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试题答案(6篇)
1.中国文化概论试题答案 篇一
《中国文化概论》平时作业(1)
准考证号:姓名:
一、单项选择题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1.中国经典的“文化”是指人的()
A.后天修养与精神、物质的创造B.后天物质的创造
C.先天修养与精神、物质的创造D.后天修养与精神
2.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被称为()
A.文化政策 B.文化传统
C.文化思潮 D.文化观念
3.从气候变迁的角度讲,东汉、三国直到南北朝,是()
A.第一个寒冷期 B.第二个寒冷期
C.第三个寒冷期 D.第四个寒冷期
4.北宋曾疏凿了广济河、金水河、惠民河及汴水,它们的共称是()
A.“四渠通漕”B.“通漕四渠”
C.“渠漕四通” D.“渠通四漕”
5.在植树方面,朱元璋有了不起的政绩,据专家统计洪武年间的植树总量约为()
A.7亿棵B.8亿棵
C.9亿棵D.10亿棵
6.上古文化虽说多元,但是高度发达的古代文明国家如夏商两代,却只是建立在()
A.黄河上游地区 B.黄河下游地区
C.黄河中下游地区D.长江中游地区
7.夏文化的特点是()
A.尚忠 B.尚孝
C.尚义 D.尚礼
8.“兼爱”、“尚同”、“尚贤”、“节用”、“非攻”等所体现的是()
A.儒家的思想核心B.法家的思想核心
C.墨家的思想核心D.道家的思想核心
9.士人群体出现于先秦,但真正构成一个享有社会实际权益的社会阶层,是在()
A.西汉时期 B.两汉时期
C.东汉时期 D.魏晋时期
10.我国南北各地在春分前后,要举行开耕仪式,俗称()
A.“龙抬头”B.“桃花水”
C.“打春牛”D.“唱春官”
11.旧时铁匠行所崇拜的祖师是()
A.鲁班 B.老君李耳
C.灶君 D.嫘祖
12.我国西式广告出现于()
A.明代中后期B.清代初期
C.清代中期 D.晚清时期
13.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的作者是()
A.神农 B.陶弘景
C.孙思邈D.李时珍
14.在中国古代社会,完整的宗法制出现于()
A.夏代 B.周代
C.商代 D.秦代
15.隋唐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是()
A.太师、太傅、太保 B.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C.尚书、中书、门下 D.太尉、太常、太仆
16.中国古代国家礼仪制度的“五礼”是()
A.冠、婚、丧、祭、乡B.冠、婚、射、朝、聘
C.祭、凶、宾、军、家D.吉、凶、宾、军、嘉
17.提出“天人合一”这一专有名称的人是()
A.周代周公 B.春秋孔子
C.西汉董仲舒D.宋代张载
18.南北朝时,南天师道的代表人物是()
A.陶弘景B.张鲁
C.张道陵D.葛洪
19.“孔融让梨”的故事所体现的中华民族美德是()
A.仁爱孝悌 B.重义轻利
C.谦和礼让 D.真诚有信
20.中国古代教育的三大目标是()
A.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B.格物、致知、诚意
C.诚意、正心、修身 D.齐家、治国、平天下
21.宋代出现了以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为描写对象的风俗画,代表作是()
A.《步辇图》B.《清明上河图》
C.《天王送子图》D.《簪花仕女图》
22.《荀子·非相篇》中说:“言而当,知也。”所谓“当”是说讲话要讲究()
A.场合 B.对象
C.时机 D.分寸
23.实行“书同文”政策的朝代是()
A.西周 B.西汉
C.秦代 D.唐代
24.中国文化与域外文化的第一次大规模的交流与融合是()
A.佛教的传入B.伊斯兰教的传入
C.基督教的传入 D.犹太教的传入
25.邓小平的“三个面向”思想提出于20世纪()
A.60年代B.70年代
C.80年代D.90年代
二、多项选择题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26.下列属于文化观念的有()
A.人生观B.审美观
C.建安风骨 D.隋唐佛学
E.宋明理学
27.早期法家的代表人物包括()
A.齐国的管仲B.魏国的李悝
C.郑国的子产D.秦国的商鞅
E.赵国的赵鞅
28.反映君主专制制度下“皇帝总揽天下大权”的有()
A.“天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B.“朝赏暮戮,忽罪忽赦。”
C.“天下一家,何非君土。”D.“中外之财,皆陛下府库。”
E.“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29.中国古代建筑的显著特点有()
A.结构上以木结构为主B.布局上左右对称
C.外观的多样性 D.强烈的人文性
E.在建筑物中寄寓着浓厚的思想观念
30.下列属于与汉字有关的民俗事象的有()
A.对联 B.字谜
C.预言 D.姓名
E.敬惜字纸
三、名词解释
31.国别文化
32.《中国救荒史》
33.清谈
34.家庭
35.天神祭祀
四、简答题
36.简述西北地区先秦两汉时期的主要水利工程及其作用。
37.什么是针灸学说?
38.简述科举制对中国文化的负面影响。
39.简述尊崇自然审美观念的哲学基础。
40.新中国建立后,采取了哪些切实可行的保证民族语文工作顺利进行的措施?
五、论述题
41.试述社区文化活动的意义。
42.试述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伦理特征。
2.中国文化概论试题答案 篇二
然而, 不少高校将此课程作为任选课或讲座课, 忽视本课程的育人作用。由于国家目前无统一教学大纲和学时规定, 各校在执行中差异较大, 造成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很大。一些高校开设或不开设;或全校任选或专业指选;或考试或考查;或高年级开或低年级开;或大班开讲座小班讲专题等等。这一切都说明“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未受到应有重视, 其教学实践缺乏必要定位, 教学体系尚未定型。“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教学不同于以文化历时性为主线的“中国文化史“的教学。它涉及文献学、文化学、哲学、美学、史学、艺术学等多种学科的综合, 难度大, 覆盖面广。目前对该课程的传统教学还停留在老师“满堂灌”、“一言堂”, 以理论教学为主的层面上, 忽视实践环节和师生互动环节, 从而影响了该课程的教学效果。
本文意在探索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体系的教学改革, 具体来说:
第一, 建立模块教学模式。改革传统的, 平面的知识传授模式建立一个新型的、立体的综合培养模式。“中国文化概论”的内容体系要由三大块组成:一是中国文化的表现形式, 二是中国文化的产生机制, 三是中国文化的整体特征。新型教学模式分为三个基本层次, 针对不同内容、不同特点, 采取不同教学方式。
其一, 基础性教学—基础层—以知识优化为主。讲授内容为中国文化的表现形式, 内容涵盖文学艺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方面。它以乡土化为立足, 以民族化为支柱, 以现代化为价值取向。教学方式以学生自学为主辅以专题讲座;
其二, 互动式教学—中介层—以思维训练为主, 讲授中国文化的发生机制。一切文化的产生和发展都以社会实践为基础。东亚大河平原的农耕经济和宗法制度是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国现代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艰难曲折的历史进程, 它要选择现代文化, 文化形态的差异源于农业经济。商品经济发达程度的不同中既有地理环境亦有时代发展的差异。教学方式以讨论式教学为主, 设置开放式题目, 师生互动, 在知识优化的同时, 训练思维;
其三, 主体式教学—提高层—以能力培养为主。讲授内容为中国文化整体特征。纵观历史长河, 横看五洲四海, 方能找准历史坐标, 审视整体, 避免片面性, 方能通过全方位比较, 鉴其特征, 掌握规律性。中国文化的整体基调是积极入世, 追求外部环境和内心世界的协调和谐。教学方式以教师教学为主辅之以专题讨论, 培养学生能力。
第二, 构成网式教学模式。在现行理论课的基础上, 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和专题讲座与讨论课, 使三者构成一种网状的教学模式。即以理论教学为基点, 以实践教学为补充, 组织学生成立课外, 确定专门课题, 进行学术研究活动, 提高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通过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专题研究, 有的学生找到“天下为公, 匹夫有责”“天下为公”和振兴中华的精神相融合。“天行健, 君子自强不息”, “路漫漫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和市场经济竞争自强的意识相合, 诸如此类之例甚多。学生的知识结构趋于优化, 灵魂受到洗礼。
第三, 提高教学“速率”。增设专题讲座, 将过去面面俱到, 平均用力转化为关键处点拨、梳理。实行网状教学模式, 避免了简单知识的不必要重复, 增加知识信息的有效性。
第四, 完善教学手段。目前教学手段基本上还是一块黑板, 一支粉笔。“中国文化概论”信息量大, 许多知识学生陌生, 教师需要大量板书, 耗费相当多的课堂时间, 要提高教学“速率”, 就必须借助多媒体, 做到图文并茂, 既减少板书, 又提高效率。
第五, 培养学生素质。在基础性教学中, 重点讲授中国文化的表现形式, 以培养学生审美直觉能力与分析能力, 将基础知识交给学生自学, 而对中国文化发生、发展, 嬗变的关键点列为若干专题, 以点带面, 以培养学生宏观概括能力。另外在互动式教学和主题式教学中, 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 完善和深化学生的知识体系。
建立模块教学体系, 构成网状教学模式, 完善教学手段, 使“中国文化概论”教学从传统模式中解放出来, 以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综合素质, 使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识达到感性和理性的统一。
参考文献
[1]刘中华.中西方传统文化对财务管理影响的比较分析[J].兰州商学院学报, 2003 (4) .
[2]李慎, 刘东.谈文化对语言的影响[J].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 (3) .
[3]晏宗杰.浅析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文化要素[J].社会科学战线, 2006 (5) .
3.中国文化概论试题答案 篇三
一、设置专题,力求深入
本科阶段,一些教师讲授《中国文化概论》,往往受到学时、教材以及学生接受能力的限制,在教学过程中容易走马观花,难以深入。就教材而言,大多依据张岱年主编的《中国文化概论》、冯天瑜等所著的《中国文化史》以及阴法鲁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化史》等教材。这些教材各有千秋,大多从中国文化发展的渊源、经济基础、发展历程等入手,再分章节讨论中国文化之分流如宗法制度、文学艺术、宗教文化、历代官制、天文历法、建筑风格等,内容涉及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有些教材侧重于分章讨论,但内容显得驳杂浩瀚、难以精专;有些教材则注重对中国古代文化史发展历程的揭示,分各个时段进行论述,脉络虽清晰,但宏观阐释不足。这些教材有助于学生对中国文化基本知识点的学习,但也易流于表面,讲授深度往往受到牵制。研究生阶段,如果再将这些教材的知识点复述一遍,将有悖于研究性教学的总体特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会大大降低。
有鉴于此,笔者结合研究生教学要求,设置若干专题,不求面面俱到,但求深入细微,旨在提升学生的独立思考及科研创新能力。笔者给硕士研究生讲授《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共计36课时,大约每6个课时讨论一个专题,分“中国文化发展历程”、“先秦文化典籍精读”、“中国学术思想概论”、“中国史学概论”、“中国历代制度史”、“中国美学通论”这六大专题对中国文化进行较为深入的讨论。其中“中国文化发展历程”在于宏观把握中国文化发展脉络,揭示其内在起承转合规律,探讨各阶段文化之总体特点。“先秦文化典籍精读”通过经典阅读,引导学生掌握先秦文化原典的思想精髓。具体选择《论语》、《老子》、《庄子》、《周易》、《礼记》、《诗经》等原典,采用现代比较规范的注本进行精读,追寻经典之本意,思考其中的现实参照意义。学术是中国文化的命脉,“中国学术思想概论”侧重于探寻中国古代学术思想、文化传承、士人道德操守及其中国文化之影响,分先秦诸子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清代考据学等进行集中探讨。“中国史学概论”在讲述中国史学史的基础上,通过精读《史记》文本,初步了解中国史学思想及文化影响。中国历代制度演变与文化发展紧密结合,因此“中国历代制度史”主要探讨某一时段政治、经济及文化制度之兴衰演变,以求通过制度反思而关照当下。“中国美学通论”则讨论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宗教等审美特质,揭示中国美学的独有内蕴。之所以如此划分专题,既考虑到中国古代文化经史子集的四分法,又涉及古代文化的经济、政治、学术、思想、艺术等诸多方面,将宏观和微观结合,力求深入浅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反响较好,大多觉得上课收获颇多。通过学习这些文化史专题,他们既能宏观把握中国文化发展进程,又能对一些文化史话题进行深入讨论。
二、讲论结合,互动交流
研究性教学重在引导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转变其固有思维方式并提升其科研能力。因此,在授课方式上,不能采取传统填鸭式教学方法,更要将授课、研读、讨论、互动相结合。笔者采取的讲授方式为:讲论结合,精读原典,分组讨论,课程作业。所谓讲论结合,是指每个专题先由教师讲解两个课时,或是总体论述该专题,或是论析某本典籍,或是对某个具体话题深入探讨,内容不拘,形式自由,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精读原典,主要让学生课后对中国文化史上主要典籍及经典学术著作进行阅读。具体六个专题各列出书目,如“中国文化发展历程”阅读柳诒徵《中国文化史》,“先秦文化典籍精读”阅读《论语》、《老子》、《庄子》、《周易》等书,“中国学术思想概论”阅读钱穆《国学概论》、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等书,“中国史学概论”阅读王伯祥《史记选》,“中国历代制度史”阅读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国美学通论”阅读李泽厚《美的历程》。每个专题大约要精读一到两本书,在精读原典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讨论则有话可谈,言之有物。
“学而不思则罔”,阅读经典之余,更要乐于思考、敏于答问。本课程在教师讲授以及课后阅读之后,也颇重视课堂讨论,对中国文化史诸多专题进行较为深入地探讨。先秦思想文化中儒家与道家思想存在异同,在课堂讨论时,笔者将学生分为儒家、道家两方,分别阅读儒家和道家原典之后讨论儒家及道家关于“道”的理论,有学生认为儒家思想不太关注个体而重视群体性道统,当时就有学生反驳说儒家也重视个体的尊严、道德修养等。在激烈讨论之后,笔者对双方论点进行评析,指出先秦思想的复杂性,不可仅以儒家或道家笼统论之,即使儒家内部不同学者之间也有差异性。通过大胆质疑、相互切磋,学生的视野得以开阔,研究视角日趋新颖,为日后科研及学习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课堂讨论之后,笔者要求学生将各个专题以课件的形式展现给在座同学,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独立收集材料、开展研究的能力,也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得学生自身讲课水平得到提高。如在“中国文化发展历程”这一练习过程中,有学生做出“情迷唐代”的精美课件,讲述唐代历史文化,并解读其热衷于唐代文化的原因,受到在座学生的好评。又如阅读《史记》时,一些同学详细分析《史记》中诸多不大出名的历史人物,通过分析历史人物的命运,解读中国历史的诸多特点,令人耳目一新。再如讲到“中国美学通论”时,有同学对汉服极为感兴趣,作出“儒雅的汉服”的学术报告,整个报告图文并茂、内涵丰富,让在座的同学皆感受到传统服饰之美。通过以上诸多授课方式,使得原本单调的课堂丰富多彩,对于学生课后准备、课堂反应、积极思考等方面也作出了较高的要求,使学生得到极好的训练。
三、实地考察,经世致用
古语有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典籍记载的传统文化往往不够形象可感,学习中国文化史也要重视实地考察,充分借助博物馆、历史遗迹等资源,通过实地探访,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借助课余时间,笔者组织学生参观了扬州的寺庙、博物馆等历史遗迹。通过实地考察,学生了解到佛寺的基本布局、佛像的宗教内涵、民间宗教信仰的特点等,使得原本颇有距离的宗教文化变得切实可感。在博物馆参观时,笔者侧重讲解“广陵潮”、“雕版印刷馆”等几个颇有特色的馆藏。学生进一步了解到清代扬州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成就,历代扬州文化的发展等知识,对于中国古代典籍的刻板及印刷也有了深刻认识。这些不仅使得书本知识落实到实处,也增加了学生的兴趣,为日后进一步研究打下了基础。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中国文化强调经世致用,学习中国文化课程也当如此。在课堂上,笔者较为重视文化的传承及人文情怀的培养,呼吁学生将传统文化学以致用。张载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贤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在平时的课堂讲授中,笔者有意识地让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载道”等话题进行讨论,试图让学生建立起文化自尊感和历史责任感。通过阅读经典,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文化反思能力。与此同时,笔者还提醒学生要熟悉民族文化精髓,从而在跨文化交流中充满底气。注重提升自身涵养及人生境界,不断自我完善与心态调整。通过学习文化经典,形成健全的价值观及家庭观,实现社会价值及人生价值。诸如此类,皆是从传统文化的现实关照出发,培养研究生独立思考、反思社会、传承文化、自我实现的能力,这些也是《中国文化概论》这门课程的最终目标。
总之,笔者通过对教学内容的设置、课堂形式的改革、课外教学的拓展等诸多方面的探索,对《中国文化概论》这门课程进行改革创新。通过诸多尝试,使本课程既能符合研究性教学的要求,又能增进学生学养,树立起良好的价值观念,为日后的工作及生活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
参考文献:
[1]柳诒徵.中国文化史[M].湖南:岳麓书社,2003.
[2]钱穆.国史大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3]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M].北京:三联书店,2005.
[4]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
[5]李泽厚.华夏美学[M].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
4.中国文化概论试题答案 篇四
B、“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 C、“发展才是硬道理” D、“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
11、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是()。
符合试题要求的,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后的括号内。1×A、《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30=30分)B、《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方针的决议》
C、党的十三大报告D、党的十四大报告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是()()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线-A.科学发展观B.毛泽东思想---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D.邓小平理论---
2、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目的和归宿都是()
----:A、批判主观主义B、实事求是
-----C、突破条条框框的束缚D、破除封建迷信的重要性
学号----
3、毛泽东认为,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根据,是认清()--A、中国的国情B、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C、谁是我们的敌人D、谁是我们的朋友------
4、确定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的会议是---A.遵义会议B.中共七大 封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D,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
5、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于---A.中国共产党创建和国民革命时期B.土地革命战争前中期------C.土地革命战争后期D.抗日战争时期 :--名---
6、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体是()姓--A.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B.实现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C.实现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D.实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7、()在中共八大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实行“三大主体、----三大补充”的设想---A 毛泽东B 刘少奇C 周恩来D 陈云--
8、邓小平在党的哪次会议提出了“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密---的社会主义”这个科学命题()。---A、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B、党的十二大----C、党的十四大D、党的十五大 :---级--
9、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班---A、发展B、改革C创新D、效益---
10、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问题是()。---A、“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1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是()A、实事求是B、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C、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D、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13、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A、以人为本B、统筹兼顾C、全面协调可持续D、又好又快发展
14、我国最近决定推进()开发开放 A、上海浦东新区B、天津滨海新区C、海南D、长江三角洲
15、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是()A、不断改善人民生活B、不断扩大对外开放 C、继续深化改革D、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6、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是()A、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 B、建立合理的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协调发展 C、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D、加强人才工作,建设人才资源强国
17、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根本问题始终是()A、“三农”问题B、教育和科技问题C、基础设施问题D、工业化问题
18、党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是:()A、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干群关系 B、生产发展、生活富足、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干群关系 C、生产发展、乡风淳朴、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D、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19、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提出,直接依据邓小平的()A、两个大局思想B、两个飞跃思想 C、三步走发展战略D、台阶式发展战略思想 20、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是()))
--------------------------
A、分配公平B、再分配公平C、教育公平D、保障公平
2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现实根据是()。A、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B、当代世界的新变化 C、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 D、国情和党情的新变化
22、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
A、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B、无产阶级专政 盾
B、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C、城乡矛盾
D、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
29、改革开放以来新出现的社会阶层是()
A、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力量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 C、新的中产阶级D、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
线--C、人民民主专政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23、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主要是使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的---轨道上来
:------学号-A、科教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B、科研与生产相结合-----C、科研与教育相结合D、提高劳动者和管理者素质
----
24、20世纪90年代我国对外开放发展到一个新阶段,标志是()-----A、从兴办经济特区到广大内地的开放---封B、从吸引外资到广泛的国际合作C、积极参与经济----D、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25、建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性指标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
--名--A、800美元 B、1000美元C、3000美元D、900姓-------0美元-----
26、“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这里的“本”、“基”、“源”说到底就是------A.发展先进生产力B.发展先进文化
----密C.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D.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
27、1983年6月邓小平在会见美国学者杨力宇时,阐述了中国解决------台湾问题的()
:----A、九条方针 B、六点构想 C、八项主张D、三个立场 级---班--
28、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
------------
--30、中共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奋斗目标
A .四个现代化B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C .小康社会D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二、多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一个选项是
符合试题要求的,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漏选该题不得分。2×6=10分)
31、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是()
A、党在新时期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B、中国的第二次
革命
C、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D、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32、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首先的人权是()A、公民权B、生存权C、发展权D、政治权
33、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是()A、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B、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C、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D、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34、贯穿于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活的灵魂是()A.实事求是 B.群众路线 C.独立自主 D.党的建设
35、.“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主要回答了()。
A、什么是社会主义 B、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C、建设什么样的党 D、怎样建设党
36、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
A、体现时代性B、保持先进性C、把握规律性D、富有创造性
37、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主要法宝是()A.土地革命B.统一战线C.武装斗争D.党的建设
3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
A.科学发展观B.毛泽东思想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D.邓小平理论
39、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A、立党之本B、执政之基C、力量之源D、强国之路
40、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努力使全体人民()
A、学有所教B、劳有所得
C、病有所医D、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三、简答题(第1小题10分,共30分)
41、新时期应如何构建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
答:坚持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加强经济上的交流合作,互利互惠,共同发展,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有效途径;尽快恢复“九二共识”基础上的两岸对话和谈判,开展平等协商,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必由之路;为两岸同胞谋福祉,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根本归宿。
42、简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
通、相互促进,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树立共同理想,就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就把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就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和引领群众,就能够充分发挥和谐文化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43、马克思主义为什么必须中国化?
答:这是因为: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运动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结果;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经验的概括和总结;③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内在要求;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
四、材料分析题(20分)分析所给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44.200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了原定比1980年翻两番的目标,这种增长主要是依赖资源的高投入、高消耗来实现的。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再翻两番,是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我国单位GDP消耗的资源能源数量远高于发达国家,也高于印度等发展中国家。按现行汇率计算,2003年我国单位资源的产生水平,只相当于美国的1/10,日本的1/20,德国的1/6。单位产值能耗比世界平均水平高2.4倍,是德国的4.97倍,日本的4.43倍,美国的2.1倍,印度的1.65倍,是世界上单位产值能耗最高的国家之一。而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比较贫乏,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仅相当于世界人均的25%,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世界平均不平的50%,石油人均占有储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大多数矿产资源的人均拥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50%。我国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形势十分严峻,1/5的城市空气污染严重,1/3的国土面积受到酸雨影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56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174万平方公里,90%以上的天然草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请结合上述材料回答问题:
(1)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挑战对经济增长方式提出了何种要求?
(2)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我国如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44、(1)经济增长方式分为粗放型和集约型两种。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指主要依靠生产要素的数量扩张而实现经济增长的方式,其表现是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效率。集约型增长方式是指主要依靠生产要素的科学合理配置、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实现经济增长的方式。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我国资源相对不足,使用效率低,资源约束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如果继续沿用原有方式将难以维系,矿产、土地、森林等资源都难以承受。经济、社会也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10分)
5.中国文化概论试题答案 篇五
(一)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3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把正确答案写在试卷纸后面的答题纸上。(在小题序号后填上字母。如1。A;2、B;„)
1、率先在中国大地上举起了马克思主义的旗帜,被称为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伟大先
驱的是:C
A、鲁迅B、陈独C、李大钊D、毛泽东
2、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进党章是:B
A、党的十四大B、党的十五大C、党的十六大D、党的十七大
3、邓小平理论的主题是:D
A、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C、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D、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4、当代时代主题是 C
A、改革开放B、依法治国C、和平发展D、一国两制
5、党的十六大把我国在21世纪头20年的奋斗目标确立为:B
A、消灭贫困人口B、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C、消除贫富差别D、实现共同富裕
6、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是A
A、五四运动B、中国共产党的成立C、中共二大
D、中国无产阶级的产生
7、区别旧民主主义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标志是B
A、革命的指导思想不同B、革命的领导阶级不同
C、革命的对象不同D、革命的前途不同
8、我国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循序渐进的步骤是A
A、初级社、互助组、高级社B、高级社、初级社、互助组
C、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D、互助组、高级社、初级社
9、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间跨度是指 B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
B、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
C、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D、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实现发达的社会主义
10、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是在 B
A、1949年B、1954年C、1956年D、1975年
11、五十年代初,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选择的模式是D
A、欧洲模式B、美国模式C、日本模式D、苏联模式
1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B
A、先进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B、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C、新旧体制交替的矛盾
D、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之间的矛盾
1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了我们的中心任务是:B
A、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C、实现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体制的根本转变
D、保持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定团结
14、我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 A
A、发展B、稳定C、改革开放D、依法治国
15、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内容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B
A、团结、改革、发展、稳定B、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C、经济、政治、文化、社会D、物质、精神、政治、社会
16、“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战略目标是20世纪末,GNP比哪一年翻两番,人均
收入800——1000美元 D
A、1978年B、1980年C、1990年D、1991年
17、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 B
A、发展B、改革C、革命D、调整
18、中国的对外开放的格局表述不正确的是 A
A、多层次B、多角度C、全方位D、宽领域
19、中国今天的改革,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改革,属于 B
A、经济形态改革B、经济体制的改革
C、公有制实现形式的改革D、所有制结构的改革
20、一切可用于生产的要素,包括人力、物力和土地是 B
A、资源B、资源配置C、资源稀缺D、资源利用
21、现代企业制度的组织形式是 D
A、股份制B、公有制C、私有制D、公司制
22、在效率与公平的问题上,我们在微观收入分配中坚持 C
A、兼顾效率B、公平优先C、兼顾公平D、效率优先
23、市场经济运行中 “看得见的手”是指 D
A、经济规律B、法律法规C、经济政策D、宏观调控
2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公有制经济
B、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
C、公有制为主体D、多种经济共同发展
25、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可以从哪两方面表现出来 A
A、公有制和私有制B、股份制和合作制C、计划和市场D、质和量
26、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A
A、生产力B、生产关系C、矛盾D、人民群众
27、中国解决民族问题是采取的 D
A、共和国联邦的制度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政治协商制度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8、中共十六大报告指出,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是 A
A、创新B、改革C、革命D、发展
29、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以下
哪点统一起来 B
A、法制建设有机统一起来B、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C、政治体制改革有机统一起来D、社会稳定有机统一起来
30、毛泽东提出的繁荣我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方针是 C
A、团结—批评—团结B、大鸣大放
C、百花齐放,百家争鸣D、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该题多选、少选均无分。每题有2-4
个正确答案,把每题正确答案的字母号写在试卷纸后面的答题纸上。如1。A、B;2、B、C、D;„。
1、属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的是:BCD
A、列宁主义B、毛泽东思想C、邓小平理论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以下属于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包含的内容是:
A、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C、改革开放理论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3、“三个代表”的内容是指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ACD
A、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B、改革的发展趋势
C、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D、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4、1978年发生以下哪些重大事件:ACD
A、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B、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C、重新确立党的思想路线
D、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发表
5、以下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的是BCD
A、民族资本主义B、官僚资本主义C、帝国主义D、封建主义
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BC
A、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
B、特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条件下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C、指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但生产力不发达
D、指我国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
7、邓小平提出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判断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归根到底
看其是否有利于BCD
A、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B、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C、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D、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8、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在古代及近现代的作用公式正确的是:BC
A、古代是“科学——技术——生产”
B、近现代是“科学——技术——生产”
C、古代是“生产——技术——科学”
D、近现代是“生产——技术——科学”
9、以下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形成和发展阶段表述正确的是ABCD
A、第一阶段: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B、第二阶段: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第三阶段:“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
D、第四阶段: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10、党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三大优良作风是ABD
A、理论联系实际B、密切联系群众C、为人民服务D、批评与自我批评
三、名词解释(每词3分.共21分)。把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1、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全面,就是要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同时,加快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设,形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 协调,就是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可持续,就是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2、党的思想路线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3、社会主义本质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4、知识经济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一个
概念,是一种新型的富有生命力的经济形态;工业化、信息化和知识化是现代化发展的三个阶段;创新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动力,教育、文化和研究开发是知识经济的先导产业,教育和研究开发是知识经济时代最主要的部门,知识和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是最为重要的资源
5、经济特区
实行特殊经济管理体制和特殊政策,用减免税收等优惠办法和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吸引外商投资和促进出口的特定地区
6、现代化
现代化是发展中的社会为了获得发达的工业社会所具有的一些特点,而经历的文化与社会变迁的,包容一切的全球性过程。
7、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种美好社会,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种社会理想。
四、简答题(每题5分。共10分)。把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1、试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当代中国的核心价值体系只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其基本内容包括四个方面:一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三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四是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2、简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主要内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商品化的商品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平等性,法制性,竞争性和开放性等一般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实现优化配置的一种有效形式.五、问答题(共19分)。把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1、如何科学理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含义及它们之间的关
系?(10分)
首先,“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
其次,“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和条件。
第三,“与时俱进”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规律。
最后,“求真务实”是实事求是的直接体现和必然要求。
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有机构成,是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历史的、逻辑的展开、丰富和发展。它们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依据,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深刻揭示了党的思想路线所赖以建立的理论基础、实现条件、内在规律和必然要求,从而更为完整、充分地体现了全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神实质
2、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9分)
(1)党的基本路线高度概括了我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基本
途径和根本保证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以及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方针,既紧紧抓住了中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又体现了运用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规律,全面推动历史进步,实现民富国强。民族复兴的要求。
(2)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基本路线规定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体现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全面发展的要求。
(3)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是基本路线最主要的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基本途径;
(4)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这是实现现代化奋斗目标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
6.中国旅游文化试题及答案 篇六
一、填空(每空0.5分,共10分)
1、旅游资源按其基本成因和属性,可分为()和()两大类。
2、旅游文化的特征有()()()
3、中国的四大宗教有()()()()
4、中国八大菜系包括()()()()()()()()
5、社会景观文化包括()()()三部分内容。
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15分)
1、旅游文化
2、民俗文化
3、茶文化
三、简答(每题10分,共40分)
1、旅游文化是否等同于文化旅游?二者有何关系?
2、中国古城建筑有哪些特征?
3、中国古典园林有哪些分类?各具有什么特点?请举例说明
4、简述酒文化的属性及其研究对象。
四、分析与论述(第一小题20分,第二小题15分,共35分)
1、宗教有哪些功能?促成宗教旅游兴起的宗教式情感有何吸引力?(20分)
2、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对中国的旅游文化有何影响?(15分)
A卷答案
一、填空(每空0.5分,共10分)
1、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1分)
2、双重性、大众性、双向扩散性(1.5分)
3、道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2分)
4、山东菜系、广东菜系、四川菜系、江苏菜系、浙江菜系、安徽菜系、湖南菜系、福建菜系(4分)(或者答 鲁菜、川菜、苏菜、浙菜、粤菜、闽菜、皖菜、湘菜也可)
5、饮食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1.5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15分)
1、旅游文化:旅游文化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以旅游客体为依托,在旅游消费或
旅游经营过程中所反映、创造出来的观念形态及其外在表现的综合性社会文化聚合,是旅游客源地社会文化和旅游接待地社会文化通过旅游者这个特殊媒介相互碰撞作用的结果和过程。(5分)
2、民俗文化:是广大劳动人民所创造和传承的民间文化,是在共同地域、共同历史作用下形成的积
久成习的文化传统。它是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水乳交融的基础文化,是创造民族高雅文化的基础和前提。这种民族的时代的文化既有物质的标志,制度的规范,又有具体的社会行为、风尚习惯的鲜活体现。(5分)
3、茶文化:茶文化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茶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有关茶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茶文化特指人类创造的有关茶的精神财富,如茶史、茶诗、茶道、茶艺、茶叶制作学等,其中最核心的是茶道和茶艺。(5分)
二、简答。(每题10分,共40分)
1、旅游文化不能等同于文化旅游,(2分)旅游文化属文化的范畴,是文化的一个门类。文化旅游
属于运动的范畴,是旅游的一种类型。文化旅游可以促进旅游文化的发展,但其构成要素要比旅游文化简单的多。(8分)
2、(1)按照一定的制度进行规划和设计(2分)
(2)重视城市的选址(2分)
(3)以方格网街道系统为主,区划整齐。(2分)
(4)采用中轴线对称的平面布局(2分)
(5)种是水源的利用和城市的绿化。(2分)
3、(1)按园林选址和开发方式分,①天然山水园。天然山水园一般建在近郊或远郊山野风景地带,包括山水园、山地园和水景园。一般都是以自然山水为基址,然后再配以花木和建筑,因势利导地将基址的原貌作适当的调整、改造和加工。如杭州西湖。皇家园林一般都是天然山水园。
②人工山水园。是园林发展到完全创造阶段而出现的审美境界最高的一类园林,人为地创造山水,将天然山水风景模拟在一个小范围之内。如沧浪亭、拙政园、留园、狮子林等。
(2)按园林分布地域分
①北方园林。北方园林的代表大多集中于北京、西安、洛阳、开封等古都,尤以北京皇家园林和王侯府邸园林最为典型。特点:面积广袤,建筑高大,装饰富丽堂皇,风格粗犷,多野趣,各种人工建筑厚重有余,委婉不足,如颐和园。
②江南园林。以苏州最为典型。是典型的文人园林,江南园林多属私园,以宅院为主,其规模小,但充分利用一切空间造景,足供观赏。如拙政园、留园、狮子林、留园。
③岭南园林。比江南园林面积小,以宅院为主,风格在二者之间,受商业和外来文化的影响,在建筑和布局上显示出某些外域色彩,如顺德的清晖园、东莞的可园、番禺的馀荫山房和佛山的梁园被称为“岭南四大名园”。
(3)按园林隶属关系分
①皇家园林。皇家园林是专供帝王休憩享乐的场所,同时也带有炫耀政权的色彩,因此常设在政治军事要地。有一池三山的布局。为了满足政治活动的需要,常有局部的中轴线。园中建筑物的数量多、体型大、色彩浓烈、装饰富丽堂皇,如圆明园。
②私家园林。私家园林属于民间的贵族、官僚、缙绅等所私有,规模小,常用假山假水,色彩淡雅,不尚雕饰,追求自然天真的艺术境界,如北京恭王府、苏州的拙政园、留园、网师园、沧浪亭等、扬州的个园、可园等。
③寺观园林。即佛寺和道观的附属园林,也包括寺观内部庭院和外围地段的园林。其多选址于空旷处,以获得静穆优美的环境,总体布局最见匠心,并广植特定品种的树木(主要是松柏),以充分体现主体建筑所需要的特殊气氛,一般多追求肃穆庄严、神秘色彩,如常熟破山寺、昆明圆通寺、昆明罗汉山悬崖等。
④公公园林。一般地说,在古代凡是没有特定服务对象,带有公共游赏性质的园林,可视为公共园林,如唐代的曲江池、杭州西湖等。
此题完整的答案比较长,答对三种分类的给3分,只要答出天然山水园和人工山水园特点、北方园林和江南园林特点、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特点其中任何两种,给5分,举出四个以上例子给2分,一个或两个例子给1分。
4、酒文化是指围绕着酒这个中心所产生的一系列物质的、技艺的、精神的、习俗的、心理的和行为的现
象的总和。(2分)酒具有两种属性,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酒文化也具有此两种属性。(2分)酒文化研究的对象既包括原料、器具、酿造技艺等自然属性,更侧重于酒的社会属性,即酒在社会活动中对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宗教、艺术、科学技术、社会心理和民风民俗等各个领域所产生的具体影响。(6分)
三、分析与论述。
1、宗教的功能:(1)认同功能。(2)行为规范功能。(3)社会整合功能。(4)心理调节功能。(5)审美功能。
(以上每点2分,要求有具体阐述,只答要点给1分。)
吸引力:(1)追求心灵的超脱。(2)给人以温情与宽容(3)求善情结。(4)对秩序、纪律、工作、互相帮助和人类团结、人人平等、博爱等价值的肯定。
(前两点3分,后两点2分)
2、本题没有标准答案,属于学生自由发挥的题型。视学生的语言表达、论述的合理性具体给分.中国旅游文化B卷
一、填空(每空0.5分,共10分)
1、现代旅游的三大基本要素有()()()
2、自然山水的审美价值表现在自然山水的()()()()()等方面。
3、凿于唐代的(),为我国最大的佛教石雕像。
4、中国茶文化的基本特征有()()()()()()
5、中国酒文化的特点有()()()()()
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15分)
1、文化
2、旅游主体文化
3、酒文化
三、简答(每题10分,共40分)
1、旅游文化的结构是怎样划分的?
2、以北京故宫为例,说明中国传统文化对宫殿建筑的影响。
3、中国的饮食文化观有哪些?
4、中国茶文化的基本结构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有哪些?
四、分析与论述(第一小题20分,第二小题15分,共35分)
1、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风格有哪些?(20分)
2、旅游业的发展会对旅游接待地产生哪些影响?这些影响所造成的旅游接待地和旅游客源地差异的缩小是否会降低旅游接待地的旅游价值?怎样对待旅游接待地的差异性?请谈谈你的看法。(15分)
B卷答案
一、填空。(每空0.5分,共10分)
1、旅游客体、旅游主体、旅游介体。(1.5分)
2、形象美、色彩美、静态美和动态美、朦胧美、音响美。(2.5分)
3、乐山大佛(0.5分)
4、历史性、民族性、地区性、广泛性、国际性、时代性。(3分)
5、历史源远流长,讲求色、香、味,社会化和政治化,注重酒礼和酒德,与中国文学水乳交融。(2.5
分)
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15分)
1、文化:文化应当是指人类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民族或地域特色的语言文字、思维
特征、社会心理、传统道德、法律精神、宗教信仰、艺术风格、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等精神与物质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及其表现。(5分)
2、旅游主体文化:是涉及到旅游的与旅游者的思想观念、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有关的文化。它包括
旅游者的政治主张、思想和信仰、旅游者的旅游动因、旅游者的居住地的文化形态、旅游者的文化素质、受教育程度、旅游者的职业、旅游者的心理、性格和爱好、旅游者的生活方式等。(5分)
3、酒文化:酒文化是指围绕着酒这个中心所产生的一系列物质的、技艺的、精神的、习俗的、心理的和行为的现象的总和。有关酒的起源、生产、流通和消费,特别是它的社会文化功能,以及它所带来的社会问题所形成的一切现象,都属于酒文化的范畴。(5分)
三、简答。(每题10分,共40分)
1、旅游文化按现代旅游的三大基本要素分,可分为旅游客体文化、旅游主体文化、旅游介体文化;
(3分)按照文化的结构模式分,可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观念文化;(3分)按照旅游文化的主体和旅游交换的过程分,可分为旅游消费文化和旅游经营文化。(4分)
2、(1)礼制的最高体现。①从整体规划的指导思想来看,代表封建皇权的主要建筑都集中在紫禁城的中轴线上。(2分)②在建筑的安置上,级别、高度、规模有很大差别。(2分)③就三大殿本
身来看,它们各自的地位和作用又有很大差别。(2分)
(2)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综合体现。①阴阳五行说的影响。在数字上以奇数“九”、“五”为吉,九五是至尊的数字代表。(2分)②儒家文化的影响。(2分)
3、中国的饮食文化观有:(1)医食合一(2分)(2)饮食养生(2分)(3)养助益充(2分)(4)孔
孟食道(2分)(5)畅神悦情(2分)
4、基本结构:(1)茶文化的物质层次(2分)(2)茶文化的制度层次(2分)(3)茶文化的精神层次
(2分)
影响:(1)有助于调整人际关系,缓解人的精神压力,平衡人的心态。(2分)
(2)有助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2分)
四、分析与论述
1、(1)自然天成(3分)(2)南秀北雄(3分)(3)妙在含蓄(3分)
(4)小中见大(3分)(5)诗情画意(4分)(6)情景交融(4分)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答案】推荐阅读:
中国文化概论教案09-18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西财06-28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试题11-03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形成性考核册作业答案(有题目)11-17
中国文化英雄与中国文化的价值系统07-31
中国古诗文化07-24
中国易经文化07-27
中国文化读本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