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狼图腾观后感

2024-08-26

电影狼图腾观后感(通用13篇)

1.电影狼图腾观后感 篇一

《狼图腾》是一本很好的教科书。

我们汉人其实真的就是羊(类)的民族,我们的本性就是懦弱忍让的。可我们好过吗?我们的民族在什么时候是辉煌的,只有唐宗汉武。为什么,是因为在没有退路的时候我们打败了匈奴和其他游牧民族的侵略的时候我们才叫辉煌。也就是说,真正的和平只有通过战争才能得到。只有你强大的时候和平才在你身边,只有气势大与对方时你才能安稳。

做人也是一样。你懦弱其实就是被欺辱的目标。

我们凡事讲公平,可什么是公平呢?公平就是两个主体力量均衡时,所做出的游戏规则。这样的才是公平,不然的话就是伪公平。这世界上没有哪个强大的民族和一个弱小的民族讲究公平,从前没有以后也不可能有。

所以,我们的强大不光是集体的强大,也应该是我们个人的强大。如果我们个人都强大了,再加一点点凝聚力,我们的民族能不强大吗?

我是强大的,可我可以骄傲的说,我也是公正与公平的。我无愧于一个‘人’应该具备的,起码的道德与良知

2.电影狼图腾观后感 篇二

一、关于狼是否为蒙古族图腾的思考

电影《狼图腾》的上映首先激发了一些蒙古族文化人士的质疑, 其中蒙古族作家郭雪波的反应很有代表性。面对小说和电影《狼图腾》言之凿凿地认为狼是蒙古族图腾的看法, 他通过微博发表声明称:“狼从来不是蒙古人的图腾, 蒙古所有文史中从未记载过狼为图腾!这是一汉族知青在草原只待三年, 生生嫁祸蒙古人的伪文化!蒙古人最早信萨满后佛教。狼是蒙古人生存的天敌, 狼并无团队精神, 两窝狼死磕, 狼贪婪、自私、冷酷、残忍, 宣扬狼精神是反人类的法西斯思想。我们保留诉诸法律捍卫祖先和民族文化的权利。”一些资料表明, 争议的双方在这一问题上不仅有观点, 还有各自的论据。图腾的问题实在是一个事关民族文化的重大问题, 这不是本文所能回答的。但笔者以为, 民族的图腾也不是一个可以简单认定的问题, 在这个意义上, 郭雪波未免高估了一部电影或小说的影响力。电影和小说说到底都属于艺术的范畴, 而艺术是允许虚构的, 尽管这种虚构也要建立在事实的依据之上。换句话说, 如果一部学术著作抛出这种观点, 确实值得严肃对待, 但对一部电影或小说的这种看法大可不必如临大敌。一部电影可能更多地会对一般的大众和非专业人士产生影响, 但对那些专业的研究者而言, 可能连一般的证据都算不上。对每一个想要深究图腾问题的人来说, 没有必要对本影片作一种学术的考察。鉴于电影是一种艺术和商业结合体的事实, 电影《狼图腾》之所以引起大众的关注并获得热卖, 其实与影片在这一问题上的包装和炒作大有关系。影片的主创人员可能更多地把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当作一种商业营销的策略, 而无意于作更多地思考。从表现的内容看, 影片在这一问题上其实是缺乏说服力的, 这一观点更多地来源于对蒙古族文化所知无多的汉族青年杨阵的一种切身感悟, 而非严谨的研究。作为蒙古族传统文化化身的“阿爸”不止一次地表达过对狼的敬畏, 但也没有明言狼就是一种图腾。这样看来, 片中那面几次在风中猎猎飘荡的狼旗其实含义不明, 令人生疑。

透过这次争议的表层探讨, 可以发现一些更有价值的理论启示。首先是电影的虚构要把握一个“度”的问题, 电影的虚构和想象当然要有依据, 但即便有了也不能任意地杜撰。当前的历史学界有一种观点, 即认为传统有被“发明”的成分, 但这种观点与对民族特别是他民族文化的任意虚构其实是两回事, 不可同日而语。另外, 反思这次争议的发生, 其实与当前语境下的民族文化认同现象相关。在全球化、现代性和多元民族主义等文化思潮的影响下, 民族文化认同成为了当前的热门话题。民族文化认同往往与民族文化的危机有关, 表现为在文化压力影响下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和坚守。上述郭雪波的言论就是这种现象的典型表现, 尽管不无过激的成分。在这种文化语境下, 电影作品如涉及到对民族文化特别是他民族文化的表现, 一定要慎之又慎。在没有充足的证据之前, 不要妄下断言, 避免对他民族文化作出误读甚至篡改。鉴于电影在今天所具有的较大影响力, 这应该是一部严肃认真的影片所力图做到的。

二、一部关于狼的电影

从视觉效果而言, 这部影片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对狼的表现, 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受, 导演让·雅克·阿诺本人就是因为擅长拍摄动物的电影而知名。据说这部影片从决定拍摄到成功上映差不多经历了十年时间, 光是花在对狼的训练上就用了三年时间。纵观电影发展的历史, 似乎还没有一部以狼为主角的影片, 其原因就是狼恐怕是世界上最难驯服的动物, 但这部影片做到了。当看到电影里一个个关于狼的镜头闪过, 我们不得不佩服导演和主创人员的努力, 不得不为电影的魅力所折服。影片中关于狼的镜头是最多的, 说狼就是这部电影的主角一点都不为过。更为可贵的是, 这些镜头基本上没有采用特效, 给观众十分强烈的逼真感, 让人大呼过瘾。

说这是一部以狼为主角的影片, 不仅仅因为它充分而逼真地再现了狼的“形”, 更因为它深入地表现了狼的“神”。大多数人心中关于狼的印象就是其阴险、凶残和狡猾, 除此之外好像找不到别的词汇。这部影片肯定将会更新很多人对这种动物的认识。除了以上特点, 影片中阿爸还认为狼聪明、有组织能力、团结一致、听从狼王的指挥、特别善于忍耐, 进而认为狼就是动物界的“战士”, 影片中狼群对黄羊群、家羊群和军马群发起的几次进攻也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这些特点。另外, 狼还报复心强、难于驯服甚至宁死不屈。

大凡以动物为主角的电影, 尽管占据着荧幕的是动物的形象, 其实归根到底也离不开对人的表现和思考, 这从电影表现的目的、视角和观念等诸多方面都可以窥其端倪。我们看着动物的世界, 同时反思人类自身。狼的身上所具有的那些精神, 往往可以折射出我们人类的某些影子。当然这么说绝不是要把草原狼的精神和蒙古族文化作一种简单的对应, 事实上笔者以为, 草原狼身上所具有的那些优秀的精神更多地和蒙古族的文化精神有某些相似之处, 比如片中的阿爸认为狼作为“战士”的品质:聪明、有组织能力、团结一致、听从狼王的指挥、特别善于忍耐等。阿爸认为当年的成吉思汗从狼那里学会了如何打仗, 尽管缺乏一种事实的证明, 也是一种具有合理性和说服力的想象。除了和人类精神的相似性, 草原狼身上所具有的某些优秀品质甚至是我们人类所缺乏的, 让我们为之折服和汗颜, 比如不可驯服的精神。片中的杨阵尽心尽力地饲养了一只草原狼, 将之从小喂到大, 甚至省下自己的口粮来喂养小狼, 并以此作为生活的最大乐趣。但在一次和狼玩耍的时候, 狼竟然不听杨阵的使唤, 并且咬了他一口。杨阵刚开始勃然大怒, 骂它是一只“恶狼”, 但很快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反而夸它“是只真正的草原狼”。这个细节可谓意味深长, 它让我们明白无法泯灭的野性和不可彻底被驯服恰恰是草原狼的特点, 而从某种意义上而言, 这正是我们人类所匮乏的精神, 比如宁死不屈的精神。片中的场部主任带领一帮猎手来帮助草原人消灭草原狼, 草原狼拼命地逃窜, 于是上演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好戏。它们有的在逃命途中被猎枪打死, 有的被逼上绝路, 知道逃脱无望, 或自己跳下悬崖, 或钻到洞穴让岩石将自己掩埋, 而那只顽强的狼王竟然被汽车追了整整三十八公里也不束手就擒, 最后筋疲力尽、倒地而死, 让围猎的人们无不为之惊呆。看到这些, 不由让人感叹:狼确乎是被剿灭了, 但它们的精神却没有被打败, 这不就是伟大作家海明威笔下的“硬汉”精神吗?你可以打倒它, 但就是打不败它。

三、内蕴的草原生态文化

虽说本片的主角是狼, 但其主旨其实导向了对人类生态文化的思考。影片中人和狼的关系不是简单的敌对之类的二元对立, 而是一种近乎辩证的既敌对又依赖的关系。草原狼是草原人的天敌没错, 所以人害怕狼, 会在狼繁殖的季节掏狼窝, 弄死一部分狼崽, 以绝后患, 但与此同时, 人又依赖狼, 比如偷取狼群捕获的食物维持生存, 比如借助狼来杀死对草原破坏性更大的黄鼠和兔子。人和狼的关系可以说构成了一种生态的平衡关系, 靠着这种关系, 人和狼共同在草原上生活了几千年。一旦人打破这种平衡, 遭到伤害的不仅是狼, 还有人类自身, 影片中狼群对家羊群和战马群发动的袭击就是这种后果的最好写照, 给人带来了财产的破坏甚至生命的毁灭。

对人与狼关系的考量和处理其实就是一种草原生态文化的体现。作家张承志曾说:“游牧社会的文化, 是一个伟大的传统和文化。它曾经内里丰富无所不包。——它深藏着一种合理的社会结构, 一套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以及一些人的基本问题。”[1]斯如此言, 要维持一种和谐的草原生态, 关键在于草原人对自身地位和生存的深刻思考。表面上看, 人是草原的主人, 但人要在草原上生存下去, 却不能时时以绝对的中心自居而忽略了其他生物的存在, 不能忽略了人们赖以生存的草原。片中的阿爸说得好:“草原的命是大命, 其他的命是小命, 靠大命而活着。”草原是人和其他一切生物生存的家园, 家园存在才有草原人的安身立命之所。对于家园而言, 人类只不过是这片土地上的一种存在而已, 不过是草原生态链的一环而已, 这一环需要和其他各环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才能更好地存在, 否则只会给自身的存在带来莫大的威胁。片中的阿爸在安葬自己的儿子时将之曝尸于乱石的荒野之中, 并且解释道:“草原人一辈子吃肉, 杀死了很多生命。等他们死后, 以这样的方式将他们的尸体还给草原。”这朴素的话语里包含着多么独特而深刻的思想!作为草原传统文化化身的阿爸深谙草原的这种生态关系, 并以一种精神领袖的姿态指导着草原人的生活。

时代在发展, 草原人的生活也在变迁。阿爸的去世隐喻了蒙古族传统文化的某种断裂, 在走向现代化的途中, 蒙古族的文化将会走向何方?无论如何, 作为民族文化基因的传统生态观念和思想应该被我们所珍视, 为蒙古族文化和中华文化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3.浅谈电影《狼图腾》的跨媒介叙事 篇三

【关键词】《狼图腾》 跨媒介叙事 狼性精神 改编

目前在国内外市场中,小说改编电影的作品纷呈多样,两种媒介的特点带来了叙事风格的差异,其间蕴含着共同的叙事性同样值得深究。跨媒介叙事也逐渐成为新起的研究对象,何为跨媒介叙事?即讨论不同艺术媒介之间的异同,探讨图像、声音、文字等多种媒介如何整合共同完成事件叙述,还探讨一种媒介向另一种媒介文学的转化和变异。本文以小说《狼图腾》和电影改编版本为研究对象,从主题、情节人物、叙事语言和辅助手段四方面对两者的异同和作品特色做简略的分析,由于篇幅所制,未能深入挖掘之处在此不再赘述。

姜戎所著小说《狼图腾》以狼为叙述主体,讲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一位知青在内蒙古草原插队时与草原狼、游牧民族相依相存的故事,曾再版多次,被译为39种语言在全世界发行。2015年初,这部以狼为叙述主体的经典小说被法国名导让·雅克·阿诺改编成电影,在中国重新掀起了一股“狼图腾热”,因电影与原著相比改动较大,故两者的对比一直为时人津津乐道,其间褒贬不一。

(一) 主题上的差异是两者最大的不同点,小说《狼图腾》将重点放在了狼性的民族主义与民族性格上,不单只提倡中国人学习狼顽强勇敢的精神,永不屈服、决不投降的意志,学习狼利用身边有利条件团结协作的特点,改掉骨子里羊的温顺的品性,作者还将其背后的意蕴上升到文化论的层次,隐隐宣扬了一种民族优劣论,将草原文明与农耕文明、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相比较,将两者暗喻为狼和羊,而且明显赞同狼性的民族复兴方式,同时对后者带有一定的批判性。

电影上映后,蒙古作家郭雪波等一些作家曾站出来批判:“狼从来不是蒙古人的图腾。”,“宣扬狼精神是反人类法西斯思想”,狼是否为蒙古族的图腾这个论争一直未能有最终定论。然而法国导演却巧妙地避开了这个饱受争议的话题,将电影《狼图腾》定位于环保的主题上,着重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狼与羊,狼与人,在草原这个大环境之中需保持一种生态平衡。电影这种改编的方法实际上是与其商业性质相吻合的,用时下最热门的环保问题作为卖点来吸引观众,更加容易获得观众的认同感,能够引导观众的价值取向,又不会引起民族主义价值观的冲突和争议。不得不称赞其用意之巧妙,淡化了图腾崇拜这一原著的重要内容,同时将主题上升到人类大爱的高境界中去,表现出一种更为广阔的对人类的终极关怀的价值观。

(二)在情节方面,电影着重呈现了小说中陈阵一人偶遇狼群、狼羊大战、掏狼崽、人马狼大战、陈阵养小狼、飞狼突袭、包顺贵带队猎杀狼等具有代表性的故事情节,对于原著中陈阵和毕力格阿爸多次的对话、陈阵独自思考以及草原生活片段都简缩为几个镜头或者直接忽略,这是由电影时间的局限性所决定的,小说叙事线索跨越时间较长,线索复杂,如果只是照搬原著,难免显得拖沓和单调,为了紧凑性和连贯性,电影进行了取舍,以陈阵与狼结缘为主线,与阿爸和女主角嘎斯迈的感情为两条辅线,同时淡化了文革和阶级斗争的背景,仅以包顺贵的形象和生产队开荒的景象时不时提醒观众社会背景的存在。然而美中不足的是,陈阵和毕力格阿爸的台词相比于原著富有深义的对话,显得肤浅了许多,流于表面并不能引发人们看小说时产生的共鸣。

至于人物设定,小说中许多蒙古牧民形象在电影中被精简为三四人,为了突出陈阵绝对主角的地位,并将观众视线吸引到狼的身上,增加了一个女主角嘎斯迈与男主角的感情戏,为此甚至设置嘎斯迈丈夫巴图在战狼时的牺牲,甚是来得突兀,而杨克更是成了鸡肋角色,个人认为这是落了俗套,硬生生将一部以狼和草原为题材的作品变成了平庸的陈阵知青写照,使得其他人物形象并不丰满。再来看看主角陳阵,原著中的他无时无刻不处于两种文化的矛盾和冲突中,对自己民族的文化思考带来的无力感和游牧文化对他的冲击是他思索和痛苦的根源,这也是为理性叙事辅助的方面,但是在电影里,陈阵的深层思考无法表现,转化为一个只关注狼生存状态的知识分子,等于是重构了主人公形象,相对来说,虽然符合自然主义的主题,但难免浅显了一些。

(三)从叙事语言的角度来看,小说的叙事语言不同于电影的表现性语言,小说作为文学文本决定了其语言具有想象性和抽象性,有一个时间线索穿插在其中,引导读者发挥想象去填补空间的空白,去思考文本想要表现的深刻内涵。而影视作品的叙事语言则比较复杂,它是由话语、图像和背景音乐构成的声响所组成的,所以电影语言有着与小说语言完相异的具体性和直观性的特点,这样观众思考和想象的维度就要比小说浅得多。

但是在电影中哲理性话语改编为感性叙事,大段大段的对话和一成不变的画面会令人感到枯燥无味,所以其并没有加入过多的旁白,而是增添了人物语言中的生活气息,进一步通过场景和音乐,从视听方面来体现环保主题。

(四)值得肯定的是,在电影辅助手段方面,阿诺的《狼图腾》真实再现了小说中的草原原貌和战斗场景。姜戎在小说《狼图腾》中细节描写丰富,叙事宏大,对狼群的动作和人物的表情描写都细致入微,而电影由于不具备小说的想象空间无法展现出来,所以导演将较多心思花在对俯拍航拍长镜头的处理上面,采用3D实景拍摄,为观众展现了美丽壮阔的草原盛景和生动形象的狼群姿态,并专门驯养了3年的草原狼,只求最大可能保证画面感的真实,这也是这部电影的成功之处。

无论是以狼为题材新颖的小说《狼图腾》,还是改编较大的电影《狼图腾》,都算得上是经典的作品,受众在面对他们时所获取的关于自然关于文化的思考,就是他们的价值所在,两者思想性和艺术性各有优劣,其间叙事的不同正是契合了各自特点之处,值得进一步考究。

【参考文献】

[1]姜戎. 狼图腾[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4

[2]王学谦. 《狼图腾》与新世纪文学的生命叙事[J]. 文艺争鸣,2005,02:65-70

[3]张晓雪.狼撬市场:法国导演的营销热点[J].销售与市场(评论版),2015,05:70-72.

4.电影《狼图腾》观后感 篇四

从蒙古草原的食物链上,我们看到了蒙古狼的自然价值。狼是捕杀大批黄羊、旱獭、老鼠的杀手,从而保护了草原上最珍贵的草资源。狼对动物的腐尸也是乐此不疲,既清洁了草原,也预防了病菌的传播。

草原有草,才能抵御风沙、大旱;草原有草,才有牛羊的食物,才有人的生存啊!所以,在草原上,狼杀黄羊不杀绝,狼打旱獭专打大不打小。蒙古人打狼、打獭子更是不赶尽杀绝。这些草原的规矩,都是为了更好的生存。

连狼都知道保护的草原生态平衡,我们聪明的、高智商的人类不是更应该保护生态平衡,为我们后世的子孙留下美好的家园吗?

正蓝企业同样需要遵守“平衡”法则,对员工做到一视同仁,立制度做到有理有据, 发奖惩做到公平公正,办企业做到同心同德。

5.狼图腾电影观后感作文 篇五

影片传达的信息很明晰,无外乎一个词——“生态”,草原有自己的生态,包括动物与动物之间,植物与植物之间,动物与植物之间……但在人类出现以后,这种生态关系,变成了人和草原各种生物之间的共存,人的行为的微妙变化,都会对草原产生强烈的影响。虽然,建国后,对环境的忽视已经令人触目惊心,但《狼图腾》中的草原上,等到来了由尹铸胜扮演的包顺贵之后,一切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狼图腾》中,人类和狼的关系,被放到了最主要的位置。其实狼在草原,几乎没有天敌,但狼却并不是草原的天敌,反倒是被狼所围猎捕食的黄羊等素食动物,成为破坏植物结构的罪魁祸首,这些,都是草原牧民们经过长期的观察而得来。但是,所有的一切,都被包顺贵统统打破,在他身上,“人定胜天”的主观主义强权制思想,体现的淋漓尽致,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包顺贵犹如一个顽强的符号,代表着上层领导的铁血意志,和违背科学的。

《狼图腾》的故事发生在知青上山下乡的年代,那是中国最慌乱而盲目的年代,对于草原而言,也受到了强烈的冲击。而狼作为头号“害虫”,首当其冲,杀狼、捉狼崽摔死,成了蔓延整个草原的“暴行”,而造成这一切的原因,至少在影片中所涉及的范围,与尹铸胜扮演的政策执行者包顺贵,有着重要的关系,所以在这一场有关狼的“浩劫”之中,尹铸胜成为了这场运动的领导者,也成为了狼的最首要天敌。

包顺贵这个角色,有着很强烈的符号感,这种符号,不是对他个人而言,而是源自于当时整个的社会大环境,但经由尹铸胜的演绎,又赋予了这样一位呆板的扑克先生很多的内心戏份,令观众了解到,这样一个人物,虽然有着知识层面的局限性,也有着上行下效的愚忠特质,但他却并非是一个傀儡式的存在,从影片中,能看到他内心的挣扎,怜悯的升腾,但又非常善于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这样的人物,无疑是可怕的,这样的角色对演员而言,挑战也是巨大的。

印象最深的是,他在号召大家打狼时的踌躇满志,但在军马被狼报复,全部冻进了冰湖之后,他在痛心国家财产蒙受巨大损失之余,疼斥护马不周的牧民之时,眼中的一次次懊悔,掺杂着极其复杂的感情。而另一幕,他命令吉普车把郎追出几十公里,追到狼筋疲力尽倒地而亡之后,或许有了一丝良心的发现,终放过这只狼,让它沉眠于草原大地,也在看似平静的表面上,呈现出激烈的内心戏,这些细微的差异化表演,令包顺贵这个人物更加真实,对剧情的发展,起到了很重要的推动作用。

6.电影狼图腾观后感800字 篇六

有感1:《狼图腾》中狼的团结勇敢机敏和草原上万物和谐的关系,常常让我觉得狼就是传说中的人;而当人为了自己的一点眼前利益把草原上的精灵赶尽杀绝任意破坏自然的时候,那种贪婪凶残本性暴露的时候,我往往是把人看成了传说中的狼。这部大片三番五次地让我把影片中的人与狼错位。

有感2:世界上所有最伟大的文明,几乎都诞生于一个民族从野蛮步入文明的时期,就是野蛮与文明各半的时期。孔子说“文质彬彬”,这个词中的“质”本意就是野性,文质彬彬就是文明和野性各占一半,但被后人曲解了。

有感3:不管是传说中的龙还是狼,其实都是野蛮时代的崇拜物,一个文明衰老不好,病态也不好,但它不是野性这些东西,而恰恰是现代文明规则的建立,是秩序、公平、公开的社会环境的追求,是对中国人那种阴谋文化的摒弃,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有感4:一个人如何是年轻的,就是他还能对新鲜的世界,新鲜的知识感兴趣,一个文明也是。眼睛去看新鲜的一切,就不会老,老是怀念过去,就会衰老。

7.电影狼图腾观后感 篇七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文学亦是如此。姜戎先生的著作《狼图腾》在国内乃至国际上都取得了巨大反响。该部著作有幸经由葛浩文先生的翻译,保存了大量的内蒙民族的鲜明特色,并对我国那一特殊时期的故事进行改写,尽可能地传播了中国特色文学,提升了中国文化软实力。本文将从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入手,分析其特色的翻译策略。

一、《狼图腾》的英译策略

1. 英译的文化差异。

半自传体小说《狼图腾》的作者姜戎先生,30多年前作为北京知青曾到内蒙古鄂伦草原插队11年,该部著作被描绘为“一部描绘、研究蒙古草原狼的旷世奇书”。小说酝酿于上个世纪的特殊背景下,极具中国特色,然而这一深层次的、隐晦的文化同样给翻译带来了困难,在文学翻译、文化传播过程中,要研究如何将这类因素融于新的语言文化中,将内蒙草原的狼文化,文革形势下人们的行为和生活解释清楚,加深外邦对中国的理解。译者扮演着文学间的斡旋角色,在翻译过程中发挥主体性,对文学进行再创造。《狼图腾》译者葛浩文先生曾引用一句意大利的谚语“翻译即背叛”来评价翻译。翻译的性质就是对文学作品的改写,任何一门语言进入到另一种语言环境中必定会被改变。葛浩文先生是公认的“中国现当代文学首席翻译家”。除了对原著孜孜不倦的钻研外,葛浩文先生还专门找到内蒙古大学的学生,共同翻译解释书中众多的蒙语词。

2. 英译的方式特色。

经由美国著名翻译家葛浩文翻译的《狼图腾》,2007年摘得了首届“曼氏亚洲文学奖”的桂冠。葛浩文在翻译过程中,为照顾英语读者的阅读习惯,对原著进行大量改写,其目的是增强小说的故事性和流畅度。英语读者偏爱简短且叙事性强的文学作品,这种改写体现了多元文化系统间,为了渗入外邦文化过程中所做出的妥协,西方主流文化对于东方文学边缘化倾向依旧,这种改写也是完全为了照顾英语读者的阅读方式,并且征得了原作者姜戎的同意。其次,小说中大量的评论文字也被删减,这部分包含了大量了作者观察到的事实和分析实质,增强了小说的哲理和内涵,有利于读者从当事人角度加深思考。葛教授改写的原因,一是其中大量历史、文学作品难以用用英语表达;二是美国读者更倾向于短片故事。葛教授的改写让《狼图腾》的以一种美国读者喜闻乐见的方式传递出去。

二、《狼图腾》英译考量

1. 对特殊文化进行曾译。

原文:那天深夜,陈阵突然被噶斯迈急促的呼叫声和狗群的狂吼声惊醒,当他急冲冲,穿上毡靴和皮袍,拿着手电筒和马棒冲出包的时候,他的双腿又剧烈的颤抖起来。

译文:After pulling on his felt boots and but-toning up his Mongol robe,his deel,he ran out of the yurt on shaky legs,flashlight and herding club in hand.

皮袍是一种蒙古特色羊皮制长袍,当地人用以抵御冬季严寒,蒙语中“德勒”就是皮袍的意思,很有民族特色。为突出中国文化、蒙古文化特色,作者在此对原文进行曾译,将皮袍译为“deel”,并加注解释为蒙古特色长袍。从而让读者更清楚了解蒙古人的着装风格。对皮袍的曾译既顺应了主流文化,同时以美国读者可以接受的方式进行输出,传递了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

2. 西化中国典故。

原文:即使当年八路军新四军......也费了九牛二虎之力。

“九牛二虎之力”是中国典故,用夸张的手法形容巨大的力量。葛浩文翻译过程中采用与之相对应的英语习语“a Herculean task”,指需极大的力量才能完成的任务。这种接地气的翻译手法有利于加深读者的理解吧,同样采用谚语也保留了作品的文学性。

3. 意译。

一些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词,因为有部分名词的使用,如直译则易产生误解,如“有门儿”和“没戏了”,这类带有特殊含义的词语,葛浩文在翻译过程中,采用了意译的方法。如“有门儿”译为“something next year”,“没戏了”译为“No way”,使得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读者获得更流畅的阅读体验。同样,译者在处理“眼热”这个中式词汇时,使用了引申义“嫉妒”。

三、结语

《狼图腾》文化特色鲜明,葛文浩教授在翻译过程中,既要尽可能地保留鲜明的文化特色,满足西方读者对于中国文化的好奇心,也要考虑这些读者实际的理解能力和文化背景。最终采取一种折中的翻译方式,在异化和归化两种翻译手法间找到平衡点。做到异化不阻碍原文的流畅阅读体验,归化也在一定程度上保存特色用语,外来词汇。最终实现文学传播和交流的重要使命。

参考文献

8.《狼图腾》与中国的图腾文化 篇八

关键词:狼图腾;图腾文化;图腾崇拜;民族精神;文化含义;文化融合

中图分类号: P31;C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31-54-2

1 中国图腾文化的追溯

“凡山经首……其神皆人面蛇身”,这是山海经对中国图腾最古老的记载,所以,中国远古氏族的图腾形象大都以人面蛇身为主,随着社会的发展,图腾的形象也从蛇转向了龙,中国的封建帝王都以龙自居,以龙威它象征着神圣、不可侵犯,这也是统治阶级利用图腾来维护自己的统治,变相为图腾的存在提供了条件。

1.1 图腾崇拜

在中国,龙与凤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图腾,但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并非所有的中国人都信仰龙凤,例如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信仰“狼”,苗族的图腾是狗头帽、鸟类和牛角饰品等等。图腾被大家信仰的原因就是因为它可以增强民族的凝聚力与团结力,人们把图腾视为自己的祖先,希望得到图腾的认可并受到图腾的保护,这是从前生产力低下,人们无法应对自然环境的必然结果。对中国影响较大的少数民族中有不同的图腾崇拜,女真族的图腾是神鹰;鲜卑族类马似牛的鲜卑瑞兽;匈奴、突厥以狼为图腾;蒙古族所崇拜的狼、鹰、鹿等,这些动物的图腾形象贯穿着中国整个图腾历史的发展与变迁,这是对远古文化的传承,它有着区域性、悠久行、变化性、多样性等特点。现如今,图腾作为一种文化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比如被置于服饰上、婚丧嫁娶、生活祭祀等等,但无论如何,图腾崇拜都在不同的形式上维系着一个氏族的统治与团结。

1.2 图腾文化

图腾文化包括图腾观念、图腾崇拜、图腾禁忌、图腾意义等,图腾在氏族中有着固有的制度,并形成了一种独有的文化系统,比如福建人以蛇为图腾,有纹蛇的传统,在一些宫庙中有蛇的画像或雕塑,进行祭祀;云南瑶族祭祀“树神”;甘肃民间剪纸艺术,都是以女娲为原型;蒙古族和藏族的天葬传统等,都从信仰、社会、艺术等方面揭示了图腾固有的文化系统。随着社会的进步,图腾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单纯的祭祀、跪拜等形式,将图腾转变成服饰和饰品进行崇拜更有着独特的色彩,比如帝王的龙椅龙袍、凤披霞冠;藏民的三色石;云南彝族祭祖时所用的虎纹葫芦瓢……甚至于现如今的一些传统节日中也有图腾的影子,比如春节贴春联、贴门神就是图腾文化的传承。在中国许多少数民族身上依旧可以看见图腾的传承,像回族就是以伊斯兰教为图腾标志,众所周知,伊斯兰教对回族的影响较深,无论是风俗习惯还是文化传统,都有其影子。但是现在的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大的缺失,长期的民族融合导致了汉民族没有它独有的图腾文化,虽然龙一直是华夏民族的图腾,但它并没有汉族本身的特色,所以,在图腾文化演变发展的今天,如何保持汉民族的图腾文化迫在眉睫,图腾所产生的图腾文化不仅可以维系社会的稳定,也可以对社会群体起到调节作用,加强民族团结力,同时也能作为现代人行为道德的标准。

2 从《狼图腾》看中国的图腾文化

《狼图腾》是姜戎十几年的“与狼共舞”和三十年的呕心沥血所创作的巨作,它以新的视角体现出狼的智慧及团结,也让我们重新审视了中国古老图腾——龙的由来,本章着重介绍游牧民族的狼图腾与农耕民族的龙图腾,在民族融合下的新型文化与精神实质。

2.1 《狼图腾》中“图腾”的精神实质

《狼图腾》中体现的是狼的全新形象,在以往的印象里,狼是凶恶狡诈的代表,但这部作品里体现的却是狼群之间的团结互助、机智勇敢,让我们看到一个拥有温馨、坚韧的狼的世界,在残酷的草原竞争中,我们看到一种强悍的生命力量,草原既是敌人也是朋友,狼,作为草原人民的精神象征,起到了保护神的作用,它的勇敢顽强为草原人输入坚韧的狼性血液,这也造就了一个又一个英雄神话。充满狼性的大将卫青、霍去病血站匈奴;北魏太武帝一统北方;中国最大版图的开创者成吉思汗,用他所向披靡的蒙古骑兵,如同群狼奔驰在草原一样横扫亚欧大陆……在他们的身体里流淌着狼的勇敢与刚毅,他们的个性印证了“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道理,草原人民崇拜的图腾文化的实质就是崇拜它的坚韧与顽强,所以也造就了上述中国历史的辉煌时代。

2.2 民族融合下的图腾崇拜

自从唐朝大一统以来,草原文明与华夏文明进行了完美的融合,由草原带来的狼性崇拜和华夏的龙性崇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狼图腾》中陈阵对蒙古草原狼有着敬畏和痴迷,那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感觉可能就是人们心灵对原始图腾的崇拜,自从他养了一只小浪,通过对它的观察,让他更有信心接近草原的精神领域,即对狼图腾的崇拜。在小狼死后,他将小狼的皮挂在杆上,配合蒙古包的白烟和凛冽西北风,好似看到一条飞龙腾云驾雾,飞向那些曾经战死的草原狼灵魂之地,让他感受到了对生命的敬畏和崇拜。华夏文明中的龙头、龙尾、都和狼极为相似,虽然其龙角似鹿角,但鹿也是草原民族崇拜的图腾之一,龙的样子可以说是草原民族图腾演变的结果,几千年来的草原民族,都一直信奉狼图腾,狼影响了草原人的性格和精神,也影响了中国华夏文明,游牧精神对中华民族的品质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当今社会,仁义礼智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品质,但我们骨子里流淌的狼性血液却构建了中华民族的脊梁。无论是对哪一种图腾崇拜,都是中国人民精神的寄托与传承,都为我们的华夏文明增添了新的色彩。

3 中国图腾文化的现实意义

《狼图腾》中草原人与狼的斗争、狼与草原的抗争,形成了一个完整循环的生存哲学,即适者生存,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在如今这个世界大融合的社会当中,各个国家之间可以说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社会要进步,人类要发展,在激烈的竞争中更应懂的“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重要性。

3.1 《狼图腾》中竞争意识的思考

《狼图腾》中毕利格老人说:“就你这点胆子咋跟羊一样,你们汉人就是从骨子里怕狼,要不汉人怎么一到草原净打败仗。”①草原人民时刻处于被狼威胁的环境中,如果想要生存,就一定要激发出自己的全部潜能,安逸的环境不可能造就伟大的勇者,残酷的生存环境才能让草原人成为勇士。对于实际来说,人与人、国家与国家之间想要共同生存,必须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和平共处,如果想要牺牲别人而换取自身利益,那最终的结果就会像《狼图腾》中所说的那样:“草和草原是大命,剩下的都是小命,小命要靠大命才能活命,把草原上的大命杀死了,草原上的小命全都会没命。”[2]

3.2 《狼图腾》精神的现实意义

儒家思想一直是中华大地几千年来的传统思想,它要求我们仁义谦让、温柔敦厚,作为拥有灿烂文明的礼仪之邦,这的确是我们不能舍弃的精华,但面对当今世界的竞争格局,我们更应唤醒骨子里流淌的狼性,用坚韧和勇猛迎接严峻的挑战,“羊欲静而狼不休”,只有时刻保持狼的机警与团结,才能让我们屹立于不败之地。

4 总结

《狼图腾》中所描绘的狼的全新形象和精神,让我们重新审视了中华民族的图腾崇拜,无论是从历史还是文化角度,都给我们提供了独特的解读,用其强烈的感受刺激我们的心灵,不可否认,它所包含的丰富文化意蕴,仍需我们细细的发掘和品读。

注 释

①姜戎:《狼图腾》,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参 考 文 献

[1] 姜戎.狼图腾[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0.

[2] 何星亮.图腾与中国文化[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

[3] 孙有霞.浅析中国传统服饰图纹中的图腾文化[J].2008.

[4] 罗义群.苗族的图腾文化[J].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93.

9.观电影《狼图腾》有感 篇九

小说原著中,主角陈阵和其他知青准备返乡了,小狼长期饱受疾病困扰,不自由的生活已经使它患上忧郁症。草原狼已是处处被追杀的对象,小狼无法回到草原。陈阵最后终于有了“不自由、毋宁死”的觉悟,帮小狼像个武士一般光荣归天,用石头猛砸一下小狼的后脑,小狼保持着仰天长啸的姿势猝死,定格于生命的终点。

故事还有一个搞笑版,在网上流传。《狼图腾》的作者姜戎,本名吕嘉民,从不接受媒体采访,某记者找到了当初和作者同时到内蒙草原插队的知青,得到了这样的回答:“我们以前有一个知青(吕嘉民)喂过狼,后来把小狼给打死了。我问他为什么啊, 他说这小子居然敢对我呲牙,我一棍子就把它打死了……”

在此,我不评判故事的真假、也不纠结故事的内涵,我只探讨故事的艺术熏陶作用:如果要弘扬人与自然、人与动物主题,用版本一;如果要弘扬“狼性”,映射民族性格和历史文化,请取版本二;如果想创造媒体热点,制造舆论“爆料”,请炒作版本三。

三个版本告诉我们,现实生活只是待发掘的矿,唯有在生活基础上的二度创作,才能让我们步入艺术的殿堂!我反对市面上对《狼图腾》的粗浅解读,更反对把所谓的“狼性”引入教育、企业管理领域,但我崇尚二度创作,我提倡用爱与智慧去挖掘生活中美好的一面,并把它们展现出来。在草原狼的故事中,作者身份的姜戎描写狼、歌颂狼,把自己局限在“狼性”中;导演身份的让·雅克·阿诺以狼为切入点,描写大自然,歌颂对生命的热爱。

在我看来,从企业的视角,导演比作者更具备企业家精神,作者的眼中只有策略、争斗和精神,充其量只是职业经理人的境界;导演的境界更胜一筹,他懂得爱与发现,懂得重构和创新,这是导演的伟大之处,也是电影的感人之处,更是企业家创新精神、变革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有机融合!

国家的转型升级需要创新,民族的进步复兴需要创新。在当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中,我们应该更加珍视二度创作的精神,把好的素材重新整理、加工,并不断升华,这不仅仅是在电影或者艺术领域,而应当是在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

10.观电影《狼图腾》有感(定稿版) 篇十

——鼎德 汪雪洁

电影版《狼图腾》正在院线火热上映,出于大家对原小说的喜爱,律所于正月十五组织了大家观影。通过此次观影获益良多,也有了些自己的心得体会。

未看影片时,读到过评论家白烨对于小说《狼图腾》的评价:“姜戎笔下的草原狼,是生物的狼,也是人文的狼;是现实的狼,也是历史的狼。因之,这是一部狼的赞歌,也是一部狼的挽歌。”足见这部脍炙人口小说的魅力。

然而,小说与电影还是有很大差距,就其改编为电影难度之大令很多导演望而却步。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法国导演让•雅克•阿诺在拜读法文版《狼图腾》一半后即表示愿意接拍,并为此前后花费五年时间。

一部优秀的作品,才能成就一位优秀的导演,才能成就一位优秀的演员。作为一部破6亿票房的电影,虽不能完全证明电影本生但足以说明大众对影片的认可。法国导演以其独特的摄制技巧,成功的将蒙古草原狼化身为出色的演员,狼群合围猎物的机智勇猛,面对被人类步步紧逼绝地复仇的人马大战,最终受人类剿杀灭亡的桀骜不驯,其对狼与狼性多角度立体性淋漓尽致的呈现,令那仅存文字的人狼传奇,在光影间有了近乎真实的体验。而演员冯绍峰在影片中也把陈阵这个角色诠释的淋漓尽致,“一个理性和战斗结合到一起,拥有思想魅力的热血青年战士。”并通过陈阵对小狼情感的脉络,贯穿电影全局,彰显影片主题。正是导演和演员的不懈努力成就了今天《狼图腾》辉煌的电影票房和口碑。该影片在技术上让我们大呼过瘾的同时,在内容上同样引起我们的反思。

面对现代社会的激烈竞争,我们该如何适应。

广阔的草原危机四伏,狼群如果没有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和讲求策略的进攻方法,是不会在草原上得以傲立千年。同样,现代社会竞争激烈,要讲求“抱团竞争”树立狼性团队。而作为一个团队要齐心协力,伺机而动,只有像狼一样机敏、勇敢,才能在市场竞争的大潮中勇上滩头,傲然挺立。

为了生态,我们是否应该放慢脚步。

论及电影本身,我认为影片的主题是生态平衡。草原上黄羊吃草,狼吃黄羊,动物死后都化作草原的养料。本是草原的生态圈,三者相互平衡,不管哪部分多了或少了都会给草原带来毁灭性的灾难。影片详细描述了由于人类偷光了狼储存的食物“黄羊”,狼开始疯狂的反扑,合围军马,捕食羊圈里的羊。人们在遭受损失后才开始反思“我们不该偷光狼的黄羊”、“这是腾格里在报复我们”。确实,现实中我们也是在尝到苦果之后才发现我们做错了。近些年来的雾霾处处弥漫,不正是我们多年来对于环境的掠夺式开发模式下积累的产物吗?柴静的《苍穹之下》,之所以引得网友们的热议,正是在于她准确掌握了环境恶化的症结——人类的肆无忌惮。我们在以工业发展程度衡量国家发展水平的同时忽略了赖以生存的环境,导致如今极端天气频发,各种癌症疾病朝着低龄人群蔓延,曾经享受在人定胜天世界里的我们,渐渐感到生存的危机。当影片描述“从东边来的蒙古人,开发尽了蒙古最后一片草原”,这一情节时,相信大家都会唏嘘不已。影片中,草原文明和现代文明相互碰撞,面对日渐脆弱的草原生态,竟感觉如此无力。我们不由得反思在拥有发达的科技之后却保护不了自身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不过,这也正折射出转型期中国一系列社会矛盾的根源:盲目追求发展,追求经济效益。我想,是时候放慢脚步反思一下,我们的环境还能否承担起高速增长GDP的折腾。

面对文明的碰撞,我们该如何抉择。

11.《狼图腾》揭秘“驯狼记” 篇十一

本次《狼图腾》的发布会以“驯狼记”为主题,现场片方也曝光了影片的驯狼制作特辑,揭秘了影片拍摄的特效仿真狼道具,负责《狼图腾》驯狼的国际顶级驯狼师安德鲁·辛普森也与众主创一起分享了拍摄的艰辛经历。此外,《狼图腾》也是阿里巴巴旗下的娱乐宝投资的首批电影之一。当天的活动上,中国集团副总经理张强也从现场娱乐宝首批用户中抽取幸运粉丝与冯绍峰同赴加拿大与“狼演员”团聚。(郭小婷)

北京电影学院举办

经典电影主题曲音乐会

《我的电影梦——北京电影学院经典电影主题曲回顾音乐会》近日在北京电影学院标准放映厅举行。本次主题音乐会是北京电影学院表演学院艺术教学成果展示,也有多名在校及毕业生参与演出。本次音乐会从《刘三姐》主题曲《世上哪见树缠藤》《山歌好比春江水》拉开序幕,歌手们先后演唱了《敖包相会》《映山红》《绒花》等老电影主题曲,以及《满城尽带黄金甲》《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卧虎藏龙》《那些年一起追过的女孩》《私人定制》等當代电影的主题曲。(喻若然)

12.电影狼图腾观后感 篇十二

《狼图腾》理所当然是一部大书, 一部因为狼而起的关于蒙古草原民族生存哲学重新认识的大书。洋洋洒洒五十万字, 书中五十万只狼群汇集, 展现了作家丰富的阅历、睿智和果敢, 更体现了我们正视汉民族自身弱点的宏大气魄。作家姜戎用真诚的目光审视自己的心灵, 真诚地把阅历、智慧和勇气写在笔下。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广阔无垠的蒙古草原, 肥美富饶的水草孕育滋养了一个强壮、剽悍的蒙古民族, 许多关于蒙古民族源远流长的民间文学、悠远动人的传说及能歌善舞的传统文化给了姜戎先生艺术的熏陶。谁会不喜欢这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呢?即使是上帝, 亦会钟爱他们, 赋予其粗犷, 并于其心灵里绘出一道爱与信仰的彩虹!

几遍阅读此书, 总觉得它很厚重, 它是我们这个时代享用不尽的精神盛宴。因为那些关于狼及狼的故事传说正从我们的记忆中消失。“本书由几十个有机连贯的‘狼故事’构成, 情节紧张、激烈而又新奇神秘。书中每个细节都能让读者攫取强烈的阅读快感, 令人欲罢不能。”这是电影《狼图腾》所不能展现的。值得注意的是, 《狼图腾》中还有许多处记载了蒙古族特有的信仰和图腾崇拜, 这对于我们这些没有见过狼的读者提供了很真实的学习材料。

读了《狼图腾》一书, 觉得狼的许多难以置信的群狼战术很值得研究:学习狼的团队精神, 协同作战, 甚至不惜为了生存而勇往直前、奋不顾身;打有准备之仗, 组织严密, 很有章法地踩点、埋伏、攻击、打围、堵截;寻找最佳出击时机, 以便保存实力, 麻痹对方, 并在其最不易跑动时, 突然出击, 置对方于死地;现实中这种对手最恐惧, 也是最具毁伤力的。这些都是作者经历过的, 因为这些作者耳濡目染的风土人情、熟悉的草原生活和民族音韵, 日后都写进了自己的作品———《狼图腾》。

感谢《狼图腾》, 它记载较为详细, 再加之姜戎先生的叙事状物准确为我们研究草原狼提供了翔实的资料。书的语言有一种甜美而庄严的节奏, 朴素生动, 文字明白易懂, 这满足了我们的感官。书中的调子波澜壮阔, 冲击着人们的心灵局限, 带着大家的心一起倾泻。因为它让我读出:深沉、豪放、忧郁而绵长的蒙古长调与草原苍狼幽怨、孤独、固执于亲情呼唤的仰天哭嗥, 都是悲壮的勇士面对苍天如歌的表达, 感染着我们每一个人:这是献给所有热爱文学的读者最美的情感、最柔弱的衷肠、最动人的恋曲……

《狼图腾》在当代中国文学的整体格局中, 是一个灿烂而奇异的存在:如果将它作为小说来读, 它充满了历史和传说, 它是一部成功的现实主义小说。作者用生动逼真的细节把虚构的情景写得使人身临其境, 使故事具有强烈的真实感;“如果将它当作一部文化人类学著作来读, 它又充满了虚构和想象。作者将他的学识和文学能力奇妙地结合在一起, 具体描述和人类学知识又相互渗透得如此出人意料、不可思议。它的魅力还在于作品中体现的深刻的人文思想。显然, 这是一部情理交织、力透纸背的好书。”只有像作者这样用内心深处的爱乃至整个文学生命去书写他所眷恋的“故乡”———草原和他所热爱的蒙古同胞以及那里的一草一木, 才会写出一部具有强大震撼力及深刻思想内容的作品来。

记得有个著名的蒙古族作家说过, 文学的生命力在于它的艺术魅力和艺术生命力, 而不是以量取胜, 它是靠魅力去征服读者的。只有艺术地再现人生深层次的思考和经过精雕细刻的艺术加工的文学作品的生命力才是永恒的。

13.《狼图腾》观后感 篇十三

品味完一部作品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观后感。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观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狼图腾》观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狼图腾》观后感1

记得儿时看完电影,老师总让写观后感,时至今日三十多年没再写过。昨日陪父母看电影《狼图腾》后,让我在潜意识里回到童年,要写一篇。

从没有读过同名文学作品,作为生长在内蒙古的我,从记事起就恐惧这个动物,对狼从无好感,对前些年世事皆畅狼精神更为困惑,更何况我们企业是以羊文化标榜。但作为故事,仍有所感,兴起而文。只是岁长无长文,仅书观感一二。

1、团队的智慧是战胜的决定性力量

2、坚忍是智慧

3、敬畏敌人,视之为神

4、顺天而然,渔猎有度

5、本性是DNA遗传,不随时空变移

6、智慧比强壮更具力量

《狼图腾》观后感2

那一天,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看电影。

自从看了狼图腾这部电影,它就深深的印在了我的脑海里了。

陈阵放马回来被狼包围了,他想起来狼害怕铁器的敲打声,他拿着两个钢镫使劲敲打着,狼王带着其他狼跑了。陈阵把这件事告诉毕利格老人,他告诉陈阵是腾格里救了他。

我感觉狼有团队精神。它们一切听从狼王的指示。而且非常有耐性。

最后杀狼的追上这只狼王,它跑不动了。陈阵想放了它,但是它累死了。

我真希望人类不再伤害动物,因为动物们维持着生态平衡。

《狼图腾》观后感3

今天我看了一部电影了。这个电影叫《狼图腾》,这是讲汉族人陈阵和一只小狼的故事。这只小狼是陈阵从狼窝里抓来的,是为了做实验。陈阵每天给小狼喂食,保护着小狼。后面就是讲小狼的成长经历。

我原以为狼是非常坏的.一种动物,可看了电影之后我才知道狼虽然是坏的,但是它们很团结、很有忍耐性,还有一颗勇敢的像武士一般勇敢的心,它宁愿跳下悬崖也不愿意被人打死,拿它的皮毛来做衣服。我也希望我能像狼一样勇敢、忍耐。从现在起我不会伤害狼了。

《狼图腾》观后感4

当然整部电影演员都表演的很好,这不是偶像剧可以想象他们在拍摄时的艰辛,冯绍峰完全放弃了偶像包袱,应该拍戏时瘦了不少,算是成功的为自己转型了。看报道说过,该电影拍摄前先养狼,培训狼用了3年时间,这诚意估计也收获了不少观众。

其实,狼的世界和人类的世界也并无大区别,就电影而言,那些狼会攻击人类无非是人类先动了私心,获取了你不该拿的东西,人类不也是如此吗?就我而言,人类还未必有狼群团结和单纯。

《狼图腾》观后感5

今天我在电视上看了电影《狼图腾》,这部电影的内容主要是讲:一个人趁狼妈妈出去打猎,把她的孩子,狼宝宝拿走了,带回家去养。狼妈妈回来看到孩子不见了,“啊呜”“啊呜”的叫,仿佛在说:“我的宝宝!我的宝宝,到哪里去了?呜呜!呜呜!”后来,就是那个人,养狼宝宝的过程。

看了《狼图腾》电影,我懂得了一个道理:狼是团结的,狼是勇敢的。我们也要像狼一样,团结一致、齐心协力,人们常言道: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要勇敢,一切都能变好。

《狼图腾》观后感6

《狼图腾》竟然能让我看哭不得不说,真心觉得是一部好电影,让我又找回了当时看原著的震撼!人类的欲望,贪婪,愚蠢,都展漏无疑,我让一度边看边骂那个主任!甚至希望狼群咬死除了牧民外所有贪婪的人类!自然有他自己亘古不变的规律,人类只是这世间万物中最微小的存在而已,永远不要试图改变自然的规律,倘若倚仗着作为人类那可笑又可怕的所谓的能力去改变,终有一天,报应会到来,自然会将这一切回馈于人类!当然,我觉得人类作孽已经太多,迟早会付出代价!万物皆有灵,对自然永存敬畏之心!

《狼图腾》观后感7

今天,我看了一部叫《狼图腾》的电影,这部电影讲了人与狼之间的战斗与和平相处。

看完这部电影,我对狼有了新的认识,在童话故事里狼都是坏角色,但是在大自然中没有坏蛋,动物都是为了生存而战。狼是群体作战,非常团结,都听狼王的指挥。它们为了捕获猎物,有时可以等几个月,可想而知它们的韧性有多高。战无不胜的成吉思汗都从狼身上学到了很多战术。

任何人都不能破坏大自然的平衡,草原上如果羊多了,羊就会过度地吃草,草原就会荒芜;如果狼多了,草原上很多动物都会被吃掉。所以,我们要珍惜大自然带给我们的一切。

《狼图腾》观后感8

北京青年杨克和陈阵跟随大部队一起到内蒙古大草原插队。他们和生产队的队长在一起生活了两年。在这两年间,蒙古族人拿了一部分被狼群咬死的黄羊。可是有一天,一群外来人因为贪婪,夺走了所有黄羊。狼只能攻击人类的羊群。为了生存,蒙古族人先后杀死了一批小狼和成年狼,陈阵捉了一只小狼偷偷养着。最后,所有狼都被人杀死了,草原被肆虐。不舍之下,陈阵把小狼放了。

上一篇:基本电费标准下一篇:建站经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