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标准农田建设案例

2024-09-23

高标准农田建设案例(共8篇)

1.高标准农田建设案例 篇一

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发展改革委、财政厅、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水利厅、农业厅、人民银行分支机构、质量技术监督局(市场监督管理部门):

高标准农田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物质基础。近年来,各地、各有关部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要求,切实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农田抗灾减灾能力,夯实了国家粮食安全基础,取得明显成效。但也要看到,当前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部门间专项规划和资金安排统筹衔接不够、建设内容不配套、建设管理不到位、建后管护机制不健全等,需要在统筹规划、整合资金、规范管理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为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尽快补齐农业基础设施短板,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经国务院同意,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以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和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为目标,以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主线,以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粮食主产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为重点,建立健全协调推进机制,加强资金整合,加大投入力度,提高建设标准,充实建设内容,加强建后管护,切实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管理,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展现代农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统筹推进,突出重点。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改造中低产田、推进农业机械化和节水灌溉紧密结合,同步推进。整合完善建设规划,统一建设标准、统一监管考核、统一上图入库。优先在粮食主产区建设高标准农田,着力提高口粮生产能力。

健全机制,强化监管。探索资金整合、工程建设和建后管护新机制,统筹使用建设资金,实现工程建设全过程监管,落实工程建后管护责任,总结经验,逐步推广。

分工负责,协同推进。按照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的要求,地方政府对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管理负总责。国务院有关部门加强工作指导、政策和资金支持。

多元投资,社会参与。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调动广大农民群众、新型经营主体和集体经济组织的积极性,参与工程建设和管理。

(三)主要任务。按照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要求,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建设步伐,到确保建成8亿亩、力争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

二、加强规划和资金统筹,形成工作合力

(四)统筹推进规划实施。各省(区、市)发展改革部门要会同财政、国土资源、水利、农业等部门,根据《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衔接本省(区、市)的新增粮食产能、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治等有关规划,完善省级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结合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将本省(区、市)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县,细化相关配套政策,建立部门联动、上下衔接、省负总责的工作机制,明确县级政府责任。地方各级国土资源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按照《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加快编制“十三五”土地整治规划,形成国家、省、市、县四级土地整治规划体系,分解落实建设任务,明确重点区域,确定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其中县级土地整治规划要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落实到项目、地块和图上。省级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完善工作和省级“十三五”土地整治规划编制工作要在6月底前完成。

(五)加快工程建设步伐。各省(区、市)要按照集中连片、整体推进的要求,整合各方面资源,大规模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要优化高标准农田建设布局,合理确定建设优先顺序,围绕巩固和提升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优先在粮食主产区建设确保口粮安全的高标准农田,优先安排已划为永久基本农田、水土资源条件较好、开发潜力较大的地块,优先安排干部群众积极性高、地方投入能力强的地区,积极支持贫困地区建设高标准农田。加强中低产田改造,切实提高农田集中连片程度和产出能力。积极支持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建设高标准农田,优先将新型经营主体经营的土地纳入规划范围和年度建设计划,增加资金投入,充实建设内容,实行连片治理,推进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和机械化生产,提高土地产出率,促进土地有序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

(六)加强建设资金整合。湖南省要按照《财政部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农业部关于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平台开展涉农资金整合试点的意见》(财农〔〕247号)要求,积极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整合试点工作,积累经验,完善政策,建立健全统筹安排建设资金的`长效机制,为在全国更大范围内开展资金整合试点提供借鉴。各地要结合实际,以县为单位,探索多种形式的资金整合模式,可以按照统筹规划、分部门实施进行整合,也可以突破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使用部门界限推进资金整合。

三、规范项目管理,科学推进工程建设

(七)科学设计建设内容。各省(区、市)要按照《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和《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GB/T30600-)的要求,科学合理地设计高标准农田建设内容,组织开展田、水、路、林综合治理。以畅通骨干灌排渠系为基础,协调推进土地平整、灌排沟渠、田间道路、农田林网与生态环境保护等基础设施建设。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重视土壤改良和地力培肥,大力推广土地深耕和节水灌溉,同步采取农艺和工程技术措施。

(八)强化工程建设监管。各省(区、市)要进一步完善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管理制度,梳理和规范项目申报、勘察设计、招标投标、工程施工、工程监理、竣工验收、监督检查等各个环节的操作规程,实现项目建设管理精细化。项目建设地点、建设内容和规模、项目批复文件、竣工验收报告等相关信息,要及时公开、公示,接受社会监督。依托国土资源遥感监测“一张图”和综合监管平台,利用农村土地整治监测监管等有关部门的管理系统,建立信息化管理机制,对高标准农田实现全程监控、精准管理。国土资源部门要升级完善监测监管系统,统一数据要求,开放数据接口,公开统计结果,为相关部门共享系统提供便利。各有关部门要完善本部门负责的高标准农田建设范围拐点坐标、主要工程量等信息,做好数据汇总和提交,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

(九)健全建后管护机制。按照先建机制、后建工程的原则,推动建立健全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长效机制。高标准农田建设竣工验收后,要及时移交使用人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做好登记造册。通过签订协议等方式,明确工程设施所有权和使用权。落实管护责任主体和管护经费,确保管护到位。强化用途管控,及时将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划为永久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建成后的高标准农田优先用于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种植,防止高标准农田非农化。在开展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划定工作时,要优先将高标准农田建设区域纳入范围。国务院有关部门要把建后管护机制落实情况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考核范围。

四、增加建设投入,确保质量进度

(十)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国务院有关部门要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支农投入的重点,不断加大投入力度,支持地方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合理制订不同类型区的亩均投资标准。各地要调整优化本级财政支出结构,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重点支持范围。

(十一)积极吸引社会投资。探索将通过土地整治增加的耕地作为占补平衡补充耕地指标,并适当安排补充耕地指标调剂收益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调动社会力量积极性,共同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管护。各地可探索实行委托代建、特许经营和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和工商资本投资建设高标准农田。对于利用社会资金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地区,国务院有关部门将按照各地承担的规划任务,继续安排年度建设资金,确保国家投入力度不减,进一步扩大高标准农田建设规模,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质量和水平。

(十二)创新投融资模式。采取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设立基金、贷款贴息、先建后补等方式,支持地方和社会资本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鼓励和引导商业性、政策性、开发性等各类金融机构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积极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信贷支持等金融服务。各地要通过发展壮大新型经营主体,搭建投融资平台等方式,培育符合要求的贷款主体,为高标准农田建设融资提供便利。

五、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监督检查

(十三)落实地方责任。各地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根据实际情况建立由发展改革、财政、国土资源、水利、农业(农机)、人民银行、林业、银监以及农业综合开发、标准化管理等有关部门参加的协调机制,强化部门分工协作和协调沟通。要研究制定本地区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工作方案和政策措施,逐级落实建设任务和工作责任,做好建设情况自查和总结,全面客观反映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落实情况。

(十四)加强部门协作。国务院有关部门要加强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指导、协调和监督检查,密切跟踪掌握建设情况,不断完善政策措施,支持地方政府做好工作。国家发展改革委要牵头做好协调和统筹规划,适时组织第三方评估;财政部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资金统筹整合和使用监管,落实建设资金;国土资源部要会同有关部门督促各地及时将建成的高标准农田上图入库。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农业部和国家标准委要按职责分工做好技术指导和服务,完善标准体系。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要指导金融机构加大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信贷支持。

(十五)强化评价与考核。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根据《高标准农田建设评价规范》(GB/T33130-2016),开展建设任务、质量、成效、管理和社会影响等方面的评价工作。依据规划及确定的年度安排,按照《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办法》(国办发〔2015〕80号)要求和相应的评价规范,国土资源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水利部、农业部,对各省(区、市)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年度考核,考核结果与下一年度中央财政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资金安排挂钩,纳入地方各级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内容。

2.高标准农田建设案例 篇二

从上午10点到11点, 2014年6月13日, 在国家质检总局发布厅举行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国家标准新闻发布会, 历时约1小时, 不失简约, 貌似一场普通的发布会。但不得不说, 就像一句极有名广告语说的, “简约不简单”——这是一次颇不简单的会议。

本刊记者从会前获悉, 会议材料几经易稿, 反复斟酌, 有关文件甚至直到发布会前一天下午才字字敲定。

这事关一项举足轻重的国家标准。

事关“三农”。

从统一中来, 为统一而去

4个部委依次发言。

他们是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和国家标准委。

在这次国家标准发布会上, 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和国家标准委分别对《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国家标准发布的背景、意义, 标准的主要内容, 以及我国未来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体系建设工作的安排等进行了介绍。

是什么原因使4个重要国家部委共襄此会, 联合进行有关介绍和解读?

这其实从侧面反映了有关《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国家标准的诞生背景。

“高标准农田建设涉及多个部门和各个地方, 目前, 各相关部门都各自围绕行业需求制定了行业标准, 许多地方也制定了地方标准, 但建设标准参差不齐、难以统一考核评价的问题比较突出。此次发布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国家标准是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体系的核心和基础, 对于实现全国技术标准的统一, 解决高标准农田‘建什么、怎么建’的问题, 实现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上下结合、相互衔接具有重要作用。”发布会当天, 国家标准委政研室对媒体表示。

诚然如此。国家标准委副主任于欣丽、国家发改委农村经济司司长高俊才、国土资源部土地整治中心主任吴海洋、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副司长何才文等在发言中, 都从宏观层面及各自行业角度, 不约而同强调了“亟需统一标准”的问题。

高俊才说, 统一建设标准, 对规范高标准农田建设至关重要。他指出:“要在综合现有相关行业标准、部门标准的基础上……建立健全科学统一、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体系。”而《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 正是该标准体系的首部标准, 是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体系统一布局的“第一步”。

吴海洋说, 编制科学合理、实用可行的通用性、基础性国家标准, 指导各相关部门和各地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有利于从国家层面规范各项相关建设工作, 做好各部门、上下的衔接协调和同口径统计。

何才文也说,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一项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的综合性系统工程, 要统筹规划协同进行。

于欣丽更指出:“据统计, 截止到2014年5月, 全国约有农田建设相关标准639项, 其中现行国家标准173项、行业标准309项、地方标准157项。这些标准……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供了有力支撑, 但同时也存在标准结构不合理、体系不完善、系统性不强等问题。”她说, 从内容上看, 部分标准的指标要求较为笼统;从结构上看, 标准之间衔接不够紧密, 层次不够合理, 难以构成科学统一的标准体系, 不能满足新时期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需要。

《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 为统一而去, 堪称生而有之的功用。

这或许从某种程度上诠释了标准制定中各部门立足相关领域, 兼顾全面进步, 统一意见, 群策群力的过程。4个部委联合组织编制, 4个部委分别专业解读。高标准农田建设, 牵涉方方面面。统一, 这不仅是现实性的需求, 更来自国家战略性部署的要求。

2013年, 国务院批复的《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提出, 到2020年, 建成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8亿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已成为国家战略部署。“耕地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物质基础, 高标准农田是耕地中的精华。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 对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吴海洋说。

“三农”问题, 土地为重。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耕地保护和高标准农田建设。

《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战略部署的重要技术支撑, 是高质量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的基本要求, 对全面规范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编制《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 有利于‘规划标准统一、资金渠道不变、相互协调配合、信息互通共享、积极推进整合、共同完成目标’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方式的有效落实。”吴海洋强调。“规划标准统一、资金渠道不变、相互协调配合、信息互通共享、积极推进整合、共同完成目标”实施方式是《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的明文要求。

吴海洋在发布会上讲了《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编制的故事——

2012年7月2日, 国家发改委组织召开部际协调会议, 明确由国土资源部牵头, 会同农业部等相关部门编制《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 并由国家标准委负责协调指导。

2013年1月25日, 国家标准委将《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列入国家标准立项计划。

在编制过程中, 国土资源部、农业部与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水利部、国家统计局、国家林业局、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等有关部门多次沟通, 求同存异, 达成共识。编制单位按照国家标准管理程序和要求, 在认真总结多年来土地整治、农田水利建设、农业综合开发、高产农田创建等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相关实践的基础上, 广泛征求和吸纳各方意见, 不断完善, 完成了《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 (送审稿) 起草工作。

2013年7月, 《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 (送审稿) 通过了全国国土资源技术标准委员会审查。经与有关部门进一步沟通协调和修改完善, 完成了《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 (报批稿) 。

2014年5月6日, 《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通过了国家标准委审查。

“《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综合多个部门相关技术标准、管理要求及地方实践经验, 是高标准农田建设基础性、通用性国家标准。”吴海洋说。

从编制过程更清楚地知道, 这是个多方参与、统一履责、众志成城的故事。发布会上, 包括4个部委在内的标准参与单位统一出席, 因为他们都是故事的角色, 也是责任使然。

《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 从统一中来, 堪称统一智慧的结晶。

从统一中来, 为统一而去, 作为中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体系中的第一部国家标准, 《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的出台, 开局良好。

高标准农田当然需要高质量的标准。“下一步, 我们将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突出重点、协调推进’的原则, 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国家标准制定步伐, 同时引导各行业、各地方制定实施配套的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 形成上下结合、相互衔接、互为补充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体系。”于欣丽说。

一个“重大思路性”转变

1个概念明晰了。

“高标准农田”, 是指“土地平整、集中连片、设施完善、农田配套、土壤肥沃、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 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旱涝保收、高产稳产, 划定为永久基本农田的耕地”。

这是首部《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国家标准在“术语和定义”中对高标准农田的最新概念描述。

相较于2012年3月1日农业部实施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行业标准、2012年7月1日国土资源部实施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行业标准和其他以往各类标准的有关描述, 《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国家标准的最新“术语和定义”更显系统、全面、精准、明晰。

农业部《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行业标准原来这样描述:“高标准农田是指土地平整, 集中连片, 耕作层深厚, 土壤肥沃无明显障碍因素, 田间灌排设施完善, 灌排保障较高, 路、林、电等配套, 能够满足农作物高产栽培、节能节水、机械化作业等现代化生产要求, 达到持续高产稳产、优质高效和安全环保的农田。”比之最新《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 缺少基本农田等方面的具体限定……

国土资源部《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行业标准原来这样描述:“高标准基本农田是指一定时期内, 通过农村土地整治形成的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产、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基本农田。包括经过整治后达到标准的原有基本农田和新划定的基本农田。”比之最新《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 缺少土地质量等方面的具体限定……

概念是基础。《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国家标准——“一个标准定乾坤。”进步和变化显而易见。变化, 不只是字眼上的不同, 条文上的明晰, 更决定性的因素在于标准制定者思路的转变。

“《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国家标准, 一个突出的亮点就是在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 把土壤改良、培肥地力、耕地质量监测网点等作为重要建设内容, 体现了高标准农田建设重大思路性转变。”何才文在发布会上说。

因为, 基于对高标准农田的最新定义, 《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这样界定“高标准农田建设”, 即“为建设高标准农田, 改善或消除主要限制性因素、全面提升农田质量而开展的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农田输配电以及其他工程建设, 并保障其高效利用的建设活动。”

正如何才文所言, “土壤改良和培肥是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要内容。”《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国家标准特别明确了对农田质量的关键要求, 原则规定“应坚持数量、质量、生态相统一, 促进耕地节约集约利用, 提升耕地质量, 改善生态环境”。

据了解, 《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 (2006-2020年) 》提出, 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 确保15.6亿亩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

长期的科研观测表明, 优质耕地基础地力对粮食产量的贡献率在60%至70%, 而存在各种障碍因素的耕地土壤贡献率只有40%左右。高标准农田建设要坚持工程措施和农艺措施并重的原则, 既要实现土地平整、农田基础设施完善配套, 更要实现土壤肥沃、生态良好、高产稳产。

“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国家标准的实施, 引导各地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 重视并建设好耕地的内在质量, 确保耕地综合生产能力持续提升, ”何才文强调,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最重要的是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 同时重视耕地质量红线, 切实提高综合生产能力。高标准农田建设是确保耕地数量的基础, 是提高耕地质量的手段。”

为了最大限度保证优质农田作为高标准农田, 保障永久基本农田的质量, 《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国家标准确定了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点区域、限制区域和禁止区域3类区域。

本刊记者在国家标准馆调取文献获悉, 这种界定一改以往有关标准按行政区域划分的做法, 以《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有关条款为蓝本, 参考GB/T28407《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有关要求, 并补充了国家发改委《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 (2009-2020年) 、国农办【2009】163号《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建设标准 (试行) 》及水利、农业、林业等部门有关规定, 且对“禁止区域”界定中增加了“土地污染严重的区域”一项。

不难看出, 这些改进都基本围绕确保农田质量等问题展开。

的确, 农田质量有保证, 国家粮食安全才有保证, 不是吗?

一个接民意的标准

3个阶段1个坚持。

记者对照国土资源部《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行业标准与《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国家标准发现, 《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国家标准坚持了国土资源部《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行业标准有关“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原则和要求, 并作了进一步完善。

坚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 在高标准农田建设的3个阶段都有体现。这3个阶段是——高标准农田建设前、高标准农田建设中、高标准农田建成后。在《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中, 维护农民权益原则贯穿高标准农田建设全过程。

这也是《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国家标准的一大亮点。

《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在“管理要求”一章明确提出要求:

“7.1.1高标准农田建设前, 应查清土地权属现状, 做到四至界址清楚、地类面积准确、权属手续合法;调查了解土地权利人权属调整意愿, 及时解决土地权属纠纷。”

“7.1.2高标准农田建设中, 涉及土地权属调整的, 要在尊重权利人意愿的前提下, 及时编制、公告和报批土地权属调整方案, 组织签订权属调整协议。”

“7.1.3高标准农田建成后, 应根据权属调整方案和调整协议, 依法进行土地确权, 办理土地变更登记手续, 发放土地权利证书, 及时更新地籍档案资料。”

吴海洋表示, 《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强调充分尊重农民意愿, 维护土地权利人合法权益, 切实保障农民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的知情权、参与权和收益权。

联想到前几年有些地方出现农民“被上楼”的矛盾现象, 我们看到, 这个规定从顶层设计出发, 去规避高标准农田建设中不和谐的可能性。农民对自己的事是有发言权的, 国家标准说。《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国家标准, 关心农民权益, 关注基层问题, 走的是在民主中进步的路子。或许, 在执行的过程中还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情况, 但“今日长缨在手, 明朝缚住苍龙”, 解决“三农”问题, 由此会顺畅许多。

充分尊重农民意愿——这是一个接民意的标准。

一个“智慧化”的伏笔

2个段落提及信息化。

一处在《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第6章“6.7农田输配电”版块, 其中两个条款都对农田输配电工程应配合信息化作了有关要求, 最后一条明确“根据高标准农田现代化、信息化的建设和管理要求, 可合理布设弱电设施”。

一处在《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第7章中, 拿出一个完整版块, 对高标准农田信息化建设单独作出规定, 即“7.5信息化建设与档案管理”部分, 重点要求采用信息化手段, 实现高标准农田建设信息的“上图入库”。

对此, 吴海洋在发布会上是这样进行介绍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要求采用信息化手段对高标准农田建设进行管理, 实现集中统一、全程全面、实时动态的管理目标;依托国土资源综合信息监管平台, 定期全面报备建设信息, 实现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及时“上图入库”和部门共享, 做到高标准农田建设底数清、情况明、数据准, 全面动态掌握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投入、建后管护及耕地质量等级变化等情况, 为考核评价提供依据。

这些涉及信息化的条款尤其是“7.5信息化建设与档案管理”部分一百字左右的描述, 无疑是《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国家标准中一段重要的内容。这为传统色彩较浓的中国农业赋予了极强的现代气息。

这是一个信号, 也是一个伏笔。

2014年3月16日, 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 (2014-2020年) 》, 规划对“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和“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等作出新的部署和要求。

媒体解读——智慧城市成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方向。

专家认为——农业不实现现代化, 智慧城市建设远未成功。

事实上, 农业现代化, 很大程度上离不开农业信息化建设, 也就是发展“智慧农业”。

历史告诉我们, 在中国, 农村的问题和城市的问题是一体的。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

因此, 现在打开“百度百科”, 对智慧城市的名词解释, 已经把“智慧农业”纳入总体概念之中。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信息化规定, 是促进农业信息化的重要一笔, 促进“智慧农业”的适时发力, 有利于未来智慧城市建设的提前布局, 有利于新型城镇化的全面推进。

《新华日报》此前刊文指出:“智慧化, 是信息化发展的最新阶段……是覆盖现代化全局的战略举措。”

基于此, 《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国家标准两处提及信息化, 前奏也已奏响;虽然, 这只是我国高标准农田标准体系建设的第一步, 但步子迈得很好, 正扣时代的脉搏, 踩准了步点……

先标准化而建, 后标准化而管

第5条“基本原则”着意深远。

吴海洋说:“《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明确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应遵循规划引导, 因地制宜, 数量、质量、生态并重, 维护权益和可持续利用5条基本原则。”

可持续利用, 是第5条基本原则。这最后一条原则特别值得一提。

可持续——视线关注在长效性上。

重点是建后管护与利用。

翻开《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国家标准文本, 关于“建后管护与利用”的规定, 占了整整一页, 23行。

“注重高标准农田建设与管护利用并重, 确保长久发挥效益, ”吴海洋介绍, “通则把建设内容与技术要求作为重点的同时, 注重对建后的管护利用, 明确规定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应划定为基本农田, 实行永久保护;提出建立政府主导,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 农户、专业管护人员以及专业协会等共同参与的管护体系;要求通过土壤培肥、加强农业科技配套与应用、加强工程设施管护、加强地质灾害等灾害防治新技术应用, 确保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效持续发挥。”

首尾兼顾, 综合考虑, 《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国家标准的制定没有短视。

其实, 这种思想和眼光在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化的全盘工作中都有体现。

说到首和尾的问题, 于欣丽在《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发布会的讲话中有一段即兴发言, 本刊记者将其整理再现。

她说:“我们可以看到, 在国家层面上, 我们抓住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一首一尾两个关键点。这个首呢, 是《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国家标准, 解决的是高标准农田在建设中‘建什么’和‘怎么建’的问题;那么, 《高标准农田建设评价规范》这个标准解决的是高标准农田建成以后对它的评价的问题。所以, 一首一尾, 通过一首一尾的国标标准的制定, 那么我们就抓住了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关键环节, 以标准制定水平提升来推动和支撑高标准农田建设。”——这是她在解释国家标准委有关下一步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体系工作安排时讲的。

何谓《高标准农田建设评价规范》?于欣丽指出, 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基础性、通用性技术要求主要涉及建设中的基本要求和建成后的利用评价两大方面。针对前者, 我们已经批准发布了《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 针对后者, 我们将在今年立项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评价规范》国家标准的制定工作, 争取在2015年发布。

不管是对高标准农田“建成后利用评价”国家标准《高标准农田建设评价规范》新立项的下一步安排, 还是《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国家标准中对“建后管护与利用”的23行新规, 瞄准的都是对高标准农田建设建成后的标准化管理。先标准化而建, 后标准化而管。标准化的足迹不留盲点, 标准化的步子有序迈开。

在发布会后的国家标准委农食部办公室里, 记者看到一摞《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国家标准文件矗立一角, 正在等待派发。

第一步已经踏下, 第二步即将启动。《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于2014年6月25日正式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评价规范》国家标准箭在弦上——我们拭目以待。

于欣丽说:“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体系涉及面广、工作量大, 时间紧、任务重。下一步, 我们充分发挥标准化管理部门的牵头作用, 统筹协调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体系建设和标准制定工作……按照‘统一管理、分工负责、公开透明、多方参与’的原则, 加强与高标准农田建设有关部门的协调配合, 形成工作合力, 共同制定实施标准。加强对有关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管理, 充分发挥各技术委员会的组织协调功能, 充分考虑各地区差异, 广泛征求各行业、各领域专家意见, 确保高标准农田建设有关标准的质量。”

“要加强备案管理, 确保体系完善。从建立完善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体系的角度, 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相关行业、地方标准的审核备案, 避免各行业、各层级标准之间的重复交叉。”

当然, 随着标准体系建设步子迈开的配套动作也要打好。根据国家标准委的有关部署, 要“强化标准宣贯, 高效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体系”。标准重在实施, 做好标准宣贯工作, 是保证标准有效实施的重要前提。应当大力宣传贯彻《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国家标准的重要意义和关键作用, 推动形成全社会关注高标准农田建设, 关注粮食安全的浓厚氛围。同时, 加强对标准使用者的宣传培训, 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国家标准的实施, 引导各行业、各地方有序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相关工作。

高俊才还在会上报告了《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从“田、土、水、路、林、电、技、管”8个方面对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出的进一步目标——

“田”:整治田块, 提高农田平整度, 促进田块集中, 优化农田结构布局;

“土”:改良土壤, 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 促进土壤养分平衡, 改善耕作层土壤理化性状;

“水”:建设灌排设施, 改善农田灌排和集蓄水条件, 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增强旱涝保收能力;

“路”:整修田间道路, 提高田间交通配套水平, 提高农业机械作业覆盖率;

“林”:完善农田防护林网, 提高农田水土保持能力和防灾减灾能力, 改善农田生态条件;

“电”:配套农田输配电设施, 提高用电质量和安全水平, 增强农业生产电力保障能力;

“技”:加强农业科技服务, 健全农田监测网络, 提高农业科技服务能力;

“管”:强化后续管护, 明确管护责任、完善管护机制、健全管护措施、落实管护资金, 确保工程长久发挥效益。

3.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与新农村建设 篇三

摘 要 作为土地整治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是基本农田土地整理与保护的提升与延伸,对于强化耕地资源保护,确保我国粮食安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国家关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范(试行)》的颁布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提供了重要依据,直接折射出国家对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高度重视。由此,根据已有工作经验,结合江苏省扬州市的农田建设现状,研究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几点建议,希望能为我国加强土地安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献出绵薄之力。

关键词 基本农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土地整治;粮食安全

中图分类号:F323.211 文献标志码:C文章编号:1673-890X(2014)24-0-02

众所周知,我国面临着人均耕地面积少、耕地质量整体不高、耕地后备资源不足的基本国情。如今,我国现有耕地中约有2/3属于中低农田。在当前形势背景下,将这些农田建设成高标准基本农田迫在眉睫,势在必行。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指出:“我国要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这对于保证“十二五”期间粮食总量稳步增长,夯实我国农业基础,提高农村抗灾减灾能力,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同时,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由此,立足江苏省扬州市农田建设的现状,以如何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为主题展开研究,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 困境

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积极开展农村土地整治、持续推进建设新农村的进程,已成为我国重要的战略举措,早已被列入国家议事日程之中。十七届五中全会、“十二五”规划以及诸多中央一号文件都对建设高标准农田提出了明确要求。然而,目前我国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还面临着一系列困境,从江苏省扬州市农田建设现状来看,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1.1 建设投资标准有待进一步改进

目前,扬州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开发中关于农田配套设施投资的标准比较低,无法完全满足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基本要求。如今,扬州农田建设实行的是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执行标准,但这个标准只适用于中低产农田改造标准,如果按照现行投资标准进行农田改造与建设,势必会形成所谓的“辐射区”与“核心区”,辐射区的水利工程严重配套不足,进而导致该区农民收益不均,引发其不满情绪。

1.2 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协调度不一致

近年来,扬州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一直将重心放在农田基本建设方面,对交通设施建设、农村环境整治和村庄整体规划等没有予以应有重视。在一些项目区,常能看到农田配有建设标准比较高的混凝土质田间道,但连接田间道的村庄道路却路面不平、泥泞不堪、损坏严重。也经常能看到村庄间杂草丛生、垃圾乱倒等环境不良现象。这与我国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口号明显不符,不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时间一久,势必会对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造成不良影响。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要想获得实效,必须要与农村公路、危房改造、环境改造等农村整治工作有机结合起来。

1.3 公众参与机制亟待完善

农民是高标准基本农田的耕种主体,他们对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最有发言权。而建立完善、成熟的公众参与机制是促使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满足农民生产需求、吻合当地耕种实际情况的重要保障。农民享有充分的话语权、知情权和选择权,他们才能自由表达自己的意见,促使相关部门编制出符合当地情况的建设规划设计。然而,目前完善的公众参与机制尚未真正建立。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立项论证在很多情况上并未充分征求农民的意见,导致规划设计属于“闭门造车”,并不完全符合当地的生产实际情况,比如灌排系统难以与周边的田间道路、水系有机融为一体,进而影响建设进程。

2 建议

针对目前存在的种种问题,应在国家大政策的背景下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具体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2.1 整合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资金,促使项目得到保障

要想促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进程有序运行,必须整合项目资金,严格按照规划区域产业进行合理投入,这是重点,也是难点。由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属于政府行为,所以,市、县各部门应按照“统筹规划、用途不变、渠道不乱、各司其职、优势互补、凝聚力量”的建设要求,加大建设资金的配套力度,确保各项资金能够及时到位。

同时,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借助“三资”的力量支持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要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形成合力促进建设进程的有序推进。

此外,要围绕丘陵、安大线等区域突出生态有机农业、优质粮油、花卉苗木、高效蔬菜及经济林果等产业板块,合理配置项目安排,通过连片开发、集中投入的做法,建设大规模的高产稳农田和高效产业园区,构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特色。

2.2 构建协调统一的建设机制,与建设新农村步调一致

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单靠单个部门就能完成,所以要求扬州各部门协调统一,统筹规划,在资金方面做到建成一片、见效一片,并在此过程中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

首先,要加大田间配套设施建设力度,在农田整治、田间道路、灌溉排水系统、林网配套和居民点整理方面苦下功夫。这是开展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作的核心,要由国土、水利和农发办等部门密切合作,共同开展。其次,大力提升农业技术措施,包括农业机械推广、测土配方、防病虫害及培育优良品种等,力争在3~5 a内显现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效果,由农业部门承担此项工作。再次,做好后期管护工作,将新修建的井、坝、桥、路等基础工程设施移交给村组等农村基层组织,号召村民的力量维护保养这些设施,运用它们提高生产质量和生活质量。

2.3 完善公众参与机制,保障农民的主体地位和合法权益

健全、成熟的公众参与机制能够保障农民的主体地位和合法权益,确保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符合当地农民的生产需求和当地实际情况。首先,相关部门要加大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宣传力度,将这项工程的内容与意义告知广大农民群体,使他们了解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与自身利益的关联性,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征求农民的意见,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的选址、规划设计、现场勘查,到新增耕地的培育耕耘,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等各个环节,都要深入农民群体中进行调查,提高农民参与的整体效果。再次,构建科学合理的矛盾协调机制。由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涉及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在农田基础设施布局、调整土地承包经营权等方面可能会遇到种种矛盾与冲突,所以,必须构建一个科学有效的矛盾协调机制,充分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促进他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毫无疑问,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宏伟事业,对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有着广泛而深远的意义。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涉及诸多细节,它不是单独的项目区建设,不是一个独立于社会之外的孤立领域,而是要融进新农村建设、城镇化建设的整体发展中,召集各方面力量,方能见到明显的建设成效,从根本上保障农民切身利益的真正实现。

4.丘陵山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思考 篇四

丘陵山区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整体质量和总量规模,尤其关系到消灭贫困和实现社会经济均衡、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近年来,农业综合开发通过对丘陵山区增加财政投入、降低地方财政配套比例、完善有偿资金政策等进行中低产田改造,促进了丘陵山区“三农”工作,特别是在丘陵山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起到了中流砥柱作用。但我们要对丘陵山区通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在中低产田改造的基础上建设高标准农田,就必须了解高标准农田的定义、内涵、目的、作用和意义。

一、建设高标准农田的定义、内涵

高标准现代农田建设就是在现有基本农田生产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标准,从基础设施建设入手,完善现有农田水利、农田防护林和农业机械化体系,将现代化农业技术进行综合组装配套应用,达到旱能灌、涝能排,增加抗御自然灾害能力,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使农业生产达到可持续健康发展。

二、建设高标准农田的目标、作用

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配套建设,适当超前”的原则建设高标准农田,对基本农田进行山、水、田、林、路的科学规划,对废弃地进行复垦整治,建成田面平整、格田成方、绿化成行、灌排设施配套、地力水平较高的高标准农田,实现经济、社会、生态三方效益共赢,有力地推动新农村建设步伐。

三、建设高标准农田的意义

在丘陵山区通过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建设高标准农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建设高标准农田可以解决丘陵山区农村部分可耕地高低不平、农田环境面貌零乱、农田灌排系统不配套、抗灾能力降低等问题,提高耕地质量,增加耕地面积,有效地增加农民的收入。但丘陵山区县与平川县相比,在实施农业综合开发过程中有其独特的困难和问题,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索。

1、农民自筹压力大。丘陵山区的农民普遍收入水平较低,每年的经济收入在保证日常生活开支、承担上学、看病等的开销后,再承担包括农业综合开发在内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自筹资金就存在心有余而力不足,农民普遍反映农业综合开发是一件实实在在的大好事,筹资投劳是应尽义务,但较大的自筹资金数目,与他们较低水平的收入是一个明显的反差。

2、丘陵山区地形复杂,基础设施落后,开发成本高。丘陵山区的地形以丘陵和半山区为主,成千上万亩开阔平坦的大面积农田很少见,大多以小流域的几百亩或几十亩连片,而且地形错综起伏,复杂多变。加之丘陵山区往往基础设施落后,到自然村落和田间地头的机耕路基本没有,交通极其不便。农业综合开发施工条件差,材料二次转运费用高,加之物价上涨幅度大等众多原因,造成欠发达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工程建设造价高。现在寿阳县的中低产田投资标准是980元/亩,从绝对数看确实在逐年提高,但是随着农业综合开发的逐步推进,越到后面实施的地方,立地条件越差,但越是这种偏僻落后的地方,越需要实施开发,相应的投资要求也就越大;同时随着物价的上涨,工程造价大幅上涨。仅就农民工工资而言,2001年的普工工资是15元/工日、技工工资30元/工日,由于物价上涨,2008年普工工资已涨到55元/工日、技工工资已超过100元/工日,成三倍增长,造成现在的亩投资标准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我们认为在丘陵山区搞农业综合开发建设高标准农田应当从实际出发,适当提高亩建设投资标准:一要加大对丘陵山区的投资力度,丘陵山区往往是粮食主产区,农民种粮积极性高,但由于经济不发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乏力,所以请求上级财政加大对丘陵山区无偿资金投入力度,降低县级财政配套及农民筹资投劳标准,减少或取消土地治理项目中的自筹资金,以实现丘陵山区农民尽快致富奔小康;二为确保开发一片成功一片,提高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水平,必须提高亩投资标准,建议将投资标准提高到1200-1500元/亩为宜;三要提高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管理费比例,丘陵山区财力有限,仅靠财政拨付的办公经费开展农业综合开发的调查研究、规划设计、评估论证和项目实施管理不太现实,应提高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的项目管理费比例,达到提高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管理水平的目的。下面我们分别就寿阳县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万亩中低产田改造亩投资980元、亩投资1200元、亩投资1500元情况作一对比:

一、寿阳县基本情况

寿阳县位于山西省中东部、太行山西麓,晋中市东北部、潇河中上游, 东北与阳泉市交界,西北与太原市为邻。全县辖7个镇、7个乡,总面积2116平方公里,人口21.4万人。

寿阳县属黄土丘陵山区,境内四面环山,中间为丘陵盆地,平均海拔1200米,境内地形为西北部最高,海拔1700米,由西向中部逐渐低斜呈阶梯状下降,到中部县城海拔为1020米,由中部向西南又逐渐倾斜,到西南边缘西洛镇,海拔仅为813米,境内相对高差达934米。境内地形地貌又可分为台塬、丘陵、河谷三个类型区。丘陵区分布于台塬区到河谷区过渡地带,在丘陵区,深厚的黄土层地表由于自然冲蚀形成了许多较为宽广而平坦的垣地和残垣地,出现了本地区特有的丘陵山地地形地貌;四大、八小较平坦宽广的台塬垣地及残垣地间以数以千计的沟壑、山梁,纵横交错、地形复杂多变。河谷区主要为境内潇河、白马河、向阳河及其支流沿河两岸,地势平坦而狭长,范围较小。境内主要河流有潇河、白马河、人字河等,均属汾河水系。此外还有向阳河,属海河水系。就全境来讲是较典型的侵蚀形黄土高原丘陵山地地形地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有其较为独特的特点。

寿阳是农业大县,寿阳县是全国粮食生产基地县及全国最大的旱垣无公害茴子白生产基地县,2005年被农业部评为山西省唯一的“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寿绿”无公害茴子白以其低糖、高钙、多VC的优势销往全国各地。

寿阳全县耕地面积104万亩,人均耕地近5亩。气候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属高寒气候类型。夏季湿热,冬季干冷,四季分明,日温差较大。全年平均气温7.8度,日照2858.3小时,年平均降水量511.3mm,平均无霜期140天左右,素有冷寿阳之称,民谚曰“冷寿阳、春晚无花秋早霜”。境内农作物种植种类较多,自然资源、农业资源较为丰富。

二、项目区基本情况

我们选择寿阳县农业综合开发景尚乡万亩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区为例进行农业综合开发亩投资对比,该项目区丘陵山区地形、地貌、地类对于全县来讲具有较典型的代表性。项目区东部是寿阳四大坪之一的景尚坪,属台塬坪地(旱垣地)地类,耕地面积约为4400余亩,占项目区的44%。向西是台塬坪地向沟谷地段过渡的坡梯田,耕地面积约2700余亩,占项目区总面积的27%;项目区西部是潇河上游木爪河河谷地段,耕地面积约2900余亩,占项目区面积的29%。项目区涉及我县景尚乡景尚(北下洲村民小组)、库韩(包括北下洲、南库韩、北库韩三个自然村)、重桃(重桃、圪垛)、禹家寨(禹家寨、南下洲)、松塔镇的郭村五个行政村九个自然村。共有人口1052户,2979人,劳力1301人。其中青壮年劳动者占到总劳力数的65%以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力占到总劳力的85%,农业技术员占到总人口的5%,具有一定的科技推广能力。

项目区五个行政村九个自然村土地总面积为16286亩,耕地总面积为13197亩,项目划定的治理面积为10000亩,项目区去年耕地产量平均亩产600公斤,小面积可达1000公斤,人均产粮6865公斤。去年完成机耕面积7800亩,占总耕地59.18%,机播面积7800亩,占到播种面积59.18%。去年项目区农民人均纯收入2812元。

三、项目区亩投资980元、亩投资1200元、亩投资1500元(高标准农田)三个投资方式项目建设内容及经济效益对比情况

Ⅰ、亩投资980元标准模式:项目总投资为980万元,其中财政资金773万元,自筹资金207万元。项目建设水利措施投入资金389.5万元,占总投资的39.74%;农业措施投入资金417万元,占总投资的42.55 %;林业措施投入资金97万元,占总投资的9.9 %;科技推广投资43万元,占总投资的4.39%;其它支出33.5万元,占总投资的3.42%。

(一)水利措施建设总投资389.5万元。其中财政资金349.5万元,农民自筹资金40万元

1、机电井。新打机电井8眼,投资136万元,其中财政资金124万元。在河谷地段结合当地历年来打井水文资料,新打80-160米中层井6眼,并配套建设水泵房和井用提水水泵设备,总投资85万元;在靠近坡耕地地段新打290米机电深井2眼,并配套水泵和提水设备,投资51万元。

2、输变电线路。架设低压输变电线路5.3公里,配套变压器1套,完成对机电井电力配套,工程投资35.5万元。

3、灌排渠系工程。共埋设管道25.5公里,投资110万元。其中河谷地以机电井为水源配套埋设管道18公里,台塬坡地结合人畜饮水埋设管道7.5公里。

4、小型蓄水工程。针对项目区不同地形地类,建设不同类型蓄水工程,共建设小型蓄水工程84座,投资108万元, 其中财政资金100万元,河谷沟地配合机电井和管道埋设工程建设100 M3蓄水池3座,投资16万元,充分利用山区地形条件,蓄水池建于坡地高端,通过管道自流灌溉农田;对台塬坪地地形,在台塬边缘土石结合层处,利用台塬析出地下“控山水”,建设100 M3截潜流蓄水工程3座,投资17万元;建设100M3蓄水池3座,投资16万元,通过管道埋设既解决项目区禹家寨、重桃三个自然村人畜饮水,又能完成300亩耕地水利灌溉;利用横穿项目区九榆公路和县乡公路及村通水泥路面作为天然集雨场,沿路建设集雨旱井75座,旱井采用砖砌瓶式结构,每座蓄水30 M3,解决约400亩农田旱作用水。

(二)农业措施总投资417万元。其中财政资金267万元,农民自筹资金150万元。

1、改良土壤。对项目区4000亩耕地进行改良,共投资75万元。结合机械平田改土、测土配方施肥、玉米秸杆粉碎还田、机械深耕、增施农家肥等多项农业、生物措施,增加土壤有机质,培肥地力,建设高标准农田。

2、购良种。采取财政资金补贴方式,在项目区推广使用良种,购置玉米、蔬菜良种8500公斤,总投资45万元。其中财政补助资金15万元。

3、机耕路。项目区修建标准为4米宽河卵砂石机耕路18公里,总投资155万元,机耕路两旁配套种植道路防护林。

4、农业机械及农机具配套。购置和配套农业机械145台套,总投资105万元,其中财政补助资金30万元。其中购置和配套15-60马力的农用动力机械35台,总投资68万元;配套农机具95台套,总投资35.2万元;购置植保喷雾机械15套,总投资1.8万元。

5、推广旱作农业。在项目区推广旱作农业2500亩,总投资37万元,其中财政资金27万元。其中进行保护性耕作1000亩,总投资19万元;玉米秸杆地膜二元双覆盖1500亩,总投资18万元。

(三)林业措施总投资97万元。其中财政资金80万元,农民自筹资金17万元。

项目区种植农田防护林615亩,总投资85万元。其中机耕路两侧种植道路防护林网400亩,河滩种植小片防护林215亩;另外苗圃杨柳类树种育苗35亩,投资12万元,出圃树苗用于项目区绿化需求。

(四)科技推广总投资43万元。其中财政资金43万元。

(1)技术培训。培训农民2000人次,共需投资10万元,主要聘请有关专家,围绕农作物选种、栽培、管理等内容,采用培训班、专题讲座、印发技术手册等形式,对项目区农民进行轮流培训。

(2)示范推广。推广农业高新实用技术3项,示范面积500亩,需投资33万元。包括配方施肥技术、生物覆盖技术、优质粮食高产栽培等。

(五)其它工作及措施投资33.5万元。其中财政资金33.5万元。其中管理费用21.5万元,主要用于前期考察、规划设计、项目招投标、编制初步设计报告、工程质量监测、施工管理、竣工验收等费用;监理管护费用投资12万元,主要用于工程监理管护。

项目按亩投资980元建设完成后,台塬坪地和河谷地基本达到国家高标准农田建设要求,相比较坡梯田中低产田耕地因投资资金量限制、治理难度大及投入产出比高仅能达到农业基础设施有进一步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的农业综合开发效益。

Ⅱ、项目总投资为1200万元,其中财政资金947万元,自筹资金253万元。其中,水利措施投入资金462万元,占总投资的38.5%;农业措施投入资金549.5万元,占总投资的45.79 %;林业措施投入资金97万元,占总投资的8.08 %;科技推广投资52.5万元,占总投资的4.38%;其它支出39元,占总投资的3.25%。农发工程在亩投资980元工程基础上增加如下工程:

1、新增新打300米机电井1眼,配套水泵房及提水水泵等配套设备共投资34万元。主要为坡地梯田埋设管道提供水源,解决坡地梯田水利灌溉。

2、输变电线路建设工程增加低压1.2公里并配套50KVA变台一座,主要是为增加的机电井提供电力配套,投资8.5万元。

3、灌排渠系工程增加埋设管道6公里,配合机电井为坡地梯田提供灌溉用水,共投资30万元。

4、改良土壤对项目区坡耕地结合机修水平梯田,配套测土配方,增施农家肥,修筑梯田梗等多项改土措施,改造坡耕地700亩,共投资113万元。

5、增加推广旱作农业保护性耕作1000亩,投资19.5万元。主要在坡地梯田区域进行,进一步改善坡耕地基础设施建设。

6.科技示范推广增加优质蔬菜模式化栽培示范100亩,投资9.5万元。

7、其它工作及措施增加投资5.5万元。其中管理费用增加2.5万元,监理管护费用投资增加3万元。

按亩投资1200元完成农业综合开发后,可极大地改善坡地梯田区域的农业生产水平,整个项目区基本上达到高标准农田建设水平,项目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将得到较大程度的提高。

Ⅲ、项目总投资为1500万元,其中财政资金1184万元,自筹资金316万元。其中,水利措施投入资金482万元,占总投资的32.13%;农业措施投入资金686.5万元,占总投资的45.77 %;林业措施投入资金220.5万元,占总投资的14.7 %;科技推广投资65.5万元,占总投资的4.37%;其它支出45.5万元,占总投资的3.03%。农发工程在亩投资1200元工程基础上增加如下工程:

1、河谷区、台塬区土地条件好,水源有保障,耕地结合微灌配套建设大棚蔬菜种植园区50亩,总投资125万元。

2、河谷向台塬地过渡的坡梯田种植灌木式地埂500亩,投资13万元;种植山地防护林1250亩,树种包括刺槐、山杏、仁用杏、核桃,总投资110.5万元,作用是防止水土流失,防风固沙,涵养水源,改善自然生态环境,打造秀美山川,增加农民收入。

3、坡梯田区域建设4米宽机耕路3公里,投资32万元,便于坡梯田耕地农田作业。

4、科技推广增加扶持镇农技服务站1个,购置测土、蔬菜农药残留及农民培训仪器7台套,投资9.5万元;增加液体地膜粮菜种植应用及生物防治病虫害科技示范推广200亩,投资3.5万元。

5、其它工作及措施增加投资6.5万元。其中管理费用1.5万元,管护费用投资5万元。

按亩投资1500元完成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后,整个项目区耕地达到高标准农田标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农民收入实现质的跨跃,真正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富裕。

综上所述,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具有其特殊性,一方面改造占我国耕地面积较大比例的丘陵山区中低产田为高标准农田,对发展现代农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大和长远的意义;但另一方面改造丘陵山区中低产田相比较平原地区而言,存在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差、农民现代化农业意识滞后、自筹资金筹集难度较大、项目建设初期投资大改造难、工程建设投资成本高、经济效益较平原地区有差距等一系列特殊情况,所以考虑目前的人力、物价等诸多影响工程造价的因素,建议丘陵山区中低产田改造亩投资标准提高到1400-1500元为宜,以便于充分发挥农业综合开发在建设高标准现代农田中的重要作用。

5.高标准农田建设案例 篇五

开展农村土地整治,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是我国重要的战略举措,对保障粮食安全、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发展现代农业具有重要意义。自XX年起我县正式启动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作,现结合河口乡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情况谈几点粗浅认识。

一、河口乡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情况

xx县共规划设计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12万亩,其中河口乡共规划设计15333亩,目前已完工通过县级验收的5500亩,正在建设的5350亩,设计明年开工的4483亩。

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亟需解决的几个问题

1、田块零碎程度大,权属状况复杂。我县耕地形态细碎、零乱,田坎比例过大。不仅不适合使用大型农业机械开展规模化现代化作业,也是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面临的巨大障碍。但在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时,为避免耕地权属调整产生的纠纷和麻烦,项目区田块较为零碎的现状仍然没有大的改变。另一方面,一些地方通过土地平整进行了权属调整,形成了规范的格网条田,但由于是将整理成的大田划分成小田承包给农民,户与户之间又重新筑田埂做界址,土地重新零碎化,有效耕地面积实际增加不多。

2、投资分散,综合效益难以发挥。县直相关部门按照 工作职责推进农村综合建设相关的工作,如:国土部门开展的农村土地整治工作,通过对田、水、路、渠等进行综合整治,以增加耕地面积、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改善农民生产和生活条件、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为主要目标; 农业综合开发安排的土地治理项目,以中低产田改造为重点,结合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建设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农田;农业部门安排的高产创建项目,主要包括推广优良品种、集成高产技术、综合防控病虫草害、普及测土配方施肥和推进机械化生产等内容; 水利部门安排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等。由于投资分散,投资标准低,难以发挥综合效益。

3、统筹不够,与农村新社区建设不协调。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将重心放在农田建设方面,对村庄整治、农村环境、交通建设等方面关注度不高。在一些项目区,常常能够看到农田配有建设标准较高的混凝土田间道,而与田间道对接的村庄道路则高低不平、损毁严重,也常能看到杂树、杂草,垃圾乱倒乱堆等环境不良现象,与农村新社区建设不相协调,且长久下来势必对已建成的高标准农田造成不良影响。高标准农田建设内涵需进一步丰富,有必要与农村公路、沼气建设、危房改造、农村清洁工程等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统筹开展。

4、设计粗糙,土地整治效果不明显。一部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在设计阶段未充分尊重项目所在地干部群 众的意愿,没有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干部群众参与不够,再加上设计人员未深入实际进行仔细的现场踏勘,缺乏细致周密的考虑,这样设计出来的方案施工难度大,群众认可度不高,效果就大打折扣。还有的在设计上注重硬件而忽视了土壤改良和科技等软件设施,达不到综合配套的要求。

5、建设有力而运营乏力。在现行的分散经营体制下,大部分村集体经济薄弱,许多建设好的工程由于管护不到位,高标准基本农田发展不可持续。由于缺乏必要的管护和科学的运营,导致建设好的高标准基本农田质量下降。同时由于耕地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整理好的大的连片的耕地再次划分成一块块小田而无法发挥出高的效益。

三、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几点建议

1、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相结合。在不改变耕地用途,依法自愿有偿的前提下,对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适度流转。这样,高标准农田建设就能够真正做到降低田坎系数和田块零碎化程度,将零碎的不规则的小田建设成集中连片的格网条田,进而保障农业规模化、现代化作业和经营。此外,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结合,可以有效破解由于农民外出打工造成的耕地被撂荒等问题,并充分利用各种专业合作社、发展大户等带领农村留守的有效劳动力发展现代农业,大大提高土地效益,让农民 真正富裕起来。

2、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建设。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既要把耕地、道路、排灌沟渠等结合起来通盘考虑,科学规划,合理安排,以达到改善和提高农业生产条件,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又要注重土地平整、土壤改良、农田防护和生态环境等工程,提高耕地生产能力,促进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同时要把目前较为分散的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有关的现代农业、小农水等建设项目加强统筹规划,通盘考虑,提高资金的利用率和有效率。

3、构建政府主导、国土搭台,整合部门专项资金。目前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有关的国土、农业、水利、农发办等部门根据自身业务特点,各自为阵而缺乏有效的整合和协调,这就要求政府牵头,构建各部门联动的体系,整合各部门各渠道资金,进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打造高标准基本农田示范工程,使之成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亮点,结构调整、特色示范的亮点,科学发展、持续发展的亮点。

6.高标准农田建设案例 篇六

示范工程实施方案审查意见

金沙2011项目区位于本县的东部的安底镇,项目涉及安底

镇温泉村:四楞、斯村、大木树、小沟、上坝、小龙井、苏家寨、大寨、高石坎、老房子、乔家寨、白沙井等12个村民组及桂花革:碾房、龙井、高炉、康段、桂花、大院、大坡、学校、马头山、花灌等10个村民组。项目区通过灌溉渠道配套和防渗改造,排涝沟渠、机耕道及生产便道建设改变区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促进农民的增取。

一、建设规模

项目建设涉及总面积亩,其中通过五座小拦河坝及31.19km

灌溉渠道建设使亩农田得到灌溉,建设8.59km排涝渠保护亩,建设5.32km机耕道使亩农田实现机耕。

二、主要建设内容

1、水利措施

1)干渠13条,总长22.57km。

2)田间渠29条,总长8.62km。

3)排洪沟4条,总长6.39km。

4)排灌渠7条,总长2.26km。

2、田间道路工程

1)机耕道10条,总长5.32km,其中1条1.8km,安4m,C15

砼路面,其余为3.5m,安泥结石路面。

2)生产便道25条,安1.5m,混泥土路面,总长7.08km。

三、工程概算投资及资金筹措

1、项目总投资1591.66万元,其中水利措施994.64d万元,农业措施投资351.24万元,项目管理费27.00万元,工程管护费14.00万元。

2、资金筹措方案:申请中央财政补助资金1061.11万元,省级配套339.55万元,县配套84.89万元,群众自筹106.11万元。

四、项目建设工期

本项目拟定于2011年10月10日开工,2012年4月30日完工,2012年5月10日竣工验收。

五、项目的建设和管理

县委、县政府成立金沙县2011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项目领导小组,负责项目建设的管理和协调,确保工程资金,速度按计划进行。

建成后由两个村抽调人员组成管理站,隶属县农业开发办。

六、存在问题及修改意见

1、项目区规范范围前后不一致,第2页为安底镇温泉村和桂花村;而第33页“2011年金沙县农业综合开发可研在间民、土城二个乡镇进行„„”,复核。应只有一个项目区、并前后相一致。

2、报告中项目规划涉及的耕地面积前后不一致。报告第21页~25页计算水量计算中,4个片区灌溉总面积13310亩,在田、土比例中,第三片区田土分开时差3500亩;第32页“本工程涉及耕地面

积15179亩(灌溉)”;第35页“„„2011年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项目开发面积1400亩,其中:国民片区控制面积7000亩,土城片区控制灌面700亩。”第47页金沙县申报2011年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开发面积11300亩。复核应只有数,并各计算相一致。

3、水利措施

1)保证率建议改为80%。

2)补充水源的可靠性分析,报告中的分析计算方法不妥,以大龙井山塘为例,总容积0.653m3,计算出的供水能力38.37万m3。不可能。

引水工程(包括泉水)应分析计算80%年份的目枯水流,由枯水源计算灌溉期的枯水流量。

3)补充完善灌区的作物灌溉制度设计,灌溉制包括,流水方式,流水次数,每次流溉水量,每次的流水延续时,流水定额,流溉定额等,报告中只给一个流溉定额不变。

4)水量平衡计算

①蓄水工程应做兴利调节计算,说明对流区的供水量及可否满足流区的各时段的需水要求。

②引水工程应分析计算水源在流溉期的枯水流量与流区由种植结构,作物面积,流溉制度计算出的需水流量平衡。

5)工程设计

①补充五座拦河坝的枢纽布置,按规范补充五座拦河坝设计与计算。

②流溉渠道设计,按流区的面积,种植结构,流溉制度设计,计算流区的净流量,再计算流溉利用系数求得毛流量作为渠道取水口的设计流量。

③补充渠系建筑物规划布置及设计,报告中的渠系建筑布置不全,应增加使至运行管理及计量方便。

④排涝设计。排涝与防洪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设计计算方式也不同,排涝是排除积水保证农作物生长,防洪是洪水威协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耕地的安全。

排涝以一次设计洪水总量在不影响作物生长的时间内排除(一般为1-3天);防洪是设计洪峰流量设计排洪渠。

报告中应先确定排涝还是防洪,再根据规范和保护区的种植作物作设计。同时应对侧墙进行稳定分析计算。

6)机耕道应对机耕按规范进行设计计算。

7)报告中概算无众应补,报告中无工程特性表应补。

4、复核投资总额、措施投资及按规定确定筹资额。

王群陈世文

7.高标准农田建设案例 篇七

一、调整思路, 服务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

工作思路上坚持“三个转变”。一是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扶持重点由过去单纯的优质粮基地转变为高标准农田建设, 对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大的乡镇重点扶持, 对其申报的项目优先入库、优先立项、优先申报、优先建设。二是项目建设布局由过去的相对分散转变为集中开发、连片开发、连续开发、规模开发。三是领导力量安排由原来的“满把抓”转变为现在的突出重点、集中精力抓。工程配套上坚持“三个围绕”。一是围绕提高农田水利现代化水平, 加强农田内沟渠路配套, 提高田间机耕路建设标准, 科学配套排灌设施。二是围绕提高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 推进农田方整、土地平整, 结合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种养技术的推广应用, 合理布局、科学种养。三是围绕高效种养业生产需求, 有针对性地安排建设内容, 对照“旱能灌、涝能排、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的标准, 确保农田主要机耕路硬质化、主要灌溉渠道衬砌化、农田林网实用化。

二、突出重点, 不断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

一是突出主导产业发展。在编制全市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时, 突出水禽、水产、水生植物和有机稻米、有机瓜果蔬菜等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 突出“三带、四区、五园”等高效农业重点区域, 集中力量推进安大公路沿线和车逻至八桥沿线高标准农田建设。二是突出农业园区建设。在甘垛土地治理规模项目建设中, 围绕高效农业生产需求提高项目建设标准, 提升项目建设内涵, 大力发展设施农业, 形成了2万亩连片特色果蔬种植区。在湖西丘陵基地项目建设中, 采取以点带面、示范带动, 大力推广种草养鹅, 建成了送桥、菱塘两个千亩种草养鹅示范园, 带动湖西乡镇种草2万亩, 养鹅300万只。三是突出龙头企业和种养大户培育。按照“谁当龙头扶持谁、谁有本领谁牵头”的原则, 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和种养大户牵头实施项目, 建设高标准农田。富裕达公司、日兴公司结合产业化经营项目建设, 分别在龙虬镇、三垛镇建立了罗氏沼虾养殖示范园, 通过完善各项基础设施, 有效提高了罗氏沼虾的养殖水平。双兔公司结合土地治理项目和产业化经营项目, 在周巷镇顺利建成了2000亩优质稻米种植示范园, 三年内建设规模将达到万亩, 辐射带动10万亩。扶持的甘垛项目区, 民营企业家金开明创建了宇鑫农业园, 葡萄种植大户张柏林带头创办了千亩柏林庄园葡萄园, 三湖蛋品厂老板高和权建成了千亩鱼鸭混养鸭业园;扶持的送桥项目区, 由杨万明、谢有明等种养大户领办的种草养鹅示范园规模不断扩大, 示范带动能力不断增强, 鹅业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

三、优化机制, 努力发展高标准农田建设

一是规划引导。从项目区资源条件出发, 以高效种养业为重点, 湖西丘陵地区坚持以林果苗木及种草养鹅为主, 沿湖沿运地区以水禽、水产为主, 东北部地区以瓜果蔬菜为主, 分别建成了亩效益3000元以上的种草养鹅示范园、4000元以上的瓜果蔬菜精品园、5000元以上的葡萄种植园。二是多元投入。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和其它涉农资金向高标准农田集聚的同时, 全市各项目区乡镇不断加大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财政投入。汤庄镇、甘垛镇近年来投入的财政资金均在100万元以上。与此同时, 甘垛项目区引进民资3000万元建设了万亩高效种养产业园, 汉留、横泾项目区引进民资建成了科技示范园和有机农业园。三是合作增收。相继成立了甘垛宇鑫蔬菜合作社、送桥心连心鹅业合作社、菱塘食用菌合作社等合作经济组织, 并通过推进土地流转、规范土地股份合作, 有效提高了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土地产出率和农民收入。

四、强化领导, 稳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8.高标准农田建设案例 篇八

【关键词】 高标准农田 定义 意义 实施工作

1. 关于高标准农田的定义

高标准现代农田建设就是在现有基本农田生产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标准,从基础设施建设入手,完善现有农田水利、农田防护林和农业机械化体系,将现代化农业技术进行综合组装配套应用,达到旱能灌、涝能排,增加抗御自然灾害能力,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使农业生产达到可持续健康发展。具体包括:①单位面积的农产品产出率和效益率必须高与当地平均水平的40%-50%;②土壤肥力较高,保肥保水能力强;③田旱能灌、涝能排;④地下水位低,土壤无冷、烂、锈、毒等障碍物;⑤机械化作业水平较高,机耕面积和运输能力要达到100%;⑥具备高科技应用的生态环境条件。

2. 建设高标准现代农田的战略意义

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提出具有时代的意义,对管局乃至垦区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1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必须拥有充足的耕地资源,而高标准农田是耕地的精华部分,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温家宝总理指出:“保护耕地,就是保护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就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保护耕地最要紧的是保护基本农田。”目前,我国不少地方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还比较落后,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瓶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大力开展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抓住国家大幅度增加建设投资的机遇,集中力量办成几件大事,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农田水利建设、流通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

2.2建设高标准农田,改变农业基础设施长期薄弱的局面是首要任务。要把耕地、道路、防护林、排灌渠道、机井、抽水站、输电线路等结合起来统盘考虑,全面规划,合理安排,以达到改善和提高农业生产条件,更大程度的满足农业生产需要的根本目的。

2.3建设高标准农田是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的重要内容,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核心。在当前“重农强农”的大好政策下,充分利用支农资金建设一批高标准农田是明智之举,更是当务之急。 建设高标准农田,可以进一步提高土地的生產功能,进而可以更好地加强土地的保障功能,从而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做出积极的贡献。

2.4建设高标准农田是稳定农业生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的重要手段。我国是一个人地关系高度紧张的人口大国,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对粮食供给提出了更高的需求,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和变幻莫测的国际形势也时刻提醒我们必须对粮食安全问题保持高度警惕。

2.5建设高标准农田将为总局提出的大力发展现代粮食产业和管局提出的建设三江现代化大农业核心功能区奠定坚实的基础。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实施,符合了总局管局两级党委扩大会议的精神,必将为两级党委扩大会议提出的目标,围绕提高粮食综合产能和可持续发展目标,不遗余力地保证粮食高产稳产,为垦区350亿斤产能做贡献。

3. 如何做好高标准农田的实施工作

本人认为建设高标准农田,应注重土地平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等工程设施的建设。土地平整工程的实施应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有利于田间机械化作业,有利于水土保持,满足灌溉排水要求和防风要求,便于经营管理;田间道路工程的实施要从适应当地地形地貌条件出发,从方便农业生产与生活、有利于机械化耕作和节省道路占地等方面综合考虑,按照“因地制宜、节约用地、方便运输、合理布局”的原则进行布设;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的实施应有利于改善农田周围的生态环境,防止或减少自然灾害,提高耕地生产能力,促进耕地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

3.1领导重视,上下联动,加强领导,认真规划

农场领导要十分重视整理土地建设高标准农田项目,项目建设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农场成立专门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领导小组,抽出水利等部门的人员,专们负责该项目的实施。同时,农场要制定建设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承诺制,在以下六个方面做出了承诺:一是同意按上级主管部门规划设计方案进行土地整理项目建设;二是同意在项目建设期间,停止影响项目施工的其它活动;三是做好施工的前期准备工作,以免因施工造成青苗、土地占用、地力影响等;四是引导项目区农民配合工程建设,防止阻挠工程建设事件的发生,确保工程建设用地调整和工程规划的顺利实施;五是加强建筑材料的管理,协调好块石、砂砾石、泥土等材料的价格,降低或免收管理费;六是配合做好工程质量监管工作,选派一名内行、有责任心、公道正派的技术人员作为工程监管人员,脱产对工程进行全方位的监管,并对工程质量负责。

3.2广泛宣传,积极发动,提高项目区职工群众对项目建设的认识

群众是项目建设的主体,只有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项目建设才能顺利进行。为此,我们将会把宣传发动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农场宣传部和农发办工作人员将深入项目区进行广泛宣传发动,及时进行项目公示,广泛征求群众意见,让群众为项目区建设献计献策。同时,我们充分利用各种舆论宣传工具,及时把项目建设的目的、意义进行广泛宣传。

3.3坚持制度,从严把关

实行项目工程招投标制。按照《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招标暂行办法》,对所有工程全部实行招投标制。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经过筛选确定,择优选择施工队伍,并与中标单位签定施工合同,明确工程建设质量和工期,严格按照规划和图纸施工,继续推行工程监理制,要求监理单位派驻一名监理长期吃住在工地,做到施工前、施工中、竣工全程监理。同时,农场要成立工程质检小组,狠抓工程建设质量,严格把好质量关。此外,农发办也要加大对项目建设的监督检查力度,每天都深入项目区例行检查和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确保工程施工进度和质量。

3.4管好用好项目资金,提高资金管理水平

加强项目资金管理,是搞好农业综合开发的重要保证。在资金管理上,一是加强对所有与项目有关单位的财务人员的教育培训力度,认真组织学习有关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管理的法律法规,提高财务人员的业务素质,规范资金管理;二是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投入政策规定,坚持"国家引导,配套投入,民办公助,滚动开发"的投入机制,农场及时将自筹配套资金足额拨付到位,项目区发动群众采取种种措施,多渠道、多形式筹集资金,使群众自筹资金落到实处。三是严格实行场级报帐提款制。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按照专人管理,专帐核算,专款专用的原则,严禁挤占挪用。

3.5加强项目工程管护,确保工程发挥长期效益

上一篇:2024年设备管理工作总结报告下一篇:教你打造完美留学读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