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论文

2024-07-13

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论文(精选9篇)

1.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论文 篇一

扎实有效开展校本教研,促进我镇小学教师专业成长

-----在泔溪镇主任培训会上的发言

泔溪镇中心校:杨顺富

新课程改革给我们农村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为新课程强调教师与课程、学生、学校共同发展,教师知识体系建构要不断优化,专业技能要不断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的提升,学校的健康发展,不仅在与学校管理的优化,更在于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课堂教学能力的创新和课堂教学的高效。要达到课堂的实效、高效,就要求有一支乐于教育科研、善于教育科研的教师队伍。下面我将从目前我镇的教师队伍现状以及如何开展学校教育科研,谈谈我粗浅的看法。希望与大家共勉。

一、我镇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分析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众所周知,当前我镇小学学校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的现状存在一些问题:

1.教师结构失衡。在人员充实、更新方面,已经有多年没有分配新教师,近几年也只是通过招聘的方式,引进了人数较少的特岗教师。全镇教师将逐步趋向老龄化,据统计,全镇一共68位教师(小学,不含幼儿园),30岁以下的教师只有11位,不足20℅,而五十岁以上的教师达到位,大多数教师在四十岁以上。而且优秀教师、年轻教师向县城、其它乡镇流动、外调现象依然存在,教师年龄结构失衡。学校师资缺乏、教师专业不对口等矛盾日益突出。如泡木小学目前两名公办老师,其余全为代课老师,泉孔、太吉校点也因为师资的缺乏,不得不请代课老师。最为突出的是学科教师配备不齐,对于英语、科学、综合实践及信息技术教育乃至音体美等专业教师的配备不足,造成课程计划的学科设置形同虚设,这些课程的落实存在随意性较大的现象。

2.专业水平不高。一些教师缺乏创新理念、探究意识,“惯性教学”严重制约了课堂的有效教学;师德水平制约着一部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缺乏专业成长的内需,安于现状,学习被动现象凸显;教育手段简单、粗暴,不善协调师生、家校关系;在现代教学条件下,还不能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资源和电化设备;骨干教师少、缺乏专业引领力量。教师的专业素养亟待提高。年轻教师虽然是高学历,但是教学实践的经验相对来说不高,加之一些年轻教师在校的专业和现在任教的学科不衔接,专业成长需要较长的时间。

3.教师培训工作滞后。由于学校经费以及其它方面的原因,教师培训工作未能全面开展;老师培训条件欠缺;依赖于学校自身的校本教研的有效性、层次性较低,校本教研活动处在低水平重复的徘徊状态; 虽然近几年县教委、继教中心也利用假期组织了语文、数学、村小教师的全员培训以及品社、科学部分教师的培训,但是整个过程参培教师也不是特别重视,在思想认识上不是很高,没有把它当成促进自身专业成长的路径来对待,大多当做一个任务,何况,教师的培训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仅仅凭借几天或者短期的培训,是难以到达很高的期望值。

4.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热情、积极性不高。这可能源于教师自身的认识问题,也可能源于本身在教育科研方面能力的局限,也可能源于学校对教师的激励性措施缺失等。

“课程改革,成也教师,败也教师”,教育改革对教师的专业素养、对学校创新工作的要求却不断拔高,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越发凸显。对于教师队伍结构失横的问题,学校自身无能为力。我们只有思索,在现有条件下,如何依据校情,把工作开展得更好。让学校成为教师专业发挥的一个舞台,让课堂成为教师专业素养展现的一个阵地。为此,依托学校自身,以校为本,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问题尤为突出,日显重要。

二、扎实有效地开展校本教研是解决问题的着力点。

校本教研的目的在于把研究的成果直接运用于指导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各校应该立足学校实际,以校为本,加大力度,扎实有效地开展校本教研。

1、校本教研的主体是教师。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以研究者的身份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再指导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迷惘与困惑。

2、研究对象是教学中亟待解决的具体问题,是教师自己的问题。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能够直接了解到教学的困难和问题,能立刻感知问题的所在。因而,教师最有条件也最有资格开展这种应用型研究。

3、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是开展校本教研的三种基本形式。

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是开展校本教研和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三种基本力量。自我反思是开展校本课程的基础和前提。校本教研是一种合作性的参与式研究,强调研究的民主性,包括教师之间、教师与专家、学校管理者、其他合作者之间的相互协作与支持。以校为本的教研,还应有专业研究人员的参与,学校要积极主动地争取他们的支持和指导。

可见,校本教研的活动内容比较贴近普通教师的需要。活动中探讨的话题往往都是教师平常比较关注的课堂教学问题,教师愿意接受这些比较实用的教研活动。活动往往是在同行学习的基础上稍加提高与引领,与教师的教学内容相对接近。教师们在对同行交流中容易激发思考,产生共同语言,形成模仿学习与迁移学习。教师在活动中的角色比较主动和自由。在教研活动中拥有的话语权的机会要比培训活动中多得多。

三、我们应该如何开展校本教研

为提高学校校本教研水平,我们立足农村实际,立足校情,开展校本教研工作,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为重点,努力探索校本教研的有效途径和策略。

(一)健全教研制度,制度才是开展校本教研的根本保障。

1、实施随堂课、推门课。我们是要求学校领导(校长、教导主任、教科室主任)要抽时间深入课堂听随堂课、推门课,了解教师的常态课是什么现状。特别是要了解年轻教师的常态课,以便发现他们的亮点,诊断他们的不足,同时要了解学校骨干教师的常态课,以便在学校进行推广。听课后不能置之一边,还应跟任教老师一起交流分析,总结得失,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扬长避短。

2、学校应该建立校本教研制度。教导处、教科室应该具体安排,教研组具体实施,制定教研专题,创新灵活多样的校本教研形式,严格按教研流程操作,做好过程资料的收集、整理,归档,总结、反思等。

3、建立教学理论研讨制度。学校应该制定教师业务学习制度,安排集中的业务学习活动,采用集中交流和个人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定期召开研讨会,总结教研成果。只有严格有效的管理机制,让全体教师有章可循。完善了机制,就能保障教研常规工作扎实、有序地开展。

(二)强化理论学习,学习是扎实有效开展校本教研的基本前提。

1、抓课标学习。课标是教学的方向标,只有认真学习课标,才能更好地用好教材,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它也是我们开展校本教研的方向标。学校应该严格要求并组织每位教师要认真学习新课标,多形式如开展了讲座、学习交流、竞赛等活动,促进教师的学习。在评价课堂教学时,更应关注新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

2、校本培训要落实到位。可以从教育科研、今日教育以及相关的教育杂志上选择一些好的理论文章,与教师分享,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手段的培训。

3、调动教师的积极性,积极撰写教育论文、教学案例、教育叙事、教学反思等,不断总结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的得与失。学校定期检查,也可形成奖励评比制度,促进教师参与的热情。

(三)严格监督教师常规工作的管理。

1、抓好上课、听课、评课等教研流程的常规管理,助推教师在教学上相互借鉴,相互补充。

2、抓教研组建设。

教研组制定好每一次专项教研内容,提前通知上课教师做好教学准备,全体教师积极参与教研,没上课的老师都参加听课、评课。在校本教研活动中,严格按“备课—上课—说课—评课—反思—总结—延伸—运用”的教研流程运作。作课教师精心准备,听课老师有备而来,共同营造愉悦的教研氛围,一同共享教研的宝贵资源。

教研组要做到“五有”:有制度、有计划、有实施、有记录、有成效;“五定”:定主题、定目标、定时间、定地点、定人员; “四化”:制度化、经常化、系列化、规范化。

教研组要积极开发校本教研资源,利用形式多样的教研方式确实提高教研活动的实用性,形成月月有活动,人人是主角,事事皆收获。

3、多元拓展教研平台,拓展教研活动途径。

⑴闲聊式教研。为使教研活动更广泛地渗透于学校活动,使教育教学问题解决实现短、平、快,我们积极倡导尝试一种新的教研形式——闲聊式教研。上完课,放下书本,一边兴奋地向同事们讲述刚刚发生的教学故事......这些不起眼的形似“聊天”的行为,就是我们的即时教研活动。实践告诉我们,这种经常性的校本教研活动很具生命力。它具有:自发性涌现、主题性突出、实效性强、互补性明显等优势。

⑵深入开展“走出去,请进来”活动。我校积极开展“走出去,请进来”活动,通过参加先进学校的教研活动,学习兄弟校教师的教学艺术,借鉴兄弟校先进的教学管理经验,感受他们积极向上、乐于奉献的教学氛围。教师人人乐于参加,视野渐宽,能力提升,活动取得良好的效果。县级、市级组织的学科教师培训,按时指派参培教师参与,参培教师一定要认真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和教学方法。同时,学校应该邀请有丰富经验,有深入研究的老师、专家到学校上示范课、专题讲座、培训等,多反面促进教师的发展。

(3)组织联合教研活动。前几年我们也做过了多校的联合教研活动,但大多数时间是在中心校举行的。以后多校联合教研活动可以继续开展下去,希望各校积极地支持与配合。

总的说来,我们在校本教研方面的探索做出了一些事情,也取得过一定成效的,但那毕竟是过眼云烟,我在反思我们的工作尚有许多不足之处,还有许多需要我们去努力改进、提高的地方。如:

1、教师个人教育、教学能力发展,认识问题上、个人积极性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

2、学校在骨干教师、优秀教师培养工作中,收效不明显。3.学校在校本教研上实效性不是很明显。“一所好学校是一群好教师支撑起来的!”以校为本,有效开展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是提升教师队伍素质,保障农村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需要我们继续努力。

2.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论文 篇二

扎要明确学习的动机是校本教研的着眼, 点。把个人与教师的每位一线教师实成本校的特色, 群体发展与学校使学校真正成为一的发展联系起来, 所形开于这一点名副其实, 的学习型和研究型群体我们认为要推行校本教。研鉴, 展队, 构建培植教师学习型、的学习研究型、、研究、合作型合作和教师团校创新意识, 等等。为此, 于2006年秋本教育书籍季学期初、, 建书香校园在全校教师、促专业发中掀起了展“读”教县为教育局领导的高度主题的教师征文重活视动, 得和大力到支了持市、。研●在深入学习新课改专业理论的同时,

丁我们先后举办了教师论坛, 这些活动海对转变学校领导和教师的育人理念, 促兴动作用。优化学校我们具体抓了以下两个方面的管理方式方面都起到了推

进的工作。

教一、以教育工作中“热点”为子课题, 推动校本教研工作的开展。在

师新课程标准中理念中都包含, 有几乎每门课程的基本合作交流这一要求。专强调同样, 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在校本教研过程中, , 也就是说也要特别业要打破教师之间沉默、保守的壁垒, 成互相学习, 倡导教师间彼此支持开展交流, 互共同助, 分享成功引导教师长的经验流的心。理为了彻藩篱, 底消除教师间课堂交打破教师彼此孤立、

自我封闭的现状, 我们开展了“教师

论坛”活动, 让教师真正做到“听—说—交流—提升”, 为了使教师在论坛初能够充分活跃起来, 我们就选择老师们感兴趣的话题, 让老师自己畅所欲言。所以在论坛初始, 我们要求主讲教师每人可以讲1分钟, 然后剩余的时间由其他教师进行共同交流, 时间虽短, 但一定要保证它的质量。这样教师通过共同交流, 认识到问题的可行性, 如学校下午放学比较晚, 学生的安全成了一个重大问题, 怎样才能保证学生的安全呢?就这个敏感的话题组织教师进行集体论坛, 通过论坛教师都献计献策, 并分别说明解决此问题有哪些可行的方法。

有位教师就“学生安全问题”在论坛中这样写到:由于当今学生大多数属于独生子女, 老少两代只看护一个孩子, 因此, 孩子就成了家庭中的“小霸王”、“小皇帝”, 说一不二, 蛮横无理;再加上个别父母“望子成龙, 望女成风”的溺爱心理, 更是要太阳不敢给星星, 唯恐委屈了“小祖宗”、“小心肝”, 在家养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坏习惯;在外也是占点便宜就沾沾自喜, 吃点亏就恼羞成怒, 观战助威;久而久之, 就因一点小事便结伙成群, 打架斗殴, 有恃无恐;成了“天下老子第一谁敢惹”的问题学生, 致使最后惹下是非官司, 给社会带来不安全因素, 给学校造成不良影响, 给家庭造成不必要的损害。就这个问题让教师结合本班实际情况, 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充分调动教师参与问题论坛的积极性, 这种的论坛形式不但提高教师论坛的水平, 而且还从侧面解决了学校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教师论坛过程中就是接受知识学习的过程, 通过教师的论坛使他们接触到了很多没有接触过的知识, 做到“融百人之长为吾所用”, 拓宽了教师的知识面。

二、专业引领为突破点, 促进教师互动成长。在开

学初, 学校会同教导处, 针对新课程实施的目标和要求, 在教研室的指导下, 根据学校实际情况, 确立了“教师课前论坛的实施策略”这一课题。我们把这一课题细化, 分解到一些学科或若干个子课题, 教师的选题范围可以针对学校的一些实际问题:如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安全、教师对学生的体罚、上级部门下发的材料、学校发展面临的问题、学校需要解决的问题、个人发展中遇到的问题、社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影响教师积极向上的因素、学生探究学习的策略、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探究、课程综合化与学生发展的关系的探究、新课程中师生关系、教师角色探究、你对学校的建议, 等等。选题的方法也应该多样, 论坛初始应该固定一些问题, 然后让教师再按照青年教师、中年教师、老年教师三个层面有序地选择子课题, 学校对论坛内容也提出了具体要求:要有新课程的理念, 要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或者个案分析, 要有细节并说明自己为什么有这种建议, 等等。我们知道教师是学生人生道路上除父母之外最早的老师, 他的职业道德对学生的心灵烛燃是深刻久远的, 他不仅对学生在校时的健康成长有着直接的感染作用, 有可能影响学生今后人生的道路。我认为社会的日益发展, 人民所需求的文化素质越来越高, 学生的所见所闻使教师单纯依靠书本是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的, 为此, 在老师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而一改过去那种单纯培养知识“塞囊”的教育, 它是将读写算、实验、学习、测量以及音乐、美术、科学、社会、劳动实践的素质成果, 通过教学途径, 系统地传授知识, 让学生扎实地全面地把知识学到手, 把素质技能提高。

3.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论文 篇三

一、更新教师教学理念,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有效实施课堂教学

培养优秀的学生,首先要有一支具有成长力的高素质的教师团队:一所优秀的学校不仅要培养优秀的学生,也要成就教师的发展,这才是学校的良性发展。为了使教师快速成长,我校每学期都多次进行教师专业培训。通过培训,老师们深入认识到课堂改革对调动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潜力的巨大促进作用,切身体会到了转变学习方式的重要性。

课堂是学校发展的制高点,在学习、思考、实践的基础上,我校探索出了新的课堂模式:集体研讨、创编学案、自主预习、交流探究、当堂检测、总结反馈。新的课堂中。学生依据学案自主学习,一对一互助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然后学生展示点评、质疑释疑,自主完成当堂检测,最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总结反馈。每一学科又具体分为新授课、复习课、训练课3种课型。新授课一般分为预习交流、质疑点拨、当堂检测3个环节。预习交流是指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本节主要内容并一对一互助合作学习,疑难问题小组讨论:质疑点拨是指师生共同解决小组交流中的问题:当堂检测主要设计10分钟左右的练习,当堂训练并总结反馈。复习课主要分为知识梳理、拓展应用、巩固提升3个环节。知识梳理由学生自主完成,形成知识网络:拓展应用主要针对重点难点进行练习,让学生自主完成,教师点拨:巩固提升主要设计针对性练习。训练课分为自主学习、讨论交流、质疑点拨3个环节。

二、教师在新理念的指引下转变学生学习方式,让学习变成体验和享受

教师专业发展主要表现在“立足学生发展、教是为了不教:关注个体差异、坚持因材施教:注重教学民主、启迪智慧人生”的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落实。新的课堂中,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由教师点名提问变为学生主动展示,由学生死记硬背变为主动探究。优秀生在小组中更能提高自学能力以及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待优生在交流中能向优秀生学习科学的学习方法,取得应有的进步;成绩暂时落后的同学在小组瓦助合作学习中得到潜移默化的提升,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在自学、对学、群学中不断获得成就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由厌学到乐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合作能力、交流能力,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为学生将来生活幸福奠定了基础。

三、改进教学运行机制,形成有效的反馈机制,促进师生教学相长

课堂是教学改革的主阵地。教师的引领作用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在课堂上得以体现,但学生在课堂上获取的知识还需要查漏补缺、巩固拓展,教师的指导效果需要在教学反馈中验证。为促进师生教学相长,我们改进了教学运行机制,形成有效的反馈机制,各学科知识进行当堂检测、日学日结、周末反馈3次反馈验收。

当堂检测:引导学生当堂完成学案上的课堂检测,互助讨论,解决存在的问题。

日学日结:利用早晚自习时间。教师引导学生对当天要求掌握的知识进行落实,一般分为学生自查、小组长验收和学校检测,养成学生“今日事,今日毕”的良好生活和学习习惯,

周末反馈:教师针对一周的学情分析,精心制定周情训练学案。引导学生自主互助查漏补缺,并能够拓展延伸。

四、营造集体研讨氛围,筑成教师的合作平台,在互助中体会成长的快乐

我校实行集体备课制度。学案是我校课堂的主要载体,教研组研制的学案,供全年级使用。学案的编制分为9个环节:确定主备教师一全体备课组成员确定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及突破思路一主备教师精心设计一全体备课组成员研修(每个成员发一份学案草案,主备教师主讲。备课组成员提出修改意见)一主备教师修改一备课组长审核一主备教师二次修改一教研组长审核签字一业务段长审批一定稿印刷。

通过集体备课研修,我校教师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共享教学资源。主备教师认真编制学案,全体备课组成员共同研讨修改,备课组长严格审核,在使学案科学、完美、最优的同时,主备教师的业务素养也得以提升,在互助合作中体会到了成长的快乐。

五、小结

学校以“给学生一条愿意来上学的理由、给教师一条自我发展的途径、让家长满意我们的教育、教学过程、做孩子健康成长的指路明灯”为宗旨,给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支持性服务。今后,我们努力把学校建成“教师发展的沃土,学生成长的乐园”。

4.加强校本教研 促进教师成长 篇四

加强校本教研 促进教师成长

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机制,是提升学校办学质量,创建特色化学校和落实课程改革各项目标的重要措施,开展校教研是促进教师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升的有效途径。

一、加强业务培训,提升教师专业水平

教师能否实现观念的更新、角色的转换,是课改成败的关键因素。因此,必须把加强教师培训,作为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来抓,因此,教师必须具备与新课程合拍的教育理念;必须具有丰富扎实的德才学识;必须具有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的进取精神。

1.注重集体培训

培训时,注重在形式上抓“活”,即将通识培训与学科培训相结合;集中培训与单科培训、年级培训相结合;实验教师与非实验教师培训相结合;外出培训与校内培训相结合;观看名师讲座与听后讨论相结合;培训与考核相结合。在内容上求新,即理念新,模式新,方法新。学校要求教师边培训、边实验,边总结,边提高,鼓励他们大胆创新,及时总结经验,及时推广。

2、大力提倡教师外出学习

汲取先进理念,以便在教学中少走弯路。

3、从分发挥电子备课作用

鼓励教师利用网络资源,接受最前沿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进行自我培训。

4.不断反思,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

为增强教师的反思意识,养成"实践、总结、反思"的习惯,对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冷静的分析和反思,以达到一步步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学校坚持开展“七个一”活动,即要求教师每学期交一份高质量案例,每月交一份高质量教学反思;每月交一份优秀教学设计;并要阐述自己的设计构想;每学期读一本理论专著;并做好读书笔记;每学期上一节公开课,撰写一篇高质量的教育教学论文;每学期上交一个优秀课件。在学期末进行展评,分类汇编成册,载入教师成长档案,纳入期末“一评三考”考核范畴。

5.重视校内教学能手(骨干教师)在校本教研中的同伴互动和专业引领作用

教师的互助合作是校本教研的标志和灵魂。积极开展“参与式”、“互动式”、“交流式”的合作教研,达到互助切磋,共同提高的目的。一是集体备课。把各学科以年级组为单位划分若干研究小组,由每组小组长负责开展活动,教师采取研讨形式,针对教学内容谈自己的想法,旁听者可补充,在教学上扬长避短。在备课中,力求做到八备: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策略和方式;备优化教学过程的大体设想;备教法学法的选择,备教学手段的运用;备教学效果的预测、反馈、调控,体现了个体化的教学风格。备教材分析,弄清本课在本册本章教材中的编排意图;备学情分析,指出可能出现的教学难点和重点;备教学目标及实现教学目标的方法、措施等。

6.鼓励教师阅读大量的教学书籍

通过研读他人经验,力图在解读别人的同时认清自己;在借鉴别人的同时发展自己。培养教师养成博学、善思、勤写的习惯。通过广博的学习,尽可能多地搜集和教材有关的资料,课堂上厚积薄发,从而焕发课堂的生机和活力。要学会思考,一是对课堂的思考;二是对教育现象的理性思考;三是在阅读中思考,并敢于质疑。

二.加强校本教研是学校课改的永恒动力。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努力成为教研者。教学研究应把“着眼点”放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把教研的“立足点”放在解决课堂教学实际的问题上,把“切入点”放在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上,采取集体研究、微型教研,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博采众长,为己所用。

1.形成良好的教研工作氛围

教研组是校本教研的主阵地,学校要努力把教研组打造成为教师教学创新的心理安全港和精神加油站。一是把教研组建设成一个学习型、研究型的教学团队;二是加强专题研究。通过“上课、听课、研讨、反思、评价”的研究过程,有力的促进校本教研工作;三是提倡微型教研。即小范围教研,使教研突出目标多样化,思路清晰化。

2.按学科分组开展教研活动

如:教学能手示范课,学科带头人研究课,骨干教师观摩课,新上岗教师汇报课等。每次课后都按照执教者自评(反思)——教师互评——领导点评——执教者谈体会——听课教师谈感受的步骤,认真评课,达成共识,资源共享。要加大推广听课的力度,随时关注教师的课堂教学,随听随评,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效果。

3.开展师徒结队活动,帮助青年教师尽快成长。

大力挖掘学校资源优势,让骨干教师与青年教师结成师徒,要求他们互相学习、研究、咨询。积极开展系列教学活动。

4.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实现双向交流

请教育专家进行专业引领,指

导学校教研工作,同时,校际之间进行教研交流活动,让教师走出去,充分彰显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教学魅力。

5.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论文 篇五

四川省宣汉中学教科室 龚元光 向朝东

四川省宣汉中学位于大巴山南麓,2004年被验收为“四川省示范性普通高中”,2006年2月升格为“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素有“巴山深处桃李园”之称。学校现有110个教学班,在校学生7600人。其中,高中教学班78个,学生5400余人;初中32个教学班,学生2200人。在职教职工447人,其中专任教师365人。2006年,学校被首批确立为“达州市校本教学研究基地校”

近年来,我校无论是办学条件,还是办学规模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从办学规模来看,无论是教学班数,还是学生人数,三年来都翻了一番。师资配备数量激增,年龄、教龄年轻化特征日益明显,特别是高中专任教师,年龄在35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了教师总数的72.3%,其中2003年以来陆续从大专院校毕业生中招聘的新教师和从县内其他学校调入的优秀的初、高中教师,占现有高中教师总数的58%。一大批青年教师的输入,无疑为学校教师队伍补充了新鲜血液,但是,师资数量的增加,加之新课改的实施,也为学校的管理和发展带来了新的问题。如何通过整合资源,营造环境,进一步健全校本教研的长效机制,培育合格师资,提高办学质量,培养优秀人才,——推名师,育名品(优生),铸名校——成为了我校自身建设与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

面对问题,2004年学校调整思路,确立了“科研兴校、科研强校”的指导思想,以新课程为导向,着眼于教学过程的改进和教学质量的提升,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把开展校本教研作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先导工程。提出了“立足校本,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教研策略,并创造性地从教师教学技能及教学实际现状出发,在“以人为本”的思想指导下,不断实践与探索,逐步构建了一套有效推进校本教研的长效运行机制,切实地促进了学校教师专业素质的发展,使宣汉中学的校本教研工作步入了良性循环的轨道。

一、完善制度建设,建立长效机制。

作为一所基层学校来说,要建立健全校本教研制度,涉及面很广、内

会,勤奋刻苦,打好知识基础,强化基本技能,培养实践能力,发展创新思维,提高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才能为服务社会和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励志笃行”是为做到“厚德勤学”所应有的精神、态度和行为。“励志”指的是宽广、坚忍的品质和态度,具有崇高远大的志向,这是完成学业必须具有的精神状态。体现出每个宣中人对国家、社会所应负的责任。“笃行”即忠实地、全心全意地去践行“厚德勤学”。因此,我们在建立和完善校本教研制度的过程中,始终以办学理念作指导,审视这些制度是否能够从机制上引导和改进学校的教研工作,在制度的规范和导向下,使学校的教学研究成为一种融学习、工作和研究为一体的学校活动和教师行为的常态,从无序到有序,不断发现、研究和解决教师所遇到的实际教学问题,促进教师专业能力不断提高。

2、上下结合产生制度。制度的建立,不在于“卡教师”,而在于指导、服务与保障。一个制度的产生,既要符合上级和学校的发展目标要求,又要符合教师工作、学习、生活的实际,得到大多数教师的认同,这样的制度,才有生命力,也才能够得以全面实施。我们在建立和完善校本教研制度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扬民主,走群众路线,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充分讨论,几经修改,最后形成文本。

二、创新管理机制,务实校本教研

校本教研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只能说有了规范依据的文本,如果不对校本教研的过程进行有效的管理,文本也就成了摆设。我们在校本教研的管理过程中,不断创新管理机制,追求务实的校本教学研究。

1、构建“四位一体”的组织管理体系:建立科学、高效的组织领导机制和管理体系是校本教研制度能否得到规范实施的首要保证。

首先,建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校本教研领导小组”,明确了领导小组的职责:校长是学校建立以校为本教研制度的第一责任人;学校校长及领导成员都分包了学科或课题、听课评课、参加活动、指导教研,并帮助教师解决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将主要精力用于教学研究和教学管理,确保教师参加教研和培训所必须的经费投入;整合教导处、教科室、教研组的力量,使之具备促进和指导校本教研顺利开展的职能,形成教学、教研一体化的格局;建立教研激励机制,定期奖励教学研究成果;为教师

为使校本教研形成规范,学校统一制作了实施手册,即《教研组长手册》《备课组长手册》《校本教研工作手册》《指导教师工作手册》《青年教师成长记录》《专题研究登记表》《课题研究进展登记表》等。这些《手册》,既对教师校本教研给予了导向,又有利于检查目标的达成。

3、扎实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提高校本教研实效。

我们认为,开放校本教研形式,选准校本教研内容,是推行校本教研的关键。

(1)有效的教学反思。

为使教师的反思日常化,并提高其反思能力,我们提出了“八个一”(学、记、听、思、讲、编、读、研)的校本教研要求,即:学,每周学一篇教育教学改革理论文章;记,记好每周的教后记;听,每周至少听课一节;思,每周写一次教学反思,提出一条教学建议;讲,每学期主讲一次高质量的公开课(青年教师上汇报课、高级教师上示范课、一般教师上研究课);编,每学期编拟一份标准评价试卷;读,每学期精读一本教育专著;研,每学期写一篇研讨论文。对青年教师还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在上述“八个一”的基础上,每周至少听课两节,每期做至少两个案例分析,每期写一篇成长叙事,每期至少上交教育教学故事两篇。

随着校本教研活动的不断推进,教师通过反思、研究,观念不断地更新,教学行为不断地改善,教学水平不断地提升,教师体会到了反思给自己带来的益处,于是很多教师成了自觉反思者,有的还养成了每天记教后记的习惯。学校为此在校报《今日宣中》上辟出了专版,每期刊登教师的教学故事、成长叙事,并编辑出版了《来鹿教育教学故事》系列文集等,让教师们在分析和解剖自己时,体会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获得理性的升华和情感的愉悦。

(2)落实同伴互助。

为了使同伴互助得到落实,学校积极为不同层次的教师牵线搭桥,为教师的合作和交流提供了平台。

落实集体教研。充分发挥了教研组的组织协调作用,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集体教研活动,我校的集体教研形式主要有:集体备课、集体说课、集体听课、集体评课、信息交流、经验交流、问题会诊、课改沙龙、专题

广泛开展听课、评课、公开课展示和教学经验交流活动。我们统一规定了听课的节数、记录的要求、评课的要求,评议公开课坚持了“123”评课机制,即,“肯定一条最值得借鉴的教育教学经验,指出课堂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两点突出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三条可操作性建议”,有效地克服评课时只唱赞歌不谈问题的评课形式;规定了各职级教师公开课展示的责任,明确了展示的内容、对象、时间、要求;不定期举办“教学经验交流会”“教学经验观摩研讨会”“教学经验报告会”,印发校内外教学经验材料等形式,广泛开展了教师教学经验交流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有效地促进了教师之间的经验交流和共享,促进了共同提高和进步。

开展专题研究。各教研组、备课组把组织专题教研活动(包括研究课、说课、经验交流、教学成果展示等)作为校本教研的重要内容,每期活动达数十次。如:初一数学组的“探究性课堂教学设计”、初二数学组的“专题复习策略”等,在专题研究活动中,推广“五段式”案例研究经验,即采用“个人设计(集体研究)——个人(选人)执教——总结反思、集体再创——再次(换人)执教——总结反思”的方法,以案例为载体,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最佳途径。

开展小课题研究。在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不可能依靠开展几次教研就能全部解决,我们便引导教研组将一个个教学实践中的真实“问题”转化为一个个“小课题”,开展较为规范的研究,实现教研内容的系列化,使研究逐步走向深入。针对课堂教学的、能够在一学期或一年内完成研究任务的,我们就按照《四川省宣汉中学教育科研管理办法》立项为校级课题或专题;研究周期在两年以上的,就推荐市、省级立项。目前,全校有专题46个,有校级课题26个,市级课题4个,省级课题2个,其中省普教资助金项目1个。基本做到了人人有课(专)题,个个有研究,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由问题转化为课题的《山区城镇中学教师信息素养校本培训策略研究》荣获达州市人民政府教学成果二等奖,《农村初中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与探索》获四川省第二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果一等奖,《初中数学探究性课堂教学设计》获四川省第三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果二等奖。

(3)注重专业引领。

学青年教师过关考核办法》《四川省宣汉中学优秀教研组、备课组奖励办法》《四川省宣汉中学教改教研先进个人评选办法》《四川省宣汉中学教改教研成果奖励规定》等相关细则,对照目标,逐项统计,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在此基础上,确定出优秀教研组、先进备课组、教研先进个人、“人梯奖”一、二、三等奖,给予精神与物质奖励,专门召开全校师生大会,予以表彰。对做得好的,广泛宣传;做得差的,通报批评;带有共同性的问题,及时召开教研组长、备课组长会议,着手纠正。并且将考核的结果存入教师的业绩档案,纳入教师的评先选优、考核、晋职晋级之中。

三年来,我们运用评价的激励手段,充分激发了老师们参加教研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各教研组之间、各备课组之间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可喜局面,营造出了浓郁的校本教研氛围。

再次,激扬先进,推出名师。在教学教研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学校不定期地选送上级进修,进行培训。三年来,先后有18位教师参加了国家级培训,24位教师参加了省级培训,168位教师参加了市县级培训。通过培训,有31人成为达州市中心教研组成员,17人成为宣汉县兼职教研员,12人成为宣汉县学科带头人,12人成为宣汉县课改实验学科指导组成员,8人成为省级骨干教师,17人成为市级骨干教师,78人成为县级骨干教师。

四、构建保障机制,确保健康发展

有效的教研活动,在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健全的制度保障外,还必须有足够的物质保障,才能使校本教研持续、健康地发展。

首先,环境保障。为了使教师有一个宽松、舒适的学习工作环境,学校领导不遗余力为老师创造条件。不仅营造了和谐的人际环境,而且构建了优美的校园文化。充分发挥学校先进的教育教学设备设施,每周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和指导,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手段的能力。

6.以特色校本培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篇六

2011-1-

31课改的主体是学生,课改的成败系于教师。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水平已成为决定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因素。为此,我校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教师“五·五成才计划”为途径,以师德修养、心理健康、信息技术、课题研究等内容为核心,努力发展教师的专业个性,构建三级管理培训体系,探索参与互动式、发展性的特色校本培训方式,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一、基于教师发展目标,整体构建培训蓝图

我们在学校发展规划中,鼓励每一名教师“做一名教育家”,努力成为师德高、理念新、业务精、科研强、有责任、有爱心、有魅力、有贡献的新型教师。这种高品位的教师发展目标,成为我们对教师进行校本培训的基点。

为此,我们对校本培训进行了整体规划与设计。我们借助IS09000族质量管理体系,规范校本培训的管理与考核工作。我们以“三重”——重师德、重师能、重师范——为培训导向,致力于“三真”——真问题、真实践、真反思——的研究。每一项培训都紧紧围绕课程改革展开。培训内容包括项目培训、专业培训、基本功达标、技能应用培训等;培训形式有专家讲座、教学观摩、交流展示、教师经验分享等;培训方式灵活,有集中培训、分组培训等。

二、建立有效运作机制,加强培训过程管理

1.建立规范完善的校本培训制度

我们非常重视校本培训工作,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专人负责的校本培训领导小组。随着学校的发展,我们明确了校本培训的三级管理制度——以教学副校长为首的教育教学研究中心管理制度、教研组长组内管理制度和教师个人自主管理制度。每一位教师都积极参与培训活动,提升了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行为跟进的能力。

2.在培训中注重过程性管理

计划有依据:每学年初,我们都依据海淀区教委的工作重点,分析学校发展状况,确定发展计划,并围绕学校总体目标和教师的需求制定教师培训计划。

学习有策略:2008年初,学校把对工作计划的学习宣讲由传达模式转变为参与互动模式。各部门根据本学期的工作重点,设定问题情境,教师以小组为单位组织讨论研究,提出实施策略。我们还将学期工作计划公布在学校门口的宣传栏和校园网站上,向学生家长公开。落实有要求:我们很重视过程性管理,重视校本培训每一项工作的具体落实,并加强阶段性评价,确保培训计划顺利实施。

结果有反馈:每学期末,学校都要召开教育教学工作会,校长和各部门业务负责人对其工作进行全面总结、诊断、分析与反思,提出可行性的改进措施,并部署下一阶段培训的重点工作。

3.保障充足的培训经费

在分配制度中,学校明确规定了参与不同级别、不同类型培训的奖励方案,让教师充分感受到学校对他们的认可。学校还用每学期的“校长奖励基金”,对在培训中表现突出或个人专业成长有显著表现的教师给予物质奖励。学校还拨出专项经费,支持教师自主购买图书,提升文化素养。

三、研究师生需求和发展目标,以多种方式开展校本培训

1.明确校本培训的价值追求,以学定训

进行校本培训设计之前,我们就明确了校本培训的价值所在:一切为了学生的成长。为

1了让教师真正做到“心中有学生”、“课堂还学生”,我们组织教师进行了互动、参与式校本培训。

(1)让教师理解关注学生的意义

通过培训,教师懂得了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是教育者的天职。他们鼓励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确立学习进步的标准,制定“学习小计划、小目标”,学会“规划学习”。

(2)学会研究学生的学习需求

我们开展“师生问题超市”双主体活动,要求教师研究学生的学习需求,提出备课前分析学生情况、课上研究学生的主体活动、课后及时进行教学反思的要求,鼓励教师建立“教学问题记录单”。

2.夯实教师发展根基,明确教师专业责任

(1)提高学习力,为终身学习奠基

学校以“为人的终身学习奠基”为办学理念,提出教师“悦读计划”,鼓励教师爱读书、乐读书、善思考。国学课程的开发,不仅让经典浸润了孩子们的心灵,还使广大教师在阅读中积淀了文化底蕴,提高了个人的道德品质和文化修养。

(2)提出教师发展路径,明确教师专业责任

学校提出了教师“五·五成才计划”,明确了教师的专业责任。

五个途径:教师要在五年内接受一次专家跟踪式指导,至少进行一次外出学习交流,录制一个“魅力教师”宣传光盘,举办一次教学思想论坛,出版一期教育科研专刊。

五项任务:教师每学期出一份学生试题,写一份教学反思,精读一本教育理论专著,上一节优质研讨课,参与一个科研课题的研究。

3.整合培训资源,多种方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1)整合培训资源,让教师获得专业成长

为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学校成立了“专家导师团”,邀请专家学者对教师进行培训;聘请教学名师指导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

同时,我们还成立了本校的“名师工作室”,定期开展“学科带头人专题讲座”活动,通过“教学互访——教研组活动”、“圆桌会议一一参与式培训”、“学科联动——跨学科交流”等形式,搭建研修培训平台。

在活动中,我们做好“三结合”,即培训与研修相结合、培训与课题相结合、培训与教师的专业成长相结合。

(2)发挥本校骨于教师作用,建立立体的教师培养体系

学校对骨干教师队伍不仅是依靠使用,更重要的是信任、培养和提高:一是让骨干教师发挥示范作用;二是加强梯队建设,构建师徒网络,为不同层次的教师设计生长点,实现“人人为师、人人为徒”的纵向培养方式;三是建立考核机制,促进市、区、学区骨干教师成长,通过引路课、示范课、案例交流等活动,提高骨干教师的专业水平,带动全体教师成长。

4.抓住教师需求,确定校本培训的重点关注范畴

(1)提升教师德育水平,破解德育难题

学校重视德育队伍建设,每月定期召开班主任例会和辅导员例会;坚持德育培训专题化,做到期期有主题,有针对性,有反馈,有效果。我们先后邀请著名教育专家徐刚、王宝祥、吴凯等做专题讲座或教学报告;组织班主任参加《学会沟通》专家讲座,听取学区内优秀班主任的经验介绍,参加“如何设计班会”主题培训、班级文化布置研讨、班主任基本功考核验收、观摩主题队会等一系列主题突出和内容丰富的培训。

(2)聚焦主阵地,引导教师创建特色课堂

我们以课堂教学为研修平台,培训教师学会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创建具有特色的课堂:一是自主的课堂,允许学生选择学习内容、学习伙伴和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二

是合作的课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合作中相互启迪,分享学习的快乐;三是探究的课堂,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让他们遨游于知识的海洋;四是情感的课堂,让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充满情趣和魅力;五是平等的课堂,课堂上人人平等,人人参与,每个人都有学习的权利和机会;六是开放的课堂,教师努力将课内知识向课外延伸,融入生活的大课堂。

(3)进行信息技术培训,加强学科整合研究

在硬件设施不断完善的同时,学校开始加强信息技术方面的校本培训。我们相继组织了交互式电子白板的使用,数字化系统的使用,展台与液晶投影器的使用,校园网的使用,防电脑病毒、杀毒、多媒体系统的使用,Flash、演示文稿等课件制作,网页制作,博客的建立与使用,智能出题系统的使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理论与实践研究,互动教室的使用等内容的培训;编辑了《信息技术培训教材(教师读本)》,使教师掌握了获取信息的技术手段,加强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4)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学校自2003年开展“个性化教学策略”校本培训以来,每一位教师都努力创设适合学生的分层教学策略,相继开发出阅读、健康与运动、艺术、科技等4个系列的校本课程。学校激发教师的研究意识,挖掘其内在的教学潜力,教师们相继编写了《心理健康读本》、《心理咨询百例》、《小学曲棍球》、《小学生缝纫技术》、《单片机》、《艺术》、《国学读本》等校本课程读本。其中,《心理咨询百例》获得海淀区科研成果创新奖。

(5)在教育科研培训中提升教师的研究水平

学校坚持以教科研工作为龙头,积极探索课改新思路,先后承担国家级、北京市和海淀区多项课题的研究工作,聘请专家担任教科研顾问,利用每年的“教科研年会”总结、交流、固化教科研成果,增强课题意识,规范科研管理。

“教科研年会”使校本教研开展得深入而富有实效,已基本形成了“确立专题——教案设计——教学实践——课后反思——评价反馈——积累案例”的链接式校本研究模式,从独立的每一板块研究链接成学校的研究主体框架。

5.“三个举措”为教师搭建发展平台

我们通过“三个举措”激发了教师成长的热情。

举措一:落实三次诊断。校长带领干部坚持“周诊断”,深入教研组进行“月诊断”,利用“教科研年会”进行“年诊断”。大家根据学生的成长与学习状况、课程中反映的普遍问题、重点的教学内容等,进行有主题的讨论、答辩、研讨„„

举措二:提出五种研究方式。在培训实践中,“常态式”、“案例式”、“反思式”、“专题式”、“课题式”等五种有效的研究模式一一诞生。教师们立足“小目标”,切入现实中的“小问题”,支持教学中的“小策略”,有针对性地构筑“大研究”,共同营造一个平等、合作、关爱、分享的培训氛围。

举措三:搭建五个发展平台。学校为每一位教师搭建发展平台:分配适合的教育教学任务、设计教师培训计划、提供课堂教学的日常指导、支持教师同伴互助、支持教师在专业团体中成长,让所有教师感到“人人都在支持我”。学校以发展性评价策略为支撑,鼓励每一位教师确立个人发展规划,建立个人《成长记录册》。学校还为教师建立《自主发展档案卡》,从学期目标、参与课题研究、课堂教学实践与反思等方面记录个人的专业成长。

学校将校本培训成效与管理水平相联系,教师发展性培训成效与教师综合素质评价、教师业绩相联系。针对不同层次的教师,我们提出“评价看进步”的发展性评价思路。针对参与式培训鼓励教师合作分享的特点,我们提出要考核教师的参与程度和教师在团队中的贡献值。

总之,要让教师走上专业成长之路,校本培训是一个良好的载体。它促进了我校教师的专业发展,增强了教师的学习能力。学校的骨干教师比例因此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一支优秀的骨干教师队伍已经成为学校课改的中坚力量。

7.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论文 篇七

一、健全教研制度, 让制度管人

任何事情要想做好、做出效果必须有制度, 而且制度要配套完备、适合校情才能起到作用。所以校本教研一方面要与学校其他管理制度协调一致, 成为学校管理制度一个主要分支, 实现学校其他工作与教研工作双向服务, 达到“互惠互利”目的;另一方面教研制度下面要有许多分支制度, 做到既有宏观调控, 又有微观分工, 有的刚化, 有的细化。譬如:湖南省耒阳市城北完小 (以下简称“我校”) 制定了《城北完小教研管理制度》《教研奖惩条例》《课题研究》等, 教研计划有全年规划, 有学期计划, 各种教研活动有活动方案、活动总结, 做到有始有终, 同时对于教研工作开展的情况又有评价方案。学校教研处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 依照制度进行有效管理, 教研制度规定, 教师评优评先、职务晋升等实行一票否决制, 例如:教师年内必须有一篇以上获市级以上论文评选等级证书, 或相应报刊发表, 否则不能评“优”。有了校本教研制度, 学校教研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 硕果累累, 现在我校已成为耒阳市教研窗口学校。

二、加强教研培训, 让观念先行

校本教研注重对教师进行新知识、新理念、新成果、新信息的传播, 以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为使全体教师的教育水平不断提高, 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去指导实践, 应首先在广大教师中广泛开展新课程实验的理论学习, 转变教学理念。我校充分利用教工大会、学科活动宣传学习课程改革实施的有关材料, 统一认识。其次深入学习贯彻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如《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等, 领悟课改意义, 理解课改内涵, 更新教育观念, 增强参与意识。最后是研究教学与课程的整合问题、师生关系的互动问题、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问题。教师通过学习使实践活动有了理论支撑, 目标更明确, 条理更清晰。

三、开展教研活动, 让特色绽放

校本研究强调学校是教学研究的基地, 意味着教学研究的重心要置于具体的学校教学情境之中。而教学研究的问题要从学校教学实践中归纳和汇集, 而不是预设和推演。因此, 我们的指导思想是, 根据学校实际情况, 采取多种形式, 变“教室”为“研究室”, 变“教师”为“研究者”, 发挥集体智慧, 促进每位教师自我反思创新, 促使教学研究活动由被动变为主动, 由自发走向自觉, 由无序走向有序。让我校的教研特色之花更加绚丽绽放!

1. 名师工程

我校着力实施“名师工程”, 打造名师品牌。学校想方设法为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创造条件, 首先在教师队伍管理机制上进行改革, 鼓励广大教师勤奋学习, 钻研业务, 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其次是用“请进走出”的方式, 提升教师素质。我校每学期结合当前教改热点和本校的教改实际, 有计划地邀请外地教育教学专家来校示范教学、讲座, 不断开阔教师的视野, 同时组织教师外出培训和观摩学习, 加强横向教研和交流。再次是积极组织教师参赛, 以赛促学, 以赛促育, 搭建平台, 不断让一大批优秀教师脱颖而出, 成为名师。

2. 课题研究

为贯彻“教研兴教”这一方针, 我校号召全校师生参加教研教改活动, 并积极开展课题研究。我校在新课改背景下, 积极探索, 狠下工夫, 成立课题研究小组, 分别进行了三个课题的研究:省“十一·五”规划课题“大班额下小语变革学生学习方式的探究”、省电教馆课题“大班额下小学开放式作文的探索”“大班额下小学综合素质评价”, 并取得了明显成效。

3. 随堂听课

我校坚持按随堂听课的方案进行推门听课, 课后按新课程标准进行评课, 针对焦点、热点问题现场研讨, 有效地促进了教师课前深钻教材, 不打无准备之仗, 大面积提高教学效益。

4.“老带青”手拉手活动

由我校有丰富经验的教师指导相应学科的新教师, 以培养新教师, 迅速地提高新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

5. 组织“师徒结对”教学比武活动

提升徒弟业务水平, 在有限的时间内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6. 教师基本功训练

我们进行了以下基本功训练:口语表达训练, 粉笔、钢笔、毛笔字训练, 简笔画训练, 现代教育技术培训, 组织教育活动技能培训等, 使每位教师都能书写规范工整的汉字, 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 设计一个完美的教学案例, 制作一个合格的多媒体课件, 上好一堂学生满意的课, 充当一位出色的德育导师……通过开展教师基本功训练的一系列活动, 牢固树立“德高为师, 学高为范”的形象意识, 营造人人参与、练有所得、练以致用、持之以恒的氛围, 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为提高教学质量打好基础。

7. 自学自悟

要求教师根据自己实际, 结合学校计划, 采取自主学习、自主实践、自主反馈、自主检查、自主完善的办法来提高业务水平, 在学习过程中做好读书笔记, 对照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 期末进行读书笔记评比。

四、改革教研形式, 让创新持续

创新是校本教研的活力源泉。我校积极探索不同的校本教研形式, 开阔思路, 全方位提高教学效益。

1. 网络式

为了给学校和教师提供更丰富的信息资料, 给教师提供便利的研究条件, 使学校、教师更好地开展校本教研, 我们建立了校园网, 开通了课改教研信息网站, 教师可以通过上网获取教学研究信息, 同时要求教师建立个人博客, 把自己的研究情况在网上公布, 为教师交流、研讨搭建了平台, 扩大了教师参与教研的空间。

2. 互动式

以教学实践中的共性问题和突出问题为切入点, 同年级教师积极参与教研, 使教师在主动参与中, 在各种观点的碰撞中, 通过个人的反思领悟, 达成共识。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主动把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摆出来, 让大家分析讨论, 集体研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3. 专题式

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问题和典型的教学事件, 形成专题进行研讨, 如:如何提高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大班额下如何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新课程理念下如何评价学生、教师……把这些热点问题形成专题, 让大家研讨交流, 各抒己见, 使教研活动具有针对性、实效性。

4. 沙龙式

给教师营造一个自由、民主、宽松的研究氛围, 让教师在这样的环境中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让不同的观点碰撞、交锋、比较、鉴别, 让个人的感受、认识、体验、经验与别人的进行对接、兼容并保留不同意见, 形成“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的教研新局面。

校本教研是一个处于建设和发展中的事物, 我们对它有着诸多美好的愿景。我们深信, 经过不断的探索与实践, 经过交流与探讨, 校本教研之树一定会深深地根植于教研这片沃土, 结出丰硕的果实。

参考文献

[1]董文起.如何开展校本主题教研[J].教学与管理, 2006 (10) .

8.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论文 篇八

【关键词】校本教研制度;专业化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2-0136-02

1 目前校本教研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如何来衡量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有效性呢?笔者认为,一是校本教研实践要达成什么目的或目标?二是哪些实践内容有利于这些目标的达成?三是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内容的实践?四是校本教研实践的持续进行需要哪些支持性条件?

1.1 校本教研制度尚需完善:各地探索校本教研的途径有的是建立以课题为纽带的研究共同体制;有的是跨学校、跨地区的合作研究,如联片教研、城乡互动;有的是开展校长论坛制度;有的是建立优秀课改成果展示制度;有的是建立教师集体备课制度;还有的是建立教师反思、写教师故事制度等。这些探索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校本教研的开展。但还存在着参与的群体不够广泛,不能持续,效果甚微和对教师规定的条条框框过多,使教师缺乏主动性。

1.2 教师发展目标规划的缺失: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唤醒教师的发展意识,并为教师的学习提供良好的平台。事实上,笔者经常在校本教研活动中听到“感受颇深,受益匪浅……”类似的话题,但同时也发现,教师们的这些感受持续时间并不长久,可能是几个小时,或者几天,很快就会被湮没于繁杂的日常工作之中。显然,教师的“感受”并没有真正赋予其专业成长的明确目标。而缺乏明确目标的校本教研实践往往是盲目而低效的。这意味着,我们目前开展的校本教研实践中,还缺乏对教师成长目标的有效指导与规划。

1.3 课例研究主题的迷茫:有两种现象是值得我们关注的:其一,由于校本教研泛主题的研讨,教师们的研讨显得随意化,研究内容往往因个人兴趣而轻易发生转移,很少聚焦于一个主题并产生有益的对话。这使研讨更像一种闲聊,不能产生深层次的结论。其二,虽然是泛主题研讨,但教师们似乎仍然有最关注的研究内容,即教材内容的教学设计与具体处理——如字词的落实、段落的理解等。不可否认,教师研讨教材内容的教学设计与处理是必要的,但它也让我们看到,这也是一种典型的学科中心理念在教师教学思想与行为中留下的烙印。它的负面作用在于使教师的教学研究视野变得狭隘。这两种现象实际上反映了我们在校本教研主题内容的引领与指导上还存在较大的不足。

1.4 教研活动形式与目标、内容的脱离:我们平时的教研活动借助了视频技术手段,让教师们一起评选和观摩执教老师的课堂,从而展开研讨。显然,这些活动安排是为了方便进行比较性研讨而策划的,也无疑是一种较好的课例研究方式。不可否认,良好的活动形式有益于活动内容的展开与活动目标的实现。但我们发现,这种比较性研讨并没有在校本教研活动中实质性地发生,其原因主要在于教研形式与教研内容以及目标的脱离。教研形式有效性取决于其是否有利于活动内容的展开与活动目标的实现。校本教研活动由于是泛主题研讨,教师也没有明确聚焦的研究目标,始终无视教师间教学行为的对比、教师与学生在教与学互动中的对比,而始终把注意力集中于教材内容处理,结果使得校本教研活动形式没有真正发挥其应有作用。事实上,在目前校本教研实践中,由于过于追求形式,从而使得教研活动表面热闹、实质低效甚至无效的现象并不少见。

1.5 教师缺乏内在的需求和能力:一是分数仍然是教学成果的主要参照物,这使得教师不得不围绕这些指标而奔波。调研发现,“以应付考试为中心”“分数指挥棒”依然是当前学校教研活动中的突出问题,而且随着学段的增高问题尤为突出。二是教师的工作量很大,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学习和反思。三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不足,如有的教师仍停留在以职业为谋生手段的思想基础之上,缺乏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这些教师不在少数,特别在广大农村,只有少数教师具有较高层次的需求,是以自我实现为动力的。总体看来,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热情和参与程度不高。

1.6 忽视校本培训,处于低水平重复状态:目前很多学校开展的校本教研限于经验交流会的水平,时间一长,教师渐渐失去了参与的热情。出现上述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校本教研制度中缺乏校本培训的机制,没有形成校本研修的文化。由于教师得不到经常性的贴近教师生活的理论培训,所以他们的研究和交流也就仅限于经验的层次,难以逾越自身,长此以往,致使校本教研陷于低水平重复的状态,失去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已经成为校本教研发展的瓶颈。

2 校本教研的发展趋向

校本教研是一个正在探索与发展的新事物,它的现存状态也许并不完善,但是它的价值追求是引人奋发的。它在积极创造一种学校的学习文化,引导教师自觉投入到研究性学习中去,并将其融入日常生活,作为教师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我国地域之大造就了各地千差万别的情况,探索适应本地的校本教研方式将成为各校的追求,在千姿百态的校本教研经验中呈现出一些共同的规律性趋向。

2.1 规范校本教研教学制度化: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校本教研将作为一种基本的制度确立下来,促进学校的发展与提高。校本教研制度的建构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教学管理制度、教研活动制度、课题管理制度、教师学习培养制度、教师评价制度。在制度层面之下,根据不同的群体要有不同的关注点。比如一线教师要关注教研技能和学习能力;教研员和教研组长要关注教研活动的策划和实效;校长和教学主管要关注学校整体教学水平和质量,关注学校文化和制度建设。

2.2 教师自身发展自觉化:在校本教研推进过程中,各地又不同程度地出现低水平重复和内驱力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归结到一点,就是教师校本教研状态更多的是一种被动的、非自觉的状态。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的这种被动状态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何使教师从非自觉状态走向自觉状态呢?正如有的专家所提出的,在校本教研制度的管理中要从刚性制度向人力资源开发的角度转变,学校要倡导一种教师研修、自我完善的文化氛围,制定一系列教师人力资源培训和持续教育的规定培训,使培养目标和教师个人发展目标保持一致,将学校的发展和教师个人的发展结合起来,从而使教师参与校本教研成为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从非自觉状态向自觉状态转变。同时,学校要统筹协调,建立同伴互助、知识资源共享的机制,让教师更多地感受到教研的快乐。

2.3 教师专业引领常规化:一是建立以校为本的专业引领机制。必须建立教研与培训一体化的校本研修制度,把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定期的专家讲座、专业咨询、专业对话,使教师获得及时的理论指导,提高理论修养。二是重视对骨干教师和教研员的培训、指导,不断壮大本地化的专业引领队伍。通过听取专家报告、实践考察和主题交流(学员与专家的面对面对话)、现场观摩和情境参与、专题论坛与经验分享等形式,使他们尽快由经验型教师成长为专家型教师,不断壮大专业引领队伍。三是要认真解决教研员和教学实际相脱节的问题。对教研员应该提出新的要求,使他们成为先知者、先悟者、先行者、先思者。四是要重视课题研究。结合工作实际,将较有价值的教育教学教研问题上升为课题,精心设计解决问题的思路,使日常的教育教学教研“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通过课题方式来组织教师参与重点问题的研究,解决课堂教学中相关的实际问题,使科研成为教师一种提高性的学习方式。

3 提升校本教研实践的有效策略与途径3.1 加强教师发展目标体系的规划与实施:目前人们对相应教师发展目标体系规划的认识还是模糊的。特别是学校、教研组与教师本人是否对教师发展目标有清晰的规划,直接为校本教研制度建设提供目标支持。缺乏相应目标规划体系的支持,校本教研实践可能将始终陷于盲目与低效的泥潭。上述校本教研实践内容与形式层面存在的问题显然也表明了这种“缺乏”导致的负面性。在此意义上,要继续深入地推进校本教研制度建设,我们必须积极推进学校、教研组、教师各层次的教师发展目标体系规划与实施。特别是教研组的建设,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与作用,而且其本身也是校本教研实践的重要组织形式,应该予以重点关注。

3.2 促进教研活动主题引领、指导与交流:传统的教研活动,往往是无主题或泛主题式的研讨。它固然有利于教师自由交流,但也很少能形成深层对话,对教师成长的促进作用显得缓慢而浅显。在泛主题的教研活动中,教研员曾经中途介入并提炼了研究主题——“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教师们也作了短暂讨论,但限于在教学目标上的知识储备不足,活动前也没有作过相关学习准备,所以又很快抛弃了这个主题。显然,教师们也很难在这种缺乏个体反思与学习准备的讨论中真正获益。相对来说,主题式的校本教研活动,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有着更好、更直接的引领作用,它不仅有利于提供教研活动的聚焦点,也促使教师个体在活动前后更有针对性地反思教学,并产生明确的学习需求。目前许多教师在教研主题的选择与提炼上也存在较大的困惑。如前文提及的教研主题选择的随意化、狭隘化现象,再如我们在实践中发现的主题设置过大或脱离教师需求与研讨能力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都在较大程度上阻碍了教师们对校本教研活动的认识与实践。在此意义上,无论在持续推进还是全面推广校本教研实践,加强校本教研活动主题的引领、指导与交流工作是极有必要的。

3.3 增强教研活动形式的科学性、有效性:目前校本教研实践中存在着活动形式与活动目标、内容相脱离,从而导致活动表面热闹实质低效的现象。笔者认为,其重要原因除了观念认识,还在于教师们除了直接的经验交流方式,缺乏对相关科学研讨技能的掌握。这些技能可以指向这样一些问题,如如何策划、组织与实施一个教研活动,如何选择与提炼合适的教研主题,如何进行有效的集体备课,如何进行有效课堂观察等等。当我们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出“科学性”“有效性”要求时,教师们往往不知所措。目前来说,我们极有必要进一步整理与探索这方面的经验、问题,促进地区与学校间的交流,并把教研组长与教师的培训、教研组的建设工作提上议事日程。特别对于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来说,这些技术支持具有极重要的价值。

3.4 推进学校管理机制革新与教研组建设:在学校管理体制中,传统教研组主要定位于行政管理中的上情下达职能,教学研究职能相对弱化。其教研活动方式也以听课与经验交流为主,在促进教师成长上的作用显得浅显而缓慢。而在校本教研实践中,教研组作为重要的组织形式,必须承担起新的职能。首先,必须承担起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职能,具体将牵涉到教师成长目标的规划与实施、学习型团队的建设等;其次,必须承担起教学改革的职能,特别是教研组长,要承担起有效地策划、组织与实施各类教学教研活动的职责。再次,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不断思考和总结。

9.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论文 篇九

——德兴市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特色材料汇报

德兴教研室 黄周新 黄跃虹

随着教育改革发展的深入,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素质,转变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是摆在教育主管部门面前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德兴市始终把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结构合理、业务精良的教师队伍纳入中心工作,特别是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加大了教师队伍建设力度,积极创新教研平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近几年来,围绕以校为本制度的建立,德兴市先后开展了‚‘教育质量年’活动‛、‚‘百课千人’教学研讨活动‛、‚‘四项教学技能’竞赛活动‛和‚‘五环联动、反思成长’主题教研活动‛以及正在进行的‚学科论坛‛等系列大型区域教研活动,为课改理念的贯彻、课堂教学改革注入了新的生机。为学校的校本教研的开展及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发挥了良好的牵引作用,丰富了校本教研内涵。

2003年,德兴市教研室以学校为研究阵地,以教师为主体,以课堂教学改革为主战场,从课堂教学的实施、课后的教学反思入手,针对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情境的创设,民主、和谐、宽松、安全的师生关系的建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的确立,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角色的转变等方面进行深入审视反思。在新课标的学习落实中,将全市区域性课题理念与新课标进行整合,确立的区域性省级立项课题《主体参与型发展性教学模式的研究》被评为‚省先进课题组‛。形成了‚主体、探究、发展‛六字理念,并以区域性课题牵引全市课堂教学改革。特别是针对传统教研活动重结果、淡过程,重竞赛、轻发展,只关注少数人,而忽视了大多数教师专业成长的弊端,开展了以校长讲座竞赛、教导主任评课比赛、教师人人进行说课、上课、评课为主要内容的‚百课千人‛教学研讨活动。要求校领导率先垂范,学科带头人做典型示范,广泛深入的动员发动全体教师人人参与。活动历时1年,教研室组织专家评审组指导、检查、评比,评出了100节好课,全体教师经历了一次前所未有的理念洗礼,参与教研的积极性、主动性明显增强。

2004年底,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又开展了教师人人参与的‚微型讲座、抽题上课、课后反思、相互评课‛为主要内容的‚四项教学技能竞赛‛主题教研活动。由于发动深入、组织得力,历时一年的活动,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积极性增强,教师的专业成长有了质的提升。它为我市的教学改革引来了源头活水,为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建设注入了全新的内涵。

2006年底,在教师座谈和总结反馈中,发现教师的教研自主意识有待加强,参与教研的深度不够。教研人员退到了评判教师研究状况的配角中,这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专业教研人员的引领作用。在广泛论证的基础上,又启动了‚主题发动、分散研究、专业引领、同伴互助、交流展示‛为主要形式和内容的‚五环联动、反思成长‛主题教研活动。并于2008年4月召开了总结展示表彰大会,广大教师参与其中并经历了一次在工作中研究的过程。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是现实的课堂、具体的课堂、活的课堂、生成的课堂、有效的课堂。面临新形势下的三个挑战:挑战传统、挑战定势、挑战自我,课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阵地,要通过优化课堂教学出质量。在近几年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工作的基础上,他们又抓住课堂教学改革这个关键,以新课程理念为引领,从理念学习、课堂实践、理论探索、教学形式创新层面进行了多维度的探索。目前,在原有系列主题教研活动的基础上,为加强学科教研活动的深入开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全市正在开展‚新课程理念下的有效课堂教学‘学科论坛’活动‛,推进学科课堂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

一系列主题教研活动,为学校、为每位教师搭建了一个进行校本教研的良好平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进一步浓厚了学校教研文化,加快了学校、教师向研究型转变,提高了教师的科研能力,也为我市的基础教育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一批国家级、省级教育科研课题立项并实施,银山小学‚十一五‛规划国家级重点课题‚发挥各学科德育功能的研究‛被中央科教所批准立项;铜矿一小的‚计算机教育实验学校‛、铜矿二小的‚德育实验学校‛均被省教科研批准立项,进一步推动了我市教育科研向更高层次、更宽领域拓展。花桥小学、铜矿二小、市二中三所学校校本课程被评为上饶市首批优秀校本课程,我市被省教育厅确立为‚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实施基础‛。三年来,我市共完成中小学省级课题立项38项,结项19项,地级课题立项64项,结项33项;共培训中小学校长78人、骨干教师60人,中小学教师新课改培训2100余人,学科教师培训5000人次。有效地 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我市教师在全国、省、市举办的各类教学技能竞赛中捷报频传,其中铜都中学教师徐香莲在全省物理教师优质课竞赛中荣获一等奖,并在全国物理创新大赛中获二等奖;香屯中学李朝楠、龙头山中学王有林两位教师在上饶市体育教师基本功竞赛中荣获一等奖,李朝楠教师还被选派参加全省体育教师基本功竞赛,荣获一等奖;铜矿一小教师周艳在全省小学数学教师优质课竞赛中荣获二等奖、上饶市一等奖;德兴二中教师程皆煌在上饶市初中数学教师优质课竞赛中荣获一等奖,并被选派参加11月份的全省数学优质课竞赛。教师参加各类教学竞赛获国家级奖13人次,省级奖14人次,市级二等奖以上156人次,教师教学论文获得省级以上奖项156篇,市级奖项850篇,在市级以上教学刊物发表论文121篇。

如今,基础教育改革的春风吹遍了德兴每一所校园,我们坚信:只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研形式,走‚科研兴教‛之路,德兴市的校本教研工作会迎来更好的明天!

上一篇:拥抱明天作文议论文800字下一篇:班组安全生产交接班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