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作品欣赏教案

2024-06-25

美术作品欣赏教案(共14篇)

1.美术作品欣赏教案 篇一

大班美术欣赏教案:米罗《星空》

活动目标:

1、从形式语言入手(色彩、图形等),初步感受“星空”的美。

2、尝试用图形来表达自己对作品的认识和感受。

3、通过感知对比色、图形联想,体验欣赏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观赏星座图。

2、PPT、音乐钢琴曲《星空》。

3、4大张画纸(星夜)、颜料盘8个(红、黄、蓝、绿、黑)、圆点刷子16个(每组1大2中1小)、水彩笔16支。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小朋友,你观察过晚上的天空吗?晚上的天空有些什么?(PPT1)

二、欣赏:

1、(PPT2)西班牙有个大画家——米罗爷爷。他的爸爸是个天文学家,喜欢用天文望远镜观察星星,米罗爷爷受他爸爸的影响也很喜欢看星星,还很喜欢画星星。

2、看,这就是米罗爷爷的画,美吗?

你认为它美在什么地方?你看到了什么?(月亮、星星、一个个黑黑的圆点)黑黑的圆点表示什么呢?(一闪一闪的星星)有首歌曲《小星星》,我们来唱一唱。你还看到了什么?(线条)

师指小人,你觉得这像什么?(娃娃)他的表情是怎样的?(惊讶、开心)

3、除了线条、图形,你还看到了哪些漂亮的东西呢?(色彩)

4、(PPT4)米罗老爷爷为什么喜欢这几种颜色呢?(出示颜色标记)颜色和颜色之间藏着一个小秘密:对比色。(红——绿、黄——蓝、黑——白)老师身上有对比色吗?你们找一找自己身上有哪些对比色?对比色放在一起,会使颜色的对比更明显,黄的更黄,蓝的更蓝。

5、鲜艳的对比色、有趣的图形、跳跃的线条,米罗爷爷用这些向大家讲述了一个美妙的故事。告诉你们哦,米罗爷爷画画有一个特点,就是喜欢把自己看到的景色用图形表示,然后再通过想象加上一些颜色和线条,就把它组合成一幅美丽的画了,而且他的画中常常出现米字型。

6、如果请你给这幅画取名字,你会取个什么名字呢?

7、如果让你画星星的话,你会把一颗颗星星连画成什么样子呢?

三、创作:

1、今天我们四个小朋友合作画《星空》。请看步骤图:四人合作:海绵圆点刷印大小黑圆点水彩笔连线棉签添画及涂色。

2、幼儿4人合作画,提醒幼儿涂色时注意画面的干净,可用纸巾吸颜料。

3、展示,欣赏同伴作品。

2.美术作品欣赏教案 篇二

关键词:美术作品,欣赏,审美观

一、美术作品欣赏的重要意义

(一) 体现教育的认识功能

学会欣赏美术作品, 也很强的学习作用, 积累相关的知识。美术作品, 不仅仅蕴藏着艺术的知识, 还蕴藏着很多历史和生活的故事。例如学生在欣赏《清明上河图》的时候, 除了能够感受到画家高超的绘画技巧, 还能够感受到北宋时候的繁荣昌盛的现象。在欣赏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的时候, 还可以学习到耶稣被犹大出卖的故事。另外学生欣赏美术作品, 可以潜移默化地接受了思想教育, 接受了一些新的观念。例如

(二) 激发学生的想象, 增加创作灵感

欣赏美术作品,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能够给学生带来创作的灵感。灵感, 画画当中必不可少的元素。学生通过欣赏大量的美术作品, 感受这些作品的意境、布局、笔墨, 感受作者的内心世界, 有助于学生在美术创作过程中寻找到切入点。例如, 学生在画植物的, 找不到灵感, 可以去欣赏梵高的《向日葵》, 想象有一朵开得灿烂的向日葵在自己眼前出现, 这样有助于找到创作的灵感。

(三) 提升艺术修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在欣赏各类美术作品, 面对名家的作品, 学生很自然会对它的感性特质产生一种特殊的情感, 进而产生审美的直觉。例如, 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欣赏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的微笑》, 排除各种杂念思想, 集中精神投入到作品的艺术情景中, 去体会作品的美, 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欣赏, 去感受画面的构图及空间组合, 感受颜色的组合及搭配技巧, 感受到艺术家的构思和作品的造型表现力等等, 有助于学生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 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二、如何欣赏美术作品

(一) 从整体上去感受作品

要更好地欣赏美术作品, 获得更强美的感受, 首先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去感受这幅作品, 尤其是经典的绘画作品。 在这个过程, 对整幅作品的画面整体效果进行感受, 观察作品总体的形式, 再根据自身对生活及艺术的经验, 从而获得了一个新的印象。一般来说, 在这个感受过程中, 学生可能会感叹作品作者的高超的技艺, 当自己投入强烈的审美情感强度, 就能够体验到内心深处与作品产生共鸣的情感。例如, 引导学生欣赏高更的油画《黄色的基督》, 首先从整体上去感受画面里面的人物、十字架的垂直立柱、田野等, 一种对朴实、虔诚的宗教信仰的直接的视觉象征。

(二) 加强对作品的分析理解

在对作品进行整体感受后, 还要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分析理解。在分析理解作品的时候, 首先要分析作品的色彩, 例如在欣赏梵高的《向日葵》, 首先欣赏它的色彩表达, 整幅画最重要的颜色是鲜明的黄色组成, 不管是花本身, 还是它旁边的物体, 都是用鲜明的黄色进行表达, 感受到向日葵通过黄色的饱和色调显得更加阳光、灿烂。从整幅画的颜色分析中, 可以感受得到梵高对生命的渴望和对理想的执着。 再欣赏毕加索的作品《人生》, 颜色上看, 整幅作品的背景蓝色, 人物的头发、眉毛、眼睛都是蓝色, 给学生的感觉, 蓝色主宰了他的作品。由于那段时期, 毕加索看到了许多人们贫困, 绝望, 自己的好友也自杀, 借助蓝色的作品《人生》 去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忧郁和感叹。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分析作品的构图, 理解作者构图的用意, 例如《向日葵》的构图是“对称式”和“放射式”的组合, 为了整幅向日葵的力量辐射得更加强大, 让作品表现得非常有力度。最后, 还要对整幅《人生》的画面的造型和结构进行分析, 引导学生去感受作品中的线条, 感受画面的张力等。

(三) 对作品进行再感受

在对欣赏美术最后一部, 还要在详细了解作品前提上进行再次感受, 这个感受过程是一次全面的, 综合的感受, 这个过程是让欣赏体验活动升华到审美价值的高度。例如对毕加索的《人生》感受, 学生就好像与艺术家一起创作这幅“蓝色时期”的伟大作品, 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到作者的感情波动, 同时感受到作者对人生的忧郁。

三、总结

美术作品欣赏, 不仅给学生带来美的感受, 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还能给学生带来创作的灵感, 感受作品创作者的内心世界。引导学生欣赏作品, 首先要整体感受作品, 然后要分析理解作品的颜色, 最后对作品进行再感受, 这样才能获得更有价值的信息。

参考文献

[1]辛文.光辉历程·时代画卷——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美术作品展览在京隆重开幕[J].美术观察, 2011 (09) .

3.追寻美术作品欣赏教育的画意 篇三

关键词:大班美术活动;欣赏名画

中图分类号:G61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7-107-001

一、设计意图

梵·高的作品极富表现力,他喜欢运用简练有力的线条、鲜艳明亮的色彩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他的《星月夜》不仅体现了其内心最紧张的幻想,而且还表达了他无法抑制的强烈感情。它能让幼儿了解画面不仅可以写实,还可以加入自己的想法进行表现。基于上述认识,我设计了本案例,我想当幼儿理解了画家的画意后,也能学习画家通过自己的绘画作品表达自己的情感,宣泄自己的情绪,那该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情啊!

二、活动过程的描述与评析

1.整体欣赏作品,初步感知画面

教师神秘地说:“这里有一幅很特别的画,我们一起来欣赏!”

在给孩子静静欣赏几秒钟过后,教师提问:“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觉?”“有山,有房子。”“有星星和月亮!”“好像是在晚上”……

从孩子直觉型的回答中我们可以看出,孩子此时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感知仅停留在浅层次上。2.分层欣赏作品,深入解析画面

当幼儿说出自己对作品的第一印象后,教师即以平行谈话的形式,从作品形象、笔触、颜色由远及近引导幼儿进一步了解作品。

首先教师提问:“离我们最近的是什么?”凭着直觉,有孩子答道:“树!”但也有孩子表示不同意见:“这好像是一座城堡。”“好像是人的头发,很疯狂!”“是火焰。”“啊呀!它好像在扭动。”教师马上追问:“往哪个方向扭的?”“往上面扭,快要碰到天空了。”这时教师就说:“其实画家画的是一棵树,它正在拼命往上——长(让幼儿顺着回答)。”接着,教师便鼓励大家站起来用身体动作学学它的样子:“它好像在对自己说——”“我要长高我要冲到天上!”孩子们齐声说道。

这里,教师借助提问,将幼儿的注意力牢牢集中在这棵奇异的“树”上,让幼儿大胆想象和表达。教师的追问,使孩子们慢慢地接近了作品所蕴含的意义。

接着教师又提问:“树的背后是什么?”“房子。”孩子们齐声说道。教师又问:“如果你住在里面,你会做什么?想什么?”有孩子举手:“我会看书、睡觉。”

可有一个男孩却说:“我会做一些保护自己的事。”教师感到疑惑:“为什么?”男孩说出了自己的理由:“因为这棵树不停地在长,我害怕它会把天空给戳破了。”

“所以你会感到有些不安是吧?”孩子点头。看来有些孩子已经能上下承接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嫁接到了作品之中了。

教师继续问孩子:“画面中最亮的是什么地方?”有孩子大声说道:“月亮。”“为什么它最亮?”孩子指着画面说:“因为它的光芒是黄色的。”教师又问道:“这黄色给你什么感觉?”“很温暖!”“很高兴!”孩子们抢着回答。教师继续往下引导:“这光芒是什么样子的?”孩子惊喜地发现:“都是短短的线,把月亮都包围起来了。”教师追问:“还有谁也有这样的光芒?”“星星。”孩子们叫道。教师又问:“它们的光芒有什么作用?”“能照亮整个夜晚。”有一个女孩说道。“那么,你觉得画家在画星星和月亮时的心情会怎样?”教师问。“画家的心情一定很好!”有孩子说。

这一阶段教师用问题引导幼儿对作品形式,如线条、颜色进行思考,以帮助幼儿理清思路,进一步加深体验。

接着,教师继续引导幼儿看天空:“你还看到什么?”“云。”“应该是龙卷风吧。”孩子们说。“这股龙卷风会做什么事?”教师试图引起幼儿对龙卷风的回忆。“它很厉害,会把一切都卷走的。”孩子们感到害怕。教师说:“遇到破坏力这么强的龙卷风,如果你是星星或者月亮,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孩子们面面相觑。沉默了一会,终于有个男孩说:“如果我是星星,我会害怕,我会喊:‘月亮,龙卷风来了,赶快躲起来!”其他孩子继续沉默……教师激将孩子:“你有点害怕了,可是有人不会害怕!”男孩继续咕哝道:“反正我是害怕的!”看来教师只能另想它法了,问大家:“星星和月亮谁厉害?”“月亮。”孩子们齐声答道。教师继续说:“刚才有颗‘小星星有点害怕了,那如果你是月亮,你会害怕吗?”“我不会害怕。”有孩子坚定地说。教师追问:“怎么赶跑龙卷风?”“发出更大更亮的光芒,把龙卷风驱逐出去!”孩子认真地说。教师指着画面开心地说:“看,星星和月亮多亮啊!”同时教师问刚才那个害怕的男孩:“你现在还害怕吗?”“不怕了。”男孩摇头说。

此时教师进行了小结:“是啊!画家在画这幅画的时候和你们想的一样——在遇到困难、恐惧的时候,我们要鼓起勇气,不害怕,下定决心,努力把困难、恐惧赶走。画家很喜欢画画,就把自己的想法画在了画上:有不安的大树,恐怖的龙卷风,但也有坚强快乐的星星和月亮。”

对孩子来说,要理解画家作品的内涵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所以教师以“如果你是星星或者月亮,你会怎么想怎么做?”这个与幼儿主观联系特别紧密的问题引发幼儿想象与思考。以此再延伸到画家的想法时,幼儿就能容易理解了。

3.再次整体欣赏作品,提升画面感受

教师又问:“你喜欢这幅画吗?为什么?”“我喜欢这幅画,因为月亮和星星的颜色很亮!”“我喜欢它,因为画家画出了很多的害怕呀勇敢呀!”“我喜欢月亮的光芒,它和我们平时画的不一样。”孩子们说。“有什么不一样?”教师问。“它的线条是短短的。”“那我们一起用手来学一学短短的线条,好吗?”全体幼儿举起手认真地徒空练习。“这样短短的线条给你什么感觉?”“有力!”有孩子说。“是的,画家想借助短短的、有力的线条表达自己战胜困难的决心!”教师回应。

从幼儿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幼儿此时的审美判断与刚开始接触作品时的整体直觉印象完全不同了。通过教师的引导,他们初步形成了自己对作品所含意义的理解和解释。

4.迁移创作,多形式表现自己的感受

教师提问:“你看到的星星、月亮是怎样的?如果你是画家,你会怎么画?”孩子们一个个举起了小手,说出了自己的心声。在悠扬的音乐声中,孩子们拿起画笔,不受任何拘束地画了起来……

4.教案:梦(美术欣赏) 篇四

第九周

内容:梦(美术欣赏)

主备人

王玲

教学目标:

1、欣赏毕加索作品《梦》,感受作品传递的快乐和舒适的感觉。

2、能结合作品线条、色彩的感知,为自己描绘的梦境添画相应色调的背景。

3、愿意大胆表达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学习欣赏自己和同伴的作品。教学准备:

1、挂图《梦》,事先做好的ppt背景图,音乐。

2、油画棒,白纸等。教学过程:

一、导入活动。

师:小朋友们,你做过梦吗?

师:我知道有一个国家叫西班牙,那儿有一个大画家名字叫毕加索,他有一幅叫《梦》的名画,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二、欣赏作品,播放PPT,师幼共同欣赏。

1、画上有谁?(阿姨)你从哪里看出来的?(项链、长头发、衣服、……)你觉得她在什么地方?在做什么?

2、这位阿姨靠在沙发上给你什么感觉?我们来学一学她的样子,你感觉怎样?

3、阿姨的表情是什么样的? 看看毕加索爷爷为了表现阿姨快乐、美好的心情用了什么样的线条和颜色?

4、感受美术作品中线条与色彩带来的不同体验。(1)感受线条。

师:现在我们来看看画家是怎么样画这幅作品的,先来看一看他的构线。师:这些线条看起来怎么样?(柔软、圆滑的曲线)(2)引导幼儿用动作表示线条

师:如果把我们自己变成一条线,你怎样用肢体动作表示圆滑的曲线呢?(引导幼儿学一学)师:刚刚学后你有什么感觉?

小结:当我们用身体来表示圆滑的曲线的时候,我们的身体也变得软软的、松松的,身心都很放松。

(3)感受色彩。

师:这幅画上什么颜色最多?(红色和黄色)

师:看到红色和黄色,你想到了什么?(太阳、草地、沙漠……)师:这两种颜色给你什么感觉?(暖洋洋)

小结:红红的,软软的沙发,衬托出阿姨粉红色的手臂,画家把它画得大大的,主要用了红色和黄色两种暖色的调子,给我们一种很放松、很舒服的感觉。

5、幼儿相互讨论:阿姨会梦见什么呢?为什么?

师:阿姨舒服地躺在红色的沙发里睡着了,她会做什么梦?(可能梦见自己睡在阳光下,火红的太阳光照在自己的身上;她还梦到了自己睡在黄色的草地上,那儿的空气很新鲜,很舒服。)

小结:你们的眼睛可真亮,真会动脑筋,通过看画面的色彩就能知道阿姨梦到的东西,可真棒。

三、切换PPT背景,感知不同背景色调带给人的不同感受。

1、点击鼠标,背景出现蓝色夜空。

提问: 如果阿姨的背景换成了夜空,你觉得她又会梦见什么呢?

2、点击鼠标,背景出现橙色沙漠。

提问: 如果是橙色的沙漠,这幅画又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3、点击鼠标,背景出现绿色草地。提问:如果是绿色的草原呢?

4、点击鼠标,背景出现蓝色大海。

师:她会梦见自己正在海边,蓝色的海水,有凉爽的风吹来,海鸥在身边飞翔,好美!

小结:哦,原来不同环境的背景色调会给我们不同的感觉。

四、幼儿绘画活动。

1、你们睡觉时做梦吗?做过什么梦?鼓励幼儿自由讲述。我们把自己做的梦画下来好吗?想一想你想用怎样的颜色来表现自己的梦?

2、教师指导重点:对能够确定主题的幼儿指导其恰当的使用线条和色彩大胆进行绘画。对表现有困难的幼儿,与幼儿共同讨论布局画面,鼓励幼儿将自己的想法表现出来。

5.中班美术欣赏《星空》教案 篇五

2、引导幼儿选择适当的方法、颜色表现星空。

3、培养幼儿审美情趣,激发幼儿对艺术活动的兴趣。

【重点与难点】

如何激发幼儿自由想象,大胆表现多彩的星空,培养幼儿表现想象中的星空及组织画面的能力。

【活动准备】

视频仪。梵高的作品《星空》绘画工具、材料若干。

【活动过程】

1、对话交流

师:你见过美丽的夜空吧?夜空中有什么?师;你见过、你知道的星星是什么样的?幼儿小组交流教师提出的问题。

幼:有熊星、望远镜、飞机星、机器星……

2、欣赏教师与名家的作品

①首先欣赏梵高的《星空》。请幼儿谈谈自己的感受。教师重点引导幼儿欣赏画面中的形象,笔触及色彩。

②欣赏教师的作品:教师眼中的星空是五彩缤纷的,有菊花星、仙女星。教师重点引导幼儿教师是如何表现星空的?教师如何把想像的星空用画笔描绘出来。

3、创作与交流

①师引导幼儿相互交流想像中的星空分别是什么样的?

②幼儿动手绘画,师有重点观察,辅导幼儿绘画。

4、作品评议

面对幼儿的作品,师生共同欣赏评价。

活动结束。

【活动评析】

此活动评析从内容选择、活动设计、教学过程,教师的教法与表现.教学效果五个方面进行。

首先,教师在选择内容方面能考虑幼儿年龄特点。兴趣、经验和接受能力。“星空”主题具有广泛性,挑战性,和前瞻性,内容能激发幼儿的内心感受.培养幼儿的想像力和创新精神。

第二,在活动设计方面教师考虑到了幼儿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准备,教具、学具的准备.同时还有教师自身的准备(如略案,详案的准备),具体思路是观念树立一一信息收集一一资料准备一一教案设计。

第三,教学过程分为四个层次:感觉一一智慧(领悟,发现,想像)一一表现一一创作。教师通过谈话导入星空的话题,引起幼儿的兴趣,教师的问题是递进的:你见过美丽的夜空吗?夜空中都有什么?你见过.知道的星星是什么样的呢,没见过的星星又是什么样的,幼儿回答的过程也是思维逐渐深入扩展的过程。幼儿讨论星空中有星星,月亮、勺子星、房子星、大熊星、飞机星、桃子星等。过程的第二块内容是欣赏教师与名家的作品,并讨论交流,孩子们的积极性高,表现好,幼儿为教师的作品鼓掌,为大师的作品惊奇,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大师的作品进一步引导幼儿观察教师眼中的星空,是想像转化为具体表现方法。大师的作品引导幼儿感受作品的意境美及简单的表现技法,线条,色彩的运用,提醒幼儿用喜欢的材料,合适的方法表现星空。有许多幼儿直接用小手,触摸喜欢的颜色,大胆绘画,自由表现。小手自由了,心灵自由了,伴着兴奋的情绪体验,潜在的艺术本能被调动,创作热情充分展示。作品评议是活动必要和重要的一部分,是另一个欣赏活动。评议以师幼儿自评、互评为主,幼儿互为学习,互相提高。

第四,教师的教法与表现。教师创设条件丰富幼儿的生活,知识经验;注重幼儿审美情感的体验,创设轻松愉快的环境,自由感受美,表现美;提供多种材料,实践操作中发展幼儿手眼协调和动手能力,教师具备一定的艺术素养,较广泛的艺术知识和技能,并且有创新精神。

第五,教学效果。幼儿的作品可以是创新的、多种多样的,每位幼儿的星空各具特色。如会炸的星,治病的星,机器人星,开满鲜花的星空,灯笼星空,蛇星,表现手法也多种多样(画、吹、喷),很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开阔了幼儿视野,发展了幼儿的想像和创作,培养了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调动了幼儿积极情感,体验了成功,培养了自信。

6.美术作品选 篇六

刘承川,男,汉族,1973年9月出生,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版画系,美术学硕士。现为四川文理学院美术学院院长,副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四川省美术家协会理事,四川省美术家协会第三届版画艺委会委员,达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大修当代艺术车间成员。

朱士峰,男,汉族,1980年4月出生,毕业于新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获硕士学位。现为四川文理学院美术学院讲师。新疆美术家协会会员。

杨刚,男,汉族,1975年12月出生,毕业于四川教育学院美术学本科。现为四川文理学院美术学院讲师。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于涛,1988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05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油画专业。现任教于长春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

许静,女,汉族,1978年出生于吉林省,东北师范大学文学(美术学)硕士,现任职于长春大学美术学院,讲师。

7.美术欣赏教学要回归美术之路 篇七

关键词:偏离;欣赏习惯;视觉感受

美术欣赏课是美术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对学生起着“提高艺术修养,陶冶情操,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促其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通过作品欣赏,可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培养审美能力,想象思维能力,得到审美愉悦,激发创造力,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主阵地。但在美术欣赏教学过程中,由于指导思想不明确,教学方法不得当,美术欣赏往往容易丧失自身的本质特征,偏离了美术的特点。因此,美术欣赏要回归美术之路,重视美术做为视觉艺术的特质及美术作品直观性、可视性、形象性的特点,尊重视觉感受,增进美术欣赏的美术性,走出美术欣赏的盲区。

一、大众的赏析习惯与评价标准的偏离

“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普通受众关注美术作品喜欢作品中的故事情节、轶闻趣事,很少关注作品的艺术性。学校美术欣赏的课堂上,我们也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教师讲得绘声绘色,学生听得如醉如痴,为了一些内容争得面红耳赤。但教师主导的、学生探究的内容却离美术甚远,一些情节探讨,一些文学性的描绘被当作了欣赏的主题,气氛活跃,学生的自主性被充分调动,看起来效果良好,实则远远的背离了美术欣赏的本质。邓兆吉在他主编的《美育心理研究》中指出,美术欣赏往往“侧重于对美术作品内容、情节、时代背景、作者生平等方面的品评,习惯于从社会价值角度去评价美术,把美术的主题、情节提到显著而重要的地位……”以为了解作品的主题、情节和作者生平就了解了美术欣赏的全部意义,把美术欣赏混同于看图作文、故事会。评价者也多喜欢用其它课共用的评价标准从课的整体效果、结构层次、德育渗透来评价一节美术欣赏课,而忽视美术做为视觉艺术的特质及美术作品直观性、可视性、形象性的特点,努力挖掘课中非美术的东西,以此确定一节美术欣赏课的优劣。

二、不良欣赏习惯的形成,使美术欣赏走进死胡同

“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大众的赏析习惯同自己的生活和利益密切联系的,我们的美术欣赏课不能一味的迎合学生的大众口味,或满足其娱乐需求,或成为其它课(如语文、历史、政治)的从属课。在欣赏梵高的名作《向日葵》时,多数学生会把向日葵的形象当作一种辉煌、积极向上、温暖的象征。我想这不是学生的视觉感受,而是他们的经验,是被重复了千万次的向日葵的特定形象。这种特定的经验根深蒂固,梵高作品强烈的情感被掩盖了,有些人甚至主观臆想,梵高正是借助了向日葵执着向阳的精神表达了他精神的执着,这样以文学的理念去解读美术作品是可怕的。看看梵高笔下的向日葵吧,扭曲、狂燥、不安分。他强调的是在绘画中表现人的感情与精神,自然物象在他的眼中,只是表达主观情绪的载体和 象征,伴随着自如而流畅的笔触,他的色彩充满着紧张而激动的情绪和饱满而富生气的活力。他用色彩来揭示人的精神,来表现人的生命。那一团团如火焰般的向日葵,狂放地表现出画家对生活的热烈渴望与顽强追求,那一块块炽热的黄色,不仅融集着自然的光彩,而且宣泄着画家对生命的尽情体验与永久激动。他画的向日葵不是自然的真实写照,而是他生命与精神的自我流露,向日葵可以这样画,树木、花草、天空、白云、乌鸦、自画像都可以这样画。

梵高的作品尚有形象,形象还算真实,毕加索、蒙克的作品中的形象如此“丑陋”我们又如何去进行审美呢,康定斯基、蒙德里安作品中少有形象,我们又如何入手呢?如果我们从习惯的方式入手往往与作者真正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背道而驰。遇到这样的作品必然会茫然不知所措,弄不清这样的作品如何着手去欣赏。

三、尊重视觉感受,增进美术欣赏的美术性

“水有源头树有根”。虽然我们不提倡一味的追求学科本位,不主张把艰涩的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不按照培养美术批评家来上欣赏课,但美术作品由空间面来,由视觉而来,由色彩、线条、笔法、布局而来。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欣赏美术作品时,还得从视觉感受出发,从美术造型语言出发。在美术欣赏教学实践中总结了一点方法,概括为四个步骤来与大家商榷。

1、看了这幅画你有什么感觉?美术作品带给欣赏者的第一感受是视觉感受,它是由作品的色彩、形状、面(体)积、质感、构成形式等带来的直接感受,也是作者所要表达的最强烈的情感和情绪。如柯勒惠支《暴动》的力量、董希文《开国大典》的庄严、齐白石《虾》的情趣。让学生从视觉角度谈出感受要比凭学生经验来判断有效的多。

2、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能看到的东西才会触发视觉感受,学生能看到的无非就是形式和内容。从形式而言,就是画面上点、线、面、形、色、笔法、布局等美术语言的处理,如何营造出我们所感受到的气氛和情绪。内容比较具体的作品,还可以研究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动作、表情、装束、环境、光线等因素是如何创造出这一感受的。如:《呐喊》中颤动的、旋转的、盘绕着向上的线条,血般猩红的天空、云彩,骷髅般强烈失真变形的人物形象,使得整个作品给人以凄凉、恐怖之感。这个问题的设置使学生在视觉感受的基础上对作品表现形式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

3、你能“猜”出作者要表达的意思吗?作者给我们营造了这样的氛围必然是想表达自己的某种思想、情感和观念,由于学生文化背景、生活阅历同作者有相当的距离。这就要求教师要带领领学生认真研究作品,从作品中去寻找、去体味。围绕作品适当地介绍一些如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的个性、阅历以及创作观念等等。这个环节使美术欣赏从形式层面走向了精神层面。

4、你喜欢这样的画吗?这要求学生在进行认真的分析后,作出自己的价值判断,需要强调的是这种判断应当完全是建立在学生自己的认识基础上的,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教师可以进行必要的引导,但决不能将教师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学生。这个环节是审美的最高层次。

综上所述,欣赏是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从形式到内容、从解构到审美地去欣赏美术作品。所以我们美术教师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对美术课程负责,对学生素质教育负责,克服美术欣赏教学的功利性、低俗性,真正释放美术的光茫。

8.小班美术欣赏活动教案 篇八

根据《纲要》中所述课程选择:“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的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眼”糖果是幼儿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孩子们有比较喜欢,所以,我以幼儿的兴趣为出发点,且融入制作,让幼儿能亲身体验,感受快乐,同时让幼儿在生活化的活动中获得发展。

二、活动目标:

1、初步学习搓揉团的技巧来制作糖果。

2、能运用已有经验制作出不同造型的棒棒糖。

3、主动动手积极参与活动,体验泥工制作糖果的快乐。

三、活动重难点:

能运用已有经验制作出不同造型的棒棒糖。

四、活动准备:

教具:彩色橡皮泥、魔法箱、棒棒糖、塑料棒、PPT课件学具:彩色橡皮泥、塑料棒五、活动环节

问好:由于泥工制作是用小手,所以编了一个拍手欢迎老师,从而将搓揉捏无形中贯穿到教学中。

(一) 导入活动:变魔术——教师出示魔法箱进行摸一摸,吸引幼儿参与兴趣。

(二)基本活动

1、交流讨论 ——出示棒棒糖与幼儿交流。

——这是什么呀?见过吗?你们见过的糖果形状是怎样的?

生:自由交流回答

2、观看课件,了解不同的棒棒糖。

——教师引导幼儿观看图片,丰富幼儿已有经验。——教师小结:棒棒糖有圆形的,三角形的,有单色的,有彩色的。

3、介绍美工材料出示泡泡泥、塑料棒引导幼儿认识,激发幼儿参与兴趣。

4、教师示范并讲解做法:

师:取适量橡皮泥并将其搓成喜欢的形状(远的`、方的、扁的等),取出棒棒,将搓好的糖扎在棒棒上。

5、幼儿制作棒棒糖a强调要点:取适量的橡皮泥,可以是一种颜色,也可以是几种颜色混合;幼儿在搓揉橡皮泥时揉成自己喜欢的形状;扎棒棒糖的时候要注意安全,不要扎到小手。b幼儿制作,教师个别指导。

五、结束活动:

教师评价幼儿制作,并为棒棒糖编个儿歌:七彩糖果圆又圆,宝宝快来尝一尝,吃在嘴里甜又甜,保护牙齿不贪吃,糖果少吃身体棒。

六、活动延伸:

9.美术欣赏 向日葵 教案 篇九

向日葵

(一)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欣赏凡高的作品“向日葵”中鲜明亮丽的色彩和极富特色的线条,感受画面传达出来的强烈、炙热的感情。

2、鼓励幼儿大胆欣赏与评价,发展幼儿对艺术作品的解释和评判能力。

3、增加幼儿对色调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孩子运用色调进行表现的兴趣和能力。

(二)活动准备

1、实地参观:向日葵园地。

2、多幅凡高的画。

3、收集来的向日葵的照片或者图片。

(三)活动过程

1、教师引导幼儿欣赏、讨论和比较。

教师:今天让我们将自己拍的向日葵照片或者图片和凡高的作品“向日葵”比一比,你喜欢那一幅?为什么?

2、放映幻灯“十四朵向日葵”,完整欣赏“十四朵向日葵”。

1)色彩感受。

教师:画面中什么颜色最多?你最喜欢画面中的那种颜色?如果都用黄色好吗?……(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幼儿通过自己的观察理解感受到画面中黄色为主、其他色为辅,同时关注到色彩的巧妙搭配及对比色的使用比列。这样画面才能饱满、好看。)

2)线条的感受。

教师:为什么向日葵的花瓣弯弯曲曲?好象感觉到了什么?……(引导幼儿感觉和体验作品中线条的夸张大胆和扭曲,感受到画面中的向日葵充满着生命的力量。)

3)构图的感受。

教师:数一数由几朵向日葵?它们一样吗?(辨别成熟的和还未成熟的或还未开放的)为什么有的低下了头?(教师引导幼儿从画面的背景,花瓶,花朵的整体来分析作品的构图。通过对话帮助幼儿理解构图有张驰有疏密才会漂亮。)

3、进行二次对比欣赏。

在分步感受理解和欣赏的基础上,鼓励幼儿再次比较照片图片和绘画作品给予人的不同感受。

4、教师出示更多的凡高的绘画作品“向日葵”(两朵、五朵、十二朵向日葵等等),帮助幼儿进一步感受、理解、欣赏作品向日葵带给人们的那种美丽和热情。激起幼儿的创作欲望。

5、教师小结,自由结束活动。

(四)活动提示

1、凡高简介:文森特&;#8226;凡高,1853年3月30日出生于荷兰的格鲁宗戴尔的一个新教牧师之家。1890年逝于巴黎。凡高是最令人怀念和感动的一位画家,不只是他的悲剧性的生涯,更因为它纯粹而真诚的艺术态度,无时无刻不在感染着世人。凡高的艺术生涯虽然只有短短八年多,却留下了大约850件油画作品和数目更多的素描。

2、创作《我的向日葵》,激发幼儿学习模仿或创作一幅“向日葵”作品。

3、有关向日葵的照片、图片,《向日葵》作品图片每二位幼儿各一幅,“十四朵向日葵”作品幻灯一幅,凡高的其他《向日葵》作品幻灯片。

秋游

活动目标:

1、启发幼儿用绘画表现秋游的快乐情景。

2、培养幼儿的想像力和组织画面的能力。

活动准备:

1、录音机和《秋游》的磁带。

2、《秋游》的一段录象。

3、幼儿绘画工具:纸、记号笔、蜡笔等。

活动过程:

一、听录音边唱边走进活动室,激发幼儿兴趣。

1、师:让我们唱着歌去郊游吧。(听音乐边唱边走进活动室)

2、师:大家开心吗?唱着这首歌,你们会想到什么?

3、师:哎,ⅹⅹ小朋友想起了去秋游。这次秋游我们到过哪些地方?

二、看秋游的一段录象,回忆秋游最开心的事。

1、师:你们真了不起,还记得秋游的事情,可是我有点忘了,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录像吧。看看秋游时什么事情让你最开心、最难忘?

2、看完录象后提问:谁愿意告诉大家秋游时什么事情让你最开心、最难忘呢?(多请几位幼儿回答)

3、教师小结:小朋友说得都很棒,怎样把秋游的快乐留下来呢?(画出来)对把它画出来和好朋友一起分享。刚才有小朋友说:“和好伙伴坐在汽车里有说有笑,看着外面的风景真开心,你就把它画下来;有的说在蠡湖中央公园一边休息一边和好朋友分享食物很开心,你也把它画下来;还有的人说到桔子园里采桔子特别难忘,你就画下来。

三、提出作画要。

1、秋游时让我开心的事情很多,今天只要把最开心、最难忘的一件事情画下来。

2、我们先想一想画哪些人?画什么景色?该画在纸的哪里,想好了再画。

3、比一比谁画得和别人不一样?

四、幼儿作画,教师指导。

1、鼓励幼儿大胆想像,合理布局。

2、帮助能力差的幼儿组织画面。

3、引导先画好的幼儿轻轻走下去欣赏别人的作品,或画好的同伴之间互相讲讲自己的图画,鼓励大胆的幼儿走下去讲给客人老师听。

10.比较分析美术作品与设计作品 篇十

【关键词】美术作品;设计作品

引言:设计和美术就像双生儿一样的存在着,相互独立却又不可分割。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中,两者不断地融合,相互转化,逐渐形成各自的特性,体现出各自的价值所在。

1 美术与设计的作品特性分析

1.1美术作品的特性

美术是艺术创作领域中的一项内容。在艺术领域的初期阶段,文学创作,音乐舞蹈都可以算是美术中的重要部分,直到后来才逐渐形成各自的特色,变成具体而独立的艺术形式。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美术的概念得到进一步的扩充,与此同时,其内涵也在不断的调整与完善。在现代工业的发展与商品经济的影响之下,美术的概念又朝着造型与视觉艺术方面发展,将美术分为了工艺美术和艺术设计两大块。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美术的概念虽然一直在发生着大大小小的变化,但是它传递艺术思想内涵、表现艺术形象的特质是始终如一的。美术创作者以其独特的创作视角,经过复杂严谨的美术创作过程,将物质化的社会状态以奇妙的艺术形态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让人们从另一个角度认识到现实的社会生活,提升人们的审美观念,升华人们的情感世界。美术作品是美术工作者为了满足人们的物质与精神生活需要,而创造的艺术成果,表现出了它自身独有的艺术性和精神性。

1.2设计作品的特性

为了满足美化生产活动与社会生活的需要,设计,这一迎合人类的生物性与社会性的行为活动便油然而生了。设计不仅仅局限在对物体外形的美化,而是目的明确的、能满足人类情感要求和实现功能需要的艺术行为。人们改善生活方式、与大自然沟通的方式之一就是设计作品,通过点线面等的抽象形式,把设计工作者的思想与情感体现在设计作品当中。这是一种目的性明确的、可以满足人们物质与情感生活的艺术化行为。

设计作品,是借助艺术表达形式,把日常社会生活方式具体化的艺术行为成果,是对日常生活的重新勾画,使得在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同时,还能够实现人们对艺术生活化的追求。

2 美术作品和设计作品的区别

美术作品和设计作品,都是艺术工作者以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创作出的艺术成果。设计是一种造型的创造,而美术就可以理解为是一种造型的艺术。两者都是人们追求自由与解放的表达形式,只是在创作方式上存在差异。美术作品是跳出物质现实与功名利禄的约束来追求解放,而设计作品是在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同时,实现人类情感需求的艺术成果,在精神上追求真正的自由。美术作品和设计作品都有自身的特性,在表现作品的属性上有着一定的区别:

2.1两者具有不同的审美价值与意义

美术作品是展现人与自然的情感交流,是比较纯粹的精神产物。而设计作品是在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前提下,体现人与社会环境的联系,虽然也是创作者的精神产物,但是着重体现的还是物质的实用特性。实际情况下,设计者在设计一个产品时,除了要体现产品的实用性,还必须要融入自己的情感与思想,在另一种程度上,融合了美术与设计的属性,使得两者相互独立,却又紧密联系。

2.2功能上的差异性

美术作品体现的审美、认识和教育作用,是可以相互联系,也可以相对独立的;而设计作品体现的精神性与象征性必须建立在实用性的基础上,不可独立。

3 评价美术作品和设计作品的标准

3.1美术作品的评价标准

由于美术作品是美术工作者的精神产物,以追求自由为目的,没有通用的评价体系与标准,所以评价结果是因人而异,显得非常主观。但也不是说评价标准不存在,随着时代的变迁,每个时代的人都会根据各阶层的利益来作为评价标准的依据,体现出的是多样化的标准体系,使得人们对其感觉片面与模糊。因此,我们应该在充分欣赏与人生不同民族与个人的艺术风格之后,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获得评判的标准。

3.2设计作品的评价标准

拥有完整的设计评价体系和合理的指导思想,是设计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设计的范围非常广泛,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包括了诸如平面设计、服装设计、环境设计等行业领域。不同的设计领域既有共通之处,也有独立的自身特点,所以设计作品的评价标准要多元化,要注重各个行业领域的紧密性与行业规律,以及设计的现实因素的影响。

4 结语

总而言之,美术与设计都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都是人们与自然进行情感交流的表达方式,是人类增强审美意识的重要艺术行为。在很大程度上,美术已经渗入了设计当中,两者在社会发展中不断融合,不断转化,相辅相成。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要肯定两者的融合程度,也要分清两者的特性,让美术和设计在各自的领域中发挥最大的功效,共同促进人类艺术的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朱和平,李亚兰.试论美术作品与设计作品的比较与评价[J].艺术与设计,2010

11.小班美术欣赏教学初探 篇十一

对于审美经验缺乏的小班幼儿, 更要通过多形式的美术欣赏活动培养和丰富幼儿的感受力, 发展幼儿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 小班幼儿处于有意识涂鸦期过渡到意象期, 这时他们的观察力和小手肌肉还在不断完善中, 因而美术欣赏作为美的感受力的培养渠道, 作为一种审美的文化传递和提高幼儿审美情感的方式, 早已超越原本的启蒙概念, 它既是一种艺术熏陶, 又是一种文化积淀, 所以幼儿园美术教育必须从小班开始重视美术欣赏活动, 并根据小班幼儿生理、心理发展规律及幼儿关注的热点, 将美术欣赏活动融入幼儿生活, 从而发展幼儿的多种能力。 那么, 在小班时期该如何开展美术欣赏活动呢?

一、取材来源于幼儿生活, 培养幼儿的美术欣赏兴趣

美, 来源于生活, 来源于自然, 来源于各种各样的艺术品中。 艺术欣赏需要不间断的、充分的时间和机会, 还要让幼儿积累一定的经验, 因而欣赏材料的选择还要遵循渐进性和程序性原则, 要由近及远、由简至繁地安排内容和主题。 在组织小班幼儿欣赏美术教学时, 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 可以选择一些贴近幼儿生活的作品让幼儿欣赏。 在小班上学期可以让幼儿欣赏“小鱼游游”、“小花伞”、“多彩的丝巾”、“各种各样的扇子”等。 这些教学内容正好与幼儿的经验相吻合, 幼儿在欣赏过程中可以根据自身经验, 在教师启发引导下感受作品的美。 如在欣赏小鱼时, 教师通过课件向幼儿展示小金鱼的多种多样, 幼儿通过教师引导, 观察到小金鱼有大大的眼睛、各种颜色, 在了解了小金鱼的基本形态后, 教师还请幼儿学一学小金鱼是怎样游泳的, 在这种既有趣又热闹的氛围中, 幼儿对于欣赏活动的兴趣特别浓厚, 也更加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从而进一步培养幼儿的美术欣赏兴趣。

二、营造与欣赏作品相适应的环境, 培养幼儿积极的情感态度

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是其兴趣和情感等心理活动容易受周围环境的激发, 因而美术欣赏活动中, 也要通过创造与欣赏作品相适应的生活环境, 激发幼儿欣赏兴趣, 吸引幼儿欣赏注意力, 培养幼儿观察中欣赏的感受力。 例如在欣赏秋天的大树时, 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组织幼儿从网络上欣赏各种大树及漂亮的树叶, 而且应该把幼儿带到大自然中。 由于我园是一所农村幼儿园, 园内绿树成荫, 到了秋天, 红了枫叶、黄了银杏, 分外好看, 教师就利用这个时机, 带领幼儿进行观察, 让幼儿了解了大树分为两种:常绿树和落叶树。 落叶树到了秋天, 叶子有的变黄, 有的变红, 特别漂亮, 这种方式不仅发展了幼儿的欣赏能力, 而且激发了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三、运用开放的教学手段, 促进多种能力发展

幼儿美术欣赏能力的发展表现在幼儿用独特的艺术语言创造性地反映事物、表达思想、美化生活, 其蕴含的思维有利于幼儿创造性的培养。 在组织美术欣赏活动时, 虽然教师在引导幼儿欣赏美术作品之前已有对作品意义的预期, 但这并不意味着幼儿必须接受这种预期, 幼儿仍然可以有自己的理解。因此教师应运用开放的教学手段启发幼儿理解作品、 感受作品, 同时在欣赏过程中要让幼儿有一个自由的空间, 能够在活动中自由感受作品、探索作品。 如在引导小班幼儿欣赏“狮子王”时, 教师没有直接地告诉幼儿画面所表现的内容, 而是引导幼儿自己通过观察发现作品所蕴涵的意义, 然后引导幼儿运用颜色和形状表现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及事态发展。 从幼儿作品中可以看出, 幼儿大部分理解了作品的涵义, 有的幼儿用黑色的三角形表示狮子尖尖的牙齿, 有的用红色的正方形表示狮子的头……幼儿可以根据自己对作品所传达的信息的体验和理解, 充分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 发表自己的见解, 实现作品与欣赏的融合。

四、运用辅助教学手段, 发展幼儿欣赏能力

在进行美术欣赏活动时, 一些教学手段运用也必不可少, 现代社会是信息快速发展的时代, 多媒体手段的运用在幼儿园美术欣赏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幼儿园美术欣赏教学中适时、适量、适度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活跃课堂教学氛围, 帮助突破教学难点, 提高教学灵活性, 有利于教师发挥课堂应变能力, 激发幼儿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中感受美、体验美、欣赏美、创造美, 从而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

同时在进行欣赏活动时, 对于小班幼儿来说, 一些简单动听的故事, 好听的儿歌的使用也是提高幼儿欣赏水平的重要手段。 如在欣赏《迷彩服》时, 为了让幼儿更多地了解解放军, 教师上网搜集了各种关于迷彩服的资料, 从而制作了一个生动的课件。 有了这样一个平台, 在活动中幼儿获得了更多迷彩服的知识, 如迷彩服的作用、迷彩服的种类, 同时提高了幼儿的美术技能及体验美术活动的多样性。 接下来让幼儿尝试用纸团印迷彩服时, 教师恰当地运用了儿歌:“小纸球轻轻捏, 蘸一蘸, 舔一舔, 跳到纸上跳个舞, 这儿跳一跳, 那儿跳一跳, 跳累了回家。 ”没有生硬的要求, 不要这样不要那样, 小心这个小心那个, 或是担心地反复强调, 轻松简单的几句话让幼儿在操作活动时井井有条、小心翼翼, 认真得几乎没有声音, 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12.幼儿园美术欣赏教案 篇十二

1.感受作品绚丽的色彩,简洁流畅的线条以及美丽多姿的花朵构成的整体美,提高幼儿对美术作品的审美能力.2.初步了解大画家凡高.活动过程

1.通过谈话导入课题.教师:小朋友都非常喜欢大自然,喜欢去大自然中春游,秋游,还喜欢把大自然中美丽的花草树木等都画出来.你们知道吗?在100多年前,荷兰有一位大画家叫凡高,他特别热爱大自然,爱画自然景物,他画的向日葵漂亮极了!我们一起来看一看.2.出示作品,引导幼儿欣赏.提问:

(1)画面上有什么?有多少朵向日葵?是什么样子?(2)这幅画上什么颜色多?(黄色)(3)背景是什么颜色?(淡绿色)(4)花是什么颜色?(金黄色 橘红色)(5)花瓶是什么颜色?(黄色 咖啡色)(6)这些色彩放在一起给你什么感觉?(7)看到这些美丽的向日葵你想到了什么?

13.幼儿园美术欣赏教案 篇十三

近来幼儿园附近的小区喜事连连,不论白天晚上放烟火的数次很频繁。许多孩子来园后,纷纷谈及自己观看到烟火的情景,有的说:烟火是五颜六色的;有的说:烟火还会在水面上放;有的说:烟火在天空中散开非常漂亮……大家一起分享着喜悦。于是,绳画“放烟火”就应运而生了,而且,虽然采用的工具材料就是身边普普通通的绳子和颜料,但运用到美术活动中还是首次尝试,让中班孩子进行探索新的工具材料作画,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孩子的创作愿望,感受参与美术活动的乐趣。

活动目标:

1、尝试用棉绳蘸不同颜色表现夜空中的烟火。

2、增强手部肌肉的控制力。

活动准备:

棉绳,不同颜料红、黄、绿、紫、白,夜空背景纸。

活动过程:

一、熟悉作画材料,观察与想象。

师:“画画材料和平时有什么不一样?这张深蓝色的纸让你想到了什么?”

师:“让我们用这些新材料来画画吧!”提出要求:首先拿起一根棉绳,然后躺下来,拉一下。

教师示范:用棉线蘸取不同的颜色在蓝色的纸上拉出一二条线。

请几名幼儿尝试。

幼儿尝试画画,教师鼓励幼儿大胆、随意地作画,鼓励幼儿看着作品大胆联想。

二、幼儿操作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幼儿换颜色,注意构图丰满。

三、欣赏与联想

师:“把你的作品展示到黑板上吧!”师:“这么多好看的颜色,你能用一个好听的词来表示吗?”

14.传统工艺美术欣赏(二) 篇十四

使用材料的传统性

简单的说就是使用材料的基本原则, 行内亦称“讲究”。“讲究”的主要目的, 是合理使用材料, 杜绝浪费;尽最大的力量减少“耗料”——即必须消耗掉的、无法再利用的材料, 这在雕刻工艺中表现的尤为突出, 如牙雕、玉雕、石雕、木雕、骨雕等, 同时为产品质量提供足够的保证。

漆器——漆器使用的主要材料为:“漆”, 即天然漆, 亦称“生漆”, 就是人们通常说的“大漆”。木材及灰漆、颜料。工艺上要求“三磨三髹”, 即在打磨好的木胎 (木器) 或灰胎表面涂一遍漆, 用纱布揩一遍漆膜, 直至光亮, 最少进行三次——“髹”即“涂”的意思。

漆器中硬木为高档材料, 髹漆的目的除了防蛀、防潮外, 最重要的是必须显现材料的天然颜色、纹路及质地 (包括漆面上的彩绘图形) 。漆器的大部分木材为普通木材, 以松木为主, 亦用柳、榆、核桃木等硬杂木。在用料过程中讲究去“结”——用锛将木材上生成的疤结去掉;锯“裂”——顺最长和最宽的裂缝将圆木锯开后再进行分解。因这类木材在干燥过程中常出现干裂的小缝隙, 我们的前辈们便创造了“腻子”。“腻子”干后坚硬如铁, 需进行打磨平整后才能涂底漆、施彩绘;刻漆、雕漆或剔犀等工艺一般用漆加桐油来调制, 以便适于雕刻工艺。

漆器的颜料主要是矿物质颜料, 如氧化铁粉 (红色) 、钛白粉 (白色) 、赭石粉 (褐色) 等, 其中孔雀石和松石系氧化铜。因为矿物质颜料遮盖力很强, 从而形成了漆器彩绘用色的凝重、沉稳、浓艳和厚实。颜料分漆调、油调、水调等三种。传统漆器的彩绘工艺通常用漆调或油调, 颜色干后不再涂漆;雕填工艺有时用水调颜料, 即将虫胶烊溶后加入颜料粉调和到浓稠适度, 填入刻出的凹面平地, 颜色干透即罩几遍漆进行保护。

雕塑——雕塑在传统工艺美术中虽然是一个混合型大类, 但它的材料却只有两类:软质材料, 如泥、面、糖等;硬质材料, 如各种玉、石、木及象牙、牛骨、犀角等, 其制作亦被戏称为“减法”艺术——只能“减”不能加, 如要“加”的话, 只能采用“拼镶”或“榫铆”工艺进行连接, 如多节“花薰”、建筑木雕等。

软质材料中, 胶泥或沙泥必需经过反复揉捣直至十分“精道”才能使用, 如陶泥、紫砂泥、墨泥 (制墨用的烟炱加明胶和的泥) 。“面 (白面或大米面) ”须揉至精道蒸熟方可使用, 否则易粘手。硬质材料的使用, 大致遵循的传统原则是:

因材施艺:根据材料的质地 (质量优劣) 、性质 (软硬疏密) 、特点 (颜色花纹) 、瑕疵 (绺裂脏棉) 等情况进行“施艺”如:对质量上乘的材料必须精工细作, 对劣质材料尽量投工少一些, 工到即止, 不会过分浪费工时;对质地软且疏的材料 (指同一种材料) 要尽量保留它的原始形状, 剔掉疏软的部分就可以了, 不宜细加工;对材料中夹杂的颜色或好看的花纹要尽可能充分利用等, 但“玉作”或“石作”高手则尽可能采取“变废为宝”的办法, 将瑕疵利用起来, 让它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当然了, 技艺水平稍差的艺人是无法做到的。

因势就形:根据原料原始形状的形势走向、棱角立势、凹凸分布纹势等进行设计和加工, 尽最大的心思不减低材料的高度。

险中求胜:斜向用料是雕刻工艺的大忌——极易“立足不稳”, 也为木座的配制带来了很大麻烦, 一般只能靠加大木座的体积来维持“平稳”。然而在实际制作中, 北京象牙雕刻厂丁玉亭老师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北京市一级工艺美术大师) , 于1974年创作的经典作品《嫦娥奔月》, 不仅在文化内涵方面赋予了“嫦娥”新的思想——奔向幸福, 也为斜向用料作出了典范, 在牙雕行业留下了“险中求胜”的用料佳话。

“闹中求静、静中求动、动中求滞、滞中求繁、繁中求简、简中求细”:其实这些词句来源于几代或十几代雕刻老艺人们传统用料经验, 系成功和教训的沉淀与积累, 老前辈们用简洁生动的语言进行了概括和总结而流传下来, 是雕刻工艺造型整体设计创作的至宝理念。

“闹中求静”——主要是指整个造型在体现主题方面必须让人有“红火热闹”的感觉, 即用具体的形象直接点明主题, 如象牙雕刻“嫦娥奔月”:嫦娥头顶有一轮明月在鳞次栉比的层层云雾深处闪烁着温柔的月光, 月中“广寒宫”及山水楼阁清晰可见;嫦娥长袖飘动, 风带飞舞, 裙摆与“马面”、“小带子头”向来的方向飘逸……场面很热闹, 但在嫦娥足下白云翻腾的下方云层中隐约现出高山顶上茂密的松枝及云雾中的亭台楼阁房顶, 显示了热闹中的“恬静”。

“静中求动”——在嫦娥风带头抖动成圈状打弯处下面的云层上有一只兔子在“拼命”奔跑, 相对“奔兔”而言, “云”是不动的, 安静的。从白兔奔跑时头向嫦娥仰望的姿态来看, 嫦娥“奔月”的速度是很快的——连兔子都追不上!“静中求动”即此目的。

“动中求滞”——则是要求人物造型塑造中表现丝绸织物或其他软质物体, 如衣纹、风带、枝叶、花瓣、纸张等在运动过程中霎那间停止时的“瞬间”状态, 这种状态是常人所不太容易注意到的, 需专门观察、寻找并记忆瞬间的运动变化规律及形态, 通过绘画或雕刻把它记录下来。这种“记录”是运动的、千变万化的, 不是一成不变的。对于雕刻高手来说, 在同一件人物作品上从来不会出现两个相同的衣纹和风带变化, 而且必须符合“当时”的运动情况, 即“动中求滞”的根本作用。

“滞中求繁”——即在具体“瞬间”状态中, 捕捉某一局部在运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细微变化的“瞬间”形态, 如裙边、衣袖、风带、花瓣边缘一瞬间的翻、转、折、叠形状, 是随着人物主体的运动带动其相应衣裙、风带运动时的瞬间变化, 就如池水投石溅出水花、紧接着向四周推动水波一样, 相对衣裙和风带等大的面积运动状态简洁、粗狂的瞬间表现, 边缘变化的精雕细刻就显得琐碎而繁杂, 即为“滞中求繁”。

“繁中求简、简中求细、细中求精、精中求活”:一件传统工艺美术作品整体造型的形象设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既要让人看得眼花缭乱, 也要让人感觉到雕刻作品用刀不滞不腻、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刺绣、漆画、蛋画等类作品画面的总体形象布局“疏能跑马, 密不容针”——这就是“繁”与“简”的关系, 专业术语亦称“繁简得当”、“疏密有致”。在此基础上, 要求做工要细——每缝一针、每刻一刀、每画一笔都要“讲道理”, 必须说得清楚来龙去脉, 不能随意为之, 做到了即为“精”。所谓“活”, 就是要使作品反映或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让“山山水水”透出“灵气”, 让“亭台楼阁”现出“豪气”, 让“花草鱼虫”述说“故事”, 让“飞禽走兽”交流“感情”, 让作品中的人物去思想什么、表达什么、感悟什么、讲述什么……

上一篇:有关美德的演讲稿下一篇:福建继续教育网络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