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经济结构调整

2024-08-22

2023经济结构调整(共7篇)

1.2023经济结构调整 篇一

国内经济结构调整任务繁重,能级提升的挑战不少。因此,仍然需要围绕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推动高质量发展。

其一,稳定经济预期。

当前,稳定增长、投资、房地产和实体经济的预期至关重要。合适的增长率是重要的“风向标”,否则会产生连锁反应;投资仍然是稳定经济增长一个不可或缺的推动因素,需要保持合理增速;房价得到初步遏制,但要防止“大起大落”还需完善政策体系;而实体经济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的`稳定增长。

其二,转变政府职能。

要深化推进“放管服”改革,突出制度供给,优化营商环境,充分激活市场主体、市场要素的动力活力潜力。要继续拆除各类市场门槛。推进负面清单管理,清理取消不合理的各类证照,减少审批事项,缩短审批时间,统一审批标准,加强基层部门窗口建设。

其三,精准调控经济。

宏观调控要“稳”。政府部门出台一系列调控政策,对稳定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在“稳”字上仍需下功夫。微观政策要“实”。

针对微观层面企业的各项政策,既要“实”,也要“快”。近年来,针对企业生存发展遇到的困难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为企业化解矛盾和困难起到了重要作用。

其四,推动创新驱动。

要对自主创新的技术、产品、服务等实行必要的产业保护政策和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为创新活动和创新成果保驾护航,如探索实行2至3年的产业保护期政策。要推行务实的企业家创新激励机制,所有的政策都需要落脚在企业、企业家的创新动力上。

其五,保护实体经济。

要处理好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在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同时,加快传统产业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要继续推动企业“降成本”行动。如减税减费、降低社保成本等,还有降低空间。要重塑新型政商关系,保障企业家全心创业、安心发展、恒心安居。

2.2023经济结构调整 篇二

在现阶段, 对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 其目标在于:一是为农村经济增长拓展发展空间。通过对经济结构的合理、优化、升级三位一体的调整有机结合, 使农村经济获得在较长一个时期保持较高的发展速度的动力和发展空间。二是为农民增加收入开辟致富途径。通过转变观念、解放思想和创新体制, 解决好深层次矛盾, 逐步形成与当前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农村经济结构从整体上提高运行质量, 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以实现增产、增收、增效, 农民收人能得到持续、稳定和较大的增加。三是为农业现代化奠定现实基础。通过调整, 解决好农业和农村落后的瓶颈问题, 改变农业产业的弱质地位, 提高农村经济的整体素质, 经过发展逐步实现农村工业化、乡村城镇化。要实现农村工业化、乡村城镇化, 就得抓好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重点园区, 使农民参与产业化经营, 利益联结机制健全;

1, 扶持重点企业, 抓好当地优势产业、重点龙头企业的扶持让各项优惠政策向这些企业倾斜, 力争在较短时间内能有突破性的发展。

2发展精深加工, 要抓好粮食, 棉花等产品的加工, 也要抓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加工。要积极引导加工企业向园区集中, 向精深加工发展, 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园区, 逐步形成龙头企业集群。

3加强招商引资, 在我们这里引来了大型的物流工业园, 汽车配件城, 还投资了上亿元开发了国家4A级森林公园旅游景区。

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应因时因地而有不同, 主要应审时度势、充分发挥区域优势。从产业发展的要求看:在发展多种经营向生产深度和广度进军立体式调整当中, 应寻找当地新的经济增长点以之作为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来着重发展。对此应扩大规模, 提高质量, 充分发挥其优势;并以之作为突破口, 推动农村经济整体发展。所谓新的经济增长点, 是指那些生产率上升率高、全要素生产率水平高、增收增效快, 且在产业间影响力大、感应力强, 能带动一大批相关部门或生产的发展, 能对未来农村经济增长起较强推动作用的产业部门或产品生产。如有的地方, 粮棉种植效益差, 但发展无公害果蔬有很高效益, 则以此为重点, 放手经营即能搞活全盘。有的地方, 原系粮产区, 粮食储量大, 效益低, 但兴办畜牧业, 实行农牧结合, 经济即能搞活。有的地方, 有丰富的旅游资源, 着力开发, 妥善经营, 即能带动相关各业, 兴旺发达。从农村产业化经营看, 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应着重选择产业链中制约性强的关键环节来重点发展, 以完善产业链, 搞活经营机制。如某地缺少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 无法实现农业生产外环节产品的多次增值, 初级农产品难以面向市场, 经济效益也难以提高。在结构调整中应有针对性地着力培育和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作为龙头企业, 做大做强, 使之能起带基地、联农户, 在市场竞争中发挥“龙头”的关键作用。从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看, 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应坚持从粗放数量型向集约效益型转变, 重点应突出一个“优”字着力上质量好、档次高、品种优新的产品生产, 并力争标准化, 尽可能淘汰那些劣质低效产品生产。如一些地方, 在结构调整中, 采取压粮扩经、压劣扩优、调优种植业、调强养殖业、调好新兴产业, 使好的多起来、多的优起来、优的强起来, 实现优质产品规模化、规模产品特色化、特色产品产业化, 导致一派兴旺。

二、农村经济结构具有多层次性

首先, 它表现为农村中的不同产业。农业为第一产业;工业、建筑业为第二产业;商业、运输、信息、金融、服务、科教等为第三产业。这一层次构成农村经济的一级结构。其次, 在各产业内部, 包括着不同行业或部门。在第一产业农业中, 有农、林、牧、渔、副五业。第二产业的工业中, 有食品、饲料、纺织、机械、化工、建材、家具、修理等行业。第三产业的商业中, 有批发、零售等行业。这些行业的结构形式构成农村经济的二级结构。再次在各行业中, 又包括着产品性质和生产特点不同的各种生产项目。如农业 (农作物种植业) 内部包括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等不同作物;畜牧业中包括役用牧畜和各种产品畜禽;林业中包括用材林、经济林、、防护林、特种用途林等;这些生产项目的结合形式构成农村经济的三级结构。各级经济结构的合理与否都对农村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因此, 在结构调整中, 必须重视结构层次的合理化。

从社会经济发展来看, 农村经济结构随着工业化的发展有一个由低级到高级在层次上的发展过程。即产业结构比重, 从一、二、三产业比重由大到小为序, 逐步发展到由小到大为序;农业内部各业比重, 从农业比重大、牧林渔业比重小, 逐步发展为农业比重减小, 牧渔林业比重增大。

我国农村经济结构, 在建国前是非常单一的农业, 其它产业微不足道。建国后, 虽有很大发展, 但许多地方农村二、三产业至今仍然十分落后, 尤其是西部地区。当前, 我国农村二、三产业急需加快发展以适应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形势发展的需要。在第一产业内部, 目前的主要特征一般仍是农作物种植业比重较大, 牧、渔、林、副业比重较小。在农业中, 仍然是粮食为主, 经济作物比重小;在畜牧业中, 重养猪, 轻牛羊;在林业中, 重用材林, 轻经济林、防护林;在渔业中, 重捕捞, 轻养殖。这种情况, 不仅使农业资源得不到合理开发利用, 生产出来的农产品也不能满足国内外市场需要, 还破坏了生态平衡, 恶化了农业生产环境, 更制约了农民增收。

今后, 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应该明确的方向是:在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第一产业的同时, 加快发展第二产业;开拓市场, 搞活流通, 积极发展第三产业;保证一产绝对增长, 相对比重逐步降低, 二产、三产快速增长, 相对比重尽快提高, 以促进实现农村工业化、乡村城镇化。具体要求:

1. 对第一产业:

在抓好农业的基础上, 加快发展牧、渔、林、副业, 向生产的广度和深度进军。对农业, 粮食产区要扩大优质粮生产, 一般地区可适当压粮扩经, 发展粮经饲三元结构, 发展好果蔬;提倡设施农业、生态农业;加快发展优质、专用、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特色产品。突出发展畜牧业, 搞好养猪养禽, 扩大牛养免等草食动物饲养。利用好水面, 扩大水产养殖。林业要搞好绿化, 发展经济林、防护林, 某些地区要退耕还林。

2. 对第二产业:

以农产品加工业为重点, 实现农产品多次增值。加快发展食品工业、饲料工业。适当发展建材工业和建筑业, 以适应城乡建设发展的需要。加强和完善乡镇企业的发展, 加快其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体制创新, 优化农村工业, 推进小城镇建设。

3. 对第三产业:

千方百计开拓市场, 搞活流通。大力发展农村流通组织, 特别是外销网络。发展民间运销大户、农民经纪人队伍。通过组织创新, 构建适应市场竞争的新型主体。抓好市场建设和管理, 组织好产销订货会、“订单农业”, 促进农产品流通。兴办并完善农村服务性行业, 积极发展信息、运输、科教和金融等服务。建立健全农村信息网络, 普及农村义务教育, 加强职业教育, 搞好农业技术推广和创新。

在结构调整中, 要大力抓好农业产业化, 积极稳妥地促进农村劳动力由一产有序地向二、三产业转移。安徽省组织实施三大重点工程:农产品流通、品牌和农业产业化, 对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甚为得力。

三、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操作要领

1. 领导重视, 牵引发动。

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是一项牵涉面很广的复杂系统工程。做好这项工作, 关键在领导。首先, 党政领导必须提高认识, 更新观念, 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 做好广大干部和农民的思想发动工作, 把结构调整的主体--农民发动起来, 使他们积极行动起来, 主动承担起此项工作。要从我做起, 摆清情况, 研究问题, 制定规划, 紧抓落实。政府部门要做好服务工作。

2. 典型引路, 能人效应。

各地应有好的典型, 充分发挥能人的作用, 创新模式, 做出样子, 启发广大农民着力调整。要集中力量, 开拓新路, 瞄准方向, 搞好资源配置, 力争三大效益, 求取增产、增收、增效。

3. 优化结构, 科技长入。

提倡实事求是, 因地制宜合理调整结构;坚持技术革新, 运用科学技术, 解决实际问题。要采取多种方式, 推广农业科学技术。调整的本身要讲科学。运用科学技术来选取和装备经济增长点。运用科学技术来搞好几个优化:区域结构优化 (建好高效生产带) 、生产结构优化 (种养加销合理合适) 、品质结构优化 (良种良法推广、产品质优价廉) 、知识结构优化 (技术知识、经济知识具备) 。通过科技长入, 搞好结构调整。

4. 沟通信息, 市场拉动。

建立健全农村信息网络, 疏通供产销渠道, 完善营销体系, 搞活调整结构。拓展国内外市场, 采取各种措施激活流通。通过抓市场, 兴产业, 活经济, 富百姓。

参考文献

[1]翟边.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J].新农业, 2000年第05期

3.2023经济结构调整 篇三

2023年工作打算

一、2022年工作总结

开发区围绕“重扛工业大旗,重返第一方阵”目标,不断加大“双招双引”力度,推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截止目前,新签约项目37个,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4个,4亿元以上项目4个,1-4亿元项目20个,3400万元以上项目22个,协议总投资148.9亿元。1-11月实现规模工业总产值137.1亿元(含QQ贡酒),同比增长27%,规上工业税收9.33亿元,同比增长14.5%,完成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26.75亿元,同比增长17.72%,进出口总额9200万美元(预估),同比增长超20%。

二、2023年工作打算

一是力争规模企业提升,新培育规模工业企业14家,新培育十亿元企业3家。

二是力争总体效益提升,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超31.8亿元,增长13%(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15%),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其中工业投资增长15%,技改投资增长12%),进出口总额超11330万美元,增长1%,利用外资超11369万美元,增长13%。三是力争投资强度提升,确保新增工业用地采取“标准地”供地,亩均固投达到140万以上,亩均税收达到30万元以上。四是实现争先进位,省级以上开发区综合考核前进15个位次,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培育期考核力争进入前10,全市高质量发展开发区考核保持先进位次。为

确保完成既定目标,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升招商质效。

一是深化产业园招商。加快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建设(已入驻7家),针对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细分行业招商(6条线索),盘活原爱森能源厂区;启动智能卫浴产业园建设,以CC众创园二期及南侧40亩为基础,近期招引智能卫浴企业10家,远期引进30家;推进高端装备智能制造产业园建设,积极与盈田公司协同招商。二是推进产业链招商,加强装备制造及上下游相关产业项目招引,实现装备制造产业延链补链;加大纺织产业前道加弹工序项目引进力度,力争签约一批,完成产业补链,建成纺织品加弹产业园(远期);整合县内铸造产能(主要是304、316铸件生产企业),协同汽车紧固件企业(汽车紧固件冷镦设备可为五金卫浴配套),不断完善县域“不锈钢铸件-紧固件-不锈钢五金卫浴-卫浴组装”卫浴整装产业链。力争2023年新签约项目达30个,20亿元以上项目3个,3亿元以上项目6个,1-5亿元项目33个,4000万元以上项目30个,协议总投资达315亿元。

(二)推进项目建设。

深化“积树造林”工程,加强项目服务,确保新项目开工率不低于80%。确保CC智慧物流产业园+

CC农产品批发市场、碧华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生产加工等17个2022年未开工的项目按期开工,耀星电动车及其零部件生产加工项目、垅铸尚工年产2500吨高端装备零部件及“两机两匣”配套模具等15个在建项目按期投产。

(三)完善园区平台。

2023年建设标准化厂房47.8万平方米,实施道路路网工程约4公里,计划实施场平工程约1400亩,完成投资14.44亿元。一方面加快园区规划工作,完成总体规划修编,拓展建设用地,合理布局项目选址,提升集约节约用地水平。另一方面加大政府投资项目谋划及建设力度。一是完成高端装备智能制造产业园一期16栋、纬六路标准化厂房博大厂区16、17#楼、污水处理厂二期、纬六路道路工程等一批2022年在建工程项目;二是推进纬六路标准化厂房博大厂区13#、14#、15#及爱森厂区3.5万平方米厂房建设,实施纬七路、CC寨路,污水管网及小区雨污改造,纬六路以南场地平整等工程;三是谋划一批2023年实施项目,启动高端装备智能制造产业园二期及象山南路、东坡北路等工程。

(四)强化要素保障。

一是2023年完成融资不低于3亿元;加快“退二优二”项目贷款、“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项目贷款的后续资金放款进度,积极争取CC经济开发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专项债项目入库。二是推进僵尸企业处置,2023年全面完成东方威奥、科发信息等4家企业盘活,释放土地1

32亩;力争完成普洛世嘉、三和食品等8家企业盘活,释放土地303亩;加快华钢冶金、意源家纺等8家企业处置,释放土地414亩。三是保障开发区用地需求,加快盈田二期及周边地块共408亩、物流园以南至加油站180亩及CC寨路以东90亩土地报批,储备工业用地1000亩以上,谋划征迁纬六路以北约1300亩地块。

4.2023经济结构调整 篇四

经济理念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打造经济发展新优势,推进××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一、充分认识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意义

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为目标,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物质闭路循环和能量梯次使用为特征,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方式运行的经济模式。我们要站在科学发展观的高度,立足××市情,充分认识发展循环经济的极端重要性。

(一)发展循环经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科学发展观文秘杂烩网要求,必须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资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为重点,通过调整结构、技术进步和加强管理等措施,大幅度减少资源消耗、降低废物排放、提高生产效率,这种发展模式全面贯彻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精神。发展循环经济就要求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循环经济理念推动经济发展,切实做到不仅要经济增长,还要社会和自然协调发展;不仅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还讲求环境效益和生态效益。

(二)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由之路。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秦巴生物多样性功能区要因地制宜,大力发展资源环境可承载的特色产业,加强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使其逐步成为区域性乃至全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最大的优势是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生物资源南北兼有,极为丰富,林业资源居全省之首,森林覆盖率为西部第二,是阻挡风沙南下和西南酸雨北上的重要屏障,被专家称为调节西部空气、气候的重要“肺叶”。××是陕西乃至西北的水资源富集区,水资源总量219.8亿立方米,主要河流水质达到二类标准,是国家南水北调工程重要水源涵养地。因此,坚持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加快发展,在加快发展中保护好青山绿水,实现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也是建设××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的迫切需要。

(三)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现实要求。××有“天然物种基因库”之称,略勉宁被誉为“中国的乌拉尔”,生物、矿产、水能、旅游资源极具特色。近年来,××装备制造、冶金建材、绿色产业、生态旅游四大支柱产业发展迅速,为突破发展奠定了产业基础。但工业发展既面临着产业结构不合理,产品科技含量低,产业链短、竞争力弱等突出问题,更面临着环境保护的巨大压力。实现科学发展,就必须充分发挥循环经济的导向作用,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做强、做大装备制造、有色冶金、绿色产业、烟酒食品等产业。通过整合资源,优选扶持耗能低、科技含量高、产出效益好、关联度强的产业化龙头项目,拉长产业链,促进产业升级。特别是充分发挥××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生态优势,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加大旅游资源开发力度,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使其成为新兴产业和新的增长点。

二、以循环经济理念打造××产业集聚区

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涉及工业、农业、服务业、建设等领域。结合××的发展基础和优势,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把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放在产业发展上,按照××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建设规划,突出“循环”和“集聚”两大主题,以产业链为主线,以资源的高效、集约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飞地经济为途径,促进工业集中布局,基础设施共同使用,资源节约利用,废弃物循环回收,污染物低排放。围绕“装备制造、有色冶金、新型材料、生物医药、油气石化、有机农业、生态旅游、资源回收综合利用”等八大产业,“一个中心、一个辐射区”的产业布局,整合提升现有产业结构,引导产业集聚,延伸产业链条,建成“六基地一中心”,即:以航空、数控机床为主体的装备制造产业基地,以钢铁、锌冶炼为主体的冶金有色产业基地,以二氧化硅、石膏等为主的新型材料产业基地,以中药材深加工为主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以天然气为主的油气石化产业基地,以“猪、药、茶、菜”为特色的有机农业基地,以生态和两汉三国文化为主的循环经济型旅游创新中心,构建循环经济产业发展体系,使集聚区真正成为××招商引资的名片、企业

发展的平台和工业经济强势发展的“航空母舰”。

(一)围绕产业集聚和循环,做强装备制造业。结合××装备制造业现状和产业基础,整合××航空工业园、褒河机械工业园区、铺镇工业园区,以汉航集团、陕飞公司、汉川机床等骨干龙头企业为重点,围绕航空、数控机床等装备制造产业发展,进一步加快航空配套零部件研制、精密数控机床、专用刀工用具制

造、精密工具仪表及输变电器加工等产品研发,建设我国西部重要的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坚持循环发展理念,积极引导企业改革传统工艺,构建产品研发、生产循环产业链,建立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使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料经过适当加工处理作为原料,返回到生产过程中加以利用,实现企业内部的物质循环,提高资源利用率及废物综合利用率,降低资源消耗,减少废物排放,清洁生产,构建装备制造业产业循环系统。当前,要围绕骨干企业的协作配套,在园区内建设装备制造产业孵化区,提供可租赁的标准化厂房、完善的基础设施和环保处理条件,实施技术研发鼓励政策,引导和扶持小企业集聚发展,迅速壮大装备制造业规模。

(二)树立资源节约型理念,打造冶金建材产业基地。依托勉略宁及周边丰富的矿产资源,整合现有企业和园区,以高新技术研发和产品结构升级为主线,采用“飞地经济”发展模式,统合提升矿产资源开发水平,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废弃物排放,实现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与生态化。在勉县设立现代材料产业园,重点发展钢铁冶炼和锌材料加式产业,以矿产资源和有色冶金深加工为主,通过持续不断的技术改造,改善工艺流程,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逐步实现资源低消耗和废弃物零排放,建成陕南最大的钢铁冶炼和材料加工产业基地。具体以汉钢、略钢和八一锌业为重点,围绕清洁生产和废弃物循环利用,加快钢铁产品结构调整,积极发展“矿石―铁(锌)精粉―烧结矿―铁(锌)―钢―机械加工业”生产链和“矿石―铁(锌)精粉―烧结矿―铁(锌)渣―钢渣―矿渣超微粉”、“焦炉煤气—焦油—精笨”或“焦炉煤气—硫铵—磷铵”的废物代谢链,实施好500万吨钢资源整合、30万吨锌冶炼等扩能技改和产业链延伸项目,大力发展线材、板材及特种钢,扩大电解锌及锌合金冶炼规模,打造冶金循环经济产业链,实现能量、物质循环利用,构建冶金有色循环经济产业模式。依托五郎工业园区,以硅产业研发、生产为核心,发展“硅矿单选—硅合金—硅微粉­—多晶硅—单晶硅”的产业链,逐步建设有机硅及光伏产品生产线。围绕镇巴油气资源开发利用,加快勘探和开发步伐,用全新的理念,最新的技术,打造陕南油气化工产业基地。进一步加快石膏资源开发,着力打造新型建材生产线,辅以石膏制硫酸联产水泥生产,提升资源及其衍生品利用水平。

(三)着力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现代有机食品示范市。依托××的环境资源优势和有机农业发展基础,以现有农业产业园区为基础,以农产品深度加工为主线,建设以畜禽、茶叶、柑桔为主的有机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做精“三个六”(60万亩高产密植茶园、60万亩柑桔、年出栏600万头生猪),“四个优”(汉米、汉菜、汉油、汉药)农业主导产业,把××由全省的农业商品生产基地,变为集农业商品生产、绿色食品、无公害和有机食品生产于一体的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在生态农业发展上,通过 “畜-沼-粮”、“畜-沼-蚯蚓(蝇蛆)-畜(渔)”等循环,尽可能控制或避免对现有耕地、水域等农业资源的浪费和破坏,实现农业系统资源的闭路循环。在绿色产业发展上,强力推进60万亩高产密植生态茶园、60万亩优质柑桔和年出栏600万头生猪等农业产业化重点项目建设,全力打造“汉药、汉菜、汉米、汉油”等“汉”字特色品牌,完善绿色农产品认证体系,加强农产品生态环境监测,加大特色农产品原产地认证保护力度,壮大产业基地。在培育龙头企业上,大力发展生物发酵肉制品、干燥肉制品,茶叶提取物、饮料开发,西洋参精深加工等产业链延伸项目,不断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

(四)突出生态和文化优势,打造循环经济型旅游休闲度假中心。生态旅游是一种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把环境教育、人文知识普及作为核心内容的旅游活动。××的生态自然资源与人文历史资源极为丰富,两汉三国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秦岭巴山生态优越,自然田园风光独特。我们将按照“资源高效率利用、景区保护性开发、产品生态性设计和游客可持续消费”的理念,把生态观念和生态文化融入旅游的各个环节,进一步挖掘和整合旅游资源,集中力量打造长青华阳景区、黎坪景区、定军山三国文化景区、张良庙紫柏山景区和红寺湖、南湖、兴元湖、南沙湖等重点精品旅游景区,以旅游聚集人气,烘托商气,带动产业。以关中、成都、武汉等周边大中城市客源市场为重点,强化旅游宣传与整体营销,加强川陕旅游区域协作,推动旅游产业快速发展,努力使××成为全国重要的区域性旅游目的地。把加快推进城镇化作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实施中心城区“双百”战略,进一步拉大骨架、完善功能、提升品位,打造成为“一江两岸”会客厅、“两汉三国”魅力城、宜居休闲温馨地,不断增强中心城区的聚集功能和承载能力。加快建设××现代物流园和配送中心、大型商贸服务中心、批发贸易中心和旅游商品市场,主动承接关中—天水经济区、成渝经济圈、武汉都市经济圈三大经济区辐射,大力发展一批集物流、商流、信息流为一体的现代物流企业,开发和培育金融服务、休闲旅游、健身娱乐、社会化养老等新兴服务业,全力打造陕甘川毗邻地区商贸和物资集散中心。

(五)着眼于区域功能定位,大力发展环保产业。以维护提升××生态环境优势和保护汉江水源水质为重点,下功夫引进以循环经济为特征的水污染防治、固体废物处理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和环保规划、评估、监测技术等,初步构建起工业和城市污染防治、自然生态保护、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全民生态文化普及和环境监管能力等五大环境支撑体系,形成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型发展方式和生态环境系统,建设最佳人居环境。推行生活垃圾污水集中处理,完善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处理体系,逐步提高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资源转化水平;加快固体废物处理中心建设,扩大市医疗废物处置中心规模;建立健全环境保护预警机制,加强环境监测与预警;加快农村改水、改厕、改圈、改电、改路步伐,加大封山育林、水土保持力度,蓄养水源,改善、恢复自然生态环境,积极实施蓝天、碧水和绿色生态工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三、为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建设提供坚强的保障

循环经济是集经济、技术和社会于一体的系统工程。建设一个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需要在政策、机制、组织、管理等方面提供有力的保障。

(一)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加强对循环经济发展的调查研究,尽快完成××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规划编制,统筹安排节能、节水、工业垃圾综合利用、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等重点领域的专项规划,建立符合我市实际的循环经济发展体系。要坚持在规划指导下,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产业转型,促进产业布局合理调整。在生态企业建设上,以实施“三百”工程为抓手,鼓励企业研发、应用、推广循环经济技术,实施一批低耗能、低排放、科技含量高的重点项目,建立以企业内部循环为主的循环经济微观基础。坚决关停高耗能、高耗水和高污染企业,引导企业调整产品结构、拉长产业链条、全面提升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为重点,强力推行清洁生产。在生态工业园区建设上,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和工业生态学原理,分析每个园区现有企业的能源、水和原料利用状况,积极引进关键链接项目,形成企业间共生和代谢的生态网络关系,打造园区内循环型的资源流、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和技术流的高效耦合系统,降低和减少企业排放和处理废弃物的经济成本,构建生态工业园区。在生态社会建设上,运用生态理念改变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挖掘全市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潜力,建立起不同层次之间的循环链接。在生产过程中,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上游企业生产的废弃物就是下游企业的原料,从而实现生产成本最低、经济效益最好、生态环境最佳。在生活领域,城市生活垃圾全部回收利用。整个城市乃至全社会都纳入循环经济圈,生产和生活之间建立连接,形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大循环。

(二)依靠科技,加快创新。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必须要有相关的技术作支撑。要针对重点产业链的中间环节和产品深加工,加强产品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和转化技术研究,使资源利用的效率最大化,废弃物的排放最少化,组织市内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联合攻关,积极争取省级科研支持,借脑借智,努力突破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重点加强对节能技术、节水技术、链接技术、新材料技术、生态技术的研究开发,促进技术进步和科技成果转化。支持和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联合,积极引进培养科技和管理人才,并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快引进、开发和推广先进适用的生态循环型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加速改造传统生产工艺,开发生产再循环型产品,推进企业生产经营的生态转型。

(三)完善政策,整合资源。积极稳妥地推进资源产品价格改革,逐步提高原材料和初级产品的价格,加大外调原材料的资源税征收力度,从而促进资源的本地化深加工和充分利用,提高资源使用效率,降低资源消耗速度。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国家已有的有关资源综合利用和废旧物资回收经营等税收优惠政策,不断加大执法监督检查的力度,逐步将循环经济发展纳入法制化轨道。结合投资体制改革,调整和落实投资政策,加大对循环经济发展的资金支持。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政府投资的重点领域,对一些重大项目利用国债投资或进行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的支持,发挥政府投资导向作用,引导各类金融机构,提供优质金融服务。特别是通过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鼓励民间资本对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项目进行投资。健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价格和收费政策,积极调整资源性产品与最终产品的比价关系,完善自然资源价格形成机制,通过水价、电价、气价等价格政策的调整,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四)强化领导,落实责任。要加强对循环经济发展工作的组织领导,健全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工作机制。尽快组建××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建设管理机构,明确机构的管理职能;按照高效、务实、专业的原则,选聘懂经济、善谋划、会管理的领导干部和高素质工作人员,负责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的规划、建设、发展与管理,打造一个全力服务循环经济与产业集聚发展的项目谋划与招商平台。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目标考核体系,把循环经济理念运用到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强化目标责任考核,变传统gdp为绿色gdp,做到层层有责任,逐级抓落实。强化督促检查,市委、市政府定期听取汇报,研究解决存在问题,政府各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配合、加强协作,确保循环经济项目、资金、技术和优惠政策落实到位,扎扎实实地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5.经济结构调整调研会议讲话 篇五

“十二五”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必须大力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组织我省全国人大代表就经济结构调整开展专题调研,了解我省“十一五”取得的成效、经验和存在的问题,以及“十二五”规划编制的总体思路和主要措施,对做好我省“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具有重要的作用。

座谈会上,省发改委主任李妙娟、省经信委副主任彭平分别汇报了我省编制“十二五”规划中关于经济结构调整的有关情况。

随后,代表们展开热烈讨论,曾庆洪、沙振权、刘武、郑振涛、袁超、李东生、徐龙等代表结合调研感受,分别从加强自主创新、打造自主品牌、发展现代服务业、统筹城乡发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畅谈了意见和建议。汪洋边听边记,不时插话。

“我今天是‘假公济公’,‘假’人大代表之公‘济’省委工作之公!”汪洋幽默的话语,引来代表们会心的笑声。

围绕广东在“十二五”时期如何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汪洋重点阐述了六点意见———

一是要把文化建设摆在编制“十二五”规划的重要位置。经济发展必须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当物质生活达到一定水平后,人们的文化需求越来越高。同时文化产业的增长性、带动性非常强,不仅低碳、环保、高就业,还能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是优化经济结构的有效途径。

二是编制“十二五”规划不仅要关注物的因素,更要关注人的因素。既要考虑人均GDp等主要指标设计,还要通过结构调整控制常住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

三是进一步提高产业的投资数量和质量。现在的投资决定未来的发展,只有当前的投资又好又快,才能确保未来的经济发展又好又快。必须继续提高开放水平,在充分吸引港澳台资金的同时,要面向欧美地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要提高招商引资的技术门槛,坚决拒绝那些影响可持续发展的落后产能和项目。

四是大力发展服务业,尤其要充分发挥服务业新业态在结构调整中的作用。传统产业特别是制造业是广东的优势,产品需求弹性较小,市场波动不大,抗冲击的能力相对较强,但目前大多数处在价值链的低端。广东要发扬传统产业的优势,就必须不失时机地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集中整合现有的人才、资金、技术等资源,加快发展产品研发、设计、营销等产业链,促其向“微笑曲线”的两端延伸。要特别关注、大力扶持文化、医疗健康和移动互联网等新业态的发展,增强广东经济活力。

五是处理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关系问题。目前我省城市化进程滞后于工业化水平,导致城市人居环境下降、市民幸福指数偏低。“十二五”时期,要把提升城市化水平摆在结构调整的重要位置,切实加快宜居城市建设。

六是高度重视民生问题,像对待经济建设那样研究解决民生问题。要拿出一系列可操作、可检验的政策举措,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让人民群众期待“十二五”规划,并愿意共同为之付出艰苦努力。

6.2023经济结构调整 篇六

宏观经济运行情况及特点

(一) 宏观经济运行良好, 产业结构格局稳定

一季度, 广东地区生产总值10549.74亿元, 同比增长10.5%, 三次产业增加值为496.55亿元、5069.10亿元和4984.09亿元, 分别增长3.4%、12.3%和9.3%。一、二、三产对经济的贡献率分别为1.5%、55.7%和42.8%, 分别拉动经济增长0.2个、5.8个和4.5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4.7∶48.0∶47.2。

(二) 工业依然是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量

由于受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影响, 广东第二产业增速也下滑, 但就整体来看, 第二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达55.7%, 带动GDP增长5.8个百分点, 远大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在第二产业当中, 工业发展较快, 建筑业速度放慢, 工业依然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量。在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中, 三大传统支柱产业增速达14.3%, 三大新兴支柱产业增速达13.6%, 均高于全省工业增加值12.5%的增长速度。

(三) 服务业比重提升, 结构进一步优化

一季度, 虽然“二三一”的产业格局未有改变, 但服务业占GDP的比重达到47.2%, 较上年同期略有回落, 但较上年全年提高了2.6个百分点。对GDP的贡献率也从上年全年的35.4%提高到当期的42.8%, 高于去年全年7.4个百分点。目前, 一产增速放缓, 比重较上年全年下降0.3个百分点;二产增速减弱, 比重较上年全年下降了2.4个百分点。以金融业、营利性服务业和非营利性服务业为代表的三产比重提升, 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

(四) 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快, 对整体经济贡献率加大

一季度, 现代服务业增加值达2667.95亿元, 占第三产业的比重达53.5%, 增速为9.7%, 高于服务业增长0.4个百分点, 比上年同期和上年全年分别高2.2个百分点和1.9个百分点。在现代服务业组成的九大行业中, 以金融业、房地产业和营利性服务业为代表, 增速分别达到10.5%、8.8%和12.5%, 比上年全年分别提高了4.5个百分点、6.7个百分点和0.6个百分点。对GDP的贡献率分别达到6.2%、4.6%和11.0%, 比上年全年分别提高4.2个、3.6个和2.7个百分点。

金融业的发展主要得益于直接融资市场, 尤其是证券股票交易市场, 证券股票交易额的迅速提升, 其增速由上年连续负增长转化为17.3%的高增长, 有力的促进了金融业的提升。

(五) 地区相对差距缩小, 区域发展趋向协调

全省21个地市经济增速普遍放慢, 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有17个地市, 排名前三位的分别为清远市、揭阳市和肇庆市, 分别为15.6%、15.0%和14.8%, 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有4个市, 分别为汕头市、河源市、韶关市和湛江市, 其增速分别为9.4%、8.6%、8.2%和8.0%。与上年同期相比, 21个地市有13个市低于上年同期增长水平, 仅有7个市高于上年同期增长水平。与去年全年相比, 仅有东莞市略高于上年全年增速, 其余20个市均有不同程度下降, 其中, 惠州市经济增长下滑较大, 分别比上年同期和上年全年回落了7.9个百分点和6.3个百分点。在增速普遍放慢的背景下, 地市间增速差距收窄, 地市增速极差由上年同期的10.5个百分点缩小到今年一季度的7.6个百分点。同期, 21个地市增长速度的变异系数从0.2039下降到0.1898。

从四大区域来看, 珠三角地区增速已显著慢于“十一五”时期年均增长, 也慢于东翼和粤北山区, 呈现先发地区增速放缓、后发地区速度加快的局面。一季度, 东翼和粤北山区增速分别为12.3%和12.1%, 珠三角为11.6%, 西翼增速为10.2%, 西翼与去年相比明显偏慢, 也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从产业结构来看, 珠三角地区三次产业比重为2.0∶47.2∶50.7, 服务业比重过半, 整体发展阶段已进入后工业化时代, 而东翼和粤北山区服务业比重均在40.0%之下, 第二产业比重相对较高, 分别为53.9%和48.6%, 处于工业化加速发展阶段。而西翼地区农业比重为四个区域最高, 由于农业产出率较低, 拉低了西翼整体经济增长。

存在的问题

(一) 经济增速放缓, 广东先发优势逐渐减弱

一季度广东经济总量达到10549.74亿元, 为全国唯一一个总量过万亿的省份, 但先发优势强度减弱, 转型升级面临阵痛。从GDP增长速度看, 广东略高于全国水平, 但和东部省份相比, 仅高于浙江0.1个百分点, 分别落后江苏1.1个百分点和山东0.5个百分点。与江苏总量差距逐步在缩小, 差距从上年同期的925.29亿元缩小到647.61亿元。 (见图1)

(二) 服务业比重提升较慢, 产业转型升级面临压力

广东在产业转型升级方面面临着压力和挑战, 虽然产业结构在持续优化, 但服务业比重上升的步伐慢于江苏、浙江等省份。在“十一五”初期, 广东服务业比重为43.6%, 分别高于江苏和浙江7.2个百分点和3.6个百分点, 到“十一五”末, 广东服务业比重与江苏和浙江比缩小到4.0个百分点和1.5个百分点。“十一五”期间, 江苏服务业比重年均提高了0.8个百分点, 浙江年均提高了0.6个百分点, 而广东年均仅提升了0.2个百分点。今年一季度, 江苏第三产业比重出现下滑, 而浙江第三产业比重达到46.4%, 与广东差距缩小到0.8个百分点。 (见图2)

(三) 投资、消费、税收和收入等指标回落, 且慢于兄弟省份

从基础指标来看, 相关指标均出现不同程度下降, 一季度广东税收收入增长26.4%, 比上年同期下降4.0个百分点。全社会用电量增幅从上年一季度的19.3%下降到今年一季度的8.1%。广东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在东部沿海四省比较中基本上处于靠后位置, 与江苏相比, 速度差距较大。

从三大需求来看, 广东除进出口方面增速领先于江苏、山东和浙江外, 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均低于沿海地区;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等方面, 广东均已在总量上落后于江苏。 (见表1)

(四) 价格指数持续走高, 通胀压力加大

受2008年金融危机后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影响以及国际大宗原材料涨价等成本推动的压力, 价格指数持续走高, 对GDP不变价增速带来明显的负面影响。今年一季度,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由上年全年的103.1%提高到104.9%, 上升了1.8个百分点;建筑安装工程价格指数从上年的104.3%提高107.8%, 宾馆住宿价格指数从上年的96.2%提高到103.7%, 在外用膳 (餐饮业) 价格指数从上年的103.9%提高到108.1%。现在除通信服务项目价格指数外, 其余价格指数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全面拉低了GDP不变价增速达0.7个百分点。

(五) 传统服务业发展较慢, 区域协调发展任务依然艰巨

一季度, 在传统服务业方面, 增速开始放缓, 以批零业和住餐业为例, 因批零业商品销售额增速和住餐业营业额增速下滑, 造成两者增加值增长分别下降了6.1个百分点和4.5个百分点。交通运输业中, 铁路、水运和航空三行业增速与去年相比, 下降幅度更大, 三项运输方式客货运总周转量分别仅增长4.5%、6.7%和8.0%。

目前, 仅珠三角地区便集中了全省85%左右的地区生产总量。全省不同地区经济总量相差较大, 行业增长分布不均, 东西两翼增速差异较大。西翼地区增长10.2%, 与东翼相比相差达2.1个百分点, 与珠三角地区相比相差1.4个百分点, 后发优势未充分发挥, 区域协调发展依然艰巨。

政策建议

(一) 尽快从“速度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升级

对比上年同期看, 东部沿海省份GDP增速均有不同程度回落, 其中, 北京、上海两市回落均超过6个百分点, 江苏回落了3.8个百分点, 浙江回落了4.6个百分点, 山东回落了4.2个百分点, 广东由于上年同期增长相对较低, 回落幅度较小, 为2个百分点。在速度回落的同时, 诸多省市提出“不拼速度, 唯求效益”的目标, 从“速度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尤其是珠三角地区, 应力求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上实现新的突破。粤东、粤西、粤北应积极承接珠三角的转移产业, 加大工业的投入、同时注意发挥好各类功能区的作用。而工业速度发展较快的地区, 如清远、肇庆和揭阳则要着手考虑服务业的发展, 暂时放慢工业发展速度以换取转型升级的全面成功, 从整体上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二) 全面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质量, 充分发挥服务业经济增长“稳定器”的作用

广东现代服务业虽然增速加快, 但占服务业比重却比去年全年下降了1.3个百分点, 且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质量不高, 新型服务业业态规模还相对较小。与消费性服务业相比, 生产性服务业的潜力还没有充分发挥, 在深化专业化分工, 降低社会交易成本, 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方面尚嫌不足。应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方向的同时, 加大服务业的相关投入, 做好服务业发展的规划和协调, 从人才培养、资金投入方面提供便利。要完善服务业的相关政策, 打破服务业行业垄断, 放宽准入领域, 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行业准入制度, 把发展现代服务业放在优先位置, 逐步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

单位: (%)

(三) 推动传统产业稳定增长,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一是要采取相应措施促进交通运输业尤其是铁路、航空、港口客货运总转量的较快增长。二是要加大市场需求研究, 积极开拓城市和农村两个市场, 促进消费市场的更大发展。三是要继续提高对西翼地区的各项政策支持力度, 尤其是重点项目投资、港口建设等方面的投入, 推动西翼地区经济的加快发展。

(四) 关注民生福利, 控制物价过快增长, 促进和谐协调

当前, 由于受原材料及劳动力成本上升、国际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输入效应, 以及流动性过剩等一系列影响, 物价上涨压力较大, 给经济运行带来了较大挑战, 也严重影响了人民生活。因此需要在政策取向上首先要积极配合国家货币政策从宽松向稳健以致从紧转换, 收缩信贷规模, 全面控制流动性;其次要加强市场监管, 遏制跟风涨价和不合理涨价, 严格查处和打击恶意煽动涨价、串通涨价等不法行为, 维护正常价格秩序;再次要合理制定分地区最低工资标准及其增长机制, 建立工资协商制度, 引导劳动力成本合理有序增长;最后要综合运用产业政策、税收政策、收入分配政策、社会保障政策, 多管齐下, 共同作力, 全面控制物价过快上涨, 促进社会和谐协调发展。

全年判断

7.国家经济结构调整细节讨论分析 篇七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一直存在着不平衡、不协调、不可

持续等深层次问题。改革开放30余年来,我国经济以年均近10%的速度快速增长。与此同时,经济结构失衡问题也在不断累积,经济增长过度依赖出口和投资,消费需求不足;产业结构偏重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发展滞后;资源能源消耗过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事实证明,这种过分依赖外需而忽视内需,重投资轻消费,重二产而忽视一、三产,重大企业而忽视中小企业,重经济增长而忽视生态环境的结构性不合理现象,必然是难以为继,必须要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另外,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世界经济将处于大调整大变革之中,外部需求收缩幅度进一步加大,科技领域竞争日趋激烈,产业升级调整日渐加快,这些对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既形成了巨大压力和倒逼机制,又提供了新的重大机遇。此时,如果我们再不抢抓机遇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那么经济发展代价只会越来越高,发展空间只会越来越小,发展道路只会越走越艰难。

目前,我国已进入只有调整经济结构才能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从国内经济发展新的水平看,过去支撑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内部条件正在发生新的变化,对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提出了新的更紧迫的要求,改革已势在必行。比如,我国产能过剩矛盾日渐加剧,迫切需要加快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生产要素成本趋于上升,迫切要求提升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作用;资源环境硬约束强化,迫切要求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人口老龄化问题凸显和劳动力成本趋于上升,迫切要求推进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型升级。解决这些问题,根本上得靠经济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关键是要在“加快”上下功夫、见实效。

理论上看,速度和结构都是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速度过快或过慢都会带来严重问题,而经济结构不合理则会带来更大危害。长期以来,我国在实现高速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付出了诸多结构失衡的代价,特别是在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地域结构、城乡结构、收入分配结构等方面的失衡表现得尤其突出。在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结构失衡问题的弊端充分显现,给我国的经济运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面对这些冲击和困难,科学解决之道在于促进经济较快增长的前提下调整经济结构。只有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前进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才可以通过科学发展的方式得到有效解决,反之,低速增长或负增长将无法为结构调整带来必要的空间,不仅不能使结构性问题得到改善,反而会使之更加恶化。

从短期来看,“保增长”与“调结构”难以回避一些固有的矛盾。例如,当前就业问题仍是我国面临的严峻问题,要拉动就业就必须在一定程度上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如果为调整结构而减少投资,则就业无法保障,居民可支配收入难以获得,消费内需无法提振;如果为维持就业而扩大投资,则产能需要通过出口加以吸收,否则产能过剩,经济增长则难以为继。因此在总量保增长的同时,我们应更多思考速度和结构之间的辩证关系,避免总量增长加剧结构失衡。

一年来,我国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为契机,出台了抑制产能过剩、推动机制创新、制定产业规划、推进区域协调等一系列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的重大改革措施和规划,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并已在一些领域取得了初步成果。但总体来看,结构调整步伐还跟不上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发展,与抓紧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的要求不相适应,甚至在某些领域还付出了结构恶化的代价,因此必须要警惕总量刺激计划加剧结构失衡的问题。

一、警惕投资与消费的失衡

数据显示,迄今为止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仍来自政府扶持下的固定资产投资。去年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3.5%,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57.4%。相比之下,消费增速依然乏力,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仅增长15%。在投资的强力拉动下,产能过剩矛盾进一步突出,甚至一些有发展前途的新兴产业,如太阳能、风能等也不同程度存在盲目发展、重复建设等问题。

二、警惕经济增长与所有制结构失衡

在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和4万亿经济刺激方案中,一些政策向国有企业倾斜,而对经济健康至关重要的中小企业未能充分享受到政策的普惠,在某些经济领域还有可能受到国企市场扩张的排挤。民企困境得不到有效缓解,客观上会对民间资本形成“挤出效应”,使投资主体趋于单一。

三、警惕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失衡

作为劳动力优势突出的制造业大国,中国的出口总额占gdp比重超过1/3。目前,4万亿投资直接拉动的需求主要集中在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领域,能够部分扩散到钢铁、水泥、电气设备等上游工业企业。而原先出口需求主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往往无法直接受益,多数行业在这个需求结构切换过程中不能显著改善其行业景气度,因而出现总需求企稳,但就业形势依然紧张的局面。

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针对我国经济运行中的结构失衡问题以及各种潜在风险,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

上一篇:商务领导讲话下一篇:教育扶贫的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