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三国》小学生阅读课教学反思(共14篇)
1.《走进三国》小学生阅读课教学反思 篇一
去年,有幸到乡村小学去送课,所讲内容为《列方程解应用题》之列方程解含有两个未知数的应用题。师生初次见面,为一扫拘束感,陌生感,融洽彼此间的关系,新课伊始,我与学生进行了简短的交流,而当学生询问到我的年龄时,我灵机一动,决定将先前准备好的例题抛到九宵云外。既然学生对此感兴趣,何不于是我巧妙作答“女人的年龄是不能随便告诉别人的。”男孩识趣地坐下,我接着说“不过如果你能根据老师提供的信息算出来,那老师会很高兴。”孩子脸上闪现光*。在必要的复习铺垫之后,我顺手将我与女儿年龄的相关信息板书于黑板上,编成一道和倍问题的应用题,请学生尝试列方程解答。学生感兴趣的运用所学知识和已有生活经验分析着,思考着,计算着,忙得不亦乐乎。在交流解题思路及方法时,学生思路清晰,算法多样,之后我又将上述信息改换,编成一道差倍问题的应用题,学生自己顺利解答。在此过程中,学生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内在需要得到满足。而我也轻松地完成了教学目标,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才会有兴趣。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数学的魅力。同时又指出:“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这一要求揭示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关系,即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又应用于生活,这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因此,强调生活问题的数学化和数学问题的生活化这两者的辩*统一,对于数学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现实世界是数学的丰富源泉,也是数学应用的最终归宿。只要细心地观察周围的世界,我们就能发现,生活处处皆数学。
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生活经验出发,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现实生活密切联系,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利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简单的数学问题,解释周围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是让学生体会数学价值,体验学习成功的最佳选择。如此数学教学一定能绽放出生命的活力,学生学习数学的愿望和能力也将不断增强。
2.《走进三国》小学生阅读课教学反思 篇二
余秋雨的《信客》将感性的体验与理性的思考相融合, 内涵丰富, 感人心扉。因此我把理解本文深刻的思想内涵, 体味作者厚重的语言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体现新课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 我运用了情境创设法、诵读品味法、合作探究法, 确定学法为通读感知文意, 品读赏析语言, 精读探究拓展。
紧扣“信客”的品质内涵, 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一、走近信客 (导语激疑激趣)
由于“信客”这一职业是特定时代、特定区域的一种产物, 而且在当今这个年代已经消失, 所以学生在情感上会有陌生感、距离感。因此, 导语部分我设计了让学生畅谈自己最向往的职业, 进而使学生了解社会不只需要一些伟大的职业, 还需要很多平凡的职业, 引导学生关注那些在平凡岗位上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人们。这样就很自然地导入到具有同样工作性质、同样精神内涵的信客身上, 使学生对这一陌生的职业产生了探究的兴趣。
二、了解信客 (视频加深印象)
如何切入, 如何创新地解读“信客”这个人物形象, 是我看到这个课题后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我先引导学生具体描述“信客”这个职业, 设置“信客给你印象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这个话题, 引领学生与文本人物对话, 抒发自己的独特情感体验。话题强调的是整体感知和基于个性的体验, 自由度相当大, 这使得所有学生都能积极思考, 都有机会言说。
在明确“信客”是城乡之间捎物带信的特殊私人职业之后, 通过播放一段介绍“信客”的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信客的职业特点。
三、品读信客 (两个活动助推)
为了进一步解读人物形象, 同时挖掘文本的教育内涵, 让学生树立诚信为本、宽容待人的做人理念, 我采用了“招聘启事”“个人档案”这两个活动, 并创设了相关情境。
活动一:如果年轻信客离开这个职务后, 村里因无法与外界联系而贴出“招聘启事”, 这则“招聘启事”应如何填写?此活动使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 再次感知文章, 紧扣文本提取有用信息, 既把握了信客这个职业的特点, 也训练了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
活动二:年轻信客死后, 人们翻出了他的档案。当年他是如何填写他的档案的?此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促使学生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运用丰富的想象, 对人物形象进行多角度把握, 并为揭示信客品质做好必要的铺垫。
通过对具体事例的理解分析和对思想内涵深入挖掘, 学生们体会了信客三十载风雨历程的艰辛与苦涩, 通过作者赞美信客的言行, 学生们感受到了他的精神品质。在所创设的活动中, 学生们七嘴八舌, 讨论热烈, 我随即把信客的精神品质写到黑板上:恪尽职守, 诚信无私, 待人宽容, 善良厚道等。
设置这一环节使学生更能深刻体会到信客的人格魅力, 从而使学生的情感世界与文本的情感世界沟通, 文本的情感内化为学生的情感, 在内化过程中提升了学生的心灵境界。
四、铭记信客 (第三个活动升华)
在最后一个环节, 设置了活动三:人们敬重年轻信客, 纷纷为他立碑扬名, 他的墓碑上会写些什么呢?引导学生根据信客的生平事迹和精神品质的概述, 运用简练的语言, 为去世后的信客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写“墓志铭”, 通过这个活动, 既内化了信客的形象品质又锻炼了学生的动笔能力, 收到了良好的课堂效果。
五、总结感言
苍凉孤寂原是生命的一种底色, 信客的人生充满了坎坷磨难, 但历史的沧桑演绎着一个不变的真理:好人终有好报!
祝天下所有任劳任怨、宽厚善良、默默奉献的人们一生平安!
六、课后反思
整堂课给人的感觉完整、清晰。通过三个逐层推进的小组活动, 完成了对整篇文章思想内涵的感悟, 并达到了长课短教的目的, 让学生们的心灵受到了一次善良和诚信的洗礼。学生在这堂语文课中, 找到了自己的舞台, 他们是满怀激情的!对于我这个新教师而言, 新课标指引下的语文课堂也是快乐的、新鲜的。
3.小学英语阅读课教学反思 篇三
《英语课程标准》对小学英语教学的阅读目的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阅读在听、说、读、写四项技能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培养学生有效的阅读,不但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语言输入,还能通过阅读学到更多的课外知识,获取大量信息,从中获得成就感,增强学习英语的自信心。
阅读教学作为英语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英语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如何上好阅读课也是我们英语老师关心的共同话题。作为英语老师,我们的任务就是:“Teach students how to learn English“而不仅是”Teach students English“。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我们应首先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
1.学会猜测词义
英语阅读的最大障碍是词汇,有的孩子在阅读过程中一遇到不认识的单词就感到束手无策,往往停止不前,影响阅读速度和信心。因此首先要告诉学生在阅读中出现不认识的单词是正常的`,并教孩子要学会根据上下文以及语境来猜测生词的意思。即找出与生词相关的语句,根据语句的描写来猜测词义。生词问题解决了,就为以后的阅读铺平了道路。
2.养成略读的习惯
很多学生阅读时总是逐词逐句地读,且常伴有一些习惯动作:用手指指着读,这些都是阅读速度的障碍。整体阅读即略读是一种科学的阅读方法。它首先要求把所读的句子尽可能分成意义较完整的组群,目光要尽可能少地停顿,要从整体把握句子的含义。小学阶段的阅读文章篇幅较小句子较为简单,基本上不存在断句的问题,这就要求学生要从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
3.用英语思维
养成整体阅读的关键在于它既不是默读(心读)而不是朗读,是通过目光在英语与大脑之间建立直接的联系,即英语思维。这是一个简捷快速的过程,阅读时要把母语抛在脑后,指导学生逐步确立英语思维的习惯,而非母语英语之间的翻译转换。在经过一段时间的阅读训练之后,要在阅读课上注意培养学生的这种语感。
4.《走进三国》小学生阅读课教学反思 篇四
河南店小学 李翠霞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对外国名著比较陌生,所以在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四篇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激发兴趣,简单了解外国名著,为本次活动做好铺垫。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主动阅读外国名著,拓宽阅读视野,感受外国文学的语言魅力。
2、在本次学习活动中积累和巩固精读、浏览等阅读方法,提高自主策划和组织阅读活动的能力,在课外阅读中学习和运用语文。
3、在活动中使学生喜欢与人交流与合作,感受阅读的快乐。
重点难点
1、激发阅读兴趣,主动阅读外国名著。
2、掌握学习方法,自主策划和组织外国名著阅读活动。
教法学法
自主合作与探究
研究性学习方法
教学资源
搜集教材中提到的外国名著或其他外国文学作品
课前准备:
收集自己读过的外国文学作品。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我们在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学习了丹麦作家安徒生的《卖火柴 的小女孩》,俄国作家契诃夫的《凡卡》,英国作家笛福的《鲁滨孙漂流记》,美国作家马克﹒土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今天这节阅读课我们继续走进外国名著。
2、板书题目,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引发求知欲、好奇心,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阅读活动。】
二、我与外国名著做朋友
1、畅所欲言
1)师出示学习要求,小组合作
①选择你认为精彩的片段,在小组内与同学分享,并交流其中的感受。
②在小组内交流你写的读书笔记,同学作出互评,评选出一份最优秀的读书笔记。
【设计意图:自主选择有利于激发阅读兴趣,尊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
2、师生交流
小组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汇报(上面两项依次汇报)。可以分角色美美的读,可以摘读其中一两句说说自己的感悟(从修辞、描写手法、句意三方面谈),可以将小组的《名著绘读本》展示给大家。
3、读书推荐卡 1)教师出示课件 ①读书推荐卡空表。②让学生看一份示范表格。2)学生填表 3)小组评选
4)组长汇报并张贴在黑板上。
三、总结阅读方法经验
1、交流你的读书方法及经验
2、你打算采用什么方法读书?
【设计意图:利用已有的方法和经验阅读外国文学作品,进而开展有效地阅读活动。】
3、制定阅读计划,开展阅读活动。包括读书的时间安排,什么时候读,每天读多少页,多少天读完等等。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交流了自己的收获,外国名著有很多,我们要有选择的去读,一定要读好书,读有用的书。
五、研读拓展
1、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窗边的小豆豆》《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安徒生童话全集》。
2、结合自己的阅读写一份读后感。
板书设计
走进外国名著
5.《走进三国》小学生阅读课教学反思 篇五
一、设计意图: 《西游记》是中我国“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不仅有较深刻的思想内容,艺术上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它以丰富奇特的艺术想象、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幽默诙谐的语言,构筑了一座独具特色的《西游记》艺术宫殿。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学生更深入了解《西游记》的丰富内涵,感受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热爱祖国悠久灿烂历史文化的情感。
2、在具体的故事片段中,学生进行思考、体会,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名著的阅读兴趣,学会阅读中国古典名著的方法。
3、鼓励学生课外到图书馆阅读古今中外名著,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和读好书的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 分析主要人物形象,在具体的故事片段中,学生进行思考、体会,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名著的阅读兴趣,渗透阅读中国古典名著的方法。
2、难点: 结合作品故事情节来理解人物形象。
四、课前准备: 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激发兴趣
1、歌曲的魅力在于它可以让我们忘记忧伤,分享快乐。上课之前老师请同学们来欣赏一首歌曲。会唱的一起唱。(播放《西游记》主题曲
2、这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一部电视剧的主题曲。今天就让我们乘着歌声的翅膀轻轻敲开《西游记》的大门吧!(板书:西游记
3、哪位同学能告诉老师《西游记》的作者是谁啊?(吴承恩(多媒体展示作者简介。
过渡:在四大古典名著当中,《西游记》是最受青少年喜爱的,它被拍成了电视剧,制成了卡通片,绘成了连环画,可谓是妇孺皆知,但“看”代替不了阅读名著。同学们前段时间已对这部著作进行了阅读,这节课我就和同学们一起走进书中的神魔世界,去感悟,去欣赏。
(二走进《西游记》 <1>知识大盘点
1、首先,老师想考考大家,看谁的《西游记》知识最丰富,有没有信心?好,请看题:(1《西游记》中唐僧的原型是—— A、玄奘 B、玄明 C、唐三藏
(2猪八戒原本是天上的—— A、弼马温
B、天蓬元帅 C、卷帘将
(3《西游记》一书共有—— A、八十回 B、九十回 C、一百回
(4唐僧的坐骑小白马原本是—— A、东海龙王的儿子 B、西海龙王的儿子 C、南海龙王的儿子
(5《西游记》中唐僧的徒弟是指—— A、孙悟空、猪八戒、小龙马 B、孙悟空、哪吒、沙和尚 C、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6孙悟空一个筋斗能飞—— A、十万八千里 B、十万三千里 C、十万里
(7沙和尚的法号是——
A、沙悟净 B、沙悟能 C、猪刚鬃
(8我国古代四大名著指——
A、《西游记》《三国志》《水浒传》《红楼梦》 B、《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 C、《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聊斋》
2、教师小结:同学们知道得真多呀!你们真了不起!不过光知道这些可不行, 我们得更深入地了解《西游记》,有兴趣吗?那我们进入下一个环节。<2>人物分析
《西游记》主要人物是谁呢?(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多媒体出示四人剧
你能说说你印象中的他们是怎样的吗?以孙悟空为例,模仿对孙悟空的介绍,客观,具体谈论其他人物(先小组讨论,再汇报
A、谈孙悟空
(1他武艺高强,有72种变化,一个筋斗能翻出十万八千里,有火眼金睛,将人和妖看得一清二楚。
(2他还聪明机智。(3他很有人情味。
(4他非常勇敢,如果没有他力战妖魔,就不会取回真经,修成正果。
(5但孙悟空也是有缺点的。
教师总结:说得很好,常言说:人无完人。孙悟空虽然优点很多,但他的个性放纵而不受约束。正因为他性格的多姿多彩,我们才更喜欢他。
B、谈猪八戒(1因为他能吃苦。(2他强硬。(3勇敢、单纯。(4他好色、贪吃、懒惰。
(5我也反对,不仅如此,他还爱贪小便宜,留有私房钱,不坚定,动不动就 分行李打退堂鼓。
教师总结:他做的一些事虽然不好,但动机却是单纯的,都是些小聪明,没有什么坏的思想,也能帮助孙悟空降妖除怪,同时猪八戒一直是个乐天派,永远快乐,一直自我感觉良好,我们感到看了猪八戒的所做所为感到开心,是它给我们带来了欢乐。
C、谈唐僧
(1唐僧正派、有同情心、善良。(2我不喜欢他。因为他好坏不分,软弱。
教师点拨:所以作者也写了让他自食其果的情节。在第三十回中他被妖怪变成了一只斑斓猛虎。
D、谈沙僧
(1不喜欢,他太老实了
(2喜欢,这就是他的特点,老实本份,任劳任怨。
教师总结:这四个人物形象各具特点,有优点也有不足。以孙悟空和猪八戒性格最为鲜明,充分体现了个性美。
在这部神魔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生动的形象。(师板书“人物”关于神佛你能说出几个? 当然在取经路上也遇到了大大小小的妖精无数。同学们说说看? <3>故事大比拼
1、请同学们说出《西游记》的主要情节。(多媒体播放精彩片(板书:故事
2、相信同学们也和老师一样迫不及待地想说说其中的趣人妙事了。(四人小组先交流,再由学生代表发言。
3、同学仔细留意会发现,这一个个故事是相对独立、完整的,但它们又相互关联着,这一百回就采用了这种冰糖葫芦式的结构。一个个相对独立完整的故事串联起来变成了一个情节跌宕起伏、内容丰富充实的完整的大故事。这也是吸引读者的一个关键因素。
<4>美景旅行社
1、过渡语:同学们,接下来,想不想跟老师去周游世界呀?(多媒体出示《西游记》丰富多彩的环境画面你看到了什么想说什么?
2、欣赏文中优美的环境描写。(多媒体出示文段并引导学生朗读
教师总结:景物的描写,一般有衬托、渲染气氛的作用。景物我们先品到这里。当然还有很多美景值得我们细细品味,读这样的句子真的是一种享受!(三归纳方法,指导阅读
同学们,很高兴能和你们一起走进《西游记》!通过刚才的交流,我感觉你们都非常爱读书。但读书不是盲目地翻书,是要讲方法的。像《西游记》这一类的书,我们可以从精彩的故事和典型的人物两方面去了解、分析,感受人物的多姿多彩,故事的曲折迷离,把一个个人物和故事串联起来,那一个情节跌宕起伏、内容丰富充实的完整的大故事便展现在眼前了。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阅读中能运用方法,收获更大。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6.关于阅读课的教学实践与反思 篇六
是阅读, 并且是大量阅读。
关于阅读, 韩军有一个著名的提法:举三反一。他说, “五四”前, 千年传统语文教育“总思路”是“举三反一”, “五四”后开始的现代语文教育“总思路”, 却是“举一反三”。举三反一, 讲究积累、积淀, 大量读书, 整体感悟, 效果多快好省;举一反三, 讲究惟学课本, 以少胜多, 分析解剖, 效果少慢差费。今须改弦易辙, 回归传统。
多读、多看、多写, 要有“厚积”, 才能“薄发”———这是许多人关于语文学习的共识。但语文课堂学习的时间总是有限的, 学好语文, 还需要大量课外时间的投入, 还需要大量课外阅读。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课外阅读活动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 适时推荐文化品位高、难易程度适当的课外读物。鼓励学生开展多种活动, 如写书评、读后感, 举办读书报告会、作品讨论会等, 分享阅读乐趣, 交流阅读成果, 共同提高阅读能力。
基于此, 笔者以阅读课的形式在学生的阅读方面做了一点探索。
一.开设阅读课的必要性
(一) 学生阅读的社会环境
1. 消费社会的商业化的文化氛围。
现代社会是一个节奏越来越快的消费社会, 它的商业化的文化氛围充塞着人们的外在环境, 阅读也就越来越倾向于娱乐化、实用化、功利化。
这种社会大背景, 自然也会影响到学生。学生没有兴趣去“厚积”, “感悟”, “品味”, “沉淀”。他们不愿意阅读, 确切地说, 他们不愿意阅读经典, 他们愿意阅读娱乐化、快餐式的文字。他们喜欢沉浸于自我的小世界里, 去咀嚼那些所谓“华丽”的、“小资”的辞藻, 自认为品到了文字的美感, 但却导致语言感觉愈加粗糙。
2.“心灵鸡汤”式的模式化创作氛围。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在以利润为中心的理念驱使下, 在传媒的催化下, 在商业的操作下, 市场上还充斥着一些如同浮生物般的、“心灵鸡汤”式的文章, 即小故事+小情调+小哲理, 这类文章或温馨或貌似深沉, 而骨子里散发出的是媚俗与矫揉造作, 虽满足了人们一时的阅读快感, 但缺失精神维度, 没有沉甸甸的分量。
而许多学生恰恰就非常喜欢那些“心灵鸡汤”式的文章。这种文章不乏温馨的一面, 但它回避直面社会人生, 要么平面地宣扬功利的人生哲理, 要么大肆地渲染蒸馏水式的人间情感, 几乎触摸不到活生生的人性和沉甸甸的生活质感, 使读者的感觉和理解力日趋肤浅, 它所带来的更多的是情感消费与伪崇高。而这种伪崇高最终让学生的情感愈加贫弱、无力, 精神愈加贫乏、苍白。
(二) 学生阅读的教育氛围
1. 阅读时间被挤压。
在现有教育体制下, 升学仍然是衡量学校与学生的重要指标, 而阅读经典作品讲究的是“慢工出细活”, 它对一个人成长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因此, 学校或学生会产生阅读经典得不偿失的感觉。于是学生宁可把时间大量花在数理化的学习上, 也不愿花时间阅读。即便有, 也是功利性阅读和消遣性阅读占上风。
2. 阅读的边缘化。
尤其令人不解的是, 如果学生在自修课读英文小说, 那是认真学习的典范;假如读一点中文小说, 那就是不认真学习, 浪费宝贵的时间。语文阅读被边缘化, 遭到“歧视”。
所以, 学生阅读所面临的教育氛围也是不容乐观的, 阅读孤立无援, 得不到理解与支持。
(三) 学生阅读的不良心理与行为
在上述阅读处境、阅读氛围的影响之下, 学生的阅读心理、阅读行为等就会发生变化, 产生一些不良心理与行为。比如:
浮躁心理:只满足于阅读数量, 不顾质量, 阅读囫囵, 心不在焉;
敷衍心理:阅读不是为了自身发展, 而是敷衍老师;
偏爱心理:只读自己愿意读的, 别的一概不看;
功利心理:只看与高考相关的和对考试有用的, 不相干的、无用的不看。
……
由此导致的学生阅读不良行为:
读图不读文:只读漫画, 不读文字。
海德格尔说:“我们进入世界图景时代, 世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 已经变成一系列图景。”
文字的起源本是图画, 可是我们现在又开始向图画时代靠拢。或者说, 随着科技水平的日益提高, 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 我们的社会进入了读图时代。人们已经厌倦了文字, 或者说没有时间与精力去阅读文字。只有图片才能刺激人们的阅读兴奋点。
于是, 漫画成了学生的最爱, 有的学生甚至收藏了一柜子的漫画书, 但没有一本文学名著。事实上, 读图是一把双刃剑, 它在帮助人们感知、理解信息的同时, 也使人患上了视力依赖症, 一旦离开读图, 就没有阅读兴趣。在这种现状下, 语文更要肩负起培养学生语言感觉, 丰厚精神的责任。
所以, 阅读课是对这种功利主义的反拨, 让语文回归到阅读的根基上来。教师用有限的教学时间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 引导学生的阅读方向, 匡正学生的阅读口味, 培养其语言感受能力, 丰厚其情感内涵, 尽量扩展学生精神的地平线。让阅读成为生活常态, 让学生能于书香中积淀致远。
二.阅读课的形式流程
(一) 阅读课的主要形式
1. 开设阅读课, 每周有一节课用来阅读。
2. 阅读课上, 教师指定精读书籍。
3. 指导学生如何读书, 如何做读书笔记。
4. 全班交流讨论阅读成果, 教师总结指导。
5. 教师列书单, 推荐其他课外阅读书目, 学期末交流其他阅读书目的体会。
(二) 阅读课读什么
1.阅读课上, 精读教师指定的书籍。
每一学期教师需指定2-3本书作为阅读课堂上精读书籍, 一节课前30分钟读书, 后10分钟快速摘记, 课后写评注。
2.阅读课后, 读教师推荐阅读的书籍。
课堂上的时间总是有限的, 它更多的是起到引导示范的作用, 阅读更多的是在别处, 在课后。这就需要教师给学生一些指引, 推荐一些好的书籍或杂志。既要读经典名著, 也可读一些杂志刊物。
期末, 全班可就所读的课外书交流阅读体会。
(三) 阅读课怎么读
阅读课还应指导学生如何阅读。对于如何阅读, 许多学生还有认识的误区, 觉得把书看完了就完成了阅读, 还需要老师教怎么读吗?实际上, 除了看完内容, 阅读中还有许多需要学习、揣摩的地方。具体来说, 如下几个方面是需要重点关注的。
1.品读文字。
韩军说:一切文字都是立体的、有生命的。我们要引导学生从文字里感受其独特的韵致与魅力, 作家也是通过文字, 通过遣词造句, 传递出自身对人生、世界的思考。文字, 是需要“品”才有“味”的, 不能走马观花, 一目十行。
2.揣摩细节。
细节往往蕴含着深意, 引人深思, 只有留心留意, 才会体会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峰回路转和豁然开朗, 才会领悟到不同于寻常的特别滋味。
3.关注哲学。
在阅读中要关注文章中的哲学思考。学生需要从这些哲学思考当中汲取营养与智慧, 从而深厚底蕴, 有更独到的视角。
浙江高考阅卷作文组长、浙大陈建新教授说:“我发现现在很多大学生在写论文时, 就不会论证, 理论语言不足, 只会堆砌一些事例, 用事例代替议论。而这些学生说, 他们在中学时候就是这样写作文的。所以, 我还是主张高中生应该要会写议论文, 培养思维。”而培养思维, 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从阅读中, 从大家的智慧中汲取养分。所以, 阅读不能仅仅只停留在故事的表层, 而应该有思维的深度, 要关注那些哲思渺远、深入心灵的文字。
多读读这样的作品, 思想才会逐渐丰厚起来, 考虑问题也才会更加深入。
4.关注结构。
结构是学生常常忽略的地方, 而文章的开头、结尾、谋篇布局、起承转合等等往往能体现作家匠心独运、不同寻常之处, 关注到文章的结构, 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四) 阅读笔记怎么做
1. 不动笔墨不读书, 摘录批注随时记。
阅读课的阅读不同于平时的随性阅读, 要求眼到手到心到, 随时做好摘录与批注。重点摘录好词妙句与特色篇章两个方面。
2. 读书卡片显条理, 积少成多见成效。
读书笔记可以采用读书卡片的形式, 条理更为清楚, 更具有灵活性。
示范格式如下:
3. 心得体会共交流, 感悟争鸣促提升。
在文章阅读完成以后, 可以对原文的某些特点点评、生发、延伸, 写出自己的体会。简言之, 可以“说内容、赏妙处、读出自己、提出问题”等等。全班交流, 展示学生各自思维的火花, 让他们在交流、碰撞中获得共鸣与提升。心得笔记可以采取如下形式:
Ⅰ.写读后感:这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形式。
Ⅱ.写推荐语:为作品写推荐语, 要求简洁明了, 一语中的, 是对学生概括能力与表达能力的锻炼。
Ⅲ.给作者 (编者) 的一封信:以写信的方式写读后感, 形式比较活泼, 易于学生直接抒发情感。
4. 教师下水试浅深, 鉴赏指导更有凭。
在适当的时候, 教师也可以通过写下水作文的形式, 让学生了解老师的视角, 从而更近距离地给学生以阅读鉴赏指导。
三.阅读课的教学反思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阅读应该是伴随学生一生的行为, 坚持阅读, 提高的不仅仅是语文成绩, 更重要的是语文素养的丰富与积淀, 是精神底蕴的丰厚。
阅读课的开设是很有必要的, 也能起到积极作用。
首先, 阅读课给予了学生理解与支持。热爱看书不是件错事, 要鼓励学生多看, 在阅读中进步。
其次, 教师所列的书单起到正确的导向作用。教师选择书籍要符合学生实际, 循序渐进, 不可过于艰深。同时, 范围要尽量宽泛, 让学生接触到不同类型、作家的作品, 从而领略不同风格, 开阔眼界。
第三, 阅读课形式活泼, 氛围轻松。学生可以在这样轻松愉悦的氛围里和书籍对话, 大胆自由阅读, 让身心完全放松在阅读的天地里, 享受到阅读的乐趣。
第四, 阅读课让学生在愉悦中得到提升。在阅读过程中, 教师可以经常了解一下学生的阅读情况与进度, 这样在指导方面可以做到有针对性, 提升学生能力。
第五, 阅读课提供了阅读经典的平台, 逐步纠正学生阅读的不良心理与行为。阅读是要与涵养身心相结合的, 阅读是用来培育性情与启迪思想的, 阅读的意义就在于超越世俗生活, 建立起自己的精神世界。阅读课创设了一个比较宽松自由的阅读氛围, 能够引导学生静心品读, 让他们在淡淡墨香中品悟经典, 拒绝消费性阅读与功利性阅读, 由此逐步摒弃不良的阅读心理与行为,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进而培育性情, 启迪思想, 丰厚底蕴。
实践证明, 学生对这种课型是非常欢迎的。
在阅读中, 学生开阔了眼界, 看到了世界的精彩斑斓;在阅读中, 学生品味书香, 敏锐了语言感觉, 触摸到了文字的温度, 感悟到了文字的魅力;在阅读中, 学生丰富了情感, 他们与书中的人物同欢乐、共悲伤, 体会到了文学世界的别样风情;在阅读中, 学生得到了美的熏陶, 提高了审美品位;在阅读中, 学生积淀了学养, 让自己成为内蕴丰富的人;在阅读中, 学生更能远离那些“消费文学”, 在真正高品位的文学作品中, 感受崇高, 找到心灵的归依, 丰厚精神底蕴。
“腹有诗书气自华”, 最是书香能致远。我希望通过阅读课的形式, 让学生与书香墨影作伴, 让阅读成为“悦读”。
参考文献
[1]《韩军与新语文教育》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作文心灵鸡汤之杞忧》作者:孙文辉《语文学习》2008年第5期.
[3]《读图文化——行走在网络时代》作者:杜丰《上海信息化》2008年第2期.
[4]《新语文教学研究》作者:蔡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版.
7.《走进三国》小学生阅读课教学反思 篇七
1、通过阅读指导,渗透读书方法,能够完成读书卡,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2、通过活动,激发学生对安徒生及其作品的兴趣,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读书的快乐,让学生喜爱阅读,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 调动学生阅读童话兴趣,并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教学难点:通过指导,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学准备:故事《皇帝的新装》、课件 、《安徒生童话》书 、 读书卡
教学过程:
一、看故事激趣导入,揭示主题。(4分钟)
1、看故事《皇帝的新装》。
老师知道我们班的同学最爱看书了,老师也爱看书,但我最喜欢看童话故事,下面请大家一起来看一个故事。(多媒体出示故事《皇帝的新装》,学生看故事。)
2、揭示主题
这个故事多有趣啊!大家有所不知,这个故事就是童话大师――安徒生写的。今天老师就带大家走近安徒生,走进安徒生童话世界。(板书:走近安徒生,走进安徒生童话世界)
二、走近安徒生(6分钟)
1、学生汇报课外对安徒生的资料的搜集情况。
同学们平常在课外阅读过程中都有搜集资料的习惯,课前老师布置大家搜集有关安徒生的资料,搜集好了吗?(估计学生搜集好了)下面请同学们把你们搜集到资料给大家展示一下。
(①请1、2个学生介绍安徒生。②请3个学生用画展示自己最喜欢看的故事。)
2、过渡:大家真会搜集资料!其实安徒的生一生都倾注在他的作品中,为孩子们谱写了很多童话故事,为全世界的.孩子们生活增添了很多色彩。相信大家现在已经等不及了,我们就赶紧走进安徒生童话世界吧。
三、走进安徒生童话世界(25分钟)
师生共读《安徒生童话》,指导读书方法。
1、明确课外阅读的读书方法。(5分钟)
同学们,我们在四年级的时候学过有关童话故事的,大家还记得用什么方法阅读童话吗,谁来告诉老师?(请学生说,老师边课件出示板书)
图文结合,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内容
认真读,边读边想
读书方法 划出好词语、好句子
在深刻的内容旁作批注
做好积累,写下收获
2、师生共读故事书中故事,完成读书卡。(10分钟)
共同读,小组讨论,小组完成读书卡。
3、学生交流共读情况。(10分钟)
①学生展示读书卡。
看到大家这么认真读书,积累肯定不少了,有请小组长展示展示你们组的读书卡。
四、总结延伸(5分钟)
1、小结:同学们,其实每本书里面都有很多有趣的故事,今天能跟大家一起走近安徒生,走进安徒生童话世界,老师感到很高兴。那请大家说说:你学会了什么?
2、延伸:同学们,让我们拿起书,运用掌握的读书方法,以书为伴,希望我们同学都能走进更多的童话世界,成为我们班的阅读之星。
附:板书设计
走近安徒生,走进安徒生童话世界
――《安徒生童话》课外阅读指导课
图文结合,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内容
认真读,边读边想
读书方法 划出好词语、好句子
在深刻的内容旁作批注
做好积累,写下收获
8.阅读课教学反思 篇八
1、利用网络直观的动物世界激发学生探索兴趣;
2、在老师引导下进行文本学习,让学生利用相关信息在网络互动中合作学习,读懂一组有趣的生物共栖现象,了解了生物共栖的原因及有趣的现象。
这一环节的教学,我注重学习方法的渗透,(如:引导学生在读----想-----找------标-------演等形式了解金黄鼠与百舌鸟共栖部分的内容);利用网络互动的优势,让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和同学探讨,学生的参与度明显提高,起到了互帮互补的效果。特别是将自己当作其中的一种动物,介绍自己和好朋友的共栖,同学们争相表演,既提高了同学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对课文内容的感悟能力,更重要的是学生充分地体会、表达了共栖之“趣”。
3、在读懂以上“范例”,的基础上,我又利用网络的丰富资源,让他们在网络中有目标地自主阅读相关内容,并按要求进行汇报。
9.《走进三国》小学生阅读课教学反思 篇九
现象一 教师架空分析太多, 而忽视了文章整体的感知。在阅读教学中, 许多教师将文章的内容和形式割裂开来, 大讲特讲表达的思想内容, 而忽视对表达思想内容的语言欣赏。即是讲解语言, 也是过分强调对字、词、句、段的分析, 而忽略对文章的整体分析, 结果把一篇完整的课文, 分析得七零八落, 抓不住文章的整体脉络。结果造成了内容和形式的脱节, 而在课后, 又没有行之有效的练习措施以弥补课堂教学的缺失。因此, 学生的阅读能力始终没有得到很大的提高。
现象二 教师讲解过多, 学生情感体验较少。学习的本质是学生学习能动性主动发挥的过程。教学是学生对作者情感体验的过程。高尔基曾经说过:“文学是人学。”反映在文学创作中的本质即为情感的表达, 从这个意义上说, 文学就是人学。因此, 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是让学生充分地阅读作品后, 运用自己已有的人生阅历、情感体验、价值态度去体验作者在作品中表达出来的内容, 以达到对自己思想的影响。但是, 在农村的初中语文教学中, 往往忽视这一点。教师对教学材料进行整合后, 生搬硬套, 灌输给没有思想准备的学生, 这样就违背了教学以及语文学科的本质。
现象三 学生阅读实践活动太少。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新课改的本质是让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学习, 自己去获得知识, 以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 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能力。而在农村的语文教学中, 教师讲解过多而学生的实践活动太少, 这样就违背了新课改的意图, 同时也违背了学生的认识规律。
现象四 教育资源的缺乏, 使学生的阅读量太少。农村初中学生由于图书有限, 阅读量很少, 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语文阅读水平的提高。笔者所在的学校以及周边学校的藏书尤其是文学作品的藏书量严重不足, 学生的人均藏书量只有几册, 平时也没有开放。这样学生的文学作品阅读量就可想而知。
现象五 教学与实践脱节。新课程对学生语文课外活动的要求是: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生动活泼地开展课外阅读、参观访问、专题研究等活动;可以采用读书报告会、朗诵会、故事会、演讲会等形式, 利用墙报、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 还可以组织各种语文兴趣小组和文学社团。由于认识不足, 这些实践活动几乎没有。这些语文实践活动的缺失, 导致学生的语文能力很难提高。
现象六 教育资源的失衡, 是制约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又一重要因素。在农村, 师资依然严重缺乏。每年分配给农村的教师, 大多是音体美专业, 而其他专业较少。这样, 语文教学的重任就只能落在中老年语文教师的肩上。
现象七 中考的升学压力。笔者所在的农村, 学生要上高中, 依然要经过严格的选拔, 而分数成为唯一的衡量指标。这也影响到语文教学在初中三年只能是模式化地训练以提高应试能力, 因而学生没有时间去阅读大量的文学作品, 更没有时间去进行有关语文的课外活动。
针对以上教学之现象, 我做了如下反思。
一、创造条件, 扩大阅读范围, 拓展学生视野
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道路是漫长的, 也是艰辛的。教学条件的不足可想而知, 但教师不能因为教学条件的艰苦而懈怠, 相反, 更需要有良知的教师们尽心尽力, 想尽一切办法, 创造条件, 提高学生的的阅读量。除了已有的阅读书籍外, 教师可让学生拿出自己已有的书籍报刊, 到学校进行交换阅读, 这样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扩大学生的阅读量。还有, 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自己和学校订阅的报纸杂志, 以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 增加阅读量。只有大量的阅读, 才有可能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 并学会如何在文章中获取有效信息。大量的阅读, 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知识, 更能增强学生的语感, 而语感正是学习语文的必要基础。
二、教师要转变阅读教学方式, 加强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大纲指出, 语文教学“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应该大胆走出资料已有知识的禁锢, 提出自己对文本阅读后形成的新视点, 并以问题的形式呈现给学生, 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 发展他们的观察、记忆、思考、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特殊课堂阅读环境里, 应让学生进行个体的独立思考, 对文本进行探究, 面对新问题, 提出自己的观点, 赋予自己的新理解, 从而形成自主探究的能力, 最终达到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这样, 学生不再受群体的阅读制约而能徜徉于文本思想智慧的海洋之中, 进行多元化的文化选择和多方法的文化品味。最后, 让学生在课堂与同学、教师交流自己的思考与体验, 形成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局面, 使课堂成为流动的、鲜活的、生机的课堂。个性化阅读结论的开放交流、畅所欲言, 可充实完善自我结论, 提升思考质量, 最后达到阅读能力的提升, 同时也达到对学生情操陶冶的目的。
三、加强学生在作品阅读中的情感体验
整体感知课文, 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 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 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是新课程对初中语文阅读的要求。而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堂, 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 注重情感体验, 有较丰富的积累, 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 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 发展个性, 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这是对教学的要求, 也是真真正正地对文学作品本质的理解后做出的要求。因为文学的创作过程是作家对社会生活进行加工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作者对社会生活贯注了自己的情感体验、价值态度、人生观念等主观认识。而这些认识, 必须通过对文本的精心阅读、情感体验才能完成, 脱离了情感的体验去谈文学作品阅读的观点都是空谈。所以, 教师应利用自己的思想深度、文化水准、人生体验、审美水平引导学生, 做学生的向导, 做文本与学生的中介, 引导学生用已有的认识阅历、生活体验进入到作品中, 用类似于作者的情感审视作品, 去阅读、理解和感悟作品的内涵, 从而与作者产生共鸣, 最终达到对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影响。这样的阅读教学才是符合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阅读教学。
四、增加农村学校图书资料的数量
初中依然是义务教育阶段, 国家对义务教育的投资力度不可谓不大, 校园硬件建设年年更新, 教育经费年年增加。尽管教育需要这些, 但教育的关键不是硬件建设, 而是教育软件的建设。因此, 各个地区、学校应该乘着国家政策的东风, 抢抓机遇, 加大学校软件建设, 其中增加学校图书馆藏书量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让学生课后有书可读。这样就能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 加大学生的阅读量, 以弥补课堂有限的阅读时间给语文阅读教学带来的限制。
五、加强农村初中语文教师的培养
人生的阅读习惯与阅读能力的培养, 初中是一个关键的阶段, 因为人的初中三年是人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 这一时期的阅读习惯与能力可影响人的一生。而在这人生的关键时期, 我国广大农村的初中语文教育却没有足够的专业教师去指导学生完成大量文学作品的阅读, 笔者感到心酸。农村初中的语文教学, 现阶段在很大程度上还存在问题, 任何专业的教师都可以随意去顶替教语文课;又因为教师缺乏, 出现一个专业的语文教师可以教两三门课程的现象。在新一轮课改进行得如火如荼的当下, 广大农村的教师只是一味地人云亦云, 生搬硬套地将所学的所谓先进的教学经验与教学方法“拿来”, 嫁接给还处于蒙昧状态的学生。因此, 加强教师培训是新课改背景下亟待解决的问题。这样才能让教师把所学的知识经验与自己所在的地域结合起来, 与自己所带的学生实际结合起来, 重新思考定位, 让这些先进的知识经验变为自己的教学能力。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改变农村初中教学现状, 才能改变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现状。加强农村初中语文专业教师的配备, 不再让语文是任何教师都可以教的一门课程;加强语文教师培养, 让他们不再是新课改的机器, 而是能挑起我国广大农村语文教育重担的工程师。
六、给语文阅读教学一个自由宽松的环境
如今, 中考的压力就像魔鬼一样萦绕在初中教师的心头, 语文教师当然也不例外。中考的升学压力使得原本让人身心愉悦的语文教学变扭曲, 成为畸形状态。因为中考的成绩是教师评优选先、职称晋升的最大指标, 也成为领导衡量教师是否有能力的标准。因此, 三年的语文教学就是训练学生如何答题, 教师的任务就是研究多变的中考题, 哪有时间去研究文本的思想内涵?但是, 作为一名农村初中的语文教师, 笔者认为应在适应大环境的前提下, 保持语文人的一份清高, 将这份清高坚持并传递下去, 做到鱼与熊掌兼得。
10.阅读课教学反思-王美 篇十
2016语文王美
高中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高中阶段语文教学应进一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切实落实教育部凝聚核心素养的要求。为此,我校开展“图书漂流”阅读活动,两个班一本书,集体阅读,以班级为单位顺时针漂流,每月一本,两个学年完成。为促进学生更好的阅读,我校语文老师积极开展“同题异构”公开课,打磨阅读课型。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讲练结合,以学生为主,师生互动,运用思维导图解读《活着》。整篇教案围绕八种思维导图展开,讲练结合,重点讲解比较常用的多重气泡图、气泡图、多重流程图三种思维导图,每种思维导图结合自己做的思维导图实例,让学生当堂练习,引导学生分析概念、人物、事件、情感等,对长篇小说进行深入阅读。
首先,通过小说中牛的名字也是人的名字,激起学生兴趣。紧接着联想到萧红《生死场》中“人和动物一样,忙着生忙着死”的主题,运用多重气泡图做一个比较阅读,比较两者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老师展示手绘的多重气泡图,详细说明每个图形、图形颜色、文字等的个性化解读,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思维导图。紧接着引出思维导图的概念,并提醒学生找出白纸、彩笔等用于接下来的思维导图练习。第三个环节设计三个总纲性问题:①多重气泡图,PPT展示并讲解多重气泡图的概念,再一次用投影仪展示手绘的《生死场》和《活着》两者比较的气泡图。②多种流程图,PPT展示并讲解多重流程图的概念,展示手绘多重流程图,对“福贵好赌”这一情节的原因和结果进行分析。为让学生在了解概念的基础上学会使用,本节课要求学生选择文中自己印象最深的情节进行分析,绘制多重流程图,并展示。③气泡图,PPT展示并讲解气泡图的概念,展示手绘气泡图对于小说主题“苦难”的解读,从贫穷、战争和死亡三个方面进行讲解,让学生了解活着的难能可贵。整篇教学设计思路比较清晰,目的比较明确,但并没有完全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课后经过前辈点评,与同事交流才发现存在的问题:①气泡图对于“苦难”这一主题的解读,应放在阅读课后期,避免出现学生听不懂的现象。阅读漂流每月阅读一本书,《活着》这本书刚漂流到班级一周,学生对主题的理解还不是很深入,上课出现有些孩子听不懂的现象。老师可以让学生试着用思维导图解读情节、人物、艺术手法等相对简单的内容。②思维导图不止用于阅读,还可以用于文言文、诗歌的整理等,适当展示实例,便于学生更好的使用。
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程度不够的原因,阅读太少是一个,阅读不得法尤其是重要的一个。”阅读课型探讨活动是为了避免放任型阅读的弊端,防止学生出现阅读质量良莠不齐,课外阅读种类单
11.语文阅读课教学反思 篇十一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方法 能力
阅读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成绩提高的瓶颈,许多老师对此感到非常头疼,主要问题是无法将字词知识的教学和阅读教学很好的结合起来,有些老师虽然做了一些尝试,但经常是顾此失彼。笔者借鉴许多老师的教学经验,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实践,认为阅读教学,应注意从全面把握、具体深入、教给方法、培养能力等这几方面入手。
一、全面把握阅读内容
苏轼有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为什么看得那么仔细,还不识“庐山真面目”呢?就因为他“身在此山中”,不能客观地看,所以尽管认真求索,仍然不识全局。由此联想到阅读教学,我们应该学习杜甫的.方法:“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阅读教学中,先引导学生登上“山岳”之顶全面把握阅读的内容、主旨,居高临下,把握全局整体之后,再引导学生“下山”细细观赏,寻异探胜。
1. 把阅读安排在课堂上,给学生足够的时间。
2. 阅读形式的多样化,分角色读、男女分读、默读、诵读、浏览等等,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与字词多次“见面”,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要让目光与文字进行亲密接触,以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当然这样的反复的朗读,能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语感。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
3. 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那么一堂阅读课应该提出怎样的要求呢?这一步完成浅层次要求:
①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不添减文字,不读破词句,就是说要读通句子,准确把握字词的基本意;
②根据背景及作者思想情感,概括文章的大意,能够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③基本理清文章结构。
在这一环节中,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简单化,即老师读一遍学生读一遍就了事;二是形式化,老师提出要求然后学生去阅读,指名学生回答,老师更正公布答案。教师只是充当“提出问题 ”和“明确答案”这个环节的“中间人”的角色。这种阅读学生是没有兴趣的,正确的应是学生围绕问题充分阅读课文,围绕问题在小组充分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主张。这样的阅读才能落到实处。
二、具体深入
在全面把握整体以后,“下山”细赏这一过程,不能跑马观花,还得具体深入。阅读教学中的深入,好比挖井,不能浅尝辄止,而要先选好地形,深挖一口井,见到井水。阅读教学中,要选准突破口,深入探究。俗语说得好:“七篇八篇,不如七遍八遍。”这就是少而精的教学法,每学期的基本篇目,教师要尽量给学生讲透,精读,引导学生读出味道来,读出收获来。对于其它课文,当然不是不管,而是要求学生运用从精读中所学的要领方法,自己去学习体会。解读环节是阅读课的核心,在老师的指导组织下,把学生组织到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中去,从而对文本进行解读,那么解读环节应该怎样做呢?首先应该引入问题,我们要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就必须以问题为中心。我认为老师所提问题应该是带全局性的整体性的,也就是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应该是能让学生结合教材谈出生活体验的问题,这些问题要启迪学生灵性、诱发学生悟性、激发学生创造性;创设的环境应该尊重学生个性,这个环境应该理解关心信任学生的。也就是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必须体现人文性。
三、教给方法
就是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教会学生学习。我们许多语文教师备课时,在自己的教本上注了种种符号,写上各种批注,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圈点批注,它是教师自己读懂、读熟、读通课文的好方法,把这种方法教给学生。在读书方法上,要学生领悟“不动笔墨不读书”,教师要向学生讲清这个道理,并不断诱导帮助,在阅读过程中要勤于动笔,圈注什么,教师也要向学生讲明白
首先要对准文章的要点重点,即体现文章的主题、中心、论点的内容。另外还有圈注的方法,如划要点、编提纲、摘警句、作批注、写心得等等。
四、指导阅读方法。
要让学生完成所提出的要求,就必须教给他适当的方法。我主要让学生学会整体阅读的方法,整体阅读就是对一篇文章,一段文字甚至一句话的完整阅读,做到从内容到形式等主要方面准确把握的一种阅读方法。在具体问题与整体关系上,整体有利于解决具体问题。大家知道,写文章前是先整体构思,而写文章时总是语素组成词,词连成句,句缀成段,段联成篇的。而理解文章的顺序则是:篇----段----句----词。因此,所有具体问题都与整体息息相关。所以,整体阅读就显得十分必要。整体阅读的方法如下:
1.拿到文字材料后,应从头至尾把所有文字符号都读完。
2.对有关的字、词、句、段作出标记,特别是对不会认的字,不懂的词,读不断的句,以及朗读的语调、感情等作出标记,出现的问题要依靠同学自己在小组内解决。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老师可作一些抽查。如果有不能解决的问题再交给老师。
3.注意相关背景、有关资料、注释条款。
4.把握内容:看标题、抓主旨,用复述的方法。这一步非常重要,关系到第一个环节的成败。教师一定要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提出不同的要求。这是检验阅读效果的最好形式。
5.理清思路,从内容和结构上考虑。这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也是初读课文所必须达到的。
五、培养能力
19世纪德国教育家第斯泰维克说:“学问不在于知识的多少,而在于充分理解和熟练地运用你所知道的一切。”纵观历史,有的人虽然“学富五车”,但终生写不出“半部论语”自然界、科学界也不乏“学者‘,可是多数人从未有所发现或没有一件发明创造。相反,有的人读书不多,学的也有限,却能见解独到,著书立说,有所创造。这是什么原因呢?这就是能力的高低所致。我们的学生中,眼睛盯在“学”上而手不释卷的,也不乏其人,但遇到实际问题,却无从下手,教师没有讲到的地方,更是一筹莫展,这就是“死读书”。相反,能力强的学生,一经教师指点,便能领会,抓住要点。
阅读教学中,要注重能力的培养。对于一个问题,应引导学生多方位设疑,抓住较为典型的问题,多侧面、多方位提出疑问。培养学生方位设疑、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以推动学生在阅读中的思考和求索,可以这样说阅读教学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核心,从目前的教学实际来看我们花费了大量的精力,但是阅读教学的仍然存在较大的问题。一学期下来,学生面对一篇新的文章不会读,面对一张试卷不会做,又特别是新课标下的课堂阅读教学更是一片茫然。我们期待新的发现。
【参考文献】
[1]吴兴梅.《基于建构主义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语文艺术教育研究.20xx
[2]尹宏.《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教学三部曲》.河北教育.20xx
[3]施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习策略的研究》.小学教学参考.20xx
12.《走进三国》小学生阅读课教学反思 篇十二
在小学数学概念的教学中, 有些概念可以通过与生活实际直接联系而获得。但也有很多数学概念并不能以此途径获得, 只能用语言对其作出界定, 学生需要理解这些语言的内涵和外延, 才能获得其确切的含义。可以让学生举反例来加深对概念的认识理解, 必要时概念的分析更需咬文嚼字, 只有这样才可以突出概念的本质。所以概念的引入要引起学生的注意, 激发学生的兴趣, 体现概念的本质, 做到先声夺人。
引入的方式有很多, 常见的有下面4种: (1) 用数学故事引入数学概念; (2) 通过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引入概念; (3) 动手操作引入数学概念; (4) 通过实际问题引入数学概念。我们还要善于对概念从逆向分析, 通过反例来阐述, 必要时我们可以适当应用多媒体动画, 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 给学生感性的认识。
二、“教学做合一”教育思想
陶行知先生特别重视教育中的“教学做合一”, 他指出:“教学做是一件事, 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 在做中学。在做上教的是老师, 在做中学的是学生。从老师对学生的关系来说, 做便是教;从学生对老师的关系来说, 做便是学。老师拿做来教, 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 乃是实学。不在做上用功夫, 教固不成教, 学也不成学。”可见, 在课堂教学中, 师生都以“做”为中心, 在“做”上完成教与学的任务, 实现“教学做合一”。
三、运用“教学做合一”思想优化小学数学概念教学
(一) 创设生活氛围, 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
“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小学生思维正处于具体形象为主的阶段, 对事物的认识遵循动作感知—建立表象—形成概念的认知规律,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积极创设条件, 给学生提供丰富感性的操作材料和动手的机会, 让学生通过摸一摸、量一量、画一画、剪一剪、折一折等多种活动形式, 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操作过程中发展思维, 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 提高学习兴趣, 培养实践能力。
(二) 在活动中学习, 让学生在实践中创新
“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话说, 是生活现象之说明, 即教育现象之说明, 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 不是三个各不相同的过程。他用种田为例, 指出种田这件事, 要在田里做的, 便须在田里学, 在田里教。在陶行知看来,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 也是教育法, 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 学的方法需要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 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 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 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
在教学“圆的认识”这个概念课时, 圆心、半径和直径是圆的概念中非常重要的几个要素, 理解它们的特征及其关系是建构圆的概念的基础。在探索半径和直径有无数条的过程中, 学生采取了对折、画一画和利用概念进行推理的方法。学生借助测量、反复对折、利用半径的概念进行推理, 清楚地认识到同一圆的半径和直径都分别相等, 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就更加深刻了, 真正做到“教学做合一”。
(三) 活用知识, 让学生在实践中发展
创新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灵魂。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因此, 小组合作交流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老师要精心设计与安排有意义的实践活动, 激励学生主动探索, 引导他们学会创新。我在教学中尝试把以往的作业形式改变为实践作业, 如“今天我当家”———请你用20元钱的标准, 替全家设计一张晚餐计划书, 要求种类丰富、营养科学、价格合理, 并按照计划实施, 最后全班评选出“最佳小当家”, 而且在班上进行隆重表扬。又如, 学了分类后, 引导学生回家整理自己的书包或家中的玩具, 并跟爸爸、妈妈、老师、同学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将它们分类的;学了“时间的认识”后, 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学习制订一天的作息时间表等。这些实践作业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提高比较、辨别的能力, 还能激发学生主动探究、不断创新的积极性。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做是学的中心, 也是教的中心。”实践是知识的源泉, 注重实践是“教学做合一”的真谛。通过实践能力的培养, 可以使学生直接体验到知识来源于生活, 又服务于生活, 真正经历数学知识发生、发展、形成、应用的整个过程。因此, 在教学改革深入推进的进程中, 我们要借鉴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 不断实践, 让学生到现实生活中去发现、研究数学问题, 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问题, 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真正做到联系生活, 学用结合, 让课堂教学真正实现“教学做合一”, 让每一个学生学会学习, 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摘要:数学课的课型有讲授数学概念的概念课、讲授数学方法的方法课, 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把握是否准确, 将直接影响到后续数学学习的效果, 有些概念往往只能用语言对其作出界定, 学生需要理解这些语言的内涵和外延, 才能获得其确切的含义。在教学概念课的过程中, 教师只有教学生学, 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启发他们的思维, 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 才能探“概念”的本源, 求“概念”的归宿。
13.阅读短文复习课教学反思 篇十三
-----曹宏亮
本节课以复习阅读短文内容为主,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通过阅读短文的指导,使学生掌握审题的方法。
一、复习课的自我认识
小学语文阅读内容的复习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具有很重要的意义,阅读复习课有如下特点:
(一)复习知识目标明确
阅读短文的巩固复习,是对阅读短文方法的一个强化的训练过程,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而在本课开课时候,我就引导学生对照过程、回忆方法,整理出阅读短文的方法和步骤,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的目标,从而在内容的理解和方法的学习运用上有的放矢,从而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训练是复习课的主要教学活动形式
怎样才能在复习课的训练中提高复习效率呢?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而反复、单调书写练习必定会造成学生复习兴趣的降低,从而使复习效率大打折扣。
(三)复习内容丰富灵活
复习课要重温过去所学过的知识,但是又不能是机械的、简单的重复,而应以原有知识为基础向外拓宽。平时的讲读课教学由于受教学内容和目标、时间的限制,不能随意拓宽,而复习课上因为经过多篇课文教学,多个知识点的讲解,已具备了拓宽的条件。
总之,要想上好语文阅读复习课,提高复习效率,就应该整体把握教材,采取学生喜欢的复习形式,关注学生的自主发展,使学生通过主动参与、合作探究,达到对语文知识的深入把握,提高语文综合能力。这是我们语文教师追求的目标。
二、学情分析
二年级2班的学生共计44人,男女比例均衡。经过一学期的学习生活,明显看出大部分的学生都长大了,从不同的方面都能表现出来,尤其是个人的理解问题及懂事程度上都有较大提高。但是男女生之间存在较大的性别差异。班里的女生,乖巧懂事,但是课堂表现不够积极;男生则是没有耐心,不够专注,但是课堂表现相对积极主动一些。同时,学生的问题具有反复性,每周一到周五的表现会越来越好,但是再下一周这种现象会同样的出现。因此,如何使学生保持较强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是我们下一步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同时也是老师在做教学设计时需要思考的问题。
三、存在问题
1、课堂气氛沉闷。
教师知道周一学生会出现精神不振,注意力容易分散的问题,但是在教学设计上没有考虑到学生的问题,使得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表现出精神涣散,注意力不集中,不能注意倾听老师的问题,回答问题不积极。
2、教师有效的指导语言少,口头语比较对。
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提问和学生发言过程中,语言没有经过仔细推敲,出现“是不是”、“对不对”等重复性且无效语言。对于学生在回答问题中时出现的问题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和知道,只是让学生重复答案,在指导学生回答问题上缺少足够的训练和指导。在本课中,我在开课之前就引导学生回顾审题的良好方法,教给学生要有理有据的回答问题。如一()狐狸,在短文中第__句话,重点词句是______,括号里应该填()。但是在整个过程中既没有突出复习课的训练和巩固,也没有体现出学生回答问题时的有理有据。
3、缺少练习和巩固。
在这节课中,教师只是在一味的强调学生有理有据的回答问题,但是并没有设计针对性的训练和巩固,使得课堂呈现出来的不是一节有效的、生动的复习课。复习课应该重点强调方法的掌握和应用,在方法的掌握上学生没有过多的问题,他们知道这些问题要根据短文内容来回答,但是在对掌握方法反馈的同时,忽略了对方法的应用练习和巩固,在课堂上没有真正考察学生是不是真正的能够应用所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的问题。
4、学生回答问题时脱离了短文本身的问题。
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出现了与短文问题无关的回答。教师在前期训练的时候过分强调了分析的过程,但是忽略了分析和问题之间的联系,使得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不能够联系问题本身进行解答,以后在设计导学单时应该注意分析与问题之间的联系。
5、教师缺少耐心。
教师在课堂过程中,始终是以自己的思路来引导学生进行,使得学生在思考和回答问题时,不能够积极踊跃。同时,教师没有注意倾听学生的发言,有好几次,学生都是在老师的打断之下结束了发言,并没有真正表达出自己的意思。
6、学生反馈的形式有些单一
在知识整理呈现的时候没有进行系统的分类,学生反馈的形式有些单一,应该注意说和写相结合,在说明白的情况下,进行多种形式的反馈和练习巩固。而不只是简单的提问和回答。
7、注重了题型的练习,方法和习惯上的培养还不够。
我在设计本课的练习时,针对短文的问题进行了拓展,并在题型和知识点上力求综合性又注意拓展性,设计了不同的类型的拓展题目。但是在课堂教学中没有关注到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四、措施方法
1、寓教于乐,激发兴趣
虽然是这样,但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有意注意的时间较短,所以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应主要采用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在玩中体验,玩中创造。在游戏中让学生理解教材中比较抽象的内容,建立学生的表象。同时将所学到了理论进一步在生活中应用,从而达到教者的目的。针对这一特点,在平日的教学中,应注重营造愉悦、欢快的学习氛围,运用多种活动增强学生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使他们在亲身体验中进行有效的学习,保持他们学习的欲望和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2、形式多样,加深理解
通过观察发现,二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善于模仿。同时,他们对于简单的事物有所掌握,同时对熟悉的知识有所感悟,具备表演的欲望。我们各科的老师可以在自己的课堂上让学生表演简单的动作,以讲故事的方法加以想象,添加上简单的图案,使其赋有内容。也可以根据上课需要用不同的形式用感官来让学生加深知识理解。
3、良好习惯,促进学习。
现在班里大部分学生都逐渐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能够端正学习态度,对学习较为感兴趣、有信心。学习充满热情,能够运用自己的学习方法活学活用。学习习惯方面,学生能够课前做好准备,课堂气氛活跃,大部分学生能够积极发言、思考,声音响亮。学生能够主动学习,并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地参与小组讨论。对于不理解、不明白的知识点,大家养成了当场质疑的好习惯,同学们互相帮助、共同解决。课后还能认真独立完成作业,但书写时字迹及作业要求仍需下大力度。
14.《三国演义》课外阅读交流课专题 篇十四
(执教:吴艳丽)
教学目标:
1、熟悉《三国演义》的基本知识,了解各英雄人物的特点。
2、详细阅读有关诸葛亮的章节,品读、评价诸葛亮。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准备:学生阅读青少版《三国演义》;
教师:制作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让我们先来欣赏一组画面和一首歌曲。
欣赏了这段视频,你有什么感受?
是呀,我们仿佛被带回到金戈铁马的古战场,经受了一番刀光剑影的洗礼。真是“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今天咱们就来品一品三国。(齐读课题)
2、作者早就不陌生了,他是——
先来看一下这本书的内容简介——
这部长篇巨著以宏大的结构,曲折的情节,展现了东汉未年和整个三国时期各封建统治集团之间的军事、政治、外交斗争,是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故事描写从公元184年到280年近一百年间的风云历史,起自黄巾起义,终于西晋统一。中间着重写了历时约半个世纪的魏、蜀、吴三国的兴衰过程。书中用大量篇幅描写了几次大战役,每次战役各有特色,很少雷同,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描写战争的成功之作。作者还塑造了一大批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如爱民如子的刘备,神机妙算的诸葛亮等。表现出鲜明的拥刘反曹的仁政思想。
【设计意图:本课伊始,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头视频,激烈的战争场面,火光、厮杀、呐喊,一下把学生带入了金戈铁马、刀光剑影之中,颇有震撼。】
二、知识热身
1、在阅读时,你肯定会遇到拦路虎,你是怎么做的呢?考考你,你会读了吗?中国的名著还犯常识性错误就闹笑话了。(出示)
方天画戟青龙偃月刀蜀汉夏侯惇马谡糜夫人借路灭虢
2、关于内容一定了解的更清楚,那就先来热一热身吧——(出示)
(1)桃园三结义三兄弟是谁?
(2)水镜先生所说的卧龙和凤雏分别指谁?
(3)“既生瑜,何生亮”是谁的临终一叹?
(4)闭月美女指《三国演义》中的谁?
(5)“三足鼎立”指哪几个国家三分天下?
(6)诸葛亮病死何地?
(7)“三英战吕布”中“三英”指的是谁?
(8)刘备、关羽、张飞使用的武器分别是?
3、热身二:歇后语
万事俱备——()
周瑜打黄盖——()
司马昭之心——()
张飞穿针 ——()
关公面前耍大刀——()
三个臭皮匠——()
马中赤兔 ——()
关公喝酒 ——()
【设计意图:《三国演义》场景恢宏,故事繁复,如何考察学生对基础内容的掌握情况?教者设计了知识热身的环节,用抢答、必答等方式让学生从总体上把握三国的一些基本知识。】
三、三国人物
1、《三国演义》一书刻画了200多个人物,你能一口气说出几个呢?(曹操、刘备、孙权、袁绍、关羽、张飞、周瑜、司马懿、鲁肃、赵云、杨修、蒋干等)
2、在众多的人物中,你对谁的印象最深?为什么?交流交流。
曹操:集文武于一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刘备:忠厚老实、仁爱,他礼贤下士,与大家生死与共。
勇猛豪爽的张飞
常胜将军赵子龙
忠勇讲信义的关羽„„
3、提到诸葛亮,大家两眼放光。确实,诸葛亮是三国的核心人物,这节课我们就来跟他走得更近一些。
(1)《三国演义》一书中是这样描述他的:(出示)
身高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眉聚江山之秀,胸藏天地之机,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2)有关他的歇后语非常多,来读一读吧:(出示)
诸葛亮征孟获——收收放放
诸葛亮三气周瑜——略施小技
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顾全大局
诸葛亮用兵——神出鬼没
诸葛亮的锦囊——神机妙算
诸葛亮用空城计——不得已
诸葛亮当军师——名副其实
(3)一条歇后语就是一个精彩的故事,过渡:谈到诸葛亮,你印象最深的故事是什么?老师将我们书中凡是跟诸葛亮有关的章节都摘录了下来——(出示)
初出茅庐第一功P60
诸葛亮舌战群雄P70
诸葛亮草船借箭P78
诸葛亮借东风P86
诸葛亮三气周瑜P93~105
诸葛亮智取汉中P141
诸葛亮七擒孟获P155
挥泪斩马谡P160(空城计P162)
木牛流马建奇功P164
病逝五丈原P168
请你选择感兴趣的一个章节再次默读,用心感受,待会我们来交流你心中的诸葛亮。交流,自由谈(相机板书:神机妙算、鞠躬尽瘁)
(4)有这样一幅对联可以概括他一生的事迹,同学们知道吗?(出示)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革爻卦,水面偏能用火攻。我们钦佩诸葛亮,不仅仅因为他才华横溢、料事如神、胆大心细,更因为他知恩图报,为报刘备的知遇之恩辅佐刘家天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大诗人杜甫在游览诸葛祠的时候写下了一首著名的《蜀相》。听老师读一读(课件出示:《蜀相》)
蜀相(唐: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丞相的祠堂要到哪里寻找?在锦官城外柏树繁茂的地方。映着石阶的绿草自成一片春色,隔着树叶的黄鹂徒有好听的声音。三顾茅庐频繁讨论天下大计,两朝的开创与辅佐老臣竭尽忠心。出师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先病死了,常使后世的英雄泪满衣襟。
(5)说不尽三国英雄事,道不完千古将士情。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原著中的卷着词——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设计意图:品三国人物,感受人物的精神世界和英雄品质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教者着重从面和点两方面来切入,既允许学生个性化地解读英雄,自由表达对自己喜欢的英雄人物的喜爱,也带领学生细细品读典型人物——诸葛亮。最难得的是摘出了有关
诸葛亮的所有章节,让学生课上再次品读、感悟、表达、深化。使诸葛亮的形象更丰满,更深刻。】
四、小结深化
虽然刀光剑影暗淡了,鼓角争鸣远去了!但我们眼前依然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一本好书读一遍远远不够,同学们,希望大家进一步研读《三国演义》,最好能走进原著,去细细领略作品中的“秋月春风”吧。
【《走进三国》小学生阅读课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走进课外书籍》课外阅读教学反思07-26
走进《西游记》教学反思07-01
《综合性学习:走进信息世界》教学反思10-29
读三国演义阅读笔记07-18
《三国演义》中学阅读收获07-31
名著阅读二三国简答题10-19
读《三国演义》阅读心得600字11-10
阅读三国演义读后感450字09-13
走进学生心灵的舞台教学论文08-08
走进京剧观课报告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