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警器国内外发展现状(共8篇)
1.报警器国内外发展现状 篇一
研究火灾自动报警技术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摘要:针对当前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存在的误报漏报频繁、智能化和网络化程度低、特殊恶劣条件下火灾探测报警抗干扰能力弱等问题,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设备的应用研究势在必行,火灾自动报警技术向高可靠性、高灵敏性、低误报率、系统网络化、技术智能化方向发展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关键词:消防工程;火灾自动报警技术;发展趋势
以火灾自动报警技术为核心的建筑消防系统,是预防和遏制建筑火灾的重要保障。近年来,我国火灾自动报警工程应用技术实现了较快发展。但由于在实际应用中,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通讯协议不一致,火灾自动报警工程技术水平还相对落后,还存在着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1)适用范围过小。我国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技术比美、英等发达国家起步较晚,安装范围主要是《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规定的场所和部位,而在易造成群死群伤的中小型公众聚集场所和社区居民家庭甚至部分高层住宅都没有规定安装火灾自动报警系统,适用范围过小,防范措施不到位。(2)智能化程度低。我国使用的火灾探测器虽然都进行了智能化设计,但由于传感器探测的参数较少、支持系统的软件开发不成熟、各种算法的准确性缺乏足够验证、火灾现场参数数据库不健全等,火灾自动报警系统难以准确判定粒子(烟气)的浓度、现场温度、光波的强度以及可燃气体的浓度、电磁辐射等指标,造成迟报、误报、漏报情况较多。(3)网络化程度低。我国应用的火灾119动报警系统形式基本上以区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集中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和控制中心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为主,安装形式主要是集散控制方式,自成体系,自我封闭,尚未形成区域性网络化火灾自动报警系统。(4)组件连接方式有待改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以多线制和总线制连接方式为主,探测器和报警器及控制器之间是采用两条或多条的铜芯绝缘导线或铜芯电缆穿管相接,存在耗材多、成本高、抗干扰能力差的缺点。同时,铜导线耐高温性能差、易磨损,系统施工维修复杂,影响了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可靠性和更广泛的应用。(5)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误报、漏报问题较多。由于火灾探测器的安装环境极其复杂,加之各种传感器在探测火灾方面存在着某些先天不足,无法准确地感应各种物质在燃烧过程中所特有的声波、光谱、辐射、气味等诸多方面发生的微妙变化,对火灾发生过程中所产生的不同粒径和颜色的烟存在探测“盲区”,误报、漏报现象时有发生。(6)超早期火灾探测器技术应用还几乎处于空白。国外已开发出适合洁净空间高灵敏度感烟火灾探测报警系统,如激光式高灵敏度烟火灾探测器,吸气式高灵敏度感烟火灾探测报警系统和气体火灾探测报警系统,与普通火灾探测报警系统相比,其探测灵敏度提高了两个数量级,甚至更多,这些系统采用了激光粒子计数、激光散射等原理监视被保护空间,以单位体积内粒子增加的多少来判断是否发生火灾,系统可在火灾发生前几小时或几天内识别潜在的火灾危险性,实现超早期火灾报警。而该技术我国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有待进一步研究开发使用。
针对上述问题,火灾自动报警应用技术进一步着眼于当前国际发展的新形势,加快更新改造进程,加强对数字技术和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改进系统能力,使火灾自动报警应用技术向着高可靠、低误报和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当前,国外火灾自动报警应用技术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七个方面。
1.网络化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网络化是用计算机技术将控制器之间、探测器之间、系统内部、各个系统之间以及城市“119”报警中心等通过一定的网络协议进行相互连接,实现远程数据的调用,对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实行网络监控管理,使各个独立的系统组成一个大的网络,实现网络内部各系统之间的资源和信息共享,使城市“119”报警中心的人员能及时、准确掌握各单位的有关信息,对各系统进行宏观管理,对各系统出现的问题能及时发现并及时责成有关单位进行处理,从而弥补现在部分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擅自停用,值班管理人员责任心不强、业务素质低、对出现的问题处置不及时、不果断等方面的不足。
2.智能化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智能化是使探测系统能模仿人的思维,主动采集环境温度、湿度、灰尘、光波等数据模拟量并充分采用模糊逻辑和人工神经网络技术等进行计算处理,对各项环境数据进行对比判断,从而准确地预报和探测火灾,避免误报和漏报现象。发生火灾时,能依据探测到的各种信息对火场的范围、火势的大小、烟的浓度以及火的蔓延方向等给出详细的描述,甚至可配合电子地图进行形象提示、对出动力量和扑救方法等给出合理化建议,以实现各方面快速准确反应联动,最大限度地降低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而且火灾中探测到的各种数据可作为准确判定起火原因、调查火灾事故责任的科学依据。此外,规模庞大的建筑使用全智能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即探测器和控制器均为智能型,分别承担不同的职能,可提高系统巡检速度、稳定性和可靠性。
3.多样化
(1)
火灾探测技术的多样化。我国目前应用的火灾探测器按其相应和工作原理基本可分为感烟、感温、火焰、可燃气体探测器以及两种或几种探测器的组合等,其中,感烟探测器一枝独秀,但光纤线性感温探测技术、火焰自动探测技术、气体探测技术、静电探测技术、燃烧声波探测技术、复合式探测技术代表了火灾探测技术发展和开发应用研究的方向。此外,利用纳米粒子化学活性强、化学反应选择性好的特性,将纳米材料制成气体探测器或离子感烟探测器,用来探测有毒气体、易燃易爆气体、蒸气烟雾的浓度并进行预警,具有反应快、准确性高的特点,目前已列为我国消防科研工作的重点研究开发课题。
(2)
设备连接方式的多样化。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成熟、完善和新型有线通信材料的研制,设备间、系统间可根据具体的环境、场所的不同而选择方便可靠的通信方式和技术,设备间可以用无线技术进行连接,形成有线、无线互补,同时新型通信材料的研制开发可弥补铜线连接存在的缺陷。而且各探测器之间也可进行数据信息传递和交流,使探测器的设置从枝状变成网状,探测器不再是各自对立的,使系统间、设备间的信息传递更方便、更可靠。
4.小型化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小型化是指探测部分或者说网络中的“子系统”小型化。如果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实现网络化,那么系统中的中心控制器等设备就会变得很小,甚至对较小的报警设备安装单位就可以不再独立设置,而依靠网络中的设备、服务资源进行判断、控制、报警,这样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安装、使用、管理就变得简洁、省钱、方便。
5.社区化
目前我国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只被安装在重要建筑上,而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包括许多居民家庭都安装了火灾自动报警系统。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安全意识的增强、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进一步完善以及智能化程度的提高,在社区家庭特别是高级住宅积极推广应用防盗、防火联动报警装置或独立式感烟探测器,对于预防居民家庭火灾是非常必要和行之有效的措施。
6.蓝牙技术
无线技术与有线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相比,蓝牙技术无线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具有施工简单、安装容易、组网方便、调试省时省力等特点,而且对建筑结构损坏小,便于与原有系统集成且容易扩展,系统设计简单且可完全寻址,便于网络化设计,可广泛应用于医院、文物古建筑、机场、综合建筑和不便联网、建筑物分散、规模较大,干扰较小的建筑。对正在施工或正在进行重新装修的场所,在未安装有线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前,这种临时系统可以充分保障建筑物的防火安全,一旦施工结束,蓝牙技术无线系统可以很容易转移到别的场所。
7.高灵敏化
以早期火灾智能预警系统为代表。该系统采用先进的激光探测技术和独特的主动式空气采样技术以外,还采用了“人工神经网络”算法,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学习能力、容错能力和并行处理能力,近乎于人类的神经思维。此外,该系统的子机与主机可以进行双向智能信息交流。使整个系统的响应速度及运行能力空前提高,误报率几乎接近零,灵敏度比传统探测器高1000倍以上,能探测到物质高热分解出的微粒子,并在火灾发生前的30min到20min预警,确保了系统的高灵敏性和高可靠性,实现早期预警。
针对当前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存在的通讯协议不一致,系统误报、漏报频繁,智能化程度低,网络化程度低、特殊恶劣环境的火灾探测预警抗干扰等问题较为突出的现象,提出在符合国家消防规范的基础上采用统一、标准、开放的通讯协议,通过对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设备的应用研究,对系统方案、设备选型的优化组合,改进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工作性能、减少维护费用和维护要求,向着高可靠性、高灵敏性、低误报率、系统网络化、技术智能化方向发展,为更好的预防和遏制建筑火灾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从而更好的保护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这是火灾自动报警应用技术的研究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 于潇浅谈我国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生产行业的发展概况 [J]科技咨讯,2005,(23)[2] 李卓 蓝牙技术在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中的应用探讨 [J]消防科学与技术,2005.,(3)
2.报警器国内外发展现状 篇二
火灾自动报警装置是由触发装置、火灾报警和警报装置及其辅助装置所构成系统, 其功能主要是在火灾初期通过火灾探测装置将火灾中产生的烟雾、热量和火焰等物理量转变为信号, 并且系统将信号传送到显示器以便于值班人员可及时发现火灾而及时扑灭, 便于最大限度地减少火灾导致的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但由于国内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应用及研究起步较晚, 自动报警产品的实际应用效能存在系列问题, 因而研究其应用现状并制定相应解决措施对有效预防火灾具有深远意义。
一、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应用效能存在问题
1.1价格因素。系统中应用的视频分析技术应属于视频监控范畴, 其因为视频监控系统产品更新或增值产品, 但目前国内视频分析技术开发中由于投入大、未形成规模生产以及技术原创成分多等因素导致产品价格偏高, 大多产品较其他视频产品价格高出一倍还多, 但产品成熟度却较低, 导致火灾视频监控系统成为监控行业的摆设, 最终导致市场供过于求的现状。
1.2系统设计不合理。在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中存在未根据安装环境进行合理设计, 在探测器选型上也存在与火灾形式不匹配的现象, 报警系统内或由于某个原件不匹配而导致整个系统瘫痪, 对于存在不匹配或损坏原件的系统不能及时更换或采取拆东墙补西墙的措施, 最终导致整个系统不能正常使用, 甚至全系统停用。
1.3产品成熟度低。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核心为智能视频分析算法, 若系统运行中这些算法不够智能或相应运行技术条件出现偏差则会影响整个系统的性能指标, 在实际应用中易出现误报率高、识别率低等现象, 甚至
◆任国生王长乐
存在某些产品供应商不能提供明确的适用条件和性能指标, 且当前大多产品形态多以软件形式存在, 而完全采用嵌入式硬件的智能分析设备较少;并且在该系统中视频采集、压缩和传输技术根本不属于同技术, 而大多开发不能切实做到与视频分析算法供应商进行深层次的技术和商业模式上的合作, 最终导致生产的产品技术支撑不足而降低了产品的成熟度[1]。
1.4应用场景。当前国内市场自动报警系统多为“泛产品”, 产品应用和实施方不能真正考虑到视频分析技术的设备, 因而导致产品应用中受外界环境影响因素较多, 同时大多产品应用环境相差较大, 若技术研发和项目实施却不能充分将复杂的外部环境充分考虑, 最终导致应用效果差, 尤其智能分析部分成为“摆设”。
1.5系统功能设计简单。部分自动报警系统功能设计简单, 如在报警控制柜上仅简单分为几个区域, 而未设置单个探测器进行显示, 因而一旦火灾发生则只能由人到报警区域逐个进行查看, 而一旦遇到锁门等现象则往往耽误时间, 导致火灾扩大而带来损失。
二、相应解决措施
2.1合理设计。在进行自动报警系统设计时应从源头上避免在火灾发生时系统失效, 能满足在多样化、复杂化的现代建筑中系统能够满足建筑形式而划分报警区域, 并做到合理选择系统形式、合理划分报警区域, 能够做到能根据保护场所不同来选择合理的火灾探测器, 最终保证投入使用的报警系统具有可靠的应用效能。
2.2加强系统维保管理。对设有自动报警系统的单位应建立严格的维保制度, 并从硬件上保证自动报警系统的应用效能, 可采取将维保工作由专业维保公司实施, 该方法不仅可保证定期对系统进行维保, 保证系统能够正常运行, 同时可减轻使用单位的工作负担, 更大限度地提高自动报警系统应用效能。 (下转84页) (上接82页)
2.3提高人员素质。要想系统能够高效运行则必须提高人们对系统重要性的认识, 主要应通过对系统的操作、维护及简单故障处理进行培训。随着科技的发展自动报警系统操作逐步向窗口化、界面化发展, 因而对其操作学习也越来越简单, 而系统操作人员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着系统的应用效能, 因而应从人员素质损着手, 切实提高其专业素质和工作责任心。
2.4形成联动系统。若条件允许则应将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与临近保安监控等系统联通到一起, 从而形成消防、保安互为辅助的系统, 更大限度的提高系统效能, 由于部分报警系统只能确定火灾部位而不能直观了解现场实际情况, 因而可利用保安监控系统来实现对火灾报警的实时监控而提高系统的应用效能, 并解决视频监控系统价格不菲的现状, 并同时做到节约用人并可提高工作效率[2]。
三、结语
理论上发展较为成熟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在实际应用中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制约了其应用的应用效能, 最终导致系统不能切实发挥其应有作用, 并且系统应用时间越久则出现的问题越多, 因而对该系统应从设计到后期管理等多个环节入手, 实现每个环节工作质量均有所保证, 方可正常发挥其应有效能, 实现系统安装目的。H
(作者单位:辽宁省抚顺市公安消防支队)
摘要:从多个角度分析了当前火灾自动报警产品应用效能存在的问题, 并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自动报警,成熟度,联动
参考文献
[1]马玉东.关于火灾自动报警产品应用效能的一些思考[J].商场现代化, 2010 (5) .
3.火灾报警技术与火灾报警系统发展 篇三
关键词:火灾报警 系统 发展
中图分类号:TP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3(b)-0123-01
1 引言
在各种灾害中,火灾是最经常、最普遍地威胁公众安全的主要灾害。据统计资料全球每年大约发生火灾600万至800万次,其中欧美地区发生的火灾死亡人数却相对较少,这与欧美发达国家的生活水平以及消防设施有关,随着经济和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高层建筑日益增多,火灾隐患也在增加,一旦发生火灾,将对生命财产造成危害。所以随着社会的进步,火灾越来越受到重视,火灾报警系统就是为了更好的防范火灾隐患而研制出来的,并且火灾报警系统的技术水平也在随着当前需求的不断地提高,在功能结构方面不断地完善。因此,研究设计对火灾进行实时监测和准确报警的火灾报警系统,对保护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火灾报警技术与火灾报警系统的发展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2 火灾报警技术发展
1847年美国研究出了世界上第一台用于城镇火灾报警的发送装置,20世纪80年代后,智能探测、智能监控和抗干扰算法在火灾探测技术中的应用使火灾探测技术进入了全新发展时期。目前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将自动火灾报警作为公共报警手段接入监控系统,使消防指挥中心能够快速准确地判断火灾地点,并调度消防。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消防设备的技术水平才有了很大的发展。然而与世界上先进工业国相比,我国火灾报警产品起步较晚,大约在20世纪70年代末才开始研制生产火灾报警系统产品,火灾报警产品真正发展是在90年代以后,随着开放国门,国外企业带着先进的产品大量进入中国市场,带来先进技术的同时也促进了市场的发展。这时期,我国生产火灾报警产品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有些技术已接近或赶上了国际水平。
就技术来说,火灾报警是火灾监控的基础,目前广泛使用的所谓模拟量探测报警技术数据处理能力单一,于是超早期火灾报警技术就成了当前最被看好的一种技术,其主要指导思想是:其一,提高灵敏度,在火灾早期阶段生成物较少的时候即可探测报警;其二,就是探测火灾过程中尚未形成火灾时的生成物即超早期火灾探测报警。另外,将粒子计数测量技术用于火灾探测,利用气体和气体成分进行火灾早期阶段探测技术研究前景也很好。在研究超早期火灾探测报警技术的同时,将火灾探测报警分成火灾探测报警和火灾预报两个阶段,超早期火灾报警技术可以进一步缩短火灾探测报警时间,降低误报率,这也一直是研究的重点领域。另外就是火灾信号传输技术,火灾探测器采集到的数据要送到报警控制器进行处理,报警控制器还要向控制模块或消防设备发送控制信息,这些都要通过传输线路来实现,因此信号传输线路可以说是火灾报警系统的神经,传输线路的性能直接影响整个系统的性能。大型火灾探测报警系统对总线带载量、通讯速度、信号传输距离及抗干扰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可靠的总线通讯技术是实现火灾探测智能化的前提和保障,也是提高系统可靠性的重要保证。
3 火灾报警系统应用与展望
火灾报警系统的应用形式有以下幾种,首先是中控机系统形式。中控机系统应用形式由集中智能式火灾报警通用控制器、类比式火灾探测器连接的普通探测器构成。智能建筑要求这类系统中火灾探测器能够采集现场参数及特征,能够可靠识别并判定火灾。其次是主子机系统形式。主子机系统是由集中火灾报警控制器加区域控制器,并配以类比式或分布智能式火灾探测器和模块连接的普通探测器构成,总线制,在智能建筑中,主子机系统形式一般采用小容量标准化火灾报警控制器多台联网,火灾信息处理采用集中智能或分布智能方式,数据通信要求高,适应性强。再次是节点机系统形式。节点机系统应用形式采用网络通信及总线制系统结构,特点是火灾探测器一般采用类比式或分布智能式数据处理,实现基本功能或基本配置相同。
火灾报警系统从发展过程来看,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多线型火灾报警系统。每个探测器除需提供两根电源线外,还需提供一根报警信号线,安装此类系统比较繁琐,特别是校线工作量较大。第二阶段是总线型火灾报警系统。这种自动报警系统己采用微处理器控制,它的灵敏度在制造时不可调整,此类系统可进行现场编程,目前国内生产的火灾报警系统大多数为此类产品,施工安装较为方便,且价格较低。第三阶段为智能型火灾报警系统。采用了先进的计算机控制技术,并可通过软件对其灵敏度根据使用场合进行设定和调整,对一些重要的场所灵敏度设定相对高一些,这一功能可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及可靠性,减少误报。通过综合分析国内外火灾报警技术发展,可明确地看到火灾报警产品技术发展的方向。
首先是网络化和无线化,火灾报警系统网络化是用计算机技术将控制器之间、系统内部、各个系统之间通过一定的网络协议进行相互连接,对火灾报警系统实行网络监控管理,从而弥补现在部分火灾报警系统擅自停用,值班管理人员对出现的问题处置不及时、不果断等方面的不足。与有线火灾报警系统相比,无线火灾报警系统具有施工简单、安装容易调试省时等特点,便于网络化设计。
其次是智能化。火灾报警系统智能化是使探测系统能模仿人的思维,发生火灾时,能依据探测到的各种信息对火场的范围给出详细的描述,以实现各方面快速准确反应联动,而且火灾中探测到的各种数据可作为准确判定起火原因、调查火灾事故责任的科学依据,此外以火灾报警系统为代表的消防安全系统和防盗安全系统联动是国外火灾报警系统的最新发展趋势。
最后是小型化和社区化。火灾报警系统的小型化是指探测仪器的小型化。依靠网络中的设备、服务资源进行判断、控制、报警,这样火灾报警系统安装、使用、管理就变得简单、省钱、方便。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火灾报警系统的进一步完善以及智能化程度的提高,在社区家庭特别是高级住宅积极推广应用防盗、防火联动报警装置或独立式感烟探测器也具有重要意义。
4 结语
火灾作为一种发生频率高、破坏性强的灾害,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随着经济和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大型综合性建筑日益增多,火灾隐患也大大增加,火灾的数量及其造成的损失呈逐年上升趋势,火灾报警系统对现代建筑起着极其重要的安全保障作用,本文主要对火灾报警技术与火灾报警系统发展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参考文献
[1]徐鹤生,周广连.消防系统工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43-81.
[2]陈南.智能建筑火灾监控系统设计[M].北京:清华华大学出版社,施普林格出版社,2001:12-18.
4.国内外黄金企业发展现状2013 篇四
1)巴里克黄金公司(Barrick Gold Corporation)
是全球最大的黄金生产商,黄金地、采、选、冶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总部设在多伦多市。根据该公司发布的报告,截止到2013年底,公司黄金产量约203.2t,比2012年下降了3.4%,销售收入达125.1亿美元,利润25.7亿美元。
2)纽蒙特矿业公司(Newmont Mining Corporation)是全球第二大黄金生产商,其总部在美国科罗拉多州丹佛市,经营范围主要是以金、铜、煤、石油、天然气等为中心。2013年底,公司黄金产量约143.7t,比2012年增长了1.8%,其中大部分的黄金产量来自位于美国内华达州的朱尼伯(Juniper)冶炼厂、凤凰(Phoenix)、卡林北部地区(Carlin North Area)和侨民(Emigrant)矿区。销售收入达83.22亿美元,利润6.95亿美元。
3)英美黄金阿散蒂公司(AngloGold Ashanti)
是全球第三大黄金生产商,其总部位于南非,是南非顶级的黄金矿业公司。2013年黄金产量约116.5t,与2012年相比增长了4%,销售收入约50亿美元。目前,公司拥有黄金资源储量达到1630t。
4)加拿大黄金公司(Goldcorp Inc.)
2013年生产黄金约75.7t,比2012年增长了11%,销售收入约46.57亿美元,利润6.34亿美元。公司旗下年度产量最高的矿区是红湖矿(Red Lake),共生产黄金约14t,该矿区位于加拿大安大略省,是世界上最高产的金矿之一。
5)金罗斯黄金公司(Kinross Gold)
2013年黄金产量约72.3t,与2012年相比增长了5%,销售收入约37.8亿美元,利润3.21亿美元。证实的和可信的黄金资源储量约1213.4t。该年度最富生产力的矿区是位于俄罗斯远东地区的楚科奇自治区的库珀(Kupol)矿,共生产黄金约15.6t。
2.4.2中国黄金企业发展现状
1)中国黄金集团公司
是中国最大的矿产金供应商,截止2013年底,黄金产量122.59t,其中矿产金25.59t,总资产达234.23亿元,实现销售收入304.91亿元,利润9.63亿元。
2)山东黄金矿业股份有限公司
是中国第二大矿产金供应商,2013年,山东黄金矿产金达到26.82t,总资产达218.92亿元,实现营业收入净额461.68亿元,利润14.81亿元。
3)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是中国第三大的矿产金供应商,2013年公司生产黄金108.54t,其中矿产金26.32t(不含澳洲诺顿金田5.37t),总资产达234.23亿元,实现销售收入497.72亿元,利润21.25亿元。
4)山东招金矿业股份有限公司
截至2013年底,公司完成产金总量约28.85t,其中矿产金20.11t,冶炼加工黄金8.74t,实现销售收入634412.4万元,净利润达到76740万元。拥有黄金资源储量约721.2t,可采黄金储量约 368.3t。
5)云南黄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009~2013年,公司累计生产黄金113.37t(其中自产金38.09t),实现总收入375亿元,净利润40.87亿元,累计上缴各项税费18.32亿元,2013年资产总额达到106亿元。公司黄金资源储备占整个云南省的1/3,黄金产量占整个云南省的一半以上,系上海黄金交易所综合类优秀会员,公司以自行申请注册的“滇金”品牌,向市场提供标准金锭,并被上海期交所认定为履约交割金锭。
5.报警器国内外发展现状 篇五
20097823 陈小林 铁道车辆2班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生活水品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乘坐铁路列车的舒适性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也促进了我国铁路空调列车的快速发展。列车空调经历了分体式到整体式的发展,其技术日趋成熟。目前我国铁路列车车用空调机组主要是车顶单元式。经过不断的改善,现已形成标准化、系列化。虽然我国列车空调技术发展速度也很快,技术也越来越成熟,但和先进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国内铁道车辆空调的发展。1.普通旅客列车空调
我国铁路客车空调装置的结构形式主要分为:分装式和车顶单元集中式两种类型。分装式空调机组通常是将压缩机、冷凝器、冷凝风机和储液罐安装在车下,而将通风机、蒸发器、膨胀阀和空气预热器等置于车顶的一端。这些机组的形式主要有KK一30和KK一50型。目前除了由西德进口的客车仍采用这些类型外,国产客车的空调机组己逐步被车顶单元集中式所取代。分装式机组的主要缺点是体积大,拆装困难和检修不方便,同时由于制冷设备管路较长,接头较多,容易产生泄漏。车顶单元集中式空调机组是将压缩机、冷凝风机、气液分离器、干燥过滤器、毛细管(或膨胀阀)、通风机、蒸发器和空气预热器等集中在一个箱体里组成一个完整的单元,安装在车体的一端或两端,有的置于车体的中部。目前这类空调机组有KLD一
29、KLD一40、KLP4.7A型等。集中式空调机组的优点是体积小、重量轻、结构紧凑,机组互换性好和检修方便,同时,因空调机组安装与车上,还可与避免车体排放的废水和脏物对冷凝器的腐蚀,延长机组的使用寿命。集中式空调机组一体化以后,制冷设备管路大为缩短,不但可以节省大量的有色金属,还可以减少泄漏。实际上,我国空调车所装配的单元集中式空调机组均采用全封闭式制冷压缩机,能量调节采用停、开压缩机的办法来实现。以空调硬座车为例,每台机组有两台制冷压缩机,每车共四台制冷压缩机,可实现输气量的100%、75%、50%、25%、0五档调节。但实际的运行过程中,只能实现100%、50%、O三档调节。输气量的调节也就是压缩机的启动,由温度控制器启动其停机温度点,根据车内热负荷的变化可以不开压缩机至全开压缩机来实现输气量调节。2.高速列车空调
高速列车空调的布置,由于速度高,必须降低安装重心。动车普遍采用车下安装单元式空调机组并设计诱导通风方式。
CRH1动车组空调系统:司机室空调系统采用单元式空调机组;且安装了地板加热器。进入司机室的气流通过置于车顶和天花板之间的风道进行分配,且具有回风功能。客室空调系统共有两台空调机组,采用的是分体式空调,压缩机和冷凝器单元安装在车下,空气处理单元安装在车内。气流通过置于车顶和天花板之间的矩形风道进行分配,并具有回风功能。车厢两端的车顶设置有排气单元。通过安装在车辆侧墙内的加热器实现车内供热,并可通过空调系统控制器进行控制。
CRH2动车组的空调系统主要由空调装置、换气装置及通风系统构成;空调装置由空调机组及车上配电柜内的空调显示设定器组成;为了降低车体的重心,适应动车组高速运行,空调机组和通风系统的主要风道分别设置在地板下及地板中间。司机室空调系统采用分体式结构(变频式)。司机室制冷设备由室外机、2台室内机、电源箱、变压器、控制面板5部分组成。制冷动作为3段手动调节风量的温度控制。CRH2型动车组在车底下部安装供排气一体的换气装置。换气装置采用变频器控制送风机的运行转速,运行速度高于160km/h时,风机高速运行;低于160km/h时,风机低速运行。通过提高送风机的风压,能够更好地抑制客室内压力的变动,同时确保客室内换气量的要求。
CRH3动车组空调系统组成:安装在车顶的单元式空调机组;安装在车顶并贯穿于整车的供风道;空调机组两侧的新、回风混合箱;安装在车下的废排单元和布置在车内的废排风道。在制冷模式下,大约有75%以上的风量通过中间管道输送,外侧的暖气管道输送25%。废排风道分布在内墙和地板之间的列车两侧。
CRH5型动车组的空调系统具有一些优点:新风量可调;双制冷系统 ;整体噪声小;具有防止车内压力波动功能;更多的安全保护;先进的控制系统和网络通讯功能;采用先进的涡旋压缩机和环保型制冷剂。
3.地铁车辆空调
进入2l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交通拥堵现象日趋严重,发展大容量城市轨道交通已经成为各大城市的共识,许多城市纷纷提出了建设城市轨道交通的宏伟规划,加快了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步伐。城市轨道交通车辆作为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主体,不但承载着运送旅客的职能,而且要快捷、安全、舒适的将旅客运送到目的地。尤其是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伴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活环境及人体舒适度的要求也逐渐增加,满足乘客身体舒适度。
城轨车辆空调系统主要由单元式空调机组、风道、送风格栅、司机室送风单元及控制装置等组成。
一般来讲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的空调系统是在车顶两端设置2台单元式空调机组,通过车顶风道及风口向车内送风。根据空调机组的出风方式,一般可分为下出风和侧出风两种形式。
(1)下出风空调系统
根据车辆的总体布置,空调机组采用下出风方式,同时将回风口沿车长方向布置在车辆长度1/4处。以大连市3号线后续工程不锈钢车辆为例,其空调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
在车顶两端设2台单元式空调机组,每台机组有6个安装座,通过6个减振器固定在车顶凹处的平台上,并加设防护罩(侧罩板)以防灰尘和雨水。机组下面有出风口两处,回风口一处,其周围均设防风防雨密封胶条、胶垫与车体密封。风道系统送风经连接风道分为左、右两路,进入主风道。主风道采用均匀静压送风,以保证出风口送风的均匀性。空调机组送出的风进入车内主风道,并沿主风道在推进过程中进入静压箱,进行静压平衡调节,使沿车长方向的空气在静压箱中静压相等,并形成一定的静压值,空气通过静压箱上的开口将静压转换成一定的动压喷射出去。从相邻的空调机组主风道引支风管进入司机室送风机,经过风口调节后向司机室送风。主风道分前、中、后3部分贯通全车。主风道材质为2inin铝板,外贴10inin厚隔热吸声材料,通过法兰相互连接。空调机组下面两出风口之间为回风口。空调机组回风口通过回风道与车顶的回风口组成地铁是采用第3轨供电的方式,这种方式在车顶不必设受电弓,可以使地铁隧道的尺寸减小,车顶的尺寸也可以接近隧道的尺寸。这样,在车顶安置空调极为困难。所以,空调大都采用嵌入车体两端上部的形式。
广州地铁二号线列车的每个空调单元由两个相对独立的制冷回路组成,每一个独立的制冷回路都有其各自的压缩机、膨胀阀、冷凝器。蒸发器位于空调单元的前后侧,冷凝器位于空调单元的左右侧,两个制冷回路在两个蒸发器中并行布置,互不相交;而一号线空调每个单元中只有一条制冷回路。对比两种不同布置的空调系统,二号线列车空调系统设计更加完善。当某些故障使某压缩机必须停止运行时,对于一号线列车空调系统,此时此空调单元的制冷过程会全部停止;而对于二号线列车空调系统,此时空调单元中的一个机组的制冷过程会停止,而另一个机组会继续运行,这样就避免车厢内出现明显的温差带。二号线空调系统的紧急逆变器安装在车底;一号线空调系统的紧急逆变器安装在车顶空调单元内部。
就两种紧急逆变器安装位置而言,安装在车底部分的紧急逆变器更可靠一些,因为安装在空调单元内部的紧急逆变器在空调运行时,其周围空气的湿度较大、温度较高,这就要求紧急逆变器需要更高的IP防护等级,虽然提高的IP等级,但在此种高温、高湿度的环境下终究会对紧急逆变器有所影响;而对于安装在车底的紧急逆变器,其运行的外界环境就相对好一些,稳定性更高,并且维修更换起来的工作量会相对减少。二号线列车空调系统的制冷压缩机采用涡旋式压缩机。一号线列车空调系统的制冷压缩机采用全封闭式螺杆式压缩机,压缩机、螺杆机构及供油系统组装在一个密封的机壳内。螺杆式压缩机具有结构简单、易损件少、压比大、对湿压缩不敏感、平衡性能好等特点。
由过往几年的乘客集中反映来看,不同地铁线路,甚至同一路线不同车厢内的体感不一是最受关注的问题。某号线热似火山,某号线又冷似冰箱;某节车厢冷死了,某节车厢又热晕了„„为了解决乘客舒适乘车的问题,上海地铁已有60%的列车完成了空调系统的更新换代,可以实现司机根据实际情况对温度进行微调,不过,由于需要乘客集体反映或者需要列车到终点后再行调节等问题,该举措效果还是不甚明显。
今年,为了进一步解决该问题,申通地铁公司早早就开展了空调检测与清洁。上海地铁全网络2500节车厢、5000个空调机组,将全部进行例行检查、功能测试和深度清洁。每周更换一次海绵滤网,每月进行一次彻底清洁,保证空调的洁净和作业正常。
同时,上海地铁已有60%的列车完成了空调系统的更新换代,可以实现司机根据实际情况对温度进行微调。我们的司机可对列车内的空调温度进行一个区间值的微调,比如说室外是35℃,那这个区间就是22-27℃。”比如2号线列车,以往的“西门子”列车,采用的是旋钮式人工控制各节列车空调的系统,要调节每节车厢的温度,司机或者检修人员需要进入车厢,手动调节旋钮。这样的操作,在早晚高峰乘客聚集时,显然难以实现;而更新为新的司机室集中控制空调的“阿尔斯通”等车型后,司机在驾驶室内就可以通过触摸屏,在19-27℃范围内,即时调节整列车的温度。
二 国外铁道车辆空调的发展
在日本,最初在铁道车辆上安装空调是在当时的特快列车上,用以调节车厢内的温、湿度,以提高乘坐舒适度,至今已有50多年的历史。当时,开发有各种各样的空调,但直到1964年东京奥运会开幕之前,才在东海道新干线整列车上安装空调装置,当时将空调安装在车顶,近来,随着列车的高速化,空调几乎都安装在车辆地板下。日本东武铁道100系新型特快列车专用的新型空调系统:为了在一年四季都不使空调机闲置,采用热泵式空调机,并装用了变压变频能童调节装置,以便根据空调负荷精确地调节空调机的能量。这种热泵可在-20℃的情况下起动、运转。另外,为弥补低温时的能量不足,以及在梅雨期进行除湿时不致过冷,空调装置内还安装了PTC加热器。1970年起,通勤车上也开始安装空调,从而大大改善了上、下班高峰时的车内环境。在车辆的车顶上设置1台,空调控制 器设置在空调附近的顶棚部,省略了与空调装置连接的配线。此外,运用模糊推论、全自动功能、加热除湿功能等,根据季节与乘客的状况进行控制。其缺点是:首先车辆顶部受到车辆限界的限制,其安装空间有限,其次是使车辆的重心提高,不利于高速化。三 我国铁路空调装置存在的缺点
1、客车通风系统设计不当。目前很多空调客车通风量各不相同、风量较大的空调客车造成微风速超标,而风量小的制冷效果又不好,达不到车厢内的温、湿度要求。这些都影响旅客的舒适性,并造成了不必要的能量浪费。
2、客车室内温、湿度控制不当。车厢内温、温度控制不当是旅客抱怨较多的一个问题。在很多空调客乍的运行过程中,白天和夜晚的送风员从本保持不变,造成旅客夜间炸遍反映较冷而不能休息。这种情况是由于空调系统供冷缝与室外气候的变化和车厢内热、温负荷的变化不相适应造成的。
3、新凤量不足。新风最不足直接导致了旅客对室内空气品质(IAQ)的不满意。很多长期乘坐空调客车的旅客反映经常会感到头晕气闷、喉咙干燥等不良症状。这些大都是由于车厢内空气品质较差而引起的。究其原因,是因为车厢内新风量不足。这与客车空调的系统设计及运行管理有关。
4、空调系统能耗大。日前使用的单元式空调机组的耗电量很大。以编组18辆全列空调客车为例,其中硬座7辆,软卧1辆,其余为硬卧。空调发电车平均发电量 700kW,空调耗电几乎占总发电量的50%,单机能效比只有2.0 左右。因此每列客车均配有专门的空调发电车以满足空调系统运行所需要的电力,空调发电车耗电高直接导致运营的经济效益的下降。
5、氟利昂制冷剂的禁用问题。氟利昂蒸汽压缩机组以其制冷效率高、技术成熟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几乎所有的客车空调装置中。但该系统存在着致命的弱点,即它所采用的工质氟利昂危害大气中的臭氧层,是一种受环保限制的工质。此外,氟利昂价格较高,在客车空调运行和检修过程中氟利昂的泄漏使得客车运行和维护成本增加。因此,这种制冷装置的工质替代和换型是大势所趋。
四 铁路空调装置的发展趋势
新客车空调不是一些零星的改进,而是每一部件都有它的新结构,组合起来,成为一套崭新的客车空调,代表今后一段历史时期的发展方向,需具备下列特点和功能:
1、结构特点:
首先,它应当具备重量轻,体积小,效率高和结构紧凑的特点。另外,还应使用可靠、寿命长,在运行途中少检修或不需检修。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客车空调的要求。例如涡旋压缩机在国外被誉为不需检修的设备;新设计的蒸发器和冷凝器是热效率比较高的产品;毛细管加蒸发器温度自动调节阀,运转可靠性远较热力膨胀阀为高,都比较理想的部件。
客车空调系统使用的压缩机是全封闭式压缩机,这种压缩机结构紧凑,密封性好,体积小重量轻,电机能被制冷剂很好的冷却。但这种压缩机的缺点是不易拆卸,检修困难。全封闭式压缩机属于活塞式压缩机,尽管发展较早,技术较为成熟,但由于活塞式压缩机必须设吸、排气阀片,易损件较多,维修量大,而且输气量受活塞体积的限制,活塞往复运动产生的惯性力和振动比较大,因此多用于中、小型制冷装置。国外已经开始研究并使用旋转式压缩机。旋转式压缩机以其结构简单,体积小重量轻,容积效率高,运行平稳,噪音和振动小、可靠性强等优点,被越来越多的使用者接受。我国的铁路客车空调装置也应向这方面发展,以便更高效、安全、经济地服务于铁路运输事业。
2、多功能系统:
新客车空调应有两种功能,即夏季制冷降温和冬季热泵采暖。有这样一种观点,如在空调客车上冬季不用热泵采暖,而另设一套电热装置,这在技术政策的制定上是一种失策,在能源的使用上是一种浪费。
3、环保问题:
目前,客车空调所使用的制冷剂是 R22,这是一种氟里昂系列的制冷剂。这类化合物的化学稳定性好,便于制造,成本低廉,具有理想的温度—压力性能。在氟里昂系列制冷剂中,不含氢的氟里昂称为氯氟化碳,是有公害物质,属于近期限制和禁止使用的范畴(如R12);含氢的氟里昂称为氢氯氟化碳,是低公害物质,属于过渡性使用的范畴(如R22);今后将发明一种完全无公害的新型制冷剂代替以上两类产品。
近十几年,科学家研究表明,氯氟化碳对大气臭氧层有严重的破坏作用。比如荒漠化加剧,皮肤癌患者增多。在世界范围内已经认识到解决这个问题的紧迫性,因此,科学家们提出三步走的解决办法,防止环境的进一步恶化。第一步在2000 年以前,采取措施,防止氯氟化碳向大气排放;第二步是采用低公害物质代替公害物质; 第三步是采用无公害物质作为制冷剂。我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应兼顾环境保护的问题,而且民用制冷系统已大多采用无氟系列。铁路客车使用的制冷剂属于过渡性使用的范畴,应加紧研究使用无氟空调系列,在为广大旅客提供舒适性小环境的同时,也应担负起保护大环境的责任。
参考文献
[1] 张玲.空调客车的变风量调节与PLC控制.西南交通大学研究生论文 [2] 典型动车组空调系统.PPT.北京交通大学
[3] 刘国良.广州地铁二号线列车空调系统分析.亚波轨道交通车辆系统(上海)有限公司
6.报警器国内外发展现状 篇六
综合训练一
《国内外机械安全发展现状与趋势》
指导教师:XXXXX 专业班级:安全1X-X班 学生姓名:周洋
学生学号:0000000000 国内外机械安全发展现状与趋势
周洋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 辽宁 葫芦岛 125105)
摘 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整个安全领域中,机械安全问题非常突出,机械事故的表现形式多样。据资料介绍,全世界机械事故约占事故总数的1/3左右。但是,各国的机械安全技术及管理都处于发展中状态。本文立足于阐述机械安全基本概念,对比国内外机械安全的发展现状,围绕中国共产党十九大报告作出对安全生产的要求及“新时代”特点对机械安全的发展趋势作出展望。关键词:机械安全;发展现状;安全生产;十九大
Current Situation and Trend of Machinery Safety Development
at Home and Abroad
ZHOU Yang(Liaoning Technical University School of Safety Science and EngineeringHuludao City, Liaoning Province
china 125105)
Abstract: With the progress of society, the security problem becomes more and more attention.In the field of security, mechanical safety problem is very prominent, the various forms of mechanical accident.According to the data, the world machinery accidents accounted for about the total number of accidents about 1/3.However, the mechanical safety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of all countri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tate.This paper is based on the basic concepts of mechanical safety, comparing the present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machinery safety, around nineteen report to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ese machinery safety development trend of production safety requirement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new era” outlook.Key words: machinery safety;development status;safety production;the 19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0 引 言
景,对于推进我国机械安全的发展具有十分
国家要发展、要强盛,需要强大的国民生重要的意义。产力,而这一切的基础就是机械发展。随着机械安全 机械制造水平的不断提高,生产所需的机器设备越来越先进,生产过程的自动化程度大1.1 机械安全基本概念 幅度提高,从而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这就
机械安全是从人的需要出发,在使用机械使得生产工艺和设备变得复杂,在生产过程的全过程的各种状态下,达到使人的身心免中易发生某些不期望、无意的,造成人的生受外界因素危害的存在状态和保障条件。命丧失、生理伤害、健康危害、财产损失或
机械的安全性是指机器在按照预定使用其他损害和损失的意外事件。因而,机械安条件下,执行预定功能,或在运输、安装、全变得极为重要。但是,将机械安全作为一调整等时不产生损伤或危害健康的能力。门技术甚至一门学科来对待来研究是20世1.2 由机械产生的危险
纪60年代以后的事情。因此,研究机械安
由机械产生的危险,是指机械本身和在机全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展望未来的发展前 械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危险,可能来自机械自身、燃料原材料、新的工艺方法和手段、人对机器的操作过程,以及机械所在的场所和环境条件等多方面。存在于机械设备及生产过程中的危害因素涉及面很宽,既有设备自身造成的危害,又有材料和物质产生的危险,也有生产过程中人的不安全因素,还有工作环境恶劣、劳动条件差等原因带来的灾害,表现为复杂、多样、动态、随机的特点。有些单一危险看起来微不足道,当他们组合起来时就可能发展为严重危险。1.3 机械安全设计
机械安全设计的思想是在设计时尽量采用当代最先进的机械安全技术,事先对机械系统内部可能发生的安全隐患及危险进行识别、分析和评价,然后再根据其评价结果来进行具体的结构设计。这种设计是力图保证所设计的机械能安全地度过整个生命周期。
机械安全技术与传统的机械设计及安全工程设计方法想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系统性。它自始至终运用了系统工程的思想,将机械作为一个系统来考虑。(2)综合性。机械安全设计综合运用了心理学、控制论、可靠性工程、环境科学、工业工程、计算机及信息科学等方面的知识。(3)科学性。机械安全设计包括了机械安全分析、安全评价与安全设计。机械安全技术既全面又综合地考虑了各种影响因素,通过定性、定量的分析和评价,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机械在安全方面的风险。国外机械安全发展现状
2.1 美国机械安全的发展
机械是一种古老的装置,人类已经使用了几千年。但是,将机械安全作为一门技术甚至一门学科来对待来研究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事情。这主要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关。机械安全技术源于机械故障诊断技术,美国是发源地。在真正意识到机械安全的重要性后,美国于1967年4月成立了机械故障预防小组(Mechanical Fault Prevention Group,MFPG),开始专门研究机械故障。在其影响下,美国的ASME、EPRI等著名组织
与机构开始仿效,成立了专门的机构从事机械故障方面的研究并开展学术交流活动。2.2欧洲机械安全的发展
机械安全技术法规与标准也是机械安全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标准化工作历来是推广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的重要保障。为了推动机械安全技术,欧洲共同体理事会于1985年与欧洲标准化委员会(CEN)达成协议,由CEN负责机械安全标准的制定工作。为了完成这一任务,CEN专门建立了23个有关机械安全的标准化委员会,另外还有将近40个技术委员会的工作与机械安全工作有关。这些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先后一共制定了600多项机械安全方面的标准。此外,欧洲共同体理事会还专门制定了有关机械安全方面的法规,有力地推动了机械安全学科的发展。
在欧共体的带动下,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与CEN先后签订了《技术信息交换协议》、《技术合作协议》,并于 1991年1月成立了“机械安全技术委员会”(即ISO/TC199)。国内机械安全发展现状及趋势
3.1 国内机械安全形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机械工业以年均超过20%的速度高速发展,无论产业规模还是增长速度,均处于各行业前列。但也由于机械工业生产设备、设施种类多样,工艺流程繁简不一,生产制造过程危险因素较多,易发生安全事故,特别是与冲压、剪切、木工等危险性较大的机械设备相关的重伤事故频发,从而严重危害了从业人员的身心健康。据对安全生产事故伤亡人数统计表明,近年来机械工业全行业因安全生产事故死亡每年1000余人,各种伤害性事故,如砸伤、烫伤、断指等更是数不胜数。机械工业死亡总人数在全国排在煤炭和建筑行业之后,是日本同行业的50倍。
3.2 机械安全科学还没有真正形成
安全科学技术非常重要,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我国的国家标准已将安全科学技术列为一级学科;我国目前已有安全科学技术方面的学术团体,其权威组织是中国劳动安全保护技术学会,它所主办的学术刊物被公认为是我国目前安全领域最权威的刊物;我国已有近40所大学开设了安全专业。但是,作为安全科学技术学科的一个非常重要分支,即机械安全,在我国还没有真正引起有关领导和专家应有的重视。
目前,我国专门从事机械安全研究的人员,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很难令人满意。大学里的安全工程专业目前几乎没有开设专门的机械安全课程,绝大多数的安全专业毕业生从本科生、硕士生到博士生真正从事机械安全工作的人很少,真正从事机械安全研究的安全专业教师也不多。此外,目前我国机械安全研究人员尚未形成合力,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力量的分散,导致机械安全学科发展速度缓慢。严格地讲,迄今为止,我国机械安全学科还没有真正形成。这从根本上严重地制约和影响了机械安全科学的健康发展。3.3 企业领导不重视机械安全工作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而机械工业又是制造业的基础。所有的制造企业(包括部分商业企业)都有大量的机械设备,机械设备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甚至是国家的经济效益。所以,机械安全科学技术是制造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从理论上讲,制造类企业都应该配备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专职的机械安全技术人员。但是,事实上, 我国目前众多企业,别说配备有专职的机械安全技术人员,就连安全技术人员也没有专职的;有些企业虽设有专职人员,但这些人员的素质都不高,很难胜任工作。这种情况在我国的企业中普遍存在。其原因是相当多的企业领导没有充分认识到安全工作的重要性。他们没有把安全看成是一门科学,没有意识到从事安全科学技术的工作人员是应有素质要求的。
3.4 国内机械安全发展趋势
2017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习近平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围绕这个重大判断,党作出的各项部署都体现出“新时代”的特点,其中对安全生产的阐述、要求,习
近平指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弘扬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思想,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所作出的对安全生产的要求,并体现出“新时代”的特点,我国安全生产工作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安全科学技术也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由于机械安全是安全生产的重要方面,机械安全将会在我国得到重视,相信不久便会从安全科学这个学科中分支出机械安全,各个机械制造业企业也会招聘专门研究机械安全的人才。机械安全在我国应用前景十分广阔。总结
目前,我国对安全生产的关注重点主要集中于易发生群死群伤的煤炭和建筑行业,可国家对这两个行业都制定了较为完善的、数量众多的安全生产技术标准、设计规范。对机械工业等行业的安全生产管理尚处于相对重视不足的地位,但在中国共产党十九大报告作出对安全生产工作的要求后,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局长王玉普在全国安全监管监察系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视频会议上强调:“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凝心聚力扎实推动安全生产工作水平。”而机械工业死亡总人数在全国排在煤炭和建筑行业之后,机械安全也将在我国得到重视。围绕“新时代”特点,制定并完善全国性、权威的机械工业安全生产技术标准、设计规范,强制性地提升本质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段红升.工程机械安全管理之我见[J].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2001
[2]赵树华.电力工程施工“过程管理”实施纲要[J].电力建设, 2005,(02)
[3]袁鲁峰.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分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9)
[4]施宝印.论工程机械的安全管理问题[J].科技与管理,2009(3)
7.聚乳酸国内外发展现状 篇七
1 国外发展概况
EMS伊文达-费希尔 (Inventa Fisher) 公司于2003年就使其基于PLA的生物降解聚合物生产工艺推向工业化, 该公司与德国AIB农业技术研究院和FIAP聚合物研究院合作, 在德国农业部支助下, 开发了基于淀粉的技术生产PLA。该公司将投资3000万美元在德国东部建设3000t/a PLA验证装置, 并放大到2.5万t/a。该工艺可使谷物、裸麦或小麦通过连续发酵转化成乳酸, 乳酸再聚合成PLA, 提纯过程采用膜法工艺。该公司在AIB农业技术研究院拥有发酵和提纯装置, 在FIAP聚合物研究院拥有聚合和缩聚装置。PLA产品用于制造可生物降解的食品容器和包装物。该公司并在2005年使用该工艺生产纤维级PLA。该技术可应用于大达10万t/a的装置, 生产费用约为1.25欧元/千g, 而3000t/a装置生产费用为2.2欧元/千g, 与其他工程塑料相比也具有较好的经济竞争力。该技术类似于卡吉尔-陶氏公司的工艺。
卡吉尔-陶氏聚合物公司在美国内布拉斯加州布莱尔 (Blair) 兴建的14万t/a生物法聚乳酸装置于2001年11月投产, 生产的PLA供应包装和纤维市场, 纤维级PLA商品名称为Lngeo。这套装置以玉米等谷物为原料, 通过发酵得到乳酸, 再以乳酸为原料聚合, 生产可生物降解塑料—PLA。据称, 这是目前世界上生产规模最大的1套可生物降解塑料装置。卡吉尔-陶氏聚合物公司计划投资17.5亿美元扩大该产品的生产能力, 到2009年在美国的生产能力达到45万t/a。加上技术转让, 在亚洲、欧洲和南美建设3套世界规模级装置, 预计在几年后生产能力将达到100万t。
美国Cereplast公司在Hawthorne建设的PLA生产线于2006年底建成, 这将使其PLA能力从1.23万t/a提高到1.81万t/a, 这使该公司成为仅次于卡吉尔公司之后的美国第2大PLA生产商。
道达尔石化公司于2007年9月下旬首次进入生物塑料领域, 组建合资企业开发生产PLA工艺和建设PLA中型装置。道达尔石化与比利时生物技术公司Galactic签署的协议, 共同生产PLA。作伙伴将在Galactic公司比利时Tournai附近的Escanaffles生产地建设中型装置。采用合作伙伴联合开发的清洁而有竞争性技术生产1500t/a PLA。PLA装置将于2009年建成。合资企业称为Futerro公司, 由道达尔石化公司在法国的Feluy研究中心提供支持。
美国从事生物塑料生产的Cereplast公司为满足美国客户不断增长的需求, 已进一步扩大了其在加州生产装置的生物塑料能力。该公司从PLA、淀粉和纳米组分添加剂生产100%的生物基塑料, 扩建的装置将使其新生产线的生产能力提高到1.8万t/a。新生产线的投运, 使该公司成为美国第2大生物塑料树脂生产商。向Cereplast公司供应PLA的Natureworks公司 (卡吉尔-陶氏) 位居第1, 其在Nebraska拥有1.4万t/a装置。
日本东丽工业公司通过其韩国子公司东丽Sehan公司 (东丽持股90%和韩国Sehan公司持股10%的合资企业) 工业化生产PLA薄膜和板材。东丽Sehan公司投资10亿日元 (850万美元) 在韩国Gumi建设生产装置, 设计生产5000t/a Ecodear品牌的薄膜和板材。该装置于2007年1月投产。东丽称, 食品容器使用PLA的需求在增长, 韩国食品出口采用生物降解容器替代传统容器正在增多。东丽公司通过在日本新增能力以拓展其PLA业务, 到2010年其销售额达到250亿日元。该公司已采用卡吉尔公司供应的PLA生产Ecodear纤维和树脂产品。东丽公司也在采用其纳米合金技术开发基于PLA的功能性薄膜和板材。
聚乳酸衍生物生产商CSM麾下的Purac公司已在寻求生产PLA基生物塑料的替代原料来源。该公司将采用丙交酯以发展其现有的PLA业务, 这将为受限制的PLA市场提供新的技术和经济解决方案。现在, 领先的塑料生产商都在研究如何满足2009/2010年未来的PLA需求问题。据Purac公司称, 采用丙交酯作为生产PLA的单体, 跨越了现有塑料工业中加快PLA市场发展受到限制的技术障碍。丙交酯技术将使PLA的生产成本和投资降低。
欧洲可生物降解塑料生产商在耐温PLA开发和生产方面取得了突破。这种新的材料称为Hycail XM 1020, 可耐温200℃而不变形。盛有脂肪和液体食品的材料经微波加热也不变形或应力破坏。用这种材料制作的杯子盛有橄榄油, 可经受205℃下微波加热达30min。这种Hycail材料增强抗热性而不影响其他性质, 如透明度、可加工性和强度。据称, 这种材料是将PLA推向了高性能热塑性塑料领域。Hycail PLA材料在荷兰Noordhorn的生产装置每年已生产数百t, 并准备建设产能至少为2.5万t/a的大型装置。
杜邦公司推出包装用生物降解PLA新的助剂Biomax Strong。该公司称, 该石化助剂可提高PLA材料的韧性和减少脆性。当应用于硬性应用场合如热成型浇注板时, Biomax可提高PLA的抗冲强度、挠曲性和熔融稳定性。应用于一些被推荐的领域, 对透明度影响极小, 并且该材料可满足混配稳定性要求。该公司已计划生产2种类别的适用助剂。Biomax Strong 100现已应用, 开发用于包装市场, 应用于无需考虑食品法规的场合。Biomax 120的开发应用于可满足与食品接触的法规要求。
杜邦包装公司于2007年5月中旬宣布, 正式向市场推出食品级PLA生物塑料, 如卡吉尔公司NatureWorks树脂用的助剂, 该种助剂已经FDA认证, 是可大大改进性能的Biomax品牌助剂。Biomax Strong 120等级产品可克服PLA食品包装的天然脆性, 可改进韧性, 并能使对透明度的影响达到最小限度。据称, 该改性剂的FDA认证与欧美食品法规相一致。杜邦公司已于2006年9月推出其第1款Biomax助剂。该石油化学基助剂可提高PLA产品的抗冲强度、柔软性和熔融稳定性。
巴斯夫公司开发了新的生物降解塑料材料, 其组合了该公司可生物降解的、但基于石化生产的Ecoflex聚酯与基于谷物生产的生物塑料PLA。首次推出的Ecovio LBX 8145等级产品含有45% (m) PLA, PLA在化学上与Ecoflex聚酯相链接, 首次应用于购物袋柔性薄膜。在欧洲, Ecovio商业化应用于2006年3月开始。并于2006年下半年推向亚洲和北美。巴斯夫将提供这些组分, 由加工商将Ecoflex和PLA组合成软性或硬性配方, 用于注模或深度冲压。
较低的生产费用和高涨的油价, 使PLA生产的经济性将会更好。NatureWorks公司以谷物为原料生产的这种聚合物, 可使现在使用PET聚酯的某些应用领域费用得到节约。位于布鲁塞尔的该公司PLA的生产费用已下降68%, 据该公司称, PS价格波动性很大, 当今在许多地区PLA已可与PS相竞争。比利时零售商Delhaize己开始使用NatureWorks公司PLA, 用于新鲜生莱箱, 并正在评价将这种材料用于粮食、水果和蔬菜包装。
卡吉尔-陶氏公司与意大利Amprica公司和台湾威猛工业公司 (WMI) 合作, 推进卡吉尔-陶氏公司由谷物生产的聚合物Nature Work PLA用于包装材料。这种聚合物可与石油生产的塑料共混, 和像石油生产的塑料一样使用。Amprica公司 (欧洲面包和方便食品市场用热成型包装材料生产商) 已成为卡吉尔-陶氏公司的策略合伙人, 该公司正在用PLA聚合物代替现用塑料, 包括PET、PVC和PS。卡吉尔-陶氏公司也与威猛工业公司 (WMI) 合作推动PLA聚合物包装材料在台湾地区的应用。WMI公司在台湾地区用PLA聚合物生产终端用途的包装材料, 商品名为Nature Gree (大自然绿色材料) 。台湾地区最近已禁止石油生产的塑料用作购物袋和便携品。
通过改进技术, 可进一步降低PLA生产成本。生物催化剂和过程技术的改进, 将使生物加工的生产费用迅速下降, PLA的生产费用现已从1美元/磅 (2.2美元/kg) 降低到85美分/磅 (1.87美元/kg) , 使生产的PLA可与石化生产聚合物尤其是聚酯相竞争。预期3~4年内可望进一步减小到25~30美分/磅 (55.1~66.1美分/kg) , PLA的生产成本、销售价格可以达到与通用热塑性塑料相竞争的水平。
日本电子产品大型生产商NEC公司己开始在其产品中采用生物塑料替代常规塑料。该公司到2010年将使其电子产品塑料部件的10%以上用生物塑料替代由石油制造的塑料。现在一些电子生产商已开始使用生物塑料。其关键材料将是由Kenaf纤维增强的特种PLA, NEC公司己于2004年9月开始用于一些标准化插件。使用这种材料的手机外壳模型和手机也己面世。NEC公司将于2006年将PLA/kenaf复合物用于手机外壳。Kenaf纤维用于增强PLA的耐热性和刚性。20%Kenaf纤维增强的PLA复合物的抗冲强度可高于20%玻纤增强的ABS。它可通过单螺杆挤压机在低剪切下混配, 并掺混增柔剂。大批量生产将与Yunichika公司共同进行。使用金属氢氧化物阻燃剂体系的无卤、无磷阻燃PLA/Kenaf品种已经开发, 将于2007年应用于电脑外壳。
NEC公司开发了使用生物塑料PLA的新型复合材料, 应用于电子设备, 如手机。NEC公司称, PLA-碳纤维复合材料与不锈钢相比, 有较高的导热性。在电子产品外壳中应用, 该材料可通过整个外壳表面释放出由电子部件所产生的热量, 并可降低邻近部件外壳温度的升高。NEC已进行了好几年改进PLA性能的工作, 包括使用kenaf作为天然纤维增强剂。预计到2009年3月的财年, 该公司可大量生产这些生物塑料复合材料, 将应用于电子产品外壳和其他新的用途中。在高热的复合材料情况下, 碳纤维可与独特的生物质基粘合剂交联在一起。这些材料和工艺过程已由NEC公司开发成功。碳纤维在PLA中的交联结构可达到高热的扩散。NEC称, 采用10%的碳纤维含量, PLA复合材料的热扩散能力可与不锈钢相媲美;采用30%的碳纤维含量, PLA复合材料的热扩散能力是不锈钢的2倍。这一材料在PLA树脂板的水平方向有好的热传导性, 而对金属板而言, 要达到这一特性通常是困难的。
日本市售的手机已采用由谷物衍生的聚合物复合材料制作外壳。Foma N701Ieco款手机的外壳采用由kenaf纤维增强的PLA树脂替代了由石油制造的塑料。这种外壳由NEC电子公司和纺织/塑料集团Unitika公司共同开发。NEC称, 添加kenaf纤维可提高Unitika公司品牌为Terramac 的PLA的强度和抗热性能, 使PLA的抗热温度可提高200℃以上。通过添加生物质基增塑剂和填充剂提高了抗冲击性能。据称, 手机外壳约90%都可由生物质来制造。
日本富士通电子集团成功采用更具抗冲性的生物聚合物用于手机外壳。该公司与东丽工业公司合作, 采用PLA材料与聚碳酸酯混配成合金。据称, 这种新的聚合物合金具有与PLA相同的抗热性和模塑性, 但抗冲性提高50%。富士通公司计划在未来手机的款式中使用这种新的塑料, 以减少使用石油基塑料。该公司于2002年使用谷物生产的PLA在世界上首次制造笔记本电脑外壳部件。此后与东丽一起, 于2005年采用有高抗热性、低可燃性和良好模塑性的PLA生产笔记本电脑整个外壳。
东丽工业公司巳采用卡吉尔公司供应的PLA生产Ecodear纤维和树脂产品。该公司将通过其韩国子公司东丽Sehan公司 (东丽持股90%和韩国Sehan公司持股10%的合资企业) 工业化生产PLA薄膜和板材。东丽Sehan公司将投资10亿日元 (850万美元) 在韩国Gumi建设生产装置, 设计生产5000t/a Ecodear品牌的薄膜和板材。该装置于2007年1月投产。食品容器使用PLA的需求在增长, 韩国食品出口采用生物降解容器替代传统容器正在增多。东丽公司计划通过在日本新增能力以拓展其PLA业务, 到2010年其销售额达到250亿日元。东丽公司也在采用其纳米合金技术开发基于PLA的功能性薄膜和板材, 该技术可使多种聚合物组合在一起。这些薄膜耐热和抗冲, 相当于石油基薄膜, 并且有好的柔软性和高的透明性。东丽称, 这种材料的应用目标包括需有耐热和抗冲的模塑板材, 以及需有柔软性的包装和工业用途的薄膜。
2 国内开发和应用
聚乳酸在中国也在加快开发和应用之中。
华东理工大学直接缩聚合成高分子量PLA项目通过上海市教委和科委的鉴定。聚乳酸是可完全生物降解的合成高分子材料, 可用于薄膜、缓释农药、肥料、包装材料、骨固定和修复材料、药物释放、医用缝合线等多种生产领域。该校经过研究, 提出了密闭体系中利用脱水剂进行固相缩聚以制备高分子量PLA的新工艺。该工艺简单、合理, 技术具有独创性, 工业化应用前景广阔。
清华大学、长春应化所、天津大学和同济大学等在PLA和PHA (聚羟基烷基酸酯) 领域开展研发工作, 国内现已形成的10万t/a乳酸、100t/a PHA的生产能力, 为加快PLA和PHA研发与生产做好了技术储备。目前国内越来越多的大型生物发酵和塑料加工企业参与了PLA和PHA的研发和生产, 如华北制药厂、安徽丰原集团、广东星湖集团、上海同杰良生物材料有限公司、武汉华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浙江海正集团有限公司、北京燕山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等, 为PLA和PHA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
我国江西国桥实业有限公司研制的PLA针刺非织布通过江西省经贸委组织的技术鉴定。该产品以PLA为原料, 采用国际先进的高速气流牵伸直接成布技术生产, 具有优良的生物相溶性和降解性, 是一种新型环保无纺布产品, 主要应用于工业、农业、医疗卫生、环境工程及生活用品等领域。PLA纤维试制成功, 填补了国内空白, 建议迅速扩大生产规模。 江西国桥实业有限公司是香港国桥实业 (集团) 有限公司的分公司, 主要产品有“国桥牌”纺粘法聚酯长丝热轧非织布、纺粘法聚酯长丝针刺土工布、聚酯长丝基胎、地板革基布、工业滤布等。
中科院长春应化所和浙江海正集团经过7年的攻关, 建成了国内规模最大、年产5000t的绿色可降解环保型PLA树脂工业示范生产线, 并实现批量生产。截至2008年3月19日, 所得产品各项性能指标均全面达到或部分超过美国同类产品水平, 装置保持平稳运行, 可以稳定达产。这标志着我国继美国之后, 成为世界上第2个PLA产业化规模达5000t以上的国家, 产品质量跻身世界前列。我国每年消耗塑料达2000多万t, 又是玉米生产大国。中科院长春应化所前瞻性地认识到, 加速生物降解PLA塑料研发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他们从20世纪90年代末就把研究重点聚焦到这一重大方向上。2000年, 该所与国内颇具实力的浙江海正集团开展联合攻关, 从而加速了PLA研制和产业化的研发。在研制过程中, 他们以实现合成PLA所需的L-丙交酯国产化为突破口, 先后解决了提高L-丙交酯收率、纯化、聚合反应等制备聚乳酸的三大瓶颈问题, 得到了熔点160~180℃、玻璃化转变温度58~60℃、抗张强度大于65MPa、模量大于3GPa的国产化制品, 产品性能达到国外PLA先进标准。 2000年下半年, 他们把工作的重点转移到PLA产业化的研发上。经过近7年的攻关, 先后突破了乳酸脱水时间、PLA分子量分布、裂解催化剂反应条件、单体高温消旋化、精馏和聚合工艺等产业化关键技术。2007年底, 他们建成了乳酸低聚裂解、L-丙交酯提纯、绿色无溶剂本体聚合等核心技术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我国第1条、世界第2条年产5000t绿色可降解环保型PLA树脂工业示范线, 并实现批量生产。目前, 该示范线聚乳酸收率达理论收率的90%以上, 所生产的PLA数均分子量大于10万, 完全达到企业标准。
我国哈尔滨市威力达公司与德国伍德-伊文达-菲瑟尔 (Uhde-Inventa-Fischer) 公司就合作建设世界第2大PLA生产基地的技术引进取得进展。该1万t/a装置生产生物降解性聚合物PLA, 项目已于2007年下半年投产。瑞士伊文达-菲瑟公司研发的低成本连续式PLA生产工艺, 已在我国100余个企业应用。威力达公司拥有世界先进的生产装置和生产线, 所生产的变性淀粉、葡萄糖等产品可成为PLA的生产原料。双方吸收上市公司杭州中化国际集团的资金, 3家联手合作, 共同打造国内最大、世界第2的年产万吨生物降解性聚合物PLA生产基地。该项目总投资4亿元, 以威力达公司原有生产线为基础, 建设占地2万平方米的乳酸生产线和聚合物生产线, 以玉米为原料。投产后每年可生产PLA 1万t, 可转化玉米3万t, 实现销售收入3.3亿元, 利润1亿元。
参考文献 (略)
8.国内外绿道发展现状综述 篇八
关键词 绿道 生态廊道 慢行空间 游憩功能 人文景观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城市化进程速度的加快,带来了经济快速增长,但是随之而来是城市绿色空间的急剧减少。这种反增长趋势,造成了自然环境的严重恶化,生态用地被蚕食、城市生活垃圾造成的空气质量下降,城市雾霾等种种问题威胁着人们的身心健康。此时,人们迫切需求绿色空间,期盼健康的生活环境,渴望有一个可以放松身心的休闲游憩场所,绿道运动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
1绿道的发展历程
“绿道”一词,译自英文单词“greenway”,源于greenbelt 和 parkway 两个词汇。查尔斯·E·利特尔1990 年在其出版的《美国绿道》( Greenway for America) 这本著作中提到“绿道”(Greenway)这一术语的提出者是美国社会学家、记者威廉 H.怀特(William H.Whyte),他在1959年城市土地学会出版的《保护美国城市的开放空间》中率先使用。目前,西方國家公认的第一条真正意义上的绿道规划可追溯到1867年弗雷德里克·劳·奥姆斯特德完成的著名的波士顿“翡翠项链”——波士顿公园系统规划。
1.1国外绿道的发展阶段
一个多世纪以前“绿道”在欧美就已经成为景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马萨诸塞大学教授J ·G·法伯斯按照绿道文献资料记录的时间将绿道的发展分为了五个主要阶段,即1867年到1900年,早期的绿道规划阶段;1900年到1945年,景观设计师的绿道规划阶段;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环保20年对景观和绿道规划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绿道运动的命名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绿道成为一个国际运动。而赛姆斯(Robert M.Seams)认为绿道的演化发展为三个阶段:即18世纪到20世纪60年代年的一代绿道;20世纪60、70年代的二代绿道20世纪80年代至今。国内引用最多的是法伯斯所划分的五个阶段。
1.2国内绿道的发展阶段
在2009年以前,国内对“绿道”的探索都只停留在规划理论层面,是一个将国外“greenway”理念引入国内的时期。主要论述绿道的起源、定义、发展阶段、分类、功能以及规划价值并未进行实际的绿道建设,无法对绿道的设计提供更多的指导意义。直到2009年珠三角绿道的实施,才标志着我国绿道规划设计实施实践的开端。在《中国绿道与美国Greenway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秦小萍、魏民等将绿道在中国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如下:
第一阶段(1985-2006年):初期发展阶段
从1985年刊登在《世界建筑》中的《日本冈山市西川绿道公园》一文出现绿道这一概念,到1992年叶盛东教授发表的《美国绿道简介》一文中将“greenways”直译为“绿道”,代表着绿道在国内的首次出现。
第二阶段(2006-2009年):中期发展阶段
从2006年开始,国内出现了大批研究绿道理论的学者,他们结合国内本土特色对绿道进行创新探索适合国内发展的绿道建设;如结合实例进行绿道规划层面的选线、功能、结构、分类的探讨。这些探索,为我国现阶段及未来绿道的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三阶段(2009年至今):目前发展阶段
2009年,《珠江三角洲绿道网总体规划纲要》的制定和实施建设,标志着我国绿道发展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即从理论探索到实践探索。引发了国内绿道研究热潮,同时,到懂了各省、市地区纷纷效仿。
3小结
虽然,绿道在国内的发展缺德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就其理论研究和建设实践过程中而言存在了很多问题。理论研究方面,国内学者更多把目光集中在绿道规划层面和绿道价值评价方面,简而言之,就是论述绿道概念化的内容偏多,缺乏对于相关的政策措施、实施方法等方面的研究。做绿道理论研究的人员大多是城市规划背景出身,站在城市规划的角度看指导意义很强,但就其具体设计来说只是大体讲述,没有针对性的研究,无法对此方向提供更多的帮助。建设实践方面,在珠江三角洲绿道网建设之前,国内在绿道的建设实践方面几近空白,主要借鉴国内外优秀的绿道规划的思维和方法,反思国内绿地建设状况,探索适合国内的绿道建设方向,按照实证主义的科学方法论,仅处于理论假设阶段,并不属于真正的实践阶段。因此,绿道建设实践在我国的全面开展已势在必行,更为完善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探索也显得十分必要。
参考文献
[1] 任斌斌,丛日晨,郭佳等.绿道综述[J].园林科技,2014(2): 1-6.
[2] J.G.法伯斯.美国绿道规划:起源与当代案例[J].景观设计学,2009(4):16-27.
[3] 秦小萍,魏民.中国绿道与美国Greenway的比较研究[J].中国园林,2013.04.15.
[4] Little C. Greenways for American [M].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90: 7-20.
[5] 刘滨谊,余畅.美国绿道网络规划的发展与启示[J].中国园林,2001-12-25:77-81.
[6] 谭少华,赵万民.绿道规划研究进展与展望[J].中国园林,2007-02-15:85-89.
[7] 阿查纳·萨玛,钟惠城.作为景观协同工具的绿道[J].风景园林,2010(12): 48-51.
【报警器国内外发展现状】推荐阅读:
输液报警器的原理图10-06
安防报警说明书06-24
温度报警电路实验报告07-04
2022年联网报警年终总结07-13
消防报警联动控制方式08-27
消防报警系统操作规程08-30
ck报警主机操作说明08-21
音视频监控联动报警系统浅析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