分层C权力分等D分科设层 37.按社区所发挥的功能划(ABCDE)

A经济社区B政治社区C军事社区D文化社区E宗教社区 38.按人口好地域分划分(ACE)

A巨型社区C中型社区E区微社区 39.按形成方式分(BD)

B自然社区 D法定社区

40.按社区的结构及其综合表现划分(BC)

B农村社区 C城市社区

41.农村社区的主要产业是农业,包括(ACDE)A田种植业C林业D牧业E渔业

42.城市社区的结构划分为(CDE)结构。

C区位D产业E组织

43.社会分化的基本因素可以分为(AC)

A生物因素 C社会文化因素 44.解释社会分层的理论有(BCD)

B功能论C需要论D天才论

45.由于(ABC)等不同关系,就形成了不同的级别或社会等级。

A阶级B地位C权力

46.(BCDE)分工以及他们的社会价值和等级,则构成了社会分层的基础。

B财富C声望D权力E职业的分工

47.阶层的划分还包括人们的(AD)高低的大小以及其他因素在内。

A社会地位D政治权利

48.在我国剥削阶级灭亡后,进行阶层分析更能准确地理解(CD)人们之间的关系和矛盾,更能完善地解决有关的社会矛盾。

C不同阶层D不同集团

49.本原的社会制度包括(AE)

A经济制度E家庭制度

50.派生的社会制度包括(BCD)

B宗教制度C教育制度D政治制度 51.社会制度的特征包括(BCDE)

B普遍性C变异性D稳定性E阶级性 52.构成社会制度的要素(ABCD)

A概念系统B规则系统C组织系统D设备系统 53.社会制度的功能包括(ABCD)

A满足生活需要B提供社会化C社会整合D传递社会文化

54.当社会中某种制度得到人们的认可,顺利推行时,就表示某种(AB)得到公众认可。

A社会规范B价值观

55.正式控制是使用比较成型、比较正规的规则来约束人们的控制方式包括(ABC)

A法律B条例C规章

56.非正式控制是使用不怎么成型的规范来约束人们的控制方式包括(DE)

D舆论E群体压力

57.社会控制的功能(ABC)

A维护社会秩序B维持正常生活C促进社会发展 58.作为社会规范的宗教,主要表现为(AB)

A教规B宗教仪式

59.社会群体以何种方式,何种手段去(CDE)其成员可能发生或已经发生的越轨行为。

C预防D约束E制裁

60.违背习俗的人常常会受到周围大众的嘲笑(AB)

A攻击B孤立

61.人文环境失调包括(AB)等方面。

A社会关系B环境关系

62.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失调表现在(BD)等方面。

B原生环境D次生环境

63.人口的急剧增长超过了(BC)承受的限度,会引发多种社会问题。

B资源C环境

64.社会关系的失调表现欲(ABCD)几个方面

A利益冲突B价值观冲突C结构失调D社会解组 65.人口素质既包括人的(ABC)

A身体素质B文化素质C精神素质 66.事业现象受(ABCDE)等多种因素影响。

A社会B经济C人口D技术进步E季节 67.社会保障的特点(ABCD)

A经济保障B社会性C合法性D人道主义

68.社会保险是(AB)通过立法,在劳动者或全体社会成员因某种原因发生因难时,向其提供物质帮助,保证其基本生活需求的一种保障制度。A国家B社会

69.社会救助是(AB)向贫困者提供最低水平生活需求的物质援助。

A国家B社会

70.社会福利是指当社会成员因(ABCD)而丧失劳动能力而出现生活困难时,向其提供的服务。

A年老B疾病C生理缺陷D生理缺陷

71.社会工作包括以(AB)为对象的个案工作

A个人B个别家庭

72.以群体的方式开展工作的(C)工作和以一群人共同生活的(D)为工作对象的社区工作。

C团体D社区

73.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关系,经历了(BCDE)不同的阶段。

B依赖关系C顺应关系D掠夺关系E和谐关系 74.自然环境是各种自然要素,(ABCDE)植物等复杂的综合体。

A地形B气候C海洋D陆地E土壤

75.文化是这个群体人造的生活环境,包括群体生活中所有(A)的和(E)的产品。

A物质E非物质文化

76.人口数量的变化有(CDE)组成因子

C出生数D死亡数E人口迁移数

77.文化可以分为(ABC)互相关联的组成部分

A物质文化B规范文化C认知文化

78.柏雷托主要研究均衡理论,他认为任何社会系统主要有(ABCD)特征

A生产力水平B政治权力分布C意识形态D社会不平等 79.信息手段的进步,缩短了人的(BCDE)的关系将更加密切

B空间距离C人的关系D人的观念E人与自然

80.人们利用近、现代的科学技术,全面改造自己生存的(AB),以及改造自己以适应这些条件,达到社会繁荣发展的过程,叫做社会现代化。A物质条件B精神条件

81.社会现代化的包括(ABCDE)文化、科学技术、思想道德现代化等内容。

A经济现代化B政治现代化C城乡社区现代化D群体组织现代化E人的现代化 82.贝尔说:“后工业社会”的概念是一个广泛的概括包括(ABCDE)内容

A经济方面B职业分布C中轴原理D未来的方向E制定决策

83.对西方发达国家社会现代化研究的令人瞩目的成果是提出(BC)的理论。

B信息社会C后工业社会

84.社会现代化必须以(ABC)为后盾

A近代文化B现代文化C现代科学技术 85.社会调查研究的一般程序包括(ABCDE)

A选题阶段B准备阶段C调查阶段D总结阶段E报告阶段 86.社会调查研究的体现(ABC)特点

A分析性B科学性C目的性

87.社会调查研究的方法体系(ABC)

A理论与技术B方法体系C方法论

88.必要性是指进行客体研究的意义,它包括理(BC)方面。

B理论意义C实际意义

89.选题要考虑的制约条件即(CD)

C必要性 D可行性 90.可能性即进行客体研究的可行性,是指(AD)是否允许进行该项调查研究。

A主观条件D客观条件

91.研究假设的形式包括(BCD)

B描述性假设C解释性假设D预测性假设

92.抽样调查是从研究总体中抽取部分对象进行调查包括(ABCD)等方法。

A简单随机抽样B等距抽样C分层抽样D整群抽样 93.确定调查方式、方法(ABCD)

A全面调查B抽样调查C典型调查D个案调查

94.孔德对主张应当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提出了世界历史演化过程中,人类智慧的发展可以分为(BCD)

B神学C形而上学D实证

95.孔德提出四种研究的方法,即(ABCD)

A观察法B实验法C比较法D历史法 96.斯宾塞发表的大量著作有(BCDE)等 97.韦伯将权威分为(ABC)几种类型

A法理权威B传统权威C神召权威

98.迪尔凯姆的理论核心是关于社会事实的概念。他把社会事实分为(AC)等类型。

A物质C非物质

99.霍曼斯在其交换理论中提出了成功命题和(ABCDE)普遍性命题

上一篇:饭店英语说课课稿下一篇:迁入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