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船精神与革命精神

2024-08-03

红船精神与革命精神(精选8篇)

1.红船精神与革命精神 篇一

红船精神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壮大

胡建成一条小船诞生了一个大党。八十五年来,在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的每一个历史阶段,都有它所代表着时代精华和党的先进性的独特的精神财富。所有这些精神财富都是我们党领导全体党员和广大人民群众应对当时的时代变化所带来的新挑战而形成的,不断推动着党的先进性建设,丰富光大着党的精神宝库。生活在这种精神文化氛围中的中共党员,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按照这种精神文化的价值指向去思考,去行事,社会和人民群众也会按照这种精神文化的指向作出价值评判,从而成为党的肌体里内在的不断涌动着的推动党的建设的动力。每当我们党面临着时代变动所带来的新的机遇和挑战时,这种内在的冲劲就必然不断地推动着党进行先进性建设的创新,推动着党的发展壮大。

一、“红船精神”是党的精神财富和先进性之源

红船精神。八十五年前,中国共产党在嘉兴南湖一条小船上庄严宣告诞生,这条船因而获得了一个永载中国革命史册的名字——红船。它见证了中国近代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成为中国革命源头的象征。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的八十年里,先进的中国人为了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曾经向西方学习,从师夷长技的洋务运动到中体西用的变法维新,从《资政新篇》的太平天国到三民主义的辛亥革命,进行了前赴后继的探索和斗争,最后都以失败告终。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走俄国人的道路成为共识。正是在这样的深层

次的变革中,发生了五四运动,孕育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中国共产党敢于把产生于发达国家的先进的科学理论——马克思列宁主义拿过来指导落后国家的革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因此选择了通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的独特道路,这就是红船精神所包含的深刻的历史内涵!从此,中国共产党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以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矢志推动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大船,乘风破浪,领导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创建了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

二、从红船精神到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党形成了完整的精神财富

正是由于近代中国选择了一条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发展道路,理论与现实国情的巨大差别,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中国共产党人就注定要为坚定理想而百折不挠地同囿于封建传统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经验,不断动摇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的倾向作斗争,并从红船精神到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一脉相承,形成了完整的精神财富。

井冈山精神。这是在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艰苦卓绝的斗争环境中形成并充分展现出来的实事求是、勇于开拓的精神,坚定不移、始终不渝的理想精神和同甘共苦、艰苦奋斗的精神。

1927年9月,毛泽东毅然率领秋收起义部队上了井冈山。在当时有许多人包括一些领导都想不通,认为钻山沟算什么革命?山沟里面出不了马列,是右倾逃跑主义等等。在曲折和逆境面前。毛泽东不灰心,不气馁,坚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实事求是地分析国内外形势,在井冈山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了“工农武装割据”,制定出在农村环境中加强军队建设、党的建设、政权建设、土地革命等一系列方针政策,在实践中开始摸索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这条道路代表了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的发展方向,成功地实现了党的工作重点由城市到农村的转移。这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勇

井冈山斗争时期,正值大革命失败,尤其是严酷的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有人悲观失望,怀疑“红旗到底能打多久?”毛泽东却满怀信心地指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革命的高潮快要到来,“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快要成熟的一个婴儿。”正是靠着这种对中国革命前途的希望、信念和理想精神,才开辟了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

井冈山斗争时期,不仅革命形势艰难,物质条件也非常艰苦。红军官兵同生死,共患难,不叫苦,始终充满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了克服困难,自己动手,白手起家,上山采集中草药办起医院;没有食盐,用老墙上的土硝熬盐;没有兵工厂,用土办法修理枪支,制造梭镖、大刀和单响枪。正是靠这种同甘共苦、艰苦奋斗精神,才基本上摆脱了困难,渡过了难关,使红色政权得以存在和发展。长征精神。这是艰苦卓绝的长征所孕育的伟大精神。它是在中国革命又一次遭受严重失败,几乎全军覆没的生死存亡关头表现出来的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和革命必胜的信念,这种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进一步丰富发展了红船精神。

长征是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壮举,是一首自强不息、坚韧不拔、无坚不摧的革命乐章。长征的生存条件空前残酷,士兵经常野菜、野果等充饥,喝雪水解渴,与数倍于自己的敌人周旋苦斗。不少将士为此被严寒和饥饿无情地夺走生命,其处境之惨、战斗之残酷是难以用言语形容的。即使如此,长征队伍并没有悲观失望,始终百折不挠,保持着高昂的斗志和乐观主义精神,坚持与敌斗争,经受了生命的极限。红军长征壮举已经成为历史,今年是长征70周年纪念,长征精神已成为激励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独立自主、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巨大精神动力,它深深烙印在中华儿女灵魂深处,代代相传,照耀千秋,流芳于开拓进取的成功范例,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也是一个伟大的创举。

万古!

延安精神。延安精神是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无私奉献精神为核心,以理论联系实际的实事求是精神,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为主要内容的精神。延安时期是毛泽东思想的成熟期,就已经出版的《毛泽东选集》1——4卷159篇来看,延安时期写作的有112篇,占到总量的70%。“延安的窑洞里有马克思主义”。延安窑洞里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结合起来的、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其灵魂就是实事求是。这是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红船精神经过20余年的百折不挠的探索所结成的硕果!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无私奉献精神和为崇高理想英勇奋斗的精神,这是构建延安精神的灵魂。经毛泽东表彰和提倡,白求恩和张思德成为延安时期人们学习的两面旗帜。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在他们身上都闪烁着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国际主义和共产主义精神。毛泽东在1939年12月写的《纪念白求恩》一文中,称赞这位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以身殉职的加拿大共产党员的牺牲精神、对人民极端的热忱和工作责任心,“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号召“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1944年9月,在追悼因烧炭时炭窑崩塌而牺牲的张思德的会上,毛泽东作了《为人民服务》的著名讲演,称“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理论联系实际的实事求是精神、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是“延安精神”的主线。1945年,毛泽东在党的七大政治报告中,对党的作风作了高度概括,他说:“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思想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中产生了新的工作作风,这主要的就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从此,三大优良作风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主体精神和创业精神,这是注入延安精神的根本特色。延安时期,特别是1941年前后,日本帝国主义的“扫荡”和国民党反动派的封锁包围及严重自然灾害,使抗日根据地出现了极端困难局面。中国共产党提出“发展经济,保障供给”方针,在毛泽东“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伟大号召指引下,边区开展大生产运动,由此诞生的南泥湾精神从此广为流传。

毛泽东还把艰苦奋斗的南泥湾精神进一步提升为愚公移山精神。1945年6月11日,毛主席在党的七大上发表了《愚公移山》闭幕词,号召全党全国人民发扬愚公移山精神,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人不怕困难、敢于胜利的坚强决心和坚定信心,成为中国人民战胜艰难险阻、昂首屹立于民族之林的精神支柱。

三、红船精神在党执政后传承创新,与时俱进

红船精神在新中国成立后,在党长期执政历史条件下,特别是改革开放伟大实践得到了创新和弘扬,凸现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不断地推进着党的先进性建设。

西柏坡精神。西柏坡是我们党领导中国革命、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57年前,我们党在这里召开了全国土地会议,指挥了震撼世界的三大战役,召开了具有重要意义的七届二中全会,规划了新中国的宏伟蓝图。1949年3月5日,七届二中全会开幕的当天,毛泽东在报告中告诫全党:“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党内讲明白,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西柏坡精神蕴含着优良的革命传统、深刻的人生哲理和丰富的精神营养。2002年12月6日,党的十六大闭幕后不久,胡锦涛同志和中央书记处领导同志亲赴西柏坡学习考察。胡锦涛同志发表重要讲话,号召全党同志牢记“两个务必”,首先从自身做起,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为实现十六大确定的目标和任务开拓进取,团结奋斗,特别具有现实针对性。

雷锋精神、“铁人”精神、焦裕禄精神和“两弹一星”精神。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建设热潮中,又形成和倡导了雷锋精神、“铁人”精神、焦裕禄精神和“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是以共产主义精神为核心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的精神。它表现为工作中的“螺丝钉”精神,生活中勤俭节约的“一分钱”精神等。雷锋精神不仅已融入中华民族的共同精神之中,其影响力甚至波及海外。这无疑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光荣与骄傲。“铁人”精神是以王进喜为代表的、为国争光、为民族争光的爱国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精神,尊重科学、“三老四严”精神,以及胸怀全局、为国分忧的奉献精神。“铁人”精神是中国人民图强奋进,甩掉落后帽子的精神写照,是民族振兴的精神底色。焦裕禄精神是在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身上体现出来的共产党人身上那种可歌可泣的无私奉献、全身心为人民服务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它表现为廉洁奉公、一尘不染和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工作作风。这种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具体体现。在五六十年代,面对当时严峻的国际形势,为了抵御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打破大国的核讹诈、核垄断,尽快增强国防实力,保卫和平,党中央果断决定研制“两弹一星”(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卫星)。中国科学家在物质技术基础十分薄弱的条件下,在较短的时间内成功地研制出了“两弹一星”,并形成“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

改革开放精神、航天精神和抗洪精神。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为党的精神财富增添着新的内涵。通过深入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改革,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我们的眼界开阔了,见识增长了,思想活跃了,破除了“大锅饭”、“铁饭碗”、“等、靠、要”的传统观念,树立了改革开放、创新创业精神。2003年10月15日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这是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史上一座新的里程碑。我国广大航天科技工作者和部队官兵在科技攻关中形成了“精益求精、刻苦钻研、不计名利、无私奉献”的航天精神,集中体现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敢于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进取精神。在1998年抗洪斗争和2003年抗击“非典”斗争中弘扬的“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团结互助、和衷共济,迎难而上、敢于胜利”的精神,已成为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创造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的宝贵的民族精神财富。

四、红船精神始终是不断推进党的先进性建设的精神动力

当前,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给我党带来了新的挑战和风险,国内改革开放不断向纵深发展,又使我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广泛而深刻变化。党的建设面临两大历史课题:一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二是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的核心是如何保持执政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因为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造成脱离群众的根源在于权力的腐蚀。绝对的权力意味着绝对的腐败,它不会因为你是共产党人就不腐蚀你,一些人经不住权力、金钱、美色等的考验,跌入违法犯罪的腐败泥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放松了对自己主观世界的改造,丢弃了党的精神财富,丧失了共产党人的党性。

针对这种现实危险,邓小平多次指出:“一定要宣传、恢复和发扬延安精神”。1989年,江泽民首次视察延安时题写了“延安精神永放光芒”的题词。胡锦涛担任党的总书记后也强调:“延安精神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宝贵财富,过去是、今天仍然是我们战胜困难、取得胜利的法宝。”特别是科学发展观体现出来的求实创新精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需要的团结拚博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所倡导的科学文明精神,必将进一步丰富发展我们党的精神财富。从红船精神到延安精神到新时期现代化建设所要求的创业精神,这些精神是一脉相承的,85年来穿越时空,始终激励、推动着党的发展壮大。这些定型化、成熟化、社会化了的革命精神构成了蔚为壮观的精神集群,组成了中华民族精神当代形态的时代内容,成为时代精神的主旋律,这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复兴在精神层面的伟大创造和贡献。

2.红船精神与革命精神 篇二

1“红船精神”的内涵

2005 年6 月21 日, 时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了署名《弘扬“红船精神”, 走在时代前列》的文章, 在文章中, 他指出“红船精神, 即是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 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 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其中, 首创精神是灵魂, 是动力之源。江泽民曾指出,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要想走在时代的前列, 必须永葆创新的精神。奋斗精神是支柱, 是胜利之本。中国共产党正是凭借着这种顽强不挠、奋斗不止的精神, 才带领中国人民不断冲出包围, 最终建立伟大中华人民共和国, 进而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奉献精神是本质, 是政德之基。我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只有具有牺牲奉献精神, 才能在为人民服务上, 真正做到大公无私,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也才能把为人民服务落到实处。

2 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倡导“红船精神”的现实意义

在信息迅速发展的现代社会, 在中西方各种思想不断涌入我国的现实条件下, 继承和发扬“红船精神”不仅具有必要性, 而且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红船精神”是引导大学生抵御各种中西方思想挑战的思想武器。我国处于一个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 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栋梁, 在这个关键时期, 大学生的主流思想直接影响着国家未来的发展, 而在当前, 各种中西外思想不断涌入我国, 冲击和影响着我国大学生的主流思想, 在这种情境下, 继承和弘扬“红船精神”就显得至关重要, 只有用“首创、奋斗、牺牲”的“红船精神”引导大学生思想发展, 才能应对各种复杂局势, 才能在纷繁复杂的各种情境下保持清醒的头脑, 做出正确的判断。

(2) “红船精神”是培养未来合格大学生的有力教材。大学生群体中出现了部分崇尚金钱至上、强调自我价值、“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的错误爱情观等等, 这显然与我国人才培养目标背道而驰, 在这种情境下, “红船精神”就成为教导大学生的有力教材, 我们要充分利用“红船精神”中的有利因素来教导和引导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只有这样, 才能为未来社会发展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 “红船精神”对打造美好校园文化具有重大意义。继承和弘扬“红船精神”不仅对学生个人有重要意义, 对打造高校校园文化也有重要意义。在纷繁复杂的多元文化中, 我们只有坚持“红船精神”的引导, 才能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在打造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 “红船精神”中的“首创、奋斗、奉献”精神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作为一个高校, 要想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 必须具有首创精神, 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此外, 作为高校, 还要具有奋斗精神, 高校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高校全体教职工长期的奋斗, 只有具有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 才能将校园文化建设得更加美好, 最后, 作为高校教师, 要具有无私奉献精神, 在为人师表、传道授业的过程中, 只有树立无私奉献的精神, 才能不断推进学校师德师风建设, 进而打造整个校园文化, 因此, “红船精神”对打造美好校园文化具有重大的意义。

3“红船精神”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1) 思想引领作用。“红船精神”作为党的正确的、先进的理论, 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的思想引领作用。目前的大学生们以90 后为主, 他们这一代人正处在社会变革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面对浩瀚无边的信息, 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时, 极有可能走入误区, 因此, 作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者, 极有必要用先进的“红船精神”来指引学生思想发展, 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发展和成长。

(2) 教化引导作用。“红船精神”作为一种无形的先进文化, 对大学生思想品格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会不断内化为大学生们的知识能力、品格气质, 最终促进大学生们的人格形成。对于整个民族来说, “红船精神”的这种教化引导作用, 又会集中表现在构建民族心理和塑造民族性格上, 最终表现在民族传统的形成上。

(3) 促进传承作用。大学生作为未来祖国的栋梁, 其本身兼具着继承发扬祖国先进文化的作用, “红船精神”作为党的先进文化思想, 不仅会促进大学生本身的成长发展, 而且也会通过大学生的学习和内化, 不断传承和发扬下去。

4 如何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开展“红船精神”教育

通过前文分析, “红船精神”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那么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对大学生的“红船精神”教育。

第一, 坚持“红船精神”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学习相结合。目前, 在高校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学习课程, 主要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课程, 通过对这些课程的学习, 加深、加强对“红船精神”的学习和理解, 例如,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讲授, 着重分析中国共产党的产生历史、进程和意义, 以及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突破艰难险阻, 最终取得胜利的历史, 让学生理解“首创精神”、“奋斗精神”以及“牺牲精神”, 再例如, 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讲解中, 分析我党在“红船精神”的指引和领导下, 所取得的一系列成就, 所形成的一系列先进的、正确的理论体系, 来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红船精神”的内涵, 并引导学生自觉将“红船精神”与当下实际相结合, 引导学生自觉地进行践行。

第二, 坚持“红船精神”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红船精神”作为一种先进的、正确的革命理论, 在理论传授的同时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只有这样, 才能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红船精神”的内涵, 并自觉地将“首创、奋斗、奉献”精神落于社会实践之中, 自觉地内化为自身的品质和能力。我们应当在充分发挥第一课堂主渠道作用的同时, 积极为学生搭建社会实践的平台, 积极为学生寻求社会实践的机会, 促进学生将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1) 通过“四进四信”形式开展“红船精神”教育。教育要紧密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进四信”精神, 即通过“进支部、进社团、进网络、进团课”, 组织开展有形化、经常化的工作和活动, 引导帮助广大青年学生和高校团学干部进一步牢固树立对党的科学理论的信仰、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国梦”的信念、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增进对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信赖。我们要以“四进”为手段, 将“红船精神”教育贯穿到支部中去, 贯穿到学生社团活动中去, 贯穿到网络中去, 贯穿到学生团课中去, 通过多种形式在大学生中开展“红船精神”教育, 将“红船精神”教育通过与支部活动、学生社团活动、网络宣传、团课活动相结合, 进而加强加深学生对“红船精神”的理解和认识。

(2) 通过开展红色实践教育开展“红船精神”教育。嘉兴作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 应该充分发挥该优势, 积极为学生提供进行“红船精神”教育的机会和平台, 例如, 组织学生在周末、寒暑期等假期参观南湖革命纪念馆, 带领大学生们感受党的历史, 体会党的艰辛, 瞻仰象征中国共产党诞生的革命红船, 进而领会“红船精神”的内涵及意义所在, 或者, 我们可以在南湖畔开展定向训练, 又或者, 我们每年都举行的在南湖革命纪念馆前开展的党员入党宣誓活动, 必定会在大学生们的思想深处引起共鸣, 进而自觉用“首创、奋斗、牺牲”精神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学习。

(3) 通过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红船精神”教育活动。我们要积极发挥高校团委的作用, 不断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红船精神”教育活动, 例如, 我们每年开展的“红船先锋”学生干部培训营, 通过对学生干部的“红船精神”培训, 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具有坚定思想意志、具有坚定党性毅力, 具有先进思想理论的学生干部队伍, 进而通过这支具有先进性的学生干部队伍, 来带领学生组织开展各种学生活动。此外, 我们还可以通过开展“五四诵读”、大合唱比赛、知识竞赛、红船学术讲座等活动, 来加强大学生们的“红船精神”教育。

综上所述, “红船精神”不仅对高校学生的成长成才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对整个高校的未来发展也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因此, 作为高校, 我们应该积极倡导“红船精神”教育, 通过多种形式宣传“红船精神”教育, 提供各种平台将“红船精神”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尽最大可能地让学生理解和认识“红船精神”, 并以此来引导学生自身发展。

摘要:“红船精神”对各行各业的人们的思想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在信息迅速发展的时代, 在校大学生们思想受到了不同新鲜事物的冲击和影响, 研究“红船精神”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在当今时代具有深刻意义, 以“红船精神”来引领当代大学生思想发展, 进而引导大学生们积极、健康地成长。

关键词:红船精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弘扬“红船精神”走在时代前列.光明日报, 2005-06-21.

[2]陈立力.“红船精神”与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育.思想教育研究, 2011.5.

3.“红船精神”的三大特性 篇三

关键词:红船精神;历史性;先进性;与时俱进性

中图分类号:D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9-0079-01

一、“红船精神”的历史性

“红船精神”是历史的见证。如果没有早期共产党人为救国救民对中国革命进行探索实践,就不会有“红船精神”。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早期共产党人没有提出过“红船精神”,更不能说解释“红船精神”的具体含义。“红船精神”是后人在总结革命先烈创建党的历程与探索革命道路的历史经验、英勇事迹中提炼升华而来的。

近代中国内忧外患、四分五裂、人民受尽欺辱,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从鸦片战争到俄国十月革命,历代志士仁人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终于找到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建党立业,开辟革命新道路。面对国内外凶残的敌人,早期共产党人走去书斋,走向工人群众,克服重重困难开展工人运动。在面临严酷的军事“围剿”,经济封锁以及物质条件极其艰苦的环境下,中国共产党人不畏任何艰难险阻,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死,以百折不饶的奋斗精神战胜各种困难。在任何艰苦条件下,共产党人始终坚定理想信念,为劳苦工农阶级谋利益,真正关心群众疾苦,维护和实践群众切身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革命实践中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追求,坚持实事求是,不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通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在战火中不退缩、不放弃,在危难中仍旧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原则,不畏艰险,艰苦奋斗,依旧坚定理想信念。“红船精神”是那个时代最闪亮的精神品质,也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最重要因素,“红船精神”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以“红船精神”为源头,开启中国革命新篇章;在“红船精神”的引领下,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雪洗百年耻辱,开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由“红船精神”为起点,党在领导的革命实践中,先后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革命系列精神,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红色文化。因此,“红船精神”具有夸时空的历史性。

二、“红船精神”的先进性

“红船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建党精神,也是中国系列革命精神的之源,本身就体现了其先进性的特点,中国共产党的创立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先进思想和先进分子相结合的产物。如果“红船精神”没有先进性就不能推动党的创立,更不能引领其他革命精神的产生。

“红船精神”的先进性表现在推动革命事业的发展。在革命斗争中,共产党人面对“苦”与“死”交织战乱环境中,依旧表现出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开辟革命根据地,工农红军团结一致,经历千辛万苦,驱赶帝国主义侵略者,战胜国内反动分子,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红船精神”的先进性还表现在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快速发展。进入和平年代,积极推进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继续传承“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断把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推向高潮。新时代,“红船精神”的先进性不断推动党的理论创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促使党契合时代需要,不断向前发展。同时,“红船精神”的先进性是一种伟大的力量,号召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在革命和社会主义事业建与发展中,发挥无穷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助推中国经济实力显著提升、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三、“红船精神”的与时俱进性

马克思主义理论最大的品质就是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这就意味着随着时代与进步,马克思主义得到不断的丰富与发展,表现了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特性。而早期共产党人汲取马克思主义精髓,在革命运动与实践中形成了“红船精神”,这就说明了“红船精神”的基础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因此,随着时代发展和前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得以丰富与发展,作为马克思主义精髓部分的“红船精神”,也必将随之不断发展,也就意味着“红船精神”具有鲜明的与时俱进性。事实也恰好证明了“红船精神”的与时俱进性。“红船精神”开启革命新篇章,在革命不断发展中,先后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在新中国建设时期先后形成了雷锋精神、“铁人”精神、焦裕禄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在改革开放时期又先后形成了改革开放精神、创新创业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这些精神都是源于“红船精神”,在时代发展中,得到不断的丰富,赋予时代的意义。实践证明,无论社会环境如何变化、时代如何变迁,“红船精神”以其坚定的首创精神、艰苦的奋斗精神、无私的奉献精神向,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同,赢得了世人的高度礼赞,赢得了历史的长久景仰。虽然今天我们所处的环境正在发生着深刻而快速的变化,但是“红船精神”有穿越时空的恒久生命力和激励社会的永恒魅力,我们仍坚持重点学习与践行“红船精神”。

参考文献:

[1]杨晓伟.“红船精神”研究综述[J].嘉兴学院学报,2014(2).

[2]姚炎鑫.“红船精神”形成的历史渊源和现实意义[J].浙江档案,2011(6).

[3]蓝蔚青.“红船精神”的科学内涵和时代价值[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13(1).

4.红船精神 篇四

各位瑶川之声的听众朋友大家好!今天和大家共同学习《红船精神》6月19日,浙江省委第14次党代会闭幕后的第一个工作日,新一届省委常委赴嘉兴南湖瞻仰红船,重温”红船精神”,接受革命精神教育,并召开第一次会议,研究省委常委会加强自身建设等问题,此前的浙江省第14次党代会报告明确指出,必须坚持弘扬”红船精神”,浙江精神,唱响创新和实干的最强音。

2005年6月21日,在庆祝建党84周年前夕,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光明日报发表5000多字的署名文章《弘扬”红船精神”,走在时代前列》对”红船精神”的内涵进行了概括和论述,认为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念,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也是”红船精神”的深刻内涵。

1921年中共一大最后一天,会议从上海转移到浙江嘉兴召开,在南湖一艘游船上通过了党的第一个纲领和第一个决议案,选举产生了党的中央领导机构,庄严宣告了党的诞生,完成建党的历史使命,近年随着人们对红色文化研究的重视,在研究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之后,又开始提出””红船精神””这个概念,尤其是在党的诞生地嘉兴,围绕”红船精神”的表述,曾在不同层面组织开展过几次讨论,进行了一定的概括和诠释,直到习近平同志发表上述文章,首次公开提出”红船精神”的概念,并用“一个大党诞生于一条小船”,这一极具想象力和美感的语言,阐释了”红船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和党的先进性之源。

在习近平同志提出”红船精神”之前,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是从井冈山精神开始讲起,造成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史与中国共产党历史在时间序列上的不一致,把”红船精神”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建党精神,在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史的构建上,填补了中国共产党创建到大革命之间的中国革命精神史的空白,使得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史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在时间序列上实现了一致。上述”红船精神”三个方面的内涵作为中国革命精神的基因,在随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进程而一步步展现出来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中存在着,并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5.红船精神 篇五

来源:百度百科

红船精神指的是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来源于2005年6月21日习近平在《光明日报》上刊发5000多字的署名文章《弘扬“红船精神” 走在时代前列》。《弘扬“红船精神” 走在时代前列》系统阐述“红船精神”,认为“红船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他将“红船精神”的内涵高度提炼为: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具体内容

随着人们对“红色文化”研究的重视,继研究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之后又开始提出“红船精神”这个概念。尤其是在党的诞生地浙江嘉兴,围绕“红船精神”的表述,曾在不同层面组织、展开过几次讨论,对“红船精神”的表述发表了各自的看法,进行了一定的概括和诠释。2005年6月21日,中共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光明日报》发表署名文章《弘扬“红船精神”,走在时代前列》,首次公开提出“红船精神”的概念,并对“红船精神”的内涵进行了概括和论述,认为“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也是‘红船精神’的深刻内涵”,同时提出“我们要高举‘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就必须永远铭记我们党的‘母亲船’,重温红船的历史沧桑,在继承和弘扬‘红船精神’中永葆党的先进性,进一步激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的信念和力量”。这对我们进一步研究“红船精神”和弘扬“红船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启迪意义。

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浙江嘉兴南湖的一条游船(后称“红船”)上胜利闭幕,庄严宣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从此,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就有了坚强的领导者——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在红船中诞生这一伟大革命实践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就是:中国革命的航船从这里扬帆起航,体现了“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革命从此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强大的精神支柱,体现了“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中国共产党从诞生的那天起,从来就没有自己的私利,而是以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利为根本宗旨,体现了“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

上述“红船精神”三个方面的内涵,作为中国革命精神的基因,在随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进程而一步步展现出来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中存在着,并得到了充分展现。八十多年来,“红船精神”一直激励和鼓舞着我们党站在历史的高度,走在时代的前列,带领全国人民不断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一个又一个胜利。而“红船精神”的三个基本内涵中的“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其实质是创新精神,这是使中国共产党能始终站在历史和时代发展的前列、保持其先进性的关键因素,是“红船精神”的核心内涵。

“红船精神”的核心内涵孕育了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勇于创新、富于进取精神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党的全部历史,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的光辉历史。八十多年来,我们党坚持创新和发展的生动实践,证明了党的十六大报告关于“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论断的真理性和科学性。因此,坚持和弘扬创新精神,对于当前我们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工程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伟大工程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工程需要坚持和弘扬创新精神。我们党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坚持和弘扬创新精神,与时俱进地推动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从而实现了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文化教育事业日益繁荣,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民主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顺利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取得显著成效,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明显提高,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兴旺发达。这一切皆源于我们党领导人民群众不断开拓创新的精神和巨大的创新能力。当今时代已进入二十一世纪,国际局势和国内形势都正在发生着深刻而巨大的变化,我们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

在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面前,我们要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工程,必须继续坚持和弘扬创新精神。创新精神,已成为二十一世纪的时代精神。因为,先从国际上看,当前经济全球化趋势加速发展,政治多极化不可逆转,文化多元化方兴未艾,科技革命日新月异,信息革命浪潮汹涌而来,以经济、科技、人才为主要内容的国与国之间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各种文化思潮相互激荡,整个世界处在大发展、大调整、大变革的过程中。在这一大发展、大调整、大变革的过程中的中国,如何赢得机遇、应对挑战,从而在机遇和挑战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工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坚持和弘扬创新精神。再从国内看,改革开放日益向纵深发展,各项改革都进入了深层次阶段,发展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就业方式、社会的组织形式、利益关系、分配方式等的多样化,新的社会阶层的产生使社会阶层结构和利益格局呈现新的特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我们去回答和解决。如: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政治体制改革将如何进一步推进;在人民内部矛盾呈现许多新的表现形式、其复杂性和尖锐程度都有所加大的情况下,如何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来加以缓和与解决;“三农”问题、社会失业与就业问题、贫富差距拉大问题,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完善问题,教育与医疗方面的问题,如何解决;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道德领域内如何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改善社会风气等。所有这些,都需要我们坚持和弘扬创新精神,以创新的思维和方式、方法,逐一给予回答和解决,从而使我国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工程,加快向前推进。

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伟大工程需要坚持和弘扬创新精神。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的,因此,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工程需要坚持和弘扬创新精神的同时,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也需要坚持和弘扬创新精神。从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来看,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在当前必须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全面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并落实和体现到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上来。这就要求我们要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和科学发展观对党自身发展的要求,以创新的精神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并使它们有机结合起来,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既立足于做好经常性工作,又抓紧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同时,一定要准确把握当代中国社会前进的脉搏,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使党的工作充满生机和活力,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要以提高党员干部的整体素质和能力为目标,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要以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和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为目标,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要以保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为目标,认真探索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的长效机制,加强党员队伍建设。通过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来提高党的整体执政能力。要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还必须增强党的肌体的抗病能力,即要深入开展反腐倡廉活动,以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1]

2精神内涵

一条小船,诞生一个大党,“红船精神”同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一起,伴随中国革命的光辉历程,共同构成党在前进道路上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不断夺取新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和宝贵精神财富,蕴含着极其丰富和博大精深的内涵。

革命和建设没有现成路可走,没有现成模式可循,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革命和建设都要走自己的路。开辟新路就需要有“敢为人先”的气魄和胆识,需要有勇往直前、百折不挠的勇气和毅力。在中国人探求救国救民的道路上,无数仁人志士前仆后继,但不管是农民阶级也好,资产阶级也好,都不能领导民主革命取得胜利。先进的中国人逐渐觉悟到必须另外探索救国救民的新道路。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使中国产生了民族解放的新希望。中国的先进分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逐步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了。以此为起点,开辟了一条前所未有的革命道路,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理想信念是思想和行动的“总开关”、“总闸门”,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柱,也是一个政党、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定的信念。坚定的理想、执着的信念是早期共产主义先进分子战胜一切困难的力量源泉。在共产主义的传播过程中,反动势力视之为洪水猛兽。在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过程中,又遭到敌人暗探的袭扰。但先进的中国人坚持理想信念,顺利完成了党的创建任务。之后,党在长期艰苦卓绝的奋斗中,历经曲折而不畏艰险,屡受考验而不变初衷,靠着坚定的理想信念和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由小到大,由弱变强。

为了完成“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这两大历史任务,中国共产党从诞生那天起,就没有自己的私利,而是以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利为根本宗旨。经过28年的浴血奋斗,建立了新中国,人民过上了当家作主的日子。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共产党人始终牢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己任,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因此中国共产党也成为在全国掌握政权并长期执政的执政党,带领全国人民走上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征途中。

3当代价值

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一些人口袋满了,脑袋却空了,新功利主义、新实用主义思潮甚嚣尘上,部分人丧失了理想信念,拜倒在金钱面前。一部分党员干部忘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利用手中的权利谋取私利,严重损害了党的形象,疏远了党群关系。少数人甚至置党纪国法于不顾,铤而走险,走上犯罪的道路。红船精神没有过时。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精神。在全面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红船精神仍然是中国共产党引领中国人民迈向小康、实现现代化的强大动力。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人,关键在党。要集中和凝聚全体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必须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解决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红船精神为加强党的建设提供了历史经验。我党在建党之初就非常重视对党员的思想教育,以此来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党的一大召开之时,大会“决定要特别注意组织工人,以共产主义精神教育他们”。大会通过的纲领还规定,申请入党的人,不得具有非共产主义的思想倾向。继承和弘扬红船精神,用红船精神教育党员,才能更有效地解决党所面临的历史课题,始终保持党的两个先锋队的性质,使党始终保持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使党永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本色,使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精神总是在解决重大时代课题和突出社会矛盾中产生和形成的,伟大精神的时代价值、生命力和战斗力,又总是体现和实现在与时代任务的紧密联系和和对有效社会课题的积极作用上。五四运动之后,各种思想流派纷繁杂陈,中国的先进分子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审时度势,大胆接受并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道路。今天,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样需要弘扬红船精神,不断解放思想,敢闯新路,不断探索和解决社会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正确应对和妥善处理影响和谐社会建设的各种复杂问题和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在创新中找出路,在创新中求发展。这是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时代提出的必然要求。

中国共产党一开始就旗帜鲜明地以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观点来观察和分析中国的问题,并深入到工人中去做群众工作,所以尽管人数很少,却立刻使一切腐朽势力深感恐慌,视之为洪水猛兽。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不得不处于非法的秘密状态,长期遭到反动军警的严密搜捕和血腥镇压。但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理想信念,矢志不渝。现在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同样是在一个极为复杂的内外环境中进行的。从国内来看,我国已经进入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发展阶段。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各种新的社会矛盾更趋复杂。从国际来说,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在意识形态方面的较量长期存在,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从未放松。这就需要我们对所从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有坚定的信念和信心,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只有这样,才能在复杂的形势下永远保持清醒的头脑,正确地判断事物发展的大趋势,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6.“红船精神”党课讲稿 篇六

“红船精神”党课讲稿

2005年6月21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光明日报发表文章《弘扬“红船精神”走在时代前列》,首次提出并阐释了“红船精神”,阐述了中国共产党的源头精神。2017年10月31日,党的十九大闭幕仅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带领新一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专程前往上海和浙江嘉兴,瞻仰中共一大会址和嘉兴红船,回顾建党历史,重温入党誓词,宣示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的坚定政治信念。

红船劈波行,精神聚人心。“红船精神”所昭示的是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今天我在此讲解题为“不忘初心勇立潮头红船再出发”的党课,旨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重温“红船精神”,坚定理想信念,进一步推动党的十九大精神学习宣传贯彻,为实现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首先,我带领大家一起了解一下“红船精神”的内涵。

先讲一讲红船的由来。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因遭法租界巡捕的袭扰,从上海转移到嘉兴南湖的一条游船上继续举行。就是在这条游船上,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诞生了。中国革命的航船,从这里扬帆起航。建国后,南湖引起了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的关注。1959年国庆节,这条仿制的纪念船正式对外展出。当地群众则亲切地称之为“红船”。久而久之,“红船”就成了这条纪念船的代名词。之后,“红船”就一直停泊在南湖烟雨楼前湖心岛东南岸边的水面上,向人们展示着当年中国共产党诞生的生动历史场景。

下面再讲一下“红船精神”的深刻内涵。2005年6月21日,习近平在《光明日报》上发表署名文章《弘扬“红船精神”走在时代前列》,首次公开提出并系统阐述了“红船精神”的历史地位、深刻内涵和时代意义。十九大闭幕仅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专程从北京前往上海和浙江嘉兴,瞻仰一大会址、南湖红船。这一行动、体现了我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展现了我党对“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一初心和使命的坚持坚守。习总书记再提“红船精神”,也是进一步强调十九大报告中所要求的“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打铁必须自身硬,要改造客观世界,首先要改造主观世界,把主观世界改造好了,把内在精神世界的秩序建构起来了,才有利于改造外部世界。

归纳起来,“红船精神”的深刻内涵主要有三点:

一是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

揭示了中国共产党人勇立潮头的磅礴精神力量。从南湖红船上寻找光明的摆渡人,到烽火硝烟中挺立脊梁的主心骨,再到驾驭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领航员,在这条前后相续的道路上,我们党初心如磐,以划时代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点燃照亮中国的燎原之火,拉开赶超世界的改革大幕,开启走向复兴的伟大征程。“筚路蓝缕,以启山林”,98年前只有几十人的中国共产党,如今已经发展成为拥有9000多万党员的世界第一大党。拿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闯劲,拿出只争朝夕、敢于担当的拼劲,才能在十九大擘画的新征程上夺取更大胜利。

二是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

揭示了中国共产党人奋发前行的坚毅精神支柱。脚步不歇,前行不止,98年来,我们党从奋斗起步,更靠奋斗发展,成就了一项又一项伟业。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刻印在战争年代的烽火硝烟、建设年代的广阔天地、改革年代的风起云涌,让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当我们以五年来历史性的变革与成就,把中国的发展带到了新的方位,更需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向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奋勇前进。

三是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

揭示了中国共产党人一心为民的崇高道德信念。一大旧址中,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誓,“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誓词激荡信仰,有着“一颗为党为人民矢志奋斗的心”的共产党人,矗立起民族的精神丰碑。从焦裕禄、孔繁森、郑培民,到李保国、廖俊波、黄大年,我们的事业是靠千千万万党员的忠诚奉献而不断铸就的。进入新时代,肩负新使命,正需以奉献精神召唤亿万人民接续奋斗,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红船精神”的内涵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的建党精神,反映的是我们党内在的文化标签,反映的是我们党内最核心的一种价值要求。正因为这样,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于2005年6月21日《光明日报》的“弘扬“红船精神”走在时代前列”这篇文章中,用两句话对“红船精神”的历史地位做了一个明确而又深刻的概括:“红船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红船精神”是党的先进性之源。中国革命精神,既包括民主革命时期,也包括社会主义革命,当然也包括我们今天改革发展,在这个时代浪潮中所产生的种种精神就是中国的革命精神。但这种革命精神的源头就在共产党的创建所蕴含的这种红色基因,今天我们称之为“红船精神”。我们今天共产党开展先进性建设,我们需要用我们精神的源动力,它的源动力是什么?就是早期共产党人给我们今天的共产党人所提供的这种精神风范,这种风范我们称之为“红船精神”。这两句话具有内在的相同性,但中国革命精神之源是从历史的内在逻辑来阐述的,而党的先进性之源更多的是站在我们这个时代的角度。

下面讲第二部分,“红船精神”对我党的重要意义。

(一)“红船精神”是思想武器。

这个思想武器对我们来说,最主要的是在于要正确地认识和坚持发展马克思主义。党的创建是马克思主义的产物,我们党不断的发展靠的是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以及我们党对待理论的正确态度——与时俱进。我们党的各个历史阶段,有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今天的共产党人来说,“红船精神”给我们的一个现实启示就是要有一个科学的理论指引,没了理论就没有方向,没了理论我们就没有一个思想的武器,没有理论我们的前行就失去了最根本的指引。所以“红船精神”给我们的很大的现实价值意义,就是我们要有科学的理论指引。

(二)“红船精神”是精神支柱。

“红船精神”给我们的现实价值意义还在于它的精神支撑。这个精神支撑更主要的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怎样来坚定理想,怎么来坚定信念。我们说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也是早期共产党人包括共产党在各个革命建设时期不断前行的最根本的精神动力。所以对今天的共产党人来说,弘扬“红船精神”,坚定理想信念,确立我们的精神支柱,显得尤为重要。

(三)“红船精神”是道德力量。

对每一个共产党人来说,“红船精神”对我们的价值意义就是我们说的道德力量。共产党之所以能赢得群众,一方面靠的是我们有利于群众发展、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政策;另一方面,靠的是共产党道德的感召力,正是由于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的道德风范感染了群众,感召了群众。我们必须牢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谆谆教诲,始终不渝地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政德,真正干出有利于党和人民事业的政绩。

最后讲一下如何弘扬“红船精神”谱写新时代的新篇章。

首先要不忘初心,坚定信念。“红船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是党的先进性之源,具有超越时空的恒久价值和旺盛生命力。党的十九大,吹响了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嘹亮号角。下一步,我们要按照十九大报告的要求,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党的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教育引导机关党员牢记党的宗旨,挺起共产党人的精神脊梁,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

其次要赓(gēng)续精神汲取动力。当好学懂弄通、深学笃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排头兵。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与现阶段重点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大力弘扬“红船精神”,凝聚共识、凝聚智慧、凝聚力量,为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作出新贡献。在新征程上,结合新时代特点大力弘扬“红船精神”等宝贵精神财富,我们党员干部充满信心与力量,奋力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

再次要砥砺前行,善作善成。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不断把党和人民事业推向前进。服务群众无止境。基层党组织要得人心,得民心。党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这是我们基层党组织工作的标杆,也是我们今后开展工作要遵循的准则。今后,我们将继续努力,着力营造一个服务全面、环境优美、秩序优良、人际关系融洽的和谐新社会,使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再上新台阶。要不断完善工作理念和方式方法,不断提高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牢记自己的使命和职责,千方百计解决好群众关心的身边事。

最后要忠诚核心,紧跟领袖。坚定不移维护习近平总书记核心地位,是我们从胜利走向胜利最根本的保证。“万山磅礴必有主峰,龙衮(gǔn)九章但挚一领”。确立和维护全党核心,关乎旗帜道路方向,关乎党运国脉军魂。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党的核心地位也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我们必须把忠诚核心、拥戴核心、维护核心作为最大的政治,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自觉地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定自觉地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当好坚定不移维护习近平总书记核心地位的排头兵。

中国共产党近百年的奋斗史告诉我们,无论过去还是未来,“红船精神”都永不过时,红色基因都会代代传承、生生不息,它仍将是中国共产党引领中国人民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动力。历经苦难,百折不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敢为人先,与时俱进,在考验与检阅中一路升华,在机遇和挑战中奋勇前行。“红船精神”永葆党的生机和活力,使党永远走在时代的前列。随着今天中国步入世界舞台,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初心的红船必将驶向更广阔的世界,铸就更加辉煌的伟业。

谢谢大家!“红船精神”党课讲稿

1921年夏,在上海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因遭到法租界巡捕袭扰,被迫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一条小船上继续进行,在这里完成了大会议程,宣告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这条小船因而获得了一个永载中国革命史册的名字———红船,而中国共产党建党伟业所蕴含的伟大革命精神,因此被称之为红船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上海党的一大会址、嘉兴南湖红船是我们党梦想起航的地方。我们党从这里诞生,从这里出征,从这里走向全国执政。这里是我们党的根脉。”总书记的讲话揭示了上海党的一大会址、嘉兴南湖红船在党的历史上的重要地位。这里有中国共产党人从胜利走向胜利的精神动力,有不忘初心的使命担当。

纵观党史,“红船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各个历史时期形成的精神品格、优良作风的优秀开端,是共产党人需要传承和弘扬的“红色基因”。由“红船精神”开始,中国共产党人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西柏坡精神、大庆精神、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以及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等富有时代特征、民族特色的革命文化精神,成为中国文化自信的优质基因。

“红船精神”见证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历史。传承“红船精神”,重温共产党人烽火岁月里的革命斗争精神、自强不息精神,不仅成为新时期社会主义中国文化凝心聚力的精神纽带,也是应对各种挑战的有力武器,成为能够激发共产党人内在价值自省的精神源泉。

2005年6月,习近平同志首次概括了红船精神的深刻内涵和历史地位,指出:“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也是红船精神的深刻内涵。”

一、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

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是红船精神的核心,是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动力。在中国共产党创始人的建党实践和革命活动中,从播撒中国革命的思想火种,到奠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组织;从制定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到开创中国革命的新局面,无不彰显了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

近代中国社会从1840年鸦片战争后,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救亡图存成为中国的时代课题。为了救亡图存,早期的先进分子想了各种办法,但无论是君主立宪所主导的社会变革,还是民主革命所主导的资产阶级革命,事实上都没能成功。俄国的十月革命,让处在彷徨中的近代中国先进分子看到了新的希望,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

以李大钊、陈独秀、陈望道等为代表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怀着救国救民的远大志向,奋力播撒中国革命的思想火种,成为中国革命发展的思想先锋。他们创办进步刊物,宣传新思想和十月革命;翻译出版《共产党宣言》,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成立学术团体,学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

1915年9月,《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一年后,更名为《新青年》。以《新青年》的出版为标志兴起的新文化运动,使20世纪初的中国开始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思想革命。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逐步发展为以传播马克思主义为中心的思想运动。然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由于北洋军阀仇视新生的苏俄工农政权,把科学社会主义诬蔑为“过激主义”,把布尔什维克攻击为“过激党”。因此,面对北洋军阀的封锁,《新青年》《湘江评论》《少年中国》《每周评论》等报纸杂志纷纷发表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加速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李大钊热情地歌颂和宣传俄国十月革命,运用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以敏锐独到的眼光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和《新纪元》4篇光辉的文献,揭开了我国马克思主义宣传的第一页。他在文中指出,十月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上之革命”,俄国布尔什维克党的主义就是革命的社会主义。对于十月革命的伟大意义,他指出:“俄罗斯之革命,非独俄罗斯人心变动之显兆,实二十世纪全世界人类普遍心理变动之显兆”,这一胜利“是世界革命的新纪元,是人类觉醒的新纪元”“是二十世纪革命的先声。”他满怀信心地说:“由今以后,到处所见的,都是布尔什维克主义战胜的旗,到处所闻的,都是布尔什维克主义凯歌声”“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1919年5月,李大钊在《新青年》第六卷第五期“马克思主义专号”上发表了全面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的专著《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文章对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都有所阐明,并指出这三个部分“都有不可分割的关系,而阶级竞争说恰如一条金线,把这三大原理从根本上联络起来。”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进入比较系统的传播阶段。这期间,李大钊还在《新潮》《少年中国》《国民月刊》《新生活》《晨报》等刊物上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共产党宣言》是第一部较为完整而系统地阐述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伟大著作,它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五四运动前后,虽然在中国有不少人介绍过《共产党宣言》,但一直没有完整的中文译本。1920年春,陈望道接受了翻译《共产党宣言》的任务。为了完成这一重任,陈望道回到了家乡,夜以继日地开展艰苦的翻译工作,他时时刻刻聚精会神斟词酌句,一丝不苟,这期间就留下了“吃墨汁”的感人佳话:一天,陈望道的母亲送来粽子给儿子当点心充饥,外加一碟红糖。过了一阵,母亲来取碗筷,惊奇地发现儿子满嘴乌黑,红糖却原封未动。老人家爱怜又带几分生气,问道:“吃完啦,这糖甜不甜呀?”陈望道仍浑然不觉,头也不抬说:“甜,真甜。”经过艰苦的努力,陈望道翻译完成了《共产党宣言》。1920年8月,《共产党宣言》的第一个中文全译本,以“上海社会主义研究社”的名义出版。

中国革命迫切需要马克思主义这一思想武器,而为使马克思主义真正成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更需要大力开展学习、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1920年3月,李大钊在北京发起了中国最早的一个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把经过五四运动锻炼的优秀青年组织起来,进一步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学说。在他的教育和影响下,很多青年接受了马克思主义,走上了坚决的革命道路,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更大范围的传播。

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不仅表现在中国先进分子播散中国革命的思想火种上,更体现在他们积极创建党团组织,开创中国工人阶级先锋组织的实践中。

中国共产党的最早组织是在中国工人阶级最密集的中心城市上海首先建立的。1920年6月,陈独秀同李汉俊、俞秀松、施存统等人开会商议,决定成立党组织,还起草了党的纲领。党纲草案共有十条,其中包括运用劳工专政、生产合作等手段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关于党的名称问题,陈独秀征求李大钊的意见。李大钊主张定名为“共产党”,陈独秀表示同意。8月,共产党早期组织在上海法租界老渔阳里2号《新青年》编辑部成立。11月,共产党早期组织拟定了《中国共产党宣言》,指出“共产主义者的目的是要按照共产主义者的理想,创造一个新的社会”。为此,要通过革命的阶级斗争,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1920年10月,李大钊等在新文化运动的发祥地北京成立共产党早期组织,当时称“共产党小组”,同年年底决定成立共产党北京支部,李大钊为书记。它曾帮助天津、唐山、太原、济南等地的共产主义者开展工作,对北方党团组织地建立起过促进作用。在上海及北京党组织的联络和推动下,1920年秋至1921年春,董必武、陈潭秋、包惠僧等在武汉,毛泽东、何叔衡等在长沙,王尽美、邓恩铭等在济南,谭平山、谭植棠等在广州,也成立了党的早期组织。成立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地方,多是受新文化运动和五四爱国运动的影响较深,产业工人较为集中,已经出现了一批相信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的中心城市。在日本、法国也有由留学生和华侨中先进分子组成的共产党早期组织。

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以后,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展开论战、在工人中进行宣传和组织工作、成立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等活动,有力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传播及其同中国工人运动的进一步结合,一批工人阶级的先进分子在这个过程中成长起来。

二、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

在中国共产党创建的过程中,中国先进分子从激进民主主义者逐步成长为共产主义者。他们在自己建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后,又通过成立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研究组织,深入工农民众中宣传马克思主义,进而把坚定的信仰传递到社会基层,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中国革命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营造了浓厚的理论氛围,培育了一大批革命人才;在上海召开的中国共产党成立大会因遭到租界巡捕袭扰而遇到挫折时,他们并没有退缩,而是坚定地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在红船上完成了大会的最后议程,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奋斗历程中,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用生命和鲜血谱写出一曲曲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壮丽乐章。

在艰辛的探索中坚定理想。十月革命后,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在不屈不挠的探索中找到了马克思主义,从而树立了共产主义的坚定理想。在近代中国西学东渐的文化转型大背景下,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以毛泽东、恽代英等为代表的先进分子,拼命搜寻,学习那些具有进步色彩和改造现实的思想学说,搜寻着当时社会上能够看到的各种进步书刊:中国儒家典籍等传统文化、西方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空想社会主义及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等方面的书籍。毛泽东最早读的是私塾,“没有进过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校”,学的是儒家典籍。这种学习的内容,他说,“对我也有好处,因为我识字便是从这里学来的。”同时,他也阅读《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小说,并从中发现了问题,这些小说“颂扬的全都是武将,人民的统治者,而这些人是不必种田的,因为土地为他们所有和控制”。进入新学校后,毛泽东开始接触到《盛世危言》和西方的《原富》等书籍,接受了西方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十月革命之前,无政府主义、空想社会主义思潮在近代中国一度泛滥。1918年在北大图书馆工作的那段时间里,毛泽东后来在自述中说,尽管“我对政治的兴趣继续增长”,但“我的思想还是混乱的”,这时“我读了一些关于无政府主义的小册子,很受影响”,“在那个时候,我赞同许多无政府主义的主张”。五四运动后,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毛泽东最终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他说“我第二次到北京期间,读了许多关于俄国所发生的事情的文章。我热切地搜寻当时所能找到的极少数的共产主义文献的中文本。有三本书特别深刻地铭记在我的心中,使我树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我接受马克思主义,认为它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我就一直没有动摇过。”“到了1920年夏天,我已经在理论上和在某种程度的行动上,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而且从此我也自认为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

理想、追求不仅使我们党内凝聚,同时也是对社会的改造。离开了理想信念,共产党就缺乏内在的凝聚力,离开了理想信念就没有办法去改造社会的广大群众,我们党就没有力量,就没有基础。理想、信念是我们党与生俱来的政党品质,这个品质对广大共产党员来说,就是要具有奋斗精神,要百折不挠。早期共产党创建的过程以及创建之后我们的这段社会历史的实践,充分反映出,理想、奋斗、追求对中国共产党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三、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的那天起,就以解放全人类、实现共产主义为己任,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立党为公、忠诚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也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任何一个政党的显著标志。

近代以来,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中国社会各种政治力量先后尝试过诸多救国救民的方案,做过诸多努力,但都失败了。这时,中国迫切需要朝气蓬勃的新生力量,期待着先进阶级和先进政党的出现,充当中国革命的领导者,领导人民完成救国救民的历史重任。1921年3月,李大钊在《团体的训练与革新的事业》一文中,公开表达了希望在中国建立一个代表人民利益的无产阶级政党的强烈愿望:“我们现在还要急急组织一个团体。这个团体不是政客组织的政党,也不是中产阶级的民主党,乃是平民的劳动家的政党。”

应运而生的中国共产党就是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党的一大通过的纲领就明确规定:确定党的名称是中国共产党;党的性质是无产阶级政党,要“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的政权,消灭资本家私有制,由劳动阶级重建国家,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直到阶级斗争结束,即直到消灭社会的阶级区分”“废除资本私有制,没收一切生产资料归社会所有”。这些规定表明了中国共产党要消灭剥削制度、实现共产主义的政治立场和奋斗目标,鲜明地表明了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性质的政党,划清了中国共产党同其他政党的界限。

1922年6月,中共中央在发表的《中国共产党对于时局的主张》中明确宣告:“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军,为无产阶级奋斗,和为无产阶级革命的党。”

同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宣言”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无产阶级政党,它的目的是要组织无产阶级,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建立劳农专政的统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的社会。”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无产阶级政党,并把为人民谋利益作为自己的唯一宗旨,因此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就坚定地走向社会最底层,发动和依靠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劳动民众,并把团结和依靠工农群众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事业不断前进的力量源泉。

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中国共产党的神圣使命。20世纪20年代,面对风雨如晦的黑暗中国和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不顾个人安危和得失,自觉肩负起救国救民的重任,立志改造中国与世界,组建了中国共产党。经过艰苦奋斗,1949年,终于赢得了新中国的建立和人民解放,使得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在这一过程中,无数共产党人,以国家和人民利益为重,以实际行动证明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根本宗旨和大公无私的中国共产党人的优秀品格。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概括的,红船精神包括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

其中,首创精神是核心,是动力之源。首创精神就是创新精神,创新是党的事业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之源。而理论创新是一切创新的先导,理论创新要着眼于探讨和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把回答新问题作为理论创新的着力点。紧密联系实际,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造新经验,通过创造性的思维,不断摸索和总结经济社会发展的本质和规律。只有坚持用时代发展要求审视自己、以改革精神创新发展理念,中国共产党才能时刻保持蓬勃生机和无限的创造活力,走在时代前列。

奋斗精神是支柱,是胜利之本。奋斗精神首先来源于坚定的理想信念,拥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才能意志坚强,品节刚毅,无所畏惧,无论遭受多少挫折都不动摇、不退缩、不屈服,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只有弘扬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认定目标、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才能带领全国人民共创美好未来。

奉献精神是本质,是德政之基。奉献精神的关键在于党的一切决策和措施都从人民群众利益出发,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只有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我们党才能保持根本性质、恪守根本宗旨、牢记根本使命,才能巩固长期执政的地位。

伟大的党培育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滋养伟大的党。无数中国共产党人用生命和鲜血铸就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正是这些伟大的革命精神,使我们党由小变大,从弱到强,推动中国革命在艰难中奋进、在曲折中前行,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胜利。

一条红船见证中国共产党“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创建历程,引领了中国革命道路的前进方向,拉开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成为中国共产党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光辉起点。

在红船精神指引下,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建设、改革道路,创造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辉煌的成绩,在世界上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征程中,让我们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红船精神”党课讲稿

红船精神”昭示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之源。我们要结合时代特点大力弘扬“红船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弘扬和践行“红船精神”贯穿于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实践中,以“永远在路上”的执着把全面从严治党引向深入,确保我们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

1.发挥首创精神,以自我革命的政治勇气,开启全面从严治党

新的伟大征程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始终站在社会历史发展的潮头,逢山开路、遇水架桥,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由一个领导人民为夺取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政权幵长期执政的党。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就在于一以贯之的首创精神。不论时代环境如何变化,我们党从不因循守旧,敢于突破前人,不时俱进,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永葆党的生机和活力。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完成伟大事业必须靠党的领导,党一定要有新气象新作为。这个新气象新作为首先是全面从严治党要开创新局面。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坚定决心、顽强意志、空前力度管党治党,把全面从严治党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开启了全面从严治党新的历史征程,为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提供了坚强政治保证。实践证明,正是靠着敢为天下先的进取精神,我们党创造性地提出了全面从严治党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举措、新要求,增强了全面从严治党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实效性,让我们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淬炼得更加坚强有力,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更加巩固。

勇于自我革命,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也是我们党最大的优势。全面从严治党是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它不是简单的自我修复,而是从里到外的深刻改造、深度重塑,是在革故鼎新、守正出新中不断实现自身跨越。我们必须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紧紧抓住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始终保持旺盛的革命斗志和坚韧的战略定力,发挥首创精神,勇于自我革命,积极探索出一条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实现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有效途径,着力解决好党内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真正做到管党有方、治党有力、建党有效,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各项举措落地见效,使党永葆先锋队的政治本色。

2.持续奋斗精神,以共产党人的奋斗姿态,推动全面从严治党

向纵深发展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胜利之本。回顾建党97年的光辉历程,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定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以压倒一切敌人、战胜一切困难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断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一个又一个胜利。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就在于永不懈怠的奋斗精神。奋斗不仅仅是行动,更是一种状态。奋斗精神已经融入共产党人的精神气质,内化为理想信念的火种、红色传统的基因一代代传承下去,成为党永远走在时代前列,永远做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主心骨的“成功密码”。

管党治党,必须严字当头,把严的要求贯彻全过程,做到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牢记“两个务必”的政治嘱托,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持思想从严、管党从严、执纪从严、治吏从严、作风从严、反腐从严,层层落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主体责任,坚决改变管党治党宽松软状况,正本清源,拨正船头,确保全党始终沿着正确航向前进。经过不懈奋斗和努力,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不断增强,对党、对国家、对民族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

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我们要清醒认识党面临的“四大考验”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四种危险”的尖锐性和严峻性,重整行装再出发,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忧患意识,持续奋斗精神,以“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意志品质和“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斗争气魄,坚定不移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要旗帜鲜明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持思想建党、纪律强党、制度治党同向发力,紧紧聚焦全面从严治党的重点任务,以党章为根本遵循,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加强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发挥巡视利剑作用,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反对腐败,努力夺取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更大战略性成果。

3.弘扬奉献精神,以人民至上的公仆情怀,确保全面从严治党正确政治方向

弘扬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中国共产党一路走来,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引领承载着中国人民伟大梦想的航船破浪前进。肩负为人民谋利益的神圣职责和崇高使命,中国共产党人以自己的身体力行,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不断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成就了一个大国大党的风范担当。

党的作风就是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执政党如果不注重作风建设,听任不正之风侵蚀党的肌体,就有失去民心、并失政权的危险。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扣民心这个最大的政治,站稳人民立场,贯彻群众路线,作出“打铁必须自身硬”的庄严承诺,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决心勇气,坚定不移转变作风,坚定不移反对腐败,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切实做到踏石留印、抓铁有痕,党风政风显著好转,得到人民群众衷心拥护,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积聚了强大正能量。

7.红船精神与革命精神 篇七

大别山红色革命传统是鄂豫皖人民群众对自己故土家园深厚感情的一种集中体现, 它包含了大别山地区人民对自己家乡、传统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和荣誉感。每个个体生活在现实社会实践中, 都要考虑在实践生活中的生存、发展问题, 而要生存、发展就要获取维持生存、提供发展的物质资源, 同时还要谋求能够慰藉精神的心灵家园, 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故土家园。古人云,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没有国, 家就失去了根基;没有家, 就没有个人。我国自古以来就倡导家国一体, 故土家园不仅是满足个体物质需求的大本营, 也是个体精神思想的发源地。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 为了民族的解放事业, 大别山的儿女立志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 把封建、落后的旧中国改造成光明、幸福的新中国[1]。

一是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大别山的山水资源滋养哺育着生活在这一区域的儿女后代, “禾苗离土即死, 国家无土难存”。而中国的锦绣山河不仅引人入胜、美不胜收, 而且秀美壮丽的自然风光也是国家主权、财富、民族发展和进步的物质载体。有着爱国情怀的中华儿女, 都把“保家卫国”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和义不容辞的责任[2]。

二是爱自己的骨肉同胞。革命者也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 革命者对骨肉同胞的爱, 反映的是其对整个民族的爱。大别山的革命者将民族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 他们认为民族利益是整体的利益、长远的利益, 是高于民族内部的、局部的、暂时的利益的。鄂豫陕苏区创建人吴焕先, 河南省新县人, 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之后接受党的派遣, 回到家乡组建贫下中农的革命协会, 后来又发展了农民武装组织。为了发展、壮大大别山地区的革命组织和革命工作, 他有6个家人被国民党地方反动民团残忍杀害。潘忠汝是黄麻起义领导人。他立志革命、不怕牺牲流血, 在其自勉诗中写道:“尧天舜日事经过, 世态崎岖要整磨。不肯昏庸同草木, 愿输血汗改山河。”1927年12月5日遭敌围攻, 率部由黄安激战突围, 先后6次杀进城门, 7次护送战士们冲出突围。战斗中大腿被击中, 血流不止仍坚持战斗在前线, 激战中他的后背、腰腹相继中弹, 肠子流出体外仍不退缩, 英勇地向敌人继续射击。最终因伤势过重, 不幸牺牲, 当时仅仅只有21岁。共产党人对骨肉同胞的爱表现为对人民群众的爱, 对战友的爱, 是一种内涵丰富的“大爱”。[3]大别山的革命先烈们爱自己的骨肉同胞, 对人民群众、对故土家园、对祖国都有深厚的感情, 他们始终将党和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 始终和人民群众紧紧地团结战斗在一起。

三是爱自己的祖国。中华儿女每个个体的发展、进步都是同祖国和民族的发展、进步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爱自己的国家不是抽象的, 而是具体的, 爱自己的国家就要关心祖国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和发展, 把国家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 为了祖国的独立和富强、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发展和幸福不惜抛头颅、洒热血, 无私奉献和牺牲。大别山的英雄吴焕先是包括高校教师在内的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学习的楷模。他的父亲、大哥、二哥、五弟、大嫂和小侄一家6人被丧失人性的反动地主豪绅残酷杀害。但吴焕先的革命热情和顽强斗志并没有在此严酷的打击之下而丧失和动摇, 他舍掉了自己的小家、心心念念为大家, 勇敢地领导大别山的人民开展革命斗争, 组建了大别山地区第一支农民革命武装队伍。1927年他率领部分有志之士和革命群众在黄麻地区和光山南部开展武装斗争, 为开辟以柴山保为中心的鄂豫边苏区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1931年11月, 他奉中共中央的委派, 带领革命队伍开启长征之途, 一路奋勇杀敌, 粉碎了优势敌人的围追堵截, 为粉碎国民党军队2次重兵“围剿”, 开创鄂豫陕革命根据地, 在发展、壮大红25军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做出了重大贡献。1935年8月21日, 吴焕先同志在甘肃泾川县王村镇四坡村和羊圈洼战斗中不幸牺牲, 为了革命事业牺牲时仅仅28岁。[4]

二、大别山红色革命传统的时代价值

第一, 大别山红色革命传统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精神源泉。在谋求民族解放、国家富强的道路上, 100多万大别山的儿女前赴后继, 英勇献身, 但革命火种从没有熄灭, 反而越烧越旺, 大别山的儿女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 成为中华民族革命史上的一道奇观。毋庸置疑的是, 深深融入大别山儿女思想意识之中的红色革命传统, 是激励大别山儿女不怕牺牲、前仆后继的伟大精神财富。新时期新阶段, 在新的社会政治经济环境中, 要复兴中华民族, 建设伟大的祖国, 必须集中各个民族的才智和力量。而英勇的大别山儿女为了祖国的繁荣发展和民族的伟大复兴, 以自己的热血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大别山的红色传统成为激励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精神源泉。

第二, 大别山红色革命传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源泉。近代以来, 祖国遭受多次外国列强的欺凌和侵略, 被迫接受多个外国列强的奴役压榨, 在一段时间内内忧外患严重, 阻碍了国家各方面的建设和发展, 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得不到保障, 山河破碎、民不聊生, 陷入国破家亡的危险境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大别山的爱国志士和革命群众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武器, 发愤图强, 努力探索和寻求民族复兴的道路, 100多万的大别山儿女经过28年坚持不懈的斗争, 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为新中国的建立, 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建立了卓越的功勋。新世纪新情况, 各国之间的综合国力竞争一直非常激烈。中华民族要想屹立于国际舞台, 处于不败之地, 就要继续并弘扬大别山红色革命传统, 激发人民群众爱我中华、建我中华、强我中华的爱国热情, “人心齐, 泰山移”, 全国各族儿女只要万众一心, 奋发图强, 艰苦奋斗, 众志成城, 肯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三、高校教师的担当认识误区及其表现

目前, 高校教师对担当存在认识误区, 尤其是一些80后、90后的年青教师, 他们对党的革命历史不清楚、对党的指导思想及党规党纪认识不深刻, 在工作和生活中缺乏党性原则, 没有很好地领会并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 继承和弘扬党的红色革命传统的思想意识有待加强, 在工作、生活和学习中表现为理想信念不坚定、不明确, 价值观扭曲, 人生观和世界观存在问题, 缺乏对生活和社会的关心和参与, 没有生活激情和工作热情, 自我管控能力较差, 心理承受能力和抗挫折能力有待提高。高校教师群体中还有部分教师认为, 自己是专业课教师就可以不参与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认为那是辅导员的工作;自己是普通教师, 只要教好课就行了, 不参与学生管理工作, 认为那是辅导员和系部领导的工作;在教学中, 对学业成绩比较好的同学放松要求, 对学生违反课堂纪律, 部分学生上课说话、晚来早退等现象采取包庇的态度;把担当分内外之别, 认为是自己工作职责之内的事情就做, 完成本职工作就万事大吉, 工作中不思进取, 认为是他人的事情就不关心、不参与、不配合、不支持, 置身事外;把做成才叫担当, 不敢尝试, 不敢实践, 不愿探索、争取, 安于现状, 缺乏创新探索的精神, 与现在国家提倡的创新改革背道而驰。凡此种种, 对担当认识上的误区直接导致高校教师在工作中出现推诿、扯皮、逃避等问题。新时期, 党中央对广大党员干部提出了新要求, 要求大家积极主动地承担责任、履行义务,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届领导集体率先垂范, 敢作敢当, 为广大党员干部树立了榜样。高校教师应纠正对担当的认识误区, 与时俱进, 培养坚忍执着、胸怀大局、勇挑重担的精神, 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素质, 争取成为符合新时代新要求的高素质的教育工作者。

四、继承和弘扬大别山红色革命传统, 培养高校教师的担当精神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领域的实践中, 高校教师应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行动指南, 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同时, 注意吸收和借鉴中国革命发展历程中的一切优秀成果, 其中就包括地处鄂豫皖交界的大别山红色革命传统。只有认真学习, 深刻体会, 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和工作进行深入反思, 才能切实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水平, 培养自己的担当精神, 为培养素质优良的大学生作出应有的贡献。

一是培养高校教师追求真理的精神。坚信中国革命和民族解放一定能够克服困难, 取得最终的胜利, 而广大的有志之士前赴后继、矢志不渝地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到底, 是大别山红色革命传统的一个重要精神。战斗在大别山的无数的革命先烈, 为了解放全中国, 为了全中国的贫苦百姓过上有饭吃、有衣穿的好日子, 英勇奋斗, 毫不犹豫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今天, 面对改革开放进程中国际敌对势力对我们进行的“西化”和“分化”图谋, 面对着建设并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种种困难, 面对着中国梦的伟大复兴的征途, 高校教师应该继承并弘扬大别山革命志士为了共产主义而英勇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 主动培养自己的担当素质, 为我国教育事业的繁荣发展奋斗终生!

二是培养高校教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关心人民群众的疾苦、爱护人民群众、一切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这是中国革命传统的核心内容和精神内涵。这也是大别山红色革命传统的重要内容和精神内涵, 大别山的革命先烈们为了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不惜抛头颅、洒热血, 献出自己甚至家人的宝贵生命。大别山红色革命传统体现了党始终是与广大劳苦大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时刻都在维护着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在革命战争时期, 大别山的革命志士们, 忠于人民、忠于党、忠于祖国, 把生命、财产等都毫不犹豫的奉献给了解救劳苦大众的革命事业, 红田惨案令人热泪盈眶, 吴焕先、李先念、徐向前、许世友等无数的革命者用热血和青春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凯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在过去的革命和建设历程中, 曾经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5]。在今后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复兴进程中, 我们应该更加努力地发扬这种精神。高校教师学习大别山红色革命传统, 就是要深入学习体现在大别山革命先烈和英雄模范人物身上的那种为人民解放事业、为人民利益献身的高尚道德品质, 培养自己的担当素质, 以学生为本, 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保驾护航。

三是培养高校教师坚忍不拔、顽强拼搏的精神。英勇顽强、坚忍不拔、锲而不舍、不死就要干革命的奋斗精神, 是大别山红色革命传统的一个重要内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事业, 从一开始就是在极其残酷的斗争环境中进行的。大别山的革命志士和人民群众, 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和屠刀, 毫不动摇, 前赴后继, 涌现出了被敌人钉在墙上仍痛骂敌人的农民赤卫队队长程儒香, 就义时年仅16岁被誉为“大别山刘胡兰”的肖国清等英雄人物, 他们为了革命事业献出了自己宝贵的年轻生命。大别山红色根据地的建立, 说明革命斗争环境愈是险恶和残酷, 也就愈能使人们锻炼和形成英勇顽强的革命精神。在跨越世纪的征途上, 面对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困难、挑战, 高校教师要勇于担当, 继承并弘扬大别山红色革命传统, 发扬顽强拼搏、坚忍不拔干事业的精神。

四是培养高校教师忠于职守、爱岗敬业的精神。对工作和事业的极端负责精神, 也是大别山红色革命传统的一个重要内容。在长期的革命征程中, 既有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 也有许许多多的日常工作, 按照革命事业的分工, 每个革命工作者都要在一定的工作岗位上, 从事自己的工作。例如, 在大革命时期, 湖北省黄安县 (今红安县) 的共产党员方进贤、梅光荣等人利用亲友之间人情来往的风俗, 在鄂豫边区想方设法地开展革命工作, 发展革命力量。曹学楷是黄麻起义领导人, 鄂豫边红军和苏区创建人。他在家乡建立中共基层组织和农民协会, 领导农民义勇军和自卫军, 展开与土豪劣绅的斗争。河南商城上楼房 (今属安徽金寨) 人周维炯, 1926年底受党组织派遣, 设法进入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 在校内开展革命活动。第二年夏季, 他又接受委派返回家乡, 以教书工作掩护自己的真实身份, 积极地组织开展农民运动。1928年, 周维炯设法打入了丁家埠武装反动民团, 开展秘密的地下革命活动。他借助民团军事教练的身份, 拉近和下层士兵的关系, 积极做下层士兵的思想工作, 成效显著, 在民团中成立了党支部。这些事实充分说明了, 一个革命者, 不仅要不怕牺牲, 在革命斗争中表现的英勇顽强, 而且在自己的日常工作中, 还要认真做好细致琐碎的工作[6]。为了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大发展、大跨越, 培养高素质的革命事业接班人, 高校教师必须大力弘扬大别山红色革命传统中这种对事业极端负责的精神。

五、结语

大别山的红色革命传统是中国共产党人、一切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形成并一代代传承下来的优良传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尤其是道德建设中, 继承和弘扬大别山红色革命传统,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深入学习大别山红色革命传统, 能够帮助高校教师加强和巩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 培养高校教师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有利于批判和抵制社会上流行的个人主义、个人本位和形形色色的利己主义思想对高校教师队伍的腐蚀和引诱, 提高高校教师的思想境界和道德修养水平, 净化高校教师队伍, 提升高校教师整体素质。

摘要:大别山红色革命传统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精神源泉, 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源泉。新时期, 党中央对广大党员干部提出了新要求, 要求大家积极主动地承担责任、履行义务。高校教师应纠正对担当的认识误区, 注意吸收和借鉴中国革命发展历程中形成的大别山红色革命传统。只有认真学习, 深刻体会, 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和工作进行深入反思, 才能切实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水平, 培养坚忍执着、胸怀大局、勇挑重担的精神, 成为素质优良的教育工作者。

关键词:大别山,红色革命传统,高校,教师素质,担当精神

参考文献

[1]郭亚丁.论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从“红船精神”到“西柏坡精神”的历史思考[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 2011, (4) :99-105.

[2]邱小云.论中共民主革命时期的革命精神史[J].江西社会科学, 2013, (3) :120-123.

[3]李江源.论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J].理论导报, 2006, (1) :11-15.

[4]杨少华.论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力量源泉[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14, (6) :88-93.

[5]李君如.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精神是怎样铸就的?[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16, (4) :22-26.

8.烈士的革命精神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篇八

海陆丰革命根据地是全国十三块红色革命根据地之一,海陆丰的革命史是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史的有机组成部分。特别是彭湃领导的海丰农民运动对当时正在蓬勃开展的全国农民运动,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为后来全国大规模的农民运动播下了革命的种子,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他烧田契,分田给佃农;他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苏维埃政权;他开创了中国人民农民革命运动的先河。毛泽东主席曾称赞彭湃为“农民运动大王”,作出高度的评价。

彭湃烈士的革命精神,集中表现在:为国为民,敢为人先,无私奉献,敢于担当,英勇不屈,敢于牺牲,前仆后继,敢于拼搏。这就是彭湃烈士革命精神的灵魂。彭湃烈士的革命精神,不仅是推翻“三座大山”压迫,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共和国的宝贵精神财富,而在今天,要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实现伟大的中华民族的复兴,仍然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海陆丰的广大干部、群众说得好,彭湃是海陆丰人民的,是中国共产党的,也是全国人民的。我们要打赢脱贫攻坚战,要振兴老区、发展老区,奔向小康,“一定要把革命老区的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我们要呼唤新时代的“彭湃”,需要涌现出千千万万个“彭湃”。

我们要永远纪念他,缅怀他。彭湃烈士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

上一篇:整理档案的请示下一篇:6学会和同学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