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论文

2024-11-11

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论文(通用10篇)

1.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论文 篇一

针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思考

摘要:加强高校思想道德建设,积极推进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在了解和认识新时期大学生心理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站在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高度,做到以德治校、以德育人、以德修己。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使新时期大学生的价值观取向出现了多元化。由于现实社会经济生活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使他们对个人价值观的选择发生了困惑和心理状态的复杂和矛盾。所以开展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是取得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在当前我们应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认真贯彻“以德治国”的方略,积极推进以德治校、以德育人、以德修己,努力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把大学生培养成有德之人、有为之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因势利导的开展思想道德教育,了解和认识新时期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由于年龄和知识的增长,大学生活和中学时相比,其情感上的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已经有较大提高。但是,由于他们实践的缺乏和阅历不足,总体上仍处于动荡不稳的状态。情绪反映较快,常会义气冲动,激情迸发以至“急风暴雨”,做事一时痛快,缺乏考虑后果,如果没有正确引导,往往会做出一些蠢事和坏事。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迅速发展,在客观上推动着从传统型社会向现代型社会转变,这种转变也直接影响到大学校园学生的价值取向多元化。突出表现在,大学生群体中冷热聚合形成的亚群体、小群体现象的发生。诸多大小群体并冠有名堂,譬如,崇拜歌星、影星的“追星族”、一心想往出国的“托福族”、做临时工的“打工族”、准备攻读硕士生的“考研族”等等。从而使入学开始时的固有性群体逐步分化,这种分化表现了当今大学生志趣、爱好内心世界的复杂性。另外,还有更多的大学生在渴望走出近于竞争压力所形成的“象牙塔式”生活,而是要求有更广阔的生活空间。实践证明,开拓大学生的生活空间有利于学习课堂上学不到更接近生活实际的知识,便于了解社会现实,提高观察和认识问题的能力,弥补目前许多高校的课程单调、教材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呆板等方面的不足,拓宽生活和学习空间,能够了解较多的社会知识,有利于将来走向社会进行自主择业,消除就业前的危机感。可是近年来,一些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日益打上了现代转播媒介的烙印和有的广播媒体附加的不健康的消极影响。如,美国之音、西方的BBC电台广播已在他们中间产生不良影响,还有的在寝室、床头张帖歌星、影星的裸袒照片、哼唱爱情歌曲等;但对政治学习却显得被动和冷漠。从违纪的情况看也出现了新的变化。过去的大学生违纪一般发生在校园内和学生的群体之中;而违纪的性质多数属于错误行为所致。如,无故缺课、吵架闹不团结、恋爱纠葛等。可是近年来,违纪已介入社会,违纪性质也不是一般错误行为,而是某种程度的犯罪。如,酗酒打架伤人、偷盗扒窃、还有个别女学生晚间到社会上的夜生活地方作“三陪”服务。类似违纪常有发生,这不能不引起我们要加强高校的思想道德政治教育。

在扩大对外开放和深化改革过程中,由于经济体制正在转轨和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某些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思潮,影响了当代大学生的正确价值取向,这也为新时期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而且必须认真对待,采取相应有效措施进行解决。

首先要建立和健全教育整体化机制。教育整体化机制是多方面互相配合的庞大系统综合教育工程。这种教育不仅限于教师的课堂教育、学生工作部门的课下教育,而且要建立社会网络形式社会治安、法制宣传教育,学生生活规范行为教育以及通过开办“心理咨询”活动,协调他们的心理状态,促进心灵健康,防范于未然。创造朴素、优雅的良好校园环境,形成第二课堂的校园文化氛围。

其次,注意对个体行为的特殊性教育。个性特征教育是对群体教育相对而言的,是根据不同对象所作的具体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是运用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教育方法。进行个性心理教育不但帮助克服其消极面或不良行为,而且还应该鼓励他们发展素有的积极个性;按照时代的德育标准,提倡他们敢想、敢说的奋发有为精神,真正作到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经验表明,把握个性特征教育,不能搞一刀切,要根据不同心理素质,实行分层次教育。譬如,对要求入党的积极分子,则着重加强有关党的基本知识教育,积极创造入党条件。对一般思想状况学生,要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行为道德规范教育;对少部分学习劲头差和不关心政治的要加强红与专关系以及对当代大学生基本素质要求的教育。总之,按不同层次的思想觉悟情况,作到因人施教。

最后坚持以疏导教育为主的指导思想。应明确对新时期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是以疏导教育为主的原则。具体方法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做起。(1)要了解大学生在不同时期所关注的热点问题。这些热点问题有校内的、社会的、国家的、国际的。对热点问题他们多感兴趣和抒发议论;这时要因势利导采取灵活多样形式;组织讨论、辩论最终求得统一正确认识,达到自我教育和提高的目的。譬如,高校办学面向市场、学生毕业走向市场、人才竞争和改革分配制度等一些关系到他们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2)避免采用以压代教的简单粗暴办法。不要小题大作或无限上纲,是什么问题就谈什么问题;要说服不要压服。因为,时代的发展和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也都在相应的改变;用空洞说教方法和传统模式的思想政治工作办法是很难凑效的。采用强制命令,往往引起了不买帐,出现硬顶硬以至激起“逆反”心理,表面接受而背地却消极对抗,反而更增加了教育难度,带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的被动局面。经验证明,通常采取树立榜样,学习先进典型,使他们自觉接受,才能达到利用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愿望。坚持疏导教育的中心是通过学生的自尊心理教育,使他们从思想上认识到自己的缺点或不良行为,通过主客观方面的努力,最后收到良好教育效果。

(二)坚持以德治校,真正落实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地位

以思想解放为先导,树立起新世纪的教育理念。与时俱进“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真正确立新的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观念,具体来说:一是全方位大空间教育观。教育要面向现代化、世界和未来,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也应以积极的姿态面向社会,努力使大学生更多地接受社会环境的积极影响,同时还要善于把思想道德教育内容渗透到学校工作的一切方面;二是全过程大时间教育观。把思想道德教育活动作为一个动态的不间断的过程来把握,以形成一种共时性与历时性高度统一的教育环境;三是全员大主体教育观。这里所谓大主体就是指具有一定实践能力、认识能力,并且能够运用这些能力影响和改造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环境的组织与个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是全社会的事,应当把其纳入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使之与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宏伟事业有机地联系起来,从而真正造成一种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局面。

以建立一套适应新世纪人才培养需要的、完整的、科学的学校思想道德教育模式为主要内容,夯实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基础。大学生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需要经过长期的培养教育才能形成。在新世纪我们要从高等学校的实际出发,制定出适用的思想道德教育大纲和分年级学期实施的计划,使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标、原则、任务、内容等有具体明确的规定,并同相应的文化专业知识的传授一样有自己的教育体系。一方面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对原有的道德规范体系进行梳理,对那些经过实践检验证明是正确的、合乎实际的、管用的加以肯定,对那些过时的、不切实际的形式主义要清除掉;另一方面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对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进行把握,对世界先进国家民族的道德规范进行剖析,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呈现出来的新思想、新观念进行认真研究,加以归纳、概括、提升,形成新的道德规范,使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从一开始就走向系统、完整、科学的健康发展轨道。

以机制创新为着力点,不断优化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制度环境。当前,要重点健全和完善以下几大机制:一是管理机制,明确各级领导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责任,建立“两个文明一起抓”的岗位目标责任体系,形成“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集中精力抓,职能部门重点抓,其他部门共同抓的工作格局,建立教育、管理、服务三位一体的育人机制。二是激励约束机制,要加大奖惩力度,强化奖惩措施,坚持物质奖惩和精神奖惩并举,特别是要健全表彰奖励机制,重视发掘和发挥先进典型人物的道德典型作用。要用全面的、发展的道德观去考察先进典型人物,用榜样去教育影响带动广大青年大学生。三是动力机制,要通过教育引导、校园环境和舆论氛围的感染,使广大学生逐渐形成一种努力提高思想理论素养、道德水平、科学文化素质的内在追求,并把其转变为规范自己行为的动力,从而变“要我做”为“我要做”。四是规范思想道德建设的保障机制,建立人员经费、设施落实的投入保障机制和检查监督功能齐备的考核评价机制,保证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按其内在规律,正常有序地运行,持续、健康地开展。(三)坚持以德育人,正确把握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导向性 以德育人是教育的根本方向问题。坚持以德育人,就是要按照江泽民“三个代表”的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围绕培养“四有”专门人才,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用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即素质教育的灵魂教育学生。在新世纪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根本的任务就是要从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战略高度出发,用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大学生头脑,帮助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发展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崇高信念。21 要引导大学生牢固树立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 要求的科学发展观。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而人又是生产力中最具决定性的因素,人的科学文化水平,人的劳动技能与创造才能,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和反映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作为青年大学生,要坚持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必须树立科学的社会发展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始终把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放在首位,深刻理解“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深刻内涵,充分利用现有的优越环境和良好的学习条件,自觉为振兴中华而刻苦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掌握第一生产力,发展第一生产力。

要引导大学生牢固树立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崇高价值观。先进文化顺应历史潮流,反映时代精神,代表未来方向,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是推动社会前进的精神动力。在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就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我们最崇高的价值观,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我们最值得追求、具有崇高价值的文化。面对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和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面对国内改革的深入发展和价值观的多样化,青年大学生只有牢固树立代表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崇高价值观,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弘扬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提高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用新世纪崇高的思想道德标准来规范自己,才能抵制各种错误思想和腐朽文化的侵蚀,在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过程中,真正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于祖国人民的统一。

要引导大学生牢固树立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正确人生观。这种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是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唯物史观为理论依据,以无产阶级阶级本质和历史使命为客观要求,以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客观要求为依据的科学人生观。当前,有些大学生热衷于自我设计、自我选择、自我实 现,并把他们与人生目的等同起来这是非常错误的。当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规律必然把人的价值显现出来。但是人的价值意识的增强并不意味着自我与社会的对立。相反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就在于他能将个人与集体、社会,自我与他人有机地统一起来。青年大学生只有树立起这种科学正确的人生观,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以自身的学问、才识,自觉地奉献于社会,造福于民众,才能真正走出“自我中心”的误区,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与他人利益的关系,并彻底走出利己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误区。才能站得高,看得远,心胸开阔,正确地认识和处理荣辱、公私、苦乐、生死等人生的重大问题,真正实现人生的价值。

(四)坚持以德修己,激发大学生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 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是在学校、社会、家庭的环境影响下,特别是教育控制与个人主观能动性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大学生自身,是大学生自身内部思想矛盾运动和转化的过程,内部的主要矛盾是自身发展需要和现实的矛盾。虽然这一过程不能脱离教育引导,但最终只能靠大学生自觉去完成,大学生自己是思想道德认识和行为活动的主体。坚持“以德修己”,就是要激发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大学生自身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促使自身内在的矛盾得到辩证发展和实现正向转化,使大学生“在自觉参与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真正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自觉、自主、全面发展的人。

实践是检验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高低的标准,大学生只有积极投身于实践,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进行改造主观世界的思想道德修养,才能真正培养自己形成理想的思想道德素质。当前,大学生应认真贯彻和自觉实践中共中央最近颁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充分发挥好以下作用:一是示范作用。高等学校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交融荟萃之地,应当成为社会道德建设的首善之区,为社会道德建设提出应遵循的原则和效法的样本,大学生应通过学习、教育、实践,把“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和要求内化为自身的道德素质,成为自觉实践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方针原则的先行者和模范者。二是辐射作用。大学生应通过学习和实践,利用自身的智力优势,提出新的道德建设理论及应用成果,将其所倡导的道德、思想、理论、原则辐射到社会中去,以推进整个社会的道德建设。三是监督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说,高等学校应是“社会的良心”,大学生是最少保守思想、最具正义感和进取精神的群体,在社会上出现道德失范的时候,往往能砥柱中流,固本守正,坚持道德规范,批评错误倾向,抵制道德偏失。

总之,加强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和政治思想教育是培养跨世人才的战略任务,同时也是具体落实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大举措。因为,实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最终是要实现整个中华民族的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两个方面的共同提高。

参考文献: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2〕《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2.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论文 篇二

一、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当前在大学生中开展思想道德教育非常重要, 大学生应该在“修业”的同时加强“修身”, 防止大学生知识水准与道德水准严重不成比例的现象发生。目前大学生思想道德方面存在的问题:

1. 经济的多样化使学生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 很多大学生崇尚拜金主义, 认为金钱至上, 钱是万能的, 忽视了人性、道德、亲情、友情。

2. 社会生活的多样化使学生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多样化, 很多大学生缺失了勤俭、节约的美德, 花钱大手大脚, 有一分就要花两分, 从不考虑经济能力, 存在着严重的享乐主义。

3. 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和对外交往的频繁, 媒体、网络在高校的应用, 各种错误的思想也加大了对大学生思想的渗透。

二、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采取的措施

面对二十一世纪, 如何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 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首先的就是转变思想, 我们应该在总结和继承原来工作经验的同时探讨新的工作方法, 立足现实, 根据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现实特点, 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下功夫, 解决新形势下思想道德建设中出现的新问题。

㈠大的方向有:

1. 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与学生的日常思想教育相结合。这个结合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与大学生的成才观教育紧密相联, 一个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必须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 从学生一入校就着手抓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二是发挥高校党团组织的作用;三是发挥高校校园文化在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使学生在活动中增长知识, 提高素质。

2. 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与日常行为管理相结合.思想道德建设的一个显著的特点是知行合一, 面对目前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道德认知与行为的脱节现象, 必须加强大学生的日常行为管理。

3. 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与教育目标的实现相结合。实施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 为高校更好的考证道德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机遇。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德育教育过程, 把德育目标、内容的要求转化为学生自求、自得的过程, 引导大学生进行道德实践, 对两难性和感觉性的价值问题, 让学生在自我选择与体验中感觉到, 接受德育不只是社会的要求和未来他人, 而且也是满足自身的需求, 从而形成自律的品质。

㈡具体方面有:

1.学校对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应该克服技术主义倾向, 即过分注重德育课程的知识化和分数化, 淡化了德育课程的人文精神, 把德育变成了一门普通的文化课, 这样就会把大学德育的灵魂丧失掉, 这种状况应该在学校道德建设中首先得到解决。

2.以学生为中心是做好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生是受教育的主体, 也是自我教育的主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来说,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 即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 贴近学生、依靠学生, 相信他们, 满足大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和大学生不同层次的精神需要, 尊重大学生的人格和价值, 帮助大学生尤其是困难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塑造大学生的阳光心理。以学生带学生, 以学生引导学生, 具体的措施可以有:学生的宿舍楼交给学生管理;校报和广播站由学生主持日常工作;编播内容由学生自己安排和调整;安排学生值班岗位等, 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思想意识和道德修养, 形成学校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合力。

3.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思想道德建设中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个体心理的健康发展是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基础, 在现代化社会条件下, 学生面对纷繁芜杂的社会现实和千差万别的社会现象, 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各种问题。帮助大学生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思想道德品质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之所在, 近年来, 大学生面临的压力特别是就业压力、学习压力、经济压力等普遍加大, 由此引发的心理问题增多, 影响了他们的全面发展。要进一步完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应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大学生日常的思想道德教育之中, 帮助他们排除困惑, 使他们在面对人生磨难或机会时有适当的反应, 从而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力。就最近某大学发生的跳楼事件和服毒事件都反映了大学生心理的不成熟, 没有抵御和排解压力的能力, 经不起挫折和打击, 不考虑后果, 不考虑自己的父母、亲人和朋友, 不会考虑生命不仅仅属于自己, 它属于所有爱自己的人和自己爱的人, 任何人不能像透支支票的透支自己的生命, 任何人都没有权利随心所欲的处置自己的生命。

4. 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形式和阵地, 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 它是高校师生通过教育与教学活动所创造和形成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校园文化具有开放性、传统性、丰富性和层次性等特点, 应按照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发展的要求, 张扬学生的个性, 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素质, 使学生视野开阔, 知识丰富, 从而达到提升校园文化水准的目的。校园精神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是学校的灵魂, 是育人目标的高度概括, 它反映着学校师生员工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是他们共同理想、信念、追求、意志风格等方面的综合体现, 表现为师生员工共同的价值取向, 行为方式和工作目标, 体现在校风、教风、学风上;校园精神具有激励功能、凝聚功能、导向功能和陶冶功能, 它能激发人的动机, 诱导人的行为, 使其发挥内在潜力, 为实现所追求的目标而努力, 因此, 学校要大力开展各种活动, 来丰富学生的课余活动, 如专题讲座、影视欣赏、英语角、文艺汇演、课外阅读、演讲比赛、辩论赛、体育活动等, 使学生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在这些活动中得到升华, 也可以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和义务感, 培养他们的奉献精神。

5. 让学生家长参与到学校育人工作中来, 是学校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我院一直坚持给学生家长寄通知书, 介绍学校在校成绩。这项措施受到了家长的欢迎, 使家长和学校有了更多的联系, 可以让家长及时的了解学生在学校的情况, 有助于对学生的教育。

6, 诚信教育应作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我院为每位学生成立了诚信档案, 将学生不诚信及好人好事的行为均记录入档, 如果以后表现良好, 可以将不诚信的档案取掉, 以激励的方式告诉学生做人做事都要重诚信, 讲信誉, 树立以诚实为荣, 虚假为耻的观念, 这样才能在社会生活中立于不败之地, 这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7.“实践出真知”。青年学生只有书本还很不够, 因此, 我们应该鼓励学生走出校园、深入实际、接触社会、了解社会, 这样才能让他们学到更多的知识。通过勤工俭学、社会调查、生产实习、青年志愿者等社会实践活动, 学生能将自己所学的知识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 与此同时, 学生自身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锻炼和提高, 为全面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为高校管理人员, 我们在工作中接触最多的就是学生, 这是一个有思想、有感情、有理智、有个性的群体。当今大学生思想活跃、易于接受新事物, 他们身上的动态性特点更加明显。如果不注意把握现今大学生的特点和需求, 工作便无从开展。因此, 我们要从每个学生不断变化的实际出发, 工作的方法也要随着时间阶段的不同而发生相应的变化。采取的形式也要多样, 比如各类实践活动、体验教育等, 这样才能吸引当代学生的眼球, 才有可能使他们真正加入到我们开展的活动中来, 从而达到提高其思想道德素质的目的。

在日新月异的二十一世纪, 挑战与机遇并存, 作为高校管理人员必须做到与时俱进, 不断创新工作的内容、形式、方法、手段, 而且新的工作内容、形式、方法和手段必须贴近实际, 贴近生活, 贴近学生, 不死板, 不教条, 能够把握新世纪大学生的心理状态, 能够符合时代的特征规范, 掌握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内在规律, 明确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尊重和关爱学生, 构筑以学生成长为内核的环境氛围, 吸引并感染学生, 以需求驱动或利益驱动, 或者感情调动来整合提升现有文化资源, 调动学生参加集体活动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培养与塑造学生。高校管理人员本身要时刻注意言传身教, 用人格的魅力影响学生, 成为学生人生发展的导航人、学习成才的指导者、心理健康的辅导者、学生权益的保护人和教学科研的承担者。

摘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成为高校管理的根本任务, 当今大学生思想活跃、易于接受新事物, 他们身上的动态性特点更加明显。如果不注意把握现今大学生的特点和需求, 工作便无从开展。因此, 高校思想教育更应该适应新形势和新任务的要求, 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我们还要从每个学生不断变化的实际出发, 工作的方法也要随着时间阶段的不同而发生相应的变化。采取的形式也要多样, 比如各类实践活动、诚信教育等, 这样才能吸引当代学生的眼球, 才有可能使他们真正加入到我们开展的活动中来, 从而达到提高其思想道德素质的目的。

关键词: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以学生为本,校园文化,实践,诚信,家长

参考文献

[1]特别关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走过场"行不行·《人民网》

[2]朱卫红.高校德育进网络亟需加强队伍建设.中国德育, 2001 (5)

[3]刘晓军、梁玲:《赣南医学院学报试论网络对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影响及对策》

[4]谢安邦:《高等教育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3.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论文 篇三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素质教育

一、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要使大学生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不仅要大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更要大力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只有真正把这项工作做好了,才能确保党和人民的事业代代相传、长治久安。因此,根据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探索与之相适应的新途径,对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二、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现状分析

1.多元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念产生剧烈冲击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大潮到来,多元文化对人们的传统价值观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特别是当代大学生的冲击更甚。一方面,多元文化开阔了大学生的视野,锻炼了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多元化也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主流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职业追求明显化,个人理想信念淡薄化

在当代大学生有着明显的时代特征,其中有一点就是在个人职业价值的定位中,很多的大学生会过度追求个人职业,而忽略了社会发展建设的现实需要。大学生,作为21世纪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应该能够将个人的职业追求和社会的需要进行有机结合。不过现实问题是,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并不是为了理想,而是更多的出于对物质生活的需求,这些人所表现出来的可能是理想的缺失和责任感的缺失,他们的生活重点更多的是为了自己,认为做任何事情都必须要有回报,不然就无需去做,一切以自身的利益作为出发点。

3.行动与思想的不统一化

大学生从思想来上说,都希望也崇尚良好的社会公德,希望通过良好的社会公德构建和谐社会,而且在经过多年的传统思想文化的教育影响下,普遍都形成了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尊老爱幼、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等都可以随口而出,但实际上,他们中有的人的行为与他们所受的教育确实格格不入的,嘴上说着大道理,但是行为上却表现出有损社会公德的行为。这一点确实值得我们深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行为,大学生为什么不再热情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为什么对社会上很多行为表现得漠不关心。相反,一些炫富、攀比心理在大学生中却变得格外“热闹”,深知不少学生通过贷款的形式来满足自身的虚荣心。

4.政治理论的深层内涵把握不足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是大学生树立整齐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所必须汲取的精神养料,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具有主要的作用,如何缺乏这些理论的正确引导,大学生就很容易迷失自我,在理想与信念上发生动摇。关键的是,在大学生群体中,部分学生认为这些重要的政治理论的学习是务虚的,与今后的工作没有太大的关系,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并没有太多重视这方面的学习,正是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大学生对政治理论的学习的热情并不高。

正是因为存在以上这些问题,本文才提出了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并且通过素质教育引导正确的教育方式。

三、素质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与途径

素质教育在中国已经有二三十年,逐渐形成了自身的系统以及理论。素质教育的灵魂和核心就是要关注人的发展。注重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素质教育的中心。注重人的整体素质的全面性。所以,素质教育就是要强调个性化与社会化的结合,同时也是强调实现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统一。所以在素质教育理念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展现出不同的方式与途径。

首先,要建立起符合国情的思想道德理论体系,促进人才的培养。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点类似于“说教”,学生在教室里坐着,十分被动地接受着老师所传播的内容,所以这种应试教育虽然在智力上促进了学生的增长,但是却没有注重学生的思想道德和兴趣所长。所以,在素质教育理念下,要转变传统的说教式教育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为宗旨,注重学生发展的多样性,灵活课堂授课方式,用学生所感兴趣的方式传递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知识点。而不是硬性地将知识点灌输给学生,机械训练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以及其他方面的能力。第二,素质教育并不是说要一味地丢掉书本知识或者是改变知识,而是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有意识地将基础教育、基础技能、能力等与个人的做人做事的教育相互结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帮助大学生能够树立良好的道德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能够真正去认真思考怎么样才能更好地实现个人的发展与社会需求的结合,怎么样才能更好地为社会、为人民服好务。

【参考文献】

[1]“素质教育的概念、内涵及相关理论”课题组.素质教育的概念、内涵及相关理论[J].教育研究,2006(2).

[2]陈磊.新时期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28)

4.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论文 篇四

随着社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不断壮大,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学生们的科学专业素质也不断提升。但是受错位价值观念、市场经济价值取向功利化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却停滞不前。当代大学生是21世纪的开创者,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我们不仅要掌握丰富的科学知识,还要有良好的道德修养。思想道德教育在我国一直被放在首位,它是培养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础。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事关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事关国家与民族的前途命运,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但当前大学生中存在诸多的思想道德问题,有待于我们解决。

一 造成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方面的主要问题

(一)状态消极

缺乏人生目标,缺乏政治热情和正义感,缺乏诚信,是现在很多大学生的通病。生活始终处于一种无所事事、无所适从的茫然之中,游戏人生,爱国爱民被被认为是落后的思想,对祖国的荣辱兴衰漠不关心,对不正之风无动于衷。短短几年大学生活,除了无聊,便是无奈。

(二)自我认知、约束能力差

以自我为中心,个人主义思想泛滥,道德意识弱化;缺乏艰苦奋斗精神,基础文明素质较差,公德意识不强。

二 造成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社会的消极影响

由于经济发展过快,社会上很多人都开始只注重利益,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被错误的认为是人生存、发展乃至获得利益的一种有效手段,这种急功近利的思想通过各种途径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道德认识及人生价值观念,导致很多大学生拜金思想严重,生活奢侈。

(二)高校道德教育本身存在问题

各校长期将提高学生的文化知识及科技素质的作为工作重点,在观念上重智育轻德育,在对大学生的道德教育上,往往将道德作为纯观念性的东西灌输给学生,不去进行实践,使道德教育过于简单抽象,脱离了大学生的实际生活。这些容易引起高校大学生的反感、使其产生抵触情绪,也就无法认同接受。部分教育工作者本身的师德水平也有待提高,因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对学生最有影响力和感染力,是学生们的榜样,在大学生的道德教育中担当着极其重要的任务。但是在市场经济利益驱动原则的负面影响下,有些教育工作者的人生价值取向发生倾斜,功利主义倾向比较明显,注重眼前的个人利益而缺乏责任感和奉献精神,说话做事不负责任,忽略自身修养,师德形象不佳,对学生也产生不良影响。

三 如何改善思想道德教育现状

(一)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理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将其运用到实践中去。做好思想道德教育,就必须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安排道德课程的同时,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如组织对社会一些不道德的现象进行辩论,设置道德实践的模拟环境等,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体会到思想道德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

(二)学校要全面发挥作用

学校应发挥舆论宣传作用,通过校广播、黑板报等形式广泛宣传思想道德的重要性,以形成良好的道德教育氛围,使重视道德深入学生内心,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发挥教职员工在道德教育中的表率作用。培育有德之人,需要有德之师。教师的思想素质、人格品质对学生人生观及价值观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在道德教育活动中,教师要率先垂范, 以身作则,以学术和人格的双重魅力,给大学生做好品德高尚的榜样;高校管理人员也要以诚信的道德为原则,以真诚的态度对待广大师生, 处处守信用、时时重承诺,积极带动和引导广大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形象。这样才能为大学生重视品德形成营造良好的环境。

(三)建立校园道德制度体系

学校规章制度与奖惩措施要添加道德指标。明确道德评价的要素和道德评价的标准,把诚实、信用、正直、友善等道德品质作为评价的基本要素,通过学生自评、同学互评、老师评议等多种方式,综合测评学生的诚信度,使大学生诚信道德的发展趋势形成科学的导向,充分体现道德价值的重要性。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与评奖学金评优、入党、就业推荐挂钩,从制度上使大学生意识到道德的重要性,确保大学生的道德底线。同时对一些大学生不道德的行为要批评,严重的可以给与取消评选奖学金资格、扣学分等处罚,以此提高学生不讲道德的风险成本。这样才能减少大学生不讲道德行为的发生,从根本上扭转大学生道德意识弱化的现象,重塑大学生在社会上的道德形象。

5.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教案 篇五

教师:罗显灯

教学内容:遇事分清是非 教学目标:

1.知道遇事要分清是非,不对的事情不去做。

2.让学生对是非分明的人有一种敬佩感,愿意向是非分明的人学习。3.遇事能分清是非。正确的事,积极主动地去做;不对的事,再小也不做。

教学重点:使学生知道遇事要分清是非,不对的事情不去做。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比较不同行为与个人名誉的关系,以良好的言行 维护自己的名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问:一个小朋友叫小虎,看见别人做什么事,就跟着做,结果做了错事。他的毛病在哪里?

学生回答。

师问:应该怎样做呢,请听一段故事?

(一)请同学朗读扩展资料1:《摘梨》 师问:许衡是怎样做的?为什么? 学生回答

师小结:许衡做得很对,他知道不是他的东西,他不应该拿的。说明他是个是非分明的人。课文中的方小强是不是是非分明的人呢?请同学们看一看。

(二)请同学朗读有关文段。

师问:方小强没有帮助去帮助别人打架,也没有帮助表弟打架,而是 1 批评了表弟和小刚,因为他俩做得都不对,最后还让他们相互道了歉,并和好了。通过这两件事,大家更佩服方小强了,他也因此被评为“是非分明的好队员”,你佩服他吗?如果当时小强去帮助他打架,事情会怎么样呢?请同学们分组表演一下。看哪组表演得好?

同学分组表演,教师点评

师小结:同学们都已经表演出了不注意分清是非的结果,不是同学间伤了和气,就是相互记恨,团结就没有了,凝聚力也没有了,势必给集体带来不良的后果。

板书:要有主见 不要盲目跟随

二、课堂练习: 选一选

一天下午放学,一名六年级的大同学在路上拦住了一名四年级的小同学要钱,那名小同学说没有,这名六年级的同学就动手打人。这时,还有两六年级的个子小一些的同学站在旁边,他会怎样做呢?

如果你遇到了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做?

(1)跟着那名同学打小同学,要小同学的钱。()

(2)站在旁边看热闹。

()(3)赶快离开现场,免得找麻烦。

()(4)走上前去制止。

()(5)找别人来帮忙,救护小同学。

()

板书:

6.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机制 篇六

一、感化机制。

这一教育机制要求教师以真情实感对待学生,用真挚温暖的爱心去感动,转化学生的德育观,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

时代的发展,观念的更新,决定新时代的儿童不要“师道尊严”,而渴求教师既为良师,也是益友,可以遵循仰仗的模范,也可以倾吐心声的港湾。由此,教师的德育方法必须倾以真挚的爱心,把任重道远的工作在轻松融洽的氛围中酝酿,发酵,以至达到预期目的。

曾有一名叫黄晓斌的学生,原活泼伶俐,谈笑风生,没想到第二学期伊始,便发现他郁闷不乐,常在教室发呆,少与他人搭讪,谈笑,一反上学期的表现,着实令人不解。更令人意外的是,开学二周后的他竟无故逃学。家访之余,方知他母亲刚去世,父亲借酒消愁,家庭环境骤变。这就是黄晓斌同学变得孤独乃至逃课的症结所在。我体会到母爱的失去使他缺乏温暖,父亲的酗酒更使他消极厌学。于是,我主动多次与他促膝谈心,列举一些孤儿成才的故事,课余时间多给他补课,让他的成绩提高起来;给他购买学习用品,假日甚至为他浆洗衣服„„,真情的付出没有白费,他把我当成朋友,当成姐姐,敢于把心里的悲与苦说给我听,一改孤苦无依的表现,他又变得聪明活泼,谈笑风生了,学业成绩也蒸蒸日上。

二、激励机制。

这种机制指用激发,奖励的手段促进中后层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及转化工作。多数中后进生在为人处事上,对待学业上,都存在瞻前顾后,畏手缩脚的心理,甚至有自卑,自弃的思想倾向。教师如果未能采用良好的诱导方法,为学生打气加油,帮学生制订奋斗目标,使他们奋发向上的话,可能会导致学生出现前面所列举的情况。因此,有计划地激发学生自强自信心理,合理采用奖励手段也是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良好机制。

一名叫黄洵的六年级同学,就因为心理上存在很大压力,唯恐自己脑瓜不如人,升中考不如意而灰心消极,顾虑重重,导致学习积极性下降,愁闷,彷徨。在获悉其内心世界的同时,本人即刻导以语重心长的谈话,把她学习勤奋,肯动脑筋等“闪光点”说给她自己知道,树立她的自信心,让她明白只要多努力一定能行的事理。进而,本人帮她制订了学习计划,传授一些适合她的学习方法,用阶段性的进步为目标,用“红花少年”,“进步奖”等奖励手段为激发因素。从此,黄洵同学发愤图强,不懂就问,扎实坚毅地攻关,一步一个脚印,功夫不负有心人,每个阶段性的进步她都达标了,每一种奖励她都获得了。看着她手捧奖状的甜甜笑容,看着她孜孜不倦的认真劲儿。本人也会心地笑了,奖励机制产生效用啦!

三、跟踪机制。

顾名思义,这种机制指对学生进行持之以恒的教育方式,专门“对付”那些反复无常的后进生,顽劣生。

特殊的年龄赋予小学生反复的心理特点,因为他们很容易受家庭环境,社会氛围,社会舆论所左右,在旁鹜、徘徊之时也很容易步入歧途。但他们都是可塑造之才,教师不能因为差生的反复而灰心丧气,更不能“一棍子打死”,认定学生“无可救药”,相反,更应该尝试改变教法,另辟蹊径,重臻佳境。对此,跟踪机制不失为有力的一着。

在跟踪机制中我具体做法如下:

(一)掌握跟踪档案。

教师对容易反复的后进生应分门别类,把他们的心里特征,容易犯的毛病,容易接受的教育方式,家庭情况等内容写成资料,制成档案,做到对学生了如指掌,对学生的反复有先见先知的预算,争取防患于未然,才能事半功倍。

(二)建立跟踪卡。

深入了解掌握学生品德档案后,应因人而异,建立对应跟踪卡,定期对学生行为,思想动向进行观察,记录,及时发现反复苗头,紧抓不放,适时教诲,防微杜渐。当然,跟踪卡上绝对少不了学生进步的表现,转化的兆头,这些尤为重要,要教师能及时表扬,促其上进,使德育工作更上一层楼。

(三)检测跟踪信息。

学生的表现,思想观念的改变这些跟踪信息的来源大致有两方面:教师亲自观察到的;教师听说到的。虽有“耳听是虚,眼见为实”之说,但事物的真理往往会被它隐蔽的外相所歪曲,看到的,听到的都有可能不是真实,这决定了跟踪信息的难度。教师应不厌其烦,永远有一双“雪亮的眼睛”去看待学生的变化,不要让道听途说所欺骗,也不能为学生一时的好表现所蒙蔽,应该用真情实感去对待他们,发现他们隐藏起来的真实世界,反复变化难以捉摸的行为习惯。只有这样的检测才是真实的,学生的进步与否的评价才是恰如其分的。

当然,跟踪机制需要恒心与毅力,教师应锲而不舍地进行教育,活用教育机智,才能立竿见影。

四、反馈机制。

反馈机制是检验学生德育表现的又一有力方式。它可以通过班级中的成员,班干部的评价获悉,还可以通过学生家长的评价了解,使教师心中有数,更科学地评价学生。其中,家访是必要的一环,它能把学校教育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联系起来,结成一条多元化的桥梁,能多层次,多方位地选择教育学生的途径。

有一名品学兼优的学生叫锐鑫,他在班中是骨干,学科的带头人,乐于帮助后进生,积

极参加各科文体活动。可以说,这样的学生似乎无可挑剔。可是一家访,家长却道出他在家庭的表现。养尊处优的锐鑫从不帮忙家务活,哪怕是力所能及的小活,对父母的态度比较粗鲁,动不动撒娇耍赖,好大一个“淘气包”。这样的反馈信息跟该生在校的表现大相径庭,对此,本人又须与该生促膝谈心,晓以情理,教育他在校是个好学生,在家必须是个好儿子,长大才能成为社会一名好青年的道理,要求他改变对父母的态度,发扬在校的优良作风,帮助完成力所能及的家务农活等。的确,锐鑫同学在教师和家长相互沟通,相互教育下,他进步了,成为一名真正“无可挑剔”的好学生,好孩子。

反馈机制还要求教师联系社会形势,社会舆论,矫正学生思想中的一些不良苗头,譬如对社会流传的“读书无用论”,“有钱就有一切”的拜金主义等有害思想,教师需直言不讳地指出其危害性,从其他名人名家的故事中为学生树立楷模,勇于同社会有害言论作斗争,拒绝受腐蚀毒害。

7.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教育策略浅析 篇七

一、打好大学生思想道德认知的基础

1) 做好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思想道德修养课是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教育的主渠道;是以树立学生理想信念为核心, 促使学生形成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教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就业环境日趋复杂, 大学生面临着“成才、生存与发展”的要求, 承受着学习、生活与就业的多重压力;当前“以自我为中心”已经成为90后大学生价值观的重要特征, 导致大学生在价值观选择上存在着自我、集体与社会需要的矛盾偏差,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至关重要。良好的价值观能够使学生更多的感受价值意义上的真实性与情感性, 让价值观教育成为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与自我提高的主要推动力。

2) 做好主题班会、团会工作。班团会是对学生开展思想道德修养教育的主阵地;班主任、辅导员应该积极动脑思考, 充分利用班团会这个主阵地加强对学生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第一, 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加入到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教育中来;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蕴含了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品质、民族精神、民族气节及良好民族习惯等宝贵精神财富;中华五千年, 这些传统美德哺育了无数的杰出人物, 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修身”、“齐家”、“仁爱”、“礼仪”、“信”、“义”、“廉耻”、“忠”、“孝”、“自省”和“慎独”等传统美德内容, 对培养当前大学生的遵纪守法等社会行为, 对促进大学生牢记父母养育之恩, 孝敬、回报父母, 教育大学生感恩与回报社会、关爱他人等具有重要作用;同时, 可以借开展班团会时机, 在其中加入现实生活中的先进模范人物典型事迹, 对学生进行公民道德教育, 引导学生掌握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等基本道德规范, 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与文明行为。总之, 要从班团会的内容选择、形式确定、过程组织等多个环节进行设计, 确保教育效果。

二、搭好思想道德修养教育情、意台阶

当前高校的学生思想道修养教育工作过于重视与研究社会需要, 过分的强调培养的人应该符合社会规范, 而忽视了思想道德修养教育工作中学生的真实需要, 对满足、尊重、发展学生的合理需要方面的工作存在欠缺;这必会导致教育实施者不管学生愿不愿意接受、能不能接受, 而硬性的将社会道德规范、学校规章制度、学生行为规范等灌输给学生;由于这样的教育工作没有入情, 便不会使受教育者入心, 更谈不上达理;所以, 搭好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教育的情、意台阶十分重要。有效培养学生道德情、意的方法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积极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形式多样的教育教学活动, 创设有意义的教育情境, 把“情、意”寓于情境之中,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美好的氛围中感受心灵变化。

(一) 开展感恩系列教育

教育就是“爱”,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爱”既是成功教育的前提也是保证。爱的教育的核心在于“爱”字, 教育就是施以一系列爱的行为, 通过这些爱的行为给学生以爱, 让学生在接受爱的过程中感受爱。通过对学生知识的传授, 让学生从认知爱到发现爱, 由受爱到施爱, 由施爱再到爱的自觉;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教育是一项爱的工程, 应该将这个过程予以系统化, 使学生有爱人如已之心;感恩教育不失为一个好的方法, 感恩教育能够从最朴素、最真挚的“爱父母”、“爱亲情”为切入口, 培养学生爱他人、爱党、爱国的高尚情怀。

(二)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高校的校园文化环境是一个历史积淀过程, 同时也是一个主动建设营造过程。应该让每一种校园文化、每一次校园文化活动都发挥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教育的作用, 让校园每一个角落、每一面墙壁、每一个告示栏都体现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教育的意义。可以借助校报、校刊、校内广播与电视台、校园网站的建设与管理等, 占领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教育的阵地, 遏制错误思想、错误观点、歪曲言论的传播, 抵制社会有害文化、腐朽生活方式等对大学生的侵蚀与影响;同时结合建设价值导向鲜明的校风、班风、教风、学风等, 营造鲜明、自然、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 让学生从老师、同学身上感受激励、尊重与友爱的良好品质, 从班级教学活动中感受温暖, 从而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

三、加强学生思想道德行为训练实践

(一) 促进德育训练日常化

作为教育者不论对学生开展哪方面的教育、如何进行, 都应结合社会生活实际、结合学生思想发展实际, 从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身边事、日常事、小事入手, 将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教育的内容渗透于学生生活各个方面, 以日常化训练的形式将学校相关管理规章制度、规范等渗透到学生的行为中, 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

(二) 特色实践活动相结合

第一, 开展以“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为主题的教育实践活动;学生通过自荐等自愿的方式参与学校管理, 提高学生的执行自觉性和主人翁意识。第二, 鼓励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参加实践;如让学生利用每年寒暑假时间参加“三下乡”、志愿服务、专业实习、社会调查和生产劳动等社会实践, 给学生提供最直接的道德体验, 让学生在实践中实现心灵的净化、思想的熏陶、升华认识、提高觉悟;让学生认识到思想道德修养教育在个人成长中的意义, 近而发挥其潜能, 把思想道德教育与个人修养结合起来自我锻炼、自我陶冶, 促使他们在学习、生活实践中自觉学习, 实现由被动接受教育向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高度转变, 达到“自律、慎独”境界。”

四、结语

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教育是塑造学生灵魂的教育, 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学生灵魂的塑造是一个相对长期系统的工程, 需要我们科学化、规范化、经常化的实施, 不断采取新方法、注入新内容。在开展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教育过程中, 只有充分发挥知、情、意、行四个基本要素的整体功能, 各要素相辅相成、统一和谐地促进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发展, 使思想道德修养教育工作取得好的成效。

参考文献

8.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论文 篇八

一确立主体间性的网络主客体关系

从理性的视角看,人的主体性在于人的自我认识的能动性。在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中,由于受主客二分的哲学观念的影响,往往把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简单地理解为一种主客体关系,强调教育者的中心与权威地位,忽视了受教育者的自我特性,导致思想道德教育的低效。在网络时代,人的独立的主体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颠覆,“‘科学的和平主义史观的假设是,在一个高度依存化、日益复杂化、越来越符号化的数字时代里,人与自然、物、他者之间的边界变得模糊,甚至在消弭,更进一步,独立的、均质化的、‘干净透亮的主体已经(或者早已)被机器的齿轮、编码的程式、虚拟的空间,撕裂得七零八落”。[1]网络空间的开放性、多样性,获取网络资源的平等性、共享性,教育者不再能够过滤信息,独占教育的话语权。同时,受教育者获取信息的独立性,交流的自由度,个性化的表达、自我意识等极大地发展了,其主体性得到增强。

网络社会的虚拟性、交互性使得“人—人”之间的直接交往变成了“人—机—人”的间接交往。网络人在网络社会中挣脱了社会人的等级限制,网络成为一个融入无数人的思想的生存空间,人与人之间处于一种平等的关系网络之中。在网络思想道德教育中,构建主体间性的师生关系能够消解教育者以自我为中心,而受教育者成为旁观者的教育弊端。在网络中,各种网络媒介使得人与人之间实现着信息的自由自在的互动交流。在网络思想道德教育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互动交往,有助于双方发挥自身的影响力,实现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的价值。

二构建双向互动的网络交往模式

主体间性的网络主客体关系的生成改变了传统的知识获取方式。“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获取机会的平等性,使得教育者难以再有信息的‘先导权和‘支配权,教育者也很难通过‘信息过滤的方式对教育对象施加‘纯粹思想的教育。”[2]网络中“人—机—人”的间接、虚拟交往方式弱化了传统思想道德教育中“人—人”之间的直接交往的教育者的权威。网络空间的超时空特性,打破了传统思想道德教育中,教育的互动必须是在场的状态,“异步交流使交流时间变得有弹性:人们可以在任何个人方便的时候和地点阅读和回复信息。”[3]使得受教育者获得了更广泛的自由和身份的改变。“它们结合了大众媒介的快速传播,以及个人沟通的广泛特性,并且允许在局部性的社群里拥有多重成员身份。”[4]

“在交往实践的意义上,只有当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真正发生了实质性互相影响和互相作用,真正有了双方创造性、能动性的显现,我们才能说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教育过程。”[5]构建大学生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的双向互动模式使得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地位趋于对等,大学生可以更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观念,与教育者进行互动、质疑和交流。教育者的思想观点也更易被受教育者接收。“我们人类典型完满的榜样应该是对话式的,道德的获得是个体在与社会道德环境的对话中建构起来的。”[6]充分利用网络论坛、QQ、微博等与大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突破时空界限的对话交流可以极大地提高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的作用,使大学生在自由式的互动中不知不觉地受到道德教育信息的熏陶与感染。通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互为主体的双向互动的交往,主体间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交流为双方提供了思辨、自我反省的交流范式,促进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相互尊重,真诚相待情感,改变了网络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各说各话”和“自说自话”的境遇。从灌输走向分享、从教授走向对话的转换,开启双方的“知”、“情”、“信”、“意”、“行”的思想道德形成过程。

三创设耗散结构性的网络环境

20世纪70年代,比利时物理学家普利高金提出了耗散结构理论,认为一个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在外界条件变化达到某一特定阈值时,量变可能引起质变,系统通过不断与外界交换能量与物质,就可能从原来的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时间、空间或功能的有序状态,这种远离平衡态的、稳定的、有序的结构称之为“耗散结构”。一个典型的耗散结构的形成与维持的条件在于———系统是开放的,存在远离平衡的非线性区,具有导致系统从杂乱无章变为井然有序的涨落,如自组织。网络空间具有虚拟性、开放性、非平衡性、非线性的特点,构成了一个耗散结构。

环境是思想道德教育结构中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创设具有耗散结构特性的网络环境,使无序、混沌的网络空间变为与现实社会相对应的平衡的、稳定的、有序的网络环境是大学生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路径。首先,利用互联网技术,以计算机、手机等现代通信手段为媒介,把思想道德教育的相关资源进行知识的整合,形成知识性与价值性相结合的大学生积极参与的网络学习环境。知识性和价值性相结合是指网络环境的设计应使思想道德教育的知识体系和大学生个性化的价值诉求相统一。在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环境的构建过程中,教育者要广泛地收集、分析、整理相关的教育资源,按照知识的逻辑关系和网络系统的储存方法,建立科学的数据库系统。同时应遵循大学生崇尚时尚、追求变异的个性化特点,进行知识的分类,增强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环境的吸引力,满足大学生的知识诉求和价值的认同。其次,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环境的建设应使理论性与实践性相融合,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环境的理论性既要重视理论的系统学习与灌输,又要利用网络的丰富性,把视频、图片等各种多媒体和生动的、鲜活的案例融入理论之中,网络内容的新颖性可以更好地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网络内容的时效性、直观性减少了信息的扭曲与失真,有助于增强教育的实效性。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环境的实践性就是要发挥大学生自组织的功能和教师沟通、交流、引导功能。网络技术发展与多元网络文化、价值、观念的存在构成了大学生相互联系的过程,形成了较强自组织性的个体与群体关系。大学生在浏览网络内容时往往喜欢把自己认为正确的观点、思想或有价值的信息发布到网络之中。教育者应充分利用QQ群、微博、微信等各种网络媒介与大学生展开交往、传递信息、思想交流、价值引导。endprint

四构建多样化的网络教育方法体系

“网络社会是在自身本质力量的增长过程中,由对现实的改造到对虚拟的创造所产生出的社会连续体”。[7]在大学生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上,虚拟网络教育应关注大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把网上教育与网下教育结合起来。对与大学生密切相关的网络热点事件,应分析其现实社会的根源,对大学生进行理性疏通。在虚拟性与现实性相统一的过程中,应构建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的约束机制,网络的虚拟性需要大学生加强自律,强化自我的道德修为,提高自身的素养,明确自我的网络道德责任,自觉地承担网络义务,践行网络道德规范。网络事件又是社会现实的反映,完备的网络规章制度可以有效地规范大学生网络行为。

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往往在封闭的环境中,通过文本、对话、视频等形式,面对的受众范围较小。而网络思想道德教育可以采用超文本的形式,借助于网络论坛、博客、MSN、QQ、微博等突破时空的限制,可以无限制地复制与粘贴和超链接,海量储存的方式使得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的信息的流动无空间、时间的屏障。建立专门的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核心价值体系网络平台和营造宽松舆论氛围,让学生在网络上自由地说出自己的心声,抒发自身的情感,并把显性的灌输教育与隐性的渗透相结合。显性的灌输教育包括系统的思想道德理论的教育和正面的宣传。如在网络思想道德教育中,针对某一问题,主动设置议程,引导舆论走向,用主旋律占领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隐性的渗透主要在于使用隐性的方法、渗透的手段把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理想信念、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寓于网络之中,在大学生进行网络活动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完成精神洗礼。

参考文献

[1]段永朝.互联网:碎片化生存[M].中信出版社,2009:13.

[2]杨立英.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关系特性与教育创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11):60-65.

[3]曼纽尔·卡斯特.跨文化的视角[M].周凯,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249.

[4]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M].夏铸九,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446.

[5]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07.

[6]Bernstein,R.J. Philosophical profiles:Essays in a Pragmatic Mode [M].Philadelphia: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1986:114.

9.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论文 篇九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深刻阐释了马克思主义道德学说.<反杜林论>中的道德部分对于我们加强和改进大学生道德教育,坚持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改进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手段,提高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实效性,仍然具有十分重大的指导意义.

作 者:蔡春良 Cai Chunliang  作者单位:漳州师范学院,福建,漳州,363000 刊 名: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LIAONING MEDIC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 7(4) 分类号:G633.2 关键词:大学生   道德教育   阶级   社会主义荣辱观  

10.大学生道德教育 篇十

关键词:大学生,道德缺失,思想政治教育,措施探讨;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利益关系十分复杂,各种矛盾凸现。在这个深刻变化的时代,一些大学生由于受到学业、心理、就业等方面的压力,受到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多元文化、各种价值观念的影响,道德水平出现了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不和谐的现象,诸如,有些大学生在家是娇生惯养的“小皇帝”、“小公主”,只知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坐享其成,在学校也是很孤傲,没有涵养,同学之间关系冷淡、僵化,常常因一些小事争吵不休,互不相让,有时大打出手,甚至走向极端、闹出严重后果、触犯法律[1]……。

众多媒体更是推波助澜,严肃批评抨击了80后一代,认为这是一个理想信念不足,爱情观轻率,诚信缺失,好逸恶劳铺张浪费、道德观念淡化的一代。在众多媒体的曝光下,当代大学生俨然已经成为桀骜不驯的叛逆者,更有媒体以“马家爵事件”进一步衍射理想信念不足、心理素质脆弱,以个例未婚先育的女大学生严厉抨击当代大学生爱情观轻率、贞操观淡化,以助学贷款还款率低、毕业生就业违约率高等现象渲染了诚信缺失。是媒体言过其实还是我们的大学生真的出了问题,其实关于道德的进步与滑坡,很多时代的很多人都有过争论,差不多每一个时代的人都感觉自己处于一个道德沦丧,世风日下的时代,当然现在的大学生身上确实在很多方面存在问题,比如说诚信问题等,但这并不单是中国的问题,日本、美国的情况也类似,那么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呢,根据16号文件指示和要求,作为德育工作者的我们该怎么做呢。

大学生道德缺失的原因分析

1评价标准滞后于道德水平的发展是根本原因

判断我们这个时代的大学生道德是发展了,还是倒退了,首先就必须弄清楚评价标准是什么,评价标准不同判断的结果就不一样,现在来看,目前我们不自觉使用的两个评价标准可能已经不适合当代的大学生了。

其一是已经过时的标准,即用旧时代的标准来衡量现代的大学生,国家在进步,社会在发展,道德的评价标准也在不断的变革,用过去的标准来要求现代的人,不论对那个人群来说,都是有问题的,比如说节俭问题,“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节俭标准对现代的大学生来说确实需要改进,节俭是很重要的,但随着时代的不同我们就不能像过去那样来要求现在的学生了。再比如说现在比较敏感的恋爱问题、贞操观问题,其实潜意识里,很多人还是用过去的标准来衡量评价当代的大学生的,70-80年代的人们,在他们那个时候恋爱本身就是不好的,自然就转入地下,而21世纪的大学生,受到西方爱情观的冲击,尤其是性解放、性自由主义的影响,他们的恋爱观、贞操观已经发生了变化,你还用已经被修正的标准去评价判断当代大学生,结果就是你会发现现在的大学生身上到处都是问题。

第二个就是用理想化、浪漫化的标准去评价衡量当代大学生,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道德理想,每个社会也有它的道德理想,目前来看,大学生这个群体仍就是中国社会的精英群体,社会对他们具有更高的期待,这是正常的,但是道德理想和道德期待是一个主观的东西,过高的,过浪漫的理想作为人生的追求是没问题的,但是作为一个普遍的评价标准就有问题了,就像现在很多的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过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结果给孩子造成了巨大压力,压抑了孩子的积极性,出现了负面影响,对于大学生也一样,我们的整个社会像一个大家长,对他们过高期待反而使道德教育显得虚伪,显得假太空。[2]

2市场经济带来负面影响是道德缺失的重要原因

道德的发展与市场经济的发展有重要关系,市场经济强调物质需求方面的多一些,他所带来的负面效应是非常突出的,比如说没理想、没追求、功利化、利己主义,这些在西方国家也是一样,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发展往往是“配套”的,市场经济所追求的就是个人利益最大化、利润的最大化,从消极的方面来说,个人主义走向极端所导致的利己主义的东西就会增多,因为市场经济社会是一个物质化的社会,物质化的社会往往是越来越俗气,无论你怎么评价,很多时候整个社会大众的美丑观和审美趣味都在降低。

3社会大环境影响是大学生道德缺失的间接原因

社会没有理由一味地指责大学生,今天他们的行为,社会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大学生也是现在社会不良风气的受害者。现在的社会上不讲信用的人、铺张浪费的人、投机取巧的人比比皆是,社会成员普遍缺乏理想信念、缺乏责任感。为官的虚报政绩,结果反而官越做越大,为商的制假卖假,反而发了大财等等。这些“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叫大学生们作何感想?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的大学,耳濡目染慢慢随波逐流了。

4学校有效教育缺失是大学生道德缺失的直接原因

教育体制的缺陷和教育者的失误对大学生的道德缺失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我国几十年来教育体制一直是应试教育,它只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而忽视心理和思想道德教育,缺乏一种文理兼备的教育观、人的全面发展观。一般来说教育的投入主要放在硬件上,而缺少对人文教育的过问,忽视了道德建设。殊不知拥有过硬的道德素质,对一个大学生的成才起着决定性作用[2]。教育家陶行知也认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坏了,这个人的本事越大对社会的危害就越大。所以高等院校在向学生进行专业素质教育的同时,一定要注重良好的道德素质的修养,并且呼吁全社会也要更多地认可大学生的道德素质,而不仅仅是专业知识技能。

其次,大学德育工作机制存在着缺陷,大学德育工作被机械地分解为相对独立的模块,“两课”教师集中于社科部或马列部,而设有的专职德育工作人员如班主任、辅导员又归属于各个院系。“两课”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课后却缺乏与学生的深入交流而未能对学生更进一步的教育指导,因此难以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与思想困惑;作为院系的专职德育工作人员又由于理论知识不足,自身素养的缺乏,加之工作琐碎、繁杂,也只能顾及学生的日常管理,从而以“堵”代“疏”,视德育任务为对违反纪律的大学生以惩处。加之教学、管理各块之间相对独立相对封闭,缺乏交流与协调,导致德育工作的失效。

第三,由于受科学主义与实用主义的影响,道德教育演化同其他教育一样,成为了一种知识教育、认知教育,视德育智育化,把复杂的德育过程简单的等同于道德知识的掌握,以机械的限制性的管理、处罚替代德育。全然忽视大学生日常在社会、学校、家庭生活中多样化的道德实践,忽视其主体作用的发挥,导致道德规范难于有效的内化为学生自身的道德信念,致使德育停留在他律的层面。

另外我认为使用全国统编教材这一问题也是值得商榷的。

5个人基本素养降低是造成道德缺失的主观原因

在当今大学校园里,遵纪守法文明礼貌仍然是主流,只不过是少数学生的道德败坏行为影响了校风、学风,从而影响了当代大学生的整体形象。近年来的高校扩招,让许多人圆了大学梦,但是招进来的学生只凭分数,道德水平却参差不齐,甚至一部分学生的人格和道德存在缺陷。

部分大学生由于受到个人主义的影响,集体主义观念很薄弱,自我约束能力很差,经常以自我为中心,不顾集体、国家利益,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没有集体主义荣誉感,认为学习是为了个人前途”或为“家长争面子”,很少有人会将自己的命运前途与国家的未来联系起来,这些人多时主观上认识不够深入,学校又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时间长了,问题就暴露出来了,于是出现了一些“道德残疾”的大学生。

此外还有媒体方面的原因,媒体把某些问题凸现出来是有功的,但从评价的角度讲是相当不全面、不理性的,媒体喜欢能够吸引眼球的新闻,无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新闻,一方面他是事实,另一方面他的取样是特别少、不足以代表全面的,所以有时他会误导整个社会。

加强大学生德育教育措施探讨

加强大学生德育工作需要社会、学校及家庭个人等各个方面的因素形成合力,协同努力、配合育人,共同筑起道德的铜墙铁壁,从而唤起当代大学生的时代使命感,重塑我中华民族的良好道德形象。

1强化道德意识,净化学生心灵

“认识是行动的先导”,大学生的道德水平实际上是其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一种外部反映,因此,必须从根本上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从而增强自身抵抗力,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德育只有坚持以学生为本,才能增强大学生主体意识,最大限度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主动认识自我和完善自我,把自己塑造成具有良好素质的社会主体,从而适应社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德育必须坚持以正面教育为辅,以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为主,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自主性和能动性。所谓自我教育是指大学生通过联系自身的思想实际,自觉克服不良思想和行为,并主动接受和形成正确的思想和行为的教育形式。在德育活动中,受教育者是认识活动和道德实践活动的主体,他们接受教育的过程,既是运用理论知

识解决思想认识的过程,也是通过解决思想问题进行自我教育过程,一个人的成长需要从外界获取知识、接受教育,而受教育的内容内化为其自身的深刻认识。作为教育者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包括自我检查、自我约束、自我评价,实现由“被动教育”到“主动教育”的转变,还要教会其自我教育的方法,如内省法、慎独法、自我分析法等,以便更好地进行自我教育,不断完善自我,最终实现德育的目标[3]。

此外德育教育必须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促进大学生自身和谐全面展。个体心理的健康发展,是个体形成良好思想品质的基础。因此,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德育要采取切实措施,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机构,不断探索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有效途径,确保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促进他们和谐健康发展,成为和谐社会的真正有用人才。

2加强道德建设,健全道德体系

2001年,中共中央印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六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先后作出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等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不断推动公民道德建设深入发展。随着贯彻落实《纲要》的不断深入,正确的道德观念在人们心中越来越牢固,人们充分认识到,每个公民既是道德建设成果的受益者,也是道德建设过程的参与者,从而不断增强自己的责任感,在自觉参与中使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

公民道德建设进一步提高了广大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改善了居民群众的精神面貌,提升了社会的文明程度和人文内涵,使老有所养、失有所助、贫有所帮、灾有所救,公民道德建设让整个社会日益成为一个充满爱心的大家园,良好的社会道德氛围逐步在形成。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体现时代要求的新的道德观念相互交融,产生了强大力量,正不断推动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向前发展。

面向未来,公民道德建设仍然任重道远,有德则安,循德则兴。当前,我国正处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扎实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各项工作,全面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奋斗目标,必须充分发挥道德的重要作用。建立健全各种社会评价机制十分重要,没有一个完善的社会评价体系,就不可能形成良好的社会大环境,而作为社会缩影的学校也就不可能“出污泥而不染”,只有加强社会道德法制建设,才能从根本上踢开德育的绊脚石,才能使德育工作有本可宣。

3强化学校职能,开展道德教育

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协调发展离不开“德才兼备”的人才,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阵地,面对高校德育现状,面对形势的深刻变化,面对当代大学生的新特点,高校德育工作者要积极探寻、创新高校德育工作,努力提高高校德育工作的有效性。

德育所要面对的对象是一个整个的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合,所以我们要掌握德育原则,即必须遵循德育发展的自身规律,符合科学性的要求,同时德育工作在复杂的社会中面临复杂的问题和对象,必须借鉴相关学科的方法,如心理学、伦理学以及政治学等,做到既要解疑释惑,又要凝聚人心,既要理直气壮地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又要和风细雨、恰如其分地分析是非曲直,让受教育者心服口服。

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可以说目前的德育教育是有缺点的,多年来的应试教育已经形成了强制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即教师上课就是教,学生学,然而对于思想道德这样一个特殊的课程,这种灌输式的教育不但没有达到教育的目的,可能还会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叛逆心理,所以我们必须创新教育模式,创新德育模式就是要改变传统的忽视主体需要、轻视人文关怀、注重教条灌输的经验型、工具型、单项式的德育模式,以实现高校德育模式的现代化。使高校德育凸显主体精神,回归生活世界,强化隐性德育的渗透功能,提升大学生的品格高校德育。4构建德育环境,营造文明氛围

道不可以坐论,德不可以空谈。德育工作的关键是践行,重点应放在知行统一上。德育环境包括两个层面:即学校的内环境和社会的外环境。学校的内环境指学校内部的班级、同辈群体、课堂、师生关系、校园文化等;社会的外环境指学校外部的社会环境,包括家庭社会、大众传媒以及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心理等。内环境与外环境之间,环境内部的各要素有一致性,也有不一致性。重要的是在目标一致的前提下,如何协调各方面的力量,减少磨擦,构筑新型的德育环境,形成社会化和开放性的道德教育体系。重视和加强显性的道德课程,系统地向学生传授道德知识,培养学生道德分析和判断能力,同时充分发挥隐性课程的潜在道德教育作用。重视学校各科正式课程教育的德育功能,强化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同时,要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教育学生关

注不良事件的背景,如谁的观点、什么文化背景和历史情境,教育学生永葆民族文化的精华,坚守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自觉抵御市场经济所带来的负面影响[3]。

努力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内外部生活空间,营造一个良好的道德氛围,为此,我们必须占领宣传教育主阵地,在电视、广播台、新闻报纸,互联网上大力传播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传播邓小平理论、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讲话精神,同时要围绕一些重大的政治问题、意识形态敏感问题、影响稳定大局的间题,旗帜鲜明的发表评论,进行积极的引导,对错误思潮敢于开展批评;其次学校和社会要积极利用一切手段传播介绍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和国外的优秀文化成果,使大学生进一步树立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责任感,同时,使他们了解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拓宽视野;再次可以在学校、社区设立心里救助站或心理咨询中心,使每一个心里不畅快的学生都可以找到一个倾诉的地方和倾诉的对象,通过心理咨询和救助可以针对个别学生的具体思想问题,提供单独的指导和帮助,实施个性化德育教育[4]。最后必须在校内外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活动,精心策划,开展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开展励志青春主题报告会,网络道德问题辩论,重大热点问题进行讨论等,以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来感召他们。

上一篇:助理医师证书注册流程下一篇:浅谈中学生的安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