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古诗词教学的几点认识

2024-07-08

对古诗词教学的几点认识(通用14篇)

1.对古诗词教学的几点认识 篇一

对古诗词教学的几点思考 林秀球

(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佗城镇中心小学

【摘要】中国是诗的国度,而古诗则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学习古诗,对于传承文化,陶冶情操,提高审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古诗,作为一种文体,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也时常出现,占有一定的比重。

【关键词】激趣 现代技术 熟读 拓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97(201206—0184-02 古诗词的语言非常精炼,意境十分优美,寓意更是深邃。但由于小学生生活阅历浅,知识面不够宽,对表象的储备还较为贫乏,对古诗词的理解存在一定的障碍,这也成了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题。下面将结合我多年的教学实践,对古诗词教学提出几点新的思考。

一、激趣导入,渲染气氛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进行诗词教学时,首先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他们的学习欲望,使课堂教学有趣、有序地顺利进行。例如,我在教学《春晓》一课时,上课一开始我就向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喜欢美丽的春天吗?你所见到的春天是什么样子的?”同学们议论纷纷,各自描绘出自己见到的春天的样子。一下子,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了。我又问道:“我国唐代的著名诗人孟浩然,他也非常喜欢春天,他眼中的春天也非常美丽,同学们想不想知道他是怎样描写和赞美春天的?” 在得到孩子们的一致肯定后,我看到时机成熟,于是引出新课。在这么一种氛围感染下,学生学习古诗兴趣得到激发,诗句学习自然有序通畅。

二、运用现代技术,重现古诗意境

近年来,随着教育技术能力的提高,多媒体教学应用开始普遍,在古诗词教学中合理运用好多媒体,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想象能力,更能促进学生对古诗的学习理解,并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例如,在教学北宋诗人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这一句,这是一句千古传诵的佳句,如何让学生理解这句诗的意境?不管教师用多少语言,在这里都显得多余。这时,教师可以不用语言,只出示一段FLASH动画:开始是星星点点的嫩绿出现,逐渐布满大江两岸,接着或远或近,或墨绿,或深绿……充满生机的绿意呈现眼前。这种动态的绿,这种鲜活的绿,才是诗人真正要表达的,而教师巧妙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就可以轻易地突破此句难点,让学生真正体会了此佳句的意境。

三、熟读成诵,体会想象

小学生学习古诗文最主要的方式是“读”,要让学生一遍一遍地读,对诗文内容充分感知,通过诵读,在头脑中形成初步印象,再在教师的意境陈述中发挥想像,逐步形成诗歌

东西,一件事情,一种心情等等。所以语言的学习不应该是孤立的,而应该把它与它所对应的事物联系起来。比如,铅笔、橡皮、书包等随身携带的用品。如果能够将这些实实在在物品和英语单词建立起联系,每当学生看到这些东西,脑海里就会浮现出它们的英语说法,不自觉的说出:“用一下你的book”。如果能这样的话,英语学习将不再只局限于英语课堂,而将存在于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形成以学生自己为中心,周围事物为对象的英语自我学习情境。为达到这个目标,我要求并鼓励他们通过查英语字典,在他们的学习用品和卧室的物品上贴上这种英文标签;我发现,学生越是自觉的去查找周围事物的英文名称,他们就会有一种知之甚少的感觉,这反过来激励着他们继续去寻找,去学习。这样,学生最终将自己置身于一个自己亲手创造的、贴满标签的英语语言学习环境中。

三、从简到难,让学生开口读英语

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欲望,但是学生最大的弱点却是怕出错,而且这种害怕出错的胆怯心理总是强于表现欲。为了能够消除学生的这种胆怯的心理,在课堂大胆的发言,我采取了循序渐进的做法。起先,从领读单词开始。我会提前将领读单词的任务安排给一部分学生,要求在第二天上课前,自己多多练习,能够非常流利朗读。当学生正式领读时,可能会有一些胆怯,但是由于提前做了准备,所以效果还是不错的。这样几天下来,几乎全班的同学都有了领读的体验。接下来就是增加难度,提前安排领读课文。经过一段时间的领读后,学生在课堂发言时的胆怯心理就会逐渐减少。最后是不再提前安排,而是当堂点名让其领读。这样不仅对学生是一种考验,也是一种锻炼。如果能够顺利的进行领读,就给予表扬,如果不能,应给予鼓励,使其再接再厉。通过这种循序渐进的练习,消除学生的胆怯心理,将学生的表现欲望充分的调动起来。另外,不但让学生巩固了所学知识,而且还锻炼了朗读和口头表达能力,为以后开展情境对话铺平道路。

四、多开展情景对话,让学生脱离哑巴英语的窠臼

英语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考试,而是能够运用这门语言工具去和别人交流和沟通,从而促进不同种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和文化交流。就过去的英语教学模式,可以认为是全堂翻译。这种模式,让学生自己进行情景对话的机会很少。因为没有针对性的情景对话的训练,多年后,学生的英语依然是哑巴英语。因此,从开始学习英语,就要求学生用学过的句型和单词来组织情景对话,培养学生开口说英语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但是,万事开头难,如果想一蹴而就,一下子就能让学生面对面的口语交流,这是不切实际的。这样不但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反而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产生对情景对话的恐惧心理。所以,制定一套由简到难,循序渐进的情景对话练习方案,是非常必要的。

五、多听、多说、多读、多写,让学生习得“硬功夫”

学英语的目的在于能够听得懂、说的出、写的清楚。这就需要学生们多听、多说、多读、多写。每天按照计划,在家长的监督下,让学生在课外安排一定的时间进

行听、说、读、写练习,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练好“硬功夫”,这样才能真正的掌握这门语言。

总之,用一种轻松愉快的方式将学生领进英语的殿堂,在教学过程中以适当的方式进行引导,加上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最终培养出学生能够自觉的听、说、读、写的英语学习习惯。

论小学数学教学的几点有效策略 黄妙贞

(广东省东莞市万江中心小学

【摘要】在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背景下,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争取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最大限度的完成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此,本人通过积极的教学实践,探寻出几点有效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策略 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97(201206—0185-02 当前数学新课程改革已经进入了实质阶段,作为数学教师应该紧紧抓住这次课程改革的绝佳机会,采取多种方式和手段全面提升教学活动的有效性,进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以下是本人的几点教学建议和看法。

一、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

以“数学分数”教学为例,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情境:如果有4个月饼,将其平分给两个小朋友,那么每个小朋友能得到几个月饼?请学生们伸出手指来表示小朋友分到月饼的数量,结果同学们很快伸出两个手指;如果有两个月饼,将其平分给两个小朋友,那么每人得到几个?结果同学们很快伸出一个手指;如果只有一个月饼,要将其平分给两个小朋友,那么每人分到多少月饼?结果学生们就不知道该怎样表示了,有一

位学生甚至只伸出一个弯曲的手指来表示半个月饼,然后我们再进一步提出问题:谁能够用一个数来表示“半个”呢?学生们都被问住了,激发起了他们内在的求知欲,纷纷打起精神投入新课程的学习。

二、利用动手操作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积极主动的投入学习活动中,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内心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等特点,针对小学生的这一年龄特征,通过动手操作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投入学习活动中。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这一课时,可以事先让学生准备一个土豆,让学生在动手切土豆的过程中认识长方体的性质特点,如:顶点、面等,当学生将切好的长方体放在手中观察时,学生成功的心情溢于言表。这种操作方式,不但可以满足学生活泼好动的心理需求,而且可以使学生在动手过程中感受到成功的乐趣,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美

一切科学知识都来源于生活,最终又服务于生活,数学知识同样如此。作为数学教师,要尽量将抽象的数学知识生活化,从生活中找到概念或定理的原型,并引导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其中的乐趣与奥妙,以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轴对称图形”时,可以先让学生对这一部分知识进行预习,然后从实际生活中寻找轴对称图形,然后将实物带到课堂上,或者将其记录下来拿到课堂上进行举例,充分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动手折纸,折出小船、纸鹤等轴对称图形;再让学生找出这些实物的轴,并与自己在生活中找到的实物加以对比,加深学生对“轴对称”这一概念的认知程度。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也使他们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之情,树立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为主,注重在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发学生的创造性活动,逐步形成自我发展、自主探究、动手实践、独立解疑的学习方式,以完成知识、技能、创新的相互交融。作为数学教师,在具体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培养他们敏锐的观察力和广泛的兴趣爱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散与拓展。同时,教师要经常组织学生进行开放性的课堂活动, 所表达的整体形象。“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道理就在于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坚持以诵读为本,要求学生在理解基本词义、句义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诵读,反复吟咏,体会古诗的韵律、意境。诵读方法分自读、对读、群读,又可分为默读、声读等。

为了使学生充分体会诗中的意境,我常常让学生扮演诗人诵读古诗,使学生仿佛亲临其境,感悟诗意。如在教学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时,我让学生手拿折扇,漫步吟诗,并配上悠扬的古筝伴奏,使学生融入诗境,“……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这一场极富诗意的、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便于身临其境般的诵读跃然其中。

四、抛砖引玉,拓展延伸

一节课的教学时间有限,怎样才能在有限的教学时间让学生多积累一点古诗文呢?除每节课尽可能适当安排多一点教学容量,还要讲一点“多多益善”的策略。例如,在教学高适的《别董大》一文时,可引导阅读同类的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赠汪伦》等。其次,以人为线,扩充诗人的其他作品,了解诗人的生平背景,诗风等等。例如,在教学李白的《望天门山》时,可组织学生把学过的大量的李白的诗归类、整理,体会其豪迈的诗风和浪漫主义情怀。

在教学古诗时,还可以将所学的某一首古诗词与其题材内容、表现手法相近的其他古诗词联系起来诵读,以获得较完整的诗词形象和思想内容。如学习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可指导学生同时诵读其他有关赞美柳树或春天的名诗。贺知章《咏柳》中的柳是用春风的巧手剪出来的,要多美有多美,原来诗人是借柳写春;高鼎诗“草长莺飞二月天,拂

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写的是描写出了一幅春天孩子们在村旁的芳草地上放风筝的图画,是一幅自然景物和活动着的人物融合在一起的、充满生机、春意盎然的农村生活图画。韩愈诗“天街小雨润如稣, 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写出了京城早春景色的特点。将这几首同一题材的诗歌联系起来让学生学习,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并在对比诵读中强化了记忆效果,从而激起了学生读背古诗词的极大兴趣。

“腹有诗书气自华”,多读诗歌对于提高人的气质素养大有裨益。小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有很大的创造潜能,扎扎实实地让学生掌握一点读古诗词的方法,让学生熟读成诵,积累拓展,小学生对古诗文充满好感,古诗文的教学才会充满活力。

2.对古诗词教学的几点认识 篇二

一、激发阅读兴趣, 让学生自主读书

课程标准在每个学段课程标准中的阐释中都强调看一个词———喜欢。阅读教学让学生喜欢阅读, 感受阅读的乐趣尤为重要。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 不应该让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就告诉我们, 学生是阅读的主体, 阅读教学应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的阅读的实践活动, 换句话说, 就是要还给学生以真正意义上的读者地位。怎样才能使学生成为真正上的“读者”呢?

这一来, 好的导语就显得很重要。一个好的导语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和欲望, 如《落花生》一课, 可以先告诉学生“落花生”是一个人的名字;想想看, 他为什么给自己取这么一个名字呢?在学生各种猜测之后再导入新课。“落花生”是一位作家的笔名, 他的真名叫许地山, 他究竟为什么给自己起了个这样的笔名呢?今天我们学习课文《落花生》。大家读了这一课, 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么一来, 就在学生的脑海里悬起一个大大的问号问, 把学生的胃口就吊起来了, 就会纷纷打开课本, 就会聚精会神的读起来。除了好的导语, 一个好的过渡话也能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如《翠鸟》我们在学最后一段时可以说:“我请一位学生给我捉一只翠鸟来。”学生就会赶快读最后一段, 而且很快就读懂了这段内容。

二、激励质疑问难, 引导读中感悟

古人云:“学贵有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在阅读教学中, 我们首先要激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 交给他们发现问题的方法, 然后再对自己发现的问题仔细去悟, 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讨论共同解决。这一点我深有感触, 如果我们引导得当, 比我们满堂灌输的效果要强得多。去年我乡语文教研组活动在西洪小学举行, 其中让我讲一节课, 没讲前, 我心里也没底, 由于不是自己的学生, 不知道他们的基础如何, 说实话我很担心讲砸了, 但我又想把我这种教学方法展示出来, 于是我决心大胆的试一试, 结果出乎意料的好。我真没想到学生会提出那么多的问题, 而且还提得非常好, 当时我讲的是老舍先生的《猫》。我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在读中感悟, 一些学生在读了课文后, 提得问题就很好。如猫既老实又贪玩, 既贪玩又尽职, 既胆小又勇猛, 这不矛盾吗?老舍先生不是很爱花吗?小猫在花盆里抱着花枝打秋千, 弄得枝折花落, 还不责备它们?再如《落花生》一课中的一句:“那晚上, 天色不大好, 可父亲也来了, 实在是很难得。”针对这句学生提出几个问题来, “为什么父亲来了很难得, 一家人不是常在一起吗?父亲怎么会一个人住在外面呢?为什么天色不好, 父亲还来呢?等等。实际上学生提出这么多问题也是一种创造。

三、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及多元化的了解

在学生充分阅读文本的同时我们要鼓励学生个性化的理解, 真如人们所说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要以为小学课文简单, 没有多少内涵, 主题一目了然, 其实课文内涵并不简单, 有的还值得反复回味。例如《田忌赛马》它的主题是:运用灵活机动的战术反败为胜。其内涵至少有四种:从孙膑的角度———善于观察, 善于分析, 知己知彼就能百战不殆。从田忌的角度———要虚心听取意见, 善于总结经验做到胜不骄败不馁。从齐威王的角度———不要被胜利冲昏头脑。齐威王第一次赢后不是得意忘形了吗?从现实的角度, 我们可以对第二场比赛进行重新认识, 因为这是违反规则的, 是不公平竞争。课文的前面不是明明写着“上等马对上等马”吗?诸如这些多元的理解就给我们的思维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也给创造性发挥提供了更大的可能。

四、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处在一个什么地位呢?教师不应当将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原封不动地传授给学生, 而是承担着阅读指导的责任。教师不是传授知识的权威, 而是学生阅读活动的伙伴和指导者。老师的职责是“助读”而不是“代读”, 应该创造一切条件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 给学生提供展示平台。教师相机予以指导、点拨。

五、注重教师适当的引导

如今, 阅读教学的怪病就是“读书少、感悟少, 提问多、分析多。”尽管新课标颁布以来, 这种现状有所改变, 但是串讲串问逐个地读, 仍然是目前课堂教学需要根治的一个顽疾。读是语文的基本功, 教学设计一定要体现以读为本, 为学生创设更直接与文本对话的空间, 使学生在读中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 同时还要注意在积累的基础上进行语言训练, 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读书呢?现实中不少老师也很重视阅读, 但只是翻来覆去地读几遍就完事了, 因此往往是你读我读大家读, 读到最后还是在一个层面上绕圈子。我们应该引导学生读好, 读进去, 从字里读出文章蕴涵的意境。读应该是循序渐进的过程。要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出感情。找美、读美、感受美。

六、语文课仍应当讲则讲

我曾多次参加过不同级别的观摩课、公开课, 在感受新课程给语文教学带来巨大变化与旺盛活力的同时, 也感受到不少老师很怕讲, 能少讲则少讲, 能不讲则不讲;因为在不少老师、专家的心目中语文课上少讲为好, 甚至认为讲是素质教育的“天敌”, 是语文课改的大忌, 是繁琐分析的老路。但让学生各抒己见, 而没有老师精要的讲授和适当的点拨, 学生的思维不可能深入, 只让学生想象体验, 而没有教师的引导, 学生的创新精神很难得到培养;只让学生诵读感悟, 而没老师引导的品词析句, 学生的学习势必缺少深度;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 要从教学规律和学生实际出发, 要精心选择和设计好自己“讲解点”要使自己的“讲点”能更好地激发学生自由阅读, 合作探究, 更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3.对古诗词教学的几点思考 篇三

[摘 要]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珍贵文化遗产中的璀璨明珠。教学古诗词对陶冶少年儿童的思想情操,培养他们的文学艺术素养,继承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具有重大的意义。在古诗教学中,要坚持以读为本的原则;要根据诗句特点,情意结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因材施教,张扬他们的个性。这样,才能使他们感受到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有效地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

[关键词]以读为本 因材施教 古诗词 情意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5-025

古诗词以其独特的结构形式,精练优美而富有节奏感的语言,深刻的意蕴和动人的境界,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是中华民族珍贵文化遗产中的璀璨明珠。从小学习古诗词,有助于培养少年儿童的思想情操和良好的文学艺术素养;同时,对继承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古诗词的词义、语法和白话文差别很大,所描述的内容离我们的时代久远,这些都给小学生学习古诗词带来了较大的困难。对很多教师而言,古诗词教学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如何针对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探索出符合他们学习古诗词的方式、方法,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古诗词的兴趣,让他们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一直是广大教师在不断尝试和研究的内容。笔者根据自己多年实际教学工作经验,并结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现阶段小学语文的教学要求,就古词教学提出几点思考,以期求教方家。

一、以读为本

我国传统的教学方式以诵读为主。诵读对古诗词的学习是十分重要的。南宋理学家、教育家朱熹在其《训学斋规》中写到:“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因此,小学生在刚开始学习古诗词时,要靠教师在课堂上的逐字逐句地串讲是根本行不通的。学生必须学会朗读古诗词,在重复不断的朗读中学会理解诗词的主要内容,培养自身良好的阅读习惯。

对古诗词的教学,要以读为本。小学生在初读古诗词时,往往没有节奏,也没有情感,更没有意境。此时,教师应培养学生自我读书的能力,让其在读古诗词时画出生字,标注拼音,读准生字新词,把诗句读准确、读流利。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汉语拼音再回顾一遍,也有利于学生培养自我学习的能力。朗读时,可先让几个学生进行朗读,再让全体学生对他们的朗读进行评价;或者让他们讨论怎样才能读得更好。接着,教师再有感情地范读,让学生不仅得到熏陶,更掌握朗读的方法与技巧。随后,教师声情并茂地领读,让学生视觉、听觉等能够协调发展;同时,教师领读注重诗词的停顿与节奏,让学生从朗读中慢慢品味诗词的韵律,从而能够快速进入古诗词特有的意境中。最后,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形式多样的朗读形式,如集体读、个别读、男女分读等。这样,让学生在不同的读书方式中体会读书的乐趣,提高自身的朗读能力。在这样的古诗词课堂上,学生精读诗词的数量会大大增加,但他们不觉得累,反而会越读兴致越高。他们的朗读会越来越有韵味,大多数学生能够在课堂上熟读成诵。总之,教师应该将朗读贯穿于古诗词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充分体会学习古诗词的愉悦感和收获感。

二、情意结合

对古诗词,只有慢慢地品味它的情感、意境,才能了解它的精髓。教师在让学生细细品味诗的美妙意境的时候,在讲解时候,不能把诗句说得太抽象晦涩,要考虑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和学习方式。以下几种情境教学的方式,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

(一)以景入情,以情入境

在教学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之前,教师可采用联想的方式,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在开始新课的时候,可以先让学生想象:自己头脑中的瀑布是哪一种形态;再说说自己对想象中的瀑布有怎样的感情,怎样可以把自己带入到想象的那种意境当中去。教师要让学生自由地发挥想象,并且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绘,使他们进入瀑布的情境中。最后,教师将所要学的古诗引出来。

(二)以语言品析进入意境

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诗词的关键字与关键词,这样学生就能够充分体味诗词的韵味以及作者的思想情感,并不断获得新的体验。比如,《望庐山瀑布》中的“生”一词看上去极其简单,但深入探究,发现它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我采用以下的几种方式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赏析。

1.品味关键字词,体会意境。在教授“日照香炉生紫烟”时,对其中“生”字,大部分学生将它理解为“产生”的意思。然而,在该诗句中“生”字既有“产生”的含义,也有“升起”的含义。这就要求学生们慢慢地去品味其中的深意。

2.换词对比,体会意境。在引导学生体会“春风又绿江南岸”时,我让每一个学生都充当一回小诗人,把诗句中的“绿”字用另一个自己认为意思相同或相近的字代替。在换上他们认为可行的字后,我让他们比较这些字与原诗句中的“绿”字哪个字用得好。在换字比较的过程中,学生深刻体会到“绿”字把春天给写活了,不仅写出春天已经到了,而且还给江南的岸边披上了一层绿装。

3.依据诗句本身联想意境。在教学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第三句时,我先让学生根据诗句的表面含义,在脑海中想象出瀑布飞泻而下的场景,感受这是一幅怎样的画卷;随后再让他们将该诗句的最后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观景象描绘出来。当学生感受诗的意境之后,我又让他们通过视觉感受真实与想象的差别。这样,将庐山现实的美景与想象中的景色巧妙地融为一体,使学生入情入境,领悟诗人最真挚的情感。

(三)插图与文字的巧妙结合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为了更好地教学,每篇选文都配上富有诗意的插图。这种图文并茂的教材编排,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因此,教师要让诗词中插图的价值得到充分的体现,让学生自己根据插图理解诗句的意境,了解作者写作时的心情。

在古诗的学习中,学生对诗句也会有自己的想象。但作为教师,要让学生用画画的形式将对诗句理解画出来。这种方式既让学生的能力得到了最大的锻炼,又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对古诗词学习的兴趣。

三、因材施教

为了追求诗词的韵律美,作者在创作时都会进行锤词炼句。有些诗句是为了形式之美而灵活运用的。如,古诗词中出现的倒装等现象。这和现代语言的基本要求大不相同。因此,针对小学生的实际认知能力,在实践教学中让他们对这些特殊的用法能够了解就可以了。古诗词在创作时为了创造一种韵律美,常会使用平仄、押韵等方式,使其达到预期的表达效果。这些特殊的用法,让学生了解即可,不应有太高的要求。

四、张扬个性

在进行古诗词翻译时,应该采用现代白话文这种简单明了的方式让学生接受。然而,如果直接就采用这种方式翻译的话,翻译后的诗句又会显的生硬枯燥,学生也会感到乏味。因此,在译句时要让学生描述诗句大体的意思,领悟诗词的意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张扬自己的个性,怎么说有理就怎么说,不要求做到字字落实、句句到位。比如,对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中的“飞入菜花无处寻”里的“无处寻”的翻译,究竟是余兴未尽的欲寻无处?还是天真的儿童无奈得无处可寻呢?可让学生就此观点进行讨论,只要求说得有理有据就可以,不必要强求统一。

总之,作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学生应该也必须学好古诗词。古诗词这种光辉灿烂的文化,不仅给学生美的熏陶,更能给学生思想的启迪,使他们感受到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古诗文,是当代语文教师的重要责任。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教师应该尽量把握好每一首诗词的特点,再根据学生自身的实际,探索科学可行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沉入古诗,感受、理解古诗,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 参 考 文 献 ]

[1] 黄有德.诵读教学在小学古诗文教学中的实施[J].中国校外教育,2010(4).

[2] 兰润花.诵读经典诗文,提高学生人文素养[J].广东教育(教研版),2008(11).

[3] 刘冬梅.浅谈小学生古诗教学的入境方法[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29)

[4] 陈元勋.小学古诗意境教学浅探[J].成功:教育,2008(11).

4.对语文教学改革的几点认识 篇四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变革的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因此,当课程方案一旦确定,课堂教学改革就成了课程改革的重头戏了。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变革的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因此,当课程方案一旦确定,课堂教学改革就成了课程改革的重头戏了。

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这种信息包括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等方面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流,可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自然成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那么,语文教学应该如何适应课改精神呢?笔者认为语文教学走向“素质教育”,必须实现“三转变、二优化、一体现”。

一、努力实现三个转变

1、教师内涵的转变:教书匠→教育家。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但在语文实际教学中,人们往往走入了单纯“老师教,学生学”的误区,采用“一刀切”、“齐步走”大运动量的办法“孜孜乐教”,固守着一套陈旧的教学观念。新形势下的教师,应成为科研型、专家型的教师:他不仅“能”教,而且“会”教;不仅要精通本专业知识,还要了解相关的边缘知识;不仅要钻研新的理论、新的思想,还要善于总结在教育实践中获得的经验与体会,并力求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指导自己更好地实践。

2、教学模式的转变:课堂教授型→指导策划型。孔子曾说过:学而不思则罔。古今中外的大学问家都十分强调思考在学习中的作用。在旧的模式下,语文教学大都采用“保姆式”的教学方式,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放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打破旧的传统模式,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掌握材料(包括教参书),省去机械传输所造成的大量时间的耗费。课下自己吃,课上谈味道,课堂应该成为学生各种理解碰撞、质疑创新的一方舞台。“随文成形,随课成形”,可以是“启发式”、“自学式”、“讨论式”,也可以是传统的“讲授式”,但完全可以让学生轮流过把“教”瘾,当然准备必须充分,教师指导、集中小组智慧是少不了的。

5.对实施主体性教学的几点认识论文 篇五

二、要平等相待,引导学生辩论

传统教学中,教师总严谨的教学秩序为治学之标准,学生被遏制住兴奋,压抑着学习的冲动和发现,他们只被老师需要时,才一吐为快,老师不点名,不准开口,学生只能是机械地学习,对他以后的终身学习造成制约,学生学习的灵感不是在静如止水的深思中产生,而多是在积极发言中,相互辩论中突然闪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被压抑,本有的学习灵感有时就会消遁,当然,学生说话有时是杂乱无章的,特别是新接一个班级,学生常常说话不完整,或者说了一点就说不下去了,这是很正常的,因为他们的思维能力不强,不可能把话想周到了娓娓道来,这时,教师就需要引导和帮助学生。

三、要改变策略,将机会留给学生

一个班级那么多学生参差不齐。即使是同一节内容,其认识与感受也不会是相同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该追求统一的所谓标准的答案,在课堂小结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来总结,教师可用“通过学生你学到了哪些知识”等之类的话,让学生互相补充,弥补不足,练习评判时,也可以让学生互相评述,互相讨论,不但使他们能知其然,而且要主出其所以然,让学生在这此锻炼中逐渐掌握学习的方法,在教学中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6.对古诗词教学的几点认识 篇六

南岔区二中 张艳秋

著名作家王蒙在《我的人生哲学》一书中说:“我的身份永远是学生。”我很欣赏这句话,因为它道出了我的心声,“我的身份永远是学生。”从教九年的我,一直从事初中语文的教学工作,已经送走了三届的毕业生,经历了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过程。今天我想借助于这个机会学习点东西、思考点问题,获得一些成长了。也许会让我的心灵变得更丰富一些,这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我资质平庸、教学经验也不能算丰富,但今天,我依然很从容镇定地写些自己教学过程中的想法的原因是,人是要有责任感和使命感、要不断地反思自己,尤其是我们语文老师以往的语文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知识为本位,以知识的单向传输为主要手段,以考试为唯一目标,存在着“一压、二包、三放弃”的现象:

一压:在教学上,以损害学生的身体健康为代价,把学生当作考试机器,用脱离实际的高要求、超负荷的作业量,来换取教学成绩,以此作为教师评优晋职的资本。学生睡眠不足,为分奔命,学习负担很重。师说生听,惟命是从,对成绩不甚理想或不听话的学生,讽刺挖苦,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二包:在教学上,教师一言堂、满堂灌,掰开揉碎地喂,烙饼式地练,划重点,押考题;越俎代庖,事无巨细,一切包办代替。

三放弃:对分不高又不听话、不顺眼的学生,排挤、放弃,置之不理。一把尺子衡量所有的学生,每个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发展,心理受到压抑,找不到成功的阳光,于是厌学现象严重。

存在这种现象的语文课堂,学习气氛紧张压抑,教学活动单调枯燥。教师强制学生掌握知识,学生丧失自由,被动学习,学习兴趣淡漠,并且把老师的行为看成是压制和侵犯人权。师生关系紧张,矛盾尖锐激化,时常酿出人间悲剧。随着年级的增高,教师的社会威望越低,对教师的不信任度越高。应试教育似乎走到了尽头。

二、不断学习进取,提高自身魅力

“有实力,才能有魅力”。练舞蹈的,往台上一站,你就不难发现他们是练舞蹈出身,那身段、那体形、那眼神,举手投足,与众不同。他们一招一式尽显功夫,一步一态都是风流。新闻播音员,只要他们一张口,就字正腔圆,出语悦耳,不管什么新闻,都会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语文教师是语文的形象,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的言谈举止都该是语文的。“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真挚的感情,精妙的语言,和谐的音韵节奏,深刻的思想内容,都是语文教师的标志。

这样的老师学生喜欢吗?有位老师在讲授泰戈尔的散文诗《金色花》时,正讲得津津有味,突然有个学生站起来提问,说,老师,泰戈尔的诗中描写了一个调皮的孩子,他也不听父母的话,我们才不要学习这首诗呐。听了这个打断自己讲课,没有举手就站起来提问的学生的话,这位老师气急败坏,说道,你平时要是少钻些牛角尖,兴许学习成绩会更高一些。

还有一位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用“发现”一词造句。一名学生站起来说:“我发现一只大母鸡围绕草垛转。”这位老师当时想也没想,就说:“这算什么发现,造得不好,坐下。”另一名学生站起来说:“我发现地球围绕太阳转。”这个造句对,这位教师很满意,认为这名学生造句水平高,好好地表扬了一下。于是,从这节课后,受了表扬的学生别喜欢造句,也越造越好,另一名学生则越来越怕造句,也不喜欢语文课了。其实第一个孩子句子造的更好,因为那是他在生活中的真实发现,而第二个同学造的句子,是一个假发现。

生:散文有文采,吸引人。这篇干巴巴的,没有文采,不喜欢。

(有些学生点头表示同意,一学生问——)

生:是不是散文?老师,你喜不喜欢?(学生笑)

师:(笑)还有别的意见吗?(扫视教室,稍停)没有了。同学们敢于大胆直率地发表意见,很好,这种学习风气要坚持,要发扬。这篇文章是散文,与过去学的散文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有的是抒情散文,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这一篇是散文诗,大家没有接触过,一下子看不出其中的奥妙,所以会不喜欢。散文诗与散文有着不同的特点,好些段落写得别有意味,推敲推敲,你们就会喜欢了。于老师在《教后》写道:“备课时考虑欠周到,原以为学生喜欢散文诗,想由此激发兴趣,引入课文,未考虑到散文与散文诗的差异,课堂上发生了意料之外的情况,当即因势利导,先听取学生的意见,然后强调该篇散文诗的特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上海特级教师陆继椿教《孔乙已》时,引导学生讨论,在讨论中居然还有些问题是鲁迅作品研究中没有提及的。例如,有个学生认为孔的喜欢喝酒不完全是好喝懒做,因为他考不取功名,生活困难,心里十分痛苦,是借酒浇愁。这种观点不无道理。更有甚者,有个学生认为孔乙己最后一次来到咸亨酒店喝酒,根本不是好喝懒做的性格反映,也不是借酒浇愁了,而是冷得没办法。因为时令将近初冬,小伙计穿着棉祆还整天烤着火,孔乙己却只穿一件破夹袄,饥寒交迫到了绝境,只剩下四文大钱,吃饭是不行的,还是买酒喝了暂时暖暖身子,并且他好久没有上酒店,还欠十九个钱。可见早已是忍饥挨饿,无法喝酒,不陆老师说这个观点他没想过,在他所见的研究孔乙己的资料里也没有谈过,然而仔细一想,却是非常合乎情理的。陆老师还说:这个新观点也启发了我,使我更深体会到鲁迅先生对孔乙己哀其不幸的同情,孔乙己喝完了这人生的最后一碗苦酒,在冷酷无情的笑声中向死亡走去,多么令人同情、发人深省啊!

7.我对语文教学的几点认识 篇七

其实, 语文教学陷入当下的窘况绝非只是老师教法上的问题, 过分地指责中小学语文老师素质低下是轻率的, 也是有失公允的。事实上, 旧语文教材和现实生活的严重脱节, 教学观念的陈旧落后, 作为现代中高考指挥棒的语文考纲的误导, 怎么会不使语文老师困惑无奈, 无所适从呢?语文老师要摆脱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 及时更新教育观念, 走出一条顺应潮流的教学新路。

在我的语文观中, 语文教学无外乎两者:一是小语文观, 即知识体系的掌握, 应对考试;二是大语文观, 即人文素养的提升, 更多地关注“人”的教育。而这二者我以为又都不可偏失, 因为我想作为语文教师, 如果局限在小语文中天地会更小, 正如冰心说的“墙角的花, 你孤芳自赏, 天地便小了”。有了这种观念, 今年的语文教学我在充分重视语文课堂中教学的同时, 还充分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内外结合的教学活动, 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回首望望走过的每一步, 无论是成功的喜悦, 还是失败的那份无奈, 都不停激励着我, 让我学会反省, 催我不断奋进。

一.思想教育与语文兴趣的培养

根据文章内容, 结合作品中人物的思想品质、性格特点, 通过朗读、讲解、感悟、讨论, 学习主人公的优秀品质, 引起学生内心的震撼, 使学生的心灵受到熏陶, 进而影响和改变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逐步教会学生怎样做人, 然后再教给他们知识和本领。在课堂上, 结合学生、家庭和社会面临的实际问题, 让学生领会学习语文的重要性, 充分认识到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 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提高了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发展其健康个性, 逐步形成健全人格。

二.抓好课堂教学, 向45分钟要质量

学情告诉我们, 光靠传统的满堂灌完全不会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自己用手、用脑去学习。如何激励、唤醒、鼓舞、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呢?我运用了讨论的方式, 让学生自己去探讨解题的思路、方式及最后答案, 然后再让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作为小老师上台发言讲解, 最后, 我再为他们补充。这样的方式能够调动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 使学生以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和情感体验去参与课堂活动, 在不知不觉中发挥了自己的潜力, 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三.强化诵读, 在诵读中积淀

语文教学要抓言语, 言语训练要抓语感, 语感教学要抓诵读。要使学生对言语的运用得心应手, 只有对言语做千百次的重复, 才能使语言文字的规律、含义、情味等在头脑中形成积淀, 使大脑皮层的细胞之间形成牢固的联结系统。诵读便是完成言语强化的必由之路。在课堂上给学生充分阅读的时间, 引导他们“准确地读”、“流畅地读”、“有表情地读”, 对有些文段要求熟读成诵。克服了课堂上重“讲”轻“读”的现象, 学生对文章的感悟能力有了明显提高。

在新课标的要求下, 语文教学必须改革, 由传统的封闭的模式向新型开放式教学模式转变。“改革”一词,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把事物中旧的不合理的部分改成新的、能适应客观情况的。”依此, 语文教学改革, 就是指把语文教学中旧的不合理的因素改变成为新的、能适应语文教学客观规律的东西。这个解释应该说是很清楚、明了的, 对它只要给予必要的注意, 理解当中是不会出现差错的。但是问题在于, 很少有人注意过这个解释, 甚至很少有人去查过词典。在使用这个词的时候, 大多数人只是凭着自己的直觉想当然地去理解, 结果, 往往下意识地把“改革”跟“弃旧图新”之类的意思等同起来。改革的对象“事物中旧的不合理的部分”, 往往只剩了“旧的”这一个因素, 改革所要达到的目的, “改成新的能适应客观情况的”, 往往也剩下了“新的”一个方面。理解发生了片面化的倾向, 这从现实中人们对教学改革的具体认识和态度上就能得到证明。

8.对初中古诗词教学的几点思考 篇八

1教师教育理念有偏差

教师对于成绩过于重视,经常出现为学习而学习的情况,将古诗词的学习放在了一个十分功利性的位置。这样的教学理念使得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果不好。

2学生压力过大

由于现在的应试教育太过高压,导致学生一味为了考试而学习古诗词,忽略了古诗词的深刻意义,不能体会其精髓。

二、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1加强阅读,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在初中古诗词的教学进程中,诵读一直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同时,诵读也是我国古诗词教学一直拥有的良好传统,对古诗词进行有感情的诵读,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感悟到古代诗词中优美的意境。学生可以利用诵读的方法来深化对于古诗词的记忆,并在脑海中进行古诗词场景的再创造,使得单纯的文字在脑海中变成了丰富的场景,这样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想象力。除此之外,初中语文教师应认识到,在初中古诗词的教学过程中,诵读不仅能够深化学生的记忆力,提高学生的想象力,还能够有效的增强学生的语感。因此,教师应尽可能为学生创造阅读的空间,通过对阅读方式指导,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想象力。

例如,在进行一首古诗词的教学时,教师可先进行范读,对于古诗词中容易读错的字词进行订正,随后让学生进行齐读或分组读,引导学生在多种方式的阅读中提高对中国古代诗词的兴趣。此外,诗歌是强调节奏性的。所以,老师应当给学生讲解一些节奏的知识,可指导学生划分朗读节奏,使之读出诗歌的韵律来,最后再让学生体会古诗词的“一唱三叹”之妙。总之,就是要通过各种途径让学生读得朗朗上口,声情并茂,从中获得审美的享受。

2介绍作者,了解诗情

了解古诗词的作者,也是了解其诗歌的一种方法。了解诗人的生平传记是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创作情感的重要一环。它可以使得学生对诗歌以及诗人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理解诗歌做好铺垫。

3理解诗词的题目

在理解一首诗的时候,应先理解其题目。有些诗歌通过题目就可以猜测出它所要描写的主要内容、写作对象和场景。因此,老师在讲解一首诗的时候,要引导学生解题,通过解题来理解诗歌的内容。

4进行合理的联想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这是古诗词的美妙所在。很多古诗词都是用精练的语言,再配合各种意象,营造出各种妙不可言的意境。对此,可以让学生结合诗中意境进行无限的遐想,以此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深刻理解,使学生体会到诗词的真正意义。

例如,王维的《山居秋瞑》,可以让学生想象这样一幅画面:在细雨微凉的空山雨后,皎洁的明月稀稀疏疏的照应在松林间,清洌的泉水沿着石头涓涓而流,水中的鱼儿自由穿梭游玩,竹林中不时传来浣衣女的笑声。通过良好的联想,学生可以感受到丰富场景,并在阅读和想象之间进入到古诗词的意境中,真正感受到诗歌的魅力。

5实地感受,加强理解

教师应注意在进行古诗词教学过程中重视实地感受。在教学中,利用家乡的地理优势,带领学生走向户外,通过领略风景的方式来感受古代诗词描绘的美丽场景,以此与诗人对话,体验“诗歌生命”的美。诗歌是诗人情感的勃发、灵感的闪现,也是诗人生命价值的最高诠释。如果能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中的情感,必能达到学生、诗人之间情感的传达与体验。

三、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1语言品读法

与其他的文学作品相比,诗歌拥有更强的表现能力,在字句之间往往能够生动地表现出诗人当时的心情、所处的场景等等。也正是由于诗歌这种表现能力及其字句的凝练,教师才更应注重在鉴赏诗歌过程中要求学生重视品味诗歌的语言,通过感受诗歌凝练的语言,更好地感受诗歌所表现出来的感情。对此,教师可以用语言拼读法。首先,学生可以进行自由诵读,了解诗歌的大体意思。然后,可以进行配乐朗读,感受诗歌的意境。最后,再来有感情的朗读。我们都知道,诵读是理解诗词的基础,也是诗词教学中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2点拨感悟法

在初中古诗词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让学生通过各种方法理解古诗词的含义,感悟其中蕴涵的情感,还可以让学生做一次“老师”,让其上台讲解自己对古诗词的理解。通过这种教学方式,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中所表达的深刻感情,另一方面还能够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并提升其对于表达的自信能力,同时还能提升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

3讨论赏析法

在初中古诗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多个方面引导学生对古诗词进行赏析。中国古诗词的语言、修辞都是极为精练的,这种精练能够给人带来巨大的感受。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感受进行大胆的分享。利用这种教学方法,一方面能够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另一方面还能够通过交流的方法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

4联想想象法

在初中古诗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用引导的方式,帮助学生对古诗词的丰富场景进行想象,也可以利用多媒体的手段加以辅助,如在教授的过程中配以音乐或者图片。在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学生大胆地对古诗词进行创作性的描写,可以通过分组的形式,让不同小组的学生对古诗词进行配图,或者进行扩写。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有效深化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加强学生对古诗词的体会。

5迁移拓展法

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联系以往学过的与课文相关的诗词进行赏析。通过思维拓展训练,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加以思考。教师还应以引导的方式,帮助学生开发发散性思维,联系各种生活实际,进行更加深切的体会。

9.对古诗词教学的几点认识 篇九

中等职业学校里的学生应有一个文化素质的最底界限,提高每一个劳动者的文化素养是我们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就业班的语文课不能去掉,而是改革过去的以阅读教学为主、死扣教材一篇篇地学的教学模式,把语文课分成口语课、应用文课和阅读课。结合各专业,补充一些实用文、体现本地区文化底蕴的文章。在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基础之上,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应偏重于语文的工具性:强调基础字词的教学;注重专业需求,向专业特色倾斜;结合专业特点,调整应用文教学的内容,注重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为各专业教学服务,为各专业学生就业服务。

一、中等职业学校里的学生应有一个文化素质的最底界限 前些时,上海有过一次英语高级口译考试。许多平时口语流利、擅长书写的大学生却纷纷出现“空白”。他们不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为何意,更有人将“富贵不能淫”译为“要富有,不要性感”;将“人之初,性本善” 译为“开始的时候,性都是很美好的”。再想起“羊倌”歌手不知道五星红旗是中国国旗的事,我感到提高每一个劳动者的文化素养是我们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中等职业学校里的学生,文化素质参差不齐,虽然说他们将来要到生产一线当“蓝领”,可以不知道拿破仑是谁,可以不知道“若是两情长久时”,但如果不知道鲁迅是谁时,我们就该拷问我们民族是否应有一个文化素质的最底界限,我们是不是应该有一个汉语过级考试?因此,中等职业学校里的学生应有一个文化素质的最底界限,这个界限就是我们职业教研室每年举行的文化课统考,而我们每一个语文老师就担负着提高每一个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文化素养的责任,因此,就业班的语文课不能去掉,而应该考虑怎么改。

二、改革过去的以阅读教学为主、死扣教材一篇篇地学的教学模式 毋庸质疑,高等教育出版社编写的语文教材很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内容难易程度适中。但也有一些课文不适合中专生作为必讲篇目进行学习,比如《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一文是文学评论,学生学起来觉得枯燥无味。另外,没有课外阅读读本,学生很难从有限的几篇 1

课文中获得与本专业有关的知识,更体会不到阅读的乐趣,我们的教师还是一篇篇地挨着讲,他们上课时怎么会不睡觉呢?因此,改革过去的以阅读教学为主、死扣教材一篇篇地学的教学模式,把语文课分成口语课、应用文写作课和阅读课。目前,我们学校的就业班每小周开设口语课2节、应用文写作课2节、阅读课1节。结合各专业实际,补充了一些实用文和体现当地文化底蕴的文章。如学习叶文玲的《洛阳诗韵》,课外阅读戏剧《朝阳沟》。

三、偏重于语文的工具性,注重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语文教学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但是,对于职业学校而言,我认为应该是在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基础之上偏重于语文的工具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应强调基础字词的教学。学生在小学时对于课文中的生字和生词都采用抄写的手段强迫自己掌握,可到初中之后,由于语文老师授课方式的改变,生字词的教学由监督性变为自觉性,许多学生忽略了字词或不屑一顾。许多在表达中常用的生字、生词学生都不懂,或者只会读、会理解大意而不会写、不会用。词汇量的严重不足,导致学生在表情达意时只停留于简单的层面中。词汇量的积累是提高语文水平的基石,试想字都不会写、不会读、不会理解怎能谈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高呢?因而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应重视学生字词积累量的提高,经常对课文生词进行听写和连接表达的训练是必要的,也是有效的。

2、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更重要的是一种专业教学。中等职业学校的职教特性使得语文教学应注重专业需求,同专业衔接起来。以我们学校为例,学校共有11个专业,其中大致分为几类:艺术服装类、计算机类、会计类、机电电子类、旅游服务类、商务营销类、养殖类等。在语文教学中除了对学生进行基础教学之外,还应注重语文知识的专业实用性。比如艺术服装类的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服装设计、广告设计、幼儿教育等工作,学生需要有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需要有对设计理念的文字或口头的阐述,因而这类专业学生的语文教学应侧重于思维想象活跃性的训练和文字描述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字词的累积,在基础教育的前提下,多进行即兴创作思维的训练,拓宽学生的想象空间,培养学生简洁准确和优美的描述能力,增大此专业学生的业余阅读量,多进行文学作品的熏陶和鉴赏,增强审美感受力等等。我常觉得对于艺术专业的语文教学,不能只停留于他们对课文中心思想的正确概括,会完整表达的层面上,更重要的是训练思维想象空间的灵活性,这样才有助于该专业学生口语描述能力的提高。所以课堂中常进行比喻造句比赛,让学生对某一个事物进行比喻性的描述,相互评价与比较,从而在竞争中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

3、结合专业特点,调整应用文教学的内容。新教材对应用文写作的教学内容作了较大调整,选编了二十二种常见的应用文,突出了科学性、系统性、实用性,为我们开展教学提供了主要依据,但教学中不能就此“画地为牢”。在切实加强教材介绍的应用文写作训练的同时,还必须结合专业特点,补充教材以外的有针对性、实用性的应用文,介绍写作知识,进行写作训练,全面提高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能力,为学生将来就业打下基础。我想,各专业一般都应补充合同、调查报告和求职信的写作,此外,很多新专业,还要灵活补充工作中使用频率高的其他应用文。以旅游服务专业为例,还应补充演讲稿、欢迎词和导游词等的写作。

10.对财务工作的几点认识 篇十

对财务工作的几点认识

1、认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应不断完善公司内部控制制度,注重会计原则与内部控制相结合;如:为什么要制订某项制度,相关制度的控制要点是什么,控制流程是什么,该项控制体现的会计原则是什么,涉及的会计分录是什么,如何进行账务处理,最终影响在财务报表中的哪些数据,通过相关报表数据分析是否符合制度的制定目的,如不能满足要求,如何进行改进相关制度。2、公司管理主要是对人、财、物的管理,公司相制度需要全体员工的参与,同时制度本身具有强制性,制度的落实应坚决(与公司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密不可分);资金具有较强的流动性,款项的审批应明确授权级次,款项的支付休现牵制性(如双人原则);注重各类实物资产的使用、管理(如建立备查簿、卡片等,落实使用人、责任人,关注资产的状况),避免不必要的浪费。3、做好财务预算、执行分析,财务预算相关数据的取得要依据公司的实际情况,很多数据需要和各部门沟通;通过预算执行分析,得出哪些节余了预算资金,哪些超过了预算资金,原因是什么;有些资金的节余并不是好的,可能是某些事项未能得到落实执行,所以预算可从侧面反映出事项的执行情况与效率。4、会计所做的很大一部分是统计工作,建立各种备查簿,以便积累大量重要的基础数据,使得财务分析、管理有据可依,为公司经营决策提供有利资料。5、财务(管理)做为公司经营管理的中心,财务人员应参与到公司重大经营管理决策中去;如重大投融资、合同的签订。6、按照相关规定及原则反映公司经营管理者的意图;在财务原则范围内配合公司高层做好相关财务处理,做好税务筹划工作;注重和公司内部各部门及外部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

11.对小学阅读教学的几点认识 篇十一

一、突出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

在阅读教学中,基本的对话就是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但是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人,而不是我们教师。教师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会阅读。所以要从各方面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必须要形成、发展学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因为创造性活动从本质上讲就是与众不同,有创造力的人在心理上必须有自由、感到安全,自由能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师生间应当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确立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

二、重视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有关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小学低年级学生在阅读时的注意力和稳定性大多较差,而大声朗读课文能使他们保持注意力的稳定,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思维、理解和记忆。古人所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即说明了这个道理。此外,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两种。无论哪种表达,最终都是要求做到用词准确、生动,语句通顺、连贯,句式灵活、多样,内容具体、清楚等。朗读可以使学生对读过的文字印象深刻。另外,通过朗读课文,学生可以积累语言材料,把握各种句式,学到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提高说话、作文的能力。

三、注重激发学生的阅读思维

从阅读心理看,阅读是期待产生、期待实现,同时产生新的期待这样一个不断推进的心理矛盾运动过程。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从接受读物的第一个信息时,他的阅读思维活动就启动了。他要对这个信息进行询问、作出猜测、产生期待。正是这种询问、猜测、期待,成为阅读活动得以自主、自由进行的内驱力。教师有热情,学生才会被感动。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适当的“煽情”能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增强学生学习的欲望,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同时,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注意学生的情感活动,使其随着阅读过程的推进得到强化。小学生还处于儿童时期,其感情总是处于运动的状态,他们在感受课文形象为之动情时,情感趋向高涨,大脑皮层的兴奋中心开始转向课文本身的语言。教师应从学生的面部表情、朗读的声调、发言的措辞,敏锐地觉察到情感的浪花正在学生心头涌动。教师要适时牵住学生的情感纽带,引导他们去感受、去体验,学生情感的浪花必然会渐渐地涌动起来。如教学《月光曲》的内容时,通过图片、音乐引导学生进入《月光曲》的意境,进行感悟、欣赏,再从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走进茅屋弹奏、即兴创作的情感变化中找出贝多芬创作的灵感和激情,使学生用整个心灵去感受美妙的《月光曲》,心驰神往,拨动他们的心弦。

四、着力培养学生的阅读思考能力

小学生的知识水平、个性心理品质和获得信息的多少,取决于他们认识水平的深浅程度,也决定了他们质疑问难的水平。如果不加以引导,学生的提问往往会停留在字词句段和文章的字面上,起不到加深理解、培养思维能力、扩大知识面的作用,所以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捕捉质疑点,把问题问到点子上,这个点子就是课文的重点、难点、知识点和语言文字的训练点等。同时,还要教会学生质疑的方法。一是从课题入手,抓住题眼发问。如《草船借箭》可以抓住“借”字发问,为什么用“借”而不用“骗”?二是抓住矛盾,把课文中看似矛盾的地方揭示出来。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中“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可抓住“焦急”和“耐心”提问:这两个词用在一起是不是矛盾的?为什么?三是比较优劣,对教材的重点字词或重点句,通过比较认识为什么要这样写而不那样写,为什么要用这个字、词而不用那个字、词。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中,“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可在此提问:为什么用“抽”字而不用“生”或“长”字?

总之,小学时期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黄金时期,小学生若能在此期间养成独立、自主的阅读习惯,将会终身受益。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多角度地启发学生进行阅读,多给学生想象的空间,是很有必要的。

12.对初中物理有效教学的几点认识 篇十二

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是人本来就有的一种可贵品质, 物理课中要增强学生科学的求知欲, 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科学道理, 勇于探索新事物的科学原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学习物理的强大动力, 兴趣是开启智慧大门的钥匙。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 使学生乐于学习。 ”在物理课堂上教师必须设计恰当的情境, 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教学实践表明, 学生最容易被内容新颖、方式独特、活动形式多样的事物吸引, 一个有趣、充满创意的情境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它不仅能在上课之初就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让学生产生求知的期待, 而且能为后续教学开展铺设良好的开端。 如我在上第一节物理课“去物理之海冲浪”时, 做了“自动上升的小试管”实验, 学生多认为小试管会下落或被吸住不动, 实验结果发现小试管自动上升了, 与学生原先的设想出现了较大差异, 在惊讶的同时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 如上光的折射课时, 设计这样的实验:玻璃槽中装水, 水中插一个泡沫塑料, 在泡沫塑料上粘贴一条塑料纸鱼, 让学生用钢丝刺“鱼”。 提起泡沫片时, 发现钢丝都落在“鱼”的上方, 这样的结果让学生觉得很奇怪, 好奇心和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 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怎么回事。 精心创设的教学情境, 第一时间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诱发学习的内驱力, 无疑对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为下一步教学创造良好条件。

2.重视养成读题习惯, 寻找学生思维的突破口

教师了解了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 再根据教学目标要求, 从而确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再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选择习题。 一般教师在讲解物理题时, 出示题目后, 就抑扬顿挫地朗读, 虽然教师的语音传递的信息有利于启发学生分析问题, 但是也助长了学生的“思维惰性”, 容易使学生养成审题依赖老师的习惯。 而从近几年的中考题看, 难点不是所涉及的物理知识, 而是情境。 而经常有学生遇到较长的题目或者较复杂的说明时, 在心理上就或多或少产生畏惧感, 学生就很难独自读通读懂题目。 在上习题课时, 在呈现题目后, 就组织学生自己读题、自己分析, 让学生明白, 根据“分号和句号”的位置, 把一个复杂的物理过程分解成几个简单的问题。 准确找出物理习题中的关键词, 就可以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 就可以让学生根据定律、原理解题, 比如平衡、光滑、静止、匀速、恰好、最大 (最小、最高) 、水平等。

3.科学制定教学目标

初中物理教学可以归纳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相互渗透、有机联系的维度, 新课程的价值追求, 是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有机结合。 教学目标的设定可依据教学大纲与新课程标准进行。 这就要求我们认真学习《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教学大纲》与《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 体会其中的有关精神。知识目标分为三个层次:了解水平、认识水平、理解水平。 例如: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这节课, 新课程标准要求: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显然要求不但知道结论还要进行探究, 掌握方法。 同时对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要达到知道的程度。这样我们可将本节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1) 知识与技能: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 过程与方法:①能够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③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价值观:①具有对科学的强烈求知欲, ②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及探究创造的心理品质, ③乐于参与观察、实验等科学实践。 本节的教学重点: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通过探究活动, 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难点为: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这样的教学目标的设定, 符合新课改的理念, 不仅注重知识的掌握, 更注重过程与方法, 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要求学生既掌握知识又提高能力, 进一步提高物理素养。 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应注意:教学目标是学生通过学习应该达到的最低要求, 目标的实现不能局限于课堂, 教学目标的设计应该既全面又兼顾重点, 要把握好目标设计的层次性。

4.重视情境再现, 生活即物理

13.我对当前教育的几点认识 篇十三

首先,某些上级教育主管部门领导的检查过于形式化,没有实际内容。为了迎合上级的检查,个别地区的学校可谓是大费心思。拿出正常的上班时间,甚至停下课来,加班加点造假,只是为了搞出一些所谓的“特色”,吸引检查领导的眼球。而因为这频频的检查,全校师生停下正在进行的课去一编一遍的打扫卫生着实让学校的教育本末倒置,违背了教育的初衷。让检查本身成了一些校领导表功绩的绝佳的好机会。除此之外,大家的费劲脑汁整理的一些材料换来的却是一些上级领导的走马观花式的检查,没有一点实质意义。

其次,个别地区忽视了义务教育阶段与高中教学的内在必然联系,对高中的期望值过高,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习习惯的不重视,能换来高中学生学习质的飞跃吗?答案是很难。教育本身的特殊性决定了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性。在学生学习习惯养成最重要的阶段,切莫大意。过高的期望高中教育,忽略整个教育阶段的关联性势必得不偿失。

14.对安全管理的几点认识 篇十四

安全是肩上的一份责任。安安全全地完成每天的工作,平平安安地回到温馨家的怀抱,是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这既是对生命的责任,也是对家人、对社会的责任。笔者就安全管理人员,如何抓好安全工作的一些细节问题,在此不妨谈一下个人的观点。

安全要采用“图文教育图片”教育形式。在生产单位通过向职工展示图文宣传图片,以图片配以文字说明的形式,在全体干部员工中开展安全警示教育,使员工对发生事故单位的全过程有了全面的了解,知道发生事故的真正诱因,并掌握安全操作要领及注意事项,在安全教育上,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员工也会真正形成“不伤害自己、不伤害别人、不被伤害”的安全生产理念,并保证自己以后一定不违反劳动纪律和操作规程,杜绝违章行为,这种培训方式是很有说服力的。

警惕“安全疲劳综合证”。“安全疲劳综合证”是长期从事单调、紧张、注意力高度集中的劳动生产,还要接受不间断的安全检查,执行着重复的作业规程,久而久之,大脑就对安全概念产生麻痹、松懈和疲劳,对安全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产生抑止、排斥和疲沓的意识。“安全疲劳综合证”是安全生产的大敌、安全薄弱的环节、安全的漏洞、发生事

故的潜在隐患,如不及时发现和查找,就有可能酿成大事故。要克服这一致命症状,就要要求单位领导创新工作方法,把安全活动搞好、搞生动,搞出特色。一方面要一如既往地、经常不断地对职工进行安全教育,另一方面也要避免空谈说教、硬性灌输,要丰富教育内涵,增强安全教育的新鲜感,以人性化教育为手段,在潜移默化当中将安全知识、岗位操作要领灌输到员工当中,真正做到安全教育理念“入脑、入耳、入心”。

抓安全应善于揭丑。企业领导干部在抓安全时,只有眼睛盯住隐患和问题,把安全检查和管理的重点放在现场、放在班组,专在那些薄弱、关键环节上较真,善于揭丑,使一些人想遮的遮不住,想盖的盖不了,想避的避不得,这才是明智之举,才能真正实现企业安全生产。同时,还要坚持彻底解决安全问题和隐患,对于已发现的问题,相关部门要及时进行整改,直到问题解决为止,做到“零隐患、零事故”。只有通过把问题提出来,并不折不扣地把它解决,才能避免安全问题进一步扩大,预防各类事故的发生。

抓安全应注重细节问题。对于小事,很多人不放在心上,可这种想法在安全生产中是万万要不得的。一个细节不注意,就可能酿成大事故,带来严重后果。平时我们常说的“安全工作无小事”,“小问题可酿成大事故”、“千里之堤溃

上一篇:三农普查先进个人事迹下一篇:关于思乡、亲人、祖国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