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的形式

2024-08-01

传统文化的形式(精选8篇)

1.传统文化的形式 篇一

商通互联 文化是渲染产品的最好形式

文化是渲染产品的最好形式,这就是软实力,产品销售是一种形式表现,是硬着陆,用文化做产品才有知名度,我们也是人,可是,为什么却不同于名星具有的魅力,因为她们能登台,受人目光,成了公众人物,这一切都是因为“露面”太多,而得到关注、评论、传说、感染、而融动人心,在传统的基础上,在大众面前宣传较为直接,可是,企业讲究的是运行成本,每天要有人有组织地进行巡回宣传,所到之处,当然有效地感染观众,对于投资者来说,却是承担不起,做不长期的作用,暴风骤雨不如泉水叮咚响,在网络上处处可见的企业文化,有多大的可知性,让人响往什么,从而想得什么,一部手机能让人走上致富的道路,他的创业精神就是一种文化,把他的故事证讲述给人们听听,读者在知道人的事迹的同时,不也都知道手机了吗?手机让他创业有了平台,才使他有了新的人生舞台,展现了自我价值,这个故事本身是在讲述一个人的事迹,但是,文章必需有人有事有时间地点才能构成文章,那么,这其中要说到的自然是事物了,在文章立意上就要正面对待产品,刻化出产品的正面宣传,对人与事的联系,笔者会用深刻的形象来表达产品的本身突击的地方,让读者过目不忘,有种深深的怀念,这已经不是产品本身而是化身到人的精神境界,产生感情了,那么,产品在人们心中的地位远远超出产品本身的价值。

2.传统文化的形式 篇二

关键词:哲学理念,精神文化,表现主义,极少主义,艺术文化

1 研究背景

同建筑上的其他元素一样,窗的发展也是非常迅速的,其新的建造技术和新型材料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并且窗的研究与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观有着密切的联系,出现了一些新的窗的附属结构,形成了许多新型形态。窗的形式在各个历史时期有所不同,在各个地域也各有特色,而且不同建筑类型的窗也各不相同。窗往往能够反映出各个历史时期、各个地域的经济技术的发展、气候特点和文化特色,是人类历史文明的见证。此外,随着生态节能观念不断深入人心,现代建筑越来越注重自然采光和自然通风,窗则是生态节能概念在建筑中的主要体现。

窗是建筑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多种功能,它不仅在建筑造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建筑室内空间以及建筑所处的环境都有影响。加强其造型往往会对建筑立面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窗的形式千变万化,其构造、形状、位置、色彩、组合、材料、尺度、比例等各不相同,难以枚举。影响窗形态的因素主要包括功能、技术以及文化3个方面的因素。一般来说,功能、建造技术和文化的复杂性及不稳定性是递增的,三者构成了一个叠合的金字塔结构,文化位于金字塔的顶部。从整个人类文明进程来看,随着科学、技术、经济的不断发展,人类社会的材料和建造技术、功能活动、精神追求都得到扩展,整个金字塔在不断扩大,此外,随着社会分工更加细致,3种因素内部也分化得更为细致,其相互关系也越来越复杂,这种关系最终须由自然外力和自然环境来考验。文中仅就文化这一因素进行详细的论述。

2 文化概论

《中国大百科全书》这样来解释文化,泛指“全部的社会遗产,包括人类生活中不是与生俱来的所有东西”,且又把文化分为“物质文化:人工创造的自然物及自然环境和精神文化:哲学、科学、美学、艺术、伦理、宗教、民俗”等。依照这样的定义,文化中表现出3种基本层次——物质层次、精神层次和艺术层次。其中最具有活力、具有魅力的就是艺术层次,它是物质与精神在高层次上的审美融合。

建筑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系统的一个重要分支,其本身便是文化的一种载体,一种形态,它既是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有其精神方面的文化内涵。可以把建筑看作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艺术文化的统一体。

窗作为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各种文化理念最终落实到建筑手法上时,窗往往成为重要的载体。所以文中将窗形式的研究纳入精神文化范畴中,对应精神层次和艺术层次,分别探讨其对窗形式的影响及其回应。

3 精神文化在窗形式上的表现

3.1 人伦天理

每一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人伦天理与哲学理念。中国古代社会一直把“礼”作为治理国家的指导思想。礼制是道德思想和行为的一种规范和规矩,纵观这种贯穿到各个领域的规矩,它的核心思想和主要内容就是等级的思想和等级的制度。作为建筑重要组成部分的窗,无疑也要体现出这种等级观念。以宫殿建筑的窗户为例,在主要的殿堂中(太和殿、中和殿、乾清宫、慈宁宫、皇极殿等)采用的就是最讲究的三交六菱花窗。每一颗花心上装一个穿钉,红色的支条,金色的小钉,在白色的底子上显得特别华丽。在次要的建筑中(东六宫的主要殿宇、午门内东西朝房、三大殿一区的门宇和崇楼等),就只用两交四菱花窗。更为次要的像斋宫、养心殿、颐和轩以及乾隆花园、御花园等处的园林建筑采用的就是更为简单的支摘窗。而不重要的配殿上则用木条组成网纹、直棂窗或菱形纹,并且不雕饰,如各类库房、值房等小房。在装饰的内容、题材、色彩、纹样等方面也无不体现着等级差别。一般而言,皇家建筑的窗户多是雕龙画凤、描金绘彩,而民间建筑的窗户只能是花鸟鱼虫,使用素色。

3.2 风水观念与哲学理念

“风水”,主要是指古代人们选择建筑地点和建筑方位时,对气候、地质、地貌、生态、景观等各建筑环境因素的综合评判,以及建筑营造中的某些技术和种种禁忌的总概括。风水理论非常注重建筑方位的朝向和布局,相地术的理论就是建立在古代中国哲学“气”的概念之上。风水学认为万事万物都由气生成,气是风水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这种思想深深地影响到中国古代建筑的布局,中国传统的建筑形式多是封闭式的围合空间,窗的开设也多向内开,这一方面是出于自我防卫的需要,同时也是“聚气”思想的体现。

风水学认为,窗户的开设除了利于“气”的聚集之外,还要“正”。而南向开窗因为有充足的阳光照射,属于阳气十足。从风水的角度来说南向属“吉向”,利于“聚气”;若开设其他方位则易产生“邪气”。“天子当阳而立,向明而治”这一观点就决定了中国古代建筑朝向和窗户的朝向问题。逐渐“四正”(正南、正北、正东、正西)成为皇家建筑的布局和窗户开设的首要条件。

3.3 宗教信仰

在人类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中,曾经存在着一些朴素的信仰或风俗,它们构成了地区文化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使各地的建筑和聚落都在各个层面上受到影响,从而确立了建筑的精神价值,即使在今天,仍旧在一定条件下发挥着作用。中国的藏教建筑为了使出家人专心修道,窗洞下缘呈阶梯状上升,这样当透过窗洞眺望时,映入眼帘的是一望无际的天空。在外部,窗子出挑雨篷的其余三边,都饰有黑色的边框,由下到上略有收分,呈上小下大的形状。这一形状的寓意为牛角,能带来吉祥。藏族古代曾经拥有的图腾之一是“牦牛”,由于时代的进展,原始的图腾被写意为这一上小下大的形状,也是对牛角简练、概括的艺术形象的抽象表达,同时也有避邪驱凶的含义,装饰性极强。

4 艺术文化在窗形式上的表现

直到文艺复兴时期,建筑一向被认为是视觉艺术大家族的首要成员,是所有艺术门中的集大成者。古典主义的绘画艺术和古典主义的建筑几乎是并行的一个同构体系。但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建筑这门古老艺术和古科学的重建是巨大的。虽然我们还将“建筑艺术”这样的词汇挂在嘴边,但已经很少谈论建筑与视觉艺术大家族其他成员的相互影响和联系。但实际情况是,现代和当代艺术对建筑的影响,远比我们已经了解的要丰富甚至深刻。西方当代的建筑设计已经意识到了这种科技发展下的技术决定论所带来的某种人文思想的缺失,于是其设计的外延也在有意识的向艺术方向拓展,设计已经成为连接艺术世界与技术世界的边缘领域,两者之间的融合、共生、对话、交汇的“边缘场所”迅速的形成了。

现、当代的艺术的发展所包含的信息量和艺术价值是传统的以写实性为主的艺术所不能比拟的,它几乎深入到了人类心灵和思维的各个方面。受其影响,建筑设计在原有历史的发展上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本节主要是讨论现、当代的艺术成果对建筑中窗的形式的影响。

4.1 抽象派艺术

现代抽象派艺术对当代艺术有着持久而深刻的影响,是西方现代艺术的核心形态。抽象艺术通过对视觉方式的解放,使得色彩和线条被重新激活成为了一种自由的元素,也就是手段变成了目的。它们通过同时共生的对比而使自身成为一种独立的主题。因此,抽象艺术不再现物体的形,它创造自己的形,形式本身成为了艺术意义的所在。

康定斯基最早奠定了抽象艺术的理论,是他首先抛开了具体物象提出了纯绘画的艺术主张。他十分强调艺术家的“主体精神”,认为艺术家不是简单的摹仿现实,而应该表现自己独特的内心感受,表现隐藏、深邃和微妙的心灵世界。在他的画中,不同粗细,不同色彩,形状各异的线条与块面相互渗透叠加,无拘无束的浪漫形式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在康定斯基的影响下,蒙德里安、马列维奇两位大师将抽象艺术推到了顶峰。

抽象艺术的理论使建筑师领悟到:形式是可以建立在一种明澈单纯和客观化的几何逻辑基础上的。荷兰风格派建筑师里特维尔德便将蒙德里安的绘画转变成了几何构件化的三维作品——施罗德住宅。柯布西耶的“苏黎世艺术家住宅和工作室”的立面设计同样表现出了蒙德里安抽象绘画的构图和色彩。直到现在,受蒙德里安的影响而形成的这种立面上墙与窗的抽象构图还在不断地被使用着。

4.2 表现主义艺术

表现主义一词,是德国艺术评论家威廉·沃林格在其发表的一篇文章中首次提出的。他把这个词与塞尚、梵高和马蒂斯等的艺术联系在一起。从此,该词便成为德国偏于情感抒发的艺术代名词。

表现主义艺术对建筑的直接影响就是在当时造就了两位著名的表现主义建筑师:门德尔松和波尔齐格。门德尔松的爱因斯坦天文台是建筑史上的经典之作,为了使建筑更具有情感化和表现性,门德尔松运用了塑性建筑的曲线和曲面。在窗的造型处理上,脱离了窗一般的构造性,窗洞的形状和切削方式随意而有机,窗框与窗棂的表现弱化而使窗户更有“洞口”的感觉。在其后以至于现在的许多建筑师依然深受着表现主义艺术的影响,努力打破理性的逻辑而使建筑更加强烈的表现其主观追求。

4.3 极少主义艺术

极少主义艺术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是指外在形式被削减到极致,从而直逼形式本质的艺术。它排除了外表装饰和表现性的姿态,反映出纯粹的抽象和无特征的艺术逻辑。其作品最显著的特征是直角、矩形和正方体的运用,创作手段极为简约。它主张每个事物都有它固有的真实与美,创造者面对它们时,倘若把个人的主观判断降到最低限度,事物本身才会表达出自己的声音。即舍弃物象外在的一切偶然性,把对象简约为最低限度的几何体。

极少主义建筑正是因为形体的简单,才促使建筑师们将重点用于表皮的处理之上。赫尔佐格和德梅隆的设计思想就直接来源于极少主义艺术,他们的很多作品都充分而完整的体现了极少主义,坐落在慕尼黑的戈兹美术收藏馆便是其中之一。这是一个面积只有3 000 m2的小型私人美术馆,它的形体是一个简单的矩形盒子。窗子的形式极为简约,顶部的带窗上下没有梁的表现,更没有女儿墙,只是薄薄的钢框。窗面上甚至没有窗棂,每块玻璃间用硅胶粘结,粘结的缝隙与下面群体的缝隙相对应,这种对应保证了整体的严谨与简洁。

5 结语

文中选择文化作为切入点并研究了它在窗造型中的作用。通过对其精神文化层次和艺术文化层次的分析,可以明了其中的基本原理,能够清楚并正确看待建筑中形形色色的窗形式,更进一步从整体去理解和鉴赏窗以及整个建筑的形式。

参考文献

[1]丹纳.艺术哲学[M].傅雷,译.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

[2]陈凯峰.建筑文化学[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6.

[3]万书元.当代西方建筑美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4]刘先觉.现代建筑理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5]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

3.传统文化的形式 篇三

关键词:观念艺术;传统文化;资源;分析

根据以往的相关研究,我国传统文化资源处在开发阶段,而且前卫艺术也逐渐走在时代的前沿,尤其在20世纪90年代,该类艺术形式已经取得了相应的发展。随着当前文化资源的开发,不断推动观念艺术的发展,尤其在资源共享的阶段。综合以往的相关研究,波折认为可以运用一个简单的公式来总结当前我国艺术的创作态度,具体总结如下:中国当代社会=文化问题(观念内容)+中国文化资源(表现形式)。这个公式在一定程度反映了当前资源的运用与开发,促进各种资源共享。

1 我国观念艺术发展概况

1.1 观念艺术在我国流行的概况

根据我国艺术发展的相关要求,不断推动当前观念艺术的发展。由于我国文化发展的情况与西方显著不同,尤其在当前文化背景下,不断创新各种文化机制,尤其在艺术发展过程中,不断推动我国观念艺术的发展。在观念艺术发展过程中,将当前艺术表现形式与艺术内容进行整合,不断推动当前社会观念内涵的发展,其中包括当前艺术自由化思想,其中包括儒家的道德风格,通过丰富当前观念艺术表现形式,提供丰富的艺术形式,为当前各类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1.2 观念艺术的内涵

根据当前观念艺术的发展,国内外学者对艺术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的探究。观念艺术主要指在人们的头脑中,通过主观塑造观念形象,推动当前艺术资源的分配。随着我国观念艺术的发展,不断促进各种观念的发展。综合以往的相关研究,其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创造性;二是丰富性;三是发展性;四是时代性;五是共融性。

2 观念艺术的发展背景

随着观念艺术在我国的发展,一些传统艺术形式将会影响到当前观念艺术的表达。根据我国观念艺术发展趋势,我国一些传统艺术家通过不断分化文化资源,推动各种观念艺术的表达。在当前文化发展背景下,不断推动文化资源的分享,其中包括文化类型的分类。根据当前艺术发展的需求,不断促进社会艺术形式的创新,尤其是在当前文化态势背景下,通过各种分类方式的完善,促进各种观念的更新。在以前,中国传统文化还没有特定的艺术观念,尤其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包括西方文化中的精髓部分,促进中国前卫艺术的发展,尤其是各种观念艺术的深入。总之,随着当前观念艺术的发展,其中包括艺术观念的巩固与艺术形式的丰富,才能推动中国艺术创新。

3 观念艺术的表现形式

由于观念艺术比较抽象,在当前文化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拓展其表现形式,根据以往的相关发展,结合分类方法的特色,将观念艺术的表现形式分为以下三类:一是挪用并列式;二是墓改里换式;三是转化再造式。下面根据三种表现的具体情况,将其叙述如下:

3.1 挪用并列式

挪用方式是当前观念艺术中最为直接的表达形式,通过当前的表现形式,促进各种方法的改善,丰富当前的艺术内涵。杜尚的《泉》开启了此类方法并被艺术家们沿用至今。广义上的“挪用”主要指当前观念的各种表现形式,在观念艺术共享过程中,不断推动各种创造活动的开展。在当前发展过程中,将“挪用”与“并列”合并,并将其发展成为一种具体的创作方式。总之,该i阿雷技术主要通过创新艺术放置方式,推动当前艺术作品、公众图像、生活物品、人体的多元加工,促进各种艺术形式的展开,这种表现形式可以包括平面的与立体的,在这种对比的情况下,不断增强各种艺术感染力,促进各种对比方法的改善,而且通过直观的感受,不断促进艺术效果展现。尤其在一些艺术作品中都很好地运用了这种方法,其中包括蔡国强的《草船借箭》、《威尼斯收租院》、王晋的《叩门》与张卫的一系列中国传统绘画经典作品与西方现代艺术大师作品的拼贴视像作品。《草船借箭》用真实的船与箭再现了《三国演义》中的虚拟物,通过该类形式不断推动当前各种文化关系的展现,尤其各种视觉上的美感。

3.2 墓改里换式

在当前观念艺术发展过程中,不断融合各种表现形式,其中包括外形上各种变化,包括当前资源的共享性,都额可以运用改化的方式进行展现,这里面包括了颠覆性和调侃的文化气息。通过改变当前各种快捷的艺术表现形式,不断推动各种艺术方式的创新,在当前艺术共享过程中,不断促进各种作品的展现。作品《好》系列、王庆松的作品、黄永林的《沙的银行或银行的沙》等都很好地展现了当前的艺术表现形式。同时根据当前各种创作形式,不断推动当前各种观念的融合,包括各种资源的转化,同时通过彼此之间的思辨,不断推动当前艺术展现形式,在各种意义表现过程中,不断融合各种表现工具,在这个资源共享的背景下,推动当前各种艺术魅力的呈现。根据各种发展规划,最大限度地推动了当前资源的改善,不断融合各种表现形式。根据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特色,在创意文化中融合当前各种时代元素,推动创意文化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融合各种文化要素,将创意文化融合到中国传统文化。

3.3 转化再造式

根据当前文化资源的发展,在资源利用过程中,不断发掘各种创作资源,通过各种资源的共享,推动观念艺术的发展。同时在艺术观念共享过程中,不断完善各种材料。根据当前艺术发展的各种趋势,通过将传统资源转化融合当前创作之中,推动各种艺术的表现。根据观念艺术发展特点,不断完善各种表现形式,有些艺术的表现,虽然看上去是对表现的渲染,不断推动其内涵的表现,最大限度促进观念艺术的发展。根据当前艺术的创作的,不断推动当前资源的改善,提高各种艺术观念,在当前资源改善过程中,推动当前该类文化资源的转化形式。徐冰的行为、装置《鬼打墙》、邱志杰的《重复书写一千统资源》等均能很好展现当前的观念艺术。这种艺术原型主要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当前转化过程中,不断推动观念艺术的发展,促进各种艺术形式的融合。同时,通过不断促进各种文化形式改善,推动内涵与形式的统一,最大限度地传播传统文化。该类艺术形式能够很好地展现当前观念艺术的表现形式,尤其是艺术的内涵的展现。

4 结语

随着我国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我国艺术形式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其中包括文化意识形态、观念艺术作品与潜在文化资源,通過各种经典作品的完善,不断推动各种表现方法的改善。同时,在当前前卫艺术发展过程中,通过不断运用具体的民间艺术语言、风俗习惯或抽象古代文化意识形态等,不断推动当前各种艺术表现形式的发展,包括各种民主文化,这也是当前发展的关键要素,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基础上,不断推动观念艺术形式的创新,最终不断推动中国文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蒋长虹.观念艺术的正反经验及其对当代文化的影响——试论杜尚精神与当代文化[J].天津美术学院学报,2016(1):43-45.

[2]张志伟.真理与境界——从一个观念艺术文本反思两种艺术观念[J].艺术评论,2015(12):45-48.

[3]陈翔宇.艺术观念·观念艺术[J].社科纵横,2005(1):45-47.

4.传统文化的形式 篇四

形成六合特色的乡土廉政文化

廉政文化是廉政建设和文化建设相结合的产物,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反腐倡廉工作进入新阶段的有效抓手和重要载体。今年以来,六合区纪委、监察局按照《实施纲要》的部署,结合本区实际和过去的成功做法,本着积极稳妥、全面推进、突出重点、形成特色的原则,全面推进廉政文化进机关、社区、家庭、学校和农村,取得了初步成效,受到了市纪委领导的肯定,《中国纪检监察报》、《南京日报》等媒体作了报道。

一、加强领导,凝聚力量,共建廉政文化建设的有效机制

倡导和加强廉政文化建设与其他工作一样,关键在领导。必须紧紧抓住“领导是关键”这个环节,始终抓住“龙头不放”,区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李积平高度重视廉政文化建设,亲自抓、抓落实,带领有关部门负责人到有关街镇、区级机关部门进行调研召开座谈会,研究推进廉政文化建设事宜,区级机关部门和街镇党政负责人也带头倡导和实践廉政文化,在廉政文化建设中发挥表率作用。今年初,我们在制定全区2005年反腐倡廉宣传教育工作意见时,就将廉政文化建设作为今年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宣传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建立廉政文化建设工作协调小组,制定下发了开展廉政文化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由区纪委负责协调,区委宣传部、妇联、文化、教育、广电、党校等部门积极参与,整合了手段,形成了合力。在工作中做到了“三到位”:

一是在宣传推动上到位。我们充分利用区电视台、有线电视台、广播电台、江南都市报六合版等区域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廉政文化在反腐倡廉工作中的意义,同

时,区委主要领导在区委扩大会议和负责干部大会上进行动员,使党员干部认识和了解廉政文化,营造了舆论氛围。

二是在组织措施上到位。我们要求各单位根据各自实际确定开展廉政文化具体的内容和方案报区纪委备案待查,区纪委根据各单位的计划时间进行跟踪督查,使之落到实处,并作为年终党风廉政宣教工作考核的重要依据。

三是在组织协调上到位。将纪委唱“独角戏”转变成“大合唱”,共筑廉政文化,并形成了“三主动,四会同”的工作机制,即主动向区委汇报,争取区委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主动向有关部门通报宣教工作情况,争取配合;主动承担责任,牵头组织好大型宣教活动;会同两级党校研究制定党风廉政教育培训计划;合同文化局、文化馆联手创编廉政文化的戏剧、小品、歌曲等文艺节目;会同区电视台拍摄宣传反腐倡廉成果的专题片。

二、发挥优势,创新载体,搭建廉政文化建设的有效平台。

为适应廉政文化的特定内容,区纪委、监察局发挥优势,区分层次、创新载体,搭建四个廉政文化展示平台,使各项宣教活动的开展既生动活泼又扎扎实实。搭建示范和警示教育平台。采取学、树、讲、看、谈的方法,选树了一批勤廉兼优的先进典型。一方面,在党员干部中开展了学习“农民的好支书李元龙”和学习身边优秀共产党员活动,在领导干部中开展评选“勤政廉政好干部”活动,涌现出蒋贤来、谈平等一批先进人物,通过召开表彰会、演讲会形式,进行大力宣传表彰。在全区区管干部中,开展“读书思廉献策”学习教育活动。另一方面,注意运用发生在身边的典型案件及时进行警示教育,组织党员干部观看反腐倡廉电教片,组织全区新提拔的区管领导干部到预防职务犯罪教育基地接受现身教育,做到警钟长鸣。

搭建文化资源平台。充分利用六合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浓,民歌小调和书画资源丰富优势,编演勤政廉洁内容的文艺节目,先后创作《常在河边不湿鞋》、《一封家书》、《我唱廉政人人夸》等曲艺小品,深入街道社区、广场进行演出,受到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欢迎。该区四合农民画是全国仅有的三家农民画产地之一,前不久,举办了六合区四合农民廉政画展,80多幅栩栩如生、清新质朴的农民画的展出,吸引了3000多名党员干部观看。

搭建阵地辐射平台。坚持廉政文化进机关、进社区、进家庭、进学校、进农村,把廉政文化意识深深播种在党员干部心中,扎根在百姓之中。在社区设置廉政文化长廊、黑板报、举办广场廉政文艺晚会、歌咏会、“反腐倡廉大家谈”,开展创建廉洁文明家庭活动;在机关办公楼走道、会议室设置图文并茂,有廉政格言、廉政提醒句宣传板块,在办公桌上摆放廉政台历,举办廉政书法比赛,在区政务中心等窗口单位流动屏中增设警言、警句,营造良好廉政氛围;在农村文化站设立“廉政文化角”或“清风角”,收集创作编撰《六合地区民间廉洁歌谣》、举办 “六合农民廉政文艺调演”、廉政书法春联送万家活动,形成六合特色的农村廉政文化。

搭建电化网络平台。在新浪网开通“六合纪检”廉政网站,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将廉政文化内容寓于之中,在六合广播电台开辟专栏节目《廉政之声》,与电视台配合拍摄《茉莉花故里唱廉歌》等专题片。运用网络技术制作反腐倡廉动漫画作品,举办了全省首个以反腐倡廉为主题的动漫画制作大赛。党员干部和群众通过建廉政网站,办廉政专栏、展廉政大赛,全方位地感受到廉政文化气息,使廉政教育入脑入心,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积极探索,常抓不懈,形成廉政文化建设的整体活力

在开展廉政文化建设中,我们注重重心下移,着眼基层融入基层,面向群众、贴近群众、拓展廉政文化新领域,针对不同阶层的人创造不同风格、不同形式的廉政文化。既要有“阳春白雪”,又要有“下里巴人”,让廉政文化在广大党员干部中入耳、入脑、入心,生根、开花、结果。

一是建设廉政文化在形式和途径上抓创新。近年来,我们积极探索了廉政文化建设的新形式、新载体。无论是举办“倡廉杯”书法展,还是举办“正气歌”反腐倡廉专场文艺演出;无论是举办学习贯彻《实施纲要》知识竞赛,还是举办廉政文化主题演讲,都突出了常抓常新出效果。《今夜月儿亮光光》、《让廉政文化之花绽放》分别获得市廉政文化演讲比赛一等奖、三等奖。《清正廉明的县知事唐诏》、《武铁肩》等一批清廉官吏故事,至今读来仍感人肺腑,把这些故事编撰《六合区清廉官吏故事集》,成为广大干部群众讲故事、阅读的好教材。

二是建设廉政文化在资源的整合和运用上抓创新。如充分运用“四合农民画”这一地方文化资源,通过创作并举办“四合农民廉政画展”,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孙志军给予了高度评价。西厂门等五个街道常年活跃着多个群众文化团队,我们已在五个街道整合建立了20支舞蹈、合唱、书法等廉政文化志愿者队伍,在14个镇原有文化户的基础上,建立100户廉政文化户,开展形式多样的廉政文化活动。三是建设廉政文化,在宣教重点工作中抓创新。如我们结合建区以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成效,特别是针对查处发生在身边的极少数领导干部的反面案件,成功地举办六合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成果展。吸引了近万名党员干部尤其是社区居民自发观看,此外,我们还将本次成果展编印成画册,制成光盘,下发到各街镇和系统,极大地鼓舞了党员干部、人民群众反腐败的信心,社会各界反响很大,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5.传统文化的形式 篇五

【摘要】在社会飞速发展的同时,社会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文化养老”成为新形势下的一种新养老模式。在满足老年人的基本物质需求时,推动“文化养老”模式有利于满足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并且使得“老有所养,老有所乐”。但,“文化养老”依旧存在许多需要改进的方面,本文对实现“文化养老”的形式和途径进行探索,希望可以为大家提供借鉴。

【关键词】文化养老;实现意义;形式;途径

1引言

从2000年起,我国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经过10年,我国老年人人数已达到1.78亿,占总人口的13.3%。2011年,我国老龄化进程迅速加快。据预测,“十二五”时期,老年人将由1.78亿提高到2.2亿,未来老龄化趋势日益严重。当代社会,经济飞速发展,老年人的物质生活得到了保障,但是精神生活依旧贫困。在老龄化进程加快的步伐中,如何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逐渐受到重视。实行“文化养老”,不仅可以满足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也能体现社会对老年人的关爱,将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2文化养老的含义及意义

2.1文化养老的含义

“文化养老”不仅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而且体现了当代社会对老年人的关心和宽容。在满足老年人的物质需求的前提下,推动社会各方加强引导,使老人拥有乐观向上的心态面对晚年生活。还为老人构建了良好的交流、娱乐、学习的平台,使老人的身心健康都得到发展。

2.2实现文化养老的意义

据预测,2015年,我国老龄化人口将达到2.2亿。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式,采取相关应对措施刻不容缓。文化养老模式,在满足老人物质需求的基础上,更关注老人的精神文化需求。文化养老模式不但符合社会发展需求,也更全面地满足了老人各方面的需要。

(1)文化养老继承了我国的传统文化

养老尊老是我国优秀的传统美德。孟子曾提出“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意思为,侍奉父母最重要,侍奉父母才是侍奉的根本,可以看出古人重视侍奉长者。在能够侍奉长者的基础上,古人亦提出了“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重长者,是侍奉长者的最高级别。在满足物质需求的基础上,尊重老人,继而其满足精神需求。文化不能从养老中分离出来,文化与养老联系紧密。

(2)文化养老融入了新时代新元素

文化养老以促进思想交流,发展身心健康,享受生活,增添精神娱乐为目的,融入了更多时代元素。社会发展迅速,老年人的思想也在不断改变。我们不能一味地只坚持逢年过节登门拜访等形式的文化关怀,我们要跟随时代的潮流,从享受生活、增添精神乐趣出发,对他们进行新时代的文化关怀。要实现从传统文化关怀到新时代的关怀的转变,我们需要结合实际情况,思考分析老年人的真正的需求,使老年人更好的感受到晚年生活的幸福。

(3)文化养老使老人拥有健康向上的价值观

开展“夕阳红”等一系列文化活动,在轻松愉快的氛围,让老人放松身心,树立积极价值观,促进自身素质提高。并且让老人的晚年生活得到充实,更激发了老人对新生活和自我价值的重新追求。通过文化养老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矛盾,实现全新向上的老龄化。

(4)文化养老使老人重新融入社会,真正享受生活

由于退休等原因,老年人减少了与社会伙伴联系的途径。而社会大力推广文化养老,正是通过

一系列活动,使得老年人与其他伙伴重新加强联系,精神上得到慰藉。良好的文化娱乐环境,促使老年人的身心得到放松,更加积极的参加社会活动,进而提高了精神文化生活的质量。同时,养老模式使得老年人有地方可以发挥个人余力。人性化的文化养老模式,让老人在感受大家庭的温馨的同时,更实现了自我价值,有效降低老年人产生失落感和被遗弃感的频率。

3.实现文化养老的形式

面对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这一挑战,我们应该从四个方面进行应对。老年工作服务者方面,要提高自身素质,并且接受服务团队的培训,提高服务意识及文化修养;老人方面,应改变“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积极走入“文化养老”模式中,积极参与文化活动;政府方面,应制定相关政策,加大资金投入,保证文化养老切实可行;社会方面,积极参与文化养老模式的推广,宽容对待出行在外的老人。

4.实现文化养老的途径

(1)老年服务工作者

老年服务工作者是“文化养老”的先行者。老年服务工作者需要具备较高的素养,如工作认真负责、不怕吃苦、乐于奉献、积极学习。在接受老年工作前,需接受工作单位的相关培训,并且不断提高综合能力,如书法绘画、种花养鱼、欣赏戏曲等等,有利于更容易的与老人进行交流,帮助他们培养兴趣,娱乐生活。当然,服务者还需要结合老年人的兴趣、特点开展文化活动,开辟“文化养老”新途径。在招聘一些优秀的人才作为服务主力后,我们还可以面向社会招收服务志愿者。在他们参加志愿服务后,予以记录发证,使他们在自己年老后可以免费享受相应的养老服务。相信这个举措可以吸引更多青年加入。

(2)老年人自身

老年人是加入文化养老的主体。老年人积极参加文化养老,是推广文化养老模式的关键。老年人必须建立崭新的人生观。第一,抛弃“养儿防老”的旧观念。第二,相信自己有能力丰富晚年生活。抛弃失落感和被遗弃感,积极融入社会;积极参加文化活动,丰富精神生活,愉悦身心;积极发挥自己的所长,为社会服务,感受新的人生价值。最终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3)政府

政府应从思想层面上充分认识文化养老的重要性, 制定相关政策,加大资金投入等等。第一,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要想一个人有意识想要享受更好的生活,必须身体健康,他才会对这方面进行考虑。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是实现文化养老的基础。政府可加大老年人医疗保险金额,减轻资金负担;可组织相关人员提供上门服务,为老人提供便利;政府可定期为老年人提供身体检查,使他们健康生活;政府可增加卫生服务站点···第二,建造老年大学,开设不同的课程。以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和兴趣出发,开设多元化的文化课程。老人的受教育程度不同,兴趣爱好不同,因而对课程的需求也不同。开展多方面的课程,可吸引老年人积极报名老年大学,使老年人的综合素养得到提高,减少空余时间。第三,加大对文化活动的资金投入。让老年人有更过活动的空间,更多活动的方式。文化活动形式得到丰富,老人的积极参与度也得到提高,使得老人的身心健康得到保证。

(4)社会

推广文化养老模式,需要每个人的参与。社会应该对老年人抱有一种宽容的态度,老年人的一些想法必定会有与年轻人不同的地方,我们无需与他们争吵,倾听就好。老年人拥有足够的空余时间和精力,社会有能力者可以组织老年人旅游活动,既让老人感受到大自然的风光,陶冶情操,也推动了旅游业的发展,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社区方面,相关负责人可以积极组织丰富的老年文化活动。针对不同年龄的老人,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教育程度,开展多元化的文化活动。开展一系列的比赛,激发老年人的斗志。

5.结束语

总之,推动“文化养老”对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它是一项重大的任务。构建文化养老体系,不仅需要政府实行相关的政策来保障养老机制,更需要社会共同努力,培养人才,不断完善“文化养老”。提高文化养老服务质量,是适应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的重要方法。既满足老人实现自我价值,丰富老人养老生活,也为老人及家属提供了便利。因而,文化养老模式将是我国未来重点推广的养老模式之一。

【参考文献】

[1]钟春洋:《社区文化养老的发展路径探析》,《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12第1期

6.传统文化的形式 篇六

一、形式创新是新时期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特征

新时期,高等学校校园文化活动更加注重追求活动形式和组织方式的创新,借鉴、融入社会流行元素和时尚文化,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拓展和设计一些新颖的活动,吸引广大学生参与其中。

1.从注重传统到追求时尚

当前,大学“象牙塔”的形象已然模糊,大众化教育时代已经到来。多样、多变的社会与大学校园无阻隔相融,大学生群体呈现出独立、多元、复杂的思想状况,外部世界花样繁多、瞬时变幻的时尚文化和娱乐信息给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带来了诸多的影响。随着社会时尚文化、快餐文化的流行及对校园的渗透,各种媒体特别是网络、影视媒体对娱乐文化的热捧,使得传统的校园文化活动中的时尚元素日渐增多,形式花样翻新,令人目不暇接。活动的目的倾向于休闲和娱乐,于是各种“秀”便大行其道,校园时装秀、超级模仿秀、动漫人物秀,甚至虚拟爱人、模拟相亲等层出不穷。当然,这种形式需要进一步引导。

2.从现实世界到虚拟空间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为校园文化活动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物质技术环境,成为校园文化活动从现实世界向虚拟空间拓展的有效载体。传统的校园文化利用网络能提高校园文化的传播速度,实现校园文化向虚拟空间的延伸。校园文化活动借助网络这一新的平台,对活动形式进行了广泛的创新[1]。如利用网络开展社会调查、举办网页设计大赛、开展网上纪念、为毕业生网上送行、网上支部活动、网上招聘会等,特别是近年来开展活动流行使用的“微博墙”,为活动现场拓展无限的空间,提供更广泛的参与面。

3.从院系单元到“交叉集成”

校园文化活动开展的组织一般有院系层面和学校层面两种方式,院系层面的校园文化活动具有经常性和小型化的特点,主要结合本院系学生情况及专业、学科特色来开展,要求或吸引本院系学生参与。而新阶段,许多高校本着突出院系特色与学校校园文化协调发展的原则,强调校园文化活动的“共建、共融、共享”思路,集成各院系之间的资源、力量和优势,将院系层面的活动转变为学校层面的活动,于是,由院系承办面向全校的校园文化活动成为当前一种重要的活动组织方式。这种组织方式既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又能构筑特色鲜明的院系文化,并促进不同学科专业的同学之间的信息交流与文化交融。

二、内涵缺乏是新时期校园文化活动的主要不足

因为形式的无限创新,校园文化活动呈现出异彩纷呈的局面。可在这看似繁荣和热闹的背后,却在一定程度上隐含了为形式而形式的倾向。一味地追求形式出新,却忽视了内涵的进一步深化,致使内涵缺乏已成为新时期校园文化活动的主要不足。

1.影响校园文化活动的层次与品位

校园文化活动的层次和品位,主要是由校园文化活动本身的内容来决定的。高等学校拥有掌握不同学科知识的群体和良好的信息传播手段,以及追求新思潮新趋势、充满活力的青春力量,文化需求表达直接,文化信息传播迅速,文化热点形成便捷,凡此种种均有利于策划组织出既有思想性和教育性,又有艺术性和娱乐性的高品质的校园文化活动。作为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者或主办方,应尽可能去创设一个有利于广大学生思想和心灵成长的高品位文化环境。而如果广泛开展的校园文化活动,只有形式上的求新求变,只有外在的华美包装,只讲究排场和热闹,没有内涵的丰厚充实,那就难说是有层次和品位的。

2.弱化文化育人的功能与作用

大学生置身于一个什么样的校园文化氛围之中,对其思想政治观念的形成及今后人生未来之路的影响,是深刻而长远的。实践证明,高品质的校园文化活动对大学生理想的形成、人格的完善、才能的增长、身心的愉悦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大学生当中出现了重视学习实用技能、重视尽快融入社会的风气。对学习的过于片面的功利性认识,本已使得部分大学生开始忽视校园文化活动中,蕴含的精神追求等内容,对校园文化活动参与的积极性和关注度相应下降[2]。如若主办方或组织者不进一步强化校园文化活动的文化思想内涵,片面追求新颖的形式,校园文化活动的现实教育意义便会大打折扣。

三、坚持形式创新与内涵深化的统一

要提升校园文化活动的层次和品位,最大化地发挥其育人功能,不但不能淡化或忽视校园文化活动本应蕴含的“教化营养”,而且还要对其内容不断地进行创新、深化,要将形式创新与内容创新相结合,使之不断与时俱进,充满活力,充满感染力。

1.既要“吸引眼球”,又要“温暖心灵”

当前,不少高校开展一般性的校园文化活动,要在组织者的多方“邀请”和“催促”下,甚至采取参加多少次活动可转换多少实践学分的激励措施,观众、听众依然寥寥。于是,组织者或主办方便绞尽脑汁地对活动形式进行创新和包装,来吸引大家的眼球。利用声、光、电、虚拟等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在活动中开展网络互动、设立大型微博墙、利用光影技术装扮舞台、与机器人同台演出、与历史人物模拟对话等,吸引大家参与其中。虽然形式创新是增强大学校园文化活动的`吸引力的必然要求,是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手段,但形式和内容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两者互为支撑,相得益彰,不能有所偏颇或丢弃。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应在增加“技术含量”的同时,提升其“内涵分量”;在追求形式的完美、场面的宏大、现场的热闹的同时,不忽略或淡化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宗旨和目的。注重立足于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弘扬时代精神,帮助和引导大学生们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高尚的情操,增进对人的本质的正确认识和对人生价值的科学思考,才能让广大参与者获得精神的慰藉和心灵的温暖。

2.强化“品牌创建”意识

坚持形式创新与内涵深化的统一,可有效体现在“品牌”活动的设计与组织上。创建校园文化活动品牌也是校园文化内涵发展的必然要求。“近年来,各高校积极探索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做法,逐渐达成了校园文化活动‘品牌化’的共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高质量的校园文化活动突破了以往活动的形式和内容,逐渐朝着有利于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凝聚师生、改善学风、提升素质、促进就业的方向迈进。”[3]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学校各有关部门要注重活动的品位和意义,坚持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原则,重视和建设有显示度、有众多“粉丝”、有社会影响力、受到大家热捧的“精品”或“品牌”校园文化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的品牌创建,一是要有明确的主题。评价一个活动是否具有明确的教育主题,主要看其是否旗帜鲜明地唱响主旋律。因此,品牌创建要能充分体现和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落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社会责任感教育、传统文化教育等作为思想主题,宣传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二是要进行策划和凝练。一方面,结合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审美追求、年龄心理等情况,创造性地设计出广大学生所喜爱的品牌活动;另一方面,积极梳理、发掘、提炼现有的校园文化活动。要站在全校的角度把分散在各个层面的校园文化活动进行规划整合,集成创新,打磨出特色鲜明、品格高雅、形式新颖的活动精品。院系交叉集成联合举办校园文化活动,弥补了单一由学校层面来进行校园文化活动“品牌创建”的不足,便于集成各方面的力量和资源来实现“品牌创建”的目标。三是要进行维护评估。“品牌”需要不断地建设和维护,并进行合理的评估。要建立校园文化品牌活动的评估机制,品牌活动实施推广一段时间后,要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适当加以延展和扩充,“根据评估结果和学生实际需要,不断纳入新的工作理念和机制,调整活动的方式和方法,同时设立品牌活动发展的各期目标,保障活动能够根据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4],使其紧跟时代步伐,体现时代精神,保持强大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张萍,戴雁琴.论新形式下校园文化载体的拓展[J].当代教育论坛,(1):38.

[2]吕晨飞.浅析当前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若干难点和重点[J].北京教育:高教版,(12):28-29.

[3]宁静.浅谈大学校园文化活动的品牌建设[J].传承,(9):86.

7.基于地域文化的建筑技术表现形式 篇七

关键词:地域文化,融合途径,融合方式,风格

地域文化是地域建筑表现形式的根源, 是地域建筑表现形式的灵魂。地域文化的结晶就是地域建筑。在建筑设计中, 加入文化元素是必然的选择。这也就要求, 在建筑设计中, 要有意识地从文化这方面入手, 努力建造文化与建筑相互呼应的建筑形式。

一、建筑地域文化的形成以及表现形式

1. 从广义的角度来讲, 建筑要受到地理气候以

及所在区域的影响, 每一个区域都有属于自己建筑特点。以南方为例, 由于雨水频繁, 而且经常有大到暴雨的突袭。所以, 南方的民居特点主要是屋顶成三角形。这样建造原因主要是为了应对雨水, 屋顶建造成三角形就避免了雨水在屋顶累积的情况发生。而相对于南方来说, 北方屋顶的建造就比较随意了。北方温度低, 尤其是冬天时常出现降雪。所以, 北方民居特点主要是保温性能好, 通风不潮湿。

2. 从狭义的角度来讲, 建筑的地域性主要是指

建筑所在地段的主要地形的具体地貌特征, 以及其与周围建筑能不能融合到一起。这些因素都影响、并且制约了建筑空间在建筑的平面以及剖面的设计, 甚至影响到整个建筑形式。所以, 建筑师必须要从整个地域文化出发, 尊重城市以及相关地段已经形成的自然布局和相关的空间结构, 理解目标建筑与自然地理的合理关系。同时, 也应该考虑到建筑的体型、形式、色彩等诸多方面。经过整合、优选, 最后推定出当地自然地貌以及地理环境相适应的个性建筑。

二、建筑文化对于建筑风格设计的具体影响

地域文化内涵设计的范围是非常广泛的, 其中包括生活方式、民族文化、地域特征、地形地貌, 、气候条件等多种方面。当前的社会是一个西方化、现代化的社会, 在西方文化的不断侵袭下, 不少建筑设计师都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茫然。他们陷入了要现代化还是要文化的思考当中, 继而无从下手。其实, 解决这个问题并不难。通过结合地域文化的特征进行转化, 并将它融合到建筑中, 就可以创造出跟地域文化相适应的建筑。这样的作品就是我们追求的、适合我们地域文化的作品。地域文化对于建筑风格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建筑空间组合设计的影响与地域的传统文

化是大致上是相同的。如老北京的四合院, 其建筑多为院落式, 有明显地中轴线。另外一个特点就是有耳房, 分主房与偏房。偏房的建造也有讲究, 造型必须一致, 大小相同, 这是在其它地区非常罕见的一种民居造型。

2. 地域文化对于建筑色彩的影响。

色彩建筑是建筑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同的建筑色彩给人从视觉到感觉都有不同的影响, 地域文化对于色彩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如故宫的色彩运用, 进入午门后可以看到整座宫殿都盘踞在白色的石料台上, 地面铺设的地砖为深灰色。屋顶的建造是金黄色的琉璃瓦, 屋顶下的彩画装饰主要为青绿色调, 门柱和门窗都是红色的。从上到下一眼看过去, 几种颜色的搭配十分合理, 给人一种强烈地对比感

3. 建筑文化对于建筑造型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屋顶的建造方面。

我国北方的城市建筑风格自秦朝以来一直沿用大屋顶的风格, 给人一种大气恢弘的感觉。并且, 在经过这么多年的不断调整之后, 屋顶在坡度上做出了一部分的修改, 使坡度更大了些。而南方的屋顶常用双坡马头墙, 中原城市的屋顶常用的是双坡硬山顶。在一些中部城市常常会把两种形式交融起来, 修筑在一个建筑上, 这与当地的地理位置有着相当密切地联系。

4. 建筑文化对于建筑意义的影响。

我们所说的建筑意义一般体现在建筑师或者是看建筑的人与建筑及建筑周边客观环境之间的契合与交融。在中国城市的建筑设计意境中, 人们倾向于将建筑表现出既清新自然、纯朴而又不失亲切温和的感觉。

三、建筑文化与建筑风格有机结合的思路

1. 尽量采用当地特有的建筑材料。

一般来说, 地域性的建筑材料都是来源于人们对于生活的积累。多少年来, 生活在同一地域文化下便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与习惯。每个地域都有属于自己的建筑风格以及自然环境, 在尊重这些自然生成的地域文化前提下, 也应该建筑属于该种风格的建筑物。如湖南的西部地区属于潮湿的气候环境, 当地盛产竹子, 所以有了典型的民居吊脚楼。再如陕西地区, 地处黄土高原, 气候环境干燥寒冷。所以, 陕北民居窑洞应运而生, 它多以当地特有的黄土建筑而成。

2. 随着新型材料技术的不断变革与发展, 本土

盛产的材料逐渐被混凝土以及钢筋等现代化材料所代替。这种情况使国际化的建筑风格迅速取代了原有的古老地域文化建筑。地域文化的基本理念, 其实就是最大限度的接近本土自然环境。所以, 要想建造一座成功的建筑, 就应该贴近当地文化, 顺应自然环境, 能够最大限度的表现出当地文化特色。

3. 应做到善于借鉴当地传统的建筑符号, 装饰具有属于自己特殊的语言以及意义。

建筑符号是一种特殊的符号记忆, 它可以用花纹、饰品等装饰图案来为人们所感知和使用。如清朝的贵族, 在使用花纹时就极为讲究。他们利用人物、动物, 、植物等各个方面的花纹来达到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 取材十分的广泛, 也会利用谐音来表达特定的含义。

4. 正确使用当地风格的建筑色彩, 正确理解当地人对于建筑色彩的理解。

相同的色彩在不同区域所表达的意义也并不完全相同, 有时甚至相反。如白色在西方世界里是圣洁的象征, 可在东方世界里其往往与死亡联系到一起。所以, 在不同的地域就要有根据其含义不同区别运用。

四、地域文化与建筑形式有机结合的途径与方式

建筑与文化是两种相辅相成的表现形式, 建筑文化脱离了技术无法单独存在。同样的, 建筑技术没有建筑文化的引导也建立不出自己的建筑特色。所以, 在建筑方面, 应该提倡将地域文化与建筑形式有机结合起来。

在建筑设计时, 建筑设计师应首先考虑到当地的地域文化环境对于建造建筑有什么硬性要求, 并且遵照当地文化要求施工。充分的尊重当地的地域文化, 并且将建筑与环境相融合。使建造建筑成为当地地域环境中的一份子, 与地域文化充分的结合。

在建筑时, 建筑设计师应准确地按照当地的人文习俗、生活习惯、地域特色等软文化的要求来设计建筑, 结合当地的文化特色。例如, 四川地区传统的养身休闲文化, 使当地人更多地习惯并喜欢优雅的生态环境。以成都人为例, 成都人在潜意识里存在着盆地意识, 小富即安。他们的生活形态大多比较安逸, 比较安于现状, 喜欢循规蹈矩且有规律的生活。周末不用上班时一般会到附近的公园等地休闲放松, 这种生活形态对于成都人来说就是一种地域文化。在建造建筑时, 如住宅区, 就应该根据成都人喜欢放松的特点在旁边加以建造公园或休闲广场等场所, 这样将地域文化与建筑技术有机结合起来了。

五、结语

总而言之, 地域性文化创造出了多种多样的地域性建筑风格。作为建筑师应该深刻理解其中含义, 吸收并且消化其中的内涵, 以认真严肃地态度对待地域文化。对其进行深刻地分析研究, 并且将传统的地域文化与现代化的建筑风格做到有效融合, 使它们结合地更紧密, 为我国的建筑事业能够多姿多彩的发展下去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高静.建筑技术文化的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5.

[2]王育林.现代建筑运动的地域性拓展[D].天津:天津体育大学, 2005.

8.传统文化的形式 篇八

关键词:中国传统服装;风格;设计形式;文化立场

中图分类号:J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4-0073-01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互联网加时代的到来,让中国人民的观念不断更新,文化更加繁荣,经济高速发展,而服装作为个体最直观的标识,深入到许多人的日常生活中,它的变更速度和程度更能够体现这种变化,中国传统服装在跟进世界潮流时尚的同时,即不能完全脱离传统,又不能拘泥于传统,这就需要我们对其设计形式和文化立场进行直观的解读和运用,才能传承与创新共赢。

一、中国传统风格服饰灵感来源分析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自古以来每个民族都会有各种庆祝祭祀活动,从古代的庙会到现在的春节,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如春节俗称“过年”、“新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红、黄、蓝、绿具有中国传统风格的色彩强烈冲击着人们的视觉,带给服饰最响亮的视觉语言,其中代表欢快、喜气、热情、勇敢的红色更让中华民族情有独钟,“中国红”在国际时尚舞台上展现着独特的魅力。几年前,在上海APEC会议上各国领导人身穿中国特色十足有着团花或是福禄寿等文字图案,色彩是斑斓的暗红、酒红、咖啡色、宝石蓝、明黄、翠绿等古老的中式服装——“唐装”。 这种唐装模式既秉承了中国传统服装富有文化韵味的款式和面料,同时也吸取了一些西式服装立体剪裁的特色。“唐装”这一古老的中国传统服装款式重新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中国传统服装风格端庄、造型宽松简洁、直线裁剪,装饰手段包括传统的镶、嵌、滚、盘、绣等几大工艺。其中刺绣工艺广泛运用在我国传统服装设计中,以其细腻的针法、绚丽的色彩、生动的图案造型巧妙地向世人诉说了我国传统装饰工艺技术的精湛。华丽的丝锻是中国传统服装最爱使用的面料,加上富有古典味道的水墨画图案, 团花、牡丹花、缠枝花、龙凤纹和吉祥汉字等纹样色彩斑斓,美不胜收。

剪纸艺术也是中国特色的民间传统手工艺,在民间有着悠久的历史,其蕴涵的艺术魅力更对服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结合其文化特色,将剪纸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与现代服装设计相结合,让中国传统民间艺术以新的风貌来展现服装设计的发展空间。

二、传统阐释文化立场

2014年APEC会议各成员经济体领导人及夫人身穿“特色中式服装”,展现出中国设计师群体力量,引发了人们对中国设计话语权表达的热切关注,通过服装这个载体,并以一次独特的设计事件向全世界表达了自己的设计形式语言和设计文化立场。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形成了各自独特的社会心态,在新的歷史时期,要充分用现代服装设计和时尚文化创新,重视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研究、整理、推进作为文化标识思维传统服饰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在表达文化自信当中,要大力发挥文化传承创新和引领作用。

面对全球化设计浪潮,中国服装设计和未来一向是颇受争议的话题。服装设计如何通过外在形式表达自身的文化立场,形成文化影响力,是当下服装设计师追求的最高境界。中国服饰历史非常丰富,我们今天可能大多数的时间都在关注于什么事最时尚的东西,而忘了时尚的东西往往是最具文化的东西,我们可能有的时候疏忽了中国服装历史上的一些文化的基因,这些基因往往能够给中国设计师一种独立的语言。

三、传承传统兼顾现代

美国学者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一书中指出,“现代化并不一定意味着西方化。非西方社会在没有放弃它们自己的文化和全盘采用西方价值、体制和实践的前提下,能够实现并已经实现了现代化。”

首先要敬重我们的文化,通过研究、通过再认识,从而达到珍惜中国文化,这是我们要做的。我们应该自信,我们也一定能够自信,伟大的时代实际上为我们的文化自信、文化创新提供了条件和支持。传统能体现丰富的文化底蕴,时尚能变得耳目一新。旧变新的关键在于观念的更新,敢于突破。对于传统服装我们不能完全克隆,要取其精髓再加上创新元素。在世界多元文化碰撞和交融的时代,在不断追求时尚和个性的流行世界,要想传承一种文化作形成艺术文化的精华就必须注重传统文化,在民族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与时尚巧妙结合,那样才会被世界接受,才会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王蕾,代小琳.媒体服饰话语研究[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13.

[2]史珊珊.服装——一种审美的社会文化表征符号[N].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上一篇:区农业综合开发办的半年工作报告下一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程序设计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