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关系策划程序

2024-09-01

公共关系策划程序(精选8篇)

1.公共关系策划程序 篇一

程序设计大赛策划书

【活动目的】为增加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接触更多与专业领域相关的知识,增加同学们对程序设计的热衷度,提升实际操作的能力

【比赛内容】计算机应用程序设计

【主办单位】广西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团委学生会

【承办单位】电气工程学院团委学生会团委办公室

【比赛时间】2014年4月13日19:00——22:00

【比赛地点】综合实验大楼八楼804室

【参赛对象】电气工程学院全日制研究生和本科生

【参赛方式】采用组队形式,每队最多4人(注:可以跨班级、年级

组队),并现场为每个参赛队提供一台PC机

【比赛规则】与国际ACM程序设计竞赛接轨,按照考试的形式进行,在指定的时间和地点,用PC机进行现场操作完成相应的试题。(分VB语言,VC语言两组,难度相同)

【报名方式】以参赛队为单位填写报名表格,于截止日期前发送到团

委办公室邮箱(邮箱:dqtwbangongshi@163.com)

【报名截止时间】2014年4月8日

【比赛说明】

竞赛试题的思路大部分来源于基础程序设计,而这些基础程序大部分还可以在有关计算机程序类教材中找到,但是强调基础与创新。由

于题目的难度不大,所以竞赛的重点转移到处理程序的速度与思路的清晰与否之上。团队的协作很重要,比赛由小组成员协作完成。尽量各自发挥其特长,做适合自己团队的题目。

【评分办法】

学院成立评审委员会和科技文化艺术节评比小组,本着客观、公正的原则评选科技成果。参赛者按照评审委员会的要求完成试题。试题由评审委员会进行评审后呈递给学院科技节评比小组进行审核。主要针对程序设计合理性,程序的结构合理性,程序难易程度等方面,从各个角度进行评比。

策划单位:电气工程学院团委学生会团委办公室

2014年3月13日

备注:承办方联系人

张广颖:***闫珍:***

邱霖:***韦国一目:***

2.公共关系策划程序 篇二

正义是人类不懈追求的永恒主题, 司法正义的最终实现是司法活动的根本目的。正义在法律上可以分为实体正义和程序正义。程序正义即形式的公正, 是指执法程序必须公正、公开、民主, 符合有关程序法的规定, 保护当事人的各项诉讼参与权利。实体正义即裁判结果的公正, 是指执法部门裁判必须符合实体法的规定, 使合法的权益受到保护, 违法行为受到应有的追究。

二、程序优先与实体优先探究

程序优先还是实体优先?有很多人会说二者并重, 但当二者之间发生冲突的情况下, 到底是选择实体还是程序呢?实体正义与程序正义, 二者真的应当并重, 也能够并重么?

首先我们必须指明, 无论是强调实体公正还是程序公正, 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实体公正。因此实体公正才是司法所应追求的最终价值。因此也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当程序正义与实体正义相矛盾, 二者不能兼顾时, 我们应当毫不犹豫地坚持实体正义, 这一点应当是没有疑问的。

笔者认为, 程序正义之所以应当坚持, 是因为程序正义的实现在绝大部分情况下更有助于达到较为理想的裁判结果, 即实体正义的实现。强调程序优先, 对在博弈方面明显处于优势地位的公权力机关起到了很好的限制作用, 更好地保障了公民的合法私权利不受侵犯, 保护公民不受非法的骚扰、虐待或者诬陷, 使之能够充分而平等地参与到诉讼过程中来, 从而更有利于案件真实情况的查明, 这也是程序正义为什么应当坚持的意义所在。然而当程序正义的实现明显直接阻碍到了实体正义的实现时, 我们不应该继续坚持所谓的程序正义而将实体正义拒之门外, 那样就违反了法的本意和初衷, 深深陷入了墨守“程序正义”这条成规的泥潭, 致使我们“一叶障目, 不见森林”, 忘记了司法的本来目的。

三、从禁止双重危险原则看实体正义和程序正义的关系

美国司法制度中有一条“禁止双重危险”原则, 大陆法系国家称之为一事不再理, 国际刑法中也称之为“一罪不二审”、“一案不二理”等, 其基本含义大致相同, 是指一个人不能因同一行为或同一罪名受到两次或多次审判或处罚。这一原则主要强调的观点是:国家及公权力部门掌握着各种资源和权力, 相对于公民个人具有毫无争议的优势地位, 不应当允许其重复地就某个行为对个人加以定罪, 这样将使该公民长期处于尴尬和痛苦之中, 相当于强迫他生活在对自己的生命和安全持续的焦虑之中, 同时也增加了使无罪的人被定为有罪的可能性。禁止双重危险原则在在司法过程中的主要功能就是防止国家滥用追诉权, 从而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

然而笔者认为, “禁止双重危险”原则太过极端, 是太过重视程序正义导致忽视了实体正义的原则, 其无利于社会公平正义的维护和司法公正的切实保证。禁止双重危险原则就算是在多大方面保护了当事人的私权利免受多次侵害, 也节约了社会资源, 符合诉讼经济原则, 可这个原则的适用真的有助于实体正义的最终实现么?真的符合司法的最终目的和价值么?难道不是在片面地过分强调程序正义的路上越走越远, 最终偏离了司法的本意和最终价值么?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快速发展, 刑事司法鉴定学的发展也是日新月异, 鉴定的技术越来越先进, 很多过去由于不能排除合理怀疑而被认定为无罪的案件, 现在因此能够获得更具有证明力的证据, 从而认定清楚法律事实, 正确适用法律, 做到惩恶扬善, 罚当其罪。然而法律却仅仅因为一个“禁止双重危险原则”就对触手可及的实体正义视而不见, 甚至将错就错, 打着程序至上的旗帜将实体正义拒之门外, 这显然不利于社会公平正义的维护和司法公正的切实保证。如果同样的事情发生在社会主义法治现代化的中国, 在不利于社会矛盾纠纷解决、构建和谐社会的同时, 也将会使法律失去在广大人民心中的尊严形象和公信力。过分强调程序正义, 使之凌驾于实体正义之上, 是喧宾夺主之举, 断不可取。

坚持保证实体正义的实现, 有利于正确的解决矛盾和纠纷, 有利于树立一国法律在民众心目中良好的威严形象和公信力, 也符合法之正义所要求的本来目的和价值。

摘要: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程序正义与实体正义的内涵及各自追求的价值, 然后分析了当程序正义与实体正义二者的实现相矛盾时的取舍问题, 引用美国“禁止双重危险原则”为例, 提出实体正义应当是我们追求的最终结果, 也符合司法惩恶扬善, 罚当其罪, 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之本意和初衷。最后指出当实体正义的实现与程序正义的实现相矛盾时, 应当坚持实体正义的观点。

关键词:实体正义,程序正义,禁止双重危险

参考文献

[1].赵静.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的司法公正问题研究[J].法制与经济, 2010

3.浅析我国公诉程序中的检律关系 篇三

关键词:平衡;平等对抗;合作;效率;和谐司法

检律双方之间的关系往往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刑事诉讼的结局,如不探寻一种平衡机制来扭正两者的不均衡关系,必将大大影响刑事诉讼的效率和公正。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仅仅追求检律的平衡对抗是不够的,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任务要求现代司法下的检律关系应当是一种理性、和谐的崭新模式。这种检律关系应该是对抗与合作和谐共存的,是兼顾刑事诉讼效率的提高和公正的实现双重任务的。

一、我国公诉程序中检律关系现状及法律原因

1.我国公诉程序中检律关系现状

2012年,我国对《刑诉法》进行了再次修改,修改后的刑诉法一方面强化了检方的举证责任,提升了辩方的辩护空间,保障了检律双方的对抗平等展开;另一方面也完善了听取律师意见制度,规定了侦、检的告知义务,为检律合作创造了法律前提。但是,由于新刑诉法才刚实施不久,当前刑事诉讼实践中的检律关系还基本处于以对抗为主的阶段。因此,深入探析检律关系失衡的原因对今后构建和谐检律关系仍然有着重要意义。

2.法律上的原因

(1)被追诉人基本诉讼权利缺失。虽然2012年修改后的刑诉法对无罪推定原则和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作出了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但其改革并不彻底。例如,虽然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第五十条规定了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但根据第四十五条之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有权向有关单位和个人收集、调取证据。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如实提供证据。”又因为现在并没有法律和相关司法解释对该法律条文中的“有关单位和个人”进行明确界定,所以这一规定极有可能被扩大适用到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身上。除此之外,被告人的知悉权也是一项尚未得到保障的权利,即被追诉人往往并不全面知悉其被指控的事实。

辩护人是被告人的受托人,如果被告人自身的权利都不能得到保障,甚至在很多情况下,被告人已然沦为公诉人的工作客体,处于其后的辩护律师的辩护权利又怎能得以充分的保障?公诉程序中的检律平衡又如何实现?

(2)辩护律师的权利受到压制。辩护律师阅卷难、会见难和调查取证难的问题早已被法律界内外人士所共识,虽然新刑诉法就此“三难”问题进行了修改,殊不知,即使排除了“三难”问题,辩护律师的执业保障权、举证能力以及问证、辩护权依然受到太多的限制。

面对律师这一职业的特殊性,我国却并未像其他各国一样对辩护律师的法庭言论豁免权和拒绝作证权在刑诉法上作出具体的规定,却相反地规定了各种追究律师法律责任的情形。这无疑给律师增加了额外的义务,使其在辩护过程中承担着过多的心理压力,为律师职业带来了更多的风险,使律师的地位得不到保障,权利受到削弱,背离检律平衡原则的要求。

三、构建和谐检律关系的可行性分析

律师的职责是保障人权,匡扶正义;公诉人的使命是守护法律,维护公正。两者无疑都与检律和谐思想所追求的实现公正、高效司法的宗旨相契合。构建公诉程序中的和谐检律关系是法律人共同的目标,每一个法律人都在以更开放的视野和更积极的姿态来为法制的进步贡献力量。

1.检律平衡的可行性分析

检律双方在程序权利上趋于平衡。一方面,新刑诉法全面确立了听取辩护人意见制度,规定司法机关不仅要听取辩护律师对全案事实和证据的看法、意见,还要听取辩护律师对具体事实认定、法律适用和量刑建议的观点。另一方面,法律明确了检察院的举证责任,如新刑诉法第四十九条规定:“公诉案件中被告人有罪的举证责任由人民检察院承担”,即在公诉案件中,检察院是举证责任的主体,如果其不能举证或举证不能达到证明标准,就要承担败诉的风险。

2.检律合作的可行性分析

首先,法律职业共同体为检律合作提供了前提。法律职业共同体就是指以律师、法官、检察官为代表的,受过专门的法律职业训练,具有娴熟的法律技能与法律伦理的法律人所构成的自治性共同体。共同的职业知识和语言,共同的职业思维和技术,以及共同的职业思想和道德让他们在“法的空间”里共同解决专业问题。在这一背景下,即便检律双方存在天然的对立,双方展开合作也不无可能。

其次,维护公平与正义的宗旨使检律双方的合作成为了必然。我国现行《律师法》对律师的定位是“为当事人提供法律服务的执业人员”,还规定“律师应当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法律正确实施,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相应的,我国法律也规定检察官在代表国家追溯犯罪时“要维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维护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的合法利益”。检察官应是以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为工作宗旨的,从这一角度出发,公诉程序中检律双方在合理范围内开展一定的合作也就成了必然。

最后,依据事实和法律开展工作为检律双方的合作指明了方向。“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也是我国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之一。无论是作为公诉人的检方还是作为辩护人的律师,都要受制于这一法律原则,都必须在这一前提下沿着各自的路径,朝着公平和正义这一相同方向探求事实真相,而这也无疑为检律双方的合作提供了可能。

四、结语

公诉程序中和谐检律关系的构建立论于检律平衡,在检律平衡对抗的基础上致力于沟通与合作,其中对抗与合作相辅相成,共生共长,密切联系,缺一不可。和谐检律关系是一种新型的、理性的模式,其构建不仅需要成熟理论知识的支撑,需要立法者将其切实写入法律,更需要执法者和司法者真正领悟法律的真谛,并严格依照法律规定行事。

构建公诉程序中新型的和谐检律关系也早已是构建和谐社会语境下的一种必然。

参考文献:

[1]樊崇义.刑事诉讼法实施问题与对策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1

[2]李心鉴.刑事诉讼构造论[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

4.工程项目施工策划管理程序 篇四

1.0目的和适用范围;

为规范建设工程项目施工过程策划的管理,特制定该程序;本程序适用于公司所承包工程项目施工过程策划的管理工作。2.0.编制依据:

GB/50430,10.2条款,GB/19001,7.1条款,Q/SY1002.1,5.5.6,5.5.7条款,GB/28001,GB/24001,4.4.6条款。

3.0.职责:

3.1.技术发展部是本程序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工程项目施工的策划管理工作。

3.2各施工单位和项目部具体负责施工策划文件的编制及报审工作。

3.3.质量安全环保部负责项目HSE作业计划书的审批管理工作。4.0.程序内容:

4.1组建施工项目部

4.1.1由公司领导依据发包方要求和公司资源现况研究决定,聘任项目经理,组建项目班子,项目部的组织机构和岗位设置必须满足项目质量管理、HSE管理及生产运行管理的要求。

4.1.2由项目经理负责,组织制定项目部各部门及岗位的管理职责,拟定施工队伍及项目施工所需的设施和其他资源计划,并报公司主管部门审核,公司主管领导审批。

4.2.工程要求和设计文件的获取:

4.2.1.由经营计划部向项目部传达施工承包同的要求,详见<投标及合同管理程序>,下达施工计划。

4.2.2.由技术发展部负责提供设计文件和标准、规范,并建立发放记录。项目部接到设计文件和标准、规范后,要及时发放到参加夲项目施工的相关部门和单位,并建立相应的收发记录。

4.3.施工策划文件编制前的准备工作:

4.3.1.由项目部技术负责人负责,组织项目部相关部门和単位认真审阅施工图纸,了解工程概况、结构、工艺及施工要求,对发现的设计文件中“错、漏,碰、缺”等问题进行记录、汇总。

4.3.2.由项目经理组织项目部相关部门和施工单位,对施工现场进行认真地勘察,了解现场的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构造、气象、交通状况、社会依托、周边及地下原有设施的分布等信息,并由技术负责人记录现场勘察的结果。

4.4.项目施工策划文件的编制:

4.4.1.策划文件的编制依据:

 工程承包合同的要求。

 施工图及其他设计文件。

 适用的法律法规、规范标准的要求, 施工现场的勘查结果。

 公司资源现状。

 公司对项目的管理要求及相应的管理制度。

4.4.2.施工策划的主要内容:

工程项目施工策划文件要含盖如下方面的要求:

 项目施工的目标指标。

 项目的组织机构和职责。

 施工管理所依据的文件。

 人员、技术、施工机具等资源的需求和配置。

 场地、道路、水电、消防、临时设施规划。

 施工阶段的划分、施工布署及施工进度控制计划。

 各关键工序、分布、分项工程的施工控制措施或施工方案。 HSE风险控制的策划。

 与重大风险相关作业的专项施工方案。

 突发亊件的处置措施或方案。

 施工质量的检查、检验及试验活动的安排,检查验收的淮则。 对违规事件的报告和处理。

 与工程相关方的沟通方式。

 质量管理和技术措施。

 施工过程应建立的各种记录。

 公司相关的管理要求。

4.4.3.工程项目施工策划文件的编制:

由项目经理主持,项目技术负责人组织编制项目施工的策划文件;施工策划文件由以下文件构成:

1).施工组织设计;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程序及内容要求按照《施工组织设计管理办法》和《施工组织设计编制模板》的规定执行。

2).施工方案和专项施工方案;由项目技术负责人组织,各专业技术人员和HSE管理人员参加,依据施工组织设计的总体安排和项目风险识别评价的结果,识别确定重要的分部分项工程和与重大HSE风险相关的作业活动,针对确定的重要分部、分项工程的质量、进度、风险的控制要求,编制施工方案;针对与重大风险相关作业活动HSE风险的控制要求,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的规定,编制专项施工方案。

3).质量检查、检验计划;由项目部技术人员按照《施工质量检查、验收管理程序》的规定进行编写。

4).项目HSE作业计划书;由项目HSE管理人员依据本项目风险识别评价的结果及控制要求进行编制。

5).公司相关的管理制度.4.4.4.项目施工策划文件的审批:

项目施工策划文件编制完毕,由项目经理审核,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和专项施工方案报技术发展部审定,HSE作业计划书和质量检查、检验计划报质量安全环保部审定;所有策划文件经公司主管部门审定后,由项目部报工程监理和发包方审批;对工程监理和发包方提出的意见,由项目部负责修订并报监理方和发包方验证确认。

4.5.项目施工策划文件的动态管理

各项目部要依据施工项目的进展及客观条件的变化,对施工策划文件实施动态管理;当工程设计、发包方要求发生变化或施工机具、材料、设备、环境等因素发生变化时,项目部要对变化的要求和因

素进行评审,对施工策划文件做出及时地调整,调整后的文件报发包方和监理审批确认。

4.6.产品生产单位产品实现过程的策划:

4.6.1.各产品生产单位要针对产品生产的工艺过程和控制要求对产品实现过程进行策划,编制相应的策划文件。

1).金属结构厂要针对压力容器生产的控制要求,编制《压力容器制造质量保证手册》、HSE作业指导书、生产过程配套的工艺文件。

2).防腐保温工程公司要针对每种防腐产品的工艺过程和控制要求,编制相应的作业指导书,明确作业的工序、各工序及岗位的操作要求、检查验收方法、检查验收标准及HSE控制措施。

3).砼搅拌站、沥青砼搅拌站要确定产品生产的主要过程和工序,明确各工序、岗位的操作规程、质量检查验收方法和标准、HSE风险控制措施,编制相应的作业指导书和工艺文件。

4).各生产单位编制的产品生产策划文件经本单位主管领导审定后报公司相关的专业主管部门审批,其中有关技术质量的策划文件由技术发展部审批,HSE作业指导书由质量安全环保部审批。

4.6.2.各产品生产单位在进行新产品生产前,要对其实现过程进行周密策划,策划的内容包括:

 产品的质量目标和要求。

 产品实现的过程、需要的文件及资源。

 所需要的验证、确认、监视、检验及试验活动,产品质量验收标准。

 为实现过程和其产品满足要求提供证据所需的记录。 HSE风险的识别评价和预防控制措施。

策划的输出要形成文件,经本单位主管领导审定后报公司主管部门进行审批。

5.0.相关文件和记录:

《施工组织设计管理办法》

5.公关策划的一般程序和方法 篇五

一、确定公关工作目标体系

公关目标体系是指一组相互连贯、包含有不同类型、用以分别指导不同具体公关工作的指标系统。

这些不同的工作指标有的抽象、有的具体,但相互间却存在着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紧密联系。

低层次的、具体的工作指标是从高一层次的较为抽象、概括的工作目标分解而来的,达成这些目标一定有助于较高层次目标的实现,而较高层次公关目标的达成则完全依赖于下一级低层次工作指标的圆满完成。

二、公关目标的确定与划分

多种确定和划分方法

1,组织目标纵向(时间)划分法,可分四种纵向发展类型

组织的长远公关目标:

是公关人员依据组织的最高战略任务和理想公关形象的蓝图对本组织公关工作所提出的最高要求。它常常抽象地、概括地、简练地确定本组织应在社会公众中所具有、所追求的理想形象和任务,以至成为本组织最高的奋斗目标和经营理念,高度凝练了本组织的企业文化和组织最终的发展目标。

比如,以下组织的公关目标,就体现了长远目标的特征:

美国通用电气公司进步是我们最重要的产品 可口可乐公司——永远的可口可乐,独一无二好味道

M&M巧克力——只溶在口,不溶在手

诺基亚——科技以人为本

中期公关目标,公关目标

近期具体的公关目标

组织中期公关目标指导公关人员制定工作计划,尽量把中期目标分散,具体到每一奶奶的公关工作中去,因此公关工作目标是相当详细、具体、明确的。

具体工作目标,是指那些为公关专项活动所策划制定的工作项目。这种目标常常是具体的、量化的、可以指数化衡量与评估的,是公关人员真正遵循的实务操作手册。

2,组织目标横向(内外)划分法,(较简单的划分方法)

组织内部外部由于各自对内对外的任务、目标不同,又各自称一个公共目标体系。组织内部公共关系一般着眼于:机构内部信息的传播,组织各级公众情感的联络,公众态度的影响与说服,内部公众行为的引导与改变。按照日常、定期、专题三种基本公关工作范畴,合理地筹划和分析内部公关目标群。

组织外部公关目标即可按照宣传、社交、公益、危机、教育、市场推广、形象塑造等目标进行确定与分解,又可以引入时间纵向目标划分的方法,分长期,中期,短期,当前等公关目标躯体。

3,组织目标功能(定位)划分法

按照公关行动欲达到的目的,可以划分不同的公关目标群体,最常见的公关目的划分法有四类:

(1)传播信息,在组织刚成立之初,或者组织刚发生了重大的变动、组织正式出台了一个重要策略,发生重大的人士变更,推出了一个新的服务项目或产品,或者是有重大的信息要传播给特定的公众时。

比如:

(2)联络感情,在组织与重要公众之间建立一个密切的、有好的、稳固的情感联系是此类公关目标的主要目的。

比如:食品公司逢年节,给公司员工送自己公司的产品

(3)改变态度,改变特定公众群体与个人对本组织也已形成的某类态度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也是相当重要的公关工作目标。

(4)引发行动,引发行动目标的结果是,直接策动或引发对象公众对本组织实施具体良性的行为、促进组织与公众在行动上的互利互益。

4,综合目标划分法

5,目标的细化分解(技巧与原则)

三、确定公关目标的作用

1,可以指导和协调组织内部各个部门的工作

2,利用科学严密,层层分解个公关目标体系,有计划地逐渐积累组织 的公关成果,形成令人满意的、凸显的公共关系良好形象。

3,利用目标之间所存在的高层次目标与低层次目标的种属关系、环扣关系形成目标群落之

间的紧密内部联系。

4,事后用来评估每一项公关工作效果的评判标准。

目标策划的注意事项和具体要求:

公关工作目标:长远目标应和组织的整体发展战略目标相一致。

公关目标体系:尤其是

和具体的工作(项目)目标,应尽可能制定得具体、细致、清晰,同时还必须具有可衡量性、可预测性的特质,以便进行反馈调节和时候衡量评定。还应该要求组织的所有部门、所有人员都知晓、理解、赞同,并且目标应该突出重点,富有弹性,循序渐进,具有明显的可行性与可控性,四、锁定与分析目标对象公众

1,选择并且确定目标的对象公众

2,策划具体的实事方案

五、怎么样确定目标公众

在对目标公众进行细分与定位时应该使用的分类标准。

公众的分类

按照对组织的重要程度分:关键公众,重要公众,一般公众

按照对组织的不同态度分:顺意公众,逆意公众,独立公众

六、对公众诉求进行分析

分三方面:

1,及时掌握各类公众对组织的不同需求。

2,对目标公众目前对组织的具体态度、情感进行分析。

6.新产品策划与设计管理程序 篇六

对设计开发的全过程进行控制和指导电源新产品设计人员实施正确的设计程序和方案,确保设计的产品满足顾客的要求和期望及有关法律法规要求,

2. 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电源新产品设计过程和技术资料的控制。

3. 职责

3.1 研发部经理负责新产品设计,开发的整个过程的组织,协调,实施,控制和管理。

3.2 研发工程师负责新产品的策划和设计工作。

3.3销售部负责顾客信息的反馈和沟通。。

3.4 生产运营部质量负责协助新产品样品的质量检验和认证工作

3.5 生产运营部生产负责设计开发新产品的加工试制并参与评审

3.6 生产运营部工艺负责协助新产品样品的工艺制定并参与评审工作

4. 定义

5. 作业流程

流程 程序 表单 相关部门/人员

需求提出 ●生产运营部或市场营销服务部确定项目来源后,根据市场需求提出需求申请,寻找相关资料确定产品要求。 立项申请单 生产运营部市场营销服务部

新产品设计策划 ●立项申请单经批准后,由研发部经理确定相关研发工程师,制定立项书。●项目负责人根据立项书,收集有关技术标准和法规,对项目进行全面分析,编制项目计划确定如下内容:1. 项目的质量目标和要求; 2. 完成项目所需的阶段(过程)以及工作内容;3. 各阶段所需的评审,验证,确认和实试验,监视活动;4. 所需的执行文件,验收标准,记录;5. 各阶段的人员分工,进度要求,协作部门;6. 需要使用或调整的资源等;项目计划将随项目的进展及时进行修改,并进行重新批准,发放,使用。 立项书项目计划 研发工程师

新产品设计试样前评审 ●项目设计实施前,项目负责人应跟据立项申请单或合同以及立项书和项目计划,组织相关人员进行评审,评审结果记录于设计评审表。●设计输入内容:1. 项目的主要功能,性能要求2. 适用的法律和法规要求3. 以前同类设计提供的有关信息4. 其他与设计有关的要求●设计输出内容:1. 项目的主要技术指标2. 总体设计思想,系统框图及说明3. 技术关键及解决方案4. 需要解决的配合条件,如主要材料的采购,关键加工工艺及装配,特殊检测项目的实施和技术接口等 设计评审表 研发工程师

产品设计 ●研发工程师根据立项书和项目计划展开设计,设计内容可能包括电路设计,PCB版图设计,机械结构设计和外形工业设计等;●根据设计输出制作样品;● 主要设计输出可以包括:1. 电路原理图和设计原理说明2. PCB文件和装配图3. 元件清单4. 机械结构设计文件和图纸5. 外形工业设计图纸6. 产品企业标准7. 样品实物8. 其他配套图纸 研发工程师

设计验证,修改 ●对设计验证主要通过对样品的测试,装配和调试来完成。●若验证有问题,则相应设计人员应对设计及输出文件进行修改,必要时重新制作样品,并再次验证,直至通过。 设计验证记录表 质量工程师研发工程师

样品评审 ●项目负责人召集相关人员对样品进行评审,评审结果记录于设计评审表中,

设计评审表 质量工程师研发工程师

小批量试样提出 ●设计样品评审通过后,由市场营销服务部下达生产任务书,交生产运营部具体实施。 市场营销服务部

试生产前准备 ●工艺工程师根据设计输出文件,结合公司现有工艺条件根据需要编制相关作业指导书,质量工程师确定有关检验标准或作业指导书,并确定以下内容: 1. 相关的人员培训; 2. 新设备和材料的增加;3. 特殊的环境要求;●当需要引进新工艺, 增加新设备时由工艺工程师提出并进行相应的操作.●工艺工艺师组织相关的人员对以上内容进行可行性评审. 作业指导书 生产运营部

小批量试生产 ●按工艺流程卡加工一定数量的产品.并根据生产情况确定各工艺参数和技术指标,调整和完善相关作业指导书。 质量工程师研发工程师工艺工程师

设计验证及相关标准的编制 ●产品将经测试,试验检验其特性,由工艺工程师编制《试生产报告》。客户或项目工程师确认产品报告,对不能接受的特性和问题,必要时进行设计更改,直至产品合格。●研发工程师根据需要参考立项书编制《产品企业标准》。 设计验证记录表试生产报告 工艺工程师研发工程师质量工程师客户

样品确认 ●产品合格后,交由客户对产品进行安装或试用,以了解产品是否满足使用要求,确认合格后由客户提供样品确认书,交由生产运营部保存. 样品确认书 客户研发工程师质量工程师市场营销服务部

产品认证 ●样品确认后,根据产品企业标准要求取一定数量送有关部门认证,必要时进行设计更改,直至通过认证。 第三方认证单位

设计最终评审 ●项目负责人召集相关人员对产品进行评审,评审结果记录于设计评审表中。 设计评审表 生产运营部客户

设计文件移交 ●设计人员应整理全套技术资料,部门经理批准后按程序分发,移交。●产品企业标准交相关部门备案。●设计技术资料保存期限为五年。 研发工程师生产运营部市场营销服务部

设计更改 ●产品在设计和实际生产过程中若发生设计更改,相应设计人员应依照技术图纸和文件控制程序填写相关的更改通知单,执行更改,更改后审核和批准等动作后,由资料管理人员分发并处理.●当设计更改涉及到主要技术参数和性能指标的更改时,或涉及相关法律法规要求时,须重新进行评审,验证和确认,通过后方可实施. 市场营销服务部生产运营部

6. 相关文件

6.1产品过程控制程序

6.2 PCB板新产品试样流程

6.3 设备管理程序

6.4 文件和资料控制程序

6.5产品的监视和测量控制程序

7.质量记录

7.1 立项申请单 XP&AD-PF02-RD01

7.2 立项书 XP&AD-PF02-RD02

7.3 项目计划 XP&AD-PF02-RD03

7.4 设计评审表 XP&AD-PF02-RD04

7.5 设计验证记录表 XP&AD-PF02-RD05

7.6 试生产准备记录表 XP&AD-PF02-RD06>

7.7 试生产报告 XP&AD-PF01-RD07

7.公共关系策划程序 篇七

教育部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简称教指委)编写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即计算机基础教学“白皮书”(2006)明确指出:计算机基础教学在本科教育中与数学、外语一样,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同时还有实用性、不可替代性;它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方面具有比其它课程更为直接、更为深远的作用;本科培养计划中计算机基础是不可缺乏的一部分。

经过多年实践,高校计算机公共基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积累了一些教学经验,取得了一些成绩,也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为了深化教学改革,搞好计算机基础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本文对省内部分高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现状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调研。通过对调研情况的分析和总结,对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产生了一些想法,现通过该文加以阐述。

1 我国高校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现状

1.1 计算机基础教学总体构架

为使计算机基础教学良好发展,引导其向更加科学、更符合教学规律方向持续发展,教指委在白皮书中提出了“1+X的课程设置方案”(如图1所示)。

“1+X”的方案即:大学计算机基础+若干必修/选修课程。在规划必修/选修课程时,可根据学生所在专业的不同需求,制定合适的必修和选修课程,也可将典型核心课程整合,构造新课程。

1.2 程序设计课程与专业需求的结合存在不足

国内大多数的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设置均直接或间接地依据教指委白皮书“1+X的课程设置方案”设置了相应课程。也有一些重点大学,根据学校自身的情况,在课程设置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丰富的课程体系。

目前国内高校面向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的程序设计类课程主要有C、C++、Java、VB、VFP、Fortran等课程。不同高校所开设程序设计课程的语种以及开设范围都会有所差异。多数高校会结合不同的专业需求,开设多门程序设计课程,也有些学校全校只开设一门计算机公共基础程序设计语言(比如VB),还有少数高校仅把程序设计语言作为选修课。各校开设程序设计课程的总课时多者可达到90多课时;少则也有60多课时。

根据笔者对江苏省高校的调研,绝大多数高校都会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程序设计课程,不同的专业在选择程序设计课程时,理工类专业多选择C、VC++、JAVA,文科类多选择数据库技术,如SQL SERVER、ACCESS、VFP,医学类、农学类则多选择VB,也有部分理工科、文科类选择VB。

总体来看,多数院校程序设计语言课程与专业需求的结合度不够。即便不同专业选择了不同的程序设计语言,但在教学内容方面也较少有与专业结合的应用实例。

1.3 教学目标存在偏差

目前,很多高校为了提高计算机公共基础教学质量,会用学生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的通过率来衡量教学质量的高低,这就使得计算机公共基础教学的教学重点围绕计算机等级考试展开。

过于强调等级考试通过率,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与专业教学的脱离。教学内容始终围绕计算机等级考试大纲展开,使教学内容单一化,难以体现程序设计课程与专业结合的应用性特征。这样的教学目标忽略了基础性与应用性的结合,忽视了对学生利用程序设计解决本专业相关应用问题的能力培养。

1.4 教学管理模式过于统一

多数高校对同一门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管理采取“五个统一”的管理模式(即“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教材、统一课时、统一测评”),这种方式虽然为教学的开展与考核带来了便利之处,但同时也带来了与专业需求结合不紧密,教学效果不明显,课程价值不高的弊端。

1.5 部分程序设计课程在技术上存在较严重的滞后性

当今市场主流程序设计技术是.Net平台上的开发技术以及Java技术,数据库的主流技术是SQL Server、Oracle和Access。而大多数高校却仍然在开设VB,较多的高校还在开设VFP。

随着程序设计课程在中学的逐步普及,江苏省内相当多数的中学开始学习VB程序设计,VB课程在高校继续开设似乎有重复学习之嫌,同时,在技术上VB也应该被真正采用面向对象技术的VB.NET所取代。

而VFP在技术上则更加落后,微软已经宣布到2014年停止对它的技术支持。VFP虽然有着悠久的历史,也培养了大批的数据库爱好者,但它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少,其自身技术上存在不足,已不能适应新技术的发展,同时美国公司对Visual FoxPro的采用也显著下降。即缺乏市场的支持,技术上又存在不足,最终导致Visual FoxPro未能被微软公司把它加入到目前的主流开发技术.NET的大家庭中。

计算机技术发展异常迅猛,如果高校的教学不能紧跟时代的发展需求,而是让大学生去学习即将被市场淘汰的技术,显然无法满足大学生对新知识、新技术的追求,更加无法满足社会对计算机技术的先进性和应用性需求。

2 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

2.1 构建新的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体系

针对不同专业对程序设计知识的不同需求,程序设计教学的语种及内容应该具有不同的选择与设置。根据教指委的白皮书建议,结合不同专业特点和对程序设计知识的不同需求,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的设置应该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和灵活性,同时兼顾实用性与先进性,具体划分如下图2所示。

由图2可以看出,变革后的教学体系中必修课由1变2,但程序设计类科目增加,以体现程序设计技术的先进性与实用性。X部分增加更多的选修课,以满足不同专业及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在对新课程体系的具体实施上可采取分类对待,试点改革,积累经验,逐步展开的策略。

分类对待就是对工科类与非工科类专业区别对待。因为工科类专业对程序设计思维能力有较高要求,所以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仍以等级考试为教学重点,通过增加课时讲授与专业结合的综合实验项目,来兼顾等级考试与专业需求。非工科类专业对程序设计课程均以限选课形式出现,但仍属公共基础课程范畴,选修时必须全班整体选修,开课学期可放在大二上学期进行,其教学内容不再以等级考试为中心,而是以专业需求为导向。

试点改革就是选择部分专业试点开设一些新的(目前未开设的)程序设计语言课程(如VB.NET、C#、Java、Access)。比如,根据校内调研,商学院会计、市场营销专业教师认为,ACCESS数据库技术比VFP更贴近市场需求,目前单机版的会计软件基本采用AC-CESS数据库,网络版数据库基本采用SQL SERVER和ORACLE。学习ACCESS数据库既可以满足专业需求,又可兼顾等级考试(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需求。因此,可考虑会计、市场营销专业改学ACCESS,并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又比如,机电工程学院的电器自动化专业,对.Net平台上的程序设计技术有需求,可考虑开设C#程序设计课程。

积累经验就是通过局部试点,积累教学资料、教学经验、培养教学师资队伍。同时,还可以通过把新增设的但短期内无法大面积开出的一些程序设计课程(如VB.NET、C#、C++、Java)作为公选课开设,从而为后期程序设计语言的更替做好准备。

逐步展开就是随着教学条件的成熟,结合等级考试语种的调整、高校程序设计教学新趋势、新动向等情况,用新的程序设计语言替代较老的语种。比如:待时机成熟管理类、经济类专业均开设Access数据库程序设计课程,替换原来的VFP;VB课程用VB.NET加以替代,C用C++或C#加以替代。

近期,考虑到师资队伍人手以及教学经验、教学资料积累的不足,还有计算机等级考试科目设置的具体情况,当下的改革试点应该选择非工科类专业加以局部试点,同时对于那些对.Net平台程序设计技术有明确需求的工科类专业增设相应课程。

2.2 分类别制定教学计划及相应的教学大纲

考虑到不同类别专业对程序设计能力需求程度的不同,在制定教学计划及教学大纲时,要加以区别对待。

工科类专业需要通过计算机等级(二级)考试,因此应该增加程序设计语言课时。考虑到计算机公共基础教学总课时增加比较困难的情况,在保持总课时不变的前提下,进一步缩减计算机基础(一级)课时,增加程序设计课时,并灵活安排课时分配,比如把增加的课时放在等级考试之间开展等级考试强化教学。在制定大纲时,分两个学期开设的程序设计课程仍然是一门课程,只是把一级削减的课时放在程序设计教学中,并放置在开课后的下一学期江苏省计算机等级考试开考前施行。而课程考试在前一个学期完成,考前强化学时不进行课程考核。同时,在开课学期增加课外自修机时,并加强管理,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编程能力。

非工科类仍基本维持现有的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可适当增加与专业结合的教学内容,比如引入与专业结合更紧密的应用案例,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从而改进教学效果。制定大纲时基本知识点以够用为准,不必围绕等级考试大纲进行教学。教材的选用或编写,也要更多考虑专业需求,而不再是与计算机等级考试内容对接的程序设计教材。

2.3 实践教学改革

计算机基础教学从本质上看就是实践教学。各学科专业学习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的目标是一致的,即将计算机技术与专业知识相结合,善于应用计算机技术解决专业中出现的实际问题,简言之,就是培养本科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实行理论与实践课程相分离的课程设置模式将打破原有的实验附属于理论课程的模式,使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既并行又相互独立、相互联系,会有力促进实践教学的深入发展。

在教学模式确立后,还有许多工作需要进一步开展,尤其需要重视实践教材或实验指导书的编写工作。实践课程的教学内容应从原有理论课程和实验中提炼出来,既要保证与理论课程有一定的相关性,同时也应增设与相关学科、专业培养目标要求相符合的综合性应用内容,使实验课不再是对理论课内容的简单验证。

基于上述考虑,实践课程的独立设置,并不是将原有课程的课内实验内容的简单分离,而是要精心选择一些综合性的实验项目,独立设置教学大纲,独立考核,且考核方式采取上机考试、大型作业(大作业报告+分组答辩考查)、平时练习成绩综合评价机制,采取强调过程的考核机制,而非一次性的结果考核。对于大作业可采取课程设计的形式进行。

考虑到实验大作业可能比较耗费机时,应该提供免费开放机房的时间,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便利。

2.4 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

2.4.1 倡导面向过程的教学方式

美国高等教育一般非常注重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每门计算机课程的实验学时都不少于课程总学时的一半,而且实验、平时作业和测试要占课程成绩的70%,期末考试成绩只占总成绩的30%甚至更少!这充分说明了他们的教学理念是面向过程的重能力教育,而非我们的应试教育!

为了时时监督整个教学过程的好坏,教学过程成绩构成环节与传统考核方式基本一致,即:学生作业、平时小测验(或提问表现)、期中考试、实验报告、期末考核等形成性考核环节。为掌控教学进度及学生问题所在,关键要加强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提问环节。常用提问/回答的方式与学生交流,鼓励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不要惧怕犯错误,借助此过程暴露学生思维的漏洞,当场讨论并予以纠正,使学生在思辨中得到能力的提高。这一面向过程的教学设计虽然给授课者带来了很大的工作量,但对掌控整个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益处。

2.4.2 改进教学方法

开展案例驱动或问题驱动教学模式,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效果。比如,VB的传统教学中,程序设计的基础知识与VB的控件知识相脱节,而且对每个控件的各项功能还会非常详细地介绍,这样会导致学生在学习程序设计过程中很盲目,前后知识不连贯,动手能力差,随之丧失学习兴趣。优化后可将书中知识点打散,把程序设计知识点与控件知识点融合在一起,通过编程案例来学习控件及语法知识的运用,最后再进行总结。再比如,程序设计课程的语言基础部分,内容多而枯燥,用时多效果差,同样可采取打散后分解到程序设计题目中加以讲解的方式进行。

2.4.3 创建自学模式

为学生创建良好的自学环境,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具体方式如下:

1)规定必须完成的自修时机。由于一门课程的课时有限,无法承载很多教学内容与教学期望,因而为提高教学效果,需要为每位学生提供免费自修机时,为课外上机实践提供保证。在自修机时内,学生可以分组完成实践课程的大作业,也可以完成要求自主完成的验证实验,同时,平时小测验及期中考试均可安排在自修机时里进行。对于课外学生自修机时的实行,应该设立一定的考核机制,避免学生的逃课及作弊行为,真正发挥该措施的实际效果。这种自主上机的方式在很多高校都在施行,比如南京大学、南京理工大学。

2)网络资源。每门课程均应构建相应的教学网站,为学生提供教师的多媒体教案、相关电子文档、配套的应用软件系统等学习资源。这种方式丰富了教学手段,缩短了教学时间,开辟了学生自学的天地。

也可以为每门课构建一个QQ群,由老师定期为群中提问做出解答,也便于群中同学相互之间交流。

3)辅导答疑。每学期制定辅导答疑时间表,给出每门课程的答疑时间和地点,学生可以利用这个时间解决自己的疑问。

2.5 进行考试方式的改革

通过调研可知,许多高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都已经采用考试系统进行无纸化考试。考试系统的使用可提高命题和评阅效率,从而为教学效果及时有效检查提供有力的帮助。

为了更好地推进面向过程的教学方式,在引入自修机时的基础上,应该充分利用考试系统构建各学习阶段的测试卷,让学生在指定的时间地点利用自修机时完成每学期2次的平时测试(即期中考试和期末考前摸底测试),每次均应该由任课老师来巡视检查,避免出现冒名顶替现象。同时,提高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重,使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各占总成绩的50%。加强平时阶段性测试,通过自修机时加以完成。这种加强过程控制的方法既可为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提供第一手资料,也可为学生查漏补缺提供具体的方向。

2.6 师资队伍建设

2.6.1 各课程教师队伍构成

由于计算机基础教学面向全校,学生众多,为确保教学质量必须保持现有计算机基础教学队伍的稳定并适度加强,同时应利用好信息技术学院和其它学院及部门可从事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学力量。

对于需要过通过二级考试的工科类专业,安排专职从事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优质师资开展教学工作。

对于不必通过二级的非工科类但选修程序设计课程的专业,由于课程放置在专业限选课内,其师资来源可由三部分构成:计算机基础课程专职教师、选课学院具备程序设计课程教学能力的教师、其它来源内外聘教师。考虑到非工科类专业程序设计课程开设的目标是更紧密地与专业相结合,更好地为后继课程服务,各选课学院应该鼓励本院教师讲授程序设计课程,并加强与专业课程相结合的研究,并由信息技术学院指定的课程负责人,共同制定适合专业需求的教学大纲及教学内容。比如,商学院各专业可在VFP或ACCESS课程中任选一门课程作为程序设计限选课程,并鼓励其专业教师提出授课申请,由信息技术学院课程负责人负责审核聘用。

对于目前暂时不能大面积开设的选修课(比如C#、VB.NET、JAVA、C++等),一旦有学院选修,则可安排计算机基础教学部3-4位老师负责一门课程加以建设,需要时也可以聘请计算机专业教研室的教师进行教学工作。

2.6.2 计算机基础专职教师队伍的建设

考虑到计算机行业的特点,对从事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师,学校应给予必要的政策倾斜,使他们能安心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比如在年终考核方面应该更多考虑其在计算机基础教学方面做出的贡献,而不能要求该部门教师与其它部门教师一样完成相同的科研工作量。同时,要为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师提供必要的培训,以便能够跟上飞速发展的技术进步,从而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另外,也要避免简单地把从事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师从专业教学中分离出来的思路,只要分清教学的主次,让从事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师能够讲授一门计算机专业课,对其自身的发展及更好地进行计算机基础教学都是有益的,这对于高校计算机教学的长期健康发展也是很有意义的。根据调研,有些高校目前就没有专门的计算机基础教学部门,而是整个计算机学院的教师都要可从事计算机基础教学,而且其通过率也不错。只要各项措施安排得当,教学效果也不会受到过大的影响。也许目光放得更长远些,高校专职从事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师将最终消失,计算机技术的教学将完全融入到与专业密切结合的各门专业课程中去,这也许会成为一种发展趋势。

2.6.3 实验课教师队伍建设

由于目前实验课程大多已经独立成课,因而要建设一支稳定而高素质的实验师资队伍,并让他们进行实验课程的教学,而不是仅仅进行实验设备的维护。要重视对实验教学人员的培养,并提出相应的考核激励机制,使从事实验工作的教师以教学为荣,自觉提高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

3 结束语

作为一所年轻的应用型本科学院,在办学过程中不能简单模仿重点院校及办学历史悠久的一些老高校的办学特点,应该在吸取有益经验基础上办出自身的特色,形成自身的后发优势。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特色应该重点强调应用能力的培养,学生所学的应用技术应该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具有先进性、实用性的特点,使学生所学的实用技术在毕业时能够学用一致、学以致用。

作为一所市属院校,学校的未来将在南京战略指导下向前发展,而南京的未来将努力成为中国的电子信息产业城和中国的软件名城,电子信息产业将成为南京的第一支柱产业。这些都需要每一位大学毕业生掌握更多的电子信息技术,从而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投身于南京的建设大潮。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的办学方向为地方院校如何搞好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国家级计算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课程建设”项目组.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课程建设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大学计算机课程报告论坛组委会.大学计算机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8.公共关系策划程序 篇八

【摘要】借以计算机专业的程序设计类课程群建设为例,通过四点论述分析了课程群建设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同时,针对程序设计类课程与部分需要学习程序设计的非计算机专业课程群建设之间的连带关系也做了较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程序设计 课程群 非计算机专业 连带关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152-02

一、引言

课程建设作为重要课题针对高校的学科建设,教学质量的提升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独立到依附,一维到多维,课程建设的改变也逐渐演化成群体性建设,形成了一针见血环环相扣的符合时代要求的专业课程群[1]。

课程群是指在专业学科内打破独立性,去除单一化,使课程之间形成紧密连贯,相互耦合,逻辑严谨,知识点去重存精相互贯通的完整课程体系[2]。课程群的建设有利于解决目标定位不明确,对专业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对课程的实用性重视不够等问题,为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有力保证[3]。

下面本文将以信息与计算专业程序设计类课程建设为例,探究高校课程群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也将以此为依托对同样涉及到程序设计类课程的非计算机专业与计算机专业课程群建设之间的连带关系进行一定的探究。

二、课程群建设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就目前我国大部分含有计算机专业的高校而言,学生对于程序设计能力的掌握程度与当前社会上软件开发企业人才需求的匹配度是相差很大的。而学生程序设计能力的培养抛开自身原因来说,很大程度上都受着学校对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影响。

第一,基础乃能力提升之本

打下坚实的基础是提升程序设计能力关键的第一步。然而现实却大大相反,大部分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从一开始就已经进入半放弃状态,更别说那些需要掌握一定程序设计能力的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课程之间自顾自的教授,知识点间脉络的闭塞,都使得学生在一开始就对程序设计类课程有一种很难学懂的情结,从而产生出厌学的情绪,而课程群的建设恰恰就解决了这一问题。

第二,实质性乃学生兴趣与自信之源

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自己所选专业并非就是自己特别感兴趣的专业,就单门课程内部的单一连接性,就算老师讲的好,教材编得好,却也始终停留在固步自封的阶段,课程与课程之间各自为营,学生也只能停留在表面学知识看问题,关键是没有通过课程与课程之间群体性的交流沟通让学生看到这门课实质性的内容,从而导致学生厌学排斥,也越来越没有自信去学好这么课程。

第三,脉络通畅乃知识链完整之要

我们都知道,人的脉络通畅则气血就顺畅。对于课程建设来说也有着同样的内在特点。群体性的课程建设带来的是一种多课程多教学手段的融合机制,融合后便形成了多脉络相通的课程体系,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课程群。而如果课程之间的知识脉络能够相互打通,便可以防止专业整体知识点出现断层,教学内容前后脱节,或者教学内容重复等问题的出现。这样,学生对于所学专业便有了整体系统性的认知,在学习的时间上,效率上都有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四,实用性人才培养乃课程群建设的根本目的

目前,我们的教学模式与教学内容很大一部分是与当前社会上软件开发技术脱节的。而作为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最后真正需要落实到的还是在实践和实用性上。所以,课程群建设的其中一部分,就是在如何理论之外的实践,实用,实干方面的人才导向加以引领,同时对学生未来的就业也将持有更加有见地的负责态度。

综上所述,程学设计类课程群的建设,不论是在计算机专业还是在非计算机专业上,都是十分必要且重要的。

三、程序设计类课程与部分非计算机专业课程群建设的连带关系

在专业设置和知识点涉猎上,并非只有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才会去学程序设计类的课程,事实上在一些软硬件结合的专业,甚至是硬件专业,都会涉及到或者必须去深入学习诸如C语言、C++等程序设计类课程,并且多半都是以考试课进行期末考核。可见,程序设计类课程群的建设在非计算机专业中的作用也是不可小觑的。

1.非计算机专业在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对于部分非计算机专业,例如本科的测控技术与仪器、自动化、电子信息科学技术等,研究生教育阶段的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控制工程等,按照教学大纲是必须进行程序设计类课程教授的,通常以C语言、C++、汇编语言为主,研究生阶段也会因为研究方向的选择而必须通过Java、算法分析与设计,数据结构等课程的学习来进行辅助研究。

从某种程度上讲,学好这些课程对上述提到的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讲可以说是如虎添翼。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包括很少一部分老师,其实并没有将程序设计在需要用到其知识能力的非计算机专业中真正发挥出作用。学生本身就对所学专业认知较模糊,对于自己并不是专业搞序设计这样一个偏差性的定位,就导致学生一开始就失去了对程序设计类课程的重视。而老师教授时较弱的通透性也导致学生无法融入到程序设计类课程的学习中。

2.程序设计类课程在部分非计算专业课程群建设中的应用

(1)找准定位

首先,我们要明白程序设计类课程在一些需要用到其知识与能力的非计算机专业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是仅仅只需了解和掌握基础,还是也同计算机专业一样,需要掌握到一定程度的程序设计能力,研究在课程群中程序设计与其他各门课程的内容关系,找准需要改革的定位与目标。

(2)师资队伍融合建设

课程群的建设伴随带来必然有师资队伍的建设。这对于需要学习程序设计类课程的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而言尤为重要。这一类院系往往需要借助专业的计算机信息科学类院系的老师到自己学院进行授课,由于教师所属院系不同,所以在非计算机专业的课程建设上,教师之间往往沟通较少,多半也只是按照教学大纲独立完成单门课程教学。所以,师资队伍的融合对于需要学习程序设计的非计算机专业来说十分必要,只有老师之间做好了沟通与思想上的融合,化独立为整体,知识点也才能真正有机串联,学生也才能真正融会贯通。

(3)同样以实用为落脚点

程序设计类课程作为部分非计算机专业的辅助性教学课程,既然专业建设和教学大纲要求其存在,那一定是合理的。目前,尤其是对于工科类专业来说,高校最终是要培养出符合当下社会需求,能真正将理论化为实践的实用性人才。所以,不管是计算机专业还是非计算机专业,我们教学的落脚点始终是一样的。

将程序设计类课程纳入专业课程群建设中归纳、总结若干种适合于非计算机专业程序设计课程群教学的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自己在当前所学专业的学习上再镀一层金,也因此将其辅助作用发挥至最大。

四、结语

课程群的建设作为目前各大高校势在必行的重要教改举措之一,其必要性和重要性不言而喻。程序设计类课程作为计算机专业核心课程的同时,也在部分相关的非计算机专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怎样把程序设计融入到那些非计算机专业的课程群建设中,还需要更多的专家学者继续研究,把需要软硬件结合的夹缝型、应用型专业的更多优势凸显出来。

参考文献:

[1]翁伟,吴克寿,吴芸等.程序设计课程群建设探索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9(23):123-125,122.

[2]张静.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群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8):8017-8018.

[3]王泽农.“学科”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特点和课程群的建构[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8(7):98-101.

新世纪教改工程2011 年项目支持(编号:2011JGA052);

上一篇:祝福你,我的同桌下一篇:2022年大班下学期教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