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昙花的状物作文

2024-11-08

描写昙花的状物作文(16篇)

1.描写昙花的状物作文 篇一

昙花,又称为琼花,很多年才开一次,而且花期很短。多在夜間開花,昙花的花开起来大而美丽,香气四溢,且開花的時間一般只有4-5小时时间,隨後便逐漸枯萎凋謝,因此得名“月下美人”。

你见过昙花吗?很少有人见过昙花。据说,「昙花一现」最是珍貴,人们常用“昙花一现”来形容出现不久,顷刻消逝的事物。虽然昙花生命之涯很短暂,但是它的美丽却每个人的心里种下,也许十年,也许二十年,都不会把它忘记,是真的因为它太美了吗。我想应该不是的,主要的原因是物以稀为贵。很多人为了能见到昙花,可以几夜不眠不休的等待,只为了领略它的精采,随后看到它的凋谢。

还有很多人无缘见到昙花,却在心里把它想象的美丽无比。人往往就是这样的,不是事物本身的完美,而是人把它想的完美。如同人的感情。世上真的有不要天长地久,只要曾经拥有的感情吗?世上真的有人可以如此洒脱吗?世上真的有人愿意去追寻那昙花一现的爱情吗?我是不会的。

虽然梁祝传说真的很美,可是没有人会去重复它的故事,每个人都想要拥有完美的爱情,没人喜欢不完整的恋情,但是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人去追求那网络虚有的爱情呢?对着那闪烁的莹屏,对着亮了暗,暗了亮的头象,不停的释放着自己的情感,不觉得很苦吗?思念一个人的滋味,就象一杯苦咖啡,无法用言语来喧泄,只能在心里默默的体会。

2.描写昙花的状物作文 篇二

介绍植物抓特点,枝叶花果样样全。

一年四季顺序写,生长过程一条线。

形状颜色和滋味,比喻拟人写有趣。

联系生活述感受,描写细节有情趣。

引用诗句来赞美,画龙点睛多趣味。

介绍动物有要点,外形习性是重点。

描写特点抓外形,总分说明条理清。

联系生活写习性,吃睡玩飞和叫鸣。

生活细节要具体,写出特性有感情。

介绍物品三要点,外形结构功能全。

文具玩具最常见,生活用品有万千。

描写外形有顺序,描写结构按空间。

描写功能述生活,典型细节写一段。

开头介绍名来历,结尾赞美把睛点。

状物要写建筑物,远近特点仔细看。

参观过程交代明,描写特征抓重点。

空间顺序细说明,看听想到都写全。

色彩形状细描绘,比喻联想有趣谈。

3.早谢的昙花 篇三

生命中许许多多的经过,对我们十二岁的花季来说只是开始,但对有些人来说,让他再来一次,无论辛酸、清贫,只要能重新来过,感受着无数的经过,什么都值得。

那是八月的一个艳阳天,他和几个好伙伴相约,来到因雨季水位暴涨的河边,他们跳入看似平静的河中,决定在水中痛痛快快玩个够。他虽然是个“旱鸭子”,但为了显出自己是“一把好手”,也学着别人的样子游起来。他们尽情地在水中嬉闹,玩得忘忽所以,可谁又知道死神那只大手正紧紧地拉住其中一个人的大腿。大家玩累了陆陆续续上了岸,可他却偏离了方向,顺着水势游得离岸越来越远,离死亡却越来越近。忽然他被卷进漩涡,他拼命挣扎,岸上的伙伴感觉不对劲,有的赶紧跑回村里去叫大人,有的找来树枝想拉他上岸,但他伸了伸手沉了下去……当他被闻讯赶来的人们找到救上岸时,一切都晚了,这朵昙花永远凋谢了,闭上了眼睛,长眠不醒……他就是曾与我们朝夕相处的同班同学。

十二岁的花季少年,却在贪玩中丧失如花的生命,难道不值得我们警醒吗?“人生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给予人的只有一次。”我们应该万分珍重。如果我们没有办法增加生命的长度,那么就用“知识和智慧”去提升它的“质量”。一个人要想获得事业上的成功、生活中的快乐,必须有一个前提保障——健康和平安。

太原市清徐县孟封小学六(一)班

4.描写昙花的作文800字 篇四

瞧,这昙花,在月光的照耀下,显得洁白、美丽,宛如一位温柔娴雅的美人。它的花瓣外层细长,带着点黄以及红;内层略微宽些,可真像这位美人的纤纤玉手。再来看看它的叶子:叶子为草绿,细长扁平。那一根根叶脉在这叶子上,就像是刻上了花纹一样。一盆昙花,若没有茎,那便是不完整的,它的茎是深绿色的,粗壮挺拔,若不粗壮挺拔,它又哪能撑起这些花叶呢?

昙花不仅是美丽动人的,还是香气迷人的。它的香气,是一种清香,闻起来不会腻,也不会太淡。多一分则嫌浓,少一分则嫌淡。这清新淡雅的香气,飘荡在空中,清香四溢、扑鼻而来,简直不要太好闻啊!这香气,又有谁会不喜欢呢?

众所周知,昙花是在晚上开放的,而且在渐渐绽开后,过1、2个小时就慢慢枯萎了,整个过程仅4个小时左右。正因如此,故有“昙花一现”之说。除了“昙花一现”以外,昙花还享有“月下美人”之誉。这“月下美人”,恐怕是因为在月光下的昙花洁白如玉,又有绿叶的衬托,所以十分美丽动人吧。

昙花的美丽已经被世人所知,我们就来更深入了解一下吧!

昙花,又称琼花,月下梅,悦来美女等。每个名字都是如此美好而富有诗意。每株植物高约1―2米,主枝直立,呈圆柱形。茎上生长不规则的枝条,茎的叶片是绿色和扁平的。然而,它的茎的边缘是波浪形或凹形的,没有刺。花生长在茎的边缘。开花时为白色,开花期为7月至8月。为什么它会成为一朵短命的花呢?这与其起源的气候有关。它生长在墨西哥的热带沙漠中,晚上8点之前的高温和午夜之后的低温不利于开花,为了减少水分流失,它逐渐形成了在短时间内开花的习惯。昙花喜欢温暖潮湿的环境,不耐霜冻,不能暴露在强光下,所以要养好昙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哦!

我喜欢昙花,虽然这昙花只是“刹那间的美”、“一瞬间的永恒”,但是仍然令人印象深刻。我记住了它的美丽动人、它的香气迷人、它的开放时间以及它的美誉和模样。

5.描写昙花的作文400字 篇五

一天上午,爸爸在花店买了一些昙花的种子。我高兴极了,赶紧把它埋进一个小花盆里。几天过去了,它已经探出了绿色的脸颊,似乎在说:“你好呀!小主人。”几天后,它已经长出了一个鸡蛋大小的花苞,好像随时都会绽放。就在第二天晚上,奇迹发生了……

那一天晚上九点左右,我站在昙花旁赏月。突然,昙花慢慢地绽开了笑脸。绿色的茎上连接着一朵朵洁白如玉的花瓣,花瓣末端微微上卷。风起时,一阵淡淡的花香回荡在空气中。

大约一小时后,昙花就枯萎了,为什么昙花的生命如此短暂,它还这么努力绽放?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后来,我了解到昙花的花语是永恒。即使昙花生命短暂,它也想活出属于自己美丽,这样才能让自己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

6.小学生如何写好状物作文 篇六

一、抓住景物的特征,全面细致地观察

观察和感受景物不仅要用眼睛仔细观察,还需要调动各种感觉器官。从不同角度、不同感觉、有动有静地写景,能让人读来身临其境。如著名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就写出了从不同的角度看到庐山的样子。再如:叶圣陶的《记金华的双龙洞》:“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准确写出了溪流经过时的样子。又如:老舍先生笔下的大兴安岭的山势是“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绵延起伏,温柔可亲。他写林海,工于调色,在他的调色板上,绿色是那样变化无穷:宛如一位技艺精湛的丹青妙手,“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特别是“在阳光下,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这一囊括比喻、拟人、反问三重修辞格的句式,给我们描绘出一幅立体、绚丽的画卷,使人感到一种说不出来的美。他写花更具特色,你看:“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恰当的比拟,敏锐的观察,绘声绘色的描绘,美不胜收,妙不可言,怎不令人折服?

二、把握写景顺序,写出层次

我们在描写景物时,可以由高到低,由远到近,由整体到局部,由物到人,由动到静,等等。总之,把握住写景的顺序,描写出的景物才能层次分明,清晰自然。描写景物的顺序通常有两种:一种是时间顺序,比如写一棵树,我们可以按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写出它在各个季节是什么样子的;还有一种是空间顺序,例如我们描写一座山峰,就可以写远处看它是什么样子,近处看它是什么样子,或者从上看是什么样子,从下看是什么样子等。比如:《乡下人家》中“几场春雨过后”,“在夏天的傍晚出散步”,“秋天到了”,采用的就是时间顺序;《观潮》一文对潮水的描写就采用了由远到近的空间顺序。

三、展开合理的想象

在对景物进行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张开想象的翅膀,根据所见所感展开合理的想象,再把景物状态、颜色、声音、气味描写出来,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桂林山水》中,作者在观察的基础上展开联想和想象,作者从桂林山的“奇”,想象出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使景物内容更加丰富,充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又如:《林海》一文中,作者从千山一碧、万古长青的林海,联想到广厦、木材,直至日用家具,“有多少省市用过这里的木材呀!”此句将大兴安岭同祖国各地紧紧联系在一起,使人感到了它的存在,认识到它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所起的举足轻重的作用,“亲切、舒服”之感顿涌心头。

四、注意情景交融

写景的目的,不应为写而写,重要的是反映作者的思想感情。处理好“景”与“情”的关系。景与情贵在融合,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才能达到水乳交融、不可分离的境界。只有这样,才能为文章注入活力,才能写出生动形象的文章。比如:《林海》一文,通览全文,字里行间处处流露出作者的一腔赞美之情。作者正是凭借这真挚的感情,讴歌了大兴安岭,讴歌了绿色宝库———林海。他告诉我们,大兴安岭不仅是良材产地,还是科研基地。人们利用大自然,改造大自然,“给大兴安岭添上了新的景色,添上了愉快的劳动歌声”。这说明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因此,作者情不自禁地联想到“兴国安邦”的意义,其结束句,既深化了文章的中心,又余味无穷,耐人寻味。

五、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

只写静景,很容易使文章呆滞,而只写动景,又可能失去稳定。只有将静态描写景物形态特征和动态描写利于传神的长处结合起来,所绘景物才会具体、生动,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如:《爬山虎的脚》一文中第二自然段的“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就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描写手法体现爬山虎叶子的不同特点。又如:《鸟的天堂》中作者第一次经过大榕树时,对榕树的描写采用了静态描写;第二次经过大榕树时,则采用了动态描写,让文章更加具体、生动。

六、充分运用修辞手法

古今中外著名作家成功的写景片断都是非常具体、形象的。许多作家不约而同地运用了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在描写景物时,适当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能把景物描写得更加生动。如:“春天,她像童话里的仙女。山顶的嫩绿色的落叶松,像仙女的纱巾。山间的绿树,像仙女的绿袍,其间盛开的白色梨花,就像点缀在绿袍上的花朵。山下的樱桃花丛就像仙女的花裙。山脚下的一片片蒲公英花,就像仙女穿的黄色绣花鞋。”这里的比喻浅显易懂,并且把比喻和拟人结合在一块使用,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趣味性,更加显示了出对春天的热爱之情。

7.昙花一现的清朝国歌 篇七

光绪三十年(1904年),京奉铁路建成,慈禧太后乘坐火车赴沈阳,途经天津车站时,袁世凯亲自带着一班乐队前来迎接,在宽敞的站台上举行欢迎仪式理应高奏国歌,然而清朝没有国歌,而绝大多数人也确实不知国歌是何种东西,所以袁世凯的乐队奏起了法国的《马赛曲》。长期在清宫执事的德龄公主曾随父裕庚出使过法国,这首著名的《马赛曲》早已耳熟,她在此场合听到《马赛曲》感到啼笑皆非。

事隔一段时间,德龄公主无意之中提起了这件事,并向慈禧太后建议制定一首国歌,以免再闹出这类笑话。慈禧听了觉得言之有理很是赞同,但过后却将国歌一事丢到脑后去了。

慈禧死后的宣统三年(1911年),当时有人提议由清廷的典礼院制定“国歌”,翻译过《天演论》等书的严复被任命为编制国歌的人物之一。终于,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首国歌——《巩金瓯》问世了。不过,清廷“谕旨颁行”的“国歌”颁行不到一个星期,10月10日革命党人发起的武昌起义取得了胜利,随着清政府统治覆亡,清朝国歌也就此结束了使命。

8.描写昙花一笑的作文 篇八

夜,城不城,漆黑,黑一片,不见一丝灯火。

稍仔细些,能些许看出一丝灯火。在城中。

府邸不小,三进三出,门紧闭着。

见灯火的是一间偏房,油灯不明,隐约可见到一个人的影子。

一白衣少年倚墙而坐,缓缓擦拭着一把古剑。古剑却没有剑鞘。

噔噔噔,一仆人疾步打开大门,进入这座府邸。他神情严肃,举步慌张。“少爷!少爷!你在哪里呀?”仆人轻声叫道。

偏房的.门开了,男子飘然而出,持剑来到院中,遇了那仆人:“莫慌莫慌,是何事,慢慢讲来。”“又死人了,和以前一样!”仆人尖声叫道,欲言又止。那少年低头默思。

几天来,城中不断有人莫名死亡,说是死亡,却有鼻息,又有脉搏,十分不像死,却又十分像死。

“少爷,咱走吧,呆不下啦!!”仆人说道,似有一百二十分的恐惧。

“他人之事,与我有何干系!?”少年由静变恼,背过身去,不再言语。

“听说,有个道士来过,说是城西有妖气,这妖气可非同一般,似有九分仙气。那道士说完就离去了,不曾再回来。”仆人补充道。

“小爷倒要看看,哪个妖敢伤我司马小白!?”

仆人知道,这年轻人——司马小白,恃有艺在身,再有一把宝剑——钛白,十分的狂妄,二十分的冷漠,三十分的似迷,让人捉摸不透。

“少爷年少气盛,我身无片艺,立不下足,我想——”

“滚!爷不需要任何人!”

9.描写落叶的状物作文 篇九

深秋的早上,我在公园里悠闲地散步。“踏踏踏……”,什么声音这么好听?我不由自主地停下了脚步,往下面一看:原来是走路时脚踩着落叶发出的声音。我抬头看向远方,哇!实在太美了!林间小道上铺满了金黄的地毯,而晨练的人们也像电影明星似的走在地毯上呢!“呼呼”风儿一吹,地上的落叶开心地奔跑、翻滚、嬉戏着,它们真像一群活泼顽皮的小孩子哩!

落叶是怎样往下落的呢?想到这儿,我便抬头看向树梢:刚刚还挂在树枝上的落叶宝宝,被调皮的风儿一吹,便慢慢悠悠、摇摇晃晃、依依不舍地从大树妈妈的怀抱里脱离了,它们向下飞时,就像一只只彩色的蝴蝶在翩翩起舞呢!

我的目光随着落叶移动,仔细地观察着地上的落叶。它们有红色的、淡黄色的、橘黄色的、棕色的、黄中带点绿的……当然了,它们的.形状也各不相同,有的是五指山形,有的是心形,有的是扇形……落叶的大小也不一样,大的叶子竟然比我的脸还大,而小的却只有我的小拇指那么小哩!

在这一片“落叶海”中,我不禁捡起一片梧桐叶,仔细观察了起来:它黄中带点绿的颜色,样子像一座五指山,我闻了闻感觉还有一股泥土的幽香,沁人心脾,令人神往。接着,我又摸了摸,它有点粗糙,还有一种很刺手的感觉呢!它虽然有些黄,但是他的文脉却很清晰,左右上下都是像树的枝杈一样,也像人手背上的青筋。

10.杰出青年的昙花一现 篇十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在中国人的心里,这两句诗是早已生根发芽开了花的。我曾无数次地想,能写出这样纵横捭阖的句子的,那一定是风度翩翩的中年人,有江湖地位,早看透世情,又豪气冲天。没曾想,竟是个年轻小伙,于是,这诗句因为他花样少年(至多是青年)的身份,又多了几分浪漫写意。

这小伙便是王勃。

王勃是个天才,鼎鼎有名的杰出青年——居“初唐四杰”之首,另一杰出青年杨炯这样描述他:“九岁读颜氏《汉书》,撰《指瑕》十卷。十岁包综六经,成乎期月,悬然天得,自符音训。时师百年之学,旬日兼之,昔人千载之机,立谈可见。”

王勃还是个短命鬼,光芒万丈之后,如同昙花,早早地耗尽了他的时间。676年,他渡海溺水,惊悸而亡,时年27岁。

他短短的一生如同流星闪耀迅疾而过,留下了诗文八十有余,作品之中,以《滕王阁序》最为知名。篇名平平,不容易让人牢记,但假以时日,当你读到这惊世名篇,自能体会它的洋洋洒洒,也能感受到他的不世之才。当然,你也会看见很多不认识的字,还有很多你认识了没几天又会忘记写法的字,正常,我就是这样的。

关于《滕王阁序》,还有个名动一时的故事。

675年秋(没错,就是他去世的前一年,回光返照式的诗情与人品大爆发啊),王勃前往交趾看望父亲,路过南昌时,正赶上都督阎伯屿新修的滕王阁落成,重阳日要在滕王阁大宴宾客。王勃前往拜见,阎都督便客气地请他也参加宴会。阎都督此次宴客,原本是为了向大家夸耀女婿孟学士的才华。他让女婿事先准备了一篇序文,要在席间当成即兴之作书写给大家看。于是,宴会上,阎都督先是让人拿出纸笔,假意请诸人为这次盛会作序。大家知道他的用意,所以都推辞不写,而王勃不知底细,毫不客气,接过纸笔,当众挥笔而书。

阎都督这下不高兴了,拂袖而去,躲在房间里不出来了,他派人去看王勃到底写了些什么。听说王勃开篇写道“豫章故郡,洪都新府”,都督便说:“不过是老生常谈。”又闻“星分翼轸,地接衡庐”,他沉吟不语。等听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都督大叹:“此真天才,当垂不朽!”

11.描写青蛙的状物作文 篇十一

小青蛙的家有着强壮的爸爸,有着美丽温柔的妈妈,还有那顽皮的.哥哥。

小青蛙是家里嗓门最大的。

它是一个爱唱歌的小青蛙,每天从早到晚唱歌。有一次妈妈劝小青蛙说:“孩子,你不累吗?天天从早到晚的唱歌?”小青蛙很干脆的回答说:“不累。”为了证明自己有这个实力,小青蛙还特意去报了“森林歌唱大赛。”之后,它每天很早就起床,很晚才睡觉,它妈妈都心疼死了。正式比赛的那一天,小青蛙信心十足的走上舞台,唱起了这样一首它自己编的歌:“我是快乐小青蛙,我要帮稻田捉害虫,我是稻田小英雄,人人都会喜欢我。。。。。。”它的歌一唱完,台下便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到了颁奖的时候,小青蛙还获得了冠军。从此,妈妈再也不为小青蛙唱歌而担心。

12.描写柳树的状物作文 篇十二

有人说柳树柔弱,但我却赞美柳树坚强,生命里强!

当大地还有残雪,果园里的杏树光秃秃的时候,柳树的枝条就柔软了,变青了.春风一吹来,它就摇着长长的手臂,像是对人们说:“春姑娘来了,春姑娘来了!’看,是谁第一个换上了绿色的新装?是柳树换上了鹅黄色的衣服.看:随风飘摆的枝条,细细的叶子,多美啊!真是”碧绿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它为春天,增添了柔和的色彩美.

夏天来了,雨水多了,阳光也更充足了,太阳烤着大地,这时候正是柳树茂盛的时候,它好像在把它全部的生命力展示给人们.它的枝条长长的,很柔嫩,枝条上长满了细长的叶子,枝上生枝,那么多的枝条,那么多的叶子,密不透风.它们一棵棵都像一把绿色的大绒伞.下课了,同学们玩得满头大汗的`时候,就到柳树下去乘凉.同学们在柳树下谈笑着,有的跳舞蹈,有的唱歌,风一吹来,柳树就伴随着同学们的歌声,也唱起歌来,跳起舞来.

有人说柳树柔弱,但我却赞美柳树坚强,生命里强!

柳树的适应能力很强,春秋都易活.有一次,我家围院子上午栅栏,恰巧把柳树桩夹在大门两侧,没有人给它浇水,也没有人给它施肥,但很快,它自己活了,发出翠绿的嫩芽.我望着这发芽的柳树,想起革命前辈,他们想柳树那样灵活,走到哪里,就把革命工作做到哪里,就把那里的群众组织起来,在那里扎根发芽.

13.昙花一现的上海龙门书院 篇十三

龙门书院由上海道台应宝时于同治六年拨银一万两,在本地藏书家李筠嘉位于城西的别业“吾园”基础上增建而成,有讲堂、楼廊及学舍四十一间。四周陂塘芦苇环绕,颇似村舍民居。书院初期,招录学生极为严格,龙门书院第一期学生仅二十名。由道台应宝时亲自出题,从苏州、松江、太仓三府举人、贡生、童生等应答的二百九十份试卷中,先行选出超等二十名、特等二十二名进行复试,最后再行录取。书院以程朱理学为尚,提倡躬行实践,师生待遇优厚,仅学生每月膏火银即达四两。历任山长如顾广誉、万斛泉、刘熙载等,均为当代理学名儒,束身严格。第一任山长顾广誉“手披口讲,不敢自遐逸”(见杨抱朴:《刘熙载年谱》引《行状》)。临终时,仍把学生招至榻前,谆谆教诲。第二任山长万斛泉为定《上海龙门书院条约》,要求学生“即泉所言未允,所行未当,诸君不妨穷诘,教学相长,无犯无隐”。特别是到了第三任刘熙载担任山长时,龙门书院更是发展至巅峰。

刘熙载字伯简、又字熙哉,号融斋,江苏兴化人。自道光二十四年,三十二岁中进士后,几乎就再也没有离开过教育岗位。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编修、国子监司业、左春坊左中允等。咸丰三年,刘熙载入值上书房,担任诸王子的老师,因清正廉洁,不受馈赠,以至于大风雪天也无钱雇车,衣服鞋履又脏又破,被王子们嘲笑为“厨子翰林”。咸丰知道后,特意外放刘担任时人所艳羡的号称“美官厚禄”的广东学政,希望能对其有所补益。(见胡思敬:《国闻备乘》卷一:“翰林仰首望差,阅三年得一试差,可供十年之用;得一学差,俭约者终身用之不尽。”)孰料,刘熙载视学期间,连所巡历州县馈送的考场费、临时借调来的工作人员和提供的设备,这在当时已经成为普遍可以接受的潜规则的做法都不接受。这样的做派,自然使其无法在官场容身,好在刘熙载“贞介绝俗”的声名却由此广为传播,为他赢得了当时士人的普遍尊重。因此辞官后不久,就被应宝时聘请到龙门书院担任山长。刘熙载上任后,即以院为家,常驻于书院,成为龙门书院任职时间最长、教育成就最为卓著、最为学生信服的山长。在他掌院的十四年中,无论祁寒酷暑,每五日必一开讲,中午则和学生一起聚会讨论,一方面交流彼此学习所得,一方面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考查。晚上,则巡查学生宿舍,直至深夜。平时学生有事请假,也严格限定时间,以致外面的人仅从外貌气质上,就能判断出是不是附近龙门书院的学生。胡适曾谈及他父亲胡传当时作为一个普通学生来到龙门书院学习时的感受:“父亲进学之后,参加了几次省试都未能如愿。因此他深深了解他的学业为战火所耽误了,所以他决定到上海去进那些战后重开的书院,继续进修。经过慎重考虑之后,乃于一八六八年春初,进了新近复校的龙门书院。该院山长(院长)刘熙载先生是当时扬州有名的经师。父亲被录取之后,便在该院读了三年——从一八六八到一八七一年。在父亲的《回忆录》里,他记载了当时书院里的生活,特别是一些同学之间的交往与学习的经验。他的同学之中后来有许多都在政治和学术上有相当成就的。父亲对这位了不起的刘山长的教学方式也有所记载。他说所有在书院中受课的学生每人每日都得写有一份‘日程’和一份‘日记’。前者记载为学的进度;后者记录学生的心得和疑虑。为这种‘日程’和‘日记’的记述,该院都有特别的印好的格式,按规格来加以记录……其中有趣而值得一提的,便是这印刷品的卷端都印有红字的宋儒朱熹和张载等人的语录。其中一份张载的语录便是:‘为学要不疑处有疑,才是进步!’这是个完全中国文明传统之内的书院精神。”(见《胡适口述自传》第二章《我的父亲·考试和书院教育》)书院严格的教学和极具特色的教学方式,自然受到了学生的欢迎,一时“远近之士,闻风来学,前后著录数百人,学舍不能容,辟旁屋处之”(见沈祥龙:《刘先生行状》)。袁昶、张焕纶、鹿传霖、李平书等,即是其中的佼佼者。

然而好景不长,就在龙门书院蒸蒸日上,人才培养卓见成效的时候,光绪六年五月,刘熙载突染寒疾,因自感不起,旋辞职返乡,并于翌年,卒于兴化家中。

继其任者为安徽和州的鲍源深。而龙门书院也就从此开始走向了衰落。

鲍源深字华潭,号穆堂、澹庵,安徽和州(今和县)梁山镇人。此公出身官宦世家。祖父鲍本泰,赠光禄大夫,翰林院编修。父鲍东里赠光禄大夫、振威将军、大理寺少卿。兄鲍源薰、鲍源煦曾任翰议大夫、江西知府。虽小有文才,曾于道光二十七年中进士,廷试第三名(俗称“探花”),但学问上却未见过人。历任工部左、右侍郎、顺天学政、江南监临官等,此时正从山西巡抚任上卸职,思谋一美差养老,于是看上了龙门书院山长职位,习于官场游戏规则的鲍源深,找来一位官场大佬出面向上海当局施压,最终得偿所愿。

鲍上任后,立刻就显示出与前几任山长不同的官场作风。一是将自己的寓所安置到书院之外。二是取消每日的师生见面讨论制度。如有学生执业以请,就说:“你们都是高才生,哪里用得着每天来考查?”学生外出请假,就说:“你们这些人的人品,还有什么信不过的?需要限制?”时日既久,书院门禁形同虚设,随意进出者有之,日夕在外游荡者有之,昔日严谨笃實的学风荡然无存。

光绪七年六月廿七日,《申报》刊登出一则《书院失窃》的简讯:“本埠龙门书院之肄业生,时遭失窃,迭经报案,赃贼迄未一获。近日周君和叔,闻又失去棉被、洋毯、面盆等件,虽所值无多,不足介意,然以春诵夏弦之地,叠来宵行昼伏之人,实属不成事体。兹悉已禀报捕厅,曾未知能破案否?查书院后墙外,为邻人倾弃垃圾,业已积成土阜,是以小窃出入无须穿穴,尽可逾墙也。”此时书院管理之混乱,学生纪律之松弛,可见一斑。也正印证了前人所言:“(教化纲纪)百年必世养之而不足,一朝一夕败之而有余。”(见顾炎武《与人书九》)

龙门书院早已成为历史,但它留给后人值得思索的地方却很多。一、治大学,如烹小鲜。办好一个书院固然要靠专家,但教育非一朝一夕之功,这就要求后来继任者,能有着和前任相同的教育理念,这样才能更好地延续以前的传统,孕育出书院的精神和特性。龙门书院前半的辉煌,主要得力于顾广誉、万斛泉、刘熙载三任山长一致的学术理念,光绪《松江府续志》卷十七《学校志·龙门书院》就说,“煕载皆因顾先生之所以教人者而不变”,所以才能一方面延续原有的优良传统,一方面塑造出龙门书院独有的精神。而不能把书院混同官场来加以管理,仅仅注重其资历、职衔等。表面上看,龙门书院走了个前广东学政、二甲进士,又来了个前顺天学政、一甲探花,教学力量似乎不仅没有削弱,反而还有所加强。但学校不等同于官场,一个人的学术水平高低,也无法仅仅通过学衔、官阶来衡量的。二、办好教育,固然需要提高教师的待遇,但在腐败的社会里,越是待遇优渥的部门和职位,越是容易成为权贵觊觎掠取的目标,成为腐败的渊薮。徐珂《清稗类钞·万刘主讲龙门书院》说:“应(宝时)初意,欲驾学海堂而上之,专讲躬行,辅以文术。然学海堂定制,用意极精,以广东物力之富,道光全盛之时,而公费岁入不过五百金,仅可自给。但立学长,不立山长,学长若缺,即由学生推补,阮文达公(元)当时创建,其俭如此。上以杜贵要挟荐,下以杜游间请托,而专为真读书之士谋一下帷地也。龙门大旨与学海相类,而主讲者束优厚,予人以觊觎之端,未及二十年,时移而事迁矣。”呜呼,可谓痛矣!

14.描写乌贼的状物作文 篇十四

今天晚上,小姨请我到晋江衙口海滩旁边的一家名叫“夏威夷”的餐馆吃海鲜。餐厅里人山人海,有的人在津津有味地吃着饭菜,有的在玩鹘子喝酒,有的在和服务员讨价还价,这些和着劲爆的音乐声把整个餐厅渲染得热闹非凡。看到这些,我的心情一下子变得开朗了

:“这家店这么红火,海鲜饭菜一定很可口!”想罢,便兴高采烈地和小姨、表妹去点菜了。

过了一会儿,第一道“爆炒小乌贼”端上来了,这是这里的名菜!饥肠辘辘的我,这时可不管什么礼貌,一把“抄”起筷子,不管三七二十一,一下子就夹起两只塞进嘴巴里,“咯啦!咝——”随着牙齿咬合的脆响,一股东西就像高压水枪里射出来一样,打得我的牙龈发疼,还带着海水的咸味,我十分好奇,并便用舌头舔了一下那股东西,“呸呸呸!”我苦歪着脸,屈着脖子品,拼命往桌子上吐那东西,原以为那是一般的汤汁,谁知吐在桌面上竟一团“墨汁”!

“怎么这么黑啊!”我突然感到恶心,便随手用袖子擦嘴巴。

“这是乌贼汁,很有营养的!”小姨说道。

得知那东西竟然是乌贼的“墨汁”,我更不敢吃了。紧接着,臭美的我连忙朝桌子上玻璃低头咧开嘴,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我的容貌全“毁”了:本来洁白的牙齿一下子全变成了“大烟牙”和“黑蛀牙”!嘴里好像还有一股醒臭味,沿着嘴唇,两边的脸因前下擦时不小心都像被煤炭抹了似的,黑不溜秋,就像一个刚下班的煤矿工。“怎么办,这样子我怎么见人啊?”看到这个样子,我心里觉得很不好意思,然而当我抬起头来时,忍不住哈哈哈哈大笑起来,因为小姨和表妹也和我一样变成煤炭工了。

15.描写昙花的作文800字 篇十五

暑假的时候去一个亲戚家,天南地北乱侃一通后,忽然阿姨神秘地跑过来,做了个“嘘”的手势,轻轻地说:“昙花要开了,你们看不看?”老爸老妈听了一脸雀跃,我嘴上没说,心里却不屑一顾。心想这短命的植物有什么好看的。妈妈一把拉起我,说:“走啦,别老想着看电视。昙花一现,千载难得。”我只得无奈地跟在他们后面。当鱼儿一个个都翻着肚皮在水面上,小河里到处都是小鱼、小虾的尸体,到处都是塑料袋、废纸等垃圾时,我就想:那些人到底有没有人性啊?想到这里,我又伤心起来。

来到阳台,昙花已经开了一个口,但还是小小的花骨朵儿。大人们继续聊天,我望着天空数星星。说着说着,他们又突然停了下来。我不解地望过去,发现昙花又张开了一点。阿姨把厅里的灯关了,只剩皎洁的月光照在它墨绿的叶子上。

我们不约而同地屏息凝视。昙花可能觉得很不爽,好像顶不住我对他的鄙视,慢慢地打开了自己的花瓣,鹅黄的花蕊微露出来,散发着阵阵清香。

当昙花开尽,迎着光芒傲立在花盆上时,我知道了什么叫做“惊艳”。她犹如舞台上、镁光灯下耀眼的星辰,那种感觉很难用言语表达,只是当你闭上眼睛时,这情景依然犹在眼前,久久不能忘却。

我目睹了她最风光的时刻,默默地回到厅里,不忍看她的衰落。这不是惋惜,更不再是嘲弄。没有人能抨击别人的梦想,你可以说昙花成功了,博得世人的追逐、赞叹,也可以说她不成功,只有短短的几个钟。但昙花无悔,流星无悔。

想到自己写字时,总喜欢滴几滴墨水在一碗清水里,看他慢慢扩散成花,为自己平添几分乐趣。很多人说楷书一笔一划的不麻烦么?一个笔画有时练几个星期,很枯燥。我不觉得练字是枯燥的,因为这是我的梦想。我无悔,我快乐。

16.强学会:昙花一现的事业 篇十六

这份报纸叫做《万国公报》,文章分为学校军政各类,形式与官府邸报相仿。报纸的稿件除转录其他报刊外,每期都有论说一篇,在这些文章里,作者大谈变法维新,宣传“富国”“养民”“教民”之法,同时也不乏对于开矿、铸银、制机器、造轮船、筑铁路、办邮政、立学堂、设报馆等新鲜事业的论述。

《万国公报》每两日一期,由京城发送邸报的人连同宫门抄分送给在京的官员们。最初,许多收到报纸的官员并不知此报的由来,有人揣测出自总理衙门,也有人揣测出自外国公使馆。后来,当人们得知这份报纸乃是出自南海馆(康有为在京寓址),而办报之人,就是之前曾在公车上书中大出风头的康有为师徒时,无不大为震惊。

当初,康有为以洋洋洒洒万余言阐述其变法主张的第四次上皇帝书被拒后,不由得深切体会到变法环境的艰难。他感到,那时国人虽然“敌忾心颇盛”,但却“懵于世界大势”,甚至中国的士大夫阶层对外国的政事风俗都了解太少,几乎可以说是一窍不通,而堂堂的京师却无人敢于创办报纸,以开通知识、更新风气。

在新政遥遥无期,而他心灰意懒,几乎要离京南归的时刻,康有为又被几位朋友以“变法还大有可为”劝留了下来。于是,为了提倡新学、开通风气,康有为便跟他的弟子梁启超、孟麦华等决定创办《万国公报》。

然而,当康有为下定主意后,一系列现实的问题也接踵而至:办报的资本从何而来?印刷设备从何而来?报纸刊出后又如何发送到各衙门的官员手上?

筹款

考虑之后,出身广东官宦望族的康有为决定每日自掏腰包,出白银二两,暂时维持着初期的经营。那时,根本没有购买印刷机器的财力,况且京城中人也从未听说过有这样的东西,只得从《京报》馆托用了一幅旧的粗木板雕印。报纸印出后,他们筹以薪金,央托发送《京报》的人,随宫门抄分送至在朝士大夫,报费则全部免收。

1895年8月《万国公报》的创办,对于康有为而言,仅仅是个开始。他说,中国风气,向来散漫,士大夫畏惧于“明世社会之禁”,“不敢相聚讲求”,所以风气转移极难。康有为认为,若要开风气、开知识,“非合大群不可,且必合大群而后力厚也,合群非开会不可”。因而,办报之外,并不满足的康有为还要在北京组建学会。

一月之后,每日发出的《万国公报》最高峰时已达三千张。康有为在《自编年谱》中说:“报开两月,舆论渐明,初则骇之,继亦渐知新法之益。”这时,康有为认为士大夫们耳目已通,组织学会的时机业已成熟。

按照设想,将要组建的强学会将会涉及报务、学务、选书等更多事务,所需经费必然是一个更为庞大的数目,这便成为困扰康有为的又一问题。《万国公报》创立之初,全部费用均由他一人捐款,后来虽有陈次亮、张君立等解囊相助,但“每期二金,积久甚多”,到当年八月时,康有为已是“尽典衣给之”,几无离京盘费。

为了筹集资金,康有为决定在京城士大夫间进行游说。于是,他开始频频发起“游宴”活动,试图通过宴会的方式结交朝中人物,并解释成立学会的构想。在他看来,在这个普遍缺乏教育的国家内,士大夫们是最能领导变法革新的一个阶层,他说:“变法本原,非自京师始,非自王公大臣始不可”。如果在外省设会,一个小小的地方官员就已轻易地阻止,甚至置组织者于死地,而在京城中发起学会不但并无此虞,还会“得登高呼远之势,可得四方响应”。

当时,与康有为往来较密的刑部员外郎沈增植、户部郎中陈炽等均力赞此举。尽管刚开始时,康有为连续三次的“游宴”都徒劳无益,但不久之后,这种筹款游说便大获成功。

1895年9月,康有为又与陈炽分头约请袁世凯、杨锐(内阁中书)、丁玄钧、沈增植、沈曾桐兄弟、张孝谦等参加宴会。宴会上,大家即席约定每人各出义捐,一举而得数千元,并当场推选陈炽为提调,负总责,同时推举康有为负责起草学会的序文和章程。

自此,宴会日益增多,康有为在《自编年谱》里追述起当日的情形时说:“于是,三日便一会于炸子桥嵩云草堂,来者日众。”一些高级官员、外国使节及传教士也纷纷参与进来,资助筹备学会:“翰文斋愿送群书”“英美公使愿大助西书及图器”。与此同时,康有为又发函给各地督抚,刘坤一、张之洞、王文韶随即各捐五千金,乃至宋庆、聂士成等武将亦捐来数千金,其他小额捐献更是所在多有。这些捐款使学会的财政变得充裕,会员们每十天定期集会一次,听取有关时事的公开讲演。这时,康有为也不免憧憬起学会未来的前景,他想到待其光大之日,“开书藏”“派游学游历”等等,这些希冀已久的事业将会一一实现。

变法

于是,以强学会为标志,一个京师高级官员的俱乐部正在渐渐形成,其成员分别来自军机处、总理衙门、内阁、翰林院、督办军务处等等不同的机构。这些形色不同、来源各异的人物走到一起,本身便是一件引人注意的事情,与其说这种局面的形成得益于康有为鼓动号召的能力,毋宁说这更是对康有为变法主张的一种广泛的共鸣。

甲午战败后,中国在这场灾难中所遭受的打击比之前任何的挫折都要来得更加强烈。

这次战败在对公共意识的影响上,便是刺激出一种前所未有的危机感,正如康有为在上书中无比激愤地写道:“与日本议和,有割奉天沿边及台湾一省,补兵饷二万万两,及通商苏、杭,听机器洋货流行内地,免其厘税等款,此外尚有缴械、献俘、迁民之说。……窃以为弃台民之事小,散天下民之事大,割地之事小,亡国之事大,社稷安危,在此一举。”

又何止是康有为,对外战争的惨败无疑刺激着整个统治阶级,特别是其中的上层人物,也开始严肃认真地思考起变法的问题。

因而,在这种情况下,“谈论新法成为一极时髦之妆”,康有为筹建强学会的奔走呼吁,很快便应者云集,支持捐助者踊跃积极。该学会甚至引起李鸿章的敬慕,也想出银二千元加入,但因为甲午战败后名声太差,他的申请竟被断然否决。而地方大员中最有声望的另一位人物张之洞,则成为康有为最大的支持者。

扩张

1895年10月17日,北京强学会已经规模初具时,康有为留梁启超在京主持一切,自己离京南下。10月19日,康有为到达天津,拜会了正在天津的陕西巡抚魏光焘,受到殷勤的接待。10月29日,他便乘船来到上海。

当北京强学会声势顿起时,“朝士集者百数”,然而,康有为依然觉得“未足合天下之才”。他想到早年游历上海的经历,曾亲眼目睹租界中街市的繁华,且上海“总南北之汇”“为士大夫所走集”,汇集了中外的图书仪器,风气已开,是召集南北通人志士聚众讲学的重要所在。因而,为了继续扬厉声势,康有为便想到在上海组建强学会,继而次第推行于各省。

有了过去几月在北京活动的经验,康有为对于如何争取资助已是驾轻就熟,掌握实际权柄的地方大员,乃是他最为重视的结交对象。当时,洋务重臣张之洞接替刘坤一署理两江总督,上海正是他的辖地,于是,康有为到达上海的第三天,便又前往南京,进行游说。

那时,康有为的清望正如日中天,据说他一到上海,张之洞就已派专人来接他前往南京。《马关条约》签订以来,因朝廷不采纳自己废约再战的主张,张之洞便一直情绪低落,伤悼不已,康有为的到来,使他十分高兴。在南京,康有为一住就是二十多天,张待之如上宾。每隔一日,康有为便入总督府拜访张之洞,与之相对交谈,发挥学问。当时,康有为高谈阔论,每至夜深,当劝说张之洞开强学会时,张“颇以自任”,并允拨款相助。

nlc202309031202

就这样,除捐助北京强学会5000两外,张之洞又捐出1500两,筹建上海强学会。在他的倡导下,江南官绅纷纷响应。张之洞外,一份《强学会收支清单》的材料,详细记录了其他支持者的捐助情况:“收邹殿书来银五百两,申洋六百六十六元;收陆春江观察来银二百两,申洋六十五元三角八分;收朱阆稚翁来银一百两,申洋一百三十二元五角;收孙玉翁来银十两,申洋十三元一角……”

在南京期间,康有为顺利地与张之洞达成协议,由张之洞带头出资,在上海组织强学会并发行会刊,张之洞并委托康有为与梁鼎芬等负责起草学会的有关章程、序文及其他工作。11月底,康有为带着起草好的有关文件和张之洞允拨5000两作为上海开办强学会的启动经费的许诺,踌躇满志地来到上海。

陪同康有为一同前来上海的有张之洞的幕僚梁鼎芬、黄绍箕等8人。康有为在张园旁边租赁下一处“规模恢张”的房产,作为居住与开会活动场所,并在上海跑马场西首王家沙一号设会开局。同时,他又四处访求器物,以为设立博物馆做准备,在佛学家杨仁山处访得仪器一批,其中有一架天文望远镜,可以观测到火星表面上的情形,随即商定以3000元的价格将这批仪器全部购买下来。

上海强学会成立后,便以上海为基地,广泛吸收会员。一时,“名儒硕彦,噬肯来游”“诚中国非常之盛举也”(蔡尔康《上海强学会序后按语》)。

查禁

短短数月之间,康有为就已组织起两处强学会,形成了北京、上海遥相辉映的局势,即使是有些狂妄的他,也不免连番感慨“此事大顺”。然而,谁都不会想到,强学会的瓦解速度之快,同样是出乎康有为的意料。

强学会成立之初,会员多为闲处散秩,或未秉实政的低级文官,他们在政治上地位不高,在经济上“欲助无资”。至于他们的总靠山翁同,想在光绪的独断之下改革若干弊端,而又“内畏太后”。考虑到自己力量单薄,便想再吸纳一些有实力的官僚。

当时,在中央政府中,清流派领袖李鸿藻“当国”,康有为于是把李鸿藻的得意门生张孝谦拉拢入会。而且尽管明知张孝谦“为人故反复”,还是举以“主其事”,欲“使其勿败坏”。又通过张孝谦把夤缘于李鸿藻之门的袁世凯、徐世昌,以至给事中、御使褚成博、张仲“邀集入会”。引进御使,据说是“恐言路或中之”,援之“以为重”。

于是,强学会成立之时,便是这样一种联盟:改良派援帝党以自重,帝党也拉改良派以自固。尽管强学会成立之后在声势上轰动京师,但它的内部组织涣散、派系迷离,更使得这种虚弱的结盟其实不堪一击。

正如李鸿章在一位教会人士拜访时所谈到的:现在政权在守旧派手中,所以稍明新学的官僚必须格外小心,不敢倡言变法,即便有新政见,也做不成什么事(据苏特尔《李提摩太传》)。

李鸿章也曾抱着善意到强学会中去寻找变法的可能,但他参加完一次强学会公饯后,便无比失望地对驻俄公使许景澄说:“欲变法自强,无人、无财、无主持者,奈何!”尽管李鸿章曾因强学会的拒绝而含怒在心,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位洞察世情的老臣对强学会的判断,很快便一一得到应验。

1896年1月20日,御使杨崇伊于上书,弹劾强学会“专门贩卖西学书籍,并钞录各馆新闻报,刊印《中外纪闻》,按户销售。犹复借口公费,函索外省大员,以毁誉为要挟,请饬严禁。”当天中午,张孝谦从军机处得到消息,立即仓皇来会,“嘱速迁”“顷刻闲人满院”。那时,“各人皆畏”,褚成博、张仲唯恐牵累,匿迹不出;丁立钧“泣下”“欲将书籍、仪器交还同文馆”;张孝谦要“往合肥献好”;熊余波“欲扣杨门求见”;其余人则“纷纷匿迹”。1月23日,“北城出示拿人,而人心于是愈畏”,丁立钧大呼“人心已涣,事无可为”,急得“出涕”“垂泪”(汤志钧《戊戌变法史》)。而这时,李鸿藻恰“赴陵差未回”,翁同听到查禁强学会,也“默不一言”“见人推之两邸”。

杨崇伊在奏折中提到,强学会“私立会党,将开处士横议之风”。自1862年以来,清朝的既定政策就已经是禁止私人针对政府的政策提出建议和请愿,以及禁止私人结社。而强学会则在士子中间助长了无节制地讨论政治和公开批评时政的危险举动。这次弹劾一经提出,便为朝廷所注意,经慈禧太后批准,下令封禁。

而在上海,《强学报》出版的第一期,康有为所表现出的咄咄逼人的气焰就令张之洞无比懊恼。在《强学报》第一期上,一篇《孔子纪年论》的文章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及舆论的紧张。在这篇文章里,康有为主张要像西方把耶稣出生之日作为纪年一样,把孔子的生卒作为中国的纪年。他不仅从理论上阐述了自己有关孔子纪年的依据,而且还付诸实际,在报名之下大书“孔子卒后二千三百七十三年”字样。在中国,历史纪年从来不是单纯的自然时间观念,而是与现实政治联系在一起的,一般只有天子、王者才能确定用什么年号来纪年。因而,康有为擅自改用孔子生辰纪年而不用清朝年号纪年,深深地触怒张之洞,“显而易见,张之洞从这件事中看出了它对清朝不忠的不祥倾向”(《剑桥中国晚清史》)。

于是,北京强学会被封禁的消息传来,张之洞也随即嘱咐幕僚电致上海各报馆:“自强学会报章,未经同人商议,遽行发刻,内有廷寄及孔子卒后一条,皆不合。现时个人星散,此报不刊,此会不办。”然后,便撤回了对强学会的资助,上海强学会随之解散。而从在北京成立算起,它仅仅存在了五个月便关门了。

善后

张之洞撤销对强学会的财政支持后,康有为已无力偿清当初购买仪器所欠的贷款,只得将仪器原物退还卖主。强学会封禁之时,当初的大批捐款,尚有余银七百余两;而原租房屋已交一年之足银,又追回半年,得三百五十元;会中所置器物、书籍等项变卖后,也得二百余元,共计一千二百元。

在张之洞的授意下,所有余款数目单据及自置书籍、木器物件,都交给他的亲信,又一位立志办报的人物汪康年收存。这些剩余的经费和另外一些的私人资金后来被汪康年用来创办另一份报纸——《时务报》,虽然康有为仍想对其施加干涉,但这份报纸已不再受他的控制。

经过打击之后,康有为深感变法条件和自己的阅历都还不够成熟,遂南归桂林,又暂时在万木草堂开始了一段讲学的生活。

康有为认为,若要开风气、开知识,“非合大群不可,且且必合大群而后力厚也,合群非开会不可”。因而,办报之外,并不满足的康有为还要在北京组建学会。

上一篇:听从心的方向诗歌下一篇:密封圈检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