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站建设项目建议书(通用8篇)
1.文化站建设项目建议书 篇一
黄河石林国家地质公园 文化建设项目建议书
二〇一五年十二月十八日
黄河石林国家地质公园 文化建设项目建议书
黄河石林国家地质公园集地质遗迹、地貌景观、自然风景及历史人文等多种自然资源,在黄河北上,曲流河湾处与两岸石林、沙漠、戈壁、绿洲及现代化农庄交相辉映,和谐共生,行成令人震撼、叹为观止的“中华奇观”。因其罕见的地貌与独有的自然组合,使这里独具原始、雄壮、奇特、惊险、奔放、幽静等视觉与感觉魅力,成为集遗产保护、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科考探险、娱乐猎奇、摄影采风、影视拍摄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现代最佳旅游胜地,极具开发建设价值。同时因其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珍贵遗产,当代人必须加强保护意识,用先进的科学设施,保护自然遗迹,造福千秋万代。
旅游是拉动交通、餐饮、住宿、商贸等产业经济增长,助推区域经济繁荣的支柱产业,发展文化旅游是现代旅游业主要的运营理念,也是未来旅游业同行业竞争的主要趋势,体现于运营管理者的文化建设和景区及周边历史、人文文化项目的发掘与整理。
**省、**市高度重视黄河石林国际地质公园的开发建设。自1990年发现石林地貌,历经10年科学考察评估,2000年正式开发建设以来,**市多方筹资、多种方式合作,一方面对景区基础设施建设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高标准、规范化建设;一方面成立景泰黄河石林管理委员会(黄河石林开发总公司)对黄河石林景区进行管理并运 营,开发多种旅游项目,为日益增长的游客提供服务。
截止2013年底,黄河石林景区累计完成基础设施建设近3亿元,架构起“一轴三片一带”和六个功能区(南山广场服务区、南湾服务区、龙湾古村休闲区、盘龙洞景区、饮马大峡谷景区和夹滩娱乐区)组成的国家AAAA级全景布局,基本形成了以观光车、电瓶车、畜力车、羊皮筏子为主的交通观光体系,以农家乐为主的餐饮住宿体系、以篝火晚会为主的参与娱乐体系,以黄河奇石、“三红”(红富士苹果、红枣、红花椒)为主的旅游商品体系。
景区管委会暨开发总公司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景泰县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以**省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和“一带一路”**经济带建设赋予的机遇,积极宣传,多种形式推介“黄河石林”,使黄河石林这一国家地质公园逐渐闻名遐迩,吸引国内外游客纷至沓来,饱览由多种资源组合的“中华奇观”,体验“黄河石林”文化魅力,享受“黄河石林”式服务。截止2013年底,公园已累计接待游客88.4万人次,创造旅游收入达1.8亿元,不仅使黄河石林成为**市旅游业龙头产业,提高了新农村人文素质和经济收入,而且带动了景泰县交通、餐饮、住宿、商贸等产业良性增长,为助推**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
黄河石林位于“一带一路”**经济带重要节点,兰白经济圈核心,地理位置优越,历史文化深厚,在方圆50平方公里的景区内,黄河文化、地质遗迹文化、历史文化、道文化与佛教文化等相互融合,造就了“黄河石林”人特有的精神,丰富了“黄河石林”文化品牌的内 涵,极具磁场效应,内在开发潜力巨大。这是吸引世行、玛雅公司、长城影视公司等商业组织斥资开发建设的前提。必将助力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更趋于标准化、规范化、先进化、国际化,为打造AAAAA国家景区和世界级景区提供了可靠的“硬实力”。
黄河石林是**市、**省的城市名片,游客慕名而来不光是看风景,还要体验“黄河石林”的综合素质。如果游客乘兴而来败兴而归,则说明这里的综合素质没有达到标准,必将影响“黄河石林”的声誉和效益。
“黄河石林”的综合素质体现于景区视觉形象的标准规范凸显,管理者的经营理念、运营机制,及每个“黄河石林”人的服务水平、精神面貌、行为标准等。
提高“黄河石林”人整体素质,彰显饱满、淳朴、热忱的“黄河石林”精神,以优质服务水平保证游客乘兴而来满意而归并有口皆碑,是黄河石林开发建设,打造AAAAA级国家景区,实现至2018年突破接待游客300万人次宏伟目标的“软实力”。
“软实力”与基础设施建设“硬实力”同样重要,如“黄河石林”的左膀右臂,应并驾齐驱,齐抓共管,及早实施,方能使黄河石林以崭新的面貌,立于**市旅游业龙头之首,保持游客量稳定增长态势,以良好的效益保证基础设施投入得以回收,为**市经济社会繁荣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鉴于黄河石林运营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及传统的运营管理模式滞后于高规格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利于景区运营管理,难以适应越来越 多的国内外游客的精神文明需求与舒适旅游满意度,我们建议景区管委会暨黄河石林开发总公司在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着手规划实施“黄河石林国家地质公园文化建设暨文化项目开发”。
一是导入现代化“CIS”识别系统管理理念,从员工精神理念、行为标准、景区视觉形象三方面全方位打造“黄河石林”文化品牌,确保与基础设施建设配套。
二是贯彻**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历史文化遗存,这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坚实基础,是最具竞争力的软实力。”“努力挖掘和开发,使其不但成为一条新的文化交流带,更成为一条经济快速发展带”的精神,围绕黄河石林文化进行多渠道、多层次发掘与研究,鼓励社会人士参与开发文化项目,丰富旅游文化项目内涵与外延,讴歌黄河石林精神,传播正能量,彰扬“黄河石林”文化品牌,为实现AAAAA级国家景区与世界级景区奠定基础。
附件:《黄河石林国家地质公园文化建设规划暨文化项目开发意向(大纲)》
二〇一五年十二月十八日
黄河石林国家地质公园 文化建设规划暨文化项目开发意向
(大纲)
综述
1产业建设与管理 1.1概念
1.2产业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
1.3产业基础设施建设与文化建设的关系 2.产业文化建设概念与内容 2.1文化建设的概念 2.2文化建设的内容
3黄河石林国家地质公园实施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3.1凸显黄河石林国家地质公园品牌形象 3.2彰显黄河石林精神 3.3亮化黄河石林人形象 3.4确保公园运营管理纲举目张 3.5增强公园营销力度和收益率 3.6助推**市社会经济发展
4黄河石林国家地质公园实施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4.1国家“一带一路”决策赋予的机遇与挑战 4.1.1适应“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之“民心相通”要求 4.1.2适应**省黄金段之“通”“亮”“活”“强”要求 4.1.3黄河石林国家地质公园面对的机遇与挑战要求 4.2地质独特,丝路奇观,资源共享要求 4.2.1黄河石林的独特性 4.2.2黄河石林地貌奇观价值 4.2.3黄河石林的保护要求
4.2.4自然遗产,面向世界,资源共享
4.3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待于发掘、呈现、传承要求 4.3.1开发、利用历史文化资源的意义 4.3.2目前和今后可持续开发利用的文化资源 4.3.2.1地质文化
4.3.2.2黄河文化(羊皮筏、水车、黄河小曲、黄河战鼓)4.3.2.3历史文化
4.3.2.4龙文化(黄河龙王府、蟠龙洞、龙仙居、老龙湾、龙王庙、金龙降雨、崇拜龙、制龙形物、贴龙形画、耍龙舞)
4.3.2.5道教文化 4.3.2.6佛教文化 4.3.2.7民俗文化 4.3.2.8神话与传说 4.3.2.9红色文化 4.3.2.10特色产品文化 4.3.2.11伊斯兰教文化(接引寺)4.3.2.12欧洲文化(永泰小学哥特式建筑)4.3.2.13西夏文化 4.3.2.14蒙古文化 4.3.2.15丝路文化
4.3.2.16古代少数民族文化(羌、戎、月氏、匈奴、鞑靼)4.4**社会经济暨旅游发展战略要求
4.5黄河石林管委会暨开发总公司自身发展要求 4.5.1发展目标 4.5.2目前状况 4.6现代化企业管理要求
4.7黄河石林国家地质公园游客增长率要求 4.7.1公园游客规划预测 4.7.2公园实际游客量状况 4.7.3公园未来游客增长率预测 4.8国家级、世界级大型节事规模要求 4.8.1公司大型节事营销活动状况 4.8.2公司自办大型节事营销活动预测 4.8.3适应大型节事营销活动需求 5实施文化建设的形式 5.1 CIS形象识别系统概念 5.2三项子系统之间的关系 5.3 公园文化建设导入CIS形象识别系统的意义 5.3.1制定一部“黄河石林”内部的“宪法” 5.3.2确立“黄河石林”在市场中的定位和特征 5.3.3创造“黄河石林”文化 5.3.4保证信息传播的一致性 5.3.5提高景区旅游产品的竞争力 5.3.6塑造“黄河石林”品牌形象 6实施文化建设方案 6.1形成实施文化建设决策 6.2制定实施文化建设发展规划 6.3建立文化建设管理与实施队伍 6.4启动实施文化建设 6.5制定实施文化建设协调制度 6.6 确保实施文化建设投资需求 6.7确定文化建设实施进度 6.8启动文化建设实施方案
6.9审定文化建设三项子系统实施成果 6.10总结汇报文化建设实施成果 6.11组织培训 6.12宣传推广 6.13视觉形象应用 6.14建立长效机制 7文化建设三项子系统实施计划 7.1“MI”理念识别系统建设
7.1.1实施“MI”理念识别系统建设的目的 7.1.2实施“MI”理念识别系统管理内容 7.1.3实施“MI”理念识别系统管理 7.1.4形成“MI”理念识别系统管理实施成果 7.2“BI”行为识别系统建设
7.2.1实施“BI”行为识别系统建设的目的 7.2.2实施“BI”行为识别系统管理内容 7.2.3实施“BI”理念系统管理
7.2.4形成“BI”行为识别系统管理实施成果 7.3“VI”视觉识别系统建设
7.3.1实施“VI”视觉识别系统设计的目的 7.3.2公司VI视觉形象构想
7.3.3 公司VI视觉形象主体设计板块
7.3.4公司VI视觉形象识别系统设计的思路和定位 7.3.5公司VI形象识别系统项目明细 7.3.6实施“VI”视觉识别系统
8黄河石林国家地质公园文化项目开发意向
8.1承编《黄河石林国家地质公园文化建设实施与发展规划》 8.2承接黄河石林国家地质公园“CIS”系统设计、制作。8.3组合黄河石林各种文化,以龙湾村历史为背景,撰写两部小 说,一为历史题材,二为现代乡村题材。8.4组织黄河石林地质研讨会并集结出版论文集。8.5组织省内画家深入景区写生,集结出版美术作品集。8.6组织“黄河石林”杯书法作品大赛,征集作品,集结出版 8.7征集“黄河石林”摄影作品,集结出版。8.8征集“黄河石林”诗歌散文作品,集结出版 8.9调查中泉乡一带、龙湾村村民黄河小曲,集结出版 8.10发掘、调查民间传说,撰写一部神话小说。8.11撰写景点解说词。
2.文化站建设项目建议书 篇二
1.1 农村文化活动设施简陋
资金的缺失是农村文化建设的“瓶颈”。近年来, 由于乡镇企业的改制, 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和农村税费的改革, 使得私营企业主和农民渐渐富裕起来, 而乡、村财政逐渐削弱, 可用财力的减少就淡化了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 致使农村文化活动场所少而狭小, 而且条件简陋, 设施老化, 器材陈旧。如:有的村虽有图书室, 但图书大部分是前几年在保持共产党先进性教育活动中, 机关党员开展送图书下乡活动时赠送的, 村自己购买的新书很少, 而且农用科技书多数已过时, 不适应现代农业科技种田的需求, 已无法为农民及时提供科技、文化精神食粮。有的村虽有文化活动场地和器材, 也都是因陋就简。前几年的小康村建设中利用路旁空地, 装上篮球架, 单、双杠, 用水泥垒成的乒乓球台等就是体育健身活动场地;原来的“打麦场”就是扭秧歌、唱歌、跳舞、敲锣打鼓文化娱乐的场所;村大队部就是农民群众读书看报的图书阅览室。
1.2 农村文化活动内容乏味
近年来, 有些乡镇重视农村文化活动, 积极组织农民搞文化娱乐活动, 也有的是农民自发地组织起来, 搞本地特色的文化活动, 农村文化娱乐活动形式逐渐多样化, 内容也日益丰富。如:有的乡利用农闲和中国传统节日组织举办民间艺术花会、灯会、农民运动会、农民文艺汇演等活动;有的村民自发地组建秧歌队、鼓乐队、高跷队等传统文化娱乐队伍。但是从总体上看, 大部分乡镇、村的文化娱乐活动是少的, 特别是文化部门组织的较高质量的文化娱乐活动非常少, 并且形式单一, 内容单调, 不能吸引广大农民群众参与, 致使不少农民业余时间除了看电视, 就是打扑克, 搓麻将, 甚至有的农村文化活动贫乏, 加之积极、健康、正面的教育引导不够, 因而使得封建迷信活动蔓延, 黄、赌等丑恶现象也沉渣泛起。事实表明, 农村文化建设的滞后, 已经对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和严重的危害。
1.3 农村文化队伍有待加强
高素质的农村文化专干和文化人才是做好农村文化工作的基本保证。而有的乡镇设有文化站, 但没有专职干部, 让其他干部代管;有的乡镇, 虽有文化站, 也配齐文化专干, 但是专干不专职, 不专业。乡镇按阶段性中心工作安排文化专干工作任务去包村包片。如:计划生育、植树造林、农业普查、夏种秋收等, 导致专干没有精力去组织、指导农村文化活动。农村“两委班子”中基本没有文化专干, 其中懂文化艺术专业的人较少, 对文化艺术不感兴趣, 又没有能力指导, 所以对村文化建设和活动漠不关心, 不重视, 不组织, 随之任之, 又因农村文化专业人才匮乏, 对农民的文化活动缺乏有力组织, 艺术指导, 示范带动, 所以有些活动只能是松散的, 随意性大, 水平较低, 内容乏味, 自娱自乐, 自生自灭。
2 措施
为了贯彻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 落实科学发展观, 弘扬先进文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为此建议:
2.1 提高认识, 强化措施, 大力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各级领导要认真学习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 充分认识到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密切干群关系,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效益全面进步, 实现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 是以人为本、改善民生、促进和谐的具体体现, 也是各级政府履行职能, 保障农民文化权益的基本要求。所以各级政府必须明确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职能和地位。首先, 要把农村文化建设列入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 纳入经济的社会发展规划, 纳入干部晋升考核指标, 确保农村文化建设各项目标任务的实现。其次是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进一步加强送文化下乡的同时, 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创新, 把政府引导和市场体制结合起来。要完善和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充分利用市场机制, 引导和培育农村文化市场, 提高群众的参与度, 使农村文化建设形成内生的和可持续的基础和动力机制。
2.2 加大投入, 整合资源, 大力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
一要建立农村文化建设多元化投入的保障机制, 加大投入力度。首先是以政府投入为主。一是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 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 不断提高用于乡镇和农村文化建设的比例, 并努力保证其以不低于当地财政收入增长的速度逐步增加;二是由各级政府共同承担, 配套解决;制定落实文化投入政策, 积极扶持农村文化建设。其次是拓宽融资渠道。要逐步建立国家、集体、个人相结合的农村文化建设的多元化投入体系。通过政策引导, 鼓励民营企业家等社会力量捐助农村文化设施建设, 以及农村文化实体和文化活动。二要在现有的基础上, 通过“完善一批, 兴建一批, 整合资源, 利用一批”等方式推进农村文化活动设施建设。各乡镇要科学规划, 合理布局, 多方筹资, 把现有的图书室、阅览室、文化娱乐活动室 (场) 进行设施配套;鼓励社会力量利用民间资本兴建一批功能齐全的活动场所;另外可以利用合校并点或企业改制后闲置的校舍和厂房进行装修配套, 作为活动场地等, 通过一系列办法要逐步达到每村都要有图书室、农民书屋、文化大院以及娱乐活动、体育、休闲、健身等场地, 并配齐设备, 完善功能, 保证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2.3 加强组织, 帮扶指导, 大力拓宽农村文化活动形式
充分利用农村文化建设载体, 促进农民文化生活质量的提高。一是加大城市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扶持力度, 深入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要送戏、送电影、送书下乡, 要让农民不出村就能看戏、文艺节目、电影, 能学到科学种田、增收致富的技术。二是要重视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乡土文化, 为当地农民提供雅俗共赏的文化娱乐活动。三是积极帮助组建和扶持民办文艺团体, 发展农民业余演出队, 自编自演, 自娱自乐, 过把演员瘾, 陶冶情操, 挖掘当地文化遗产, 帮助指导他们编排演出农民喜闻乐见的节目。总之, 利用多种形式搞文化娱乐活动把农民从酒桌、牌桌以及封建迷信、黄、赌等场所吸引到图书馆、篮球场, 及文体娱乐健身活动场所, 让农民享受健康快乐的文化生活, 业余生活丰富多彩, 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邻里关系、干群关系更加和谐。
2.4 多措并举, 大力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
首先是着力培养农村文化人才, 要充分利用市群艺馆、县 (市、区) 文化馆作为培训农村文化人才的主阵地, 按专业分期分批为农村培训骨干文化人才;其次是通过择优招聘, 不拘一格选用人才。要不求所有, 但求所用, 将思想素质好、专业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农村青年, 特别是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和民间传统特长文艺人才吸收充实到乡镇文化队伍中来。三是选拔一批文化层次高, 热爱并能胜任农村文化工作的专业人才充实到乡镇文化站的专干队伍中。各村要以“两委换届”为契机选任文化能人充实到村班子中, 组织指导村民开展文化活动。
2.5 分工合作, 齐抓共管, 大力加强农村文化市场的管理
3.新农村文化建设现状分析及建议 篇三
关键词:新农村;文化建设;文化站
一、新农村文化建设现状
在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弘扬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农村文化建设确实存在诸多严峻的现实问题。具体表现在:
(一)阵地丧失,设施荒废,硬件不姓“文”
目前,农村文化站绝大多数一无象样的办公场所,二无能够提供健康休闲娱乐的活动场所及配套设施,文化站“一块牌子、一张桌子、一枚章子”的现象很普遍。活动器材陈旧落后,根本无法应付开展活动之需。图书室基本上是破旧危房,仅有的一些书籍也是陈旧霉烂,由于多年未进新书,根本无人问津,图书室自然也就变成藏书库了。由于一方面政府多年对文化的投入严重缺乏,另一方面我们现有的文化设施也在不断地消失、挪作他用,造成了恶性循环。
(二)队伍不稳定,职能错位,软件不姓“文”。
文化员队伍缺乏年轻的力量,大部分文化站干部年龄都偏大、观念老化,在专业业务上跟不上时代的要求,后继乏人的现象日益显现,再则由于文化机制不顺,文化员队伍在育人机制、管理机制存上在很大问题,文化站与文化主管部门脱钩、文化干部不姓“文”,在乡镇几乎100%兼职,开展本职文化工作没有主动性,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乡镇其他日常行政事务中,每年除组织全县指定必须参加的文化活动外,很少开展文化业务工作,有的连基本的农村文物保护、农村文化市场引导与管理、民间艺术的挖掘与整理等工作职能都搁置一旁,视为他活。
二、农村文化建设滞后的成因
(一)认识不清,心口不一致
目前乡镇文化站人、财、物、事四权下放到乡镇管理,部分乡镇却没有把乡镇文化站作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对待,一些乡镇领导由于思想认识不一,对文化站撒手不管了,认为文化站不出经济效益,是个包袱,认为文化工作是软指标,不抓文化工作不影响单位排名进位、个人晋升,文化工作抓与不抓无所谓。在一些乡镇领导看来,需要投入而不能带来经济效益的文化事业建设是可以先放一放或挂在嘴边说说而已的。
(二)体制不顺,主管不到位
首先是用人机制制约农村文化队伍建设。现在的情况是,一方面文化站缺编严重,另一方面需要的专业人才又进不来。文化站四权下放到乡镇管理后,一是乡镇不管或者不知道怎样管;二是县级文化部门对文化站管理力不从心,有的文化站专干换了县文化部门根本不知道。文化专干地位低待遇差,是“弱势群体”。文化专干很寒心,许多都不愿意再干文化工作。其次,由于管理体制问题,部分文化专干不善于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专业特长,没有把创新作为自己力量的源泉,还是停留在向政府“等、靠、要”的观念上。经费困难加上一时得不到领导的支持,就不敢也不愿开展工作。造血功能不能强化,自我生存发展能力弱。再次,长期以来财政对文化的“欠帐”太多。改革开放以来,90%以上的乡镇没有新建文化设施,原有的文化设施有的破烂不堪,有的挪作他用。以文养文,走产业化道路条件还不成熟,也很不现实。在这种情况下,乡镇文化站普遍得了“贫血症”,急需输血。
三、振兴农村文化的建议
(一)加强农村文化站建设
1、深化认识
营造农村文化工作的基本环境。群众文化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和繁荣群众文化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必然要求,县、镇乡政府部门要加大对群众文化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力度,站在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重视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经常对群众文化工作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帮助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和困难,各乡镇应将文化工作纳入双文明建设目标管理范畴,改变那种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要花钱宁可不要的现象,使农村文化走出“无事干、无人管、无所作为”的误区。
2、强化改革,建立农村文化良好的运行机制
文化主管部门应把握好进人关、用人关、培训关,应将一批业务精,敬业精神强,有较强工作能力的文化专干纳入国家公务员范畴,使之在生活和福利待遇上与其他干部一视同仁,建设良好的运行机制、激励、机制、投入机制,把发展先进文化与改造落后文化统一,与提高群众文化素质统一、与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统一。同时,可发挥文化广播、电视、体育等相关部门职能互补的优势,组成综合的乡镇群众文化娱乐机构,增加其实力和发展后劲。
3、增加投入,建设农村文化工作的基本阵地
阵地是舞台,是文化站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在乡镇机构改革中,各乡镇党委、政府应该保证和改善文化站的基本办公条件,必须将现有的文化市场、阵地和设备划归文化站统一管理和使用,其他单位和个人不得借调和挪作他用,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乡镇财政应逐年增加对群众文化工作的投入,应将文化活动经费列入财政预算,逐步巩固和添置文化娱乐设施和设备。
4、提高素质,优化农村文化工作的基本队伍
在我县乡镇文化专干队伍中,年龄偏大,整体素质偏低。各级文化业务部门要加强对文化专干的教育和培训,通过举办培训班等形式,努力提高他们的政治和业务素质,使他们成为群众文化管理上的能手,群众文化活动辅导上的行家,使之成为乡镇政府领导下的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的新生儿;再次,文化站应转变观念,凭借自身所拥有的人才、地域、文化经济政策等优势,积极开发文化产业,达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弥补文化经费不足,壮大自身实力。
(二)开展农村“种文化”活动
为把农村文化做好做活,真正让文化在农村“生根发芽”,我们应转变思路,变“送文化”为“种文化”,即把农民从文化的看客变成主角,通过培养大批乡土文化人才,引导农村群众自编自演、自娱自乐,让他们唱主角,激发广大农村自身的文化活力。这种由“送文化”到“种文化”的转变,会把“文化下乡”变成“扎根在乡”,农民素养不断提高,和谐的文明新风扑面而来。具体做法:
1、完善文化设施,为农村文化搭建舞台
为满足群众日趋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政府可在农村普及有线电视网、电化教育系统,可要求每个村兴建一个文化舞台,通过政府资助、共建单位对口帮扶等形式,加大村级文化设施建设。并要求有条件的村建设文体活动室,添置健身器材、棋牌等文体设施,开展经常性文化活动,使广大农民共享公共文化服务。
2、建设新农村书屋,用知识滋养农民的心灵
在新农村建设中,坚持文化先行,把办好“农家书屋”作为一项重要举措,在书屋中配置社科类、农业科技类、医药卫生类等各方面书籍。每到农闲时节,农民们就三三两两到书屋借阅,真正使书屋成为学科技、闯市场、快致富的“加油站”,让新鲜多彩的先进文化进村入户,以文化的“软实力”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
3、培育文化队伍,构筑农村文化阵地
要对农村文艺演出队、文化特色户进行调查摸底,对道情、舞龙、龙舟等地方传统民俗文化进行挖掘开发,并建立档案,给予重点扶持和培植,不断构筑农村文化阵地。同时建立镇文化站、村文艺队“二位一体”培训网络,镇文化站不定期组织文艺教师为村里的文艺队伍进行培训,使散发乡土气息的农村文化重新焕发活力。鼓励乡镇通过举办广场音乐夜、文艺汇演等文体活动,激发农民参与农村文化建设的热情,既可锻炼培养群众文艺骨干,又能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胡丰顺,杨少波.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农村文化的变迁与重构[J].江西社会科学,2012年11期.
4.学校文化建设建议书 篇四
一、校园物质文化建设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精神文化是目的,物质文化是实现目的的途径和载体,是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必要前提;物质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的支撑。校园物质文化,属于校园文化的硬件,是看得见摸的着的东西。校园物质文化的每一个实体,以及各实体之间结构的关系,无不反映了某种教育价值观。
二、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它主要包括校园历史传统和被全体师生员工认同的共同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观念等意识形态,是一个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校园精神文化又被称为“学校精神”,并具体体现在校风、教风、学风、班风和学校人际关系上。
三、学校制度文化建设
校园制度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包括学校的传统、仪式和规章制度,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建立起完整的规章制度、规范了师生的行为,才有可能建立起良好的校风,才能保证校园各方面工作和活动的开展与落实。
5.文化站建设项目建议书 篇五
项目建议书
一、总论
(一)项目名称:三国蜀汉文化国际休闲度假区开发建设项目
(二)项目单位概况:罗江县白马关镇位于川西盆地边缘,南距中国西部重装基地德阳15公里,北距中国西部科技城绵阳27公里,是四川“成-德-绵”高新技术产业带、四川旅游“九环线”上的旅游重镇。境内旅游资源丰富,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庞统祠,有以金牛古道、换马沟、落凤坡、诸葛亮点将台、八卦古战场为重点的三国遗址,有飞来古佛-万佛寺。
(三)项目拟建地点:罗江县白马关镇
(四)项目建设内容与规模:
按照罗江县委、县政府提出的“以旅游开发为突破口,一二三产业互动,城乡经济共融”的经济发展思路,分步实施区域开发,着力把罗江打造成现代都市人除工作以外的休闲娱乐“第三空间”,打造成面向2000万人口,2000亿GDP的“成-德-绵”地区的休息室、后花园、休闲消费地。目前,罗江县人民政府已与中原国信开发公司签订了投资20亿元人民币的“锦绣天府”工程开发协议,以庞统祠为中心,建设AAAA级风景区,实施13.8平方公里整体开发。围绕“锦绣天府”核心工程,罗江县在白马关镇区域内规划建设两条休闲旅游经济带,一是108线白马关段休闲旅游经济带,该带
全长7公里,开发面积104公顷(1560亩),涉及广济、松林、凤鸣、二酉、七里桥5个行政村,15个村民小组,1998人,该经济带建成后将与罗江县城融为一体。二是广济桥到万佛寺沿线观光农业休闲经济带,全长6公里,开发面积110公顷(1650亩),涉及广济、新村、天台3个村、11个组、1187人。
白马关休闲旅游经济带,利用原生态地貌和植被,自然布置建筑,以亲和自然造园等手法,结合川西民居风格,依山傍水、随坡就势、仿古建筑,集休闲、娱乐、美食、山地运动、住宿、观光农业为一体,融入三国文化和佛教文化,形成人文自然交融,山川田园同存的娱乐休闲场所。
白马关休闲旅游带建设,采用政府指导、企业(业主)投资的方式自主经营,政府按程序和相关政策提供土地,负责水、电、气供应及项目审订,并做好协调配套服务工作。
休闲旅游经济带建成后,每年可接待游客50万人次,年增加旅游收入5000万元以上,当地综合经济实力将会明显增强。
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条件
该项目系综合性旅游开发项目,可吸纳高、中、低档旅游消费群体。高档旅游消费主要针对企业家、富豪、白领阶层进行高尔夫运动、马术运动、山野运动俱乐部、度假别墅区开发;中、低档旅游消费主要针对到四川、白马关的一次性游客,城市中产阶级、学生团体、成-德-绵地区周末消费群体,喜好生态观光、民俗体验、运动休闲、佛教信仰等消费群体。同时可吸引国内外对三国文化感兴趣的特殊群
体、喜欢温泉养生保健的消费群体和喜欢运动、探险的地质探险爱好者。通过对白马关实行整体开发建设,有效整合现有资源,打造知名品牌。预计年接待游客可达200-300万人次。
三、建设规模与产品方案
项目开发区域面积达13.5平方公里,项目规划为一条中央水系,二组生态带,三个功能分区,四大基地,八个核心项目。
一条水系:以人民渠调水暗线、凤雏湖、景观水塔、景观水系、水泊等组成。
二条农业带:东部生态林果带、西部生态高效农业带。
三个功能分区:北部观光旅游区、中央休闲度假区、南部宗教文化区。
四个项目基地:体验基地、会议基地、运动基地、旅游-农副产品生产研发基地。
八个核心项目:白马关、地质公园、古战场、俱乐部、庄园、会议中心、精舍、会馆。
四、开发方案
白马关镇旅游资源丰富,有三国文化遗址——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庞统祠、张飞点将台、落凤坡、三国古战场等;有自然人文景观——凤雏湖、芙蓉溪、桃花溪等;有佛教圣地——大霍山万佛寺、宝峰寺;有保健养生资源——温泉,热矿水出口温度达45℃以上,日出水量为500M3。拟引进资金,进行整体开发,把白马关打造成以传统历史文化为背景,融进现代旅游要素,结合农业和农村发展,结合小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发展综合性区域性旅游产业,形成以三
国文化旅游、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和都市度假休闲旅游、养生保健为主要内容的旅游项目(产品)集群。
五、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总投资约30亿元。其中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0亿元,旅游 项目建设投资20亿元。
六、效益分析
旅游收入可达6亿元/年以上,利润3亿元/年。预计5-7年可 收回投资。
七、前期工作
1.已完成白马关三国蜀汉文化国际休闲度假区的总体规划和控 制性详规。
2.各景点的水、电、交通、通讯基础设施完善。
3.温泉正在钻采中,预计10月能出水。
6.文化站建设项目建议书 篇六
------------------
【http:// 】【 2009-04-26 12:21 】 【来源: 四川招商引资局 】
一、项目概况
该项目位于成德绵经济带罗江县白马关镇,旅游交通区位优势十分突出,西距德阳23KM,距成都78KM,北离绵阳28KM。区域内植被优良,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有三国文化遗址——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庞统祠、张飞点将台、落凤坡、三国古战场等;有自然人文景观——凤雏湖、芙蓉溪、桃花溪等;有佛教圣地——大霍山万佛寺、宝峰寺;有保健养生资源——温泉,热矿水出口温度达45℃以上,日出水量为500M3。拟引进资金,进行整体开发,把白马关打造成以传统历史文化为背景,融进现代旅游要素,结合农业和农村发展,结合小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发展综合性区域性旅游产业,形成以三国文化旅游、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和都市度假休闲旅游、养生保健为主要内容的旅游项目(产品)集群。
二、项目背景和政策支持
(一)项目提出的背景和必要性
近几年来,全国旅游业迅速发展,各地旅游业进入全新的发展时期,特别是休闲度假旅游蓬勃兴起,为罗江白马关的旅游带来一个好机会。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带薪假的推行,中国旅游发展将更为迅猛。旅游者厌倦了传统旅游方式,也将期待新的旅游项目。长期居住大都市,身负着社会、家庭、工作压力生活的人们希望找个地方喘喘气,解解压,于是,融进自然的度假区,便是大家的首选。
四川的三国旅游线景区景点众多,其中成都(蜀汉建都)、罗江(蜀汉兴亡之古战场)、绵阳(涪城会)、剑阁(剑门雄关,姜维屯守地)是三国旅游线上有特殊意义的主要节点。由此可见,罗江在三国文化旅游线上占有重要地位,可以充分发掘和进一步培育三国文化旅游产品。
随着居民生活意识的提升,时间成本较低的城郊休闲旅游逐渐成为城市居民生活方式的主流之一。成都及周边城市正面临着这样的需求,而目前市场上的档次较高的相应旅游产品则较少。这不仅是本地居民的需求,也是外地商务、政务客人的需求,因此,成都周边休闲运动圈作为市场化的产物呼之欲出,为本项目带来了显著的发展机会。
旅游的本质就是文化的体验,旅游经济是体验经济,特色是体验的基础,而文化又是特色的前提。旅游归根结底是追求文化的综合体验,宗教文化旅游也不例外。在自然资源缺乏的同时,挖掘文化体验的机会。拟定开发区推出宗教文化度假区的是宗教文化和休闲体验经济的结合,从而既能体现地方的文脉渊源,又带有现代时尚体验的文化色彩,它倡导的是一种动态的、创新的、可体验的,迎合现代旅游者需求的文化消费产品,即创造“传统文化的时尚性”。
(二)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
《四川省罗江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指出罗江旅游开发定位为“依托白马关三国蜀汉战场、历史文化名城,集文化观光体验、休闲娱乐、购物、会议休闲、宗教文化于一体的旅游目的地。”,从而进一步明确了白马关在罗江旅游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政策支持导向。
(三)合作方式
独资或合资。
三、项目的定位和选址
(一)项目定位
该项目以传统历史文化为背景,融进现代旅游要素,结合农业和农村发展,结合小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发展综合性区域性旅游产业,形成以三国文化旅游、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和都市度假休闲旅游为主要内容的旅游项目(产品)集群,对接高端、接轨国际,成为成都周边继青城山、都江堰之后的升级换代产品。开发区申报成为AAAA级旅游风景区和国家级地质或森林风景名胜区。拟定开发区将建设成为一个成都北部综合的旅游目的地、旅游服务基地。
(二)项目选址
四川省罗江县白马关镇
(三)项目投资的必要性
有关方面统计,旅游业的产值以高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15%—20%的高速增长,旅游业已经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之一。中央在十一五期间的政策导向将为旅游业的发展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旅游业必将成为新时期的优势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无论从产业结构演替的规律,还是从政策导向分析,旅游行业都具有良好的发展。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国际休闲理念的导入,中国家庭休闲的方式也正在发生着变化,度假式旅游的需求呈快速增长趋势,并形成巨大的市场规模,这样情况在深圳、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表现得尤为明显。城市周边的周末短期度假和节假日度假已成为中产阶层生活的一个标志性内容。成都及周边地区的发展状况也证明了休闲度假游必将成为旅游业发展新的方向。同时,假日旅游的迅猛发展趋势,推动了旅游度假区的开发建设。旅游度假区由依托风景名胜的观光阶段发展到度假娱乐阶段,正向定居的趋势发展,开始了综合开发的发展阶段。而休闲度假旅游的游客较高的重游率也是旅游度假区蓬勃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四、项目开发的思路及初步规划
(一)本项目开发的目标及指导思想
1、项目开发的总体目标:
用10年时间,将拟定开发区建设成为中国旅游发展的导航者和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典范。做为投资项目总体目标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1)有吸引力的休闲地,以邻近城市和地区的居民为市场主体;
(2)有想象力的度假地,这是该项目的发展重点;
(3)有魅力的居住地,创造最佳人居环境,积极开发“第二生活空间”。
2、项目开发的指导思想:
由内因的改变,切入旅游增量市场,通过项目建设,增加产品规模,把旅游区环境质量、接待能力、服务水平等方面超过同类产品。以资源和市场的结合为基准,以产品更新和游憩方式创新为核心,重塑旅游产品体系。
(二)总体规划布局
项目开发区域面积达13.5平方公里,规划为一条中央水系,二组生态带,三个功能分区,四大基地,八个核心项目。
(三)功能分区
项目为三个功能分区:北部观光旅游区、中央休闲度假区、南部宗教文化区。
(四)建设周期
10年
(五)项目经营思想
该项目系综合性旅游开发项目,可吸纳高、中、低档旅游消费群体。高档旅游消费主要针对企业家、富豪、白领阶层进行高尔夫运动、马术运动、山野运动俱乐部、度假别墅区开发;中、低档旅游消费主要针对到四川、白马关的一次性游客,城市中产阶级、学生团体、成-德-绵地区周末消费群体,喜好生态观光、民俗体验、运动休闲、佛教信仰等消费群体。同时可吸引国内外对三国文化感兴趣的特殊群体、喜欢温泉养生保健的消费群体和喜欢运动、探险的地质探险爱好者。通过对白马关实行整体开发建设,有效整合现有资源,打造知名品牌。预计年接待游客可达200-300万人次。
五、项目财务估算
(一)投资估算总投资
约30亿元。其中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0亿元,旅游及其他项目建设投资20亿元。项目建设共分三期。
(二)项目收益
预计一期建设末,旅游产业直接收益6300万元,二期建设末,旅游产业直接收益3.3亿元,三期建设末,旅游产业直接收益10.9亿元。扣除50%的税金及成本,预计三期建成5-7年可收回投资。
(三)项目社会效益
由于项目的建设有利于聚集人气,提升当地国内旅游的知名度,对地方旅游经济的健康持续快速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同时对罗江旅游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具体表现在:塑造区域新形象、改善当地居生存状态、实现产业提升发展、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带动周边的旅游发展、完善基础设施。通过本项目的开发将会增加当地居民的就业机会,提高当地群众生活质量和水平、加快产业结构的升级、利于区域品牌形象的打造。
(四)项目经济效益:
初步建成后旅游收入可达10.9亿元/年,预计5-7年可收回投资。而在拟定区域内可以进行地产开发的主要地产收入30余亿元更是丰厚的回报。
(五)资金筹措方式:
旅游开发企业积极调配自有旅游开发资金,利用资本市场,通过股票、债券等形式吸引资金。并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投入、招商引资、争取优惠信贷,同时推行旅游基础设施与区域基础设施的产业化经营。
(六)还款计划
按总投资30亿元的50%即15亿元贷款计算,预计旅游设施初步建成开放后,即可进入还款期,三期开发建设完成后,3年内即可完成还款计划。
五、实施单位
7.论群众文化建设发展现状和建议 篇七
一、群众文化建设的发展现状
新时期以来, 在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同时, 群众文化建设的城乡差异化也不断缩小, 城乡居民文化生活得到显著提高。但群众文化的建设与广大人民群众对文化需要的不断增长不能完全相适应。文化式微, 则经济不兴, 扼制社会发展的命脉。文化建设现状如下:群众文化建设缺乏完善的政策法规来对工作实施进行保障, 群众文化基础建设缺乏足够的投入, 文化资源整合系统不够健全, 群众文化建设缺乏人才培养观念等;对文化的战略地位、功能作用等方面认识不足, 文化发展建设与经济快速发展的整体水平不适应;文化经费投入不够, 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 农村或社区的设施设备及图书刊物等陈旧更新不及时;文化事业单位队伍结构有待调整, 缺乏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 文化岗位对优秀人才吸引力不高;文化产品品类不全, 现阶段群众对图书类的需求明显高于以前, 特别是农民群众对农业的科学技术、关于农村的法律法规、文学书籍及文化娱乐方面的知识。
二、加强群众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文化产业建设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充分挖掘当地群众文化资源, 倡导民间文化的产业化发展, 给予配套的文化需求建设与文化相关的扶持政策。我们应该做好以下工作:可以挖掘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产品, 比如手工艺制品、民间风俗画等产品;在转变观念的基础上, 正确规范文化市场秩序, 使文化市场机构和资源配置更加合理;扶持当地群众创造出更多的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品牌;逐步落实政府对文化建设的投入, 把文体经费和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列入政府财政预算和公共建设的投资规划当中;采取有效措施建好、管好、用好区县乡的文化活动室, 抓好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电影放映等相关工程;积极争取体育馆、流动舞台演出车、影剧院和乡村文化站等项目建设、为群众文化工作者和百姓开展文化活动提供良好平台、整合资源, 建立和完善农村文化公共服务体系, 统筹资源, 综合利用, 把县文化馆、图书馆、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建成集图书阅读、广播影视、宣传教育、文艺演出、科普培训、体育和青少年校外活动的一体化综合文化网络体系、实施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2131”、广播电视“村村通”、农牧民体育健身、民间艺术发掘利用和农家书屋六大工程、继续开展和探索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扶贫活动。进一步结合基层实际情况, 改进和完善农村文化建设的工作思路, 组织建设富有民间特色的文体活动队伍, 如秧歌队、篮球队、腰鼓队等等群众易于接受的活动。不定期举办活动赛事, 营造出农村生机勃勃、团结友爱的文化氛围。建立体育健身相关队伍、广泛征集群众意见、组织开展各类群体性健身活动;加大对文化人才的培养力度, 完善人才管理机制, 人才是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不断发展的根本保证, 选出一批优秀的文化人才进行学习深造, 为以后不断更新的群众文化需求做好准备;提高文化生产力, 根据民间文化, 创作出符合民间风俗特点和群众喜好的文化作品, 组织群众编写书籍记录文化发展、组织群众拍摄记录优良文化传统的文艺作品, 组织群众创作富有民族特色的民间歌曲等等, 并把作品搬到银幕中, 以符合地方宣传标准的方式的进行演出等传播到更多群众当中去。
只有明确群众文化的发展路线, 深入了解群众对文化的诉求, 加强群众文化工作者的各方面培养, 提高文化事业单位队伍建设, 因地制宜, 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民俗, 采取有效发展机制, 才能使得群众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在群众文化的发展过程中, 出现的诸多问题是暂时的, 没有问题就不能进步, 只要政府部门明确了群众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 增加群众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建设人员的整体业务水平, 就一定能使群众文化建设工作在加快和谐社会发展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参考文献
8.文化站建设项目建议书 篇八
【关键词】中职院校;篮球文化;建设思考
一、中职院校校园篮球文化的定义
所谓中职院校校园篮球文化,就是指在中职校园内,参加和观赏篮球运动的师生,在从事篮球活动和篮球比赛的过程中,创造的校园物质环境、精神风貌和篮球制度的总和。具体来说,校园物质环境,包含篮球场地和设施,教练、队员和裁判员以及观众等;精神风貌包含在篮球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团结、奋进的体育精神等;而篮球制度则包含篮球活动准则、比赛设置、管理制度和培养体系等等。
二、中职院校校园篮球文化建设的思考和建议
1.树立以人为本的篮球理念
中职院校各种篮球活动的展开,有着其自身的特点,主要是以强身健体和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集体主义观念为主。而不是为了培养专业的篮球运动员,或者是篮球队伍的水平达到一个很高的层次。而是为他们喜欢篮球,树立一种终身体育意识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所以就要树立一种以人为本的篮球理念。在篮球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改变过去一味追求技能掌握为主导的旧格局,而是关注学生们的兴趣和态度,比如有的学生动作不是太规范,但是无论是训练还是比赛中,都十分投入,这就说明他是热爱篮球运动的,相比于这种兴趣和爱好来说,一些技术的掌握就可以适当的放宽标准,使他们的个性和能力得到充分的培养和发挥,最大限度的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相反,如果学生的篮球技术再高,却感受不到篮球给自己带来的乐趣和各方面的提高,这种培养则是没有意义的。所以要树立一种以人为本的培养理念,关注每一个学生对篮球不同的需要,尽可能的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有针对性的提高。
2.成立篮球队
为了使各种篮球活动顺利开展,可以以班级和年级为单位,组成篮球队。在队员选拔上,要坚持公平竞争和自主自愿的原则。无论其水平高低,只要是喜欢篮球运动,都可以加入到队伍中来。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投篮、上篮等基本功的测试,确定不同队伍类型的名单。如水平较高的队员可以组成一队,水平弱一些的队员可以组成二队等。队伍构建完毕之后,则要施以全面和严格的管理。要求队员要严格遵守各种训练和比赛制度,同时明确规定,现有的人员构成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每一个队员的状态随时进行调整。要求队员要严于律己,严格遵守队规等。在具体的训练中,要将技战术、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方面的训练综合起来,根据青少年身心发育的特点进行科学的规划和设计。既有过硬的篮球作风,也有团结友爱的集体荣誉感,将球队建设成为一支德才兼备的队伍。
3.成立全面型的篮球教师队伍
篮球队伍一旦成立之后,教师就像是一支职业队伍的主教练,负责队伍的各项全面工作。首先,作为教师来说,应当明确教育目标,能够充分认知篮球活动和篮球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改变过去片面的“唯技术论”的追求。始终牢固树立健康第一和素质教育的原则,为学生喜欢篮球运动和终身体育意识的树立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其次,在具体的教学中,要采取合理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帮助球队尽快的提高自身的水平。对一些有一定基础和天赋的学生予以提高性的指导。对于一些有着篮球热情,但是水平差一些的学生予以充分的鼓励。尽量满足每一个学生的需要。同时要和学校、班主任老师经常交流,在举办各种活动之前多征求他们的意见,帮助队员处理好学习和训练的关系。最后,教师还应该主动的学习一些篮球裁判的知识,从实际情况上来看,当前的中职校园篮球活动中,基本上都是由体育教师担任裁判,因此教师应该普及篮球裁判方面的知识,为各种比赛活动的顺利开展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4.完善场地和设施建设
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项校园文化的建设和体育运动的开展,是需要一定的物质设施作为基础条件的,如果各种硬件设施不达标,各种活动的开展就会受到很大的阻碍。所以作为学校方面来说,要认识到篮球运动给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成长方面的积极意义,下大力气完善相应的设施建设。在篮球场地方面,一个是增加场地的数量,另一个是对原有的场地进行修缮,以免学生在运动中受到不必要的伤害。在经费投入方面,可以拿出适当的资金,帮助球队完成一些必要的建设,如比赛服装的购买、比赛中的饮用水购买等等。让学生感受到学校对这项活动支持的态度。同时,针对现有场地不足的问题,还可以由学校出面,和当地的有篮球场地的企事业单位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让他们提供相应的场地或经费支持等。必要的时候,学校领导也可以参与到活动中来,为各项篮球活动的开展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5.培养文明的观众
观众是篮球活动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没有了观众,也就没有了篮球运动。因为中职学生在年龄和心理上的特点,他们情绪比较容易激动,而在观看比赛的时候主观性较强,不能了解篮球运动真正的价值和内涵。所以容易片面和孤立的看待比赛。也会偶尔出现一些不文明的行为。比如当比赛不按照他们的意愿进行时,往往克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做出一些不文明的举动。对此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加大教育和宣传力度,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主要包含:比赛的结果只是一时的成败,只要每一个队员都尽力而为,作为观众来说,无论什么结果都是可以接受的。比赛的结果固然重要,但是比赛过程更重要。很多时候比赛不按照自己的预想进行,殊不知篮球比赛的魅力正是在于此,充满了不可知性,所以比赛才会具有一种强烈的吸引力。通过这种有针对性的引导,让学生逐步懂得篮球比赛的实质和内涵,更好的观看比赛,做文明观众。
6.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篮球活动
依据中学生喜欢在众人面前表现自我、张扬个性的特点,可以组织一些诸如街头篮球、三人制篮球、“霸主”挑战赛等一些新颖而又符合中学生性格的篮球活动。这样能给学生以充分的表现机会,满足他们的表现欲望,并能够感受到一种众人关注的喜悦。
在举办篮球赛方面,赛前后举办开幕式和闭幕式,以体现出比賽的隆重气氛;比赛暂停和中场休息时,插入一些如啦啦队节目表演、抽奖、罚篮比赛、三分球大赛、扣篮大赛(可降低篮圈高度)、篮球基本功大赛等活动,让更多的学生以不同的方式加入到篮球活动中来;评选年级MVP、总决赛MVP、“得分王”、“三分王”、“助攻王”、“盖帽王”、“扣篮王”、“篮板王”和“抢断王”等称号;评选班级和年级体育道德风尚奖和进步最快班级奖、最佳“啦啦队奖”和“安慰奖”。通过比赛使他们都能从中体会篮球运动的乐趣,从而更加热爱篮球,进而重新理解篮球、定位篮球。
综上所述,篮球运动之所以受到青少年的广泛喜爱,自然是和其自身所特有的魅力分不开的。无论是从篮球运动本身来看,还是从学生的迫切需要来看,建设校园篮球文化已经是迫在眉睫。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篮球运动已经不再局限于体育和游戏的范畴,而是被赋予了更多的文化意义。作为学校方和体育教师来说,要结合篮球运动的发展形势和学校的实际状况,重新对本校的篮球活动情况进行认知和地位,使其真正和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参考文献:
[1]侯伟.校园体育文化的人本教育价值认同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6(5):117.
[2]潘丽萍.校园体育文化的营造[J].体育文化导刊,2002:3.
[3]李颖川.浅析中国篮球运动的文化背景[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3).
【文化站建设项目建议书】推荐阅读:
学校楼道走廊文化建设建议10-02
乡镇农村文化建设倡议书09-15
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08-01
弘扬戏曲文化倡议书09-08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推动现代文化建设06-30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建议09-15
江西文化建设07-08
文化建设诊断08-02
建设企业和谐文化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