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采访写作基础教案

2024-08-19

新闻采访写作基础教案(精选7篇)

1.新闻采访写作基础教案 篇一

新闻写作的共同规律:充分体现对象主体的价值,严格遵守新闻真实性原则,注重发挥事实本身的作用,在真实的前提下追求时效

如何充分体现对象主体的价值?

以较大篇幅详细叙述,以相应背景进行烘托,造成鲜明强烈的对比 事实的“五性”:重要性、显著性、时新性、接近性、趣味性 新闻真实性的基本要求:据实报道,如实报道

如何从诸多方面确保新闻真实性:1.新闻五要素真实准确 2.对现场的描写务求真实 3.追求细节的真实 4.使用真实可靠的数据 5.确保引语的真实准确 6.讲究分寸、留有余地

如何在真实的前提下追求时效:1.记者要有拼抢意识 2.记者要有新闻敏感 3.要坚持新闻的真实性 4.记者要有一定的写作能力

新闻媒体 文字符号:文字符号是人们比较熟悉的传播信息的介质,它通过能指代客体的文字字符来运载信息。

视听符号定义:视听符号,以人们可直接感知的声音、图像来传递信息。异同点:

同:它们都是用于信息传播的介质。异:文字符号是一种间接性的表现符号,字符与客体之间需借助社会既定编码规则才能发生指称作用,提供宽广和深邃的阅读和想象空间,视听符号是一种直接性的表现符号,图片、声音、形象都是可以直接感知的,这些符号或取自客体的外在体现,或源于报道者自身感受,它们在人类共同经验范围内都有比较确定的意义指向,提供具有真实性、现场感的新闻。图片符号在报道中有什么重要作用:1.凸显新闻事实瞬间的视觉冲击力 2.凸显外在直接意蕴和内在含蓄意蕴的结合 3.凸显图文配合的审美趣味 4.印证新闻的真实性

广播电视的优势:1.在新闻事实发生后,报道迅速、先声夺人 2.对新闻事实的展示生动传神、现场感强 3.以电波发射形式传播,能形成较大的覆盖面 4.广播电视对受众无“门槛”限制

广播电视的劣势:1.受众被动接受、无自主性可言 2.节目转瞬即逝,选择性差

电视:凭借声音、图像传播新闻 “谋在先”和“断在现” “谋在先”,即在开机之前对新闻事实中可能引起公众关注的重点内容的判断、思考。明确重点和信息传达给公众。“断在现”,即在开机采集时面对新闻现场诸多信息时的决断。“断在现”的“现”,指的是新闻现场。电视记者需要在丰富、庞杂的信息之间做出决断。

互联网:包容诸多优点的新媒体 网络传播的优缺点:

优点:1.拥有电子媒体的全部传播优势,图文并茂,渗透力极强,选择性好,保留性好。1.在信息流程方面,兼有人际传播的全部功能,是名副其实的“多媒体”“全媒体”。2.在信息综合包容方面,开创了信息虚拟表达、信息交互、信息搜索等全新功能。

缺点:1.网络媒体对使用者的素质要求较高 2.网络终端设备的价格比收音机、电视机昂贵

3.网上信息真假混杂,有时不易鉴别

一、网络新闻信息编码的若干特征

1.多媒体写作 2.超文本链接 3.全方位互动 4.大功能检索

二、网络新闻写作和编辑的特殊要求 网络新闻标题和电视新闻的标题相近,都用一句话来表示具体的新闻事实和实在的意思。新闻标题也只能是一行字。

注意:1.将新闻的主要事实在标题中加以展示 2.标题的文字简洁,意思明了 要求:1.在采写要求上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2.注重标题的制作,不能成为标题党

消息写作

消息的含义:以最直接、最简练的方式报道新闻事实的一种新闻文体,是最经常、最大量运用的报道体裁。分类:

(一)篇幅长短:长消息、短消息、简讯、一句话新闻

(二)结构是否完整:结构完备的消息、结构不完备的消息

(三)报道的内容:经济消息、时政消息、文娱消息、体育消息的具体分类:1.动态消息 2.述评消息 3.综合消息

消息结构的外部特征: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尾 基本结构:1.倒金字塔结构 2.非倒金字塔结构:(1)时序结构(2)并列结构(3)悬念式结构

倒金字塔结构:根据事实新闻价值的高低来排列叙述新闻事实顺序的文本结构。消息结构的特点:1.重要信息放在最前2.允许不完整的消息结构的存在

消息标题

标题概念:新闻标题是新闻内容高度概括和浓缩出来的,揭示新闻内容简明而醒目的文字。消息标题的不同形态:1.单一结构标题 2.复合结构标题:正题、引题(正前)副题(正后)消息标题撰制的规律:标题展示,点明新闻事实,简洁明快。受媒体特点的制约。在复合结构标题中,引题和副题应该围绕正题而设,为正题服务。

消息标题的技巧:1.借用修辞格,增强标题的表现力 2.运用新鲜活泼的群众口头语言,增强消息标题的鲜活性 3.借助于标点、符号或数字,增强消息标题的情趣 4.想方设法求新、求变

消息导语

导语的含义:导语是消息文本的开首部分,在文首引导读者阅读的文字。导语的特点:1.用生动的语言展示事实的最具有新闻价值的部分 2.用简洁的语言道出新闻事实中受众最感兴趣的部分 3.用明晰地语言讲述新闻事实所体现的鲜明特点

导语写作的要求:1.概括内容,提供有效信息 2.展示亮点,吸引受众眼球 3.设置悬念,激起阅读兴趣 4.变换套路,借鉴散文优长

消息主体的含义:主体是消息的主干部分,也是具体展示和叙述新闻事实的部分,是提供相对完整的新闻信息的部分。

主体写作中的关键环节:1.处理好主体与标题、导语的关系 2.处理好主体与主题的关系 3.注意报道中的转折与连接

消息背景的类型:1.烘托性背景 2.说明性背景 3.揭示性背景 消息背景运用的原则:1.必要性原则 2.简明性原则 3.灵活性原则 3.趣味性原则 4.通俗性原则 5.真实性原则

消息结尾的作用:1.对新闻事实加以概括 2.对全篇报道进行升华 3.对事实的新闻价值和隐含意义进行点化 4.就报道的事实加以引申,以此启发受众思考 5.对前文所报道的新闻事实予以补充 消息结尾的写作方法:1.背景性结尾 2.描写性结尾

通讯写作

通讯的含义:是一种比消息详细生动地报道客观事物或典型人物的新闻体裁 通讯的特点:1.较之消息有所延展 2.运用多种表现手法 3.产生多层次的效果

通讯与消息的比较:

共同点:时效性,真实性,凸显新闻价值

不同点:消息时效要求强于通讯,文本结构有差异(署名,标题,重心),消息文本容量小于通讯,表达方式上通讯更加自由。

通讯主题的特点:深刻性 新颖性独特性 集中性

叙事记述型通讯的结构:1.纵式结构 2.横式结构 3.纵横交叉式结构 4.浓缩时空式结构 5.蒙太奇式结构 6.特殊结构方式

新闻小故事的含义:又叫“小通讯”,是“一种记述情节曲折完整的新鲜事实的短通讯”。新闻小故事的特点:1.报道具有故事性的事实 2.讲述具有新闻性的故事 3.演绎具有趣味性的情节

新闻特写的含义:抓住最能反映人物、事物特征的精彩片段,生动形象地再现典型事件、人物和场景的新闻体裁。

新闻特写的要求:1.对片段加以突出和放大 2.写富有特色的片段 3.着力写富于情趣的片段 4.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

小故事与特写的区别:小故事故事性强,情节完整;特写是指抓住最能反映人物、事物特征的精彩片段,生动形象地再现典型事件、人物和场景的新闻体裁。大型人物通讯的写作的概念:以报道新闻人物事迹或活动,展示人物精神面貌为内容的通讯类型

人物通讯写作的一般要求:1.根据事实写人物 2.写活生生的人物 3.写出人物的特点

调查分析型通讯的写作

与叙事记述型通讯的比较:

同:两者都以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为基础,都对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进行较为详细的报道。异:1.采访中关注点不一样,调查分析型作者采访时关注问题、症结、原因、本质。2.写作侧重点不一样。调查分析型通讯侧重于在深入调查、掌握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对事件的成败得失进行分析思考,在分析思考中直逼题旨。叙事记述型通讯侧重于对人、事、景、物的具体叙写,通过具体叙写显现作品之旨。3.所产生的效果不一样。调查分析型通讯的效果是启人思,更多地影响人们的理想层面。叙事记述型通讯的效果是感人心。

深度报道的写作

深度报道的概念:深度报道是某些通过展示宏观背景,对新闻事实进行分析、解释、预测并达到相当深度的报道的总称。深度报道的分类:

1.独立文体的深度报道:调查性报道、解释性报道、预测性报道、深度人物访谈 2.非独立文体的深度报道:跟踪报道 系列报道

2.新闻采访写作基础教案 篇二

1 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的定义

1.1 新闻采访的定义及其特点

新闻采访是采访者对客体事物的认识过程,是采访者运用自己的新闻观点、知识积累和思维方式,通过亲自观察、倾听,经过思索而做出分析判断的过程。新闻采访要求采访者具有新闻敏感、应变能力和采访技巧,即能够在错综复杂的客观事物中敏锐地发现新闻,在稍纵即逝的机遇中迅速地捕捉新闻,在各种困难的条件下巧妙地挖掘新闻。由于新闻广泛的传播性,干预了人们的生活,因而新闻采访必须具有鲜明的实践性特点。也只有新闻采访的实践性,才能确保新闻的真实性。

1.2 新闻写作的定义及其特点

所谓新闻写作,就是以新闻采访为前提,对新闻信息进行后期整理加工,向社会大众客观真实的反映正在发生且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过程,具有客观事实、广泛传播、新闻价值的特征。

2 新闻采访与写作的内在关系

新闻采访决定新闻写作。采访是新闻写作必经的“第一道工序”。离开了采访,新闻写作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采访的深度和广度,决定着新闻写作的深度和广度。俗话说,“七分采,三分写”,从字面意思就可以知道,“采”多于“写”。只有新闻记者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才能收集到丰富生动、题材新颖的新闻题材,才能为后期的写作提供素材。有了前期采访的准备,后期的精心加工和认真思索组稿,才会有群众喜闻乐见的新闻作品供受众共享。二者的关系是唯物辩证,相互作用的关系。

2.1 新闻采访决定新闻写作

唯物主义认为,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新闻是客观事实的报道。因此,只是在材料丰富的基础上,才能写出好的新闻作品。记者如果下乡采访时马马虎虎,回到单位写稿时才发现有的材料没有采访,就想当然乱写一通,闭门造车。这种行为严重违背了新闻必须尊重客观事实最基本的原则。不仅没有客观正确的反映新闻事实,更没有很好的达到传播效果。

比如,就在2014年央视报道了广东东莞黄毒猖獗的新闻,记者在掌握大量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乔妆成嫖客进入各大酒店暗访,拍摄到了许多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充分论证了该地黄毒严重的事实。新闻报道后,引起地方和中央的高度重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扫黄浪潮,净化了社会风气和社会环境。试想,如果没有央视记者的乔装暗访,就没有这篇好题材新闻报道,就不会让政府引起重视。

2.2 新闻采访制约新闻写作方式

由于新闻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前提,在某种程度上,写作受制约前期采访的深入与否,题材收集是否全面。记得有个同事在采访当地公安消防大队在一个山洞解救被困老人时,由于救援时间长、道路崎岖、路途遥远,随行采访的记者缺乏吃苦精神和新闻敏感,采访中只是随意拍摄了消防战士救援的一些前期准备工作就回单位。当编辑修改稿件时,发现该新闻题材新颖,可以充分展现驻地官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这一根本宗旨时,需要记者提供一些消防战士不畏艰难,全力以赴救援被困老人的一些细节。由于记者不在现场,没有捕捉到这些感人情节,最终这篇只能以资讯(短消息)的方式进行报道,导致新闻报道方式单一、内容粗浅,没有到达很好的传播效益。

有的资深记者,在采访类似时间新闻时,会以观察为主的视觉新闻或现场特写,或以访谈为主的专访,多角度、多层面、多形式的进行报道,把新闻事件中涌现的感人事迹展现得淋漓尽致,对受众的冲击力较强。不仅满足了受众对事件信息量的需求,提高了报道效果和品位,也在社会弘扬了中华民族团结向上,敢于奉献的良好风气。

2.3 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相互产生影响

从新闻实践看,采访实际上是写作的第一道工序,不做任何采访就关起门来写稿,那就是不懂得记者的起码常识。在采访中,记者必须用脑子读生活这本书,用脑子“写”新闻稿。例如,有的记者不仅在采访中想到在写作中要用哪些事例,怎样结构,用什么样的标题,而且把主要的用词都想到了,到写作时,胸有成竹水到渠成。有的急稿,记者没等起完草稿就挂电话发稿,就是因为在采访中已经有了腹稿,否则他就无法“出口成章”了。

2.4 新闻写作是新闻采访的归宿和升华

新闻采访的成果只有通过新闻写作传播开去,才能真正实现它的价值。从认识论的观点看,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先从感性开始,然后上升到理性。采访与写作的关系,也是如此。一般来说,记者在采访阶段所搜集到的材料,大部分还属于感性的东西,是花粉还不是蜜,只有等到写作阶段,通过对材料的全面分析研究,比较鉴别,去伪存真,才能由表及里,最后上升到理性,加工成新闻。这实际上是一次认识上的飞跃,是感性到理性的飞跃。

对于这一点,刘少奇同志在《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中明确指出:新闻稿件首先是真实,不要过分,再就是全面、深刻。应该说,不深刻就不会全面,提不到理论高度,是不会全面的,那只是零碎的、现象的、无系统的。全面就是要综合、要总结、要提高到政策理论的高度。提不到理论高度,就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

3 提高新闻采访和写作水平的途径

3.1 培养政治敏锐性和新闻敏感

江泽民同志曾指出:“我们的新闻工作是党的整个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不言而喻,必须坚持党性原则。”党性原则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灵魂,这就决定我们在新闻采访和写作中,要把党性放在第一位,培养政治敏锐性,这样的新闻传播才符合国家的国情和意志,才能真正维护国家的利益,为人民大众服务。另外,善于发现新闻线索,是写好新闻写作的基础。新闻界前辈把新闻敏感形象地比喻为新闻“鼻”和新闻“眼”,意思是说,记者靠灵敏的嗅觉和锐利的眼光来判断一件事是不是新闻,新闻敏感是记者必须练就的业务技能。

3.2 要善于、勤于学习

新闻采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实践性强,我们只有认真学习理论知识,用科学的理论知识武装好自己的头脑才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才能更好的去指导实践。同时,只有在前人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科学总结,才能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达到趋利避害,少走弯路的效果。一个不肯学习,又不勇于实践和善于总结的人,怎么能会在新闻传播活动中成为一个优胜者。

3.3 将创新理论观点进行拓展应用

想要发掘新闻采访写作视角,就必须具备独特性与创新性,特别是要营造与读者心理相呼应的良好平台,使得新闻事件达到一定震撼性。这就必须加入求异思维的应用。求异思维的应用能够加大新闻采访者的思考方位,在实施全方位思考的同时,创造出他人所联想不到的新闻价值点,特别是在题材选用方面,更加需要标新立异,最后做到自己的“独家报道”。而在写作手法的应用方面,同样可以追求异于他人的风格,现如今的新闻采访写作必须要标新立异,在尊重客观事实的情况下,善于借用多种写作手法,描写、抒情、叙事、议论等,尽量写出新闻事件的独到性,最后形成自己不同于他人的风格。在细节的刻画方面,更是可以进行求异思维,通过对新闻事件细节的描述,在细节讲述中运用个性化语言。不过所讲述细节不能盖过主要内容的风头,不然报道会有失客观真实性。

只有在新闻采写和写作中,具备了这三种基本素质,记者在采访中才能深入客观,写作中才素材丰富、主题突出,传播方式灵活多样,效果显著。由此可见,采访决定写作,写作对采访具有能动作用。在具体的新闻传播活动中,只有将学习新闻理论和研究新闻采写的具体方法结合起来,做到原理和方法并用,持之以恒参加采写实践;做到读书、学习与实践、训练相结合。这是提高采写能力的唯一有效途径,才是采写能力提高的根本保证,自己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新闻传播者。

摘要:新闻采访是新闻记者和通讯员,为从事新闻传播而进行的采集和分析新闻事实材料的特殊调查研究活动,是新闻传播的首要环节,直接决定新闻传播的成败。而新闻写作是新闻采访的结果和归宿,是信息传播产生效应的最终体现,二者是唯物辩证的关系。

关键词:信息传播,新闻采访,新闻写作

参考文献

[1].裴显生.方延明.新闻写作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

3.新闻采访写作课教学改革初探 篇三

关键词:采访写作 作品 教学 改革

讨论新闻学教学改革,首先要对这门学科有一个准确定位。新闻学是一门实践性的学科,大学中新闻学后备人才的培养重心是:实战与实践。

源于这个认识,我认为在《新闻采访写作》课上实施教学改革时,应尽量采用实践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实践中培养自身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高质量的采访报道能力和团队合作力。在《新闻采访写作》课上,不是以教师为中心,而是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做课堂主角。因此,我们的课堂既有教室里,也有教室外。教学的方式有:讨论式教学法、作品剖析、实践教学、案例教学、写作训练。

一.讨论式教学

在课堂上采用讨论式教学法的好处是,通过讨论学生不再单一的接受教师知识的传授,通过提问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充分消化、吸收所学的理论知识,达到深入浅出的教学效果,而且还能提高学生新闻写作能力,帮助他们捕捉新闻事件中最生动、最鲜活的素材,可听、可见、可感的事实。

课堂讨论时要鼓励大家各抒己见,诚实开放。在课堂上当教师想要讲解一个重要的理论知识的时候,可以先不说出它的正确定义。先让学生自己讨论,自己来定义,不能用教科书上的解释。学生广泛开展讨论,但是不能偏离教学的主题。当学生对教师的问题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进一步说出自己的想法,教师要敢于和学生的观点发生思想碰撞。老师也可以故意和书本上的某些理论知识唱反调,提出不同意见,然后引发学生讨论。最后老师再总结正确答案。讨论的关键在于鼓励学生思考、联想、对比,敢于打破常规。

在讨论中让学生明白写新闻就是讲故事,讲生动的故事。只是新闻故事不同于文学作品中的故事,文学作品可以虚构,但是新闻必须真实,不能虚构。讨论分四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学生围绕新闻六个要素展开讨论。谁?发生了什么事?怎么发生的?读者最想要知道什么?读者需要知道什么?导语怎么样写才能立刻吸引读者?第二阶段怎样的讲述形式才能更吸引人?可听、可见、可感、可闻的素材有没有?富有冲突性、戏剧性的直接引语有没有?你要采访什么人?提出什么样的问题?第三阶段写作练习,通过写作验证第一、二阶段成效。检验学生是否清晰地掌握了新闻价值判断与新闻写作的关系。第四阶段互评练习,通过讨论,学生自己先点评自己的习作,然后请其他同学问他几个问题,你的报道主题是什么?你对你的导语满意么?你的直接引语具有典型性么?让学生提出修改方案,教师可以适当点评,经过比较,选出最好一种修改方法。在整个讨论过程中,学生要做笔记,教师也要做笔记。纪录学生的观点、问题和表现。

二.作品剖析

在课堂上,师生共同解刨分析各种新闻作品。教师选出一件新闻作品,比如一条三分钟的电视新闻报道,再把它解剖成十几个小部分,逐一分析。分析它的报道主题、报道角度、报道框架、提问技巧、新闻背景、信源来源、语言表达等。总结出同类报道题材的鲜活共性采写规律,避免单调、乏味的写作套路。要求学生每天阅读中外新闻,每周末精选出本周阅读到的优秀中外新闻作品,剖析这些作品的优点,有哪些值得借鉴的采写规律。学生阅读时应该用不同颜色的笔对新闻作品中重要的内容、精彩之处、疑难之处标出来。学生可采用不同的标注记号:点、圈、划线、批注、评论等。这种标注方式,不但可以帮助学生积累知识,而且方便课上师生点评。在这种案例教学中,通过阅读和点评,一方面使教师更深入地了解学生,更有针对性的启发引导学生;另一方使学生既复习巩固已有旧知识,发现新知识,倾听他人见解,纠正自我理解偏差。

教师和学生共同评析学生自己制作的新闻作品,比如让学生拍摄制作一条三分钟的电视新闻报道,再解剖成小部分,逐一分析,先由学生提出意见,每个学生都要提出至少一条意见,写在纸上;然后随机抽取六个同学在课堂上阐述见解;请被点评的学生评出哪些意见对自己最有用;教师最后做点评。教师做点评时要褒贬都有,做的好的地方要及时地给与肯定,做的不好的地方要提出改正意见。教师做点评时要尽可能具体细微,主要用意是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勤于思考。最后让学生修改作品。

三.实践教学

学生在校园学习理论知识的最终目的是在实际工作当中能灵活运用。不能付诸实践的学习都是无效的。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教室,把课堂延伸到社会各个角落。例如:有一次我带领学生去采访一位在公园门口以卖草编为生的老太太。她的儿女都不愿意赡养她。当天晚上回来后,我立刻召集学生上课讨论,进行细节练习。问题有:老太太有多大年龄?老太太的头发是什么样的?手掌是什么样的?皮肤什么样?脸上皱纹多么?老太太中午吃午饭了么?吃的什么饭?是买的还是从家带来的?老太太一天能买多少草编?平时是几点出摊,几点收摊?她说的最令你难忘的一句话是什么?这些细节都可能成为吸引读者眼球的重要素材。学生在实践中训练找故事的敏感,明白什么是最重要的写作要素和新闻要素,这些实践会在他们心底形成采访范式,在他们每一次采访实践时,在他们未来的记者生涯中,都会在脑海中不定地问自己:“关于这个新闻事件,我的读者想要什么?我的读者需要什么?如何让事件有故事味?穿插什么样的背景信息?最好的直接引语是什么?新闻报道的意义在哪里?

教师可利用学校现有新闻传播实验室设备指导学生实践。学生们与教师每周一上午开选题会,共同讨论本周报道题材。教师带领学生或者学生自己组织社团用摄影摄像器材在校内、校外拍摄新闻影像。在从事新闻学教学三年多来,我指导学生完成了:学生春季运动会、新春联欢会、校庆、康百万庄园、太极拳发源地陈家沟、青龙山慈云寺、台湾行等一系列学在路上的新闻采访课。同学们在实践中领悟新闻采访写作学的核心原理,学生们表示,新闻采访写作是一门让人痴迷、兴奋、能发挥个人潜能、同时培养团队意识的课程。

四.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用最新、最近发生的新闻事件去解释分析新闻报道中的理论原理。为什么要选用最新、最近发生的新闻事件?这对教师来说是一种挑战,在每周常规教学时间以外,要大量阅读国内、外各大媒体的新闻报道,力求在课堂教学上选用的新闻案例都是新鲜的。对学生来说新奇的案例比老旧的案例更有吸引力,更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我们选用的案例大部分都是最新鲜的新闻事件,如韩国岁月号客轮沉没,天津港爆炸,马航HM370飞机失踪等。在讲新闻报道均衡性原则时,教师选用了天津港爆炸,分析解剖中外媒体的新闻报道,让学生比较清晰深刻的掌握什么叫报道的均衡性,如何在报道中做到均衡。

学生以真实的新闻案例为主题,展开提问、采访与写作。模拟训练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丰富了课堂内容,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性,增加了学生的采访经验。模拟教学的方式多种多样:召开记者招待会、人物专访、危机事件采访、突发事件采访等。学生扮演不同角色,有时是采访者,有时是被采访者。无论学生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他们都不敢松懈。学生在模拟训练之前要做大量功课,查找阅读各种与模拟主题相关的资料,与自己扮演角色相关的资料。模拟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采访技能与提问技巧,更重要的是训练他们调查研究的能力。学生在这种角色转换的训练中也坦言,作为记者就是千方百计地想要采访对象回答自己的问题,而作为采访对象要面对记者连番轰炸似地拷问,尤其是当问到一些不好回答的危机问题、情感炸弹问题、涉及到被采访者隐私的问题时却想回避回答或者拒绝回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更好的体会到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与职业规范,在未来的记者生涯中终身受益。比如,“屠呦呦获诺贝尔奖”中学生扮演这位女科学家回答记者提问。模拟训练调动学生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丰富课堂内容,增加了学生采访经验。

五.写作训练

想成为一名合格的记者,写作基本功要扎实。教师要求学生每天坚持微博写作,字数140字。美国推特是最早推出微博的网站。2009年新浪网推出“新浪微博”。教师将学生写作练习的字数限制在140字以内目的在于用尽可能少的字讲最多的内容。写作训练对学生来说是极大的挑战,在有限的字数内讲清楚事实对于他们来说并不容易。一条140字的微博信息需要反复修改,删减,剔除肥肉,保留最精华的部分。

微博是一种微笔记、微日记、微旅行记。微博的写作动力是好奇心驱动的,微博可以用来写读书笔记、旅行笔记和纪录思想点滴。用微博形式写的新闻同样需要具备五个W(谁who、时间when、地点where、发生了什么事what、为什么会发生why)。微博上必须具备人物、故事、画面、引语、背景、解释等要素。好的微博的判断标注是它是否具有故事性、知识性、生动性、可读性和思想性。学生用140字纪录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和感受,但必须是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和人物。也可以从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上看到的新闻中寻找题材,发现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或人物,就认真思考,找出一个新的报道角度、或者加上背景介绍、或者评价分析改写后再发表。140字并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转载,不仅供日常生活的消遣娱乐,而且是能引起读者对当今社会深入思考。总之分为两类内容:一、写作者亲身经历或者亲眼看到的事件。二对新闻媒体已经报道的事件通过增添新闻背景、新闻语境或者新闻分析重新整理改写。

通过教学改革,提高了新闻采访写作课的教学质量。教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在课堂上积极踊跃参与。课堂是开放、自由的。学生们在课堂上或者在社会实践中,大家都是相互合作、相互欣赏、相互鼓励,更好地发挥创造力。

参考文献

1.《我要什么样的新闻学课堂》.李希光.

2.《教你如何策划微博》.李希光.

4.新闻采访与写作 篇四

新闻采访:指记者和其他新闻工作者为完成报道任务或了解某些情况,围绕采集新闻事实材料而进行的访问活动。特点:新闻性、突击性、广泛性、灵活性、持续性

采访目的是获取新闻。任务:发现了解和选取新闻,并掌握足以构成新闻的各种事实材料

作用:发现和落实新闻、获取第一手材料、增加感性认识、核对新闻事实

指导思想:坚持唯物论的反映论、讲究唯物辩证法、要有历史发展观点、突出人民群众的作用

新闻敏感:记者能够敏锐地发现和捕捉新闻的一种特有的素质,一种只有敏感,一种顿悟性的思维活动

作用:1.可以见微知著,迅速抓住新闻线索,进而发现有价值的新闻2.据以挖掘新闻素材,并从中鉴别最有传播价值的事实3.有利于选取最佳报道角度4.能够遇见新闻后面的新闻

包括的判断力:1.判断某个事实能否引起读者兴趣的能力2.判断同一新闻事件的许多事实中,哪个最重要,哪个次之的能力3.判断某一个线索是否可能导致重大新闻发现的能力4.判断在已发表的新闻中,哪些同记者收集到的情况有关,从而发现更重要的新闻的能力

记者的种类:专业记者、地方记者、机动记者、特派记者、驻外记者、特约记者

任务:及时采写新闻、反映内部情况、做好群众工作

新闻线索:采访线索,报道线索,是新闻事实发生的一种信号和征兆,是反映事实的简略轮廓或一鳞半爪。作用:线索能够触发记者的新闻敏感、线索可以指明采访的去向、线索的价值可以决定报道质量。特点:1.比较简单,完整性差2.睡觉短暂,稳定性低3.只是信号,有待证实4.反映现象,变动性大

来源:上级、书面、社交、会议、传播等聚道

新闻选择标准:新闻价值标准(新鲜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趣味性)新闻政策标准(政治标准、新闻宣传思想、新闻机构自身的编辑方针)[宣传价值:一致性、典型性针对性、适宜性] 采访的难度在:1.记者在尽可能短的有限时间内,了解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和事实真相2.采访有记者与采访对象、服务对象之间的多向人际交往关系3.采访涉及范围广泛,内容繁杂,记者的知识结构随时需要更新补充,认识能力也要不断提高

采访准备的实践意义:1.做好准备,是接近采访对象的第一步2.做好准备,能尽快拉近与采访对象的感情距离3.做好准备,会使记者成为一个采访的快手4.做好准备,将增强记者的新闻敏感,更好地发现和抓住新闻5.做好准备,有助于开拓采访的深度和广度

采访的平时准备:1.学习理论政策,认清当前形势2.了解全局情况,掌握社会动向3.多方增长知识,扩大采访视野4.广泛积累资料,适应工作需要

采访的临时准备:明确报道思想、选择连接采访对象、背景材料的收集与分析、特定报道对象的知识准备、拟定采访计划

采访类型:因事件访问、因人物访问、因经验访问、因问题访问、因争论访问 访问的心理过程:接近、融洽、沟通、激发

提问方法:开放式提问、闭合式提问、诱导式提问、激发式提问、迂回式提问

访问活动要领:1.因人而异,灵活对待2.把握重点,启发诱导3.沟通思想,见机行事4.少讲多听,广采博纳5.求同存异,心理共鸣

记录的一般要求:记要点、记易忘点、记疑点、记有关原话、记典型情景

核实访问记录:向提供材料的本人核实、溯本求源 寻找物证、多方证实与逻辑判断、技术检验

新闻观察的作用:1.辨别真伪,收集材料2.印象深刻,生动再现3.获得亲知,深化认识4.触景生情,寄情于文5.见多识广,有利积累

结合艺术的运用:把上下,点面,纵横,正反等各方面结合起来考察 多方面的开掘包括找特点、抓疑点、会透视

瞬间印象:1.变动着的事件细节2.突发事件的重大疑窦3.环境气氛与情景4.现场活动及人们的表情、动作、语言、神态 迅速接近采访对象:1.采访前,对财富对象有所了解2.尊重对方,以礼相待3.守信,说到做到4.记者应表现出应有的思想和知识修养

采访中的心理感应规律:1.记者采访满足对象社会需要的程度,制约着采访的局面2.“先入为主”的“第一印象”,给采访的氛围渲染上一层“晕轮”3.“自己人效应”与“异己人效应”诱导着谈话的成败4.采访谈话需要稳定的情绪

新闻写作的特殊规律:服从事实和事实报道

怎样用事实说话:1.直接陈述事实,切忌“大帽子底下开小差”2.不能以抽象的概念和议论代替事实的报道3.实事求是,按事实本身的逻辑展开新闻4.采取第三人称和注明消息来源 怎样把新闻写短:直截了当、少说空话、一事一报、锤炼语言、舍得割爱

常见的新闻体裁:消息、通讯、新闻特写

边缘体裁:报告文学、调查报告、采访札记、工作研究、来信。消息:主要告诉人们发生了什么事情,往往只报道事情的概貌而不讲详细的经过和情节,以简短的语言文字迅速传播新近事实的新闻体裁

通讯:一种常用的新闻体裁,是对新闻事件、人物和各种见闻的比较详尽而生动的报道。

新闻主题:指新闻报道的中心思想和基本观点,也就是记者对客观事实的看法、态度和通过事实的报道所表达的主观意图。

确定主题的标准:1.主题要真实而有意义2.主题要正确,并有针对性(针对性的依据:党的政策,当前形势,客观实际),3.主题要集中、鲜明、深刻

新闻选材的原则:1.围绕主题,说明主题2.区别主次,反映实质3.以一当十,以少胜多

新闻选材的要求:选新鲜生动的材料、选有积极作用的材料、选独具特色的材料、选别人没有用过的材料 新闻构成的组成部分:层次和段落、过渡和照应、开头和结尾

新闻结构有其自身规律,总的要从体现新闻事实的意义及传播价值考虑,具体要求是:反映事实的内在联系、有利于表现主题、适应受众心理、紧凑又富于变化、符合体裁的特点

新闻语言:表述事实的语言,一种独立的书面语体,它服务于事实的报道,具有质朴、实用的语言形态,明快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风格,讲求信息的运载量,使之适宜于社会的广泛传播

新闻语言的构成:着眼于人们对事实的实用关系,以事务语言的精练、准确、严谨部分为基础,又从文学语言和评论语言中适当撷取富有感情和哲理的成分,特别是从既通俗又生动的群众语言中吸取营养 新闻语言的特色:客观(新闻所报道的事实是客观存在的)确切(准确、贴切,新闻语言要求精确性高)简练(新闻以精练为贵,以烦冗为病,新闻语言要简洁、洗练,干净利落,切忌拖泥带水)朴实(质朴无华,具体实在)通俗(深入浅出,浅显明白,大家易懂,具有社会通用性)新闻文采表现在:叙事突出动态、描绘富有美感、修辞强调实感

新闻文风:是人的思想作风在新闻写作上的反映,是人们运用新闻书面手段表现得格调、情趣和作风 新闻文风的特征:1.要态度明朗,即通过报道的事实,显示其倾向性和战斗性2.要言之有物,即有事实,有内容,从中传递信息3.要短而精粹,即内容扼要,文字从简,并说明问题4.要新鲜活泼,即采取生动多样的语言和写作形式,不能死板、老套

消息的地位:消息是报纸的主角,也是广播和电视节目中的骨干。1.从实践来看,消息是报纸上最经常、最大量运用的一种报道形式2.从历史发展来看,报纸又有“新闻纸”之称,主要刊载新闻和新闻评论,其中又以刊载消息为主3.从体裁特点来看,消息以最直接最简洁的方式,告诉广大受众,新近发生了什么新闻4.从广大受众的需求来看,读者读报,主要为了获知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新鲜而有意义的事情,为了获得各种各样的新信息

消息的作用:1.消息最迅速,最简便地传播各种信息2.学会消息写作便意味着掌握了打开新闻写作的大门的钥匙

事件性新闻:指一个独立的新闻事件为核心,而展开的新闻报道,其事物变动的时态是突发性或跃进性的。非事件性新闻:指与事件性新闻相区别的新闻报道,即对一段时间或若干空间里发生的情况、经验或问题等概貌性或阶段性的反映,其时态往往是渐进性的。简讯:短讯,快讯,简明新闻,它是用三言两语报道事实的一种消息体裁。消息的四大类:动态消息、经验性消息、综合消息、述评性消息

动态消息特点:1.能给人以动态感,强调反映事物的最新动态2.讲究“时间”要素,特别注重时效3.一事一报

具体情形:一是对刚刚发生或新近发生的单独事件的报道,二是对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具有一定持续性变动事件的报道

经验性消息多属于非事件性新闻,特点:1.突出最主要、最具特色的经验2.用事实阐述经验3.适当地表现实际效果4.力求写得亲切易懂、生动活泼

综合性消息的特点:1.不受空间的限制,由多地多件新闻事实组成2.从不同侧面表现共同的主题3.报道面广,声势大

具体情形:1.横断面综合反映动态、情况2.纵深度综合反映成就、经验或问题

述评性消息的特点:1.以报道事实为主,以评述事实为目的2.述评结合,夹叙夹议3.针对性强,富有思想性

写作要求:述与评要事理交融、议论要精辟、述评要自然亲切

消息写作的要领:要有时效观念(讲求时效,以短、快取胜,体现新闻根据)、客观手法的运用、善于概括和直叙、增加信息量

救活有意义的“迟到新闻”:1.抓住新闻被披露的事实变动2.以新带“旧”3.由近及远

新闻根据:又称新闻由头,指客观事实作为新闻传播的依据或契机,是一个事实所以成为新闻的根据 消息结构:消息写作中表达内容和体现新闻主题的谋篇布局,即一条消息组织事实材料,安排层次段落的构思设计。

结构方式:倒金字塔结构、金字塔结构、散文式结构

成分:导语、主体、背景和结尾 倒金字塔结构的长处:1.最能体现新闻性2.开门见山,概括性强3.切合读者心理,并能引起其“新闻欲”4.便于编辑处理稿件和制作标题5.便于记者增加新的重要事实材料。

不足:过于标准化、程式化,而缺乏多样性,往往略输于文采,愈到后面愈显得无力,有“虎头蛇尾”之嫌,比较容易出现消息的标题、导语、主题“三重复”现象。

金字塔结构:按新闻事实发生始末,即依时间顺序安排材料的一种消息结构形式。

长处:行文构思比较方便、可以保持新闻事实比较完整的故事性、容易清楚地反映出新闻事件原委始末的脉络

不足:不宜用于报道事件发展时间跨度太大的新闻。要紧紧围绕新闻主题精心取材,突出重点,详略得当

导语:是以简要的文句,突出最重要、最新鲜或最富有个性特点的事实,揭示新闻要旨,吸引读者阅读全文的消息开头部分。导语的重要性:1.导语可以使消息紧紧抓住读者,也可以使读者罢读2.导语的优劣对编辑决定稿件的取舍和确定其编排地位很有影响,甚至其决定性的作用3.导语的写作颇能显现记者的才华和功力4.导语为整篇消息定下基调,关系着下文如何顺利的展开5.一篇小小只有一条导语,而它必须是最优化的方案6.导语写作的实践也发出呼吁:对待导语写作决不可掉以轻心

直接性导语:叙述式、总结式、评述式

间接性导语:描写式、引用式、对比式、设问式

背景的功能:1.构成显现新闻事实的新闻价值 2.说明新闻事实发生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 3.分析新闻现象与本质,局部与全局等关系4.对比映衬新闻事实和主题思想5.巧妙地表明记者的观点、倾向6.注释事物的特征以及某些专有名词、术语

怎样用好背景材料:1.不同类型消息区别对待2.因时因地因读者对象致宜3.服从新闻主题表达的需要,不可喧宾夺主4.要少而精,简明扼要5.要灵活穿插,但不要牵强附会

主体的功能:叙述和补充导语中提到的新闻事实、充分阐述和表现新闻主题 通讯的形式:记事、访问记、巡礼、速写、散记、侧记、小故事 通讯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和议论、对艺术表现技巧的借鉴 通讯的类型: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风貌通讯

人物通讯的写作方法:1.突出新意,反映时代精神2.运用多种表现手法,鲜明地再现人物形象3.准确反映人物与党与群众的关系

新闻特写:作为电影特写与文学特写手法引进新闻写作领域的产物,它是一种有现场感的生劲活泼的新闻体裁。

新闻特写特点:聚焦性、描绘性、感染性

5.新闻采访与写作 篇五

答:两者的共同点主要表现在,都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指导,使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都以正确态度和科学方法,弄清事物的真相,探求其本质与规律;都必须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新闻采访和一般的调查研究的不同表现在:⑴新闻性。新闻性也称专业性。这一特点,表明新闻采访写作与其他调查研究活动不同,即所有调查研究活动虽都离不开客观存在的事实,而记者所要采访的事实则是亲近发生的,并有明显公开性和普遍意义。⑵突击性。记者的采访讲求时效,往往受到时间的限制,要求在较短的时间里完成采访和报道任务。⑶广泛性。记者的采访活动,涉及面广,接触范围大。各行各业新近发生的有新闻价值的事实,各个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成就和新经验、新问题,都在记者广阔的采访视线之内。⑷灵活性。新闻采访,有时也需要较为全面系统的调查研究,以求占有大量生动的材料,写成深度报道、调查报道等。但记者的采访比较灵活,通常只是集中一点,致力于发扬精彩的新闻素材,不必拘泥于事情的全过程,也不必一味追求材料的系统化。⑸持续性。有些新闻事件的本质,常常有一个暴露的过程,需要在一段时间内,随着事物的发展变化,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进行不断采访和连续报道,为人们提供有关的新闻信息。

2.联系采访实际,阐述采访工作路线。

答:记者采访的工作路线,概括地说,就是深入实际,深入群众。

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历来是我们党的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在革命战争年代,在艰苦的条件下,记者克服重重困难,甚至冒着生命危险,深入前线阵地,采写军事报道;深入田间炕头,和农民促膝谈心,反映群众的心声。特别是经过延安整风运动,新闻界学习整风文献和《中共中央善于调查研究的决定》,学习毛泽东同志关于加强调查研究的重要论述和1942年3月8日给《解放日报》的题词——“深入群众,不尚空谈”,记者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有了很大的转变,进一步形成了深入实际、深入群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新中国建立以后,我们党的新闻采访工作继续发扬深入实际、深入群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在10年**期间,党的新闻采访工作受到了严重干扰和破坏,记者采访严重脱离实际,虚假报道成风,使新闻报道推动群众的信任和支持。粉碎“四人帮”后,这个优良传统和作风又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当今在深化改革、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中,记者采访报道面临的情况和问题要比过去复杂得多,新事物、新经验层出不穷,新情况、新问题也不断发生。因而记者进一步发扬我们党新闻采访工作的优良传统,深入到改革与建设的实际工作中去,进行深入的全面的采访和调查研究,了解和掌握真实情况,深刻观察与思考问题,更有迫切而重要的意义。

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是一条正确的采访路线,它体现了实践第一的观点和群众观点。

6.电视新闻采访与写作 篇六

杨征南 黔东南电视台

电视新闻是一门艺术,它是声画的结合,也是光和影的结合,它不仅给人们提供了所需的新闻消息,也给人们以视觉享受。但电视新闻采访却不是一门容易完成的功课。需要付出许多辛勤的劳动和心血。电视新闻采访与写作,看起来容易,作起来即较难。

记者要使新闻出新出彩,写到位写出味,主要着力点就是要做到“三贴近”。真正把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作为新闻的灵魂和源泉。同时要做到:

一、坚持政治家办报。坚持为人民服务是新闻工作贴近实际的具体体现。“三贴近”思想,为政治家办报注入了新的内容和活力。作为地方党组织的新闻宣传工作者,要把当好喉舌的积极性和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社会责任意识有机地统一起来。当好党和政府的喉舌是政治家办报的责任所在,因此新闻工作者要站在党的立场上,从政治高度考察掂量社会现象的性质和意义,同时要从群众的利益出发,客观及时的传播读者想知道的事,把新闻报道的思想性、指导性和可读性结合起来,使新闻媒体在政府与民众之间起到桥梁和疏通作用。

二、以人为本贴近生活,让新闻充满生活气息。生活的丰富多彩与生动活泼是坐在办公室里无法体会的。只有贴近生活,新闻作品才有鲜活蓬勃的生命和直指人心的感染力;只有贴近生活才能让新闻线索源源不断。

三、贴近群众,拉近新闻与读者的距离。贴近群众是新闻的落脚点和新闻媒体竞争力的核心所在,也是新闻传播形式和内容不断创新的根本动力。只有贴近群众,才能让新闻广泛传播;贴近群众,可以体察群众的意愿,倾听群众的呼声,了解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才能深切理解党制定方针政策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才能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同群众的愿望和要求结合起来,真正做到“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作为一个电视新闻记者俱备两种能力十分重要,即观察能力和综合能力。观察能力:记者在采访时要利用嗅觉、视觉、味觉去获得全面的事实,要学会眼观四方耳听八路,特别是电视新闻工作者,要善于用镜头现场捕捉各种细节,各种新闻要素,给观众提供全面真实的信息。同时耳朵要随时听取现场各种声音信息,选取有用的材料进行牢记。

记者在现场采访报道时,要求做到“全感受采访”。要把自己在现场的各种感受全方位地进行报道,尤其是那些画面无法直接体验的现场感受。

电视的本性是记录,记者要有我在现场的意识。通过记者的视点传达给观众一种信息。

记者还要会综合各种材料,从材料中选择有用的、有价值的信息作为新闻素材加以整理。记者要始终保持新闻的敏感性,善于发现捕捉到最具新闻价值的材料。善于从纷纭的材料中选择出最好的报道角度,最佳的创作切入点。用心灵的感悟去选择。记者不一定是一个专家,但一定要是一个翻译,要把微观的东西翻译成宏观的东西。要能有效解答群众难已理解的话语,这就要求记者具有较文化水平和良好的职业意识,对各行各业的工作职能、职权范围、工作成绩等都要了解,同时要能够熟练的运用各行业的工作术语和常用语言、词汇。只有这样,写作时才不会无从下手,下手困难。电视记者的采访视角不能极左也不能极右,一个人物是复杂的,采访时不要偏向于说教,对错不是记者说了算,而要给观众留下想象的空间,让观众去想,去感受,去用自己的思维方式理解事情。

要以平和心态接近拍摄对象,着力反映其日常生活和生存方式,使观众通过一个个“细节”和一段段“过程”去感受一种生存空间。电视是看和听的艺术,首要的是看,画面是一种语言,一种世界性的语言。因此电视不需要解说词也能看得懂。

目前我们的电视大部分是解说词加画面进行的。特点是教育人,说教,是在愚弄观众,效果是有限的,是编导让我看什么,而不是我看到了什么。我们要尊重观众,给观众提供更大的视觉空间。现在大多数电视,有时一个很好题材,往往容易拍成一个说教片,让一大群人上电视说教,让观众反感。

目前我们的新闻不吸引人的关键是新闻工作者没有新闻创新意识,观念无法改变。拿外省相比,我们的采访视角,采访方法,都非 常落后,新闻即要为党委、政府工作服务,也要为群众服务,而我们的新闻刚好忽略了群众这一最大的观众团体。

目前,“快餐”式的新闻较为流行,在记者队伍中普遍存在浮躁情绪,记者采访的任务过大,追求高发稿量等因素,使新闻单位存在浮皮草率抓新闻,到部门拿材料照葫芦画瓢写新闻,道听途说做新闻等现象。这些现象的存在,使新闻稿件思想没有深度,不可信,语言干巴,新闻不可读,不可看。

新闻需要灵感,作为从业人员保持一种职业的激情、对生活的热情以及积极参与的态度十分重要。同时,从事新闻工作不仅要有理智的头脑,还要有对生活、对新闻事件感性的认识。这种认识会使记者新闻意识增强,灵感迸发。

作为一名记者,要到新闻现场去找灵感,到新闻现场去抓细节。特别是电视新闻,现场信息十分重要,画面有细节才能吸引观众。新闻的细节是要通过记者现场去感受的,只有记者亲眼见到,亲身感受到,才能准确、形象地传达给读者。

新闻要动起来,不论是通迅、专题、还是信息。活泼的语言、生动的细节、新颖的表现手法越来越受到读者的青睐。新闻有故事性,有现场感受,无疑可增加可读性。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的力量是事实,新闻写作应当着眼事实,着眼事实本身新闻价值的开采。

电视新闻要淡化主体意识,淡化主观意识,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观众,要客观的再现生活。

新闻记者要从习惯于说概念转变到习惯于说事实,要从只会说一般的事实转变到善于表达自己理念的事实。记者在采访中要有质询精神,要逆向思维,不能顺着理,要逆着搓。

新闻是一个中心点向外辐射的,是通过一点来反映社会的一个方面或几个方面的现象。

电视新闻也讲求故事化,要有故事情节:故事要人物化,每一个故事他都有一个主人公。故事没有主人公,就不可能生动,但要想故事生动,首先要说清楚故事主人公,即要从细节描写入手,通过细节表现来对一个人的好坏进行说明。让观众了解这个人,了解这个人身边的故事。

电视的播放方式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一次过。“一次过”如何使观众看清楚画面,听清楚场音、读懂故事情节、领会主题思想。最根本的在于电视片的结构必须脉络清晰,即主线明确,贯穿始终;辅线陪衬,点缀其间;情感真切。

一要确立主线和辅线,用主线来说明主体,用辅线来进行辅助说明。二要“点”“面”结合,既有“面”的辅垫,又有“点”的抓取。要舍弃许多次要的生活细节,抓取具有本质特征的材料。要对了解到的材料进行筛选。

三要善于观察捕捉细节,细节的捕捉与表现,是电视节目创作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一滴水里见太阳”着眼要高,落脚要小,所谓

着眼高,落脚小,是指其意义大,故事小,即以小见大。许多相关的著作都从不同的侧面强调过这个问题。细节最真实,最有信息量,细节最表现特征,细节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在于它的不可替代性。捕捉细节首先需要有善于观察和发现的眼光,通过对画面的细节的仔细观察和认真分析,发现一般人不容易看出的形象特征。细节描写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

一是场面细节。场面细节就是抓住生活中细小的部位来刻画人物,渲染气氛。

二是时间细节。事件的发展和人物的经历,都在一维时间发展线上有序展开,有始有终。时间细节越真实,主题突出越鲜明。

三是心理细节。心理细节,是指人物在特定环境中产生的想法、情感、意识的细枝末节。

四是行为细节。行为细节,指人物通过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新闻一定要抓住几个人物的描写,要把新闻事件化,要依托于事件,事件要故事化,要讲述故事,故事的动态、进展、节奏;故事要人物化,要选取主要人物,相关的事件,外围的关系:人物要个性化,突出事件中的人性,人的精神、行动、细节、同期声,利用外围相关资料来讲故事,突出人物。新闻不能泛泛而谈,要以人物来讲述中心事件。要选取特殊人物。平常的人十平常的事等于零,平常的人十不平常的事等于重要新闻。电视新闻采访同时也要以点来说故事,以点面表现整个事件。点要有代表性,点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三个或者更多。点即是某个故事的一个细节或者几个细节。细节决定成败,细节描写的怎么样,生 不生动,能不能吸引人,决定了新闻的好坏。能吸引人的新闻必定是好新闻。

电视表现要善于发现事实,捕捉细节,用事实表达观点,用细节传达理念。要用生动感人的细节深化主题。好比一座大厦,结构就是楼梯框架,细节就是水泥、沙子、砖块。没有大量的水泥、沙子和砖块的垒砌,大厦不可能崛起、建成。

要用生动、感人的细节,表现人与事的特征。有时一个细节比千言万语生动得多,深刻得多,有力得多。特别是画面细节,通过画面中的细节拍摄,让人有一个直观感受,这比说上百句解说词还管用。常言道“细微之处见精神”。要让每一篇新闻都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关键是运用大量生动、感人的细节。运用好一个生动典的细节,有时会使一条新闻顿时灵动起来,题材特征就会显示出来,人物的风采会栩栩如生。

运用生动、感人的细节,增添消息情趣。使消息富有情趣,有声有色。同时,新闻的细节运用一定注意以一当十,要能够忍痛割爱。有的细节虽然很精

彩,脱离主题,就必须下定决心舍去。因此在细节描写时一定要注意提炼有典型意义的、有说服力的细节,真正使这些细节为主题服务。

新闻语言也要诚,诚是儒家思想的中心,“诚”最初的意思是指在人际交往中人言之真实不欺,是个实践道德的概念。从情感方面看,情感在新闻中有着重要作用。有两家报纸报道了同一则消息,情感受因素多的总能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受众作为社会的主角接受新闻的主体,因时间、对象而异,会对不同的新闻表现出不同的情绪反应,从而使新闻价值在他们那里形成不同程度的现实性。这样,新闻价值的大小也就和新闻的情感因素直接联系起来。新闻借助于情感会使受众更快地形成态度,实现新闻传播的一系列社会功能。所以凡是富于情感因素的新闻都能在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产生心灵的交感,把受众的思维力调动起来。达到与受众进行思想的交流和行为的指导。一篇好的新闻,应该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新闻事实,一是真心实意的情感,而这种“情感”就是我们所说的“诚”的一种外化形式。从新闻传播者的职业道德来看,需要对受众“以诚相待”。

电视新闻采编要突出构思;构思是文章写作过程的重要环节之一,是新闻采访不可缺少的东西。它包括如何提炼和表达主题,选用材料,安排文章结构。构思主要包括三项内容:第一主题构思;第二选材构思;第三结构构思。

每一篇新闻稿件都要经过构思这一阶段,特别是电视新闻,构思十分重要,不仅在新闻文字解说词上要提前构思,在画面的拍摄方面,在取景、构图、拍摄角度方面,题材的选择方面都要提前构思,只有作到提前构思,采访才会有的放矢,一篇新闻才会有血有肉,才会丰满。构思从过程来讲它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研究阶段的构思和表达阶段的构思。

构思的基体原则:第一,要有正确的世界观和较高的认识水平;第二要有针对性。有较高的认识水平,才会使我们居高临下地指导整个构思过程。认识水平不同对于同一个事物的深刻性和全面性的考虑也会有所不同。新闻构思,首先要有正确的立意思维方法。这里介绍几种思维方法。

一、原因分析法。原因分析法是一种先后性、历史性的因果关系分析,原因分析法是从“结果”到“原因”的分析方法,这里的“结果”是一种“现在

时”的东西--“现象”,而“原因”则是“过去时”的东西---“本质”。“原

因”之所以是“本质”,是因为它导致了新的“现象”的产生。当我们分析出一种事物的“现象”所以产生的“原因”时,我们就开始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在新闻策划过程中,为了获得最深刻、最理想的立意,我们必须多次运用原因分析法,进行剥笋式的分析,探索出事物现象的最终原因、最深刻的本质。

二、是背景分析法。所谓背景分析法,就是思考新闻事件、社会问题产生的大背景、大气候,发现两者之间的隐形因果关系,这种大背景、大气候就成了新闻事件、社会问题的原因。三是功能分析法,所谓功能分析法,即分析当前发生的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作用、意义。运用功能分析法,我们不仅可以进行正面的功能分析。思考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会带来的好处、利益,还可以从反面的、不利的方面来分析其危害、灾难等。原因分析法面向新闻事件之前的因果分析,是过去时;背景分析法面向新闻事件发生时的社会环境的因果分析,是现在时;功能分析法则是面向新闻事件之后的因果分析,是将来时。思维方法的改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想形成新的思维方式,获得深刻的、新颖的立意,只有通过长期的煅练。

民生新闻

关注民生是媒体的生存发展之道

在这个充满竞争和挑战的时代,新闻媒介要想立于不败之地,求得生存与发展,关注民生,不仅是明智之举,也是必然选择。关注民生就是要媒体站在百姓立场树立平民意识,采用平民视角,聚焦百姓生活,关心他们的衣食住行,喜怒哀乐,反映他们的呼声、愿望、要求。媒体只有关注民生,关注社会,才能羸得受众信任,在受众心目中树立起可亲、可敬的良好形象。

作为民生新闻的记者,要具备较高的素质,第一要有深入民众、深入生活的作风。记者只有深入生活,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才能捕捉到鲜活的新闻。深入到普通百姓中去,耳闻目睹百姓的生存状态、生活环境,了解百姓内心的愿望和要求,才能搞好民生新闻报道。第二要有坚持真理、敢说真话的精神。民生新闻的报道对象是普通百姓,而老百姓的生活也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面对这些就需要记者讲真话、讲真理,有勇气为百姓说话。

第三要有质朴无华、平易近人的文风。民生新闻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报道形式上。要做出百姓喜闻乐见的好新闻,就要求记者强化平民意识,站在受众的立场上,从新闻的视角记录民生,从百姓的视角解读新闻,运用鲜活生动的群众语言,加强互动性、参与感,提升报道的贴近性、人情哧、亲和力。让群众真切的关注自己的新闻。民生新闻的独特内涵主要包括:

1、题材选择上的民生内容。一般地说,民生新闻所聚焦的是平民百姓的生活、生计、生存、生命。民生新闻的题材十分广泛,除了日常社会新闻外,可以涵盖于地方百姓最直接相关的政策服务资讯,困此,就民生新闻来说,可以说是“对最新的有关人民大众生计来源、生活质量、生存状态、生命安全及其相关心态的事实的报道。

过程、报道立场的平民视角。传统的新闻,往往过分注重自上而下的指导性,将受众看成是需要教育的对象,高高在上,存在着脱离 群众的倾向。平民视角即意味着新闻工作者摒弃那种居高临下的心态,更多地聚焦平民百姓和困难群体,意味着记者站在与民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上来。

3、价值取向上的民本意识。民本意识就是把人民作为国家的根本,充分反映民众生活。关注民生疾苦,为民排忧解难,表达对普通民众的人文关怀。

4、在报道方式上的民众话语。这里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来报道民生内容;二是让民众在新闻报道中发出自己的声音,表达自己对民生问题的看法和观点。

民生新闻和社会新闻采访时特别要注意三戒。一戒“看热闹”报道。如今,属于“热闹”类新闻缺乏思想内涵比比皆是,而有见地、有思想性的新闻比较少。我们要从“看热闹”的新闻中走出来。应下大力气,下苦功夫、去追 求“看门道”新闻。

二戒无主题报道,一篇文章要有主题,一部作品要有主题,电视社会新闻从诞生的第一天起,大都与“俗”有关,报道的内容“平”、“偏”、“奇”、无创意、无新意,说到底,就是新闻无主题。要想使电视社会新闻总有魅力,总是吸引观众,这就要求我们在新闻实践中,去观察体会,思考问题,拍摄镜头,组织报道。

三戒“尴尬”报道。作为新闻报道,应引领社会,在实践过程中要处处体现人文关怀,那种居高临下,指手画脚、盛气凌人的习气,受众难以接受。只有以人为本,关注社会,才能增强电视社会新闻的亲和力,树立电视在群众中的良好形象。

现在电视新闻越来越受到领导重视,社会关注,百姓喜欢,从业人员追求。这就更加要求我们,从政治觉悟、政策观念、文化修养、业务本领方面,要不断磨练自己,以提高执行能力和驾驭业务的技能。同时在采访中要扎实、深入、理性、不应人云亦云,对新闻事件进行理性的分析,多侧面的展示,更大限度地彰显新闻力量,使新闻更显出人文关怀的情怀。

这里我们来谈谈会议新闻的写作

最容易写的是会议新闻,最难写的也是会议新闻,说它容易,是因为它是程式化的东西,按八股方式“炒”,为报会议而报会议,说难写,是采到“会海”中的富矿不易,写法创新不易,让读者爱看更不容易。新闻在会里:记者要在会海里找到“鲜鱼”、“干货”,首先必须学会“泡会”。所谓“泡会”就是指记者要全身心地投入会场里,这是一名记者工作作风的体现,也是获取新闻的需要。

开会,顾名思义就是很多人聚在一起讨论事件、讨论工作、交流信息、沟通思想。对大部分人来说,他们不可能亲临会场,但他们有了解情况的强烈欲望,新闻媒体就是要让大众了解此次会议的内容,特别会里的重要信息。

功夫在会外 在各种会议中一般都深藏着许多有价值的新闻线索,稍不留意,许多线索就被丢掉了。信息量大且集中在短时间释放是会议报道的一个特点。要获得更多的相关资料,要让稿件内容厚实全面,有时往往要让记者吃自己平时积累。平时注重知识积累,注重磨练功夫,注重交际的记者,往往能在会议报道中大显身手。

磨练的功夫首先是学习。记者能把握大局,把握宏观,就要认真 学习党的大政方针。只有在政治上成熟才能达到新闻上的“老道”,理论水平的提高,才能增强对复杂事物的判别能力和洞察力。磨练功夫其次是注意收集资料。了解会议的背景,写好新闻背景靠的是资料。就是要靠平时的积累。磨练功夫再次是要多交友。记者应成为社会活动家,要多踏进会议这一“沙龙”,通过这里去结识一批人,去累积社会关系,以达到方便采访的目的。

里应外合 不可还认,由于会议性质所决定,有些会议新闻只能就会写会。但有些会议需要记者将会上的有关内容与会外的有关情况结合起来,这种“里应外合”的写作方法,用好用巧了可以增强新闻报道效果,增强新闻报道的可读性。“里应外合”一是会上有所呼会外有所应。二是要会上知其然会外知其所以然。三是会上主角亮相,会外记者“旁白”向读者提供他们一些基本情况,使读者知其曲又知其人,让宣传效果倍增。

典型报道的创新

典型报道是我国主流媒体进行正面宣传的主要形式,要在弘扬社会正气、高扬时代精神、营造舆论氛围、引导观众更新思想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必须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使符合时代进步要求的价值观念和思想

道德深入人心,引起广大干部群众的共鸣。典型报道要注重挖掘时代特色和鲜明个性特点,去影响受众的感官,让群众如见其人,如

闻其声。典型所体现的个性越鲜明,反映时代精神的共性就越突出,典型的说服力就越大,普遍的指导意义就越强。

先进典型来源于生动的社会实践,来源于平凡的社会生活,来源于普通的人民群众。要找典型报道与群众思想的结合部,使典型报道充满生活气息,让“平民化”的先进典型在群众中引起共鸣。群众的需要就是典型报道的根源所在。典型报道虽然是从群众中来,如果没有与群众的视角相结合,就无法回到群众中去。因此,普通而不平凡、平实而不平淡的典型报道,与群众的视角相吻合,使人感觉真实亲切,可敬可学。

塑造真实形象 增强感召力量。典型报道必须遵循“三贴近”的原则。用鲜活、通俗的群众语言,用平常心、平常事描述刻画人物生动的形象,从平凡的举动中捕捉深刻的内涵,达到以事感受人、以情动人效果。

记者外出采访时,决定采访对象要注意四个因素:身体、亲和力、表达能力、长像。记者问话要开放式的问话,问话时不要问概念式的问题,要让采访对象能自由发挥。问题要简单明了、具体、明确、清晰,并且要考虑到这些问题对方是否有能力回答出来,问话超过三句就不要问了,概念式的问题往往让采访对象无法回答。千万要注意不要在采访对象面前显出傲慢或粗鲁,不要高高在上,这样会引起对方的反感,使采访无法进行下去。要学会提问,掌握提问技巧,提问要能吸引对方打动对方,使对方与你谈话亲切自如。采访开始。记者应提一些中性的问题,比较容易回答的问题。向采访对象提问时,要注意提问的逻辑性,不能使自己所提问题互相矛盾,要注意谈话过程中收集那些能够启发你提出新问题的信号和暗示,善于发现对方的疑问点始终保持灵活敏捷的思维。

采访过程中就开始打腹稿,这样可帮助你确定现在掌握的素材是否已能写一篇报道,以便及时调整采访思路,保征采访的成功。

采访时不要怕向对方请教一些自己不懂的问题,因为记者经常会遇到一些不熟悉的行业。对这些行业的一些术语或其它不了解的知识应不耻下问,直到你完全了解。

要讲究采访技巧,要研究采访对象,尽可能的祥细占有材料。包括采访对象有关历史的和现实的背景材料。尤其注意采访题目所涉及 的资料文献。更要了解采访对象的工作性质、职务、兴趣爱好、周围环境等等。

三种简单的采访错误:

1、明知故问,表现采访记者的愚蠢。

2、少问对方是与不是的问题,3、不要诱导对方说出供词。

记者出现场有三条基本要求:认真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现场,2景别最好是中景、中全景、大全景,要能很好地展示现场环境。

3、努力传达现场感。

记者在现场要有很好地发现、挖掘和思考能力,提出切合实际的问题。在记录节目中强调在过程中在运动中采访。

采访中提问记者要有主导性,要围绕主题提问。要注意细节选择的倾向性。电视新闻选材:

1、要选视觉、听觉好的。2 有没有创作价值;

3、能这能给人以新鲜的角度和想象。

4、反映深刻的问题;

5、、是否能表达人性,6、画面信息量大小;

7、人物形象是否更利于表现。选材要点:1、选择看得见的事实。2、选择“点到穴位的事实,也就是

要选择能够强有力地说明和表现主题,具有典型意义的内容。3、选择以小见大的事实。有些东西表面看起来不显眼,背后却有大文章。4、选择与表现主题密切相关的事实。所有素材的选择都要围绕主题展开,主题表达和深化往往依靠一系列有说服力和表现力的事实来完成。5、要选择具体的、生动的事实。

电视的四种语言:解说词、同期声、字幕、背景。

一,解说词:

解说词是电视语言的主要构成因素之一,是对电视节目中部分有声语言因素约定俗成的叫法。严格地说电视解说词并不是一种传统意义上的写作,他与报纸新闻稿、散文、小说、传记等写作方式都有所不同,文字运用也没有那么讲究。但是,真正使用好,处理得当,能够符合电视创作的特点和规律,也并不那么简单和容易。从字面上看,电视解说词无非是“解释说明”的压缩。是帮助观众深入认识和理解电视节目的一种电视语言。它的一切写作、处理、安排的思路,首先从画面出发。它依赖画面、来自画面、补充画面。同画面的关系处理得当,与其他手段的配合就能够迎刃而解。要知道电视解说词从何入手,必须了解电视画面的局限。电视解说词使用最基本的原则是:在电视画面表现不了或表现不好的时候使用解说。如果电视画面可以表现,并且能够充分表现的地方,应该尽量发挥画面的作用,少使用解说。因此解说词的写作使用首先要了解画面的局限性。

一、历史上发生的事件难以完整再现。对那此曾经出现和已经发生的历史事件,未能及时拍摄到或保留下来相关图像,试图用画面再现过去,再现历史的,电视画面无能为力。所以在画面资料不足的情况下,解说词在回顾历史,报道过去方面有着特殊的优势,也是它发挥作用的重要领域。

二、画面无法对尚未发生或将来可能发生的事物进行预测和展望,画面报道最基本的特点和要求是形象、具体。事情还没有发生,事物还没有出现,画面进行展望既不可能形象,更不可能具体。所以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可以利用解说的虚拟性和想象的能力,调动观众想象。

三、难以直接揭示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人是万物之灵,世界上最复杂的、最微妙的,莫过于人的内心世界和心理活动。而画面传达信息有一个最大问题,就是不准确,画面对人的内心活动只能做表面肤浅的揭示。有些就需要解说来完成,而解说对人的心理活动描写也应该十分慎重。特别要注意对心理揭示分寸感的把握。它可以配合适当的采访、人物内心独白、主人公自述,恰到好处地做直接的揭示或剖析。

四、对不具备形象性的问题难以表达,画面对抽象的意义和无形的概念,难以表达,这样就需要解说词解说。

五、画面具有的“多释性”特点。创作意图与观众接受程度之间会产生一定的差异,而画面自身难以填补这种差异。观众往往根据自己的体验和需要去解释画面,由于对画面内涵理解的不一致,往往会出现许多歧见。因而解说在这里,主要就起到引领、点拔、启示的作用,通过解说,既充分表达自己的创作意图,又得到观众的认可和接受。

六、无法全部回答新闻记录的基本要素。画面无法满足观众了解全面信息的需求。观众要求对现实生活作全方位的了解,仅仅靠画面一种手段,许多必要的信息无法传达到位,会使观众感受到遗憾。因而就需要解说词来补充。

电视解说但也不仅仅指对画面的简单说明和解释,它所涵盖的内容和作用要宽泛得多,也复杂得多。电视解说词写作是一门基本技能的训练课,具有很强的专业实践性和操作性。电视解说词的写作,没有一定之规。不能绝对的说,必须这样写,不能那样写。具体情况一定要在具体环境和条件下才能叛别;写好解说词,首先要了解解说词的地位和作用。了解电视创作的规律和解说词的使用特点;要撑握比较丰富的语汇和修辞方法,比较多的文字格式,比较充分的表达方式;也时甚至连播音员个人的语速风格,栏目对象的接受情况,栏目的性质,都要考虑在内。

电视解说词不能天马行空般地任意挥洒,它必须注意到同画面的对位、交汇、碰撞、借力的时机,注意到画面长度的容纳字数和解说词的语速。解说词与针对性的画面形象同时出现,才能取得声画结合的预期效果。否则,不仅这种交叉、碰撞、借力的效果难以实现,而且关键地方的错位,还会带来非常恶劣的后果。因此采访时我们必须要多拍摄画面,集聚素材。

一、电视解说词段落的划分尽量要细,要短小,不宜长篇大论。段落短小,计算时间字数比较容易,播音员也便于调整语速,找准画面和同期声的准确位置。

二、解说的句式尽量使用短句,有时七八个字,顶多十几个字,句式过长,不仅同画面的配合困难,太长的句子,甚至连换气的地方都不宜找到。

三、解说的针对性要强。解说无论长短,只是为某段画面服务的。解说词写完以后一定要注意结合画面掌握一下时间和字数,不适当的地方应及时进行调整。为了便于临时进行修改,电视解说词尽量写得有一定弹性,语句有可伸缩性,需要时,可以随时填充;不需要时,可能及时压缩。这种弹性主要体现在那些附加语和修饰语上,不是句子的主要成分,增加它,可以多一些色彩气氛,去掉它们也不影响关键信息的传达。

解说词要为看而写,就是能使观众通过解说,自觉地将听觉信息与眼前的视觉信息相联系,对处于无序状态的画面信息进行必要的整合,使观众充分领悟画面之间的逻辑关系。

要学会运用浅白直观的语言播报新闻,记者在采写电视文稿时要学会抓观众的兴奋点,要言之有物,不仅让人听懂,还要让人愿意听下去。只有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去打动各个层次的观众,用生动、准确、明白的语言文字对画面进行诠释、补充和提升,配合声音画面来冲撞观众的视、听觉等感官,才能与观众进行感情交流,使观众在收看时形成强烈的思想感受。

电视解说为“看”而写的特点,在文字处理上起码包涵有两层意思。

一、电视解说的文字中应该包含有一定量的潜台词,即没有直接说出,但可以感觉得到这样的意思,随时把观众的注意力向画面上引导。这样的潜台词就是“请看画面”。

二、电视解说词在表述过程中应该有大量的、足够的指代性语言,如“这个那个”。

电视新闻的文字解说词写作尽量口语化。电视新闻不同于报纸新闻,报纸是给人看的,面对的是有文化的读者。电视既是给人看的,又是让人听的,面对的是不同层次的观众。要让所有的观众都能看的懂。所以解说词不能象报纸那样书面化,而应该口语化,贫民化。要从观众的习惯出发,力求通俗易懂。

解说并不去具体描述画面形象的存在方式和运动方式,也不用详细交代画面充分交代的内容。解说仅仅用一个指示性的代词一带而过,给观众一个提示。利用语言的借代特点,把观众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观众通过它,去留神画面的形态特征与发展变化,为解说的展开提供画面依据。

电视解说无非是讲三个方面的话,写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讲必须要讲的话,该传达的信息不讲不行,不讲观众就弄不清楚,看不明白,它对画面起到一种补充说明的作用。

二、讲令人感兴趣的话。语言要有感染力和吸引力,说得机智巧妙,使人感受到愉快兴奋。

三、讲令人信服的话。真实、诚恳、合情合理、不虚饰,不空洞; 电视解说在电视作品中的地位,决定了它自身形态的不完整性和非独立性。解说从手法上说只是一种“镶嵌”的艺术。而不是自我堆砌。它不承担所有“画龙”的任务,只承担其中“点睛”的任务。电视节目需要的内容信息,能够用画面表现的,尽量用画面表现。要善于使用画面讲故事,提高画面自身的叙事能力。只有在画面表现不了,或表现不好的时候再考虑使用解说。因为画面本身具有极强的表现力,也有很出色的叙事能力。在一般情况下,解说的量越少越好,解说的分量少了,说明画面的表现力提高了。

电视解说不是画面的简单的说明和解释。解说与画面的关系不是一种表面关系,而是一种深入的,内在的联系。解说应该根据主题的需要,去挖掘画面内在的含义。它应该是画面因素的扩充、延伸、概括与升华。解说应当给观众画面之处更多的信息,尤其是那些无形的信息,及与画面有一定内在联系,但观众又直接看不出来的信息。电视解说不去简单解释说明画面,更侧重对画面的理解和感受。通过这种深入的理解与感受,一方面准确传达了编导的创作意图,同时为观众的思维和联想开拓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一、解说词不要写口号,要写背景,写内容;解说词不能过多地加形容词。要多用动词,少用形容词。解说词要给观众留下想象的空间。解说词最好能够中性一点。

二、解说词强调不完整,它与画面配合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解说词是画面的解说,只有画面无法给观众信息时,才需要解说词解说;解说词与同期声互为补充,不能重复,被采访人说话表述清楚就不需要解说,解说在电视片中只能是配角,解说与主持人的话相互配合与字幕互为补充,解说词的抒情写意段落可以加配音。

三、电视画面往往是具体的,解说词为了与画面相配合,一般应从具体的事物一步步的写到抽象的概念。从看得见的事实写到看不见的道理、思想和观念。

四、解说词写数字时,表达应选用合适的视听元素,数字报道十分准确,观众往往记不住,用解说词报道数字时宜粗不宜细,粗略简单的数字便于记

忆,而精确的数字只靠播报一次,是无法被观众记忆的。那样,报道的目的和效果就无法达到。

五、解说词是为看而写的,解说词要为观众观看留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解说词应引导观众观看和思考画面上的重要内容。补充画面上无法表达的内容。

六、解说词为了避免重复画面的内容,常用较多的指示性代词。如;这儿、那儿、这样、那样、这些人、那些人等,指示性代词能吸引观众看屏幕,不看屏幕就无法知道这些指示性代词指的是什么。指示性代词能直接接替代名词、省却了复述名称之累。

七、运用解说词介绍背景资料时,应选择合适的画面,选择一段包含相关信息的画面,然后选择一个合适的切入点,讲述相关的背景资料。

八、解说词表述过去或未来时,应寻找一个与画面相宜的契合点。电视画面最擅长表现的是“现在进行时”,对过去和未来的阐述往往借助于解说,但这类解说应立足于“现在”,也就是说最好从现在的细节说到“过去”或“未来”。解说词适当压缩“过去时”和“未来时”的表现范围。设法多用今天的事实,使今天与往事形成有机的联系。使画面所拍摄的“今天”的场景与解说词所讲述的“过去”的事件形成有机的联系。

九、用解说词表达理念时,应选择合适的事实,并落实在具体的细节画面上。

电视节目脚本的写作

电视节目脚本的写作,也和一般的文学创作不同。它必须符合电视的特点和规律,起码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注意前期拍摄的可能性与可行性,充分考虑它的可操作性。

二、要注意画面表现的形象性与可视性。文字脚本的写作要充分考虑电视形象化传播的特点。要侧重那些具有可视性、画面感染力强的材料。

三、在文字脚本阶段,最好确定下将来节目的叙事角度和叙述人称。

四、不要追求解说词自身表面文字形式的完美。因为电视画面更形象,更有说服力。

五、解说不要描绘自然景色、描写人物形象。因为有画面这个更有力的手段存在,所以解说没有描绘的必要。

六、画面细节是展开解说的支点和契机。电视解说应该来自画面,又回到画面,解说词的撰稿人应该有敏锐的眼光,善于观察画面,仔细捕捉那些适合展开解说的画面细节。画面与解说互为支撑,又相互补充。

解说的功能:

画面没有完整的情节,常常呈现为无序状态,不具备准确的叙事功能,需要画面外的解说承担一部分叙事任务。虽然电视节目主要是给人看的,尽量利

用图像画面传情达意。但是,完全没有解说的配合,画面的表现力和感受染力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主要功能;

一、弥补画面不足,完善电视形象报道。对画面传达不充分、不准确、不清楚的地方,给以必要的补充,说明和解释:对画面无法直接传达的而又不可或缺的信息,尤其是那些间接的信息,比较抽象的问题,利用解说,给予充分的说明,借以提高信息传递的精确度和明晰性。

1、对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时代背景和总体社会环境的介绍。

2、对新闻事件各个要素的介绍,对人物关系和事件各方面联系的介绍,都需要解说完成对基本事实的陈述。电视画面只能反映具体的场景氛围,对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新闻人物的姓名、关系、事件的背景联系,很难一一展现,而这些则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信息。

3、通过解说调动观众的再造想象,使他们从无形的画面上感受到有形东西的存在,以充实画面形象,弥补现有画面形象的不足。

二、整合画面信息,创造明确的指示关系。对处于无序状态的画面信息进行必要的整合。为具有多种解释可能性的画面,创造一个明确的指示关系,给它定向。

1、放大画面的信息点强调突出关键性细节。引导观众的视觉关注,使他们由无意注意转向有意注意,2、对无序的画面信息进行整合,对多义的画面指向进行规定和引导。特别在一些纷乱的场面中,信息含量特别丰富,画面的指向很不明确,任何一个画面形象或细节,都可能引发不同观众的不同感受,这里就需要解说。

三、挖掘画面内涵,丰富提升画面表现力。由于画面转瞬即逝“一次过”的特点,观众对画面表现的生活一般也容易如此。尤其对那些司空见惯形象,总习惯于用先前的经验用简单的理解,容易陷入表面形象的束缚之中。这就是需要借助解说特有的抽象概括的能力,深入挖掘画面的内涵,帮助观众加深对画面的理解,使他们由“熟知”变为“真知”。

四、调动观众的想象和联想。电视解说词应能够调动观众的主动性和参与性,令其结合画面进行积极的想象和联想,这样才能为观众的思维开拓更广阔的空间。解说的技巧在于借助语言的准确性,诱导甚到“逼”着观众进行想象,对眼前的画面形象不由自主地加工改造成,形成全新的视听感受。

五、连接画面,顺利过渡转场。在画面编辑时,需要场面的不断转换。为了使作品层次和画面段落之间顺利过渡转接,就需要一种弥合“跳接”和“隔断”痕迹的润滑剂,为观众创造畅达的语言环境。

六、直接抒发感情,阐述道理。解说表达感情,一种是通过对感人细节的动情

表述感染观众;一种是通过感情的直接抒发打动观众。

电视解说词要注意:(1)不要出现明显的逻辑混乱。(2)不要出现明显的常识性的错误。(3)不要出现语言感情色彩或分寸感的失误。(4)电视解说词段落划分尽量要细,要短小,不宜长篇大论。(5)解说的句式尽量使用短句,有时七八个字,顶多十几个字,(6)解说的针对性要强。这段解说无论长短,只是为某段画面服务的。不要笼而统之,放在这里也行,放在那里也行。

标题:

标题是一条电视新闻或一遍文章的门脸,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观众是否想看你的节目。不少记者认为电视新闻中的标题是可有可无的点缀,事实上,电视有稍纵即逝的特点,要加深观众的印象,帮助观众理解好新闻的内容,标题和导语的作用不可忽视。一条好的标题,能让观众一看便知消息的基本内容,把新闻的重要价值和报道意图体现出来。在有限的时空中更有效地传播信息。取标题要注意:

1、新颖,独特、有吸引力。能够一下子抓住观众,激发他们的收视兴趣。

2、准确、具体、恰当、到位。尽量避免产生误解或歧见。不要大而不当,空洞无物。最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主题或题材,使观众通过标题大体知道节目反映哪方面的内容。

3、标题的字数不宜过多,但是信息的涵盖量要大。一般情况下,电视节目或栏目的标题不要超过七个字。

4、标题要求音节和谐,琅琅上口,好呼易记,便于流传。

5、起标题要多使用动词。因为动词是实词,并具有动感,比较活跃生动。少使用形容词或程度副词,因为这些词是虚词,往往传达不了什么信息。

导语

导语,就是新闻用简要语言说明全文目的或结论的开场白。导语是择其文章最中心、最精彩之点,不要与文章重复,又要避免抽象的公式,引人入胜。电视导语要有效地吸引观众看画面,要引人入胜,导语活泼生动,形式多样,能准确将每条新闻最精彩、最吸引人、最 富悬念的部分提炼出来,就可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让观众感受电视画面的冲击力,融入情景中。但不能面面具到,要为观众留下想象的空间。要突出新闻的中心思想。也可是一条稿件的总的概括。导语一定要把新闻的实质内容,用短小文字,作生动表达。读者看了导语,略知全文甚至引起观看的兴趣。常见的导语有:

一、概括式:用很少的文字概括全文。

二、描写式:通过场面入文。

三、提问式:抓住读者关心的事情,以提问的方式作为导语。

四、结论式:展现实际成效,通过导语,首先把新闻要反映的问题结果告诉读者。

五、悬念式:问题引而不发。露出事情的头,留下事情的尾,引起观众的兴趣。

六、因果式:道出前因后果。

导语要简明扼要,不说废话,多用概括性语言。要善于突出重点。

主体

主体是消息的躯干,紧接导语之后,要用足够的、典型的、有说服力的材料对新闻内容用周全、确切的阐述,充分表达出通篇消息的主题思想。主体的写作有以下几种方式;

1、依时运笔:即按照事情发展的时间先后,依从时间的顺序,把来龙去脉搏写明白。写作中运用材料要繁简得当,不要有闻必录,写成一本流水帐。

2、依事运笔:按照事物本身发展规律,抓信内在联系,顺着脉络下笔,不受时间顺序的约束。根据事物的发展逻辑来考虑主体的层次结构。由于它确切地掌握了因果关系,并列关系,主次关系,或点面关系,能更为生动地表现主体。

3、依人运笔:按照人物出场顺序,有分寸地把握主题,刻画人物,表达主体。特别是写典型人物的消息,往往是从先进人物本身写起,一直写到他克服困难,取得胜利。

4、依境运笔:按照客观事物的环境展现在人们眼帘的先后,开展写作。

背景

新闻背景就是与新闻产生联系的历史环境与客观条件。背景的用场在于丰富主体,突出主题。起着衬托作用。(1)对比性:现在和过去、正面和反面、正确和错误、这里和那里,都可以找出材料比一比,看是否有差别,以突出新闻事实的意义。(2)说明性:介绍政治背景、地理环境、历史沿革、思想状况工作与生产面貌、物质及文化条件等,说明事物所处的特殊环境。(3)注释性:新闻里头有许多新事物,如人物身世、工具性能、产品特色、名词术语、历史典故、风土人情、方言土语等等。新闻作者要考虑观众对象,应该让更多的人明白,免得人们瞎猜。

新闻背景要始终围绕主题,文字宜简不宜烦,切忌故弄玄虚,无事生非;或事无巨细,眉毛胡子一把抓,喧宾夺主,冲淡主题。它应该围绕主题的实际需要穿插其中。解说词背景的用场:

一、说明前提,通过背景材料说明新闻产生的前提,或对画面无法表达的背后的事情进行说明。

二、利于对比,运用背景材料作对比,便于说明问题。

三、用作解释,新闻中涉及到读者不大熟悉的某些历史典故,地理知识、经典著作,方言土语、自然现象、科学原理,专业技术、等方面,需要加以解释,观众方知其意。解说的开头:

电视要吸引观众关注的目光,让他们有兴趣继续欣赏下去,开头的几句话非常关键。最先出现的解说词要承担任务重大。

1、选择整个节目的切入角度。解说传达的信息,是从什么角度,利用哪些细节、哪个故事、哪个人物展开报道的?选择的切入点是否新颖、独特、具有接近性和吸引力?是否能带动后面的报道顺利进行?需要仔细地斟酌。

2、确定整个节目的基调和解说的基本风格。节目的风格基调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解说词体现出来的,甚至节目的时代感都同解说使用的语言有关。

3、先声夺人,出手不凡,给观众以新鲜的感受或强烈的冲击,展现出解说的水平与语言技巧。

解说的结尾:

结尾的解说,承担着节目是否能圆满收场的任务。如何通过最后的解说给观众留下难忘的印象,如何避免片面,少留缺憾,都是结尾的解说可以发挥作用的地方。

1、卒章显志,点明主题,是对作品主题的概括的升华。使观众在过程中感受到彻悟。

2、引人思考,发人深省,给观众留下回味无穷的韵味。

3、说出观众能够感觉到但表达不好,想说却说不清楚,朦朦胧胧又把握不定的意思,通过解说给他们一种准确明了、精彩的说法。

4、对于多集系列节目或连续报道,最后结尾的解说经常要起到承上启下,为以后铺垫悬念的作用。数字的形象化处理

电视报道中经常会出现大量的数字,尤其是经济报道、成就性报道、统计检查等报道中,数字出现得相当频繁,而这些信息非常抽象,很难用画面做准确的说明,基本上是通过解说词进行介绍的。然而,解说词中的数字听起来相当枯燥,往往影响解说词的艺术感染力。要介绍数字的同时,增加一个参照系和可比量,进一步说明这个数字。这个参照物或可比量最好用观众比较熟悉,比较形象具体的东西,能够迅速理解数字的基本量度。

典型报道:

典型报道难做,难就难在怕做不出鲜活生动的人物来,尤其是电视人物报道,虽然通过电视镜头报道的是不同环境、不同地域、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面孔的人物,但往往做出的人物报道千人一面。电视人物报道如何吸引人,就是要选取典型场景中的典型事件,通过结构和叙述典型事件来描写和刻画人物的典型特征。

首先是选取典型场景,选取场景,简单地说就是对所报道的人物的周边环境取舍,就是要舍弃对人物来说无关紧要的方面,把人物置于典型的场景中,去粗取精。电视人物报道所选取的典型场景包括人物当时当刻所处的宽阔时代背景,广泛的社会背景,鲜明的地域背景,生动的工作或生活背景。时代背景和社会背景在电视人物报道中往往淡代在镜头以外,但在典型场景的选取中不要忽视了反映时代背景和社会背景的场景。镜头可以反映时代背景和社会背景,同样声音也可以反映时代背景和社会背景。比如用某一时代的音乐等。人物的地域背景、工作背景、生活背景则是具体的,体现在人物报道中镜头中,人物报道中典型场景的选取不但事关人物报道呈现给观众信息量的多少,也关系到人物报道是否鲜活生动、真实感人。

二是选取典型事件,通过典型事件带出活生生的人物来。这时的典型事件就好比是一个优质的载体,人物厚重的一切都负载于其中。选取典型事例一定要选取亲历或亲为的典型事件,让有关人在相关的现场“说事”尽可能的真实再现。让人物在矛盾中、冲突中展现出来。三是捕捉典型细节,捕捉人物的一些典型细节特征是做好电视人物报道很重要的方面,典型细节包括人物的典型外貌、典型话语、典型动作等能表现人物的典型性格特征,有人说“细节决定成败”典型细节特征的捕捉同样关系到电视人物报道的成败。细节党被称作“新闻的细胞”,“通讯的血肉”。要想形象、真实、生动地表现人物,就让细节说话。注重细节的刻画和渲染,才能生动地刻画出人物的个性特点,传达人物的神韵,增强报道的感染力。典型人物报道要有几个富有个性的细节作支撑,才会使整篇报道活跃。在电视人物报道中,首先应该重视人物典型外貌特征的拍摄与刻画,人物的外貌特征要符合典型场景典型事件中的人物本身。

在电视人物报道中,同期声的运用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同期声运用的好会给人物增色不少,人物报道中的同期声应该选取符合人物本身典型话语,这些话语必然要打上时代、社会、地域、工作、生活和典型事件的烙印。让人物在事件中说话,让这些话语更富有感受染力。同样人的手势和姿态等其他肢体动作也具有相当的表现力和传情达意的作用,可以通过动作、表情、手势可以直抵人物的内心世界。让观众所观看和认识的人物是丰富的而非单薄的。

电视解说的创作构思

电视解说的创作构思,是对电视节目从内容到形式的全面考虑,不可能离开节目整体创意,离开其他因素的影响,单独进行解说的创作。所以,电视解说也是对整个节目的创作构思,只不过从解说这个角度考虑得更多一些而已。电视解说的创作构思,关键是要把握四个环节:占有材料;先择角度;安排结构;捕捉细节。

1、占有相关材料

电视节目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内容极其丰富多采,涉及的题材五花八门,而电视解说又承担着向观众传达信息的主要任务,如果解说词的撰稿人对所要报道的问题一知半解,甚至稀里糊涂,不去深入地调查研究和学习,对所报道的问题没能真正的把握,结果会闹出许多令 人哭笑不得的错误,误导观众,产生难以挽回的后果。担人的能力最强,技巧再高明,也不能无中生有。所以,“多多益善”地占有材料对是最重要的。一般来说,搜集相关材料是节目创作的必由之路。占有资料包括文字和图片资料。可以围绕题材想材料,创作节目,撰写解说,应该想到的问题必须尽可能想到,想到的材料越多,越丰富,才能在创作过程中游刃有余。如一个无影无踪的“风”,看不见,摸不着,怎么办?凡是和“风”有关系的材料先尽可能想到,再选择其中最有价值的材料使用。

为了锻炼自己的构想能力,平时我们可以自己做一些联系。比如。围绕一个字,象“农”字看你能想到多少相关的材料。多想,不仅可以为我们提供丰富的素材选择,而且可以使我们选择出新鲜的切入角度和灵活的表述。

2、选择合适的切入角度

角度选择的成功是成功的一半。类似的八股腔,观众早已耳熟,很难产生真正的感人效果。但新的角度从何而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其实选择的角度越小,越具体,越能够接近观众。所以,最好通过具体的人物,具体的事件,具体的故事,具体的细节入手展开叙述。再重大的题材,再宏观的事件,也可能通过很小的切入点展开,以小见大,由实入虚。越重大的题材,越要寻找和普通观众的心理接近性。这样,切入点看起来很小,却能产生巨大的影响力。

3、合理组织安排结构

电视解说是一种叙述方法,其叙述方式会对节目的组织结构产生重要的影响。同一般的文字叙述不同的是,电视解说的叙事的特点在于它的间断性。解说词需要通过和其他电视手段的相互配合,才能形成完整的表述体系。因此,撰写电视解说首先需要看电视画面提供了哪些信息,其他手段可能提供哪些信息,还有哪些信息是需要解说传达,在画面的什么位置传达这些信息。解说词是时断时连,若隐若现的。是充分利用语言准确、清晰、变化灵活的特点,对画面和其他信息进行整合。因此,安排结构十分重要。电视片的结构分为线型结构和块状结构。

线型结构是用一条线来把故事连接起来,线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也可以是某种环境,它贯穿于整个影片始终,一个片子可以有两条线,一主一副,以主线为主,也可以以主持人为主。块状结构是围绕一个主题,一个中心或立意来展开。

时空也是一种结构手法,故事完全按照一种时空转换和手法来叙述,矛盾冲突也可以做为一种结构手法,按照冲突发展描述事件的进展。电视节目的结构方式有许多类型。比较基本的结构方式有三种;(1)、按时间的顺序演进安排结构;(2)、按照事件的发展过程安排结构;(3)、执照事物矛盾的各个侧面来安排结构。

电视节目是具体生活和形象的再现或表现,必须有具体的形象载体作依托。不仅是事件性的报道,任何人物、话题或现象的报道,都必须注意其叙事结构的过程性和情节性,尽量找到一个具有承载力和牵动力的主干事件。把你所要叙述的话题的各个环节,通过这个主干事件串联起来,使整个叙事结构线索清楚,脉络明晰。

电视解说在叙述时,一定要注意突出事件过程的层递感。使事件的过程层层递进,电视结构在这里我们把它分成两种,一种可称为“瓜藤法”以藤带瓜。再一种可称为“以点带面法”。从具体延伸价值和发展空间的一个小点切入,采用“滚雪球”或“扯棉絮”的方法,选出一个最适宜展开延伸的生长点,把需要反映的问题都带动起来,有机地组织起逻辑合理的叙事结构。

4、善于观察捕捉细节

细节的捕捉与表现,是电视节目创作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它不仅仅使节目表现更加具象化,在一定意义上,它也是解说词创作的基础和起点。细节最有真实感受,最有信息量,细节最表现特征,对电视节目来说,细节最重要的还有一个特点,在于它的不可替代性。这个细节只能是彼时彼地特有的,只能在这个特定的场合、特定的环境下出现,它不是随时随地都能够发生,不是可以出现在许多人身上的。是不可复制,不可复现,甚至不可模仿的。那么怎样去捕捉细节?捕捉细节,首先需要有善于观察和发现的眼光,通过对现场、人

物、环境的观察,通过对画面细节的仔细观察和认真分析,可能发现一般人不容易看出的形象特征。因为画面细节为解说词的展开提供了一处处声画结合的最佳支点,只要我们细心观察,根据主题和内容的需要,巧妙利用这些“支点”展开解说,也就很好地解决了如何根据完成的画面撰写解说的问题。电视片的表现手法:

1、纪实手法:也叫原生态的记录手法,特点是强调事物的原生态的记录,注重表现过程,常常表现出一种无意性,只是客观的随意表现,不靠近主题,目的是强调生活真实感和自然的味道。是生活过程的真实再现,情节不能虚枸。

2、白描手法:不加任何修饰,强调写实性,注意突出重点,有所选择一般不强调表现事物的全过程而是抓住几个点来记录。

3、对比手法:对比更有利于突出事物的特性,特点是两种完全不同甚至是相反的内容表现形式的组合,对比反差越大越强,对人的感受也就越强烈。可以是局部也可以是整体对比。

4、象征手法:镜头展示的形象具有象征意味,它强调想象空间的拓展,表现的是画外之意,但象征物一定是原本就存在的,不能编造。

5、模拟手法:最初是一种模糊表现手法,用现在来表现过去,用局部物体的表现动态主观和客观地模拟过去发生的事情。演示过程不出现对话,只通过解说来介绍当时的情景。新闻线索的获取:

(1)、平时注意观察,政府文件、决议、指导、讲话等。

(2)突发事件。记者现场要有挑、等、抢、的意识,要时时注意现场动态的消息,抓取观众喜闻乐见的信息。三种方式抓取信息,1动态的把末知事件变成已知事件。2记录过程。3随机结构。是记者自己的逻辑,按照预设的主题,推动事件的发展,不能先入为主,否则故事不生动。不要从生活当中去寻找你要的东西,而是要去感受生活。(3)、通过各个部门提供新闻线索,但要注意不要按照有关部门的要求去做,要有自己的新闻观念。要从部门提供的材料里去发现线索。(4)、从其它媒介中获取新闻线索,但要跳出原来的新闻,挖掘新的事实,用电视语言去表现,去深化新闻内容。电视不是报纸的电视版,电视有电视语言,写法是不同的。能否从一般的现象中挖掘新闻价值,能否从大家都报道的新闻事实中换一种角度报道。

(5)、从新闻发布会和媒体座谈会了解新闻线索。电视新闻采访现场信息是舜间即逝的,现场信息是全方位的,采访中应有选择性,题材的选择大部分有偏向性的。

(6)、会议、情况反映:我们现在的新闻往往强调会议的规模,没有对会议内容进行报道,我们首先要淡化会议的程序报道,跳出会议来看会议,召开会议的作用,意义。

1、挖掘提炼信息,不用会议画面。

2、加入大量的字幕、图标丰富新闻内容。新闻的策划

1、要有超前的编辑意识,采访要问什么,要表达什么记者在采访前就要策划好。

2、是要把采访的内容,活动的项目了解清楚,进行分类,进行选题,确定操作方案,3、选题应以政策为依据,以事实为基础。

4、要对新闻信息进行过滤,为观众提供所需要又不违反政策的信息,5、了解新闻的背景资料。同期声采访

同期声采访是新闻中必不可少的。它可以使新闻显得比较客观。凤凰卫视的总裁刘长乐曾经说过,播音员的千句万句不如新闻中人物的原声一句,这就说明了同期声在新闻中的重要性。同期声的采访,是电视节目非常重要的报道方式,在各种电视报道和节目中的使用十分普遍。但是为什么使用,怎样使用、如何使用得当,许多人并不明确。其实,如果同期声采访不能同解说有机的地结合,采访突如其来,忽然又去,不仅没能解决问题,还会形成生硬的“夹心饼干”的现象,与解说词之间缺少过渡和呼应。因此,在采访时,采访内容首先要想清楚,不要与将要写的解说词发生矛盾。

电视解说在电视媒介中的广泛作用,还应该体现在以下的方面。

一、在画面的视觉冲击下,通过解说提高观众逻辑推理和抽象思维的能力。使人类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得到磨炼。

二、借助电视巨大的传播能力,通过电视解说,把大众生活中源源不断涌现出来的语言词汇、表达方式,进行选择、提炼、规范、确定和传播。

三、电视解说有助于语言的跨行业、跨地域的交流,提高民族的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感。

四、摒除语言中的糟粕,净化语言环境,倡导纯洁规范语言。

电视新闻消息

为什么电视新闻稿可以先写?因为电视新闻消息一般报道的内容 比较单一,没有复杂的旁枝末节。在撰写新闻稿的时候,脑海中已经对未来的画面有了形象的储存。可以根据脑海中的画面处理和安排新闻稿的文字。

电视新闻文字稿应当特别注意;

1、突出新闻事件的时效性。电视新闻报道要求准确及时,所以要求文字稿一定要准确交代时间要素,突出强调新闻消息的时效性。

2、交代新闻事件的背景因素:新闻消息的文字稿应该用简洁概括的语言,直接交代新闻事件的时代、社会、历史背景、主要的因果关系以及新闻人物的基本情况。

3、突出主要新闻信息,确定报道的角度、方向与主题。

4、帮助画面突出新闻报道的现场感。文字解说虽然不能直接呈现现场的气氛,但可以配合画面形象,突出画面特征,可以对现场气氛起到一种强化与渲染的作用。尤其是对现场同期声和现场采访的使用,更需要解说的牵线搭桥,作为积极的策应。

5、根据不同的播出时段,相应调整不同手段的使用程度和比重。如晚间新闻节目要突出画面信息,强调画面的冲击力,要有不可替代的画面细节,充分满足观众全方位感受新闻现场的需求。

电视解说词质量要注意把握的几个问题:

1、内容力求充实具体,“水分”不能太多,可说可不说的话坚决不说,在提高解说的信息量上下功夫。

2、语言要富于创造性和感染力,具有时代特征和现代气息,避免文字八股和陈词滥调。

3、形成鲜明的语言风格和独特的表述方式,与电视其他手段配合默契,风格和谐统一。

4、有独特的见解和一定的深度,能给人以启发和思索,切忌老生长谈。

5、解说词不要描述人物的心里动作、人物心里应通过采访获得。(同期声)。

6、画面语言能说清楚的东西,解说词不要描述。解说词不要描述对象的形状、色彩、速度。电视中动作是用画面来承载的,不需要解说词来描述。解说

词不要通过动作来表达心情。画面有足够的说服力时,解说词最好少写或不写。

7、画面语言足够精神的时候,配音最好少用或不用,不要主观地干扰电视观众。

8、解说词不要与同期声重复。不要采用不同的表现形式传达重复信息。解说词与画面配合之后应避免产生不同的意思。

9、解说词习惯从具体写到抽象,从事实写到理论,电视解说词与报纸不一样,是反其道而行之。解说词在解说新闻和经济类数字时,宜粗不宜细。

10、解说词应引导观众思考和观看画面上的重要内容。它永远是画面的解说,画面需要解说时才有解说词,解说词段落之间不需要必然的联系,11、解说词要围绕画面的细节展开、深化和升华,它是为看而写,要为观从留下思考的时间和思绪回旋余地、空间。解说词常用指示性代词去替代名词,人物、环境、场景、事件、物体等。

12、解说词应根据画面的内容、镜头的顺序、镜头的长短作出相应的调整。同期声的功能

1、舆情调查,收集社会的真实反映和普通群众的心声。

2、突出报道的现场感,使观众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3、突出采访人物的个性特征。

4、作为一种叙事因素。对过去发生的事画面难再现,除了空间表现时间我们经常用当时的过来人或目击者采访进行回述

5、权威论证,利用采访对象的特殊身份进行说服。

6、采访时应采用平角度拍摄被采访对像,应在人物的视觉前方留出较大的空白。主体应放置在五分之三的黄金分割线上。主体背景不要重叠,而且应有色调和影调上的差异。过肩镜头,最好的采访镜头。采访时不用侧面角度,一般选用正面或正斜方45度角。不能在采访者与被采访者之间放置装饰物。如果确定需要,应确保装饰物只出现在单人镜头里。

7、记者在采访时问话要开放式的问话,问话时不要问概念性的问题,问话不要重复,关键词没有被观众听清,或在极大的震憾力时才需要重复。采访时被采访对象说不下去时,记者只能用眼神去鼓励,而不要动嘴。

8、决定采访时要注意四个因素:身份、亲和力、表达能力、长像。

9、记者要从被采访者身边看得见、摸和着的事实去提问题,使观众看完画面得出理念。

10、在记录节目中强调在过程中,在运动中采访。采访中提问记者要有主导性,要围绕主体提问。采访中要注意细节选择的倾向性。11、电视工作者在现场报道时,一要善于在现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深入挖掘。二要学会用事实说话,尽力用事实阐释理念。三是设法使提问具体、生动,引导被采访者表述事实。采访问题的设计不应该是概念化的、空洞的、而应该是生动的、具体的、有事实、有细节、有血肉的。四是现场报道,重在现场的展示和现场感的传达。现场环境应经过认真选择。现场环境的交待有助于主题的深化,有助于事实的揭示。

采访同期声最忌讳没头没脑地突然出现,又突然消失,跟解说词之间缺少过渡和呼应。

电视画面

电视是用画面说话的,没有画面就不成为电视,画面的好与坏关系到整个电视节目的成败。电视工作者要学会用画面语言与观众交流。画面图像是电视语言中最基本的元素,视觉形象是电视传播中最重要的因素,电视语言的特点也主要体现在活动的影像之上。因为人们对外部世界的感知,大部分来自视觉器官,因此,提高画面的表现力,加强画面的信息量,重视画面的形式美感,一直是电视节目编导们刻意追求的目标,画面可以使抽象概念具象化,使那些散漫的、无序的印象确定下来,为人们再造想象提供一定的基础,使人们相关的想象和联想有了可靠的依据,但画面又可以把人们的思维局限在它提供的图像上面,只是去被动地感受既成的图像,无限广阔的思维天地被具体形象紧紧束缚,使人们主动创造的审美情趣大大减弱。因此,电视画面还需要其他要素来完善。电视画面的拍摄 摄像的机的操作

摄影人员要想拍好各种条件下的景物,在操作摄像机时,必须注意;平、准、稳、匀、多五个字。

“平”是指摄像要保持水平,不能倾斜。手持摄像机进行创作时,要注意从取景器中随时观察画面是否水平。

“准”

1、拍摄时,画面构图要准确。

2、在拍摄中不论景物的亮度变化多么复杂,采用哪种拍摄形式,都应该做到画面曝光准确。符合创作中造型艺术效果和气氛的要求。

3、拍摄运动物体时,画面要跟准,起幅落幅也要准确。

4、利用变焦距镜头拍摄,焦距、焦点应调准,只有做到准才能确保画面的质量。

“稳”即摄像机在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拍摄时,要保持平稳,不晃不抖。

“匀”指拍摄时摄像机运动速度要匀,要掌握好摄像机移动的节奏,不能忽快忽慢,注意上下镜头之间节奏的关系。

“多”指采访当中要多拍画面,多了解情况,多听、多记、多问、多看、多占有素材,只有这样,我们在写作当中才能得心应手,才会作出好的新闻。

画面构图

画面构图的好坏,决定画面的美感,画面吸引观众与否,与构图有着重大的关系。构图我们首先得了解构图的“黄金律”。

构图的“黄金律”指的是一张照片或画面上主体的位置,人们在观看第一眼时最受注意的部位。在美术上称之为“黄金分割线”,在分割线的四个交点其中的任何一个,被认为最适宜安置主体,这四个交点都是引人注目的焦点。但在电视画面的拍摄上它又与角度有关。有时虽然依照黄金律取景,也不见得获得好的效果。因为,尽管有时把构图搞得突出,但是,却把主题和背景等粘在一起,整个画面主次不分,引不起人们的注意。有时角度选择太差,也体现不了构图的效果。取景构图时还要运用好点、线、面的结合。点、就是拍摄的目标,是主体;线、就是利用线条来引导观众的视线向主体集中,使它的表现得到加强。

面、就是景物的全面,对于面的处理,除注意画面的线条,构图,突出主体之外,还要表现景物的气氛,增强感染力。这样,画面既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又有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这种思想与内容高度统一的艺术作品,就能扣住观众的心。

画面构图要记往五个字“前、后、左、右、修”。前;在主体的前面,将不必要的东西,会影响主体及画面的,都要摒弃。后;在主体的后面,也即背景,尽量让它干净、美观。左、右:是否应用些前景,或用一些陪体来衬托,使主体更有美感。修:就是构图要修整好角度,最好在前后左右多走几步,看看哪个角度最理想。

画面构成

画面构成的七大要素:画面主体、陪体、前景、背景、空白、均衡、动态。

1、画面的主体;主体是主题内容中心,在构图上是结构中心,从视觉心理角度来分析是趣味中心。每一幅画面都应该有一个主体,除空镜头以外。

画面的视觉通道,通道阻塞会造成视觉停止、间断。画面是要在有效的时间、空间内吸引观众的视觉。

一幅画面可分为有型线条和无型线条,两条线都会影响画面的视觉效果。

画面的主体是构图的支点,远景画面更需要支点。

主体的表现一种是直接表现一种是间接表现,间接表现主要要调动环境的作用。

2、陪体;在画面当中起到一种映衬、宣染、反衬的作用。它可以帮助主体来说明主体内容。陪体能使画面的视觉语言准确完整。同时防止画面产生其他意思。

画面空间的表现等于画内空间十画外空间,形成更大的画面外延。

3、前景;位于主体之前靠镜头最近的景物。前景成象大,视觉深,它交代了环境特征,表现环境特点。

拍摄时要充分利用环境来突破画平面的线路,交代和展示画面的纵向空间,前景具有一个点题作用。前景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具有一定的暗喻色彩。具有很强的装饰性,能很好的装饰美化画面。前景有一种让观众有一身临其景的感觉。前景的线条结构要与画面的其他部分开成呼应的关系,不能和其他部分割裂开来。

4、背景;背景与主体相伴而行的机会最多。画面没有前景的时候却有画面的主体和背景。背景交代环境特征,表现环境气氛。画面语言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是有形画面。背景是提高画面质量的一个有效路径。

无型的、过去时的、静态的、抽象的、概念化的东西不适合电视表现。有型的现在进行时的、动态的东西适合电视表现。

1、通过环境和背景不断增加画面的信息量。

2、通过环境和背景增加画面的时代信息,时代信息根据具体的形象表现出来的:

3、通 过环境和背景来增加新闻片的价值,时效性、亲临现场感。新闻采访要注意环境。

拍摄以人为主的画面,环境与背景能够间接介绍被拍摄人的职业、性格、爱好、信念、追求。如何处理好背景 艺术表现 单纯 简单

电视画面应简单为好,画面简单不一定是信息量少。

1、突出主题,简化背景。首先要解决视点问题,也就是角度问题,拍摄角度的变换,表现的形式也不一样。

2、长焦镜头拍摄,镜头焦距越长特征越明显,虚实变化明显,背景范围小。如果画面需要背景衬托用短焦镜头走近拍摄。如果画面不需要背景衬托用长焦镜头拍摄。要注意选择有景调、色调的环境作背景,要注意选择光线。

画面的动态 画面动态表现的三种形式;画面的内部运动,画面的外部运动,画面的综合运动。内部运动,摄像机不动被摄体产生运动,内部运动镜头语言比较清楚,这种画面也叫固定画面拍摄。外部运动是画面中被摄体基本不动,摄像机和镜头产生运动。推、拉、摇。根据摄像机运动的方式可分为推镜头、拉镜头、移镜头、升降镜头、跟镜头及综合运动等几种主要形式。

运动镜头的长处:

1、通过动能使画面语言流畅自然。

2、通过镜头运动能使镜头与镜头,场景与场景,段落与段落相接过度,流畅自然。

3、通过镜头的运动能够交代典型细节。

4、通过镜头的运动不断增加画面的信息量。摇摄;

摇摄是以点为轴心,作弧线形运动。它的方式:

1、连续摇摄,即摄像机进行在左右或上下摇摄,中间过程不停顿,这类镜头多用于展示环境中静态和动态等大场面。

2、快速横摇:即追踪运动速度较快的物体进行拍摄。摇动速度和运动速度相等。

3、间歇摇摄,根据物体变化中间插入几次短暂的停顿。使镜头出现一些节奏变化。4;倾斜摇摄,即从违背正常视觉的拍摄角度,在摇摄中使摄体出现倾斜效果。

5、环形摇摄,6、甩摇,是一种特殊镜头。摄像机从起幅急速摇到落幅,中间过程呈虚像效果。

摇摄时要根据拍摄要求,掌握好摇摄的速度。摇摄要注意运动方向。方向可与动体的方向相同,也可以相背。移动摄像 移动摄像是以线为轨迹,随运动轨迹不间断地立体展示空间。可跟随被摄体的运动进行移动拍摄,形成伴随移动的视觉效果。方式:

1、横移拍摄,即摄影机机位进行左右移动拍摄。横移拍摄可使画面框架向两侧依次延伸,让被摄体在镜头不停的运动中形成一个整体。

2、纵移拍摄,即摄像机机位进行前后移动拍摄。这种移动拍摄突破了画面平面的局限,增强了画面的纵深空间。

3、跟移,即摄像机跟随运动的被摄体一起进行运动的拍摄。跟移与横移、纵移不同,它的被摄体始终是一个运动的主体。摄像机与主体一起移动,并保持着相对稳定的画面景别。移动拍摄可以增强画面的主体感、空间感,能够表现较大的场景,有较强的视觉效果。推、拉摄影

推镜头是指摄像机沿光轴方向向前移动拍摄,或用变焦距镜头改变焦距来拍摄,即从短焦距慢慢调到长焦距部位。位镜头是指摄像机沿光轴方向向后移动拍摄,景特由近到远。运用推、位镜头进行拍摄时要注意:画面结构应当有明确的目的性,画面布局要严谨,掌握好推拉镜头的节奏变化。拉镜头的起幅画面主体形象鲜明突出。一般来讲,推镜头速度可快一些,拉镜头的速度则应慢一些。

7.浅议新闻采访写作的技巧 篇七

一、新闻采访写作要选择合适的角度

写作角度的选择对于受众的阅读和新闻价值的实现有着重要的影响。新闻工作者在进行采访写作时, 不仅要真实、客观地表达出整个新闻事件发生的原因、过程和结果, 还要对新闻事件进行深入的挖掘, 以写出价值性更高的新闻稿件, 提高受众对新闻的了解与认识程度, 增强新闻的影响力, 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在新闻采访写作中, 要选择合适的角度, 通过独特角度的挖掘来写出更有价值性的新闻。在同样新闻事件的报道中, 新闻工作者可以在确保新闻真实性的基础上, 通过不同的写作角度写出价值和意义不同的新闻来。

常见的新闻采访写作角度主要有以小见大、由旧出新和从全局的角度出发等方式, 在运用过程中, 新闻工作者还要敢于进行创新, 通过写作角度的合理选择和创新性思维的运用, 写出富有价值和特色的新闻来。生活中的新闻信息无处不在, 新闻工作者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要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洞察力, 通过对新闻线索的搜集和捕捉来找寻出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新闻素材, 新闻工作者在新闻采访写作角度的选择上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倾向, 而不能为了扩大新闻的影响力而歪曲新闻事实。电视、广播以及报纸是党与政府指导工作的重要舆论阵地, 新闻工作者在新闻写作中要保持正确的写作角度, 从社会事件中挖掘出新闻现象背后的深层次涵义, 以提高新闻传播的价值, 同时新闻工作者的新闻采访写作内容还需要坚持先进性的原则, 以便使我国的社会舆论更好地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二、新闻采访写作需要重视语言的表达

新闻采访写作要重视语言的可靠性和真实性, 以保证新闻稿件内容的真实性。新闻除了具有较强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之外, 还要具有新奇性、独到性、评论性以及震撼性等特点, 因此新闻采访写作要在使用新闻语言的基础上, 适当运用相应的修辞手法, 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 以保证新闻内容表达的全面性和生动性, 增强受众的接受度。新闻作品是借助于大众媒体进行传播的一种语言文体, 是符合大众思维的语言, 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在进行采访写作时, 涉及到新闻事件和主体人物语言时要做出相应的调整, 以便获得更多的认可与肯定。

新闻传播并不是单纯地传播具体新闻事件, 也是向人们传播一种话语。传播话语涉及到很多问题, 关乎到话语语境、话语文化等多方面的问题, 由于新闻针对的主要群体是大众, 所以在新闻采访写作过程中需要采用比较大众化的语言, 以便使受众更好地接受与认可。新闻工作者在新闻采访写作过程中要注意恰当使用个性化语言, 这是新闻采访写作的要求所在。新闻写作的受众是人民群众, 要使新闻信息能够快速有效地传播给大众群体, 就要求新闻工作者在新闻采访写作中重视语言的表达, 以实现新闻信息广泛传播的目的。

三、新闻采访写作要善于运用模糊语言的表达

模糊语言作为一种语言的概念也是一种语言现象, 它反映了客观性事物在内涵以及外延上的一种不确定性。在新闻采访报道当中, 很多人对于模糊语言的运用持否定的态度, 认为模糊性语言违背了新闻信息的真实性与可靠性, 有时新闻工作者在新闻采访写作中不能将某一事件的真实情况准确地表达清楚, 而模糊语言的适当运用能够更准确地表述出某种事件的真实性, 从而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因此, 只要新闻工作者把握好模糊语言的运用技巧, 模糊语言就能为新闻语言提供良好的辅助效果。

新闻工作者在采访和写作过程中总是出现很多的变数, 使用准确的词语和可靠的话语很难将真实的新闻事件表达出来, 而采用模糊性语言却能够更加完整、具体地呈现新闻事件。例如, 在写作过程中可以采用模糊的称谓、模糊的对象、模糊的标题、模糊的结论以及模糊的数字等, 这些模糊性语言的适时运用, 通常会起到很好的效果。由此可见, 在新闻采访写作过程中, 应用模糊性的语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新闻采访写作对语言的简练、准确以及真实具有较高的要求, 新闻工作者在新闻采访写作中不仅要采用准确、精炼的新闻语言, 还要选择合适的写作角度, 以模糊语言的恰当运用来更好地表现新闻事件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提高新闻价值。新闻工作者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 要不断积累写作经验, 加强新闻写作语言和表达方式的训练, 以促进新闻采访写作技巧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屠凤娥.新闻采访写作教学方法探索[J].新闻知识.2012 (10)

上一篇:洛川县农村党支部选举办法 摘录下一篇:安全员手册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