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对学生思维方法训练的方法分析论文

2024-08-29

语文课堂对学生思维方法训练的方法分析论文(精选8篇)

1.语文课堂对学生思维方法训练的方法分析论文 篇一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教授学生形象思维方法之外,还要教给学生逻辑思维方法。例如,巴尔扎克的《守财奴》一文,葛朗台是小说中的主要人物。作者为了揭示他极端贪婪、吝啬的性格特点,设置了三个具有内在联系的矛盾冲突,让葛朗台进行了充分的表演。

教师分析人物时,要抓住这三个矛盾冲突的内在联系,启发学生进行逻辑思维。教师可首先带领学生分析第一个矛盾冲突――“抢夺梳妆匣”,它表现了葛朗台的极端贪婪的性格特点。分析至此,教师启发:“葛朗台贪婪到如此地步,连侄子留给女儿的梳妆匣也要抢夺,他还会做出哪些逆情背理的事?请大家阅读下面的课文。”

学生阅读课文后,老师设疑提问,启发引导,让学生通过分析得出葛朗台为了聚财又狡猾地诱骗了女儿的财产继承权。“手抓法器”的离奇举动,活现了葛朗台疯狂占有金钱的心理特征。

在这里,教师抓住葛朗台疯狂的、极端贪婪的、永不满足的占有金钱的心理,启发学生联想、分析、推理,让学生得出:葛朗台做出“抢夺梳妆匣”、“诱骗继承权”、“手抓法器”等逆情背理的丑事,是符合贪欲者的心理状态的,他那种贪财、聚财及疯狂占有钱财的举动是他“守财奴”本质的必然表现。这样,学生就较完整地把握了葛朗台这一人物形象,理解了课文所表达的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这一主题。这种启发、联想、分析、总结的过程,自然也是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过程。

2.语文课堂对学生思维方法训练的方法分析论文 篇二

一、多开一扇门———拓展思维的宽度

案例:《滴水穿石的启示》苏教版第九册22课。

……

师:同学们, 学了课文你们明白了什么道理?

生:我明白了做任何事要目标专一, 不能三心二意, 要持之以恒, 不能半途而废。

……

师:可是, 有一些人也像你们所说的这样, 目标专一, 持之以恒, 结果却并没有实现自己的目标, 这怎么理解呢?

(拓展 ) 出示 :《摘花与插柳》 (概要 ) : (1) 席慕容的专业是绘画, 年轻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可是让她名扬天下的不是她的画, 而是她的诗。 (2) 金庸年轻时候的理想是当外交官, 后来却在报纸当编辑, 而他最大的成就是写武侠小说。

生:老师, 我认为实现自己的理想, 除了目标专一, 持之以恒外, 这个目标是什么很重要, 如果定得不好, 则努力也没有用。

师:那么, 有了刘翔我们就再也不能练跨栏了吗?

生:也不是, 我的意思是要看他的目标是什么, 如果是提高一点成绩, 或锻炼身体也是可以的。所以, 目标定位要准确

……

师:那么这篇课文告诉我们的道理是没有价值的了?

生:不, 我觉得并不矛盾。目标在人的一生中会不断变化, 但不管什么目标, 我们都要持之以恒, 不断努力, 终究会有收获的。

……

评析: (1) 拓展的资源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的思维空前活跃, 在辩论、讨论中升华文本的主题, 多开一扇门, 突破学生思维的限制, 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 理解更有深度, 逐渐形成自己的观点, 真正把文本蕴含的内容转换成自己思想的一部分, 而且超越文本。学生信文本又不唯文本, 学会批判地接受。 (2) 教师在拓展的同时又注意文本的价值取向, 放得开又收得拢, 教师在课堂中“主导”的作用得到发挥, 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走向更广阔的空间。“牵住”学生的同时, 又把学生培养成有自己思考的有个性的个体。

二、多开一扇门———挖掘思维的深度

案例:《山谷中的谜底》苏教版第十二册17课。

……

师:面对压力和困难, 像雪松那样适时弯曲, 作出适当让步, 最终战胜困难, 其实, 我们身边, 历史上也有像雪松一样的人, 谁能说说?

生: 卧薪尝胆中勾践就是这样, 当自己的实力不如吴王时, 宁可为吴王做奴仆, 忍气吞声, 最终战胜吴王, 他就是像雪松一样, 先弯曲后反弹的。

师:越王勾践忍辱负重, 卧薪尝胆十多年, 不是懦弱与承认失败而是为了生存和最终战胜对手! 弯曲有的时候是一种斗争的策略!

生:韩信也是这样, 面对地痞无赖的挑衅, 他忍下胯下之辱, 最终帮刘邦夺得了天下。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 你们见过小草吗? 在生长过程中它们遇到岩石或土块就从夹缝中不屈不挠地长出来。也许曲曲折折, 也许受尽磨难, 但它们总是不停地抗争, 这就是雪松的精神。但是, 孟子说过, 何为大丈夫? 富贵不能淫, 威武不能屈, 贫贱不能移。同学们, 威武不能屈呀! 我们的历史上也有这样的人物。 (出示) 文天祥抗元兵, 被俘后, 面对威逼利诱, 呼出千古绝唱:“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十五岁的刘胡兰, 面对敌人的铡刀毫不屈服, 生得伟大, 死得光荣。

师:此时此刻, 你有什么感想? (指名说)

生:我认为, 面对困难, 有的时候不能像雪松那样先弯曲后反弹。刘胡兰如果先弯曲, 那样就会牺牲更多的人, 而且会被人瞧不起的。

生:弯曲是一种斗争的智慧, 该不该弯曲, 可能要看当时的处境以及后果, 或者个人集体利益的权衡等多种因素, 考虑要周到才能决定。

评析: (1) 真理越辩越明。文本告诉的道理是明摆着的, 但如果没有教师的引导, 没有为学生多开一扇门, 学生的思维是走不到这一步的。雪松启示的理解在教师的推波助澜下, 已经达成共识而且达到一定高度, 教师突然提供几乎与文本倡导的价值相反的事例, 体现了语文教学的“深度阅读”和“层次性”。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 真正走进了“启示”, 学会了多角度、全面地思考问题 (2) 精彩就是在别人停下的时候, 再往前走一步。学生思维深度的挖掘需要教师巧妙的点拨引导, 教师的目光有多远, 学生就能走多远。教师自己对语文教材和语文课程资源的认识要到位, 做到既重视语文教材, 又不囿于语文教材, 与教材结合, 合理地开发与利用其他资源, 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走向深入。

三、多开一扇门———提升思维的高度

案例:《林冲棒打洪教头》。

……

师:课文学到这儿, 老师相信每个同学的头脑中都有了林冲的形象, 你能给大家介绍你心中的林冲吗?

生:我心中的林冲是个武艺高强又非常谦虚的人, 面对洪教头他只是几招就打败对手, 而且不像洪教头那样张扬, 非常谦虚。

生:我认为林冲是个聪明人。他面对洪教头的一再挑衅考虑自己的处境, 一忍再忍, 直到忍无可忍时才出手, 而且, 就算出手也不是取人性命。

师:你们说得很好, 那么, 你们还知道林冲的其他故事吗?

(生说了很多 )

师:你们看, 林冲由妻子被高衙内羞辱, 再到野猪林遇害再到风雪山神庙草料险些被烧死, 他被逼得没有了退路, 最后一怒上了梁山。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林冲本来不是想去梁山当好汉的, 他是被逼无奈, 没有其他出路了, 才去梁山的。

生:我发现林冲一生的遭遇和他在课文中的表现差不多面对挑衅, 都是一忍再忍, 忍无可忍才爆发出来, 打败了敌人。

评析:思维的高度就是思维的立脚点、角度。“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如何让学生站得高, 看得远, 突破思维“唯一”框架, 需要教师拓展文本隐藏的资源, 引导学生站在新的立脚点、角度分析看待问题。

3.语文课堂对学生思维方法训练的方法分析论文 篇三

【关键词】语文课堂 创新思维 教学

在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以及以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均提及了“培养学生的勇于创新的精神”,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教育发展的需求,是现代教学的需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主要渠道之一即为语文教学课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提高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1 为学生创造愉快的語文课堂学习环境

“愉快教育是创设生动、活泼、和谐的教育氛围,激发学生的情绪,唤起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以最佳的精神状态自觉地参加各种教育活动,从而得道全面、主动、充分、和谐发展的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应以此为原则, 建立平等、信任、理解、尊重、和谐的师生关系,创造民主与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 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做到不唯书,不唯师,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积极探索和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 对学生进行逆向思维训练

对学生进行逆向思维训练,可以启发学生进行自主思考,使其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到主动对知识进行思考,探索,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可以很好的训练学生的思维心理,开阔学生视野,鼓励其进行大胆创新。

3 对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的培养

知识是思维赖以活动的基础,它们之间内在的必然联系决定思维的形式,因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地存在的,它们必然存在联系,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普遍原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就应让学生去探索知识的内在联系,将学科知识从教材中延伸出去,或将其他知识切入进来,使教材内容与课外知识有机嫁接,架设起由已知通向未知的桥梁,引导学生。这就要求老师注意知识的迁移,即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灵活综合的运用。但是在实现迁移教学时,不仅要注意学科知识的相互贯通,而且更要重视不同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的历史、地理及其它学科知识,理解语文学科的知识,为学生创设应用知识解决新问题,获得新的创新体验。

4 对学生引导求异,创新精神的培养

求异思维是以假设能解决一个问题可以有好几种好方法为基础,从不同方向寻求真理的过程,这就必须涉及推测、想象、创造等方法。在教学中,应努力使学生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引导他们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进行思考、探索,鼓励发表个人的独特见解,提倡一问多解、一题多议,发展创新思维。

5 通过比较教学,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开展比较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中通过对知识的比较,进行鉴别. 知识比较的过程是是学生对知识的同中辨异,异中求同的过程,也是知识系统化、结构化的过程。在学生在对知识比较分辨时,或温故知新,新旧知识相互渗透,融会贯通;或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不断拓宽知识领域,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扩展思维空间,把语文教材中一个个知识点连接起来,逐步构建合乎逻辑的知识体系,促使学生的思维能力顺利发展。

运用比较法教学,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熟知教学内容,并具有广博的知识,善于对知识进行同中变异,异中求同,进行多侧面,多角度的比较分析,将发散思维(“发散思维就是针对某一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多侧面地观察、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活动。它是与聚合思维相对而言的”)与聚合思维巧妙结合起来。这样教师教学,才会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学生的思维也会得到更好地发挥优势。

6 善于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产生

语文教学中通过提出问题,可以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是由遇到要解决的问题而引发的,提出问题不是单向的,不仅教师要有目的性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而且教师的提问应该能够让学生产生思维上的矛盾,能够深刻的诱发学生不同思维的产生,从而激活学生思维。教师在此基础上应给他们以肯定和赞许,并抓住这两者逆向思维的火花,激发更多学生的思维活动。通过争论,学生最后归于统一。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激发,并且有深度,有灵活感,也加强了课堂活跃的气氛。

7 通过变化试题,加强训练,巩固学生的创新思维

做题是一切学科都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通过做题,可以巩固和强化学生所学知识,语文学科也同样如此。通过采取一题多变和多题归一的方式,对知识进行深化并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答技巧,可以提高其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和创新性。一题多变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思维灵活的有效方法,在一个知识点的基础上,改变问法、改变材料或改变因果关系,使之变为更多的有价值的有新意的问题,可以使更多的知识得到应用,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随问题的不断变换而得以提高,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思维活动。多题归一则是培养学生聚合思维的有效方式。在许多问题和试题当中,进行分类分析,抓住问题的共同特征,掌握解答相同试题的规律,做到弄通一题则解答一片的效果,从而摆脱了“应试教育”中题海的束缚,使学生的聚合思维得到了良好的培养与训练。

4.语文课堂对学生思维方法训练的方法分析论文 篇四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我们学校很多教师对这个问题都感到很困惑。通过多年的教学改革摸索,我觉得,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最关键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常常处于好奇和求学的状态下,这样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语文综合素养,提高其语文综合实践能力,将是我们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立足课堂,向课堂要质量,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那么,在新课程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的新形势下,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呢?笔者就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育教学改革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请小学语文教师同行们批评指正。

1关于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始终是围绕教学目标进行的。教学目标设计的依据是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内容,以及学生发展的实际。我把教学目标划分成三个方面,既:知能目标、方法目标、情感目标。但是,这三方面的目标,在实际教学中不可能并重,也就是说根据教材特点各有侧重,一般来说知能目标要重些。

知能目标指的是识字与学词、积累与运用,朗读与背诵、听说与练笔、思维与想象等。方法目标指的是读书方法、观察方法、自学方法、写作方法等。情感目标指的是教材渗透出来的价值观念、师生之间的沟通,个性的体验,以及行为习惯等。从理论上说,目标分类很复杂,但在操作上不必求全。笔者认为目标应该简单化、具体化、有可操作性。虽然有些目标没有提出来,但在教学过程中能渗透在里面。例如,获取知识必然隐含着方法与过程问题。所以,教学目标不要过大,过繁,表述明白就可以。

语文教学目标,既有具体的,也有模糊的。既有近期的,也有长远的。既有课内的也有生成的。

2关于教学结构

我说的教学结构指的是教学流程。课堂教学应该不应该有流程,一段时间以来,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新课程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有很大生成性,所以不应该有完整的流程,更反对教学模式化。笔者认为,教无定法,教必有法。课堂教学没有预设的流程,也就成了断线的风筝。俗话说“成事在天,谋划在人”,这谋划者就是教师。没有科学的谋划,也就不可能有高效的`教学。因此合理安排教学结构是非常重要的。按着现代教学方式,我归纳有三种教学流程结构。即:“导学”结构、“学导”结构、“双主”结构。“导学”结构的特点强调教师为主导,也就是问题的设计,活动的开展,生成的体验,练习的设计都是教师来引领的,学生是在教师圈定的范围内完成学习任务。每个步骤要完成哪些任务,用多少时间都有周密的计划。“学导”结构的特点强调学生为主体,也就是纯脆的以学论教,例如问题由学生提出,方法由学生选择,练习由学生设计,体验由学生生成,教师的作用就点拨、引导、评价。“双主”结构的特点是强调教师与学生的都是主体。教师与学生始终都是以平等、商量的口吻建构学习内容或过程。教师靠人格的力量获得平等中的首席。

三种教学结构各有其利弊。在教学设计的时候,我们要根据教材的内容与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不同的方式。例如小学低年级,选择“学导”结构显然就不适应。另外识字教学、阅读教学、口语交际等,都有明显的差别。理想的教学流程,应该三种方式的交错运用。

3关于教学活动

语文学科不同与其他学科,它不仅蕴涵着深厚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底蕴,还具有独特的学科性质,即工具性、综合性、基础性。所以语文学科的本质任务就是让学生通过阅读的学习,感知语言、理解语言、鉴赏语言、运用和发展语言,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热爱;通过学习,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创造能力,提高认识水平,发展个性。为此,在阅读教学的活动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到它的上述特点,才能保证活动的有效性。

语文教学活动形式多样,错综复杂,例如,听说读写、观察、想象、思维……都属于教学活动,但是,课堂教学主要看师生的互动过程是怎么样的,教师是否保障了学习者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占有活动过程。活动方式主要有:

教学式学习活动。这是教师主导的学习过程。如教师导语染渲情境,调动学生的情趣,身临其境地学习。这种学习活动方式的要点是教师采用的主导手段均要服务于激活、维持或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状态。

自学式学习活动。学生独立进行的学习活动。如以自读方式整体感知课文,学生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描写了一件什么事;或学生以圈圈、画画、评评(打批注)的操作方式自读自悟某一部分文章内容。这种学习活动方式的要点应是学习者的操作活动(如圈圈画画,有感情朗读,配乐诵读等等)要与他的内部思维活动紧紧相连,相得益彰,使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始终处于主动进取的状态。

互助式学习活动。生生之间进行的学习活动。这种学习活动的要点应注意对生生互助方法的指导。如教师布置小组学习的任务:(1)共同学习某个自然段(划定学习范围);(2)讲一讲你读懂的内容,再把读懂的部分有感情地读出来征求组员的意见(授予交流的方法);(3)把不懂的内容提出来,小组内讨论解决等。布置学习任务的导语要明确,易于学生操作,以调学生互助学习的方向,保证活动的效率。

4关于学习体验

语文学习不仅是一种认知活动,更是一种体验活动。听读,是一种言语体验;说写,也是一种言语体验。语文学习主要是对言语的体验,而在言语体验的过程中也伴随着知识体验、方法体验、情感体验。所以对整个课堂教学过程而言,体验又具有多元性。对学生的个体而言,体验具有亲历性、个人性和内在性等特征。语文教学如何设计才能让学生具有多元的感受,并且富有个性特征呢?

5.大脑思维训练的方法 篇五

有一个年轻人给另一个年轻人出了一道趣味智力测验题:“昨天我父亲碰到一场雨,当时没戴帽子,也没有撑雨伞,他头上什么也没遮,结果他的衣服全淋湿了,但是,他头上一根头发也没有湿。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道题很简单,如果按照常规解答就无法回答。因为头上有头发,怎么能够不湿呢?所以,必须破除常规:设想这个人头部没有头发,是个秃子,这样才能解答。事实上这个人真是个秃子。这就是破除常规思维训练法。

2、追根求源法

一天夜里,有一个姑娘正在街上行走,突然,从旁边窜出三个歹徒来,企图施暴,这时,姑娘从手提包里拿出一把枪,对准歹徒,叫他们迅速离开。歹徒认为姑娘拿出来的是玩具,一点不怕,猛扑上去。于是,枪声响了,两个歹徒闻声倒地,被打死了。另一个歹徒正拔腿要跑,被行人抓住了。这时,派出所民警也来了。大家一面指责歹徒为非作歹,一面又怪姑娘不该把人打死。正在议论纷纷,两个歹徒忽然活了过来,从地上爬了起来。试问,这是怎么回事呢?

要回答此题,关键在于枪上。这支枪肯定不是真枪,因为真枪能把人打死,死人是不能复活的。此枪也不是玩具,因为玩具是打不死人的。那么,这是什么枪呢?这就要追根求源,一直要找到这是一支既能打昏人又能使人复活的枪。这究竟是什么枪呢?原来是一支麻醉枪,姑娘是动物园的驯兽员。这就是追根求源思维训练法。

3、谐音拼读法

有夫妇两人,都是音乐教师。一次,为了买一样东西,妻子到丈夫的办公室去,在办公桌上用纸写了四个字:“5632”。同事们看了都不知何意,但丈夫回头一看,立即就明白了,把需要的东西买了回来。请问“5632”是什么意思?

原来,“5632”是“速拿米来”的意思。“5632”是四个音符。这就是谐音拼读思维训练法。

4、数字去除法

大河上有座东西向横跨江面的桥,人通过需五分钟。桥中间有一个亭子。亭子里有一个看守者,他每隔三分钟出来一次。看到有人通过,就叫他回去,不准通过。有一个聪明人想了一个巧妙的办法,终于通过了大桥。请问:这个聪明人想了一个什么办法通过这座大桥?

聪明人想的办法是:从东往西过桥,走了两分半钟即转过脸来往东走。当看守者出来见到他时就命令他往回走,这样就可以掉转头来过桥了。三分钟减两分半钟,就可通过,这就是数字去除思维训练法。

5、推理分析法

有一天正晌午,邵康节(北宋著名哲学家)和他12岁的小儿子邵伯温在院子里乘凉,突然院墙外边伸出一个人头,朝院子中瞅了一圈,又缩了回去。邵康节问儿子:“你说这个人瞅啥?”伯温说:“八成是个贼,想偷东西,看见有人,又走啦。”“不”,邵康节说,“他是找牛的,不是贼。”儿子不信,跑出门去向那人问是不是找牛的。“是呀!”找牛的人说,“小兄弟,你咋知道我是找牛的?”试问,他爹怎么知道这个人是找牛的?

邵康节是这样解答的:伸出头的人若是个贼,见院子里有人,便会立即缩回去。他见院子里有人,还是瞅一圈,这说明是寻找东西,而且是寻找会动东西,只瞅一下而没仔细看,说明是个大东西,看他样子是农民,所以准是找牛的。

邵康节的回答,其实是一系列的推理,这就是推理分析思维训练法。

6、假设排除法

一天,三位好友小白、小蓝、小黄在路上相遇了。他们之中背黄书包的一个人说:“真是巧得很!我们三个人书包一个是黄色的,一个是蓝色的,一个是白色的,但却没有谁的书包和自己姓氏所表示的颜色相同。”小蓝想了一下也赞同地说:“是呀!真是这样的!”请问,这三位好朋友的书包各是什么颜色呢?

根据题意,没有谁的书包和自己姓氏所表示的颜色相同,可以假设这些情况:

小白背蓝书包或是黄书包,

小蓝背白书包或是黄书包,

小黄背白书包或是蓝书包。

已知小蓝不背黄书包,那肯定是背白书包。剩下的蓝书包必然是小黄背的,而背黄书包的正是小白。

假设两种情况,排除一种情况,则肯定是另一种情况,这就是假设排除思维训练法。

7、找出矛盾法

一天,一个年轻人想到大发明家爱迪生的实验室去工作。爱迪生接见了他。这个年轻人满怀信心地说:“我想发明一种万能溶液,它可以溶解一切物品。”

“真的吗,”爱迪生听完以后,笑了一笑,就向那个青年提了一个问题,爱迪生问的是:“你想用什么器皿放置这种万能溶液呢?不是可以溶解一切物品吗?”这个青年被问的哑口无言。

试问,为什么他会被问得哑口无言呢?

这个年轻人所以被问得哑口无言,是因为他的想法本身就包含着不可解决的矛盾:一方面要承认万能溶液可以溶解一切物品,另一方面又必须有器皿盛放,即至少有一种器皿不能被万能溶液所溶解,从而自相矛盾。

抓住题中的矛盾给以回答,这就是找出矛盾思维训练法。

8、仔细观察法

某地公安局从公安干警中招考侦破人员,应考人跟在主考人后面进了办公室。这时主考人在抽屉里翻了一会儿,忽然站起来说:“你们的名单被我夹在一本书里,在267页和268页之间,你们到外间书桌上把它拿来。”应考者一窝蜂似地跑出了,只有一个人站在那儿不动。主考人问他为什么不动,他作了回答。主考人立刻给这个聪明人打了五分。为什么主考人给这个人打五分?

原来267和268是在同一页上,是一页的两面,中间是不能夹考题的。

这个人怎么知道在267和268页之间不能夹东西呢?这是他平时仔细观察的结果。像这样一种思维方法就叫做仔细观察思维训练法。

★ 思维导图中的三个“A”

★ 分别 范文

★ 数学课堂培养数学思维

★ 分别短信

★ 用数学思维灌溉数学课堂

★ 训练数学思维逻辑思维能力

★ 如何提升数学思维的方法

★ 高三学生如何提高数学思维

★ 三角形的特性(二)数学教学设计

6.发散思维的运用与训练方法 篇六

相反,也有一种过度发散的思维现象——对此,古希腊哲学家芝诺说:“你知道的越多,不知道的就会更多”。

由于事物在结构上具有无限可分性,也具有联系上的普遍性,如果在思考问题的时候缺乏必要的导向性,思维进入一种无限发散的状态,这时就会出现被知识淹没的感觉。思想一旦进入无限状态,就会精力耗散、身心疲惫、如坠五里雾中,这样不但得不到思考问题的结果,而且会出现思想痛苦,创造力也会消失殆尽。这种由于无限发散而导致的迷失,也是由于不善于进行发散思维而造成的。

发散思维又称为扩散思维,是指从不同的思维视角、不同思路去想象,用各种各样的方法解决问题。发散思考的关键是“散”,这个散不是散乱,而是散开。散乱是没有秩序和逻辑的混乱,而散开则遵循“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逻辑机制和内在联系性。否则,思维漫无目的地发散会出现大量无关信息,这些信息会干扰思考活动的顺利进行,成为窒息思考活动的负担和累赘。

发散思维既可以描述已知的事实,也可以获取未知的信息——在已知和未知相辅相成、相互激荡的过程中,使自己的思维得到不断拓展。作为发散思维的训练方法,将发散思考与文化诊断学的时空扫描技术结合起来,这样不但能解决思路狭窄、语言贫乏的问题,也能克服由于信息量的不断增多而出现“知道越多,不知道更多”的困窘,大大减少无关信息的干扰,使思考活动更具创造活力。

这种既能克服思路狭窄又能解决思路迷失的发散思维,其基本方法是:先要把握思考的某些“点”,然后由“点”向“线”延伸,进而扩展到“面”,最后形式“立体化”,产生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思维状态。这样的思考不但完整、全面、深入、系统,而且能促使思维向丰富性、灵活性、创造性的方向发展。作为思考力训练,以下结合文化诊断学的时空扫描,概括性地介绍发散思维的训练方法,其中更具体的运用技巧,建议您参加文化诊断学思考力在线学习,我们将提供一系列案例辅导,提高思维训练的效果。

(一)建立在事物结构属性上的发散思维

《文化诊断学思考力教程》第一章第一节指出:“任何存在都具有特定的结构,不管它的结构是否具有无限可分性还是表现为何种具体的形态,没有结构属性的事物是不存在的,或者说,任何事物都不能超越自己的结构而存在……”以时空扫描为指导进行的发散思考,首先要抓住思考对象的结构,也就是事物的构成要素:

(1)将一个思考对象分析成多个构成要素,这是结构发散的第一步。

(2)假如我们将立足点和关注点分别作为思考直线中的两个点,那么,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将该思考对象构成的各个要素分别作为立足点,将价值导向作为关注点,只要抓住立足点和关注点,就能够形成发散思考的多条直线,并进行广度延伸。

(3)针对立足点进行纵向和横向思考,可以形成发散思考的“思维平面”。

(4)多个平面的整合,形成发散思考的立体状态。

时空扫描的第一要义是结构分析。结构分析的关键是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其要诀是灵活掌握“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西方文化中的系统论思想对于建立在事物结构属性之上的发散思考很有借鉴意义。

(二)建立在事物矛盾属性上的发散思维

《文化诊断学思考力教程》中说:“任何存在都处于矛盾运动状态之中,静止不过是运动的特定形式,没有运动属性的事物是不存在的,或者说,任何事物都不能超越自身的矛盾运动而存在……”当有了结构发散的思考基础之后,在此基础上,同样可以通过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方法,进行事物矛盾性的发散思考:

(1)把该事物的“对立统一”作为立足点,以价值导向为关注点,进行“点——线——面——立体”的发散思考。

(2)把该事物的“质量互变”作为立足点,以价值导向为关注点,进行“点——线——面——立体”的发散思考。

(3)把该事物“否定之否定”关系作为立足点,以价值导向为关注点,进行“点——线——面——立体”的发散思考。

(4)把“利益相关者”作为立足点,以实践主体为关注点,进行“点——线——面——统一性”的发散思考。

这种发散思维不但能帮助我们发现问题,而且可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因为“答案隐藏在问题中,方法隐藏在目标中”,只不过有些隐藏得深奥一些,有些隐藏得浅显一些。通常,只要将问题描述清楚了,答案也就隐隐约约出现了。时空扫描的第二要义是矛盾分析,矛盾分析的关键是掌握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的三大规律,其要诀是“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矛盾即变化,即运动,中国的《易经》对于理解“变”和“易”——对于建立在事物矛盾属性上的发散思考很有借鉴意义。

(三)建立在事物过程属性上的发散思维

《文化诊断学思考力教程》中说:“任何存在,只要它存在,都必定具有时间上的过程性,即使存在的时间短促到只有亿万分之一秒,它同样是存在的时间属性。没有时间属性的事物是不存在的,或者说,任何事物都不能超越时间而存在……”时间属性即事物的过程性,所谓过程性即事物的发生、发展、转化关系,也就是事物的来龙去脉。把思考对象描述成一个发展过程,将过程分解成若干基本阶段,以各阶段的主要特征为立足点,结合价值导向进行发散思考:

(1)把该事物处于发生阶段的某个主要特征作为立足点,进行“点——线——面——立体”发散思考。

(2)把该事物处于发展阶段的某个主要特征作为立足点,进行“点——线——面——立体”发散思考。

(3)把该事物处于高潮阶段的某个主要特征作为立足点,进行“点——线——面——立体”发散思考。

(4)把该事物处于转化阶段的某个主要特征作为立足点,进行“点——线——面——立体”发散思考。

(5)把该事物的原因作为立足点,一个原因可能导致多种结果,由此进行“点——线——面——立体”发散思考。

(6)把该事物的结果作为立足点,一个结果可能来自多种原因,由此进行“点——线——面——立体”发散思考。

时空扫描的第三要义是过程分析,过程分析的关键是掌握对象化这个概念。过程并不是自我封闭系统。其要诀是灵活掌握“对象物在对象化过程中返回自身”。发散思维有可能会将原本看似简单的事物变得繁琐和复杂、丰富而具体,过多内容会导致思路迷乱,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建议掌握一些使用技巧,例如思维导图、过程分解、结构分解、思维整合等等。

(四)建立在事物普遍联系上的发散思维

《文化诊断学思考力教程》在第一章第一节中同时指出:“任何存在都具有特定的联系性,尽管这些联系具有直接和间接、纵向和横向、隐性和显性的不同,但是,绝对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或者说,任何事物都不能超越特定的联系而存在……”。世界在普遍联系状态中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作为发散思维,不可能穷尽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所以在进行联系性发散思考的时候,我们只强调两点:先形成系统性的发散思考,然后进行非系统性的发散思考。只要把握了这两种方法,再结合以上结构、矛盾、过程的发散思考,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系统性发散思考:把被分割了的现象世界重新整合,将单个元素和切片放在系统中进行“新的综合”,以实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效应。这种思考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对相互割裂的诸要素进行有机链接,从而在最佳协调机制下达到最理想的目标。

非系统性的思考: 对事物进行非系统化的分析,对旧系统进行改造。它包括移植、缩减、颠倒、求异、逆向、反向、还原、对应、离散、分解、类比、相似、全息、增加、分割、破坏、退化、无序等各种方法,以求得出新的创意。相对于原系统而言,某一元素或结构的变化可能引起系统的整体变化,从而产生新的意象或系统。非系统发散思考的精髓是反常规变异,反原态变异,使原状态有所量变,进而又能有所质变。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有时候只需要一点点变化就能引起质变。

时空扫描的第四要义是联系性分析。联系具有多样性和普遍性,联系的多样性与发散思维有关。其要诀是:“制约在普遍联系中构成制衡,制衡在矛盾运动中形成循环。”当通过发散思考认识到事物的制衡圈,那么,思维广度就达到了最高水平,作为发散思考训练也就进入一种高级境界。时空扫描的第五要义是将时空扫描与存在根模式进行整合,也就是将事物的矛盾属性、结构属性、过程属性、联系属性进行整合,形成层次和层面、思维和存在的高度统一,进而构建思考对象的存在根模式。其要诀是“存在方式多位一体;认识方式一分为二;实践方式合二为三。”这种对发散思考的整合一方面可以让思维出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创造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克服“知道越多,不知道更多”的尴尬。

7.语文课堂对学生思维方法训练的方法分析论文 篇七

一、课堂提问有助于思维能力的提高

语言和思维都是反映客观世界的工具。因此,在英语语言学习的过程中,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是不可或缺的。从广义上讲,思维就是为了解决问题。思维总是围绕着解决一定的问题而进行的,总是以解决问题的形式出现的(邵志芳,2007)。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思维得到训练,相应的能力也能得到提高。英语学习中,要针对某项具体任务,积极运用英语思维开展讨论、合作、质疑、寻求解决办法等,不断提高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是英语新课程改革中的重点目标。

教学过程是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课堂提问是教学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合理设计问题是教学进程得以顺利进行的保障, 也是学生思维能力得以提高的关键。随意的、粗糙的和不讲究质量的问题只能流于形式,不利于思维习惯的养成和能力的提高;而精心设计的问题则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启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培养提高学生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二、课堂提问的误区

长期以来,许多英语教师忽视对英语课堂提问的策略与艺术进行研究和探讨,无意中步入了一些误区,表面上看似热闹,而实际上缺乏实用价值。主要表现在:1.从质量上看,滥而不精,什么都要问一下。其实一节课的成败,并不是看教师提了多少问题,而是看问题是否调动了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2.教学要求过高,对学生的实际水平不甚了解,操之过急。3.形式单调,老是采用对歌式的一问一答,这样会使学生的大脑处于疲劳状态。

因此,教师提问时不仅要考虑问题的角度、深度、坡度和广度,还要做到提问中有启发,启发中有方法,而且教师还应遵循课堂提问的原则,运用正确的提问策略,优化提问的艺术技巧,使学生思路开拓,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三、课堂提问的原则

课堂提问是启发性的一种主要形式,其目的是激发学生思维的动机,指引思维的方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思维能力,根据这一目的,教师在课堂提问时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循序渐进原则

学生掌握知识是有阶段性的,学生认识事物有一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抽象到具体、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学生学习一篇课文也是从初步了解到熟读精思,再到深入理解,因此提问也应随着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而逐步提高要求。

(二)科学性原则

教师要做到备好每一堂课,吃透教材,所提问题没有知识性错误,符合英语语言规律和文化习俗。首先,问题必须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规律,使学生有“话”可说,达到语言训练的目的。其次,问题可以一下子打开学生思想的闸门,使他们有所发现有所领悟,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从而打破学生思维的束缚,使学生迅速进入积极的观点,提高语言表达的逻辑性和灵活性。

(三)趣味性原则

趣味性的提问要能寓教于乐,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在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中积极思维,并使其学有所获。

四、课堂提问策略及课堂问题的设计

(一)问题要激发学习的兴趣和动机

根据趣味性的原则,在课堂提问中,问题的设计要力求巧而精,教师要巧妙地利用教材寻找合适的切入点,有意识地设计问题,激发学生充分发挥学习潜能,激起学生学习欲望,使学生由疑问到思考。

案例一:在教学Module 7 Unit 19 Lesson 3“Body Language”一文中,笔者先呈现了一系列有关身势语的简短描述,如“a pleasant natural smile, a firm handshake, lean slightly towards the interviewer, maintain eye contact, play with your hair from time to time, put your hands in the pocket”等;然后提问学生:“Can you act out these expressions or body movements?Which ones do you think are helpful in your interview for a job?”这个充满趣味性的问题把学生身体各个部分都“运作”了起来,学生积极思考哪些在面试中会对他们有帮助。

案例二:在教学Module 1 Unit 3 Lesson 3“Weddings”一文中,笔者先问一个生活化的问题:“Have you been to a wedding party?Who got married?What do the bride and bridegroom do?”大部分经历过结婚场面的学生都非常兴奋,并且急于告诉大家他们所了解的,他们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

案例三:在教学Module 3 Unit 9 Lesson 1“On Your Bike”一文中,笔者先问:“Do you use a bike?When?What are the advantages of the bicycles over cars?”由于自行车在生活中是很普遍的,很多学生都可以有话说,并就第二个问题和同学进行讨论,积极思考。

(二)问题要有一定的梯度

思维的训练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让学生的思维能够得到锻炼,能够正确地推理答案,可以采用“启发式问题”。在提问过程中,通过提示、引导,设置有梯度的问题来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案例四:在教学Module 8 Unit 22 Lesson 1“Global Warming”一文中,笔者要学生回答“How can we help solve the problem of global warming?”这个问题,前面可以先提问:“What is global warming?What human activities are causing global warming?By how much has the global average temperature increased in the last 100 years?Are greenhouse gas necessary for life on Earth?”学生在对这四个问题进行分析、综合后就能推理出第一个问题的答案。

案例五:在教学Module 8 Unit 22 Lesson 3“Natural Disasters”一文中,笔者要学生回答“Why is nature turning on us?”这个问题,并回答:Who are most likely to be the victims of natural disasters?Why are there now more hurricanes, floods and droughts?Why are volcanoes and earthquakes more dangerous now?What could be the biggest threat to the planer in the future?

(三)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

根据提问的原则,艺术的发问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要能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调动学生不断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所以所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可多提一些能深化主题,设计解释、分析、综合、推理等复杂的认知过程的高水平问题,这类问题称之为“焦点式问题”。思考这样的问题后,学生的分析性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都可以得到提高。

例如在案例一,学生的兴趣被调动并且学生经过一番积极思考后,笔者接着问:“Do the body language have the same meaning in America?What is the different meaning on the same body language in different country?”学生要回答好这两个问题就必须对文章进行分析和比较,在这个过程中思维能力就不知不觉地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案例六:在教学Module 6 Unit 16 Lesson 3“Life Stories”一文中, 在初步理解了课文后笔者提问:“How was Helen different from other children?Why was her teacher so important to her?Why was the word‘love’so difficult for Helen to understand?”

(四)问题要有一定的广度

为了提高学生想象和创新的能力,教师可提发散性问题,使学生的思路从一点发散到四面八方,突破思维定势的局限,重新组合已有知识经验,找出新的答案。这种问题的答案没有固定的方向和范围,允许“标新立意”“意想天开”。这样的问题可称之为“探索式问题”和“咨询式问题”,利用这些问题来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

案例七:在教学Module 3 Unit 8 Lesson 1“Adventure Hol days”中,可提问:“Why do you think people would want to go on this trip?”并请学生就“I’m not sure”的回答设置问题,那么他们将会想出几十种的情景。想象是创造思维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因为一切创新都来自想象。在教学中让学生的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才能使他们的学习更加生动活泼,创新思维得到培养。

案例八:在教学Module 6 Unit 16 Lesson 3“Life Stories”中,提问:What do you think of Helen’s story?

案例九:在教学Module 2 Unit 5 Lesson 2“Music”中,提问:Are you interested in American country music?Give me your rea sons, please.学生可以就自身已有的知识和体验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做出各种各样的回答。

案例十:在教学Module 7 Unit 20 Lesson 1“Futurology”中,笔者让学生讨论:What do you think our life would be like in2030?该问题使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他们从远程教学谈到无纸办公,从海底家园谈到太空旅游,从绿色地球谈到世界和平。

五、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在教学中要提高对思维训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并把课堂教学作为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重要途径。而课堂提问是英语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教师所提问题的质量及其采用的提问策略直接影响到学生回答问题的思考方式,所以教师应认识到提问的误区,结合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和教学环境,采用思维类型及其相应的加工方式、相适应的提问策略和方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维训练。这不仅对发展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素质有重要的作用,而且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 [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邵志芳.思维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3]李也白.点击学生的创新思维[J].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2.

[4]孔兆飞.浅谈英语教学中的课堂提问[J].北京: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 2008.

8.语文课堂对学生思维方法训练的方法分析论文 篇八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学生思维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中学生思维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智力和能力的核心,同时,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目标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实际实验中,许多初中语文教师进行了大胆的、大量的教学实践。语文课程作为思维和语言相结合的重要学科,其初中阶段也是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阶段,所以说,探索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既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提高,又有利于学生素养的提高。以已有的培养思维能力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结合初中语文的实际情况,我将探索初中语文教学中思维能力培养的方式。

一、明确课堂教学目标,制订思维培养计划

语文课程教学是一种有规划、有目的的教学活动,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其十分重要的目标之一,所以,初中语文教师必须要做好规划工作,结合教学的目标和计划,制订出一系列方法和目标来培养学生的思维。第一,教师掌握教学目标后,要确定培养思维能力的方法;第二,教师根据思维能力的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制定出课堂教学的方法;第三,教师要学会训练学生的迁移能力,设置不同的情景进行训练。

二、创设良好教学环境,引起学生认知冲突

说到语文思维能力的基础,其最主要的就是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了,而积极思维的必要前提就是营造一个良好的、健康的思维环境。有专家提出情境教学理论,并整理出了情境教学的五种操作点。据悉,“创设情境”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对语文的热情。在整个教学中,良好的思维环境十分重要,所以,教师要把握教学的目标和重难点,结合实际情况,设计“两难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欲望和热情,从而锻炼出学生良好的思维。首先,教师要创设民主平等的教学环境,做到不偏不倚,平等友爱地对待每一个学生,鼓励他们独立思考、自主选择,并在其中形成优良的课堂氛围。其次,有问必答。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并提出疑问,挖掘出他们思维的“闪光点”。最后,教师要建立良好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自主思考。例如,在《风筝》一课中,教师可以从提问入手:首先,风筝是写对兄弟之间的各种矛盾的,那么,他们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矛盾呢?然后,课文为什么用“嫌恶”二字?是否用“讨厌”代替呢?可见,课文巧妙地把“嫌恶”和“讨厌”进行了比较,帮助了学生理解“我”对于风筝厌恶的态度有多少。

三、结合知识教学,教给学生思维方法

说到语文思维能力,它的形成是有规律的,即形成于学生的学习和活动,在这一过程中慢慢培养学生对于语文的感觉。语文思维的方法数不胜数,其中主要的是观察、分析与综合、联想与想象、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等等。在此,我将主要讲述观察和联想与想象两种方法。

(一)观察法

说到语文思维能力,重要的基础就是观察法,其中,比较常见的方法分为两个,分别是顺序观察和对比观察。苏霍姆林斯基就有效地将观察与思维相结合,即在“思维课”的教学的模式中,提倡了一个新的观点,思考与观察相结合,在思考中观察,在观察中思考。

(二)联想与想象

说到联想和想象,它们都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方法。联想是指由原来的事物和人联想到别的事物和人的一种思维,而想象是指人脑对已有的事物进行加工、改造并且创造的过程。

四、设计系列性训练,加强思维品质的培养

一个人的思维能力是十分重要的,衡量它的重要标准就是思维品质。它包括深刻性、批判性、快捷性和独创性。处在初中阶段的学生,他们的思维方式往往有着很大的转变,理解能力也有相应的提高,推理能力也自然得到更多的发展。那么,对于初中语文老师来说,他们可以利用“单元整体教学”的方法,来对学生进行有序地训练,使学生的思维品质上升一个度。思维的深刻性有两点表现,第一,在考虑事物的时候比较深刻、全面,能够抓住其本质和规律;第二,能用联系的观点认识事物,当进行思维活动的时候比较系统和全面。

思维的灵活性对于一个学生来说是重要的,它就是指思维活动的灵活程度,能够充分地反映学生对知识、技巧和方法的迁移等能力。那么,要想让学生的思维变得灵性,教师需要做到:第一,教师做好引导工作,帮助学生进行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问题,不断地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并掌握一题多解的技巧。

那么,要想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需要教师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使其能够在课前充分掌握问题,上课寻找答案的习惯;第二,在学生做题和思考的时候,规定出一个具体的时间,这样有助于学生思维敏捷性的养成。思维的批判性是一种智力品质,它往往指的是在思维活动中的两点活动,一是严格地估计思维材料,二是精细地检查思维的过程。所以说,老师要培养学生质疑的勇气,让他们产生思维的批判性,努力营造一种自由、和谐平等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发现真理、挑战权威。

五、小结

在学生思维的发展阶段中,初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阶段,所以说,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那么,在初中语文的教育教学中,教师们要创新教学方法,把学生思维的培养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上。

参考文献

[1]林崇德,胡卫平.思维型课堂教学的理论与实践[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1).

[2]卫灿金.语文思维培育学[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9.

上一篇:2016—2017第二学期双照中学德育工作总结下一篇:鸡蛋观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