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恩情》优秀教学设计

2024-09-25

《母亲的恩情》优秀教学设计(共11篇)

1.《母亲的恩情》优秀教学设计 篇一

《母亲的恩情》的教学片段

原创:童话剧

细节一

师:最近老师看了一部电视剧,名叫〈〈我爱我夫我爱我子〉〉,你们看过吗?

师:里面讲到一位母亲为自己的孩子吃了多少苦?

生:妈妈为他的儿子才嫁给哪个大海的。

生:妈妈每天的工作都很辛苦。

生:那个妈妈每天累得都走不动路了。

生:我喜欢那个电视里的妈妈。

生:我妈妈不给我看电视,我常常偷偷地看,我都哭了好几回了。

师:是的,想这样的好妈妈还有很多。还会唱〈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吗?

生:学生一起唱了起来。

师:这是一部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里面的主题歌,也是讲了一位妈妈和自己孩子的故事,我看得感动得眼泪是控制不住的哗哗地流。有机会的话,你们也可以去看一看。

师:今天我们也来学习一首诗,叫〈游子吟〉出示古诗。

生:学生自由朗读古诗,指名读,老师范读,再试读,指名读,最后齐读。

师问:这首古诗是谁写得呢?他为什么要写这首古诗呢?这首古诗的意思是什么呢?

师:你们想知道答案吗?

师:那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母亲的恩情〉〉。

细节二

师:请同学们看第一幅图,图上画着什么?

生:图上画着一位老妈妈在缝衣服。

生:有一个老人在灯下缝补衣裳。

师:能不能再具体一些。

生:画着一位老母亲在给他的儿子缝补衣服。

生:夜已经很深了,这个老妈妈还没有休息,还在油灯下为明天要去远方的儿子缝补衣裳。

生:图上画着这个老母亲都不怎么看得见了,可还在灯光下,为出远门的儿子缝补衣服。

师:说得好!课文中哪一自然段是说得这幅图上的内容?

第一自然段。

师:好!请你默读这一段,课文中哪些句子写得是图上的内容,那些句子是心里想的?

生:指名读。

师:从这些句子中你还可以看出什么来?

生:妈妈缝衣服,很认真。

师:你从哪个句子或者词语中看出来的?

生: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

师:是啊 ,妈妈缝得多认真多细心啊!这里还有一个典故呢?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听说过?

生:孩子们都很好奇!什么叫典故啊?

师:就是这里面还有一个故事,也是一个民间习俗。

生:什么故事?都直愣愣地看着我。

师:就是家里有人出远门,母亲或妻子为出门的人做衣服,必须要把针脚做得戏迷,要不然出门的人回家的日期就会延迟,母亲一针针一线线细细密密地缝着,是为了让儿子早点回来。

生:哦, 原来是这样。

师:你看妈妈这么细心这么认真地缝补衣服,心理在想什么呢?

生:希望儿子早点回来。

师:那这里“一针针一线线”缝得仅仅是衣服吗?

生:学生茫然地看着我,不知道怎么样回答。

师:你们想想老师刚才讲得那个风俗习惯,再想象妈妈心理最想什么?

生:妈妈最希望她的儿子能早点回来。哦妈妈缝得是希望。

生:妈妈是把自己的希望缝在衣服里。

生:妈妈是把自己的愿望缝在衣服里。

生:对,妈妈缝得是自己的期望,缝得是儿子的归期。

师:那你能把这一句话读好吗?

指导朗读

师:你还能从哪个句子或词语中看出什么来呢?

生:已经很晚了,妈妈还在缝衣服。

师: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生:从“夜深了”看出来的。

师:这夜深了,除了表示时间已经很晚了,你还能看出什么?

生:可以看出妈妈再晚也要把衣服缝出来。

生:可以看出妈妈再缝着自己的心愿,也不觉得时间已经很晚了。

生:可以看出妈妈无论多晚都会把儿子的衣服缝好的。

生:可以看出妈妈是多么的爱自己的孩子啊!

师:你们说得太好了!

师:妈妈对自己的孩子无论付出什么都愿意,更别说是时间了。在母亲的心中,孩子是她的心肝宝贝!在母亲的心中,孩子是她的命根!在母亲的心中,孩子就是她的一切。她愿意无偿地为孩子做任何事情。这位妈妈把心中全部的爱,都化做了针线缝在了衣服上,她盼望着儿子早日归来!谁能把第一自然段的后面两句话读好呢?出示:“夜深了~~~~~回来……”。

指导朗读。

细节三

师:请同学们再看第二幅图,图上画着什么?

生:图上画着孟郊的妈妈把孟郊送到村子外。

生:图上画着孟郊的母亲把孟郊送到村子的外面,舍不得离开。

生:图上画着妈妈和儿子都舍不得分开,她们的手紧紧抓在一起,谁业不愿意分开。

师:你们观察得很仔细,请再仔细看看,我觉得妈妈好象在对他的儿子说着什么?

你们看是不是 ?

生:是!

师:那妈妈在对她即将要远行的儿子说什么呢?请你用妈妈的语气来说。

生:孩子~~

师:对不起,打断一下,你可以用孟郊的妈妈喊她儿子一样地来说。

生:郊儿,你可要早点回来啊!师:(妈妈,我记住了,我会早点回来的!)

生:郊儿,你在外面可要注意身体啊!师:(妈妈,您也要注意自己的身体啊。)

生:郊儿,你在外面要保重身体啊!师:(妈妈,您也一定要保重啊。)

生:郊儿,你在外面遇见坏人的时候,可千万要小心啊!师:(妈妈,您在家里有困难可以先找邻居帮忙,不要累坏了身体。)

生:郊儿,你不用担心家里,你自己在外面可要当心啊!师:(妈妈,您自己也要当心啊!)

生:郊儿,妈妈真舍不得你啊!你可一定要早点回来啊!我在家里等你回来啊!师:(妈妈,我也舍不得您啊,我会想念您的,我一定会早点回来的!)

师:这真是儿行千里,母担忧啊!儿子的行牵动着母亲的心啊!妈妈的千言万语都化成了一句话,那就是(出示):郊儿,你可要早点回来啊!

师:谁能把妈妈说得这一句话给读好呢?

指导朗读。

2.《母亲的恩情》优秀教学设计 篇二

[关键词]文包诗 互文和解 高效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5-067

高效课堂是我们教育教学永恒的追求。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学也走过了一条由“低效”到“有效”再到“高效”的探索之路。

“文包诗”作为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特有的一种课文类型,它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把古诗巧妙地融入充满情趣的故事之中,诗与文浑然一体,不可分割。新课程推行以来,“文包诗”的教学也异彩纷呈,许多教师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但有些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不足,缺乏针对性、普适性、科学性。怎样找到一个抓手,在有限的课时内,轻松引导学生寻幽探胜,让学生徜徉在诗歌和叙文的境界中,获得审美愉悦,提高鉴赏水平,让“文包诗”的教学立体而高效,是我们一直探索的问题。为此,我们便有了“互文和解”的教学构想。结合《母亲的恩情》一课,我谈谈我对建构“文包诗”高效课堂的几点感悟与思考。

一、凸显体裁特点,诗文互照,情景同现

对于诗歌,朱光潜先生在《诗论》中提出,诗是不可解的;而朱自清先生在《师说》中提出,诗是可解的。我认为,“文包诗”这类课文,叙文与诗歌互为表里,融成一体。其中,诗作是核心,也是教学的重点。因此,这类课文的教学,我觉得应以诗统文,以文解诗,把诗和文的学习有机联系起来,紧密结合。在此,姑且称之为“互文和解”。

基于这一认识,在教学中,我便努力体现这一特点。无论是诗中的关键词语,还是重点诗句,我都是通过启发使学生在读文的过程中在头脑中建构意象,再通过吟诵表达诗歌的意蕴。

1.由诗到文

《游子吟》的前两句,相对来说,意思浅显一些。教学时,我先指名朗读,在指导学生读出节奏的基础上,猜想这两句诗写了些什么;然后让学生在自由朗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的基础上,找出文中与这两句诗意思有关的句子,扣住重点字词仔细品读:从“夜深了”你读出了什么?哪个词又让你看到了“母亲缝补得仔细”?这“早点儿”里包含着什么?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让学生在文章里“走一个来回”,获得了身临其境的感受,才能事半功倍地品读好诗中精炼的语句。

2.由文到诗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游子吟》的最后一句。对第一学段的学生来说,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难。这一环节的教学,我紧紧抓住第三自然段,通过句式比较,体会孟郊对母亲强烈的感激之情;通过角色转换,体会诗人内心的激动与感动;通过仿照练说,感悟游子与小草、母亲与太阳的相似之处,为重点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理解做好了情感铺垫;最后引导学生说说与这段话对应的诗句,并指导感情朗读。这样从文入手,充分发挥文为诗服务的作用,引导学生读好文、理解文,从而突破难点诗句的理解,努力实现古今美文在学生感知上的双赢。

3.诗文互照

《母亲的恩情》语言流畅,质朴生动,非常有助于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与人物的情感。课将结束时,我充分利用“文”的内容,通过教师诵读“文”进行渲染,学生诵读“诗”进行回应,“诗”“文”融为一体,最后再回到“诗”的意境,此时,已不单纯是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情感,更重要的价值是保持了诗歌的完整状态。这一咏三叹的过程,丰富了学生对诗歌意蕴的体悟。

二、扣住情感主线,以情动人,情贯全程

“文包诗”,这类课文一般都意境纯美,感情真挚,《母亲的恩情》一文更是如此。教学时,我认为应以“情”为切入点,在课堂中努力创设情感氛围,实现情感与课文的高效共融。因时空相隔太遥远,加上诗人生活的时代、阅历等与学生实际生活的环境、生活经验等有着天壤之别,作为教师,我们应尽可能缩短这份差距。

叶圣陶先生指出:“诗歌的意义和情趣往往在字句之外,单就字面解释,就同胡乱嚼橄榄一样,没有多大的滋味,通过字句体会情趣,滋味才隽永。”这里的“体会”,就是理解作品、欣赏意境的意思。为了让学生深切地感受母亲对儿子的关爱,我抓住“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这一句,让学生用心体会。在朗读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观察插图,深情设问:“夜已经很深了,别人都在干什么?母亲缝了那么长时间,她的腰会怎样?眼睛又会怎样?”“她仅仅是在缝补衣裳吗?这一针针一线线缝进去的是母亲对儿子深深的情、浓浓的爱啊!”学生在老师声情并茂的语言渲染中,在插上翅膀的想象中体会到了母亲对儿子的牵挂,感悟到了母亲对孩子的恩情。

语文教学应始终紧贴文本,教者只有凭借对文字的敏感,善于抓住文本中的关键字、关键词生发开去,才能形成情真意切、扎实有效的课堂风景。“抚摸”一词是本课重点语段中的关键词语,我认为应对此进行深入探究。教学中,我先巧妙借助生成资源演示“抚摸”这一动作,给学生最直接的感知;接着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被抚摸的原因,说自己被抚摸的感觉,从而进行情感诱发;再由词及句,通过回想母亲深夜的缝补、分别的嘱咐、花白的头发,引导学生设身处地想孟郊之所想,悟孟郊之情,努力让学生真正地走进诗人的内心,从而缩短学生与孟郊之间的情感距离,理解孟郊对母亲的感激之情。在最后深情吟诵古诗时,我配上了《别亦难》的背景音乐。舒缓而跌宕、轻柔而忧伤的古筝曲,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把握朗读的节奏,另一方面也营造出与古诗的基调一致的情感氛围,从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把课堂教学推向高潮。

正因为有意识地把文本中的这些关键字词作为本课结构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乃至整个课堂教学的中心,因而课堂显得集中有力,也正因为课堂教学行为的集中,课堂才显得丰富而高效。

三、突出朗读指导,细斟慢品,读中悟情

好的课堂教学,教师应该有强烈的倾听意识,应努力引导学生通过自主读书,与课文进行对话、交流、碰撞,抓住关键语句读进去,想开来,读出来,使学生潜心会文,在深入阅读、充分思考中品味文字,在朗读、思考、表达等语言实践中沉潜往复,从而形成语感,使“其意皆若出于吾口,其情皆若出于吾心”。

“你能把这种时间的长读出来吗?”“图中的母亲缝得这么认真,针脚这么细密,那这个‘密密缝’该怎么读好呢?”“能读出这感叹号所包含的感情吗?”“让我们带着这份感动再读一读这两句诗吧!”……

抓住关键词句,才能让学生触摸语言,从读出词语的温度,到读出人物的心情,再提升到读出自己的感动。通过层梯式的步步诵读,学生透过语言文字感受到孟郊的内心世界,对母亲的感激之情随之升腾。最后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把情感真正推向高潮。此时做过多的分析是多余的,唯有朗朗书声才能表情达意,而课堂的气氛、学生的情绪也在一次次的推波助澜中渐入佳境。

“文包诗”是一种全新而有生命力的课文形式,它将古代诗歌的音乐美、形象美、意境美与一个个具体生动的小故事紧密结合起来,为学生扫除了理解上的“绊脚石”,同时大大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只有准确把握课文内容,紧密结合学生学习实际,诗文对照,互文和解,扣住情感,突出朗读,才能让教学“文包诗”的课堂绽放高效的光彩。

3.《母亲的恩情》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目标: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游子吟》这首诗。能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爱护之心,不忘父母养育之恩。

教学准备:图片。

第二课时

一、学习课文第一节

1、指名读

2、这个自然段有几句?从第1、2句你读懂了什么?(板书:孟郊要出远门)你知道他母亲是怎么做的吗?(板书:缝衣一针针一线线不知什么时候回来)教学:缝补针线

3、看图1:请小朋友看看图再读读书说说你又看懂了什么,读懂了什么?为什么?(从点的油灯可以看出她深夜缝衣,从母亲手中的针线和衣服上针脚可以看出一针针地缝着一线线地缝着,从母亲的神情也可以看出她在想:孩子这次出远门,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

4、看了图,我们对这段话的意思体会得更真切了。孟郊要出远门,母亲忙着给他缝补衣服。这段内容就是写了“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1)谁来读读这句诗?

(2)谁来有感情地读读这句诗?

(3)齐声读读

5、比赛读第一节:指名读齐读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

2、这一段有几句话?读了第一、二句话你知道了什么?(板书:送儿天天挂念早点回来)

教师提示:从母亲送儿子说的话中可以看出他们离别以后母亲每天要承受挂念儿子、盼望儿子的痛苦,母亲的恩情是多么感人啊!

3、读第三、四句话你读懂了什么?(板书:多了白发眼睛湿润)从“孟郊看到母亲的头上多了几根白发,眼睛湿润”你想到了或明白了什么?

提示:母亲年纪大了,我出门后谁来服侍她?

4、看图2,谁能说说自己对第二自然段的体会?(看母子两人你一言我一语,多么难分难舍!他们的深厚亲情太感人了)

5、这幅感人的情景就是就是诗中诗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1)谁能有感情地读读

(2)谁能说说“意恐”的意思?

6、、这一节写了孟郊上路,母亲送他时依依不舍的情景。齐读

三、学习第三节

1、出示图3,图上这个人是谁?他看到了什么?

2、自由读第三节

3、孟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指名读,齐读这句话

这句话中把太阳比作什么?又把小草比作什么?

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4、这就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谁能读出要报答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情?

有感情地读这句诗

5、这首诗是孟郊什么时候写的?齐读第四节。

6、自己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指名读,齐读。

7、读了这课文你有什么话想说。

四、教学生字

1、分析字形

“恩迟言寸著”这些字可以用熟悉的字来记一记。

2、指导写字

3、学生描红,教师巡视指导

六、作业

1、抄写这节课所教的字

4.《母亲的恩情》教学设计 篇四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游子吟》

2.学会本课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如:铭记 抚摸 沐浴、游子吟等。会用“忙着”造句。 3、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爱护之心,教育学生不忘母亲的养育之恩,从小尊重、孝敬父母。

教学重难点:

1.识字写字,重点指导“补”、“求”。

2.理解《游子吟》的诗意。通过朗读课文,感受诗人热爱母亲,不忘母恩之情。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揭示课题

1.师:母亲,多么亲切的字眼,小朋友们,你们平常怎么喊自己的母亲?板书:母亲

2.师:是呀,母亲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妈妈,提起母亲,你能想到那些词语? (善良 、勤劳、含辛茹苦、不知疲倦、和蔼可亲、劳累、平易近人、爱帮助人、美丽、伟大、温柔……)

师:我们真想把世界上最美丽的词语送给母亲,母爱伟大,母爱无私,让我们永远记住“母亲的恩情”。师板书,“恩”是本课的生字,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写。“恩情”是指深厚的情谊。

师:让我们深情地读好课题。 (指名读,再齐读)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我们的好朋友苹果精灵今天还给我们带来了两个小小的阅读提示,我们一起来看:

(1)课文有5个自然段请同学们依次写上序号。

(2)借助拼音自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小提示。

3.学生课文,一边读一边标出生字词和段落号。

4.检查生字、词语认读。 (课件出示,生字标为红色)

出示:恩情、孟郊、缝补、抚摸、沐浴、永远、报答、铭记、注视、

慈爱、著名、光辉、湿润、一针针、几根白发、迟迟归、寸草心

(1)指名试读

学生读的过程中,适时地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记忆字形。如“永”的读音,“抚摸”“沐浴”的字形记忆。

(2)带读,开火读、齐读

5.把生字词带入课文再读课文,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下面,请小朋友们把这个故事再练读两遍,再读给同桌听听,比比谁先把字音、句子读正确,读流利。

课件出示:读正确,读流利。

2.自由交流:读了故事,你知道了什么呢?能和大家交流一下吗?

课件出示:说一说

3.课件出示填空题:

《游子吟》的作者叫( ),是( )朝的一位诗人。这首诗是他在( )岁那年写成的,表现了诗人永远铭记着( )。

课文读熟练了吗?能把这道题填完整吗?

4.课件出示孟郊图片 孟郊,唐朝著名诗人。40岁时才考中进士。中进士后,他到江苏溧阳当县尉,立即回家迎侍老母亲到溧阳。想起母亲对自己的慈爱和关心,50岁那年诗人禁不住心潮澎湃,激动地吟出《游子吟》,这首小诗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吟诵。

5.齐读《游子吟》

6.指导书写:

课件出示生字: 恩 补 针 根 抚 摸 报 迟 寸 永

课件字体变色: 补 针 根 抚 摸 报 这10个生字中有6个都是左右结构的,其中3个还都是“扌”,现在请小朋友们想办法记住这些字的字形。

动画显示“恩 迟”书写要领

恩,因字在心上,模样有点方。心中有三点,方向各不同,间距挺匀称。

迟,走之左边短,折处对准上面点。平折伸长包起尺,尺字横斜才好看。

四、总结全文。

五、作业:

1、读通课文;

2、书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体验情感

1.诗人永远铭记的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恩情呢?这节课让我们走近诗人去探寻!请小朋友们自读第一、二自然段,想想母亲为孟郊做了什么?有什么地方让你特别感动的吗?课件出示:自读思考:母亲为孟郊做了什么?有什么地方让你特别感动的吗?

2.交流感受。

⑴母亲的恩情体现在她的行动中

课件出示相关语句和老母亲缝衣图:

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

①从哪些词语中可以体会到母亲的恩情?

课件字体变红:深 “夜深了”的“深”是什么意思?请小朋友们查一查字典。课件出示:查字典 在这个句子中,“深”应该表示时间长的意思。

补充资料:在吴越乡间有这样一种习俗,家里有人出远门,母亲或妻子为出门人做衣服,必须做得针脚细密,要不然,出门人的归期就会延迟。

课件字体变红:一针针一线线 “一针针一线线”,是什么意思?从“一针针一线线”你体会到了什么?

②课件 师动情小结:小朋友,你们看,夜深人静,这位头发花白、双眼模糊的老母亲,还在昏暗的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缝着……看着此情此景,你心动了吗?你能把母亲缝衣的认真仔细给读出来吗?

请小朋友们再读读第1自然段,用心体会体会。课件 出示:读一读

⑵母亲的恩情体现在她的语言上,

课件出示送别图:

她望着儿子说:“郊儿,你可要早点儿回来呀!”

①小朋友们能看图说说这送别的场面吗?课件出示:说一说

②小朋友,想象一下,如果此时此刻你的妈妈要出差离开你,你的心情怎样?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课件出示:读一读

③课件出示:她望着儿子说:“郊儿,你可要早点儿回来呀!”

小朋友们请看图,从母亲送儿子说的话中可以看出他们离别后,母亲每天都在挂念儿子,盼望儿子回来。母亲的恩情是多么感人啊!

④课件出示:为什么孟郊看到母亲头上多了几根白发,眼睛就湿润了呢?他会想些什么呢?谁能说说为什么孟郊看到母亲头上多了几根白发,眼睛就湿润了呢?他会想些什么呢?

总结:母亲的爱是无私的、伟大的,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都是那么刻骨铭心。请小朋友们再读读1~2自然段,感受一下母亲浓浓的情。

课件出示:读一读

3.课件出示阳光小草图。

⑴图上这个人是谁?他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请小朋友们读第三自然段。

⑵课件出示:孟郊抚摸着身上的衣服,注视着那又细又密的针脚,心里想,母亲的慈爱,不就像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吗?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

①课件字体变红:抚摸 注视 从孟郊“抚摸”的动作和“注视”的眼神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儿子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②“抚摸着身上的衣服,注视这着那又细又密的针脚”这两个动作和想到母亲的慈爱有什么关系?

③课件字体变色:“母亲的慈爱,不就像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吗?”这是一个反问句,意思十分肯定:母亲的慈爱,就像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

课件字体变色:“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这句话说的是什么意思?

④课件字体变色:孟郊把“太阳的光辉”看作什么?把“小草”比作什么?

⑶小结:课文第三自然段,孟郊触景生情,由生机勃勃的小草沐浴着温暖的阳光联想到慈爱的母亲给自己的关怀,表达了孟郊不忘母亲恩情,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请小朋友们把这一自然段连起来读一读,读出这一份感激之情。

二、诗文联系,借文悟诗

过渡:是啊,母亲的恩情孟郊永远铭记在心。

1.自读第4、5自然段。

2.出示古诗:这首诗是孟郊50岁时写的,从“50岁”中你能想到些什么?

3.这首诗写出了诗人对母亲的敬爱和怀念,作者用吟诵诗歌的方法去赞美母亲,就叫《游子吟》。

4.这首诗很好懂,课文前面的三个自然段就是写这首诗意思的。请小朋友们把这首诗与前面三个自然段对照着读,看看你能读懂哪些诗句?还有哪些不明白?

课件出示:诗文对照,读懂诗意。

重点指导:意恐迟迟归 读一读,课文中的哪一句可以帮助理解这句诗?

课件出示:她想,孩儿这次外出,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

她望着儿子说:“郊儿,你可要早点儿回来呀!”

课件圈点:意恐 放心不下或担心的意思。

5.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最后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书中有没有帮助你理解的句子?

(母亲的慈爱,不就像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吗?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

“谁言”,谁说的意思。“寸草”指小草。“寸草心”,就是儿子的心。“三春”,指春天,春季有三个月。“晖”阳光。“三春晖”即母亲的恩情。

课件出示古诗 请小朋友们把这两句诗和诗意对照着读一读。

6.课件出示三幅图 看三幅图,试背古诗。

这首诗中的母亲是那么寻常,又那么伟大。千百年来打动了无数游子的心。这首诗也成了千古传唱的名篇,让我们永远记住它。

课件出示:背一背

三、指导书写,完成练习

1.指导书写。

2.指导造句。出示课后练习第四题:母亲忙着给孟郊缝补衣裳。

蜜蜂忙着在花丛中采蜜。

板书设计: 9.母亲的恩情

母亲 缝衣送儿

孟郊 铭记在心 《游子吟》

作业设计:

1. 必做题:深情地背《游子吟》给妈妈听。

2. 选做题:想一想妈妈是怎样对自己的?你打算怎样做一个体贴妈妈孝敬妈妈的好孩子。

资料链接:

纸船——寄母亲 作者:冰心

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

总是留着

留着,

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

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

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

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叠着,

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他到的地方去。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

不要惊讶他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

万水千山,求他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来!

5.母亲的恩情教学反思 篇五

苏州教育出版社第四册书中课文的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游子吟》的意思,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之情,教育学生从小体贴、孝敬父母,懂得要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并对全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进一步地理解和体会母亲的恩情。

二、精读课文

课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母亲的恩情的呢?自由读课文第一、第二小节,边读边找出令你感动的句子。

教学反思:给学生自我感悟的空间,尊重学生的选择。

生:有一次,他要出远门了,母亲忙着给他缝补衣裳。这一句话感动了我。

师:为什么?

生:孟郊要出远门了,母亲忙着给他缝补衣裳,我认为“忙着”一词体现出了母亲的恩情。

师:很好,哪位同学能用“忙着”说一句话?

学生造句略。

师:还有哪句话感动着你?为什么?

生: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的缝着这一句话感动了我。我看到了母亲缝衣时的认真。

师: 你体会得很好,你觉得应该怎样读这句话?读读好吗?

生:应该把一针针一线线读重。

反复读这个句子,在读中让学生体会母亲对孟郊的爱。

教学反思:应该抓住“一针针一线线”和“又细又密的针脚”联系起来,这样能帮助孩子们更进一步感受母亲深深的爱。

师:通过读这句话,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仿佛看到了妈妈正在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衣服;我仿佛看到了妈妈头上的白发又增加了好多……

师小结:(这说明了妈妈的爱真真实实地体现在行动中)。

齐读课文第一小节,再次体会孟郊母亲的恩情。

师:还有哪些地方感动着你?

生:他看到母亲的头上又多了几根白发,眼睛湿润了。

师:好,划出湿润一次,谁理解这个词的意思?

生:孟郊被感动了,想哭却没哭出来,眼泪在眼眶中打转。师:是呀!母亲的恩情深深打动着孟郊的心,他的眼睛湿润了,你觉得此时的孟郊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

教学反思:发散思维,让学生站在孟郊的立场上体会母亲的恩情,在练说中让学生学会感受伟大的母爱。同时也为孩子们创设了口语交际的情境。

生: “娘,你辛苦了”.(师:他知道在古代称娘,我们现在叫妈妈)“我会回来报答你的.” ………

师: 谁来读读第三自然段,看看孟郊想了些什么,说了些什么?(读得真棒)

师:你听出来了什么?

生:母亲的恩情很深;母亲的恩情是什么都代替不了的. ………

生:母亲的恩情是用多少金钱都买不回来的. ……

教学反思:给学生自由的表达空间,让学生自己真实地体会和感悟,此时的学生,对母亲的恩情已经体会得很到位了。

师:“针脚”你知道是什么吗?

把又细又密画出来,你从这个词中体会到了什么?

生:体会到了母亲为孟郊做了很多……

师:你来读读这一句话。大家一起跟着他读一下。

师:读句子:(1)“母亲的慈爱,就像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

(2)“母亲的慈爱,不就像这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吗?

师读句子让学生比较。

生:第一句更好。这样更强调了母亲的慈爱。

师:孟郊将他母亲的恩情铭记在心,就在他50岁时写下了一首著名的诗――《游子吟》。谁来读读这首诗?

感叹号怎么表达出来?

师:齐读。你觉得这首诗跟课文内容有内在的联系吗?

生:有。“又细又密的针脚”――临行密密缝。

师:确实,这首诗就是课文内容的再现,我们再一起读一下这首脍炙人口的小诗。

师:我听出来了,很多孩子是饱含深情读的这首诗,我想:此时的你也许想到了你的妈妈,在你的成长过程中,你的妈妈确实为你付出了很多很多,说说发生在你们之间的感动的事,好吗?

生:妈妈领着我去吃麦当劳,她总是看着让我一个人吃,她却不舍得吃。

师:是啊!母亲的爱体现在看你的眼神中。

生:我去学乒乓球了,每天我学完归来无论多晚、无论刮风下雨妈妈总是在车站等我接我(说着眼睛里已经有泪珠在打转了)。

师:妈妈对你的爱在默默的等待中。

师:有一次,妈妈为了给我洗衣服,把她的手都洗破了……

生:妈妈一冬为我买了三件棉衣服,而自己只买了一件. 生:在家里,妈妈不厌其烦地教我动手做事。

师:妈妈对你的爱就在于不停地培养你的良好习惯。

生:……

师:从孩子们的话语中,我们不难发现,母亲的爱不仅体现在语言中,行动中,更体现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

师:同学们可能发现了,刚上课时我们在课题中恩情两字的下面加上了着重点,你现在能不能理解什么是母亲的恩情?

师生共同总结:“恩重如山” “情深似海”

师:现在你肯定有很多话想对你的母亲说,是吗?那我就代表你的母亲听听你的心声,千言万语化作一句话,请你说一说吧。

生: “我爱你,妈妈!” “感谢妈妈对我的关爱” “我一定好好学习,报答您对我的爱”……

三、总结全文。

父母对子女的爱是天底下最无私的。在你的成长过程中,妈妈不知要付出多少的爱,孩子们,让我们把对自己父母爱的回报体现在行动上吧。为父母做一件事,为父母操一份心,对父母说一句悄悄话,也可以把《游子吟》背给他们听。最后,让我们带着对自己母亲的感激之情,也带着对孟郊母亲的尊敬之情齐读这篇课文。

教学反思:孩子们是在浓浓的爱意中参与课堂活动的,整堂课师生都被伟大的母爱包围着,我们用心去体会孟郊母亲的恩情的同时,也回味着自己母亲的爱,陶醉并被感动着……

板书: 母亲的恩情

语言中 恩重如山

行动中 情深似海

6.母亲的恩情教学反思 篇六

《母亲的恩情》这篇课文的亮点是这首古诗。在教学时,我不断的贯穿古诗的内容,让学生学得更轻松、更易懂。我利用古诗作为突破口,让学生产生急于想知道作者创作此诗的原因,为下面学文做好情感的铺垫。

课堂不仅仅是预设的,而且还是生成的。教材中蕴涵着丰富的创造性因素,在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时时留心,敏锐地捕捉住生成的契机,挖掘教育因素,及时引燃,巧为点拨,让教材“增值”。

在教学过程中,我用了《世上只有妈妈好》的背景音乐,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说说自己的母亲是怎样关心自己的?最想对自己的母亲说些什么?起到了唤醒学生感情的作用,让学生在此基础上道出了各不相同的但却都是发自肺腑的心声,这对学生来说是在心灵上受了一次洗礼,可以让学生感悟到了母亲对子女无私的关心爱护,懂得应该铭记母亲的养育之恩。

7.课文《母亲的恩情》教学反思 篇七

德国的教育家斯普朗格说过: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母亲的恩情》是苏教版第四册教材中的课文。笔者教学这一课时,有几个细节,越是回味,越感芳醇。

细节一:

师:母亲,多么亲切的字眼,小朋友们,你们平常怎么喊自己的母亲?你们还知道哪些喊法?

生:妈妈!

生:娘!

生:香港人叫妈咪,我在家里也这样喊。

生:英语中叫mother。

师:对母亲,我们有不同的称呼,但天下的母亲都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对自己孩子的无私的爱,谁来说说,在你心中,你的母亲是什么样的母亲?

(学生用的修饰词语有:善良、勤劳、含辛茹苦、不知疲倦、和蔼可亲、劳累、平易近人、爱帮助人、美丽、伟大、温柔)

师:我们真想把世界上最美丽的词语送给母亲,母爱伟大,母爱无私,让我们永远记住母亲的恩情,深情地读好课题。

细节二:学生读通课文,师范读课文。

师:课文哪些地方让你感动?

生:我听了课题母亲的恩情就让我感动。

(学生基本上把课文中每个句子都说了)

师:是啊,每个词语,每个句子都饱含着母子浓浓的深情,所以整篇文章读来那样动人。

细节三:教学孟郊使劲地点头一句,师板?

师:为什么使劲地点头?

生:他虽然没有说话,其实他已经说了。

生:他点头,就表示答应妈妈了。

师:那他为什么不说呢?还要使劲地点头?再读课文。

生:他看见母亲的白发,快要哭了,他不敢说话,一说话,眼泪就会流下来。

生:

生:孟郊心里非常激动,所以使劲点头,他怕说舍不得母亲的话,会使母亲更加伤心。

师:千言万语,满腔激情都在这使劲地点头中了,来读好这两个句子。

细节四:教学扶摸一句。

师:谁曾经抚摸过你,抚摸你时,你有什么感受?

生:奶奶,曾经抚摸过我,抚摸过我的时候,我心里就暖洋洋的。

生:妈妈抚摸过我,抚摸我时,我感到很幸福。

师:妈妈抚摸我是因为一一

生:妈妈抚摸我是因为妈妈爱我。

生:到我家来的客人也抚摸我,是因为他喜欢我。

师:老师也常抚摸你们的头(师动作),那是老师爱你们。我们小朋友也曾经抚摸过什么?

师:孟郊又为什么抚摸身上的衣服?

生:因为这是母亲做的衣服。

生:这是母亲一针针,一线线缝补起来的。

生:这衣服里包含着母亲对儿子的爱。

生,母亲虽然不在孩子身边,可是母亲的爱却永远陪伴着孩子。

师:注视,谁也来注视一下?

师:盂郊怎样注视这母亲一针针,一线线缝补的衣服?

生:他深情地注视着。

生:他一边想着母亲慈祥的脸,一边注视。

生:他是一边想着母亲缝补衣服的情景,耳边好像还有妈妈说的话,一边注视着的。

师:想像这样的情景,体会此刻的心情,读好这些句子。

细节五:教学古诗部分。

师:夜深了,万家灯火渐已熄,可是母亲还在为儿子缝衣,让我们动情地叫一声(师,手指慈母)一一

师:母亲送儿到村口,殷切嘱咐(师引):儿子一一(生齐)你可要早点回来呀!声声叮咛,震颤着我们的心,让我们动情地喊一声(手指慈母)一一

师:母亲的恩情就像生生不灭的一一(生齐)太阳,而我们就像一一(生齐)小草,面对

操劳一生,如今满头白发的母亲,我们动情地再一次呼唤一一

师:慈母!慈母!!慈母!!!慈母(师引学生读古诗)一一

师:闭上眼睛,想像你母亲的带着微笑的慈祥的脸。

师:轻轻地睁开眼,把这首古诗有感情地朗读,送给你自己的母亲。

师:再一次读读古诗,细细读每一句,然后读读前面的课文,哪些句子直接描写了古诗的内容?

一、是语言同语言的对接

课前,我让学生搜集描写妈妈的诗文,让学生和自己的妈妈回忆一件使母女都感动的事情。上课一开始,首先从妈妈这个亲切的词语人手,然后再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妈妈是怎样的妈妈。

学生通过原生态的课外阅读,陶冶情感,积淀语言。生活中母女回忆是一个亲子活动。在母女对话中,让爱的暖流再次升温。课堂上,你的母亲是什么样的母亲?给了学生表达的机会。学生说的热情被激发后,一个个饱含赞美之情的.词语就在课堂上精彩纷呈,每一位学生都举了手。

从课外阅读的书面语言到生活感悟,再到课堂上学生的口头语言;从积累,到内化,再到表达,唤起了学生已有的知识、情感经验,最后一句让我们永远地记住母亲的恩情又把学生引入教材文本的语言。

二、是情感与情感的交融

课文哪些地方让你感动?通过朗读,初步触摸文本所流露的思想感情。有前面的铺垫,再加上文字本身的情感和语言的魅力,字里行间,无一处不拨动着学生内心深处的那根爱的琴弦。就连母亲的恩情这五个字,读来也让学生润湿了眼眸。

孟郊使劲地点了点头。一句教学中,学生三个层次的回答(一是点头就是回答;二是不敢回答,怕自己的眼泪留下;三是不敢回答,怕自己说舍不得的话让妈妈更加心伤。)让我也惊讶了。细细想来,这种对爱的感悟得益于平时的感恩教育:让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人,每天对他们说一句感谢的话,并说出原因。这一处的教学,正是唤醒了学生平日里的点滴感悟。让学生用真挚细腻的情感与作者以及主人公孟郊的心灵交融,思想在课堂里闪光。一学生说,他不敢说,他怕说了让妈妈更伤心。此时,教室里一片静,所有的表白都不需要了,惟有读!对,惟有读!用心叩击文字,用读传递情深,宣泄情感。

抚摸一句的教学中,他人对我的情感,我对他物的感情,再融合到孟郊对衣服、对母亲的情感,通过抚摸一词链接在一起,念之深,爱之浓,尽在这情感交融中了。惟有再读,惟有再读来传递情深。

三、是心灵对心灵的告白

三声慈母是对文中孟郊母亲的声声呼唤,也是声声赞叹。老师的三声告白,把课堂推向了高潮。孟郊把他的全部情感抒发在诗中了。这首诗是盂郊写给自己的母亲的,也是为天下母亲写的。

闭上眼睛,再次与自己的母亲对话,想像母亲带着微笑的慈祥的脸。此时教室里是静的,不平静的是学生的心。孩子们,就用这一首诗作为对你妈妈的心灵告白吧!

8.《母亲的恩情》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八

单位:邗江区实验小学 姓名:严茵茵

[教材简解]:《母亲的恩情》是“文包诗”体裁的课文。它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巧妙的把一首诗包含在一篇简短的文章里,生动地介绍了与古诗相关的背景知识、作者情况以及作者创作本诗时的具体情境。可以说:“诗”是“文”的故事中心和思想升华,“文”是“诗”的背景材料和形象说明。本课围绕“游子吟”展开,生动地展现了孟郊远行母亲为他操心、送行的情景。最后一段在前边感情积淀的基础上推出了诗歌并点出了诗歌写成的时间,使学生更进一步体会诗人对母亲的敬爱、怀念之情。

[设计理念]:阅读教学以读为本,尤其是对低年级的学生更不能做过多的讲解,而应多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学生反复朗读,就能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游子吟》。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忙着”造句。3.理解《游子吟》,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爱之情,教育学生不忘母亲的养育之恩,从小尊重、孝敬父母。[教学重难点]:

理解《游子吟》的诗意。通过朗读课文,感受诗人孟郊尊重、孝敬母亲,不忘母恩之情。

[教学过程]:

一、背诵诗歌,导入新课

1.现在我们举办一个小小的“赛诗会”,好吗?哪位小朋友会背古诗,就自己站起来背,看谁背得多。(学生背古诗)

2.老师啊曾经被一首古诗深深地打动过,你们想读一读这首诗吗?

课件出示《游子吟》。请小朋友们读一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

3.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这首古诗写的是谁吗?写她的什么呢?诗人为什么会写这首诗呢?这其中啊还有一个小故事呢,这个故事的题目就叫——《母亲的恩 情》。(板书课题:9.母亲的恩情)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举办一个小小的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孩子在一定的氛围下学习本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想知道这个故事吗?就请你打开书自己读一读这个故事吧!出示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检查自学情况。①出示生字词、词语认读

孟郊 缝补 恩情 永远 报答

铭记 抚摸 沐浴 湿润 注视

著名 慈爱 一针针 迟迟归

寸草心 几根白发 生机勃勃 ②去掉拼音,开火车读、齐读。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预习课文,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3.把生字词带入课文再读课文,同桌互读,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4.指名分段朗读课文,互听互评,纠正字音。

[设计意图: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教师要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充分地去读。使学生主动地去读,专注地去读。我竭力通过多种形式使学生一个个声情并茂地去读,并在读中理解字词,有所感悟。] 5.自由交流:读了故事,你知道了什么呢?和大家交流一下。

6.课件出示填空题:《游子吟》的作者叫(),是()朝的一位诗人。这首诗是他在()那年写成的,表现了诗人永远铭记着()。[设计意图:利用填空的形式,帮助学生回忆课文主要内容,不仅检查了学生对课文的掌握情况,还锻炼了概括能力。] 7.相机出示孟郊图片,简介孟郊以及作诗背景:孟郊,唐朝著名诗人。40岁时才考中进士。中进士后,他到江苏溧阳当县尉,立即回家迎待老母亲到溧阳。想起母亲对自己的慈爱和关心,50岁那年诗人禁不住心潮澎湃,激动地吟出《游子吟》,这首小诗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吟诵。

[设计意图:找准时机简介《游子吟》的作者孟郊以及写作背景。]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再读课文,交流:你感受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把“喜欢阅读”放在低年级阅读教学目标的第一条。当然,这“读”也不是枯燥的、“小和尚念经似的”读,而是在以“读”为本的基础上有所“思”、有所“悟”,让学生通过读书,感受课文语言文字的魅力、明白道理。] 2.师:是啊,母亲的恩情孟郊一直铭记在心。他把对母亲的爱和思念都凝聚在了一首诗中,就是——《游子吟》,想读读这首诗吗?(出示古诗,指名读、齐读)

3.课文里包含着一首小诗,这样的课文我们以前学过,你还记得吗?(《静夜思》)我们怎样才能了解课文中诗句的意思,你有什么好办法吗?(课文的故事描写了诗的内容,古诗的意思就在课文中。)学以致用,真会学习。

[设计意图:联系二年级上册学习过的课文《英英学古诗》中“文包诗”的特殊体裁,复习旧知,学习新课。]

四、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本课生字:恩 补 针 根 抚 摸 报 迟 寸 永 开火车读生字。2.给生字扩词。

3.课件字体变色:补 针 根 抚 摸 报 这10个生字中有6个都是左右结构的,其中3个还都是“扌”,现在请小朋友们想办法记住这些字的字形。4.交流识记字形的方法。

[设计意图: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识记字形的方法,合作学习。既锻炼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又锻炼了合作能力。] 5.这节课重点指导“恩”“迟”两个字。

“恩”:因字放心上,模样有点方。心中有三点,点点各不同。

“迟”:走之左边短,折处对准上面点。平折伸长包起尺,尺字横斜才好看。6.教师范写重点字“恩”、“迟”。7.生描红、临写。

五、课后作业

1.把《游子吟》美美地朗诵给妈妈听。

9.《母亲的恩情》优秀教学设计 篇九

《母亲的恩情》精品教学设计

使用说明:

《母亲的恩情》精品教案已转化为“包”内嵌在本文档中,使用时双击上面的“包”图标即可打开浏览或编辑;打开后选择“副本另存为”,即可脱离这个文档单独使用。下面的仅仅是该教案的截图。

10.母亲的恩情 篇十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能正确、美观地书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能力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朗读课文。

2、初步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爱护之心。方法目标:能够利用熟字加偏旁的方式熟记生字。

分层目标:会写“孟”字。【重点、难点】

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报、补、针、根、抚、摸”,能按笔顺正确地书写,能按字的结构把字写端正、匀称。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难点: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自学:

1、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圈出生字,三角号标注会认的字;

3、标出自然段序号,描课后生字;

4、给生字组词语。导学:

一、导入课文,揭题解题。

1、小朋友,你们会唱《世上只有妈妈好》吗?我们一起来唱一唱。

2、说说你的妈妈是怎样关心你的?

3、小朋友们,不管是古代人还是现代人,都得到过母亲的关心和呵护。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篇课文,是古代诗人感受母爱之深而有感而发写诗的事。

4、板书课题、读题。

5、出示生字,教学生字“恩”。

6、“母亲的恩情”这个题目的意思是母亲对子女深厚的情意。

7、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感知,学习生字。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度的地方多读几遍。

2、出示生字,同位互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对了,用自己的方式表扬他,有问题,教教他。

3、师重点讲解:报:服——换偏旁,强调笔顺。

4、小组合作交流剩下的生字。

5、组长利用生字卡片检查生字。

三、整体感知。

1、课文有几个自然段,请几位同学分段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通过读课文,你都了解了什么?

2、把你喜欢的一节在小组内读一读,评选朗读之星。(正确、流利)

四、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同位交流字的笔顺。

2、观察字的结构,找到共同点。——左窄右款

3、师重点强调“补”字,衣字旁中间是撇和点。

师范写,巡视。

4、剩下生字同位交流结构要点和关键笔画。

5、学生书写生字。教师巡视,纠正姿势不正确的学生。

6、同位互查关键结构要点和关键笔画。

布置作业:

① 完成课堂四线本

《 母亲的恩情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会本课的4个生字,能正确、美观地书写。

能力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理解《游子吟》。

2、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之情,教育学生从小体贴、孝敬父母,懂得要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方法目标:想象着诗歌所呈现的画面背诵古诗。【重点、难点】

重点:

1、能正确、美观地书写“恩、迟、寸、永”。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背诵、理解《游子吟》。

难点:理解《游子吟》意思,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爱护,不忘父母养育之恩。

【教学过程】 一:谈话,整体感知

1、小朋友,今天,我们谈话的题目是母亲(板书:母亲),母亲也就是我们亲爱的妈妈。母爱如一首诗,当你饥饿时,母爱就是那热腾腾的饭菜;当你遇到困难时,母爱就是你的朋友,向你伸出援助之手;当你生病时,母爱就是(……)

2、是啊,母爱是世界上最无私的,母爱无处不在。让我们深情地呼唤这个平凡而伟大的称呼——母亲(齐读两遍)。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母亲的恩情》(板书课题,齐读)

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唐代诗人孟郊就是一个把母亲恩情永远铭记在心的人。在他50岁时,写了一首著名的小诗《游子吟》,小黑板出示诗句,谁能饱含深情地朗读一下。(指名读,齐读)

二、品读,感悟真情

1、短短的一首小诗,字字句句流露出母亲对儿子的牵挂,儿子对母亲的感恩,今天,我们进一步来体会这份浓浓的深情。

出示挂图,问:图上画了谁?正在干什么?她缝得怎么样?

师:课文第一段就描写了图上的内容,自由读读这一段,说说哪些词句让你感动?(1)根据交流引导:“一针针一线线”,从这个词语中感悟到了什么?适时讲民间习俗(家里有人出远门,母亲或妻子为出门人做衣服,必须做得针脚细密,要不然出门人归期就会延迟,母亲把一针针一线线密密地缝着,是为了让儿子早点归来)你能读好这个词语吗?指名练习朗读,师评价。

(2)“夜深了”从这个词语中你感悟到了什么?夜深人静,怎么读好这个词语?

(3)你们能把这句句子读好吗?指名读,齐读。

师:读得真好。母亲把她的爱都一针针一线线地缝到了衣服上。她一边缝一边会想什么呢? 小黑板出示“孩儿这次外出,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①哪位女同学做做孟郊的妈妈,读好这句话。评价(要读出担忧,牵挂之情)②后面有个省略号,省略了什么?

(4)师:真是儿行千里母担忧啊,一针一线都凝聚着母亲的深情,让我们用担心的语气读好这一段。(齐读)

2、过渡:衣服缝好了,这时,天已经亮了。母亲把衣服放进孟郊的包袱里,把他送到郊外,母子两人,依依惜别。出示挂图,交流:他们会说些什么呢?

叮嘱的话语有很多很多,千言万语汇成了一句,(小黑板出示):郊儿,你可要早点回来呀。读读这句话,交流:你从这句话中,听出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交流后师总结:是啊,爱子之深,思子之切,你能通过朗读体会出来吗? 听了母亲的话,孟郊不住地点头,他看到母亲的头上又多了几根白发,眼睛湿润了。什么叫“湿润”?为什么孟郊的眼睛会湿润?

师总结:是啊,这是不舍的泪,担心的泪,愧疚的泪!母亲年纪大了,多么需要儿子陪伴在她身边啊,孟郊却不得不远行,谁来读好这句话,练习朗读。师:这真是(指小黑板古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读了文章,再读这两行诗,你懂它的意思了吗?课文中找找,哪些句子是写这两句诗的呢?

师总结:儿子要出远门了,母亲忙着为远走他乡的儿子做衣服,针脚缝得又细又密,只怕儿子回家迟了。一边想象一边用你的真情去读好这两句诗,相信你会读得更好!(生自由练读,再指名读,齐读)。

过渡:孟郊告别了母亲,满怀着母亲的希望和恩情,独自上路了。你们知道他干什么去吗?

出示挂图,他看到了什么?(当学生说到小草时,小黑板出示词语“生机勃勃”)什么叫生机勃勃?小草为什么会长得这样生机勃勃? 因为有了阳光雨露的沐浴才会长得如此有生机。

随文识字“沐浴”,理解“沐浴”的本意和在句子中的意思。看到此情此景,孟郊不禁写下了“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师:下面老师要来考考小朋友,这两句诗的意思就在课文的第三段,自己读读,说说哪几句话就是写这两句诗的?同桌可以讨论讨论。

根据交流出示第三段内容,练习朗读。解释:“寸草”就是“小草”,“春晖”就是“春天里太阳的光辉”,帮助学生理解诗的意思。

师小结:母亲的慈爱,就像春天里太阳的光辉。而孟郊,就把自己想象成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母亲的恩情,是无论如何也报答不完的。孟郊上京赶考,做了一名县官,第一件事情就是把母亲接进城。在他50岁时写了这首著名的小诗《游子吟》,师配乐朗诵。你们也能像老师那样读好它吗?练读,指名读,师作恰当评价。

师:这首诗中的母爱是那么平常,又是那么伟大,千百年来感动了无数游子之心,成了千古传唱的佳诗。让我们全体起立,一起来吟诵(集体配乐吟诵)。你们能美美地把它背诵下来吗?练背。

三、总结,升华情感

师:小朋友,我们都有深爱自己的母亲,小草尚且知道用生机勃勃报答太阳的恩情,孟郊把自己对母亲的恩情化作了一首著名的小诗。小朋友,你们作为儿女怎样报答母亲的恩情呢?(配乐交流,可以联系母亲节,3.8妇女节,平时等)是啊,一张小小的卡片,一句温馨的问候,一件力所能及的小事,都能让妈妈感到幸福和安慰。(音乐响起)让我们随着音乐,唱一曲《世上只有妈妈好》让我们永远铭记----(齐读课题:母亲的恩情)全体起立,唱《世上只有妈妈好

四、迁移运用。

1、出示书后第四题,自读句子。

2、学生用“忙着”写句子。

五、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同位交流字的笔顺。

2、师重点强调“迟”字,尺的捺变成点。

师范写,巡视。

3、剩下生字同位交流结构要点和关键笔画。

4、学生书写生字。教师巡视,纠正姿势不正确的学生。

5、同位互查关键结构要点和关键笔画。布置作业:

① 完成课堂四线本

分层作业:

联系课文内容,说说《游子吟》这首诗的意思。

板书设计:

母亲的恩情

(太阳)母亲关爱儿子(小草)

永远铭记母恩

教学反思:

《母亲的恩情》这篇课文配了三幅彩图,人物表情细腻,对于刻画人物形象具有栩栩如生的效果。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插图,可以很好的帮助学生形象地领悟课文和古诗,以及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教学时,我就指导学生认真观察,想像人物的内心感受以及人物的语言,来体会母亲对子女的恩情,以及子女不忘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

彩图一:

师:请你仔细观察这幅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生:母亲在油灯下缝补衣服。

师:请你再说具体点,在什么时候,母亲是怎样缝补衣服的? 生:晚上,母亲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补衣服。师:你说的晚上,多晚了呢?请你用书上的一个词语来回答。生:夜深了。

师出示“深”的几种解释,生来选择。理解“夜深了”(深;表示时间长。)师:夜深人静,人们都已经进入了香甜的梦乡。母亲,你也该休息了!

生:不,孩子,明天你就要出远门了,妈不能陪伴在你的身边照顾你,就让我把这些衣裳缝补好吧!

师:可是,那昏黄的油灯下,您能看得清吗?

生:唉,我都一大把年纪了,老眼昏花,已经看不太清楚了。师:母亲,你都已经看不清了,还要一针针一线线地缝,实在是太辛苦了,你就稍微马虎一些吧!

生:不!为儿子缝补衣服再辛苦我也不怕。师:你一边缝补衣裳,一边心里在想些什么呢? 生:儿子这次出远门,不知道外面的饭菜能不能吃得惯。生:儿子这次出远门,路途遥远,肯定会吃尽了苦头。生:出门在外,不比家里。你要照顾好自己呀!师:千言万语并成一句话(引说)生:希望儿子能早点回来。

师:此刻,紧锁的眉头是母亲千丝万缕的牵挂;那密密的一行行针脚呀,是母亲的叮咛和祈福。今夜,灯火彻夜通明,今夜,母爱的灯在无尽的长夜里独舞。

彩图二:

师:第二天清早,母亲把孟郊送到村外。俗话说:儿行千里,母担忧呀!她拉着儿子的手,会说些什么呢?

生:郊儿,你要保重自己啊!

生:郊儿,天气冷的时候,一定要及时添加衣服,千万别感冒啊!生:郊儿,紧张的学习之外,你一定要注意休息啊!生:郊儿,你可要早点儿回来呀!

师:孟郊,听了母亲的嘱咐,看着母亲头上又多了几根白发,眼睛湿润了。你的心里是怎么想的呀?

生:母亲原来的一头乌发不见了,变得苍老了许多,都是为我操劳的结果呀!生:母亲这么大年纪了,还要为我操心,真是太让我感动了。

生:母亲现在年纪大了,身体也不好,我应该在母亲的身边照顾母亲。现在我却要去远行,真是太不孝了。

…………

11.《母亲的恩情》教学反思 篇十一

讲课中,有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孟郊是怎么看出母亲多了几根白发的?头发那么多,他怎么就能看出母亲又多了几根呢?就这个问题,我是这么回答他的:那是因为孟郊平时就很关心和关爱自己的母亲,所以他才会注意到这些细小的变化,这个细节正是体现的儿子对母亲的爱。

我认为,这个细节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既可以用上面各位的理解,也可以这样来引导学生,孟郊所看到的可能还是原来的那些头发,只是当他想起母亲连夜为自己赶制衣服的时候,心里就有一种说不出的感情悠然而生,所以就在心里觉得母亲的头上又多了几根白发,既能体现母亲的慈爱,也能体现孟郊对母亲的感激。

课堂不仅仅是预设的,而且还是生成的。教材中蕴涵着丰富的创造性因素,在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时时留心,敏锐地捕捉住生成的契机,挖掘教育因素,及时引燃,巧为点拨,让教材“增值”。

上一篇:等差数列等比数列学案下一篇:《足球脚背内侧传球》教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