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共13篇)
1.浅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篇一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刘 晓 民
山阳县高坝店镇中心学校 726402 内容摘要:作为一个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呢?一是充分挖掘新课程资源,渗透德育教育。小学阶段的语文教材,课程资源都非常丰富,只要善于动手,善于动脑,都能挖掘到涉及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等题材的内容,我们应该不失时机地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和资料,渗透德育教育。二是紧扣文本思想内涵,进行德育教育。小学阶段的语文教材,课程资源都非常丰富,只要善于动手,善于动脑,都能挖掘到涉及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等题材的内容,我们应该不失时机地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和资料,渗透德育教育。三是广泛开展实践活动,理论联系实际,进行德育教育。只要有一双勤劳的手,有一个聪明的大脑,善于思考,小学语文实践活动一定能组织好,而且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作为教师,就应该把德育教育始终贯穿于这些实践活动中。四是教师的表率作用。作为教师要加强道德修养,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这样才能以身作则,言行一致,才能做好榜样,成为学生的镜子。
关键词:小学 语文教学 德育 教育
近年来,随着义务教育的实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运行,农村小学的办学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教师的办公条件优越了,学生的学习环境舒适了。但不容置疑的是,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学生的道德素养却没有明显的提高,德育仍是当前农村学校教育教学中一个薄弱的环节。究其原因,一是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近年来,老人跌倒事件、校园凶杀案件等等社会负面效应屡见报端,影响恶劣,对小学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二是家庭的影响。一方面是有些家长自私自利,品行不端,举止轻狂,语言粗俗,给孩子起到了“榜样”的作用;另一方面就是农民工出外打工,农村出现了大量的留守儿童,这些孩子放假回到家,无人管,无人教,放任自流,信马由缰,不良习气很容易养成。三是学校主导思想的影响。很多学校重智育,轻德育,一心扑在教学质量上,很少关注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必须按照党的教育方针,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德育为首,育人为先。”那么,作为一个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呢?
一是充分挖掘新课程资源,渗透德育教育。
小学语文新课程资源极其丰富。教材不再是唯一的,除插图、挂图、电教配套设施之外,报刊、网络、研讨会、博物馆、自然风光、文物古迹、家庭生活等等都是语文课程资源。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些课程资源,创设情景,制造氛围,让学生直观感受,有身临其境之感,让教师的语言、情感、教学内容连同渲染的课堂气氛成为一个广阔的心理场,作用于学生的心里,激发出情感,从而使学生获得更真实深刻的体会,达到陶冶学生情操,获得思想启迪的作用。
如:苏教版三年级下册《长城和运河》一课,课本上有长城和运河的插图,教师除利用这些资源对学生进行感知教育外,还可以利用网上资源,用多媒体设施播放有关长城、运河的的图片和影像资料,并进行适当的讲解,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适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巍峨的长城,连绵起伏、曲折蜿蜒;美丽的运河,波光粼粼,伸向远方。抓住这个时机,告诉学生,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诗篇;京杭大运河创造了人间的奇迹,而这一切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杰作。看到这些,听到这些,能不激起孩子们热爱祖国、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吗吗?再如: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卢沟桥烽火》一课。教师可在课前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卢沟桥事变》、《南京大屠杀》、《南京 南京》等影片,让学生了解抗日战争,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同时也为上课做好准备。
小学阶段的语文教材,课程资源都非常丰富,只要善于动手,善于动脑,都能挖掘到涉及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等题材的内容,我们应该不失时机地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和资料,渗透德育教育。
二是紧扣文本思想内涵,进行德育教育。
文本的思想内涵,是进行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突破口。《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小学语文课文,大都是精品美文。一首首诗歌,一篇篇短文,直白通畅,内涵深刻。这些文章,犹如一道道 2
美味佳肴。作为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去细细品尝,去慢慢体会、感受。从而实现学生的道德内化。
例如学习《海伦·凯勒》,就要学习她身残志坚,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学习《钱学森》,要让学生树立为国争光的理想;学习《祁黄羊》,可建立学生克服个人恩怨、一切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理智;学习《黄果树瀑布》、《美丽的南沙群岛》、《三亚落日》要感受到祖国山河之美,景色之秀丽;学习《三顾茅庐》要知道求人一定要真诚;学习《早》,要树立按时守信的观念;学习《第一次抱母亲》,要感受到母亲的伟大,从小树立孝敬父母的情感。最后就是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小学语文课文中,有许多课文渗透了人文内涵。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其中的人文内涵,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如《落花生》这课是一篇人文内涵十分丰富的课文,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讨论做人的道理,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要像落花生一样做有用的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再如学习《生命桥》,要学习老羚羊甘愿牺牲自己,用自己的生命为年轻羚羊架起一座生命的桥梁的一种献身精神。要让学生明白,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
三是广泛开展实践活动,理论联系实际,进行德育教育。
仅仅停留在口头说教上,教育效果可能并不理想,还应该结合教学实际,广泛开展实践活动,理论联系实际,进行德育教育。
例如:利用清明节开展祭扫烈士墓活动,加强学生对革命历史的认识,坚定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立场,引导学生继承先烈遗志,珍惜幸福生活,刻苦学习,健康成长,努力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栋梁。
活动时,要设计好活动主题、活动内容、参加人员、活动路线、活动过程,主要程序。
又如,利用学雷锋活动月,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让学生学习雷锋精神,关爱他人,热爱集体,更好地成长。活动期间,可播放影片《雷锋》,办板报宣传雷锋的事迹,通过宣传教育,让学生心灵受到震颤。然后鼓励学生多做好事,关爱他人,帮助他人。也可以在班级里举行“寻找我们身边的活雷锋”活动,激励全班同学以实际行动向雷锋学习,以便更好地弘扬雷锋精神,构建和谐校园。
再如开展拔河比赛,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团队精神;开展国红色歌曲演唱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开展诵读唐诗宋词比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精神;开展讲故事比赛,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等等。
只要有一双勤劳的手,有一个聪明的大脑,善于思考,小学语文实践活动一 3
定能组织好,而且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作为教师,就应该把德育教育始终贯穿于这些实践活动中。
四是教师的表率作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要有良好的德育效果,教师首先要有高尚的品行,谦和的态度,文明的举止,这样才能感染学生,影响学生。因此作为教师也要加强道德修养,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这样才能以身作则,言行一致,才能做好榜样,成为学生的镜子。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是我们语文教学领域中一个永恒的话题,笔者在这里讲的不过是一些粗浅的看法,意在抛砖引玉,我相信,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还会有更多更好的办法,无疑,所有这些,都有待于诸位同仁不懈探求。
参考文献:《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浅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篇二
一个国家的语言, 它承载着自己祖国和民族的思维方式、思想感情, 传承着自己祖国绵延不息的文化, 有着深刻的底蕴。中学语文课本中所选取的作品大多是名篇佳作, 文学性与思想性俱佳, 所以语文课堂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课堂, 更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课堂。下面我就本学期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制定目标和计划
在开学初, 要认真钻研教材, 从教材信息中挖掘德育因素, 明确德育教育目标, 并制定德育教育计划。在现行的语文教材中, 绝大部分课文都不难找到德育教育目标。以语文实验版七年级下册为例:《毛泽东的少年时代》———立大志, 苦修身;《骆驼寻宝记》———百折不挠, 无私奉献;《地毯下的尘土》———诚实勤劳, 纯朴善良;《爱莲说》《陋室铭》———淡泊名利, 洁身自好;《强项令》《包拯》———刚正不阿, 清正廉洁;《春望》———热爱国家, 忧国忧民……德育教育有了明确的目标后, 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做到胸有成竹, 有的放矢。所以, 制定目标和计划是实施德育教育的前提和基础, 也是确保在教学过程中能成功渗透德育教育的关键的一步。可以说, 没有这一步, 德育教育就成为一句空话。
二、选准切入点, 正确引导
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德育教育, 所用的方式是“渗透式”, 把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因此,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不失时机地抓住切入点, 巧作引导, 使德育教育如春风细雨般“润物细无声”, 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熏陶和感染。比如, 我在讲《骆驼寻宝记》一文时, 引导学生总结出骆驼所寻到的宝“不是使自己养尊处优的宝, 而是为大家谋福利的宝, 变沙漠为绿洲的宝”的时候, 我话锋一转:“骆驼所寻的宝是把沙漠变为绿洲的宝, 对我们而言, 我们的宝是什么?”顿时, 同学们畅所欲言, 各抒己见, 有的说是知识、时间;有的说是亲情友情爱情;有的说是健康的身体, 快乐的心情……这时候班上有个调皮的学生叫朱万定, 他在下面大声喊:“是金钱!”广大教育工作者都知道, 在商品经济社会的今天, 树立学生正确的金钱观是必不可少的。因此, 我因势利导:“对, 金钱也是我们的宝, 但必须明白, ‘金钱不是万能的, 但没有金钱是万万不能的’。拥有金钱并不重要, 关键是我们怎样去驾驭金钱, 驾驭好了是我们的宝, 驾驭不好则将是祸水!此外, 还要必须牢记‘君子爱财, 取之有道!’的古训”这是根据课文创设的情景, 让学生由课文内容联想到自己, 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三、走出课堂, 在实践活动中“渗入”
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主张通过积极的实践活动, 让学生感悟人文精神, 提高个人品德修养, 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语文教师是课外活动和第二课堂的主要组织者, 要通过多种有效形式, 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 让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得到净化和升华。在本学期第二单元综合性学习《为本地人物立传》中, 时值清明节前夕, 我组织班上的学生为本地革命烈士彭懋桂烈士扫墓。在烈士陵园里, 我要求学生仔细阅读墓碑上的碑文, 向当地的老人了解英雄的日常琐事, 并一一做好记录。回去之后通过核实整理, 让他们写下《彭懋桂烈士传》。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仅缅怀革命先烈,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更重要的是对他们进行情感教育, 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 让他们从小知道感恩, 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生活。
四、寓德于写, 在作文中“渗入”
作文与做人密不可分, “吾手写吾心”, 在作文中联系实际进行德育教育, 这对他们的一生发展都有很大帮助。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 这样, 写出的作文才有“灵魂”, 才能感染和教育学生。以德育教育为主体的作文要注意三点:首先, 作文选材要贴近学生生活。《新九年义务教育语文大纲》中强调学生作文要贴近学生的生活 (包括个人、学校、社会、生活) 的素材。通过写学生生活的素材, 调动学生的写作热情。其次, 作文立意要真诚。真诚是做人的基本原则, 作文教学中要强调学生真诚, 通过作文训练教会学生如何做人, 让他们在作文中真正认识自己, 从而渗透德育教育。最后, 作文评语也是渗透德育教育的关键。作文评语能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 激励学生的协作欲望。
3.浅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篇三
关键词 语文; 德育; 渗透; 教育
教书育人是教育的主旋律。作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语文学科,有着非常丰富的人文教育因素。文质兼美的语文教材比其他教材有着得天独厚的育人作用。可是近年来,许多家长和教师都把目光集中在了学生的学业成绩上,忽视了学生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形成。也有许多人错误的理解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思品教师的是,与自己所教学科无关。这也是教育陷入误区的重要原因之一。其实,每个教育工作者都肩负着教书育人的双重任责任。我们应该结合自己所教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将德育融入教学活动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下面我谈一下在语文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1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德育的永恒主题。德育教育更摆在优先的战略地位。语文学科蕴含着生动、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因素,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渗透,使爱国主义教育与语文学科教学有机地统一起来,如在学习《最后一课》时,让学生了解到主人公小弗郎士面对国家的沦陷,把自己的满腔爱国热情表现在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学习上。针对学生普遍重外文轻国文的现象讨论,作为新世纪的青少年,又该如何对待自己祖国的语言文字呢?给学生以启示,教育学生爱国并非空洞遥远,而就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在我们的身边,这就是爱国的行动。又如在教授《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时,先让学生充分体会志愿军战士那种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在感动氛围的基础上,再启发引导学生:那么在和平年代的今天,我们还需不需要这种精神呢?以及该如何去做才是爱国的?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谈一谈自己的感受,从而培养起学生的爱国意识。
2语文教学中渗透环保意识教育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环保已经成为与人类休戚相关的热门话题。实践表明,搞好环境保护既要靠管理,靠科学技术,更要靠不断提高全民族的环保意识。而学校教育首当其中要承担起培养下一代人环保意识的任务,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有必要结合教材渗透环保教育。如在学习《向沙漠进军》一文时,首先让学生了解沙漠对人类的危害以及想要战胜沙漠必须付出巨大代价。其次,启发学生,土地沙化的原因是什么呢?原来是我们人类人为造成的,那我们人类就得自食其果。再联系实际,谈谈近两来西北地区发生的“沙尘暴”给人类造成的巨大危害,然后再启发学生为了我们人类以后不再遭受土地沙化之苦,我们该如何做呢?引导学生从我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和带动身边的人。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使之真正成为全社会共识。那么,我们的唯一家园——地球会变得越来越美好。
3语文教学中渗透集体主义精神教育
现代青少年大都是独生子女,优越的生活条件和父母的精心照顾、培养教育使他们有聪慧能干等优点,但同时也滋生着个性强、突出自我和娇纵任性等缺点,尤以自我为中心表现特别严重。在教学中,怎样让学生懂得个人服从集体的协作关系,要有团结合作,互帮互助的集体主义观念呢?在学习《斑羚飞渡》这篇文章时,先让他们整体感知内容:一群斑羚被逼上伤心崖,陷入进退维谷的绝境,老斑羚为了赢得种群的生存,心甘情愿的选择死亡,让年轻斑羚获得新生。借此,启发学生: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我们需不需要这种集体主义精神呢?让学生与之相比较,谈认识,从而让学生明白我们的生活的的确确少不了这种团队合作、自我牺牲和集体主义精神。学了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我又让同学们讨论“如何看待父爱母爱”,同学们在列举了父爱母爱的种种事实后感慨:谁言寸草心,难报三春晖!有位同学这样说道:“世间最纯洁的便是母爱,她的宽容涵盖了我们一切的幼稚和无知,她的宽容更无法掩饰我们内心的自私,如果要学会爱别人,就先从热爱自己的父母开始吧。”还有一位同学说:“我们不能再做父母羽翼下的小鸟,我们要自立自强,在天空中展翅高飞。”
4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意识教育
古人云:“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育人教育的作用之大由此可见。而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都仅有一次,是来之不易的。针对我们的一些学生有浪费生命的现象,在授《热爱生命》一文时,我教育学生不要因为生之本质在于死就任意把生命浪费掉。而是应该凭时间的有效利用,去弥补匆匆流逝的光阴。针对我们的一些学生认为世上无爱心从而把自己的爱心收藏起来的这种现象。教育学生只有尊重生命,才会爱惜自己,进而爱惜他人。在学习《白蝴蝶之恋》时,让学生了解到作者先是尊重生命,然后才会去爱怜白蝴蝶,这是发自灵魂的爱。但是我们的一些中学生由于缺乏对生命的认识,不尊重自己的生命,把自己的生命当作儿戏,吸毒、泡网吧、轻生、群殴致伤致死等这些不光彩的事不乏发生。针对这些情况在教学《敬畏生命》一文时,我让学生了解到: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经过豪华的、奢侈的投资之后才得到的。因此我们每个人都要珍惜、热爱我们这来之不易的生命。作为世纪之交的中学生,应该试着去尊重生命,热爱生命,那么就会发现我们的生活处处有爱心。法国著名美学家罗丹说:“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发现”。我要说生活中不是没有爱心,只是我们缺少发现罢了。
5语文教学中渗透谦虚上进教育
韩愈强调:“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阅读好文章,就是和大师对话,由于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社会阅历有限,不能很好地理解文章的言外之意,这就要求老师要引导学生体会蕴含在文中的深层含义,如庄子的《秋水》《两小儿辩日》都要求教师要适时准确地加以引导,并拓展开去,让学生明白:学无止境;人活到老学到老;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道理,唯有如此,方能不断进步,受益无穷。
6语文教学中渗透责任感教育
一个人富有强烈的责任感是有所作为,事业成功的基本因素之一。如果学生缺乏责任感,就难以担负起时代、国家赋予的重任,而起重要作用的正是学校的教育。但现实生活中有的学生出现了话不由衷、不负责任的言行,作为语文教师,应把学生的这种不良行为扼杀在萌芽状态里。如在学习莫怀戚的《散步》时,先引导学生理解“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的深刻含义——表现了作者肩上肩负的承上启下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进而启发学生联系生活,我们需不需要这种使命感和责任感呢?要求学生结合自己谈感受,使学生的责任认知与现实状况有机联系起来,并逐步落实到行动上,培养起学生的责任感,能有效地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总之,教育贵在以人为本,语文学科是集知识性、科学性、思想性于一体的综合学科,作为语文教师,应让学生在快乐创造中学习语文,更应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渗透德育教育,愿能在新形势的大语文背景下谱写崭新的一页。
参考文献
[1] 《新课标语文教学优秀教案》(7——9年级人教版)
4.浅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篇四
情,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情感教育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是推进教学过程优化的最强的驱动力。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课程的目标包括: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多注重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而忽视情感目标的渗透。这样的教学,既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又不利于学生知识的获得、情感的丰富、能力的发展等。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情感教育,把课堂设计成一种良好的“情感场”,让每位学生自始至终地保持良好的心境,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从而使学生的智力、能力得到发展;课堂的教学质量也得到提高。下面我就“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在导入新课中渗透情感
新颖独特的导入语可以起到一鸣惊人的效果,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导入新课作为教学过程的第一个环节,是可以点燃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和渴望知识的“火药”,能使学生焕发出极其强烈的学习愿望。它是激发学生情感的关键性的一环。优美奇妙的导语,往往像磁铁一样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引导学生登堂入室,进入教学情境,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在教《小巷深处》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在唐诗中有一首赞美母爱的诗歌,那就是孟郊的《游子吟》,同学们还能背出这首古诗吗?这首诗写出了母亲对孩子的一片爱心,而这种爱心又具有普遍性,所以能拨动无数读者的心弦。看过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谁都会潸然泪下,一曲《世上只有妈妈好》不知唱出了多少孩子的心声。母亲的爱,是黑夜里的一盏明灯,给我们一片光明。是雨天里的一把伞,给我们一方晴空。这世上,还有谁比妈妈更让人牵挂?弯弯山路口,那是一声声叮咛;脉脉斜晖中,那一声声呼唤……你们听到了吗,那殷切的呼唤正从小巷深处传来……今天,我们就跟随我国作家林莉一起走进《小巷深处》,聆听一段关于母爱的动人故事……在教《生命的意义》这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的:“有这样一段文字,它字字句句都闪耀着灿烂夺目的思想光辉,多少年来,曾经激励着千千万万的人们为共产主义的事业奋斗终身!”接着我饱含激情地背诵“人最宝贵的是生命……”这一段名言。这样的导语,既激发了学生激烈的求知欲和新鲜感,更使学生的情感为之振奋。在教《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时,我先用录音机播放电视剧《水浒》主题曲《好汉歌》,学生立刻被激昂动听的歌声所吸引,眼前仿佛出现无数个梁山好汉形象,教师再辅于简短导入语,有效地唤起学生学习这篇小说积极性,情绪激昂地进入语文学习。讲授《周总理,你在哪里》这首抒情诗时,我是这样导入的:一提起敬爱的周总理,就会从心底激起我们对他深深的怀念和无限的崇敬。1976年1月8日,千山默哀,万水呜咽,敬爱的周总理操劳终身,离开了热爱他的人民。1977年1月,在周总理逝世一周年的日子里,举国上下广泛开展各种悼念活动,中华大地响彻声声痛彻肺腑的呼唤,尽情倾诉对周总理的无限哀思和深情怀念。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诗就是诗人柯岩为纪念总理逝世一周年而写的。
二、挖掘教材内涵,陶冶学生情感
“文章不是无情物”。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作品都是情文并茂的精品,无论是诗歌、散文,还是小说,都不同程度地或明或暗地蕴涵着一定的情感因素,充分挖掘并利用这些情感因素进行语文教学,能够使课堂“情绪激昂”“寂静无声”“兴高采烈”“悲凉凄苦”,以此调节课堂气氛,让学生在特定的刺激情境中产生自己的主观体验,进而陶冶学生的良好品质和高尚情操。可以说,这些作品都是作者自己的血和泪凝集而来的,是感情的海洋。冰心说过:“文章写到了有风格,必须是作者自己对他所描述的人、物、景有着浓厚真挚的情感。他的抑制不住冲口而出的,不是人云亦云东抄西袭的语言,乃是代表浓厚真挚的情感,独特的语言。”(《关于散文》)在水一般清澈的冰心的散文中,我们不是可以感受到火一样炽热的感情波涛吗?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挖掘课文中极富感情的内容,引导学生历经分析、理解、品味、鉴赏的思维过程,感染他们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性情,叩开他们的情感之门。在教《谁是最可爱的人》时,我引导学生认识到:这篇课文通过松骨峰战斗、马玉祥勇救朝鲜小孩、“我”和战士的谈话三个典型事例,真实而生动地表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和伟大胸怀,表现了他们是最可爱的人。在教学朱自清的叙事散文《背影》一课时,从课文的写作背景及对“父亲”的几次背影描写中不难营造一种“凄楚感伤”的气氛,并使这种气氛弥漫到整个课堂之中,深入到心灵之中,让教师与学生、作者与“父亲”的情感“熔”于一体,产生共鸣,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以背影开篇,一下子就点明全文的感情基调。车站相别的场景两次写到背影,淋漓尽致地抒写了父子间的深情、催人泪下的离愁别绪。文章结尾处,作者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思念之情洋溢其间,并与开头相呼应,真正做到以情开篇, 以情收束。学生的情感也自然而然进入课文情境之中,心灵受到震动,理解了“天下父母心”的深刻含义,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教学余光中的《乡愁》,我引导学生分析:诗中作者借助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四个意象,感情层层深入,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大陆的思念之情及作者期盼祖国早日统一。教学杨朔的《荔枝蜜》,我按“事─景─人─情”逐层剖析,使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主题:热情歌颂了“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的人们的奉献精神。学生自始至终沉浸崇高的情感之中。
三、以生动的语言打动学生心灵,激发情感
古人云:“情乎于辞。”语文作为语言文学课,它始于情终于情,因而语文教师在授课时,应饱含热情,力求以最简洁明了的语言,绘声绘色,绘情绘景,生动而形象地传达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让学生从“语情”中感受到作品的美,激发他们对作品的情趣,这时,学生的学就会变被动为主动,就不会再把语文课只看作是教师满堂灌,而是一种享受。良好的教学语言,是触发学生思维、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智力的契机,也最有利于学生口头能力的提高和书面表达能力迁移。因此,教师应尽量用新颖、优美、恰当、富有感情色彩的词汇结合自己的语言,力求新鲜、丰富、生动、洗练,既有情有味,又有艺术性。这样,学生就爱学乐学,在教师优美的语言氛围中,自觉地溶入到语文教学情景之中,情感也就必然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如进行《春》的朗读教学时,教师要运用舒缓、欣喜地语调,再现出坚韧的春草、温柔的春风、湿润的春雨、艳丽的春花等形象,使学生既感受到生意盎然美好春光,又充满奋发向上的情怀。《最后一次讲演》是一篇用满腔爱国热情谱成,用鲜血书就的文章。全文冷竣如铁,热情如火,那悲壮、激昂的感情充满字里行间。在教学这一篇课文时,我深沉、悲愤、饱含感情朗读深深地感染了学生,一个大义凛然、义无反顾的巨人形象巍然屹立于学生心目中。可见,语文教师在使用教学语言时要进行周密的构思和精心的加工,使自己的教学语言富于感染力,从而使学生在教师充满感情语言氛围中轻松愉快地学习知识,接受知识,并得到美的熏陶。
5.浅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篇五
耿家营乡民族小学
李昊翰
【摘要】小学阶段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它是小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之一。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蕴含着极其重要的思想教育内容。本文浅谈了如何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培养小学生高尚的情操,从而不断提高其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德育教育
我们知道,小学阶段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它是小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之一。语文作为小学阶段最重要的一门课程,其育人功能显而易见,它对于小学生的一生将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蕴含着极其重要的思想教育内容。因此,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重视对小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同时也是完成小学语文教学目的和任务的需要。
小学语文学科的教学在渗透德育教育方面,具有许多无可比拟的优越条件。我们可以根据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内容中的特征,以及小学语文学科的特点,通过形象感染、感情陶冶和潜移默化的作用来实施德育。可见,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就是教师凭借小学语文教材,发挥自身优良品德的影响,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本文浅谈了如何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培养小学生高尚的情操,从而不断提高其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呢?
一、教师要明确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德育教育的重要意义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教好这门学科,获取新知识,对于贯彻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对于提高民族素质,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从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中,我们发现语文学科在开展德育教育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1、小学语文教材丰富多彩、生动形象的内容,可以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德育教育,主要是由于小学语文教材所蕴涵的思想道德内容,它不是直接的说教形式,而是蕴藏于一个个生动活泼的故事中,耐读、耐看,深受小学生喜爱,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这一特点是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所拥有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可以有效帮助小学生树立起孝敬父母、尊重别人、坚强勇敢、团结向上的良好品德。
2、在小学语文中开展德育教育,还是完善小学德育内容、充实小学德育的重要手段。如前所述,小学语文教学对小学生的德育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当前并不是所有的小学都认识到了这一点。与此同时,由于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功底不够扎实,上课方式、教学方法比较简单,在思想认识上不注重通过小学语文教学加强对小学生的德育,这些客观实际都严重影响到小学语文教学在学生德育中作用的发挥。因此,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德育教育的重要性,积极在教学实践中,开展热爱学习、立志成才教育,开展孝亲敬长、爱集体、爱家乡教育,开展做人做事基本道理和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等,不断完善和充实小学语文的德育功能。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德育教育的方法途径
1、狠抓课堂环节,用好教材,全面挖掘其德育因素
在小学教材中,有的文章呈现出较强的思想性,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好这类教材的德育教育功能,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艰苦奋斗教育等。另外,有些教材的思想性并不是很明显,他们的德育功能暗含于文章之中,需要教师进行挖掘,我们可以通过讲解这类文章的文质兼美、久传不衰的原因,对学生进行德育熏陶。另外还有一类是科普文章,科学性很强,思想性不那么明显,我们可以把科学道理向小学生讲清楚,让他们自然而然地感受到科学的神奇、科学的魅力,促使他们从小学科学、用科学,懂得科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总而言之,无论是什么文章,教师都应该在认真讲解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二度、三度的再创造。要知道,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是辩证统一的,有其内在联系,要了解作者用怎样的语言、结构来表述思想,然后根据学情进行创造,达到语文教学与思想教育的最优化。
2、注重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用实际行动感化学生
语文教师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师,对于模仿性强、可塑性大的小学生来说,他们对于语文教师有着天生的信任感,语文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小学生都有着非常强烈的影响力。他们往往把教师看作是一切美好的化身和仿效的榜样。因此,语文老师一定要时时牢记自己的责任,注意提高自己的修养,让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启发学生。教师走进教室,发现地上有纸屑,或者拖把倒在地上,或者黑板擦得很不干净,你会怎么做?当自己弯腰捡起纸屑时,学生会有所触动;当教师慢慢把黑板重新擦净时,下面一定是鸦雀无声。教师用实际行动告诉学生该怎么做,用行动将德育的种子播洒到他们的心田,这才是语文教师应该做的。
三、小结
6.浅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篇六
一个人的品德修养对成才、塑造完美人格乃至建功立业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校的教学工作,则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主渠道,其特点是“渗透”。因此,我们必须结合教学工作特点与实际,研究其渗透的方法与规律,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下面,我就德育在教育教学中的渗透谈谈几点体会。
一、德育渗透的“点”、“时”、“度” 1、找准“渗透点”
各学科教材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育人因素。因此,德育中的渗透必须依托教材,离开了教材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教材中的育人因素,大多寓于知识之中,呈隐性状态。只有充分驾驭教材,才能悟得育人真谛,探寻到知识教学与思想教育的最佳融合点,即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的“渗透点”。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教育的对象,这就要求德育工作必须既遵循学生认知的规律,又要符合思想教育的规律,只有找准渗透点,思想教育才能直透心田。
2、把握“渗透时机”
教师从教材出发,觅到源头----渗透点后,引出源源不断的“活水”。显而易见,渗透点是客观存在的,它不可能由施教者任意安排,必须遵循其在教材中所处的特定位置、层次、地位来具体安排,随着教学进度随机渗透,因材施教,德育的特点是动情晓理,“情动”而“知书达理”,这就是说渗透的方法、形式、时机都应利于创造最佳的渗透氛围,即学生认知与接受渗透的最佳心理。不能因为渗透而置教学知识于不顾,牵强附会,强行渗透,也不能只顾及教学,对德育敷衍了事或事过境迁才勉强渗透。这样都会破坏课堂教学的整体效应。由此可见,把握好渗透时机是为了获取最佳渗透效果,只有精心设计教学,充分运用教学手段与方法,方能达到事半功倍的育人效果。
3、掌握“渗透度”
找准渗透点是为了解决育人从哪儿选择突破口,把握渗透时机是为解决什么时间、怎么突破的问题,教师要恰倒好处地处理二者的关系。而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时,这种渗透如果“透”得不够、不到位,则会功亏一篑、效果不佳;而过“度”则会改变学科性质,变成政治课、思品课,这就要求教学中我们要做到既不可偏颇一方,又能抑扬有节、调度有方,处理好渗透的尺度,做到既到位又不越位。德育教学中处理好渗透的“点”、“时”、“度”至关重要,找准“渗透点”是重点,把握“渗透时机”是难点,掌握“渗透度”是关键。教师只有做到因材施教、寓情于教,才能有机地熔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发展和思想陶冶于一炉,发挥课堂教学德育的主渠道作用。
二、德育渗透的方法 1、紧扣教材,自然渗透
德育渗透要从教材实际出发,寓于知识的讲授或训练之中,使科学性与思想性水乳交融,在教学中自然而然地渗透,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学生不感到是在接受思想教育,却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如果生拉硬扯,像贴标签一样贴上去,则收不到预期的效果。
2、把握学科特点,增强渗透的生动性
把握本学科性质和特点,在渗透德育时,充分发挥本学科优势,增强生动性。如:语文课富于形象性,具有感染力,在进行听说读写等基本训练的同时,还可以结合教材的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日常行为教育等。
3、寻求最佳结合点,增强针对性
德育不仅要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相结合,而且还要选准德育要求与学生精神要求的最佳结合点,这样才能增强德育的针对性,收到较好的效果。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善于体察和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在渗透德育时对症下药。
7.浅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篇七
一、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质
要想培养学生的远大理想和高尚的品德, 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审视自身, 从自我做起, 注意自己的言行, 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学生都有很强的向师性, 教师的言行举止与思想、态度都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学生。 教师要多对自身的德行、修养进行锻炼和提高, 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 以高贵的人格感染学生, 约束自己的行为, 时刻牢记教师应该遵守的职业道德, 以自身德育素质的提高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一个膜拜的形象, 成为学生的德育教材。
二、利用语文教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
在我们的语文教材中有很多与爱国情怀相关的教学内容, 教师可以对其进行开发和利用,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如进行《谁是最可爱的人》的教学时, 我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了一段朝鲜战场上炮弹横飞的战争场面, 随后让学生自己去对课文进行阅读和鉴赏。经过品读, 学生都对志愿军的爱国主义精神所感染, 他们激情澎湃, 内心中涌出一股为了国家和民族英勇献身的大无畏精神。 随后, 我对学生展开了进一步的启发:如今我们身处和平年代, 这种精神还应该存在吗? 我们应该利用什么样的行动去展示自己的爱国之心呢?学生议论纷纷, 都把自己的心得与体会讲了出来, 他们对于祖国的热爱也在讨论中得到了增强。
三、利用语文教学进行集体主义教育的渗透
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 他们没有太强的集体观念, 也对集体利益不太看重。因此, 教师要利用语文教学对学生实施集体主义教育的渗透, 使他们能够明白集体与个人的辩证关系,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集体观念。 如进行《斑羚飞渡》的教学时, 学生都被斑羚那种为了集体利益而自愿赴死的行为所感动, 他们明白了为了团队而牺牲的意义所在。 随后, 我又进行引导, 让他们明白现实生活中也需要这种集体主义精神, 我们每个人都是集体的一员, 都要为集体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利用语文教学进行生命意识的渗透
目前, 有些中学生对生命的认识不足, 他们肆意挥霍自己的青春, 罔顾生命, 吸毒、轻生的状况时有发生。 对此, 我们很有必要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的教育。 在学习《热爱生命》这篇文章时, 我就在学习结束后召开了一个主题为“珍爱生命”的班会, 教导学生珍惜自己现有的幸福生活, 不要盲目攀比, 将时间利用起来做一些有意义的事。 虽然人生来都会死, 但我们不能因此就浪费生命, 要发现生命过程的美好, 做任何事都要三思后行。
五、利用语文教学进行环保教育的渗透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人们对大自然的破坏日益严重, 空气污染、环境污染、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等现象已经成为人们需要引起足够重视的社会化问题。 对此, 我利用《喂, 出来》的教学让学生意识到了环境污染会给人类带来什么样的危害, 且这些危害会导致哪些不可修复的后果。 随后, 我指导学生从自身做起, 注意生活中的点滴细节, 对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进行维护,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拥有蓝天、绿地和丰富的水源。
六、利用语文教学进行诚信教育的渗透
“诚信”对于古往今来的人们来说都是一种立世之本, 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种崇高的精神和美德, 是我们能够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本保证。 “人无信而不立”, 如果缺乏诚信, 我国的社会经济与社会形态可能就会发生重大的变化, 甚至会对中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危害。 因此, 教师有必要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 于是, 我就利用《信客》的学习契机, 努力激发学生的诚信意识。 在《信客》中, 主人公是一个诚信无私的人, 他不仅任劳任怨, 还非常的善良、正直, 很受人们的尊敬和爱戴。在新的时代, 诚信仍是我们应该大力弘扬的高尚品质, 中学生肩负着祖国兴旺的责任, 更应该培养自己的诚信意识, 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将 “行必信, 行必果”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并终身奉行这种精神。
七、利用语文教学进行理想教育的渗透
在人的前进过程中, 有理想才会有奋发向上的目标, 也会有源源不断的动力, 这种动力会为学生带来无尽的力量, 激励他们积极投入学习和日后的工作中。 当前, 很多学生觉得自己的人生没有目标, 他们的内心十分空虚, 也对自己的前途和未来感到很迷茫, 对待学习的态度也不够端正, 时常抱着得过且过的思想庸庸碌碌地过着每一天。 为了改变学生的现状, 我们就要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的渗透。 如学习《音乐巨人贝多芬》时, 我就让学生重点体会贝多芬为了自己热爱的钢琴事业不怕任何困难的精神, 哪怕条件再困难也无法磨灭他的理想, 最终他终于成为了举世闻名的钢琴家。 在学习中, 学生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就受到了良好的理想教育, 他们也坚定了自己的信念, 决定要为了自己的理想去奋斗。
8.浅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篇八
关键词:小学语文 德育 想象 朗读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一句名言。新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指导我们,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要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语文作为基础学科,不仅集工具性、知识性和能力、文学欣赏于一体,更重要的是它也是一门思想教育学科。语文课和其他学科相比,在德育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那么,怎样才能在语文教育教学中更好地渗透德育教育呢?笔者认为有下面一些方法。
一、在课文深刻寓意中渗透德育教育
在语文课文里,有些课文是借物写人,或者借物喻人,教师在教学时,透过课文语言表面看教育内涵的本质,让学生掌握课文表达的深刻寓意,并运用寓意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如教《桃花心木》这篇课文时,教师启发学生理解“不只是树,人也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深化了对环境的感受与情感的感知,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这句话的含义。学生通过认真阅读后,知道了表面写树,实际写人,人就要有一种独立生活的能力。教师在启发学生了解这句话的寓意,有的学生说:“一个人要立足社会,必须从小锻炼自己的坚强意志,从小培养自己有一种独立能力的人,才能在困难面前经得起考验。”有的学生说:“我以前依赖心很强,在家里是个小皇帝,养成了不爱劳动的习惯,现在通过学习,我知道错了,从此要改变过去不良的生活习惯。在生活上要自立,在学习上要敢于面对困难,做一个意志坚强的好学生。”有的学生说:“我体会到一个人要从小学会适应社会环境,勇于面对困难,做一个生活自理的人。”可见,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句子的深刻寓意,再进一步引伸,使学生得到一次自我德育教育。
二、在品词析句中渗透德育教育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都文质兼美,有明确的主题思想,都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精品。但教材中的德育意图却深深地潜藏在每篇文章的字里行间,都不采取直接表达方式。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字、词、句,结合听说读写的训练,加强对课文词句的品赏理解,对学生进行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训练,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把隐藏在课文中的德育教育资源,在教学中有机渗透思想教育,使学生心灵得到进一步净化,思想觉悟得到进一步提高,从而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例如,教学《凡卡》第二自然段时,教师先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出“担心”“斜着眼”“昏暗”“跪”等关键词语,然后指导学生边读边思考,启发学生通过这些词语表达思想含义。有的学生说:“担心”就是说明凡卡生活没有自由,对老板怀着恐惧心理。有的学生说:“昏暗”就是揭露了沙俄社会的黑暗制度,对穷人孩子的残酷折磨。“跪”就是说明他乞求摆脱悲惨命运。通过对这些词语的品赏体会,让学生知道凡卡过着非人悲惨的生活,激起学生对他遭遇的同情,体会到今天生活的幸福。
三、在朗读训练中渗透德育教育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作者流露于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容易使学生产生共鸣,能深深地感染学生,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因此,朗读不仅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有效途径,也是向学生渗透思想教育的好方法。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抓住课文中重点词、句、段落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读中悟,悟中读,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德育教育的熏陶。
例如,教学《草地夜行》一课,教师先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后再把学生的思想置于二万五千里长征过草地时险恶的环境中,然后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老红军背着小红军而身陷泥潭时,大声说道“快离开我,咱们两人不能都牺牲……要……要记住革命这句话”。通过朗读,让学生体会到:人的宝贵生命只有一次,老红军在生与死的关头喊的却是“快离开我,咱们两个不能都牺牲”,把生存的希望毅然地交给了小红军战士,将生死置之度外。有的学生读后感动得热泪盈眶,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又如,教学《船长》这篇课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在黑暗中,哈尔威船长与洛克机械师、奥克勒大副的对话,感受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精神。
四、在想象训练中渗透德育教育
课文一些重要的语句,教师除了要求学生根据课文上下理解句子含义,有时还需要学生展开想象,既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必不可少的手段,也是学生领略课文中的思想教育因素,获得净化心灵的教育功效,让学生在想象训练中渗透德育教育。
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最后一句:“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过这么多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地跟着她的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这句话含义深刻,耐人寻味,催人遐想。为了使学生加深对这句话内容的理解,教师可让学生回顾全文的故事情节和卖火柴小女孩的形象,启发学生展开想象。有的学生说:“通过这句话让我想象在资本主义社会里,穷人孩子吃不饱,穿不暖,他们的悲惨命运是当时社会制度所造成的,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罪恶,表达了对穷人孩子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的思想感情,告诉人们只有推翻黑暗的资本主义制度,穷人才能过上幸福的生活。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也要注意它的策略性,一定不要喧宾夺主,要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我相信,只要在教学中,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点点滴滴、有机渗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以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唐剑萍.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八法.新课程教育网.
[2]毕节教育.2009(5).
9.浅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篇九
[摘要]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十分关注的问题。结合小学生心理发育的特点,可以从以下进行尝试: 一是充分利用教材,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剖析来体会、渗透德育;二是抓住重点句、段、篇的朗读训练来渗透德育;三是在为学生创设有效的教学情景中渗透德育;四是德育教育要注意阶段性。还要捕捉最佳理论时机,准确把握德育渗透的“度”和教材中的德育因素与学生思想品德的切合“度”,做到教师既是“经师”又是“人师”。用真情去激发学生真情,用教师的责任感促使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日益至臻完善。[关键词]小学语文 渗透 德育 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而小学语文的学科性质和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在传承祖国语言文字的同时,积极承担起渗透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才能达到“熏陶感染”而又“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呢?
一、正确认识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优势。
1、语文的人文性。文以载道,任何语言文字都蕴含着一定的思想,并与语言文字紧密结合,不可分割。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以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标准为依据,以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指导思想。小学语文教材具有极强的人文性,并且形式生动、具体、形象。语言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通过语言的学习,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受到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和思想道德的教育,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教育,受到现代社会环保精神、开放意识、创新精神和团队精神的教育,为培养和谐社会的一代新人打下基础,为孩子的幸福人生打下基础。
2、语文课文所蕴含思想道德素材的广泛性。维纳说:“一个天才的儿童,如果不能在精神方面取得巨大成功,他就可以认为自己是个失败者,而事实上他就是个失败者。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大到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热爱和平、保护生态环境,小到孝敬父母、尊重别人、坚强勇敢、团结向上,语言文字像无数条长长的敏感触角,涉及到思想道德修养的方方面面。修身治国平天下,任何德育教育的内容都可以从小学语文教材中找到相应的载体,可谓五彩缤纷,包罗万象。如课文《触摸春天》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对生命的敬畏和热爱,培养学生以阳光的个性和心态去面对生活;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让学生体会到了人间爱的伟大;课文《尊严》让学生懂得了做人应当努力维护自己的尊严;课文《中彩那天》让学生懂得了诚实守信是人生最大的财富。“润物细无声”,一篇篇传统或经典的语文课文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耳濡目染,感受教育,让学生们逐步学会并懂得了以辩证的态度对待世界、他人、现在和未来,对待困难与挫折,做一个自立、自信、自尊、自强、幸福的进取者。
二、准确把握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尺度。
新课改以来,人们在理论上接受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但在具体教学中,却难以把握,不知如何落实到教学中,不懂得把握尺度,实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共生,出现了严重的误区。部分教师忽视语文的学科特点,教学中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过多、过于直白,不对课文深层次感悟,脱离具体的语言文字训练,把语文课上成思想品德课,而学生对课堂感到乏味,自然达不到潜移默化教育。还有一部分教师忽视语文教材中所蕴含的丰富思想,教学中不能有意识地渗透德育教育。只顾寻章摘句、断章取义地进行所谓的语言文字训练和写作技巧的培养,完全脱离了对课文内涵的感悟和情感升华。这样学生不但不能受到思想道德的熏陶,而且也不会真正提高语文素养和能力。只有正确认识工具性和人文性之间的关系,才能在教学中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最佳教育效果。
《语文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与语文能力的提高、语文学习过程和方法的形成是融为一体的,不应把它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渗透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因此,语文人文性教育不能脱离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教学,即不能脱离文本来抽象、孤立地进行人文性教育。也就是说,在语文教学中,不能脱离语言文字的学习来了解文本的思想内容,要通过阅读、理解、品味、运用句子来理解文本自身的思想意义,学生才会有情感收获,语文课的人文教育也就达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同时我们要注意学生的年龄特点,对学生进行阶段性德育教育,不要过早过深地让孩子感悟文章中蕴含的深层人文思想,无异于“对牛弹琴”“拔苗助长”,这样教,教育效果会适得其反。
三、熟练运用语文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策略。
语文教材德育内容分散而又丰富,“渗透”是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最佳途径。只有优化课堂教学,发掘语言文字的表现力,发挥文中形象的感染力,才能使学生真正感悟到文本的内在价值,受到思想教育。要抓住语文学科特点,将德育渗透与语言文字的训练紧密的结合起来。
1、在朗读感悟中渗透。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以读为本”。学生只有通过朗读,在读中明情,读中悟理,才能身临其境,才能感受到文章中人物思想的感染与熏陶,从而受到德育教育。如《再见了,亲人》一文的语言是充满感情的。作者有意识的在陈述的语气中,较多地运用了祈使句、感叹句,以及设问、反问等句式,表达了赞美、感激、关切、崇敬等感情内容,字里行间洋溢着中朝两国人民的深情厚意。为了让学生体会这种感情,指导学生朗读重点句、重点段,从多次反复的朗读中激发他们的感情,使他们产生共鸣,从而体会到中朝人民的友谊确实是比山高、比海还深,是用鲜血凝成,使学生受到崇高精神的熏陶和伟大人格的感染。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虽不直露张扬,却更持久有效,如春雨无声无息,深入孩子们的心田,滋润他们幼小纯洁的心灵。
2、在品词析句中渗透。品词析句是触摸作者丰富的内心,感受作者跳动的思想,揣摩作者思维的过程。通过对一个词、一句话、一段文字的仔细品析,想象作者脑中景、心中情、胸中境、笔中意,引导学生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与作者同喜同悲,同爱同恨,产生情感上的亲近感和认同感。通过这种情感体验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自然地接受文章主题思想的教育。这样教学,课堂自始至终充满动人的情感,使学生情趣盎然地经历阅读过程,在强烈的感染中产生情感共鸣。这种经历情感体验而受到的思想道德方面的影响,学生会终生难忘。
3、在说、写训练中渗透。学生在阅读中所获得的感悟和积蓄的情感,若没有及时地表达或凝结成文字,在短时间内,就会消解、淡化。而捕捉这种情感的蓄积点,通过表达、练笔将这种情感、感悟积淀下来,久而久之就凝结成了学生的思想,化成行为能力。实际教学中我注意与学生实际的联系,让学生有物可言,有话可写:(1)抓住现实社会中的热点问题进行训练,比如神舟十号飞天成功、四川雅安发生地震、北京奥运会筹办等;(2)抓住生活中随机发生在的事情,教会学生从小事中发现“大”题目。前一段,市区铺设天然气管道,在校门中挖了一道沟,学生纷纷抱怨上下学难走。我引导学生围绕这一题材进行说话训练。学生踊跃发言,老师适时点拨,使学生不仅锻炼提高了表达能力,而对如何处理个人与集体、小公与大公的关系有了较好的认识;(3)就地取材,进行训练。我们聊城风景优美,历史上涌现出了许多英雄人物,如今发展更是日新月异,训练中我引导学生抓住家乡美景和变化,进行爱家乡的教育;抓住范筑先、孔繁森、白云和徐本禹的优秀人物故事,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展望美好未来进行远大理想教育。因此,在入情入境中沿着文本的价值取向,进行表达和写作训练,能将学生融入文本角色中,释放自己的情感,从而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4、在课外阅读中渗透。语文学科课上教育资源必定有限,为了更好地使学生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世界文化的丰富多彩,领悟人类的最高精神世界,我们要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引领学生扩大课外阅读量。如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三字经》《弟子规》《中华经典诵读》《唐诗宋词》,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在教学《丑小鸭》后,引导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体验童话故事的无限乐趣;在讲完《飞夺泸定桥》《长征》后,推荐学生阅读长征故事,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长征精神的熏陶。对于高年级学生,可以推荐学生阅读经典名著,如《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等。构建这种“经纬”交错的阅读教学模式,营造了阅读氛围,增强了德育渗透的效果。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并没有一种固有的模式,要将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贯穿于语文教学过程始终,落实到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参考文献:
10.浅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篇十
诗歌是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文化,从《诗经》的诞生到现在,在3000年的历史长河中,诗歌其独具魅力的文学形式,一直吟颂不停,荡漾起绚丽多姿的浪花。更出现了屈原、李白、杜甫、苏轼等伟大诗人,他们以诗歌或表达自己的抱负壮志、或抒发深沉委婉的感情,或表达对现实的看法和对祖国、对自然、对人民的热爱,或思索人生的哲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人有悲欢离合,月由阴晴圆缺”。(苏轼)“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这些脍炙人口诗句,历代传诵,发挥着积极的育人功能。在小学,从一年级语文第一册开始,学生就要学习古诗,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小学阶段,总共背诵优秀诗文160篇,可见,古诗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用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在古诗中渗透好法制教育,把古老的文化和现代的法制教育有机结合,催发出多元的育人功效,有不容忽视的作用。
认识写作背景,合理渗透
了解古诗故事,针对渗透
学习古诗内容,直接渗透
联系现在现象,典型渗透
11.浅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篇十一
关键词:教材资源;德育;道德情操
语文在培养学生文化素质的同时,还担负着培养人、教育人的重任,所以在小学教学中语文课是加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徑。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该如何实施德育呢?
一、利用教材资源,感悟道德情感
在新课改下,不仅改进了教学方式,更是丰富了教材内容。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将德育渗透到知识中,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比如教师对课文进行讲解分析时,应积极引导学生对词句进行理解和感悟,通过朗读、交流、书写等方式去体会文中的感情和思想,不仅加强对文章的理解,也从中得到了感情体验。因此,可以看出借助教材资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是实施德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在背景中挖德育,渗透人格教育
在学习课文前,要对文章的作者和时代背景加以了解,才能对文章进行深一步的了解。特别是一篇文章的时代背景,不仅让学生对文章得到了初步了解和学习,也能反映出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当时的思想文化。所以教师应合理利用时代背景来加强对德育的渗透。例如在学习《詹天佑》这篇文章时,先让学生对课文的时代背景进行了解,再让学生进行讨论学到了什么,最终总结得到了:詹天佑在清政府腐败无能、科技落后的情况下,不顾环境的恶劣和帝国主义的阻挠,完成了我国第一条铁路的建设,体现了他的不屈和爱国之情。也让学生更加尊重他、敬佩他,以他为榜样,从而加强了学生的爱国之情。
三、加强课外阅读,培养道德情操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寄托了人们的情感归宿,文质兼美的文章更是渗透德育教学的有效途径。在课余时间,教师要引导学生加强课外阅读,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喜好差异推荐阅读篇目,注意内容要丰富,形式要多样,让读书成为学生消遣时间的首选方法,发展意志性格,提高感悟能力,培养高尚道德情操,建立健全人格。古人云:“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教师要启发学生自主挖掘文章的内涵,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让学生读有所得,学有所获,真正做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总之,作为老师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有效德育,让学生在德育的渗透中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吴树霞.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J].学周刊,2011(11).
(作者单位 吉林省梨树县小城子镇第一中心小学校)
12.浅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篇十二
德育教育是新课改中的重中之重, 新课标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学科内容的传授也要注重对学生德育的教育。特别是在高中阶段的化学教学中, 渗透部分的德育教育能够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以化学事例为基础的德育教育穿插于课堂, 更能加深学生的受教育程度。
二、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重要意义
化学科学是唯物主义的科学, 但不能在教学中对学生造成唯科学化的倾向, 要对学生的人性化发展更加关注。德育教育旨在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教育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把学习化学知识与认识社会结合起来, 使学生不只是在学习, 更能够通过学习解决社会中相关的化学问题, 在无形中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教育, 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崇高使命感。
三、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途径
现如今的高中生家庭环境优越, 以独生子女为主的学生群体让教师很难采取普通的说教手段进行德育教育。作为一名化学教师同时兼任班主任的我, 在长期的教学中总结了一些德育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在此分享一下。
1. 深入挖掘化学教材中的人文资源, 塑造高尚人格。
在高中化学教材中有着丰富的人文资源, 我们在教授知识的同时不能忽视浪费这些资源, 应充分利用它们以达到塑造学生高尚人格的目的, 防止“高分低能”学生的出现, 让学生走向正规。比如我在讲高中化学的绪言课时, 就会利用美国化学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美国著名化学家、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西博格教授的讲话:“化学———人类进步的关键”, 并结合我国五千年文明史的化学方面的科学成就来教育我的学生们。同时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素材, 如扫描隧道显微镜、司母戊鼎、牛胰岛素分子模型等与学生进行互动, 讨论中达到升华学生人格的效果。又如在“元素周期表”这节课中, 通过阅读教材中“化学巨匠———门捷列夫的成长”这部分内容, 了解他对科学的追求和元素规律的艰苦研究过程, 让学生们“与大师对话”, 这样的渗透教学势必会影响到正处于人格塑造期的高中生们。
2. 结合化学实验, 培养学生的环保观念与社会责任感。
化学实验是化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而高中化学的教学更是离不开化学实验。我们可以在实验进行中插入环保与社会责任的观念意识, 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 分析实验室的污染影响与现实中产生污染的可能性, 并引导学生进行变废为宝的绿色化学探究式教学。如用高锰酸钾制O2的残留物, 我们可用氯酸钾作制取O2的催化剂, 而实验最终的产物可以制作成钾肥使用。在实验中便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环保意识。
3. 利用中外科学家的感人事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在化学教学中我也会通过中外科学家的感人事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达到德育的目的。例如在讲解“钠和钠的化合物”时, 引导学生认真阅读“侯氏制碱法”, 并通过中国化工之父侯德榜先生的生平事迹教育学生的爱国主义。侯德榜先生从小学习勤奋而且热爱祖国, 在美国留学8年并获得了博士学位。随后他放弃了国外的优越条件, 抱着报效祖国之心回到国内, 当日本人威逼侯德榜与日本人合作时, 侯德榜严词拒绝并率永利碱厂众人入川, 筹建了川厂。之后侯德榜潜心研究发明了“侯氏制碱法”, 一举名震中外, 为中华民族争得了国际荣誉。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当这些事例穿插在课堂上渗透到教学中时, 无形中让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得到了升华。
4. 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知识, 拒绝伪科学的意识。
在化学教学中, 我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加入了辩证唯物主义观的思想, 让学生们崇尚科学知识, 拒绝伪科学。例如在烷烃、烯烃、炔烃的同系物、烃的衍生物———醇、酚、醛、羧酸、酯的同系物的结构与性质的教学中进行对比, 让学生认识物质间的共性与个性之间的关系。又如对高中化学中有关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之间的关系、单体与高聚物的关系等知识进行讨论教学, 使学生们从中认识到由量变到质变的自然界普遍规律;有关卤素、硫、钠、氮等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系统知识、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的对比, 学生从中认识到自然界的事物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有关硫化氢、钠在比同条件下燃烧产物的分析, 1, 3—丁二烯跟溴的加成反应, 浓度、压强、温度和催化剂等因素对化学反应速度和化学平衡的影响等知识的讨论, 让学生认识到变化的根据是内因, 变化的条件是外因, 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通过氧化—还原反应、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可逆反应中的正反应和逆反应、酸碱中和与盐类水解等相关知识的讲解, 学生们认识到矛盾对立是绝对的, 矛盾统一是相对的, 双方互为存在条件且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相互转换。辩证唯物主义在教学中的渗入稳固了学生的科学意识, 防止了伪科学的渗入。
5. 借助合作探究学习方法, 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在化学教学中特别是实验教学中可采取分组实验、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进行, 让每个学生都能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 这样是为了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例如在分组实验的时候, 学生小组成员要精心设计实验的实验步骤, 并精确称取药品用量, 规范进行实验操作, 细致地记录和分析实验数据, 要求该小组成员合理的分工与默契的合作。这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 又促进了探究式教学的有利施行。
四、结语
教无定法, 德育的教育方式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 灵活地进行德育, 灵活地运用各种资源使德育教育完全渗透到日常教学当中。德育不能忽视, 同样德育也不能在教学中被过分夸大而影响正常教学任务, 导致本末倒置的情况出现。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应不断地渗透德育, 适当地进行学生的德育教学, 展现课堂这“教育第一阵地”的地位与魅力, 达到教书又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苏洪仙.高中化学教学德育渗透艺术[J].珠江教育论坛, 2011, (2) .
13.浅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篇十三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德育与体育又是学校教育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是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
儿童时期正是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他们最需要运动,通过运动可以提高学生内脏器官的功能,促进体格健壮,增强抵抗疾病的能力;同时生长发育正常又能促进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形成,提高学习效率。因此作为体育教师不但是通过教学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强体质,在“育体” 同时要重视“育心”的教育。
其它学科的思想品德教育多以说教为主,多运用讲授法、谈话法、讲座法、读书指导法等方法,而体育课教学则是寓思想教育于身体活动中,多通过练习法、游戏法和矫正法等多种方法进行。由于少年儿童活泼好动,喜爱体育活动,因而他们的思想行为、个性、爱好、意志品质等在体育教学活动中,都能最充分的表露出来,这样教师可以抓住有利时机,因势利导,做好教育工作。
一、课堂常规教学中渗透遵守纪律、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的精神。体育课堂常规是体育课的规章制度,是上好体育课的保障。常规要求学生上课必须穿运动鞋、运动服;要求学生按时上课、不迟到、不早退,做到有事请假、无事不旷课,认真听讲、互相帮助、对人有礼貌、不骂人、不打人、爱护器材等;常规要求学生从集合、整队、队列练习到队形变化都有严密的组织纪律性。通过体育教学过程落实到每一节体育课中,培养学生遵守纪律、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的习惯。
二、在耐久跑教学中渗透坚强的毅力、勇于拼搏的精神。
现在的学生独生子女多,生活条件比较优越,多数学生尤其是女生缺乏艰苦的锻炼,怕长跑、怕吃苦,教师要认真地进行思想教育,深入了解情况,从严要求,有意识的培养他们吃苦的精神,让他们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如在耐久跑教学时,我采用这样的教学手段:首先让学生讲述奥运健儿在运动场上为祖国荣誉顽强拼搏的事迹。接着按学生的体能分组,每组推荐一个体能较好的学生作为队长,取一个学生既了解又崇拜的体育明星的名字,在他的带领下按照不同的方式练习。此时各组学生学习的兴趣被激发,自觉、主动、积极的练习起来,其坚强的毅力、勇于拼搏的精神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培养。
三、在游戏教学中渗透团队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
游戏教学是在一定的组织形势下进行,游戏游戏教学几乎都是集体活动,这就为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创造了先决条件。体育游戏要求有组织、有纪律、密切合作、互相帮助,共同完成某一活动。如在“打龙尾”游戏中,圆圈上的学生往往出现一个问题:不管能不能打着“龙尾”抢着球就盲目打。针对这种情况,我首先设计一个问题:龙能走、能飞、能游泳,非常灵活,而且龙尾又有头保护,不用“高招”是很难打到的。大家想一想用什么高招呢?紧接着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那场面不看不知道,一看真叫人惊喜:一个个神情专注;一个个“自以为是”又拉教师过去当参谋;一个个有模有样地在地上比划着,仿佛在这个世界上就只有他们。最后,根据学生讨论的结果,用上“高招”进行游戏。其结果是,学生在游戏中尝到了成功的喜悦,深深体会到团结合作的力量,一种集体主义精神就这样自然形成了。对于学生在体育教学中表现出来的个人主义、小团体行为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正确引导,从而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
四、在分组教学中渗透相互尊敬、助人为乐的精神。
在分组及不分组轮换调队时,要提倡让兄弟班、组先行通过,切忌抢行或互相穿插,对本班调队中互相谦让的组长及时给予表扬,培养学生互相尊重、讲礼貌的文明行为;在分组教学时,特别是分组轮换教学时,要培养体育骨干的组织能力;提倡认真观摩、学习别人长处,热情帮助、保护同伴改进技术的好作风。这样既有利于提高练习质量,又有利于培养学生自觉遵守纪律、相互尊敬、助人为乐的优良品德。
五、在组织教法中培养学生果断、机智的勇敢精神。
如在田径障碍跑教学时,过程技术是难点,传统的教法是不厌其烦地讲解示范,学生肃立听讲,越听越看恐惧心理越强,练习时一塌糊涂,上窜下跳。教师只有再集合,再示范,组织教学浪费很多时间,一堂课下来,教师累得气喘,学生还是掌握不好要领。根据这种情况,我从思想教育入手,采取开放式教法,公开宣布难点由学生自己找,指出解放军在跨越障碍时的跨进动作,怎样做才能省时省力,让学生边练边体会,使学生无形中克服了恐惧感,并且练得兴致高,干劲大,培养了学生果断、机智的勇敢精神。
六、在课余训练中渗透刻苦训练、互相帮助的精神。
学校的体育训练是学校体育工作的组成部分之一。要带好学校田径队,首先要加强对运动员的思想教育。例如经常讲一些我国优秀运动员是怎样刻苦训练,顽强拼搏创造好成绩为国争光的事例。使学生认真训练,为校争光的信念。再结合本队的典型例子,做好这一部分学生的思想工作,对促进学校运动队的训练工作有较大的推动作用。做好他们的思想开作有很大的影响,而且因为这些尖子在各自的班级中往往具有极大的影响力,他们的一举一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班级中其他同学对体育的态度。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可以促进学校体育活动的蓬勃开展,为群体水平的提高打下扎实基础。
如在日常中给学生讲国家优秀运动员成才故事或看他们刻苦训练,互相帮助,共同提高的录像。让他们认识到友谊的珍贵,优异成绩的取得离不开集体的力量,从而创造一个共同奋进,团结友爱的小集体,为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打下一个扎实基础。
总之,通过体育教学可以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思想、理论与观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人民,遵守纪律、团结奋进的集体主义精神,尊重他人,诚实、公正、谦虚、礼貌的高尚品质;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自信心和拼搏进取精神及顽强的意志品质;还可以培养学生豁达开朗的性格和不服输等良好的心理素质。
浅谈如何在体育的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问题
作者:张海荣
【浅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推荐阅读:
浅谈在小学语文学科中渗透安全教育07-17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之我见07-01
在语文课堂中渗透法制教育心得体会10-17
浅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人格07-03
浅谈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07-19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07-16
浅谈小学语文中的美育渗透08-03
素质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07-29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的研究09-1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