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雪反思

2024-07-09

看雪反思(共14篇)

1.看雪反思 篇一

《看雪》这篇课文共11个自然段,讲在冬天,我国台湾省很难看到雪,北京却能看到雪,通过看雪表现了宝岛台湾的儿童与祖国大陆的儿童盼望着祖国早日统一的共同心愿。

本课从内容上来看,理解似乎不难,可是台湾看不到雪,还有两崖儿童盼统一对于孩子来讲都比较陌生。本课教学,通过读、想、写的结合来学习课文。

一、欣赏雪景,走进“雪”的世界

1.板书:看雪(今天继续学习第12课《看雪》)

2.雪同学们应该并不陌生,因为我们这儿每年都下大雪,让我们翻阅往年的照片,感受“雪”的世界。

3. 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来描写“雪”,你会用哪些词呢?生说:雪花飘飘、大雪纷飞、一片洁白、冰天雪地……。就势我出示六个描写雪景的词语:银装素裹、白雪皑皑、洁白无暇、玉树琼树、粉妆玉砌、雪花飘 飘。学生读起来有滋有味。通过画面,直观感受,再通过积词练习,培养学生的语感。为后面的教学服务,应该说,从课堂的效果来看,达到了教学设计的目的。] 4.台湾的小朋友却很能看到雪,他们只能看在橱窗里的假雪。(齐读课文第一、二段)

5.在课文中,谁与我们一样,看到过真雪?(老师、北京的小朋友)

6.老师在哪看到的真雪?那是怎样的一场真雪?找到文章的段落,自由读一读,标出你最喜欢的地方。(出示:课文描写雪景的那段)

[这段设计,由生活中的“看雪”,回到课文中的“看雪”,在现实与虚拟的空间里,留一条通道——看雪。这算是营造了学生阅读期待的心理。学生在体验台湾的孩子们看的是“橱窗里的雪”和老师看到的“童年玩雪的情景”,情感上就会产生巨大的落差,而这样的落差,正是课文“情”线产生的“源”,牵好了这条线,教学自然水到渠成。]

二、品“雪中景”,体验文字美

1.老师看到的雪景,用了几句话来描写的?每一句写得是什么?第二句呢?

2.请同学读第一句。说说看,你看到了怎样的雪景?

——雪花、雪毯、银装,到处一片洁白,美吗?谁来读一读。

——不仅是雪花美,也不仅是雪毯美,更不是树上的银装美,还有作者的描写:你看——飘着雪花、铺着雪毯、披着银装,那飘着、铺着、披着就像是唱歌,像音乐一样的美。试着读读。再次指导读。

——飘着雪花,那是“雪花飘飘”,铺着雪毯,那是“白雪皑皑”,披着银装,那是“玉树琼枝”,一片洁白,那是“洁白无暇”,多么美啊。谁再来美美地读读。指导读。

3.第二句写的是雪中的活动,除了堆雪人,打雪仗,你还有那些活动?告诉老师,你在雪中去做这些游戏的时候,心情怎样?用一个词来表示——快乐!

4.将这段话美美地读读。

二、“读问句”,感受乡情。

1.因为很难看到雪,所以孩子们有许多的问题要问,请在课文中找出孩子们问的问题。

2.自由地读读这四句,看看谁能读出孩子们当时发问的心情?

3.读第一问:“您看见过真的雪吗?”孩子们知道不知道老师看见过雪?那孩子问这句话的时候,是什么心情?(试探语气)谁来读一读。

——(教师微笑着点点头。)询问:这里老师微笑着点点头是什么意思?(肯定读得好,赞许的意思)那课文中“老师微笑着点点头”又是什么意思?(是对孩子们问话的回答,表示看过的意思)你能把它用语言表达出来吗?(是的。我看见过真的雪。)

——再读这句,读出试探的语气。

4.读第二句:“你是在哪儿见过的?”

——惊奇的表情说明什么?这里除了惊喜,还有羡慕。谁来读一读。

5.老师是在哪儿见过的?孩子们接着问的问题是什么?“北京离这儿很远吧”

——问这句话的什么,同学们在想的是什么?读出这样的语气。

——出示地图:北京与台湾。相聚不是很远,如果直航,很方便,个把小时就到。可是,近在咫尺,台湾只能看到“橱窗里的人造雪”而北京却能看到“那么美的真雪”,如果你是台湾小朋友,你的里会怎样想?

6.所以,孩子们这样问“什么时候能带我们去台湾看看真的雪呢?”

——指导读。

7.大家都是一样的想法,大家都盼望着去北京看真的雪。你从课文中哪个词看出大家急迫的心情?

——“争着问”,一起读句子。

[本文中的四个问句,是教学的另一个重点。要让学生在学习中,通过朗读,体会出问话时的心情。在引导的时候,注重与学生的交流。将心情的变化,有试探到惊奇,由惊奇到羡慕,由羡慕到盼望。围绕“看雪”在情感上产生波澜。在指导读的过程中,适时地进行语文知识的渗透,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老师微笑着点点头”在不同的语境中的含义。课文中是回答问题,表示看过真的雪;在课堂上是表示肯定与赞许。二是“争着问”,对学生进行词语积累的教学,认识新的词语。]

三、读诗句,邀请“看雪”

1. 出示台湾岛图,出示诗句:台湾岛,隔海峡,与大陆,是一家。

2、你有兴趣邀请台湾小朋友来我们这儿看雪吗?那就给他们写一封信吧!3. 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用识字三的诗句:台湾岛,隔海峡,与大陆,是一家。提升渴望祖国统一的思想感情。]

2.在眼底看雪 篇二

万玲,在初中时期,于我有精确的眷恋意义。这个年长我两岁的女同学,漂亮、丰盈、早熟。她清澈的眼眸犹如山间溪流,流淌着山野田畴清新而秘密的神韵,在血管里蜿蜒了半生。在如水般的眼眸深处,第一次看见了自己的初夏。我把年少时光里的空幻和美丽,放进了一个少女柔软的手心,懵懂地体验到了眼神通过眼神,传递给我的快乐和惊喜,也是我生命中,性别模式逐渐明晰后的神奇美好。尽管,那只是人生混沌时期,第一个开启情感想象的眼神。我在这个眼神里,觉醒并成长。

万玲身材高挑,比我还高几公分。她一直坐在我的后排,在读完初中4个学期之前,我还没有发现过世界上有一种眼神,可以勾魂夺魄。某天,我回头和万玲交流数学答题时,突然遇到了这样的眼神。瞬间,我体会了什么叫触电。眼神撞出了火花,不是形容,那是眼睛传递给心灵的异样惊喜和慌乱,好像肺腑中遽然升起来历不明的太阳,把少男少女稚嫩的脸颊,烧成了烫手的羞涩。

万玲家居农村。她父亲那时在坦桑尼亚修铁路,家境比大多同学富足,所以她衣着较为光鲜。她是我们班上唯一在夏天穿裙子的女生。我相信,在我发现那个诱人的眼神前,许多同学早就发现了,比如我的好同学陈晓。

陈晓的父亲在林场当守林工人,他经常将一些茶树苞儿、桑椹、山梨等野果带到课堂。而这些山野美味,首先是送给万玲的。我当年对陈晓这种做法很是不解,和万玲第一次眼神触电以后,开始有点理解了。

现在回忆起和万玲的眼神遭遇,心跳仍会加快。

那个眼神的存在,彻底倾覆了年少的快乐。在节假日和见不到那个眼神的时刻,身体出现了某种灼热的躁动,让我饮食无味,焦灼不安。对万玲眼神的寻找和迷醉,就像一只飞蛾面向众多的窗口,不知如何进入。其实,这种迷惑,应该归结于生命性别觉醒后的好奇。我不仅在上课时不时回头寻找着那个眼神,还在周末回家的路上,躲在一个能够看见她身影的地方,用想象去捕捉那个眼神。甚至,在周一的早上,提前赶往一座山的半坡,眼巴巴地盯着蜿蜒于丘陵田畴的乡间小路—万玲上学经过的地方,等候着她出现并消失在视线里。那是一个少年的最高秘密。我曾经期待万玲能够知道,那个站立半坡看她的人,是多么喜欢她,但又担心因此疏离已经开始的亲密关系,使得那个眼神因为羞涩和畏惧,突然向我关闭。这种被时代背景,归属于“不健康思想意识”的早熟行为,一旦被学校和家长得知,其后果会非常严重,并有影响升学、名誉扫地、被人唾骂的多种可能。

一个少年的心事,居然变得如许忧伤,既不能倾听,也没法表达,只能藏匿在身体深处,独立寒秋。即便一向勇敢顽皮的陈晓,也不可能对万玲说“我喜欢你”之类的话语。那个时候,我就懂得,不能表达也是一种忧伤。

陈晓个子不高,因小儿麻痹症留下了跛脚的残疾。这小子在初二时就开始长胡须,让我们很是羡慕。为了让自己看起来成熟一点,在陈晓的撺掇下,我和许多男同学兴高采烈地聚集在校舍砖墙下,用火柴烤热生姜片后,往唇上涂抹,据说可以帮助生须。但我最终没有成功,即便胡须长满了,也不可能掩盖事实上的幼稚。我和陈晓的关系一直密切,按说,我和他的友谊,至少可以维系到整个学生时代。

“你是不是和万玲那个了?”某天陈晓突然问我,当即遭到理直气壮地否认。“不要乱说!”两个小男人之间的争风吃醋,既单纯,又上不得台面,只能在暗中较劲。

后来有次课堂上,万玲在我身后突然惊叫了起来。原来,陈晓把一条毛毛虫放进了万玲的文具袋。尽管,我没有自己希望的那样勇敢,可还是和陈晓打了一架,在学校后山的小松林。没有人知道我们打架的缘由。但这一架,把我和陈晓的友谊彻底打散了。

时隔不久,万玲送给我一支手工钩织的笔套,就在距离小松林不远的三岔路口。我欣喜若狂。我们双双潮红着脸,不敢注视对方,各自仓皇走向了回家的道路。以后几天,我们见面就顿感慌急,在心中温习过无数次的千言万语,面对时连一句也出不了口,好像做错了什么见不得人的勾当,尽管满心欢喜。

身体和心灵的成熟,就像诗歌和音乐,距离我们的少年还很遥远。而爱情的烦恼和强大,也不在我们能够认知的范围。我和万玲在当年获得的心灵愉悦,局限在“看一眼,再看一眼”的单纯境界,情感的觉悟仅仅停留在鞋垫、钢笔、日记本、橡皮擦等等互赠的物件上。

直到今天,我不认为那是我的初恋。对那个清澈眼神的迷恋,和情感没有关系。那个眼神,只是唤醒了生命中对性别模式的简单区分,让我开始懵懂男女差异。当然,那也是我人生旅程里,一份最纯粹最单纯的美丽。

初三暑假,我经常去万玲家的四合院。她用父亲带回的罐头食品和糖果招待我,这些东西是稀罕物,极大地鼓舞了我朦胧的情感指望。万玲家整洁的农家小院四周,长满了慈竹林和牛耳竹,各色花朵在低矮密集的灌木间争相开放,微风吹过时,青翠竹叶纷纷扬扬,像是外婆清唱的谣曲。我们一起做作业、朗读课文、畅谈理想、展望未来,在一次次慌张愉悦的凝视里,度过了许多美好而快乐的时光。

记得当年,正值初夏,梯田里稻禾青碧,蛙鼓虫吟,雀鸟们飞过茂密的青冈丛林,把田野的盎然生机引向了远山层岭。大地清新而幽深的秘密,在阳光下一一敞开。我们的身体,也在如羽的阳光下灿烂成长。那个夏天的田野,把我和万玲的朦胧情感,引向了激情四溢的危险边缘。有一天,我们在田间采摘野菜,我在水田里摘,万玲穿一身碎花衣裙,提着竹篼站在田埂上,刚用皂角洗过的乌黑长发披散于肩头,被风轻轻掀起,纷扬出万千柔媚。她丰盈洁净的身体,在衣衫后面究竟有多少神秘?面对心仪的女生,我鼓足了好大的勇气,才咕噜出一句:“万玲……你真好看!”慌急中,她差点落入水田,我赶紧扶住了她的身体。就这样,我们在不经意间触摸到了对方的双手,至此,眼神的意义开始发生变化,我们不仅从目光深处获得了心灵的快乐,居然还从双手的紧握中感受到了身体的快乐。这两种快乐让我们向往和迷惑。

万玲成熟少女身上散发的温馨气息,不仅醉倒了一个少年,也愉悦着慌乱的少年情怀。学工、学农、学军,是当年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在学工的矿山,在学农的农舍,在学军的拉练途中,我们均会因为莫名其妙的期待,避开老师和同学的视线,偷偷地寻找着对方的双手。我们握紧的手一次次汗湿,血液汩汩作响,目光烁烁生辉,心神惊慌失措……有时候,在人多的场合,会因为这种期待,把手的紧握转移到脚的交流,变成了两只脚的抚摸。这种渴望和行为既是本能的,也是单纯的,我们从中感受到了身体的欢愉。那时,我们不懂得拥抱和接吻,实际上,我们根本就不知道男女之間有接吻拥抱这类亲昵的行为。

这种单纯的美好,结束于万玲突然提出的一个问题。在学工煤矿的露天电影场,我们带着班主任年幼的孩子看《地雷战》,孩子坐在我们中间,我和万玲的双手绕过孩子单薄的后背握在了一起。电影散场后,万玲悄悄问我:“我们经常这样,会不会……怀娃儿?”羞耻瞬间涌入我们大脑。万玲突然间提出的问题,我们无法寻求答案,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也没有办法找到答案。我们认为自己犯了错,而且错误重大,有种模糊的犯罪感。于是,在初中的最后一个学期,终止了这类亲密的行为,随着功课的紧张和中考的接近,眼神的魅力渐渐黯淡。幼稚的身体和心灵,无力深入情感的神奇,青梅竹马的浪漫,成为一本小说的虚构,开始就给结局打了一张收条。

我和万玲,从此天涯。庆幸的是,我们当年的眼睛里,还没有黄昏。花开的幸福,将要面对何种磨难和困境,还没有丝毫准备,自然看不见深秋的悲哀。

初中毕业后,我和万玲又升在同一个高中班,但我们疏远了,故意躲避着对方。在三年高中阶段,几乎就没有单独在一起说过任何亲昵的话语。心照不宣地认为从前错了,错了就要修正。我们稚嫩的心灵,难以承接远方的雨雪。

后来,我当兵离开了家乡。万玲和家人也离开了故里。据说她高中毕业后,在某个铁路小站当了工人。直至今日,我再也没有见过万玲。我懵懂时期对那个眼神的眷恋,必然而美好的结局留在了混沌的年少时光里。

我已经看不见那个眼神,记不清那个少女的模样,但那个眼神真的很迷人,很美好。

3.《看雪》教学反思 篇三

《看雪》是人教版语文第三册中的一篇课文。本篇课文主要在学生理解台湾地区很难看到雪,所以当老师介绍故乡北京的雪时,孩子们十分好奇,产生了很多疑问,并产生想要去北京看雪的想法。而文章的最后一个“盼”字则写出了北京孩子对于台湾的欢迎,侧面写出了作者对于祖国统一的期盼。

教师在教授此课时应先为孩子用地图和讲解的方式,为他们设置情境,让他们更容易的接受“祖国统一”这个历史问题。在此基础上,了解本文是以对话为主的课文。这样的课文适合学生们反复朗读,并注重提示语的设置,学习根据提示语的注释,来朗读课文。训练有感情的分角色朗读课文,并在此基础上理解重点字词,反复积累。教师引导学生一步一步的从台湾走向北京的雪,到走向北京。并结合识字三中所学的三字经,最终理解“台湾和我们是一家人”的情感。

但是本课在完成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的同时。还是有一些瑕疵的。比如在细节的重点词语分析上,还可以在如何运用上下下工夫,出些相应练习。教师应更富有激情的去带动学生,营造气氛。这都是教师应继续努力的地方。

4.《看雪》教学反思 篇四

一、转变教学观念,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学过程是师生间共同参与、交流、互动的过程。说到根本上,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因此教师不应该把学生看成是“白板”、“容器”,强行灌输,而应把学生看成是主动的、生动活泼的、发展着的认识的主体。一个教师无论学识如何广博,都必须始终站在学生这个主体位置。而不是站在演员这个角度上去表演。即使你的表演再精彩,如果学生要是学不到真正的知识,培养不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一节失败的课。首先备课时需做到三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我在实际操作中重视钻研所教文本的重难点,却忽略了所教学生学习的重难点;重视教法的设计,却忽略了对学生学法的考虑。其次,教学中教师要做到转换角色,由教学过程的操作者、主宰者变为引导者,让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变为学习的主人。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明确目标后自己去读书,自己去提出问题,自己去做题,自己总结知识规律等。丰富教学形式,以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二、落实精讲精练,增强训练实效性。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师讲得过多、过细,挤掉了学生的大量的宝贵时间,学生训练时间得不到保证,这样的课堂教学就显得低效了。针对这种实际,我们从教学实际出发,扎实落实讲的内容是:讲重点、讲难点、讲易错易混知识点;不讲学生已经会的、不讲学生通过自学也能会的.、不讲老师讲了学生也不会的。对于“三讲”中的“讲重点”我们的落实措施是(1)讲清知识的含义、结构、层次。(2)讲清知识运用的方法步骤。(3)强调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要求。如本课中关于两岸关系,学生如果感兴趣会通过各种途径去学习去了解,就不必在课堂上进行拓展和延伸,而且这也不属于语文课的范畴,讲了反而浪费了学习语文的宝贵时间。总之,落实精讲精练的原则和自学性原则,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训练,同时教师也才有更多的机会对学生进行反馈和矫正。只有这样才能增强课堂教学的时效性。

三、精简教学过程,减少低效无效环节。一堂课分几个大的步骤,每个步骤有分那几个环节,哪些环节比较重要,哪些环节属低效无效环节,一定做到心中有数,灵活增删,精心设计。必须突出知识重点和中心环节,解决重点的措施,必须省时、有力、有效;必须精心设计具有一定梯度和具有启发性的思考题或讨论题;必须精心设计课堂训练题,做到:具有典型代表性,难易适中;必须保证学生的训练时间,做到重点问题堂堂清。

5.二年级看雪教学反思 篇五

二年级看雪教学反思范文1

《看雪》是二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是一篇内容很新、教育意义很深的课文。课文围绕着台湾的小朋友看不到雪而惊奇地问老师为重点,老师又深情地回答学生们的话为难点,从而设计出一系列问题,让学生们理解。整篇课文主要是老师和学生对话,而理解“深情”是难点。

在备课的时候,根据教学参考书的提示,我就想好了,试着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我想知道孩子们是不是会学习了。因此,在上课时,我先让学生自己读了三遍课文,然后便告诉学生这节课将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话一出口,孩子们就乐开了花,也许是新鲜吧,但从他们的表情上我看到了兴奋与自信。毕竟是第一次尝试,所以我不得不罗嗦着提醒学生,每个人都要提出问题,然后大家共同解决。学生们行动了,课堂上完全动了起来,你一言我一语,尽管难免有的学生所提问题毫无价值,但所看所听却让我体会到合作学习成为了学生们喜欢的学习方式,四个人一组,配合倒也默契。在接下来的交流中,更是精彩迭出。小组长们认真地汇报了本组的问题及解决情况。用棉花怎么做成雪?“故乡”是什么意思?“顺手指了指”是什么意思?雪毯是什么?银装是什么?一个个问题萌生并以解决而结束。最让我兴奋的是有三个同学提出:“深情是什么意思?”这是我最希望学生提出也是最怕学生提不出的问题,借着这一问题,我与孩子将课文从头梳理了一遍,辅以我画得并不美观的中国“雄鸡图”和狭长的台湾省,使孩子们对“深情”也就理解了,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当然,“动脑小博士”这一雅号便属于那三个学生了。

一节课下来,我讲的不多,孩子们理解得却多了。想想孩子们脸上流露出的喜悦,倒让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在新的教学理念的引导下,我们在课堂上的新的教学模式的探索,真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而今天的合作学习方式,不仅让学生们都参与了学习,更重要的是突出了团结友爱,发散思维,勇于创新的精力。学生们在读与说的过程中,展示了自我,而且在解决重点疑问的时侯,也解决了这节课的重点。从前的阅读教学尽管在改革,但仍重在对字、词、句的理解,深入挖掘,对于一个字,一个词,左想右说,使学生的思路受到了限制,而现在,学生的思路扩散了,想象丰富,思维也变得敏锐了。再加上我采用自由读,指名读,分角色朗读,带着动作读,齐读等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得到乐趣,得到收获,课堂气氛很活跃。

通过学习《看雪》这篇课文,的确感觉到在新的教学理念的引导下,课堂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娈化,我们作为一名教者,要不断地充实新的观念,补充多的知识。现在,我己试着在多篇课文学习中采用了合作小组的形式,这样更方便于课堂教学的有效发挥。探索新思路,树立新目标,让我们的每一节语文课都活泼新颖,富有活力,得到真实的收获。

二年级看雪教学反思范文2

本节课上的是《看雪》的第一课时,以认字读准文为主要目标.导入部分.导入的环节直接简单,以谜语的方式导入揭题,学生兴趣较浓,很快就能进入正文学习.自由读文,学习生字词.这个环节我一开始就让学生自己试着读第二段和第九段,在教学过程中指名读的学生基本能够读准,我觉得这个环节可以放在读词的后面,可以先通过检查预习课文的要求来先学习生字词,巩固好生字以后再来读重点段落,可能会更好.还有在学生评议的时候,老师应更注意指导学生的一分为二的观点, 从两个方面来加以引导.一定要做到及时的鼓励学生,给他们自信.有感情地朗读对话.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环节.刚开始的时候老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意找到不明白的地方,由于二年级学生的思维不够全面,虽然有几个同学能够提出一些比较好的问题来,但是大部分学生提的问题五花八门.所以在这个环节用了比较多的时间,使得后面的阅读时间就相对少了一些.我觉得应该给学生明确一点的问题,还是要以读好课文为主,给学生的质疑不要太多,适当就好,就是想各种形多让学生去读,想读,喜欢读.二年级看雪教学反思范文3

《看雪》一文讲的是台湾小朋友只见过用棉花做的雪,没见过真的雪。老师给他们讲了自己童年在北京玩雪的情景,激起了孩子们想去北京看雪的愿望。

当讲到雪景一段时,我便让学生闭上眼睛听我讲:“寒风呼呼地刮着,吹到脸上就像冰打一样。风停了,鹅毛般的雪纷纷扬扬地飘下来,天地间满是雪花在舞蹈。大雪整整舞了一夜。早晨,打开窗户一看,嗬!好大的雪啊!山上、树上、房上、地上全是雪,白茫茫的一片。柳树上生满了毛茸茸的白发;松树穿了件花褂褂;杉树尖尖像灯塔。我打开门冲进雪地里,脚底下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我和小伙伴们打起了雪仗,堆起了雪人。你看,那雪人多美,红高鼻,大眼睛,扁嘴巴。再看打雪仗,他们打得轰轰烈烈、热火朝天。欢声笑语把树上的雪都震落下来了。”讲完,学生睁眼。我问:“你刚才看到了什么?”学生的想象像开了闸的水,倾泻而来:“我看见白茫茫的一片。大地像铺了一床洁白的地毯。”“我家门前的小树被雪压弯了腰。我心疼地跑去使劲摇,雪花落在了我的头上、衣服上,有的落进了我的脖子里,冰凉冰凉的。可树伸直了腰。我看着它笑了。”“我爬上了房顶,一不小心摔了下来,可一点儿也不疼,就像落在了棉花上一样。”“我从山上一下滑到了山下,像飞一样。好爽啊!”“我和小亮在打雪仗。他向我扔来一团雪,我一闪,马上扔去一雪球,正好打在他脸上。我俩笑弯了腰。”“我们三个堆了一个大雪人,用扣子做眼睛,用胡萝卜做鼻子,用辣椒做嘴巴,再戴上一顶尖尖的帽子,还有两串糖葫芦插在肩上,它正在叫卖呢。我们围着它唱啊、跳啊,开心极了。”“我呢,在雪地上踩了一串串深深的脚印。再听那嘎吱嘎吱的响声,就像在奏乐一样。”“哎呀!我开着小汽车在冰河上奔跑,跑得真快。”…… 接下来我还给学生讲了“瑞雪兆丰年”的知识。

6.多角度看雪 篇六

今天是大年初一,一阵“噼噼啪啪”的鞭炮声不知通过什么载体强行闯进了我的梦境,将我从美梦中拉了出来,瞥一眼闹钟,伸个懒腰,于是,我的一天开始了。

拉开窗帘,我简直要惊喜得叫出来——下雪了!

一片片雪花以最优美的舞姿盘旋着从天而降,她们飞过我的窗户,开心地向我问候:“新年好啊!”真是善良的雪花,她们知道树木、小草、小花以及各种建筑也想穿上新衣服来拜年,于是将自己变作节日的盛装,将一切事物都装点得轻盈而梦幻。

好,现在就让我们从多种角度看看雪。

雪是寒冷的,白雪纷纷扬扬地从空中洒下,也带来了一群隐形的伙伴,这些小伙伴对雪来说很重要呢,甚至可以说是雪的保镖,没有他们,雪会很快融化——他们的名字叫“寒冷”。于是雪花落在你的衣服上头发上脸蛋上鼻尖上,给你带来丝丝寒意,那是“寒冷”这个顽皮的家伙从你的体内找出能量和他们一起玩耍呢。

雪又是温暖的,看吧,在热闹的鞭炮声中,一团团烟雾便蒸腾着向上,向四周扩散开去,雪花和烟雾相互交织着,这烟雾为雪花制造了更好的舞台效果,也将节日的喜庆气氛揉入了雪花,在这个充满爱的节日里,雪花也同样温暖。

雪是柔软的,就像蓬松的橡皮泥,也像是六十摄氏度时的奶糖,很软,落下脚去,便听见她“嘎吱嘎吱”地歌唱,并柔柔地包围住你的鞋子,似乎在挽留自己的听众。

雪又是坚硬的,经无数次的踩踏和汽车的碾轧后,雪逐渐变得紧实,也许和人在经历无数次挫折的洗礼后变得坚强是一个道理吧,这样,雪又成了层厚度不均匀的冰,很坚硬光滑,又因为表层有少许化开的水,摩擦力很小,这时候很适合玩“滑冰”啦。对了,说起滑冰,在温哥华参加比赛的祖国冰雪健儿们可得加油啊!

雪是什么颜色的?

第一反应是白色,白色又蓬松,很像棉花糖哦。当然,灵机一动你也会说是黑色——踩一脚就是了,但别那么扫兴嘛,想一想,今天比较特殊是不是?没错,今天的雪是五彩缤纷的,有些礼炮在燃放时释放出大量彩带,就这样,镶嵌了彩带的雪更富有情趣。

雪是什么形状的?

仔细盯着衣服上散布着的雪花,细心数一数,你会发现雪是可爱的六角形,很精致是不是?大自然母亲一定非常心灵手巧,要不就是她的“制雪花机”很好使?制造这么多雪花得耗很多电吧?不过也许她用的是风力电池呢。

再想想,雪是什么形状其实由你决定啦,雪球、雪人、雪堡……都靠我们自己创造,对吧?

我们常常把雪作为冬天的象征,因为雪带来寒冷。其实雪何尝不是春天的精灵?雪——Snow,不就是“Springnearsourworld”——“春天靠拢我们的世界”吗?当然,“我们的世界”这里特指北半球啦。

雪其实是春天的面具,在面具下,春天正悄悄发芽,准备给我们一个惊喜呢!

7.《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 篇七

2、教学设计要科学,有条理。我的教学设计大致是感知内容、理解感情、练习背诵、写作特色的把握————白描手法的运用。显然,练习背诵放在第三个环节很不合适,要么把它放在第一个环节,要么放在最后一个环节,根据我这堂课可以把它放在最后,因为背诵是常规教学,可以根据课堂时间灵活把握。

3、对文中重难点的把握要到位,深入。可以说学生对作者情感的把握还可以,但是对本文写作上的特点出力不到位,使学生不能很好理解。首先,本文巧秒地将记叙、描写、抒情三种表达方式融为一体,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写作艺术,我只是给学生总结了出来,没有让学生先感知一下,让学生去总结,理解会更深刻;其次,对于白描手法的处理有些脱离文本,轻轻点水。白描手法的定义给学生讲得过于概括、抽象,学生很难理解,其实课后第二题很好地解释了什么是白描。讲完定义后老师应该结合文本将一下白描在本文的运用,使学生能够有一个直观的认知。小练笔缓解由于时间紧,只让学生写了,而没有展示,这是一个遗憾,这是一种反馈没能够实现。

4、读书要有目的,目标要明确。这是我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让学生读书有些盲目,其实,老师让学生做的每一项活动都要有目的性,这样课堂效率也会提高。

8.二年级看雪教学反思 篇八

同学是最可利用的课程资源。《规范》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而语文课程是随“具体的儿童”来的,它将“具体的儿童”引入教育殿堂,只有关注“具体的儿童”的人才会有真正的课程意识。那就应该以同学为动身点,在开发的过程中充沛相信同学的能力,因为同学自身就是最可利用的课程资源。假如教师真正做到了尊重同学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关注每一个同学的学习情绪,学会倾听,学会发现,学会激励,学会鼓舞,学会组织,学会引导,让同学在学习的过程中依据自身独特的体验方式建构知识,形成能力,掌握方法,健全人格,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那么,他们的求知欲望、表达热情让你惊讶,他们发挥出的巨大的潜能令你震惊。

放开手,同学会走得更好。以前,我们对同学不敢放手,更不会放手。教师“前怕狼,后怕虎”,结果同学胆小怕事,不敢跃雷池半步。如今,教师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评价者,而不是凌驾于同学之上的保守师者形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从保守的一包到底的角色中解脱出来,已经成为教师可以充沛发挥的无形资产,然而教师不可能完全理解同学的思维,甚至不可能覆盖他们的知识面。这种角色的变化,的确对教师在教学的组织、引导有着更专业化的要求,但绝对不是通才、全才的要求。这个时候,就请所有的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同学吧!”这是我们在课改中最响亮的声音。

9.冬季到雪乡去看雪 篇九

穿越诗笺一样浪漫的白桦林,驶过树挂高耸的林海雪原,山坳里的雪乡初露娇容。雪乡位于黑龙江省海林市双峰林场职工住宅区,这里四面环山,住户百余家,因为日本暖湿气流和贝加尔湖冷空气交汇于此,降雪奇多。从10月开始,7个月是雪期,雪深达2米。这个偏僻的旧时林场,虽偏居北方一隅,却并不荒凉,因为早在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居住,更因为有超乎寻常的白雪覆盖,一年又一年,雪乡做着不停歇的玉饰的梦。这里的雪不同于别处,就像一篇极具抒情味道的散文,用素手编织着丰盈的诗意,用洁白收容着所有的流浪,用无声袒露着最真的情怀。

从看到雪乡的第一眼,素洁的雪就让我无法忘怀。那颗尘封已久的心,百合花瓣一般,霎时绽放。仿佛雪花有情,对我粲然一笑,我的整个生命倏然苏醒。

雪乡的雪最气派。

这里的雪,多得有些喋喋不休,像蓄谋已久。从没见过这么深厚的雪,道路两旁的雪随处可以没膝。走在由雪铺成的小路上,一不小心就掉进了雪堆,不会疼,也不会摔伤,打个滚儿,你就是慈祥可爱的圣诞老人。

这里多是木格式的老房子,房屋的后檐和山坡连成一体,只露出门窗和屋顶的烟囱,显得亭亭玉立。大雪过后,一个个老房子摇身一变成了“雪蘑菇”,游者就成了“采蘑菇的小姑娘”。在一片素色中,红红的灯笼格外显眼,上面的雪和灯笼一样厚,金灿灿的玉米上也堆了高高的白雪,红白相间,黄白交错,一个沉静,一个热烈,冰火两重天,却如此和谐,相安无事。

房前屋后是用木栅栏围起的小院落,曲曲折折,古朴却不弄拙,看似随意中也有规整,好像老画家的素描笔在雪白的纸上漫不经心地勾画,童心未泯。韵味全出。在积雪和木栅栏间徜徉,我的眼睛粗砺,心情细腻,粗犷与柔美的冲击让我不能自己。

近处的雪让人走进童话世界,站在山巅之上,又让人顿生辽阔之感,不得不赞叹天地之大手笔,写意出如此恢宏的画卷。白雪笼罩下的山庄,苍茫温润,偶有红色的树透过雪线,映入眼帘,就像我喜欢的蔷薇花,星星点点缀在眼前,散发着悠悠远香,空气里弥漫着雪野清新的味道。

到雪乡的人都会在这座山前伫立。不用渲染它的挺拔,不用泼墨挥毫,山本很普通,因了雪才引人注目。据说一位摄影家把它摄入镜头,参加国际影展,得了奖,从此,这座山也被称为获奖之山。不是获奖才美丽,是美丽了才获奖。

诗人李见心曾说:“雪花打开了冬天的门栓,使冬天有了冬天的样子。它把山坡赶下羊群,却让一只豹子耸起了山的高度。谁的葬礼铺天盖地,如此排场,寂静在旷远燃烧雷霆。”在雪乡,雪是主人,它的昂首让一切都低下头。这白雪变幻的王国主宰着世事红尘,于是,那些灰暗,那些泄气,那些琐屑,一如耳边的轻风掠过,不染纤尘。洁白是一种安静,连天鹅都要为它敛起双翅,何况微尘如我?

雪乡的雪最诗意。

雪乡最美是清晨。来这里,不能错过的是晨景。在雪乡看日出不需起早,因为四面环山,因为日出很晚。欣赏炊烟是讲究时间的,晚了烟雾缭绕,有沸腾之感,却没有了清新的层次;早了,炊烟未起,在零下三十度的室外,等待中的艰难可想而知。当第一抹朝阳照进雪乡的时候,我知道,所有的等待都是值得的。看,玫瑰色划破晨空,照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家家炊烟袅袅。水墨画一样的清晨,从土香土色的老屋中悠闲地飘出。雪也被镀上了一丝瑰丽的色彩,顿觉雪甜甜地笑了,它的微笑也暖得就像这初升的太阳。能披第一道曙光在自己的肩膀,我是幸运的。漫山遍野的白雪也会开花,谁家的花开得这样平凡,又这样有气质?玉屑飞扬,雪飘似梦,顿时怦然心动,说不出为什么如此心动,可能是在炊烟中,我嗅到了一股久违的童年味道,一种空灵的俗世烟火的味道,第一次感觉,炊烟也这么好闻!它让时光把我抱回孩童,—下子点燃了我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人生最奢侈的事就是做你想做的事。在雪乡行走,雪花飘袂,蝴蝶乱舞,吹起阵阵雾般的迷蒙,恍若隔世,驿动的心从浮躁动荡中一下子沉静下来,如同微风振枝,熟果坠地般自然。心灵的皈依原来可以这样简单。

雪乡的雪最温情。

雪乡的雪美,而纯朴的山里人更是醇美得可爱。

在雪乡的清晨,随便走走,偶遇一个挑着水桶打水的女人,红色的袄藏青的裤,红润的脸庞宛如秋天的苹果。她挑着扁担,扁担上下震颤着,在雪地上走如履平地,健步如飞,在白茫茫的背景下,动感十足。认识不认识相互打个招呼,彼此真诚地微笑,让人的心里充满暖意,觉得冬天的冷竟然也很温情。

雪乡入夜早,一般过16:00就开始天黑,然后便是漫漫长夜。过惯了夜生活的城里人,不知道如何打发这些多余的时光。其实,多虑了,夜长,而梦却不多。躺在热乎乎的炕上,安稳舒心,枕着白雪入睡,听着犬吠入眠,无梦到天明。

如果不想睡,那就住在林场工人的家里,吃农家菜,重温一大家子人过年的情景。蘑菇炖小鸡,猪肉炖粉条,这些耳熟能详的东北菜诠释的不只是温饱,更是纯朴的民风民俗。炉火烧得正旺,灶膛里的树枝噼里啪啦响着,那份情浓得像刚挤出来的牛奶,透着热乎乎的祈望,温馨得有如在家乡的温柔梦中。盘腿坐在火炕上,一股暖暖的气流立即从下面传满全身。大家围坐一起,就像围炉夜话,嗑瓜子,天南地北拉着家常。许多前尘往事和沧海明月都一股脑抖搂出来,面对并不熟悉的人,说着体己话,飘飞在热气腾腾的屋子里的是充满亲情的话语,何尝不是东北人火热的心肠?

原来这里是林区,男人冬天都出去伐木,女人在家操持家务,回到家中,温一壶老酒,就着小菜,讲着工作见闻,这生活也是美滋滋的。后来,伐木停止了,男人们做起了畜牧业或旅游业,养活一家老小,也自得其乐。有些人_辈子也没走出过雪乡,守着这些雪,守着自己的家,终老一生。问他们是否后悔,主人憨厚地笑了笑:你不觉得这里很好吗?健谈的主人总会说起很多著名摄影家来这里,中央电视台播放的公益广告“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的画面,就取材于这里。雪乡的人对家乡的自豪溢于言表。

在浮躁功利的今天,雪乡人一如从前,以一颗平常心处事,平和地看待自己和他人,平静地与这个世界握手言和,这不是很难得吗?世界的喧嚣更显示出宁静的稀罕和珍贵,真正打动人情感的往往是朴实无华,它不张扬,就像这雪乡的雪,埋得很深很深,其实,这种静默有一种特别的力量,能直抵人心。

喜欢春天,总愿意说:“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但雪乡的冬天让我深深眷恋,冬天竟然可以这样超凡脱俗!一个地方的美,不仅是建筑的古朴,抑或是景色秀丽,多半是因为它透出的气质符合你的审美。雪乡,曾经“藏在深闺人未识”,如同一本千年的诗集,被人遗忘在图书馆偏僻的书架上,当人们不经意地走过,翻开这美丽的篇章,它别样的风情立即征服了人们。我们应该感谢世俗对它的遗忘,让我们在每个冬季能看到它的古朴与自然。

在窄窄的雪径上慵懒地走一走;寻一处雪地随意驻足;闭上眼睛,用心鉴赏……把灵魂融入其中,和雪乡的纯洁、宁静、朴实、宽厚交织在一起,不虚此行。

10.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 篇十

1.重视朗读:教师配乐范读、学生听读,此举利用听觉效果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美读能力。学生在朗读中领会了文章的意义、意境以及句式美,不断深化了对文意的理解。

2.探究交流:本节课无论在理解词义、疏通文意,还是在分析人物形象、分析理解课文主题及写作方法时,都采用了探究交流学习的方法。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充分参与学习活动,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3、精心设计问题,以“痴”为文眼,明其事,赏奇景,品奇人,悟其情,一步步领悟文之思想。

对以后教学的启示:

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特殊部分,文言文的学习令许多学生深感“头大”,怎样让文言文真正走入学生心灵深处,成为我们初中文言文教学中亟待解决而又异常棘手的问题。通过对本次课例的研究,本人对文言文教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进行:

1.精心准备,优化设计

教材所选文言诗文大多堪称经典,是文化的.沉淀,有着丰富的内涵。我们可抓住文言文的结构、语言等特点精心设计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来引导他们深入文本,让学生从文言文中汲取文化的精髓。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基础上,教师辅以恰当的引导,才能让学生达到“要我学”变为“我要学”的效果。如课前导入新课,故意设置一个悬念;讲课中穿插介绍西湖的风土人情、历史故事等。这些方法可一下子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让学生产生阅读文本的愿望。当然,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灵活多样,只要因人设法,巧于安排,必能激活文言文学习,让学生学好文言文。

2.相信学生,使其主动探究学习

文言文教学应把时间和主动权让给学生。综观教材中的文言文本,大多注释详尽,学生完全可借助注释及工具书去读、去悟。教师提出问题或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在此过程中,老师只作点拨、解疑。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从自己的动脑、动口、动手中学到了知识,明白了道理,增强了活力,养成了习惯。文言文教学也就因此而活起来了。

11.二年级上册语文看雪教学反思 篇十一

《看雪》一文讲的是台湾小朋友只见过用棉花做的雪,没见过真的雪。老师给他们讲了自己童年在北京玩雪的情景,激起了孩子们想去北京看雪的愿望。

在备课的时候,根据教学参考书的提示,我就想好了,试着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我想知道孩子们是不是会学习了。因此,在上课时,我先让学生自己读了三遍课文,然后便告诉学生这节课将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话一出口,孩子们就乐开了花,也许是新鲜吧,但从他们的表情上我看到了兴奋与自信。毕竟是第一次尝试,所以我不得不罗嗦着提醒学生,每个人都要提出问题,然后大家共同解决。学生们行动了,课堂上完全动了起来,你一言我一语,尽管难免有的学生所提问题毫无价值,但所看所听却让我体会到合作学习成为了学生们喜欢的学习方式,四个人一组,配合倒也默契。在接下来的交流中,更是精彩迭出。小组长们认真地汇报了本组的问题及解决情况。用棉花怎么做成雪?“故乡”是什么意思?“顺手指了指”是什么意思?雪毯是什么?银装是什么?一个个问题萌生并以解决而结束。最让我兴奋的是有三个同学提出:“深情是什么意思?”这是我最希望学生提出也是最怕学生提不出的问题,借着这一问题,我与孩子将课文从头梳理了一遍,辅以我画得并不美观的中国“雄鸡图”和狭长的台湾省,使孩子们对“深情”也就理解了,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当然,“动脑小博士”这一雅号便属于那三个学生了。

12.再教《湖心亭看雪》 篇十二

一、读文,引出白描

第一步,笔者让学生认真阅读《湖心亭看雪》,找出其中描写雪景的语句。学生很快从课文中找出以下句子,“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有两三粒而已。”接着笔者让学生说一说这两句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学生回答是描写后,再让学生思考什么是描写手法。学生回答出较为准确的结果后,教师再引导学生思考描写从繁简的角度分类可分为哪两类。学生回答出细描和白描后,教师接着分析什么是细描。所谓细描是指对事物的一笔一画的精雕细刻,相对于白描,细描也可以称为工笔。那么什么是白描呢?白描,就本义而言,是指美术上的单纯用线条描写不加彩色的画,如铅笔画、木炭画、某种毛笔画等。它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

第二步,小结。文章中写西湖雪景的文字就是属于白描手法。它抓住了景物的突出特征,有韵味地进行高度的抽象和概括,形象地写出景物的形与神。

二、讲解,体会白描

笔者在课前准备了两幅山水国画,上课时悬挂在黑板上。左侧一幅为白底黑墨线勾勒的山水,不着任何色彩,脉络清晰,简单纯洁;右侧为水墨渲染画成的山水,浓墨重彩,以色块的深浓浅淡来表现山水树木的质感。然后让学生认真观察并思考,这两幅图有什么不同?通过两幅画直观的对比让学生理解白描的特点,同时激发学生对白描这一写法的探究欲望。

通过两幅图的对比,让学生了解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指的是描绘人物和花卉时用墨线勾勒物象。运用到写作中,所谓白描就是不加烘托,不做过细的渲染和雕凿,不用艳丽的形容词和繁复的修饰语,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用准确有力的笔触,简练的语言写出鲜明生动的形象,达到传神的效果。用鲁迅先生的话说,就是“存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文学上的白描,也叫素描,是指文句简略、不加渲染的朴素描写。

三、品读课文,推敲白描写景的语言特点

学生再读课文“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此时湖上冰花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一片混沌。惟有雪光能带来亮色,映入作者眼帘的“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寥寥几笔,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人与自然共同构成富有意境的艺术画面。

教师提问:这么丰富的内容是否运用了大量加以修饰、渲染的形容词,或用了许多陪衬之类的语言呢?学生回答,没有!教师又问:这几句写景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简练!

教师再问:这么丰厚的内涵是否运用了大量华丽的词汇?学生回答,没有!教师接着问:丰厚的内涵却没运用大量华丽的词汇进行细致描绘,其字面意思几乎连小学生都读得懂,这可见它的什么特点?学生回答,朴素!这时笔者及时板书总结,白描写景语言特点:简练、朴素。

教师过渡提问:是不是只要具备了简洁、朴素的特点就是白描呢?学生可能一时回答不上来,这时笔者就出示写景语句“天云山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引导学生运用换词的方法进行比较品析。原句“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改句“雾凇沆砀,天云山水,上下一白”。

教师提问:原句叠用三个“与”字有何好处?

学生分析,原句叠用三个“与”字使四种景物一下子全都活动了起来,营造了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给人、天、地之间茫茫一片浑然一体的感受,更能衬托出上下一白水天一色磅礴浩渺的壮观之美和天地苍茫的浩大气象。而且浑然天成,衔接更自然,语气更连贯,有一种音韵之美。改句去掉这三个“与”字,“天云山水”就好像有了明显的界限似的,读起来也一顿一顿的,语气生硬,不如原句读起来顺畅。可见,这三个“与”字并不多余。并不是字越少就越简练,要考虑是否得体传神。

最后总结白描写景的语言特点:一是用语简洁,不加渲染;二是用语朴素,不崇尚华丽;三是求传神。

四、描摹,品味量词的妙处

引导学生品读完文章后,笔者问学生,如果把原句中的“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换成“一道、一座、一艘、两三个”好不好,为什么?学生异口同声说,不好!然后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不好呢?为更好地回答这个问题,笔者让学生拿出纸来画一画“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看怎样画才恰如其分。大约五分钟,大部分同学从冥思苦想中欣喜地放下了笔。笔者让几个同学到黑板上画一画,有不同的意见再上来补充。通过对学生各种绘画的比较,学生彻底理解了白描手法与量词精当选用的妙处。

以画面阐释美文,也是一种恰如其分的表达。遇到抽象的概念或说法,让学生动手画一画,自己思考与分析,以画入境,相得益彰,往往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五、练习,分辨白描

为了让学生彻底掌握白描手法,笔者还设计了一些句子,让学生辨一辨,下面哪些句子运用了白描写法。如“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豪雄。”等。

六、练笔,内化白描

当学生掌握了白描手法后,笔者及时地安排了一个作业,让学生运用白描手法,描写见过的一处景物,注意抓住特征来写。把知识内化为能力,升华教学目标。

总之,《湖心亭看雪》文质兼美,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清淡雅致的西湖雪景,白描手法的运用娴熟老练,浑然天成;写景、叙事、抒情水乳交融,浑化无迹;文中所展示的作者高雅脱俗的情怀,颇让我们这些生活在都市忙碌不堪的人唏嘘感叹。如此精美绝伦、形神兼备的小品文,学起来简直是一种享受。教它是一种享受,学它是一种愉悦。

13.《湖心亭看雪》评课稿及课后反思 篇十三

本文的教学设计以新课标对文言文的教学要求为依据,注重文言文的词汇理解和积累,注重对文章的整体感知,注重通过朗读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根据这一原则,我把本文的教学过程分为“读”、“译”、“究”、“品”四部分。

文言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读读背背和积累文言词汇为主要目标。在语文课程中,文言文教学所用课时、师生所花时间都逐渐增多,主要是花在文言词语的记忆上。在文言字词教学中,我采用借助课下注释和参考书、工具书理解课文意思,然后通过学生翻译和重点字词过关的方式进行反复记忆巩固,节省时间又注意高效。

赏读环节注重通过品读来理解文本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感情。在教学过程中,我以读为主,以“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中的“痴”为切入点,通过找“痴行”、赏“痴景”、说“痴情”三个步骤悟“痴”。对文中描写雪景的句子“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人物的语言“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及时问问题答疑惑进行赏析、品读、质疑,使学生能较好地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本节课的多媒体运用也力求简单有效。课件的背景欣赏营造了良好氛围。应该注意的是:重点词句解释的幻灯片应该给学生留出作笔记的时间。

下次注意的问题:

1、备课一定要备学生,而且课前的预设要充分。

2、教学目标一定要明确,这样教学重点才会突出。

14.《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 篇十四

导入部分以一副“雪景图”为例,引发学生对雪的感悟,说到对古诗的记忆,大家都很自然的想到了柳宗元的《江雪》,它以其清远的意境、孤高的情怀让世人赞叹,从而引出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张岱关于雪的文章——《湖心亭看雪》。

带着“舟子是如何评价张岱的”?这个问题听完视频朗读,学生很容易就找到了关键句子“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紧接着又用一个问题“用一个字概括呢”抓住了本课的核心词语——“痴”。我们现在所理解的“痴”是痴呆、傻子的意思,张岱肯定是不会作此解释的,从而就激发了学生一探究竟。

接着一读文,找“痴”行,初悟痴心。很多学生都找到了“独往湖心亭看雪”这一句,我顺势一问,下雪天去外面看雪,这样的举动是痴的吗?是傻的吗?学生都笑了,此时,他们领悟过来,是在“大雪三日”的情况之下,“湖中人鸟声俱绝”,夜晚还独自一人去湖中赏雪,加上如此条件,才是“痴行”,同时这个“独”字又体现出了作者的“孤独、孤傲”。

二读文,品“痴”景,再悟痴心。主要抓住本文的写景句,其一为“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三个“与”字,能否去掉了?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尽管很多学生没有见过茫茫雪景,不过,他们发挥想象,能够领悟到万物融为一体的苍茫意境。其二“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也用了一个对比体味对于量词的运用,分别改为“惟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在笑声中,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借缩小的量词来表现人、物渺小,与苍茫浩大的天地形成对比的艺术效果。

三读文,议“奇遇”,三悟痴心。主要是抓住“金陵人”这个特殊的具有历史意义的词语来理解作者。当然这个“金陵人”的发现也是破费工夫的。请学生把目光锁定到酒后话别这句话,问他们能不能发现什么问题,大家都沉默不语,这时,我换一种方式——如果我问你叫什么名字,你答你是顺德人,行吗?学生恍然大悟,找到了作者答非所问的地方,也把视线聚集到了“金陵人”,再让学生说说金陵的历史地位,以及见解张岱的身世,也就能理解张岱的故国之思了。再联系《红楼梦》中所说——满纸荒唐言,一把心酸泪,至此,学生较容易理解作者所说的“痴”了。

本堂课在上课前花了长时间备课,上完课,自己觉得比较舒畅,学生也跟着老师的节奏,用一课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教学任务,像类似比较短小的文章,大可不必字字解释,句句翻译,抓住文章的核心,一一拓展,会受到更好的效果。

上一篇:6上英期末冲刺卷下一篇:公务员面试组织策划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