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春节阅读答案

2024-06-28

北京的春节阅读答案(共7篇)

1.北京的春节阅读答案 篇一

1、片断的第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摘录文中的句子。(除夕真热闹。)

2、除夕真正体现出了过年的喜庆气氛,可以有热闹来概括,请找出表示“热闹”的句子。 (家家赶作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

从哪两个方面体会到除夕真热闹:(从味、色、声上能体会除夕真热闹从人们的活动中能体会到除夕真热闹)

文中划线的句子勾画的画面反映了(淳朴善良、崇尚劳动、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的民族心理特征和文化传统。

3、除夕真热闹,主要的活动有: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和(年画)、放(鞭炮)、吃(团圆饭),还要(守岁)。

4、文中说“正月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表现在哪里?找出相关语句,写下来:(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入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

5、“光景”这个词在文中指(初一的情景);“截然不同”的意思是(两种事物毫无共同之处)

6、第三自然段写了哪些人?他们进行什么活动?(男人们拜年,女人们待客,小贩们摆摊,孩子们逛庙会。)

7、选择这些人物来进行描写,说明了什么?(初一的时候,每个人都没闲着,轻松自在的各做各的事。)

8、这里写了除夕和正月初一的热闹光景,是属于(详写,略写)

这种写作手法在文章中的运用有什么作用(让读者全面了解北京春节的习俗突出了北京春节的隆重和热闹,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

9、 文段中对除夕、正月初一习俗的描写,突出了北京春节的热闹、隆重的特点

【段落三】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正月十五,处处张灯结彩,整条的大街像是办喜事,红火而美丽。

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这在当年,也是一种广告。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晚上灯中点上烛,观者就更多。

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照样能有声有光地玩耍。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地响。这一天大家还必须吃汤圆呀!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学生该去上学,大人又去照常作事。腊月和正月,在农村正是大家最闲在的时候。过了灯节,天气转暖,大家就又去忙着干活了。北京虽是城市,可是它也跟着农村一齐过年,而且过得分外热闹。

2.北京的春节阅读答案 篇二

综观我国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 虽然有基础较为扎实的长处, 但由于过分看重知识的传播和技能的训练, 忽视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综合性, 忽视了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和自身素质的提高。《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 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可见, 语文学科也亟待革新, 亟待用新的学习来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之处。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总目标是引导学生在实践学习中获得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 形成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体验并初步学会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 具有问题意识、良好的科学态度、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具有良好的个性品质。

从中可以看出, 语文学科中存在的弊端可以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来弥补。而学校推进综合实践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 如综合实践课程师资的缺乏, 也完全可以通过语文学科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整合, 让更多的学科教师充分融入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来, 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发扬学生的个性特长。

作为一名兼任语文学科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 笔者深刻地意识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完全可以在语文学科中绽放其光芒, 在无法确保综合实践活动时间的前提下, 完全可以借助语文学科的渗透, 达到语文学科知识与综合实践能力共同提升的“双赢”。

本文将以《北京的春节》为例, 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评价和教师角色这四方面来谈谈如何进行学科整合。

一、教学目标的整合

从语文学科的角度来看, 《北京的春节》是作者老舍先生用他那如椽的大笔、“俗白”的风格、京味的语言, 描绘的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 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 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因此, 语文学习的目标一般确定为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 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 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等。

从综合实践研究性学习的角度来看, 《北京的春节》一文可以看作是老舍先生通过观察、实践体会等方式而写成的一篇关于北京春节的研究性文章。文中向我们详细介绍了老北京人过春节的方式方法。因此, 我们可以以此为切入口, 让学生感知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灿烂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探寻研究, 可以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和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了解, 弘扬和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 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同时, 也可以在活动中向学生渗透传统文化流失的危机感, 让学生在活动中传承民族文化, 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当然, 仅仅以《北京的春节》一篇文章想了解整个中华传统节日是不现实的, 这也是语文学科欠缺的地方。那么, 如何深入、全面地研究, 这就需要以点带面, 开展从身边开始的, 切实可行的主题活动。因此, 教学目标可以制定为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简介、由来或传说、节日习俗、诗词等, 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 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思想情操;从传统节日中汲取营养, 使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形成正确的看法;通过上网查找、图书查阅、访问等多种方式进行收集资料, 提高学生收集资料、选择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通过对资料的思考分析, 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合作学习,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当我们用研究性学习的眼光去学习课文的时候, 我们会发现学生将学到更多书本学不到的知识, 反过来会更加促进学生的语用能力, 学生的收获将远远超乎课堂所得。

二、教学内容的整合

语文教师在教学这一课时, 一般会先让学生熟读课文, 解决生字词方面的问题;接下来略读课文, 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 知道作者是按时间顺序来进行叙述的, 并按时间顺序列举出这些日子;然后让学生默读课文, 弄清在不同的日子里, 那里的人们都有些什么风俗习惯, 并完成表格填写;在此基础上, 学生再次浏览课文, 看作者是将哪几天作为重点来写的, 你最感兴趣的是哪部分,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再接着就是找出文中描写孩子们的句段, 仔细研读, 体会孩子们过春节的感受;最后, 再回顾全文, 看你从作者的叙述中感受到了什么, 体会文章的主题。至此, 课文的主体部分已经学完了。从语文学科的角度讲, 教学目标也基本已经达成了。当然, 有些教师也会关注语文的拓展性学习, 会引导学生关注其他地方人们过春节的不同习俗, 引导学生认真阅读了课文后的阅读链接, 体味不同的人过春节的不同感受以及不同的写作方法, 然后引导同学们说说自己的家乡过春节的习俗。最后, 让他们动笔依照课文或课后的阅读链接把家乡过春节的内容写下来。

我们都知道, 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的内容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 来源于社会, 并且要充分体现地域性、时代性和发展性的特点。但学生在实践的操作过程中, 总会出现无研究主题, 或者研究主题大而空, 没有针对性等问题。因此, 语文的教材就是一个很好的媒介, 让学生通过课文学习联系生活实际, 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并以此为基础生成研究主题, 实施小而精的行动研究。

那么, 以《北京的春节》为例, 我们如何进行教学内容的整合呢?首先, 春节是学生较感兴趣的传统节日, 也是所有节日中感受最深的节日。因此, 从这篇文章出发, 我们很自然就可以想到, 我们家乡是如何过春节的?家乡的春节和北京的春节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家乡以前的春节是怎么过的?为什么家乡现在过春节的方式和以前不一样了?是什么原因导致的?你所期望的春节是什么样子的?家乡未来的春节会怎样……通过这些问题的提出和梳理, 我们可以开展以“家乡的春节”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 确定《关于家乡春节习俗的研究》《关于家乡春节变化的研究》《关于北京春节与家乡春节不同的研究》《展望家乡春节的未来》等子课题。

当然, 确定课题只是开展活动的基础, 主题确定后, 和谁共同研究?怎么研究?需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小组人员如何分工?成果如何展示?这些问题还需要进行开课指导。以《关于家乡春节习俗的研究》为例, 我们在开题课上明确了需要解决的问题, 并且制订了研究方案, 而问题的解决、课题研究的开展、方案的执行、成果的形成都需要依靠行动研究才能实现。学生可以通过到图书馆、上网查找资料、实地调查、采访等手段完成研究。当学生取得丰富的研究成果的时候, 我们就可以通过汇报交流课来进行研究的总结, 展示研究成果。此时, 各种不同的汇报形式, 比如写心得体会、讲故事、制作展板、设计小报等这不仅仅是综合实践能力的体现, 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

三、教学评价的整合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 改善教师教学, 语文课程评价应准确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状况, 全面落实语文课程目标, 恰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 注重评价主题的多元与互动, 突出语文课程评 (下转第90页) (上接第80页) 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在《北京的春节》一文的语文教学中, 我们的评价往往体现在课堂之中, 评价是比较单一的, 是由上而下的评价, 既缺少对学生探究活动的过程性评价, 也缺少对学生的原有知识储备的评价。

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与反馈是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实践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能通过各种途径的表扬与奖励, 使学生感受成功的体验, 生活的快乐, 从而激发活动的热情。以《关于家乡春节习俗的研究》为例, 我们将越来越多的评价放在了学生参与的过程中来评价, 比如学生在进行家乡春节习俗采访活动时, 我们应关注的是学生有没有设计好采访的问题?有没有想到在采访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什么问题?在采访时有没有做到表述清楚, 问题指向性是否明确?采访后有没有对资料进行加工处理等。学生在查找家乡春节习俗资料的时候, 我们应关注的是学生是通过什么途径查找资料的?有没有寻求他人的帮助?在找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问题?通过这样的过程性评价来真切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我们重视的是小组成员之间的评价与自我评价, 比如成员之间在活动时有无分工合作?自己在整个过程中有没有能力进步与提升?整个活动过程中有什么体验、经验和教训?我们重视的是学生对活动过程中出现问题如何解决的评价, 轻解决问题结果的评价;重视对创造性的、合作性的、宽容的、勇敢的、坚持的等个性品质进行积极评价;重视评价的多样性, 否定评价的单一性。

由此可以看出, 教师在评价上也必须要整合, 当我们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方式去评价学生语文学习的时候, 学生的参与意识会更加强烈, 学生的主体性、过程性会更加得以提高。

3.年味儿北京北京人的春节情怀 篇三

在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积淀里,对过年有着很深的感情,农历新年才是真正的新年!作为中华民族最传统最盛大的节日,春节不仅体现着我们对春天的期盼、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家庭的热爱、对亲情的珍视,同时也是我们对祖先的怀念,是我们整理一年思绪,向美好未来整装待发的佳期。一家子不论大小,一年忙到头,盼的可就是好好过个年。一个“年”字,勾着多少中国人的魂儿呢!下面,就给您捋捋这北京人儿的“春节”情怀,咂么咂么那久违的年味儿。

过年循老礼儿

北京人好面子,干什么都讲究个面儿,跌面儿的事是万万不能干的。所以,老北京人的性格豪爽大气。过年更是讲个“份儿”、循个“礼儿”,面子上一定要体体面面的。以前生活不富裕,很多人过年吃不上饺子,但也要嚼头蒜,嘴里带着一股蒜味儿去给亲戚们拜年。当亲戚问道吃的什么一准儿是特有底气的说道:“饺子”。这就是北京人,就算日子过得再穷也要让人觉得自己过得挺踏实。

老北京过年的“老礼儿”特别多,可以讲老北京的春节不是一天,而是从春节前到以后将近一个月都有讲究。一进腊八,老北京就开始弥漫起“年味儿”,不论从吃穿用还是言语方面,人们都毕恭毕敬地遵循着几百年留传下来的各种规矩、各种礼数,虔诚地迎接一年吉祥的到来。今儿个咱就把这些老礼儿再说道说道,重温一下这“年”到底是个啥滋味。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二十三,糖瓜儿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大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儿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满街走:您新禧,您多礼,一手的面不搀你,到家给你父母道个喜!”这是老北京年节老礼儿的轮廓,但如今能完整唱出这首儿歌的人已经不多。

为什么老北京在春节前会有这么多节目?这其实反应了人们的一种心理,就是将节日气氛逐步烘托到高潮,从而更加感恩惜福。即便是一般贫穷的家庭,也尽自家之力把年过好,虽然贫富悬殊,却也“良辰美景人人可得,贫贱富贵各得其乐”,况且有些“观景儿”是根本用不着花钱的。而正式开始过年,礼数就更多了。

大年三十儿:老人要穿正装领子孙祭拜祖先,然后吃年夜饭,要守岁。老北京都是晚上12点吃饺子,以示“交子”,得是素馅,敬神用。

大年初一天一亮,人们纷纷出门拜年。长辈、平辈亲戚、朋友、同事、邻居都要拜到。街上碰到熟人,也会彼此行礼说上一句“恭喜发财”。按照老北京习俗,初一女婿要先看岳父岳母,小孩儿们这会儿总是特高兴,穿上新衣服,赶紧去给长辈们拜年,肯定会收到一个个红包儿,钱多钱少不说,就图一个喜气儿。这期间,京城人家多在自家茶几上摆一个漆盒,内分几个扇面盛满各种零食果脯,等着宾客上门,而庙会基本在这一天就开始了。而老北京春节的禁忌从初一开始,也有不少的“礼儿”,不能扫地、不能泼水、不能动刀剪、不能蒸炒(争吵)、不能剪头,不能打破各种东西等等,还有腊不定正不娶的习俗。

正月初二是北京人拜财神的日子,给五显财神庙上香,五显财神庙在六里桥附近,后来修立交桥给拆了。店铺拜关公、百姓家拜比干。老北京家里不一定常年供奉财神爷,只是节前“请”来一份“增福积宝财神”的纸像,用于祭拜。当天的早点一定要吃馄饨,叫做“元宝汤”。此外,初二还是回娘家的日子。

正月初三:老鼠娶亲,在屋子的旮旯撒些米,让老鼠也能过一天好日子。

正月初五:又叫“破五”,是财神生日。商家恢复营业,回家过年的伙计都回来了掌柜的还要跟伙计吃一顿新包的饺子,以示来年团结一心。破五不能做新饭,只能热旧饭,煮饺子要煮破一个,过节的那些禁忌都可以做了。

正月初六:祭“厕神”,传说厕神要来检查卫生,所以要清理厕所。此时“年关”已过,一切恢复往常,家家店铺要开张了。

正月初七:人日,被认为是人类先祖之日,是吃鱼的日子,北京不是产鱼区,就有吃春饼的习俗,因为“春”字包含人日。

正月十五:元宵节,是传统春节的结束,要举办灯会、灯谜等活动,晚上还要拜兔爷。

正月二十九至三十:雍和宫打鬼,被认为是北京春节的最后一天。

按照老礼儿,这一切所组成的系列节目,虽然有些繁文缛节,但地道的民俗中所包括的五味杂陈,蕴涵耐得住咀嚼和回味的年的味道。每一种味道,有历史的龙脉联系;有民间的根系交错,不像现在过年只剩下了除夕夜中央电视台的那一出晚会,赵本山一出场,大家哈哈一乐,等鞭炮放完了,年就基本结束了。

老北京年三十儿全景追忆

除夕,是一年里的最后一天,“穷岁尽之日”故又叫“夕”,在北京俗称大年三十儿。“早晨姑娘戴花,晚上全家迎神”,老北京在大年三十儿这天可是最为上心的。

三十儿白天其实是最忙的时候,有个说法是“忙年”:一大早人们就都梳妆打扮整齐,女人们都戴上绒花。贴门神、贴春联必须做完,大年三十要贴门神,驱邪避鬼,保佑一家人平安过年。大人在贴门神时,孩子会唱道:“门神门神骑红马,贴在门上守住家。门神门神扛大刀,大鬼小鬼忙逃跑。”有的还要贴上红绿“挂钱儿”,窗户贴上窗花。房子也要象征性地扫一扫,花生、瓜子、糖和泡的水仙都要准备好,还有晚上的年夜饭和饺子。买卖店铺的幌子、招牌上都贴上黄纸砸成的“道有儿”。大户人家的大门上还会挂起大红“气死风”灯笼。有供桌的还要点上香烛,20多天的准备,就是为了除夕夜的庆典而操劳的。以前三十儿即使不放假,实际上到了这天,人们在厂子里也表现得很“浮”。现在给了假,大家就踏实了。而这会儿也是孩子们最高兴的时候,一般这段时间大人们忙于筹备工作,管得较松,可尽情玩耍,除了可以放鞭炮之外,最想往的是压岁钱。

除夕晚上的活动是讲究最多的,老北京历来将“夜”为正式的年禧,认为新年是个“吉时”,许多送旧迎新的重大庆典都在这会儿举行。三十儿晚上的主要内容有:佛堂上供、置天地桌。老北京人家,几乎家家都要供观音、关圣、财神。不论规模大小,除夕夜一律要上供。供品分9类:猪头、雄鸡、羊肉、馒头、蜜供、套饼、面鲜、水果、百果、花糕、年饭、素饺、素菜等。此外供桌前还要有照例的“五供”,即一只香炉、一对烛台、一对花瓶(筒)以上供品午前摆齐,正午开燃蜡点香,俗称“起香”。同时还要置天地桌,是除夕专设之桌,主要是为接神使用。

祭祖也是除夕夜的重要内容,不忘祖宗是传统美德,仪式在天地桌前举行,由全家中的最长者主持。先给祖宗神像叩头拜年,然后依长幼叩头,此后长辈照例要给晚辈“压岁钱”。

吃团圆饭是除夕夜必不可少的内容。在置办的年货中,大部分都是吃的。一般在除夕之前,分门别类将食品蒸煮、烹、炸、炖,制成半成品,只等年夜全家品尝。当然主食自然是饺子,至于馅的优劣,则看家庭生活状况而定。按老北京的规矩,年夜饭在掌灯的时候吃,菜肴丰富、酒醴齐备,这顿饭可以吃的时间长一点,一家人边吃边玩,到八九点钟撤了,等夜里十一点的时候再摆一桌。家里的成员要齐,菜饭要丰富,更讲究的人家要四四见底:四个凉菜四个热菜四个肉菜和四个汤,取的是四平八稳的意思,预示来年生活美满。

nlc202309011428

吃完团圆饭后,就要开始守岁了。大家酒足饭饱之后,没到12点利用这段时间消遣一番,俗称守岁。关于守岁,也有传说。古时有小妖名“祟”,除夕时出来害小孩,家长们为保护孩子,故而“守祟”谐音叫守岁。守岁时大多以娱乐为主,大人坐在一起,或海吹神侃,或打牌下棋,这样时间过得很快,不知不觉就到了“亥时交子”时候了。小孩儿们早抑制不住兴奋的心情,拿出爹妈给买的鞭炮、烟花,用火钳夹个火,隔一会儿放一个,嬉闹声响彻夜空。也有大人忍不住从孩子们的手中拿几个鞭炮过来,用烟头点一个扔向空中,而后就孩子似地乐。

这一天还有很多禁忌,包饺子的时候要说“馅儿多了”,不能说“面少了”;饺子煮破了,得说煮“挣了”,摔了东西要说“岁岁(碎碎)平安”,裂口的馒头得说是“笑开了口”。无论有多少禁忌,人们心情总是愉快的,因为这过年的景儿实在是太令人兴奋了。

北京人儿过年的“吃、喝、玩、乐”

春节是家庭的节日。过年了,一年到头忙碌的人们回家,父子两代,祖孙三代,四世同堂,父慈子孝,母良妻贤,聚到一起尽享天伦之乐。北京人过年讲得就是一大家子吃喝玩乐,欢声笑语图的就是一个热闹。

1. 吃 “初一饺子初二面”

说到吃,首先进入节日的食品是“祭灶”用的糖瓜儿、关东糖、麦芽糖等“零嘴儿”。京城有个民谣:“糖瓜祭灶,新年来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老头儿要顶新毡帽,老太太要件新棉袄。”糖瓜其实就是关东糖,甜中略带酸味,是老北京人钟爱的美食。家里有了糖瓜儿,就表示新年快到了。用糖瓜祭灶,是为了祈求“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把“灶王爷”的嘴边抹上点糖稀,用糖瓜“贿赂贿赂”他,叫他嘴“甜点”。关东糖平时不多见,临近大年三十才会在朝阳门那边的菜市场和副食店出现。而且是当街商场大门前,摆在长方形的大铁瓷盘子里,一排排堆得小山那么高。那时候人们还没有冰箱,买回来关东糖怕化不敢拿进屋,家家就都摆家门口外窗户台上。

第二要说的就是“五更饺子”。饺子意味“更岁交子”,另外饺子像元宝,包饺子意味着包住福运。老北京人吃“五更饺子”是有规矩的,即便最穷的人家,过年时吃饺子的“程序”是不会少的。这顿饺子必须是素馅儿的,也叫做“全素煮饽饽”。因为要敬神,而且制作复杂,比如要把胡萝卜切丁用香油煸。吃素馅饺子有“素静”之意,希望新的一年全家人都能安安稳稳,素素静静。

老北京人除夕晚上的年夜饭也是必不可少的,有冷荤、大件和清口菜。冷荤有冷炖猪、炖羊肉、冷炖鸡、鸭。大件有:红烧肉、扣肉、米粉肉、红白丸子,四喜丸子。清口菜一般有豆腐、青菜等。年夜饭却不一定要有鱼,老北京不是产鱼区,所以对吃鱼没有特别的规矩,大户人家有吃鲤鱼“吉庆有余”的说法。当各式荤素大菜已备齐时,北京人还备糖果、干果、瓜子和“杂拌儿”,“杂拌儿”就是果脯,这些都是人们围炉闲坐、守岁辞岁的“零嘴”。此外还有“芥末墩儿”,都是自家用坛子腌好的大白菜,冰冰凉的味道酸甜爽口。除了这些众所周知的以外,老北京人家还要打“豆儿酱”, 类似“肉皮冻儿”,是用肉皮熬制,面加上豆腐干、黄豆、青豆等等做成的凉菜。

而从正月初一到十五,每天吃什么,老北京也都有讲究。俗话说:“初一饺子初二面,初三合子团团转;初四吃米饭,破五的饺子要素馅儿;初六初七需吃鸡,初八初九牛羊肉;初十吃顿棒子粥;十一吃鱼,十二吃鸭;十三围坐吃对虾,十四大碗打卤面;十五家家闹元宵,打春要吃春卷炒鸡蛋。”

至于如今的春节,餐桌上就只能用“丰盛”一词概括了,什么川鲁淮粤、生猛海鲜,都会出现在寻常百姓的除夕餐桌上。而大部分家庭都选择了去饭馆里“撮一顿”来喜迎新春。

2. 喝 “送信儿的腊八粥”

俗话说:“无酒不成席”,过年喝酒更是老北京约定俗成,不在话下。即使平时不怎么喝酒,年夜饭中的酒也是必不可少的。吃完年夜饭,有人还有饮酒守夜的习俗。过年串门,家家都是将早已准备好的精美的下酒菜肴摆上桌子,斟上酒,啤的、白的、红的,推杯换盏,共贺新春。

“老北京”过年有这么一句话:“送信儿的腊八粥”。意思就是每逢农历十二月初八(民间又称腊八),就要过年了,腊八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喝腊八粥。民谣里唱到“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按老北京的讲究,从这一天开始就算进入过年了,可以说,腊八就是迎新春的“头彩”。“腊八粥”对于今天的孩子们早不稀罕了,用的材料更加是各有不同,糯米、红豆、枣子、栗子、花生、白果、莲子 、百合等经过数个小时煮成甜粥,更加讲究的也还有加入桂圆、龙眼肉、蜜饯等同煮的。这么丰富的腊八粥,咱小时候可仅仅是听听老人们嘴里面说说而已!

3. 玩 “和牌”、“坐庄”、“清一色”

过年必玩麻将。中国的麻将文化博大精深,大年三十的“守岁”是必须的,大家聚在一起的保留节目自然是“搓麻”。 一家人围在麻将桌旁,“吃、碰、杠”、“和牌”、“坐庄”、“清一色”、“七小对”、“点炮”、“捉五魁”等诸多讲究,牌去如飞,好不热闹,边打边聊,输赢都无所谓,就是图一乐嗬儿。

4. 乐 “小鞭”遍地开花

过节最乐的事自然就是放鞭炮了,除夕夜这快到12点的时候,就开始热闹了,什么麻雷子、二踢脚、钻天猴什么的“啪啪”作响,彻夜不息,火树银花,声震天地。按照老人的说法是“赶年”,以图在新的一年平平安安,顺顺利利。

放鞭炮本是驱赶鬼魅,后来已经是宣泄大于本意,过年的热闹劲儿就靠它体现了。头两年北京城禁放烟花炮竹,有人用电子鞭炮、踩气球来替代,以为反正都是响儿,却不知那声音已经不再是年的声音了。

对于鞭炮,也是大有讲究:“麻雷子”粗糙的外表,但非常的响;同样很响的还有“二踢脚”,双响,地上响一声,空中响第二声;还有飞上天好几响的,叫“蹿天炮”;还有“小鞭”,一挂几百头几千头甚至上万头,噼里啪啦响个没完,地上全是红红的纸屑,如同开满一地的春花;还有花样繁多的“礼花”老北京叫“花盒子”,一层层飞上天空,纷呈着不同的情景。老北京做“花盒子”最有名的要数吉庆堂,据说慈禧太后非常欢喜这玩意儿。

老北京的庙会情怀

要说这北京人过年必去的地儿肯定是这遍布京城的大大小小的庙会了。逛庙会是旧时老北京过年的主要习俗,除了人们最熟悉的“厂甸”之外,“五显财神庙”、“东岳庙”、“白云观”都是有名的庙会,最有北京过年的特色,在这儿给您细数数这庙会的事儿。

早年间京城的庙会很多。以隆福寺、护国寺、土地庙、花市、白塔寺庙会为最,合称五大庙会。这其中尤以隆福寺和护国寺庙会最为热闹,号称京城东、西二庙。那会儿的庙会热闹非凡,不但有小吃、花会,还有星卜和技艺表演。小吃有扒糕、糖葫芦、羊霜肠、煎焖子、八宝茶汤等等。民间花会有耍狮子、踩高跷、小车会、跑旱船等,技艺中有摔跤、双簧、耍中幡、拉洋片等。庙会上不仅有吃有玩,还经营各种百货,大到古玩字画、珠玉绫罗,小到针头线脑、花鸟鱼虫,真是无所不包无所不有。各大庙会在经营上还有自己的特色,隆福寺以珠宝玉器、文玩古董、雕漆买卖、交换洋烟画为主,还兼有各种各样独具特色的民间小吃;护国寺、白塔寺庙会以百货、花鸟鱼虫为主;土地庙以土产、百货为主;花市则以鲜花和各种人工制作的花卉为主,庙会为普通百姓的生活带来了无限的乐趣。

在众多去处里,老北京人逛起来最轻松的要数琉璃厂厂甸。厂甸在和平门外,明代是为皇宫烧制琉璃瓦的地方,所以有了琉璃厂的名字。“琉璃厂上好风光,旱地行船小作坊”,琉璃厂平日冷清,到了正月却格外的热闹。从正月初一到十五,长长的东西琉璃厂大街、和平门外大街,游客如云,各种年货摊档鳞次栉比,一家挨着一家,一眼望不到边。人们爱逛厂甸,是因为正月里京城大小古玩、字画、图书店多在设摊,字画、字帖、珠宝、翡翠……琳琅满目。这些平日里不多见的古玩珠宝,让平民百姓眼界大开。伴随着震天的锣鼓声响,看看精彩的花会表演,听听各具特色的市井叫卖,踮足翘首观看双簧表演、京剧清唱、天桥摔跤、硬气功、琴书、飞叉、五虎棍、秧歌、高跷、跑驴、太平鼓;尝尝那色香味俱佳的各色小吃,买个飞转着的哗哗作响的大风车,再往脖子上挂套意寓祈福、辟邪、招财进宝的火红的山里红,您可在厂甸庙会把个浓浓的年味儿尽情逛到极致。厂甸庙会上的小吃品种繁多,极具特色。甜的、咸的、荤的、素的、稀的、干的、炸的、煮的、烤的、烙的、蒸的、切的、拌的无所不包。一米长的大糖葫芦,用山楂穿成,外面刷糖稀,顶端还插有花花绿绿的小旗,与大风车和空竹的嗡嗡叫声一起烘托着节日的气氛。真是“糖葫芦不吃举着,大甘蔗不啃拄着,小孙子脚不沾地爷爷呵儿喽着,靓男女一道儿祥子拉着,大人小孩手里的风车响着,小金鱼不卖吆喝着,磨剪子抢菜刀唱得好听比画着,吹糖人的不言语嘴没闲着,剃头挑子一头热唤头拨楞着,几分亲情一家老小开开心心逛着。”

nlc202309011428

在老北京民间还流传着一句顺口溜“初一东岳庙,十五逛花灯,燕九白云观,三十雍和宫。”说的是老北京过年要去的几个地方。人们在正月初一一早就会出门拜年,然后就到东岳庙烧香、敬神、逛庙会。东岳庙庙会是京城春节的重要庙会之一,来此烧香拜佛的络绎不绝,特别是庙里的子孙娘娘,到这里烧香许愿的最多。在子孙娘娘殿中有两匹雄马,一匹是瓷身,一匹是铜身。传说如果想生男孩的,只要在殿上那匹铜马的头上摸一把,再在它的腹下摸一把,保管生男孩。久而久之,那匹铜马身上有几处被人摸得是光可鉴人。

再说这燕九白云观,旧时白云观庙会以开放时间长、香火旺盛、独具特色而享誉京城。那时每逢白云观庙会时,香客们大多沿宣武门外护城河西行,出西便门,成群结队地到白云观上香,逛庙会。进到观中,首先就是“摸石猴”和“打金钱眼”了。据称摸了白云观的石猴可以祛病﹑避邪﹑求福。打金钱眼是白云观春节时另一个吸引人的活动。白云观山门里有一座单孔汉白玉石拱桥,桥下无河更无水,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旱桥,名为“窝风桥”。其实只是一个石砌长方形大坑。迎春会期间,在窝风桥下挂一个大铜钱,钱眼内吊一小铜铃。据称能用铜钱击中钱眼中的小铜铃者,今年即可得福发财,这就是“打金钱眼”。整个庙会中最高潮的活动,莫过于“神仙会”和“燕九会”了。据说正月十九日是邱处机诞辰日,他会化装成乞丐、老者、孩童来到观中,凡有缘者,可得相会。于是众多善男信女们便寄宿于白云观中,盼望着能与神仙结缘。一些民间花会艺人也来凑热闹,表演扭秧歌、踩高跷、耍狮子、龙灯、跑旱船、赛马射箭,无所不有,所以民间又有“耍燕九”之称。

正月三十看完雍和宫“打鬼”,热热闹闹的新年才算是告一段落。清代自乾隆朝以后,雍和宫每年都会举行“跳布扎”,作为庙会活动的重要内容,并以此来庆祝新年。“跳布扎”是伏魔驱祟的意思,普通老百姓就形象地说是“打鬼”。清代,雍和宫的“打鬼”十分隆重,有时甚至皇帝也来参加。“打鬼”之日万人空巷,很多挤不到庙里看打鬼的观众,就在庙外等着看送鬼。因此,送鬼行列一露头,庙会各玩艺场子的观众,各货摊旁的人们便纷纷离开,追着去看“鬼”,此时是庙会活动的最高潮,辛勤的人们带着对新一年的憧憬,开始了新的生活。

最北京、最年味儿的零七杂八

1. 最统一之“福”字倒着贴

春节,北京人儿家家户户都要在门上、墙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准是一水儿的将“福”字倒着贴,取一个“福到了”的意思。关于“福”字倒贴,有一个传说跟大脚马皇后有关。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当年用“福”字作暗记准备杀人。好心的马皇后为消除这场灾祸,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须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门上贴上一个“福”字。马皇后的旨意自然没人敢违抗,于是家家门上都贴了“福”字。其中有户人家不识字,竟把“福”字贴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发现家家都贴了“福”字,还有一家把“福”字贴倒了。皇帝听了禀报后大怒,立即命令御林军把那家满门抄斩。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对朱元璋说:“那家人知道您今日来访,故意把‘福’字贴倒了,这不是‘福到’的意思吗?”皇帝一听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场大祸终于消除了。从此人们便将“福”字倒贴起来,一求吉利,二为纪念马皇后。

2. 最形象之“山里红”

正月的厂甸,传说有个山西的农民赶来卖山里红(即山楂),用蔴绳穿成串系成挂,交叉肩上名为“十字披红”。总是喊:“就这一挂啦!就这一挂啦!”叫卖方法颇有现代广告意识,后来被引申为“就这一卦啦”,做为歇后语流传至今。

3. 最可口之“打蜜供”

蜜供是老北京最传统的一种点心,外表杂乱无章一疙瘩一块的,属于上不了台面的。真正称得上蜜供的是由非常整齐的一条条约二三寸长方棍形的小食品搭起的,很像如今的塔楼。其高度由顾客预定,用途为过年敬神敬祖。所谓打蜜供是点心铺照顾小门小户的买主,一种零存整付的购买形式。平时可零存五分、一角入折子,及至过年相应付给一堂(份)蜜供。小孩儿们吃起来方便,可一层层拆而食之,时间耐久。

4. 最封建之“不破五不出门”

过去老北京讲拜年是男人的事,各家妇女不到“破五”不许出门送贺,即便很近的邻里,也只能在院中说话,不许进屋,即所谓“忌门”。其实初五之前妇女们本身忙得也出不了门,拜年的人不断,过年的时候吃饭没点儿,来了就吃,桌子上的饭菜长期摆着,她们要在家做饭,根本也出不去。

. 最传统之“烧火判儿”

“烧火判儿”是旧时元宵节里的一个重要观赏项目,遗憾的是,现在已经绝迹京城。“判儿”指的是判官,元宵节期间,老北京的很多店铺用泥塑成巨大的判官形象,内部是一个炉膛,里面装上煤,点上火,判官被烧得浑身通红,火焰从判官的七窍中喷冒出来,煞是好看。老北京在今天的平安大道路北侧有一座城隍庙,那里烧的“火判儿”是京城最有名的。北京最后一次“烧火判儿”是1950年在北海公园。

6. 最虔诚之“拜兔儿爷 ”

元宵节其实是老北京过年最热闹的一天,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这一天女眷还要跪拜兔儿爷,兔子因繁殖能力极强而被认为是生殖的象征,在正月十五,全家女眷跪拜兔儿爷,以佑人丁兴旺,十分虔诚。但兔儿爷被祭拜完后就成了儿童玩具,北京的兔儿爷造型滑稽,穿上武将服装,还骑着虎,兔儿爷是北京文化里所独有的。

7. 最传统之“打陀螺”

“杨柳儿青,放空钟;杨柳儿活,抽陀螺;杨柳儿死,踢毽子”, 陀螺是老北京的传统玩意儿,在宋朝时就有一种类似陀螺游戏的小玩意儿,名字叫做“千千”。打陀螺是京城的小孩儿在春节时玩的一项流行活动,小小的陀螺旋转不停,满院子都是抽陀螺的欢笑声。

8. 最不同之“南城北城各不同”

北京春节的过节习俗南北城也各有不同。一般来说,北城文化好铺张,比较重面子,南城文化玩的心态比较重,比如花鸟鱼虫,多来自南城。北城有荷花市场,多以文人雅士为主,而南城有天桥,像大兵黄那样骂大街的也成了艺人,位列八大怪之一。过去南城艺人到北城表演,在曲目上要做修改,力求内容更文雅一些。

尾声

老北京人常说“吃完了咂么咂么嘴儿”,越是接近年,就越想去咂么。年,如烟似雾,我们摸不着看不到,只有它走来的时候,只在我们的心头轻轻一拂,我们就知道:“年来了。”多么怀念以前小时候那对年的期待,那充实而发自内心的喜悦!慢慢咂么,返璞归真是一种心灵的呼唤,回归自然古朴,不加雕饰,你会发现真正的美丽——那是北京过年的冬景:“扬风叫雪”房上的积雪刮下来,净往人脖子里钻;太阳一出来,房檐儿上的雪化了,顺房檐滴下来很快冻成冰柱;下面是一行脚印和灯光温暖的小院儿;院儿里挂好鞭炮和灯笼,另一侧两个牛角灯,挂在垂花门门框上;一个壁灯,挂在迎门短墙上;满院儿灯火辉煌,映衬着雪景,如入仙境。北京的年是这样的,在我心里,这样的年味儿,很耐咂么。

4.《北京的春节》 练习题及答案 篇四

1、读拼音写词语。

guī ju zhǎn lǎn mì jiàn bào zhú

( ) ( ) ( ) ( )

tōng xiāo wán shuǎ xián shú jié rán bù tóng

( ) ( ) ( ) ( )

fěi cuì suàn bàn fēng zheng zá bàn

( ) ( ) ( ) ( )

biān pào xiǎo mài sì yuàn áo tāng

( ) ( ) ( ) ( )

2、在带点字正确的读音下面画横线。

间断(jiān jiàn)

万象更新(gēng gèng)

差不多(chā chà)

正月(zhēng zhèng)

3、形近字组词。

眨( )筝( ) 饯( ) 许( ) 宵( )泛( )挣( )

践( ) 浒( ) 销( )拌( ) 旬( ) 醋( ) 饺( )

伴( ) 甸( ) 醒( ) 皎( )

4、想一想北京人是怎样过春节的?给你留下的印象是什么?(课后习题)

5、想一想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安排的?课文哪些部分详写?那部分略写?这样写的好处?(课后习题)

6、找出课文中描写孩子们怎么过春节的部分读一读,再联系实际,谈谈你们是怎么过春节的,谈谈感想。(课后习题)

【参考答案】

1、规矩 展览 蜜饯爆竹 通宵 玩耍娴熟 截然不同翡翠搅拌 风筝 杂拌 鞭炮小麦 寺院 熬汤

2、jiān gēng chà zhēng

3、眨眼风筝 蜜饯 许多 通宵 泛舟 挣钱 实践 水浒 销量蒜瓣上旬 吃醋饺子 伙伴 沉甸甸 睡醒 皎洁

4、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紧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给我留下的印象是隆重而又热闹。

5、按时间顺序写的.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和正月十五写得详细;腊月二十三和正月十九写得简略,这样写的好处是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5.一个山村教师的春节 阅读答案 篇五

这是她在村子里过的最后一个春节,因为明年她就要到城里的大医院看病了,她舍不得离开孩子们,虽然那里的环境可以用艰辛来形容,但是她希望把自己的知识全都授予这些渴望改变命运的孩子们。

他们教室是村子临时搭起的两间大瓦房,下雨时屋顶的雨滴会流到孩子们的衣服上,但是孩子们无论环境多么恶劣他们都没有耽误她上的每一节课,中午吃饭的时候她会跟孩子们在一起吃土豆拌干饭,有时候孩子会从家里偷来鸡蛋为她补身体,她曾经几次想放弃这里的苦生活回到条件优越的城市里教书。孩子们渴求知识的那份心最终还是让她留了下来。

一次语文课,她站在讲台上感觉眼前模糊然后就昏倒在地上,乡卫生所的医生告诉她要到大城市里的医院好好检查一翻,她怕耽误了孩子们上课一直坚持着,孩子们听她的课更加专著了,那一天她又累倒在讲台上。

在乡卫生所的床上,她静静的看着胳膊上的吊针心里却在牵挂着在课堂的孩子们,没有她孩子们会不会放弃学业,对于村子里的孩子们来说读书是件来之不易的事情,她强忍着痛准备拔掉针头,却被一声“老师”给惊住了,说话的是个

低年级的小女孩,她的手里拿着一盘热气腾腾的饺子,她对老师说:“老师,吃了吧,这是妈妈包的,她说吃了饺子你就会好起来,班里的同学们都在等你回来。”

她流着泪吃了那盘饺子,这是她这辈子着吃得最香的饺子,村子里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吃上饺子,小女孩说自己一定要努力读书将来让村子里的人都吃上饺子,听了这话这位老师的筷子止住了她夹了个饺子给小女孩吃,小女孩连连摆手说道:“老师,你吃吧,我吃过了。”

她并不相信小女孩的谎言,由于山高路远的缘故,村子里每户家庭收入都很微薄,很少能吃上成斤的肉,饺子对于他们来说是种奢侈,做为老师她现在所能做的就是把更多的知识教给他们,好让他们改变这个贫瘠的小山村。

第二年,她离开了这个小山村,所有的孩子们都默默的站在一米线旁用眼泪目送他们的老师,她摇着手对孩子们说:“孩子们,你们要好好学习,我会再回来的……”

6.北京的门墩阅读答案 篇六

②门墩,又称“门座”或“门台”,是中国老式住宅四合院中用来支撑正门门槛、门框和门扇的石头。

③北京现存的门墩多为明清时的遗物,它们不但数量众多,其形状和图案也多种多样。北京门墩的类型大致有箱形、鼓形、狮形、虎形、柱形等。按照我国传统的礼制,北京门墩的形状,因级别、地位乃至贫富而有所不同。鼓形、箱形多用于小型四合院的大门门框两侧。狮形、虎形和柱形则多见于皇族、官府机构的门框两端。

④这些门墩,不仅凸显了主人家的地位等级,还能表现主人的喜好追求,寄托祈求吉祥的寓意。为此,门墩图案的设计,题材颇为讲究。在中国儒家思想的影响下,有些门墩的图案或为琴棋书画,或为翠竹荷花。前者是历代文人雅士所喜爱的“四艺”,反映了宅主的高雅情趣;后者是历经霜雪而不凋的凌云翠竹与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荷花,表明户主的人生追求。还有一些门墩,其图案以神话传说或民间谚语为题材,传达主人希望长寿、富贵、夫妻美满、家族兴旺的美好心愿。如在门墩上雕刻着女娃撒金钱,戏弄三足蟾的图案。金钱代表富贵,蟾是多产多育的象征,意为“富贵多子”。更多的门墩,它们的图案是以人物、草木、动物、几何图案等为素材,将它与读音相同或相近的事物联系起来,创造出图形与吉祥寓意完美结合的艺术形式。如“狮”和“事”谐音,雕两只狮子和如意的图案意为“事事如意”。门墩上雕有蝙蝠和鹿的图案,“蝙蝠”与“福”谐音,“鹿”与“禄”谐音,祈求“福禄双全”。

7.《北京的春节》教学片段及评析 篇七

师:提及春节,每个人都会有美好的回忆。说说咱们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的,好不好?

生:在南京过春节,每天晚上都可以放鞭炮、放烟火。

生:家家户户都要包饺子、拜年。

师:这正是我们传统的习俗。

生:我们小孩还喜欢向大人们讨压岁钱。

师:这是一个有收获的春节,能说说你的压岁钱做什么用了?

生:压岁钱,我一般都会留着,等开学的时候买学习用品。

师:你是一个理智的孩子,会正确地使用自己的压岁钱。

生:我们一般都是先吃团圆饭,然后全家一起看春节联欢晚会。

师:我们都是这样过年夜的。

【点评】好的文章要能引发读者的共鸣,好的课堂要能链接学生的生活,这样才与学生的生命成长相关。张老师上课伊始问南京的学生南京人怎么过春节,一下子将学生的思维关注点引向熟悉的生活,淡化了学生对老师的陌生感,弱化了对空旷的教学现场的紧张感,开启了心扉,打开了学生言语表达之门,同时也悄然接近了文本,为学生进一步走进文本做了良好的铺垫。

【教学片段二】

师:同学们已读过课文了,那么大屏幕上的词语能读正确吗?自己先读一读。(生自由朗读词语)

师:(指名读前两行词语)这些词语当中有没有不太理解的词语?

生:残灯末庙。

师:谁理解了这个词语?

生:“残灯末庙”就是指庙会的最后阶段。

师: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生:我是从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看出的,作者说“学生该上学了”,我就读懂了,学生该上学之前肯定就是庙会要结束了。

师:你真是一个会读书的孩子,能够联系上下文去理解这个词语。“残灯末庙”就是指庙会的最后一天。那么,还能从哪里知道“残灯末庙”的意思?

生:还可以从27页下面的一个解释。“末庙”:庙会的最后一天,指庙会结束。

师:你非常会读书,借助页下注解去理解词语,是一个方法。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前两行词语。(生齐读)

师:(指名读第三行词语)读得字音非常准确,发现它们是一些——

生:多音字。

师:大家一起读一读这一行多音字。(生齐读第三行词语)

师:(指名读第四行词语)读得非常准,有什么特点,发现没有?

生:都是儿化音。

师:对啊,北京话里,老北京人说话经常带着儿化音,这是北京人说话的一个特点。同学们一起大声读一读这些词语。(生齐读所有词语)

【点评】词语教学始终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张老师敏锐地抓住“残灯末庙”这一陌生词语,肯定了学生“能够联系上下文去理解这个词语”的方法,又启发学生“借助页下注解去理解词语”,既引导学生理解了词意,又教给了学生理解词意的方法。这样的教学是关乎智慧的教学,因为知识不是智慧,习得知识的方法才是智慧。

词语教学不只是理解词意,首先应该是读准字音。教师将多音字、儿化音归类分行呈现,可谓重锤敲响鼓。这样的呈现,把原本看似不相干的词语整合成一个词汇场,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朗读与识记。而诸如“老北京人说话经常带着儿话音”这样揭示特点的话语,不仅有助于学生读正确,还使学生的朗读更加切近老舍文本语言的风格,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教学片段三】

师:看来啊,这个热闹而隆重的春节确实深深地感染着大家。那么,我们就走进老舍先生笔下的除夕,一起来欣赏老北京人的除夕,感受语言,品味文字。请大家默读课文中描写除夕的内容,在你感受最深的地方做批注。(生默读课文并批注)

师:我看到有的同学在勾勾画画,说明他的思想已经找到了落脚点。还有的同学在认真地做着批注,说明他的思考正在被记录下来。表扬我们班的同学,学习习惯非常好,做的批注清晰而又工整。好,可以交流了吗?

生:我画的是这一句:“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我觉得,这是老舍笔下每一户人家辞旧迎新的景象。

师:具体到哪个词让你有这样的体会?

生: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

师:多么简练的语言啊,都穿起新衣,都贴上对联。老舍先生就是用这样朴实自然的语言来描绘北京人的生活。带着你的感受,再来读一读这一段。(生读)

师:你的朗读确实让大家感觉到了过年的温馨。

生:我画的是:“在外面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我感受到老舍笔下的这些人是期盼团圆,喜欢幸福平安的。

师:在中国人的思想里,春节又是一个什么样的节日?(生说不出来)

师:其实你读懂了这句话,只是有点儿紧张,说不出来,你再读一读这句话。(生读)想一想“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其他同学能帮他吗?

生:我认为除夕又叫团圆夜。

师:说得非常好。在除夕夜啊,人们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其中包含着中国人浓浓的团圆情节。

生:我画的是:“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人睡觉,都要守岁。”这句话让我感受到大家通宵不眠,表现了人们对这美好时刻的期待与热情,还有对北京过年习俗的重视。

师:你是一个心思非常细腻、非常体贴人的孩子,从短短的几句话当中体会出了这么温馨的感受。是呀,老舍先生的语言就是这么富有魅力,虽然是简简单单的话,却呈现出了鲜明的场景。

【点评】张老师让学生默读课文、做批注,自主对话,把课堂学习的时间与空间“让”给学生,这一“让”,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生本课堂的理念。所有的理念必须落实到教学实践中才是生动的,有活力的,才能使学生受益,否则就是灰色的、空洞的。

还必须要提的是教师的评价语,张老师不是僵硬的“好极了”“你真棒”,而是非常具有指导性、鼓励性、针对性,比如“你的朗读确实让大家感觉到了过年的温馨。”“其实你读懂了这句话,只是有点儿紧张,说不出来,你再读一读这句话。”“你是一个心思非常细腻、非常体贴人的孩子,从短短的几句话当中体会出了这么温馨的感受。”教师的评价语还始终关注文本语言的特点,“老舍先生就是用这样朴实自然的语言来描绘北京人的生活。”“老舍先生的语言就是这么富有魅力,虽然是简简单单的话,却呈现出了鲜明的场景。”“语文教学必须从文本出发,解析文本,从语言出发,亲近语言,才能让学生走进‘这一个’文本,领略其语言的‘秘妙’。”(王崧舟语)如此,或许就递给了学生一把打开这位作家作品的钥匙,学生可以尽情汲取其中丰厚的语文的营养,文学的营养。

【教学片段四】

师:这浓浓的年的味道,在除夕夜和着酒香,和着人们的欢声笑语,飘满了大江南北。那么,同学们,我们除了从这段文字当中感受到情,感受到味,感受到鲜艳的色彩,大家看一看这段文字整体的格式,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这一段是总分结构。

师:哦,你很会读书,知道总分,哪一个是“总”?给大家说一说。

生:“总”是指“除夕真热闹”。

师:这是一个——

生:总起句。

师:总起句,也是一个中心句。那么,中心句是除夕真热闹。下边的内容呢?

生:我发现这还是按照时间顺序写的。“家家赶做年菜”是在早晨和中午的时候,“男女老少穿上新衣”也是在早晨的时候,“鞭炮声”就是说快到夜晚的时候,“吃团圆饭”也是在大年三十夜晚的时候,“守岁”也是在夜晚的时候。

师:说得非常好。同学们,我们所看到的这样的总分格式,在这篇课文里非常明显,大家课后可以细细品味,来体会这一写法。

【点评】关注文本的内容往往不是语文教学的核心价值,从关注文本内容出发,领略文本表达的语言形式,进而让学生学会表达,才是语文教学的价值所在。张老师引领学生关注语言表达的形式,彰显其鲜明的语文意识,这是每一位语文老师都不能缺失的。总分是小学阶段常见的一种文本结构的形式,在本文中又体现得非常明显,因而是可以关注的,但是不是一定要关注,还可以见仁见智。

(本课教学实录由何思源根据录像整理;教学片段由李吉银节选)

(张春娟,内蒙古乌海市实验小学青年教师;李吉银,本刊特约编辑、特级教师)

上一篇:开学第一课观后感300字20下一篇:广电个人年终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