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间思考 学校文化建设的内容与过程

2024-10-27

早间思考 学校文化建设的内容与过程(精选4篇)

1.早间思考 学校文化建设的内容与过程 篇一

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综合实力的反映,每一所学校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学校文化。在推进教育现代化的今天,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已成为推动学校发展、提升办学品质的一个重要推手。因为优秀的学校文化会为教师、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为全面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更加有利的环境。

一、对学校文化建设的几点认识

这几年,学校文化建设如火如荼,对其予以高度关注,反映出基层学校的办学者和社会各界对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深切期待。通过对“学校文化”不断的思考、理解,在此,我想就下面几个方面来谈谈自己的认识。

1. 关于学校文化和校园文化。从我的理解出发,所谓“校园”,更多的体现的是一种空间维度的区域,即一种场所。它所体现的是学校建筑、文化设施、校园绿化与美化的一种物质形态。作为“学校文化”而言,它所体现的是学校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综合,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一部分。当我们走进一所学校,在校园中感受其学校文化时,如果仅仅从校园环境建设去观察,是不全面的,重点是要通过校园环境感受学校的文化本质,透过现象领会管理者对学校文化建设的系统思考。

2. 关于学校文化和文化符号

作为学校个体而言,都在打造不同于其他学校的文化符号。这是必须的。每所学校都有着和其他学校不同的专属文化,这反映出学校发展历史与积淀的不同。打造不同的文化符号,可以将学校自己的文化特色彰显出来。但其前提是,文化符号必须是专属的,经过积淀的,而不是僵硬的套用、移植。

3. 关于学校文化和口号标语

现在,学校在进行文化建设时,会在学校的显著位置,如,外墙、走廊、校门口等地方设置条幅、标语、名言警句等。这是必须的,是对学校文化的显性表达。但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这些口号标语,不能够代表学校文化的全部。学校文化最核心的是基本理论层面,其次是价值层面,再次是行为规范和行为方式层面,最后才是学校文化的各种表现方式。

二、结合实际开展学校文化建设

1. 兰州市城关区一只船小学学校价值文化的形成

价值文化是什么?它是一个引领,贯穿于所有学校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师生共进”这一办学理念就是一只船小学学校文化建设的引领,它贯穿于所有的子文化之中。

我们对于学校文化有这样一种理解:文化就其本身而言具有一种继承和传递的功能———纵向的历史传承和横向的借鉴传递。作为学校文化建设而言,首先是继承,继承历史的馈赠,这样才能够发挥文化的辐射功能。我们正是站在这样的理解角度,来开展本校文化建设的。

那么,我们的传承来自于哪里?首先来自于左宗棠。当年左宗棠率领八千湘江子弟跃马天山,入疆平叛,途经兰州时,设立了“义园”。“义园”的建筑轮廓很像一艘扬帆南航的大船,所以人们就把这个地方称之为一只船。一只船小学得名就来源于此。可以说,一只船小学所继承的精神就是当年湘军将士们不畏艰险、奋斗拼搏、报效国家的精神,这是本校的文化底蕴与历史传承所在,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根基。当然,左宗棠除平定新疆叛乱外,还发起洋务运动,在甘肃兴办工业、教育等,但对于一只船小学而言,左宗棠给予学校影响最深的,最需要我们传承、发扬的就是这种精神。

同时,就学校自身而言,一只船小学自1955年建校至今,其间,三改隶属关系,三建校舍。连同我在内的九任校长,数百名教师,一个甲子的办学历程,赋予了学校太多太多的价值与积淀。客观地说,一只船小学能有现在的品牌和社会认可,是与历任校长的呕心沥血、鞠躬尽瘁分不开的,是与老一辈教师的忠于职守、爱岗敬业分不开的。这是我们不能忘记的。学校一步步走到今天,所承载的文化积淀、办学思想、教育情怀也是这一代代校长、教师的积累,传承。

我们的学校文化就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基于这样的传承,以此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起点与航标,不断深化学校文化内涵,提升学校教育品质,以打造让所有“一只船人”具有归属感、使命感和责任感的学校文化。

这么多年来的发展、积淀,使我们意识到,一只船小学这艘教育航船要前行破浪也需要双桨并用,其一桨为学生,另一桨为教师。为此,我校继承左公精神,弘扬奋进精神,提出了“师生共进”的办学理念,将其作为引领学校整体文化建设的发展脉络和方向,在学校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体现价值文化。学校的校训为“启航人生扬帆奋进”,将船的奋进与人生的拼搏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凸显学校“荡起生命双桨,开启共进之船”的文化内涵。

2. 价值文化在管理文化中的体现

我们始终将“师生共进”中的“人”这个主体作为管理文化的中心,在管理中,立足于“用文化管理学校,用思想引领教师”的管理文化建设思路,构建“师生共进”的管理格局,提出了“务实、规范、人文、科学”的学校管理理念,形成了既有统一意志又令个人心情舒畅的制度环境。管理以《一只船小学章程》为依托,坚持“一主两翼”的管理体制,建立规范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建立健全教代会工作机构,使一年两次的教代会形成常态化。同时,进一步加强校务公开和民主评议。

3. 价值文化在教师文化中的体现

“师生共进”,作为教师,要怎么进步,怎么和学生、学校一起成长?这需要一个价值引领。我们将“爱”作为教师文化的核心内容,以“求真的知识学校、向善的人际学校、至美的心灵学校”为教师文化发展愿景,提倡每一位教师爱学生、爱课堂、爱自己的职业,用爱感染学生,升华思想,并以此为标杆,通过培训文化有效地激发教师自主学习、合作研究的活力,通过学校课程文化发挥教师的智慧和创造力,从而引领广大教师主动发展。在校本培训中,我们突破了单一的学习培训模式,采取了适合我校的行之有效的多维立体培训模式———“六研五课”体系。在课程文化建设方面,我们走的是两条线。在基础课程中,通过灵动课堂的研究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促进教师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的更新。在校本课程中,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课程价值观,要求教师满足学生多元化的需求。如,教师开发校本教材,亲自参与到课程编制的整个过程;教师在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不断丰富相关的知识,形成合理的多元知识结构;教师立足校本课程改革,不断更新教育理念等。

4. 价值文化在学生文化中的体现

“师生共进”,对于学生,我们倡导的是快乐成长,提倡每一个孩子都是学校文化的承载者、课程的参与者、活动的执行者和快乐的享受者。首先,我们在课程中让孩子快乐学习,满足其需求。让学生在灵动课堂中获得知识、技能,灵动乐学,在“六艺”课程中提升素质,全面发展。其次,学校大力开展社团活动,以社团活动丰富学生文化。第三,通过学生誓词、校歌、校服文化,塑造学生形象。最后,在班级文化建设方面,打造特色班级,形成富有特色的班徽、班风、班训,凝聚班集体向心力。

5. 价值文化在课程文化中的体现

一只船小学学校课程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是“讲台无边界,校园即课堂,一切皆课程”,依此构建了独具本校特色、涵盖学生全方位素质成长的课程体系———“七彩船”学校课程,其囊括了国家基础性课程和学校开发的校本课程“六艺”,即“弘道”、“习典”、“养艺”、“学术”、“砺身”、“善器”。在国家基础性课程方面,我们立足高效课堂,将学生的需求放在首要地位,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着力打造充满活力与互动,具备灵性和创造性的课堂———灵动课堂。学校根据实际总结提炼了涵盖不同学科的“学—思—习—行”灵动课堂教学思想,以此来推进灵动课堂的持续实施,并对各个学科进行了引领指导,如,语文学科的“读—想—写”语用点;数学学科的“学—思—练”数练点;艺术学科的“赏—思—创”艺创点;英语学科的“玩—演—用”动训点,实现对教师的教学维度、策略与学生的学习需求、方法的双重关注。弘道课程的开设,有机地将学校德育工作作为课程纳入校本体系,开拓了学校德育的新思路,发挥了德育途径的整体效益,提高了学校德育的整体效果;习典课程根据自编教材《习典修己》授课,围绕“礼仪”、“诚信”、“仁爱”、“忠孝”、“治学”开展系列教学实践活动;养艺课程内容为葫芦雕刻,全员参与,学生分年龄段进行不同层次的课程学习;学术课程是除刻葫芦外,包括管乐、合唱、书法、国画、简笔画、围棋等多项学校传统特色项目的课程;砺身课程包括大课间、踢毽子、跳绳、“体艺2+1”及篮球、排球、田径等体育活动;善器课程为航模、车模、无线电测向运动、定向运动、纸模等科技活动和科技体育运动。我们正是通过这种六艺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协调配合,实现着学生综合素养全面提升的目标,促进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践行着“师生共进”的办学理念。

6. 价值文化在特色活动中的体现

在六艺课程的带动下,学校积极开展社团活动,不断丰富学生文化。目前,学校共有四十五个学生社团,其中包括学校层面社团二十个,年级层面社团二十五个。社团种类丰富,既包括六艺课程中的葫芦雕刻、管乐、无线电测向、纸飞机社团,也包括各个年级的英语沙龙、影视俱乐部、编织社团等。全校学生全员参与,覆盖率100%。周五下午的学生社团活动,已成为一只船小学一道靓丽的风景。

7. 价值文化在形象文化中的体现

形象文化是一只船小学文化建设的重要工作之一。我们打造了学校VI视觉形象识别系统,构建了LOGO体系,对学校进行整体规划,统一设计办公室牌、班牌等各类标示。2014年,兰州多家媒体报道了我校学生校服,将其誉为“兰州市最美校服”。我们将校服文化衍生到学生的精神面貌、文明礼仪规范,如,升降旗仪式、团队活动、放学路队等方面,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在校歌方面,我们将《让我们荡起双桨》作为学校的校歌。这首歌曲和学校同时诞生于1955年,表达了孩子们在“船的怀抱”里快乐地生活成长。学校的标志性雕塑“扬帆·飞翔”,是“黄河母亲”的作者,著名雕塑艺术家何鄂女士捐赠给我校的。两名少先队员站在航行于碧波之中的帆船上,头顶是飞翔的鸽群,身后是鼓起的洁白风帆,象征着儿童在求学路上不畏风浪,诠释着学校“扬帆奋进”的校训含义。

8. 价值文化在环境文化中的体现

我们在环境文化建设中处处体现学校的历史传承,如,校匾“一只船小学”就是左宗棠集字,在教学楼的壁画中有左宗棠的影像,在西侧墙体有左宗棠进疆平叛的历史墙画。学校根据实际设置了教学区、办公区和运动区,布置了鲜明的文化主题。在廊道文化中,我们建设了这样的体系,地下一层至四层的主题分别是科技之光、养性之水、灵动之船、艺术之帆、素养之风。水载船动,风助船进,光耀前行,寓意一只船小学扬帆奋进。在形象文化建设和环境文化建设之中,我们以文化积淀传承发展为意,以“船”为形,做到“形意结合”。

2.早间思考 学校文化建设的内容与过程 篇二

【关键词】解读 基础 模式 保障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094-01

近年来,国家各级教育部门不断要求各类职业学校,要注重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校内涵建设。2010年12月2日,教育部召开了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指导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暨43家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成立大会,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一、对“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的解读

“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一语道破了职业教育的本质对职业教育教学活动的期待,中等职业教育承载着为社会生产一线培养具有一定专业理论基础和专业技能的中等专业技术人才的重任,是提高全社会劳动者素质的重要途径,职业教育的专业应该培养出能够适应一定行业、企业岗位需求的专业技术人才,因此专业是应该和行业、企业岗位相适应的。

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应该是直接成才。目前的人才培养程序是学校-顶岗-就业三步走,其中,顶岗是学生从学习走向工作的缓冲环节,是实现知识向工作能力迁移、学生身份向工作一线技术人员转变、学习过程向工作过程转变、学习任务向工作任务转变的重要阶段。在职业教育的常规教学及实践中,如果以“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构思教学环节、改革教学方法,通过教学过程的设计,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觉的培养转变身份意识,将会调动学生深层次的知识探索意识。

二、增强“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实践实效性的基础

1.以“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为理论基础,开展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活动。职业教育的基本要求是教书育人,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形成一定的职业岗位能力的中等技术人才,具备一定职业素养的、能适应一定行业、职业岗位需求的专业性应用型技术型人才。

2.以“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开展教学实践探索要实现几个目标的对接。

(1)要注重教学目标和工作目标对接。目前众多的教材是以学科知识体系为逻辑体系,组建教学内容,知识具有很强的系统性,知识目标为教学目标。但是,在开展“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的教学实践中,要注重调整教学目标及过程设计思路,变教学知识目标为工作任务目标,以工作任务目标为引领,工作完成必须的知识和技能为核心,组织教学活动,使学生通过在“目标引领、过程落实、体验完成工作任务”的环节中构建知识体系,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职业岗位能力。教学目标和工作目标对接有利于探索构建新型教学模式。

(2)要注重知识目标和工作目标的对接。基于“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理念,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学习即是工作,工作即学习,从类比角度看,和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即生活”理念一脉相承。

(3)要注重技能目标和工作目标的对接。工作目标的直接要求是工作者要具备运用相关知识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因此要围绕工作问题解决所需的技能,进行专项技能训练(表面需求,是显性的),并在训练中、对规范和相关知识(内在需求,是隐性的)不断强化。

(4)要注重情感目標和工作目标的对接。在组织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实践活动中,要通过多种方法,以典型的工作任务,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通常说“态度决定一切”,虽然不尽科学,但是中职的学生,如果没有端正的学习意识,再好的情景、再好的模式,也不能调动学生主动地投身学习中,再好的教学组织,也不能产生预期的良好效果。

(5)要注重教学环节与工作流程的对接。教学环节转变为工作环节,有利于引导学生不知不觉改变身份,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同时有利于学生形成专项专业技能,形成职业岗位能力,也易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开发学生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三、几种实践模式和做法

1.在教学情境中构建“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模式,在学校教学和实训环境中实施。根据特定的企业、行业工作任务工作流程,编制学习流程,组合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

2.在工学交替中构建“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模式,在学校教学环境和企业环境中实施。利用企业工作项目,开展教学实践;拟定学习项目,设计工作过程,利用学习项目的组织,拟补企业工作项目的狭隘性和片面性。

3.在企业实践中构建“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模式,在企业环境中实施。学习目标立足于企业工作目标,而高于企业目标,具有一定适合的前瞻性和引领作用。

四、保障条件

1.教材的内容要求。教材理论知识要具备学科科学性(全面)、具备专业性(知识和技能和行业岗位能力紧密结合)、具备实用性(直接解决实际生产生活中的问题)、具备拓展性(知识、技能紧密围绕某项职业岗位能力并具有一定的广度和前瞻性)。

2.教师的要求。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是学生与知识技能的桥梁,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实施者。因此,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尤为重要,要突出专业(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培养,要全面落实青年教师结对帮扶制度,校本培训制度,专业教师下企业,制度化、运作规范化、紧密联系学校实际,组织开展可行性活动。

3.有效的教学行政管理或科研组织。在成熟的条件和实践模式中开展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教学实践,需要必要的教学行政管理,保障实施的实效性。在探索的条件和实践模式中,可以由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征集实施骨干教师(具备一定素质)开展教学,组建项目研究团队为实践教师制定行动计划、帮助实践总结和调整、同时对“对接”的教学实践,进行规范化、程序化和理论化的研究。

3.学校教研文化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篇三

一、以读书为主体的学习文化

一所学校的能量取决于成员的文化层次,一个教师的素养取决于自身的阅读视野。如果学校没有形成积极向上的阅读风气和进取意识,如果一个教师缺乏有价值的深度阅读,又岂能指望教师课堂教学的探索取得良好效果。因此,校本教研的第一件事,不是发现问题,而是读书,读书,最重要的是独立思考。思考能力既是教师的教学资源,又是教学反思的依据。一个好老师能通过思考,把很深奥、很复杂的东西变得很有趣味、很简单。对新课程下的教师来说,读书是一种更具体、更直接、更现实的要求。如果教师都能认识到读书对自己专业成长的好处,都能发自内心地去读书,那真是学生之幸,教育之幸。读书是教研文化的起点。

二、以自我反思为主要方式的研修文化

自我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自我反思有助于改造和提升教师的教学经验,自我反思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过程的再认识、再思考、再实践、再创造。它以教学过程为对象,对教学行为、教学决策以及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我们要求教师坚持对课程各要素从理论与实践结合,情感体验与理性教学思考结合的层面进行回顾、梳理、思考和分析,追寻其理论根源,及时进行再设计、再创造,这对于提升课堂教学艺术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我们通过“原行为、新设计、新行为”三个阶段,解决了行为跟进问题,并逐步形成了“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螺旋上升式的良性循环,引导教师不断积淀和生成实践的智慧,在“课堂拼搏”中“学会教学”。

三、构建以教研组为平台的协作文化

教育理论告诉我们,教师的发展并不完全依靠自己。教师教学策略与风格的形成和改进,很大程度上依赖教师群体文化。教师专业发展在本质上是通过同事间不断的意见交换、感受分享、观念刺激、沟通讨论等方式来完成的。只要能设法寻找时间、共同分享和互相观摩,就是专业发展历程的开始。我们要求教研组要尽力营造同伴互助的氛围,提倡合作,培养团队精神。教师之间要在专业上相互切磋、协调和合作,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在当今这个大融合的世界里,个人的作用在下降,群体的作用在上升,“跑单帮”难成气候,“抱成团”才能打出一片天地。让老师们意识到教学上的改善不仅是个人的事情,而是共同发展的事业。多对话、多交流、多反思就会产生有效碰撞,就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思路,正所谓“水本无波,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

四、构建以观课议课活动为载体的和谐文化

重点构建从“听课、评课”到“观课、议课”的和谐教研文化。一个“观”字提醒我们课堂观察时要全面收集课堂信息,一个“议”字要把教师作为专业主体的地位凸显出来。观课、议课是参与者相互提供教学信息,共同收集和感受课堂信息,在充分拥有信息的基础上,围绕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反思和对话,以改进课堂教学,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研修活动。

以观课、议课为载体,着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教研文化氛围。通过引导让老师们认识到真正温馨的教研文化,应该是坦诚相待、畅所欲言。议课不是为了衡量课的好坏,也不是评价老师讲课的好与不好。而是以这堂课为平台,以这堂课为话题来展开交流和对话。执教老师谈课后的反思,观课老师谈观后的想法,大家相互交流、相互帮助、相互讨论,在不断实践、反思、总结中提高每位老师的专业水平。

总之,学校教研文化的建设是一个长期、复杂而艰巨的工程。有着足够的文化自觉的人,才是学校教研文化建设之核心与根基,也只有这些人,才能创造出一种活的、动态的、富有生机的教研文化。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建设学校教研文化已成为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主要途径,更是促进领导由行政型向科研型转变,促进教师由经验型向专家型转变的必由之路。

4.学校制度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篇四

一、学校制度文化建设的地位和意义

学校制度文化与学校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共同构筑了学校文化的整体结构。如果把学校文化建设比喻成一艘前行的巨轮,那么高悬的航标就是精神文化,航行的规章守则就是制度文化。学校制度文化是学校精神文化的转化器、激发器和推进器,同时决定了学校文化建设前行的速度、达到的高度以及辐射的广度。具体讲,学校制度文化主要有三项功能:其一,通过认识导向、情感陶冶、人文关怀特别是行为规范,给师生提供优质的文化心理氛围和正确的行为模式;其二,整合学校组织体系,促进学校运转协调有序;其三,传递学校文化信息,塑造学校个性形象。因此,我们一定要在深刻认识和理解学校制度文化的基础上,切实抓好学校制度文化建设。

二、学校制度文化建设的实践和目的

我校在学校制度文化建设中,着力加强学校管理结构与管理制度的建设,本着不断完善制度文化建设,以制度文化促学校文化内涵发展的原则不断推进学校文化建设,以期形成具有特色而内涵丰富的学校文化。

1.学校制度文化建设的实践

首先,学校要加强管理机构及管理队伍的建设。学校必须建立健全层级管理体系,做到级别分明,形成上级管理下级,下级向上级负责的垂直成员关系,并逐步探索级部制、扁平化的管理模式。

学校管理队伍建设则应重点抓好中层干部队伍与班主任队伍建设。在中层干部队伍建设中,我们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通过广泛征求意见、座谈讨论等方式,结合学校工作实际,制定了《合肥三十二中中层干部选拔任用实施办法》。经学校教代会审议通过,我校初步形成了中层干部交流、轮岗、能上能下、健康发展的学校中层干部管理制度。我校管理干部队伍执行力强,在广大教职工中享有较高威信,在学习型团队建设与学校发展中起到了带头作用。在班主任队伍建设中,我校紧密结合学生工作与班级管理特点,针对青年教师在班主任队伍中人数较多的具体情况,制定了《合肥三十二中班主任管理考核制度》。该制度通过班主任导师制、新老班主任结对子、学习与培训、交流与论坛等多种形式,把班主任队伍建设与青年教师发展结合起来,使班主任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生力军。

其次,学校要加强管理制度的建设。学校的管理制度是学校进行正常的教育实践活动所必需的,也是获得学校教育最佳效果的强有力保证。在学校制度文化建设中,我们立足学校的校情,以科学的现代管理理念为指导,建立健全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制定并实施了《合肥三十二中精细化管理实施方案》《合肥三十二中教职工绩效考核办法》《合肥三十二中文明班级考核制度》等。使学校各项工作都有相应制度引领,形成了科学、规范的学校管理制度文化。

2.学校制度文化建设的目的

首先,以学校制度文化建设促进学校精神文化发展。学校通过制度文化建设,进一步强化“做负责任的中国人”的办学理念,努力形成“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校风,“严谨笃学、挚爱善教”的教风,“乐学善思、自强自砺”的学风,让教师、学生在发展中体验教育的责任,感受教育中的幸福。在此基础上,突出学校办学特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努力把我校建设成为具有一流的学校环境、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教育管理、一流的教学质量的安徽省精品示范高中,让学校成为学生幸福成长的乐园,教工成就自我的家园。

其次,以学校制度文化建设推进学校精细化管理。学校制度文化的本质是对学校每位成员发挥约束作用的正式和非正式制度的总和,是学校运行的内在机制。如果说一个好校长可以成就一所好学校,那么,成就的关键在于有一系列具有现代管理理念、符合学校发展实际、被广大教职工广泛认同,并在执行过程中运行良好的制度。用这样的一套制度来管理学校,学校管理者的领导力才能得到体现。只有构建合理、完善的制度文化,才能确保学校可持续健康发展,才能更好地在学校管理工作中体现精细化,从而使学校管理在“精”字上提要求,在“细”字上下工夫,在“实”字上做文章。优秀的学校制度文化能使学校管理目标具体化,责任明确化,做到人人都管理,处处有管理,事事见管理;能促进每位教职工在各自岗位上尽心尽职,把每一项具体的工作都用心做好,进而形成和谐向上的学校制度文化。

最后,以学校制度文化建设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就学校发展而言,办学水平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一套科学规范的学校管理制度不仅能够建立起约束机制,维护正常的工作秩序,而且能够调动起作为学校主体的“人”的力量。它能够充分调动和激发每一名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每一名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从而在课堂教学、专业研究、学生德育、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人事管理、后勤保障等诸多办学环节中提高工作效率,进而提升学校整体办学水平。

三、学校制度文化建设的反思

我们在对学校制度文化建设实践的总结反思中深深体会到,在进行学校制度文化建设时,一定要着力做好制度的优质生成和制度的高效执行两方面的工作。制度的优质生成在于对制度文本的完善,打造的是“文本化”的制度文化;制度的高效执行重在对人的行为的规范,打造的是“人本化”的制度文化。制度生成是基础,制度执行是重点也是难点。

首先,学校在制度生成上,主要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一是以人为本。制度主要是和人打交道,要充分地尊重人、理解人、帮助人、激励人、解放人,要通过制度文化建设激发人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学校制度文化要体现人本管理思想,在制定制度时,建立起一套以岗位责任制、教学常规制度为主体的管理规章体系。二是开放民主。学校制定管理制度时强调教师与学生的民主参与,鼓励全校师生积极主动提出建议。学校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向全校教职工征集提案;通过定期的教师座谈会、学生座谈会等征询师生对学校工作的批评和意见;认真落实校务公开的各项措施,及时向全校师生员工通报学校建设、发展、改革中的各项重大决定。这样的开放民主不仅有助于集思广益,而且传达了一种人文关怀,表达了对人的尊重。更重要的是,开放民主的过程可以加深师生对制度的理解,培养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和民主意识。三是与时俱进。学校制度的生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在实践中不断与时俱进、动态完善和适时提升,在学校精神文化的指导下,做到继承、改良、创新三者相辅相成。

其次,学校制度文化建设能否取得成效,主要取决于是否能将制度落实在执行中。在学校制度文化建设过程中,我们加强对制度的执行力,可以通过以下几种办法。一是通过加强教育培训,营造氛围,进一步提高学校全体成员对学校制度文化的认同感和理解力。二是公正、高效地执行制度,强调公平、正义、程序、落实、细节、责任等核心价值理念。三是约束与激励相结合,执行与教育相结合,以提升执行的实效性,提高师生自我执行、自我管理的水平。四是学校管理者带头执行制度,同时大力表彰执行制度的先进典型,以增强对师生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总之,学校制度文化建设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关键内容,只有做好制度的优质生成和高效执行两项工作,才能更好地促进学校精神文化的渗透和内化,才能发挥学校文化的引领作用,才能最终以精细化管理促进学校文化建设,形成学校办学特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作者单位安徽省合肥市第三十二中学

上一篇:专职安全管理人员配备下一篇:快乐的暑假1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