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文化调研

2024-08-04

农村文化调研(共8篇)

1.农村文化调研 篇一

为了全面了解我区农村文化建设情况就农村文化建设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听取了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石窝村地处房山南部,因村内有汉白玉而得名。近年来,村两委班子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按照全国文明村镇创评标准,因村制宜,突出特色,努力营造全村文化建设的浓厚氛围,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目前,石窝村文化建设已初见成效,阅览室、村民篮球场已经完工,并计划布局陈列馆、遗址馆、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园林景观绿化等设施,再现当年沙井人的生存状态和生活风貌,努力营造历史文化景观与园林景观的和谐统一。石窝村内古朴文化氛围浓厚,基础设施好,文化建设惠及到了全村百姓。

极参与,争做“十星级”文明户,推动了乡风文明建设。三是发挥了农民文化主体作用。在区上“送文化下乡”的同时,???还十分重视“种文化”工作,利用传统和重大节日、,开展民间艺术和民俗活动,吸引群众参与。鼓励指导民间力量兴办了农村文化交流会,农村乐队等多种文化活动,为群众提供了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文化服务,推动了农村文化的发展。石窝村文化建设总体上呈现出了较好的发展局面,但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为:

一是农民群众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就石窝村来讲,40岁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初中文化程度及以下的占到了50%以上,其中小学文化程度的占一半多。如何提高农民文化素质,这是农村文化建设中面临的最大课题。

二是农村文化队伍薄弱。一方面,文化工作人员不足。大部分乡镇文化人员的主要精力放在乡镇布置的各项“中心工作”,真正做文化工作的不多,“专干不专”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另一方面,农村文化工作人员的素质不高,许多文化方面的组织人员都是当地农民,没有艺术专业特长,存在着专业不专、后继乏人的状况。

一要加大政府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建立农村文化活动经费正常增长的保障机制,设立农村文化发展资金,扩大公共财政覆盖范围,提高文化经费用于乡村的比例,同时用好国家和省里的扶持政策,推动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石窝村村级文化活动中心应扩大数量、提升档次受惠、遗产保护、队伍建设等具体指标,列入各级领导干部的考核范围,把农村文化建设列入创建、文明村镇、文明单位的评价体系,激发出社会各界的文化自觉意识。

坚持城乡统筹、一体发展。以城市的标准建农村,以市民的理念育农民,推动城市文明和农村文明的联动对接。在创建内容上,与新农村建设同步,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在创建要求上,突出群众得实惠,引导城市资金、技术、人才向农村流动,推动政务、法治、人文、市场、生活、生态“六大环境”建设向农村延伸,使农民群众共享文明创建成果。

2.农村文化调研 篇二

一、当前我市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 重视程度有待加强。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新的形势下, 乡镇政府把闲置、派作他用、因经济原因自行转行的文化工作者们拉回了文化阵线, 各负其职, 转变思想, 工作有了实质的转变。但工资待遇低廉, 没有奖惩制度、没有实质的长效的激励机制和制约机制, 工作的积极性有待加强。

2. 资金短缺。

乡村文化室常年处于资金短缺状态, 财政基本拨款很少, 活动场地、设备设施简陋。各乡镇有音响设备, 但是效果很差, 只能表演几个节目, 唱唱曲、跳跳舞、规定节目而已, 音质生硬, 满足不了正常的演出需要。的演出服装单一, 扭秧歌、集体舞等活动很多时候是农民自己做的服装和自己出钱买的。下乡搞活动农民的参与的积极性都很高, 农村的大爷大妈们有的自己会吹笛子、唢呐、打鼓等乐器, 有活动时他们都饶有兴致的自带简陋的乐器。农村文化活动、文化场所, 设备设施简陋, 现有的粗略的条件限制了农村文化活动的开展。各个活动室、书画室建立以来也只是活动者有场地了, 生产出来的产品—剪纸、农民画、根雕、树叶画等由于水平有限和交流学习不够, 也没有长久计划性的目标, 所以没有获利的市场, 农民自己靠省吃俭用的钱用来买笔、纸、颜料等消耗品。但是参与这些活动农民积极性依然很高, 作品虽然很少能卖钱, 但是很多人喜欢和爱好。实践证明, 农民群众对这种活动形式是认可的, 对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是期盼的。由此可见, 农村文化活动资金短缺的问题急待解决。

3. 农村文化室人员少, 民间文化人才少, 青黄不接。

现在基本上每个文化活动室只有一两个人, 可以说绝大多数都不专业, 难以满足广大村屯文、体、美各方面的需要。人才匮乏, 专业人才很少, 常年以来的只抓经济、不注重文化, 既没有大学生毕业分配回农村, 也没有专业人员的转入。甚至有的专业人员为维持家庭收入而改行做了木瓦匠、种菜种地、从商等其他的行业。也有的自己单干, 比如关云德、等民间剪纸艺术家。

4. 常年以来参加省市的文化专业人员培训也很少。

乡镇文化工作人员少有再提高的机会、见识少, 没有新的知识储备、专业水平低, 大型活动、专业活动难以组织。省艺术馆近几年搞的培训很受大家欢迎, 从文学创作、音美等多方面知识的培训与辅导, 很有收获、很受大家欢迎, 业务人员心里有了明确的培训目标和方向, 增强了自信心。这项工作已经间断多年了, 希望省市上级部门定期多次、不间断的举办, 下面乡镇文化人员积极配合、踊跃积极参加, 以培养和提升专业人员水平。

二、加强我市农村群众文化工作的对策和措施

1. 进一步加强重视程度。

从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 进一步增强农村文化建设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 把农村文化繁荣发展落实到具体的县乡发展的国民经济计划之中, 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 增加拨款额度。

2. 各乡镇对这项工作应常抓不懈, 落实到位。

增加专业人员编制, 优化文化队伍结构, 设立农村文化工作者奖励机制, 增强文化工作者的自信心、自豪感和为人民服务的荣誉感, 吸引有才能和有影响力的人到农村工作。各乡镇、村屯顺势推动、因势利导, 鼓励有才能的人自己创作、编排节目, 组织爱好者的演唱和表演身边的好人好事, 邻里情景, 增强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形式。并开发和拓展文化消费市场, 优势互补, 争取社会各界资金的支持。

3. 加强新农村建设以及特色文化示范村建设, 创建新农村文化活动载体, 并积极发展各乡镇特色文化。

如举办乡镇文化汇演、科技知识讲座、图书和科技下乡等, 并为群众文化活动搭建好交流、展示平台。充分调动农村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建立相关活动制度, 积极组织、引导、鼓励传统民间艺术活动, 同时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文艺活动。这里举个办的好例子:现在正办的风生水起的, 如其塔木农民画。上世纪七十年代经过省里的精心组织、辅导、培训, 繁荣了几年后就衰落了, 2011年、2012年在文化馆精心策划组织、预留资金, 安排多次培训, 吃住在文化馆, 省里不断来人讲课, 使多年失散这种技艺的农民又重新找回并更新了技艺, 不久又成立了其塔木农民画协会。以其塔木为示范镇带领各乡镇, 陆续举办了多次展览, 农村书画活动风生水起, 每次九台文化馆组织的书画展等活动农民参与的积极性都很高, 也多次参加省市活动和文化馆举办的展览, 给农民作品以展示的机会, 乡镇专业人员和爱好者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愉悦了心灵, 也增加了个人修养、打发农闲时光。

3.农村文化调研 篇三

[关键字]农村;文化生活;现状;对策

正文

当前,随着我国对三农问题重视力度的不断加大,农村文化建设在蓬勃发展中逐步走向繁荣,农民文化娱乐方式呈现多样化、丰富化趋势,但其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缺陷。如何搞好农村文化生活及精神文明建设,为农民提供广阔的文化生活发展平台,使社会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生活权益得到基本保障,这不仅立足于国家民生层面,也是我们作为当地大学生需要深刻思考的问题。

为深入了解石家庄市周边农村地区人民文化生活现状,并以此作为代表来分析这一地区农村文化建设情况,我们四位成员开展了题为《农村文化娱乐生活现状及对策》的调研活动。本次活动即是希望通过社会调查的方式,通过四位成员的走访和切身观察,着实为农村地区文化建设提出改进性对策,身体力行为加快河北地区农村文化建设和发展做贡献。

一、石家庄市周边地区农村文化生活现状分析

本次调查以石家庄市周边地区为例,四位成员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口头访谈、实地走访考察等多种形式,分别对石家庄市周边的娄底村、许营村、东尹村和贾村四个村庄进行了调查。

在此次调查活动中,在四个村庄共发放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90份。具体情况如下:

(一)四村庄基本情况

走访调查的四个村庄,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位于石家庄市城郊,距石家庄市南二环仅有三四公里,平均每村六千人左右,人口密度较大。同时近年来由于石家庄市的快速发展,在村民文化娱乐生活方面,受城市文化传播影响较大,思想观念也在发生相应的变化,村民更加乐于接受新鲜事物,自发组织的文化娱乐活动也越来越丰富。

(二)从调查人群来看

本次调研活动主要面向村中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包括中老年人、青年人、少年和儿童等。这四个村庄普遍存在的现象是人口老龄化、大量年轻人口流失、留守儿童增多。

调查人群年龄比例分配如下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青年人占很少一部分,他们或者在外地打工,或者在外地求学,回家的次数很少,一般只有在过年时才回家呆上几天陪陪父母。

村中30-60岁这一年龄阶段的人口较多,这一年龄阶段的女性普遍反映,自己没有更多的闲暇时间专门用来进行个人文化娱乐活动,她们每天的时间主要用来侍奉年老的长辈,照顾孙子孙女们,在空闲时间就是和村中的同辈人群坐在一起聊聊天、晒晒太阳等。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中老年人对于村庄的文化生活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的知识水平和社会经历、经验也对村中业余文化生活方式有着巨大的影响。在调查人群中,少年和儿童所占的比例较少,中老年人所占比例较大,因此也着重调查了中老年人的文化程度。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大部分中老年人文化程度是初中水平,很小一部分人群接受过高等教育,也有一部分是小学水平。这与他们成长的时代有关,这种种原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他们对于文化生活方式的选择。

(三)从文化生活方式上来看

如今,在农村面貌改造提升工程不断推动下,村中各种文化设施、体育设施逐步完善,农民文化生活意识得到增强,农村文化生活也变得丰富多彩,各类文化娱乐活动都被大家接受。同时,村民自发组织的文化娱乐活动得到很大的普及,如逐渐在各村庄推广开来的广场舞活动,这是由村中文艺骨干积极带领,通过个人從电脑上学习,进而利用傍晚时间,在固定的地点教给其他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共同学习。比如在许营村,每晚参加广场舞活动的人数基本维持在45-60人左右,其中30-60岁之间的农村妇女占据了参与人数的70%,相比以往的农村文化生活,广场舞活动的开展极大地丰富了村民的精神生活,从中也体现出农村精神文化建设的时代性。

本次调查显示,各村庄都建立了许多文化场所,如:文化活动中心、老年人活动中心,棋牌室,网吧等。同时,样本范围内的农村家庭里,近40%安装了有线数字电视,约25%的家庭安装了电脑。

从下图中可以看出,闲暇时间居民主要是看电视或电影;村中的中年妇女每天晚上在村中固定地点跳广场舞的人数也逐步增多;在调查的人群中,男性娱乐生活主要是读书看报、下棋活动;村中的农民工人群,在工作之余,他们大部分下班后选择睡觉。然而,经走访调查,农民工群体对文化休闲活动的需求并没有因业余文化生活比较缺乏而有所减少。他们渴望能够在业余时间进行一些自己喜爱的文化休闲活动,比如看电视、聊天、读书看报、打牌打麻将和上网,其中有将近11%的农民工喜欢上网;少年和儿童除去上学时间,他们会选择在家中看电视、玩电脑,或者找同辈在村中玩耍,相比城市里的同龄人,他们接触到的新鲜事物还是比较少的。

然而,不可忽视的是,老年人文化娱乐生活方式相对单一。在此次调查的老年人群中,近78%的老年人文化生活方式是聊天和晒太阳,只有10%的老人曾经扭过秧歌、跳过舞,但据走访发现这些活动现在已经不再开展。以贾村为例,虽然村东头有老年活动室,但对于丰富老年人的精神娱乐生活作用并不大,老人们参与积极性不高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应该反思以前采取的丰富老年人精神娱乐生活的措施是否合理。

(四)年文化消费支出情况

从本次调查中可以发现,不到一半家庭的年平均文化支出消费额位于900-1400元之间,将近20%的家庭年平均文化支出消费额高于1400元,也有一部分家庭消费额低于900元,从中可以分析出,农村居民文化生活与城市居民文化生活水平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农村人群也不仅仅局限于单一的文化方式,他们已经开始追求教育、科技、文化、娱乐、健身于一体的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生活水平。

nlc202309040719

二、农村文化生活现状凸显的问题

(一)不良的文化传播

1.赌博之风日益盛行,并趋于泛滥之势。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也逐渐提高,在农村生活节奏相对较慢的同时,农民闲暇时间较多,这使得赌博行为在农村越来越泛滥。人们在闲暇时间适当的娱乐一下,这无可厚非,但是若超过一定的限度,那将会带来很大的危害,挥霍了金钱,也造成一些人對财富不择手段的追求;同时会使得家庭矛盾激增,家长在子女成长方面起到消极的榜样示范作用。更为甚者,恶性赌博扰乱社会秩序,容易滋生社会治安问题。

2.青少年沉湎于网络问题严重。

互联网络的逐渐普及和发展,使得各地区家庭网络覆盖率不断增加。互联网的便捷本应是给我们的生活提供便捷的,但是对于某些青少年来说,网络带来的弊更大于利。沉迷网游世界、观看暴力凶杀电影、浏览不健康网站等等,这导致缺乏自制力,正处于形成人生价值观阶段的青少年朋友走上了违纪违法的不归路,给个人、家庭及社会带来了许多问题。

3.封建迷信和邪教依然有很大市场

在某些经济较为落后的农村,封建迷信活动仍在展开。在调研的四个村子中都有封建迷信活动的存在。例如,在东尹村调研时,我们就遇到了一对信奉法轮功的夫妇,70多岁,在聊天时,他们就开始向我们宣传法轮功思想。同时在有些风气较差的城镇,还有低俗文化现象的存在。这些不仅严重影响了民风、社会治安和基层组织建设,而且对经济发展有着一定的制约作用。

(二)文化设施简陋,方式单一,不能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有足够的文化娱乐基础设施是群众活动的保障。近年来,虽然各地地方政府部门在此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兴建了居民文化活动中心等活动场所。但是从对调查结果的统计来看,地方文化投资仍旧过少,场所内部设备陈旧,几乎处于无更新状态,后期维护力度小,根本无法满足人们的文化生活需求。

(三)优秀传统文化缩水,传递断链

如今,大多数居民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意识逐年淡化,这就导致人民对传统文化的创新力度跟不上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比如参加传统文化活动的居民越来越少,地方文化特色也逐渐被人遗忘。特别是年轻人,相比之下更热衷于过西方节日。虽然近几年来,我国对于传统文化的弘扬力度不断加大,但在农村地区还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四)不同年龄阶段人群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存在较大差异

在农村地区精神文化活动中,青少年居民参与村内活动的积极性相对较差,这主要原因是我国正处于信息时代,青少年居民通过现代化网络工具,视野平台和思想观念较为开阔,外界信息更为吸引眼球,这就使得传统农村文化生活节目无法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因此,不同年龄阶段人群对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存在明显差异,这值得我们去反思并提出一些应对策略。

三、农村文化生活匮乏的原因分析

(一)根本原因是生产力落后,经济不发达

一个地区的生产力决定着这个地区的生产关系,农村经济的发展对文化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经济不发达,对改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经费投入不足,文化活动器材和设施较少,这些都制约着农村文化生活的发展。

(二)农村文化体制不健全

1.在所调查的四个村庄中,文化基础设施利用率普遍较低,出现了被闲置、挤占、挪用、恶意损坏等一些不良现象,这本是全村成员共同享有的娱乐、健身财产,但个人主义利己思想仍占上风,使得农村娱乐活动的开展出现了一些问题。

2.地方政府对农村文化建设所需经费投入不足,导致一些文化活动不能正常进行下去,使得许多文化场所流于形式。

3.部分民间文化组织和团体均是自发形成,经费自给自足,演员们忙时务农闲时演出。他们因为兴趣而组成团队,没有受过专业训练,文艺专长几乎都是自学而成,而且仅停留在“会”的层面上;同时,这些团体和组织虽在丰富地方群众文化生活方面做出了不小贡献,但是客观地讲,缺乏严格的组织和管理,文化功底差,节目编排存在不足,群众受益面较小。

(三)农村文化能人和带头人较少

凡是农村文化活动搞得好的村庄,都有几个乃至一批热心人,比如在许营村,几位从城里退休返乡、见过世面的热心人在春节期间,组织、动员群众积极投身到文娱活动中,开展了适合多年龄段成员参加的多种多样的活动。同时我们可以发现,农村文化基础薄弱,待遇较低,导致农村文艺人才流失以及后备人才队伍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了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进程。

(四)文化单位缺乏有效的组织与管理,重视力度不足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浪潮逐渐白热化,基层领导人个人观念存在偏颇,他们过分注重经济建设,对农村文化建设和推动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和重要性认识不高。文化管理部门缺乏相应的工作制度,专职人员分配较少。同时,在调查中我们普遍发现,四个村庄对文化场所基础设施的管理不到位,设备和器材损坏严重,没有后期维护和管理。

四、对策和建议

(一)政府推进农村文化体制改革,建立科学有效的农村文化管理体制。

1.政府既是传统制度的改革者,也是新制度的供给者。作为社会主义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文化体制水平的改革对于满足农村居民文化生活需求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乡镇各级基层政府领导应该认真贯彻并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认识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两者的关系,把精神文明建设摆在较高的战略层面,让经济带动城乡文化建设的发展,将精神文明建设纳入当地长远的社会发展规划中,从而加快实现“中国梦”的步伐!

(二)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方面文化建设的投入,不断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设立农村精神文化建设方面的专项资金,确保资金利用切实到位,合理分配。村委利用这些资金加大对文化硬件设施的建设力度,建立一些公共文化场所,如:放映厅、农家书屋、文化广场、社区大学等,并在文化广场内配备适合各年龄阶段人群活动的健身器材,引导村民积极参与进来,同时也要解决好因增加农村文化工作内容所需要分配的人员问题,从而保证农村文化建设服务活动的有效开展。

nlc202309040719

(三)重视农村文化建设方面人才培养,抓好农村文化队伍素质建设

首先,坚持落实农村文化建设发展方面的相关政策,逐渐提高农村从业人员的工资待遇,放宽各项福利政策,重视人才培养,尽可能地组织多样多动,调动工作积极性,培养能力。

其次,重视提高农村文化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素养,加强对专职人员的岗前培训工作,不断增强工作人员的创新能力与文化内涵。

最后,在农村各中小学,可以开展第二文化课堂,设置音、体、美等艺术课程,同时农村要引进艺术师资队伍,培养农村文艺工作的新生力量。

(四)加强村校联合,丰富村庄文化生活。

对于石家庄市周边村庄,距离各高校相对较近,可以利用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尝试开展村校联合定向活动,促进农村地区精神文化建设工作有效进行。

要建立村校联合合作机制,可以采取多种方式。比如,村庄与大学社团相互合作,村庄为大学生提供志愿服务的平台,大学生们定期在村中举行文艺活动,同时邀请对此感兴趣的村民一同参加,促进村民和学生的相互沟通和了解,这样不仅调动了村民们参加文艺汇演的积极性,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村庄的文化娱乐生活。大学生们要在村中积极发掘文艺能人,共同策划和组织开展文化活动,激发活动兴趣,使他们在农村文化生活建设中起到表率作用,从而逐步发展壮大农村文艺队伍。

其次,也可以举办其他活动,比如带领村民学习太极拳、定期在村庄内举办献爱心活动,同时各高校相关组织可以在村中帮助成立几个兴趣协会,使有着不同爱好和兴趣的村民加入不同协会,让他们感受到在組织中的快乐并实现自身价值,逐步地使他们能够自觉组织他们自己喜欢的相关活动,从而使整个村庄呈现出一片蒸蒸日上的精神文化繁荣的景象。

结束语

如今,国家对新农村文化建设越来越重视。我们相信,在国家的支持和政府的带领下,以及我们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共同努力下,农村的精神文化面貌一定会得到很大改善,村民的文化生活也会越来越丰富。

作为大学生,通过整理分析所调查的190份有效问卷,我们四位成员会根据石家庄周边地区农村的实际情况,通过和当地村委沟通、交流,进而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以便更好地为改善农村地区文化娱乐生活现状作出一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在国家发改委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上的讲话》.张平

[2]《加快文化建设需要把握的几个问题》.徐光春.2007-12-10

[3]张太成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梁漱溟农村文化建设思想比较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9

[4]《现代文化的发展趋势》.赵峰

[5]《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有关精神文明建设主要精神》

第一作者

刘亚芬(1992年——),女,汉族,籍贯:河北省沙河市,学历:本科,单位:河北师范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

指导教师:刘建民,单位:河北师范大学,职称:副教授,研究方向:公共管理。

4.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篇四

免费公文网

“>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2010-06-29 18:20:15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2)

一、我县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

1、各镇农村文化设施基础薄弱。就目前状况来看,已跟不上农民的需要。我县各镇文化广播电视站是农村文化建设的职能部门,但是全县16个站,只有3个达到400平方米以上,13个站都达不到国家的最低要求,有3个站的建筑面积在30平方米以下,最少的才6平方米。有些站的站址简陋,文化设施差,连最基本的“三室两场”(图书阅览室、电视室、科技讲座室、影剧场、篮球场)都没有。有些因长期不维修,已出现腐坏

现象。全县226个村委有水泥篮球场115个(这些篮球场95%以上是当地小学的,属于村委自己的少得可怜)。

2、文化队伍萎缩及文化经费投入不足。近年来,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减少财政支出,进行一系列的机构改革。我县各镇文化站和广播电视站合并成文化广播电视站,虽然继续保留原文化站的职能,但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因为目前从事文化工作没有多少经济效益,所以各镇站多以广播电视工作为主,忽视了群众文化工作。原有的文化专干用于做文化工作的时间较少,很难指导基层文化工作。基层文化工作的开展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加上财政只拨文化专干70%工资,如果某个站没有闭路电视收费(如小江站)或收费不理想,文化专干的收入就比过去降低。文化工作没有经费,节日的文化娱乐活动只能靠镇政府拨一点,或社会团体、企业单位及个人赞助来开展,平时难以开展文化活动。

3、文化服务场所跟不上形势发展 的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日新月异,农民对文化知识渴求不再像以前

到文化站看看书报、走走象棋就心满意足了。而是要求文化部门提供更好更优的文化服务场所来让他们享受高科技信息和丰富多彩的文化大餐。如有些农民想通过上网获取种养科技信息,但我县没有一个文化广播电视站设置有网络信息室;农民想在重大节日搞文体活动,但各镇现有的活动场所简陋,场地偏窄。

4、一些地方农民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的状况依然存在。全县藏书不到20万册(不含学校),其中县图书馆万册,农民人均不到一册,各镇、村拥有图书很少,且购进的新书较少,种类单一。一些镇的电影队无法维持,机器设备闲置生锈,电影站靠每年到当地中小学放电影专场维持,难以支撑。农民看戏指望县文体局组织的送戏下乡,但这种形式每个镇每年至多一至两次。传统的吹拉弹唱的镇、村级文艺宣传队能保持下

来的已为数不多,达不到原来的三分之一,能正常开展文艺演出活动的更是少得可怜。因此,当前我县一些地方,尤其是偏远山区农民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现象仍然存在。

二、我县农民自办文化的主要形式有:

1、曲艺表演

2、舞狮舞龙

3、跳岭头

4、龙舟赛

5、书社和诗社

6、节假日体育比赛(以篮球为主)

7、广播电视室。资金来源主要是自筹、经济能人及外出人员捐款筹办,没有经营收入(广播电视室除外),多是自发组织、文化氛围越来越浓厚。

三、我县农民最喜欢的文化活动是上级的送戏下乡和节假日的文体活动(包括龙舟赛、篮球运动会、香蕉节等

重大文体活动)。最需要的是科技下乡(科技种养、法律知识讲座)。

四、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几点措施和建议

1、党政领导要高度重视和支持。

要坚持先进文化发展方向,推进文化建设与市场经济相结合,与城乡建设相结合起来,要做到思想上有位置,工作上有规划,财政上有安排。把农村文化建设工作列入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因地制宜,因镇而宜地制定指标,实行目标管理,并同他们的政绩挂钩。

2、合理配置文化队伍,切实解决文化经费。一个地方的群众文化素质的高低,取决于当地的文化氛围,而文化影响的好坏关键在于基层文化部门的文化建设,文化建设的优与劣与文化队伍的配置至关重要。因此,对各镇文化站要合理配置3至5个德才兼备的文化专干,这批专干要有大、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热爱文化工作,业务素质高。同时,财政部门切实按照财政预算拨足文化事业经费,以确保文化部门有足够经费来开展文化事业建设。当然,单靠财政拨款是不够的,还要依靠社会力量来建设文化,以“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吸收多种资金投入,形成政府、社会、个

人共同投入的格局,达到“政府主办、市场运作、农民受益”的目的。

3、加强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逐步完善基层文化建设工作管理。一是继续做好“三室两场”的建设或改建、扩建工作。力争两至三年内各镇“三室两场”的面积全部达

标。争取上级支持和文化建设专项资金,力争每个镇建有文化综合楼,配备电脑并组建电子信息中心,方便当地农

民群众学习和获取科技等信息。二是活动场所应有相应档次的设备,设备要新,种类多样,适宜老少娱乐。三是进

5.山东农村文化产业调研报告 篇五

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一些人认为文化产业主要聚集在城市,多与创意和前沿科技等新兴业态相关。山东省文联主席、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潘鲁生30多年来从事保护中国民间文化研究,长期跟踪调研民间手工艺发展情况,2006年以来以山东为重点,就全国285个生产专业村进行调研,对37项农村手工艺项目进行深入研究。其调研表明,在特色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丰富的农村地区,以农民为创作和生产主体,发展传统手工艺生产、乡村旅游等产业,具有生态环保、产业循环的特点,有助于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实现文化富民,对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和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具有积极作用。

1.增收致富的新路子

实例

山东潍坊杨家埠村民自明代起从事风筝副业生产,任凭风吹浪打,这一传统技艺沿袭至今,杨家埠村现有风筝生产从业户80家,从业农民550人。45岁风筝艺人杨洪伟说,她雇了三四个人,她的作坊主要制作传统风筝,像蝴蝶、蜻蜓、老鹰、凤凰等等,因为是纯手工生产,一年也就是生产四五千只左右,基本上每只都试飞,保证质量,一年收入七八万块钱,挺满意的。据潍坊杨家埠村村委会统计,2009年全村扎制风筝650万只,实现产值3300万元,风筝艺人人均收入1.2万元,普遍高于潍坊市农民7695元的人均收入。

不仅仅是潍坊风筝,在“山东农村文化产业调研”中,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的师生们欣喜地发现:临沂草柳编织、菏泽曹县桐杨木作等已形成规模化的产业模式,菏泽巨野农民工笔画、潍坊杨家埠年画等呈现出艺术化产业形态,临沂郯城红花乡中国结和菏泽鄄城土布纺织等形成家庭作坊式产业形态,在传承传统手艺文化的同时,已形成规模化生产及艺术创意、当代设计的发展趋势,在“文化经济”的整体架构中迎来了传统手艺的产业新生。

发展农村手艺产业,最直接的效益是促进农民就业和增收,在更深的层次上则是现代产业机制、传统文化资源、现有人力资源的融合和发展。

“土玩意儿”己退出时代,但适应新的生活方式能再获新生。山东临沂柳编在继承传统编织技艺的基础上揉入现代创意创新,突破传统柳编农用、日用筐篮的功能和样式,转化为现代文化消费用品,目前已形成家居、园艺、装饰、旅游休闲和宠物用品等7个大类、300多个小类、10000多个花色品种,销往美国、意大利、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而且国内市场份额也逐步提高。2009年,临沂柳编手艺产业产值近60亿元,占全国出口总量的60%。

作为传统手工艺大省山东省高度重视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目前,全省手工艺行业共有企业4300余家,从业人员近200万人,2009年总产值突破千亿元,居全国同行业第二位。其中,农村手工文化产业带动150万农村人口就业,创造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手艺文化产业的主体在农村,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大量手艺企业改制,手艺产业的发展要素再次转移到农村。一系列手工艺生产专业村和新一代民间手工艺人成长起来,形成“经销公司+加工公司+中间人+农户”的产销组织形式,主要由经销公司承接订单,委托加工,农民利用农闲时间制作,计件收费,作为一种农业副业形成了一定的产业基础。目前,全国以农村文化产业为主体的工艺美术行业总产值已超过6000亿元人民币,广东、山东、江苏、浙江、福建、湖南、四川、河南、陕西等地区成为农村手工艺文化产业的重点生产区。

◆专家点评

潘鲁生: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已突出体现了富民惠民、增收致富的重要经济价值和民生意义,同时,作为一条促进传统文化保护、推动创意创新的文化道路,有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

展文化生产力,为新农村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农村文化产业下一步的发展,应通过实施产业带动战略,推动“企业带基地,基地连农户,农工贸结合”,促进手工艺产业成为农村区域化的支柱产业,实现农村经济、文化、生态、社会协调发展,将进一步激发农村手工艺文化产业的意义和价值。

2.不再离乡离土的新生活

实例

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红花乡大院北村中国结艺人谢印芳说,“我今年41岁,村里很多家庭妇女都编中国结,平时有家务活,农忙得下地,有空的时候就在家里编,我编10年了,一年能编个1万多块钱。”她说,在家编中国结都是计件,比出去打工好多了,年纪轻点的每月能拿到1600块钱,年纪大的,手脚没那么快了,也能挣1200块钱,不需要出去跑,风吹不着,雨淋不着,生活上不愁了。就连村里一些个腿脚不灵便的孤寡老人,也都能编,编着不费劲,也很好学,一学就能会。

作为传统农业大国,农村、农民、农业很大程度上成为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命脉,农村发展一直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长期以来,中国农业问题专家都在为一个问题纠结着:一方面中国需要城市化,农民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是一种必然趋势,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将向城市转移;另一方面,自1989年首次“民工潮”出现,到2010年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已达2.4亿人,片面地“城市化”流动将造成农村以及社会发展的一系列具体问题:在城市,作为新兴产业工人的农民工没有获得相应的城市居民福利,在产业升级过程中也面临局限;在农村,中青年劳动力外流,农村留守人口中妇女、老人、孩子比例较大,出现“空心化”、“老龄化”等问题,而且劳动力素质相对较低……

能否进一步探索劳动力的转化路径,能否在本土也能解决农民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的问题?从“山东农村文化产业调研”中能得到肯定的答案:山东临沂柳编手艺产业广泛分布于临沭、郯城、莒南、河东4个县区,覆盖13个乡镇,100多个专业村,有柳编经销公司802家,带动25万农民从事生产;

而潍坊杨家埠村风筝产业,不仅带动本村从业艺人致富,还带动周边20多个村落的农民从业,包括季节性生产的艺人和常年生产、专职经营的艺人等……

这些数据和事实表明,在加快城镇化发展的同时,加强教育培训,就地发展以手艺为资源的农村文化产业,是现实的解决方案,不仅有助于促进就业,增收致富,具有突出的民生意义,而且是一个关联着文化、经济与乡土社会发展的重要的着力点,以文化产业和创意经济为驱动,激发传统文化和农民的创造活力,作为生态的、和谐的、幸福的发展范式,实现传统文化和农村社会的新生与重构。

手艺在漫长的农业社会发展过程中,成为一条延续不断的造物文脉,是农业生产之外满足人们衣食住行需要的重要的生产形式。在今天这种生产形式又有了新的时代内容,发展农村文化产业成为一种新的内涵式发展方式,让这片土地上的农民不用离乡离土的出门打工,在自己家就也能体面地获得手艺,也能致富,提高了农民的幸福指数。

◆专家点评

潘鲁生: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过程中,农业在国民经济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已降至10%左右,但地域意义上的“农村”面积仍达城市建成区面积的320倍,农村人口众多,促进农村发展的意义不言而喻。当前,立足实际,充分发掘广大农民潜移默化承传的知识和技能,就地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就地对优质文化资源、人力资源加以整合开发,是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径。而不能再以“城市文化下乡”的形式,以城市文化建构农村文化,那么实现的往往不是统筹发展的目标,而是伴随农村人力和文化资源流失造成新的断层。所以,农村有自身的文化资源,数千年积累的生产经验、手艺文化等应当加以传承,在生产生活相联系、农村和城市文化资源相结合的基础上开展的农村文化建设,涉及传承传统文化、吸收前沿信息技术、加强文化认同等,是动态的、生态意义上的文化建设。

3.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新思路

实例

山东菏泽巨野被称为“中国农民绘画之乡”,农民画师继承当地书画传统和牡丹文化资源,发展起工笔绘画产业。全县有绘画专业镇4个,专业村50个,专业户400个,农民画师6300余人,全国书画市场80%以上的工笔牡丹作品出自巨野农民画师之手。20世纪70年代,一批全国知名画家慕名到菏泽画牡丹,为菏泽营造了浓郁的牡丹绘画艺术氛围,现在每年有不少游客慕名而来。2009年巨野相关绘画产值达1.2亿元。

农村手艺产业是农村文化产业体系中的富矿,其产业关联性、集聚性、延伸性和创富性较强,发挥手艺产业“原生态”和“原创意”特点,纳入现代生态农业体系中,可进一步形成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精致农业和生态农业为主体的新农村发展格局。

山东省的一些农村开始探索“都市农园”、“休闲农庄”等体验模式,加大对农庄生态文化、乡村民俗文化以及农业文化、地区文化、社区文化挖掘的深度,开发主题性手艺创意。并尝试“有机农场”贴牌模式,以有机农业为基础,建立包括手工艺在内的生产、加工、认证、创意设计、推广宣传以及销售等产业链,加强衍生产品的开发和贴牌。同时,可牵手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实现两翼齐飞。

事实上,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已经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正如当前农业不仅要面对耕种问题,还要考虑运输、加工、流通等问题,不仅要投入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还需组合完善相关社会化服务要素。而且其产业化发展往往不再以单个家庭经营为主体,还需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运转经营。所面对的也不只是国内环境、国内市场、国内资源,还有国际大环境。而发展农村文化产业是一个战略选择,需要搭建“招商引资”、“公共技术研发”、“人才培训”、“展示交易”以及“成果转化”等服务管理平台,需要进一步创新金融服务体系、加强法律保护和人才培养、实施品牌战略、创新营销模式,以保障其良性发展、可持续发展。所以,从全局出发,充分整合传统农业、农村文化产业等优势资源,促进产业联动,创造良好的发展机

制和环境,将从整体上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发展。

总体上看,无论是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从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还是从产业联动、文化与经济协调的意义上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农村文化产业,都具有不容忽视的现实意义,有助于我们从文化生态和产业要素等更全面的意义上发掘建立经济与文化的互动联系,统筹城乡发展,实现产业机构调整所能实现的更大的社会效益。(本报记者张玉玲本报通讯员殷波)

◆专家点评

6.农村文化事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篇六

农村文化事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文化事业是一个国家政治体制,社会制度,经济实力的具体体现,是民族精神的根源与传承,是人类历史变迁,社会发展的见证,泱泱中华大国,上下五千年文明,十三亿华夏儿女,其中农村人口占80%,农村文化发展在中华文明史上留下了重重一笔,农村文化的涵盖面广,意义重大,其中传统文化、乡村文化、通俗文化属于原生态文化,是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发展,是现代文化的基础,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引导深化农村改革,构筑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也是以人为本,关注三农问题的具体凸现,当前

我县农村文化建设是否适应新形势发展和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呢?就此我们进行了调查研究。仅以××乡为例,窥一叶而知秋。

一、我乡农村文化建设现状

××乡民间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各村都有其民间文化特色,六李村的围鼓清唱;方岗村的玩蚌精、莲响舞;大魏村、塘陈村的舞龙灯;××村的拉犟驴;小罗村的路竹马;庙王村、魏店村的舞狮子;界牌村、六李村的彩莲船;大潘村的皮影等。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全乡各村都成立了文艺宣传队,每年组织多次文艺节目汇演,在当地群众中具有很好的影响,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教育作用。

全乡现有民间艺人160余人,经乡文体站测试各格的有48人,其中农民乐队三支,××和塘陈唢呐队一支,民间艺术创作骨干5人。1983年美术作品《裁新衣》有省级获三等奖;1996年××农民唢呐在孝感市汇演的《迎新套曲》获市级表演二等奖;1996年文学作品小品《一床

蚊帐》和快板书《让床》在全省9篇获奖作品中双获佳奖,获奖名次均排在名人作品之前;小品曲艺快板书《求医》,湖北小曲《要嫁妆》、小戏《送黄花》、《补萝筐》、小品《访亲家》等7篇文艺作品在市级获表演和创作奖,在县级获奖文艺作品34篇,县级文艺演出每年都有××创作的文艺节目。新创作曲艺作品《憨头送礼》、《看儿子》、《唱××》3篇,多年来,共创作文艺作品70余篇。教育事业逢勃发展。自建乡至1993年,全乡20个村均新建标准化教学楼,1995年“普九”验收经省验收达标。从至今,为整合教育资源,优化育人环境,先后将不足百人的塘陈村小学、罗范村小学、操祝村小学、大冯村小学、大潘村小本文来源: http://学并入其他小学,师资得到充分利用,分散的投入和零散的资源更加集中,九年一贯制学校已见雏形;为改善办学条件,借全县中学生运动会在××乡罗庙中学举行之机,乡在学生中集资,扩建罗庙中不学运动场的面积10亩,修

建了运动场地,新建学生住宅一栋,学校生活区地面硬化1000平方米。,积极争取国家学校危房改造资金,先后新修魏店小学教学楼,罗庙中学学生公寓和学生食堂,学校教育设施进行了添设。扩建改造了乡中心小学,近三年学校教学质量大大提高,罗庙中学连续三年获得中考好成绩,一中升学率全县第三位。有线电视入户率达90%以上,新建新农村书屋3个,共拥有各类图书3万册。

二、存在问题及成因

人才断层,青黄不接,农村文化创作与表演人员基本上是50岁以上,传人难寻,现代年青人大多局限与打工经济或创业成家,对农村文化不“感冒”,部分曲艺品种面临失传灭绝。

三、农村文化力不强带来的负面影响

当前的农村,由于文化公共设施陈旧老化,文化事业发展滞后,文化教育阵地严重匮乏,思想道德文化感召力减弱,科技文化推动力滞后,文化发展滞

后于经济发展,甚至不同向或者不同步,娱乐文化生活陶冶力下降,广播少、书报少、文体活动少、出门旅游少,加之各种腐朽思想的负面影响,致使农村人们的道德滑波、世风变浊,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有所滋长。在一部分人的心目的,“政治是空的,理想是远的,道德是虚的,唯有金钱是真的”,似乎除了金钱和享乐外再没有什么可值得追求的了。有的只求实惠,不讲理想,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被歪曲,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淡漠;二是文化生活贫乏和文化市场不健康,伦理道德观念蜕变。农村社会环境受到污染,许多格调低下和渲染色情暴力犯罪的书刊、音像制品充斥农村文化市场,恶化了农村社会精神环境。部分农民的社会正义感、责任感、义务意识淡漠,荣辱观、是非观混乱,国家和集体观念淡化,道德滑波;三是文化项目难引进。近几年中央出台了不少扶持农村发展网的好政策,并且有大量专项

资金扶持农村文化建设,诸于我县农村文化体制、设施、人才、阵地等方面的问题,好机会经常擦肩而过;四是宗教活动频繁,封建迷信抬头,社会治安形势不容乐观。

四、振兴我县农村文化的对策

乡镇文化是农村文化活动的载体和组织者,直接影响农村文化建设。怎样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主要从农村文化站建设着手,我建议:

1、深化认识,营造农村文化工作的基本环境。群众文化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盛况,发展和繁荣群众文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必然要求,县乡镇政府部门要加大对群众文化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力度,站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重视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经常对群众文化工作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帮助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和困难,各乡镇应将文化工作纳入双方明建设目标管理范畴,改变那种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要花

钱宁可不要的现象,使农村文化走出“无事干、无人管、无所作为”的误区。

2、强化改革,建立农村文化良好的运行机制。机构改革是必然趋势,文化站无疑必须面对现实,迎接挑战。但无论怎么改,从事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机构不能撤,也不该撤,在改革中,文化站必须抓住机遇,理顺体制,开避出一块属于自身的天地,使之成为农民群众文化生活的向往之所,也只有这样,才有其存在的必要。按照文件要求,在改革中,要明确文化站是最基层的文化事业单位,要将文化站的人、权、事、物彻底下放,成为乡镇政府垂直的工作部门;明确县文化局的主管职能,把握好进人关、用人关、培训关,应尝试将一批业务精,敬业精神强,有较强工作能力的文化专干纳入国家公务员范畴,使之生活和工作待遇上与其他干部一视同仁,将文化事业纳入“以钱养事”机制,建设良好的运行机制、激励机制、投入机制,把发展先进文化与改造落后文化

统一,与提高群众文化素质统一,与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统一。同时,可发挥文化广播、电视、体育等相关部门职能互补的优势,组成综合的乡镇群众文化娱乐机构,增加其实力和发展后劲。

3、增加投入,加大对文化中心配套建设的投入。阵地是舞台,是文化站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在乡镇机构改革中,各乡镇党委、政府应该保证和改善文化站的基本办公条件,必须将现有的文化市场,阵地和设备划最文化站统一管理和使用,其他单位和个人不得借调和挪作他用,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乡镇财政应逐年增加对群众文化工作的投入,应将文化活动经费列入财政预算逐步巩固和添置文化娱乐设施和设备,比如建好一个文化站,一个广播站,一个图书室,一个农科教中心,一个文体活动中心等等。文化站要借助站力发展文化产业,确立群众文化群众办的思路,动员多方力量参与群众文化建设,保住好开展群众文化的基本阵地。

4、提高素质,优化农村文化工作的基本队伍。在我县乡镇文化专干队伍中,整体素质偏低是导致专职不专,阵地丢失,文化活动少的重要因素。一方面党委、政府要重视文化专干队伍,确立“生存靠政府、发展靠自己”的思路,文化专干基本工资应实行全额拨款,奖金福利由自身发展文化产业补足,以确保农村文化站业务骨干的稳定和自身“责任田”的耕种。同时,各级文化业网务部门要加强对文化专干的教育和培训,通过举办培训班等形式,努力提高他们的政治和业务素质,使他们成为群众文化管理上的能手,群众文化活动辅导上的行家,逐步摆脱挂靠在政府,长期靠“打工”度日的模式,使之成为乡镇政府领导下的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的新生儿;再次,文化站应转变观念,凭借自身所拥有的人才、地域、文化经济政策等优势,积极开发文化产业,达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弥补文化经费不足,壮大自身实力。

7.农村垃圾处理现状调研 篇七

长春市二道区英俊镇作为全国新农村建设试点镇的典型代表, 被列为吉林省“十强镇”发展改革试点镇, 在农村环境建设方面取得了较快的发展。2008年8月, 调查组一行50多人对其辖下十个村进行了为期两天的问卷调查, 基于本次调查的基础数据, 本文对英俊镇农村垃圾处理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了解决对策和建议。

一、英俊镇垃圾处理基本情况

(一) 村垃圾处理基本情况

英俊镇隶属长春市二道区, 是吉林省30个省级新农村建设试点镇之一, 属于典型的城乡结合部, 人均收入为4787.5元 (2007年) , 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但各村发展不平衡, 各村人均收入见表1。通过实地观察, 我们发现人均收入水平越低的地区, 环境卫生越差。

(数据来源:2008年8月英俊镇调查数据)

此次调查的这些村地处平原, 主要经济来源为农业、副业、工商业, 还有一部分靠外出打工为生。农作物以种植玉米、蔬菜为主。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和城郊乡村, 农村进村道路和村内道路基本已经硬化, 基础设施比较完善, 配备了专职环保人员, 农村生活垃圾进入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置系统, 得到收集处置, 如和平村、苇子村;而一些远离城市、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基础设施比较落后, 环境卫生较差, 如泉眼村。这些专职环保人员属二道区政府管辖, 村委不负责, 由此也造成了这些环保人员只负责主干道的垃圾清理和垃圾运送工作, 而其他非主干道还是处于“脏、乱、差”的落后面貌, 很多田头、路旁、水边以及干涸的河道均成了天然垃圾场, 与主干道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大多数农户仍然居住在这样的环境里:庭院里到处都是堆积的秸秆和菜叶, 苍蝇随处飞舞;房前屋后更是堆积着无数生产和生活垃圾, 散发着呛鼻的气味。

除卫星村、苇子村和胡家村外, 其他村已修建生活垃圾堆放池或堆放桶, 并雇人定期收集、运送生活垃圾。在调查的村干部中, 所有人都对本村的环境卫生情况表示满意, 并都认为环境保护非常重要。但是, 在随后问到的关于农业生产中使用过的塑料薄膜一般怎样处理的问题时, 只有一个村回答的是回收处理, 其他村则表现得极其随意, 他们对于农户焚烧或随手扔的处理方式表示认同。

(二) 农户垃圾处理基本情况

调查发现农户主要固体废弃物 (垃圾) 分为生活垃圾和生产垃圾, 生产垃圾又可分为养殖业垃圾、秸秆和工业垃圾。农村工业垃圾只占农村垃圾的一小部分, 参照城市工业垃圾处理办法, 本报告主要研究养殖业垃圾和秸秆。

家庭生活垃圾处理方式主要以随意放置和集中起来送乡镇垃圾处理站为主 (见图1) , 这主要是由于各村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离长春市区远近不同所致, 人均收入较高的村拥有一个或者几个生活垃圾堆放池或堆放桶, 并且由专门的垃圾收运车定时把垃圾运送到垃圾处理站处理, 因此村民在这样的条件下已逐渐养成把垃圾集中起来的习惯, 如和平村和长青村。但是, 一些村由于没有这样的条件, 村民因传统观念的束缚只会把垃圾随意堆放, 这就加重了农村环境的恶化。

(数据来源:2008年8月英俊镇调查数据)

从表2可以看出, 可直接回收生活和生产垃圾处理方式大部分与一般垃圾处理方式相同, 小部分农户集中起来卖给废品回收站, 只有19.31%的生产垃圾用作生活能源。通过访谈, 我们了解到这一部分比重小的原因, 首先, 是由于农民受长期习惯的影响, 无法对可回收利用的垃圾形成一致的认识, 而农民的经常性消费也不能使有用垃圾形成一定的规模, 这些有用垃圾通过一般处理方式日渐流失, 因此回收利用 (作为副业和用作能源) 只占一小部分。其次, 由于农村能源结构变化, 农民开始使用煤气、石油液化气、电等清洁能源, 使得对秸秆的再利用程度越来越低。

英俊镇农民对垃圾的这种处理方式不但影响了可回收垃圾的利用率, 而且对环境造成了危害。一方面, 处理垃圾随意丢弃或焚烧, 对环境污染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另一方面, 该镇农村养殖业绝大多数以家庭经营为主, 规模较小, 并且多数农户以自家庭院为养殖场所, 养殖所产生的生产垃圾遍布整个居住环境, 对农民的身体健康产生了极其不利的影响, 但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农民对环境污染带来的危害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数据来源:2008年8月英俊镇调查数据)

二、英俊镇垃圾处理问题的成因

农村垃圾处理作为农村环境问题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农村环境改善的进程。农村环境问题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痼疾, 无法从单方面来有效地解决, 这就需要从国家、地方政府、农业企业、农户自身四方面角度来探讨农村垃圾处理现状存在的原因。

(一) 国家投入的长期不足

长期以来, 国家对环境污染的防治投资几乎全部投到了城市及其工业, 在农村环境保护上的资金投入和扶持力度与城市有着巨大的差距, 但农村环境对资金需求程度并不比城市小。这是历史上重工业轻农业观念遗留的结果。城市相对于农村而言, 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和市场运营机制完善, 而农村本身经济发展较慢, 无法通过自身的力量来建立, 对社会资金又缺乏吸引力, 使得农村垃圾处理等环境问题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在调查的农户中, 61.86%的村民认为新农村建设以来, 农村垃圾处理与农村环境没有得到明显好转或无任何改善, 各村村委普遍反映国家的投入不足, 甚至根本就没有投入, 国家的公共管理职能没有发挥普遍的作用。

(二) 地方政府挪用垃圾处理的专项资金

由于农村环境危机具有滞后性, 地方政府的重视程度不够, 部分领导干部没有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仍以政绩突出为办事准则, 把原本属于农村垃圾处理等环境保护的财政支出挪到能“立竿见影”的项目, 甚至挪用于行政管理费用, 部分村民也反映村干部中饱私囊, 把国家下发到村镇的垃圾处理专项资金全部或部分挪用, 使农村环境问题得不到明显好转, 垃圾处理等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缺乏有效的监督。在关于村里或上级政府做过政策与法律宣传的问题中, 52.56%的农户回答从来没有做过, 只有16.74%的农户回答做过很多, 其他农户则回答做过一两个, 农户对于国家政策与法律的了解程度由此可见一斑。由此带来的是, 地方政府对国家政策的执行情况及专项资金的使用范围缺乏有效的舆论监督。

(三) 农业企业缺乏技术和资金支持

在所调查的农业企业中, 养殖业占了很大的比例, 绝大多数养殖企业对粪便如何处理形成了较为系统的认识, 也知道可以通过沼气等手段使其资源化, 但是还是采取了最为原始的处理办法——作为肥料直接使用, 究其原因还是缺乏必要的技术支持和资金支持。这些垃圾有了规模却并没有得到有效利用, 一些农业企业主也觉得可惜, 但受制于企业规模与效益, 也无法从外界得到技术与资金支持 (在调查的数据中, 99%的农户需要资金支持) , 只能眼看着资源流失。而且, 粪便作为肥料也有其局限性, 对环境也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四) 农户自身环境意识差

调查显示, 有八成的农户收入与支出基本持平, 在这样的条件下, 他们更多是考虑如何提高自己的收入, 而对环境问题视而不见, 农民这种狭隘的观念是由于其自身收入低, 且受教育程度不高, 对环境保护的意识较淡薄所造成的, 许多农民更不会把环境保护和自己的行为联系在一起。在对乡镇是否设有专门的垃圾处理站的提问中, 19.64%不知道是否设有垃圾处理站, 他们按照自己固有的垃圾处理方式生产和生活, 殊不知他们的行为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

三、解决农村垃圾处理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在关于农户对改变农村面貌的建议的提问中, 36.67%的农户认为村级应设置专门的垃圾回收站;26.67%的农户认为乡镇应定时配车回收农户生活垃圾, 并集中处理;20.56%的农户认为政府应投资建立垃圾处理产业化企业, 使垃圾变废为宝;6.67%农户则认为农民自力更生建立“垃圾公司”, 搞活农村经济;其他人则认为目前农村垃圾处理已经很好, 对现状表示满意。这表明前三部分的农户还是希望国家和当地政府帮助自己改善周围环境, 由此可见, 政府应该在农村环保工作中肩负起最为重要的职责。但是, 在农村取消农业税、村级财政空白、农村吸收外资有限的前提下, 政府由于受人力、资金条件限制, 对农村垃圾处理等一系列环境问题所起作用有限, 无法对农村环境起到扭转乾坤的作用, 因此, 农村应在政府的引导下, 积极寻找适应自身情况的解决之道。

(一) 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宣传工作

内因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环境问题, 必须首先寻找内因, 这就需要提高农民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只有全体农民自身形成了对环境保护的共同认识, 才有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的环境面貌, 也从源头上杜绝了环境问题的滋生。环保宣传教育工作必须重视起来, 要使农民的日常生产、生活行为均有必要的环境知识作指导, 以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英俊镇离长春市区较近, 可以借助自身区位优势和长春市的环保宣传辐射作用, 以达到既实现宣传目标又节省资金的目的。

(二) 政府担保, 为农村垃圾资源化招商引资提供信息服务和技术支持

外因对事物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英俊镇要想解决农村垃圾问题必须要有政府的信息技术资金支持:一方面,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环境保护的投入, 并严格资金使用审核制度;另一方面, 政府要为农村垃圾资源化招商引资提供信息服务和技术支持, 长春市政府或二道区政府均可以为英俊镇提供资金担保和技术信息支持, 如卫星村拥有大型的养鸡场, 每天大量鸡粪的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压力, 政府可以为其提供贷款担保, 用以引进大型沼气设备, 发展农村新能源, 活跃农村经济。

(三) 发展龙头企业, 带动农村垃圾产业化

在政府资金不足的情况下, 产业化经营是解决垃圾处理问题的很好选择, 民营企业是产业化经营的主要力量。鼓励企业参与废品的回收利用, 对农村垃圾处理实行一定的市场准入制度, 有助于让农村垃圾处理问题得到探索性发展, 而不是止步不前。目前, 国内有很多成功的例子, 比如说农村废衣物加工成棉被, 农村秸秆饲草加工, 废旧塑料加工成再生颗粒等, 这些优秀例子正是大力发展龙头企业的结果。针对英俊镇玉米秸秆较丰富, 可参考国内秸秆饲草加工企业, 向农户集资, 建立秸秆加工股份制公司, 带动农村垃圾处理产业化, 发展循环经济。这样延长了产业链条, 又增加了玉米的附加值, 既美化了环境, 又为村民提供了就业空间, 在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同时也提高了经济效益。

英俊镇农村环境建设水平在全国农村中已属于先进, 因此, 本文认为该镇垃圾处理中存在问题具有典型性, 其解决对策也具有推广意义, 希望我们的研究结果对全国农村环境建设具有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章也微.从农村垃圾问题谈政府在农村基本公共事务中的职责[J].农村经济, 2004, (3) .

[2]何水晶等.新农村建设中的垃圾处理对策探讨[J].农村经济, 2007, (12) .

8.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调研与思考 篇八

【摘要】 从监管补偿运营三方矛盾进行深入分析及探讨,提出多种制度相结合、商业银行参与等新颖模式,对于新农合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和在深度及广度地推行都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新农合;农村医疗保障;保险监管;制度对接

一、调研基本情况分析

晓南村隶属于安徽省合肥市大圩乡,位于合肥市东南郊。截至2009年,晓南村占地1.9平方公里,可耕地面积达1750亩,全村人口达到了1728人,人均年收入达到了5320元,略高于全国农民人均4761元的收入。

晓南村卫生所1993年开设,占地60平米,卫生所中中专以上文凭仅有一人,且无执业医师资格。具有药品种类165种,西药占据151种。2008年晓南村卫生所总计收入4100元,其中主要以药品收入为主,得到政府补助1200元,药品支出2800元。全村患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者37人。

二、调研分析

1.案例分析

(1)慢性病病人——需要关爱的特殊群体。在这次农村医疗卫生保障调研中,走访了一个慢性病病人的家庭。该家庭男户主在外打工,维持着家庭基本生活和这个病人每月近千块的药费,因为住院太贵现在只能在家靠药物维持。通过走访这家慢性病的农户家庭深切地感受到,农村医疗保障制度还存在很多不足:

首先,政府办事效率低下,缺少为农民服务的思想。

其次,政府的宣传力度低下,没有积极宣传国家推出的相应政策,更没有把相关对农民的好处落到实处。

再次,村里诊所的服务质量差,药价高,特别对于这些慢性病患者缺少相应的保障措施,没有建立慢性病诊疗档案以及定期体检。

(2)医保制度——落到实处才是关键。在这次调研中,还碰到了一个疾病缠身的农妇,当时正是夏天最热的时候,农妇长袖长裤在家里,关节处还塞了很多棉花。这位农妇说到她多种疾病缠身,还有风湿性关节炎,丈夫在外打工但身体也不好,每个月都要回来歇息很多天,共同维持着艰难的生活。在采访中令我们吃惊的是:在这种疾病缠身经济条件又差的家庭,老两口都没最低生活保障。

在深入的采访后发现了原因:因为老两口没文化,不知道申请最低生活保障的方法,且跟村里的领导又不熟,村里的政府领导对此又不管不问,没有足够申请材料和证明就是批不下来,这位农妇没有医保也是因为她不是本地人,户口在外地,她也向村里多次反应过此事,最后都不了了之。在不断的出台新的利国利民的政策时,应该关注一下如何把这些好处真正落到实处,不光要不断改善我们的医疗保障制度,更要抓紧我们的政府工作,要让政府做到真真切切的为人民服务。

2.调研数据分析

(1)家庭社会经济状况。晓南村是个较小的村,农户居住相对集中,家庭社会经济及卫生状况较为相近。在调研的10户家庭中,有2户家的亲朋好友中有村干部,8家没有。家中的成年男子一般在外打工,家中承包的土地为4~6亩不等,饮水的形式采取井水的形式,离乡卫生所比较近,大概0.2公里左右。晓南村的经济条件较为落后,村民居住相对集中,离村卫生所近,步行15分钟即可到。

(2)健康与新农合状况。调查的10户农户中有8户没参加了新农合,参加的人全部是自愿参加。由于晓南村刚刚上马新农合,调研的农户中尚未有获得新农合报销,村民们对新农合报销范围内的药品和诊疗项目的满意度较高。

(3)村卫生室的评价。村民们对村卫生室的评价普遍较差,普遍认为村卫生室的服务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村民们对村卫生院诊治一般常见病的评价较差的占到了70%,对村卫生院的服务态度的评价较差的占到了50%,有20%认为很差。在统计中10个农户均是不经常去村卫生院,更倾向于市里的医院,选择去市里医院看病的原因主要有:价格低,质量好,服务态度好。村里卫生院的医疗水平差和服务态度差是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

(4)个人健康状况和农户资金供求调查。在采访的10户农户中,有两户的身体状况比较严重,已经影响到从事日常工作,其他均是有些不适,总体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发现大部分农户考虑到费用问题,小病基本上都不去医院。

3.调查中发现的问题

新农合在中国开展多年,在我们调研的小南村过程中统计大部门村民离乡村卫生所仅为1公里内,步行不足15分钟,却惊奇的发现居民都不去乡村卫生所,去私人诊所看病。分析主要存在以下原因:

(1)药价虚高。各级医疗机构已经成为新农合基金的超级吸纳器,其能量远远大于筹资力度和农民的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村新农合定点医院的药价往往比药房贵出许多。乡县医疗院是新农合的主要收益者,农民只是名义上的受益者。

(2)村卫生院服务态度差。整个村卫生院的医务人员中专以上学历的仅一人。学历低,医务人员的素质不高是导致村卫生院服务态度差的最根本原因。

(3)医疗设施不完备。村医务所没有足够的住院床位,一些基本的医疗设施如生物显微镜,担架等村医务室并没有配备。

(4)村政府工作效率低下,村领导工作不负责,上级监管不力。政府对国家政策的宣传不到位,工作不负责,没有使新农合落到实处,再加上上级监管不严,没有成立专门的新农合管理机构,县级以下卫生院缺少从事管理工作的人员,乡镇一级没有建立起严格的财政保障,这影响到了新农合的可持续运行。工作效率低下还表现在报销手续繁琐方式落后,需要等待的时间长。

(5)新农合制度本身有缺陷。新农合的对象是全体农民,由于参合费用、起付线、报销比例以及封顶线等限制,特别是逆向选择的影响使得新农合关注覆盖面而不能倾斜支持困难的农民群体。在的这次调研中就出现了这样的案例,农户家参加了新农合,且享有最低生活保障,依然无法满足正常的生活,想仅仅靠新农合来解决农民所有的医疗问题是不可能,也是不现实的,需要多种制度的结合。

三、思考与建议

1.多种医疗模式并行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遵循的是大数法则,我们以参与人数为分母,住院人数为分子来分析,当参与人数多时,住院率就会下降,参合率高,新农合的救助能力也就增加,当参与人数少时则住院率反而上升了,备用的资金也将缺乏,这就使得新农合的性质更适合于普遍化的全体农民,造成新农合对于困难农民的支持度不够。

多种医疗模式的并行发展可以说是一种必然的趋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应该和农村医疗救助制度等相结合。农村医疗救助制度主要的受众群体是比较困难的农民,但是因其覆盖面的缺陷导致管理和运行成本过高,如果能够将类似的多种医疗救助制度结合,取长补短,不仅解决了农村人的“看病难、看病贵”,也能为政府节省一笔不菲的财政支出。

2.加强管理部门思想建设 完善管理监督体制

在调研中我们不止一次的得到村民对于乡村医疗干部不信任的信息,甚至有村民对于其不作为、违规操作等的指责。在当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尚且处于起步阶段,必然有很多监管手段、体制、力度方面的缺陷。

(1)治标先治本,我们首先应该加强的是领导干部的思想转变工作。(2)要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3)要完善监管制度,防止工作人员利用职责之便为自己、亲人谋利。建立医患管三方制约机制,做到“管账的不管钱,管钱的不用钱,用钱的不见钱”。

3.解决村医疗机构基本硬件

村卫生所仅仅提供了一些妇女医疗设备,这间接使得大部分村民只能转投一些无资质的私人诊所,这就造成了很多的潜在隐患。政府应为这些乡村在财政支出中预留一定的资金来改善当地卫生所的医疗硬件条件,使得农村医疗从类似新农合的“补偿机制”转化为“预防机制”。

4.取缔非法诊所 提高新农合普及率

无资质的私人诊所的存在引起了潜在的医疗风险,同时也是新农合普及道路的一道障碍。非法私人诊所大多没有合格的资质,也没有合规的医疗器械,在医疗水平和操作规范都存在很大的隐患,给当地的治安和卫生状况带来极大的不安定因素。且农民可能因为其低廉的价格而拒绝前往正规医疗机构救治,从而不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不利于新农合的普及、发展。职管部门应对其投入相当的重视,对于不符合要求、无资质的非法诊所予以取缔,追究相应的罪责。

5.利益导向转化为服务导向

农村的医疗机构人员普遍工资比较低,而且服务意识不强,这主要与受教育程度和培训机制不利有关。晓南村卫生所中受过中专及以上教育程度的仅一人,且无执业医师资格。农村卫生所应将医护人员从个人利益导向向服务导向方向引导。

(1)可以从城市中派一些资深的医疗人员到农村中去,在农村中培养自己的年轻医护人员,带动他们思想转变,提升服务意识和相关的医疗水平。(2)政府也可以采用大学生下乡等措施,鼓励有志于服务贫苦偏远地区的大学生到基层去锻炼。

6.价格明示

在调研过程中,村民集中反映的一个问题是在乡镇卫生所看病感觉比城里医院看病贵,对于自己所用的药物价格并不明确,并未真正给参与新农合的群众带来福利和优惠。政府应将新农合的药物纳入价格管理范围内,为农村医疗机构的药物定价提出一定的指导价格,使就医的群众做到心中有数,减轻农民医药费用负担。

7.避免过度医疗

在农村医疗过程中,有些人可能仅仅是患了一些感冒伤风,乡镇医疗所却可能给予吊盐水,多次注射药物等医疗,这对于一些城市中的人来说可能合理,对于收入普遍偏低、追求实用治疗的农民来说却是过度医疗,更有甚者夸大病情、不合理检查、处方高价药以达到个人的利益最大化,这对于农民来说显然不能接受。应该采取上级医疗机构的直接监管和村民监督的结合方式。

8.简化报销手续

报销费用的及时下发是直接关乎农民生计的。农民本身自身积蓄就不多,如果患了大病、重病那么必将掏尽其毕生的积蓄,一旦报销费用不能及时领取到,那么将影响他们的生活和劳作问题,断了他们的“再生产”能力对此相应医疗机构可以改善如下几点:(1)提升专员业务能力,熟练掌握报销手续;(2)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使各联系机构联网;(3)对于经济困难的患者村卫生机构应该予以垫付。

9.商业保险参与新农合

上一篇:参加童子军训练周记下一篇:电子商务专业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