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审计监督(共8篇)
1.加强审计监督 篇一
加强审计管理谋求监督实效
审计的作用是指审计的监督作用,是行使审计职能、完成审计任务、实现审计目标过程中所产生的作用。在我局的审计业务管理工作中,我们始终围绕在充分发挥监督职能中‚求实效‛这一目标,认真履行职责,深化审计转型,着力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和队伍素质建设,充分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全力在‚争创强县‛这一工作中服好务。
我局在贯彻国家审计准则、加强审计业务管理工作中的做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加大审计队伍建设力度
一是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服务县域发展。统筹做好各项审计工作,稳步开展预算执行、财政财务收支审计,有序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加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审计力度。进一步加强、完善和落实服务县域发展的工作措施,充分发挥审计监督服务职能。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准则》规范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执行审计业务的行为,合理、适度的运用审计执法自由裁量权,增强执纪执法的准确性、灵活性,维护国家经济秩序的稳定和被审计单位合法权益,为县域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二是以‚三为‛主题实践活动为载体,加强思想建设。结合全县开展的‚创先争优‛活动,密切联系审计工作实际,加强职工思想道德建设,发挥预防、揭露、抵御的‚免疫系统‛功能,使审计队伍立足监督职责、服务发展大局的工作方向和思路更加明确。定期将为党员干部上一堂‚重温入党誓词,坚定理想信念‛党课,庆祝建党90周年。
三是以学习培训交流为手段,加强能力建设。以提高审计人员依法审计、学习创新、沟通协调、自我约束四大能力为重点,加强审计队伍能力建设。坚持年初、年中、年末集中培训的做法,多形式、多渠道开展学习教育培训。鼓励自学,本着‚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拓宽知识视野,增强业务素质。加强实践锻炼,抓好审前研讨、审中碰头、审后总结三个环节,注重在实践中锻炼提高业务能力。定期开展轮岗交流,通过轮岗交流,培养锻炼审计干部综合能力,加快干部成长成才,增强审计干部队伍建设的活力。
四是以推进文明创建为契机,加强作风建设。坚持以创建文明单位和党建工作先进支部为载体,加强机关党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风气。营造严谨细致、客观公正的审计作风;营造求真务实、低调高效的工作作风;营造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生活作风。
五是以制度监督为重点,加强廉政建设。严格纪律要求,全面执行《审计人员执法过错追究制度》等制度。审计机关做到‚四个带头‛即带头执行预算法,带头规范津补贴,带头规范经费来源,带头加强财务管理;审计人员做到‚三个管住‛,即管住自己的嘴不乱吃,管住自己的手不乱接,管住自己的腿不到不该去的地方。实现审计事项无诉讼、审计廉政无举报、审计作风无投诉,树立清正廉洁的执法形象。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
一是加强党风廉政教育。认真组织学习《审计人员廉洁从政手册》和《审计干部反腐倡廉教育警示录》,促进审计人员依法、文明、廉洁从审。落实‚四必谈、一堂课‛廉政教育制度,即重大节日期间、干部提拔任用前、审计进点前、对发现轻微违规违纪的审计人员必进行廉政教育谈话,以及党组成员定期讲廉政党课制度。
二是加强廉政制度建设。进一步加强预防制度建设,把‚强化审计监督,构建国家审计‘免疫系统’‛和‚规避审计风险,构建审计机关风险防控机制‛作为预防腐败工作的重点,采取有效措施抓好落实。进一步完善和细化廉政纪律。健全审计纪律执行情况自报制度,处室领导和审计组长审计结束后应主动向分管局领导、纪检组长汇报廉政纪律执行情况,并完善审计组外勤经费自理规定和监督检查制度。
三是加强干部作风建设。坚持把维护党的政治纪律摆在首位,全力保证中央、省、市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到位。
严肃组织人事工作纪律,严格执行‚5个严禁、17个不准和5个一律‛的要求,用铁的纪律保证选人用人风清气正。积极推进绩效考评工作,认真抓好机关效能建设和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把治庸治懒、优化服务、提高效率贯穿于机关作风、效能建设的全过程。
四是加强监督检查。认真贯彻党内监督条例,加大治理庸懒散力度,不断深化机关效能建设,落实审计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促进审计人员认真履职,防范审计风险,落实审计项目进度情况通报制度,加大对审计项目进展情况的督办。另外,畅通纪检监察信访举报渠道,按照有纪必依、执纪必严、违纪必究的要求,认真受理涉及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的举报,切实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
五是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制。认真学习贯彻新修订的《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紧紧抓住责任明确、责任分解、责任考核、责任追究四个关键环节,推进反腐倡廉任务的落实。全面履行纪检监察两项职能,注重发挥行政监察职能作用,积极适应形势和任务发展需要,全面履行党章和行政监察法赋予的职责,同步推进党的纪律检查工作和行政监察工作,最大限度地发挥党政监督的整体效能。
2.加强审计监督 篇二
一、审计整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 审计整改不彻底
审计整改工作作为实现审计整改效果的最终环节, 负责对审计工作过程中对于被审单位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的整改意见进行相应的时间纠正和改进工作, 是帮助被审单位实现更优质更完善的内部管理的重要环节, 全面的整改会促进被审单位长期稳定的发展。但是现实情况时, 很多被审计单位和部门仍然存在敷衍了事的态度, 对于单位内部存在的问题区别的对待和整改, 导致整改工作的开展过程中, 存在很多整改不彻底的现象。很多单位和部门只对认为重要的环节进行整改, 对不重视的环节放任不管或者应付整改, 没有成效。还有一些被审单位对于提出的整改意见和要求如果难以操作时, 如对往年的错误进行整改和对款项的追回工作等, 实施难度大, 企业单位人员态度消极, 整改工作收效甚微。总之, 因为种种原因, 导致审计整改工作在单位内部的进行最终只能实现部分整改工作的完成, 另外一部分由于操作难度大和不重视等原因没能得到有效纠正和改善, 审计过程的整改结果是整改不彻底, 导致审计效果不能全面实现, 审计的最终意义不能得到全部实现。
(二) 审计整改意识不到位
被审计单位的审计整改意识不到位也是导致审计整改工作效果不佳的原因之一。被审计单位工作人员意识到审计结果中所指出的单位内部存在的问题, 但是并没有引起重视, 也没有想办法进行整改和补救, 而只是知道并任其发展, 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内部人员的怠慢态度会直接影响到审计整改工作的实施和实现。导致审计工作的发展存在很大的不平衡, 对审计整改工作重视的单位和部门的审计整改工作得到大力的施行, 整改效果好, 对审计整改工作不重视的部门审计整改工作就很难开展, 效果差。被审计单位的意识和态度也是决定一个被审单位整改的效果和审计工作额效益。
(三) 审计整改方式不科学
审计整改工作整体实力较弱, 效果不明显, 主要也因为整改方式存在很多的不科学的地方, 导致整改工作的效果得不到实现。审计整改工作是审计机关对于被审计单位和部门的审计工作的一部分, 是针对审计发现的问题, 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管理上的改善, 帮助被审计单位实现管理水平的提高。因此, 整改的主要操作者应当是单位人员, 审计机关的工作是提出并指导整改办法和进行整改工作监督和效果评价。但是, 大部分单位和部门则认为审计整改是审计单位和审计人员的工作, 在整改过程中配合度不够, 审计工作的开展全部依赖于审计人员和审计机关进行, 这种状况会导致被审计单位的审计整改工作无法得到大力实施并无法取得预期的整改效果, 被审计单位的主管能动性和在审计整改过程中的积极性和参与的主体性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 整改的办法和措施也不能够在单位内部得到很好的施行, 整体审计整改工作方式不科学导致整改效果不佳, 不能够在单位内部管理中的到真正的实施, 成为一项形式工作而已。
二、审计整改中审计监督的重要性
由于审计整改工作的特殊性质, 在审计整改工作的开展过程中, 审计人员主要是处于建议和指导整改的地位, 实际的整改工作还需由单位内部工作人员主导完成, 在这个整改实施的过程中, 审计人员对于单位工作人员的整改活动实行的是跟踪监督和评价督促完成的任务, 整个整改的过程就是一个审计监督, 评价的循环过程。在这个过程之中, 审计整改人员实际上一直发挥着审计监督和评价的作用, 而审计整改的主体应当是被审计单位的相关工作人员。由此可见, 在审计整改的过程中, 审计监督的作用是巨大的, 它贯穿于整个整改的过程, 监督职能的发挥直接影响到整改的效果, 审计监督在审计整改的真个过程中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审计整改工作作为整个审计工作的最终环节, 是决定审计工作能够确实落实到位实现审计成果的重要环节, 审计工作的最终目标能否实现完全取决于审计整改的效果, 而审计整改的效果好坏则完全取决于审计监督能力的发挥, 审计监督职能发挥作用的大小是决定审计整改成败的关键因素。审计机关对于审计整改结果的好坏的评价, 还要依靠审计监督工作的监督和评价职能。对于单位的审计整改工程的进度的检查, 整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整改方式上需要改进的地方以及被隐藏的问题, 单位人员消极整改的问题, 都会在审计监督的作用下一一显现出来。并且, 对于审计整改完成后, 新的工作规章和要求有没有在单位内部得到良好的实施, 以确保先进的合理的管理办法在单位内部的有效进行, 也可以通过审计监督进行全面的检测和监控, 了解到整改后整改内容的实际实施不够, 不仅具有事中监督的作用, 同时也具备事后监督的功能。
审计整改过程中, 常常出现被审计单位将整改工作全权认为是审计机关的责任和工作, 不能够积极配合, 作为整改的主体在审计人员的指导下进行积极的整改工作, 导致整改工作常常不能很快进行并迟迟达不到整改的效果。在这时, 审计监督同样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审计监督职能负责对单位内部整改的现状进行跟踪监督, 对于整改的进度进行评价, 并可直接上报单位上级领导, 这样的形式让整改工作拥有了更多的透明度, 单位人员在监督和压力的双重督促下, 可以提高整改的效率, 对于整改过程中存在的内部贪污腐败的问题也可以及时反映出来并能够及时进行处理, 这样的方式提高了审计整改工作的透明度, 可以更好地促进审计整改工作的进行, 让审计整改工作确实在单位内部在进行, 让审计整改工作落到了实处, 审计监督为审计整改的促进提供了莫大的支持。
三、加强审计整改, 充分发挥审计监督的措施
(一) 加强审计整改工作的重要性认知
审计整改工作是个浩大、复杂, 但是十分有效的工作, 充分认识到审计整改工作的重要性是进行审计整改工作的思想准备, 即单位工作人员对审计整改工作的主体地位认知和审计人员在整改过程中的指导、监督和评价职责的认知。审计整改工作需要两方的相互配合, 紧密合作, 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显著的效果。只有单位相关负责人员关注审计整改工作的重要性, 审计整改工作才能够在单位内部进行并全面落实, 整改工作也才能够取得预期的效果, 只有审计人员的指导和监督, 审计整改工作才能更加顺畅正确的进行, 在中间环节上遇到的问题才能运用更加科学合理的整改方式, 整改后的单位内部管理才会更加先进和完善。总之, 审计工作是一套系统的全面工作, 光靠个人的努力是不够的, 审计整改和先进管理的实现是作为现代化的单位的迫切需求, 它需要全体被审计单位工作者与审计整改人员的默契配合, 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二) 在制度和机制上进行完善
审计整改工作的实施光靠个人的力量是很难全面实现并取得很好的效果的, 要想实现整体审计整改水平的提高, 就必须在制度和机制上进行完善。目前的审计制度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审计整改的实施中存在很多问题, 成为审计工作的最薄弱环节。应当从制度上进行完善和加强。在审计整改工作中, 要求被审计单位的主管部门进行单位整改工作的问责制, 将具体的整改工作划分到个人, 方便审计整改工作在实施过程中, 能够具体到个人, 方便管理和有方向的监督和评价工作的开展, 来自领导层的压力会让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效率更好, 大大加强整改工作的效率和管理能力。另外, 审计整改工作还应当做到边整改边完善, 在整改的同时, 关注已整改项目的完善程度和实施效果, 对不能够很好实施或者仍然存在问题的项目进行帮助和指导, 保证整改项目能够在单位内部落实到管理之中, 而不是流离于形式。
(三) 加强审计执法力度
审计整改工作的完善, 除了主观上的努力和制度上的完善之外, 客观审计法律制约力和执行力的加强也是十分重要的。审计工作开展过程中, 存在很多被审计单位不按照整改意见进行整改的现象, 甚至还有很多的单位和部门被反复进行审计监督和审计整改督促之后, 仍然不采取相应的整改措施, 导致屡查屡犯的现象严重, 这是导致审计整改工作无法落实到位的不良现象, 光靠审计人员的整改意见和监督力量是不够的, 有力的审计执法力度在这种情况下是非常必要的, 它可以按照被审计单位规定期限和要求执行的审计整改要求, 对不履行的单位和部门责令执行, 严肃处理, 并加大监督和惩罚力度, 引发追击责任人的责任, 实行问责制, 对于情节严重的单位和部门予以严肃的惩罚, 并责令其迅速整改, 树立审计的权威性。
(四) 进行内外兼治的审计监督管理
审计整改工作是否能够如实完成并取得预期的效果, 完全依赖于审计监督职能的发挥。因此, 审计整改的重点就是加强审计监督职能的发挥。要做到全面履行审计监督的作用, 要做到内外兼治, 联动跟踪检查, 各方面全面监控的综合治理办法, 只有实现了全面的审计监督, 才有可能实现全面的审计整改, 在审计整改报告做出之后, 审计监督的工作职责就开始了, 首先要根据报告中所提及的具体问题和整改要求进行每项具体工作的进度追踪和督促完成, 切实做到跟踪检查, 对于每项具体的整改措施都要进行整改效果检查和评价, 逐步推动被审计单位的整改能力和管理能力加强, 提高被审计单位的自主整改能力。并同时组织纪委等监察部门进行联动检查, 对存在的问题进行问责和披露, 给被审计单位的整改工作带来外部监督的压力和执行力, 这样的内外联动的兼治检查方式会有更好的督促效果, 更有利于单位内部整改工作进行的积极性和整改效果的实现。建立专门的联动检查机制, 进行内外部合作的共同监督工作, 对被审计单位的整改成果进行公开的披露和追踪落实到位, 不仅强大了监督的能力, 更是通过强大的内外部共同力量推动审计工作在单位内部得到真正的落实。
四、结束语
加强审计整改工作, 要避免整改工作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 要充分发挥审计监督的作用, 通过加强认识审计整改和审计监督工作的重要性, 在制度和机制上完善审计整改工作, 从法律层面上加强审计整改工作的执法力度, 并进行内外兼治的审计监督管理工作, 从而在审计监督作用的从分发挥下实现审计整改工作的全面实施和落实, 达到更好的效果, 最终实现整个审计工作的最终目标, 实现审计整改能力的提升和审计水平的全面提高。
摘要:审计整改工作是审计部门依据审计法规和相关规定进行审计所提出的建议和相关的处理决定。审计整改是在审计工作之后对单位内部的违法违纪行为和公司内部制度上存在的问题进行纠正和改善的过程, 是对审计工作成果的在巩固和保证, 是整个审计工作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但是, 审计整改工作的开展却存在很多的问题, 成为审计工作的一个薄弱环节。文章主要针对审计整改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 分析得出必须充分发挥审计监督作用, 加强审计整改的各方面工作效益, 全面促进审计整改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审计整改,审计监督,存在问题,整改措施
参考文献
[1].冯萍.会计信息质量与审计[J].茂名学院学报, 2010 (2) .
[2].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审计整改工作的意见[N].甘肃日报, 2010-11-23.
[3].刘伟, 孙佳薇.突出整改重点加强整改监督[N].黑龙江日报, 2010-08-16.
[4].罗延博, 张帆.审计学案例教学法初探[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 (2) .
[5].何健.实施能源审计, 促进节能降耗[J].节能, 2010 (7) .
[6].翟翠娟.推进我国环境审计的建议[J].硅谷, 2010 (11) .
[7].王思卉.关于如何完善会计监督体系的几点思考[J].中国外资, 2011 (8) .
[8].白志鸿.浅谈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下旬刊) , 2011 (7) .
3.加强对科研经费的审计监督 篇三
科研经费使用中的财务违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滞留经费、延缓拨付。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对财政拨付资金未能及时拨付,将资金滞留在主管部门。
(二)挤占经费、挪作它用。一些主管部门利用手中权力,左右经费分配,并从中谋利。
(三)预算失控、决算失真。对预算编制的重视不够,编制随意性较大;使用过程中擅自扩大支出范围、超预算支出,挤占、转移或挪用;决算信息严重失真,不及时结题,不按规定上缴经费结余等。
(四)虚设课题、转移资金。与基层科研机构相互串通、虚设课题,转移资金。
(五)未专款专用。经费使用往往超越了合同规定的范围,如大额财政经费用于人员开支。
(六)监管不力。主管部门只重视资金分配,忽视监管,未及时组织验收,没认真执行项目追踪反馈制度。
二、科研经费审计内容
科研经费审计以科研经费财务收支活动的合法性、合规性为核心,目的是保证科研经费收支的合理性和真实性;促进被审单位严格执行相关科研经费制度。具体审计工作包括:
(一)经费落实情况审计。审查是否按项目合同和预算及时足额到账,并找出未按进度到款的原因。
(二)预算执行情况审计。审查是否严格按预算规定的内容及额度开支;是否符合政府采购、收支两条线及国有资产管理等专项规定。
(三)验收结题审计。审查结余经费的收支情况,是否存在不及时结题,不按规定上缴经费结余等情况。
(四)内控执行情况审计。内控制度是否建立,是否在依托单位的账目中进行独立核算经费支出的程序、内容和额度是否严格按单位内部的制度执行;经费使用是否有单位财务部门的监管。
(五)经费使用绩效审计。科研经费审计不可能只停留在查错防弊的简单层次上,开展科研经费的绩效审计是审计的必然选择。
三、科研经费审计方法
科研项目经费审计方法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询问、审阅法。首先询问被审单位科研经费的预算等,了解来源与投向,经费管理内部有关制度。取得被审单位与科研经费有关的会计资料,包括会计报表、账册、凭证以及安排科研经费的项目计划文件、有关合同等,对这些资料应认真加以审核。
(二)现场察看法。抽查部分项目实施实地观察可以了解项目完成的进度情况,又可以证实项目的真实性,特别是能有效地揭露套取科研经费而采取虚立项目的问题。
(三)跟踪追查法。 经费拨付是经过财政、主管部门、使用单位的顺序进行, 因此审计人员也要按照资金的走向进行跟踪。
(四)逆查法。就是按照科研活动进行的相反顺序,从结题查到起点的审计方法。 从大处着手,审计面较宽,审查的重点和目的比较明确,易于查清科研经费使用中的主要问题,审计效率较高。
4.加强审计监督 篇四
突出“全过程跟踪审计”
加强全省工程项目审计监督
2011年,全省系统认真开展工程建设项目审计工作,突出全过程跟踪审计,注重实效,不断加强工程建设项目审计监督。一是制定 “136”工作思路,全面推进全过程跟踪审计。即建立一个“全过程跟踪审计工作机制”,完善内部审计力量为主外部审计力量为辅的“组合审计”、“分项抽审”、“专业培训”三项措施,抓好“预算编制和审核”、“招投标管理”、“合同审核”、“变更签证”、“工程款支付”、“工程结算”六个重点环节,不断向工程项目的决策、管理、设计、监理、施工、验收方面延伸。解决审计在工程项目关键环节的缺位问题,使工程项目得以实现规范、高效、优质、低价、廉政等目标。二是探索规律、促进规范,开展基层在建工程项目调研。认真考察施工现场、查看工程建设资料,召开建设、施工、监理、中介机构层面座谈会,较为客观全面地掌握被调研单位在建工程项目开展情况,有效促进全过程跟踪审计的规范发展。三是组织工程审计专业培训班,为全过程跟踪审计提供有力保障。根据审计职能转变的要求,在青州中专学校举办39名业务骨干参加的工程建设项目跟踪审计专项培训班,拓宽了思路,提高了工程审计人员实战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加强审计监督 篇五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认真贯彻执行《规定》,不断深化经济责任审计,对于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健全完善责任制、问责制和责任追究制,促进反腐倡廉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深化经济责任审计,是加强干部管理和监督,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的重要途径。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这一战略任务。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就是要以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以科学制度保障党的建设,以科学方法推进党的建设,把党的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建立健全并不断完善干部管理和监督制度,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党内监督制约机制。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的建立,把组织监督、纪检监督和审计监督有机结合起来,为监督和考核干部提供了重要依据,使党内监督制度更加完善,监督手段更加有效。
多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高度重视干部管理监督和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党的十六大提出,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重点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加强对人财物管理和使用的监督,发挥司法机关和行政监察、审计等职能部门的作用。党的十七大提出,健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完善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胡锦涛总书记曾指出,要研究制定经济责任审计办法,先行试点,逐步推行。温家宝总理强调,对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应该成为一项制度,这也是对国家负责、对干部爱护的一种体现。1999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和《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以下简称两个《暂行规定》),标志着经济责任审计作为一项监督制度全面推开。各级党委和政府都将经济责任审计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全国目前有97%的省(自治区、直辖市)、93%的市(地、州、盟)和91%的县(市、区、旗),设立了由纪检、组织、审计、监察、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和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等部门组成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领导小组或联席会议,各级审计机关每年投入经济责任审计的力量占40%以上,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在干部管理和监督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据统计,1998年以来,审计机关对41万多名领导干部进行了经济责任审计;各级党委、干部管理、纪检监察部门参考审计结果,依法依规依纪对4%的人员给予免职、降职、撤职和其他处分。同时,一大批正确履行经济责任、工作实绩突出的领导干部,因审计结果反映较好而受到肯定、表扬和提拔使用。
二、深化经济责任审计,是促进领导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障。经济责任审计以促进领导干部推动本地区、本部门和本单位科学发展为目标,以领导干部守法、守纪、守规和尽责情况为重点,以财政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为基础,对领导干部进行审计和评价。实行经济责任审计,特别是对重点部门、关键领域和重点企业领导干部的经济行为进行监督,一方面有利于给政府和相关部门提供客观准确的信息,反映经济运行的真实情况,促进制定和实施科学的政策措施;另一方面可以客观评价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促进领导干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依法行使权力、有效履行职责。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来看,加强经济责任审计,对于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领导干部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思考、规划和部署经济工作,避免“越位”、“缺位”和“错位”,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经过多年的发展,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逐步得到深化。在检查财政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情况的同时,更加关注领导干部及其所在地区、部门和单位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守有关经
济法律法规、执行党和国家有关经济工作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情况;制定和执行重大经济决策情况;遵守有关廉政规定情况等。为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预防、揭示和抵御的“免疫系统”功能,审计机关坚持把查处问题与促进整改、完善制度、加强管理相结合,坚持用制度化建设促使领导干部依法行政、依法管理和依法经营,并针对经济责任审计中发现的带有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及时提出意见和建议,为党委和政府决策提供重要参考依据。据统计,1998年以来,通过经济责任审计,查出由领导干部直接责任造成的违规违纪和损失浪费问题金额684亿多元,向各级党政领导提交各类报告和信息40多万篇。
三、深化经济责任审计,是加强对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从源头上预防和惩治腐败的重要措施。从近年来揭露出的腐败案件看,一些领导干部违法乱纪问题大量发生在经济领域,特别是在融资贷款、土地批租、项目审批、工程发包、国企产权股权转让等方面搞权钱交易。综合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都与一些地方、部门和单位的少数领导干部没有正确行使权力、认真履行职责有关,在很大程度上也反映出对这些领导干部的管理和监督不力,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经济责任审计作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促进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引导领导干部正确行使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严肃财经法纪,推进党风廉政建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1998年以来,经济责任审计查出领导干部以权谋私、失职渎职、贪污受贿及侵吞国有资产等个人经济问题金额20多亿元,移送纪检监察和司法机关7200人。
《规定》的颁布实施,就是要适应反腐倡廉斗争的新形势,按照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要求,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职能作用,促使各级领导干部增强遵纪守法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同时,通过深入分析违法违纪行为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查找制度上和管理上的漏洞,着眼防范,强化监督,健全制度,促进更好地从机制上、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
四、《规定》的颁布施行,对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监督制度、推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经济责任审计是伴随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监督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上尚无先例可循,其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到1999年,审计机关以承包经营兑现公证审计、厂长经理离任审计为核心,进行了多种形式的尝试和初步探索,为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第二阶段是1999年至2006年,两个《暂行规定》颁布后,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审计普遍开展,县级以上党政领导干部审计范围不断扩大,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的审计全面开展,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发展的关键时期。第三阶段是2006年到现在,经济责任审计写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地厅级及以下党政领导干部审计得到广泛开展,省部长审计试点范围不断扩大并有序推进,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审计进一步深化,经济责任审计在制度机制、技术方法、效果效能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规定》在总结经济责任审计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明确了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中央和地方各级党政工作部门、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等单位的主要负责人,以及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的法定代表人都是经济责任审计对象,界定了领导干部的直接责任、主管责任和领导责任,规范了经济责任审计的程序、内容、评价、报告和结果运用等方面。《规定》完善了经济责任审计法规制度,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法制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奠定了基础,必将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6.加强审计监督 篇六
总工发[2010]1号(2010年1月19日)
为切实加强县(市、区)(以下筒称县级)工会经费审查审计监督工作,充分发挥经审组织在工会工作全局中的重要作用,依据《工会法》和《中国工会章程》有关规定,提出如意见。
一、加强县级工会经审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对工会经审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随着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会组织的不断壮大和工会经费收缴“一改三策”的实施,县级工会经费总量不断增加,资产规模日益扩大,县级工会经审组织肩负的审查审计监督任务日益繁重。新的形势和任务要求必须大力推进县级工会经审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进一步加大审查审计监督力度,确保县级工会经费和资产的安全,促进工会系统的党风廉政建设。
2、县级工会经审工作直接面向基层、贴近职工,是工会经审工作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加强县级工会经审工作,是坚持“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经费审查监督体制的客观要求,也是工会顺利完成各项任务的重要保证。近年来,县级工会经审组织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认真履行监督职责,大力加强自身建设,在推进县级工会工作创新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相比,县级工会经审工作还存在薄弱环节,加强县级工会经审工作是工会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二、加强县级工会经审工作的指导思想
3、加强县级工会经审工作,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的要求,从加强工会经费审查审计监督的现实需要出发,深入研究县级工会经审工作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探索县级工会经审工作新途径新方法,以加强县级经审组织和制度建设为基础,以提高经审干部素质为保证,进一步加大县级工会经审工作力度,推动形成组织机构健全、制度机制完善、审查审计规范、监督成效明显的县级工会经审工作新局面,切实发挥经审组织在工会工作全局中的服务保障作用。
三、县级工会经审组织的主要职责和任务
4、县级工会经费审查委员会的基本职责是依法对本级工会经费收支和资产管理情况进行审查审计监督,向同级会员大会或会员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大会闭会期间,向同级工会委员会负责并报告工作。
5、坚持和完善本级经费预算、决算的审查审计监督制度。本级经费收支预算(草案)和预算调整方案,需同级经审会全体会议审查通过;预算执行情况(决算)需经同级经审会审计,审计结果向经审会全体会议报告,由全体会议审查通过。
6、依据国家有关部门和全国总工会关于专项资金使用管理的规定,按照全国总工会经审会《关于加强专项资金审计监督的通知》要求,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县级工会各类专项资金的审计监督,促进专项资金的规范管理,防止专项资金被挤占、挪用、截留和损失浪费,最大限度地发挥专项资金的使用效能。
7、加强对县级工会直属企事业单位财务收支情况的审计监督,促进企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开展工会资产审计,促进工会资产监管和运营效益的提 2 高。
8、建立健全监管机制,加强对县级工会投资项目、基本建设和维修改造工程的全过程审计监督,保障资金安全和效益。
9、按照干部管理权限,根据有关部门的委托,对县级工会直属企事业单位领导人员和乡镇(街道)工会、基层工会领导干部进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
10、加强对乡镇(街道)工会、基层工会经审工作的指导和服务,促其不断完善经审工作制度,规范工会经费审查审计监督工作。通过经审会直接审计、委托审计或片审、互审、聘请特邀审计员审计等方式,对基层工会经费的收缴、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审计,年审计覆盖率不低于20%,确保五年审计一遍。
11、完善审计程序,健全审计档案,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制度规定和审计准则的要求进行审计,不断提高审计质量,规避审计风险。制定审计回访、督查制度,实行动态管理,确保审计意见的整改落实。
四、健全县级工会经审组织和工作机构
12、县级工会换届选举时,经审会与工会委员会同时考察、同时报批、同时选举产生。经审会委员人数不少于工会委员会委员人数20%,最低不少于5人。经审会委员经民主选举产生,由政治素质高、责任心和业务能力强、具有相关专业知识的工会干部和会员群众担任,审计、财会专业人员比例不少于三分之二。
13、经审会主任应按县级工会副职配备,设立常委会的进入常委会。县级工会换届或届中调整时,经审会主任人选应以书面形式事先征求上级工会经审会意见。
14、经审会下设办公室,本级年拨缴经费收入200万元以上的,应独立设置经审 3 会办公室。经费管理总量较多的县级工会,应配备专职经审干部。
15、经审会办公室主任按县级工会部门正职配备,列席涉及工会经费、工会经济活动及其它与审查审计监督工作有关的会议,参与工会经费、资产管理等相关制度办法的研究制定。
16、完善经审会议事规则和经审办工作制度,充分发挥经审会委员在审查审计监督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17、整合内部资源,运用社会力量,建立并不断充实特邀审计员队伍,确保工会审计任务的完成和审计质量的提高。
五、提高县级工会经审干部的政治和业务素质
18、加强对县级工会经审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用科学理论武装经审干部的头脑,引导经审干部进一步增强做好经审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敢于负责、坚持原则,求真务实、积极开拓,切实履行好审查审计监督职责。
19、加强对经审干部的业务培训,引导经审干部认真学习有关法规政策和专业知识,了解国内外审计工作动态,更新观念,拓宽思路,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支持和组织经审干部参加有关专业资格证书考试,力争实现审计人员持证上岗。
20、加强经审干部队伍的职业道德建设和廉政建设,严格遵守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和审计工作纪律,增强经审干部客观公正、廉洁从审的意识和能力,始终把廉政建设作为工会经审工作的生命线。
六、加强对县级工会经审工作的领导
2l、县级工会领导班子要高度重视经审工作,定期听取经审工作汇报,研究经审工作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帮助解决实际困难,支持经审组织依法履行监督职能。带头接受经审组织的监督,及时研究整改审查审计中发现的问题。维护经审干部的合法权益,对于拒绝审查审计监督或打击报复经审干部的,认真调查,严肃处理。
22、县级工会要为经审机构提供必要的办公条件。经审会及办公室的专用经费和日常经费,应按照上级工会规定比例和工作需要,纳入本级经费预算,保障经审工作的正常开展。
23、上级工会经审组织要加强对县级工会经审工作的指导,及时了解掌握县级工会经审工作情况,提出有针对性的分类指导意见。大力推进县级工会经审工作规范化建设,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总结经验,选树典型,表彰先进,推动县级工会经审工作创新发展。加大对县级工会特别是经济比较困难的县级工会经审工作的支持力度,确保县级工会经审工作的有效开展。
7.加强审计监督规范政府采购行为 篇七
一、政府采购审计的主要对象
政府采购审计的对象有四方面:
1.财政部门中的政府采购主管机构,即各级财政部门的内设机构,如政府采购管理处、政府采购管理科;2.集中采购机关,一般指各级政府采购中心;3.采购单位,一般指各级国家机关,实行预算管理的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以及使用财政性资金办理政府采购事项的非企业性单位;4.政府采购中介机构,是指依法成立、具有法人资格和招标能力,并经财政部门资格认定后,从事政府采购招标等中介业务的社会中介机构,如招投标中心、招投标事务等。
二、政府采购审计的主要内容
1.对政府采购主管机构审计的内容。对政府采购主管机构审计的内容主要有:(1)审计主管机构是否建立健全了政府采购计划管理制度,是否依据人大批复的部门预算,按品目或项目汇总编制政府采购计划,并批复给采购机关执行。(2)审计政府采购主管机构行使的审批职能是否合法合规。如对社会中介机构申请取得政府采购业务代理资格的审批,被批准的申请者是否具备下列条件:依法设立,具有法人资格;熟悉国家有关政府采购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接受过省级以上财政部门政府采购业务培训的人员比例达到机构人员的20%以上;具有一定数量能胜任工作的专业人员,其中具有中级和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分别占机构人员总数的60%和20%以上;具有采用现代科学手段完成政府采购代理工作的能力;财政部及省级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条件。(3)政府采购主管机构履行监督职能的情况。监督的内容是否完整,是否符合财政部《政府采购运行规程暂行规定》中规定的六个方面要求;是否对查出的违纪问题,依据有关规定进行处罚等。
2.对集中采购机关审计的内容。对集中采购机关审计的内容主要有:(1)编制政府采购预算是否符合财政部门主管机构的要求,是否采用自下而上的方式层层编制,是否按规定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核。(2)有否按照批复的政府采购计划实施采购,有无存在无计划、超计划采购的行为,追加政府采购支出是否按规定报经有关部门批准,有无随意追加政府采购支出的行为。(3)审计政府采购的方式是否符合规定。不仅要审查所运用的采购方式是否正确,有否“张冠李戴”,而且要审查某一具体采购方式在运用中是否符合规定。
3.对采购单位审计的内容。主要审计三方面的内容:第一,所购物品是否属于政府采购的范围,是否实施了政府采购,应参与定点采购的,如车辆定点加油、维修、保险等,是否按规定到定点供应商处采购;第二,对参加政府采购后,购回的大宗物品,是否实行了严格的验收程序,并出具了书面验收报告;第三,对参加政府采购后,新购的物品是否落实了责任管理制,另一方面,对原先的淘汰物资,是否进行了妥善处理,该变现的有否变现,该转给其他单位使用的,有否转给其他单位。此外,还须审计进行政府采购的会计处理是否正确。
4.对政府采购中介机构审计的内容。主要包括:一是审查其是否超越代理范围,超计划、超数量、超规格替采购单位实施招投标采购;二是是审查其招投标程序是否合规,是否按规定的程序及要求编制标书,刊登公告或发投标邀请、接受投标、组织开标、评标和定标,并按规定向政府采购主管机构提交采购合同等有关备案文件。三是审查其代理费用收取是否合规,有否乱收费和票据使用不合规的问题
三、政府采购审计的主要方法
1.审阅法。这种方法对政府采购四种审计对象都适用,且必须运用的一种审计方法。主要程序是:依据国家发布的政府采购法律、法规和规章,对政府采购主管机构、集中采购机关等四种审计对象的业务资料,进行仔细的阅读和审查,得出正确与否的结论。在审查中,一般可从资料的外观形式和业务内容两个方面进行审阅。在外观形式上主要审阅资料的完整性、连贯性、统一性、勾稽关系和逻辑关系。如审阅集中采购机关的政府采购计划,从外观上就可以看出,是否全年有总计划、各月有月度计划,各单位上报的采购计划与月度计划、年度计划是否有对应关系,月度计划汇总相加是否等于年度计划等。在经济内容上主要审阅政府采购业务的真实、正确、合规和有效性,这是审阅的重点。
2.核对法。这种方法主要是针对集中采购机关、政府采购中介机构、采购单位来进行的,通过此种审计方法可以发现集中采购机关、政府采购中介机构、采购单位在政府采购中是否存在弄虚作假行为。具体做法是将集中采购机关、政府采购中介机构的实际业务资料,与上报给政府采购主管机构的备案资料相核对,从中发现问题。如将某项采购业务的合同,与上报给政府采购主管机构的采购计划、合同备案资料相核对,不一致的就说明可能有作假问题。
3.询查法。这是一种特定的审计方法,对政府采购的审计对象不都适用,主要针对一些经常弄虚作假的少数采购单位和个别屡查屡犯的的集中采购机关、政府采购中介机构而采取的一种审计方法。其做法是对上述这三种对象审计时,要进行个别调查和外围了解,从中发现线索,然后再深入检查、审计,从而查出少数采购单在账外账上,不通过政府采购而购买大宗物品的事项,查出个别集中采购机关、政府采购中介机构与供应商、采购单位一起作弊,操纵招投标,相互之间的领导人、经办人从中牟取私利等严重违纪问题。
8.加强审计监督 篇八
一、地方财政“隐形负债”真相
抛出“地方债或在2012年引发中国金融危机”的美国西北大学中国问题专家史宗翰(2010)认为一些欠发达地区的债务都可能成为坏账。审计署公布的审计报告(2009)中指出,2008年度六家商业银行基层分支机构违规发放土地储备贷款、虚假按揭贷款以及向不符合条件的房地产企业提供贷款215亿元。向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或未经批准立项的投资项目发放贷款106.9亿元,因贷后监管不严有43.6亿元信贷资金违背贷款用途。地方财政隐性负债已大幅超过警戒线水平。主要体现在各级地方政府为加快本区域发展,利用各种融资平台举借和担保商业银行中长期贷款,用于城市基础建设、市政建设、土地开放整理等,政府隐性负债规模大大超过国际惯例确定的债务警戒线水平(毕瑞祥,2009)(债务负担率45%、债务依存度率20%~30%、偿债率20%以下),这意味着地方债务余额大大超过当地的财政收入水平,还债金额大大超过地方政府的偿债能力, 这无疑会增加地方财政的风险,进而影响到国家的财政安全。
不难理解,当地方政府的税收甚至自己支配的预算外收入很大一部份需依靠比如:出让土地和向房地产征收税金的途径来支持时,地方政府是很难轻言放弃的。在保增长的巨大压力下,发展房地产就成为拉动经济的一条捷径。但是房地产从其属性和特点来说并不适合扮演国民经济直接命脉角色的事实。因为房地产被动封闭,依附性强,流动性差,不能带来经济的循环再生,满足不了可持续的社会需求。单靠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并不持久,还是要着力解决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如此一来,地方政府和开发商获取暴利的虚假经济下滋生着腐败的温床。用来保增长、惠民生、调结构的4万亿刺激资金国企占尽了先机,以促进国民经济增长为借口,房地产迅速打规模地转移了社会财富,在房地产开发业为核心的利益机制下,地方政府、房地产开发商、炒楼机构和个人,加之商业银行,形成了极度强势和垄断的房屋流通环节的利益链。而凡是靠房地产拉动经济的结局都是崩盘,美国、日本就是前车之鉴,尤其是当房地产和金融紧密结合成为一种金融衍生物工具时,后果更加不堪。当贪官贪腐使政府的财政刺激政策成为浪费财政的黑洞,银行里的坏账就则将成为新危机的定时炸弹。
在金融危机条件下,出现的企业利润大幅下滑、财政增收难度加大、消费需求大大降低、就业形势严峻等情况,势必要求政府出面救市,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通过大幅增加财政支出来刺激经济增长,扩大内需,增加就业岗位。其结果就会带来财政赤字的进一步扩大,财政的负担就会进一步加剧,“隐性负债”出现,财政安全问题进而更加突出。当然影响财政安全的因素还远不止这些表现,但以上这些情况表明,当前影响财政安全的因素已经呈现出多样性、关联性、紧迫性、层次性、反复性等特征,在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中,必须引起广大财政审计人员的高度重视,采取有力的措施认真加以对待。那么如何加强对地方财政隐形负债的审计监管以此加强地方财政的安全性呢?
二、加强对地方财政隐形负债审计监管的措施
(一)加强监控管理防范风险。目前,我国国家财政的债务通过发行国债的形式予以体现,地方政府由于预算法的限定不能自行发行债务。在保增长、促发展的需要下,地方政府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只能通过建立各种形式的“融资平台”,向商业银行贷款,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先期开发等,形成了地方政府的隐形负债。这在现实生活中,有着一定的必然性。审计机关在财政审计中应当重点关注地方政府隐形负债的规模、结构、使用方向、本息支付、相关管理制度的建立和执行等情况,促进地方政府进一步加强隐形负债管理,防范隐形负债的风险。
(二)建立预警机制“堵漏洞”。“审计机关作为一个‘免疫系统’,能够最早地感受到病害侵蚀的风险, 更早地揭示病害侵蚀带来的危害,更快地运用法定权限去抵御、查处这些病害”(刘家义,2007年),“财政审计应该成为财政风险的监督体系和预警系统”(邓子基,2008年)。适时建立财政审计预警机制应当成为当前审计机关财政审计大格局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预警机制由预警数据模型建立、风险识别、分析综合、级别确定、报警、追踪等环节组成。财政安全预警数据模型是财政审计预警的基础,财政审计发现的问题经过分析综合形成的审计结论是财政审计发出预警的依据,审计机关定期向政府和人大提出的“两个报告”,是财政审计“报警”的主要通道。此外,审计简报、审计要情、审计专报等也是财政审计传递预警信息的重要载体。财政审计预警机制建立的关键环节是财政风险识别和确认,要把财政风险的表现和识别作为重要课题加以研究,为财政审计维护财政安全奠定坚实的基础,从源头上堵住“隐形负债”漏洞。
(三)完善考核机制提高时效。审计考核指标体系是审计工作的指导思想和价值取向的反映,具有很强的导向性。笔者建议,应该对目前的审计工作考核指标体系和方法进行总结,根据现实的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提高审计工作的时效性,是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迫切需要,也是财政审计防范财政隐形负债风险,维护财政安全的客观要求。只有尽早地感受财政风险,才能为及时化解财政风险作出贡献。财政审计的方式要根据维护财政安全的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做到事后审计与事前审计、事中审计相结合,常规审计与跟踪审计、定期审计相结合,促进财政审计在维护财政安全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四)增强维护财政安全意识。刘家义审计长曾经指出,作为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维护国家安全是审计工作的第一要务。今年3月,在审计署财政审计项目培训班上,他又进一步要求广大财政审计人员“在思想观念上必须以财政安全、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为着眼点”。当前,强调财政审计维护财政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财政安全是国家安全的物质基础,是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保障,是财政审计的根本目的。我们要在财政审计工作中,牢固树立维护财政安全的意识和财政审计新的价值取向,从发挥国家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高度,主动适应财政审计客观形势变化的需要,进一步提高财政审计维护财政安全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新性,把维护财政安全作为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中财政审计理念更新、思想解放的一项重要任务,积极克服思想认识上的障碍,坚定财政审计能够在维护国家财政安全方面大有作为的信心,使财政审计工作上一个新的台阶。
(五)拓展财政审计监督目标。在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中,我们要把维护财政安全的使命变得可操作化,就是拓展财政审计的目标,在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三大审计目标的基础上,将安全性列为财政审计目标,并贯穿到财政审计监督活动的始终。在具体组织开展财政审计工作时(包括预算执行审计、财政专项资金审计、政府负债审计、社保资金审计、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各类救灾资金审计等),要正确处理好这四个目标的关系。一方面财政安全性审计必须以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审计为基础;另一方面,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审计也必须以财政安全性为着眼点。财政收支不真实、不合法的问题,也是财政资金不安全的诱因之一,财政资金使用没有效益,同样也会增加财政的风险,增大恶性负债的可能。在撰写审计(调查)报告时,要围绕财政安全性目标,认真提炼有关涉及财政安全的问题,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努力从体制、机制和制度等方面入手,分析原因,查找根源,进而提出在维护财政安全方面有价值的审计建议。
(六)积极开展财政政策审计(调查)。财政政策是维护财政安全的重要措施,无论是积极的财政政策,还是稳健的财政政策,都是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的有力工具。财政政策反映了党和政府宏观调控确定的方针、目的、内容和措施,决定了财政资金使用的方向、结构和规模,财政政策是否得到实际执行,其效应是否实现,关系到党和政府的重大决策能否落实,也关系到出现的财政风险能否及时化解。因此,在财政审计中应进一步突出财政政策审计或审计调查的地位,通过积极开展财政政策审计,发现财政政策执行中存在的偏差,及时发现诸如隐形负债的苗头,及时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促进财政政策的落实,从而进一步提高财政审计的层次,并对发挥财政审计维护财政安全方面的作用将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加强审计监督】推荐阅读:
社会保险基金应加强审计监督07-29
进一步加强审计宣传工作的意见09-11
加强农村信用社稽核审计队伍建设的途径10-15
山东济宁市审计局采取多项措施加强对基层审计工作的指导09-07
审计局长在审计行风监督员座谈会上的讲话09-11
浅议加强党内监督问题09-01
南京市建设项目竣工决算审计监督办法10-15
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07-06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内部监督审计工作浅谈06-24
最高检加强监督制约新规定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