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助政策感恩征文(9篇)
1.资助政策感恩征文 篇一
我的家人是世世代代的农民,我家住在宣州区新田镇赵村一个不起眼的小山村里,这里的农民朴实勤劳,民风淳朴,是国家资助政策的阳光雨露给予了我就读职高的机会,重新燃起了我求学的希望。
20xx年那年,还记得那时的我才13岁,那年的夏天格外闷热,似乎是一个多事之夏——父亲被市人民医院确诊为尿毒症,需要每周两次血液透析来维持生命、父亲可是我们家的一个顶梁柱,可这个病对于我们这个家庭来说却是一个“无底洞”!当时我小什么都没有想,大脑中一片空白,我紧紧抱住妈妈,生怕她像别的女人一样,丢下我和爸爸跑掉。不过期望越大,失望越大……
一年过去了,我十四岁,那年春天,一个暖暖的季节,我的心却像冰一样凉。妈妈走了,真的走了,那一刻,我非常恨她和破坏我家庭的那个第三者。那段时间,我沉默了许多,寡言少语,脸上没有了笑容,家里陷入了一片寂静。母亲走后,家里少了一份经济来源,奶奶年纪大,偏偏祸不单行,去年年底爷爷过世了,父亲又患重病,仅靠低保与政府补贴还有两个姑姑鼎力相助来维持医药和全家生活费用。由于父亲的病是慢性病,享受合作医疗,医药费用可报销85%,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家里人的负担,但生活仍然艰难,每次透析,自带干粮,透析完了,当天赶回家,买的是月票。可是,我呢?我该如何解决日常生活呢?它就像一块绊脚石,阻碍着我现实梦想,眼看理想逐渐破灭。
其实我的心里一直隐藏着一个秘密。初中毕业之前,我想了很多很多:父亲希望我好好读书,将来考上好高中,读一个好大学,当时的我也是满口答应,可是家里这样的经济状况,读高中、大学或许只是一个梦罢了。那时的我觉得职业学校对于我来说也许是比较好的选择,我从职高招生老师那里得知,只需两年便可快速掌握一门专业,然后便可步入社会,那时,我的心里想的却是如若能尽快步入社会,那不就可以减轻家里人的负担了吗?想到这,我便选择了一所职业高中。可面对学费,我该如何解决呢?
于是,我便找到了招生老师——张志森老师,把我家里情况对他说了之后,老师极为同情我的遭遇,对我说:“你的情况极为特殊,现在国家的政策很好,所以你也不要太担心了,关于学费与伙食费的方面也没有太大问题,因为我们学校有勤工俭学这一方面的政策,关于其他还有什么困难我们会帮助你解决困难的。”一番情真意切的话语,让我的心里充满了喜悦与兴奋,我知道人生又给了我一个现实梦想的机会。
尽管学校在学费与伙食费上给了我很大的帮助,暑假我开始勤工俭学,但是我的生活上还是有着不少的困难,无法解决。这个时候,国家资助政策如雪中的炭火,送来阵阵温暖,如黑夜里的灯火,照亮我前进的道路。
进入职高后,我常常感觉到,国家、学校没有忘记过我。我仍然可以像别的同学一样,可以坐在明亮的教室中,听着老师的谆谆教诲;我的青春依旧可以美丽而快乐的绽放,在校园、在班级这个大家庭里,爱与帮助无处不在,时时刻刻帮助那些干涸的种子,给予爱的滋润。一年去了,我学到了许多计算机专业知识,我从未后悔当初的选择。
生活困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追求没有理想。是国家,是学校,给我这样家庭的孩子一个机会,一道亮光,一个实现梦想的机会。所以我一定要感恩国家,感恩学校,通过国家的资助,能够继续我的学习生活,让我在知识的海洋里欢快的遨游,为自己今后到社会拼搏打下基础。自从有了国家的资助政策之后,让我能够乐观坚强的去面对,去承担,去经历生活与学习中的一些事情,以更加健康的心态去面对我周围的人和事与物。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每到大周末,我回到家里,起早帮助家里烧饭、洗衣、整理家务。我把获得国家资助的好消息告诉爸爸、奶奶。他们非常高兴,连声对我说:“你一定要好好读书,千万不能辜负国家给予你的帮助。”我是个懂事的孩子,连忙点头。
这份温暖,我终身受益。贫困不是我们的过错,出身,不是自身所能掌握的,国家和社会帮助我们,手上拿着的钱就应该用到刀刃上,我作为国家助学金政策的受益者,应比任何人都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在今后的我踏上职场时,要用行动去回报国家,回报学校。
感恩的心在心中成长,感恩的胸怀无比坦荡。感谢助学金为我们这些有困难的学生提供了帮助,感谢祖国对我们这些贫困学子的好政策,也感谢那些帮助我却不求回报的善良的人。因为你们,在我的心灵播种下新的希望,给予我坚强的力量,因为你们,我才能够拥有一次改变人生的机会,今后的我将带着助学金政策给我的那份温暖,会一直走下去,实现我的梦想。
2.资助政策感恩征文 篇二
高校感恩文化的时代内涵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是古之先贤所推崇的一种重要道德, 在现代社会, 感恩所蕴含的道德内涵并未改变, 它不仅是一种道德规范和责任意识, 一种积极的心理活动和生活态度, 也是一种认同和博爱, 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国家软实力的体现。[1]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当今时代,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感恩文化的培育是繁荣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仅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感恩、报恩意识, 提升大学生群体的整体思想道德水平, 保证高校完成教书育人的时代使命, 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国家软实力的提升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高校扩招, 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逐渐普及为大众教育, 大学生数量激增, 而这其中贫困大学生的数量也不断扩大, 许多贫困大学生因经济困难面临着辍学的风险。为了“决不让一个大学生因经济困难辍学”, 党中央紧密联合各级地方政府、高校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 逐渐形成了“奖、贷、勤、助、补、免”相结合的贫困生资助体系, 帮助更多大学生顺利完成了学业。[2]然而, 当前我国正处于结构调整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 自私自利、冷漠、不知感恩和报恩等不良现象滋生、壮大, 并且慢慢向高校渗透。例如, 有个别的学生认为国家资助不用白不用, 导致资源浪费甚至挥霍无度的情况出现;有些学生明知不符合补助申请条件, 却肆意捏造贫困事实, 伪造证明, 挤占补助名额, 扰乱整个贫困生资助体系的运行;还有些贫困生通过国家的助学贷款而顺利毕业并走上工作岗位后, 就将应还的贷款抛之脑后, 不主动按时足额归还贷款和利息, 甚至找借口推脱、拒绝还贷义务。这些自私、冷漠的行为既刺痛了资助者的心, 还影响了资助工作顺利开展和高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因此, 大力营造高校感恩文化, 改变大学生自我意识膨胀, 感恩意识弱化的现状, 完善学生的人格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要而紧迫的任务。
受助学生感恩缺失的原因分析
我国经济水平的高速发展和社会转型的持续推进, 在丰富人们的物质的同时, 也导致了大量社会失衡情况的发生, 如德育滞后、社会乱象滋生。感恩教育的缺失是当前复杂的社会环境下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其原因可归结为以下几点:
1.家庭感恩教育缺失
独生子女是当代大学生的主体, 家长的溺爱使很多学生从小就只知索取, 不知回报, 此外, 也有很多家长自身就不懂感恩, 又怎么能要求孩子学会感恩?这些在缺少感恩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大学生群体, 对父母的养育之恩尚不能心怀感激, 进入大学后即使受到资助也很难会对学校和社会产生感恩之心。
2.高校感恩教育重视不足
(1) 资助工作与感恩教育脱节。高校在资助工作中, 为了保证资助的公平、公正, 往往会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贫困生资格的认定、审查以及具体资助工作的开展, 并且资助工作以完成资助任务为目标, 忽略了感恩文化的培育以及对受资助学生感恩意识的培育, 这两者的脱节, 减少了受资助学生表达感谢的机会, 使他们的感恩意识慢慢淡化, 感恩行动也就无从谈起。
(2) 高校资助方式失当。大多数高校对贫困学生的资助还主要集中于物质生活方面, 对于学生感恩情怀、责任意识、自尊自立等意志品质的培养, 则缺少足够的重视和相应的举措。某些高校在资助工作中缺少针对性, 资助方式呆板, 如有些贫困生可能在生活环境中由于不断受到挫折, 逐渐形成了敏感、自卑的性格, 这可能使他们对资助行为的理解产生偏差, 将资助误认为是同情甚至怜悯, 不能以积极的心态面对资助, 甚至拒绝资助, 即使接受了, 内心深处的不认可很难使他们产生感恩之心, 更不要说付诸行动的报恩了。
3.社会等外在因素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社会结构和人们的思想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等都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发生了急剧的改变, 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争当“贫困县”、“贫困村”之风。[3]这种歪风邪气必然会冲击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争当“贫困生”现象的出现就不足为奇。此外, 一些个人或社会资助者注重经济和物质资助, 疏于心理疏导和感恩教育, 使受助者产生不用白不用的心态, 感恩意识逐渐淡化、消失。
培育高校感恩文化的措施
1.丰富高校感恩文化的内涵
实际上高校感恩教育可理解为对中小学所缺失的感恩教育的弥补、深化和提高。丰富高校感恩文化的内涵,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是感恩的前提。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的本质表现在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而不是单个人所表现出的固有抽象”。[4]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 个人需要的满足离不开社会关系网中的其他成员的劳动, 一个人的价值也体现在通过自身的劳动来满足自身和社会的物质、精神需求。在这一基础上, 高校感恩教育应首先引导大学生认识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一方面, 要通过劳动完善和实现自我;另一方面, 也要避免以自我价值为中心而忽视了社会价值, 处理好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 才能更好的理解受恩与施恩、责任与风险的关系, 树立感恩的观念。
(2) 树立大学生的责任意识。责任感是积极的人生态度所不可或缺的重要品质, 强烈的责任感是推动感恩的心态转变为报恩行动的催化剂。因此在资助工作中要着重树立大学生的责任意识, 不仅要对自己负责, 更要对家人负责, 对社会负责。
(3) 培养大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教导大学生以辩证的、智慧的态度面对人生中的顺境和逆境, 既感谢给自己提供帮助的人, 也感谢使自己更加坚强的逆境和挫折。引导大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不论带给自己成功或失败、荣耀或耻辱, 都应报以感恩的心态, 心存感激也能帮助自己更全面地看待问题, 促使自己成长。
2.拓展培育高校感恩文化
感恩教育不能停留在照本宣科地灌输理论知识上, 要根据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 从大学生的实际生活和需求出发, 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学生自我认知的完善和升华, 充实或改造旧的价值观, 发挥感恩教育的实际效果。
(1) 将高校资助与感恩教育相结合, 及时纠正不正之风。高校在保障贫困生资助工作顺利进行的同时, 要适当开展各种形式的感恩教育。通过感恩教育唤起受助学生的感恩之心, 让他们认识到他们能够解除后顾之忧, 顺利完成学业离不开学校、社会和政府等各方面的帮助, 他们理应怀有感恩之心;另一方面也要通过感恩教育使学生珍惜来之不易的教育机会, 教导学生认真学习, 提高综合素质, 把自己培养成一个社会需要的人才, 以实际行动回报国家和社会。对资助工作中出现的种种问题, 学校不能置之不理, 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予以纠正, 从而使资助和感恩教育工作的正常开展。对生活奢侈、消费行为超过经济能力的学生可酌情减少或取消资助, 对其中骗取资助名额的学生有必要采取一定的惩罚措施;对有能力归还助学贷款而拖欠、拒绝还款的学生, 及时采取必要的法律措施。
(2) 丰富学校文化活动, 营造感恩氛围。良好的感恩氛围有助于受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消除贫困学生的自卑心理和培养自尊、自知、自爱、自强的品格。校园文化活动是营造感恩氛围的有力武器, 然而目前高校举办的感恩教育活动通常数量少、规模小、缺乏系统性、形式不够新颖等, 对于大学生而言缺少吸引力, 参与程度不高。有鉴于此, 高校可以充分发挥团委、学生会、学生社团和其他学生组织在学生中的组织带头作用, 在丰富多彩、充满趣味的校园文化活动中渗透感恩教育, 弘扬民族的传统文化和美德。
(3) 专业课程学习中渗透感恩文化。高校的专业课堂是开展感恩教育的理想场所, 并且与目的性明确的主题活动相比, 具有更强的渗透性, 在不知不觉中加强学生对感恩的认识和理解。如在财务管理课程中, 可以适时的引导学生进行智力投资分析, 分析父母对自己的财务及智力投资、学生因上学而损失的劳动收入、学校和政府对每个学生所支付的教育费用等, 从最直观的数据分析中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培养一个高层次人才所付出的代价, 让学生认识到他们除了要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 同样也要感谢学校、社会和国家的培养。由此可见, 高校专业课堂在开展感恩教育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高校应充分利用和发挥这一优势, 提高教师对感恩教育的重视程度, 增强高校学生对感恩的主观认知和感悟。
(4) 积极开展实践活动, 自律与他律相结合。感恩教育不仅仅是一种认知行为和情感活动, 同时也需要实践活动的支持。传统的实践活动主要有班会活动、团日活动、志愿者服务或公益劳动等, 再辅以演讲、辩论等方式强化学生对感恩的认知。而这些活动绝大多数需要学生主观上的参与, 对于能动性较差的贫困学生的效果则很不理想。针对这一情况, 高校有必要将自律与他律相结合, 将感恩实践活动进行量化, 如规定受资助者需要积极参与公益活动, 并且需要达到一定的时间标准。通过这些措施帮助贫困生走出自卑的心理障碍, 正视自己的困境和他人的资助行为, 学会知恩、感恩、报恩,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值得注意的是要避免他律在实践活动中发挥主要作用, 他律应当作为自律的辅助而存在, 因为感恩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惩罚, 而是让学生从内心深处认识感恩, 并且心怀感恩。
结论
古人有训:“滴水之恩, 当涌泉相报”、“乌鸦有返哺之恩, 羊羔有跪乳之德”。感恩是中华民族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 它不仅是人性道德的重要基石, 也是维持整个社会秩序有序运行的必要条件。当前我国正处于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潮流中, 这两者的顺利进行离不开感恩教育, 尤其是对于即将进入社会参与建设的大学生群体, 高校和社会应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高校通过一系列资助措施帮助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 但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 也出现了很多问题, 家庭、学校和社会等方面影响, 造成了部分大学生自私、冷漠、不知感恩的性格缺陷。
反思当下高校感恩教育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 笔者认为应从两方面培育高校感恩文化, 提升大学生的感恩意识。一是丰富感恩教育的内容, 如教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责任意识, 培养大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二是拓展感恩教育的具体方法, 根据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 从大学生的实际生活和需求出发, 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学生自我认知的完善和升华, 如将高校资助与感恩教育相结合、及时纠正资助工作中出现的不正之风、在专业课程中渗透感恩教育、丰富高校文化活动和积极开展实践活动, 将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等, 从而提升大学生的感恩意识, 推动大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玉德.论孝文化与感恩文化的传承创新[J].船山学刊, 201 5 (1) :1 01-1 07.
[2]刘静.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问题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 201 4.
[3]小康县争当贫困县折射出“懒汉思维”[J].时代金融, 201 3 (7) :1 4.
3.感恩国家资助征文 篇三
时隔一年,我现在仍然清晰的记得高考结束后报志愿的那段日子,成绩还算优异的我,可是想起报志愿便总会感到忧愁。喜欢独立、喜欢挑战的我,总想着能够走入一所离家不远不近的学校,锻炼,培养自己,北京自然是我的首选之地。但是,北京高昂的生活费让我望而却步,因为我很清楚自己从小到大供我养我的家是什麽样的条件,妈妈的病痛、姥姥的医药费,再望望家里那几亩少的可怜的田地,北京只能是我的一个梦。希望在转角,就在我上交志愿的那天,班主任老师告诉我,大学生可以申请国家贫困补助。当时真的觉得,如果加上自己的省吃俭用和适当的兼职,或许北京将不只是一个梦,于是在志愿书上郑重地写下了北京化工大学。
当走入北京,走入大学校园,我感受到了来自生活的压力,这里高昂的费用,让来自一个小小的县城小小的村庄的我无所适从的!幸运的是,我获得了国家一等助学金,家里的压力降低了好多好多。而这种奖励,也更加激发了我在这个陌生城市中努力拼搏、奋力前进的动力!
在过去的一年中,我像是一个陀螺,在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中不停地旋转,努力让自己的大学生活丰富多彩,努力用实际行动证明我无愧于国家的资助。学习上,我做到了不逃课不早退,做到了认真完成作业,虽然现在的成绩不是很理想,但是我相信:只要我肯努力肯付出,我就一定可以以优异的成绩完成学业!工作中,从成为院会志愿者的那天起,我一直全心全意对待每一项任务,新闻稿、电子杂志、院刊、活动,只要是部门的事,就是我应该努力完成的任务。皇天不负有心人,现在的我正坐在蓝田传媒副部长的位置上,继续为这个组织奉献自己的一切。生活里,我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参加了多种志愿活动,帮助过小动物,资助过山里的孩子,每当想起自己那42小时的志愿时长心里总会觉得异样的欣慰,而中国扶贫基金会给予的“中国优秀志愿者”称号,这是我的荣誉,也是对获得的助学金的一种名誉上的回报!
昨天发生的一切都已经成为了过去,今天的时光也正在悄然流逝,无论我的昨天与今天是失败或是成功,我都坚信明天的阳光一定是灿烂的,天空一定是广阔的,而我的未来也一定会精彩无限!————
我是一位家里条件不是很好的贫困生,家里不止我一个孩子,我还有一个妹妹,在上小学,家里供应我和妹妹两人就不是很宽裕,当然衣食还是无忧的,不过其他的就显得很紧张了,家里到我考上大学才买电脑,手机也是上大学才有的,高考考上了一所还算不错的大学,这是一个好消息,然而一个不好的消息是学杂费确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支付这样庞大的开支,家里就显得有点困难了,不过幸好得知大学生上大学是可以申请贷款,国家可以给家里条件不是很好的学生一些资助,这样的学生可以向学校申请贫困生,这对于我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大的帮助,这让我暂时解决了上学学费难的问题。真是国家资助,助我上大学!
在我上大学的期间,家里条件不是很好的学生可以申请贫困生助学金,每个月国家资助大约200元,这笔钱对于别人来说虽然不是很多,但对于我来说却是很有帮助了,因为我一个月的总开支也就600元多点,从这点可以看出这笔对于别人来说不是很多的资助对我而言所起的重要作用了。它能很大的减轻我的生活费上的负担,可以让我更专注于学习的事情。真是国家资助,助我解决生活费问题!
然而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国家所需的不是不劳而获的人,而是懂得回报社会的人,学校里经常组织一些志愿活动,例如小动物保护中心,敬老院帮助孤寡老人等,每当我有空的时候,我都会去参加这些活动,有时学校需要帮忙的时候,也会叫上我们,而我们也乐意效劳,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这也会让自己的心里感到舒服点。
国家资助,助我的只能是是一些物质上的,也就是一些生活费,然而一些知识上的国家只能通过大学来教育了,所以要好好利用这些资助,用来丰富自己的知识,让自己学习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技能,这样才能对得起这些资助,对得起父母,对得起老师,更能问心无愧。
国家资助,助我成长。我想成长的不只是身体,还有心理。身体成长是因为生活费的问题解决了,能让身体长得更好,而心理成长就包括很多面了,包括上面所说的知识上的增长,还包括信息量上增长,大学是学生与社会之间的桥梁,从大学可以学到社会上的很多知识,因而信息量就增加了,不过光有这些是不够的,学生还要有智慧上的成长,智慧的面就广了,与人处事的智慧,与人交往的智慧,技能上的智慧等等。
国家这一年的资助让我成长了许多,我不仅在学业上有了许多成长,而且也有了其他方面的成长,国家的资助让我懂得了很多道理,让我学习到了在学校学不到的东西,有一句话说得好,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国家资助助我成长!
4.诚信感恩资助征文 篇四
小时候我羡慕邻居家的孩子考上了大学,觉得他是他家人的自豪和骄傲。我当时就想如果我考上了,我的父母是不是也以我作为他们的骄傲呢?而如今我已如愿上了大学,我心中无比的矛盾,一度陷于入迷茫。踏入大学的门槛,继续我的求学之路,绽放我梦想的花蕾是国家实施的“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政策,当时家里无力拿出高额的费用,向银行贷款。才圆了我的大学梦。国家还实施了“助学金”,“励志奖学金”,“奖学金”。为的帮助那些贫困生的完成他们自己的学业,实现他们自己的梦想,我感谢国家的助学政策,只有我努力学习,才能使自己有微不足道能力为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因为不能辜负亲人对我希望和辜负国家的支援。国家的“助学政策”让我们这些受资助的贫困生充满了阳光和希望,就好像是雪中送炭一样,充满了温暖。
所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这不是一个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我会在国家政策的帮助下,越行越远,越飞越高。我们一定要比别人更自强,我们也应该更自强。因为成功与胜利永远属于自强的人,我们要有坚定的意志和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追求高远的目标。当面对人生激流中的暗礁与险滩,我们要奋勇搏击,不懈努力;当面对挫折和失败,我们要坚强地站起来,用自己的毅力、勇气和智慧扬起自信的风帆,驶向胜利的彼岸。
人生需要四种人:“名师指导,贵人相助,亲人支持,小人刺激”。我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立足现在,竭尽全力,学好本领,为将来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打下坚实的基础,做一名优秀的小学教师或者是其它的职业。为其作为报答的最好的选择。感恩的心灵在心中成长,感恩的热血在心中流淌,感恩的思想在脑海中运转构思,感恩的胸怀无比坦荡,感激伟大祖国的美好和谐的政策,感激国家资助政策为我们带来的帮助,感谢那些给予别人帮助却不图回报的人们。在感恩的同时也要时刻的反省自己,不断努力来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充实和完善知识结构,严格要求自己,做一名合格的师范生,做一名要有较高的规范性的教师,拥有过硬的技能和示范性。是你们引领我们成长,开创我们的梦想与辉煌。
5.感恩资助征文 篇五
感恩资助励志青春的征文:国家资助伴我成长
从高中三年一直到大学两年这段维持五年的求学之路,虽算不上非常艰苦,但迫于家中的窘况,仍饱含了许许多多的辛酸。一路坚强地走着,在国家和党的资助下让我能够顺利完成大学学业,让我有了追逐梦想的机会,找到了自己今后前进的方向。以一颗真诚的心,感谢有你,在今后的教师生涯中带着这份关爱一直走下去。
感恩诚信:做人做事
在大学的两年里,虽然我走得很艰辛,哭过、笑过、迷茫过,也曾为了步步追着时代跟来,盲目的太快了以致于灵魂都跟不上了,忘了最开始的目的,但我从没忘记要做一个讲究诚信的人。在内心深处,我由衷地感恩诚信。
一诺千金,诚信做人。从高中以来,求学之路就很艰难,在高中那年,妹妹因贪玩手摔断了两次,旧伤复发动了两次手术,去了一大笔花销,让我的高中生活遇到了许多困难。记得那一天,在学校里,级长老师找到我,指导我写了一份住宿生生活补助申请书,后来,没过几天,我领到了一批贫困生生活补助金,钱虽不多,我跟父亲说了,父亲当时就很激动地说:“前几天,学校领导打电话来询问生活状况,还说要给我们钱供你上学,我不信啊。我们又没做过什么,凭什么得好处呀。没想到才过几天领导就将钱发到了我们手中,这真是一诺千金啊,这不就是我们老百姓说的说到做到讲信用吗?这是大信用啊!”。那一刻我看到父亲那会心的一笑,从那一笑里,我懂得了一诺千金的含义,更品尝到这份诚信带给我的快乐,价值观的形成。
在国家资助政策和学校的关怀下,即将步入大三的我,回顾高中走过的岁月,我由衷的感谢自己生活的这个时代,我感恩诚信。带着一颗感恩诚信的心做人做事,走自己的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学好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以能更好的回报老师、回报学校、回报社会,做一个一诺千金、诚实守信的当代大学生。
感恩生活:自立自强
生活虽艰难,但用一颗真诚的心去感恩,你会发现其实自己是多么幸运和幸福啊!对于生活,要常怀感恩。生活是一个寻寻觅觅的过程:从平淡中寻找温暖,从失败中寻找成长,从失意中寻找真......真诚的感恩生活,让我自立自强,不畏困难、积极进取。
善待自我,学会生活。是国家的资助政策,让我有机会体验大学生活,追逐梦想,找到前进的方向。大学生活带给我许多感动,无论是与老师同学相处、班级干部工作,还是参加社会实践、志愿活动,又或是打工兼职,形形色色的生活体验,让我不断成长,自强不息。遇到问题一定要想方设法解决,因为我相信,一定有办法的,始终带着这种心态,解决了无数难题,丛中收获良多。做人要真诚做人,做事要认真做事。
感恩生活带来的挫折与磨难。感恩生活让挫折磨练我的意志,让苦难锤炼我的品质,使我更深刻地理解生活,让我学会勇于面对生活的种种考验,怀抱一颗真诚感恩的心,努力克服困难,战胜挑战,不想生活低头,不向命运屈服。让我们以感恩的心态来面对生活中的一切幸福和苦难,享受真实的生活,认真做事,感恩生活,真诚做人。
在国家资助下,我的大学生活不断在体验中积累,在体验中成长。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虽然我无法选择出生,但是我们能选择改变自己的命运。国家助学政策为我们插上了理想的翅膀,是我们能更顺利的成长成才。祖国在我最困难的时候帮助了我,让我有了今天。作为一名即将毕业的大三学生,我会用实际行动来表达我的感激,用我的真情去回报社会,用我的奋斗去担起我肩上的那份责任,走上三尺讲台,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作为一名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我深知学生感恩国家和父母最好的办法是努力学好专业知识和技能,只有具备了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才能为建设祖国贡献更大的力量。也许,前方还有许多困难在等着我,但我的心却是异常坚定,是国家的资助政策和学校的关怀,给了我力量去战胜人生的挫折。我要回报的不仅仅是父母,还有关心我的学校和老师,更有让我重新点燃心中理想的党和国家,谢谢你们!
感恩资助励志青春的征文2:
当我拿到国家的资助金时,感到很荣幸,同时也多了几分忧虑。因为老师对我说:你们获得了国家的资助,一是要怀着感恩的心回报社会;二是合理计划,把钱花在值得的地方。我对自己说会有计划的利用国家给给我的资助金,让他在我手中发挥最大效用。有了国家的帮助,不但大大减轻我的家庭负担。也让我可以安心的在学校学习。我深知没有国家的帮助,既没有我今天灿烂的生活。我知足着,我快乐着,在以后;我必须竭尽所能来回报党,回报社会。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花开花落我依然会珍惜”每当这首动听的歌声回响在我耳边,我就会想起过去党对我的种种帮助。通过多次国家的资助,让我更加懂得知恩图报,也培养了我生活上的自信心,增强了我的社会责任感,坚定了我的报效祖国和人民的信念。我会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努力学习知识,珍惜时间奋力拼搏,立志成为祖国和社会的有用之人。我会记得国家和学校以及给我帮助和关怀的人,用自己的能力从新在开始,从小事做起,为祖国为人民做出自己最大的贡献!
放飞理想报效祖国
资助金不仅给予我的不仅仅是物质的帮助,更多的是给予我信心和勇气。让我有勇气追求我的理想。我的理想是什么?用奥斯特洛夫斯基的话来说:“我无法回答得很具体,理想对我来说,具有一种非凡的魅力。我的理想,即使是最飘渺的,也总是充满生活和泥土的气息……理想是无止境的。”因为追求理想,让我明白世界上最快乐的就是为理想奋斗,让我明白我就是早晨八九点的太阳,为了理想我有火一般的热情;让我明白有付出就有回报只有努力才能创造奇迹。谢谢国家让我有追梦的机会,让我那一份简单的渴望,有机会得以实现。
同心同德,一起飞翔
自己的出生是自己所不能选择的,目前的我物质是贫困的,但我以后的人生是可以选择的,物质贫困不能代表着精神的贫困。我希望可以将来通过自己的不断进取来充实自己,提高自己,让我无愧国家发给我的资助,我要和国家一起,在国家的指导下,同心同德,勇于进取,为祖国将来奋斗!
我拿什么回报你我的祖国,和煦的阳光下,在国家的培养下,我一定会奋力前进,实现目标,为国家做贡献。梁启超说过,“少年强则国强”。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我相信未来在我们不邂的努力下,祖国的明天,天更蓝,水更清,人民更加幸福,祖国明天更加美好!
高中第一学期所需要的学费需要两千多元,父母于是就东拼西凑借来的。虽然只是小小的两千元钱,但是,那可是我们家小半年的收入呀!在那明亮的教室,用着崭新的书本,住在干净的宿舍楼都好像在梦中才有的。在宿舍里因为家里很穷我有着深深的自卑感,在别人还在学校小超市买着可口食物的时候,我早早的回到宿舍,啃着在家中拿来的馒头。我告诉我自己是来上学的,不是来攀比的!是我父母每天省吃俭用,好不容易才把我送到这里上学的,我要要好好学习才能对得起我的父母。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我在高一暑假的时候我和我村子里的叔叔在某学校一起修凳子,虽然每天只有30块钱我依然很高兴,因为我为父母减少了许多压力。当凳子的木刺扎进我的手中,而是忍着疼痛继续修好凳子,并且欣慰的告诉自己又可以买一个本子了。奋斗为了自己,也是为了父母,更是为了国家。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虽然一个人不可以选择自己的家庭但是可以选择自己的命运。
在高一的一天,我们班主任来到教室告诉了我们一个天大的好消息。这个消息或许可以改变我的命运,国家帮助家庭贫困的孩子可以领取500—1000元的贫苦资助金。它无疑是雪中送炭,不仅仅是一笔钱。它可以让我的父母少留许多的汗水,可以让我以后的学习成长道路宽广许多。这笔钱震撼了我的心灵,让我看到了希望,知道了这个世界充满了爱和真诚。人的一生是漫长而又短暂的,你或许忘记在你成功是和你一起笑过的人,但是你永远也不会忘记在你艰难困苦时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温暖的怀抱。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国家现在帮助过我,我一生都会感激的!
我非常感谢我的国家和学校老师,对于贫困生的关注并且给予实际的帮助与支持。国家我的您的敬意和谢意无以言表,国家的贫困资助为我们青少年学生未来的发展赢得许多的机会,为我们的身心发展造就坚定的基础。国家的贫困资助就好像一滴水滋润枯萎的树苗,就像舒适的衣服温暖了瑟瑟发抖的身体......
虽然有许多的学生生活在困苦的环境,但是我们人穷志不短。我们敢于承诺以后会对得起国家的相信与支持。在那一张小小的银行卡上不仅仅承载着国家对我信任,也是他信任我们会用好这笔钱的。绿色代表希望,代表着我们光明的希望,更是代表着国家给予我们的希望。祖**亲谢谢您,是你让我看到了自己光明的未来,让我增强了对生活的信心。
6.高校资助政策执行效果的限度分析 篇六
教育部2007年发布《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由此可知, 资助政策执行的过程中, 表现出了资助政策执行效果受限的现象, 对此众多学者一致表示质疑, 并提出了众多建议, 但建议并不能完全解决资助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为此本文分析了制约资助政策效果发挥的因素及其限度, 以及如何正视这种限度, 并进行了全面反思与审视, 以期促使资助政策效果发挥最大化。
二、制约资助政策效果发挥的因素分析
为了促进教育的公平公正, 国务院、教育部、财政部、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等制定、发布了相关政策以此督促资助政策的落实, 但政策的落实受制于政策文本等客观因素和各地政策解读、贫困生认定办法、学生道德、家长观念等主管因素的影响, 这些因素和条件在一定程度上规定和限制了资助政策执行的效果发挥,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资助政策的文本限度。
中国幅员辽阔, 地域之间经济发展状况、学生的消费习惯差别较大, 因此制定的资助政策不可能与资助中遇到的所有问题能够完全对接, 总有资助政策无法顾及的方面, 因此客观上存在着政策的文本限度。针对政策无法观照的方面, 各高校就会根据本校所在地域的实际情况进行解读, 不同的解读方式, 使得执行者对政策的理解产生了很多差异, 导致各高校对资助政策执行的方式也存在较大差异, 因此, 资助政策所产生的效果不同的地区就会有所差异。
(二) 资助政策理解的限度。
资助政策制定的初衷是良好的, 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 制定者对政策寄予的厚望往往与一线执行者的理解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 这种差距造成了对政策理解的异化、走样, 这些有悖政策制定者的初衷。
众所周知, 资助政策中很多描述比较模糊, 没有明确具体的可操作指标, 现实中, 一线资助政策执行者班主任、辅导员往往在学校认定办法的基础上, 根据自己对政策的理解进行贫困生认定。贫困生认定中, 因为主观可操作因素过多, 就会导致贫困生认定中带有较多的感情倾向, 为给本班同学带来更大的经济利益或管理最省力原则, 班主任、辅导员就会根据自己的理解随意放宽认定标准或压缩贫困生名额。如果个别同学平时表现较好, 为人低调, 有较好的群众基础, 家庭经济一般, 也算不上困难, 但班主任、同学都会默许他们的申请而进入贫困生库。如果班主任对班级家庭经济困难的同学表现不满意, 他们认为给予过多的无偿资助不利于对此类学生的思想教育, 就会出现压缩资助名额现象。
(三) 资助政策执行的限度。
政策的制定者与政策的执行者对政策的理解总会存在一定的距离, 执行者不可能完全按照政策制定者的意图实现政策执行效果的最大化, 因此执行者的素质成为资助政策执行效果发挥的关键因素之一, 但这些因素难以由制定者来决定。
资助作为辅导员工作的常规内容之一, 相对其他工作而言, 比较独立, 因此, 资助工作往往分配给新任辅导员、兼职辅导员负责。刚接手资助工作的辅导员, 对政策的理解往往不够深入, 仅能按学校的模糊要求, 凭着自己对资助政策的理解按步骤进行操作, 因对政策的理解过于表面, 不够深入, 在资助政策执行中难以将“发展性资助”理念及“应助尽助、因人而助、育人为本”的资助工作目标全面贯彻, 造成资助工作简单化处理, 致使资助工作中存在一些可以尽量避免的失误。
(四) 贫困生认定的限度。
为确保贫困生认定程序的公平合理, 各高校都会在国家政策的基础上, 根据自身实际情况, 对贫困生认定程序重新进行规范。无论各高校的认定程序如何规范, 考虑得如何周全, 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总会存在一些模糊的界定标准, 比如高消费现象, 家庭经济好转等描述性的词汇, 在实际操作中难以量化和把握, 所以认定的过程中部分伪贫困生也会混进贫困生的队伍, 享受着国家的无偿资助, 这一现象始终难以避免, 说明了贫困生认定过程中的精确度是有一定限度的, 想做到尽善尽美, 无疑是水中捞月般不现实。
此外, 贫困生认定标准档次的确定相对来说比较清晰, 但困难的界定相对来说比较模糊, 因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条件虽然有明确的指标, 但这些指标很多都是动态的, 一线认定辅导员、班主任难以掌握收集的参考指标。如低保标准150%及以下家庭的学生, 各地标准不一, 难以界定。此外, 还有部分学生因个人原因, 如个人违纪、碍于面子等, 申报时没有申请, 当窘迫的生活影响到自身学习时, 才认识到申请加入贫困生库的重要性, 可此时他已丧失了申请的资格。因此, 认定过程中多多少少总会存在一些误差, 认定结果的精确性往往难以保证。
(五) 学生的道德限度。
道德的概念较为宽泛, 难以做到十分精确的考量, 所以对于我们要认定的贫困生, 确定要给予无偿的资助, 对于道德要求, 我们就从对一个学生的基本要求谈起。作为学生只要能够遵守校纪校规, 主观努力学习, 能顺利完成自身学业, 就应该符合资助的条件。对于那些违反校纪校规、主观不努力, 沉迷网络、不能顺利完成学业的学生可以不予资助, 因为他们的表现有悖于常理, 难以得到大家的认同。另一方面, 如果一个学生在日常表现完全是一个人的“本我”, 在自身能力范围内, 没有为同学服务的意识, 为了争取到各类无偿资助, 表现过于功利, 也可以不予资助。因为从这些表现中, 我们可以看出这类学生缺乏责任感和感恩意识, 这正是无偿资助中最忌讳的行为。
(六) 家长的观念限度。
由于各个地区经济差别较大, 学生家长的经济观念也会存在较大差异。有的学生家里条件不算困难, 可家长支持学生积极申报各类无偿资助, 同时当地对贫困证明开具审核不严格, 开具贫困证明相对来说比较容易, 经济不困难的学生就会很容易加入贫困生库, 享受着国家的无偿资助。但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 很多家长认为贫困是一种无能、耻辱, 所以家长不愿意让自己孩子档案里有相关记录, 所以家庭经济虽然困难, 他们也不会让孩子去申请各类无偿资助。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资助政策效果的发挥。
三、增强资助政策效果的对策
高校资助政策效果的发挥受制于诸多因素, 虽然不可能完全消除这些限度, 但是通过一些对策的实施可以有效地降低限制资助政策效果发挥的制约因素。
(一) 定期举行资助政策宣讲会。
针对不同层面的资助工作者, 定期举行各类资助政策宣讲会, 并鼓励资助工作者进行理论、实践研究, 加快他们对政策理解的步伐, 使他们对资助工作的理解更接近于国家制定资助政策的初衷, 使资助效果尽可能最大化。
(二) 稳定资助工作队伍。
有稳定才有发展, 资助工作亦是如此。建设一支稳定的资助队伍, 才能使从事资助工作的老师有学习、领悟资助政策的时间, 才能了解资助政策的变迁, 才能在不断深入的资助工作中加强对资助工作的理解, 逐渐形成资助工作的新理念, 所以要稳定资助工作队伍, 把资助工作以一项系统工程的方式来抓才能做到更好, 学生、家长才能更满意。
(三) 加大政府的监管力度。
贫困生证明的开具是否真实, 村委、民政部门有很大的责任。只有有力的政府监管才可以把高校贫困生认定送上便捷的快车道, 确保贫困生认定的相对准确, 提高高校贫困生认定的工作效率和精确度。
(四) 加大媒体多角度宣传资助政策的力度。
媒体全方位、多角度的宣传有利于学生家长了解国家的资助政策, 同时也要加强家长对学生申请贫困生态度的引导, 让家长对此有一个端正的资助观, 使国家的无偿资助得到合理高效的利用。
摘要:资助政策执行效果的发挥受到诸如政策文本、政策解读、贫困生认定、学生道德、家长观念等方面的制约和影响, 这些主客观因素对资助政策效果发挥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因此在资助政策执行效果的评估中, 要正视这种限度, 自觉采取相应的措施, 使资助政策执行效果得到最大化发挥。
关键词:资助政策,执行效果,限度分析
参考文献
[1] .唐文红.从物质资助济困育人到励志强能育人——民族地区高校能力发展性资助育人的现实探索[J].思想教育研究, 2011, 7:67~69
[2] .全力以赴狠抓落实努力推动学生资助工作再上新台阶——教育部党组成员、部长助理林惠青在2009年全国学生资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3] .吴海龙, 吴扬.包容性发展视角下的高校学生资助体系研究[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 2011, 2:83~88
[4] .田彩霞.对我国高校贫困生认定的几点思考——以浙江师范大学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08, 6
[5] .田彩霞.基于贫困生认定的大学生诚信危机剖析及重构对策[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08, 12
[6] .左红梅, 李民生.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主公平实现途径初探[J].江苏高教, 2010, 6:121~122
7.诚信感恩资助征文 篇七
泰戈尔曾说:“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漫天繁星。”所以如果我们不想因为曾经的错过让今天也成为错过,那就让我们擦干眼泪,勇敢的向前迈出。
所以不管曾经的我们是辉煌还是低谷,都不要为了曾经而骄傲和自卑。生活一直在继续,我们只有更加勇敢的面对生活,才能看到一个不一样的自己,优秀的自己,将来的你一定会感谢现在努力拼搏的自己。
未来的世界对现在的我们来说是一个谜,我们不知道未来的我们会是什么样子,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只有努力的奔跑,做好现在的每一件事,我相信你一定能成为你想成为的你,一个让你感到欣慰的人。
生活其实很简单,就像放风筝,把握住手中的那根线,然后放飞它,放飞自己的梦想,就算线断了,也不用奇怪,因为那没什么,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奋斗的目标,就算是失败了也没有什么,捡起梦想的风筝,继续放飞,相信自己总有一天,会越飞越高,越飞越远,最后到达自己梦想的天堂。
8.资助育人励志感恩征文 篇八
作为一个农村的孩子,我能安心上学是离不开父母的支持和鼓励,还有国家资助政策的帮助,他们是我继续学习的物质基础和保障。父母之恩大于天,这是自古如此,然而,我认为国家对我们的帮助更值得我们真诚的去感谢。自古到今,滴水之恩定于涌泉相报,我一定会努力,尽量让自己做的更好!让他们认为对我的付出是值得的,没有徒劳无功!
作为一个学生,我也在努力学习各方面知识。我知道我应该学会怎么回报社会和国家的关爱。当然,此时我也感到更多的责任和,激励自己再接再厉,继续前行!一方面,我也到了国家对我们贫困家庭的学生关爱和支持。另一方面,我也深深感受到国家对我们的期望与要求。在国家为我们解除后顾之忧之后,我们更应该把所有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争取取得更好的成绩,获得更多更大的进步。今天的我们接受来自国家的补助,明天的我们一定会用自己的努力命运。我们会好好学习,以优异的成绩回报社会。
9.资助政策感恩征文 篇九
一、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现状
2007年5月13日, 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该文件指出, 中央继续设立国家奖学金, 用于奖励普通本科高校和高等职业学校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中特别优秀的学生, 每年奖励5万名, 奖励标准为每生每年8 000元, 所需资金由中央负担。中央与地方共同设立国家励志奖学金, 用于奖励资助普通本科高校和高等职业学校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中品学兼优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资助面平均约占全国高校在校生的3%, 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5000元。国家励志奖学金适当向国家最需要的农、林、水、地、矿、油、核等专业的学生倾斜。国家助学金资助面平均约占全国普通本科高校和高等职业学校在校生总数的20%。财政部、教育部根据生源情况、平均生活费用、院校类别等因素综合确定各省资助面。平均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2 000元, 具体标准由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在每生每年1 000~3 000元范围内确定, 可以分为2~3档。意见同时指出学校应力所能及地为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勤工助学岗位, 优先安排特困生。高校有自己的市场、后勤集团公司、实验室、图书馆等, 这些都需要一定的临时工作人员, 可适当地设立勤工助学岗位。此外, 学校还可以利用与校外的广泛联系, 设立勤工助学中介机构, 让学校解决不了的经济困难学生到校外勤工助学, 同时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 在工作中学会自助、自立、自强。
二、资助政策存在的问题
我国建立并实施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 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作用, 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 严重影响着其功能的发挥。
(一) 奖学金
奖学金是由政府、学校、企业、社会团体或个人为鼓励优秀学生而设立, 但这种资助方式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第一, 奖学金受益面狭窄, 机会不均等, 在评定过程中缺乏科学性。第二, 奖学金的功能属于“奖优不奖贫”, 困难学生往往存在着各种客观不利因素, 学习优秀的并不占多数, 获奖机率明显偏小, 只有小部分困难学生能够获得, 而且不能保证每学期都获得, 获得的也多数是低额奖学金。第三, 奖学金额度差异较大, 虽然一些高校提高了奖学金的额度, 也存在着奖学金超过学费的情况, 但大多数奖学金资助额度与在校学生的基本需要还是有一定差距的, 仍然难以满足困难学生尤其是特困生的需要。
(二) 国家助学贷款
国家助学贷款是银行向在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放, 用于帮助学生支付在校期间的学费和住宿费, 并由教育部设立“助学贷款专项资金”给予财政贴息的贷款。但是, 在其实际操作中, 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第一, 国家助学贷款在办理过程中, 手续极为复杂, 而且有些地方出台了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不能挂科、补考”等很多限制条件, 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 如达不到相应的要求, 也申请不到国家助学贷款。第二, 银行贷款给学生是充分相信学生会如期还款的, 对于学生只有道德约束, 没有法律约束。国家助学贷款管理办法对于银行如何收回贷款并没有明确规定, 只是在助学贷款管理办法中这样写道:高等学校在读学生申请助学贷款要按照规定填写借款合同, 承诺离开学校后向贷款人提供工作单位和通讯方式, 承诺贷款逾期一年不还, 又未提出延期的, 可由贷款人在就读的高等学校或相关媒体上公布其姓名、身份证号码, 予以查询。第三, 学生毕业后流动性较大, 造成追踪难度加大, 银行收回成本几率变小, 虽然是国家贴息、负担坏帐, 也同样需要占用银行大量的资金。
(三) 勤工助学
勤工助学是在校大学生在学校及社会有关部门的统一安排协调下, 利用课余时间参加社会劳动, 获取报酬, 帮助完成学业的活动。勤工助学虽然简便通行, 容易操作, 但同时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冲击。第一, 勤工助学岗位投入的资金力度较小、岗位偏少, 多为照顾性质的福利岗位, 不能真正达到帮助学生的目的。第二, 勤工助学的岗位性质多为劳动型, 与大学生智力学习水平不匹配。第三, 许多学校目前并没有实行弹性学分制, 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较少, 当学习和勤工助学时间发生冲突时, 学生只能以学习为主, 放弃勤工助学的机会。第四, 大学是人生发展中的重要阶段, 学生的首要任务就是学习、积累各种技能和素质, 但困难学生由于受到经济的干扰, 不得不通过各种途径来获取基本生活费用, 对于各种技能培训、职业资格考试等拓展型学习,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往往无法获取, 呈现出教育机会的不平等。
(四) 助学金
助学金是赠与在校大学生, 用于解决其学习和生活困难的资助资金, 但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第一, 容易助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依赖心理和懒惰情绪, 不利于自立自强精神的树立。往往导致部分困难学生面对经济困难, 不是积极主动的去想办法, 通过争取奖学金或者勤工助学来解决问题, 而是消极被动地等待各种资助。第二, 如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能够以正确平和的心态来对待资助, 很容易造成部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第三, 助学金的受助面和受助力度非常有限, 在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地区各不相同, 发放困难补助在解决个别困难学生问题上效果显著, 但并不是每一个困难学生都有机会获得。
(五) 学费减免
学费减免是对家庭经济困难、难以缴纳学费的学生实行的减收或免收部分学费的资助政策。由于学费在整个大学期间所占的金额比例较高, 减免学费政策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性的措施。第一, 学费减免只是一个个别行为, 高校减免学费的学生比例较低, 资助额度有限, 因此大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并没有机会获取, 难以从整体上解决问题。第二, 学费减免制度没有通过立法形式形成规范制度, 也没有有效的实施办法, 又由于在操作过程中涉及金额较小, 难保资金用得其所。第三, 容易导致平均主义, 造成学生的懒惰心理。第四, 给学校造成很大的财政压力, 减少学校收入。
三、构建合理的资助政策体系
建立合理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不论是对社会的稳定、社会的发展, 还是学生的健康成长都起到举足重轻的作用。本文根据我国现有资助政策体系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分别从政府政策体系和精神帮助体系两方面入手, 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一) 政府政策体系
1. 增加资助类别和标准的弹性。
经济困难作为一种社会现象, 是相对的、是动态的, 而造成困难的原因是复杂的、是多方面的。因此, 在界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时, 政府应该制定一个动态的、弹性的分类和标准, 因定量而定性。对于特殊困难的学生, 政策应该予以倾斜, 针对具体情况, 给予特殊照顾。如单亲家庭、三孤人员、伤残人员家庭的学生, 学校要及时调查反馈, 对情况属实的学生实行弹性政策, 给予特别的经济资助。并为这些学生设立专门的档案, 在申请勤工助学岗位时给予优先考虑。对于家庭由于突发事件而突然致贫的学生, 也需要采取灵活的政策, 在短时间内调查清楚, 认定困难性质、确定资助标准、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 积极协助解决其他困难。
2. 建立健全学生资助工作机构。
只有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的专项管理机构, 才能够逐步实现学生资助工作的高效化、科学化、合理化。各高校应该在校一级设立专门管理部门的基础上, 设立各二级学院的专门科级机构, 要有专人负责、有专门制度、有专项经费、有专人管理, 指导本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资助方式来完成学业, 解决现有经济困难。同时, 还要特别加强资助后的反馈工作和管理工作, 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3. 规范学生资助工作制度。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 除了国家项目按照国家相应部门的规定执行外, 还应该建立各项规范制度, 如奖、助学金发放制度、激励性资助制度、用人单位资助制度等。还应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评议制度, 主要采取学生个人情况说明、辅导员、班主任的调查、班级同学、寝室同学的民义评议, 建立起一套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个人资助方案, 保证学生资助工作的公平性。大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中, 还应确立相关的监督机制, 在为每一位受助学生设计资助计划的同时, 监督该生在校期间的整个受助过程, 严密的监督体系将有利于学生顺利地完成学业, 保证资助给困难学生的资金不被挪作它用。
4. 建立多渠道的社会资助网络。
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学, 既帮助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接受高等教育, 又有利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 还折射出了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与公民的道德修养水平。我国应进一步加大力度鼓励各种形式的捐资助学, 大力开展社会互助、扶贫济困活动, 引领社会和企业资金, 利用校友资源, 设立各种助学基金和奖学金。各高校也应积极服务社会, 与社会各届广泛沟通协调, 争取多渠道的资助。各部门、各地区也要通过各种新闻媒介广泛宣传社会上捐资助学的先进典型, 营造全社会关注、关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良好氛围。
(二) 精神帮助体系
1. 实施心理援助。
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的健康成长, 需要通过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档案、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加强心理咨询等方式对其实施心理援助,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现实, 解决思想上的种种迷茫和困惑, 培养健康的心态。同时还应帮助学生树立自我调适, 把握自我, 争做生活强者的意识, 真正把困难当成磨练自己意志和毅力的宝贵财富, 力争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问题所导致的恶性事件扼杀在萌芽状态, 实现精神脱贫。
2. 开展诚信教育。
在助学贷款工作中, 学校要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诚信教育, 培养学生诚实做事、诚信做人的处事原则, 并告诉申请贷款的学生要做出还款与使用承诺。在办理助学贷款时, 实行诚实申请、合理使用、按期还款的全过程目标管理, 要通过多种形式宣传助学贷款政策, 指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会理财, 合理支配贷款和其它收入。
3. 增强自立意识。
在勤工助学中, 要通过开展岗前培训、推行岗位责任制和岗位考查等措施, 对受助学生进行思想品德、责任观念及自我保护意识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以劳动为光荣、以自食其力为骄傲的荣辱观, 使学生树立自强自立的精神风貌, 将贫困作为第二大学, 努力拼搏, 奋发成才, 力争获得更多的奖学金来改变现状。
4. 深化感恩教育。
“滴水之恩定当涌泉相报”是中华民族代代相承的道德精华, 学校每学期都应组织受助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参加义务劳动, 教育广大受助学生常怀感激、传递关爱、知恩图报, 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回报父母、教师、国家和社会。学校还应组织受助学生走进孤儿院、养老院、残疾人福利院、特殊教育学校等社会组织和教育机构, 让学生们了解到社会上还有很多人更需要国家的资助, 从而增强他们的感恩之心, 增强节俭意识和责任、义务意识。
总之, 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是一项巨大的工程, 解决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学问题, 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 还有利于高教事业的稳定发展, 更关系到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公正、公平和全社会的稳定, 是一个长期的课题。只有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共同努力, 探究、创新, 才能够构建一整套完备的资助政策体系, 方可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做好、做实。
摘要:为解决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习、生活等问题, 我国高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行“奖、贷、困、补、减、免”等一系列资助政策, 取的一定成效。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 为更好解决学生的困难, 应该建立新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
关键词:高校,困难学生,政策
参考文献
[1]钟央文, 钱晓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有效认定机制的再思考[J].辽宁教育研究, 2008 (2) .
[2]张蕊.高校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信息, 2008 (15) .
[3]周杨, 赵永吉, 高云, 王仲德, 郭明友.新资助政策体系对解决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就学问题的政策效果[J].高等农业教育, 2008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