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科学课的教学目标(通用8篇)
1.谈科学课的教学目标 篇一
日常教学中,你是如何正确把握幼儿园科学活动、数学活动教学目标?谈谈你的思考或具体举措?
我认为,我们首先应该明确幼儿园科学活动、数学活动在各个年龄段的目标定位,对目标的制定必须是合理的,必须结合本班幼儿的发展水平、经验和需要来确定。如果目标本身就不合理,与幼儿的发展有冲突,那么这个活动再“精彩”也是徒劳的。因此,目标的制定是关键、是核心;只有适切的活动目标才是活动的有效基石。
我觉得在目标的制定上我们缺乏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不明确怎样评价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在一节活动课中,目标是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核心,教师在预设活动之前和之后,不明确应该从哪一方面检验幼儿是否达成了本次活动的目标。因此,在科学活动及数学活动的每一次探索与操作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有归纳、要有检验(请幼儿说说),最后才能确定是否完成了目标上的要求。其次,在目标的制定上应抓住幼儿的兴趣点,可将游戏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当中,从幼儿已有的经验出发并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这样对目标的达成可能会更有成效。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当中,针对科学活动与数学活动,我们应多给幼儿提供思维的空间与时间,要学会等待幼儿,不要急于把答案呈现,要多听听幼儿的想法与感受,即使幼儿回答的不全面,教师也要广泛听听孩子的声音。请幼儿带着问题去探究时,不要一下子把所有的问题都抛给幼儿,可先总统然后再具体,这样,才便于幼儿去探索、去挑战。
2.谈科学课的教学目标 篇二
一、研读课标, 层层分解
教学目标体系一般包括课程总目标、学习领域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 课时教学目标是对前面三种目标的具体化。课时教学目标的确定需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 按照“课程总目标—学习领域目标—单元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的逻辑线索进行。具体来说, 通过研读课标, 熟悉课程总目标、学习领域目标和单元教学目标, 使课时教学目标都指向阶段目标和课程总目标, 即每节课的教学目标都朝着课程总目标的方向前进, 每节课达成的目标累积起来最终促成课程总目标的实现。研读课标, 层层分解, 可以让教学目标的确定既见树木又见森林, 既有微观考量又有宏观观照。图1是一个从课程总目标出发确定《生物的分类》课时“过程与方法”目标的教学案例, 倒置的三角形形象地阐述了课程总目标、学习领域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的相互关系。
二、立足教材, 挖掘功能
教材是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主要工具, 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确定教学目标需要深入分析教材, 充分挖掘教材的教育功能。一是对教材进行纵向分析比较。即将教材内容置于学科知识体系中考量, 通过对与之相关的前后教学内容的比较, 理清教材内容在整个学科体系中的位置, 把握核心知识和教学重点, 明确教材内容的本质特性和价值取向, 形成教学目标。二是对教材进行横向分析比较。即围绕某一主题的教材内容, 参考不同版本的教材, 从知识内容的选择、呈现方式、逻辑结构等方面进行一番比较, 在比较中丰富教学内容、完善教学目标。三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取舍。遴选出最契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内容作为教学内容, 提炼出最有价值、最有生长力的教学目标。如牛津版初中科学《粒子之间存在间隙》一课教学目标的确定就经历了上述教材分析和功能挖掘等过程, 该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 通过实验探究, 知道物质粒子之间存在间隙。
2. 通过比较分析, 认识固体、液体、气体的粒子间隙大小的不同。
3. 通过分组实验, 体验“证据支持假说”的探究过程, 在过程中习得观察、比较、分析的科学方法, 同时养成互助合作的习惯以及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
三、基于学情, 难易适中
教学目标的确定不仅要以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为依据, 还离不开学情分析, 否则, 教师编制的教学目标就可能成为水中月、镜中花, 后续的课堂教学也会无法进行。学情分析要求教师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分析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 寻找教学的真实起点。教师可以通过专项前测、课前“聊天”、作业批改等途径获知学生的真实起点状况。二是分析学生必须知道什么, 确定教学的假设起点。确定教学的假设起点, 最简单的方法是“逆推思维”, 即从已经确立的教学目标出发反复设问:“学生要达成这个目标必须先具备哪些知识、技能”, 一步一步揭示出要达到这一目标的必要条件。基于学情, 设计难易适中的教学目标, 就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能力水平的基础上, 大多数学生通过努力能够达成的目标, 也就是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果子”。如牛津版初中科学《蒸发与蒸腾》课时“过程与方法”目标设计, 由于本课核心内容是“设计并实施影响蒸发快慢因素的探究实验”, 在学习该内容之前, 学生设计过“种子发芽”、“分辩不同物质的导热性能”等简单实验, 但真正利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方案, 进行完整的探究活动还是第一次。因此, 本节课的“过程与方法”目标确定为:通过设计并实施影响蒸发快慢因素的探究实验, 经历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 初步学习控制变量法, 初步学会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科学方法。
四、三位一体, 目标分层
新课程改革提倡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确定教学目标。但是, 三维目标并不是三种目标, 它是一个有机整体, 就像一个立方体的长、宽、高一样, 不可或缺。三维目标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统一指向学生的全面成长与发展。因此, 在表述教学目标时, 可将三维目标融为一体追求融合式分述。如牛津版初中科学《细胞的结构》的教学目标表述如下:
1. 通过小组合作练习制作临时装片, 初步学会制作简单的临时装片, 体会合作学习的快乐。
2. 通过使用显微镜观察自己制作的临时装片, 了解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并用绘图的方法记录现象, 初步学会绘制植物细胞结构简图, 体会绘图方法记录现象的简洁性。
需要注意的是, 在确定三维目标时, 不必硬性强调“齐头并重”, 而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知识属性特点和课程标准的要求有所侧重, 也就是说在考虑目标全面性的同时, 更要注重目标的可行性, 否则, 精心设计出的全面完整的教学目标常常难以落实。
分层是指确定教学目标时, 要考虑班级中不同层次的学生, 根据不同学生的需求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 做到“上不封顶, 下要保底”,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较好的发展。一般可将教学目标分成三层:发展目标, 适合A层学生, 要求学生除了达到课标所规定的目标外, 在知识与能力培养方面继续拓展和提升;中层目标, 适合B层学生, 要求学生按照课标要求, 较好地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 学习有明显进步, 争取达到优秀;基础目标, 适合C层学生, 要求学生掌握当堂课所授基本知识与技能, 并向灵活运用方面努力。
五、准确定位, 表述清晰
教学目标的表述一般包括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行为表现四个要素。从根本上讲, 教学目标最终体现为学生的变化, 因此教学目标的主体不应是教师, 而应是学生。许多教师习惯采用“使学生……”、“提高学生……”和“培养学生……”等方式叙写教学目标, 如“使学生初步学会测密度的方法”等, 这样表述的行为主体是教师, 而不是学生, 需要去掉“使学生”, 将目标定位为“初步学会测密度的方法”等。教学目标中的行为动词应根据目标领域的不同和认知水平的分类, 从相应的表达词中选择, 如牛津版初中科学“过程与方法”目标领域尝试水平的行为动词有:找出、比较、分类和归纳等。这样教学目标才是具体、明确、可观察和测量的, 才能体现教学目标的导教、导学功能。值得注意的是教学目标的表述不要过于繁琐, 更不能变成令人厌烦的文字游戏, 要遵循语句简单性、语义简单性、语用简单性三原则。
需要指出的是, 研读课标、分析教材、洞察学情, 这三者均是为了“确定教学目标”, 它们之间没有孰先孰后之分。教学目标的确定, 还需要教师有较强的专业判断能力, 能够对众多的教学目标进行取舍, 提炼出最有价值的核心目标, 清晰准确地进行表述。
3.浅谈小学科学学习目标的制定 篇三
当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备课思想和方式,没有对错,只关乎是否科学、精准。目标毋庸置疑是课堂学习的核心,是最为重要的。考虑不全,方向不对,把握不准,顾此失彼或面面俱到都值得忧虑。笔者喜欢“简约”的学习目标。简约首先要简单,但却不仅是简单,因为单纯的简单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简单也不是简陋肤浅,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提炼之后形成的精约简省,富有言外之意。一节课简约的目标是在洞察、清楚科学、课程、知识(科学概念)、生活、学生、教师自身、探究学习过程等关系之后,才可以谨慎从容的制定且加以实施的。
一节课目标的制定各有不同的理解、侧重,但一个共同的原则是要作充分的考虑,要精确,不能怕麻烦、嫌琐碎,准备充分一些,实施的误差小一些,因为让学生全身心参与的学习活动不是一次可对可错的游戏或实验,走过去就再也无法走回。在此基础上,笔者所说的简约的目标可以从以下几点把握:
一、目标的数量
一节课以三个目标为宜。
案例:《杯子变热了》(曾获全国教学设计一等奖)
1.科学探究:
(1)能对热现象提出问题,根据生活经验对热是怎样在固体中传递的作出猜测,并亲历探究“热是怎样在固体中传递的”、“不同物体传热的能力不同”的实验过程;
(2)能够实事求是、规范、有条理地描述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并由现象归纳概括出科学结论,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出来。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在实验的设计和探究中,逐步养成勇于探究、独立思考、善于交流、分工协作的优良实验品质;
(2)能在汇报交流中养成认真倾听、善于向他人学习的良好学习品质;
(3)能体会到科学探究来源于生活,科学知识服务于生活的道理。
3.科学知识:
(1)热可以沿着物体传递,从温度高的部分传到温度低的部分,这种传递热的方式叫做传导;
(2)不同物体传导热的能力是不同的。根据传热能力的不同,可以把物体分为热的良导体和热的不良导体。
这堂课有七个目标要实现,既有核心目标又有非核心目标。四十分钟的一节课要完成三个维度的七个目标,可行吗?非要在一节课里全部安排不可吗?一节课全部“教尽”吗?一节课下来,学生真正得到的、拥有的又是什么?
一节课无法求全。三维目标即使不标示,也是相伴相生的,有所侧重即可。这样看来,“多”其实不如“少”,“得”其实不如“舍”。在语文教学上有“得得派”,倡导体现“一课有一得,得得相联系”的语文教学策略。科学上,能做到“一得”这种境界也不错。得到了,还要深下去,融入学生的认知体系里,还要让它继续生发。做到“两得”、“三得”便属难能可贵,再求多,似乎很难,或者往往就适得其反了。
二、简单、精确、有效
简单是教师的风格体现,简单才更能面向全体、更具张力,简单是智慧的流露。精确是科学课必备前提,不能在目标把握上有偏差,需要做繁复的推敲、预设、考证、计算。有效是最終的归宿。
三、目标内外的留有余地
目标定向不定“死”。死板的目标是教师的一厢情愿,是针对教师主演的“教学过程”,不是指向真正的学习过程。对于课堂的学习过程,目标要预定到什么程度?笔者认为,不仅课堂目标内要留有空间,目标之外也要这样,留有余地。这是简约目标精约简省的言外之意。
人类的认知有限,而生活、科学发展无限。以有限探求无限,所追寻的就不能只是前人的足迹。即使在启蒙阶段,也没有权力忽略、封闭、抹杀学生对课本目标外已知和未知的尝试、理解,以致产生偏差、错误和质疑。目标有所达成,是基础保证;留有余地是留有希冀、探究欲望和动力,是正视科学的未知和不定。有心的教师要为学生布下星星之火,期待将来的燎原。
4.眼科学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 篇四
(供五年制本科生用)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
2005年5月
《眼科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眼科学
英文名:Ophthalmology 课程类别:专业限定选修课
编号:50342517
学时:66学时 主编姓名:刘祖国
单位:中山眼科中心
职称:教授 主审姓名:刘祖国、刘杏
单位:中山眼科中心
职称:教授 授课对象:五年制本科生
专业:临床医学
年级:四年级 编写日期:2005年5月
—、教学目标
本教学大纲是按五年制医疗专业眼科教学时数编写,着重培养学生“知识、素质、能力”,坚持从实际出发,学以致用的原则,培养和提高学生临床能力。教学方法采用课堂讲授与见习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大纲要求掌握内容都在课堂讲授,要求了解部分内容可在见习中结合病例介绍。对外语水平的要求,五年制学生要掌握常用的眼科学解剖名词、疾病名称、特殊检查等专业英文名词,自学专业英语课外阅读教材。通过眼科学的学习,学生要掌握眼球解剖、部分的眼科检查法及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及防治知识,熟悉急性和慢性视力减退的眼病,理解全身病在眼部的表现及眼病与全身病的关系,了解防盲治盲工作的意义和眼科工作者努力的方向。
二、教学大纲
(一)前言
眼科学是临床医学中研究人体感觉器官之一的视觉器官疾病的一门学科。教学的内容是结合临床讲授视觉器官的解剖、生理、检查方法及各种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防治知识,着重介绍我国常见、多发眼病、致盲病以及眼与整个机体的关系,教学内容充分反映国内比较成熟的新观点和 新成就。
(二)教学时数与按排
眼科学总教学时数为66学时,系统理论讲课18学时,见习48学时。
讲课内容 学时
“眼的解剖生理”及“眼科检查法” 2 “眼睑病”、“结膜病”、“泪器病” 2 “眼表疾病”“角膜病”、“巩膜病” 2 “青光眼” 2 “葡萄膜炎”、“白内障” 2 “眼外伤” 2 “屈光”与“眼肌” 2 “眼底病” 2 “眼眶病”、“眼与全身病” “防盲和治盲” 2 见习时间二周(48学时)内容有:眼球解剖、检查法、病例示教、手术示教(结合录像)、诊病实践、考核及总结。
第一章
绪言
目的与要求:
1.明确眼科学在医学与人类健康中的地位以及学习眼科学的必要性。内容:
1.眼科学在医学领域中的地位:阐明眼科学的独特性及与全身其它系统疾病的联系。阐述眼科疾病对人类健康危害的普遍性与严重性。2.简述我国眼科学临床与基础研究的现状及与国际眼科学的差距。3.简述我国眼科学发展历史与国家科学技术、经济发展的关系。
第二章
眼的发育生物学
目的与要求:
1.掌握眼球壁各层的起源,了解眼的胚胎发育及其与眼病的关系。内容: 简述眼胚胎发育。
第三章
眼的解剖、生理
目的与要求:
1.掌握眼的各部分组织的解剖结构、生理功能及其临床意义。内容:
1.眼球及附属器的临床解剖、组织结构、生理功能及临床意义。2.视神经解剖、视路、瞳孔反射及其生理特点。3.眼的血液供应及神经支配。
第四章
眼科检查法
目的与要求:
1.了解眼科检查法原理及对疾病诊断的意义。2.掌握眼科常规检查法的操作及记录方法。内容:
1.眼科常规检查法的操作及其记录方法。
2.眼科特殊检查的基本原理、应用范围及其临床意义。
第五章 眼睑病
目的与要求:
1.掌握睑腺炎、睑位置异常的诊断及治疗方法。2.掌握睑闭合不全时保护角膜的措施及其重要性。3.了解睑良性肿瘤及恶性肿瘤的临床表现和处理原则。
内容
1.眼睑炎症:外睑板腺炎、内睑板腺炎和睑板腺囊肿(霰粒肿)。2.睑缘炎:鳞屑性、溃疡性、眦部睑缘炎。3.睑皮炎:病毒性睑皮炎、接触性睑皮炎。
4.睑与睫毛位置异常:睑内翻、睑外翻、睑闭合不全、上睑下垂、倒睫与睫毛乱生。
5.睑肿瘤:良性肿瘤包括血管瘤、色素痣、黄色瘤;恶性肿瘤包括基底细胞癌、鳞状上皮癌、皮脂腺癌。
第六章 眼表疾病
目的与要求:
1.认识眼表疾病对视觉功能的损害性及其在防治眼病中的重要性。2.掌握常见眼表疾病(干眼、角膜缘上皮细胞功能衰竭)的病因、临床表现和治疗。3.熟悉角膜缘干细胞的基本理论,眼表疾病的概念及诊断。4.掌握干眼的诊断和治疗原则。内容:
1.眼表重建的基本理论。
2.常见的眼表疾病类型及治疗原则。3.干眼症。
第七章 泪器病
目的与要求:
1.掌握泪道病的检查法。泪道冲洗;schirmer试验用于检测泪腺产生泪液的功能是否正常。
2.熟悉慢性泪囊炎对眼球尤其内眼手术的潜在危险;掌握诊断方法及处理原则。
3.了解急性泪腺炎是眶蜂窝织炎的主要原因,泪腺肿瘤是突眼的主要病因之一。内容:
1.泪道病:泪道阻塞、慢性泪囊炎、急性泪囊炎、新生儿泪囊炎、泪小管炎。
2.急性泪腺炎。
3.泪腺肿瘤:泪腺混合瘤、泪腺囊样腺癌。
第八章 结膜病
目的与要求:
1.掌握常见结膜炎,诊断方法及防治原则。
2.认识沙眼的传染途径及其危害性,掌握沙眼诊断及其并发症、后遗症的处理和防治原则。
3.认识超急性细菌性结膜炎的传播途径和严重危害性,掌握治疗和隔离方法。
4.熟悉免疫性结膜炎的种类和临床特点,掌握春季卡他性结膜炎的诊断和治疗原则。内容:
1.结膜炎概述:病因、分类、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原则及预防措施。
2.细菌性结膜炎:超急性细菌性结膜炎、急性卡他性结膜炎、慢性卡他性结膜炎。
3.衣原体性结膜炎:沙眼、包涵体性结膜炎。
4.病毒性结膜炎:流行性角结膜炎、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5. 免疫性结膜炎:泡性角结膜炎、春季结膜炎、过敏性结膜炎。6.其他结膜病:结膜干燥症、翼状胬肉、睑裂斑、结膜结石。
7.结膜肿瘤:结膜色素痣、结膜乳头状瘤、皮样脂肪瘤、结膜血管瘤、结膜鳞状细胞癌、结膜黑色素瘤。
第九章 角膜病
目的与要求:
1.认识角膜病是我国主要致盲眼病之一及角膜病在防盲治盲工作中的重要意义。
2.掌握角膜炎的病变发展规律及临床表现。3.掌握角膜炎及其后遗症的治疗原则及预防措施。
4.掌握细菌性、真菌性、棘阿米巴性、单疱病毒性角膜炎的鉴别诊断和治疗原则。
5.熟悉蚕蚀性角膜溃疡诊断要点和治疗原则。6.熟悉角膜变性和常见营养不良的诊断要点。内容:
1.角膜炎概述:病因、分类、经过、临床表现、后遗症、诊断方法(包括临床检查与化验检查)、治疗原则(药物与手术)、预防措施。2.细菌性角膜溃疡:(革兰氏阳性球菌性角膜溃疡、革兰氏阴性细菌性角膜溃疡)。3.真菌性角膜炎。4.单疱病毒性角膜炎。5.棘阿米巴性角膜炎。6.角膜基质炎。7.蚕蚀性角膜溃疡。8.角膜软化症。
9.角膜先天性异常、肿瘤、变性、营养不良。10.角膜接触镜及相关并发症。11.药物眼局部使用的角结膜毒性。12.角膜屈光手术并发症。
第十章 巩膜病
目的与要求:
了解浅层巩膜炎, 巩膜炎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
内容: 1.表层巩膜炎症:结节性表层巩膜炎, 周期性表层巩膜炎。
2.巩膜炎:前巩膜炎、后巩膜炎。
第十一章
晶状体病 目的与要求:
1.掌握白内障的分类、临床表现、诊断和常用的治疗方法。2.掌握白内障的检查方法。3.了解白内障的病因。
4.了解晶状体脱位、晶状体异形的诊断与治疗。内容: 1. 2. 3. 4. 5. 6. 7. 8. 9. 白内障定义、检查方法、病因和分类,临床表现。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先天性白内障。外伤性白内障。代谢性白内障。并发性白内障。药物中毒性白内障。后发性白内障。
白内障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与手术治疗。
第十二章 玻璃体病
目的与要求:
1.用检眼镜检查玻璃体混浊。2.了解玻璃体混浊的各种病因。
3.了解玻璃体混浊的治疗(包括现代玻璃体切割术知识)。内容:
1.生理性飞蚊症。2.玻璃体混浊。
3.玻璃体出血原因及治疗原则。
第十三章 青光眼
目的与要求:
1.认识青光眼是常见致盲性眼病和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意义。10. 晶状体异位、脱位和异形。2.掌握眼压的概念,房水循环途径和主要影响因素。3.掌握青光眼的定义和分类。
4.掌握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及急诊处理原则。5.熟悉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特点和防治新进展。6.熟悉原发性青光眼的治疗原则及方法。7.了解继发性青光眼的定义。
8.了解先天性青光眼的临床表现。
内容:
1.青光眼概述:定义、眼压的概念及正常值范围、高眼压症及正常眼压性青光眼的概念、房水循环途径、影响眼压的因素、青光眼视神经损害的机制、青光眼的分类。
2.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病因、临床分期、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治
疗原则。
3.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简单介绍。
4.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早期诊断的重要性、治
疗原则。
5.原发性青光眼的药物与手术治疗、激光治疗。
6.继发性青光眼:定义、角膜炎、葡萄膜炎、晶状体病、外伤、新生血管
青光眼等所致继发青光眼的临床特征。
7.先天性青光眼:临床特点与处理原则。
第十四章 葡萄膜疾病
目的与要求:
1.认识葡萄膜炎是常见致盲眼病、早期诊断、及时合理治疗的意义。2.掌握常见类型葡萄膜炎的基本症状、体征、治疗原则和鉴别诊断。3.了解几种常见特殊类型葡萄膜炎的临床特点和治疗原则。
内容:
1.葡萄膜炎概述:定义、病因、分类。
2.前葡萄膜炎:临床表现;并发症及诊断和治疗原则、鉴别诊断。3.中间葡萄膜炎、后葡萄膜炎、全葡萄膜炎的基本概念和常见临床表现。
4.几种常见特殊类型葡萄膜炎的诊断和治疗原则:强直性脊椎炎伴发的葡萄膜炎、Vogt-小柳原田病、Behcet病、Fuchs综合症和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
5.先天性异常:无虹膜、虹膜缺损、瞳孔残膜、脉络膜缺损。
第十五章 视网膜病
目的与要求:
1.掌握视网膜病变的基本症状。2.熟悉几种常见视网膜病的治疗原则。
3.了解视网膜病变和某些全身疾病的密切关系。4.了解视网膜病变的基本检查法。
5.了解玻璃体视网膜病及近来的重大新进展。内容:
1.视网膜病概述:解剖生理特点、病变类型。
2.视网膜血管病: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
3.视网膜脱离。4.视网膜静脉周围炎。5.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6.常见黄斑部病变。7.视网膜母细胞瘤。8.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9.全身循环障碍和代谢障碍的视网膜病变:高血压性、动脉硬化性、糖尿病性、血液病性、妊娠毒血症性、肾炎性。
第十六章
神经眼科学
目的与要求:
1.了解常见视神经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原则。2.了解病理性瞳孔异常的临床特点。内容:
1.视神经炎:视神经乳头炎、球后视神经炎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原则。
2.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原则。3.视乳头水肿:概念、病因、临床表现、鉴别诊断和治疗原则。4.视神经萎缩: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原则。5.视路及视中枢病变:视野特点,皮质盲的概念。6.影响瞳孔大小的因素。
7.瞳孔对光反射的概念、神经通路。8.各种常见瞳孔异常的临床意义。
第十七章
眼视光学
目的与要求
1.了解眼球光学系统的基本概念、眼的调节与集合的基本概念。
2.了解各种屈光不正的分类、定义、各种屈光不正临床表现及矫正方法,老视概念和矫治法。
3.了解青少年近视的预防和治疗的重要性。4.认识调节与屈光的关系,调节与年龄的关系。5.
验光与配镜方法、了解各种屈光手术的基本状况。内容:
1. 正常眼球屈光状态及屈光不正的类型;屈光不正的矫治法。2. 眼球的发育和屈光的演变,青少年近视的防治。3. 调节与老视。
4. 简介屈光检查方法与配镜。
5. 各种屈光手术的方法、适应证和优缺点。
第十八章
眼外肌病和弱视
目的与要求:
1.了解共同性斜视与麻痹性斜视的诊断和鉴别诊断。2.了解斜视的治疗原则和手术原则。
3.弱视的定义,了解弱视早防早治的重要性。
4.各眼外肌的基本解剖知识(生理位置、生理功能和神经支配)。内容:
1. 两眼单视概念。
2. 斜视的检查方法(重点:斜视度测量、红玻璃试验、眼球运动等)3.各类型斜视临床表现、诊断要点、矫治原则。重点是共同性斜视、麻痹性斜视和A—V综合征斜视。
4.弱视的分类、诊断及治疗原则及治疗方法。5.简单介绍眼球震颤。
第十九章 眼眶病和眼眶肿瘤
目的与要求:
1.了解眼眶与邻近组织的关系。认识眼球突出的临床意义及与全身病关系。2.熟悉眶蜂窝织炎的病因、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 3.了解常见眼眶肿瘤的特征和处理原则。内容:
1.简述眼眶的解剖结构及其邻近组织的关系。2.眶蜂窝组织炎的病因、临床表现、治疗及并发症。
3.常见眼眶肿瘤的临床症状、诊断方法、治疗原则。(重点:血管瘤、皮样囊肿、脑膜瘤及泪腺恶性肿瘤)
4.常见眶颅外伤有关的眼眶病(颈动脉海绵窦瘘、眼眶骨折)
第二十章 眼外伤
目的与要求:
1.认识眼外伤对视功能的危害以及预防的重要性。
2.掌握常见眼挫伤的临床表现、视功能危害以及治疗原则。3.掌握穿通性眼外伤的临床特点与急诊处理,并发症的预防与治疗。4.掌握眼前部及表浅组织异物的治疗。
5.掌握眼内异物伤的临床特点、诊断、并发症与治疗原则。6.掌握化学性眼外伤以及电光性眼炎的急症处理。内容:
1.眼外伤的临床分类、病史采集、检查、诊断与急诊处理原则。2.眼外伤对视功能的危害与预防。
3.眼钝挫伤的定义,常见眼前段挫伤、眼后段挫伤的临床表现、视功能危害与治疗。
4.视神经挫伤的临床表现与治疗。5.眼球破裂的表现与治疗原则。
6.穿通性眼外伤的临床特点与急诊处理,并发症的预防与治疗。7.眼前部及表浅组织异物的诊断与治疗。
8.眼内异物伤的临床特点、诊断、并发症与治疗原则。9.眶内异物的诊断与治疗原则。10.常见眼附属器外伤。
11.眼酸碱化学伤的临床表现、分度、急救与治疗。12.其它眼外伤:热烧伤、电光性眼炎及可见光损伤等。
第二十一章 常见全身性疾病的眼部表现 目的与要求:
1.认识眼科和各科之间密切关系。
2.了解各科中常见病(尤其是致盲致残疾病)的一些眼部表现及处理原则。
内容:
1、眼与内科病:高血压动脉硬化、肾炎、糖尿病、维生素缺乏、白血病、结核病、甲状腺相关眼病。2.眼与外科病:颅脑损伤。3.眼与儿科病:早产儿 4.眼与妇科病:妊娠中毒症。5.眼与皮肤科病:梅毒
6.眼与神经科病:重症肌无力、脑血管病、脑肿瘤 7.眼与口腔科病:齿槽脓肿。
8.眼与耳鼻喉科病:鼻窦炎、鼻窦肿瘤、鼻咽癌。9.眼与药物反应:皮质类因醇、乙胺丁醇。第二十二章
眼科用药
目的与要求:
1.掌握药物应用适应症。
2.掌握配伍注意事项和不良反应。
3.了解眼科常用药物的作用机制和药代动力学。内容:
1.眼科常用给药方式与效果。
眼局部给药方式:局部外用、眼周注射、眼球内注射。全身给药:口服、肌注和静脉注射。2.眼科药物动力学
(1)滴眼剂(2)眼旁注射(3)眼内注射(4)全身注射 3.眼科常用药物
(1)局部麻醉药。
(2)散瞳剂和睫状肌麻痹剂。(3)眼科抗感染药。
(4)眼部滴用的糖皮质激素和非甾体抗炎药。(5)眼部滴用的其它抗过敏药。(6)青光眼用药。
(7)其它血管收缩剂、人工泪液及诊断用颜料。
第二十三章
防盲和治盲
目的与要求:
1.掌握盲和低视力的诊断标准。
2.了解国内外防盲治盲的主要内容及特点。内容:
1.盲和低视力的统一标准。2.世界防盲治盲状况。
3.目前我国主要致盲的眼病,防盲治盲的历史与现状。4.盲与低视力的康复。
三、教材
葛坚主编:眼科学。全国高等学校医学规划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2004。
四、主要参考书
5.谈科学课的教学目标 篇五
科学概念:
机械指的是利用力学原理组成的各种装置。杠杆、滑轮、斜面等都是机械。简单机械又被人们习惯地称为工具。
有的机械可以省力,有的机械不能省力但能发挥其他作用。 不同的机械具有不同的结构和不同的功能。
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需要选择合适的工具和机械。过程与方法:
进行研究各种机械作用的实验,收集能够解释机械作用的数据。 通过实验和收集数据,发现问题并作出自己的分析解释。
用文字、数据、图表等对所观察到的内容进行记录、整理与分析。 通过文字、图画和讨论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与同学进行交流。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工具和机械对于推动社会发展和技术应用的重要性。 能够将工具和机械的作用、安全与可靠性等与现实社会联系起来。 获得对各种机械功能的认识,以应付各种实际问题,并意识到工具和机械是随生活的需要而不断发展的。 形成积极对待科学技术的态度。
认识到科学与技术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
第二单元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柱、梁、拱形、框架等形状结构各有不同特点,能满足人们的不同需要。
增加梁的厚度可以增加抗弯曲能力。改变材料的形状,可以改变材料承受力的性能。
知道拱形承受力的特点是可以向下和向外传递承受的压力。了解圆顶形、球形等有与拱形相似的特点。
三角形框架具有稳定性,利用三角形可以加固框架结构。 上小下大、上轻下重的物体稳定性好。 形状和结构与它的功能是相适应的 过程与方法:
制作、预测和测试结构的承受力。
用简单材料独立探究物体不容易倒的秘密。
识别和控制变量,记录数据、分析数据,得出合理结论。 用不同方式进行解释。
把探究的结果与最初的假设相比较。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乐于动手、善于合作、不怕困难的品质,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 在探究中既能大胆假设,又能小心求证。 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制作成果。
发展尊重他人、认真倾听、敢于发表意见的品质。 感受科学技术对社会的作用,对生活的影响。 懂得欣赏桥梁建筑形状和结构的美。
第三单元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电流可以产生磁性
电磁铁具有接通电流产生磁性、断开电流磁性消失的性质。
改变电池正负极接法,改变线圈绕线的方向会改变电磁铁的南北极。 电磁铁磁力大小与线圈圈数、电池数量等有关。 能量有多种形式,能相互转化,储存在一些物质中。过程与方法:
制作简单电磁铁,合作设计制作强磁力电磁铁。
做通电导线能生磁的实验,改变电磁铁南北极的实验,研究小电机转动的秘密的实验。
经历一个较深入的探究过程,研究电磁铁磁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系。 用部分观察和整体观察的方法研究小电动机的构造。 用已有知识和经验作出假设性解释。
体会在科学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的重要性,将自己的分析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作比较。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想象和解释的能力,意识到要尊重数据,用严谨的态度得出结论,体会到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体验科学史上发现电产生磁的过程,意识到留意观察、善于思考的重要。
体验科学技术对社会进步的贡献。认同珍惜能源、节约能源的观点。
第四单元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生物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 不同的生物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 同种生物也会具有不同的个体性状。
生物不同的形态结构与它们的生活环境相适应。 生物的多样性是人类生存的重要资源。
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就要保护它们赖以生活的环境。过程与方法:
观察生物之间可辨识的不同特征。
依据不同目的对生物进行分类,知道分类是研究生物的基本方法。 用制作生物分布图的方法研究某一区域的生物种类。 利用图、表等方式整理记录调查资料。 用实验的方法验证自己的推想。 使用资料寻找问题的答案。
倾听他人的报告,用适宜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情感、态度、价值观:
从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中获得美的体验,感受地球家园因生物多样而美丽。
关注周围生物所生活的环境,具有环保意识。
6.谈科学课的教学目标 篇六
一、总目标
小学科学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并为 他们继续学习,成为合格公民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学生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保持和发展对自然的好奇心和 探究热情;了解与认知水平相适应的科学知识;体验科学 探究的基本过程,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科学探究能 力、发展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 及用科学语言与他人交流和沟通的能力;形成尊重事实、乐于探究‘与他人合作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技术、社 会和环境的关系,具有创新意识、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社会 责任感。
二、科学知识分目标
1、物质科学
观察、描述常见物体的基本特征;辨别生活中常见的材料;知道常见的力。
2、生命科学
认识周边常见的动物和植物,能简单描述其外部主要特征。
3、地球与宇宙科学
知道与太阳、月球相关的一些自然现象;知道天气、土壤等对植物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4、技术与工程
认识身边的人工世界;了解常见的工具,知道简单工 具的功能和使用方法;利用身边可制作加工的材料和简 单工具动手完成简单的任务。
三、科学探究目标
1、提出问题
在教师指导下,能从具体现象与事物的观察、比较中 提出感兴趣的问题。
2、作出假设
在教师指导下,能依据已有的经验,对问题作出简 单猜想。
3、制订计划
在教师指导了解科学探究需要制订计划。
4、搜集证据
在教师指导下,能利用多种感官或者简单的工具,观 察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
5、处理信息
在教师指导下,能用语言初步描述信息。
6、得出结论
在教师指导下,有运用观察与描述、比较与分类等 方法得出结论的意识。
7、表达交流
在教师指导下,能简要讲述探究过程与结论,并与同 学讨论、交流。
8、反思评价
在教师指导下,具有对探究过程,方法和结果进行反 思、评价与改进的意识。
三、科学态度目标
1、探究兴趣
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常见的动植物和物质的外在 特征、生活中的科学现象、自然现象表现出探究兴趣。
2、实事求是
能如实讲述事实,当发现事实与自己原有的想法不 同时,能尊重事实,养成用事实说话的意识。
3、追求创新
在教师指导下,能围绕一个主题作出猜测,尝试多角 度、多方式认识事物。
4、合作分享
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信息;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 观点;能按要求进行合作探究学习。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科学技术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了解生活中常见的科技产品及其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
2、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联系
了解人类可以利用科学技术改造自然,让生活环境不 断得到改善。
3、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
7.谈科学课的教学目标 篇七
一、从课程标准出发
语文课程的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不仅要重视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 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不仅要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 更要注重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因此, 教学目标应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定。这三个方面应该互相渗透, 融为一体, 从而使学生德、智、体、美和谐发展。
二、符合学段要求
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 不同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 因此, 应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教学内容制定恰当的教学目标。如《七律·长征》被编排在五年级上册和八年级上册中, 那么, 五年级的教学目标应设定为大体把握诗意, 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 体会诗人的情感。而八年级学生就要品析关键词句, 领会诗情并学习艺术地概括和夸张的手法, 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三、注重教材内容和表现形式
课文是以单元的形式编排的, 所以, 在设定教学目标时应紧扣单元主题, 遵循教材循序渐进的编排规律。例如, 同样是小说, 在七年级上册中, 《社戏》是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 这个单元的主题是民俗风情, 那么, 《社戏》一文的教学目标就应该设定为在理解景物描写作用的同时, 品读浓郁的地方文化艺术特色, 体会作者在文中所寄托的感情, 而不应从小说的角度去设定目标。到了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则集中学习小说, 这个单元的主题是小说之林, 那么这个单元的教学目标就应设定为了解小说通过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生活的基本特征, 学习课文描写人物的多种方法, 体会不同小说的特点。
四、关注学生的学情
学生们在知识技能、认知水平、情感态度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差异, 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设定有梯度的教学目标。如:在学习《孔乙己》一文时, 基础和能力较弱的学生可以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 理清思路, 理解主要内容, 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层次较高的学生要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 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 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 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能联系背景对人物及当时的社会作出自己的评价。
8.谈科学课的教学目标 篇八
关键词: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质量;教学质量观
一、何为教学质量
关于教学质量,学术界的论文汗牛充栋,研究领域涉及面广泛,比如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教学质量的影响因素、如何评价教学质量、如何构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等等,但教学质量到底是什么呢?对于这个核心概念,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更有甚者,干脆避开这个问题,只字不提。教学质量似乎成了一种不需言表的客观存在。
通过参与教学审核评估的经历,我深刻体会到对于教学质量的理解还存在诸多问题,特别是如何才能实现有质量的教学,还存在诸多形式主义的弊病。教学质量到底是什么,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质量的教学,教师如何教才能教得有质量?我想,这些疑问应该是每一个有责任感和科学精神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得不思考和努力求解的问题。
笔者认为,所谓教学质量,就是指教学活动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程度。在这里,人才培养目标是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和依据,如果人才培养目标错了,无论教学活动多么圆满地实现了既定目标,这都不能称之为有质量的教学。因此,人才培养目标的科学设定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也就是说,努力让教学为达成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服务,这才是有质量的教学。
人才培养目标的科学性是判断教学质量的先决条件。要准确理解教学质量的内涵,就必须首先解决何为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笔者认为,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体现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则:一是人本原则,也就是符合人的全面发展需要的原则。这是从培养“完全人”的角度出发的,作为现代大学教育,绝不能培养只懂技术和知识,而不能正确运用所学技术和知识为社会服务的“工具人”。二是社会化原则。现代大学教育不能闭门造车,为社会服务已成为大学的基本职能之一,我们培养的人才应该是社会和市场需要的人才,而不能与社会和市场需求相脱节。三是专业化原则,也可以称之为职业化原则,是指按照本专业方案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应该掌握将来所从事职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在某一设定的职业领域应该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业务专长。在这三个原则中,人本原则是灵魂和总纲,社会化原则是基本方向,专业化原则是具体路径。
基于以上对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的认识,笔者认为,教学质量也有三层含义:一是直接成果目标。这是由人才培养目标的专业化原则决定的,教学的直接成果除了知识、技能等智力方面因素以外,还包括非智力方面的因素,比如意志力、勇气和自信心等,这些成果的取得都是可以通过专业教学和专业训练获取的,促进学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在内的综合素质的提升是教学活动要实现的直接成果目标。二是价值实现目标。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的本质要求,大学教育除了要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认知水平或学习能力以外,还应包括培养学生作为一个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其他综合素质的要求,如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与社会主流价值观相适应的政治道德素质等。三是未来发展目标。现代大学教育的使命远不在于生产文明的复制品,已不再局限于教会学生多少知识,掌握多少专业技能。诚然,这些知识和技能对学生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它的灵魂在于培养和发展学生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能力,由此架构一套激发学生深层次的学习动机,保持终身学习的信念,具备终身学习能力的现代教学体系。服务于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是现代大学教学要实现的一个更深层次和更意义深远的目标。
二、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学质量
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教学质量呢?这是一个涉及教学质量观的问题。教学质量观不是静止不变的,在不同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下是有差异的。即使在同一个社会环境条件下,不同办学层次的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也是有差异的,因此教学质量观也不尽相同。
笔者自2007年以来,一直从事教育研究和教学工作,对本科教学管理和课堂教学有着深刻的体会,也发现了当前教学质量评价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大有形式大于内容的趋势,有的甚至偏离了教育的本质和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在实践中,教学管理部门和教师为了应对各种评估和考核,不断追求“创新”,教学形式繁花似锦,实际效果则并不理想,甚至将人才培养引入歧途。下面将着重对几种常见的教学“异化”现象进行讨论。
1.“教改”是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灵丹妙药
当前,大学教学管理和各种教学研讨中的一个高频词汇便是“教改”,特别是教学管理部门对“教改”特别亲睐,大力推进“教改”,“教改”似乎成了教学质量的同义词。一些教师也迎合这种导向,大张旗鼓地搞起教学改革。“教改”的首要“公敌”便是传统讲授式教学,革传统教学的命似乎成为各类教学改革的通用手段。至此,课堂上演讲、辩论、说唱、表演、竞赛等各种新形式层出不穷,欢声笑语,其乐融融,好不和谐愉快。创造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形式本身并没有错,而且是值得鼓励的,但形式必须服务于内容,服务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试想,不分文理、专业和课程性质,都去搞说唱表演,固然课堂精彩了,学生高兴了,但收获是什么呢?但凡物极必反。对教学形式的创新是可取的,但必须视具体课程性质而定,不能追风逐流。“教改”的形式化,形式的趋同化是当前“教改”的一大弊病。理性的来看,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式延续了几千年,自然有其合理之处,不能一概否定,特别是在理论教学中,讲授式教学还应该是一种主要而有效的教学方式。我们不能为了改变形式,而抹杀传统教学方式的合理存在。形式主义要不得!
2. 学生满意是否是教学质量的标准
一堂成功的教学,“笑声”和“喝彩”是必不可少的组成元素,但如果教学者为了这种“笑声”和“喝彩”而组织教学,把营造一种“好看”的课堂气氛作为教学目标,而忽视教学的真正目标,一味地迎合学生的口味和兴趣,那么这也不能称之为一堂有质量的教学。我们需要深刻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课堂教学是要让学生满意,还是要让社会满意?如果我们一味地迎合学生,让学生满意,追求华而不实的课堂教学气氛,那么在毕业时我们的学生将会令社会不满意,最终学生也不会满意。因此,教学必须坚持教学原则,不能搞“你好我好大家好”的无原则的实用主义。当然,让社会满意和让学生满意并不是绝对矛盾的。如果我们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形式在适应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未来发展能力目标实现的基础上,又能使得课堂教学丰富多彩,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这是最好不过的了。但我们必须清醒地分清主次先后。
3. 把课堂交给学生是否是教学质量的标志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已成为现代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共识,但与此同时也不能忽视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把课堂交给学生也要掌握好一个度。当下有一种趋势,老师仅仅是教学任务的分配者,把教学任务分配下去,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自己讲授知识、自己组织讨论,老师们在课堂上成了一个旁观者。这在我们身边已经出现了这种现象。这就引出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是不是讲得最少的老师就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忙起来,老师闲下来”是教学质量的标志吗?笔者认为,学生参与和组织课堂教学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大有裨益,但这不能取代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者地位。相对于学生,教师的知识更为丰富,体会更为深刻,通过自己的传道授业可以高效地完成教学目标,提高人才的培养效率。是否应该把课堂交给学生,要看具体情况,更要掌握好一个度。
4. “学生评教”是否是教学质量的绝对标准
学生评教在创立之初,其目标是及时向教师反馈学生对教学活动和教学效果意见和建议的一种方法,是一个师生互动过程,其目的是为教师教学服务。然而,现在却异化为一种评价教师教学质量优劣的绝对标准,成了教学管理部门奖惩教师的一种权威手段,其互动功能已演化成为一种单项的评价功能,其功效趋向本末倒置。笔者认为,教学质量的评价主体由学生主导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同的学生对教学目标的认同程度存在差异,且不说还存在兴趣偏好、主观感情因素的影响。那些主观性强的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评价往往不会客观地对待,而低评教得分和随后的问责压力则会转化为部分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心理负担,从而在现实中可能更容易诱使教师为了获取高分进而获得形式上的认同而曲意迎合学生的需求,在教学中放弃教学原则,使得教学本身偏离人才培养目标。换来的固然是一片喝彩的课堂教学效果和较高的评教得分,然而失去的却是对真正教学质量的坚守。这种负面作用不言而喻,现实中这种现象已经不是个例。因此,改变和完善当下教学评价形式和方法,还教学以本真,这是教育教学管理部门和教师群体迫切需要探索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上述现象及其结果当然不是我们所想见的结果,但现实中又客观存在,我们将何去何从呢?听之任之,还是探求解决之法?我想后者应该是每一个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教育工作者为之努力的方向。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学质量呢?不妨构建一个未来预期实现的愿景,这就是与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合的现代教学体系所实现的教学效果。具体来说,就是我们的一切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都是在逐步缩小学生当前的实际能力素质与社会和未来发展所需要的预期能力素质目标的差距。这种缩小差距的过程,就是有质量的教学生成的过程。
三、如何提高教学质量
根据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设置原则和教学质量的三方面内涵,笔者提出如下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1. 树立科学的教学质量观,实现工具价值与人文理性的统一
无论教学形式和手段怎么变化,唯有人在教学中的中心地位没有变。教学目标是在人的互动中得以实现的。因此,教学活动除了发挥它在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等要素的工具性价值以外,还应该发挥它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的人文性价值,而且教学质量的首要价值取向就应该考虑是否符合现实人性。实现对学生培养的工具价值与人文理性的统一,是我们应该坚持的科学的教学质量观。为了落实科学的教学质量观,我们需要至少做好如下两项工作:(1)各高校应该根据自己的办学层次和办学定位,确定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提高教学质量,必须首先解决教学质量的本质性问题,这就是为人才培养目标服务。人才培养目标应该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价值目标和情感目标等多个方面。(2)加强教师师德建设,树立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融合的现代教学观念。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一定意义上讲,身正比学高更为重要,崇高的师德,能够摒弃教学的功利价值观,真正从培养“完全人”的角度出发,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教学目标,有效组织课堂教学。不论文科还是理科,均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灵活性,实施人文关怀式的教学策略,在教学中将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教学方法的艺术性融会结合起来。在这其中,教师的师德素养起着关键性作用。
2. 设计面向社会和市场需要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课堂教学服务于人才培养目标,现代大学教育不能回避社会和市场对人才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要求。闭门造车,与社会和市场相脱节已成为当前高校人才培养的一大弊病,这必然导致学生就业的困难和发展受阻。如果高校毕业生不能得到市场的认同和青睐,教师教学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和需要,那么高校的教学质量就应该被质疑。或者说,不能适应社会和市场需要的教学,不是有质量的教学。教学必须服务于学生当前职业和未来发展的需要。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这就要求我们根据所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重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围绕课程目标,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创新实践教学的方法和形式,构建目标导向的、知行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具体来说:(1)从满足人的全面发展出发,完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缩小专业鸿沟,兼顾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的双重提升;(2)从学生职业发展出发,以问题为导向,加强实践课程体系建设,培养和训练学生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3)从服务于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适当压缩专业必修课程学分,鼓励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信念。
3. 设计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保证教学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教学管理制度的设计,必须服从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这也是保障教学质量的前提。笔者认为,为了确保有质量的教学,不妨完善以下制度设计:(1)建立以院系为单位的人才培养质量市场调查制度,由主管校长担任市场调查委员会主任。委员会办公室挂靠教务处,各院系设置专职的市场调查员岗位,专门开展市场调研和专业需求评估,收集和分析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的建议,了解和收集毕业生的发展信息以及对专业培养与教学的反馈意见和建议。通过全面的数据分析,对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提出指导性意见,向各专业反馈市场对人才培养的有效信息。(2)建立以专业为单位的教学质量委员会制度,委员会成员由专业教师、学生家长、用人单位、教学管理部门人员组成,定期对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开展专业评估,以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3)建立以课程模块为单位的首席教授负责制,每个专业根据课程体系设置情况,以课程模块为单位设置首席教授岗位。首席教授牵头组成教学团队,定期开展教学研讨,并对授课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效果进行专业评估,从而保障课堂教学的有效性;(4)建立教学与科研的分类考核机制,创设具有较高影响力的教学成果奖励制度和教学成就荣誉制度,保障教师全身心投入教学。
4. 完善教学评价制度,确保评价结果客观公正
从现实意义来看,学生评教对于促进教师投入教学和提升教学质量具有积极意义,但必须矫正学生评教的负面效应,还评教以本真,才能真正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和高质量教学效果的产生。针对学生评教可能存在的片面性和有失公正等问题,不少专家学者和教师提出了引入多元评价主体参与教学评价的想法,比如除了听课学生以外,还可以引入同事互评、督导评价、领导听课,有条件的还要引入用人单位评价,学生家长评价等。教学质量评价中多元利益主体的参与,能使评价的价值取向趋于多元化,从而提高教学评价的全面性和权威性。但这种评价的实施难度比较大,一方面需要耗费较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另一方面由于涉及评价主体较多,评价权重不好权衡,容易引起争议。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对于那些专业性强的理工科专业来说,评价主体本身的专业性也容易受到质疑。本文提出以下几项更具可行性的建议:(1)逐步建立和完善学生即时评教和后评教相结合的综合评教制度。一是即时评教,也就是当前授课对象根据即时课堂效果给予评价,这种评教除了受到学生认知水平和学生对教学目标的认同程度的影响外,还容易受到学生喜好偏向、主观情绪的影响,因此即时评教的主观感性色彩较强。二是后评教,这是已修过同一门课程的高年级学生对教师教学效果的再评价,通过一段时间的沉静和反思之后,学生更能够理性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有条件的学校和专业还可以邀请已经毕业的学生对曾经授课的教师开展评价,这种评价更能够检验教师教学与培养目标的契合度,对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更具客观性。(2)建立教师教学效果长期跟踪评价机制。一个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往往很难以一门课或一时的教学评价结果来衡量,要看这位教师长期以来的综合表现。因此,教学评价不易短期评价,否则评价结果的偶然性因素较大,不能全面反映教师的教学水平,所以笔者建议,可以对同一门课程的近三年的评教结果取均值来衡量教师的教学质量,不足三年的可以不参与评价,从而给新授课教师留足更充分的成长空间。
5. 建立教师教学权益保障制度,保障教师坚守原则的底线
在现有学生评价制度下,教学过程中异化出的一个怪异现象就是教师不得不曲意迎合学生的喜好,不敢坚持原则,不敢严格要求学生,向学生“谄媚”的现象也不乏出现。究其原因,不外乎学生掌握对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生杀大权,评教得分的高低、同行的看法和教学管理部门的问责压力,都在无形中扼杀着教师对原则的坚守。特别是面临各种晋升压力的青年教师,更是如此。因此,为了有效克服学生评教中的负面效应,必须尽快建立教师权益保障制度。笔者提出以下制度设想:(1)建立评教学生资格审查制度。对于缺勤率较高的学生,以及教师认定的可能存在不公正评教的学生取消评教资格。对于后者,教师必须书面说明理由,并经专业或者课程模块首席教授组织论证同意。(2)建立评教结果申诉制度。对于学生评教结果有质疑的,可以向教务管理部门申诉。教务管理部门组织同行专家听课,根据专家评分对学生评教结果进行修正。专家评教得分所占比例根据相关制度事先确定。申诉制度可以有效平衡学生评教的主观性,保障教师的正当权益。(3)建立教学名师免评教制度。对于长期在学生评教中取得优异成绩的教师,比如同一门课程连续10次以上评教优秀,可以在以后相同课程的授课中免于评教,自动认定为优秀课程。这是对教师的一种信任,可以大大提升教师的教学荣誉感和自尊心。这实际上也是对教师教学的一种荣誉激励制度,为教师坚守教学的原则和底线提供了坚强的制度保障。
综上所述,只有正确理解和把握教学质量的科学内涵,以达成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为教学的行动指南,才能实现高质量的教学。无论何种形式的教学评估,其首要和根本的评估内容就是对人才培养目标科学性的评估,人才培养目标的科学性及承载培养目标实现的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设置的有效性,将直接决定专业评估的合格与否,也直接决定着教学质量的有无和高低。教学活动的本质也就在于努力促进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所有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的使用都服务于此。这就是我的教学质量观。
【谈科学课的教学目标】推荐阅读:
浅谈小学科学的网络教学06-17
浅谈小学科学教学点滴体会09-16
浅谈小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10-25
浅谈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开展论文11-19
小学科学课的一点思考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10-05
小学科学《杠杆的科学》一课的教学07-17
谈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11-17
浅谈培养学生科学08-08
浅谈小学科学实验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