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风险评级管理制度(9篇)
1.银行风险评级管理制度 篇一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内部评级体系的构建 作者:黄祖斌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年第06期
[摘要]文章通过分析内部评级法的核心技术要求对我国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带来的挑战,阐明了只有全面提升风险管理水平,构建完善的信用风险内部评级体系,我国商业银行才能在开放与竞争的市场中不断前进,缩小与国际银行的差距,从而高质量地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内部评级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标识码]A
2.银行风险评级管理制度 篇二
一、商业银行非零售风险内部评级存在的主要问题
为落实监管要求, 近几年来,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断完善内部评级体系, 制定了规章制度, 搭建起评级系统, 评级结果被应用于信用风险管理实践, 商业银行新资本协议风险计量体系初步建成。但与国际先进商业银行比, 目前我行信用风险内部评级体系尚不牢固, 分支机构风险管理水平参差不齐, 风险管理技术有待进一步提升。
(一) 评级模型相关数据更新不及时, 不能适应新时期经济业务的发展, 不能起到有效准确量化信用风险的作用
如近期审计发现, 某商业银行模型开发文档显示, 评级结果由客户定量指标、定性指标、客户所属行业、客户所在区域四个纬度共同确定, 客户定量指标及定性指标由客户经理每年发起评级时录入更新。而模型评级中的区域及行业风险参数仍为建模数据, 未按监管要求及时更新, 对客户评级结果的准确性造成一定影响。
(二) 模型使用的基础数据库的设计没有前瞻性, 无法适应新的会计制度变更
由于模型设计不支持新准则会计报表, 对定量指标评分的准确性形成一定的操作风险。审计发现, 某商业银行现有评级仅支持从“企业类旧准则”版报表的会计科目中抓取财务数据, 而目前大部分客户采用“企业类新准则2007版”报表。在实际评级工作中, 客户经理需人为将“企业类新准则2007版”财务报表转换为“企业类旧准则”版, 由于没有相应的会计科目转换对应依据及相关的专业培训, 评级操作人员在新旧报表转换过程中存在难以准确对接的现象;同时部分新版报表的会计科目 (如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等) 在旧版报表中没有相应科目, 对定量指标打分的准确性造成一定影响。
(三) 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体系主管部门 (风险管理部) 、评级发起
部门 (客户部) 、评级审核部门 (信贷管理部) 之间管理、协调存在不畅通, 对评级模型使用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不能及时建立沟通反馈机制, 修正模型不合理现象无法得到有效满足
如评级敞口不满足实际需求, 影响评级发起部门的实际操作, 而评级管理部门只负责评级偏离度等指标的事后检查等工作, 无法从发起部门、审核部门获取实时的评级数据, 管理存在滞后现象。
(四) 无法保证信用风险内部评级管理部门的独立性
银监会颁发《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内部评级体系监管指引》规定“商业银行应指定信用风险主管部门负责内部评级体系的设计、实施和监测。信用风险主管部门应独立于贷款发起及发放部门, 负责人应直接向高级管理层汇报, 并具备向董事会报告的途径”, 但受限于商业银行内部人员不足因素, 除一级分行设有风险管理部门专门负责内部评级体系的管理外, 二级分行的评级人员内设于信贷管理部门, 无法保证其独立性。
二、开展非零售风险内部评级审计的难点
商业银行实施信用风险内部评级的时间也不长, 对业内人士来说是个新课题, 对审计人员更是具有一定挑战性, 当前实施信用风险内部评级存在如下难点:
(一) 内部审计抽样的难度
目前商业银行通过总行风险监控分析系统每月对各一级分行非零售风险暴露内部评级进行监测, 设定了违约认定不及时、定量指标下降定性指标上升、在宏观经济下行阶段评级级别大幅上迁现象较为突出等指标进行监测内部评级体系的适用性和有效性, 内部审计要测试内部评级结果的可靠性, 审计抽样始终是个难点。
(二) 模型框架设置的合理性、检查信息系统的结构内部审计人员无法操作
因为模型是以黑匣子的形式设置, 内部审计人员对评级模型的结构、数据等无法获取, 对已经评级的公司客户无法测试模型是否设置的合理性、功能设置是否具有前瞻性。
(三) 无法对风险参数量化合理性进行审计, 无法进一步验证债务人和债项风险特征转化为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违约风险暴露和期限等风险参数的准确度
比如审计发现某公司客户去年评级为AA级, 在客户经营状况维持原状的情况下今年评级为A级, 客户经理也无法跟客户解释何种原因导致评级下迁, 也不知道从哪方面进行加强客户的维系。
(四) 评级推翻的合理性难以掌控
基于同业竞争的原因, 采用模型评级的结果低于原评级结果而无法获取原授信额度或者低于该客户在其他商业银行评级结果时, 推翻评级因素主要是人为因素占主导地位。
(五) 对系统评级与授信保持一致性难以判断
按规定评级标准应与商业银行的授信、不良贷款处置等政策保持一致性, 但实际内部审计过程中无法判断评级上迁或下迁对客户授信的影响程度。
三、完善非零售风险内部评级及开展审计的建议
为做好非零售风险内部评级审计, 充分揭示非零售风险内部评级的漏洞和风险, 促进非零售风险内部评级的完善, 笔者建议:
(一) 持续改进模型表现, 完善评级制度流程
银监会要求“商业银行应定期进行模型验证, 评估模型局限性, 检查并控制模型错误, 持续改进模型表现”。“必要时, 高级管理层应对现有信用风险管理政策、流程和监控体系进行修改”。持续改进模型, 完善流程, 做到既要有助于农业银行进一步加强风险管理, 也要促进信贷品质经营和业务发展。建议:一是商业银行落实监管要求, 不断优化评级系统设计。制订直观、科学的定性标准。提高定量指标权重, 弱化定性指标权重。尽量采用可以量化的指标体系。二是保持评级政策的一致性和严肃性, 着重引导经营行提高客户评级的准确性和审慎性。加强、完善非零售风险内部评级数据库的建设, 及时收集、调整内部评级相关信息, 为风险评估和风险参数量化提供更有效的支持。三是建立健全评级人员机制和监测分析制度, 以考评促管理。基层行信贷部门、风险管理部门、客户部门要明确评级管理责任, 增加相应岗位人员编制, 做到岗位分离, 各司其责。加强对评级数据录入准确性的监督, 完善定性打分的标准, 严格审查, 及时处理违约, 一定要坚持定期监督检查、通报和考核, 并加强与上级行的沟通。
(二) 重视审前准备、狠抓阵前练兵
信用风险内部评级吸收国外先进银行经营管理理念, 也是一项系统工程。课题新, 具有挑战性, 审计人员要先拜师后审计, 通过专家讲课和自学讨论等形式, 达到阵前练兵的目的, 或从专业岗位选拔或外聘相关业务技能的人员充实到审计队伍中。
要高度重视审前分析, 组织大家讨论、研究制定审计方案, 以风险为主线, 合理确定审计样本和审计抽查单位, 厘清审计思路, 为审计取得成功进行周密的审前准备。
(三) 把握重点, 关注风险和管理漏洞
审计人员要做到三个关注:一是关注风险, 力求审深查透。如:采用企业提供的不真实的财务及统计数据进行信用评级, 人为拔高企业信用等级, 在一些基层行时有发生。针对此风险, 要审深查透, 分析原因。二是关注管理漏洞和缺陷。如:针对经营行普遍存在的对法人客户违约认定滞后, 导致风险暴露滞后的问题, 要从管理的角度分析, 提出了管理建议。三是关注问题整改, 防范和化解风险。形成底稿后, 要与被审行反复沟通, 分析问题危害, 督促其化解信贷风险。
(四) 坚持审计与调研同步, 提升项目的审计价值
3.银行风险评级管理制度 篇三
1 中小企业信用风险评级现状
银行分析一些财务指标如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等,进行综合打分,最终根据得分以及结合企业自身经营的特点决定是否授予贷款,偿债能力分析方法依然有很大的局限性。
1.1 我国的商业银行针对中小企业偿还贷款及债务能力的评估是根据其清算能力而不是其持续经营的能力进行的考察。长此以往,对偿还债务能力的评估是依据公司对其现在保有的资产进行清盘变卖实施的,而且公司的负债理应由其资产作为支撑。但是一般性持续经营的企业偿债主要依靠其持续流入的现金,因此偿还债务能力的评估若不包含对企业现金流量的评估就会存在相应的问题。中国企业唯有以持续经营为支撑,不是以清算为支撑来评判企业偿还债务的能力,不然评价的结果只会是其清算偿还债务的能力。
1.2 我国的商业银行现在存有的偿还债务的能力评估,只是依赖于静态的分析,忽略了其动态变化的因素。现今,大部分国有银行针对中小企业评估其偿还债务能力之前,一般都需要中小企业给出他们最近三年通过审核的财务报表,运用财务报表核算其偿债比率,进而评估其偿还债务的能力;其余则考虑如果近几年的财务比率相对乐观或者略见起色,便因此评定该企业的偿还债务的能力相应变化。但唯有对企业的财务以变化分析的方式评估,方可拥有对评估对象更准确和贴近实情的了解,把握其在运营中发生的变化,从而正确、客观地评价中小企业的偿债能力。
2 运用KMV模型实证评估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
2.1 修正后的KMV模型。根据期权定价理论中的假设:①属于上市公司的资产需要完全流通;②企业所有的资产的价格应当连续并且遵循随机过程。
然而在我国,资本市场体系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非流通股依旧存在于一些公司的股票中,这批非流通股无法直接在市场上流通、出售或转让,若要进行计算唯有私下进行商议,这种方法的计算结果不同于上市公司的实际价值,无法客观体现股本的真实价值。故而我们需要修正模型中的部分计算来避免这些客观因素与KMV的假设和应用条件中间出现的矛盾。
其中将非流通股与流通股进行对比后,发现两者在管理体制,交易方式、价格及场所等方面都有差异,因此定价将变得困难。本文将对中小企业中没有上市流通的股份按照调整前的每股净资产进行计算,即:股权价值等于流通股的股数×市场价格加上非流通股的股数×调整前每股净资产。
2.2 收集数据和假设参数。①目前,由于我国中小企业上市时间较短,我国中小企业板中仅有深圳股成为中小企业的融资途径。在本文中实证研究深圳股市公司中的随机选出的10家中小企业。②为尽可能全面的验证KMV评估中小企业信用风险的能力,尽量覆盖行业有化工、机械、水泥建材、纺织服装、食品、医药、电子元件、工程建设、材料行业、塑料制品等十个分类的公司。样本数据来自国泰安数据库和东方财富软件。③由于一些公司上市较晚或受停盘等因素影响,股票的历史数据不全,所以本文仅选取2014年2月28日至2015年2月28日的每日收盘价进行股票波动率的计算,可能会对KMV模型的验证结果有影响。④假设样本企业股票的价格服从对数正态分布。⑤本文根据国泰安数据库里所选取的时间段内的数据为准,即无风险利率为3%。
2.3 實证研究的具体流程
2.3.1 上市中小企业股权
鉴于上文中已作出样本企业股票的价格服从对数正态分布的假设,我们便用流通股的股价波动率替代股权的价值波动率,并用历史数据估计流通股股价的波动率。流通股股票价格日波动率与
2.3.4 评估中小企业的资产价值及波动率
中小企业的资产价值及资产波动率无法直接在市场上得到,因而需要经过以下公式进行计算,具体如下:
4.银行风险评级管理制度 篇四
(试 行)
第一条 为深入开展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工作,根据《安全生产法》、《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号)、《国务院安委会关于深入开展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安委„2011‟4号)和《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考核评级办法(试行)》(煤安监行管„2013‟1号)等法律法规和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全国所有合法生产的井工煤矿,新建、技改(包括重组整合)井工煤矿参照执行。
第三条 考核评级标准执行“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评分方法(试行)”。第四条 申报安全风险预控管理煤矿的基本条件: 1.证照齐全有效。
2.参与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考核评分的煤矿不应存在以下情况:(1)生产矿井没有2个能行人的通达地面的安全出口,采煤工作面没有2个畅通的安全出口(一个通到回风巷道,另一个通到进风巷道);
(2)超能力、超强度或者超定员组织生产;(3)存在超层越界开采等现象;
(4)使用明令禁止使用或者淘汰的设备、工艺;(5)煤矿没有双回路供电系统;(6)通风系统不独立、不完善、不可靠;(7)瓦斯超限作业;
(8)矿井未建立安全监控系统,或者安全监控系统不能正常运行;(9)未按照规定建立瓦斯抽采系统,或瓦斯抽采不达标;
二级: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考核评分80分及以上,且百万吨死亡率低于全国及所在省(直辖市、自治区)上平均水平,采煤、掘进、机电、运输、通风、地测防治水(地质测量、防治水和冲击地压三部分得分之和)的单项考核得分率均不低于80%,其他专业的单项考核得分率均不低于70%。
三级: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考核评分70分及以上,且百万吨死亡率低于所在省(直辖市、自治区)上平均水平。采煤、掘进、机电、运输、通风、地测防治水(地质测量、防治水和冲击地压三部分得分之和)的单项考核得分率均不低于70%,其他专业的单项考核得分率均不低于60%。
第六条 评分方法:
按照“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评分方法(试行)”直接对照五级指标进行检查,根据五级指标检查情况,采用自下而上逐级评分的方法计算总分。具体打分步骤及方法为:
(一)计算四级指标得分:
四级指标得分为四级指标下所有五级指标得分之和。
(二)计算三级指标得分:
式中:
F ——三级指标所包含四级指标考核得分; n ——三级指标包含四级指标考核数量; M3——三级指标设计分值;
N ——三级指标所包含四级指标缺项分值之和; S ——三级指标得分。注:
5.反洗钱客户风险评级工作浅析 篇五
适应性原则。动态 及时了解动态因素,受政治经济市场等影响,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实施作调整
划分标准
一、风险因素
(一)指引起或增加风险发生机会或扩大风险程度的条件,是风险发生的潜在原因。
1、地域风险。至客户或其交易对手所属国家或地区性质所隐含的风险因素。包括两方面:高风险地区范围:一是经国际组织或国家认定,二是严重犯罪活动多发,三是反洗钱监管措施不严四是金融自由化程度较高。客户与高风险地区发生联系,客户所在地或资金来源地、客户的实际控制人或受益人所在地,客户主要业务所在地、为某地域的交易提供便利,交易对手的所在地或主要业务所在地等。地域风险因素本身不足以从正面或反面断定客户或交易的风险水平,需要进一步分析其他风险因素。
2、客户风险。客户自身特点所隐含的风险因素。客户身份:一是国际组织或国家列入恐怖分子、恐怖组织或通缉名单等禁止性名单;二是政治敏感型人物及有密切亲属关系;三是客户从事现金密集型行业,如娱乐服务业,废品回收等;四是因涉嫌犯罪或交易行为异常被司法机关要求调查的。客户行为:一是客户提供的身份信息和身份证明文件真实性、有效性和一致性明显存在问题;二是客户的资产或交易与其提供的身份信息特征明显不相符;三是客户有过故意隐瞒身份识别信息或由于身份真实性被拒绝交易的历史;四是客户交易又符合可疑交易特征或有其他异常。
3、产品和服务风险。提供某类产品或服务可能造成更高的洗钱风险或恐怖融资风险。一是采取非面对面交易或代理方式办理业务,例如ATM交易、网上交易等;二是涉及资产或交易金额较大的产品或服务,例如私人银行、投资性产品等;三是跨境提供产品或服务,例如国外代理账户,国际贸易融资等;四是提供现金或流通性较高的金融票据的产品或服务。
二、风险评级
1、风险度量图
从客户、国家、产品、接触四方面量化风险,以此为矩阵元素。首先考虑每种组成元素的特点,分别度量特定业务关系的风险值,然后将各种风险元素的总和显示在一个图表上 一个人客户风险为例,首先制定个人客户风险度量标准
未成年人 领取退休或养老金者 雇员无其他收入者 雇员有其他收入者 公司董事 自主经营业主 退休后靠积蓄生活者 依靠家庭收入、信托基金收入 政治公众人物 可疑恐怖分子
2、客户风险评级评分表
6.银行风险评级管理制度 篇六
一、单项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事最符合题意)
1、下列关子客户风险外生变量的说法,不正确的是__。
A.一般来说,对于信用等级较高的客户偶然发生的风险波动,应给予较大的容忍度
B.对单一客户风险的监测,需要从个体延伸到“风险域”企业 C.商业银行对单一借款人或交易对方的评级应定期进行复查 D.授信管理人员应降低对评级下降的授信的检查频率
2、系统性风险因素对贷款组合信用风险的影响,主要是由__的变动反映出来。A.借款人管理层因素 B.借款人的生产经营状况 C.借款人所在行业因素 D.宏观经济因素
3、资产净利率的计算公式是()。
A.资产净利率=净利润/[(期初资产总额+期末资产总额)/2]×100% B.资产净利率=[(销售收入-销售成本)/销售收入]×100% C.资产净利率=(净利润/期末总资产)×100% D.资产净利率=(净利润/销售收入)×100%
4、贷款效益性调查的内容不包括对借款人__进行调查。A.过去三年的经营效益情况 B.当前经营情况
C.过去和未来给银行带来收入、存款等综合效益情况 D.担保是否符合规定
5、一般来说,某区域的市场化程度越,区域风险越低;信贷平均损失比率越,区域风险越低。A:高;高 B:高;低 C:低;高 D:低;低 E:著作权
6、贷款按照期限可分为__。A.人民币贷款和外币贷款
B.生产企业贷款、进出口企业贷款、外商投资企业贷款 C.短期贷款和中长期贷款
D.浮动利率贷款和固定利率贷款
7、__广泛使用于非贸易结算,或贸易从属费用的收款等。A.进口托收 B.跟单托收 C.出口托收 D.光票托收
8、下列不属于银行风险监管指标的监测评价的原则的是。A:准确性原则 B:法人并表原则 C:有效性原则 D:可比性原则 E:重组
9、处于启动阶段的行业,当新的产品或者服务项目刚被推出时,销售量一般较__,价格一般较__。A.小,高 B.小,低 C.大,高 D.大,低
10、综合反映了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水平。A:贷款安全性 B:贷款发放额 C:存款吸收额 D:贷款盈利性 E:著作权
11、商业银行开展个人理财业务涉及代理销售其他金融机构的投资产品时,下列做法错误的是__。
A.对产品提供者的信用状况、经营管理能力、市场投资能力和风险处置能力等进行评估
B.商业银行提供的理财产品组合中如包括代理销售产品,应对所代理的产品进行充分的分析,对相关产品的风险收益预测数据进行必要的验证
C.商业银行在编写有关产品介绍和宣传材料时,应进行充分的风险揭示,并根据有关管理规定将需要报告的材料及时向中国银行业协会报告
D.商业银行应根据产品提供者提供的有关材料和对产品的分析情况,按照审慎原则重新编写有关产品介绍材料和宣传材料
12、我国国务院金融监督管理机构跟踪发现某银行近期吸纳了一笔巨额存款,且经调查该账户为匿名账户,疑似洗钱活动,那么这属于洗钱的__。A.培植阶段 B.处置阶段 C.融合阶段 D.清洗阶段
13、公司信贷的借款人指__。
A.经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或主管机关)核准登记的自然人 B.经行政机关核准登记的企(事)业法人
C.经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或主管机关)核准登记的企(事)业法人 D.经行政机关核准登记的自然人
14、个人理财业务中的商业银行和客户是两个平等的民事主体,其行为应当首先遵循__的规定。
A.《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
B.《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 D.《民法通则》
15、__就是对贷款投向、贷款金额、贷款期限及利率等进行的决策。A.项目可行性研究 B.项目评估 C.贷款发放 D.贷款审批
16、贷款类银行产品的收益上限是__。A.贷款利率 B.存款利率 C.基准利率 D.固定利率
17、__不属于偿债能力比率。A.资产负债率 B.流动比率 C.速动比率 D.现金比率
18、内部评级高级法要求商业银行运用自身客户评级估计()。A.每一等级客户的违约概率 B.每一等级债项的违约概率
C.既包括每一等级客户的违约概率,又包括每一等级债项的违约概率 D.以上都不对
19、投资者在购买期限较长的理财产品时,最经常面临的风险是__。A.市场风险 B.法律风险 C.信用风险 D.再投资风险
20、机动车辆保险有关条款规定,受本车所载货物撞击的损失,属于_________责任。
A.车辆第三者责任的免除 B.车辆第三者责任的承保 C.车辆损失险的免除 D.车辆损失险的承保
21、某商业银行将某一笔在年初买入的可供出售债券的公允价值变动计入所有者权益。如果当年该可供出售债券的公允价值上升1200万元,则在年末计算资本充足率时,该债券可计入附属资本的最大数额为__万元。A.0 B.300 C.600 D.1200
22、新国家助学贷款管理办法规定,首次还款日应不迟于毕业后__年。A.1 B.2 C.3 D.4
23、直接追偿、协商处置抵质押物、委托第三方清收等方式属于银行清收中的__。A.常规清收 B.依法收贷 C.财产保全 D.提取诉讼
24、借款人的信用承受能力主要内容不包括__。A.借款人的信用等级
B.是否存在超风险限额发放贷款 C.借款人的应摊未摊
D.审查保证人的资格及其担保能力
25、__属于公司信贷营销市场环境分析外部环境中的宏观环境。A.信贷资金的供求状况 B.信贷客户的需求
C.银行同业竞争对手的实力
D.通讯、电子计算机产业的发展
二、多项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有2个或2个以上符合题意,至少有1个错项。错选,本题不得分;少选,所选的每个选项得 0.5 分)
1、下列相关公式,计算正确的是__。
A.现金头寸指标=(现金头寸+应收存款)/总资产 B.核心存款的比例=核心存款/总资产
C.贷款总额与核心存款的比率=贷款总额/资产÷核心存款/总资产 D.大额负债依赖度=(大额负债-短期投资)/(盈利资产-短期投资)E.融资缺口=借人资金-核心存款
2、根据__划分,股票分为普通股股票和优先股股票。A.投资主体的性质
B.票面是否记载投资者姓名
C.股东享有权利和承担风险大小不同 D.股票上市的地点
3、基本建设贷款是__。
A.银行对实行独立核算并具有偿还能力的各类企业和国家批准的建设单位发放的贷款
B.发放给在当地经营性的建筑、安装、工程建设进程中的各类企业和国家批准的建设单位
C.发放贷款是因为企业或建设单位自筹资金不足
D.主要适用于在新建、改建和扩建工程中发生的建筑安装工程费用以及设备、工程器具购置费和其他所有费用
E.对符合贷款条件的企事业单位进行技术改造、设备更新和与之关联的少量土建工程所需资金不足而发放的贷款
4、中央银行发行一年期央行票据进行公开市场业务的市场属于__。A.货币市场 B.资本市场 C.现货市场 D.期货市场
5、在个人汽车贷款中,合作机构的担保包括__。A.以借款者所购车辆作抵押 B.保险公司的履约保证保险 C.汽车经销商的保证担保
D.以借款者的自有住房作抵押 E.专业担保公司的保证担保
6、近年来,城市商业银行发展呈现的趋势有__。A.引进战略投资者 B.联合重组 C.跨区域经营 D.上市
E.去掉“城市商业”四个字,直接以地名命名
7、外汇包括__。A.外国纸币 B.外币票据
C.外币公司债券 D.特别提款权
8、中国进出口银行在业务上接受__的监督和指导。A.中国人民银行
B.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C.财政部
D.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 E.国务院
9、商用房贷款信用风险的主要内容不包括()。A.借款人还款能力发生变化 B.借款人还款意愿发生变化 C.商用房出租情况发生变化 D.保证人还款能力发生变化
10、下列关于贷款的签约和发放的说法正确的是__。A.业务部门在确定相关审核无误后才可以开户放款
B.相关保险、公证手续未办理完毕的,在贷款发放时要继续完善 C.同笔贷款的合同填写人和合同复核人不得为同一人 D.要在确定借款人首付款已全额支付后才可以发放贷款 E.贷款发放条件落实后,就可以将贷款发放到相关帐户
11、根据《民法通则》,民事活动应当遵循__的原则。A.等价有偿 B.公平C.公开 D.自愿 E.诚实信用
12、以下__属于个人信贷业务操作风险控制要点。
A.牢固树立个人信贷业务科学发展观,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加快个人信贷业务的发展
B.实行个人信贷业务集约化管理,提升管理层次,实现审贷部门分离
C.优化产品结构,改进操作流程,重点发展以质押和抵押为担保方式的个人贷款,审慎发展个人信用贷款和自然人保证担保贷款
D.加强规范化管理,理顺个人贷款前台和后台部门之间的关系,完善业务转授权制度,加强法律审查,实行档案集中管理,加快个人信贷电子化建设
E.切实做好个人信贷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检查各个环节的规范操作,防范信贷业务操作风险
13、审查借款人的收入,应该重点审查借款人的__。A.工资收入 B.租金收入 C.投资收入 D.经营收入 E.中奖收入
14、在银行直接或间接从事营销工作的人员中,__是营销人员的主力。A.客户经理 B.信贷人员 C.信贷分析员 D.贷款重组人员
15、下列选项__是系统缺陷引起的操作性风险的具体表现形式。A.产品设计缺陷 B.数据/信息质量 C.违反系统安全规定
D.系统设计/开发的战略风险
E.系统的稳定性,兼容性,适宜性
16、影响贷款偿还的非财务因素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是复杂多样的,一般可以从__分析非财务因素对贷款偿还的影响程度。
A.借款人的行业风险、经营风险、管理风险、自然及社会因素 B.银行信贷管理
C.借款人行业的成本结构、成长期
D.产品的经济周期性和替代性、行业的盈利性、经济技术环境的影响 E.对其他行业的依赖程度以及有关法律政策对该行业的影响程度 17、2007年,美国爆发了次级债危机。长期以来,有些美资商业银行员工违规向信用分数较低、收入证明缺失、负债较重的人提供贷款,由于房地产市场回落,客户负担逐步到了极限,大量违约客户出现,不再偿还贷款,形成坏账,次级债危机就产生了。危机使信用衍生产品市场大跌,众多机构的投资受损,并进一步致使银行间资金吃紧。危机殃及了许多全球知名的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和对冲基金,使长期以来它们在公众心目中稳健经营的形象大打折扣。上述信息包含了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的__等风险。A.市场风险 B.信用风险 C.操作风险 D.流动性风险 E.声誉风险
18、法律风险的表现形式包括__。
A.金融合约不能受到法律应予的保护而无法履行 B.金融合约条款设计不周密 C.法律法规跟不上金融创新的步伐
D.各种犯罪以及不道德行为给金融资产安全构成威胁 E.经济主体在金融活动中违反法律法规受到法律制裁
19、以下不属于衡量通货膨胀指标的是__。A.生产者物价指数 B.消费者物价指数
C.国内生产总值物价平减指数 D.GDP 20、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按照贷款余额的__提取贷款呆账准备金。A.1% B.2% C.2.5% D.3%
21、借款人申请有担保流动资金贷款,必须具备__条件。A.无不良资信记录和行为记录
B.借款人具有合法有效的身份证明如居民身份证、户口簿等
C.借款人年满18周岁,男性年龄一般不超过55周岁,女性年龄一般不超过50周岁
D.借款人原则上为其经营企业的主要所有人
E.具有稳定的职业和家庭基础,具有按时偿还贷款本息的能力
22、作为一名银行业从业人员,应该熟知相关法律法规以及职业操守对内幕信息和内幕交易的禁止规定,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恪守有关内幕信息和内幕交易的禁止陸规定__。
A.不在不当时间和地点谈论工作话题
B.不以明示或暗示的方式向不应该知道该项信息的内部人员提及内幕信息 C.不违反有关规定,将内幕信息以明示或暗示的方式告知自己的亲友 D.按照内部秘密信息保管规定妥善保管涉及内幕信息的文件和电子文档
E.不得采取匿名、假名或委托他人利用内幕信息进行内幕交易,为自己牟取不当利益
23、单位不能构成的犯罪有__。A.贷款诈骗罪 B.集资诈骗罪 C.信用卡诈骗罪 D.有价证券诈骗罪 E.骗取贷款罪
24、证券投资基金的收益来源不包括__。A.资本利得
B.证券价格波动率上升 C.红利收入
D.存款利息收入
25、下列关于风险管理与商业银行经营关系的说法,正确的选项有()。
A.风险管理能够作为商业银行经营战略的手段,极大地改变了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模式
B.承担和管理风险是商业银行的基本职能,也是商业银行业务不断创新发展的原动力
7.银行风险评级管理制度 篇七
关键词:客户信用评级,信用风险,城市商业银行
城市商业银行商贸客户信用评级指标设计
本文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 并将特殊因素作为一个独立的部分引入评级指标体系中, 得到完整的三级指标体系 (见下图) 。
在各三级指标下设置相应的评分点, 具体如表1和表2所示。
评级模型的权值设定与计算规则
评级模型各项指标的权值设定, 主要参照各项经验值, 并结合城市商业银行商贸行业客户特点进行调整。当参与评级的企业具有特殊因素时, 定性、定量和特殊因素所有指标的权值占比分别为0.4, 0.5和0.1;不具有特殊因素时, 只包括定性和定量部分, 其权值分别为0.5。评级满分为100。各级别对应的评级值范围如表3所示。
1.定性部分的指标评分规则
定性部分指标的权重分配如表4所示。
(1) 行业风险指标中各二级指标所占比重设计如表5所示。
以“行业特性”为例, 其评分标准为:行业为稳定成熟, 垄断式大企业尚未形成或影响不大、风险小, 16~20分;行业为新兴行业, 垄断式大企业尚未形成或影响不大、市场基本形成, 行业风险可以预计, 11~15分;成熟性行业, 竞争激烈, 行业中存在较有影响的大企业, 6~10分;新兴行业, 市场尚在建设之中, 存在一定的行业风险, 为0~5分。
(2) 企业竞争力指标中各二级指标权重的设置如表6所示。
以企业知名度为例, 其评分规则为:企业在全国具有知名度, 评分为11~15分;在当地具有知名度, 6~10分;在当地的知名度一般, 或不具有知名度, 0~5分。
(3) 企业经营管理指标中二级指标的权重分配如表7所示。
以股权结构为例, 其评分规则为:股权结构合理, 各股东之间关系清晰, 不存在内部纠纷, 为18~25分;股权结构基本合理, 股东之间关系清晰且不存在内部纠纷, 10~17分;股权结构基本合理, 股东之间存在关联关系, 且存在内部纠纷的可能性, 为6~9分;股权结构不合理, 股东之间存在纷争, 0~5分。
(4) 信用状况指标中二级指标的权重分配如表8所示。
以供应商应付账款情况为例, 其评分规则为:对所有供应商应付账款无拖欠或对主要供应商应付账款无拖欠, 且其余供应商的应付账款拖欠不超过3个月, 为41~50分;对供应商的应付账款存在拖欠, 且超过3个月, 但低于6个月的21~40分;对供应商的应付账款存在拖欠, 且超过6个月, 但低于9个月的11~20分;对供应商的应付账款存在拖欠, 且超过9个月的0~10分, 一年以上为0分。
2.定量部分的指标评分规则
定量部分各指标分配情况如表9所示。
定量指标的评分, 首先要计算出相关的具体数值, 再根据该值设置评分规则。为描述方便, 使用符号A表示经营现金充足率, B表示该项二级指标的得分, 则评分标准为:
若A≥20%, 则B=50;
若A<3%, 则B=0。
3.特殊因素指标的评分规则
对于商贸企业, 特殊因素主要关注“应诉准备及保险”和“特殊资源”两个因素, 其权重设置为30%和70%。
(1) 应诉准备及保险指标的评分规则为:企业具有完善的应诉准备制度, 且在充分考虑交易风险的基础上购买了商业保险, 得分为20~30分;企业具有应诉准备制度, 但不够完善。购买了与交易相关的保险, 为10~20分;企业对交易诉讼的认识模糊, 对交易风险的认识不明确, 为10~20分。
(2) 特殊资源的评分规则为:特殊资源能够为企业的经营发展带来重大利好, 影响较大, 为51~80分;对企业经营发展能带来利好, 影响一般, 为25~50分;对企业经营发展能带来利好, 但影响较小, 为0~24分。
评级模型的应用
本文随机选取了重庆城市商业银行的600家商贸行业客户, 其相关信息如表10所示。
对上述600家企业, 分别用本文的评级模型和该银行现有的评级模型进行信用评级, 得到信用等级统计数据以及对应的概率, 如表11所示。
通过对比可看出, 两种模型评级客户分布大体趋势一致, 但采用本文模型的评级结果中BBB、BB和B级和AAA、AA+级别的客户占比更高, 拉开了评级结果的差距, 利于结果的应用。
结论
本文建立了针对中小银行商贸客户的信用评价模型, 设置了9个信用等级与违约概率的对应关系。信用等级由原来简单反映客户信用好坏的排序, 转变为准确度量客户违约可能性的程度。本模型可以更清楚地反映各信用等级客户的风险差异性, 能更好地满足当前城市商业银行对商贸行业客户的风险甄别, 有效提高银行风险管理能力。
另外, 受条件限制, 本模型存在如下不足:验证数据仅选择一家西部城市商业银行的数据, 验证数据的普遍性还应加强。
参考文献
[1]李宝庆.中小企业发展之信用管理体系的构建[J].金融研究, 2002 (3) .
[2]施亚明, 何建敏.基于粗糙集方法在信用评估中的应用探析[J].现代管理科学, 2008 (5) .
[3]蔡皎洁, 张玉峰.基于数据挖掘银行客户信用风险评级体系研究[J].情报杂志, 2010 (2) .
[4]程建.客户信用评级体系的校准度检验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8 (8) .
8.银行风险评级管理制度 篇八
摘 要 2011年6月9日,银监会下发了《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内部评级对银行经济资本的影响再一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话题。本文介绍了我国实施银行内部评级的基本情况,深入分析了内部评级对银行经济资本的影响,最后对我国商业银行实施内部评级法,加强经济资本管理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 内部评级 银行经济资本 风险管理
一、前言
2007年2月,银监会发布《中国银行业实施新资本协议指导意见》,要求我国商业银行应于2010-2013年间采用内部评级法计算经济资本。2008 年,银监会再一次发布《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内部评级体系监管指引》,标志着我国实施新协议有了重大的突破。2011年6月9日,银监会下发了《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提出了优化风险加权资产计算方法,扩大资本覆盖的风险范围。内部评级对银行经济资本及银行风险管理的影响再一次成为关注的焦点话题。
内部评级法是新资本协议的主要内容,也是最主要的银行制度改革。内部评级是指银行根据内部数据和标准,对债务人进行的信用评价。在信用风险资本要求计算中,银行可根据其业务的风险管理水平、复杂程度等灵活选择。实施内部评级法不但可以直接降低资本要求,提高银行资本充足率,并可以享受国际清算银行给予的资本优惠。同时,有助于银行自身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增强其风险控制能力,使监管资本和经济资本趋于一致,从而保证银行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二、内部评级对银行经济资本的影响
经济资本又称为风险资本,它是一种虚拟资本,在金额上等于资产的非预期损失。开展经济资本管理,可以量化内部每个业务单元和每个业务环节在获得经营收益过程中所承受的风险大小,可以实现对利润的风险调整和對客户的风险定价,进而使绩效评价和经营战略更为科学。内部评级法对不同风险特征、不同管理水平的银行的经济资本要求不同,对具有不同风险特征的产品及客户也规定了相应的资本标准,因此必将对银行经济资本管理会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内部评级法有助于提高银行经济资本管理水平。《新巴塞尔协议》通过资本减让的手段鼓励银行业建立更有效的内部评级体系和风险控制体系,从而使用内部评级体系计量风险和分配资本。银行为了加强内部风险管理,实现节约资本、实现盈利最大化的目标,必将自觉采用投入内部评级法,促进自身经济资本管理水平的提高。
采用内部评级法有助于促使银行业持有高质量的信贷资产。内部评级法以各银行内部历史数据为基础计算违约概率等风险要素,并进一步计算监管资本,因此能够有效控制风险。客户信誉高、风险管理手段运用较好的银行,信用风险的监管资本要求将会明显降低;相反,客户信誉较差,资产风险较大,信用风险的监管资本资本要求将会加重。从而促使银行业调整资产结构,持有高质量的风险资产,使整体信用风险水平降低。
内部评级法可以促进实现银行风险与收益的平衡。通过收益覆盖风险,有效提升风险定价能力。基于风险计量模型所输出的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资本占用等关键风险指标,确定了贷款利率底线和贷款浮动区间的核心变量。根据客户等级和交易结构,可以进行贷款的合理定价,从而实现风险与收益的平衡。
三、完善我国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体系的建议
内部评级体系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如何从传统的信用评级向符合新协议要求的内部评价转换,如何提高自身的信用风险管理水平进一步完善我国商业银行内部信用评级,关系到我国银行业在国际竞争中的成败。根据我国商业银行现阶段的实际情况,笔者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一)坚持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相结合,加强内部评级配套制度的研究与建设。商业银行应根据业务发展需要,组织协调相关的业务管理部门,研究制定内部评级在信贷政策、经济资本分配、绩效考核、资本充足率测算等方面应用与管理制度,逐步建立与内部评级系统相配套的管理制度体系,为实施内部评级法创造条件。
(二)加强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夯实内部评级的数据储备。完整准确的数据是量化管理信贷风险、提高信贷管理运作效率的基础。我国商业银行的数据储备严重不足,且数据缺乏规范性、数据质量不高,严重制约了内部评级系统的应用。因此,商业银行必须加快数据整理与补录,同时建立一套完整、严格的数据标准,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和及时性。
(三)建立科学实用的内部评级模型。目前,国外许多优秀的数学模型在全球银行业受到广泛认同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如ALTMAN、KMV、穆迪RISKCAL以及标普MEU等。但我国不具备应用这些模型的条件,比如数据的缺失,因此我国银行在内部评级时,不但要借鉴国外模型的思想,又必须结合本国实际,要充分考虑诸如数据积累量不足、利率市场化进程不高、企业财务存在欺诈现象、道德风险偏高等国内特有现象,研究建立自己的模型框架和参数体系。
(四)加强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与培养。内部评级系统和方法属于各银行的商业机密,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培养、建立一支适用于风险分析的专业化人才队伍,对于内部评级体系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是确保内部评价体系高效运行的关键。因此,商业银行要对专业人员结构不断进行优化,对现有人员作定期培训,完善其知识结构,提升风险管理意识,增强对新协议的理解。
参考文献:
[1]武剑.内部评级理论、方法与实务: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核心技术.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2]陈四清.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通论.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6.
9.农村合作银行风险管理制度 篇九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增强浙江温岭农村合作银行(以下简称本行)防范和控制风险的能力,加强风险管理的组织建设、机制建设和制度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家金融方针政策和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及本行章程的规定,制定浙江温岭农村合作银行风险管理制度(以下简称本制度)。
第二条 风险管理的基本任务是:贯彻执行国家关于防范和处置金融风险的各项政策措施,树立全面风险管理理念,健全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改进风险管理监控方法,强化风险全程管理,增强识别、计量、预警、防范和处置风险能力,提高风险管理水平,确保风险在可控目标之内,确保安全经营稳健发展,确保风险收益的优化。
第三条 风险管理遵循全面管理、制度优先、预防为主、职责分明的原则。
(一)全面管理原则。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和收入、支出、损益以及人员、薪酬、奖惩等经营管理的各项事务和每个环节,都全面地进行风险管理,涉及风险控制人人参与、各司其职。
(二)制度优先原则。开展各项事务先制定相应制度,尽可能使制订的制度科学、合理并严格按照制度执行,并对制度执行效力和结果实行全程监控。
(三)预防为主原则。各类风险应防范于未然,以预防预警为主,出现问题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予以处置化解。
(四)职责分明原则。防范和处置风险明确各职能部门和责任人,明确相应的权利和义务,对因渎职、失职或营私舞弊造成风险和损失的行为,依法追究相应责任人的责任。
第二章 风险管理的目标和要素
第四条 风险是指对目标产生不利(负面)影响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风险类型包括:战略风险、声誉风险、法律风险、合规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
战略风险,是指由重大事项的决策失误或战略规划的严重偏差所造成的风险。
声誉风险,是指由内部管理与服务的问题引起自身外部社会名声、信誉和公众信任度下降所造成的风险。
法律风险,是指由不当的法律文书、制度或违约行为或怠于行使自身的法律权利等所造成的风险。
合规风险,是指因没有遵循法律、规则和准则造成遭受法律制裁、监管处罚、重大财务损失和声誉损失的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由借款人或市场交易对手违约所造成的风险。
市场风险,是指由市场价格(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和商品价格)的不利变动所造成的表内和表外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操作风险,是指由员工操作不当或不完善、有问题的内部程序、及系统或外部事件(如自然灾害)所造成的风险。
流动性风险,是指由资金流动性状况出现不足及其波动性所造成的风险。
第五条 全面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它由董事会(包括监事会,下同)、经营管理层和其他人员实施,应用于战略制定并贯穿于本行的各项活动之中,旨在用于识别可能会影响的潜在事件,管理风险以使其在本行的风险承受能力或风险偏好之内,并为既定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
第六条 全面风险管理框架从不同的侧面关注和管理风险,并力求实现战略目标、经营目标、报告目标、合规目标4个目标,以此促进可持续发展。
战略目标,是指高层次目标,与使命相关联并支撑其使命。
经营目标,是指有效和高效率地利用其资源。
报告目标,是指报告的可靠性。
合规目标,是指符合适用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
第七条 为服务并实现全面风险管理的4个目标,全面风险管理应具备以下相互关联的8个构成要素:
(一)内部环境。即:
董事会批准检查经营决策和重要政策,了解经营中的风险,明确可接受的风险程度,确保经营管理层采取必要的步骤,识别、计量、检测和控制这些风险。监事会负责监督董事会、经营管理层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履行以下职责:监督董事会、经营管理层风险管理的履行情况;监督风险制度的实施,确保被认定的风险薄弱环节得到及时整改。
经营管理层实施董事会通过的经营策略和方针;制定和完善有关的制度和程序,用以识别、计量和监测业务中的风险;建立和完善内部组织结构,明确相互的权利和责任,确保赋予各支行(部)的任务能得到有效执行;执行适当的内控政策,对内控制度执行的有效性和是否完善进行监测。
董事会和经营管理层要促进内部员工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在内部建立一种控制文化,向内部各层级员工强调和宣传内部控制的重要性。所有员工都要了解各自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全面投入内控制度建设。
(二)目标设定。即:内控制度要与本行经营规模、业务范围和风险特点相适应,以合理的成本实现内部控制的目标。设定风险容忍度目标,合理确保发展战略与风险偏好相一致,增长、风险与回报相联系,促进董事会、经营管理层实现全面风险管理的目标。
(三)事件识别。即:设立履行风险管理职能的专门部门,负责组织制定并实施识别、计量、监测和管理风险的制度、程序和办法,以确保既定目标的实现。建立涵盖各项业务、所有范围的风险管理系统,开发和运用风险量化评价的方法和模型,对目标产生负面影响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进行识别和持续的监控。负责组织建立明确的内部制衡机构和实行双签有效制度,涉及资产、负债、财务和人员等重要事项变动,都不得由一人独自决定。
(四)风险评估。即:为建立一个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必须有效识别和持续评价面临的各类风险,特别是对经营目标有负面影响的重要风险。内控制度还必须随时加以修改和完善,对新的或者以前没有控制的风险进行控制。风险管理最重要的两个因素是高质量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和高素质的风险分析人员。
(五)风险对策。即:指定不同的机构或部门分别负责内部控制的建设、执行和内部控制的监督、评价。总行负责组织设计内部控制体系,组织、督促各业务部门、各支行(部)建立和健全内部控制;审计等监督部门负责组织检查、评价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督促经营管理层纠正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建立内部控制问题和缺陷的处理纠正机制,经营管理层根据内部控制的检查情况和评价结果,提出整改意见和纠正措施,并督促业务部门和各支行(部)落实。建立内部控制的风险责任制:董事会、经营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负责,并对内部控制失效造成的重大损失承担责任;内部审计部门对检查发现问题隐瞒不报、上报虚假情况或检查监督不力,承担相应的责任;业务部门和各支行(部)及时纠正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并对出现的风险和损失承担相应的责任;经营管理层的监察部门对违反内部控制的员工,依据法律规定、内部管理制度追究责任和予以处分,并承担处理不力的责任。
(六)控制活动。即:内部控制要成为日常业务中不可分离的一部分,一个有效的内控制度应建立一套适当的内控结构,在业务的每一层级都有明确的内控措施,包括:高层审核、不同部门采取的内控措施;对是否遵守风险头寸进行检查,并在出现违规情况时进行监督;建立审批、授权及核实制度。为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必须建立适应的责任分离制度,员工不能承担有利益冲突的工作;对于潜在的利益冲突,必须加以识别,尽可能降低到最低限度,且进行仔细、独立地监督。
(七)信息与沟通。即:有效的内部控制同时也是一个有效的信息数据系统,掌握全面的内部财务、经营、监测信息,以及对内部决策有关的、反映重大事件和条件变化的外部市场信息;信息本身应该是及时可靠的,随时可以获得,并且前后一致。有效的内部控制要求必须建立可靠的信息系统,反映所有重大业务的情况;所有信息,包括以电子方式持有和使用的信息,必须保密,独立监测,并且在意外事件发生时,有完善的措施作为备用手段。有效的内部控制必须有有效的信息沟通渠道,保证所有员工充分了解和遵守涉及其责任和义务的所有政策和程序,保证其他有关信息能够向恰当的人员沟通。
(八)监控。即:对内部控制是否有效进行持续的监测,对主要风险进行监测成为日常业务活动的组成部分,同时还由业务部门、合规部门、内部审计部门对其进行定期评价。合规部门强调的是对合规风险持续的识别、评估与监测,重视对法律、法规、准则最新发展的持续跟踪、准确理解与研究消化,使之落实于本行的内部制度、工作手册、操作指引当中,并在日常运营中随时发现、提示可能的风险点,同时参与改进、优化业务流程,以有效防范风险的发生。内部控制还包括完善有效的内部审计制度,由独立的、经过良好训练的合格员工从事内部审计工作;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制度监测工作的一部分,直接向董事会或其审计委员会报告,向经营管理层报告。对于内部控制中的缺陷,无论由业务部门、内部审计部门或者其他员工发现,都要及时向相关部门报告,并加以及时处理。内部控制的重大缺陷直接向经营管理层和董事会报告。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同业务性质、复杂性以及表内和表外业务中潜在风险相适应,并且随着外部环境和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完善。
第八条 认定全面风险管理是否有效,是在对8个构成要素是否存在和有效运行进行评估的基础之上所作的判断。因此,构成要素也是判定全面风险管理有效性的标准。构成要素如果存在并且正常运行,那么就可能没有重大缺陷,而风险则可能已经被控制在本行的风险容忍度之内。
如果确定全面风险管理在所有4个目标上都是有效的,那么董事会和经营管理层就可以合理保证他们了解本机构,在实现其战略和经营目标、企业的报告可靠以及符合适用的法律和法规的程度。
第三章 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
第九条 风险管理层级包括整个董事会、经营管理层、各职能部门、各支行(部)。各个层级都要坚持同样的4个目标;每个层次都必须从8个全面风险管理要素方面实行全程风险管理。第十条 规范、完善的法人治理机制通过合理划分股东、董事(包括监事,下同)、经营管理层之间的权利、义务和责任,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内部监督的有效性和激励约束的合理性。
第十一条 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是指由受董事会直接领导,以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为核心,以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实施操作,以各职能部门、各支行(部)的风险控制人员为主要参与人员组成的组织结构体系。
风险管理实行统一领导,垂直管理,分级负责。
第十二条 本行董事会下设立风险管理委员会,风险管理委员会对董事会负责,对辖内风险管理实行统一领导。
风险管理委员会设立办公室,根据风险管理委员会制定的政策,对辖内风险进行垂直管理。风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作为日常部门开展工作。
各职能部门、各支行(部)均设立风险控制人员。各职能部门、各支行(部)的风险控制人员对本级负责人只承担风险报告任务;下一级风险控制人员对上一级风险控制人员负责,直到对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
委派主办会计、委派信贷主管是派驻单位风险控制的关键人员之一,委派主办会计、委派信贷主管和合规联络员对于内部控制中的缺陷以及存在的重大风险隐患,应在第一时间向其所在单位负责人报告的同时,及时报告相关职能部门。在特别紧急情况下,可直接向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报告。风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和风险控制人员对管辖内的整个风险控制过程和结果分级负责。董事会对辖内的风险管理负最终责任。
第十三条 风险管理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
(一)根据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和经济金融方针政策,并结合我行实际,对市场定位、信贷投向及资产运作方向、方式进行研究并提出建议;
(二)对信贷、投资和其他资产运作中风险分类管理的重要规定、政策和措施进行研究并提出建议;
(三)对预防经营和管理中的全局性、突发性、倾向性重大风险问题进行战略研究并提出防范建议;
(四)对风险管理的工作目标进行前瞻性分析并提出建议;
(五)拟定系统突发性支付风险应急预案和重大风险问题解决方案;
(六)对须经董事会批准的相关重大事项进行研究和提出建议;
(七)对以上事项的实施进行督查,并向董事会报告;
(八)董事会授权的其他事项。
第十四条 风险管理委员会由本行部分董事、经营管理层、相关职能部门若干名委员组成。
第十五条 风险管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风险管理职能部门,风险管理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兼任办公室主任。
各支行(部)设立风险管理小组,行长(总经理)担任组长,由支行(部)经营班子、主办会计、部分信贷人员(或内勤人员)组成,对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
第十六条 本行风险管理委员会对全行的风险管理工作进行统一指导和协调。
第四章 风险管理的理念和文化
第十七条 风险管理是全方位与全员参与的管理。风险管理涉及业务管理的各个环节,因此需要对风险进行全方位的管理。风险存在于业务的每个环节之中,风险管理需要全员参与,全体员工必须营造“全员重视、积极参与、献计献策、齐抓共管”的全面风险管理理念和文化。
第十八条 产生风险的各业务部门和交易领域,应将风险信息及时准确向风险管理部门报告,使风险管理部门和业务部门保持密切有效联系;同时建立清晰的风险报告路线,除了纵向层级之间的报告,还应包括横向之间的交流,实现信息共享,建立一套具体的风险报告模式,规范风险报告的格式和传递路径,使风险政策能得到很好贯彻。
第十九条 通过加强对员工风险管理理念和文化的灌输、培养和提高,有效增强员工风险管理工作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
第五章 风险管理的范围和过程
第二十条 风险管理的范围涵盖各个层级的业务单位和各类型的风险。要实行通盘管理,将战略风险、声誉风险、法律风险、合规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等不同类型的风险纳入到统一的风险管理范围,并针对每一类风险的特征采取相应的管理流程和办法。
第二十一条 风险管理需要实行全程管理。对风险识别、风险计量、风险评价、风险接受、风险转移、风险补偿等各个环节划清职责、分别把关、风险落实、管理到位。完善业务流程各环节的风险管理制度和风险评价方法,保证所有环节的各类风险都能得到有效控制,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加强操作风险、道德风险的防范。
第六章 风险管理的计量和方法
第二十二条 风险管理需要不断探索新的方法。主要有:
(一)既重视审贷分离,又重视全程管理;
(二)既重视单一信用风险管理,又重视信用、市场、操作、流动性多种类型风险管理;
(三)既重视审批授信管理,又重视问题授信管理;
(四)既重视单笔交易单一风险,又重视所有信用敞口总体风险;
(五)事前主动引导和事后被动督导并重管理;
(六)惩戒功能和激励功能并重管理;
(七)单一行业和资产组合并重管理;
(八)表内风险和表外风险并重管理;
(九)源头控制管理和末端治理管理相结合;
(十)定性分析管理和定量分析管理相结合。
第二十三条 通过定性和定量方法,归集、分析在不同时期、不同客户、不同部门、不同业务以及每个环节的各类风险,全面衡量自身总体风险承受能力。通过对资本、收益、风险的衡量,判断局部风险对整体风险的影响程度以及是否可接受,理性处理风险管理和业务发展的关系。
收集历史资料和数据,设立历史数据库,逐步开发适应本行自身特点的风险分析和控制模型。
定量分析主要结合以下指标进行。
(一)资本充足指标
1、资本充足率=资本净额(风险加权资产/+12.5倍的市场风险资本)×100%。(按监管评级标准口径,指标值≥10%)
2、核心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净额/(风险加权资产+12.5倍的市场风险资本)×100%。(按监管评级标准口径,指标值≥6%)
(二)信用风险指标
1、不良资产率=不良信用风险资产/信用风险资产×100%。(按监管评级标准口径,指标值<2%;按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口径,指标值≤4%)
2、不良贷款率=(次级类贷款+可疑类贷款+损失类贷款)/各项贷款×100%。(按监管评级标准口径,指标值<3%;按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口径,指标值≤5%)。
3、资产损失准备充足率=信用风险资产实际计提准备/信用风险资产应提准备×100%。(按监管评级标准口径,指标值>120﹪;按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口径,指标值≥100﹪)。
4、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贷款实际计提准备/贷款应提准备×100%。(按监管评级标准口径,指标值>120﹪;按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口径,指标值≥100﹪)。
5、拨备覆盖率=(贷款损失专项准备金+贷款损失特种准备金+贷款损失一般准备金)(/次级类贷款+可疑类贷款+损失类贷款)×100%。(指标值≥100﹪)。
6、单一集团客户授信集中度=最大一家集团客户授信总额/资本净额×100%。(按监管评级标准口径,指标值≤10﹪;按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口径,指标值≤15﹪)。
7、单一客户贷款集中度=最大一家客户贷款总额/资本净额×100%。(按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口径,指标值≤10﹪)。
8、授信集中度=最大十家集团客户授信总额/资本净额×100%。(按监管评级标准口径,指标值≤100﹪)。
9、单一客户关联度=最大一家关联方授信余额/资本净额×100%。(按商业银行与内部人和股东关联交易管理办法,指标值≤10﹪)
10、集团客户关联度=最大一家关联方所在集团授信余额/资本净额×100%。(按商业银行与内部人和股东关联交易管理办法,指标值≤15﹪)
11、全部关联度=全部关联方授信总额/资本净额×100%。(按商业银行与内部人和股东关联交易管理办法,指标值≤50﹪;按监管评级标准口径,指标值<10﹪)
12、正常贷款迁徙率=(期初正常类贷款中转为不良贷款的金额+期初关注类贷款中转为不良贷款的金额)/(期初正常类贷款余额-期初正常类贷款期间减少金额+期初关注类贷款余额-期初关注类贷款期间减少金额)×100%。(按监管评级标准口径,要低于行业平均值50﹪以上)
13、次级类贷款迁徙率=期初次级类贷款向下迁徙金额/(期初次级类贷款余额-期初次级类贷款期间减少金额)×100%。(按监管评级标准口径,要低于行业平均值50﹪以上)
14、可疑类贷款迁徙率=期初可疑类贷款向下迁徙金额/(期初可疑类贷款余额-期初可疑类贷款期间减少金额)×100%。(按监管评级标准口径,要低于行业平均值50﹪以上)
(三)流动性风险指标
1、流动性比例=流动性资产/流动性负债×100%。(按监管评级标准口径,指标值≥35﹪;按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口径,指标值≥25﹪)
2、流动性缺口率=流动性缺口/90天内到期表内外资产×100%。(按监管评级标准口径,指标值≥0﹪;按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口径,指标值≥-10﹪)
3、核心负债依存度=核心负债/总负债×100%。(按监管评级标准口径,指标值≥75﹪,以“1104工程”口径;按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口径,指标值≥60﹪。两口径计算方法不同)
4、人民币超额备付金率=(在中国人民银行超额准备金存款+库存现金)/人民币各项存款期末余额×100%。(按监管评级标准口径,指标值≥5﹪)
5、存贷款比例=各项贷款余额(不含贴现)/各项存款余额×100%。(按监管评级标准口径,指标值<60﹪;按银监其他要求,指标值≤75﹪)
(四)市场风险指标
1、累计外汇敞口头寸比例=累计外汇敞口头寸/资本净额×100%。(按监管评级标准口径,指标值<5﹪;按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口径,指标值≤20﹪)
(五)盈利性指标
1、资产利润率=税后利润/资产平均余额×100%×折年系数。(按监管评级标准口径,指标值≥1﹪;按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口径,指标值≥0.6﹪)
2、资本利润率=税后利润/(所有者权益+少数股东权益)平均余额×100%×折年系数。(按监管评级标准口径,指标值≥20﹪;按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口径,指标值≥11﹪)
3、风险资产利润率=税后利润/平均加权风险资产×100%×折年系数。(按监管评级标准口径,指标值≥1.8﹪)
4、成本收入比率=(营业支出-营业税金及附加)/营业净收入×100%。(按监管评级标准口径,指标值≤40﹪;按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口径,指标值≤35﹪)注:①平均余额=(年初+年末)/2 ②折年系数=12/N,其中12指一年的总月份,N是指指标数据日期的月份数。
③前述按监管评级标准口径的指标值均为评级得分为100分时的指标值。
④前述指标如有新的体系或标准值,按新标准执行。
第七章 风险管理的重点
第二十四条 政策。本行以服务“三农”为宗旨和经营方向,以“流动、小额、分散、效益”为信贷策略。要重视国家宏观经济发展和产业政策调整的分析和研究,降低因政策面或宏观经济变化对各产业(贷款客户的行业、发展对象)的负面影响。
第二十五条 法律。法律风险是本行面临的一种商业风险,法律风险可能造成经济损失。法律风险的原因通常包括违反有关法律法规、合同违约、侵权(例如知识产权)、怠于行使自身法律权利等。法律风险会给自身带来严重的后果;法律风险在事前是可防可控的。法律顾问注重事前防范和事中控制,而律师则是事后诉讼。法律风险可以通过强化法人法律治理来控制。具备充足的内部和外部法律专业人员以及其他法律资源的法律部门是法律风险防御系统的心脏。本行采取预防性法律措施来应对法律风险环境,针对自身面对的风险做出一些防范性工作。分配给预防性法律措施一定的资源并与面临的风险成正比。
第二十六条 授权。本行对高级经营管理层、各职能部门、各支行(部)和业务岗位授权开展业务的品种、审批的限额都要明确、清楚和适度;授权有权审批人员或组织审批品种和审批限额要与其控制和管理信用风险的能力相适应;既要管好授权,又要严格控制转授权。
第二十七条 授信。本行实行统一授信管理,健全客户信用风险识别与监测体系,完善授信决策与审批机制,根据审贷分离原则,授信审批部门与授信执行部门相互独立,形成健全的内部制约机制,不得合二为一;防止对单一客户、关联客户和集团客户风险的高度集中;防止违反信贷原则发放人情贷款和向关系人发放信用贷款;防止信贷资金违规投向高风险领域(包括国家产业政策淘汰类、限制类行业)和用于违法活动。实行最高授信额度管理,对同一客户实施最高额度授信,在最高额授信额度下对中长期授信实行单笔授权管理。
第二十八条 资金业务。本行对资金业务对象和产品实行统一授信,实行严格的前后台职责分离(做到前台交易与后台结算分离、自营业务与代理业务分离、业务操作与风险监控分离),建立中台风险监控和管理制度,防止资金交易员从事越权交易,防止欺诈行为,防止因违规操作和风险识别不足导致的重大损失。
第二十九条 存款及柜台业务。本行对营业网点、要害部门和重点岗位实施有效监控,严格执行账户管理、会计核算制度和各项操作规程,防止内部操作风险和违规经营行为,防止内部挪用、侵占以及洗钱、金融诈骗、逃汇、骗汇等非法活动,确保本行和客户资金安全。
第三十条 中间业务。本行开展中间业务首先要取得有关主管部门核准的机构资质、人员从业资格和内部的业务授权,建立并落实相关的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按委托人指令办理业务,防范或有负债风险。
第三十一条 会计。本行实行会计工作的统一管理,严格执行会计制度和会计操作规程,运用计算机技术实施会计内部控制。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和合法,严禁设置账外账、设立小金库,严禁乱用会计科目,严禁编制和报送虚假会计信息(报表)。
第三十二条 计算机信息系统。本行严格划分计算机信息系统管理部门和应用部门的职责,建立和健全计算机信息系统风险防范的制度,确保计算机信息系统设备、数据、系统运行、系统环境和信息备份的安全。
第三十三条 ATM等自助设备。ATM等自助设备的保险柜钥匙、密码必须由两人分开保管,严禁单人同时保管保险柜钥匙及密码,并实行定向交接制度。自助设备严格执行双人清机、双人开启保险柜、双人加取钞、双人清点现金的工作制度;自助设备管理人员严禁向设备维护商在日常的设备维护、保养过程中泄露开机密码和乱丢设备钥匙;自助设备的纸制交易流水和电子交易流水均为重要档案,按规定年限备份、归档保管。凡24小时服务的具备现金功能的ATM等自助设备原则上要安装摄像系统,监视的区域、范围必须符合有关要求。加强对自助设备的安全巡视和摄像系统定期检测;自助设备的录像资料、运行监控资料、交易监控资料需保留规定年限。第三十四条 资本充足与损失拨备。本行不断提高资产风险五级分类的真实性、规范性和准确性,揭示资产内在损失和资产质量;严格执行审慎的损失准备金制度,及时足额提取各类损失准备,加大损失资产核销力度;建立资本约束机制和资本充足率管理制度、程序和责任制,增强资本管理的主动性,确保风险损失拨备充足,确保资本充足率符合审慎经营要求。
第八章 附 则
第三十五条 本制度自本行颁布之日起实施。
第三十六条 本制度未尽事宜,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的规定执行。本制度施行前有关规定与本制度相抵触的,以本制度为准,原规定停止执行。
【银行风险评级管理制度】推荐阅读:
银行风险管理考试06-30
银行风险管理流程09-19
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政策07-20
银行抵押品管理风险07-29
银行法律风险管理报告09-19
城市商业银行风险管理06-22
工商银行信用风险管理论文07-16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探讨09-09
《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指引》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