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1课 海燕课时训练 苏教版(共10篇)
1.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1课 海燕课时训练 苏教版 篇一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
第18课 口技
班级 学号 姓名 得分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呓语()狺狺不止()中间()几欲先走()....yì语()无敢huán 者()yâ屋()hōu声()2.解释加点的词语。(1)会宾客大宴(2)少顷 ...(3)众妙毕备(4)夫齁声起 ..(5)意少舒(6)两股战战 ..3.翻译下列句子。
(1)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2)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3)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4)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4.请划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每句划出一处。(1)京 中 有 善 口 技 者(2)遥 闻 深 巷 中 犬 吠
5.现代著名的口技老人舒诗焕老人每每一起声,便引得数百只画眉纷纷响应,争相欢悦,雀跃不已,形成人鸟“共鸣”的奇异景象,现在舒老已年逾古稀,年老之后,舒老便萌发了将此口技传承下去的想法。他感叹地说道:“ 不能失传!”舒老说这话时,一脸严肃。请根据语境,把舒诗焕老人的话补充完整。6.阅读下面材料,谈谈你的感想。
材料一: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副主任宋俊华教授焦急地说:“清代林嗣环在《口技》一文中描写得神乎其神的口技,因为无人传承今后恐怕很难再听到了。” “根据目前掌握的信息,全国能专门表演口技的民间艺人仅有三五人,还有没有其他的艺人,现在只能顺藤摸瓜去寻找。”
材料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1年宣布了第一批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杰作名录,其中与声音有关的遗产就有14项(总数19项),占74%;2003年、2005年公布了第二、第三批名录,与声音有关的遗产分别占75%、49%。2006年,我国公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杰作518项名录中,与声音有关的遗产就有255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分析。
(一)阅读下面的选段,回答问题。
遥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摇其夫语,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令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狺狺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凑发,众妙毕备。满堂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嘿叹,以为妙绝也。
1.这段文字描绘了口技者表演的声音由________及________,由________到________,由________到 ________,由________到________的过程。2.从文中找出使用“以动写静”手法的句子。3.概括本段的意思。
4.“伸颈、侧目、微笑、嘿叹”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5.“以为妙绝”能不能删掉,为什么?
(二)阅读下面的选段,回答问题。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狗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1.与“不能名其一处”中“名”意思相同的是()A.莫可名状
B.至理名言
C. 有名无实 2.请把文中空缺的句子补充在下面。
3.开头“忽”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4.找出描写宾客强烈反应的句子并说明其作用?
5.请从本段中找出你认为写的最精彩的地方,并说出你喜欢它的原因。
(三)读下面的文言文语段,回答下列问题。
村中来一女子,年二十有四五。携一药囊。售其医。有问病者,女不能自为方,俟暮夜问诸神。晚洁斗室,闭置其中。众绕门窗,倾耳寂听,但窃窃语,莫敢咳。内外动息俱冥。至夜许,忽闻帘声。女在内曰:“九姑来耶?”一女子答云:“来矣。”又曰:“腊梅从九姑耶?”似一婢答云:“来矣。”三人絮语间杂。剌剌不休①。俄闻帘钩复动,女曰:“六姑至矣。”乱言曰:“春梅亦抱小郎子来耶?”一女曰:“拗哥子!②呜呜不睡,定要从娘子来。身如百钧重。负累煞人!”旋闻女子殷勤声,九姑问讯声,六姑寒暄声,二婢慰劳声,小儿喜笑声,一齐嘈杂。即闻女子笑曰:“小郎君亦大好耍,远迢迢抱猫儿来。”既而声渐疏。帘又响。满室俱哗,曰:“四姑来何迟也?”有一小女子细声答曰:”路有千里且溢③,与阿姑走尔许时始至。阿姑行且缓。”遂各各道温凉声④,并移坐声,唤添坐声,参差并作,喧繁满室,食顷始定。即闻女子问病。九姑以为宜得参⑤,六姑以为宜得芪,四姑以为宜得术(术,苍术,药名)。参酌移时,即闻九姑唤笔砚。无何,折纸戢戢然⑥,拔笔掷帽丁丁然⑦,磨墨隆隆然;既而投笔触几,震笔作响,便闻撮药包裹苏苏然⑧。顷之,女子推帘,呼病者授药并方。反身入室.即闻三姑作别,三婢作别,小儿哑哑,猫儿唔唔,又一时并起。九姑之声清以越⑨,六姑之声缓以苍,四姑之声娇以婉,以及三婢之声,各有态响,听之了了可辨。群讶以为真神;而试其方,亦不甚效。此即所谓口技,特借之以售其术耳。然亦奇矣!
(选自 蒲松龄《聊斋志异·口技》)【注释】①刺刺不休:话语不断。刺刺,多言的样子。②拗哥子:脾气别扭的男孩。③千里且溢:即一千里还多。④各各道温凉:犹言彼此问寒问暖。⑤宜得参:应该用人参治疗。⑥戢戢(jíjí及及)然:折纸的声音。⑦ 丁丁(zhēng zhēng 争争)然:掷落毛笔铜帽的声音。⑧苏苏:物摩擦声。⑨ 清以越:清脆而高昂。以,而。1.翻译加点的词语。
晚洁斗室: 食顷始定: ...缓以苍: 千里且溢: ..2.翻译下面句子。
(1)众绕门窗,倾耳寂听,但窃窃语,莫敢咳。
(2)旋闻女子殷勤声,九姑问讯声,六姑寒暄声,二婢慰劳声,小儿喜笑声,一齐嘈杂。(3)群讶以为真神;而试其方,亦不甚效。3.文中的青年女子摹仿表演了哪几个人的声音?
4.文中的青年女子表演口技的目的是什么?(请用文中原话来回答)
5.这篇文章与林嗣环写的《口技》有哪些相同点?(提示:可从写作内容方面、写作手法上去分析)
参考答案
1.yì yín jiàn jī 呓 哗 曳 齁
2.会:恰逢,正赶上。少顷:一会儿。毕:全,都。齁:打鼾。少:稍微。股:大腿。3.(1)过了一会儿,只听帷帐里醒木拍了两下,全场都静下来,没有一个敢大声说话的。(2)这个时候,妇人手拍孩子的声音,嘴里轻声哼唱的声音,小孩子含着奶头的啼哭声,大孩子刚醒来的絮絮声,丈夫对大孩子的呵斥声,同时并作,各种声音都表演得惟妙惟肖。(3)没过多久,丈夫的齁声响起来,妇人拍小孩子也拍得缓慢,渐渐停下来。(4)即使一个人有一百张嘴,一张嘴有一百条舌头,也不能说出其中任何一种音响。
4.京中有善/口技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
5.口技作为中国独有的一门民间技艺,非常宝贵,一定要让它传承下去。
6.示例:材料一:利用现代科技,把人类祖先创造的千姿百态的声音遗产,原汁原味地保留下来,刻不容缓!材料二:声音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记录声音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内容。
(一)1.远、近,外、内、小、大、少、多。2.遥闻深巷中犬吠。3.写口技表演者模拟四口之家深夜睡眠的情状和听众的反映。4.神态描写、动作描写。通过描写宾客的反应,有力地烘托了口技表演者的艺术魅力。5.不能删掉,这是写听众对口技表演的极高评价,突出表演技艺的高超。去掉会影响表达效果。
(二)1.A 2.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3.写出了事情发生的突然,出人意料。4.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突出了口技表演者所模拟场景的逼真效果,从侧面烘托了其技艺的高超。5.示例:我最喜欢“俄而„„泼水声”。作者浓笔重彩点染出由于失火从屋内卧室到临近火场而传来的多少人和物发出的各种声响:大呼声、哭声、犬吠声、力拉崩倒声、火爆声、风声、急切相混,“求救声”、“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呼号交加,情势越来越危急,声响愈来愈复杂,情节逐渐推向高潮。“百千”的重叠使用,增强了气氛的紧张,淋漓尽致地表达了火势的凶猛和紧迫的情状。
(三)1.洁:收拾干净。食顷始定:一顿饭的功夫。苍,苍老。溢,超出。2.(1)村里的人围绕在门窗外面,侧耳倾听。这时候,人们自觉地停止了喧闹,说话也只是窃窃私语不敢咳嗽。(2)接着,就听到青年女子道谢声,九姑问候声,六姑的客套话,两个女仆彼此慰劳声,小孩的嬉笑声,众口纷纭,吵吵嚷嚷。(3)村子里的人听了这场“神仙会”,以为她们真的都是神仙,惊讶不已。患病的人拿回青年女子从“神仙”那里讨教的药方和草药,赶紧煎熬饮用,但药吃完了,病却未见好转。3.一女子、九姑、一婢、六姑、春梅、小儿、猫子、四姑、一小女子九人的声音。4.此即所谓口技,特借之以售其术耳。5.都写 了口技表演者能模仿各种声音,从极低极细的声音到各种声音混合在一起的嘈杂声。
2.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1课 海燕课时训练 苏教版 篇二
1、我要识记高尔基及有关背景,并理解文中的生字生词;
2、我能理解“海燕”这一敢于搏击暴风雨的勇敢形象,学习它不惧怕困难的战斗精神。
3、我能在朗读的基础上去体味作品的深刻内涵。
4、我能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同时学习对比、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
重点:
1.我能理解散文歌所描绘的海上景象和海燕的形象。
2、我要了解文章多种手法的运用。
3、我能在朗读的基础上体味作品的深刻内涵。
难点:我能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
第一课时
作家及背景:
1、作者介绍:高尔基(1868-1936),苏联作家,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生在木工家庭,当过学徒、码头工、面包师傅等,曾流浪俄国各地,经历丰富。1892年开始发表作品,早期作品多半是描写沙皇统治下的人民的痛苦以及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19和列宁会面,思想上受了很大影响,19发表了长篇小说《母亲》,反映了俄国工人阶级的革命斗争,被列宁称为是“一本很及时的好书”。代表作:长篇小说《母亲》,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除此以外,作者还写了许多政论、特写、回忆、文学论文等,对世界文学的影响很大。
2、写作背景:《海燕》又称《海燕之歌》,是高尔基193月写的一篇带有象征意义的短篇小说《春天的旋律》的末尾一章。当时,欧洲的工业危机波及俄国,工厂纷纷倒闭,大批工人失业,再加上沙皇统治日趋黑暗,人民群众无法忍受,反抗情绪日益高涨,革命斗争蓬勃兴起。不断高涨的俄国工人运动动摇着沙皇统治的根基。来自社会底层、深谙底层人民疾苦的高尔基根据当时的斗争形势和参加示威的感受,写成了短篇小说《春天的旋律》,《海燕》就是这篇小说的尾声部分。《海燕》一经发表,便在俄国大地上产生巨大反响,它被革命者用胶印和手抄等方式广为传播,一时间成为最受欢迎,最富有宣传性和号召力的诗传单。本文用象征的手法,号召人民进行革命斗争和迎接革命暴风雨的来临。这首诗也深受列宁、斯大林的赞赏,被誉为“战斗的革命诗歌”。《海燕》在当时的俄国,是“鼓舞人民革命的号角”。
一、自主学习
1文学常识:
高尔基,的奠基人,代表作:长篇小说《》,自传体三部曲《》、《》、《》。
《海燕》,是短篇小说《》的末尾一章,被誉为“”。
2、给加点字注音或据拼音写汉字:
翡()翠飞沫()胆怯()呻吟()掠起()
chǔn笨飞cuàn火yàn蜿yán
zhèn怒
3、词语解释。
苍茫:
高傲:
呻吟:
翡翠:
掠起:
震怒:
困乏:
蜿蜒:
胆怯:
号叫:
二、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一):
1、请同学们齐声流畅、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力求表达出作品的感情。同时把文中描写海燕的词语圈点出来。
2、课文以暴风雨渐次逼近为线索,按海面景象的发展变化可分为几个场景画面?请分别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可分三个场景画面:
暴风雨将要来临,。
暴风雨逼近之时,。
暴风雨即临之时,。
合作探究(二)
1、品读第一幅画面
(1)、请找出描写海燕所处的环境的语句
(2)、在这样的环境下,海燕有什么样的表现呢?请找出直接描写海燕的语句。
(3)、请找出侧面烘托海燕形象的语句。
2、品读第二幅画面
(1)、这时环境进一步险恶了,请找出描写海燕所处的环境的语句。
(2)、在这样环境下,海燕又如何面对呢?请找出直接描写海燕表现的语句。
3、品读第三幅画面
(1)、这时环境更加险恶了,请找出描写海燕所处的环境的语句。
(2)、在这样环境下,海燕又表现得如何呢?请找出直接描写海燕表现的语句。
4.请同学们再次欣赏场景齐读课文
三、课堂检测:
基础知识部分(必做题)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蜿蜒②胆怯③困fá④fěi 翠
2.文学知识填空。
①《海燕》一文作者高尔基是 (国籍)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代表作品有自传体三部曲《》、《》、《》;长篇小说《》,成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本文是作者1901年3月写的“幻想曲”《》的结尾部分,原题是“海燕之歌”。
能力提升(选做题)
3.根据你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完成下面的对联。
上联:白杨树傲然挺立守卫黄土地 下联:海燕展翅翱翔
4.试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下列句子。
①海燕叫喊着,飞翔着,像黑色的闪电,箭一般地穿过乌云,翅膀掠起波浪的飞沫。
②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它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是的,遮不住的!
参考答案:
一、《海燕》学案
(第一课时)
一、自主学习(略)
二、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一):
1、(略)
2、明确:海燕高傲地飞翔,渴望暴风雨的到来;
海燕搏击风浪,迎接暴风雨的到来;
海燕以胜利的预言家姿态呼唤暴风雨的到来。
合作探究(二)
1、(1)、明确: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
(2)、明确:①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象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②一会儿翅膀碰着波浪,一会儿箭一般地直冲向乌云,它叫喊着。③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地,在泛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
(3)、明确:①就在这鸟儿勇敢的叫喊声里……欢乐。②在这叫喊声里--……胜利的信心。③海鸥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呻吟着,--呻吟着,它们在大海上飞窜,想把自己对暴风雨的恐惧,掩藏到大海深处。④海鸭也在呻吟着,--它们这些海鸭啊,享受不了生活的战斗的欢乐:轰隆隆的雷声就把它们吓坏了。⑤蠢笨的企鹅,胆怯地把肥胖的身体躲藏在悬崖底下……
2、(1)、明确:乌云越来越暗,越来越低,向海面直压下来。雷声轰响。波浪在愤怒的飞沫中呼叫,跟狂风争鸣。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沫。
(2)、明确:海燕叫喊着,飞翔着,像黑色的闪电,箭一般地穿过乌云,翅膀掠起波浪的飞沫。
看吧,它飞舞着,像个精灵,--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的精灵,--它在大笑,它又在号叫……它笑那些乌云,它因为欢乐而号叫!这个敏感的精灵,--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它深信,乌云是遮不住太阳的,--是的,遮不住的
3、(1)、明确:狂风吼叫……雷声轰响……一堆堆乌云,像青色的火焰,在无底的的大海上燃烧。大海抓住闪电的箭光,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这些闪电的影子,活像一条条火蛇,在大海里蜿蜒游动,一晃就消失了。
(2)、明确:--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
这是勇敢的海燕,在怒吼的的大海上,在闪电中间,高傲地飞翔,这是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三、 课堂检测:
基础知识部分(必做题)
1.(略)2.(略)
能力提升(选做题)
3.明确:海燕展翅翱翔呼唤暴风雨
4.①明确:运用了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海燕矫健勇猛的战斗雄姿。
②明确:运用了拟人和反复的修辞,充分表现了海燕作为无产阶级革命者的高度的预见和敏锐的政治洞察力,表达了坚定不移的必胜信念。
雷真民
3.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1课 海燕课时训练 苏教版 篇三
通常,文言文教学总是先串讲文意,然后作文意分析。而我以为这样的教学弊病不少:串讲文意时讲授古代汉语的相关知识教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听得枯燥乏味;串讲文意和文意分析许多地方内容重复,效率低下;完整的文言文教学变成了古汉语教学和文选解读的的拼盘,不伦不类……
我以为,文言文教学实为文言文阅读教学,其依据是在课程标准中文言文教学的课程目标呈现在阅读教学部分,基于此,我认为文言文教学其任务有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学习古代语言。受钱梦龙先生《愚公移山》教学实践的影响,我将《活板》一课的阅读教学与古代汉语教学融为一体,引领学生在提高阅读能力的过程中学习古代语言,学习古代语言为有效阅读文章服务,以期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古代汉语的意义,强化学生学习古代语言的动机;避免交叉和重复,提高文言文教学的课堂教学的效率。
教学目标
1.学习文言词语:印、就、板、已、和、更、互、设、炀、布、稍、从、贴、为、讫 2.积累文化知识:从、雕版印刷、活字印刷
3.学习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火烧令坚 用讫再火令药熔 被动句式:其印为余群从所得 定语后置的倒装句:有奇字素无备者 通假字:已、镕、文、止 教学重点与难点
理解文章的意义,理解说明文写作应围绕别说明事物的特征合理安排写作的顺序。教学过程(一课时)
一、导入
用心
爱心
专心
由四大发明谈起,轻学生说说印刷术中的活字印刷。(可以读带来的历史教材七年级下册宋元文化部分有关印刷术的部分)
说明记录活字印刷术的古文献资料最重要的就是沈括的《梦溪笔谈》,其《技艺》部分记载了北宋时期毕昇发明的印刷术,题目是编者所加。
二、读课文,正音。
三、再读,用课文中的句子回答问题: 1.在活字印刷术发明之前,知识是如何传播的? 抄书,雕版印刷。缺点是速度慢。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2.发明活字印刷术的毕昇是什么时候的人?他是什么身份的人?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3.活字印刷是如何操作的?
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
先制字,而后设版、排字、炀版、平字,这里是按工作程序来说明的,这也是一种时间顺序。这样的顺序安排是文章富有条理,头绪清楚,便于说明事物。4.为什么用胶泥作字印?不继续用木头刻字?
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5.活字印刷有何好处?
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6.现代汉语中常用汉字有3500个,那时,常用字也不会少,排版时这么多的字怎样才能迅捷方便地找到呢?
不用则以纸贴之,每韵为一贴,木格贮之。7.遇到没有的字怎么办?
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8.运用活字印刷时还应注意些什么?
用心
爱心
专心
问题:
1教材p119注释12将“炀”解释为“烘干”有误,应为“烘烤”。
2.教师用书练习
二、1参考答案将“和”当作连词解释,与教材注释不符,参考译文犯了同样的错误。
3.教师用书练习
二、2参考答案将“以草火烧”解释为“用草火烘烤”不确,“烧”就是“烧”,由泥质的变成陶质的,这样字模才能反复使用。参考译文也犯了同样的错误。4.教师用书参考译文将“火烧令坚”翻译成“用火烤一下,让他变得坚固”,亦误。5.《梦溪笔谈》中并无《活板》这个题目,注释中应作出说明。
用心
爱心
4.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1课 海燕课时训练 苏教版 篇四
1. 我知道文章体裁,能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 我会找对文中说明方法。
3. 我要整体感知说明对象,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
二、【自主学习】5分钟
1.字音互填(我已预习)。
丁( )中( )闭 泄( )气 隧( )道 夸克( )
2.解释词语(我已理解)。
驱使: 泄气:
禁闭: 隧道:
三、【合作探究】20分钟
老师解题,学生介绍作者。
1. 文章体裁?(由举手学生站起说出)
2. 课文说明对象和主要内容是什么?(由小组推荐一人将讨论成果说出来)
3. 文中用了哪些说明方法?(由整个小组将讨论成果读出来)
4. 课文的说明顺序是? (由小组推荐人在黑板上书写)
四、【当堂检测】13分钟,(选做1、2题,必做3、4题)
1.文章体裁?
体裁:
2. 课文说明对象和主要内容是什么?
对象:
主要内容是:
3. 文中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说明方法:
4. 课文的说明顺序是?
说明顺序:
五、【小结】4分钟
六、【课后作业】1分钟
1.在语文书上做课后练习第一题和第二题。
雷真民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学生版1课时:叫三声夸克]
★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 陋室铭(第一课时)导学案
★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的教学反思
★ 《芦花荡》(第一课时) 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检阅》导学案
★ 八年级语文下册《雪》导学案(八年级教学设计)
★ 学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诵读欣赏一双明亮的眼睛
★ 八年级上册《桃花源记》导学案
★ 四年级语文下册《尊严》第二课时学案
★ 写作实践活动 语文实践活动:赛诗会 导学案(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5.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1课 海燕课时训练 苏教版 篇五
【识记积累】
1.茅盾原名是什么?他著名的代表作品有哪些?
2.解释词语。(1)妙手偶得:(2)坦荡如砥:(3)伟岸:(4)纵横决荡:(5)秀颀:(6)礼赞:
3.“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这一段话使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把这一段话改为陈述句怎么改?
【理解欣赏】
4.本文以什么为线索来“礼赞”白杨树的?
5.本文勾勒出了几幅图?反映了什么?
6.作者是怎样以审美眼光来观察并表现“美”的?
7.本文是怎样巧妙的运用对比烘托的?
阅读《白杨礼赞》选段,完成下面题目。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黄的是土,未开垦的荒地,几十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道是在你脚底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吧?
然而刹那间,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有一排——不,或者只是三五株,一株,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的话,那你的恹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我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的。
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8.文中“坦荡如砥”形容的对象是高原的___________________(空旷、辽阔、平坦)。9.第二段描写高原的景色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10.文中第二段的第一个和第三段破折号的用法有什么不同?
11.你怎样理解第三段?“普通”和“不平凡”这两者在文中是怎样统一起来的?
6.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1课 海燕课时训练 苏教版 篇六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深刻体会作品的诗情、画意和理趣。
(2)、品析含意丰富的语句,理解比喻、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的作用。(3)、分析“海燕”形象的思想内涵。自助内容及反馈
(1)认真阅读下列补充资料,划出重要信息。
(一)什么是散文诗
散文诗兼有诗与散文特点的一种现代抒情文学体裁。它融合了诗的表现性和散文描写性的某些特点。从本质上看,它属于诗,有诗的情绪和幻想,给读者美和想象,但内容上保留了有诗意的散文性细节;从形式上看,它有散文的外观,不像诗歌那样分行和押韵,但不乏内在的音乐美和节奏感。散文诗一般表现作者基于社会和人生背景的小感触,注意描写客观生活触发下思想情感的波动和片断。这些特点,决定了它题材上的丰富性,也决定了它的形式短小灵活。
(二)介绍作者
高尔基(1868—1936),苏联作家,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生在木工家庭,当过学徒、码头工、面包师傅等,曾流浪俄国各地,经历丰富。1892年开始发表作品,早期作品多半是描写沙皇统治下的人民的痛苦以及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1905年和列宁会面,思想上受了很大影响,1906年发表了长篇小说《母亲》,反映了俄国工人阶级的革命斗争,被列宁称为是“一本很及时的好书”。高尔基的小说有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剧本有《小市民》等,除此以外,作者还写了许多政论、特写、回忆、文学论文等,对世界文学的影响很大。
(三)写作背景介绍及发表后的影响。
作为苏联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者高尔基,为什么在1901年3月要写这样的散文诗呢?高尔基写这首诗是在一九零五年俄国第一次大革命的前夜,当时人民群众的革命运动风起云涌,沙皇反动政府加紧了对人民的镇压,正是革命与反革命激烈搏斗的时候。高尔基当时在彼得堡,亲身感受到了工人运动、学生运动的磅礴气势,目睹了沙皇政府镇压学生运动的残暴罪行。他为了热情地歌颂无产阶级革命先驱,揭露沙皇反动政府,抨击机会主义者、资产阶级自由派的丑恶嘴脸,就写下了《海燕》这篇散文诗。作者以海燕为题,一是醒目,可以象征无产阶级革命先驱,二是可以躲过沙皇检查机关的耳目。
《海燕》一经发表,便在俄国产生了巨大反响,它被革命者用胶印和手抄等方式广为传播,一时间成为最受欢迎、最富有宣传性和号召力的诗传单。《海燕》受到了列宁和其他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度重视和称赞。
(2)大声朗读课文,标小节号,划出重点字词。
自助学习过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写出下列加点字
呻yín()白mò()fěi()翠 困fá()深yuān()蜿()蜒 胆qìe()号()叫 ..chǔn()笨 震()怒 怒hǒu().
2、文章把海燕的活动放置到海面上暴风雨来临的典型环境中,以此来烘托海燕的性格。海面上自然景象的变化愈来愈险恶,而海燕的战斗情绪愈来愈高涨。请同学们在书上标注段落分层,并概括大意。
3、小结: 这是 的海燕。
(揣摩具体描写和烘托海燕的段落或者句子,赏析海燕具体形象。抓住描写海燕 的关键语句,理解其性格特点。)
文章除了写海燕还写了哪些海鸟?。抓住其他海鸟的描写,说说这些是 的海鸟,对描写海燕起 到 作用。
所以文章对海燕的刻画运用了 描写和 描写相结合 的写作手法。
4、再读文章,试指出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 写作手法,以及文中海燕、海鸥、海鸭、企鹅、乌云、狂风、雷声、闪电、大海、暴风雨的象征意义。
⑴海燕
⑵海鸥、海鸭、企鹅 ⑶乌云、狂风、雷声、闪电 ⑷暴风雨
5、品味关键语句
请你从文章中找出你最喜欢的语句或语段,说说你的看法。
(准确指认修辞方法;反复体味,深入分析;要从表情达意的效果及营造意境 角度进行分析。)
① 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② 风紧紧抱着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 .......摔成尘雾和碎末。.
③ 这个敏感的精灵,——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它深信,乌云 ....................遮不住太阳,——是的,遮不住的!.......... ……
④(1)一堆堆乌云,像青色的火焰,在无底的大海上燃烧。(2)大海抓住闪电的箭光,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3)这些闪电的影子,活像一条条火蛇,在大海里蜿蜒游动,一晃就消失了。这三句话,第1句用 的修辞方法,表现
的猖狂凶狠,气焰嚣张; 第2句用 的修辞方法,表现
的巨大声势和巨大力量; 第3句用 的修辞方法,表现
的垂死挣扎。
6、阅读理解
鹰之歌 高尔基
蛇高高地爬到山里去,躺在潮湿的山谷里,盘成一圈,望着海。太阳照在高高的天上,山把热气吹上天,山下海浪在拍打岩石……
突然,在蛇盘着的那个山谷里,从天空中坠下一只苍鹰。它胸口受了伤,羽毛上染着血迹…… 鹰短短地叫了一声,就坠在地下,带着无可奈何的愤怒,撞在那坚硬的岩石上…… 蛇大吃一惊,连忙逃开了,但马上看出,这鸟的生命只能维持两三分钟了…… 它爬到受伤的鸟眼前,对着鸟的眼睛发出咝咝的声音: “你要死了吗?”
“对,我要死了!”鹰深深地叹了口气,回答说,“我美好地生活过了!”“我懂得什么是幸福!……我也英勇地战斗过!……我看见过天空!……你绝不会那么近地看到天空!唉,你这可怜虫!”
“那有什么了不起!天吗?空空洞洞的,我怎么能在天上爬呢?我在这里很好,又温暖,又滋润!”蛇对那自由的鸟这样的回答,可是它却在心里暗笑鹰的这些梦话。而且,它这样想着:“飞也好,爬也好,结果还不是一样,大家都要埋入黄土,都要化为灰尘……”
但是那勇敢的鹰忽然抖擞精神,微微挺起身来,向山谷里看了一眼。阴暗的山谷气闷不堪,散发出腐臭的气味。
鹰使出全身的精力喊叫起来:“啊,要是能够再飞到天上去一次,那可多么好啊!战斗是多么幸福啊!……”
1.高尔基《鹰之歌》中的“鹰”、“蛇”象征什么?
2.本文运用类比方法主要体现在()A.借鹰和蛇来寄托自己的情志。
B.用鹰和蛇的习性来体现社会上某类人的行为。
C.赋予鹰、蛇以及其他自然景物以人的灵性。D.用鹰和蛇的言行来体现两种不同的人生观。
3.“阴暗的山谷气闷不堪,散发出腐臭的气味。”这句景物描写对刻画“那勇敢的鹰”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4.文末“鹰使出全身的精力喊叫起来”这一句,着重从什么角度刻画“鹰”的英雄品格的?联系生活,谈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失败的英雄”?
[知识链接] 象征手法
象征手法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它可以使文章立意高远,含蓄深刻。恰当地运用象征手法,可以某些比较抽象的精神品质,化为具体的可以感知的形象,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赋予文章以深意,从而给读者留下咀嚼回味的余地。
散文诗
是兼有诗与散文特点的一种现代抒情文学体裁。它融合了诗的表现性和散文描写性的某些特点。
本质上 它属于诗﹐有诗的情绪和幻想﹐给读者美和想象﹐
内容上 保留了有诗意的散文性细节﹔
7.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1课 海燕课时训练 苏教版 篇七
教学目标
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2.学习托物言志的构思方法
3·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知识
2.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教学难点
《马说》的论点是怎样的?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通读课文,翻译课文,第2、课时:理解课文大意,明确“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 理解文章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是人才实现自身价值的理想境界。但在很多时候,特别是古代封建社会,埋没人材现象非常严重,很多人才常哀叹怀才不遇、生不逢时。人材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呢? 今天我就来一起学习这篇《马说》。相信同学们会从中会找到答案。
一、解题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这种文体写法灵活自由。可叙述,可描写,可说明,也可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二、介绍作者及背景
韩愈(768~824)字退之,南阳(现在河南南阳县)人,唐代著名文学家。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韩氏先人原是昌黎(今属河北)的大族,因而他常常自称昌黎韩愈,世称韩昌黎。他的作品集叫做《昌黎先生集》他多次被贬官降职,很受压抑。他的散文创作实践也体现了这种精神。他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散文家之一。
韩愈所处的中唐时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激烈,许多中下层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都怀才不遇。韩愈本人遭遇也是这样,因此他对埋没人才不但不满,而且加以揭露和抨击。本文便是他这类作品中的名篇之一。
三、听读课文(一).注意读准字音(二).注意划分节奏(三).注意语气语调 四.学生朗读,要求:(一).读准字音(先正音释词,再自由朗读)(二).读懂句意(先逐节翻译,再抽读评议)(三).读出语气(找出相关语句,学生齐读)
1、千里马的命运(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痛惜之情
2、千里马的遭遇(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愤慨诘问
3、食马者的言行(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讽刺嘲笑 五.作业
8.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1课 海燕课时训练 苏教版 篇八
【学习目标】
1.理解小说表现的深刻主题,感受父母浓浓的爱。2.理解文章在情节安排上“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特点。3.理解作品流露出的淡淡的哀怨。【学习重难点】
1.理解小说表现的深刻主题,感受父母浓浓的爱。(重点)2.理解文章在情节安排上“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特点。(难点)【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传说:上帝创造了人,但没有精力照顾好他们,所以给每个人创造了父母。于是有了这么一个地方,她永远在你的心灵最深处,你愿用一生的时间去呵护她,这个地方,叫做“家”;当然还有这么一颗心,她让你肆意的索取、享用,却不要你任何的回报,这一颗心,就是父母的心。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曾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小小说——《父母的心》,让我们感受一下父母这颗伟大、博爱的心。
二、自主预习1.走近作者。
川端康成,日本小说家,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主要作品有《伊豆的舞女》、《雪国》、《古都》等。日本评论家认为川端康成是淡紫色的。紫,淡淡的紫,透溢着隐隐的幽谧和淡淡的哀怨,这是他作品的共同风格。《父母的心》同样具有这种风格,这也许和他本身的经历有关。他幼年父母双亡,后祖父母和姐姐又陆续病故,孤独忧郁伴其一生,反映在作品中就有一种哀怨的情调和伤感的情绪。
2.朗读课文,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濑户(lài)
褴褛(lán lǚ)
酬谢(chóu)....舱(cāng)女佣(yōng)..3.理解词义。
失魂落魄:形容心神不定、非常惊慌的样子。如数奉还:按原来的数目归还。拮据:手头紧,经济境况不好。
祈祷:一种宗教仪式,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的愿望。恩重如山:形容恩德极大。褴褛:(衣服)破烂。4.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你能按照情节发展的规律给文章划分结构吗? 明确:
第一部分(第1-2段),破题。写穷富两家同在一艘轮船上,形成鲜明的对照。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和人物关系。
第二部分(第3-6段),故事的开端。写高贵的妇女想领养穷人的一个孩子。第三部分(第7-12段),故事的发展。写穷男人和他的妻子三次送换子女给富太太的经过。
第四部分(第13-16段),高潮。上面三次送子换子已为矛盾冲突蓄足了势,这最后一次是要索回女儿,人物的矛盾冲突已发展到了顶点。
第五部分(第17段),结局。一家六口终又团聚。
三、合作探究(一)整体感知
(1)用简洁的话概括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明确:讲了一对父母因贫穷想送孩子最终没送出去的故事。
(2)本来父母打算把孩子送出去,这可使孩子过上更好的生活,为何最后又不送了,原因是什么?你能说出具体的原因吗?
明确:
简单地说是太爱孩子了,舍不得孩子离开,宁愿饿死。
具体原因:①送大儿子的原因:让他过上好的生活,减轻家庭负担。②二儿子换大儿子的原因:大儿子,家庭的接班人。③女儿换二儿子的原因:和去世的婆婆一模一样。
(3)本文为什么起名“父母的心”?“心”在文中有何含义,起到什么作用? 明确:
因为文章中的父母亲从事件开始,心理就不断地变化着;对人物的描写都是围绕他们的 心理变化展开的;父母最后的决定可以真切地反映天下父母对子女的爱心。
“心”指的是父母对子女的至爱之心,是这篇文章的主题,也是导线,串起了整个故事的情节,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深层探究
(1)有人认为两口子“宁愿一家六口饿死”的做法很不“明智”,你同意这个观点吗? 明确:
①我同意这个观点,对方条件那么好,送去的孩子可以得到很好的教育,又可以继承财产,将来也可以帮助其他兄弟姐妹,加上财主夫人也很善良,何乐而不为?
②我不同意这个观点,要是送我,我可不同意!困难是暂时的,现在他们父母不是正在找工作吗?把我和兄弟姐妹隔开,我的心灵会受到伤害,其实,困难的环境并不见得是坏事,困难可以锻炼人的性格,磨练人的意志。
(2)故事结尾似乎并未结束,这一家人的生活始终成问题,请同学们续写一个结尾,想像一下他们一家六口将会过着怎样的生活。
明确:
①一家六口经过艰苦奋斗,终于翻了身,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②一家六口到财主夫人的公司找工作,由于工作出色,大儿子最终成了财主家业的继承人。
③由于找不到工作,走投无路,一家六口饿死在一起。④生活艰苦,父母后悔没有送走孩子。
⑤贵夫人认这几个孩子为干女儿、干儿子,给父母及孩子提供一部分生活上的保障。⑥父母用100元开了一家小店,和贵夫人一家有生意上的往来。(三)写法探究
(1)课文如果一开始就写贫穷父母一个孩子也不送,是否更能表现父母爱子之心?现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不能。因为父母总是为自己的孩子着想的,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过上好日子。当有人开出优越的条件时,贫穷父母是不会不为自己的孩子着想的。如果一开始就加以拒绝,就显得不真实,不自然,也不能充分表达父母爱子之心。现在这样写的好处是:①符合真实的生活;②能把贫穷父母曲折复杂的内心活动表现出来;③惟其如此,才能使作品产生感染力,打动读者的心。(2)本文结构一波三折,请简要分析。
明确:本文的故事比较简单,但作者却能组织曲折的情节,采用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笔法,把故事写得波澜起伏,曲折动人,展示了人物鲜明的个性特征,表现了深刻的主题。富人向穷父亲要一个孩子,而且开出十分优越的条件,穷父亲不是一口答应,也不是一口回绝,而是要与“孩子的妈妈商量”。这是一折。商量结果也不是直接答应或不答应,而是先给大儿子。这又是一折。第二天用二儿子换回大儿子。这又是一折。当天傍晚又用小女儿换回二儿子,这又是一折。第三天又要来索回小女儿。这又是一折。三次调换,写法也各不相同。情节是为表现人物性格服务的,曲折的情节,表现了父母复杂的心理历程,在“优越的条件”与“爱子女之心”之间经过尖锐曲折的冲突,最后“爱子女之心”终于战胜了“优越的条件”,父母的个性也越来越明朗,文章的主题也得到了有力的表现。
四、板书设计
父母的心 川端康成 送 要
爱
换 换
五、课外拓展
“可怜天下父母心”。不管是父亲还是母亲,绝大多数对自己的子女都充满着爱,而且这种爱是无私的、真挚的、深沉的。爱,它又是相互的,在我们享受父母关爱的同时,你有没有想过如何回报父母呢?
明确:理解父母的用心良苦,好好学习报答他们;多与父母沟通,多听取他们的意见;关心父母,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帮父母做一件事,让他们感受我们的爱;给父母写一封信……
六、教学反思
本文体现了父母之爱的伟大、崇高,让我们窥见的是一颗真挚的爱子之心。从学生的发言中,能够感受到,这篇课文对他们来说还是起到一定的教育意义的,教学目标也基本达到了。
9.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1课 海燕课时训练 苏教版 篇九
内容分析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被贬黄州第四年所作。作者于初冬深夜落寞之际见月色而欣喜,找寻好友张怀民在承天寺中共同赏月。在空明澄澈的月色之中沉醉,忘记个人的得失荣辱,寻得片刻的惬意安适。然而,仕途的失意,个人才华不能得以施展的内心世界依旧难以彻底忘怀。赏景之后一段的议论即透露出作者感慨深微、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能力目标
1、重视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3、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情感目标
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理解“闲人”的含义。课时:一课时 授课流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背诵《浣溪沙》引出苏轼是个虽处贬谪期间,依旧不自伤白发,悲叹衰老,旷达振作、积极向上的人。这样的苏轼面对厄运,是否心境一直这样乐观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来具体探寻苏轼的心路历程。
二、整体感知,明句读
1、学生自由 放声朗读课文,正字音,明句读。
2、齐读课文,简要概括本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明时间、地点、人物
三、研读课文,联系背景理解作者叙事时心理
1、用一句话概括本文记叙的事件。苏轼与张怀民夜游承天寺一起赏月。
2、承天寺是寺院,他们为何夜游承天寺?从原文中找理由。“念无与乐者”——念,想;“月色入户”——户,门。
3、苏轼可是当时的大文豪呀,为什么会“无与乐者”?从原文中找依据。“闲人”——文下注释;由此可见苏轼是个被贬谪之人,做着有名无实的闲官。
4、被贬谪之人,也就被当权者排挤在外了,生活境遇较之当权者自然会如何? 自己——落寞、孤单,世人——避之不及,家中——自然门可罗雀。
5、文中哪些语句反映了苏轼这样的生活境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开头交代时间,是初冬时分;解衣,解开衣裳;欲,想要,将要。入夜即欲睡,反映了作者此时生活的落寞,门可罗雀。
“念无与乐者”——“无与乐者”反映了作者在贬谪期间交友断绝、门庭冷落的境况。
6、此时,却有一人主动来找苏轼了。读文章,找一找是谁?
月光——“月色入户”,由此可见,月光毫无势力之情,在寂寥的寒夜,依然来拜访他。
7、“月色入户”苏轼是怎样的感受和行动? 感受:“欣然”——高兴地;
行动:“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遂,于是,就 小结:作者见月色而喜,想要与朋友分享,就去找张怀民。
8、作者一“念”就去“寻”张怀民,足见张怀民在苏轼心中是共同赏月的唯一之人,二人志趣相投。文中还有哪些字词句也表现了这一点?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亦”,表明张怀民与苏轼一样,见此月色也没有睡。二人情感相似,志趣相投。“相与”足见二人亲密的关系。
9、这里的“寻”能改成“访”吗?
不能。“寻”写出了作者渴望与知己好友共同赏月的急切心理。“访”表达不出这样的效果。“相与步于中庭”——;步,散步。步,为何不译为“走”?译为“散步”更能够表现作者与好友一起赏月时舒缓的心情。
10、小结:作者由一开始的落寞变为欣喜再变为急切,最后终于在庭院中散步,心情舒缓、恬静起来。一件小事被作者叙述得起伏多变,情感跌宕,足见作者的才华之高。下面,请大家朗读第一段,将作者的情感读出来。
赏析作者所观之景
11、苏轼与张怀民赏到了哪些景物? 月光、竹柏
12、朗读第2段,问:这里所赏之景为月下之景,可是全段无一处有月字,你从哪些地方可见作者是在赏月景?
积水空明——比喻庭院中月光清澈透明,给人一种庭院积水的错觉。
水中藻荇交横——进一步隐喻,将月下竹柏影比作“水中藻荇交横”,使错觉更进一步,让人感觉水月难辨。
盖竹柏影也——盖,原来是。
13、如果在“盖竹柏影也”之前,加一个叹词,可以加哪一个? “啊”“哦”
加叹词朗读该段,把叹词的味道读出来,问:“盖竹柏影也”放在最后揭示,表明作者当时怎样的心理?
恍然大悟
这样的“恍然大悟”就表明作者之前已经被陶醉于清澈透明的月下美景之中,完全忘记了被贬谪的痛苦,忘记了个人的得失荣辱,也进入到了那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之中。
朗读这一段,感受苏轼的
14、苏轼的伤痛被这样的自然美景抚慰了。可以说这样的月色也是苏轼的另一位知己好友。那么,苏轼彻底解脱了痛苦了吗?
小组讨论明确:没有。
引导:“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段话可以翻译为——“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两个闲人罢了。”
把这里的问句改为陈述句理解一下。
到处都有这样美妙的景色,只是少有我们这样的闲人(去欣赏罢了)。这里反映了苏轼怎样的心理?
感慨世人汲汲于名利辜负良辰美景,感慨自身欲为国效力却遭贬谪、排挤,同时以“闲人”自居自傲、自宽自慰,在大自然的美景中抚慰政治斗争的创伤,获得精神的复苏和安宁的心境。
总结全文:作者通过描绘澄澈透明的美妙月色,透露出他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透露出一个乐观豁达的人生观。
背诵本文 教师寄语:
本文不足百字,却真实地展现了苏轼面对贬谪的困境的一段心路历程。面对困境,他也落寞痛苦但是没有沉沦,而是积极地投身于大自然的美景之中,寻找友人一起排解烦恼,随缘自适。这样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实在值得我们学习。
布置作业:搜集苏轼于贬谪期间所作之词两首,赏读背诵
教后反思:
10.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1课 海燕课时训练 苏教版 篇十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整体感悟文章的内容;2品析文中的两幅雪景图;
3学习文章借景抒情的表达技巧。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激发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作者思想感情,体会作品中闪现出的理想光芒与对生活的热爱。教学重点:
诵读,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品析两幅雪景图。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的深邃寓意。学法指导:诵读法 探究引申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写于1925年,正值不平凡的年代。南方的革命形势蓬勃发展,可谓是春暖花开之日,然而,北方还处于一片寒冻之中。面对黑暗的现实与酷冷的季节,鲁迅以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的姿态,去寻求“革新的破坏者”,去战取理想的春天。他不仅以小说、杂文进行战斗。而且“有了
鲁迅(1881.9.25—1936.10.19),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为豫才。板书设计:
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1918年5月)始以“鲁迅”为笔名。他的著作主要以小
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
《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等16部。
三、问题导学:
1.全文可分为哪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1~3段),描写江南的雪与雪野,抒发渴望美好生活的感情。
课后反思:
第二部分(4~6段),描写朔方的雪,表现了对冷酷现实的不满与反抗。
2.朗读课文第1至3段,思考如何划分两个层次?
第一层(第一自然段),描写充满生机的江南柔雪。
第二层(第二至第三自然段),描写孩子们塑雪罗汉的情景。
3.第一自然段作者从哪几个方面细致地描写了江南的雪?
作者以饱蘸深情的彩笔,绘出了一幅令人神往的江南雪景水彩画。作者从四个方面细致地
描写了江南的雪。
二是直接写雪的质地、颜色,“滋润美艳”,犹如充满青春的壮健少女的皮肤。
三是以雪野中的花草,特别细写了花的不同种类、多样形状和各种颜色,衬托雪的美丽。在数九寒天,作者用花的血红、深黄、自中隐青和草的冷绿,映衬雪的洁白,使柔雪显得更为教师借助多媒体电脑,演示江南的雪,北国的雪,让学生感受漫天飞雪,教师进而导入:《雪》 一是以暖国的雨和“单调”来反衬雪花的“灿烂”。
小感触,就写些短文,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野草》共收散文诗二十三篇,也是鲁迅明艳。
追求革命真理、抒情述怀与进行对敌斗争的记录。本文也是鲁迅当时内心世界形象化的表现。
四是幻想蜜蜂在雪野中“忙碌地飞着”,“嗡嗡地闹着”。这一“飞”一“闹”煞时使整个
二、检查预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
磬口(qìng)忙碌(lù)脂粉奁(Iián)灼灼(zhuó)嘻笑(xī)褪尽(tuù)朔方(shuò)凛冽(lǐnliè)
2、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博识:见识广博。凛冽:刺骨的寒冷。
天宇:这里指天空。宇,上下四方。
精魂:精灵,魂灵。消释:消溶。
升腾:(火焰、气体等)向上升起。
3、了解作者:
雪野活跃起来,呈现出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这里,不仅使读者看见烂漫的冬花,而且仿佛听到吟唱的春虫,感受到作者热烈期待春天的心声。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1课 海燕课时训练 苏教版】推荐阅读: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八单元08-31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0课《柳叶儿》教案以及反思 苏教版07-28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詹天佑》教学设计08-07
2015年新版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七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第1课时08-23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22《蚂蚁和蝈蝈》教学设计(共两课时)06-21
苏教版二年级语文第四册母亲的恩情第一课时10-07
苏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材分析07-16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教案07-29
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