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地铁运营安全管理实践

2024-09-20

浅谈地铁运营安全管理实践(共8篇)

1.浅谈地铁运营安全管理实践 篇一

北京地铁运营管理

本文出自: 能源世界网 作者: 纵横天下 点击率: 830 摘 要:本文从北京地铁三十年来的发展状况入手,从运营指标、车辆、设备及管理模式几个重点方面,叙述并分析北京地铁的运营管理及今后的发展趋向。前 言

北京地铁作为新中国的第一条地下铁道,开通运营已三十多年。随着运营线路的扩展,客运量不断增加,北京地铁不仅为乘客带来高速便捷的出行服务,而且已成为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减少城市环境污染的解决之道,享有良好的声誉。特别是其三十年来的运营与管理工作,从车辆设备的转型到运营管理模式的变革,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本文从北京地铁三十年来的发展状况入手,从运营指标、车辆、设备及管理模式几个重点方面,叙述并分析北京地铁的运营管理及今后的发展趋向。

一、北京地铁的基本概况分析

(一)运营线路

1965年2月4日,毛泽东同志在北京地铁建设方案的报告上批示:“精心设计、精心施工。在建设过程中一定会有不少错误、失败,随时注意改正。”并确立了北京地铁“适应军事上的需要,兼顾城市交通”的建设方针。同年,国务院成立了北京地铁领导小组,一期工程(苹果园至北京站共23.6KM)于7月1日正式破土动工,经过四年的紧张施工,于1969年10月1日建成通车试运行。

1984年,北京地铁二期工程复兴门至建国门共16.1 公里的“马蹄形”线路由李鹏同志剪彩通车试运行。随着地铁在本市客运交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北京地铁适时地将工作重点从战备转移到交通服务,并提出了“安全、准确、高效、服务”的运营宗旨,实现了从战备型向生产运营型的转变,经济上也从实报实销转变为政府财政按运营生产任务进行政策性补贴。

1999年9月北京地铁三期工程复兴门至四惠东开通试运行。至此,北京地铁运营线路总长达到53.2公里,见表1。

北京地铁运营线路发展 表1

北京地铁运营公司管理运营线路二条,战备线路三条(运营线路如图1)。

线路全长58.3公里,其中投入运营53.2公里,运营车站39座,包括两座换乘车站;每天从早5点至23点,运营18个小时,列车采用6辆编组,运行最小间隔3分钟,日均运送乘客125万人次,占全市公共交通总运量的15%左右。2001年客运量为4.68亿人次,票款收入为5.56亿元。正在建设的城市铁路40.2公里,2002年9月28日即将通车。建设中的“八通线”全长18.9公里,预计2003年年底通车。届时北京地铁通车总里程达到113公里。随着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步伐不断加快。按照市政府的计划,北京将在2008年之前建成4号线、5号线、奥运支线及其它线路,线路总长将超过300公里。

(二)车辆和设备系统

北京地铁是按照“适应军事上的需要,兼顾城市交通”的方针,完全依靠自己的技术力量兴建的我国第一个地铁系统。

1、地铁车辆

北京地铁从69年开通至今三十多年,电动客车也从最初的几十辆车增长到目前的612辆,承担54公里的运营任务。北京地铁一、二期工程所运用的列车均采用纯国产车辆。其中凸轮调组车(二十年代苏联的技术)共有336辆,斩波调组车78辆,三期工程(复八线)作为一期工程的延长线,提高了车辆技术水平,引进了VVVF(调频调压)车辆技术(98年从日本引进技术设备等,国内组装),现有VVVF车174辆。

2、地铁设备

北京地铁一、二期工程的设备同车辆一样,也均为纯国产化技术设备。九十年代初进行的一期工程技术改造,引进了部分技术设备,包括列车自动控制系统ATC(ATS、ATP、ATO),通信技术设备(程控交换机、无线列车调度电台、闭路电视),电动客车车门系统和电力自动化系统(SCADA)。见表2。

一期地铁设备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两大阶段: 第一阶段:开始运行至一期技术改造及消隐工程开始前。

地铁一期工程建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当时是以战备为主兼顾城市交通的方针设计和修建的,设备全部采用国产且多为非标准一次性试制品。如:供电专业的35KV及10KV的开关、电缆为国产油断路器及油浸纸绝缘电缆,直流快速开关为国产第一代DS1型快速开关;信号设备系统为国产调度集中系统(CTC系统)、有绝缘移频轨道电路、移频自动闭塞、车载设备为机车信号及自动停车设备。

第二阶段:从一期技术改造及消隐工程完成后至今

九十年代初期进行的一期技术改造,提高了供电、通信、信号及工务专业一部分重要设备技术水平和自动化水平。如:供电

专业从英国传输公司引进了电力自动化设备,实现了变电站自动监控、从俄罗斯引进了直流快速开关设备;通信专业从英国GPT公司引进了传输设备、无线电台及程控数字交换机,以及列车车门电视监视系统;信号专业从英国西屋公司引进了列车自动监控系统(ATS系统)、列车自动防护系统(ATP系统);线路专业将50公斤/米钢轨更换为60公斤/米。

高度重视技术改造,全面实施消隐工程,不断提高车辆设备的技术水平和可靠性,是北京地铁始终如一的追求。几年来,为了适应日益发展的运营需要,一是完成了一号线扩能技术改造工程并尽快投入运营发挥作用;二是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投资2.7亿元于1997年开始实施15项消隐工程,对存在严重隐患的设备有计划地进行更新改造。设备系统的14项消隐工程的实施,大大提高了地铁安全运营的可靠度,彻底根除了35KV供电系统引发的变压器、开关及电缆的火灾隐患,并增加了地铁牵引供电能力、通风救援能力及消防能力。现代技术设备替代了陈旧落后的设备,不仅消除了隐患,而且提高了技术水平和运行的稳定性与可靠性。老的隐患消除,新的隐患又出现,这是一个运营三十余年老系统必然存在的现象。在完成计划的消隐工程之后,北京地铁又尽可能地安排资金,对使用三十年并存在隐患的设备进行不断的更新改造。三是对车辆设备易出现故障和安全问题的薄弱部位加强了技术攻关,采取了技术改进措施。消隐工程、技改项目的全面实施,使车辆设备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均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为安全运营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面对车辆设备技术水平不高和日趋严重的老化问题,北京地铁不是强调客观困难而是强调主观努力,精检细修,确保质量。首先,针对质量意识不强和严重的侥幸心理,北京地铁开展了深入持久的质量教育,树立“质量问题就是安全问题”、“质量问题就是安全事故”的新观念。结合修订运营事故处理规则,明确将质量问题按事故论处,并对若干质量问题进行了事故等级定性,有效地增强了质量意识。其二,漏检漏修、维修不到位现象不仅是影响车辆设备质量的主要原因,而且是难以根除的顽症。为此,北京地铁又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向漏检漏修和维修不到位宣战活动”,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并形成制度,从而有效地制约了漏检漏修和维修不到位现象。其三,进一步修订完善了车辆设备维修质量标准并大力推行标准化作业。其四,进一步完善质量保证体系,坚持“记名修”“三检制”和“质量项点控制”的过程管理,强化质量检查和验收,加大日常考核力度,将工艺标准和各项规章制度真正落到实处。车辆和设备的维修质量不断提高,故障率逐年下降。据统计,从1996年至2000年,车辆和设备故障率以年均11.6%的速度递减。

(三)地铁运营管理机构

北京地铁运营有限责任公司下设十二个业务部室:财务部、企管部、人力资源部、办公室、总调度室、客运营销部、车辆部、设备部、技术部、安全监察室、物资部、后勤部;七个分公司:车辆一公司(一号线古城车辆段)、车辆二公司(二号线太平湖车辆段)、客运公司、机电公司、供电公司、通号公司、线路公司。

运营公司共有职工9315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515名,高级工程师155名。

北京地铁运营有限责任公司的组织机构如图3所示,属直线职能制组织形式。见下图。

运营生产是地铁运营公司的主业,它构成了运营公司管理组织的主体。因此,组织机构设置应充分体现这一点。地铁是现代化交通工具,需要各种复杂的技术设备系统,必须采用多专业、多工种相互依赖和协调运作的“大联动机”生产方式,加上北京地铁特定的发展历史,从而形成了高度集中、统一协调和指挥运营生产、一级法人核算三级管理的模式。

北京地铁运营有限责任公司组织机构图

为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近年来北京地铁不断深化改革,特别是减员增效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运营线路增加的前提下,有效地控制了人员的增长。在具体措施上采取了以下方法,取得了良好效果:

1、调整运营生产组织方式及管理格局,先后在车辆一公司、车辆二公司进行了便包乘制为轮乘制的改革,在机电公司、供电公司等单位进行改变值守方式的试点工作,并且根据技术设备状况逐步推广。并在各二级公司进行岗位综合培训,实行复合工种,缩减岗位人员。

2、使用技术力量,减少人员占用。从2000年开始,逐步在一号线、二号线各车站安装车门电视监视设备,使车门确认工作由人工监护改为设备监护,此举节省人员328人。

3、不断改革用工办法,采用劳务输入的办法,既减少了正式职工的人数,又降低了人工成本。

4、通过新线减员分流。复八线在设计时定员按三班制1872人考虑,在实际人员调配中,基本上采取内部挖潜、减员分流的办法解决了复八线所需人员。城市铁路的开通也主要依靠内部挖潜解决所需人力资源。

(四)主要运营指标

运营生产是公司的主业,北京地铁是为乘客提供交通服务这一无形产品。在北京市的交通服务市场上,地铁与其它交通方式相比,除了安全可靠以外,还具有速度快(最高时速达80 KM/H,平均旅行速度33 KM/H以上)、密度大(高峰小时列车运行间隔为3分钟)以及乘车环境比较舒适等优点。因此成为深受北京市民青睐的交通工具。自北京地铁开通运营以后,其运量一直持续增长。一期工程(苹果园至北京站)自1971年至1983年,其运量年均递增21%;二期工程于1984年开通运营以来,二条线的总运量从1984年的1.03亿人次迅速增长到1997年的4.45亿人次,年均递增11.9%。1998年至2001年,去除调整票价因素,一、环线年均递增4.6%,特别是新开通线路复八线,2001年比2000年增长119%。地铁运量占全市公共交通总运量的15%。

一、环线客运量发展如图3所示:

图3 在行车工作中,北京地铁注重整顿行车秩序,严格按图正点行车。

长期以来,北京地铁只记录和考核列车晚点,而早点纯属人为原因,且对安全运营的危害性最大。为此,北京地铁于1997年首先从以往最普遍的早点现象入手,规定列车早点3分钟即给予考核,明显减少了列车早点运行的现象。98年将早点考核标准缩小到2分钟。99年,将过去仅在始发、终到站改变为在若干关键站记录考核早晚点情况,对列车进行全程考核控制。2000年又将早点考核标准缩小到1分钟,至此,实现和实施了正负1分钟的正点标准。尽管标准不断提高,但正点率仍稳步上升,从1996年的98.63%上升到2001年的99.53%。北京地铁的运营水平有了质的变化和提高。主要运营指标(2001年)表2 年客运量: 46871 万人次 年票款收入: 5.56 亿元 年走行公里: 4919 万车公里 运行图兑现率: 99.96 % 列车运行正点率: 99.53% 列车编组和运行间隔: 6 辆编组,3 分钟间隔 运输能力(定员/超员): 2.88/3.67 万人/小时

二、公司的环境分析

(一)外部环境

1、乘客需求不断变化。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完善,地铁乘客的需求也日益提高,从单一的乘车要求发展成为集安全、便利、快捷、舒适且人性化的客运服务要求。并且,在基本运输服务之外,还希望得到购物、通讯等辅助服务。这就要求北京地铁引入先进的服务营销理念,不断丰富完善运输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地铁与乘客之间给予和接受运输服务的关系更为契约化。这就要求地铁服务实现规范化和标准化,将自己的服务项目和标准向社会公开,并接受监督。几年来,北京地铁先后向乘客实现了“地铁车站均安装电梯”,“全部地铁车站均设置候车座椅”,以及“乘客排队购票不超过5分钟”等承诺。向乘客公布列车运行时刻表的工作正在筹备之中。

2、时代的要求。北京申奥成功,2008年将在北京举行规模宏大、盛况空前的奥运会。我国成功地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将加快我国企业与国际接轨的步伐。时代的发展将会进一步加快北京现代化大都市的进程。这一切都要求北京地铁按照国际一流标准来衡量北京地铁的管理和服务水平。这对北京地铁的工作水平和能力提出了挑战。地铁是首都北京的重要窗口,北京地铁应与国际水平看齐,加强以人为本、以乘客为中心的思想意识,改进和提高服务水平。

3、技术的发展。自动化和信息技术正改变着地铁的运营管理和服务形式。在地铁引入先进的信息通讯、网络、自动控制、交通工程等技术,将能提高运输效率和安全性。运用ITS技术,建立一个智能化的、安全、便捷、高效、舒适、环保的综合运输系统,已成为更多运输企业的选择。北京地铁在已实行人工售检票三十年的既有线路上实施AFC系统的可行性研究工作已处于论证阶段,并将加紧实现。

(二)内部环境

1、经营压力越来越大

在北京市政府补贴连年减少的现实情况下,北京地铁正经历着从过去的单纯“管理型”向“经营型”的转变。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行体制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是摆在北京地铁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从外部因素来看,如何改善公司发展和经营的外部环境,比如建立科学的定价和补贴制度、改进劳动工资管理和工效挂钩办法;从内部管理来说,如何面对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对传统管理模式所带来的深刻变革和冲击,更新传统的管理观念、改善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如何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应对日趋激烈的人才争夺战,等等;这些都是北京地铁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另外,随着城市客运市场竞争的加剧,地铁与公共电汽车、出租车、私家车等交通方式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如何有效利用自身优势,制定合理的营销策略,以扩大客源,争取客流,将是我们的重要课题。

2、车辆和设备老化,更新改造压力越来越大 由于北京地铁已运营三十余年,车辆设备技术水平相对落后、陈旧老化,存在着运营成本较高的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车辆设备老化问题将越来越突出,对安全运营将构成越来越严重的威胁,严重老化的车辆设备急需更新改造,并提高技术水平。

三、北京地铁运营管理未来发展的战略重点

目前,北京地铁正处于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北京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城市地位和2008年奥运会对北京地铁提出了新的和更高的要求。

经过对外部环境的分析和对内部条件的认识,确定公司未来发展的总体战略是:始终面向首都未来,按照社会公众对地铁服务的合理需求,以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目标,积极扩充和完善自身经营的地铁网络,为乘客提供以安全、快捷、准时、方便、舒适为主要特点的优质交通服务及相关服务,努力使公司成为深受社会各界信赖、具有雄厚综合实力的优秀现代企业。

地铁运营有限公司是负责对本市地铁线网的运营进行统一调度、指挥和经营管理的国有独资公司,它应实现北京地铁线网的安全高效运转,确保安全运营、降低运营成本、改善和提高服务水平、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新的形势对地铁的经营管理提出了新的目标、新的任务和新的要求。根据对行业政策走向和竞争形势的判断,以及对自身资源优势的分析,确定以下战略重点:

1、安全是基础。首都无小事,地铁的安全运营更是人命关天、责任重大,安全是地铁的生命线。北京地铁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使安全运营更加科学可靠。在安全方面,努力追求零风险,确保长治久安。为此,从分析事故产生的根本原因入手,找出影响安全的重要因素,制定目标,建立安全保障体系。

北京地铁安全战略 表3

2、服务是根本。地铁是首都北京的重要窗口,也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其服务的好坏直接影响首都北京的国际大都市形象。服务更是北京地铁参与交通客运市场激烈竞争的力量源泉。北京地铁必须按照“建首善、创一流”的要求和乘客的合理需求,与时俱进,不断提高服务水平,特别是应在奥运会之前,使北京地铁的服务向国际先进水平看齐。

由此确定服务目标是:2008年奥运会前,争取ISO9000认证,达到国际先进水准;研究制定地铁奥运行动计划,与世界接轨;调查研究乘客需求,不断改善硬件服务设施。以致力于行车安全、设施安全、治安秩序,给乘客以安全感为龙头,在行车组织,客运组织,站、车环境,服务设施及员工服务等方面给乘客以新的感受。

北京地铁服务战略 表4

3、效益是目标。现代企业必须追求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追求效益应是公司的责任和义务——为了投资者、为了员工、为了地铁事业可持续发展、为了更好地回报社会。地铁虽然是公益事业,但已被列为“经营性基础设施”,要求北京地铁从管理型向经营型转变。北京地铁必须在确保安全和服务的前提下,努力提高经济效益、减少亏损和财政补贴,争创国内同行一流的效益水平。

北京地铁经营战略 表5

2.浅谈地铁运营安全管理实践 篇二

一、地铁网络化运营管理的基本内容

地铁网络化运营管理就是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将地铁在实际运行中的运行组织多样化、设

备制式多样化的特点进行有效的处理, 建立成一个安全、高效、系统的地铁网络运营管理体系, 以科学合理的安排资源、融洽多条地铁线之间的关系, 使地铁能真正成为安全高效的交通方式并有效的减缓城市交通的压力、提高地铁的经济效益。

二、将地铁运营管理和网络技术结合的特点

近年来, 很多城市都开始建设或使用地铁交通, 其主要具有载客量大、客运速度快、线

路多、规模大等特点, 各条地铁线路之间相互衔接、是一种安全高效的公共交通方式。将地铁线路的运营管理与网络技术相结合, 是将各条线路具体的运营计划进行合理的融合, 利用网络对多条地铁线路所形成的交通网络的运营进行有效的管理。地铁网络化运营管理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 地铁网络化运行管理中的多样性

网络化运营管理模式就意味着地铁需要与其他不同轨道种类的交通工具在同一个交通

网络中运营, 但是, 交通工具的类型多样和行驶线路不同, 其技术条件和载客量也就各有差异, 因此, 相关单位对于这种情况所采取的管理方法的不同, 是致使地铁网络化运营管理工作中存在多样性的主要原因。由于地铁网络化运营管理的缘故, 地铁在实际运营过程中对乘客换乘、系统交接等方面的管理存在很大的差别, 这也使地铁网络化运营管理的多样性更加突出。

(二) 互联互通, 方便乘客换乘

对城市地图或者交通网络进行分析可知, 地铁在城市中的分布纵横交错, 与公交车高铁

或不同线路的地铁等交通工具都是以线间、环线、直径线、放射线等形式互联互通, 并在一定距离设定换乘车站。在城市的交通网络中, 城中心地区与城郊地区的地铁网络主要采用放射线形式, 以使城郊各个地区都能通过地铁到达城市中心。而城市中心地区达到城郊地区的地铁主要呈环线线网形式, 这种线路可以为需要去城中心换乘的乘客提供方便, 为乘客减少去城中心在路程和时间上的麻烦, 同时减缓了城市中心地区的交通压力、弥补了放射线网的缺陷。

减缓城市地区的交通压力、方便乘客出行和提高地铁的运营效率是实施地铁网络化运营管理的主要宗旨。所以, 设计人员在进行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到方便换乘。比如, 在城市的不同地区, 应根据其实际客流量进行科学合理、方便快捷的换乘站台设计, 因此, 必须对各线路的预设的换乘点和实际客流量进行仔细的调查研究, 综合研究结果进行设计, 以达到提高网络化运营管理的社会效益的目的。

(三) 统一协调性

地铁线路多条线路的运营管理一般都是多个单位分别经营, 因此地铁的运营管理相对其

他交通方式而言比较集中。而网络化运营管理需要多个地铁线路之间相互配合, 形成一个运营网络, 这就需要各运营单位之间能够相互协调, 统一对各地铁线路的资源、运营情况管理。 而且, 由于城市各地区地铁交通网络的功能差异、技术条件差异以及客流量差异等因素, 使网络控制系统在、运行方式、维修方式以及功能上存在多样性。

(四) 资源共享性

实现地铁各线路的客源共享也是地铁网络化运营管理的重点之一。网络化的地铁运营管理方式能够有效的实现对多条地铁线路共用的换乘车站、主能量供给站、售票中心等有限资源的共享。

三、完善地铁网络化运营管理的措施

(一) 网络标准化

地铁是城市公共交通网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施地铁网络化运营管理能有效提高地

铁对城市交通压力的减缓程度, 而网络是实现地铁网络化运营管理的重要条件之一。因此, 我们应该以提高地铁网络运营管理的效率和相关设施设备的资源共享性为前提, 在传统的地铁运营管理技术基础上, 使地铁网络更加标准, 以形成标准的设备接口文件、设备选型文件以及车辆选型文件、标准招标文件等, 为运营后的设备维护、经济收益提供保障。

(二) 网络一体化

地铁交通作为城市中的一种主要交通方式, 在城市交通网络中有着重要作用。因此,

更好地完善网络一体化, 做好地铁线路的相关设计, 使城市各种交通工具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以达到提高地铁网络化运营管理的整体水平。

(三) 网络信息化

在地铁网络化运营管理中, 想要使运营管理的综合水平得到提高, 就必须完成网络信息化这一重要工作。将网络信息化投入到具体的地铁运营管理工作中, 可以使信息化水平得到提高的同时, 提高维修地铁故障的能力, 使地铁网络化运营管理更有效的进行。

结语

从上述内容可知, 实施地铁网络化运营管理可以有效减缓城市交通压力、为人们出行换乘提供方便、是地铁运营的经济效益最大化, 因此, 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 对各城市地铁网络化运营的实际情况进行完善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俞芳芳.地铁网络化运营管理的探索和思考[J].房地产导刊, 2014, (17) :342-342.

[2]吕峰.南京地铁网络化运营管理的实践和对策[J].科技展望, 2014, (10) :84-84.

3.地铁运营安全风险管理现状分析 篇三

摘要:城市交通建设对于地铁的应用,给人们的出行带来极大的便利,但由于城市人口流量的不断增大,使地铁在运营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从而给人们造成相应的危害。

关键词:地铁运营;安全风险;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人口越来越密集,城市交通也愈加的拥堵,地铁在城市交通中的应用与推广,能有效的缓解了城市拥堵情况。但近两年地铁在运营过程中频频出事,地铁的的安全风险管理也愈加受人注视。

一、我国地铁建设现状

据相关数据统计,全球已有40多个国家127各城市建有地铁,其线路总长度已查过7000公里,我国已有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10个城市建有地铁,已运营地铁线路约20条,总里程约为589公里,正在建设或待批复建设地铁的城市还有23个,至2016年我国将新建地铁里程2500公里,地铁线路89条。

图1 已建地铁城市及里程情况

二、地铁运营风险隐患

地铁可有效的缓解城市拥堵情况,在应用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地铁在运行过程中具有可靠性高、运行速度快等优势,为城市交通建设添加了新活力与动力。但地铁在运营过程中一旦发生事故,其运行优势就会在某些程度上加大事故损害程度。首先,因为地铁是在半封闭的低下单向运行的,其通风条件极差,一旦发生事故,难以及时的疏散乘客,就会加大事故危害程度。其次,由于地铁沉箱比公交车车厢封闭,几乎没有新鲜空气流通,同时又缺乏阳光照射,这样的封闭环境会增加传染性疾病的发生率。最后由于城市地铁属于一个快速的、短途的公共交通工具,其人员的流动性较大,因此难以向飞机、火车、动车等那样的交通工具一样严格对每位乘客进行检查,所以很容易成为违法分子爆炸、纵火等袭击的目标。

三、国内外地铁运营安全风险管理现状

我国2008年5月1日就结合我国地铁发展情况提出并实施了《地铁运营安全评价标准》,从风险的角度和安全运营的角度提出相对应的评价标准,其标准能够有效的引导我国地铁安全风险的管理。国内外都针对地铁的运营不同程度的展开了多次风险管理的探讨与研究,并取得一定的成效,建立了一套适合自身运营的安全风险管理系统。如北京制定《隐患数据库管理办法》针对地铁运行的监控、隐患的辨别、研究、治理、验收等工作进行相应的规范。香港则遵循ALARP原则,将其原则引入地铁安全风险管理中,根据风险的高低制定给相应的工作内容及系统保证计划,同时开展地铁风险研究及运营能力测试等实战演习工作,归纳总结各类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时间、路段等情况,从而这顶出一套完善的、合理的安全风险事故的预防、检查和处理体系。而英国则是根据ALARP原则将风险分为三个等级,进行区别管理和对待。

图2 风险管理示意图

四、地铁运营安全风险管理所存在的问题

(一)没有专职人员负责风险管理工作

在我国地铁风险管理中没有专门的机构或者人员对地铁运营风险进行管理和控制,各个部门间缺少沟通与交流,每各部门只是解决自己工作中所发生的风险事故,无法系统的对风险进行管理。甚至一些地铁运营公司缺乏风险管理意识,从不主动的、积极的、系统的去对地铁运营进行监测与管理。

(二)管理办法死板

在地铁运营公司中,风险管理人员只是按照传统的“归纳法”对未知风险进行管理,缺乏主动性,并且采用这种管理原则会使所制定的管理体系难以适应及解决实际问题,无法保障地铁运营的安全性。

(三)没有系统的风险管理办法

虽然近几年地铁运营频频发生事故,但是也并不是高频率发生,就造成相关地铁运营公司在发生事故时才重抓风险管理工作,事后就又对其松懈,使地铁运营安全风险管理工作缺乏长效、系统的实施机制。且在地铁运营公司日常工作中缺乏对风险的复核及评估工作,大大降低了运营公司规避风险的能力及风险管理体系的科学合理性。

五、地铁运营安全风险管理措施

(一)提高员工专业素养

虽然在1969年我国就已经开通了北京地铁1号线的运行,但对于我国的地铁运营安全风险管理经验还是较为缺乏,相应的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及风险管理能力仍有待提高。因此,必须加大工作人员的技能水平及安全意识的培训,使其能够更好的制定自身的工作,可定期的对工作人员展开课堂培训、故障判断、隐患辨别、应急预案演习等相关的培训,不断的加强工作人员的故障判断、处理能力及应急反应能力。

(二)建立監督检查机制

在实际的工作中,建立相应的监督检查机制是保证地铁运营管理工作顺利进行的关键。在日常运营管理中要从多角度、多层面定期的检查及不定期的抽查日常管理工作。定期定时的对地铁的安全性进行检查,不定期的对日常管理作业进行检查,确保相关管理人员认真的落实安全风险的预防、监测及处理等相关的工作,有效的消除风险隐患,避免事故的发生。

(三)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

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是确保运营安全的基础。结合企业实际运营管理情况及管理经验,不断的完善运营管理的规章制度,同时结合规章制度建立相关的考核制度和奖惩制度。总结事故的发生原因,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从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上查找不足,总结经验,并不断的完善规章制度,提高其的可行性。同时在工作中严格按照考核制度及奖惩制度对相关人员进行处罚与奖励,在压力与动力并行的工作环境下,加强规章制度实施力度。

(四)现代化技术及管理

现代化管理及新技术的应用是实现地铁运营稳步发展的基础。应向国内外先进的地铁运营商学习,借鉴其先进的运营管理体系和技术,做到及时、准确的了解国内外地铁运营公司最新管理办法及技术的发展动态,结合自身的运营模式进行不断的对其进行探索与完善。同时,将以往事后查处模式向事前预防模式转变,将传统的被动管理模式向主动管理模式转变,进而不断的规范运营管理机制,提高地铁运营安全管理水平,使其更系统、更科学、更合理。

图3 风险控制系统

结束语

安全风险管理是确保地铁运营安全的前提,系统的安全风险管理对于系统复杂、影响力强、投资巨大的地铁来说是必要的措施和手段。地铁运营公司应在工作中不断的总结与分析自身的优缺点,同时结合国内外先进的管理方法,探索出一套科学合理有效的安全风险管理体系,提高地铁运营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参考文献:

[1]岳军.地铁运营安全风险管理现状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34(06):194.

4.中国地铁安全运营心得体会 篇四

时,如何保证地铁安全地运行已成为各级管理部门必须面对的问题。地铁安全是个大问题2月18日发生在韩国大邱市的地铁纵火案,至今还让不少人心有余悸。当时发生的火灾虽然是人为纵火,但同时也暴露出应急安全设施准备不足、安全设备无法在应急状态下全面启动等地铁建设中的安全问题。据韩国媒体报道,大邱市地铁1997年开通时采用的有关防火安全的标准,还是上个世纪70年代韩国首次开通地铁时的标准。这次火灾的发生,引起了很多人对地铁安全的高度重视,尤其是我国地铁尚处于快速发展的初期,尽快建立健全地铁建设从规划设计到运营管理的全程安全评估标准,特别是对地铁建设中消防、安检、监控、疏散等建设的安全评价,十分有必要。地铁在具有运行速度快、可靠性高等优点的同时,也因为其特有的运行特点而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首先,地铁是在地下封闭的空间中运行的,通风条件比较差,一旦发生事故,疏散起来受到一定的限制。如果事故发生在地铁车辆进站后,疏散起来相对容易一些,如果是在地铁隧道中发生,后果不堪设想。其次,地铁列车一般载客量比较大,是一个人员高度密集的公共场所。而且地铁乘客来源又比较复杂,同时地铁作为城市大容量、快速公共交通工具的特性,决定了它不可能像火车、飞机那样事先严格、细致地对乘客进行安全检查。因此其安全隐患要高于火车、飞机。

此外,引发地铁安全隐患的另一个问题就是人流量过多造成呼吸道疾病大面积传播。由于地铁车厢相对封闭,空气流通受到限制,加上缺乏阳光照射、客流量大,使地铁成为传染性疾病的易发区。世界卫生组织(who)和美国环保局公布的研究文献指出:室内空气污染的水平一般比室外污染要高得多,通常为2至5倍,极端情况下,可超过100倍。作为更封闭的地铁站和地铁车厢,其空气污染的严重性不言而喻。安全运营标准尚不完善近年来,我国各地地铁运营公司也开始重视地铁的安全问题,但是经常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而不能形成一套完整的安全规范。据北京市地下铁道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蒋玉琨介绍,和地铁发达的国家相比,我们国家地铁安全运营管理经验还很不足,具体来说有以下三点:第一是技术标准不够完善,依法建设和运营的规范不够。第二是早期建设水平较低,达不到现在要求的标准。如北京地铁一号线是在“文革”期间开工建设的,资金投入和当时的技术条件决定了结果就是那样,现在改造起来难度比较大;比如,想在其站台上安装保护乘客安全的屏蔽门就比较困难。第三是安全设施不够完善。为尽量保证地铁运行安全,我国各地也曾相继出台了一些有关运营安全的规范。深圳市于7月发布并实施了《深圳市地下铁道建设管理暂行规定》,在安全方面规定了地铁公司可以在地铁车站或通风口附近采取技术保护措施,地铁工程建设沿线有关单位应服从并予以配合。北京市于6月开始实施的《北京市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运营管理办法》,就安全运营管理问题作出了规定,市交通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制定本市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运营服务标准,运营单位应当按照服务标准的要求,安全运送乘客。上海市于12月1日颁布实施《上海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规定》,这是一部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的规范性文件。它规定,轨道交通列车因故晚点15分钟,运营单位要立即向市交通局总值班室汇报并采取应急方案;遇到突发灾害、恐怖活动并危及运营安全时,运营方可停止部分区段或者全线的运营并报告交通局,并且立即向社会公告。

5.浅谈地铁运营安全管理实践 篇五

摘要:我国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给城市交通设施提出了巨大的考验,地铁凭借其载客量大、快速准点、环境友好等优势成为许多城市发展公共交通的首选。随着众多地铁线路以及站点相继投入运营,地铁安全事故也时有发生。本文通过对地铁运营阶段安全管理难点的分析,发现安全事故往往是在人、设备、环境和管理的其中一个或多个方面的共同影响下发生,事故成因的复杂性对地铁运营阶段的安全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中通过例举BIM技术在设备安全运营管理、安全应急疏散、安全教育培训等方面的具体应用,展现了BIM作为一种新的信息化手段,因其可视化、参数化、模拟性,信息完备性等优势能有效提高地铁安全管理水平,也为今后地铁营运阶段安全管理措施的改进提供参考。

关键词:安全管理;BIM技术;设备安全运营;安全应急疏散;安全教育培训

一、地铁运营阶段安全管理的难点分析

地铁在半密闭的空间运行,客流大,无法对大量客流进行严密的安全检查,行车时对信息系统和设备的依赖性大,且一旦发生事故,后果严重,社会影响大,随着地铁在城市轨道交通中所占比例的增加,地铁的安全运营成为公共安全的一大体现。[2]上述地铁运营的特点分析说明,在地铁的安全管理方面涉及到人、设备、环境和管理等诸多方面,人员安全意识和应急知识的欠缺,设备管理的`漏洞,环境复杂性以及管理单向性和缺乏及时性,均会成为地铁安全管理的隐患,而要解决上述问题,传统思维下势必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但介于BIM技术在地铁设计和施工阶段的良好表现,考虑利用BIM技术的可视化、参数化、模拟性,信息完备性等优势建立较为完善的地铁事故安全管理系统,BIM技术的介入比传统的改革投入小,却能有效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减少事故发生。

二、BIM技术在地铁运营阶段安全管理的具体应用

(一)设备安全运行管理中的BIM应用

设备管理的挑战在于,设备种类多、功能各异、设置分散,而BIM技术可以建立一个设施物理和功能特性的数字化集成管理系统,管理人员通过设备管理系统便能方便查看设备运行状态,做出及时正确的处理。设备管理系统的构建过程是在设计前期,将地铁工程涉及的各种设备模型以及相关详细信息录入BIM设计模型中,在后期工程推进过程中不断完善其模型细度以及信息详细程度,在设备运维过程中,管理人员和相关操作人员只需输入设备名称或编号,便可获得设备生产商、维修常识、保修服务等相关信息,将其作为维护人员定期检修和维修的依据,从根本上减轻由设备原因导致的安全隐患。

(二)安全应急疏散中的BIM应用

地铁在城市公共交通中的优势不言而喻,但由于地铁运营环境的特殊性,其客流量大、空间封闭等因素,使得原本有序移动的人群可能会因为一个小小的诱因而瞬间崩溃,从而引发事故,并且在人员聚集的情况下,事故的严重性将更为剧烈。在原有的安全疏散软件中所建立的疏散环境是比较单一的,并且建筑信息不完整,而通过BIM软件建立起三维可视化模型,能够直接提供疏散过程中所需的地铁环境,包括地铁内部的设施部署、管道设备的安放位置及周围环境、楼梯及安全通道的位置等,能够在真实的环境中进行三维模拟,验证疏散的可行性,并通过对模拟数据的分析,优化应急疏散预案,使得效果更佳。

(三)安全教育培训中的BIM运用

安全问题应以预防为主,因此对地铁工作人员和乘客的安全教育培训就显得尤为重要。安全教育是目的是使工作人员于乘客具有安全意识,能主动的识别、规避危险,或者在处于危险环境时能从安全的角度考虑问题,属于理论层面;培训的目的是使上述人员具备处理危险的能力,属于应用层面,两者相辅相成,且后者更具实用性和现实意义,然而地铁的安全教育培训涉及到的人员众多,教育尚可通过一些宣传短片达到一定的科普效果,但大规模的实战演练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显然不具备现实条件,此时如果通过借助BIM技术的可视化和信息化功能,上述问题便可轻松解决。

针对地铁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可以运用BIM技术建立车站的三维模型,通过三维漫游的形式让地铁工作人员能行走在车站模型中,360度无死角的观看模型,从而熟悉工作场景和流程、设备属性、辨析安全隐患,三维模型比二维的图形和一维的文字更立体真实。为了进一步提高培训人员的真实感,还能将地铁车站的BIM模型与VR技术相结合构建一个虚拟的地铁车站,培训人员能够通过交互设备在虚拟车站中模拟日常工作或者安全演习,此时的虚拟车站不再是死板的动画展示,它会对进入其间的培训人员的操作做出实时的反馈,培训人员通过反馈能检验自己操作的正确性,或者体验由于操作失误带来的严重后果,借助VR设备,操作人员沉浸在虚拟的车站空间,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大大提高安全培训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针对乘客,可利用BIM技术中的动画制作软件制作安全教育视频,将地铁车厢和车站以三维的模型呈现的乘客面前,形象生动地让乘客快速知晓地铁中一些安全设备所处的位置以及最佳地逃生路线,乘客也可以通过BIM与VR技术共同搭建的虚拟平台模拟逃生,从模拟实战中提高自身的安全意识与技能。

三、结论

综上所述,在地铁设备的安全运营方面,BIM技术为整个设备设施全生命周期的安全运行提供可靠、可视化的数据支撑,以便管理人员及时了解设备运营状态,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在地铁安全应急疏散方面,BIM技术能真实模拟疏散情境,并通过对模拟数据的分析,优化应急疏散预案;在地铁安全教育培训方面,BIM技术通过漫游、VR技术、数据库等方式,使教育培训更加多样化、真实化。虽然目前地铁运营阶段的安全管理问题日趋严峻,但是BIM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信息化手段,将地铁安全管理从传统模式转向信息化模式,提高了管理的有效性,当然BIM技术在地铁运营管理中的应用目前只是在上述几个方面应用,但这足以给广大地铁运营公司提供了管理的新思路,相信不久的想来,地铁运营将借助BIM技术,将安全管理的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李宽丽.基于BIM技术的地铁运营阶段安全管理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

6.地铁运营事故案例 篇六

案例一:“9.22”西单电梯事故

发生时间:2011年9月22日18时11分

发生地点:三西单站站台3号电梯

事故类型:违章违纪

事故影响:导致乘客在电梯上头部拥堵、挤伤 事故经过

2011年9月22日11时55分,西单站带班值班站长在站台巡视时发现西单站站台3号电梯故障,有异响,立即停梯,关闭电梯上下围栏,并挂故障牌;同时报机电人员维修,写报修记录。12时00分机电第二项目部电梯维修中心主任唐某某、维修员南某某接到西单站客运人员报修电话,于12时20分到达西单站。机电维修人员到达现场后,根据车站工作人员的描述,对地铁故障情况进行检查,发现在电梯头部疏齿板处有3个小锣钉,进行了清除处理,开启扶梯试运转,看到扶梯运转正常,便向车站工作人员报告修复完成。此时机电工作人员在未打开该电梯上方护栏门的情况下,打开了该电梯下方的护栏门,且该电梯处于运行状态。恰好有列车进站,乘客乘坐3#扶梯,由于该扶梯上头部护拦门未完全打开,形成拥堵,发生乘客挤伤。事故原因分析

经过对现场勘查、现场人员问询,并查看录像,调查判断,得出结论如下:

(一)事故发生直接原因:电梯上头部护栏门没有打开是造成乘客拥堵、挤伤的直接原因。

(二)间接原因:机电维修人员对扶梯故障处理后,没有按照电梯维修规定进行全面运转检查,也没有按照电梯运行规定与客运人员进行交接;同时也反应出机电公司在人员管理、安全教育方面存在缺失以及维修规章制度执行不到位等问题。整改措施

1.进一步加强全体员工教育培训力度,尤其对相关规章制度的掌握和执行落实。

2.加强运营分公司与设备分公司故障处理应急演练,优化并做好应急处置工作,提高现场应急处置水平。

3.立即对各线扶梯进出口护拦进行全面检查,统计汇总单向门位置数量,制定双向开启方案后,全面进行整改。

4.将所有运行扶梯护拦门置于开启状态,进行临时邦固。

5.将此次事件制作成案例,对全员进行一次教育,在全公司范围开展“举一反三查隐患”活动。

案例二:“1.17”5号线列车救援

发生时间:2013年1月17日7时53分

发生地点:北苑路北站

事故类型:列车救援

事故定性:B类一般事故

事故影响:造成停运20列,到晚5分以上34列,中途清人折返5列,通过1列,加开临客1列,调表43个。事故经过

2013年1月17日,2033次TP401车担当运营任务。列车运行至北苑路北站TMS显示时间7时53分,距离停车标约30厘米时,起紧急制动。司机试验RM模式、EUM模式推牵引,均显示EB紧急制动不缓解。断开ATP保险1、2,ATO保险5秒后闭合。再次试验RM模式、EUM模式仍显示EB紧急制动不缓解。

7时54分,与行调联系说明情况,处理故障,同时打开车门让乘客乘降。

7时55分,司机接行调预清人命令。接到预令后司机先查看紧急按钮、查看风压表均显示正常。使用ATP切除仍不缓解,牵引制动控制保险断开后重新闭合仍不缓解。闭合ESS闸刀试验,仍显示EB紧急制动不缓解。闭合关门旁路、常用制动不缓解保险、开门旁路、带铅封闸刀破铅封后试验故障依然存在。

7时58分TP401车2033次司机接行调命令TP401车在北苑路北站清人。司机向行调请求救援。清人完毕后司机关闭车门,8时将头尾开关打到“尾”位,跑到尾车将头尾开关打到“头”位,进行尾车牵引制动试验,尾车试验正常。

8时11分,2034次司机使用电台联系不到行调,立即给行调打电话,接调度命令在北苑与2033次连挂,2034次北苑清人。北苑路北站至天北回太段,车次为2701。复诵调度命令无误后2034次司机向乘客做好相应广播,使用风闸,建立RM模式,以3km/h速度进行连挂并进行了试拉。同时,2033次司机返回头车,与救援列车司机联系,通知改按站间自动闭塞,对标停车后清人。救援车司机听从被救援车司机指挥按信号、线路情况走车。8时20分,连挂列车凭出站信号机闪动绿色灯光发车。事故原因分析

(一)事故发生直接原因:司控器警惕按钮行程开关接线存在断点,接线已断裂。

(二)间接原因:一是管理和维修人员对5号线车辆隐患重视不足,此类故障已经发生多次,未引起相关人员足够重视;二是未能完善单司机制实行后车辆故障的应急处置措施;三是部分维修人员对提高车辆维检修质量和水平的认识不足,未能避免此类故障再次发生。事故处理

事故发生后,本着“四不放过”的原则,依据《绩效管理实施细则》的相关条款对相关责任人、责任单位进行考核。

5号线检修中心共考核40439.89元,责任人安某考核14228.29元,班长菅某某考核2044.28元。

5号线检修中心科级扣减月岗位工资的17.12%。责任单位员工共担额按责任单位月岗位工资总额3.21%扣减。安全质量部共考核9788.33元。其它部室和单位科级共25329.68元,除5号线检修中心外其他单位员工共担70169元,考核共计145726.92元。整改措施

1.完善5号线车辆维修维护规程和标准,落实检修工艺标准,加强日常检查、测试等工作;

2.完善相关车辆故障应急处置办法;

3.结合1月其他事故开展安全大讨论。

案例三:“1.18”1号线列车救援

发生时间:2013年1月18日10时50分

发生地点:万寿路站

事故类型:列车救援

事故定性:B类一般事故

事故影响:造成停运6列,到晚5分以上4列,中途清人折返1列、清人回段1列,调表36个。事故经过

10时50分,司机杨某、副司机柳某驾驶G446车在万寿路站,进行正常作业后列车不启动。司机检查各开关位置、保险无异常,短接SK1闸刀进行牵引试验无效,到尾车更换操纵台进行试验,列车能够缓解但仍然全列牵引无流。10时55分行车调度员发布列车清人救援命令,11时02分救援列车连挂完毕,11时05分从万寿路站开出。事故原因分析

(一)事故发生直接原因:一是331d#号线在布线时因电缆绑扎不到位且预留电缆线较长,线缆在司机台内处于自由状态,列车运行中不断摆动并与周边金属部件接触,造成线缆绝缘外皮破损,致使导线与金属部件间拉弧并将线缆烧断。二是车辆制造过程中,由于厂家接线未按照规定的工艺标准对线缆进行绑扎,错误采用临时布线的方式连接331d#号线。

(二)间接原因:一是检修工艺落实不到位。事故的发生,充分说明古城检修中心领导班子,在检修工艺落实管理中存在漏洞,对职工思想和技术业务教育不足,致使多个修程均未发现车辆存在的故障隐患,最终导致列车在运营中救援。二是职工责任心较差,岗位意识淡薄。古城检修中心在40万修、月修、周检及车辆隐患排查过程中,均未发现该部位线缆绑扎不到位及预留线缆过长的问题。充分说明古城检修中心职工自身岗位责任意识淡薄,在维修工作中不认真、隐患排查不力,不能主动发现车辆存在的故障隐患。三是加强检修标准化的落实。此次事故的发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检修中心标准化管理工作存在死角,职工在作业中对车辆接线未能按照规定工艺要求进行绑扎,中心质量检验工作也未严格按规定流程检查,致使车辆带故障隐患上线运行。事故处理

一是G446车331d#线在运营中折断,主要原因是古城检修中心职工闫某某在周检作业过程中,未严格落实检修工艺,致使列车带故障隐患上线运营,最终酿成列车救援的事故。古城检修中心职工闫某某对此次事故负全部责任。二是对古城检修中心按照B类一般事故进行考核。整改措施

1.进一步提高各检修中心的职工岗位责任意识。

2.要求各检修中心立即对车辆重点部位进行普查,认真查找可能造成车辆重大故障的隐患,确保车辆质量稳定。

3.各检修中心、乘务中心,要认真总结事故中暴露出的问题,再次梳理工作中存在的漏洞,进一步完善职工作业流程、工具码放、行车备品管理等环节的标准化规章。

4.各乘务中心继续加强对乘务员的故障处理培训,提高乘务员对车辆基本性能的了解,切实提高乘务员应急故障处理的实际操纵能力,减少车辆故障对运营线的影响。

5.针对此次事故对全体职工进行教育,提高安全思想意识,增强各工种作业中的标准化执行水平。各单位要组织全体人员再次进行安全隐患排查,确保公司的整体安全运营秩序稳定。

案例四:“2.3”机场线线列车救援

发生时间:2013年2月3日20时29分

发生地点:东直门至三元桥区间

事故类型:列车救援

事故定性:A类一般事故

事故影响:造成停运7列,到晚5分以上2列,调表6个。事故经过

2013年2月3日,机场线车务中心乙3组司机杨某、郑某,副司机徐某某担当107车1090次运营任务,20:29分东直门站发车,以A1车为头,司机发现该车全列牵引无流,重新建立模式后故障消失。运行至百米标003处再次出现无牵引无制动现象,使用紧急按钮停车,重新建立模式后故障消失。继续运行至百米标007处再次出现无牵引无制动现象,使用紧急按钮停车,再次重新建立模式后故障消失。继续运行至百米标012处再次出现无牵引无制动现象,20:41分接行调命令,107车原地等待救援不许动车,21:01救援列车与故障列车连挂完毕,由三元桥下行站线推进至大山子库线,导致机场线运营一度中断。事故原因分析

(一)事故发生直接原因:司控编码器异常,导致列车加、减速指令与牵引、制动PWM值无输出,造成列车无牵引无制动。

(二)间接原因:一是管理和维修人员对机场线车辆故障的分析排查深度和广度不够,导致部分整改工作不彻底。二是对机场线车辆整体状况和存在的隐性问题掌控不到位。三是部分管理人员对提高车辆稳定性、可靠性和维检修质量和水平的紧迫性认识不足,导致主观能动性发挥不够。事故处理

(一)机场线车务中心作为车辆维检修主体单位,对此次事故的发生承担主要管理责任。按照绩效考核办法的有关规定对机场线车务中心主要领导、相关主管领导及有关班组负责人进行考核;

(二)安全质量管理部作为车辆技术、质量和维检修管理的主责部门对此次事故的发生应负同等管理责任。按照公司绩效考核管理办法有关规定对安全质量管理部主要领导、主管副部长及相关管理人员进行考核;

(三)生产调度室作为安全生产主管部门,对此次事故的发生应承担相应管理责任。按照公司绩效考核管理办法有关规定对生产调度室主要领导、主管副主任进行考核。整改措施

1.主管领导带队,成立技术攻关小组,组织人员认真排查隐患,分析查找故障根源,确定整改方案和计划并监督指导落实。

2.完善机场线车辆维修维护规程和标准,落实检修工艺标准,加强日常检查、测试等工作。

3.加快完成直线电机、APU防雨雪措施的落实工作。

4.以此次事故为案例开展安全大讨论。各级管理人员要查找自身管理不足之处,要深抓思想根源,坚持深入基层、真抓实干,深入开展“向管理者不作为、管理不到位宣战”、“向违章违纪宣战”和“向漏检漏修和维修不到位宣战”活动,努力提高员工安全意识、质量意识、责任意识,认真落实各项规章制度,提高技术业务水平,稳定安全运营。

案例五:“2.17”房山线列车救援

发生时间:2013年2月17日19时15分

发生地点:良乡大学城北站

事故类型:列车救援

事故定性:A类一般事故

事故影响:造成停运7列,到晚5分以上7列,通过1列,中途清人折返4列,加开救援2列,调表11个。事故经过

2013年2月17日19时15分,2119次FS015车在良乡大学城北站发车时,司机操作1号车门选向开关过程中,此开关旋钮脱落。当时司机误认为门选向开关在“0”位,多次进行安装无法恢复,联系行车调度员,前方车站需更换操纵台到尾车进行开关车门作业。

19时19分,列车到达广阳城站,司机按原计划到尾车进行开关门作业,但由于未考虑到屏蔽门无法联动问题,全列屏蔽门未打开。司机使用AM 自动驾驶模式维持列车运行,到篱笆房站继续到尾车进行开关门作业,由站台人员配合操纵屏蔽门开关,完成乘客乘降作业。

19时28分,FS015车晚点3分到达长阳站,司机按原故障处理方法进行开关门作业。当回到1号车完成更换操纵台作业后,列车客室车门再次打开,司机将激活钥匙回零客室车门关闭,再次处于激活状态时,列车车门再次打开。司机联系行调分别采用RM、EUM驾驶模式,短接门关好旁路,使用紧急牵引进行试验,故障无法排除。19时32分,司机依据行调命令清人,19时36分清人完毕。19时38分司机向行调请求救援。19时48分FS017车担当救援任务与被救援列车连挂完毕,19时50分2701次救援列车由长阳站发车。20时25分,经稻田库线折返回阎村车辆段。事故原因分析

(一)事故发生直接原因:由于1#司机台门选向开关旋钮脱落,门选向开关处于“L”位不能搬动,司机未能及时采取正确处理措施,造成列车在运营线救援。

(二)间接原因:首先,房山线乘务中心在乘务员培训、管理中存在漏洞。一是乘务员在发生车辆故障后,未能严格按照操规规定立即清人掉线,使车辆故障影响扩大,造成列车在运营线救援。二是乘务员未能严格执行单司机制的相关规定。在发生不能独自处理的车辆故障时,未按照单司机制《暂行规定》的要求,及时联系站台人员协助进行处理。并在后续处理过程中因考虑不全面,未及时发现屏蔽门不与车门联动的问题,扩大了此次事故的影响。三是乘务中心业务培训不到位。乘务员基础业务知识薄弱,不清楚列车在AM和CM驾驶模式下牵引回路构成的条件,以及屏蔽门的联动控制原理,造成对故障现象的误判断,加大了车辆故障影响,最终酿成列车救援的事故。

其次,房山线检修中心对车辆隐患监控不到位。中心领导针对前一时期发生的门选向开关旋钮脱落问题,已经联系京车装备进行彻底改造,但对于改造完成前的隐患监控工作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监控措施力度不够,没能提高对该部位的检修及工艺检验标准,致使列车在运行中发生故障。

第三,“站车一体化”联动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特别是单司机制条件下,面对一名乘务员不能处理的故障,站台人员没能充分发挥协助作用,帮助乘务员完成故障处理,并对其作业状态进行有效监控。对于发现的危机行车安全问题,没有采取有效措施提示乘务员进行处理,成为造成事故影响扩大的另一个侧面因素。

第四,故障现象及故障处理信息反馈不及时。检修中心对于发现的车辆隐患和制定的应急处置预案,没有及时通知乘务中心强化对乘务员进行教育。发生车辆故障后乘务员与站台人员之间的信息传递渠道不畅通,对故障现象、处理方法等方面的信息内容传递不准确、不及时,致使相关单位没能提前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导致车辆故障影响的进一步扩大。事故处理

FS015车救援事故的主要原因是房山线乘务中心职工赵某某,在故障处理中未严格执行《北京地铁房山线电动列车临时操作规定》第186条(全列无法正常开关门,经处理无法恢复时)的规定,对发生的车辆故障进行立即清人掉线处理,致使故障影响扩大。房山线乘务中心职工赵某某担负此次事故的主要责任,按A类一般事故的60%进行考核。

此次事故发生的次要原因是房山线检修中心职工王某,对于已经发现的车辆隐患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对隐患部位进行检查时重点不突出,没能防止车辆故障隐患对运营线产生影响。房山线检修中心职工王健担负此次事故的次要责任,按A类一般事故的40%进行考核。

房山线乘务中心领导班子,按照A类一般事故的60%进行考核。

房山线检修中心领导班子,按照A类一般事故的40%进行考核。整改措施

1.房山线乘务中心要继续加强对操规的培训;针对单司机制条件下,发生车辆故障后的处理办法进行演练;强化车辆基本控制原理的讲解,提高乘务员应急故障处理实战能力,防止车辆故障影响扩大。

2.房山线检修中心要加强对门选向开关安装状态的检查,制定专项防范措施及应急处置预案,在彻底消除故障隐患之前,防止类似问题再次发生。

3.运二公司安质部对门选向开关的脱落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并联系京车装备有限公司,制定相关整改措施,彻底解决车辆故障隐患。

3.各检修中心对车辆隐患进行全面排查,完善监控措施,制定应急处置方案,并及时通报乘务中心。

4.组织公司所属各条线路相关单位,针对不同线路的特点和需求,进行站车联动演练,提高“站车一体化”工作效果,减少车辆故障对运营线的影响。

5.将此事故制作成案例教育全体职工,深入进行技术理论知识学习、提高应急事件处置能力。

案例六:“3.5”5号线列车救援

发生时间:2013年3月5日5时38分

发生地点:立水桥南站

事故类型:列车救援

事故定性:A类一般事故

事故影响:造成停运8列,到晚5分以上7列,中途清人折返1列,调表30个。

事故经过

2013年3月5日,D18组司机李某某担当1007次TP419运营任务,1#车操纵。5时38分列车运行至立水桥南站。开关门作业完毕准备发车,列车TMS显示全列BC压力、级位EB。故障提示制动on,全列紧急不缓解。司机检查各仪表显示并进行故障排查,分别短接ATP相关保险、关门旁路后进行缓解试验,全列紧急不缓。与行调联系说明情况,得到许可后进行EUM位试验,故障仍不消失。

司机前往尾车6#车进行换头试验,全列紧急制动经试验仍不缓解,向行调申请救援。行调下令1008次TP444车担当救援任务,立水桥站清人。两车立水桥南站连挂完毕,TP419车截断全部防滑阀塞门后推进回宋家庄停车场。此事造成中断正常运营25分钟。事故原因分析

(一)事故发生直接原因: 6#车制动控制单元箱体内紧急电磁阀插头密封圈、287号接线外皮破损,出现正极接地。

(二)间接原因:一是管理规定不完善、不明确,导致车辆检修工作缺乏监管;二是部分维修人员对维检修质量和检修工艺落实不到位,未检出车辆隐患,致使车辆“带病”上线。事故处理

5号线检修中心承担全部责任,对相关责任人、责任单位进行考核。整改措施

1.要针对此次救援事故,结合本单位工作实际开展安全大讨论,对日常工作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排查并制定出可行措施。

2.各检修中心要进一步梳理各项作业标准和工艺流程,要落实各项既有标准和流程,开展全面的车辆普查,重点关注车辆接线、密封圈等部位。

3.各检修中心要加大检修力度,及时对车下密封圈破损的部位进行分解、检查、更换,确保上线列车质量。

4.各单位要针对此次救援事故继续加强对员工的教育,强化责任意识,认真开展各项演练,做到出现突发情况,员工能够从容应对,将故障对运营的影响控制在最小限度。

案例七:“3.15”1号线列车救援

发生时间:2013年3月15日8时00分

发生地点:木樨地站

事故类型:列车救援

事故定性:B类一般事故

事故影响:造成停运8列,到晚5分以上7列,中途清人折返1列,调表30个。事故经过

2013年3月15日8时00分,G454车在木樨地上行站台发车时,司机张某将司机控制器手柄拉至牵引位,列车TMS显示全部动车VVVF同时报FAIL故障。司机进行处理后故障无法排除。副司机到尾车进行推进试验,故障仍然存在,列车无法继续运营。司机随即联系行车调度员申请列车救援处理。8时11分列车连挂完成后,司机操纵列车复位按钮后车辆故障消失,继续执行调度命令,8时46分开行2701次运行至四惠车辆段。事故原因分析

(一)事故发生直接原因:列车运行中发生三个VVVF故障,在列车发生故障后,司机、副司机未执行公司下发的《关于SFM04A型车辆全列VVVF故障临时应急处理办法》,发生车辆故障后,未按规定按压司机台上的【复位】按钮,致使车辆故障未排除,故障影响扩大,最终造成列车在运营线救援的事故。

(二)间接原因:一是乘务中心职工张某、刘某在列车发生故障进行应急处置过程中违反操作要求,不能把正确的处置程序应用到实际中,体现出自身岗位技能较差。

二是乘务中心的培训工作存在不足。事故的发生反映出中心对培训效果的检验力度不够,同时培训过程中缺乏必要的深度,没能注重提高乘务员对规章和应急故障处理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三是乘务中心安全隐患治理方面需进一步提高,对已发现的车辆隐患未能采取有效措施,反映出在关键安全节点控制方面欠缺具体、细致、到位的管理。公司前期已经针对相关车辆故障下发处理办法,然而乘务员在处理过程中未能按照规定执行,体现出乘务中心在防范措施的落实方面有所不足,相关措施在执行方面还不够细化,导致员工未能在岗位上正确实施相关措施,在处理故障时产生偏差。

四是检修中心对车辆整改期间的监控措施制定不全。公司要求相关厂家对SFM04A型车的浪涌吸收器接线进行普查及整改工作,检修中心针对未改造的车辆,主动维修工作意识不强,落实监管监控责任不到位,对整改工作的细节及环节控制关注度低、力度不大,导致普查及整改工作未实现预期效果。

五是未能深刻吸取之前救援事故的教训。进入2013年以来运二分公司已经接连发生两起救援事故,职能部室也未能结合事故的发生,举一反三,汲取教训,对照隐患管理“三个逐一”的要求,认真分析查找问题,严格履行管理工作职能,组织开展针对性的、有效的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事故处理

依据《北京市地铁运营有限公司安全事故处理规则》相关规定,此事故定性为B类一般事故。对相关责任人、责任单位进行考核。整改措施

1.运二公司安全质量管理部要牵头细化完善隐患整改管理流程,对隐患整改全过程进行监管,及时掌握整改信息,制定专项预案,采取有效措施确保相关预案落实到位。

2.针对此次事故反映出检修中心在隐患排查方面认识不足,未将相关隐患内容纳入隐患数据库中,检修中心要再次对运营车辆进行排查,建立车辆隐患数据库,制定隐患整改措施,完善车辆故障跟踪机制,实现对车辆故障及整改进度的实时监控。

3.针对SFM04A型车三个VVVF故障的处理办法,再次对1号线乘务员进行培训,确保全员掌握相关的故障处理方法,同时在所有SFM04A型车司机室张贴明显的故障处理提示,提示乘务员此故障现象及正确的处理方法,防止救援事故再次发生。

4.加大乘务员培训力度,提高培训效果。主要是更新培训教育方法,扩展培训内容,提高培训效果的检验力度,依据培训效果,不断修正培训工作的思路,注重对基层培训人员的教育,提高培训工作的效果,不断强化乘务员故障处理实战能力。

5.对车辆故障情况进行总结,教育乘务员更加全面的掌握列车可能发生的各种故障,掌握相应的故障处理方法。

6.将冬运以来发生的救援事故制作成案例开展安全大讨论活动,要举一反三,深刻吸取事故教训,牢固树立安全运营无小事观念,增强居安思危意识,对职工进行教育,使职工充分认识自身岗位的重要性,提高职工的岗位责任意识,同时加大日常工作中对于关键点的把控,防止各类事故的发生,确保运营安全稳定。

2014年坠轨事故

事故一

2014年11月6号,18时57分,北京地铁5号线惠新西街南口站,一名33岁女性乘客在乘车过程中卡在屏蔽门和车门之间,列车启动后掉下站台,经医院抢救无效后身亡。

事故二

11月19日晚10时58分一名女子从地铁2号线宣武门站的站台上掉入轨道中,所幸她很快被拉上站台,地铁也随即恢复运行。

事故三

11月20日地铁1号线复兴门站上行(向东方向)进站处,一名男乘客进入运营轨道正线,工作人员采取紧急停车措施,列车未与乘客发生接触,同时车站采取接触轨停电措施,14:22该乘客被带上站台,接触轨恢复送电,运营秩序逐步恢复。华盛顿地铁突冒浓烟事故致1死2重伤

美国首都华盛顿一个地铁站的隧道内12日下午出现来源不明的浓烟,导致一列受困列车内1名女乘客死亡、2人重伤,另有数十人被送往医院接受治疗。

《华盛顿邮报》援引当地消防部门和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官员的话报道,事故发生在当地时间12日下午3时30分左右,一列载着数十名乘客、开往弗吉尼亚州方向的黄线地铁列车刚刚驶离市中心地带的地铁儿童广场站,在开进隧道大约250米后突然停了下来,车厢内照明设备失灵,浓密的烟雾开始进入车厢。

按照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的初步调查,隧道内距离列车330米处发生了一起“电路火花事故”,可能由为地铁提供电力的线路发生短路引起,并产生浓烟,但没有引起火灾。

7.浅谈地铁运营安全管理实践 篇七

1.1 培训管理体系

乘务电客车司机培训体系分为三级,分别为:中心级、车队级、工班级。三级培训管理体系运作如下:中心负责统筹管理,各车队按计划及业务组织实施,各工班负责日常培训组织及效果反馈。

1.2 各岗位职能

1.2.1 中心培训职能

对接公司及外部培训机构,牵头制订乘务年度培训预算、培训计划;组织培训活动,负责培训工作检查、考核;组织各车队开展讲师评审、课件开发、教材编写、发掘题库等相关工作。配合公司培训管理部门组织员工上岗考核、上岗证书复审、技能鉴定等工作。负责组织新老员工的月度抽考,配合公司开展员工季度抽考工作。

1.2.2 车队培训职能

制订月度培训计划,组织培训实施、教材编写、课件开发、题库更新、员工考核等相关工作。配合中心完成员工季度和月度抽考、上岗证复审、上岗考核、技能鉴定实施工作。

1.2.3 工班培训职能

按照月度培训计划,组织班组成员开展各类培训,及时对培训工作提出合理化建议,定期向车队反馈工班内部员工理论培训情况、实操培训情况、培训考核情况。

1.3 培训形式

电客车司机岗位新员工上岗培训采用集中式理论培训和一对一师带徒实操培训方式,培训内容主要为军训、职业化司机、安全教育、拓展训练、心理辅导、专业理论知识、实作技能训练、驾驶实操培训等。老员工年度循环培训采用自学和集中培训方式,以自学方式为主,培训内容主要为专业理论知识、故障案例分析和实作技能训练。

2 新员工培训管理

电客车司机岗位新员工培训周期为九个月。按照岗位培训标准,采取理论与实操相结合的方式交替进行,理论培训和实操培训各分为三个阶段。

2.1 集中式理论培训

集中培训主要分为军训、职业化员工培训、安全教育、拓展训练、心理辅导、专业理论知识培训。军训采用脱产培训方式,由公司组织实施。职业化员工培训采用脱产培训方式,由公司组织实施;培训内容主要为职业化训练、公司企业文化宣贯、公司规章制度学习。安全教育分为三个等级。一级安全教育由公司安保部实施培训,新员工入司后参加一级安全教育,考核合格后方可参加下一阶段培训。二级安全教育由乘务安全工程师实施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参加下一阶段培训。三级安全教育由班组长实施,结合岗位,以行车注意事项为主,考核合格后方可参加下一阶段培训。拓展训练新员工每年集中开展一次,以期提升心理素质和团队凝聚力。心理辅导新员工每年开展一次,根据培训过程中心态变化再针对个别人进行单独心理辅导。专业理论知识培训主要包含电客车结构、站台门和无线电台使用说明、信号系统原理、轨道和接触网构造、行车组织规则等。

2.2 一对一师带徒实操培训

师带徒培训采用在职培训方式,班组安排新员工带教人,签订师带徒协议,车队负责指导和监督。实操培训主要以电客车驾驶技能、岗位基本作业过程、应急实作技能为主。新员工在上岗培训周期内,需完成5000公里的安全驾驶(其中ATO驾驶3000公里,手动驾驶2000公里);实操培训项目要全程覆盖到司机基本作业过程,包括折返线驾驶、基地洗车作业、列车转线作业等;掌握多项应急实作技能,如接触网悬挂异物处置、区间疏散、排除故障、故障救援、清客下线等业务技能。由培训工程师定期组织开展达标考核,全部合格者方可参加上岗证取证考试。

2.3 培训过程管控

新员工到岗后车队组建新员工培训班,并指定专人负责培训班管理。车队建立员工培训台账和培训档案,执行新员工1人1训1卡1档制度。车队定期开展新员工考试,每月不少于一次,新员工抽考成绩不合格者参加次月抽考。车队每月召开一次新员工座谈会,了解新员工培训情况,解决新员工在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帮助新员工更快地融入企业。中心定期组织新员工参加领导下访接待,了解培训进程。

2.4 上岗考核

新员工在九个月的培训周期结束后,符合上岗证取证条件,由中心统一组织,参加公司上岗考核。考核合格者由公司颁发上岗证书,具备上岗资格。考核分三部分:理论考试、实作考试、综合鉴定,三项成绩均需合格。考核不合格的不予上岗,在现岗位继续培训,待两个月后重新考核;如第二次考核不合格,在现岗位继续培训,待两个月后再重新考核;如第三次考核不合格,公司与该员工解除劳动合同。竞聘或转岗的员工在公司规定的培训周期内未取得新岗位上岗证,返回原岗位。

3 老员工培训管理

3.1 循环培训

所有持上岗证的司机,以车队为基本单位,每年完成2轮循环培训。每条线每45天组建并完成1个班循环培训,每班人数为本线司机总数的25%,每班45天的时间分配:培训1个月,车队鉴定考核1周,中心随机抽考1周。循环培训内容以多项技能达标为主,其中包括:列车故障应急处理达标(12项);司机驾驶技能达标(15项);应急预案演练达标(11项)。循环培训过程中实现循环培训全员参与、抽考95分以上,标准化作业全员合格,年度培训考核零指标。

3.2 上岗证复审

电客车司机上岗证有效期两年。参加上岗证复审考核不合格的,在上岗证有效期内安排一次补考,如补考不合格,上岗证到期后签订待岗协议跟班学习。两个月后重新考核,考核合格,发放上岗证;如考核不合格,公司与该员工解除劳动合同。

3.3 调试司机培训

调试司机须持有电客车司机上岗证,且独立上岗安全驾驶满一年。调试司机上岗前必须由车队对其开展理论与实作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方可安排其独立上岗。调试司机理论培训课程包括调试管理办法、基地运作规则、中心调试细化措施等。实作培训要求在师傅的监督下完成正线、基地调试各4次。理论和实作培训后,由车队对其进行理论、实作考核,及格标准为95分。各条线调试司机,由车队每半年组织一次专项培训、考核,及格标准为95分。考核不合格者取消调试资格。

4 再上岗培训

因病、事假等其他原因,离岗6个月以上的人员,跟班学习一个月,期满重新取证考试。离岗超过3个月但不满6个月的,跟班学习三个班次,由车队对其进行理论、实作、综合测评三方面鉴定考核。离岗超过1个月但不满3个月的,需跟班学习两个班次,经班组长鉴定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未能参加公司组织的上岗证复审,造成上岗证过期的,需参加公司组织的上岗证取证考试,重新取证后方可独立上岗。

5 司机换证培训

电客车司机在取得所属线路上岗证后,只能在该线路担当驾驶工作。如调整线路,须参加转线换证培训,培训合格后重新取证考试。待取得新线路的上岗证,方可独立上岗。司机晋升到司机长岗位,如在原线路担当司机长,无须重新取证,如在新线路需重新取证。跨线取证培训周期原则上不超过三个月。

参考文献

[1]惠鹏程.地铁运营开通后如何有效实施培训的探讨[J].城市建筑,2015(21).

8.北京地铁运营有限公司 篇八

入选理由 针对行业发展需求,超前谋划,整体布局人才队伍建设,以规模化培养和“导师制”培养为基础,同时匹配行为业绩的高技能人才评价制度,使钻研业务、提高技能、胜任工作成为广大一线员工良性发展的职业通道。

亮 点 针对未来北京轨道交通对技能人才的新增需求,北京地铁公司积极谋划、整体布局技能人才队伍建设。2010年,公司编制了《“十二五”人才规划》,在对员工技能等级结构与安全事故、服务负面事件相关性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车辆驾驶类、客运服务类、运营设备检修类工种的技能人才基本配置结构和优化配置结构,以此作为中长期技能人才培养的结构性目标。实施人才队伍建设的战略性“百千万工程”,即在五年内培养100名技术专家、2000名高技能人才、近10000名中级工。全面实施高技能人才“导师制”,从2007年起,公司在工程师和技师中选拔1500余名优秀员工担任“导师”,每年结成2000余对师徒关系。公司进行年度验收,培训效果与“导师”和学员的绩效考核挂钩,公司每年拿出480万元的“导师津贴”用以激励“导师”。公司制订了全部核心工种由高级工到高级技师的业绩评价标准,经过两年的实际运行,共评价出941名业绩好、技能强、素质过硬的高技能人才,通过制度化的技能人才晋升标准体系,使钻研业务、提高技能、胜任工作成为广大一线员工良性发展的职业通道。

相关链接 北京市地铁运营有限公司(简称北京地铁)拥有职工二万余名,是中国特大型城市轨道交通专业运营商。运营线路总里程442公里,共有261座运营车站,年运送乘客18.7亿人次,占北京市公交出行量的42%。在2010年、2011年由伦敦地铁、巴黎地铁等27家国际一流地铁公司参加的国际地铁协会(CoMET)对标中,北京地铁连续两年综合指标排名第二。

上一篇:优质校建设工作总结下一篇:金融考研科目总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