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技术资料管理制度

2024-07-24

基础技术资料管理制度(精选7篇)

1.基础技术资料管理制度 篇一

中交第二公路工程局贵广铁路工程

基础技术资料管理制度

中交第二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指挥部

贵广铁路工程指挥部

基础技术资料管理制度

一、目的

技术资料是设计、施工、科研等各项工作的阶段性劳动成果,完整、准确的技术资料对科学组织施工、准确编制竣工文件至关重要。为了加强技术资料管理,增加技术储备,以便有效开展技术资料利用,使技术资料能更好地为施工生产、施工设计和科学技术研究服务,因此要编制和建立技术资料管理制度。

二、技术资料管理基本要求

1、局指及经理部都必须设专(兼)职人员负责技术资料管理工作,施工队设兼职资料员,建立完善的收、发文登记和保管制度,凡须落实的事项,在文件下达后,要检查落实结果。

2、资料员按文件类别分别装盒(夹)保存,盒外有标注标签,盒内有文件目录清单。文件借阅时,办理借阅登记签字手续。

三、技术资料管理工作的任务

1、围绕企业管理目标和施工现场需要,有目的、有预见、有计划地收集和提供技术资料,为施工一线服务。

2、对本单位收集的技术资料及时整理。

3、按贵广公司档案管理要求,做好技术资料的收集、整理、立卷、归档工作。

4、负责技术资料的收发、编号、登记、借阅、贮存和保管工作。

四、技术资料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 工程各阶段设计文件、施工图纸、参考图、通用图、有关协议纪要、图纸会审记录、设计变更文件、原材料和构件质量合格证明、隐蔽工程验收记录、工程质量检验评定和质量事故处理报告、材料试验、检验记录、各项测量观测记录、现场调查、临时工程设计、施工组织设计及施工技术总结、作业指导书、交底会议纪要、测量测试资料、施工记录、质量评审资料、等施工技术规范、标准及技术革新活动资料(含文字、图纸、照片、录音、影视资料),环境保护、建设、设计及监理单位文件、局指挥部及经理部文件等各项技术资料的管理。

五、各部门技术资料管理职责

1、工程部

(1)工程部负责总体施工技术文件的管理和控制。工程部资料员应及时在收文薄上作好收文记录,并及时送至项目总工程师批阅后,按照审核批准的发放范围和数量进行发放、存档,同时填写《发文薄》。

(2)各外来及发出的文件工程部均应存档备查,并对文件和记录实行分类管理,保管方式便于存取和检索,并提供适宜的环境,以防止损坏、变质和丢失。如有外来单位人员需要查阅技术资料,应让其填写《档案资料查阅登记表》,经工程部长批准后,方可借阅。如需借阅或复制时,应让其填写《档案借出登记薄》,经总工程师批准(涉及机密的施工技术文件须经项目经理批准)方可借出或复制。

(3)资料员应及时完成项目总工程师及工程部长交待的内业任务,负责打印、整理、发放总工及工程部的文件、工艺、图纸,并作好相应记录。施工设计文件资料需留足作竣工文件编制份数。(4)工程部应及时对失效、过期作废的技术文件,按发放范围及时回收,同时在《发文薄》的备注栏中注明“回收”和回收时期,以保证技术文件的有效性。

(5)工程竣工后,与安质部等部门按照顾客要求或公司科技档案管理的要求,及时整理施工质量记录,作好竣工前的资料移交工作。

2、安质部

(1)安全质量检查表及报表均由安质部资料员负责收集、整理和保管。

(2)所有现场施工质量记录经各分项目部资料员整理完毕后,统一交至安质部保管,安质部资料员应对资料进行校核、整理,不合格的应通知个各经理部及时整改。

(3)有关安全质量的文件及报告由安质部资料员统一进行上报或下发,并作好收发文记录。

(4)工程开工前,根据业主提出的施工质量记录格式,安质部应与工程部协商,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合适的施工质量记录格式,由资料员整理完毕后报监理工程师批准后执行。

(5)工程竣工后,安质部根据业主要求或按照公司科技档案管理的要求,及时整理现场质量记录,并做好竣工前资料移交工作。

各部门内业管理人员应忠于职守,认真负责,按照贯标要求做好内业管理工作,保证工程建设工作顺利进行。

六、技术资料管理制度

1、技术资料的管理 技术资料包括:国家、行业的标准、规范,本工程使用的施工图纸、施工工艺、质量记录文件、各类报送业主、咨询、监理技术文件及其它有关文件。

2、管理职责

(1)资料室是技术资料的归口管理部门。(2)资料室负责管理本项目使用的技术资料。(3)资料室应确定专人对技术资料进行管理。

3、建立有效文件的清单

工程部应建立有效技术资料清单。技术资料经批准后发至各使用单位和部门,保证各使用单位和部门使用有效的施工图纸、国家行业标准等技术文件。

使用业主、咨询提供的施工图纸和指定的使用标准,应建立有效文件清单,并对其进行管理。对与项目有关的技术文件、变更通知等应进行管理。

4、技术资料的保管

工程技术部对本项目使用的国家、行业标准实施监管,以保证使用者使用现行、有效的技术标准和规范。

国家、行业标准、规范按不同类别进行装盒、存贮,并建立目录表,便于查找。

基础技术资料应进行分类保管。

5、施工工艺的编制

施工工艺依据标准、规范、图纸等技术文件结合本项目实际编制,由工程技术部组织进行编制。

施工工艺编写人员应充分了解本项目的技术标准、规范要求、项目特点、质量控制方法、检测规程。

施工工艺经总工程师批准后才能投入实施。

施工工艺的修改应取得修改所需的任何背景资料、评审该资料,由指定的专业人员进行修改,少量的修改以通知单形式进行,大量的修改应进行换版。

修改通知单或换版后的施工工艺,应经过总工程师的批准。

6、技术资料的发放

项目部使用的施工图纸经总工程师的批准后,资料室负责发放。其它各类技术资料由资料室将资料发至各部门。

7、施工技术资料的存档

施工项目的技术资料均应按技术档案管理的办法办理。在开工报告批准后,应逐项整理资料并报送资料室存档。项目完工后资料室将技术资料分类归入竣工资料中。

七、技术资料检查与评比

1、每月由局指组织相关部门对各经理部基础技术资料管理情况进行检查,每季度评比一次,技术资料的管理纳入综合考评。

2、局指将不定期对各经理部的技术资料的管理进行检查指导,确保技术资料管理规范。

3、各经理部要对施工队的内业资料每月进行验收,内业资料不齐全不得进行验工计价。

2.基础技术资料管理制度 篇二

关键词:大型设备,混凝土,施工管理

一、工程案例

某大型设备基础长25米, 宽20米, 高6米, 混凝土方量3000立米, 内部配钢筋二级25, 间250毫米, 成箱型布置。本工程开工时间2009年8月1日, 结束时间2009年10月1日。预留孔身度2.93米, 0.4米*0.4米, 钢筋用量50吨, 混凝土基础四周有100毫米聚苯板。混凝土强度C25。

气象资料最高月气温30度, 最大降水量800毫米, 现场场地阔。地质情况:表层卵石层, 下层为强风化岩。基础座在强风化岩上。场区+—0.00标高为45.6米, 室外地为45.3米, 基础埋深5.7米, 卵石层厚度45.3-44.米, 地下水为潜水在卵石层内, 44米以下为强风岩, 强风化岩为不透水层。

二、土方边坡

本工程施工处于雨季有地下潜水, 根据地质资料, 土方边坡按1:1.2考虑。

三、降水

卵石层厚度45.3~44.米, 地下水为潜水在卵石层内, 44米以下为强风岩, 强风化岩为不透水层。采用明排法降水。

土方施工前先在基础土方边坡线外5米外先挖一个给水坑深度比基地深0.5米, 再在边线四周外挖明沟排水, 明沟宽度1.2米深度进入强风化岩0.5米, 在槽地四周也要用明沟和给水坑排水。

为防止水泡地基, 垫层应及时浇筑, 并在垫层上适当位置设置砖砌筑给水坑1~3个。在基地四周用钢管及木板作临时支护, 防止塌方。

四、模板支护

模板支护选用墙体支护混凝土:

一是混凝土垫层由基础边缘加大0.7米;

二是用水泥节能砖MU10, M10砂浆砌筑370毫米砖模, 每隔2.5米设500*620砖柱每侧各出120毫米, 砖模高度6米。

三是转胶处每个500毫米设3根一级8毫米压墙筋, 砌体每隔2米设一道3根圆10拉结筋。

四是墙体砌筑好后先将土回填1.8米高, 以后在混凝土浇筑时陆续回填。

这样既解决模板支护问题用能解决边坡支护问题, 还能缓解地下水对施工的影响。如雨水可用垫层里给水坑排水。

墙模砌体理论计算:

假定6米高混凝土按最大浇筑量考虑, 一次浇筑, 计算混凝土侧压力:

Hm-最大侧压力到模板上口的高度, H-模板总高度, h-混凝土侧压力计算高度。Hm=3m, h=3.9m;0.65H=h 0.5H=Hm

混凝土最大侧压力Pm=0.5rh=0.5*25*3.9=48.75KN/m2r=25KN/立方米

合力距上口距离=1.22*hm=1.22*3=3.66m

混凝土合力=1.5pm*hm=1.5*48.75*3=219.375KN/M

假定回填土一次回填6米高计算土的侧压力, 卵石回填含地下水按24KN/立方米, K0=0.5 Ea=0.5hhK0=0.5*24*6*6*0.5=216KN/M,

砌体计算:确定2个墙躲间距Bf=b+2/3H=0.37+2/3*6=4.37m, 实际选2.5米符合要求。

计算高厚比a.计算截面=370*2500+240*490=1042600mm2, 形心Y1=219.402 mm Y2=390.598 mm, 惯性矩I=1.854*10的10次方 (立方毫米) 。b.回转半径i=√I/A=133.352 m m, 高厚比B=H0/HT=6000/3.5/133.352=12.855, 极限高厚比B=20满足要求, c.设计弯曲抗拉强度0.36 Mpa, 极限弯曲抗拉强度0.53 Mpa, 截面抵抗力设计值0.36*1042600=375.336KN/m2/2.5M=150.134KN/M, 截面抵抗极限值0.53*1042600=552.578 KN/㎡/2.5M=221.312 KN/M, 回填土、混凝土、墙体三者处于极限平衡状态, 因此按照先回填1.8米, 混凝土浇筑1.8米计算:回填土的侧压力为19.44KN/M, 混凝土的侧压力为15.187KN/M, 墙体的抵抗力设计值150.134KN/M, 为了保证施工安全采取首次回填土高度为1.8米, 采用如图所示的方法进行施工。在施工前经过专家论证。

五、钢筋施工

钢筋支撑可采用50管3.5壁厚脚手管水平1.5米、步距1.2米按规范设剪刀撑。支撑立管露出基础混凝土顶面0.3米。

六、混凝土

冷凝降温管利用钢筋支撑管50管水平间距1.2米、垂直间距1.5米, 管道和支撑布设要避开预留孔。

所有的钢筋支撑架管都露出混凝土面0.3米作测温控孔, 还设三处温感电阻线, 每处3根线深度从基础+-0.00起-0.5米, -3.0米, -5.5米

凝土施工时采用低水化热水泥, 表面做好覆盖。

同为深度留测温孔, 做好测温记录。

筑过程中保正混凝土运输的连续性, 将混凝土初凝时间控制在8小时左右, 终凝时间10小时左右, 在施工过程中搅拌水温10摄氏度, 混凝土出机温度21摄氏度。混凝土配比:水泥为矿渣水泥, 单方用量224公斤, 并加入参合料。土分层浇筑每层不大于0.5米, 每小时浇筑不大于30立米。循环水随着混凝土浇筑厚度的增加而开通。循环水开通10天, 在混凝土表面及时做好覆盖保湿工作, 有效的保证了混凝土质量。

六、大型设备地脚孔模具图解

施工单位可根现场情况将模具做大, 探下一些以保证螺栓预留孔深度和大小尺寸。

参考文献

[1].康华光, 陈大钦.电子技术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2].王冠华, 王伊娜.Multisim8电路设计及应用[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6

[3].朱力恒.电子技术仿真实验教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3

3.基础技术资料管理制度 篇三

关键词: 交通管理;交通事件;处置技术

Abstract:Against the current background of frequent road traffic incidents, this paper expressed theory and technology of public security traffic managementin the perspective of traffic management focuses, from the disposal of public security theory.On this basis, it also introduced application examples presentedrelevant technologies in traffic managementarea.

Key words:Traffic management; Traffic event; Disposition technology

一、公安交通处置理论与技术基础

1.公安处置理论概述。公安机关承担着维护祖国安全稳定和人民利益的重大責任。在有着十几亿人口的中国,公安业务的内容繁杂,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细致的工作。在这个信息发达的现代社会,对一个案件的处理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的稳定,尤其是引发社会关注的案件,如果处置不当,则可能会引发整个社会的动荡,从而损害到大多数人利益。因此公安机关和民警对案件的处置需要一定的理论依据为指导才能更好的实现自己的职能。

公安处置理论是指在现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结合先进的侦查、识别、检测、控制等技术手段,对各类案件进行快速而恰当处置的科学理论方法。其理论主要包括案件侦查、交通管控、事件预警预防、突发事件处理等,用于处置群众性事件和非群众性事件等关系人民群众利益和安全的各类事件(案件)。

2.公安交通管理处置技术的研究对象及范围。一般事件的发生都会经历前期的酝酿以及后续的发展阶段,而不会是偶然的或一蹴而就的。这一客观规律同样适用于公安交通管理工作。公安交通管理处置技术就是针对公安职权范围内的交通事件来研究其成因、发展及其规律并总结出相应的对策处置方法及技术。根据处置事件的不同阶段,可将公安交通管理处置技术分为事件发生前的处置技术、事件发生后的处置技术。

事件发生前的处置,主要是指各类交通事件的预防预警,就是要充分发挥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对于整个交通系统监管,调控的作用。对于特定时间、特定环境下,可能引发的交通事件,例如:节假日特殊交通流量的疏导、大型安保活动的交通组织等,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提前做好处置预案,尽可能制定出针对性较强的方案,在事件发生时可以使负面危害降到最低。由于交通系统常常与各类其他社会事件息息相关,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同样肩负着与其他相关部门紧密合作,确保交通系统稳定畅通的责任。

事件发生后的处置,即交通事件(事故)的现场勘查、处置以及涉及刑事案件的后续侦破等。交通事件有其突发性的特点,很难做出准确的预测。当突发事件发生后,需迅速赶赴事件现场,根据不同事件等级,进行相对应现场管制和处置,避免事态的扩大化。对于某些肇事逃逸等涉及刑事案件的特殊交通事件,应及时对事件现场进行勘察记录,收集现场物证等,为后续的侦查工作奠定基础。

二、公安交通管理处置技术原理与模型

1.公安交通管理处置技术原理。在公安交通管理领域,常用的处置技术主要有现场记录固定技术、溯源分析技术、现场重现技术以及轨迹刻画技术等。

现场记录固定技术属于事件处置的前期技术,主要指事件处理过程中,对事件现场中所发现的痕迹、特征等予以固定、收集。例如:车辆刮擦痕迹、轮胎花纹痕迹、肇事车辆撞击痕迹等。不同的痕迹应使用不同的固定方法。

溯源分析技术在交通事件处置领域,就是利用充分有效的现场勘查和记录,获取案件现场所遗留的痕迹和证据,通过分析利用,追溯到案发本体的技术。以交通事故现场轮胎痕迹为例,基于轮胎信息的车辆溯源技术指主要利用遗留在现场中轮胎胎面痕迹物证,依据胎面花纹种类、遗留物成分及车辆的轴距、轮轴等特征,通过相关判别技术,查询到轮胎规格及生产厂家,进一步得知配用的车辆生产厂家,再依据厂家的销售网络结合案发地,查找到肇事车辆。

现场重现技术,又称现场再现。其实质是通过已有的物证、痕迹、对周边环境的勘察等对事件发生全过程进行合理的推测,以还原事件发生的全貌。

轨迹刻画技术。在很多案件(事件)发生时,车辆是犯罪嫌疑人重要的交通工具,办案人员通过对涉案车辆进行跟踪调查,查找匹配相应的数据库,对其轨迹进行刻画重现,以辅助公安机关的决策。

2.公安交通管理处置技术模型。a.基于PGIS的空间轨迹分析模型。公安机关交管部门掌握着每一辆上路正常行驶的车辆的基本资料。如车辆的型号、颜色等。以PGIS为基础,其最主要的功能就是通过涉案车辆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联,分析其空间运动轨迹,防范追踪各类事件的发生,优化警力配置,为重特大事件的决策指挥提供依据。该模型主要包括两个核心技术,一是地址匹配;二是轨迹分析。其空间轨迹分析总体设计流程如图1所示。b.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模型。传统公安系统包括指挥中心、案发现场、领导决策层之间的指挥调度还是停留在话音层面的指挥,对于突发性事件而言,这显然已经不能满足信息化决策的要求。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模型所针对的就是这种情况。一般情况下,交通突发事件随机性很强,现场的环境也极为复杂。一些特殊的交通事件还有可能涉及到出交通警察以外的多警种、多部门合作,例如救护、消防等。

3.公安交通管理处置技术应用。目前,我国道路交通所面临的压力日益严重,各地大中城市的拥堵问题开始制约着城市的发展,并有向中小城市蔓延的趋势。交通智能化作为日后交通管理和控制领域的发展趋势,在交通疏导和各类事故处置方面,有其独天得厚的技术优势。

这种多重技术合成的智能交通技术对于各类交通事件处置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a.从交通管理方面来说,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需要大量的实时交通数据。通过道路上的传感器将采集到的交通流量,占有率,车速以及阻塞区域等信息传递给交通管理者。经过分析之后的数据,可以为交通的管理者提供一个良好的决策辅助。b.从公共交通方面来说,一个城市公交系统的便捷程度很大程度决定了市民出行可能采取的出行手段。这种高占有率的公交运营车辆能够以较小的道路资源占有率换取较大的载客量,从源头上减少城市交通压力。c.从交通信息来说,交通管理者将各类交通数据汇集到处理中心,通过指挥中心将各处的交通实时状态以电子屏幕、车载导航的方式传递给交通参与者,方便市民对行程、路线进行合理的规划,也有助于分担整个城市的交通压力。

参考文献

1 王玮.论群体性事件中公安机关的处置模式

[D]苏州.苏州大学,2011

2 陈孝晖.论痕迹检验技术在交通事故鉴定与

处理中的应用[J],黑龙江史志,2008(12)

3 方敏.计算机犯罪领域中的现场重现技术研

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24)

4 刘军等.海量多源信息中的空间轨迹挖掘与

分析技术在PGIS中的实现[J].警察技术.

2011(3)

5 李奕桢.基于应急事件动态建模的指挥调度

系统设计与实现[D].上海.复旦大学,2009

4.数控设备的基础管理和技术管理 篇四

①健全维修机构

机动部门设数控设备维修室,承担全厂数控设备的管理和维修工作。他们是由具有丰富经验的老技师和具有很强专业化知识、责任心并有一定实际工作能力的机械、电气工程师组成。设备使用单位设数控设备维修员,专门负责本单位数控设备日常维护工作。

②制定和健全规章制度

针对数控机床的特点,逐步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例如 数控设备管理制度、数控设备的安全操作规程、数控设备的操作使用规程、数控设 备的维修制度、数控设备的技术管理办法、数控设备的维修保养规程、数控设备的 电器、机械维修技术人员的职责范围、数控设备电气和机械维修工人的职责范围等, 这样使设备管理更加规范化和系统化。

③建立完善的维修档案

建立数控设备维护档案及交接班记录,将数控设备的运 行情况及故障情况详细记录,特别是对设备发生故障的时间、部位、原因、解决方 法和解决过程予以详细的记录和存档,以便在今后的操作、维修工作中参考、借 鉴,

④建立基础管理信息库

建立数控设备信息库,详细描述数控设备基本特征,提 供设备能力的基础数据,以作为今后数控设备的管理、应用、产品加工、设备调整 和维修的参考依据。

⑤加强数控设备的验收

5.基础技术资料管理制度 篇五

1、图纸会审记录(表C—001)

内容包括有问题图纸的编号、图纸问题、图纸问题交底,建设、监理、设计、施工单位的各专业技术人员签字及所在单位公章,

2、技术交底记录(表C—002)

技术交底分施工图设计交底、施工组织设计交底、设计变更交底、分项工程技术交底,

内容包括工程做法、设计及规范要求、质量标准、操作要点,施工注意事项、保证质量及安全的技术措施等。

3、设计变更通知单(表C—003)

内容包括需变更的内容、原图号、必要的附图,建设、设计、施工、监理等各方代表签字及所在单位公章。重要结构变更、重大变更及涉及使用功能的变更通知单的图纸审查单位的审查意见。

4、工程洽商记录(表C—004)

6.基础技术资料管理制度 篇六

从2006年开始, 我校将“数据管理技术”作为普通高中计算机班的选修课程正式开设。经过两轮的探索、实践、反思以及对现行主流教材的比较研究, 我们发现并总结了教材中存在的不足与问题, 而这些也恰恰导致了现行教材难以在聋校作为一个有效的教学资源切实发挥出其应用的功能。

为此, 我校整合多年的实践经验与素材积累, 针对听障高中学生的认知、思维与心理特点, 以课标为指南, 以现行教材为参考, 在确立了“以生为本、循序渐进、强调体验”的基本原则基础上, 自主开发了更切合听障学生实际与聋校教学需要的校本教材。

●教材的编写特点

1. 逻辑清晰、结构合理

该教材分为四个章节, 按照“认识数据库—构建规范的数据库—应用数据库—构建数据库应用系统”这条主线来组织教学内容, 较清晰地体现出以“建构和应用规范数据库”为核心的逻辑脉络。而组织结构的合理性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 设计理念

以第一章为例, 我们首先用三节课带领学习者逐步从“认识数据管理”到“走进数据库管理系统”, 并在学生充分感知数据库系统外在方便性的基础上, 引导其尝试借助已有的经验进入数据库系统的内部去探索一个具体DBMS。与此同时, 教材又通过一系列活动和任务的设计巧妙地引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到“不规范数据库带来的问题”, 从而得以明确Excel与Access的区别与联系;而紧接着的第二章则针对问题引出“建构规范的数据库”, 引导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逐步深入数据管理技术的核心内容。

这样的结构编排充分体现了“由熟渐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设计理念, 切合了听障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学习规律。

(2) 章节联系

以第二章为例, 在第一章铺垫与引入的基础上, 第二章重点围绕着问题的解决, 逐步引导学生在探究与尝试中亲历“建构规范的数据库”的完整过程, 并在学生有了较丰富的感性体验的基础上, 进一步总结“建构数据库的一般过程”。这两章的内容紧紧围绕着“建构规范的数据库”这一逻辑主线, 从“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两个层面有机地组织内容, 使得章节间层次分明、衔接紧密、过渡自然, 较充分地反映了组织结构的合理性与科学性。

2. 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数据库技术的相关知识十分丰富, 在高中阶段40课时的有限时间内难以面面俱到。但为什么要建立规范的数据库、怎么建立规范的数据库、如何在数据库中有效地实现查询这三大问题是必须要解决好的。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 学生才有可能对数据管理技术的核心——“数据库技术”建立起较清晰的认知。而围绕着这三大问题的相关知识点, 则既是数据管理的基础, 更是数据管理的精髓。明确了这一点, 我们也就有了教学内容详略选择的取舍标准。对于与上述三点关系不密切的知识点, 如数据的统计与分析、数据的输出等, 我们予以了大胆的舍弃;对于学生能够借助已有经验实现有效迁移的知识点, 我们则会设计一系列活动, 引导学生在感知与体验中自主建构;而对于难度较大的重点内容, 我们则会不惜篇幅浓墨重彩。

例如, 我们花费近六节的篇幅毫不吝啬地来阐述第二章的内容“建立规范的数据库”。这样编排的用意有三:一是充分体现出建构规范数据库这一内容的重要性, 二是有效地分散难点, 实现疏密有致的均衡布局, 三是可以开辟较大的空间设计更丰富的学习活动, 以引导学生在充分感知、体验与思考中逐步理解并掌握相关的学习内容。

可见, “详略得当、重点突出”的取舍将有限的篇幅腾给了数据管理技术中最基础、最核心的教学内容, 避免了过于琐碎和繁杂的知识点有可能对听障学生认知产生的负面干扰, 在给予了学生充足的时间消化与吸收的同时, 确保了学生能够吃得精、吃得透、吃得好。

3. 强调感知、注重体验

对于“数据管理技术”这类有一定难度的选修课程, 若以平铺直叙的方式陈述教学内容, 置学习者于被动接受状态, 对于高中听障学生而言, 不仅理解困难而且兴趣索然。为此, 我们在本册校本教材的内容设置与呈现方式上, 特别强化了贯穿始终的具有互动性质的“实践与思考”、“探究与尝试”等项目的设置。这样的编排有助于引领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情境之中, 使之能够在思考与尝试的一系列的感知与体验活动中, 增强理解、增长经验、增进认识。

(1) 突破难点

“为什么要建构规范的数据库”, 既是数据管理技术必须回答的核心问题, 更是相应教材中的重点与难点。那么, 我校的校本教材又是通过怎样的编排来突破这一难点的?

以“不规范数据带来的问题”一节的编写为例, 我们首先通过“巩固与练习”的活动设置引导学生尝试运用已习得的获取外部数据的经验, 从一张现存的Excel数据表中直接将数据导入数据库。接着, 我们又通过修改信息、删除信息、添加信息与插入信息等一系列“实践与思考”活动的安排, 引导学生结合相关的问题与已有的经验开展进一步的探索与实践, 使学生在动手操作和用心思考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和体验不规范数据模式所带来的问题, 从而使学生得以切实明白“不是所有的二维表都可以构成一个有效的关系模式, 只有符合一定规范的关系模式才能真正地发挥出数据库的管理优势”这样的道理。

可见, 强调了感知与体验的编排设计有助于有效突破教材中的难点, 使学生能够较深刻地理解数据规范化的意义。

(2) 化解难点

建构数据库应用系统这部分内容涉及系统界面的设计、代码的编写等诸多组成, 内容相对繁琐庞杂, 若定位不准, 处理不当, 则此部分内容就有可能成为另一个节外生枝的难点。特别是“代码的编写”不仅涉及思路, 更涉及具体程序设计语言的语法, 若无谓地纠结其中, 不仅难以达成让缺乏经验的学生短期速成的目标, 而且会给学生带来不必要的困惑与混乱。

为此, 我们对这部分内容的编排予以了明确而清晰的定位:了解、模仿与感知——通过对各窗体代码的完整呈现与详细解读, 引导学生了解代码的编写思路与意图;通过将这些代码植入相应窗体的模仿过程及对植入前后执行结果的观察与比较, 引导学生进一步感知相关代码的功能, 从而使学生在上述过程中得以充分体验程序代码的神奇与魅力。这样的感知与体验, 突出了“为什么这样编”这一重点, 化解了“怎样编写”这一难点, 使听障学生能够够得着、想得通。从而, 也顺利达成了在保护学生兴趣的同时, 有效落实学习目标的效果。

4. 巧借经验、循序渐进

(1) 拉近距离

数据管理技术的学习内容相对晦涩, 处理得不好, 有可能使学生产生畏难、抵触的负面心理和情绪, 从而影响学习效果。“如何使学生在学习之初就能较好地认同这门课程”是教材编写者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为此, 我们在第一章的内容设计时, 果断摒弃大量新概念的机械堆砌, 充分利用和借助学生已有的Excel及其他应用软件的学习经验, 通过一系列小探究活动的设计引导学生逐步实现有效的正向迁移, 从而学会一个具体的数据库管理系统——Access的基本操作。这就在给予学生熟悉感、亲切感与成就感的同时, 巧妙地拉近了学生与教材间的距离, 使学生得以产生情感上的认同感和态度上的接纳——这样的正面心理与态度恰是后继得以进一步学好数据管理技术的必要保证。

(2) 实现正迁移

数据管理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操作, 如数据表、记录、字段、筛选、排序、分类汇总等学生在前期的Excel学习中已有所涉及。而学生的这些经验恰是教材编写者可以利用的宝贵资源, 是新旧知识间建立联系的有效桥梁。

为此, 在“走进数据库管理系统”一节的设计中, 我们始终注意充分地调动这一资源。例如, 在“初识Access”这一部分, 我们通过“实践与思考”、“探究与尝试”等项目, 设计了一系列思考与探究的任务, 引导学生在回顾、尝试、观察与思考的基础上自主比较Access与Excel的区别与联系;而在“Access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基本操作”这一部分, 我们则是通过6个探究环节、9个具体活动的设计, 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的Excel与其他应用软件的操作经验, 自主尝试并探索Access中有关“查找与替换”、“排序”、“筛选”等相关操作, 并通过与Excel中自动筛选与高级筛选的类比, 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Access中筛选操作。

(3) 巩固新知

以“系统的界面设计”为例, 其中我们结合具体的应用系统逐步介绍了4个相关窗体的设计。而在编排中我们采取的是“由简渐繁、由详渐略、由细渐粗”的布局策略, 引导学生巧借经验, 落实对新知的深巩固。“由简渐繁”旨在引导学生在牢固掌握简单窗体界面设置的基本方法的基础上, 能够进一步运用这些已习得的知识与技能去进一步建构更复杂的窗体界面;而“由详渐略、由细渐粗”则是旨在引导学生逐步脱离教材的细致指导, 学会借助已有经验实现自主构建。

学生恰是在这一不断地借助已习得的新经验去实现进一步建构的过程中, 实现了对这些新经验中所包含的知识的巩固与技能的夯实。

●结语

综上所述, 本套教材依据两轮的教学实践与积累, 切实本着“以生为本”的设计原则, 秉承了“由熟渐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设计理念, 在充分考虑听障学生特点与基础的前提下, 强调并落实了以“感知与体验”为主的指导思想, 能够遵循并借助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 循序渐进地组织与编排核心教学内容, 从而确保了教材能够切合听障学生的能力与需要。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 (实验)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祝智庭.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信息技术·选修4·数据管理技术[M].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 2005.

[3]李冬梅.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据管理技术 (选修)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5.

[4]刘喻扬.南海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的编写思路[EB/OL].http://training.teacher.com.cn/information/center/StudyGuide/xiaoxue/xinxi/jcfx/32X311081101.html/2011-08-12.

[5]赵占良.高中生物新课标教材的总体编写思路[EB/OL].http://www.pep.com.cn/gzsw/jshzhx/grzhj/jcpzh_1/zhzhl/kcjc/201011/t20101128_976425.htm/2006-03-02.

[6]顾建军.通用技术教材的设计与编写思路[EB/OL].http://gztyjs.fhedu.cn/Html/28/Menu/9/Article/1364/2009-10-14.

[7]数据管理技术 (选修) [EB/OL].http://kbjc.esph.com.cn/xxjs/xxjs_jxtt/xxjs_jcjs/2010/0624/10312.html/2011-10-31.

7.基础技术资料管理制度 篇七

来自第三方机构fSurlMicrosystems/Gartner的关于引起网络宕机的原因的统计数据,如上图1-1所示。其结论是:引起网络宕机的根本原因中,72%的部分与基础设施相关,这72%中,硬件设备原因占10%,软件原因占18%,剩下的71%的原因是网络布线所引起。

由此可见网络布线的管理和网络的可靠性运行非常重要,由机房或前端交换机柜中的任何布线或网络设备故障而引发的网络中断都会造成非常大的经济损失,因此提高管理、维护效率至关重要。除了在系统的可靠性上需要进行充分的考虑外,还要求能够在问题发生时快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为了更好的提高综合布线系统管理效率和系统的安全可靠性,在充分考虑性能和价格因素的情况下,采用智能基础设施管理系统系统可以避免以往管理中容易出现的系统使用过程中由于跳线改变等原因而引起的布线资料陈旧、不易维护和管理的问题,而智能基础设施管理系统系统和相关技术也是结构化布线文档和管理系统的发展趋势,被越来越多的用户所青睐。

目前,随着IP融合网络、数据中心和虚拟化等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于IT基础设施的智能管理提出了进一步需求。

1.1IP融合网络可视化需求

IP网络发展的趋势是通过应用的融合,达到高效的集成和高性价比的智能通讯系统和服务,以节省生产成本和提高初期投资利用率。综合布线系统正是将各种各样的基于IP架构的智能化终端、IP控制终端集成融合在一套基础架构网络上的物理传输平台。融合IP网络技术应用,是利用一套基于IP的数据网络来支持基于IP的多种应用系统的运行,而不必每一套应用系统均单独采用独立的布线系统。

在管理运行上采用基于IP的终端,再结合智能基础设施管理系统,这些基于IP的终端,都能在图形化的管理界面显示及管理,将极大的提高了管理效能。

1.2基础设施智能管理是发展趋势

数据中心,无疑是IT业界目前最热的概念,其基础设施的智能化和自动化也是其中业界广泛关注的热点之一。我国国标《GB 50174-2008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A类机房标准要求:宜采用实时智能管理系统,如下表1-1所示。智能布线管理系统作为基础设施的管理系统,通过对于配线架端口状态有效监控,再结合网管软件,做全面网络运维管理,布线可视化,布线运维流程化,布线管理数据库化,提高故障响应和故障定位时间,提高系统自动化程度,提高运维效能。

目前,由于智能化基础架构管理系统的不断深入发展,在最新的国际标准TIA-606-A(LabeHng)草案中,即我们常用的布线管理标准中,新增了一项“自动化基础设施管理系统”(AUTOMATEDINFRASTRUCTURE MANAGEMENTSYSTEMS)。下面简单摘录几条描述说明:

★自动发现和追踪连接到基础设施的终端的物理位置;

★集成楼层平面CAD或其他类型图纸,易于交互管理和归档管理;

★对于MAC(移动、添加、变更跳线)应用,支持电子工作单流程管理;从上面描述可以看出,所谓“自动化基础设施管理系统”就是今天业界在推广的“智能基础设施管理系统”,也可以称之为“智能配线管理系统”,当然以上几个概念随着技术不断的革新,市场对于这一概念的逐渐认识、认同的不断发展,将会逐渐趋于统一。

1.3什么是智能基础设施管理系统

智能基础设施管理系统由硬件和软件两个部分组成,组成原理如图1-2所示。系统前端通过安装在综合布线配线架端口内的传感设备,将端口的连接状态采集到区域监控单元,一个区域监控单元通过监控连接到其的配线架的端口通断情况,进而监控到该区域中连接IP设别的情况,中心管理系统软件通过IP网络和遍布在大区域中的各个区域监控单元的通讯同步,将所有的连接状态信息汇总起来,在通过图形化的用户界面呈现出来,使管理者对于整个系统一目了然。

进而这个系统通过软硬件平台,一方面进行实时信号的采集,不断实时更新系统状态信息,使得后台数据库与前端的连接传感器状态保持一致,免去管理者手工维护数据库系统的复杂性,另外,中心软件平台可以发送现场造作指令系统以实现自动流程化的操作。

通过智能基础设施建立智能基础设施管理系统,软硬件平台工作在物理层和网络层。与网管软件不同,网管软件工作在网络层,能告诉网管员逻辑链路的故障,但不能告诉网管员该故障的物理位置,而智能基础设施管理系统可以做到,该系统能够实时、准确、方便、图形化的提供综合布线系统端到端的链路连接情况,并且实时监控其状态,提供电子化流程操作,自动更新和记录所有的信息到数据库中,节省维护操作的复杂性,提高维护的效能。可以说该系统是网络管理软件的有效补充和延伸。

传统基础设施管理和智能基础设施管理的对比情况表1-2所示。

对比智能基础设施管理系统与传统基础设施管理在功能上的改进,可以看出,在基础设施系统中部署智能系统,将可有效改进运维管理的效能。

2.智能基础设施管理系统特点和优势

SYSTIMAX iPatch智能基础设施管理系统,通过建立对基础设施实时准确的配置管理数据库(CMDB),进而可以实现许多和基础设施相关的功能,解决以往对于基础设施管理方面的缺失,帮助用户提升基础设施管理效能,提高用户投资回报。

2.1智能基础设施管理系统功能

智能基础设施管理系统可以做到以下的主要功能:

检测——标准的光和铜缆跳线——实时跳线归档管理

实时更新——所有的基础设施记录——实时整体布线设施管理

自动发现——网络上端到端的连接——集成数据网络

物理位置定位——跟踪所有具有网络连接的设备——集成数据网络追踪

告警——所有未授权和非计划的行为——集成数据网络监测

事件通告——具有先进的处理过程——实时网络处理能力

自动化——变更和故障管理的流程——内嵌先进的工作流程

2.2智能基础设施管理系统特点

智能基础设施管理系统具有以下三个主要特点:

易于管理和维护——提高管理效能

提供工作流程和电子任务单——对于跳线移动、添加和变更提供流程化管理方式

符合相关标准——ITIL,IS017799,BS7799,ISO 27000 Securit,

2.3智能基础设施管理系统技术经济分析

智能网络综合布线系统最为核心的需求应该是体现在提升管理效率、提高经济效益以及降低网络宕机的人为因素三方面:

2.3.1提升管理效率

提升管理效率方面:综合布线本身就是IT基础设施的基础支撑平台,其存在的意义远远的超过了普通弱电和智能化应用的范畴。

相对于布线本身传输技术和所能支持的网络应用标准迅猛的发展速度来说,传统的综合布线管理手段还大多停留在纯人工管理、流水帐记录的原始阶段,从这方面看与网络自动化的发展趋势背道而驰。智能型实时布线管理系统的流程化管理可以完全通过电子工单来完成,比如配线系统的每次操作,都是由管理员在服务器软件上生成一份工作单,如完成一次跳线、改变一次跳线等,该工单自动传送到需操作的管理单元的屏幕上,通过现场的导航提示,操作人员可以简单、方便、快速、准确地完成这一次任务,确保不会出现任何影响生产线运行的人为故障发生。

2.3.2提高经济效益

由于采用电子工单管理,使得每一次改变的数据都能得到实时响应,及时修正目前的端口连接方式和网络拓扑接口;也由于电子工单的自动结果记录和系统事件自动记录的功能,使智能型实时布线管理系统随时可以回溯以往历史事件,并且可以对其恢复重建,使每一次的故障发生和维护节点都可以追根溯源,在不断改进中,企业经济效益才可能不断提高效能。

智能型实时布线管理系统正是通过流程化操作,避免人为的失误,从而极大地提高生产管理效能,进而提高经济效益。智能型实时布线管理系统通过对主干链路或重要物理连接实时监控,避免由于信息网络物理断线或错误跳线造成生产品控系统宕机,使管理员能够更快的发现和解决网络中出现的问题,同时可以作为网管软件的有效补充,通过链路的虚拟拓扑,帮助用户及时准确定位错误跳线的物理位置并提供修复向导,使得管理员可以尽快解决故障,同时也切实地提升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2.3.3降低网络宕机人为因素

降低影响生产线运行的人为因素方面:智能型实时布线管理系统能够将网络管理和维护人员的流动性和主观性影响降至最低。无论普通的综合布线方式还是智能布线方式,文档资料都是布线工程和日后维护的重要组成部分。

上一篇:冰心散文《笑》下一篇:听高金英老师讲座的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