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牧区经营管理工作安排(共8篇)
1.农村牧区经营管理工作安排 篇一
农村牧区科技培训工作思路
2011年,XXX新型农牧民科技培训活动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坚持以人为本,以提高农牧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为核心,选准培训角度,创新思路和方式方法,科技培训工作有了长足发展,为农牧民搭起了“致富桥”。
一、强化领导,精心组织,为科技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结合市政府下发的《全市农村牧区科技培训工作安排意见》和全旗科技培训工作总体计划,及时调整了由分管领导任组长,各相关部门、苏木镇“一把手”任成员的科技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并研究制定了具体实施方案。建立健全培训纵横管理,注重“三实”(实际、实作、实效),“四明确”(培训计划、培训内容、培训师资、培训对象),“五定”(定时间、定地点、定标准、定规模、定责任),并将农牧民科技培训纳入苏木镇目标实绩考核工作中。形成了苏木镇、嘎查村具体负责召集农牧民、提供场所,部门联动负责整合培训资源的事事有人抓、点面有专人的工作机制,任务明确,责任到人,层层落实,为培训工作落实到实处提供了组织保证。
二、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广大农牧民乐于接收、易于掌握所学知识,促进学用成果转化
(一)按照“四个原则”,做到“三个紧密结合”,扎实推进科技培训工作顺利开展
按照要求和地方实际,2011年xxx科技培训工作按照分类培训、服务产业、注重实效、创新机制的原则,多渠道、多层次、有针对性的开展农牧民培训。做到与市场要求紧密结合。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将适销对路的农畜产品生产适用技术和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成熟配套技术作为培训的主要内容。做到以产业化工程技术需求紧密结合,根据全旗优势农牧产品区域布局,抓好农牧业新品种、新技术和标准生产技术的培训,抓好基础农户的经营管理知识,实现以培训促进产业发展,以产业带动培训。做到与农牧民需求紧 1
密结合。培训前都进行抽样调查,征求他们的意见,需要什么知识我们就确定什么授课内容,在满足农牧民的近切需要上下功夫,围绕农牧民富裕要求作安排。
(二)细化培训内容和培训对象,确保科技培训有实效
1、农牧业实用技术培训
以从事农牧业生产的广大农牧民、突出干部、科技示范户、种养殖大户、妇女及村级防疫员、信息员为培训对象。围绕我旗特色产业、新品种应用、设施农业、平衡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动物疫病、家畜改良、无公害农畜产品生产、农牧业标准化、生态家园富民工程技术、家庭生态牧场新技术、农家乐牧家游的开发和管理、沼气生产与管理等相关培训、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新技术、农牧业生产管理、作物布局、耕作制度以及市场信息等适用新技术,以培训新型农牧民为重点,采用专题培训班、现场指导示范、送科技下乡、“手把手”、“面对面”等培训方式,加强农牧民培训。同时注重发挥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协会等在实用技术培训中的作用,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农牧业科技培训。
2、劳动力转移培训
与旗就业局合作,重点开展以农村牧区新增劳动力和有转移意愿的农牧区劳动力为培训对象,大力实施农牧民职业技能培训、“阳光工程”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计划等,坚持以转移就业为导向,按照市场需求,组织人员和培训机构进行培训,按照培训内容合理确定培训期限,对驾驶、修理、电气、电焊等工种要适当延长培训周期,真正使能牧民掌握一技之长,实现转移就业。
3、生活常识、生态保护与建设技能培训
以草地保护、草场围栏及毒杂草防治技术和节水抗旱、水土保持、林木育种、林草种植、农田防护林、经济林种植技术、保护性耕作、村镇规划、计生服务和发展后续产业技能等为主要培训内容,致力于提高农牧民的生态环境意识;同时,在科技培训中新增多方面知识,使转移后农牧民了解和掌握基本权益保护、法律保护、城市生活常识、寻找就业岗位等方面的知识,提高农牧民遵守法律、法规和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
(三)注重培训方式更新,突出工作亮点,切实提高科技培训实效
1、继续推行基础培训方式
一是多层次开展,农牧、科技、扶贫、卫生、林业等部门深入村嘎查实施科技培训,进行咨询答疑、现场指导,送科技到户,对苏木镇科技人员、骨干农牧民进行系统性科技培训。二是多形式开展,集中办班、专题讲座、进村入户、田间地头现场指导、发放实用技术、科技知识手册等,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现代化教学与传统方法相结合、项目培训与送科技下乡活动相结合。利用科技示范园区、示范户等开展农牧民实地培训,强化实践技能培训。三是多渠道开展培训。利用现代传媒手段,大力使用VCD光盘和投影仪、“远程教育”系统等,继续开展科技服务热线电话咨询服务。四是有针对性的开展。对年龄在18-45岁具有一定劳动能力,文化程度较低的退牧转移牧民,开展引导性培训,继续实施对高中毕业生毕业后的职业技能培训。
2、挖掘新资源
自2009年4月以来,聘请2名大学生“村官”为科普宣传员、民情调查员和远程教育操作员,并对大学生“村官”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培训。在实际生产中,农民可以随时向大学生“村官”索要实用技术材料,大学生“村官”经走访调查,将农牧民实际生产中急需实用技术情况汇总及时反馈到科技培训工作办公室,为科技培训工作办公室科学制定和更新科技培训内容提供了依据,有效提高了科技培训实效。在巴音镇东升村、三支渠村,大学生“村官”刘鑫、田涛在走访中积极收集农牧民对技术培训需求情况,及时与我局科普股工作人员沟通联系,并充分利用远程教育服务站点,通过点击下载种养殖实用技术刻科普知识为农牧民播放、发放相关培训资料、讲解示范等形式,大大激发了农牧民学用结合的热情,从而促进了科技培训成果的转化。
3、创新方式方法
针对农村牧区有转移意愿的农牧区劳动力、复原退伍军人和企业新招农牧民工增多且大多数缺乏创业技能。我局积极与旗就业局
协调,会同联合开展“创业培训”班。“创业培训”班授课教师由旗就业局聘请的自治区拥有创业培训师资格证的专业培训师和科技局聘请的市、旗两级农牧业专家、技术人员出任,师资力量雄厚,平均每期15天。内容主要是外出务工尝试、劳动法律法规、城镇生活常识、基础农牧业生产技能等创业知识和家政服务、餐饮服务、驾驶修理、电气电焊、建筑安装等急需工种技能。自旗就业局、科技局联合办“创业培训”班以来,深受广大群众欢迎。截止2010年,共办16期,培训593人,实现创业456人,带动就业843人。
(四)强化科技培训宣传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2011年科技培训工作会议上,局领导班子树立了以“宣传提形象,宣传促工作”的思路,切实把科技培训宣传工作提到了重要位置来抓。完善了信息宣传考核机制,依托网络平台,创新信息报送方式,充分调动了科技信息工作者的积极性。通过选派科技信息员到旗委信调室、宣传部调训,大大提高了科技信息员的写作能力,促进了科技培训动态信息报道和综合信息的质量不断提高。2010年共编发科技培训动态和综合信息12期,其中自治区媒体采用1篇,市级媒体采用4篇,旗级媒体采用12篇。为科技培训工作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通过培训,全旗广大农牧民科技素质和生产技能水平较以前有较大程度的提高。培养了一批“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能致富”的“土专家”、“田秀才”和“新农牧民”,进一步加强了农牧业的技术支撑能力,有效促进了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推动了旗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加大科技培训力度
(一)明确目标
今冬明春,我局将继续聘请市内外专家教授,组织涉科部门科技人员开展集中送科技下乡活动和举办各类科技培训班。计划开展各类科技培训110场次以上,培训农牧民1.55万人次(其中技术骨干1000人次以上),发放科技培训资料、明白纸4万份以上。力求使每户掌握2-3项实用技术,户均有一名科技明白人,科技入户率达82%以上。
(二)强化措施
一是争取加大科技培训经费的投入。采取用向上级部门争取、地方财政多投、各部门积极筹措等办法,使全旗科技培训工作有计划、有重点、有成效地开展。二是加强组织领导。做好与苏木镇、各部门的协调工作。努力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科技人员全力抓,苏木镇乡村技术人员配合抓的良好格局。三是丰富培训形式。科技培训工作要因地制宜、有较强针对性地开展,结合“科技活动周”、科技园区建设、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科技“三下乡”等,提高科技信息网、科技服务热线“12396”等平台的利用率,以一些群众易接受、实用性强、操作性强、见效快点的种、养、加工、产销等实用技术为主要内容,切实提高科技培训实效,有力促进全旗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
2.农村牧区经营管理工作安排 篇二
会议的主要任务是, 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自治区党委八届八次全委会、全区经济工作会议及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精神,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总结2008年农牧业和农村牧区工作, 分析形势, 研究促进农牧业稳定发展, 农牧民持续增收的政策措施, 全面部署2009年的农牧业和农村牧区工作。
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副主席郭启俊出席了会议, 并作了重要讲话, 对于做好2009年和今后内蒙古农村牧区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农牧业厅党组书记、厅长陶克作了题为《保供给、调结构、促增收, 促进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报告。提出了2009年重点推进六项工作:一是优化农牧业结构, 大力发展现代农牧业。二是促进科技进步, 积极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三是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 不断增强农牧业竞争力。四是强化安全监管, 切实保障农畜产品质量安全。五是发展生态农牧业, 全面推动农牧业可持续发展。六是推进改革创新, 全力促进农牧民稳定增收。
3.农村牧区经营体制创新的新亮点 篇三
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是农牧民以利益为纽带,以效益为中心,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的前提下,按照自愿的原则,围绕信息、加工、储运、销售等环节,建立的互助农牧民合作组织。农牧民开展合作生产经营,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增强抗御经营风险的能力,最终实现增加收入的目标。
一、发展专业合作组织的重大意义
一是农村牧区经营体制的重大创新。发展专业合作组织,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创新农村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不仅对于我国农业应对入世挑战,提高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还有利于重构我区农村牧区微观经济的组织基础。我国的历史经验和一些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发展合作组织,是处在弱势地位的农牧民抗御市场风险的有效途径,也是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农业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
二是有利于提高农牧业的市场竞争力,通过建立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把生产和流通、把经营和服务结合起来,不仅可以获得加工、销售环节增值形成的利润,提高农业自身的经济效益,提高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和集约化水平,有效地抵御自然风险,而且使家庭经营与大市场有机结合,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三是有利于增强农牧民的市场主体地位。我区农牧户分散经营规模很小,农牧户的市场主体地位只有通过建立合作经济组织才可得以实现。农牧民通过建立自己的合作经济组织,联合起来进入市场,就可以在更大的范围、更高的层次上进入大市场、实现大流通,获取更多的信息,就有了争取有利价格的优势,就有了根据市场需求安排生产经营的主动权,客观上也有利于促进农村产业结构和农产品生产布局的调整,从而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
四是有利于提高农畜产品核心竞争力。加入WTO后,国内外市场将走向一体化,国内外农牧业竞争的实质,是农牧业经营主体之间和经营规模上的竞争。我区分散经营的农牧户,将要直接面对国外的大合作社、大集团。与它们展开竞争,显而易见,经营规模不对称的问题十分突出。因此,加快培育和发展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尽快形成规模经营,在我区已经迫在眉睫。
五是有利于巩固基层政权。发展专业合作组织,其意义和作用不仅局限于经济方面,同时还有利于重构农村牧区微观组织基础,扩大农村牧区基层的民主氛围,促进农村牧区基层政权组织建设。农牧民有了自己的合作组织作为经济利益的代言人,就增加了对话的分量,就能抵制各种乱摊派、乱收费行为,从而也能有效抑制农村牧区基层政权机关的官僚主义作风,使中央对农牧民“多予、少取、放活”的政策方针,真正落到实处。
二、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区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出现较快发展势头,到2002年,已发展各类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642个,会员113万人,农牧民经济人496万人,带动农牧户38万户、1634万人。年经营收入133亿元,农牧民从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人均增收120元。
(一)发展特点
起步较晚,发展迅速。我区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尽管起步于20世纪末,但随着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快速发展,客观要求实现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从而促进了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快速发展,仅两年多的时间,我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就达到了浙江省的一半。
因地制宜,形式多样。各地在组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过程中,坚持从实际出发,宜于发展什么就发展什么,哪种形式有利就采取哪种形式,形成了形式多样的发展格局。按产业类型划分:种植业1554个,占588%;畜牧业716个,占271%;其他372个,占141%。按牵头类型划分:农牧民能人牵头1662个,占626%;企业牵头591个,占226%;农技部门牵头212个,占8%;其他177个,占68%。按组织形式划分:专业合作社359个,占136%;专业协会2166个,占82%;专业联合社117个,占44%。
尊重主体,创新机制。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主体是农牧民。在发展过程中,各地充分尊重农牧民的自主权利,在高度自愿基础上,按照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原则联合起来,依法合作经营,使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真正成为“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农牧民自助组织。
政府引导,部门扶持。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起步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扶持、引导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加大对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扶持力度,印发了《内蒙古自治区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示范章程》(试行),赤峰市、巴盟先后出台了扶持发展的政策文件。各级农业、畜牧、科技、经管等部门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提供信息、技术服务和开展多项培训工作,在全区5个旗县开展试点工作,引导和推动了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
(二)基本类型
——经营能人带动型。以个体营销大户和具有投资实力的经营能人创办、吸引带动周边的农牧户自愿加入、形成一定规模的专业化组织。如巴盟杭锦后旗二道桥镇的流通协会由本镇的闫振江、姜有生等个体营销大户牵头组建,农畜产品流通成为全镇的一大支柱产业,目前已经发展到218户成员,1876人的经营队伍,与27个省市区90多家客商,建立了常年业务关系,年销售农产品籽实5000多万公斤,蔬菜、果瓜1000万公斤,牲畜3万头(只),营销收入达14亿元,农牧民人均增加收入150元。
——龙头企业带动型。以企业为龙头,形成“公司+协会+农户”的形式。如巴盟杭锦后旗红星乡星火花葵产业化协会是以当地果仁有限公司为龙头,由协会、种植户与加工企业联合起来,发展会员1700人。花葵种植面积达3万亩,总产量1100万斤,产值3000万元,全乡农民光这一项就人均增收200元。
——农牧民协会型。由当地长期从事种养、运销、生产、经纪的能人或大户参与,为了共同抵御市场风险,扩大营销规模而与农牧民联合组成的专业协会,通过互助合作,自行解决生产经营和市场营销中的困难。这类专业协会是目前农牧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主体。如包头市土右旗的大城西乡的西瓜协会,创办几年来,把科技培训、信息网络、栽培示范、技术推广、资金投入等融为一体,提高了农牧民科技意识和农产品质量,会员由当初的287户发展到现在的600多户,人均收入近3000元。
——技术服务型。依靠科研、技术推广部门和农牧业企业,通过技术服务,增加科技含量,发展基地,提高会员收入。如赤峰市的万寿菊研究所,2001年从山东引进万寿菊干花生产技术,为农牧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现有基地3000多亩,产值达240万元。
——股份合作型。以农牧户采用资金、土地、劳力、财产入股的形式组建农牧业股份制公司,实行统一生产销售,统一经营管理,按股分红。赤峰宁城县神农草业合作社,现有资本65万元,股东447人,产业覆盖到7个乡的4300户,饲草种植面积发展到5万亩。
(三)制约因素
(1)思想认识不到位。相当一部分基层干部对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尤其是一些地方领导还没有把它放到事关农村牧区经济体制变革的高度去认识,扶持政策不落实。(2)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规模小,水平低,稳定性差。据资料显示,到2002年6月,全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有140万个,我区所占比重相当小,只有不到02%。各地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不平衡,总体规模小,管理水平低,稳定性差。(3)缺少必要的法律保护和体制保障。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还没有被赋予应有的法律地位,组织内部的责权利关系没有理顺,利益联结、股份合作的运行机制还不完善,难以维护农牧民利益。(4)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理顺。农村牧区经济合作领域宽泛,结构多元。在管理上特别是在注册登记方面比较混乱:有的在工商部门登记,有的在民政部门登记,有的在农业部门登记,还有相当一部分根本没有登记。(5)需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不同于一般的工商企业,具有一定的公益性,需要政府在政策、财政、税收、信贷等方面给予扶持,促使其成为管理型、科技型、经营型、知识型的复合组织,逐步发展成为规模较大的农牧民利益联合体。
三、进一步加快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措施
1提高对加快专业合作组织发展重要性的认识。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是农牧业经营体制的重大创新,是整合农牧业生产资源,提高农牧民组织化程度的内在需求。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把农牧民组织起来进行专业化生产,形成农工贸一体化的经营体制,有效解决了农牧业生产与市场经济难以对接的深层次矛盾。全区上下要提高认识,以完善机制、健全规章为重点,围绕合作经营理念、合作方式、运行机制、扶持政策、法律保障等方面不断探索,加快我区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
2完善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配套制度。一要尽快明确农牧民合作组织的法律地位和政府管理部门,对具备企业和社团法人条件的,管理部门应给予注册登记。二要建立支持专业合作组织的财政政策。中央财政支农方式已有新转变,将直接支持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自治区、盟市、旗县三级财政部门要适应这种新转变,设立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专项基金,重点用于支持农牧民合作组织改善生产经营设施、完善服务功能;开展科技文化知识培训及有关技术推广;建设农牧业信息服务网络;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合作开发新产品,组织标准化生产和培育品牌。三要从税收优惠、信贷支持、技术服务、法律保障等多方面支持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
3扩大试点,整体推进。我区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离不开政府各部门的扶持和引导。在现有试点旗县的基础上,明年要进一步扩大试点旗县范围,用典型的示范作用,带动专业合作组织整体推进,争取到2005年在全区全面推开。
4建章立制,规范发展。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是一个利益连结体,从一起步就应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规范发展,绝不能先发展、后规范,以免留下各种隐患。专业合作组织从组织到运作、从管理到分配,方方面面都要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要严格执行产权界定、资产评估、收益分配以及其他各项操作制度。要完善合同约束机制、利益分配机制、风险共担机制和服务保障机制,确保各会员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4.农村牧区工作会议讲话稿 篇四
同志们:
这次市委农村牧区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自治区党委农村牧区工作会议、市委四届十次全委会暨全市经济工作会议和市四届三次人代会精神,分析我市“三农三牧”工作形势,安排部署我市农村牧区改革发展工作。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准确把握新常态下我市农村牧区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过去的一年,是我市农村牧区工作取得显著成绩的一年。面对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市委、市政府坚持“重中之重”战略思想不动摇,全面推进农村牧区改革发展,“三农三牧”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一是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农牧业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267.6亿元,增长4.3%,总量排全区第三位。粮食生产大旱之年再获好收成,总产量达到132.61亿斤,连续7年稳定在百亿斤以上,位列全区首位。牧业年度牲畜存栏首次突破万头(只),达到.9万头(只),排全区第二位。肉牛存栏达到275万头、增长8.3%,位列全区第一。农牧业为全市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是农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持续增强。第一产业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58亿元,同比增长47%,创历史新高。深入实施20**年第四次党代会提出的“8511521113”农牧业现代化工程,800万亩节水高产高效粮食功能区已建成651万亩,500万亩饲草料基地建成354万亩,100万亩设施农业达到74万亩,100万亩高效特色种植业已建成146万亩,500万亩退耕还林还草完成430万亩,2000万头只牲畜基地建设全面完成,100亿斤粮食加工转化实现90亿斤,1000个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完成939个,实现年稳定转移就业农牧民10万人以上,3万眼机电井压减任务已完成2.17万眼,年实现农业节水4亿立方米,为农牧业深度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是生态建设扎实有效推进。我市在生态建设理念、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编制等方面受到了自治区的肯定。去年,在只有“三北工程”和造林补贴项目的情况下,我市启动实施了科尔沁沙地“双千万亩”综合治理和四个生物多样性示范区工程,完成植树造林193万亩,草原建设679万亩,退耕还林还草155万亩。城郊百万亩森林建设任务全部完成,罕山自然保护区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规划通过国家林业局专家评审。加大“三滥”治理力度,对农业面源污染进行了有效防控,农牧业生产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和良性互动。
四是农牧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制定了9个产业1331项农牧业生产标准体系,建设了21处示范基地。农牧业标准化、品牌化建设力度加大,在北京、呼和浩特成功举办绿博会,提升了我市绿色农畜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四点一带”绿色经济带和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建设迈出了坚实步伐。
五是农牧民收入和农村牧区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农村牧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932元,增长11.3%,连续五年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速。实施“三到村三到户”、“金融扶贫富民”等扶贫工程,扶持1.8万户、7万贫困人口脱贫,贫困人口人均增收20%。实施了“一吨暖心煤”和贫困大学生救助政策。舍伯吐城乡一体化试点取得实效。完成了700个嘎查村“十个全覆盖”工程建设任务,全区现场观摩会在我市召开,农村牧区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有效改善,促进了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六是农村牧区综合改革深入实施。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国家级试点扎实推进,完成了草牧场经营权确权登记、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国家和自治区级试点任务,积累了改革经验。全市农村牧区多种方式流转土地715万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推进,确权发证工作进展顺利。农村牧区金融改革试点进一步深化,助农金融服务网点实现行政嘎查村全覆盖,累计发放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等抵押贷款资金2.5亿元,农牧业资源得到激活。
农村牧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进步,为我市转型发展、科学发展、率先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为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此,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辛勤工作在“三农三牧”战线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大家辛苦了!
新常态下,农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动因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村牧区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从挑战来看,国内农业生产成本快速攀升,主要农产品价格已经高于进口价格,农牧业生产受市场价格“天花板”和成本“地板”的双向挤压,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难度加大;农业补贴已经接近世贸组织规定的上限,农业生产补贴的“黄线”约束开始出现,农业生产形势不容乐观;农村牧区高素质劳动力转入非农产业和城市,谁来“种好地、养好畜”的问题日益突出;农牧业基础设施薄弱和规模经营水平不高,农牧户多为分散经营,劳动生产效率不够高;环境承载能力不足,地下水超采,过度使用化肥、农药导致农业面源污染、耕地质量下降,危及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破解这些难题,是今后一个时期“三农三牧”工作的重大任务。从机遇来看,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工作,连续多年出台1号文件进行部署,今年的中央1号文件制定了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新举措;我市农牧业资源较为富集,粮食产量、牲畜总量优势较为明显,为农畜产品精深加工提供了充足的原料;我市农畜产品具备天然无污染的优势,为顺应当前个性化、多元化、品牌化市场消费趋势,加快农牧业转型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面对新挑战和新机遇,我们要站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高度,主动适应发展新常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自治区农村牧区工作会议精神,按照“稳粮增收、提质增效、创新驱动”的总要求,坚持把“三农三牧”作为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牢牢把握农牧业现代化这一根本方向,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促进农村牧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二、加快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
稳增长需要稳定农牧业。今年全市粮食产量要稳定在130亿斤以上,牲畜总头数稳定在2000万头只以上。实现粮食和畜产品产量持续稳定增长,关键是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积极应对土地、生态环境和水资源的多重约束,转变拼资源、拼农资投入、拼生态环境的粗放经营方式,加快节水、退耕、轮牧、还绿步伐,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牧业发展道路。一要抓好节水农业。彻底转变大水大肥、资源依赖型的粗放传统的生产方式,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粮食单产,大力推广喷灌滴灌、地膜覆盖、测土配方施肥等适用技术,加快实施节水增粮行动,不断提高现代化装备水平,发展节水高效农业。年内建成800万亩节水高效、科学管理、旱涝保收基本田,突出抓好科左中旗舍伯吐项目区的水利部定点节水农业改革试点,为巩固和发展节水农业积累经验。二要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积极调整种养结构、产品结构、区域结构,进一步提高畜牧业在大农业中的比重,大力发展肉牛产业,推进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养殖,推动家庭分散饲养向园区规模养殖转变。加快实施肉牛“种子工程”,建成科尔沁肉牛种业公司核心育种场,实施1万户基础母牛繁育工程和扩繁母牛“万千百十”示范工程,全市牛存栏新增26万头、总量突破300万头。坚持为养而种、种养结合,创新发展草原畜牧业,大力发展生态草业,加强牧业基础建设,提高草原可持续利用能力,年内要建成饲草料基地500万亩。各地区要高度重视,全力实施,确保完成任务。三要加强农牧业标准化体系建设。修订完善玉米、肉牛等农牧业生产标准,今年新建8个市级标准化示范基地、总数达29个。加强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和申报工作,强化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年内实现5万头肉牛质量安全可追溯。四要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和品牌化建设。加快由“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转变,各旗县市区要抓好绿色农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促进农畜产品转化增值。支持龙头企业加大产品研发、品牌建设和推广力度,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大力发展“博览”经济,创新流通方式和业态,推进电子商务与实体经济相结合,构建电商平台、直销中心、零售体验店一体化的农畜产品宣传、展示、销售平台,继续在北京、沈阳、天津、呼和浩特等大中城市举办“绿博会”,打响“安全食品科尔沁”品牌,推动我市绿色食品走向全国市场。五要强化科技创新。围绕我市优势特色产业,开展农牧业种子工程科技攻关,推广良种、良法、良机,推进农牧业科技集成化,提升农牧业科技贡献率和资源利用率。开展玉米从播种到收获全程落实技术规范标准化试点。年内建成育种、研发、示范于一体的科尔沁生态科技示范园。六是培育新型农牧民。完善职业培训政策,抓好农村牧区实用人才培养,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职业农牧民队伍,解决好谁来“种地养畜”的问题。
三、深化农村牧区综合改革
激发农村牧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必须把农村牧区改革放在突出位置。一是创新农牧业经营机制。坚持家庭经营在农牧业中的主体地位,积极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牧民组织化程度,加快构建现代农牧业经营体系。今年,要突出抓好“两个示范区”建设,即科左中旗现代农牧业综合改革发展示范区和扎鲁特旗北部牧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在现代农牧业综合改革发展示范区建设上,继续实施“六个一百”工程,加快舍伯吐城乡一体化发展示范镇建设,打造节水农业、肉牛产业、生态建设、美丽乡村、文化旅游为一体的现代农牧业示范区,建成现代农牧业发展的先行区、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示范区。在北部牧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上,要坚持高标准制定发展规划,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实施产业发展、生态建设、城乡统筹、牧民素质提升、信息现代化和金融扶持6项重点工程,突出牧区特色,调整产业结构,力争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万元、增长25%,北部牧区率先实现现代化。二是推进土地、草牧场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土地、草牧场确权是促进经营权流转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我市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工作的地区,要按照自治区规定的时限要求,保质保量完成任务,取得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年内各旗县市区要全部完成草原确权承包工作,半农半牧区要完成基本草原划定工作。三是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农牧业要发展,必须突破规模小的限制,推动土地草牧场经营权流转放活并适度集中。中央1号文件已明确指出,鼓励农户依法采取多种方式流转承包地,鼓励地方对土地流转实行扶持政策。我市发展规模经营有基础、有条件,群众有积极性,我们要率先走出一条路来。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引导农牧民通过托管、返租倒包、入股等多种形式,主动流转土地。做好这项工作,关键是尊重农牧民意愿,以群众认可满意为标准,不搞强迫命令,不替农牧民做主,让农牧民成为土地草牧场流转和规模经营的自觉参与者和真正受益者。需要强调的是,土地草牧场经营权流转后,各级政府要加强对经营主体、经营方向的引导和规范,坚持以农牧业为主,坚决禁止耕地“非农化”和草场“非牧化”。四是推进农村牧区金融改革。主动适应农村牧区实际、农牧业特点和农牧民需求,继续深化农村牧区金融改革,推动金融资源向农村牧区倾斜,确保农牧业贷款总量持续增加、涉农贷款比例不降低。建立以政府出资为主的农村信贷风险补偿基金,专门用于“三农三牧”融资贷款损失风险补偿。重点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农业机械设备、动物活体抵押贷款和“一卡通”等质押贷款试点,挖掘农村牧区抵押担保标的,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信贷模式,满足农牧业经营主体的金融需求。另外,今年国家还将在农村实施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等一批重大改革方案,还将推出国有林场和国有林区改革、供销社改革、农垦改革,研究推进水价综合改革试点。这些改革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相关部门要认真研究、切实做好相关准备工作,加强与国家和自治区的对接,积极争取使我市成为国家或自治区级改革试点地区。
四、加大生态保护与建设力度
农牧业生产是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关键性、基础性环节,农牧业发展必须走环境友好、生态循环的路子,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农牧业长久可持续发展。一要实施科尔沁沙地“双千万亩”综合治理工程。严格落实基本草原保护制度,认真执行草畜平衡和禁牧休牧轮牧措施,落实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促进草原生态持续好转。推进“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等重点工程,增强生态服务和保障功能。二要实施重点区域绿化和精品绿化工程。按照我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总体规划和自治区工作部署,加快重点区域绿化,注重建精品示范工程,今年要完成重点区域绿化20万亩。三要推进罕山、大青沟、乌斯吐、老哈河南岸四个生物多样性示范区建设。进一步完善建设规划,抓紧开工建设,把示范区建设成为生态涵养、生物保育、生态展示、科学研究、旅游休闲功能为一体的综合型生物多样性示范区,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四要严肃治理“三滥”(滥开垦、滥放牧、滥樵采)。市和旗县市区都要成立“三滥”治理领导小组,开展打击“三滥”专项行动,巩固生态建设成果。对侵占、蚕食、开垦、采石采矿等毁林和滥捕滥猎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打击,依法严惩;新造林和采伐迹地更新造林地不允许间种玉米、高粱等高杆作物;已享受国家补贴的公益林地、草原、已退耕还林还草的林地草地、重点生态区位和沙化土地上的商品林地,严禁各种形式的耕种;各旗县市区依法划定禁牧区、轮牧区,明确界限和时限并严格执行。
五、多渠道增加农牧民收入
促进农牧民持续增收,必须充分挖掘农牧业内部增收潜力,开发农村牧区二、三产业增收空间,拓展外部增收渠道,加大政策助农增收力度,促进农牧民收入多元化,实施农牧民收入“倍增”计划。一要深挖经营性增收潜力。抓结构调整、抓养殖、抓转化增值,通过调整农牧业结构、密切产加销联系、发展非农产业等途径,最大限度地把经营性增收潜力挖掘出来。加快休闲农业、创意农业、农家乐、乡村旅游等农村牧区第三产业发展,拓展农牧民增收的渠道。完善企业和农牧民的利益联结机制,鼓励引导龙头企业将加工销售环节部分收益让给农牧户,使农牧民和企业成为利益共同体。二要推进扶贫攻坚。今年要扶持1.8万户、7万人稳定脱贫,受扶持贫困户人均收入增幅达到20%以上。坚持一村一策、一户一案,全面落实精准化、个性化帮扶。继续抓好领导干部联系贫困点、“三到村三到户”和“金融扶贫富民工程”,动员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家和各类社会组织,通过爱心捐赠、志愿服务、结对帮扶等多种形式参与扶贫,形成大扶贫工作格局,加快贫困地区奔小康步伐。三要增加劳务收入。扎实推进“三大产业集群”带动就业30万人三年行动计划,有针对性地搞好转移农牧民技能培训,为农牧民进城务工创造条件,增加农牧民的工资性收入。四要增加财产性收入。探索农村牧区产权制度改革的有效途径,保障农牧民对承包土地、宅基地和集体资产的财产权利,盘活土地、房屋、林地等资源,增加农牧民财产性收入。认真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凡是给农牧民的各项补贴补助资金,各级政府要及时足额拨付到位,保障好农牧民的政策性收入。同时,探索对一些补贴资金集中搞经营的模式,引导农牧民提高理财能力。
六、深入实施农村牧区“十个全覆盖”工程
“十个全覆盖”工程,是自治区党委、政府确定的重大民生工程,也是必须完成的政治任务。最近,自治区提出了20**年底前,要完成三年任务总量的80%以上,增加了今年全区建设任务。我市今年的建设任务也由764个增加到986个。为此,各地、各部门要早谋划、早准备、早行动,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一线指挥。市委农牧部作为牵头部门,要抓好组织落实工作,科学调配资源,合理摆布项目。各旗县市区要多想办法,创造条件完成各项任务,努力打造一批样板工程。一要将“十个全覆盖”工程与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和“城乡清洁行动”结合起来,同步开展、同步实施,推动农村牧区人文和人居环境整体改善。二要拓宽资金筹措渠道。各地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整合资金集中投向“十个全覆盖”工程,千方百计加大融资力度,确保资金尽早拨付到位,决不能因资金问题把“十个全覆盖”工程搞成“半拉子”工程。三要加强后续服务和管理。立足长远,深入研究工程设施的长期管护,逐步明晰产权,实行物业化、社会化管理,形成工程管护长效机制,确保这些工程不仅建得好,还能用得住、用得上,真正发挥效用。
七、加大对农村牧区工作的领导和支持力度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牢牢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加大对农村牧区工作的领导和支持力度,努力保持“三农三牧”工作持续向好的局面。一要增强改革创新意识和法治思维。各地、各部门要认真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处理“三农三牧”问题,依法规范各类主体行为,将农村牧区各项工作纳入法治轨道。各旗县市区要立足实际,勇于探索创新,敢于攻坚克难,自觉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主动用市场化方式深化农村牧区改革。二要加大农牧业投入力度。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不管财力多么紧张,都要确保农业投入只增不减。今年,我们还要坚持按照渠道不乱、性质不变、用途不改、统筹安排、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整合支农支牧资金,集中力量办大事,提高资金使用规模和效益。探索建立财政投入竞争性分配机制,谁愿意干、谁能干、谁能干好就优先支持谁。发挥好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吸引更多社会资金投入农牧业。三要切实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做好农村牧区工作,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是关键。各地要抓住全市嘎查村“两委”换届选举的机遇,选好用好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适应农村牧区改革发展的新要求,扩大基层党组织和党的工作覆盖面。要高度重视“三农三牧”干部队伍建设,关心爱护广大农村牧区基层干部,要让基层干部有待遇、有奔头、有动力,形成支持“三农三牧”工作的良好氛围。
5.农村牧区经营管理工作安排 篇五
县农村牧区经济工作总结和工作计划
一、20工作总结 (一)农牧业经济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年,××县委、县政府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克服了资金短缺、周边地区相继暴发“禽流感”疫情等不利因素的影响,真抓实干、奋力开拓,全县无论农业各部门,还是各农区乡镇、牧区苏木、少数民族地区,农牧业经济各条战线都实现了较为良好的开端,农牧业经济总量、质量、发展速度均创历史新高。 一是种植业喜获丰收。今春降雨及时,再加上大力实施“百万亩抗旱保苗工程”,全县农作物总播种面积比往年大幅增加,达到了291.5万亩,其中粮豆作物播种面积243.59万亩,占市任务的160.6%;玉米播种面积93.78万亩,占市任务的120.2%;杂粮杂豆种植面积97.64万亩,占任务的150.2%;饲料播种面积16.1万亩,占市任务的134.2%;订单农业面积65.9万亩,占市任务的124.3%,其中笤帚苗子10.35万亩;加快农业标准化生产步伐,全县新增无公害农产品基地面积210.7万亩,占市任本文来自www.688cn.cn务的397.5%;新增无公害蔬菜基地6.5万亩,占市任务的216.7%;积极发展设施农业,全县新建设施农业面积5605亩,其中日光温室2399亩,拱棚3206亩,占市任务的112.1%。据统计,全县粮豆总产达到15.68亿斤,超过粮食产量近3亿斤,创粮食生产历史新高。 二是生态建设与保护不断加强。全县共完成营造林36.96万亩,其中人工造林24.24万亩,封山(沙)育林12.72万亩;加大重点生态公益林建设力度,完成重点生态公益林补植7.2万亩;启动了意援碳汇项目,完成人工造林1.69万亩;完成水保治理面积27万亩,占市任务的112.5%,生态保护面积12万亩,占市任务的100%;完成人工种草35.48万亩,占市任务的101.3%,草原建设总规模48万亩,占市任务的100%。全县生态建设规模、建设质量继续创造历史最好水平。 三是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产业化投入加大,全年共投入资金6.6亿元用于各产业建设,其中,信贷资金3.65亿元,财政资金和各类项目资金5000万元,群众自筹资金1.3亿元,招商引资资金1.14万元。规模迅速扩张。6月末,全县肉羊存栏122.03万只,占市任务的101.7%,同比增加41.4万只,年末,肉羊基础母羊存栏70万只,占市任务的100%,肉羊出栏103万只,占市任务的154.9%,其中订单销售30万只,占市任务的136.3%,全年肉羊饲养量达到190万只,占市任务的108.6%;年末蛋鸡饲养量1012.5万只,占市任务的101.2%,肉鸡饲养量1520万只,占市任务的101.3%;肉牛存栏5.37万头,占市任务的124.9%,出栏1.58万头,占市任务的121.5%;奶牛存栏0.55万头,占市任务的104.8%,新购进奶牛0.31万头,占市任务的103.3%;生猪存栏47万头,占市任务的106.8%,出栏59万头,占市任务的100.3%,肉鹅饲养量202万羽,各产业无公害高标准小区不断增加,自动化水平不断提高。龙头企业建设加强。一是引进了国家级大型产业化龙头企业天津中敖集团,今年签约了年加工100万只的肉羊精深加工项目,年孵化能力达1600万只的蛋鸡孵化项目,存栏1万只优质种羊的繁育项目和年加工10万头的肉牛加工项目等四个项目,项目总投资达2.48亿元,其中肉羊屠宰生产线已经投产,现已屠宰肉羊2万只,其他项目也都将明年实施;规划建设了四道湾子镇农副产品加工园区,园区规划面积3000亩,现已入驻缫丝加工、色素万寿菊加工、中药饮片、稻米解稻草加工等10家企业,实现了三通一平;培育引进了草业龙头企业。黄羊洼草业年产草捆、草粉、草颗粒10万吨,在公司带动下,在全县建设草业基地35.48万亩,今年初,公司被国务院扶贫办确定为全国唯一一家国家级草业扶贫龙头企业;引进了新韩农牧业公司,公司固定资产70万美元,年向韩国出口草产品15万吨;是培育了东方鹅鸭业有限公司,年屠宰加工肉鹅500万只。公司辐射5个县县,49个乡镇,400个村,带动农户1万户,户均增收2280元;是新建了金园谷物有限公司,年加工粮食5万吨;康健沙棘有限公司为主的饮品加工业,年加工沙棘产品1万吨。2005年全县重点建设投资额在1000万元以上的大型龙头企业7家,其中续建项目4家,新建3家,全县年销售收入100万元以上企业达到50家,带动农户10万户。 四是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强。水源与节水建设加强。以农田草原水利基本建设会战为主要形式,全县新打机电井455眼,占市任务的379%,新增有效灌溉面积4.2万亩,占市任务的135.5%,其中灌溉饲草料基地面积0.1万亩,占市任务的100%,新增节水灌溉面积4.65万亩,占市任务的122%,青山水库除险加固工程、高家店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和山湾子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等水利重点工程完成年度建设任务;农业开发继续推进。投资1103万元,改造中低产田2.5万亩,主要建设内容均完成计划的100%。畜牧业基础设施得到改善。新建青贮窖池20万立方米,占市任务的181.2%,新增饲料加工机械1500台套,占市任务的250%,完成饲草料青贮6.52亿公斤,占市任务的108.6%。农机化水平不断提高。完成机耕116万亩,占市任务的100.9%,机播93万亩,占市任务105.7%,机收19.8万亩,占市任务的110%,机械深施化肥67万亩,占市任务的101.5%,完成机械铺膜12.3万亩,占市任务的102.5%,保护性耕作8.8万亩。 五是劳务经济快速发展。把劳务经济作为一个战略性产业来抓,完善了“县有中心乡有站,村村都有代办员”的组织体系;组织实施了“阳光工程”培训项目,培训劳动力1.94万人,其中完成劳动力转移培训3791人,占市任务的102%,转移就业3642人,转移就业率达到96%;发挥北京等劳务输出办事处、劳务输出基地、经纪人、职业介绍所和县劳务输出网站作用,向全县提供有效就业岗位4万多个;切实做好依法维权工作,共为外出务工人员挽回损失77.3万元。2005年,全县共输出劳力16.89万人次,实现收入4.82亿元。 六是扶贫解困工作不断加强。积极推进世行项目、产业化扶贫和整村推进直接扶贫到户工程,全县投入各类扶贫资金3246.5万元,解决了6050人极端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占市任务的101%,使2.1万温饱不稳定低收入人口实现稳定增收,占市任务的140%;强力推进人畜饮水解困工程,开建人饮工程18处,解决了1.18万人、3.21万头只牲畜饮水困难,分别占市任务的103%和119%;新惠镇三水源工程建成投入使用。 七是农村配套改革继续深化。不断深化水利改革,通过公开、公正、公平的拍卖、承包等形式,将新建小型水利工程的产权一次性落实到户,今年共落实小型水利产权380处,产权明晰率达到90%以上;同时,创新灌区管理机制,由各用水单位组成用水者协会,参与管理,实现节水增收。继续深化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出台了《关于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和《××县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施办法》,目前已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40多万亩;开展了种禽公司和两个独立国有苗圃转制改革。 八是动物防疫取得突破。全县投入动物防疫经费160万元以上,其中县政府拨付动物防疫专项经费95万元,层层落实防疫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制定各项防控措施,全面加强以动物五号病、高致病性禽流感为主的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真正实现免疫密度、免疫卡发放率和免疫档案建档率三个100%,成功地将禽流感、五号病等重大动物疫病拒于县门之外,守住了赤峰市的南大门。 九是农牧民收入稳定增长。打破了单一的增长方式,实现了农牧民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预计全县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可比增加500元以上。主要增长方式是通过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作物,发展订单生产,实现增收;通过深入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强力推进主导产业,发展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和特色产业实现增收;通过开展劳动力转移培训,有组织输出剩余劳动力,发展劳务经济增收;以及全面落实中央、自治区、市惠农政策增收。 (三)采取的主要措施 1、创新机制,切实加强对农牧业经济的领导 一是坚持专项推进制度。继续对草、羊、鸡三大主导产业,生猪、肉牛等优势产业,肉鹅、奶牛、设施农业等新兴产业和万寿菊、桑蚕、笤帚苗子等特色产业实施专项推进。继续实行一个产业一个班子、一个牵头单位、一个发展规划,一抓到底。 二是完善重点调度制度。围绕工作任务和目标,突出各大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理清2005年重点实施的工作、重点项目,将工作、项目落实到单位、到人头,明确工作目标和责任,做到涉农部门有项目、乡镇苏木有任务、科技人员有指标。对重点工作,县政府督查室定期调度、重点督查。 三是建立考核激励机制。引导各涉农部门和各乡镇苏木政府进一步转变职能,突出抓重点、抓服务工作。对专项推进工作和重点项目,县政府制定出台具体考核办法,实行重点奖励。如种植业结构调整、主导产业提质增效和考核科技在农牧民增收中的贡献。 四是实行管理职能问责制度。坚持责权利相统一,对在畜禽防疫、森林草原防火、防汛防洪等重大责任事件和京津风沙源、退耕还林等国债项目实施中因失察、失误、失职导致发生事故、产生质量问题和资金管理问题的,严肃追究责任。 2、加强扶持,落实各项支农政策 认真贯彻2005年中央1号文件精神,深入落实自治区政府免征农业税、免征除烟叶以外的农业特产税等支农政策,做到已实行的政策不变,已给农民的实惠不减,支农的措施逐步加大。 一是加大对农牧业经济的投入力度。积极筹措资金,加大农牧业经济投放力度和产业化经营各大产业支持力度。主要包括:每建1处批次存栏2万只的肉鸡放养场,每只鸡财政补贴0.30元;每建设1处存栏5万只的蛋鸡户外小区,每只鸡财政补贴3元;每购进1只种公羊,财政补贴一半;每建设100亩以上的日光温室小区,每个长50米标准棚县政府无偿补助1000元,每建设100亩以上塑料拱棚小区,每栋600m2大棚无偿补助500元。各乡镇苏木也制定相应优惠政策扶持农牧业生产。据统计,全县县乡两级财政扶持资金达到2900余万元。 二是整合项目资金和财政资金。将资金向重点产业、重点基地集中,打捆使用。2005年,全县争取京津风沙源项目资金972万元,农业开发、扶贫开发打捆资金1120万元,这些资金重点向种植业结构调整项目侧重,向肉羊改良、无公害小区建设倾斜,把项目区建设成为了种植业结构调整、产业化提质升级的示范区。 三是建立健全农牧业投入机制。坚持投入助农,引导金融部门、企业和社会资金与全县农牧业经济发展项目对接,扩大金融部门对农牧业的贷款投放额度,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农村经济发展,努力形成“政府投入为导向,农民和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投资机制,解决好农村经济发展中筹资难、贷款难等突出矛盾。2005年,县财政增加贷款担保资本金100万元,使鑫桥担保公司新增担保贷款500万元以上,发放担保贷款300万元。 3、转变作风,提高服务“三农”质量 把服务“三农”作为执政能力建设的重点,深化改革,切实转变职能,切实增强市场意识、竞争意识、科技意识、效益意识,不断提高服务水平。 一是创新机制,激发活力。积极面对新阶段农牧业经济工作的新环境、新问题,立足实际,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教育农民、管理农民、服务农民的有效途径和办法。全县产生了肉鸡产业老户带新户、大户带小户的产业化模式,木头营子青山村“支部+协会”的经营模式,万寿菊产业建设中项目吸引龙头、龙头发展基地、基地带动农户的发展模式和担保贷款的融资模式等一大批工作典型,探索出了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 二是密切配合,形成合力。涉农部门和乡镇苏木农口各站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在搞好产业规划、加强指导协调的同时,积极领办创办各类科技示范基地和龙头服务实体,为农牧民搞好科技示范、农资供应、农产品销售及市场信息服务。创新服务手段,拓宽服务领域,靠市场化服务拓展生存和发展空间,努力营造支农护农的良好氛围,形成了支农护农的强大合力。 三是加强协会、中介组织和经纪人队伍建设。2005年,通过重点推广木头营子乡“支部加协会”模式,全县建设“五有一能”(有组织、有章程、有活动场所、有服务人员和服务手段,能充分发挥作用)的协会组织168个,签订订单金额1.54亿元,农牧民经纪人发展到4600余人,这些协会和经济合作组织,有力地促进了各大产业的发展和农户与市场的对接。 (四)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是资金短缺。随着农牧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产业规模的.进一步扩张,特别是奶牛、设施农业等高投入产业的深入实施,对资金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资金短缺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二是农牧业生产基础薄弱,节水措施滞后,水资源利用率不高,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部分地区人畜饮水困难相当严重,解困任务相当艰巨。 三是剩余劳动力多,但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不高,输出层次低、渠道窄,岗位不稳定,收入无保障,合法的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劳务力的教育培训还需加强。
四是生态建设成果保护工作仍需进一步加强,林牧矛盾日趋突出。 二、20工作安排 (一)工作思路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县委、县政府关于农村牧区经济的总体部署,树立科学发展观,以生态建设、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为依托,以招商引资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为核心,以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为重点,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牧业发展,促进农村牧区经济全面发展,为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围绕上述总体思路,年我县农村牧区经济工作要打好一个基础、提高两种能力、建设六大基地、实现六项突破。打好一个基础:坚持生态建设和农田草原水利基本建设不动摇,夯实发展基础;提高两种能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能力;建设六大基地:建设肉羊养殖基地、肉蛋鸡养殖基地、生猪养殖基地、杂粮杂豆基地、经济作物基地和工业原料林能源林基地;实现六项突破:肉羊养殖、蛋鸡养殖、种植业结构调整、招商引资、龙头企业建设、服务体系建设要实现新突破。 (二)主要目标 1、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达到280万亩以上,粮食总产达到14亿斤以上;订单农业面积完成50万亩。 2、六月末牲畜总存栏165万头只,其中肉羊存栏95万只,全年出栏110万只;肉牛存栏6万头,全年出栏2万头;蛋鸡年末存栏1000万只,肉鸡年饲养量1000万只。 3、完成人工造林15万亩以上,建设人工草地10万亩,水土保持治理面积20万亩。 4、新打配机电井150眼,新增有效灌溉面积3.5万亩,节水灌溉面积4万亩;解决1.1万人、1.5万头只牲畜饮水困难问题。 5、解决0.6万人极端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使1.8万温饱不稳定低收入人口实现稳定增收;完成劳动力转移培训人以上,稳定转移率90%以上。 (三)重点工作 1、继续加强生态和农牧业重点项目建设 一是实施好京津风沙源项目、退耕还林、生态建设与保护、德援等项目。实施城区森林体系建设工程、沟河道治理工程和厂矿村路绿化工程,完成小流域治理面积16.5平方公里,生态保护面积12万亩。二是实施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项目、阳光工程、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农村能源建设项目、山湾子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2005年项目、高家店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乌兰勿苏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整村推进直接扶贫到户工程、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农业开发项目和保护性耕作等农牧业重点项目建设。三是做好农牧业项目争取工作。 2、继续调整优化农业结构 一是优化种植业内部结构。在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压缩低产低效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优质高效作物和饲用作物的种植面积,粮经饲比例达到5:3:2。因地制宜发展日光温室、露地蔬菜、杂粮和笤帚苗子等避灾农业;大力发展制种、中药材、烤烟、甜菜、万寿菊、桑蚕等高效农业,形成1000元以上经济作物带。 二是优化畜牧业内部结构。依托种植业、林草业比较优势,进一步推进畜牧业生产规模,突出肉羊、肉蛋鸡和草三大主导产业,发展生猪、肉牛等传统产业,培育奶牛、肉鹅等新兴产业和特色产业。 三是优化林种树种结构。在三效统一的基础上,不断增加直接经济效益,以林种树种结构调整为手段,以林木质能源、工业原料林、经济林建设为重点,建设杨树兼用林基地、沙棘基地、桑蚕基地、仁用杏和能源灌木林基地,努力改善林种树种结构。 3、继续深化农牧业产业化经营 一是加强各大产业基地建设。要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的要求,大力发展种养专业户、专业村、专业乡,发展无公害、绿色生产,不断提高各大产业规模和水平,形成优势产业带。其中肉羊产业建设完善肉羊专业村(小区)150个,科技示范小区20个,年末存栏基础母羊70万只以上;蛋鸡产业建设完善蛋鸡专业村(小区)70个,其中高标准科技示范小区6个,抓出年饲养万只的大户10户,年饲养1000只以上的大户1500户;肉鸡产业,年内新建肉鸡放养场10处,肉鸡饲养量达到1000万只以上;草产业重点抓好优质青贮饲料品种推广和草灌结合人工草地建设项目;肉牛产业建设敖润苏莫苏木、木头营子乡、康家营子乡等养殖重点乡镇8个,建设肉牛专业村(小区)32个,年出栏育肥牛10头以上的大户800户。 二是加强龙头企业建设。巩固提高现有的带动力强、辐射面广、能促进农民增收的龙头企业,加大农牧业领域招商引资力度,多层次、多成份、多元化兴办一批新的龙头企业。2006年重点发展生猪屠宰、杂粮杂豆加工、土豆加工、笤帚苗子加工、蚕茧加工、木材加工、饮品加工和灌木饲料加工业,扶持发展种苗生产龙头企业。 三是加强中介组织和经纪人队伍建设。结合实际,积极发展肉羊产业协会、蛋鸡产业协会、草产业协会等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壮大经纪人队伍,鼓励引导农牧民发展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中介组织,提高农牧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促进农牧民增收。 4、继续加强肉羊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一是建设优质种公羊基地。引进中敖畜牧集团,建设存栏1万只优质种羊的种羊繁育场,年末完成一期工程,存栏种羊5000只。同时,挂靠中敖集团,以县肉羊繁育中心、敖汉种羊场繁育中心和裕隆牧业公司为龙头,建设肉羊良种繁育体系,年内完成种羊胚胎移植4000枚,培育无角多赛特、夏洛莱、萨福克、杜泊等纯种肉用种公羊总数达到3000只,把我县建成全国最大的优质种羊基地。对劣质种公羊及时清群淘汰。 二是建设百万只优质基础母羊基地。突出重点、合理布局,以丰收乡、新地乡、金厂沟梁镇、贝子府镇、王家营子乡等为主建设F1代母羊生产区或小尾寒羊基础母羊纯繁区,推广经济杂交;以木头营子乡、新窝铺乡、长胜镇、古鲁板蒿乡、哈沙吐乡、双井乡等为主建设细毛羊生产区,推广能德美种公羊为父本杂交技术,生产肉毛兼用羊。 三是按着“五有”标准加强肉羊改良站点建设,全县肉羊改良站点达到250处,完成肉羊人工授精30万只。采取自然本交和人工授精改良两种模式,千方百计提高优质种公羊利用率。 5、继续推进科技创新与推广普及 加大科技服务的资金投入力度,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推广力度和农牧民科技培训力度。通过技术培训、讲座、座谈、科技互动等形式,使农牧民扎实掌握生产实用技术,做到每个农户都有一个技术明白人。2006年计划举办有机杂粮种植、高产高效作物种植、平衡施肥、基础母羊饲养管理及改良、羔羊育肥、肉奶牛饲养管理及改良、蛋鸡无公害养殖、肉鹅反季节饲养、人工草地建设、重点林经营管理等大型师资培训班15次以上,培训农牧民达到15万人次以上,使农牧民素质、主导产业科技普及率和科技贡献率都有所提高。 (四)保障措施 一是齐抓共管,强化领导手段。继续实行专项推进的有效做法,一个产业,一个规划,一套班子,一抓到底。对各大产业,县级成立由五大班子领导牵头,涉农各部门为成员的推进产业领导组织,加强各产业的领导,各乡镇苏木也都要建立健全各主导产业领导组织,成立由主要领导挂帅,分管领导负责的产业化经营领导组织,全县形成上下统一、县乡村联动、齐抓共管的农村牧区经济工作机制。 二是加大投入,完善投融资政策。坚持资金重点投放、打捆使用的原则,不断加大农牧业建设投入。重点在基础设施建设、种植业结构调整、基础母畜、种畜禽的引进、家畜改良、动物防疫体系建设、人工草地建设与保护、龙头企业建设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在坚持以农牧民投资为主体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各类项目资金、银信资金等增加对农牧业的投入。 三是依法治理,落实政府责任。根据相关法律,进一步明确生态建设与保护、防火、防汛抗旱、防疫的政府责任,各乡镇苏木政府乡镇长是第一责任人,分管乡镇长是主要责任人,要将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早部署、早安排、早落实,防患于未然。 四是创新机制,激发发展活力。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借全县合乡并镇改革之机,本着完善乡村管理体制,减轻农民负担,强化服务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乡镇涉农站所改革,激发单位活力,提高服务水平;深入进行农口部门所属企业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水利产权制度改革,优化资源配置,激活运行机制;巩固和完善税费改革成果,进一步做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管理工作,建立健全适应农村税费改革后的农村负担管理新体制,加强“一事一议”和资金村有乡管体制建设。 五是加强督查,强化奖惩措施。县政府将农村牧区经济作为重点督查内容,加强对各乡镇苏木跟踪督查,定期通报督查情况,做到精心安排,跟踪督查,及时指导;组织部门把农村牧区经济完成情况列入乡镇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不断完善农村经济工作考核方式,将考核内容与农村重点工作结合,将考核结果与干部年度考核挂钩。
6.青海省农村牧区饮水管理办法 篇六
来源: 颁布单位: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编辑:cllc01 添加日期:
2004-12-8 11:12:16
文件编号:青政办[2004]12号 颁布日期:2004-01-16 实施日期:
2004-01-16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工程管理 第三章 供水管理 第四章 水费计收管理 第五章 奖惩 第六章 附则
西宁市、各自治州人民政府,海东行署,省政府各委、办、厅、局:
省水利厅、省发展计划委员会制定的《青海省农村牧区人畜饮水工程运行管理办法(试行)》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00四年一月十六日
青海省农村牧区人畜饮水工程运行管理办法(试行)
(省水利厅、省计委)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我省农村牧区人畜饮水工程运行管理,确保农村牧区供水工程安全运行,充分发挥工程效益,改善农牧民群众生活用水,保证群众身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人畜饮水工程是指县以下的乡镇、集镇、村社等各类入户或集中式供给农牧民生活用水的供水工程设施(以下简称供水工程)。
第三条 水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辖区内的所有供水工程,负责工程规划、建设、管理和监督。
供水工程必须在优化水资源合理配置的基础上,搞好规划,实行水资源的统一管理、统一调配。任何单位、个人投资兴建的农村牧区供水工程,必须按照水行政主管部门对水资源管理的要求,报经县级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第四条 以国家和集体投资为主兴建的供水工程,应明晰产权,明确管理责任,建立健全管理机制。
由私人投资或股份制修建的供水工程,由业主负责管理。
分散型供水工程由受益农牧户负责管理。
第五条 供水工程水费标准以饮水保本、非饮水盈利的原则合理制定,凡因不缴纳水费或管理不善等原因造成供水困难的,应当加强管理,国家不再给予补助。
第六条 要积极推行供水工程管理制度改革,因地制宜确定管理方式,明确管理权限。采用专业管理机构和用水户协会有机结合的管理体制,骨干工程由县水利部门或专业机构管理,一般工程由用水户协会管理。
第二章 工程管理
第七条 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对辖区内的供水工程负责组建工程管理单位,明确管理职责,制定有效的管理办法。
管理单位要按照现代企业管理要求,建立以水养水的良性管理、运行机制,实行企业化管理,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第八条 供水工程可结合当地实际,因地制宜采取承包、租赁等多种形式,明确所有权,搞活运行管理权。实行承包、租赁等运行管理形式的供水工程,要依法签订合同,并由县级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接受地方水行政主管部门对合同执行情况的管理和监督。
第九条 供水工程要实行名册管理,对所解决的饮水困难工程建档立卡,并报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查。
第十条 供水管理单位所需管理人员应具有相应业务能力和一定工作经验的人员担任。
供水工程的定员应根据其供水规模确定。
第十一条 供水工程管理人员必须实行持证上岗,上岗前要进行岗前培训,并由县级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门对供水管理人员实行定期培训和考核。
供水工程管理人员每年进行一次体检,体检合格者方可上岗。
第十二条 为确保工程安全运行,根据《水法》及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由县级人民政府划定供水工程管理、保护范围和水源保护区。在供水工程水源保护区和管理范围内,兴建工程、建筑物及其它建设活动,必须首先报经县级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方可在其它部门办理相关手续,禁止在水源保护区和工程保护范围内堆放垃圾、排放污染物。
第十三条 供水工程管理单位要根据供水工程运行管理需要,制定完善的工程运行管理制度,健全岗位职责。
为保证供水工程的正常运行,工程管理人员应对供水管网定期进行检查维修。
第三章 供水管理
第十四条 供水工程实行计划供水,计量用水,有偿供水,超计划用水累进加价收费的原则,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节约用水的义务。
第十五条 供水工程入户的,由管理人员统一安装计量设施,所用计量设施必须是经过国家质量监督部门检验合格的产品,确保用水计量准确。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擅自改动、破坏、拆装供水设施和私自在供水管网上接水。
第十六条 供水管理单位要树立服务意识,搞好对用水户的服务工作,满足用水户对供水水量、水质的要求。
第十七条 供水水质必须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供水管理单位应请县级以上卫生防疫部门对供水水质进行定期检查和化验,确保供水安全。
第十八条 供水工程管理单位首先要保证项目批准实施范围内的供水需要,在不影响原供水区供水的情况下,可根据其供水能力,适当扩大供区范围,以充分发挥效益。
第十九条 工程管理单位应对供水管网及其附属设施进行巡查,加强工程的维修和养护,不得随意停止供水。由于维修、养护确需停止供水的,应提前通知用水户。
第四章 水费计收管理
第二十条 供水工程实行有偿供水,用水单位和用水户都应按规定向供水管理单位缴纳水费。
第二十一条 用水单位和个人,应在规定期限内缴纳水费,逾期不缴纳的,供水单位可每天加收2‰的滞纳金。超过一定期限仍不缴纳者,管理单位报水行政主管部门,由水行政主管部门作出限制供水或停止供水的决定。
第二十二条 供水工程成本水价构成主要包括:定编人员工资福利、管理费、材料费、折旧及大修理费、水资源费、动力费及其它费用。
第二十三条 供水工程水费计收标准:
(一)供水入户工程,按每立方米0.6~1.0元计收,无计量设施的,按每人每年10~12元计收,水费按月或季度征收;
(二)集中供水工程,按每人每年6~8元计收;
(三)牲畜饮水水费,按羊每只每年2元,猪每头每年8元,大牲畜每头(匹)每年8元计收。
第二十四条 供水工程的水费收入,要纳入财务管理,专户储存,专款专用,主要用于工程的维修养护、更新改造、管理人员工资、水源地保护、职工培训、宣传费等,年终决算,结转使用,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截留、挪用。
第二十五条 供水工程管理单位要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接受有关业务部门对水费收入、使用情况的检查和用水户的监督,并按规定及时向上级业务主管部门报送有关报表。每年对水费的征收、使用情况向用水户公示。
第二十六条 供水单位在每年收缴的水费总收入中,提留30%的资金建立工程的维修养护和岁修基金,并纳入专户储存,专款专用,结转使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平调和挪用。
第五章 奖惩
第二十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对在供水工程管理工作中作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奖励资金不得从项目建设资金中列支),并对该地区的供水工程项目在资金上给予支持;对工程管理不善,造成不能正常供水的地区,视情节核减工程建设资金。
第二十八条 对私自接水窃水者、不按时缴纳水费者,工程管理单位报上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由水行政主管部门作出停止供水或视情节轻重给予处罚的决定。对于私自拆迁、毁坏供水设施者,工程管理单位有权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并赔偿经济损失,情节严重者,可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第二十九条 供水管理人员玩忽职守、擅离岗位、违章操作造成经济损失的,贪污、挪用水费,伙同用水户营私舞弊窃水的,视其情节,由工程管理单位给予批评教育、罚款、开除等,对公共财产和群众利益造成重大损失的,依照有关法律,追究其法律责任。
第三十条 对造成供水工程水源污染、损坏的单位和个人,按照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由其负责治理水源地污染,恢复水源地原状,并赔偿经济损失,情节严重者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第三十一条 对故意破坏供水工程水源、投毒等触犯刑律的行为,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罚。
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二条 各地水行政主管部门可根据本办法规定,会同价格主管部门,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实施细则,并报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
第三十三条 本办法由省水利厅负责解释。
第三十四条 本办法自下发之日起执行。
由省水利厅、省发展计划委员会制定的《青海省农村牧区人畜饮水工程运行管理办法(试行)》已经省政府批准实施,这个办法对农村牧区人畜饮水工程水费计收标准作出了详细规定。
据了解,上述办法所称人畜饮水工程,是指县以下乡镇、集镇、村社等各类入户或集中式供给农牧民生活用水的供水工程设施(以下简称供水工程)。按规定,供水工程实行有偿供水,其成本水价构成包括定编人员工资福利、管理费、材料费、折旧及大修理费、水资源费、动力费和其他费用。供水工程水费计收标准分别为:
(一)供水入户工程,按每立方米0.6—1元计收,无计量设施的,按每人每年10—12元计收,水费按月或季度征收;
(二)集中供水工程,按每人每年6—8元计收;
7.农村牧区经营管理工作安排 篇七
近年来, 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 各级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对新农合的筹资标准不断提高。但由于公立医院改革步伐缓慢, 医疗费用不合理过快增长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加大了新农合基金的运行风险, 冲淡了各级政府不断提高的筹资带来的社会效益, 使新农合难以达到降低参合农牧民大病就医经济负担的目标, 农牧民的受益程度远没有达到预期水平, 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因此, 加强医疗费用控制已经成为新农合管理工作中急需解决的严峻问题。
一、新农合医疗费用持续增长的现状
1. 新农合医疗总费用增长过快
新农合基金有限, 医疗费用的不合理过快增长将增加新农合基金运行的风险系数。从近七年呼伦贝尔市新农合医疗费用支出情况可以看出, 由于参合农牧民不能理性利用定点医疗机构有效提供服务, 过度追求医疗服务质量, 定点医疗机构片面追求经济利益, 开大处方、滥检查等原因, 造成医疗费用增长过快。呼伦贝尔市新农合患者医疗总费用呈逐年大幅度增长趋势, 如图1所示。
2. 筹资水平增长幅度不能满足农牧民对医疗的服务需求
我国实行的新农合制度的指导思想是“低水平、广覆盖”。从2006年开始, 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都加大了投入, 但总体水平并不高。2006年呼伦贝尔市新农合市级筹集到的资金为3355. 56万元, 医疗总费用为5120万元; 2013年, 筹资总额虽然增加到25 884. 86万元, 但医疗总费用却高达40 813. 13万元, 筹资的增长幅度远远低于医疗总费用的增长幅度, 各级政府和参合农牧民共同筹集的新农合基金被过快增长的医疗费用所抵消, 严重影响了参合农牧民的受益水平, 具体如图2所示。
3. 医疗费用负担增长过快
随着新农合的进一步发展, 参合农牧民住院需求在大量释放, 患者在各级定点医院住院人数逐年增多, 目前仍有上升的趋势。在公立医院财政补偿体制改革路径不明确的情况下, 现行财政补偿政策促使公立医院不得不考虑自身的经济利益, 定点医疗机构利用医疗服务信息的不对称性, 出现诱导患者服务需求, 过度提供不必要的医疗服务的现象。主要表现为: 医疗机构过多使用高档检查仪器和设备, 开大处方药品。在效益分配机制的诱惑下, 临床医生多开检查项目、让病人反复检查及开大处方的问题不可避免, 不合理检查的直接表现是检查结果阴性率居高不下。另外, 不合理收费或乱收费、特殊材料费用等也是次均住院费用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 抵消了政府每年提高筹资水平增加的资金。次均住院费用越高, 住院费用的平均补偿率越低, 补偿后农牧民实际支付的医疗费用并没有明显减少, 新农合的最大受益者不是农牧民, 变成了定点医疗机构。呼伦贝尔市近七年新农合患者次均住院费用增长趋势如图3、表1所示:
4. 住院基金支出比例上升
住院基金支出是新农合基金支出的重要部分, 控制住院基金支出对确保新农合基金安全运行具有关键性作用。通过对2007 - 2013年新农合住院基金支出情况进行分析发现, 呼伦贝尔市新农合近七年住院基金总支出共增长近11倍, 平均年递增1. 7倍。次均费用的增长造成合作医疗基金的过度支出, 不仅增加了农牧民群众的医疗费用负担, 而且降低了合作医疗基金的社会效益。
二、定点医疗机构医疗费用上涨的原因分析
1. 客观方面
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 1) 由于人口控制政策长期效应的显现, 老龄人口迅速增长, 人口老龄化成为重要的社会问题, 老年人口常发的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消耗的医疗费用占医疗总费用的比重增大。
( 2)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 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加剧, 加上呼伦贝尔市特有的牧区、林区产业结构特点和气候寒冷因素, 使布鲁氏菌病、结核病、肝炎、肿瘤、精神疾病等发病率上升, 导致医疗服务需求急剧增长, 医疗费用上升。
( 3) 科技进步所带来的高精尖仪器设备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 一次性卫生材料的普及, 以及其他消费品价格的上扬, 拉动医疗费用总量的增长。
2. 主观方面
主要是由于体制性的原因造成政府部门监管不到位, 形成一系列不合理、不合规、不合法的费用上涨。
( 1) 随着医疗成本的升高和医疗服务的补偿机制不完善, 医院派生出不规范的医疗行为。一是医院从自身生存、发展出发, 走入开大处方、不合理滥用高档抗生素和贵重药品、大量使用基本药物目录外药品、重复检查、不合理使用高新技术设备、延长患者住院时间的误区, 造成医疗费用的过快增长。这种不合理提供医疗服务的现象导致合作医疗基金的低效使用, 造成资源浪费。二是医院的入不敷出, 促使医院内部层层包干经济指标, 实行各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 把医院的经济收入与医务人员个人利益挂钩, 在利益的驱动下, 医务人员会利用医疗服务信息的不对称性诱导患者需求、过度提供医疗服务, 从而推动医疗费用大幅度上升。三是由于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以及医务人员的价值取向错误, 重“业务收入”, 轻患者治愈水平, 出现了向患者分解收费、重复收费、巧立名目乱收费、利用职权开“搭车”药、收药品回扣及串换药品等现象, 造成医疗费用的不正常上升。
( 2) 由于监管稽核不到位, 加上医务人员工作责任心和职业道德缺失, 造成对参合农牧民补偿不合理, 损害了新农合基金的公共利益。主要体现在:参合患者住院后医生顺从其不合理需求, 如改写病历、虚挂住院病人、造假病历; 医务人员不认真检验参合证, 随意登记诊治或为冒名就医者提供方便;把《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基本药物目录》外的药品、不予报销的医用耗材及治疗项目等纳入补助范围; 串换药品报销, 把《目录》外的用药在清单中改成可报药品; 将不属于新农合补偿范围内的诊治项目通过弄虚作假后报销等等。有的不法分子甚至采取私造假病历、假发票、虚开发票等手段骗取新农合基金。这些问题导致了新农合基金的流失, 损害了其他参合农牧民的合法权益, 损害了政府监管部门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
三、定点医疗机构费用控制的原则
1. 新农合政策管理与医疗行为管理相结合
通过贯彻国家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的方针政策, 加强定点医疗机构规范化管理。在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管理上, 重点是监管合作医疗基金的合理使用, 确保参合农牧民的合法利益, 保障新农合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客观上要求新农合管理机构必须加强制度建设, 从各个环节介入, 采取与定点医疗机构签署合同约束的办法, 促进定点医疗机构规范服务行为。新农合政策管理与加强定点医疗机构行政管理相结合是规范定点医疗机构服务行为的有效举措。
2. 制度管理、机制激励和法律约束相结合
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的费用控制要采用制度管理、机制激励和法律约束相结合来统筹实施。在制度管理方面, 主要的手段是从规范定点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行为入手, 加大基本用药目录、诊疗规范及日常的检查、监督及管理力度; 机制激励是引进竞争机制, 采取择优选择定点医疗机构, 允许病人在确定的定点医疗机构中自由选择, 形成定点医疗机构之间互相竞争的态势, 提高定点医疗机构的服务质量和效率; 法律约束是严格依照新农合管理办法的规定, 通过合同的方式使医疗服务机构、患者的行为得以规范。
3. 日常信息化管理与现场稽查相结合
建立完善的新农合医疗管理信息系统, 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对新农合医疗服务进行及时的监管。由于新农合对定点医疗机构有效管理的复杂性, 在对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进行信息化管理的同时, 还要加强现场稽查, 对合作医疗服务进行有效监督, 确保新农合政策得以全面贯彻落实, 合作医疗服务行为不断规范。
4. 专门管理、行政管理和社会监督相结合
新农合经办机构作为新农合的专门管理机构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管作用, 但还是不能完全代替政府的行政管理。因此卫生、财政、审计等政府职能部门应该定期或不定期对定点医疗机构的医疗行为进行监督检查。通过监管, 促进定点医疗机构增强费用控制意识, 加强机构内部管理, 规范服务行为, 提高服务质量。
四、定点医疗机构费用控制的建议
1. 对医疗机构实行严格的定点制度
新农合管理机构要派出专门人员, 采取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方式, 对提供医疗服务的医疗机构实行资格认定和审查制度。对已经取得服务资格认定的定点医疗机构, 如在检查中一经发现违规行为, 要坚决取消其定点资格。通过建立健全定点医疗机构进出机制, 促进医疗机构间的合理竞争, 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控制费用水平。
2. 加快支付方式改革
加快支付方式改革已经成为目前控制医疗费用增长的一个重要途径。首先, 做好定点医疗机构引导、监管工作, 通过建立医疗机构信用等级制度, 引导定点医疗机构自我约束医疗费用的过快增长;其次, 建立医疗费用监督系统, 以及时查询、了解各定点医疗机构分项医疗费用、药费比例、平均住院日等有关指标, 对于不合理的医疗费用, 通过提醒、警示以及拒付的方式, 达到有效控制医疗费用过快增长的目的。
3. 探索适合地区实际的医疗费用支付方式
目前, 对医疗机构费用的支付方式正从后付式向预付制、从按服务项目付费向按病种定额支付的方向发展。各种支付方式都有各自的优缺点, 没有一种支付方式是完美的。因此不宜采取“一刀切”的办法, 要密切结合实际, 综合采取几种不同的基本支付方式, 最大可能地消除其负面效应, 发挥其优点, 才是最佳方法。目前, 各地比较广泛实行的是按服务项目付费, 即后付费制度。这种制度难以有效控制医疗费用。因此, 要根据各地区实际情况, 选择适宜的综合支付方式, 这样可以有效控制医疗费用。2013年, 呼伦贝尔市在住院支付方式上实行按病种付费和平均住院费制度, 医疗费用同期相比下降了20% , 对控制医疗机构的医疗费用起到了较明显的效果。
4. 加强审核监督, 对医疗行为实行考评制度
对定点医疗机构的审核监督是控制费用的重要环节。2013年, 呼伦贝尔市出台了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系统地规范了新农合管理部门、经办机构、定点医疗机构和参合人员的行为。如: 对定点医疗机构采取病例医嘱的抽查核对、大额费用重点稽查、网上审核、现场审核相结合等多种方式, 加大对定点医疗机构的费用审核力度。同时结合对医疗机构服务质量的审核, 很好地促进了医疗服务质量的提高, 有效控制了费用的不合理增长。
5. 适当提高医疗服务价格, 体现医生的技术劳务价值
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的制定和修订必须充分体现医务人员的技术劳务价值, 提高技术劳务价值在医疗服务价格中所占比重, 将技术培养费纳入成本核算。要注重提高手术费、诊疗费、护理费、普通挂号费、专家费等能够反映医务人员劳动量和技术水平的医疗服务价格, 通过提高医疗技术的劳务价格, 使医务人员的劳动价值得以体现, 从而扭转在当前医疗机构财政补偿机制不合理情况下的医务人员价值观取向。
6. 规范诊疗行为, 促进合理用药、合理诊疗
8.论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重点和根本 篇八
(一)从“三农三牧”问题的本质说起
我们研究问题要抓住问题的本质。笔者认为,农牧业、农村牧区和农牧民问题,本质上是人与土地、人与草场的关系问题。人与土地和草场的关系,表现为利用土地和草场,从事农业和畜牧业生产,以满足人的需要。纵观农业和畜牧业发展历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口越来越多,人的需要不断扩大,而耕地却不断减少、草场退化沙化,土地和草场的产出难以满足人的需要。用什么思路、采取什么措施处理人与土地和草场的关系,取决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取决于人们的认识水平,取决于一定的历史条件。
当今,解决人与土地和草场的关系,要着眼于寻求土地和草场的产出量与人的需求量的平衡,既要提高土地和草场的产出量,又要减少对土地和草场的需求量。提高土地和草场的产出量,其途径是发展现代农牧业,提高土地和草场产出率。减少对土地和草场的需求量,其途径是转移农村牧区人口,从事非农非牧产业。在人与土地和草场这对矛盾中,人始终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解决人与土地和草场的关系,既要提高人利用土地和草场的能力,又要提高人不依赖土地和草场的能力。两种能力的提高,都要求我们大力培养新型农牧民。这既是发展现代农牧业、建设新农村新牧区的条件,更是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重要目标。所以,发展现代农牧业是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重点,培养新型农牧民是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根本。
(二)现代农牧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现代农牧业与现代工业、现代城市一样,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发展现代农牧业是农牧业由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过渡的过程。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需要以现代农牧业为基础,发展现代农牧业又必须以科技进步和工业体系的完善为前提。在现代工业、现代城市与现代农牧业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对应关系、依存关系,现代农牧业建设既不能长期滞后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又不能超越和脱离工业化、城镇化的客观条件。目前,我区同全国一样,总体上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和实行工业反哺农牧业、城市支持农村牧区的条件基本具备,发展现代农牧业有了相应基础。
(三)发展现代农牧业的思路
发展现代农牧业,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牧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牧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牧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牧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牧业,用培养新型农牧民发展农牧业,提高农牧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和草场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牧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牧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这 “六个用”是建设现代农牧业总的思路,也是其内涵和建设内容。“三个提高”是发展现代农牧业的目标,也是现代农牧业建设从量变到质变的结果。
(四)产业化是现代农牧业的基本经营形态
从发展现代农牧业思路六个方面的内在关系看,笔者认为,用现代经营形式即产业化经营推进农牧业,是现代农牧业发展的基本形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牧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牧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牧业,是产业化经营的物质条件、技术支撑和产业载体;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牧业,是产业化经营的必然要求;用培养新型农牧民发展农牧业,是发挥产业化经营主体的作用。其相互之间的关系说明,产业化经营是发展现代农牧业的方向,是发展现代农牧业的切入点。新型农牧民是推进产业化经营的主体之一,必须高度重视新型农牧民的培养。
(五)发展现代农牧业是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首要任务
发展现代农牧业与新农村新牧区建设两者实质上是一个问题,是从属关系。发展现代农牧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题中之义,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首要任务,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重点,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产业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与发展现代农牧业是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我们在思想认识上和实际工作中绝不能把两者割裂开来。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必须从发展现代农牧业上切入,必须首先抓好现代农牧业建设。
二、现代农牧业离我们有多远
(一)内蒙古农牧业在全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内蒙古是国家重要的农畜产品生产基地,是国家13个粮食主产区之一,也是其中三个人均粮食产量超千斤的省份之一。同时,我区又是全国5大牧区之一,草原畜牧业的基本经营制度、经营管理水平、产业化程度、草原生态保护和草场利用建设制度等,在全国都处于领先地位。我区农畜产品若干驰名品牌在国内市场占有很大份额,已成为提高内蒙古知名度的重要媒介。内蒙古草原是国家北方重要生态屏障,在国家生态安全中居于重要地位。
(二)内蒙古农牧业发展的优势
一是产量不断增加。2006年,我区粮食总产量达到341亿斤,亩产达到520斤,创历史新高,实现了自1985年以来粮食产量首次连续3年持续增长。2006年牧业年度我区牲畜头数达到11051.5万头(只),肉类产量达到257万吨,牛奶产量达到880万吨,均创历史新高。二是结构进一步优化。畜牧业占第一产业的比重达到50%,农区畜牧业占畜牧业的比重达到70%,优质、高产、高效农作物占种植业的比重达到52.6%。三是产业化经营稳步推进。销售收入过亿元的龙头企业有120户、过百万元的有1820户,鲜奶年加工能力达到760万吨,肉类加工能力达到200万吨,农畜产品加工企业销售收入达到1159亿元,完成增加值356亿元,利润达到90.5亿元。四是品牌优势显著。伊利、蒙牛、鄂尔多斯等驰名品牌始终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全区无公害农畜水产品达到900个,产值达到65亿元;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产品达到424个,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面积达到2912万亩;有机食品产品达到145个。五是农牧业科技水平显著提高。农牧业科技入户工程辐射带动农牧民24万户,免费测土1000万亩,农业保护性耕作面积700万亩,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5%、牲畜改良比重达93.2%。农业机械化不断发展,全区综合机械化率达到57.7%。六是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取得明显成效。草原建设总规模达到13964.3万亩,围栏面积达到8363万亩,禁牧休牧面积达到6.5亿亩,划区轮牧面积达到0.7亿亩。
(三)差距就是发展的潜力
内蒙古地域辽阔,各地在气候状况、水资源情况、土地质量、草原类型等方面差异很大,农牧业发展的自然条件很不平衡。我区农牧业发展的差距在于:农村牧区基础设施特别是农田草场水利设施建设滞后,农牧业生产条件差,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低;农牧业增长方式粗放,土地和草场产出率、资源利用率低,单位面积产量低,2005年,我区粮食总产量排在国家13个粮食主产区的第13位、单产排在第12位;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工作薄弱,农牧业科技含量低,农牧业信息化和机械化程度差,农牧业劳动生产率低;农牧民与龙头企业之间的市场主体地位不平等,没有形成基地农牧户分享产业化经营加工、营销环节利益的有效机制,农牧业和农牧民组织化程度低;农村牧区贫困面依然比较大,富裕群体与贫困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很大,贫困人口的生活水平很低;生态环境依然比较脆弱,在整体上远未建立保护生态环境的体制机制,可持续发展能力低。
(四)内蒙古发展现代农牧业正当其时
发展现代农牧业是一个过程,而且是一个长期演进的过程。各地的起点有差别,进程有快慢,水平有高低,方式有不同,但无论是条件好的地方还是条件差的地方,都应该善于把握机遇,积极努力,在发展现代农牧业中有所作为。我们在认识上绝不能有现代农牧业离我们还很远,现在我们还谈不上发展现代农牧业之类的想法。多年来,我区农牧业的发展已经奠定了比较坚实的基础,存在的差距和问题是前进中的问题。只有发展现代农牧业,才能缩小这些差距,解决存在的问题。我区建设现代农牧业正当其时。从总体上讲,只有积极发展现代农牧业,才谈得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只有积极发展现代农牧业,才能增加农牧民收入;只有积极发展现代农牧业,才能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只有积极发展现代农牧业,才能夯实新农村新牧区的产业基础。
三、产业化是现代农牧业的经营形式
(一)发展现代农牧业要从产业化经营入手
按照“六个用”的思路发展现代农牧业,必须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牧业,从农牧业产业化入手。笔者认为,产业化经营的核心是实现农畜产品增值。推进产业化经营,要大力调整农牧业结构,大力健全产业化三要素。
调整农业结构,要按照产业化经营的要求,适应市场需求,适应龙头企业加工的需要,着眼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分析优势劣势,突出当地特色,培育主导产业。处理好现实优势与潜在优势的关系、当前生产与长远发展的关系、种植业与养殖业的关系、主导产品与多元发展的关系。
调整畜牧业结构,要按照产业化经营的要求,一是调整畜种结构,以适应龙头企业加工的需求;二是调整品种结构,推进品种改良,以改善产品质量;三是调整畜群结构,合理搭配基础母畜、后备母畜、种公畜比例。通过抓好三个层面的调整,加快畜群周转,提高出栏率,减轻草场压力,提高经济效益。
(二)推进产业化经营就要大力健全产业化三要素
产业化三要素是指龙头企业、产业基地、农牧民合作组织。完善现代农牧业的经营形式,产业化三要素缺一不可。
龙头企业是产业化经营的关键,是引导农牧民发展现代农牧业的重要带动力量。农畜产品的加工增值和营销增值只有通过龙头企业才能实现,龙头企业必须具备加工增值、营销增值的能力,必须承担让农牧民“利益共享”的责任和义务。2006年,我区销售收入过百万元的龙头企业达到1820户、过亿元的龙头企业达到120户。但目前多数龙头企业还没有建立起与农牧民“利益共享”的有效机制。要引导龙头企业逐步建立健全与产业基地和农牧民合作组织“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
产业基地是产业化经营的基础,是实行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的载体。产业基地的意义在于其生产的农畜产品要满足龙头企业加工和营销的需求。建立产业基地,其途径只能是农牧业结构调整,能不能建立起适应龙头企业需求的产业基地,取决于农牧业结构调整的成效。建立产业基地,要提高农牧业设施装备水平,加强水利建设、能源建设、公路建设、耕地和草场质量建设;要提高农牧业科技进步水平,加快建立完善农牧科教结合的体制机制、农牧业科技进村入户制度,加快发展农牧业机械化、信息化建设。目前,我区各类产业基地的覆盖面不广,生产规模小,基础设施差,科技含量低。2006年,我区农畜产品加工能力过剩35%,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产业基地建设还不能适应龙头企业的需求。要加大建设力度,使各类产业基地逐步达到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社会化的要求。
农牧民合作组织是农牧民取得市场主体平等地位的组织形式,是产业化经营的纽带。龙头企业与产业基地是相互依托、相互促进的关系,谁也离不开谁。这种关系靠农牧民合作组织这条纽带来联结。合作组织是农牧民实现“利益共享”、持续增收的组织保证,是农牧民维护自己的权益、实现自己利益的前提。发展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有利于完善农村牧区基本经营制度,有利于维护农牧民的合法经济权益,有利于延长农牧业产业链,有利于促进农牧业规模经营,有利于经营能手与贫困户优势互补、共同富裕,有利于提高农牧民的自我服务、自我发展能力。实践证明,农牧民合作组织与龙头企业之间只有形成利益联结的紧密性关系,农牧民才能实现“利益共享”、持续稳定增收。目前,我区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3018个,成员55.1万人,辐射带动农户84万户;牧民专业合作组织362个,辐射带动牧户1.7万户。我区农牧民组织化还处于探索起步阶段,数量少,规范差,能力低,作用有限。为此,要进一步加强领导,积极引导,健全其内部治理机制,加大扶持力度,使之健康发展。
四、现代畜牧业的前提是人与草原和谐相处
(一)人与草原和谐相处是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
草原生态的多种重要功能和保护草原生态的全局性、战略性重大意义,已经被历史和实践证明。坚持人与草原和谐相处,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牧区,发展现代畜牧业,必须把人与草原和谐相处作为基本前提。没有这个基本前提,建设社会主义新牧区,发展现代畜牧业,都无从谈起。近年来,我区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工作取得显著成绩,草原建设总规模达到13964.3万亩,退牧还草面积4000万亩,禁牧、休牧、轮牧面积达到72000万亩,但草原生态环境依然比较脆弱,还没有建立起草原生态保护建设的体制机制。发展现代畜牧业,实现人与草原和谐相处,必须坚持“保护优先,加强建设,科学利用,依法管理”的方针,必须实行草畜平衡制度和草场“三牧”制度。
(二)坚持“保护优先,加强建设,科学利用,依法管理”的方针
保护优先,就是把保护草原生态环境放在首要位置,实现人与草原和谐相处,可持续利用,永续利用,是科学发展的理念。保护优先,还是利用优先,这是对草原生态截然不同的两种理念。保护优先是一条总原则,要贯穿于建设、利用、管理的各个环节。保护优先,就要划分生态功能区,对草场分类确定利用强度;对退化沙化草场实行禁牧,使草原得到自然恢复;对已经丧失人畜生存基本条件的地区实施生态移民。
加强建设,是为了恢复草原生态而采取的一种积极保护措施。加强建设,就是推进草场围栏化,实行人工种草、飞播牧草、轮刈、切根、补播等措施,提高草原植被覆盖度。在水资源和土壤、气候条件具备的地区,因地制宜地开辟建设高产饲草料基地,提高草原产草量。
科学利用,就是在避免草原退化、沙化的前提下适度利用,对草场的利用方式要有利于保护草原生态,有利于植被恢复,有利于永续利用。实行草场的春季休牧、划区轮牧以及牲畜放养与舍饲相结合,都是科学利用的有效形式。
依法管理,就是依法保持人与草原和谐相处,逐步做到依法保护、依法建设、依法利用,逐步实现人与草原和谐相处制度化、法制化。
开辟建设高产饲草料基地,是指在具备水源、土壤、电力等条件的地区开辟水浇地,种植青贮玉米、苜蓿等作物的高产饲草料基地。在有条件的地方适度开发建设饲草料基地,努力提高基地饲草料产量,作为天然草原产草量的补充,是推行草畜平衡制度和草场“三牧”制度的必要条件。建设饲草料基地,发挥饲草料基地作用,关键是选择具备条件的地区、增加开发建设的投入、建立有效的生产经营体制机制、掌握增产高产的技术技能。
(三)实行严格的草畜平衡制度和草场“三牧”制度
草畜平衡指的是草场的产草量与草场所载牲畜数量的平衡。彻底改变超载过牧,有效保护草原生态,必须实行严格的草畜平衡制度。从本质上讲,草场所载牲畜数量过多是由牧区的人口过多造成的。实行草畜平衡制度,有利于促进牧区人口转移。如同农区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一样,牧区必须实行最严格的草畜平衡制度,这是围封转移战略的一项重要制度,也是牧区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必然选择。实行草畜平衡制度的关键是对牧民的草场进行产草量监测,以确定合理载畜量。
草场“三牧”制度是指禁牧、休牧、轮牧。因地制宜地实行禁牧、休牧、轮牧,是保护草原生态、增加草场产草量、提高草场利用率、提高畜牧业经济效益的最有效措施。对草场退化沙化,已经失去人和牲畜生存发展基本条件的地区,要实行禁牧,依靠大自然的修复功能恢复生态。对用来放养牲畜的草场,都要实行春季休牧,保护青草发芽期生长。在春季休牧的基础上划区轮牧,以达到均衡持续利用草场。实行禁牧的关键是妥善安置禁牧区牧民的生产生活。实行休牧的关键是提供休牧期草料补贴。实行轮牧的关键是对草场合理划区和进行配套的围栏、水源建设。
五、培养新型农牧民是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根本
(一)什么是新型农牧民
建设新农村新牧区,发展现代农牧业,和其他事业一样,关键在人。千百万农牧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的主体,是发展现代农牧业的主体,没有高素质的新型农牧民,建设新农村新牧区、发展现代农牧业都无从谈起。只有培养造就千百万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牧民,才能形成持续推动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和发展现代农牧业的智慧和力量的源泉。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牧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根本。那么,什么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牧民呢?
笔者理解,有文化的农牧民有较强的学习意识、自主观念和自强精神,常读书看报,了解党的政策,接受新事物快,勤俭持家、文明生活,家庭和睦、邻里和谐,讲究卫生、爱护环境。懂技术的农牧民有较强的科技意识、效益观念和创新精神,积极参加职业技术培训,有较高生产技能,掌握一两项先进适用技术,主要生产环节使用机械,生产效率效益较高。会经营的农牧民有较强市场意识、法制观念和合作精神,参加产业化经营,加入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有一定管理能力,勤奋劳动、算账生产,家庭收入来源多元化,收入水平能够持续稳定提高。
(二)培养新型农牧民是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重要目标
目前,我区农牧民的综合素质与建设新农村新牧区、发展现代农牧业的要求还很不适应。大量低文化素质人口集中在农村牧区,直接制约了农牧业的发展、农村牧区的进步和农牧业生产方式的变革;而农村牧区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的长期严重缺失,大大制约了农村牧区人口整体素质的提高。各级政府的责任,就是立足于提高农牧民的综合素质,解决好义务教育、新型合作医疗、农村牧区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问题。28年的农村牧区改革发展实践证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牧区生产力已经越来越依赖于农村牧区人口素质的提高。人是生产力发展中最能动的因素。提高农村牧区人口素质,培养新型农牧民,增强农牧民自我发展能力,不仅关系到现代农牧业建设的成败和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全局,其本身就是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一项重要目标。当前,我区和全国一样,已具备了为农牧民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条件。事实上,基本公共服务首先不是一个资金问题,而是一个发展理念转变问题,一个制度安排问题。应当尽快打破城乡二元的公共服务体制安排,建立健全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
(三)培养新型农牧民应坚持全员性、针对性、长期性、公益性原则
坚持全员性,就是要扩大教育培训的覆盖面;坚持针对性,就是要分类施教;坚持长期性,就是把新型农牧民教育培训纳入国民教育体系,长期坚持下去;坚持公益性,就是对所有农牧民提供免费教育培训。
六、转移人口是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一)农村牧区人口由农牧业向非农牧业转移是一个大趋势
这个转移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一个规律性现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没有大批农村牧区人口的转移就业,就不可能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成功,也不可能有现代农牧业建设的成功。问题的焦点在于,是创造条件、积极引导、有序转移,还是盲目处事、被动应付、无序流动;是改革体制、创新机制、促进转移,还是因循守旧、歧视排斥、妨碍转移。问题的核心在于,必须使转移的人口有愿望转移,有能力转移,有产业和岗位转移,在新的产业、新的岗位上能适应、能增收、能致富。使转移的人口具备这些能力,这是培养新型农牧民的题中应有之义。
(二)坚持“立足就业优先,发展城镇经济,提高就业能力,促进人口转移”的方针
立足就业优先,就是把顺利实现就业置于减少和转移农村牧区人口的优先地位;发展城镇经济,就是着眼于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民营经济。统筹城乡发展,其要义也在于此;提高就业能力,就是把转移就业培训工作作为减少和转移农村牧区人口的关键环节来抓好。要坚持全员性、针对性、长期性、公益性原则,优化配置教育资源,大力发展农牧民职业技术教育;促进人口转移,就是用政策激励、制度保障农村牧区人口转移。
(三)创新农村牧区人口转移就业的体制机制
创新体制机制的出发点是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不是要把农村牧区建设成为城市,而是注重社会公平,保证公民的基本权利,在基本政策、制度、体制上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
逐步发展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事业,为广大农牧民提供与市民平等的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社保等基本公共服务,让广大农牧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基本政策和制度。在户籍制度、就业政策、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子女就学等方面实行城乡统一的政策,将城市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向农村牧区延伸,建立农村牧区社会保障体系,特别是建立健全农牧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006年,我区享受农村牧区低保的特困群众42.75万人,发放低保金1.69亿元,人均年救助标准397元。今后要提高补助标准,扩大保障范围,应保尽保,使之制度化。
(四)结论:没有新型农牧民,就没有现代农牧业;没有现代农牧业,就没有新农村新牧区
统筹城乡发展,坚持以工补农、以城带乡,以发展现代农牧业为重点,大力推进产业化经营,以培养新型农牧民为根本,大力发展农牧民素质教育,促进农牧民持续较快增收,这是推进内蒙古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基本途径。
【农村牧区经营管理工作安排】推荐阅读:
阿左旗旗农村牧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工作会议上的讲话07-23
突出牧区特色06-28
牧区水利建设06-24
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总结07-15
农村垃圾管理工作进展情况11-04
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总结08-04
农村工作指导员管理考核办法(试行)09-13
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管理工作总结07-26
围绕新农村建设做好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工作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