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性风险处置预案

2024-08-15

流动性风险处置预案(通用6篇)

1.流动性风险处置预案 篇一

临床科研项目中使用医疗技术保障患者安全的措施和风险处置预案

为提高科研性临床医疗研究能力和应对科研性临床医疗风险的处置能力,制定出科学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金和应急对策,结合本院实际,特制定本预案。

1、医务处协调应急期间各个科室的工作,负责科研性临床医疗风险的防范和处置工作。科教处负责科研项目的立项审批以及中止研究。

2、医务处为实验性临床医疗风险应急处置机构,主要工作职能为防范和妥善处置科研性临床风险。

3、科研性临床医疗研究开始前需要制定研究方案,报科教处及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后实施。

4、临床科研开始前,研究者必须向受试者提供有关治疗方法以及受试者的权利和义务等,使受试者充分了解后表示同意,并签署 “知情同意书”后方能开始临床研究实验。

5、对科研型临床医疗风险的应急处理应遵循以下原则处理:

(1)收集信息,重在防范。督促各个科室及时报告实验性临床医疗研究的风险信息,做到信息监控到位,风险防范有效。

(2)及早预警,及时处置。临床科室加强对风险的监测,定期监查,一旦发现问题,及时向科主任报告,并采取果断措施,及时控制和化解风险,防止风险扩大和蔓延,将风险降至最低。

(3)定期对风险进行评估,并提出防范风险的整改措施。

6、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应立即启动应急处置程序,向科教处报告,停止该项科研性临床医疗研究,(1)从事该项科研性临床医疗研究的技术人员或者关键设备、设施及其他辅助条件发生变化,不能正常开展临床研究或可能会带来不确定后果的。(2)发生与该项科研性临床医疗研究直接相关的严重不良后果。(3)该项科研性临床医疗研究存在的伦理缺陷。

(4)该项科研性临床医疗研究存在的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隐患。(5)该项科研性临床医疗研究临床应用效果不确切。

7、科研性临床医疗风险应急处置程序和措施。

{1)各科室一旦发生科研性临床医疗风险,应立即启动风险处置预案,相关医务人员立即向科室负责人及医务处报告,非正常行政上班时间汇报总值班,由总值班逐级上报,并按照规定程序开展工作。

(2)相关科室医务人员必须在 24 小时内将书面材料送交医务处。医务处接到报告后,应立即进行调查、核实,并及时将有关情况向分管院长报告,评估风险危害程度,提出风险整改措施和处理意见。

(3)当发生科研性临床医疗分先并有可能造成人员伤亡时,应立即采取措施,保护患者。在应急救援行动中,快速、有序、有效地实施现场急救伤员,降低伤亡率、减少事故损失。

(4)做好风险调查研究,研究分析该项科研性临床医疗研究的安全性、应用效果,并提交医学伦理委员会讨论,是否终止该项科研性临床医疗研究。

8、做好科研性临床医疗风险防范工作:

(1)经行科研性临床医疗研究前要保证患者和家属的知情同意权。要向患者充分并客观的说明科研性临床医疗过程和知情同意书中的各项内容,取得患者和家属的信任。使患者懂得医疗过程中的风险要医患共同承担。

(2)进行科研性临床医疗研究必须是实行严格的准入制度,严格按照治疗规范操作。

(3)要建立针对各种意外情况和不良事件的处理预案。

(4)严格掌握手术或有创操作的指征,术前充分评估患者的病情,排出手术或有创操作的禁忌症。

(5)特殊体质及疑难、复杂患者,术前一定在相关科室会诊基础上,进行术前讨论,确定手术方式、术中和术后可能出现的 并发症及意外情况、拟采取的防范措施。

9、公布有关应急救援预案,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科研性临床医疗风险防范意识。

项目负责人签字: 日期:

2.新技术新项目风险处置预案 篇二

新技术、新项目因技术复杂、操作难度大等原因,开展过程中可能出现事先难以预料的情况。为了保证病人的安全,减少医疗差错事故,防范医疗纠纷发生,特制定本预案。

一、严格执行《新技术新项目准入制度》

(一)新技术、新项目提出后,为保证其安全有效地应用于临床,在开展新 技术、新项目之前,有关医师应广泛查阅国内外相关著作及文献,并收集、整理、写出书面综述或报告(附相关资料),制定各种意外情况应急预案,并提交科主任进行全科集体讨论。

(二)全科讨论由科主任主持。参与人员包括科室正(副)主任医师,主治 医师、住院医师等,充分发表意见,进行认真讨论,并对讨论内容应有详细书面记录,其结果由开展项目负责人写出书面报告,讨论结果以书面形式提交科教科。

(三)经全科人员讨论同意后,应详细填写《新技术新项目申请表》,并附 报告及相关资料送科教科,科教科对《新技术新项目申请表》进行初审合格后,报请医院“新技术新项目准入管理委员会”“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评估,经论证同意后,报请院长审批,院长审批后方可实施。

二、严格执行知情同意程序

为对患者的生命安全负责,尊重患者的知情同意权,实行新技术、新项目开展患者(家属)知情同意制度。

在开展新技术、新项目前,医师应向患者或其委托人详细交待病情,重点交代新技术、新项目给患者带来的好处和可能存在的问题,尊重患者及委托人意见,并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后方可实施。

三、严格执行疗效的分析评价程序

对于新技术、新项目前,一经开展即应完善对疗效的评价分析,不断总结经验,改正不足,时期更加完善。

(一)认真记录病例资料,随访观察疗效。

(二)定期总结病例,与常规操作进行比较。

(三)检索文献、查阅资料,与其他医院进行比较。

(四)年终将本开展的新病例进行分析总结上报。

(五)根据开展情况写出报告或论文。

四、建立新技术新项目风险预警机制

医疗风险预警的实施进程可以归纳为风险识别。风险估测和风险评价三个大的阶段。风险识别时对潜在的各种风险进行系统的归纳和全面地分析以掌握其性质和特性,便于确定哪些风险应予与考虑,同时分析引发这些风险的主要因素和所产生后果的严重性,这个阶段是对风险进行定性分析的基础工作;风险估测是通过对所收集的大量资料的研究,运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等工具估计和预测风险发生的概率和损失幅度,这个阶段工作是风险分析的定量化,使整个风险管理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风险评价是根据专家判断的安全指标,来确定风险是否需要处理和处理的程度。

五、报告程序及处置

3.质量风险点的管理重点和处置预案 篇三

经营活动中质量风险点的管理重点和处置预案,简述在经营活动中进行风险识别、评价、控制、沟通和审核的过程

质量风险管理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药品经营企业是质量风险管理主体,为进一步保证药品的质量,切实保障公众用药的安全有效。我单位制定了质量风险的管理规定,对经营过程中可能发生质量风险进行是识别、评估、控制,把风险导致的各种不利后果减少到最低程度,从而保证了药品质量和服务质量。

一、经营过程中质量风险点的管理重点和处置预案

我单位按照药品经营管理过程对质量风险点进行管理,其管理重点为: 1.人员管理的风险点及处置预案:(1)风险点

人员管理的高风险岗位为:质量负责人、质量管理机构负责人、质量管理员、验收员、养护员。

① 质量负责人负责“高风险点”:公司质量否决权;

② 质量管理机构负责人负责“高风险点”:供货商和品种的审核; ③ 质量管理员负责“高风险点”:客户的管理; ④ 验收员负责“高风险点”:药品的验收; ⑤ 养护员负责“高风险点”:储存药品的养护管理。(2)处置预案

高风险岗位是风险管理的关键岗位,对高风险岗位的任职资格及岗前、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是确保高风险岗位控制要点,公司对高风险岗位的管理作为风险管理的重点进行控制。

2.经营过程管理的风险点及处置预案

药品经营过程中高风险点的管理是为了控制我单位经营过程中出现的质量风险,避免因出现质量事故而造成损失,达到由合法的人,从合法的企业,购入合法的药品,通过合法的储存与运输,销售给合法的客户的质量目标。

43(1)购进的风险点及处置预案 ① 风险点

供货商管理是企业购入药品的关键风险点,只有从合法的供货商购入药品才能确保药品的合法性;购入合法药品是采购中的关键点,也是采购过程的风险关键点,只有从合法的供货商,采购合法的品种,经过合法的收货和验收才能确保购入药品的合法性。② 处置预案

对于供货商,由质量管理机构负责人进行管理,质量负责人进行批准,确保经营系统中的供货商全部为合法供货商,采购人员只能从计算机系统中选择供货商,确保了采购药品过程中供货商的合法性;采购人员只能从计算机系统中合法供货商和合法品种中进行选择,形成采购记录;收货时必须有采购记录才能收货,确保了入库药品是从合法供货商采购;验收过程中,按批号验证药品的检验报告单,确保了药品本身的合法性。(2)药品储存、养护的风险点及处置预案 ① 风险点

冷藏药品的储存和养护是储存和养护中的高风险点;冷藏的温湿度符合GSP要求是储存的风险点。② 处置预案

冷藏药品设置了冷藏箱,确保冷藏药品储存安全;冷藏药品的储存通过双回路电源和运输过程的应急预案,确保冷藏药品的储存安全。(3)销售管理的风险点及处置预案 ① 风险点

合法销售客户和经营范围的管理、销售退回药品管理是销售管理的高风险点。② 处置预案

销售客户与经营范围、销售退回管理的风险点由质量管理员通过计算机系统进行管理,对客户按照经营范围进行分类,确保不超范围经营;销售开票员只能向经营系统中的合法销售客户进行药品销售;销后退回记录须由原始销售记录生成。

二、经营活动中风险识别、评价、控制、沟通和审核的过程简述

1、风险识别:是系统地使用信息来寻找和识别所述风险疑问或问题的潜在根源。

药品在经营过程中,引起质量风险的关键影响因素,包括企业负责人的总体经营、组织机构、人员培训、质量体系评审、验证与校准、计算机系统、温湿度监控系统、仓储运输设施和管理条件、过程环节管理(药品购进、收货、验收、储存与养护、药品销售、出库与运输、售后服务)等多个环节和关键控制点,任何一个环节出错都将导致不同的危害事件,即每个环节都存在着不同的风险。

全体员工采用前瞻和回顾的方式对不同的岗位进行风险识别,填写风险管理记录表,汇总到质量管理部。

2、风险评价:是在一个风险管理过程中,对支持风险决策的资料进行组织的系统过程。它包括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估两个部分。

风险分析就是对风险的严重性和可能性进行分析判段。严重性(S)就是对风险源可能造成的后果的衡量,可能性(P)就是有害事件发生的频率或可能性。

风险评估使用风险等级确定标准表,计算风险指数,以确定风险的严重性。根据风险严重程度,确定风险可接受性,低风险是可接受风险,可不必主动采取风险干预措施;中等风险是合理风险,通过实施风险控制措施,风险得以降低,效益超过风险,达到接近可接受水平;不可接受风险,指风险可能导致的伤害严重,必须采取有效干预措施,以规避风险。

3、风险控制:是采取措施,其目的是将风险降低到一个可以接受的水平。针对经营过程各环节进行的质量风险评价,为减少人为因素引发的经营环节高风险,采取相应的质量风险控制措施。

质量风险控制策略包括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反馈等步骤。事前控制,即在质量风险发生前对其采取的预防性控制措施,以避免各种失误、浪费和损失的发生。具体措施包括风险避免、风险减弱、风险转移、风险自留等方法。事中控制,即指药品质量风险发生后,企业应主动运用质量风险管理方案,积极、科学、快速地做出应对措施,将损失降低至最小。事后反馈,是指药品质量事故发生后,对整个事件本身进行总结分析,并据此提出今后的改进方案,为今后质量安全防范措施的制定和实施提供科学依据,从而将质量风险降至可接受的水平。通过分析决定公司的风险控制策略。在风险管理的控制上,我单位通过岗位操作规程和计算机系统对各个关键岗位的权

限设置来对风险进行科学控制。对采取控制措施以后风险的控制和可接受程度应进行控制效果等级评分,来评价控制措施的有效性并通过分析公司的质量工作措施不够全面的地方以促进公司的质量工作不断改进、完善。

4、风险沟通:是指在决策者和其他涉险人员之间分享有关风险和风险管理的信息。各方可以在风险管理过程的任何阶段进行沟通。应当充分交流质量风险管理过程的结果并有文件和记录。

在药品经营过程中,质量风险的确认、风险评估、严重程度、风险控制、处理等信息都需要充分交流,通过质量风险沟通的形式,完整记录书面结果。药品经营全过程包括药品购进、收货、检查验收、储存与养护、药品销售、出库与运输、售后服务等多个环节和关键控制点,开展质量风险管理,并将质量风险管理实施过程通过文件的形式固定下来。通过对高风险岗位人员进行定期培训、与高风险岗位人员在经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沟通,不断改进高风险岗位的操作规程,以确保高风险管理的安全性。

5、质量风险审核:是根据风险相关的新的(适用性)知识和经验,对风险管理过程的结果进行审核或监控。

4.县农村信用社流动性风险应急预案 篇四

为加强濮阳市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维护濮阳市商业银行的安全稳健运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指引》、《银行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以及其他有关法律和行政法规,结合我行实际,特制定本预案。

一、组织机构

为加强对流动性风险管理工作的领导,成立“濮阳市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 成 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负责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日常风险预警、跟踪、监测,在出现突发性事件时,及时启动应急预案,落实工作措施,确保处置效果,避免风险进一步扩大。

二、目的

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因流动性原因产生的支付风险及突发事件给濮阳市商业银行造成的经济损失,维护金融稳定和广大客户的利益,确保濮阳市商业银行稳健发展,以适度控制存量、适时调节流量为目标。

第三条 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县农村信用社对突发性支付风险进行预防、预警和处置。

第四条 突发性支付风时

积极筹划落实各项防范化解风险措施,相互协调,共同控制和化解风险。

第六条 组织机构

一、成立流动性风险应急处置领导小组

组长:由联社理事长担任

副组长:由联社主任担任

成员:由联社副主任,及风险管理部、财务会计部、市场拓展部、稽核监察部、安全保卫部、办公室、人力资源部等部室主任组成

二、联社应急处置领导小组为非常设机构,组成人员相对固定并随工作岗位变化及时调整。

三、联社应急处置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挂靠在联社办公室。

第七条 应急处置内容

一、日常应做好如下几方面的预测:

1.短期流动性需求的预测。主要是指由季节性因素引起的资金需求。

2.周期性流动性需求的预测。指由经济周期性变动因素引发的资金需求。

3.意外流动性需求的预测。指由不可预测的非常事件和来自大客户大额存款和大额贷款波动引起的资金需求。

4.趋势性流动性需求的预测。指未来较长时期内的流动性需求。

二、定期对流动性风险等监管指标进行监测

1.按月计算存贷款比例、流动性比例、超额备付率,按季计算流动性缺口率、核心负债依存度等监管指标。并根据银监办的要求,在日常业务分析报告中对流动性状况及其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及时对可能出现的流动性风险进行了客观预测,并采取应对措施。

2.按季对:⑴潜在的存款流失,包括受其他金融市场收益提高影响而流失,存款的季节性或周期性变化,大额存款机构转移存款等情景。⑵央行回笼流动性的力度进一步加大,存款准备金率继续上调。⑶贷款回收受到重大影响,不良贷款增加较多 ······(。收藏《县农村信用社流动性风险应急预

摘要]目前,农村信用社的资产结构不均衡,变现能力差,流动性不佳,要么流动性过剩,要么流动性不足,其原因主要是信用社流动性管理意识淡薄,管理理念滞后。为此,农信社应树立正确的流动性管理目标,增强风险管理意识,采用主动的流动性管理策略,多渠道化解流动性风险,完善流动性风险的分析指标体系,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系统和应急处置机制,以更好地均衡流动性与盈利性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流动性风险,流动性管理,风险预警,风险处置

流动性是指资产即时转变为现金的能力,它不仅指资产本身即时变现的能力,还包括随时从外部获得现金的能力。流动性风险是指农村信用社没有足够的现金来弥补客户取款需要和未能满足客户合理的贷款需求或其他即时的现金需求,从而引发挤兑风潮或信誉丧失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一旦转化为现实,农村信用社的损失和在社会上的恶劣影响就难以弥补和消除,就会使农村信用社的生存和发展受到影响,严重时会导致其破产。综观银行危机的历史,不论危机的原因如何,其最终都以流动性不足进而引入困境或破产而表现出来。流动性风险是农村信用社经营过程中最主要的风险之一,其伴随于农村信用社经营的全过程。因此,加强流动性管理就成为农村信用社经营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农信社流动性现状

农村信用社的流动性表现为两方面:一是资产的流动性,主要表现为信用社资产的变现能力及成本,资产变现能力越强,所付成本越低,则流动性越强。

二是负债的流动性,是指农村信用社随时筹措所需资金的能力及成本,筹措资金的能力越强,所付的成本越低,则流动性越强。

目前,农村信用社的流动性则表现出令人担忧的状况,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资产流动性不佳

资产的流动性对农村信用社至关重要。资产流动性综合反映了农村信用社的应变能力,资产的流动性越高,其变现能力越强,自然应付突发的客户提现等事件也就越强。但是,信用社保持高流动性,虽然能满足客户的流动性需求,却减少了收益。保留的高流动性资产越多,其机会成本损失就越大。因此,如何使资产保持最佳的流动性是农信社面临的重要问题。而目前农村信用社的资产结构不均衡,变现能力差,造成资产的流动性不佳。

1.资金分布不均衡。农村信用社的资产分为现金资产、证券投资、贷款、固定资产等项目。一般来说,现金资产的流动性最强,证券投资的流动性次之,贷款的流动性更次之,固定资产则不具有流动性。从资金运用和资产流动性的要求上看,农信社对其资产应进行合理分布,使资产分布具有一定的层次性,既可以保持资产的流动性,又能兼顾资产的盈利性,但实际工作中,大部分信用社则很难做到,资金分布呈现不均衡的状态。具体表现在:被称为一级准备金的现金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普遍较高,有的信用社甚至接近20%,而国外的花旗银行、汇丰银行这一指标仅仅维持在2%以内。被称为二级准备金的证券投资虽然变现能力强,且具备一定的盈利能力,但是占总资产的比重很小,甚至有的信用社根本就没有。资产分布的不均衡,使信用社的支付压力都集中于一级准备上,这就使得信用社必须留存充裕的一级准备金,当然,这是以牺牲信用社的盈利能力为代价的。

2.一级准备与实际的现金需求之间难以做到最佳平衡。虽然保留充裕的一级准备对资产的流动性能够起到很好的作用,但仍不能有效地解决与现金需求间的最佳平衡问题,要么出现流动性过剩,要么出现流动性不足。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其一,农信社的现金需求波动性较大。储蓄存款在农信社的存款总量中占绝对比重,资金稳定性差,易受农村春季、秋季以及节日的影响;农信社贷款的需求也易受季节性因素的影响,这两方面共同促成农信社现金需求的波动性较大,对信用社留存的一级准备形成巨大的支付压力,要么留存过多,要么留存过少。

其二,人民银行的再贷款和同业拆入资金的刚性偿付加剧了一级准备金的支付压力。在不良资产挤占大量资金、存款波动严重的情况下,信用社往往采用向人民银行申请再贷款和向同业拆入资金的做法来缓解头寸的压力。事实上,许多信用社的一级准备金并不是来源于自身吸收的资金,而是过度依赖于人民银行的再贷款和同业拆入资金。这种方法对缓解农信社的支付压力虽然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在到期偿付时对农信社的支付也会起到雪上加霜的负面效应。

3.资产变现能力差。如上所述,农村信用社用于保证支付的资金基本上完全依赖于一级准备金,在资金紧张时,除了举债筹措资金外,也可以考虑将部分信贷资产进行变现。但是,农信社的信贷资产中,积压的不良贷款较多,有限的正常贷款也会由于合同期限的因素无法随时变现,因此,信用社的信贷资产变现能力差就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

(二)负债流动性差

农村信用社的负债可以分为存款类负债和其他负债。存款类负债包括单位存款和储蓄存款两类,是农村信用社在经营过程中利用自身的业务向客户(包括政府机构、企业和居民)吸收的资金,属于被动式负债。其他负债包括向中央银行借款、同业拆入资金和临时占用的资金,属于主动式负债,这部分资金的多少可以反映信用社主动筹措资金的能力。存款类负债越多,资金越稳定,信用社的支付压力就越小。其他主动性负债越多,缓解支付压力的能力越强。但目前农信社的负债结构并不尽如人意。

在农村信用社的资金来源中,存款类负债占绝对优势的地位,占比在60%-70%,且1年期以下存款的比例较高。被动负债的高比例和非稳定性给农村信用社的支付带来了极大的压力,也给农村信用社的流动性管理埋下了极大的安全隐患。再加上近两年股市行情高涨,投资基金、国债的收益远大于存款收益,由此出现了罕见的“存款大搬家”现象。据央行统计显示,在2007年4月和5月股市火爆的两个月中,我国居民储蓄存款分别下降了1674亿元和2784亿元,而在6月份居民储蓄存款搬家的现象出现了“急刹车”,1678亿元的资金重新回流到银行。但从总体来看,2007年上半年,居民户存款增加8271亿元,同比仍少增5938亿元。在存款搬家的风潮中,信用社的存款也未能幸免,被股市分流了部分资金,特别是位于县城范围内的信用社,更是出现存款下降势头。存款持续下降,使信用社的支付压力大大增加。

在一级准备金难以保证正常支付时,信用社会对外主动筹措资金,向人民银行申请再贷款或向同业拆入资金,以缓解支付的压力。但再贷款和同业拆入资金也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如人民银行的贷款规模、同业资金的充裕状况以及信用社的偿债能力等,无形中也会增加信用社主动负债的难度。

(三)资产负债结构不匹配

资产流动性的大小取决于负债流动性的大小,也可以说,负债流动性的强弱决定了资产流动性的强弱,因此,资产结构与负债结构应进行合理配置,才能做到真正的流动性管理,把流动性风险控制到最低状态。这里的合理配置除了数量匹配外,还包括结构、期限匹配。但是,农村信用社目前还没有做到资产负债结构的合理配置。具体表现在:

第一,数量不匹配。如存贷款比率过高或过低,流动性比率过高等。

第二,结构不匹配。如信用社的资金来源渠道主要依赖于储蓄存款,稳定性差,且高成本资金占主要部分;而信用社长期形成的不良贷款数量较大,占压时间较长;固定资产占用资金量较大,较多地超出了监管部门对信用社要求的固定资产比率不超过50%的比例;资金来源的短期化与资产运用的长期化之间的矛盾日益凸现;资金运用方式较单一,盈利资产主要为贷款;贷款总额中,占相当比重的是不良贷款;投资渠道没有得到运用。资金来源的过度集中与资金运用的不合理,使得信用社的营运资金越来越少,沉淀的资金越来越多,隐含的风险越来越大。

第三,期限不匹配。长款短用、短款长用的情况多有存在,不能有效地预测资金的变化情况,进而匡算头寸的多少。

二、农村信用社流动性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流动性管理意识淡薄

农村信用社管理人员的素质偏低,未能理解流动性管理的真正含义,只是简单地认为流动性管理就是保证信用社不会出现支付危机,因此,为了保证资金的流动性,往往保持较高的超额准备,以牺牲资产的盈利性为代价来获取资金的流动性,提高资金的机会成本。不能合理地预测头寸,在资金紧张时,只能被动地用高成本资金来缓解资金矛盾,更削弱了信用社的盈利能力。在资金充裕时,较少关注闲置资金的出路,缺乏高效管理意识,不能很好地把握流动性与盈利性之间的平衡关系。

(二)流动性风险管理理念滞后

流动性对金融机构来说非常重要,流动性风险管理历来被商业银行视为重中之重。流动性风险管理理论经历了资产管理理论、负债管理理论和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三个阶段。但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相继采用过资产管理策略、负债管理策略,但没有真正实施过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策略,而且我国银行业的资产、负债管理与国外商业银行不同,它不是一种流动性管理策略,而是一种总量、计划和规模管理策略,因此,迄今为止,我国商业银行还没有开展过真正严格意义上的流动性管理。而农村信用社与商业银行相比,在流动性管理方面更逊一筹,根本称不上什么流动性管理,只能算是一种粗放式管理方式而已。

(三)流动性管理指标体系有一定的局限性,难以起到准确地预警作用

流动性评价指标主要是存贷款比例、备付金比例、流动性比例和中长期贷款比例。这些指标只能从某一个侧面反映农信社资产的流动性状况,而不能全面地反映出流动性水平,更不能反映出信用社的融资能力,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1.存贷款比例的高低反映了农信社将吸收的存款用于贷款的比例。一般来说,该比例越高,说明资金运用越充分,流动性越差;比例越低,说明资金运用越少,流动性越强。但目前该比例的高低已经不能准确地反映出信用社运用资金的程度。

其一,该比例的计算依据是某一时点(月末、季末或年末)的存贷款数量。而存款的时点数由于受期末存款任务考核的影响会大大高于平时的存款余额,因此,在存款时点数额虚高的情况下,存贷款比例会有所降低。

其二,目前信用社的资金运用渠道除了以往单一的贷款渠道外,还有对外投资渠道,甚至有的信用社对外投资的数额较大,这样势必会造成存贷款比例大大降低。

2.备付金比例的高低反映了信用社留存的备付金在吸收存款总量中所占的比例,比例越高,支付能力越强,但是,该指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其一,用于计算该指标的存款总量只是账面数,而不是实际数。因为许多信用社的定期存款被当作股金纳入核算。如果将这部分存款式股金计算在内,则信用社的备付金比例会有所降低。

其二,在信用社的备付金主要来源于再贷款和拆入资金的情况下,备付金率不能客观地反映出信用社留存的备付金对再贷款和拆入资金的依赖程度,因为依靠再贷款和拆入资金而形成的高备付金率并不能代表很强的支付能力。因此,备付金率反映出的支付能力的高低带有一定的片面性。

3.流动性比例只能反映流动性资产与流动性负债之间的数量匹配关系,但不能客观反映二者在结构、期限方面是否匹配。如果流动性比例达到了流动性管理指标的要求,但二者在期限或结构上并不匹配,那么,信用社的流动性仍然不会令人满意。另外,农信社资产负债表中的流动资产项目设计不太合理,某些项目流动性较差。如待处理抵债资产从本质上说是农信社的逾期贷款和呆滞贷款形成的,这些抵债资产的变现能力差,且变现过程中的成本也很高,因此,将这部分抵债资产列入流动资产项目,一是虚增了流动资产的总量,二是提高了流动性比例,造成农信社流动性很强的假象。目前,许多农信社流动性比例较高均与此有一定的关系。

4.流动性管理指标以固定的比例作为最低评价标准不尽合理。这是因为,信用社的流动性风险要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如果指标高于最低控制比例,并不能说明信用社就没有了支付风险;如果指标低于最低控制比例,也不能说明信用社一定会出现支付危机。

虽然评价流动性管理的指标体系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在实际工作中,各信用社又要按照要求去套用、完成这几项流动性指标,并以此作为评价流动性管理水平高低的依据,这样,自然就失去了流动性管理的真正意义。

(四)流动性管理的信息不充分

信息充分是流动性管理确保有效的前提和基础。目前,农信社的统计数据和报表信息主要是时点数,无法反映农信社在一段时期内资金的变化情况或资金的流量情况。运用这些资金的时点状态来作为判断信用社流动性状况的依据,是不能准确判断信用社的支付能力的。信息的不充分大大限制了信用社对流动性风险的防范能力,在出现支付问题时,监管部门也很难准确区分农信社是暂时的流动性不足还是清偿能力不足的状况。

三、加强流动性管理的措施

(一)树立正确的流动性管理目标,增强风险管理意识

正确的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目标应该包含两层含义:

其一,适度控制存量。“适度”的存量不仅是合理的也是必要的,存量过大,流动性过高,就意味着农信社盈利性丧失,利润降低;反之,存量过小,流动性不足,客户合理的流动性需求得不到满足,又必然危及农信社的正常经营,甚至使其陷入流动性危机。

其二,适时调节流量。当资金流入量大于流出量而导致资金盈余时,需要及时调度资金头寸,扩大对盈利性资产的投入,以保持资金存量的适度性;当资金流入量小于流出量而导致资金存量不足时,就必须以较低的成本、较快的速度弥补资金缺口,以重新建立平衡。

风险管理是农信社经营的一个永恒的主题,不能有丝毫的懈怠。流动性风险是农信社其他风险的集中和最终表现,危害甚大,信用社应对此有充分的认识和警觉,主动采取措施控制流动性风险。因此,农信社应加强风险的宣传教育,强化流动性风险管理意识,牢固树立风险第一的思想,在经营中力求稳健,正确处理好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关系,在确保资金安全和正常流动的前提下,提高农信社的盈利水平。

(二)采用主动的流动性管理策略

一是要实行资产与负债的精细化管理,实现资金来源与资金运用在期限、利率、规模等方面的合理匹配,使资产与负债保持均衡状态。

二是要实行资产的主动管理,在资金的运用上预先规划,综合统筹,运用渠道多元化,使不同的资金运用渠道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建立起快速有效的调整机制。

三是要处理好三个关系,即处理好富余资金在信贷市场、债券市场和货币市场之间的收益分配和风险均衡关系;处理好保证支付与对外资金运作之间的关系,即如何在保证支付、减少头寸闲置的基础上,实现对外资金运作数量的最大化;处理好资金管理中流动性与盈利性的关系,即建立多层次的流动性储备,实现流动性与盈利性的协调管理。

(三)增加流动性管理的工具,多渠道化解流动性风险

第一,要提高债券持有量,增加二级准备,实现流动性和盈利性的有效组合。国债、金融债券属于二级准备,既具备较高的流动性,又具备一定的盈利性和安全性。农信社购买债券,参与债券市场的交易(如债券回购、现券买卖等)既有利于资金头寸的灵活调度,增强流动性,又能够有效地降低经营成本,实现利润最大化。

第二,要积极参与货币市场,拓宽流动性供给的渠道。快速发展的国内货币市场(同业拆借市场、同业票据市场等)为农信社提供了多种资金融通的渠道。资金规模较大的市联社可以直接参与货币市场的交易,使它成为提高资金运用效率,优化资产结构的有效途径;资金规模较小的市联社可以通过委托代理的方式间接参与货币市场,化解流动性风险,降低交易成本。

(四)制定合理的流动性计划

为了提高流动性管理的效率,农信社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流动性计划。要根据各方面的信息,预测农信社未来的流动性缺口;经过对成本和收益进行分析比较后,从中评选出最优的获取流动性的方式;在对未来的流动性进行预测与流动性来源进行分析的基础之上,制定出与农信社整体发展计划相符合的长期流动性计划,然后将长期的流动性计划分解成较短期的流动性计划以便于实施。在执行过程中,农信社可以根据经济、政策及市场的不断变化,依据实际情况对流动性计划不断加以修正。

当然,预测未来一定时期的流动性需求,制定合理的流动性计划并不是农信社的最终目的,这些只不过是满足流动性需求、最大限度地减少流动性风险、保证既定收益的手段。

(五)科学合理地匡算头寸

流动性管理的关键环节就是对头寸的匡算。科学、合理的头寸匡算是保证流动性、实现盈利性目标的重要手段。对头寸的匡算可以区分为短期匡算和中长期匡算两种情况。

短期头寸的匡算是通过测算短期内农信社在央行的存款增减变动量来进行的,预测期一般在7天以内。在测算时,应尽可能周全考虑直接影响头寸变化的各项因素,才能保证头寸匡算的准确性。在日常管理中,应由各基层信用社根据本社短期内现金流量的变化情况,进行资金头寸的每日预测、分析和上报,联社根据上报的情况编制短期头寸变动表来进行每日的估算,从而实现全辖头寸的及时调度。

中长期头寸的预测是通过预测一段时间内存贷款的变动趋势来进行的。在实际操作中,市联社可通过对贷款的统一管理来掌握其变动的主要情况,而总存款变化的预测则主要考虑季节性因素。通过抓存稳贷,合理安排贷款期限等措施来保障长期流动性。

(六)完善流动性风险的分析指标体系,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系统和应急处置机制

第一,完善流动性分析指标体系,做好对流动性的预测和分析。流动性分析指标是流动性管理者的决策依据,信用社应该完善流动性分析指标的不足,借鉴西方商业银行成熟的经验,采取科学的预测和度量方法,建立一套科学实用的流动性预警界定监测指标体系,以便在日常业务管理中准确地监测和分析流动性风险。

第二,建立科学有效的风险预警系统。市联社根据各项流动性分析指标进行流动性风险的综合评估,在综合评估的基础上建立流动性风险的预警系统,准确地监测流动性风险,一旦发现风险达到警戒线就及时发出预警,以争取时间采取有效补救措施,尽量把风险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5.流动性风险处置预案 篇五

措施和风险处置预案

为提高临床科研中使用医疗技术产生的医疗风险的处置能力,确保患者安全,结合本院实际,制定本预案。

1、成立医疗科研安全领导小组,由院长任组长,科教科长兼医务科长任副组长,护理部主任、质控部主任、院感办主任为成员,临床科研项目承担科室主任为当然成员。院长为风险预防及处置第一责任人,协调应急期间各个科室的工作,全面负责科研性临床医疗风险的防范和处置工作。医疗安全领导小组办公室设科教科,负责日常工作。

2、医疗安全领导小组为临床科研医疗风险应急处置的指挥协调机构,主要工作职能为防范和妥善处置科研性临床风险。

3、科研性临床医疗研究开始前需要制定研究方案,提交可行性及安全性论证报告,报请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后实施,必要时报区卫生局审批或/和备案。

4、临床科研开始前,研究者必须向受试者提供有关治疗方法、可能存在的风险以及受试者的权利和义务等,使受试者充分了解后表示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后方能开始临床研究。

5、对科研型临床医疗风险的应急处理应遵循以下原则处理:

(1)收集信息,重在防范。督促各个科室及时报告实验性临床医疗研究的风险信息,做到信息监控到位,风险防范有效。

(2)及早预警,及时处置。临床科室加强对风险的监测,定期监查,一旦发现问题,及时向科主任报告,并采取果断措施,及时控制和化解风险,防止风险扩大和蔓延,将风险降至最低。

(3)定期对风险进行评估,并提出防范风险的整改措施。

6、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应停止该项科研性临床医疗研究,立即向医疗安全领导小组报告,启动应急处置预案。

(1)从事该项科研性临床医疗研究的技术人员或者关键设备、设施及其他辅助条件发生变化,不能正常开展临床研究或可能会带来不确定后

果的。

(2)发生与该项科研性临床医疗研究直接相关的严重不良后果。

(3)试验过程中发现该项科研性临床医疗研究存在伦理缺陷。

(4)该项科研性临床医疗研究存在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隐患。

(5)该项科研性临床医疗研究临床应用效果不确切。

7、科研性临床医疗风险应急处置程序和措施。

(1)各科室一旦发生科研性临床医疗风险,应停止该项科研性临床医疗研究,相关医务人员立即向科室负责人及医疗安全小组报告,非正常行政上班时间汇报总值班,由总值班逐级上报,并按照规定程序开展工作,启动风险处置预案。

(2)相关科室医务人员必须在24小时内将书面材料送交科教科。科教科接到报告后,应立即组织相关部门进行调查、核实,并及时将有关情况向院长报告,评估风险危害程度,提出风险整改措施和处理意见。

(3)当发生科研性临床医疗试验有可能造成人员伤亡时,应立即采取措施,保护患者。在应急救援行动中,快速、有序、有效地实施现 场急救伤员,降低伤亡率、减少事故损失。

(4)做好风险调查研究,研究分析该项科研性临床医疗研究的安全性、应用效果,并提交医学伦理委员会讨论,是否终止该项科研性临床医疗研究。

8、做好科研性临床医疗风险防范工作:

(1)进行科研性临床医疗研究前要保证患者和家属的知情同意权。要向患者充分并客观的说明科研性临床医疗过程和知情同意书中的各项内容,取得患者和家属的信任,使患者懂得医疗过程中的风险要医患共同承担并签字同意后方能开始实验研究。

(2)进行科研性临床医疗研究必须遵循本院发布的新技术准入制度,严格按照治疗规范操作。

(3)要建立针对各种意外情况和不良事件的处置预案。

(4)严格掌握手术或有创操作的指征,术前充分评估患者的病情,排除手术或有创操作的禁忌症。

(5)特殊体质及疑难、复杂患者,术前一定在相关科室会诊基础上,进行术前方式讨论,并要有备选方案应急准备。确定手术方式、术中和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意外情况以及拟采取的防范措施。

6.应急突发处置预案 篇六

维护驻勤单位正常工作、生活秩序,制止一切扰乱、破坏秩序的行为,确保客户单位设施不受侵害,保护员工人身财产安全,是保安服务的基本职责和首要任务。为了及时、妥善地处置各类突发性情况,确保一旦发生应急突发情况时,能真正做到指挥得力、组织有序、信息灵敏、处置得当,提高保安队(班)的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置能力,确保客户单位的人身和财产安全,根据国动产业园的实际情况,制定本预案。

第一节 处置原则

总的原则是发现要早,处置要好,千方百计地防止事态扩大,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和财产损失。

(一)整体作战原则。应急突发情况发生后,驻勤保安队(班)必须在公司和客户单位主管部门的统一领导下,分级负责,各司其职,形成合力,确保有序、高效地开展应急处置工作。保安员不得擅自处理重大应急情况。

(二)快速反应原则。处置应急突发情况,要做到早发现、早报告,边行动边报告,确保信息畅通,闻警而动,力戒反应迟钝,错失战机。

(三)因情施策原则。遇到原因、性质较为复杂的应急情况时,应坚持因情而异,因地制宜,根据现场情况灵活应对,不可死板教条。

(四)密切配合原则。驻勤保安队(班)长是处置应急情况的指挥者和第一责任人,在确保所属保安人员拉得动、用得上的同时,要接受客户单位领导和主管部门负责人的调动、指挥,与客户单位协调一致地做好应急情况处置。队(班)长不在时应指定负责人。

(五)以人为本原则。牢固树立救人第一的观念,坚持把救死扶伤,保障人员生命安全作为首要任务,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事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六)恪尽职守原则。面对突发情况,全体保安员必须服从命令,听从指挥,挺身而出,尽职尽责,迅速赶到应急现场。对不听指挥,擅自离岗,甚至临阵脱逃者,一律严肃处理。

(七)自身防护原则。处置应急情况重在沉着冷静,不能盲目蛮干。要对突发事件可能造成的伤害和风险作出准确判断,采取稳妥、科学、适度的方式进行处理,避免因防护措施不当造成自身伤害。第二节 火险的应急处置预案

1.执勤人员发现可以控制的较小火险,应马上采取有效措施,利用灭火器材将其扑灭,事后立即向保安队(班)长报告。

2.一旦发现火势较大无法控制的火险,第一发现人要沉着冷静,头脑清醒,立即向中控室和保安队(班)长报告,同时利用现有消防设备扑救,尽可能阻止火势发展。

3.中控值班人员监控到火险或接到报警后,要迅速报告保安队(班)长,按照保安队(班)长指令,向客户单位领导和主管部门负责人报告情况。

4.保安队(班)长接警后,应边向客户单位领导报告,边紧急集合备勤人员迅速赶到现场控制秩序。

5.火灾现场陆续蔓延扩大,保安队(班)长在征得客户同意后,立即拨打火警电话119求助,讲清火灾准确地点和程度并派人接应消防车辆。

6.保安人员在消防人员到达事故现场之前,根据不同类型火灾,采取不同的方法灭火,并尽力撤离周围易燃可燃物品,防止火灾扩大。

7.快速有效做好人员疏散工作。根据火场地形和房屋结构,立即打开安全通道,以最快的速度将火场区域内人员及时带到安全地带。

8.疏导人员、搬运物资、抢救伤员等自救行动时,要视情而动,注意自身安全,不能盲目蛮干,条件不允许时应尽快撤离火灾现场,防止二次伤害。

9.执勤人员和增援的保安人员要做好现场警戒工作,阻止无关人员进入火灾区域,防止不法分子趁火打劫。

10.消防人员到达事故现场后,要听从指挥,积极配合专业消防人员完成灭火任务。

11.灭火结束后,继续保护好现场,协助客户和有关部门做好火灾原因的调查和善后工作。

第三节 爆炸或其它危险物品的处置预案

1.巡逻人员或执勤人员一旦发现可疑爆炸物或其它危险物品时,首先保持沉着冷静,立即用对讲机通知保安队(班)长。

2.保护好现场,并进行进一步观察,在没有确定危险物品前不得声张,不需告知客户单位。

3.经细致观察确系危险物品后,执勤人不得私自进行处理,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4.保安队(班)长用对讲机或电话通知客户单位主管部门负责人,在征得主管部门负责人同意后电话报警(110)。

5.通知应急小组成员迅速赶到现场,视情组织客户单位员工疏散。6.专业人员赶到后,要听从指挥,协助做好排险工作。7.设置警戒线,控制无关人员进入,防止不法分子趁机捣乱。

8.排险结束后,保安队(班)长应及时将事情经过、处置情况以及好人好事向公司管理部报告。

第四节 执勤区域被盗的处置预案

1.中控监视和巡逻人员,都要认真负责,力争第一时间能发现偷盗嫌疑人,及时制止被盗问题的发生。

2.执勤或巡逻人员发现正在偷盗的嫌疑人,在判明其未携带凶器的前提下,应立即当场抓获,连同证物送交客户单位或公安机关处理。

3.发现团伙作案时,应立即向保安队(班)长报告,若嫌疑人身带凶器不能蛮干,先好言相助将其稳住,机智灵活地拨打110报警,等候公安机关处理。

4.对执勤区域已经发生的被盗问题,无论是中控、巡逻、执勤人员,第一发现人必须立即报告保安队(班)长。

5.保安队(班)长接报后迅速报告客户单位主管部门,并带应急小组赶赴现场,做好现场保护工作。

6.加强各出口人员控制,并视情组织应急小组进行搜捕,防止盗窃分子趁机溜走。

7.在征得客户单位同意后,向属地公安机关报警并配合公安机关和客户单位做好善后工作。

8.处理完毕后,将抓获犯罪嫌疑人情况,被盗情况以及见义勇为的好人好事向公司报告。

第五节 一般突发情况处置预案

1.保安员执勤时与对方发生纠纷的处置:遇到按客户单位规定执勤,对方不理解无理取闹的,保安员要保持冷静,耐心劝解,争取对方理解;对态度蛮横、不听劝阻、胡搅蛮缠的,执勤保安要克制,避免和对方发生肢体接触,防止矛盾激化;对恶意伤人或动手打人的,要及时报告保安队长和客户单位领导,并将闹事者扭送公安机关。

2.聚众打架斗殴的处理:立即向保安队(班)长报告,劝阻打斗,劝散围观人群;保持中立态度,尽量保护自身安全;对方不听劝阻,事态难以控制时应迅速报告客户单位和公安机关,如有重伤者应打120或999电话求救;协助公安机关勘查打斗现场,收缴各种打架斗殴工具,辨认为首分子。

3.对醉酒滋事和精神病人闯入执勤区域的处置:进行劝阻或拦阻,让其离开保安目标区域;及时通知醉酒者和精神病人家属或工作单位将其领回;如有危害保安目标或危害社会安全的行为,应马上向保安队(班)长报告,并视情打110电话报警。

4.对执勤区域内存放车辆着火的处置:及时用干粉灭火器、泡沫灭火器或石棉毯将着火车辆火源扑灭;发现车辆漏油或油箱着火及时用沙土或干粉、泡沫灭火器将火源扑灭,并迅速撤离现场远距离现场监控;向保安队(班)长和客户单位主管部门报告情况。

5.保安队(班)长对保安队员之间打架的处置:保安队(班)长现场发现队员打架应立即制止;不在现场接到报告后应快速赶赴现场制止;对因打架受伤的队员要亲自或派得力骨干陪同前往医院检查、治疗;分清责任,客观公正处理并做好思想工作,防止事态扩大;一般性打架事后应向公司管理部报告,有事态扩大的情形时,要边处理边向公司管理部报告,杜绝隐情不报或急情缓报。

第六节 楼内停电时的处置预案

1、国动产业园所有保安员,无论谁发现电力故障后,都要及时向带班班长报告,带班班长要立即通知工程部值班人员及时前往抢修。

2、派人值守办公室、值班室,耐心接待住户和商户询问,做好解释和疏导工作,防止与商户发生冲突,做好解释工作,稳定商户的情绪。

3、作好楼层的巡视检查,防止盗窃、火灾等事故发生,采取准备临时照明,防止顾客私自使用打火机等明火。

4、做好引导人员的疏散工作,严防有人制造混乱,浑水摸鱼,必要时关闭大门,维护现场秩序,指明安全通道。

5、检查电梯是否困人,如有人被关,按电梯困人应急处置预案进行解救。

6、做好记录,向上级领导报告。

第七节 电梯困人的处置预案

1、当接到有人被困电梯或通过监控系统观察到有人困梯或因突然停电引起电梯

困人时,应立刻报告监控室,察看轿箱的闭路电视或录象,确定困人的电梯编号、梯

内情况及所停位置;若不能通过闭路电视确定困人电梯编号及所停位置时,应派人到

楼层现场查找轿箱所停位置。

2、利用电梯对讲或其它方式,通知轿厢内的乘客保持镇静,并说明轿厢可能随时移

动,不必惊慌,与被困者保持联络,尽量安抚。

3、当现场应急人员无电梯操作证时,现场人员应立即向带班班长报告,通知有

电梯操作证的保安员到达现场,并通知维修保养分包单位迅速赶到现场救人。

有电梯操作证的保安员,按以下步骤实施救援:

4、确认故障电梯号及该电梯所停层数(如N层),并通知乘客“救援在进行中”。

5、到停层的上一层(N+1层),用专用钥匙打开该电梯的厅门。

6、进入轿厢顶,将“检修开关”转到“检修”位置;注意:“检修开关”未转到“检

修”位置时不得关厅门,以免电梯突然运行。

7、关上厅门,按“上行”或“下行”按钮,将电梯轿厢在最近楼层平层。

8、将“门机开关”打开,用手盘动门机将门推开放人。

9、放人完毕,将“检修开关”转回正常位置。注意:此时要保持厅门为打开状 态。

10、将“门机开关”复位,关好厅门。机房操作手动放人程序:

11、如轿厢门处于半关闭状态,则应先将其完全关闭。

12、利用电梯对讲或其它方式,通知轿厢内的乘客保持镇静,并说明轿厢可能随时移 动,不必惊慌。

13、进入机房,关闭该故障电梯的电源总开关。

14、插入松抱闸手柄,并小心将抱闸撬开。

15、根据负载情况盘动飞轮,使电梯降(或升)至最近一层门口为止(由钢丝绳上油 漆标志确定)。

16、打开厅门及轿厢门放出乘客。

17、用手把门关好。

18、确认所有楼层电梯门锁好。

19、维持电梯电源切断状态。

20、放人完毕后通知电梯维修保养单位对故障电梯作进一步检查。

21、当被困者被救出后,须向受困人员赔礼道歉和询问是否有任何不适、是否需

要帮助和是否受伤等。若有人受伤,视伤情采取相应措施,将伤员送往附近医院救治。

22、如属电梯故障应立即停止该电梯的使用。若故障在短时间内无法排除,有物业服务中心应及时在相关公告信息牌上和各楼层电梯厅门发出通知向受影响的办公人员(办事人员)进行告示,做好办公人员(办事人员)的解释工作,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安排和引导办公人员(办事人员)使用电梯。

23、对停止运行的故障电梯或在电梯维修时,应在适当的位置设置警示牌或警戒线。

第八节 交通事故的处置预案

1、国动产业园所有保安员,如发现交通事故后,立即报告带班班长,班长接报后,迅速赶往现场,查看客户受伤情况。在第一时间通知保安队长及保安部,保安部接报人员须及时将情况报上级领导(即为现场指挥)。

2、现场指挥立即赶赴现场,了解情况,弄清事态原委。

3、现场指挥报告保安部经理,同时报物业部经理,并随时报告处理进展。

4、保安部经理接报并了解具体情况后,视情立即赶赴现场指挥救援工作,同时报国动产业园高层领导。

5、如客户受伤严重,迅速拨打120急救电话或联系国动产业园车辆将受伤客户送往医院救治。

6、客服人员接报后,立即通知客户所在单位及其他相关单位,通告事件情况,并协助现场指挥控制事态。

7、保安人员接报后立即疏散人员,并以警戒带对事故区进行隔离,现场看守,以防误入,同时对肇事车辆严加控制,防止其逃逸。

8、现场指挥通知大门岗保安在120到达时,随车带领至事故现场。

9、如双方对事故责任存在异议,保安部须报110,由警方负责处理。

10、事故处理完毕后,由现场指挥或国动产业园安委会将处理结果报公司高层领导。

上一篇:关于提升公务员职业道德水平的思考下一篇:我们的校园初三作文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