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传记作文

2024-06-28

奶奶传记作文(精选10篇)

1.奶奶传记作文 篇一

我的奶奶是老党员了,前几天,她向我借一本书,叫《红旗闪耀虹川》,一激动,便给我讲起来她从前的故事。

早在她上学时,是“大饥荒”,邻居亲戚都饿死了,于是她就努力读书,立志成为一个为人民群众服务的人。

但世事难料,当她长大时,她父母便因胃病纷纷走了。

后来,奶奶就成了一名共产党员。她回忆到那时,不知怎的,眼泪就流了出来。

1983年她成了妇女主任,一直兢兢业业,深受人民爱戴。

有一次,一个妇女浑身是血地跑来,一见到奶奶就哭了,过了好一会儿,才稳定好情绪。“怎么了?”奶奶用手擦了擦妇女的泪水,问道。

“我老公他每天拿铁棒砸我头,用脚踩我。”说着说着,就哽咽了。

“走!”奶奶顶着滂沱大雨,拉着这位妇女的手,“找他理论去,这是家暴!”血红色的雨水落在地上,显得格外恐怖。

“就……就这了。”妇女指了指一栋豪宅,手上满是伤痕。

奶奶走ben了这间豪宅,按了按门铃,没人应,只能等。终于有人出来了,是一个中年男子,眉毛粗得像管子一样,“你吵到老子了,道歉!”正是那位妇女的老公,嚣张道。

奶奶说:“请你配合我的工作。”

中年男子突然推了奶奶一下,说:“我当你是谁啊!原来是条子,你走,我不追究你责任,否则,嘿嘿……我找你麻烦!”

妇女连忙扶起奶奶,说:“她不是警察,她是妇女主任!”

中年男子愣住了,又哈哈大笑:“哦,好大的官威呀!”

奶奶说:“看来,只能公了了。”于是身后出现警察,立刻把中年男子擒住。

后来我才知道,中年男子被判了5年刑,奶奶也正因为这件事情,受到了村里的表扬,成为了村委副书记。

退休后,奶奶就买了一栋房子,用来出租。因为奶奶以前常为人民服务,所以生意络绎不绝。虽到晚年,但群众需要她,她总会挺身而出,担下重任。

奶奶为党与国家奉献了一切,她热爱党、国家与人民。她说,她希望下一代能像她那样,热爱祖国,为祖国做出贡献。

2.奶奶传记作文 篇二

当前传记类文言文教学的教学目标:1、掌握文言知识,如实虚词、活用、特殊句式(重点);2、体会语言行动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正确评价历史人物(难点)。高考文言文题型为选择题和翻译,选择题是对字词和文意的考查。从表面上看,传记类的教学目标与高考考查是相契合的。实际上,当前的教学在降低难度,传记类文言文考查的难度远远超过了教学的难度。教学目标的重难点是直奔着考试题目去的,也就是考什么讲什么,没有真正领会命题人隐性考查的意图。当前一般采用串讲法、四个课时,四个课时主要是对陈述性知识的认知。

梁启超《作文入门》中提出,传记类文言文教学要讲一类文章的理法和原则。以一类应万变,打破单一、割裂的篇章教学。理法分析,就是要让学生明白记人之文区别于记事之文、传记区别游记的普遍规律,而不是变换篇章纯粹的文言字词教学。突出人物个性的原则。大事固可表见本人,小事也可看出本人的人格——以小见大;借他人烘托。落实到技术性层面就是三个注意点:背景、个性、他心。同时,传记类教学的重难点是关注传主与作者、传主与历史的关系。重视传主与作者,才能深入到人物的感情世界;重视传主与历史,才能领会古代文化的魅力。

将梁启超《作文入门》中的教学法与当前文言文传记类教学的现状比较,可以清晰的看到当下文言文教学的误区。教学的重难点只停留在字词教学、人物形象评价是远远不够的,还应深入到传主、作者、历史、文化的层面。而对文章理法的把握可以从纯粹的文言知识跳出来,重新审视学习目标。要不要进行文言字词教学呢?梁启超先生的讲述,是建立在对文言文相对熟练的情况下的。因时代的局限,语文课标提出以文言字词基础为前提,是十分必要的。但“文”与“言”偏向任何一边都是极端的,“文”要以“言”为基础。

《作文入门》对高中传记类文言文教学的启示有:

(1)精讲知识常积累。教师要从过分看重古汉语词汇、语法教学,忽略文本“人文内涵”,割裂作品完整性的字词教学中挣脱出来。结合文本的语境,选择最恰当而经典的示例精讲知识。要花时间指导学生在学习中积累,在积累后应用。教师要拿出专门的时间,量化文言知识积累,安排不同形式的练习和复习。

(2)重视单元导读,明确理法。单元导读是语文教学的起点,这就明确要讲述理法的主题。将理法反复渗透到具体的篇章教学当中,不断重复与深入。人教版必修四传记单元导读规定:要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把握人物身上的闪光之处,体会作者对笔下人物的感情倾向,体味文章的风格与韵味。传记单元《廉颇蔺相如传》《苏武传》《张衡传》三篇课文的理法是传记类文体的特征。

(3)文言文教学与阅读教学、作文教学的自由打通。语文课标要求:学习传记塑造人物形象的各种创作手法,指导学生尝试人物传记的写作,在写作中提高叙述、描写、抒情和议论等表达能力。例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写蔺相如专写他两件大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突出人物的敏捷、强毅;廉颇则不记赫赫战功,记如何与蔺相如怄气,如何负荆请罪,用几件小事表现一位忠诚军人气量小却识大体。这些对于指导学生如何写人是十分生动的教学材料。在对传记文学鉴赏的时候,使学生明白作者是怎么写的,如何选择材料突出人物,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文言文教学是对经典的传承,梁启超《作文入门》中的教学方法与理念对高中传记类文言文教学的启示是不容忽视的。

3.我的奶奶传记作文300字 篇三

奶奶的.小脚走路不方便,不能去地里干农活,可是在家里晒花椒、剥玉米、摘花生、洗衣做饭样样能干。奶奶摘花生的速度可快了,一颗花生,一把就能全部摘下来,我一棵还没摘完,奶奶已经摘完好多棵了。

奶奶还在自家种了一个小菜园。里面有黄瓜、西红柿、丝瓜、云豆、辣椒等等。奶奶每天都精心给它们施肥、培土、浇水,不出大门、不用花钱就能吃上新鲜水灵的蔬菜。菜园周围是各种各样的花。每次回家,一进大门扑面而来的是鲜花的清香,映入眼帘的是五颜六色的鲜花,让奶奶的小院充满生机。

4.人物传记作文 篇四

《林肯传》,比我想象中要薄,但确实是本不错的书。

一是故事性比较强。以往读过的为数不多的人物传记,总试图大而全的涵盖下人物的点滴小事,但结果给读者的印象往往是些零星的记忆。而卡耐基写的这本传记则以林肯的出生、婚姻、仕途为主线,突出人物性格,使林肯这一形象立了起来。

二是该书以篇章细分,比较适合零存整取式阅读,所以也就很能避免前读后忘的尴尬。说起林肯,凡是稍微由点历史常识的人都听说过。印象里他应该是那种形象高大、谈吐幽默,极具人格魅力的人。但是让我大跌眼镜的是,现实中的林肯却是那么的懦弱。大而言之,命运;小而说之自己的终身大事都不能做主。这样的人怎么会成为美国历史上极具影响力的总统呢?无怪乎在南北战争中林肯频繁换帅,面临不信任案,又让战火多燃烧了2年……是林肯那个凶蛮的夫人把他“逼”上了政界的辉煌?是政界的私人恩怨阴差阳错的使林肯成为了美国第16届总统?是李将军的骄傲冒进造成了南方军的失败?是北方军的胜利保住了林肯的地位?是美国历史上唯一的这场内战成就了林肯的名声?我想或许正如那篇当年没人在意的盖茨堡“擦不亮”,许多在当时今世看上去微不足道的事情人物,有时却能在历史的坐标轴上找到属于自己的永恒地位。当然,我想现实中的林肯绝不是一无是处的。比如他刻苦、博学、幽默、善辩。历史教科书上林肯形象的高大化兴许就是因着南北战争的重要意义。可是如果美国不是现在的美国,林肯又能在历史的恒河中留下多少印迹呢?正如他常念到的诗:人啊,你有什么可骄傲的?平凡如浪花一朵。但即便平凡,也请追逐精彩,哪怕只是短暂的一瞬。兴许在一千年以后,你成为了某书中的主角。因为,历史用故事记载才传奇。好习惯成就好人生作文规划人生作文800字规划人生作文

5.初二传记作文 篇五

母亲平凡一生,刚过四十,便安居在安静的小城中,怀抱温暖的小窝,过着闲适的生活。

母亲和当时那个年代的很多人一样,从山区走出来,目睹了这个时代迅速发展的一切。她是土生土长的湘潭人,还有一个从小到大相互扶持的妹妹。 母亲对教科书并没有多喜欢,但她也知道只有读书才能改变命运,所以他不惜从山区跑到小镇边缘去上学,

母亲说当时她每天都得步行很远,穿过一环接一环的山道去上学,每次刚出家门天还是黑的,山路两旁的杂草中,蛇、黄鼠狼、野兔什么动物都可能有,她就每天在恐惧

担忧中穿梭于家与学校之间。山路的危险是未知的,他的未来更是毫无定数的。 念完高中后母亲来到了城里定居,在这里找了一份低薪工作,于是从一个平凡的学生,成为一名平凡的工作者。十七八岁的母亲,青涩懵懂,与妹妹住在出租公寓里,

站了一天的班后,回到家,一间房,两个人,一张桌,两道菜便结束了一天的生活。一碗芽白菜,一碗辣椒是当时最常见的晚餐。

在母亲的省吃俭用下,我出生在一个极为舒适的环境中,丰衣足食、家庭美满,母亲曾打趣地说她的前半辈子都是在为我的出生做铺垫,而她口中的“后半辈子”他也不曾多提。

6.传记专题同步训练 篇六

七十年代中期,当曾宪梓创立金利采,在香港站稳脚跟,开始可以不用为一日三餐而四处奔波时,他首先想到的是,该是为祖国、为家乡做一些有益事情的时候了。

于是,曾宪梓以投石问路的方式向家乡梅县的华侨大厦赠送了两部汽车。

那一天,曾宪梓怀着激动的心情,返回阔别多年的故乡,并受到故乡人民的热烈欢迎。

当曾究梓怀着复杂的心情,看到经历文化大革命后的学校已变得破烂不堪,教室的桌椅板凳只剩下三只脚,足球场早已荒废用来种番薯,乡间学校的数目还不及解放的时候多时,忍不住热泪盈眶;曾宪梓想到自己深受祖国培育之恩,但却未能留在国内参加建设,心里更是觉得十分难受。一种儿子对深爱的母亲未尽天职的惭愧之情油然而生。

曾宪梓从此更加坚定了自己一定要努力从商、一定要继续节衣省食的信念。他渴望创造和积累更多更大的财富,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以男一种方式,为他的祖国,他的家乡作出应有的贡献。

虽然这时候,曾宪梓的生活实际上刚刚步离温饱阶段,他的事业的发展更需要一点一滴的资金的支持,但他还是咬紧牙关,毫不犹豫地将自己千辛万苦赚来的金钱,捐献出来,支持家乡的教育事业。

一九七七年,曾宪梓给母校东山中学捐建了第一座在当时首屈一指的教学大楼。在当时,身家并不优厚的曾宪梓能够率先为家乡建设出心出力。立刻受到了中国领导层的关注。不久,叶剑英委员长在广州接见了曾宪梓,他们是梅县同乡,而且还是东山中学的校友。一见面,大家就亲切地交谈起来,叶剑英对曾宪梓说:“家乡的经济建设、教育事业还很落后,希望你能多支持家乡的发展。”

曾宪梓说:“这正是我多年的理想,我一定会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帮助家乡各项事业的发展。”

曾宪梓言出必行。他一方面逐步发展金利来的生意,稳中求进;一方面随着事业的发展,对国家的捐赠也由小至大地不停地进行着。从一九七六、一九七七年开始到一九九四年这十几年来,在家乡以及全国各地的捐资总额已经超过二亿三千多万元,捐赠的大小项目超过二百项,内容包括祖国和家乡的教育事业、体育事业、医疗等方方面面,并带头在穷乡僻野的梅州山区投资设厂,为海外的华侨、港澳同胞关·心和参与祖国和家乡的建设起到了极大的鼓动和促进作用。

对于曾宪梓的爱国义举,家乡人民不禁交口称誉他“爱国如家,爱乡如命”。梅州市的市长曾多次赞叹说:“曾先生拳拳报国之心、殷殷桑梓之情,故乡人民是永远不会忘记的,”

为此,全国政协副主席钱伟长曾经挥毫为曾完梓写下了“梅州增宪,誉满桑梓”的条幅,表彰他的无私、无悔的奉献精神。

(节选自夏萍《曾宪梓传》)

1文章开头三段介绍海外客家人爱国爱乡的传统,这样写对表现主题有什么好处?请分条简述。

2结合全文看,表现曾宪梓拳拳报国之心、殷殷桑梓之情的行为有哪些?

3,文章的最后两段是否多余?为什么?

4,文中所写的曾宪梓先生的经历对我们的人生有怎样的启示?

参考答案

1(1)由“面”到“点”,为表现曾宪梓爱国爱乡的伟大情怀铺垫、蓄势。(2)既巧妙、简洁地表现客家人这个群体的爱国爱乡传统,又强化了曾宪梓这个个体的爱国爱乡的伟大情怀,增强了文章表现的广度和深度。(3)说明了曾宪梓爱国爱乡的伟大情怀有着深厚优秀的民族传统,使文章主题表现得更真实,更深刻。

2早年以投石问路的方式向家乡梅县的华侨大厦赠送了两部汽车;为祖国和家乡的教育事业、体育事业、医疗等捐献巨资;带头投资设厂,促进海外同胞关心、参与祖国和家乡的建设。

3,结尾以家乡人民、领导人的赞誉来间接表现曾宪梓先生爱国爱乡的情怀,使曾宪梓先生的形象表现得更加真实、完整,从而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4提示:(1)远大目标是创业的动力(2)创业的口的在于奉献(3)乐于奉献能更好地促进事业的发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朋友和同事眼中的爱因斯坦

多年来,许多和爱因斯坦(1879-1955年)有过直接交往的人在各种访谈或出版物中讲述他们对爱因斯坦的印象。这些人中有爱因斯坦的妻子以及他继女的丈夫和传记作者,他的医生、学生和同事,他的朋友、邻居和房东太太的女儿,还有科学界的同行、哲学家、历史学家、新闻记者、小说家、编辑、摄影师、画家、剧作家、以色列政治家、以色列总理和来自俄罗斯的政治委员,甚至还有陌生人。

苏珊娜,教师,爱因斯坦在瑞士读书时第二个房东太太的女儿。

在一个炎热的夏天,他听到有人在邻近的一所房子里弹奏莫扎特的奏鸣曲。他问这是谁,我说这一定是住在阁楼上的那个钢琴教师。他立刻夹着他的小提琴冲了出去,连领子和领带都没系上。“你不能这样出去,爱因斯坦先生,”我大叫,可是他头也不回,也许他根本就没听见,或者假装没听见。花园的门砰的一响,然后我们就听到小提琴的声音伴着莫扎特的奏鸣曲。回来后,爱因斯坦兴奋地说,“那老太太真是可爱极了,,我要天天去找她合奏。”几个小时后,我们就见到了她,那是弗罗莱恩,她穿着一件黑色丝绸套裙,羞怯地问我们,那个不寻常的年轻人叫什么名字。我们安慰她说,他只是个不懂事的学生。她说,那个陌生的小提琴手把她吓了一跳,他一头冲进她的房间,嘴里嚷着,“继续弹吧。”

菲什,爱因斯坦的学生。

他对所有的人都用同样的语气说话,不论是大学的主要负责人、食品杂货商,还是实验室里的清洁女工,,

罗曼·罗兰,法国作家、和平主义者。罗兰于1915年9月6日在他的日记里写下了以下这段文字:

7.初二传记作文 篇七

我并不清楚这个女孩是谁,不清楚她的名字,她的窗边有一株兰花,就用来作为自己的称号。她虽然是个外表恬静的女孩,但却又有着与其他女孩不同的性格爱好。

大多数的中学里都有兴趣班,当别的女孩选择了口琴、舞蹈时,她毅然地选择了机器人,并坚持要一直学下去。这或许与她年幼时的爱好有关。

当她在上幼稚园前,同龄的女孩还在家里抱着娃娃,与邻家的孩子“办家家”时,她却在家附近的广场上开着心爱的遥控汽车。当广场上有人遛狗时,她便会用手中的车追赶那些狗,引得人们捧腹大笑。

在小学时的女孩是最为开朗,最想表现自己的。于是她同班的许多女孩都积极地参加中小队长竞选,甚至是大队长。几乎只有她,默默无闻的看着别人的演讲,安静地写着自己的选票。我想,或许她试试还是可以选上的,但她不管是老师还是父母鼓励,她都认为其实不当中小队长也一样可以帮助班级、同学,一样努力学习。小学的五年里,有无数次的竞选,永远没有她的身影。

她同样爱好读书,但在她的初中,有许多同龄的女孩,她们喜欢看一些琼瑶、言情小说。而在那些女生为剧情楚楚落泪时,她却在家里读着一本厚厚的《福尔摩斯》。当她的同学崇拜一个日韩歌星像滨崎步、Super Junior时,她并没有一个确切的偶像,自信满满地说她是一个自我崇拜者。大热的电视剧,当同学们热烈的讨论时,她只在一旁冷漠地看着她们,心里还认为这些女孩有点傻。

这个女孩与普通孩子一样爱她的父母,只是她从来不向父母撒娇,只是经常附和着父亲,与母亲开玩笑。

初中是一个人确定自己一生性格的重要时期,与同学想象的完全不同。她追求的是一种安静、默默的生活。或许她并没有一个好脾气,因为性格的差异,时常会与同学发生分歧,但如果可以避免,她宁愿沉默也不愿与人发生正面冲突。

她的母亲说她:太有个性了,虽然有很强的自尊心,但却如此淡泊名利,整天乐呵呵的,但缺少自信。我想,她大概就是这样的人吧!

记住这一天

南风又起,念你成疾.

再次回到家,这里依旧熟悉,青润的庄稼地,像灵巧少妇手中的织毛毡,网罗着淡远的青山,岑寂的树林,稀疏的村庄。

手拎大包小包,行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大概是雨后初晴,微风伴着麦香轻拂过脸庞,两旁的绿荫透过阳光在大地上投射出斑驳的影子。面前的父亲沉默不语,脚底的两只布鞋沾满了泥泞,我也安适自得,在行走中,忘却城市的繁华与喧嚣,感受乡间的清澈与洁静。

回到了分别半年的乡县房屋,父亲出去干活儿了,我在房里也待不住。来到后院,鸡雏都已经长大,羽毛中还留着暗黄,小猪们酣睡哄食,不时发出吱吱的声响。豆芽也都长高。萌发出稚嫩的新绿。来到厨房,借着微弱的光,我与母亲一起粘上窗花,这是我们那里的习俗,每逢儿女归家,都会粘上这喜庆的标志。

火焰慢慢升腾,我帮着母亲洗菜,拣去干枯的部分,切好,入锅。窗外又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母亲叫我为父亲送雨披,我撑着小伞,出了门。一路上,不时有村民憨厚地向我问好,我在一一回问后找到了父亲,他在一把天然的大伞——绿树下与几个村民闲谈的模样,我把雨披给他,他向我会心一笑,从他的眼神中我读出了对我的赞许和深深的父爱,言有尽而意无穷,大概是些许为我的成长而自豪?

再次回到家。母亲已经张罗好一桌菜,邻居亲戚欢坐一堂,我与他们闲聊的不是城市里的灯红酒绿,而是三亩地里四口人五两酒的琐事。在那段时间,我感觉我好像面前的米粥一样质朴,清明。灯光透过尘埃照在每个人的脸上,在几双灵动的眸子中,我感受到了一片赤忱……短暂的一天悄然流逝,我躺在床上静思,回忆……也许,以后每逢微风拂面,树叶翻飞的时候都会唤醒我对这一天永久的回忆?

人在初二

人在初二,有欢乐洒脱,也有紧张备战。初二是初中生活中最美好的,也是最短暂的。我记得在哪上面看到过,初一太生疏,对自己来说是新的体验,初三太忙,没有时间来感受,只有初二,是最值得回忆的。

初二开学那天每个人都是兴奋的,上了初二就感觉像升了一级似的,但真正开始学习,却发现课程那么紧凑。老师换了,同学换了,教室换了,每天这个老师走那个老师进,我却依然快乐。下课打打闹闹,唧唧喳喳的凑在一起,都已经快成了回忆,现在却才懂得珍惜。

人在初二,是有很多感受的。烦恼随着时间而来,各种奇异的想法,青春的梦想,都在萌发。初二的老师,像我们的朋友,陪我们分享快乐,减轻忧伤。

人在初二,有很多话想说,却又不知道怎样说出口。随着会考的来临,初二生活也快要接近尾声,现在的感受,应该就是老师说的惜缘吧!我们的缘分,就像从天上掉下一粒米,正好就不偏不正落在了地上一个竖着的针尖上,那种巧合,令人惊叹!

人在初二,要懂得珍惜。友谊,师生情……曾经的一幅幅画面又浮现在脑海。如今,面临这人生的第一次会考,我们身在初二的人们要鼓足了劲冲,才不会给它留下遗憾。

点点滴滴的小事,吵吵闹闹的课间,充满欢笑的课堂……从现在起,我们珍惜着每一秒钟,认真对待着每一秒钟,他就像一个氢气球,等待着我们最后将他充满气,飞向蓝天,带着初二的回忆。

人在初二,自在的期待!

珍藏的记忆

蔚蓝的空中,浅处的云儿早已模糊不清,而深处那浓厚的云仍然清晰可见,无需刻意,它早已化作那绵绵的香气和慈祥的影子……

春已悄然离去,她没有带走充斥世界的曼妙的香气,而是送来了醉人的绿意。我漫步在羊肠小道上,阳光好不容易挤过那茂密的树叶照在庄稼上,我醉心于此,但想的并不是这小桥流水,仅仅是那一抹香气,一抹在我心头挥之不去的身影。

奶奶弯着腰,手里拿着把生了锈的锄头,小心翼翼地挖着翠而饱满的野菜和青菜。她是那样小心,那样专注,尽管炎热的阳光在他脸上嬉戏玩耍,汗珠已经遍布了她那满是皱纹的额头,她也没有去管,还是那样细心,这仅仅是为了我这个回来玩的孙子。我上前扶起了奶奶,为她拂去那汗珠,轻声对奶奶说:“奶奶,我来吧,你进屋休息会儿。”也许是实在太累了,奶奶无奈地点了点头说:“唉,我这把老骨头真不争气,可怜我这小孙子喽!”我看着她那颤颤巍巍的背影,心酸啊!

我干起了奶奶剩下的活,小心翼翼地挖着,唉,我终于体会到了奶奶的辛苦。在我挖的时候竟有一个背影站在我的后面,默默地注视着我,我不禁感叹:“唉,谁人识媪心,悲哉悲哉!”最后,我搀扶着奶奶回去了,奶奶则开始了“满汉全席”的制作。我抱来了一捆柴火,奶奶早已生起了小火,等我来后,便添柴加火。她娴熟的将菜洗得干干净净,然后展示出了她那“绝世刀法”,只听见“哒哒哒”的几声,菜便被如数切好。

她倒入了油,“滋滋滋”,奶奶迅速放入了菜,一首动人心弦的歌传了出来,我在歌声中迷失了自我,“此曲只应奶奶会,人间那得几回闻”。奶奶好似施了个魔法,手只是轻轻一挥,各种佐料入锅,顿时香气四起,引来了即将回巢的鸟儿驻足闻着沁人心脾的香。它虽然没有花儿绚丽地芳香,而是弥漫着了农村清香和质朴。至今还在回味着那香甜的味道,那迷人的清香,那颤颤巍巍的背影……

这醉人的香气哪里可寻,哪里哪里?蓦然顿悟,这哪里需要去可以铭记,原来早已化作那慈爱的背影在我心中渐行远去……

迎接初二

今天25日了,我心里只有两个字:忐忑。虽说是这样,但内心的喜悦和惆怅还是来到了。

何谓喜悦?我并没有“开学综合症”,所以不存在对开学的恐惧。我的喜悦在于——一切都是新的开始。我想,从零起步,或许能够摆脱失败的阴影,同时又能面临新的挑战。我坚信,每一次学期的更替就是一次新的挑战、新的洗牌,唯有勇者才能成为王者。“眼前多少难甘事,自古男儿当自强”,失败,算不了什么,只需要站起来;成功,算不了什么,只不过是“当年勇”而已。挑战,才能带来新生!同时,我也憧憬着能够在新的学期摆脱“无朋无友”的困境,找到一个“死党”才是关键的。独闯江湖没意思,群闯江湖才威风。同时,我也在想:会不会有新同学?会不会有新老师……总之,一切的一切都是未知数,只有等着新学期的开始,才能得到答案。

为何惆怅?我在想着八年级的苦战和会遇上的种.种麻烦(尽管这已经并不重要了),也需要翻翻身,打一个漂亮仗。虽说名次无所谓,但是需要以此来证明,我是优秀的。其中还包含着对假期的挽留,因为上学了,休息的时间也就少了。休假毕竟是人人都渴望的呀!但是,休假长了,骨头就软了。少些惆怅,生活总是要向前看的。

“我,从此策马扬鞭。

曾经,马儿在草地上悠闲的吃草,我闲躺在草地上,呆呆地望向天宇,闲看白云追逐打闹。我静静地聆听风的脚步,我静静地体会着草地安静的味道。在此,没有吵闹,没有喧嚣。

不禁坐起,凝视远方。在天空和草原的无限延伸处的地方,会是什么?苦思冥想,敌不过远方幽幽的箫声。是谁?在何处?只好希冀于眺望,似乎有什么东西,在敲打我的心房。

别了——

跨上马背,穿上战袍。人,不应该安于现状。远方的风拂过,是离别的味道,也是新鲜的味道。大雕驰过,拉弓引弦,箭,穿空而过。没有离别的笙箫,只有取胜后的欢笑。

8.父母传记作文初一 篇八

有一种爱,身为儿女的我们时常忽略了它的存在,但它却从不曾离去。这样的爱,人们称它为父爱。人人都知道父爱如山。这个爱是一生一世不求回报的,这个人——父亲也是一生一世值得你爱的。父亲,多么神圣的词语啊!

父亲是一本很厚的.书本,正如我的父亲。他像水一样,遇到障碍则气势更大,是一种遇到挫折则更加坚强的人。我亲爱的爸爸对我要求严格,他教育我做人的道理,想让我做一个德、智、体、群、美,五育俱全的好孩子。他为了我们终日忙碌,饱经风霜的脸被艰苦斗争的岁月碾过了道道痕迹,爬满了皱纹。

小时候,由于家境贫穷,每次到学校交学费时,父母双眉都邹很紧紧的,但是他们并没有因为穷而终止我们的学业,因为他们非常认同“再苦不能苦孩,再穷也不能穷教肓”的口号。因此,他含辛茹苦把我们姐弟俩养大,还要培养我们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要我们上最好的学校,在最良好的环境里生活,而自己却……

我做错事的时候,有严厉的目光看着我,直到我知错为止;我考不好时,有最温暖的大手抚摸我的头,亲切的说:“没关系,所谓”失败乃成功之母“,一次失败不代表永远啊。”我考好时,便对我说:“这次的考试已成为过去,可以说是以成为历史,你不能骄傲,一定要为下一张试卷而努力啊!”这位神秘人物就是我父亲。其实父亲为我费口舌我理解,因为我也知道“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个道理。我会永远把父亲的金玉良言铭记在心。所谓“胜不骄,败不馁”,因此我会不耻下问,时常虚心向别人学习。父亲给我自信,给我上进心……在父亲的心目中我们一定能成功。

父亲让我学习各种新事物,参与各种活动……这些都表明了他对我那份无私的爱啊!他让我明白“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的道理,让我理解“苦尽甘来”的意思,让我懂得“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意义。

9.传记为主,兼及其他 篇九

一、传记的阅读:由“事迹”把握“精神风貌”

传记是以人物为中心的一种文体,有的重在展现人物事迹,有的重在揭示人物精神风貌,当然,两者是统一的,人物的精神风貌往往要通过其言行表现出来——阅读传记,应密切注意这一特点。还要特别重视高考典范试题的示范、引领作用,不必盲目地多做其他模拟题。

(一)传记的文体特点与阅读要求

传记的特点是真实性和文学性相统一。其中,真实性是第一特征,因为传记叙写的是历史或现实中存在的活生生的人,有真名实姓、居住地点、活动范围等,写作时不允许胡乱虚构。但传记不同于一般枯燥的历史记录,它还具有文学性。它是写人的,有人的生命、情感在内;通过作者的选择、剪辑、组接,倾注了爱憎情感;它需要用艺术手法加以表现,以达到传神的目的。如2013年辽宁卷考查《吴良镛:筑梦人生》,文章第六自然段有一笔描写——“出院那天,满头银发的他亲笔完成了一幅书法作品。苍劲有力的字迹,与绚烂的晚霞交相辉映”,挥笔书写的特写镜头,与本段中的两个信息点(“86岁的吴良镛在工地视察时突发脑梗”和“吴老不仅给建筑界留下了令人惊叹的奇迹,也创造了康复医学领域中的奇迹”),从不同侧面突显传主人格魅力,使其形象更加丰满,同时丰富主题意蕴,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根据传记的文体特点和新课标的要求,阅读传记时,除了完成一般文章阅读的把握结构、概括中心意思等要求外,还要注意以下五个方面:(1)理清作品陈述的基本事实,把握传主的人生经历;(2)分析传主的性格、情怀,把握传主的性格、情感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3)理解作者的评论、思想,分析作者的评论、思想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4)通过分析作品的选材、表现手法、修辞技巧、语言特色等艺术形式,了解作者这样处理的意图;(5)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对作者所持观点和艺术处理提出自己的看法——在语文卷上,这一条表现为“探究题”。

(二)传记文本的解题方法

如何解答传记类文本阅读题呢?首先,要把握传记的特点,熟悉传记的写法。从创作方法上说,传记一般采用顺序的形式来写作,即按照时间顺序记叙人物生平,以平实明快的叙述为主,适当穿插精辟的评说,以增加抒情、议论的色彩。其次,要积极关注作者或隐或显的评述。传记中的“评”,或分析传主的思想行为,或评价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或确定他在历史进程中的地位,往往是把握传记精髓和解答试题的要害所在。如2012年辽宁卷选文《克罗齐的求索》第四段中有个评价性的语句——“在长达42年的办刊过程中,克罗齐渐渐达到了他所期待的理论家和实践者之间协调统一的理想”,这是全文核心句之一。从结构上看,这句话之前的第二、三段,着眼点在克罗齐的“理论成就”,下文重点转向“实践活动”;而“在进行社会活动的同时,克罗齐不断修正完善他的理论学说”等文句,则联接了“理论家和实践者”这两个方面。此外,对于那些时间性比较强的人物传记,可采用列简要表格的方式梳理全文思路。

需要提醒的是,传记阅读的探究题以选择性、深刻性、个性化和创新精神为特征(如2013年辽宁卷的探究题为“在吴良镛看来,城市管理者的素养应包括诗人的情怀和史学家的品格与学识。请结合全文和社会现实,谈谈你的看法”),然而,“个性”、“创新”都必须根据题干的要求,依据原文内容,作出自己的判断、探讨、评价等,而不是脱离文本任意发挥。考生应特别留意下列三点:根据题干设定的范围,选择回答角度(如辽宁卷试题的“结合全文和社会现实”);根据文章提供的时代背景,确立正确的观点;结合文章内容,对观点进行分析(或阐述、证明)。

二、其他文体的答题要点

1.应对实用类文本中的“访谈”,重要的是迅速把握访谈的话题、理清访谈的线索、归纳访谈的主要内容、分析访谈的技巧、评价访谈的成效;可重点精读提问者提出的关键问题(包括提问的技巧)和访谈对象的关键回答(包括作答的艺术),深入研究其核心内容。

2.“新闻”属于记叙文的范畴,包含了记叙文的基本特点,解读时可借鉴记叙文的阅读方法,但又不能全套照搬。根据新闻特点,我们在阅读时可采用下述步骤:(1)看标题信息,揣摩新闻类型(考查较多的是通讯);(2)抓记叙要素,了解大致内容;(3)理行文线索,分清段落层次;(4)辨叙述方式,领会布局特点;(5)挖中心主旨,理解文本意义;(6)析表现手法,以供鉴赏探究。

3.“调查报告”是在叙述中把观点表达出来的(即在事实材料的基础上得出观点),因此,阅读时要充分把握文章中材料与观点的统一问题;在了解事件的起因、发展和结果的同时,还应审视事件的细微之处,并认真梳理调查者的观点,全面把握其要素和倾向。

4.“科普文章”的语言除准确严谨外,还具有不同于一般说明文的语言特色——如运用拟人,生动形象;口语表达,通俗易懂。此外,科普文的标题往往富于意蕴,值得玩味(像2012年山东卷就针对选文标题“古怪的重水”,设下了“你认为本文的标题合适吗?请写出两条理由,并结合文本加以分析”的考题)。

【金题回放】

(2013年全国课标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飞虎将军”陈纳德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人民正遭受着日本法西斯的疯狂蹂躏。战争中,从空中给予日本敌机致命打击的,是赫赫有名的美国“飞虎队”,其队长则是有着“飞虎将军”美称的陈纳德。

1937年,中日之战一触即发,增强中国空军作战能力迫在眉睫。当时,陈纳德已经从美国空军退役,他的朋友,在中国担任中央信托局机要顾问的霍勃鲁克非常欣赏他精湛的飞行技术和过人的军事才能,推荐他来华担任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顾问,并给他寄去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秘书长宋美龄的亲笔邀请信。5月,陈纳德来到上海作为期三个月的考察。在上海,陈纳德受到民众的热情欢迎和宋美龄的接见。他在日记中写道:“我终于在中国了。希望能在这里为正在争取民族团结和争取新生活的人民效劳。”endprint

7月7日卢沟桥事变,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陈纳德听到消息,当即决定留在中国,表示愿在任何能尽其所能的岗位上服务。他认为“中国对日之战,是美国也将卷入的太平洋之战的序幕”,他要为中国,也为自己即将卷入战争的祖国尽一份力量。此后,陈纳德在芷江、昆明等地筹建航校,训练飞行员,悉心传授战斗机飞行技术和作战技术,他多年前的军事理论著作《防御性追击的作用》终于有了用武之地。同时,他着手建立一个全国性的地面空袭警报系统,以便战斗机驾驶员及时拦击敌机。为了增强空军的战斗力,1940年10月,陈纳德赴美招募志愿者。虽然遭遇了很多挫折,但从未放弃。经过将近一年的艰苦努力,志愿队组建成功,后被编入美国陆军航空队。

1942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爆发,太平洋战争全面展开。20日,志愿队在昆明和日军进行第一次正面交锋。日军来犯的10架轰炸机有6架被击落,逃跑的4架中又有3架损于途中。而志愿队的飞机全部安全返航,只有1名驾驶员受轻伤。首战告捷,给饱受日机轰炸的昆明人民以极大的鼓舞。当天晚上,昆明各界人士为志愿队举行了盛大的庆功会,陈纳德深受感动,热泪不禁涌出……报纸头版头条报道战斗经过,称美国志愿军的飞机是“飞虎”,“飞虎队”从此成为志愿队的代称。

次日清晨,陈纳德收到驻扎在缅甸首都仰光的第三中队的报告,说有敌机在附近出没。陈纳德立即复电说:“据过去日本人的惯例,侦察机出现区域的地面重要军事目标,将会在次日,最迟不超过三日遭到空袭,务必严加戒备。”果然不出所料,23日开始,日军连续空袭仰光,飞虎队第三中队和英国皇家空军迎头痛击,给日军以沉重打击。仰光的连续空战,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陈纳德也从一个鲜为人知的、退役的美国陆军航空队上尉,成为名扬天下的新闻人物。

此后,飞虎队又在怒江阻截战、桂林保卫战等战役中,取得一个又一个重大胜利,沉重打击了日本法西斯,为中国人民战胜日本侵略者,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胜利作出巨大贡献。陈纳德1942年晋升为准将后,主动向中国政府提出停发津贴。1943年晋升为少将,同年12月,成为美国著名的《时代》杂志的封面人物。1958年临终前又晋升为中将。

抗战八年,陈纳德领导的飞虎队和中国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建立了深厚的友谊。1945年飞虎队解散时,陈纳德受到中国国民政府的最高嘉奖。在中国,陈纳德还收获了爱情,1947年和中国记者陈香梅喜结良缘。陈纳德的命运和中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正如他所说的,“我虽然是美国人,但我和中国发生了如此密切的关系,大家共患难,同生死,所以我也算是半个中国人”。

陈纳德去世后,安葬在美国阿林顿公墓。墓碑正面镌刻着他生前获得的各种奖章和勋章,背面写着“陈纳德将军之墓”七个中文大字。

(摘编自赵家业《陈纳德》)

相关链接

①抗战初期,美国政府对日本侵华战争持“中立”态度,日本人知道有美国顾问在华帮助中国,要求美国下令让他们离开。美国国务院发布撤回命令,但陈纳德拒不执行,他斩钉截铁地说:“日本人离开中国时,我会高高兴兴地离开中国。”(百度百科)

②中国人的友谊最宝贵的体现,莫过于在日军占领区冒着生命危险搭救被追杀的美国飞行员和从那些地区不断地送来情报……为了扩建在成都郊外的飞机跑道,那里一下子就聚集了三十余万民工,三个月就完成了全部工程。(《陈纳德回忆录》)

③1990年,美国发行了纪念陈纳德将军的邮票。当年的飞虎队队员每年军人节都要到华盛顿祭奠他。在中国,重庆要建飞虎队纪念馆,昆明把从城里到机场的一条公路,重新命名为陈纳德路。(《北京青年报》2007年11月12日)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在霍勃鲁克的大力推荐下,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秘书长宋美龄亲自给陈纳德写去邀请信,陈纳德接信后当即决定来中国支援抗日。

B.为扩建成都郊外的飞机跑道,三十多万民工只用三个月就完成全部工程,陈纳德认为,这是中国人民对飞虎队深厚友谊的最宝贵表现。

C.陈纳德凭着精湛的飞行技术和卓越的军事才能,为中国抗战立下赫赫战功,自己也从一名退役上尉成为闻名全球的“飞虎将军”。

D.作为一位优秀的战斗机飞行员、令日军闻风丧胆的飞虎队队长,陈纳德曾经登上美国著名的《时代》杂志的封面。

E.为帮助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飞虎队在中国浴血奋战,作出杰出的贡献,因此被国民政府授予最高嘉奖。

[答案与解析]

答C给3分,答D给2分,答B给1分;答A、E不给分。(A项,错在“当即决定来中国支援抗日”,相关原文为“5月,陈纳德来到上海作为期三个月的考察。在上海,陈纳德受到民众的热情欢迎和宋美龄的接见。他在日记中写道……”;E项,错在“飞虎队……被国民政府授予最高嘉奖”,相关原文为“1945年飞虎队解散时,陈纳德受到中国国民政府的最高嘉奖”。B项,更准确的说法是“莫过于在日军占领区冒着生命危险搭救被追杀的美国飞行员和从那些地区不断地送来情报”。)

(2)陈纳德是一位出色的军事家,材料中有哪些体现?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与解析]

①“二战”中立下赫赫军功:筹建航校训练飞行员,建立地面空袭警报系统,组建飞虎队,给日军以沉重打击;②具有出色的军事才能:写有理论著作《防御性追击的作用》,又准确预测美国会卷入战争以及日机袭击仰光的时间。(每答出一点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先要理清这篇传记的基本思路与传主的主要事迹,再围绕“出色的军事家”进行筛选、整合,如陈纳德“在芷江、昆明等地筹建航校,训练飞行员,悉心传授战斗机飞行技术和作战技术”、“同时,他着手建立一个全国性的地面空袭警报系统”,又如“他多年前的军事理论著作《防御性追击的作用》终于有了用武之地”、“他认为‘中国对日之战,是美国也将卷入的太平洋之战的序幕”、“果然不出所料,23日开始,日军连续空袭仰光”等。)endprint

(3)陈纳德的人格魅力是他至今仍被怀念的一个重要原因。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答案与解析]

①强烈的正义感,过人的勇气:“七七事变”后立即决定留在中国支援抗战,即使美国国务院发布命令也不撤回;②意志坚定,百折不挠:克服了重重困难,招募志愿者来华参战;③真诚正直,善良友爱:主动要求国民政府停发津贴,得到陈香梅的爱情,飞虎队队员每年组织悼念活动。(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题目要求分析“陈纳德的人格魅力”的具体表现,应特别注意两点:一是兼顾“相关链接”,如其中的“美国国务院发布撤回命令,但陈纳德拒不执行……”;二是“人格魅力”也可由侧面描写加以体现,如答案要点中的“得到陈香梅的爱情,飞虎队队员每年组织悼念活动”。)

(4)为什么陈纳德说自己是“半个中国人”?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8分)

[答案与解析]

①陈纳德精湛的飞行技术,过人的军事才能,在受聘担任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顾问期间,得到了充分施展的机会;②率领飞虎队在中国境内进行反法西斯战争;③在中国抗战期间立下了赫赫战功,从一个退休上尉晋升为将军,事业达到辉煌的顶峰;④率飞虎队与中国人民协同作战,生死与共,结下深厚的友谊;⑤受到国民政府的最高嘉奖;⑥和中国女子陈香梅产生感情并结为连理。(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5分,答出三点给8分;给满8分为止。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可根据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论述合理的程度,酌情给分。本题考查“探讨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F。陈纳德说自己是“半个中国人”,给出的理由是“我和中国发生了如此密切的关系,大家共患难,同生死”,应依据文本,将“如此密切的关系,大家共患难,同生死”具体化,作分点归纳;不要忽视“相关链接”中的信息,如“中国人的友谊最宝贵的体现……”。)

【请你演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8分)

林语堂轶事(节选)

郭济舫

把讲台变舞台

林语堂从小便有登上讲台的愿望。讲台是他热恋的战场,陶醉的舞台,讲演贯穿了他的一生,也记下了关于“幽默大师”的无数笑话。在巴西的一个集会上演讲,他说了一个轰动世界的玩笑话。他说:“世界大同的理想生活,就是住在英国的乡村,屋子里安装有美国的水电煤气管子,有个中国厨子,有个日本太太……”

林语堂是位杰出的演讲家,也是一位杰出的美食家。他虽然喜爱演讲,但碰到饭后被人拉去作临时演讲,则是深恶痛绝。有一次他真的遇到了这种事,饭是吃了,盛情邀讲话,推无可推,只得作一次无可奈何的临时演讲。他说:诸位,我讲个小笑话,助助消化——古罗马时代,皇帝常指派手下将活人投到斗兽场中给野兽吃掉,他就在撕吃活人的撕心裂肺的喊叫中和淋漓的鲜血中观赏。有一天,皇帝命令将一个人关进斗兽场,让一头狮子去吃。这人见了狮子并不害怕。他走近狮子,在它耳边轻轻说了几句话,只见那狮子掉头就走,不去吃他了。皇帝见了,十分奇怪。他想,大约是这头狮子肚中不饥,胃口不好,见了活人都懒得吃。于是,他命令放出一只饿虎来。饿虎两眼放着凶光扑过来,那人依然不怕。他又走到老虎近旁,向它耳语一番。那只饿虎竟也灰溜溜地逃走了。皇帝目睹一切,觉得难以置信,他想,这个人到底有什么法术令狮子、饿虎不吃他呢?他将那人召来盘问:“你究竟向那狮子、老虎说了些什么话,使它们掉头而去呢?”

那人不慌不忙地说:“其实很简单,我只是提醒它们,吃掉我当然很容易,可是吃了以后你得开口说话,演讲一番。”

致力于传播东方文化

林语堂致力于向西方世界介绍古老的东方文化。在西方人心目中,林语堂是位才华横溢、举止乖张、又具有几分神秘色彩的东方圣贤哲人;他肯定有着一把大胡子,有着一颗硕大无比的智慧的脑袋。林语堂曾说过,他不愿去西方人中间演讲,生怕破坏了他们的想象。但他还是去演讲了,结果是他的演讲更增强了西方人的好奇,使他们倾倒。

1936年在美国纽约举办了第一届全美书展,主办者安排了一个作家演讲的项目,他也在被请之列。当时,他的《吾国吾民》正高居畅销书榜首,他的名字正风靡美国读书界。轮到他演讲的时候,他不慌不忙地走上讲台,以风趣幽默、机智俏皮的口吻纵谈了他的东方人的人生观和他的写作经验。那天,他一反他在欧美大众场合着西装的习惯,打扮得像在国内一样,穿着一身蓝缎长袍,风度潇洒,慧气四溢。虽然不像美国读者预先期望的那样留一把大胡子、长一颗大脑袋,也足以表现出东方民族自然逍遥、无拘无束的精神。热心的听众被他娴熟的英语、雄辩的口才以及俏皮的演讲所折服,不断报以热烈的掌声。大家听得正入神,他却卖了个关子,收住语气说:“中国哲人的作风是:有话就说,说完就走。”

说完,他拾起他的烟斗,挥了挥他的长袖,飘然而去。听众们被他的这个举动弄得瞠目结舌,久久反应不过来。好些先生太太女士小姐们早就拟好了腹稿,准备待他演讲结束后举手发问,这也是西方人一般的礼数和规矩。可他这个东方人,简直有点莫名其妙,就这样,招呼也不打一个,讲着讲着,人就不见影儿了。

你能说这不是一次十分成功的演讲么?

(选自《周末》)

1.林语堂讲述古罗马时代的故事,有什么用意?(6分)

答:

2.由“致力于传播东方文化”部分,可以看出林语堂的哪些特点?(6分)

答:

3.林先生在美国演讲时,为什么“讲着讲着,人就不见影儿了”?(6分)

答:

参考答案:

1.①他用狮子和老虎吃人,比喻自己吃饭;②用狮子和老虎宁可不吃人也不演讲,暗示自己对饭后被拉去作临时演讲深感不满(或“深恶痛绝”)。2.①热爱自己的民族和国家,致力于向西方世界介绍古老的东方文化;②才华横溢,《吾国吾民》高居美国畅销书榜首;③风趣幽默,机智俏皮,口才出众,办事利落,演讲在高潮之际戛然而止。3.①因为林语堂先生具有东方民族自在逍遥、无拘无束的个性;②他的作风是“有话就说,说完就走”。(意思对即可。)endprint

二、阅读下面一篇访谈,完成1~4题。(18分)

席慕容:追寻我的游牧文化之根

新京报:1989年你第一次踏上蒙古高原以后,你的诗歌创作发生了明显的转变。从那时开始的一次接一次的寻根之旅,对你的诗歌创作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席慕容:我是蒙古族人,自小父母都是用蒙古语讲话,但我却没有出生在自己的家乡,因此既不能讲正确的蒙古语言,也不认识蒙古文字。自1989年第一次踏上蒙古高原的土地以来,我几乎每年都要从台湾来到蒙古高原,感受那里的文化和气息。这次将近两个月的内地寻根之旅中,北京是我的最后一站。1989年成为我创作的分水岭,我自己也是十年之后才发现。如果说有什么影响的话,我觉得是土地给予了我某种力量。我从前没有自信心,不善于出头露面,即使在我的诗歌很畅销的时候,我也不愿意出来演讲。因为我觉得诗歌创作是我个人的事情,要让我出来说点什么,我说不出来,我只是躲在家里写诗,如此而已。第一次回到内地的时候,民族大学的教授曾邀请我去演讲,我婉言谢绝,因为不知道自己要说什么,但是在1999年当我再次回到这里的时候,我自己主动跟他要求去民族大学演讲。

新京报:你为什么想到要去追寻这种游牧文化的根呢?

席慕容:我第一次回来虽然是在1989年,但追寻游牧文化之根的这种想法却是我从小就有的,甚至在我出生之前,那个基因就已经有了。我觉得,土地对于血缘有一种呼唤。

我到蒙古高原去,那里的人根本没有这种感觉,他们就生活在自己的文化里,因此感觉不到土地的召唤。可是一旦你离开了,你就会感觉到这种呼唤,或者是你正在离散天涯,或者是你感受到这种文化正在消失。这两种东西都会把你心底的感觉召唤出来,然后去追寻,去珍惜,去探索。每个人的血缘里都会有这种呼唤,有些人可能一辈子很幸福,不用感受这种呼唤,因为他就在自己的家乡。我想我之所以要追寻,是因为我曾经46年都离散在外头,从来都没有见过真正的蒙古高原,这让我想要见到蒙古高原的感觉非常强烈。

新京报:那你是如何理解这种游牧文化的呢?

席慕容:我是一个汉化很深的蒙古族人,我在蒙古高原的一系列探访,既是我探寻游牧文化奥妙的过程,也是我解除自己桎梏的过程。在中原农耕文化看来,游牧文化是异己的“反宇宙”;但是,文化应该是多元的,在游牧文化看来,它自身就是“正宇宙”,所以,世界上应该存在很多的“正宇宙”。与中原相比,蒙古高原的土地是贫瘠的,蒙古高原的人民靠一种坚持生存的信念产生了强大的力量,才让这块贫瘠的土地养育了一代又一代人。同时,他们又对大自然有一种由衷的崇敬,对自然生态抱以爱惜之情,才使自己得以生存,游牧文化得以代代流传,这正是游牧文化的本质。这种游牧文化就是我的精神的根。但这种游牧文化,在台湾并不为人所知,台湾学界甚至对游牧文化有些轻视。台湾中研院的一位学者曾经反问我说,游牧文化除了烤肉还有什么?我希望自己能为介绍游牧文化而做一些努力。

新京报:看得出来,草原情结已成为你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你出过5本关于蒙古高原题材的散文集了,今后还有这方面的写作计划吗?

席慕容:今年会有一本新书出来,叫《席慕容和她的蒙古高原》,但是文字部分大概只有两万多字,其余部分主要是我这些年到蒙古高原去拍的一些照片,在我看来,那才是真正的蒙古高原。

(选自《新京报》,有删改)

1.根据全文,说说席慕容“寻根”的理由。(4分)

答:

2.席慕容1999年再次回到内地时,为什么自己主动要求去民族大学演讲?(4分)

答:

3.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述席慕容眼里“游牧文化”的本质。(4分)

答:

4.席慕容说:“每个人的血缘里都会有这种呼唤,有些人可能一辈子很幸福,不用感受这种呼唤,因为他就在自己的家乡。”你同意她的这种说法吗?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6分)

答:

参考答案:

1.席慕容曾经46年都离散在外头,从来没有见过真正的蒙古高原(1分),而土地对于血缘有一种呼唤(1分),使她想感受那里的文化和气息,找到精神的根(2分)。2.因为席慕容意识到十年前蒙古高原的“寻根之旅”,使自己的诗歌创作发生了根本性变化(2分);是故乡的土地、文化和气息给予了她自信心(或“敢于出头露面的力量”)(2分)。3.蒙古高原的土地虽然是贫瘠的,但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靠一种坚持生存的信念产生了强大力量(2分);他们对大自然有一种由衷的崇敬和爱惜之情(2分)。4.本题意在引导学生探究文本中的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学生只要鲜明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同意或不同意),可得1分;有理有据地论述自己的观点,语言简练、言之成理,即可再得5分。

10.母亲传记作文 篇十

不幸的是,母亲出生在一个重男轻女的家庭里,外公外婆几次想把她送给别人,但因为是个女孩,没有人要,母亲就这样被留了下来。

母亲的孩提时代是无忧无虑的,也是被劳动浸润的。母亲上学的时候,清晨早早起来,没有时间吃饭,就拿上一块干馍,就着一根大葱,沿着狭窄的土路,边走边吃。放学后,母亲又急匆匆赶到家里,洗衣服、做饭、收粮食一边干活一边与姐妹们嬉闹。或许就是这样的生活,铸造了母亲倔强的性子和那句常挂在嘴边的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母亲是热爱劳动的。家里的大小家务她总要全部包办,每天不仅要照顾好店里的生意,我们的一日三餐也必不可少,做饭之余,还要抽出时间来洗衣服、扫地、擦桌子可就算是这样,母亲也毫无怨言,总是笑呵呵的。母亲热爱劳动,那是毋庸置疑的。

母亲也是倔强的。在我五岁左右的时候,母亲带着我去了临汾,父亲在运城打工,没法回来,我们母女二人相依为命。母亲一个人着手开了一家小店,每天不仅要赚到一天的饭钱,还要照顾着年幼的我,那些日子是母亲一生中最艰难的时候。别人劝她回去,她不,她只是苦涩地笑笑,说:人这一生哪能不吃苦呢?吃点儿苦,日子才能过的下去嘛!总会好滴!就这样,直到母亲怀了弟弟,父亲才赶回来。母亲却还倔强地说:你别回来了,我一个人能行!

上一篇:教练技术简介下一篇:梅花开了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