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的学科素养(共8篇)
1.初中地理的学科素养 篇一
《初中地理有效的学业评价---练习与测试问题的诊断与指导》学习计划
第二部分:选择题的命制 作业内容。
作业一:
1、本学科教学要求试着为自己所担任的教学任务的年级编制一份单元测试卷的选择题。(5分)
本题无固定答案,但是编选择题中要注意的内容有 ⑴提示语要写明选择题数量,得分,以及正确选项数量。⑵题干陈述内容要意义完整,明确。用词准确。
⑶语句要简明扼要,不出现与试题无关的词语。尽量或者少用否定陈述。⑷创设情境要合理,贴近学生生活。
⑸备选项要主题集中,文字长短统一,表述清晰。⑹所选择题要有由易到难的递变。
⑺试题难度不要过大,所考查内容为课标中内容。
2、讨论题:拿出上学期的期末考试卷,对试卷的选择题部分作出点评分析(7分)
由于各校各区期末考试无固定内容,所以本题没有共同答案。但是老师讨论内容围绕上面的7个方面进行,并且在评价出题中,能反映出基础性、学科性、综合性、探究性、时代性、有用性、人文性、体验性的试题,应该为符合新命题趋势的题。
第三部分:填空题和匹配题的命制 作业二:
1、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结束后,尝试根据课堂练习、课后练习和复习练习的不同要求,编制5个填空题。(5分)
本题目无固定答案,在老师编制的题目中,要注意以下事项。⑴内容陈述简洁明了的 ⑵题意明确,限定严格的
⑶空格与题目或者其他空格之间要有独立性 ⑷空格数量适当,位置合适 ⑸陈述形式多样,题型新颖有趣。/ ⑹布局合理,层次清晰
2、评一下你们区(学校)本学期期中考试填空题。(5分)
由于各校各区期中考试无固定内容,所以本题没有共同答案。但是老师讨论内容围绕上面的6个方面进行,并且在评价出题中,能反映出基础性、学科性、综合性、探究性、时代性、有用性、人文性、体验性的试题,应该为符合新命题趋势的题。同时,尽量不照搬课文的,学生答题时候,也不觉得枯燥的题为好题目。
3、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说说匹配题适用于哪些地理知识考查,并应该在编制时注意哪些方面?(5分)
匹配题目可以测量对多个地理事物和地理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对其相互关系的能力。也可以与其他类型的试题连用来测量较高层次的地理认知能力。
编制时候,要注意内容如下: ⑴指导语要明确清晰。⑵匹配内容要同质 ⑶文字表达要精练
⑷匹配数量要适当,匹配线条要明晰。⑸匹配题要在同一个卷纸上完成。
第四部分:材料分析题和读图分析题目的命制
作业三:
1、讨论题(7分):请针对下面的材料分析题的优缺点作出讨论。
“三北”防护林东起黑龙江的宾县,西至新疆的乌孜别离别里山。西北、华北北部和东北西部,包括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51个县,占国土面积的42.4%;规划造林3508×104HM平。在国际上被誉为“世界生态工程之最”。2050年防护林体系将全面竣工,到荒山荒地被绿化,水土流失和沙漠危害将基本得到控制,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将十分巨大。(1)为什么在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营造防护林。
(2)“三北”防护林的建设对于促进区域发展有何重要作用和意义。
(试题的答案为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生态环境恶化,已严重阻碍了这些区域的持续发展。国家在这片广大的地区建设“三北”防护林,是为了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保护农田和牧场,改善和恢复生态环境。
“三北”防护林的建设这一事例说明为了促进各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区域之间的联系和合作,共同治理生态环境,减少自然灾害。人与环境的协调是任何区域发展的前提条件。)
本题是一道材料分析题目,从材料选择来看,内容简短,主题鲜明。设问内容来看,紧扣题目,设问恰当。而且设问之间逻辑严密,有逻辑联系。本题考察内容知识跨度大,功能全面。学科内的综合性特别强。针对大部分初中学生来本题难度较大。所在在学业水平测试卷中出现的话,试题分值不能过大。
2、请你针对材料分析题中材料的选择,说说应注意哪些方面,并举例说明。(5分)
⑴材料的选择要简短,明确,主题要鲜明 ⑵源于生活,贴近生活
⑶背景材料要丰富多样,形式上不能呆板枯燥。
3、请举例说明地理读图分析题在地理试卷中的重要性,并说说在编制相关试题时注意些什么?(5分)
⑴地图不仅是初中地理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学习的重要工具。地理学习的三项基本能力 分别是地理的基本认知能力和运用地图表的能力以及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每一项能力都和地图有关。读图分析题是地理学科的特色题,也是考试中的必考题目。⑵编制时候应注意的问题有: 图表清晰,完整美观
图表简洁完整,信息重点突出。图象设计要完整,图象中文字符号要清晰明确,图象中信息要简洁明了,重点突出,保持图象结构完整前提下,尽可能的删除无关的内容,慎重地删除那些不作为考生思维素材,与设问无关的内容。 试题形式多样,能体现难易差别。 用词准确,科学严谨。 文字简洁,题量适中。
完整的试题要有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中心
第五部分:问答题和综合题的命制 作业四:
1、请说说地理问答题的基本特点及其在命题时注意些什么?(5分)简要问答题的特点是灵活,能力综合、难度大、区分度明显。同时它的缺点是容易受主观因素影响,客观性不强。问答题目在命制时候要注意的内容如下: 问题难度适宜,符合学生能力要求 侧重基础,强调重点。
难易适中,强调运用
源于教材,高出教材。
2、内容简明扼要,陈述清楚明确。
3、图象清晰,体现地理特色
4、科学描述重要的信息点和关键词。
5、题型多样,材料丰富详实。
综合性问答题目在命制时候要注意设问层层递进,逻辑严密合理。
2、请结合现在的一些社会特点现象或问题,编制出一道合乎地理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要求的问答题。(5分)
本题目没有固定答案。只要是合乎上题要求的命题即可以。
3、请收集近些年来在各类地理试卷中出现的一些优秀的问答题,并进行分类整理,注意从中找一找,这些试题的出色之处在哪些?(5分)
本题目无固定答案。评论从简答题目的考查内容是否符合课程标准、用词是否准确?图象是否清晰,是否有科学性错误,以及设问是否围绕主题,层层递进等因素来评论即可。
4、在本学期你任教年级中选择一个单元,尝试根据课堂练习、课后练习以及期末复习练习的不同要求编制三个关于“可持续发展”的综合题。(5分)
本题情境设置根据人口、资源、环境等任何一个层次选取或者针对资源中的具体资源内容都可以。
人口的可持续发展涉树立正确的口观。人口数量控制,人口素质的提高,如何让人口的压力变成人口资源优势。人口的可持续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和资源和环境相协调。
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涉及正确的资源观。合理珍惜利用资源。保护资源同时,开源节流。
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涉及树立正确的环境观。爱护、保护、治理环境。
5、请对自己学校上学期所进行的期末考试试卷的综合题进行详细分析,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5分)
本题因为各地期末考试不统一,无固定答案。但是在试卷的问题可以逐题分析,也可以整体分析。第六部分:开放题和训练题的命制 作业五:
1、讨论题(8分):下面是在七年级下学期课程结束后某位教师布置的假期作业,请你以命制开放题的视角对此进行评析:
请根据实地参观或者网上浏览,选取世博会场馆中某一国家馆进行介绍:(1)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2)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自然地理现象和突出的自然灾害以及形成原因。
(3)在利用资源和环境方面有何经验、教训。(4)该国场馆建设在绿色环保和节能减排有何亮点。(5)形式不限,500字以上。
本题的命制开拓思维、开放视野。走向生活。没有固定答案和唯一结论。属于开放题型。运用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能考查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也能考查学生的资料搜索整理,分析加工的能力。并且背景的实践性。联系生活。设问语言也简单明确,层层递进。
个别陈述中“请选取世博会场馆中某一国家馆对这个国家的如下问题进行介绍。这样更明确了。
2、请以2010年在上海召开的“世博会”为背景,也为七年级地理期末测试编制一道开放性试题。(5分)无固定答案,答案略
3、请你为会考编制一份复习模拟试卷。(5分)无固定答案,答案略
第七部分:试卷的编制和评价、分析 作业六
1、请你编制一份地理期末考试试卷。尝试创新试卷的版面设计,试题题型结构以及文字的叙述,努力体现试卷的人文性。(5分)本题无固定答案,阐述时候能体现心中有学生,语言和蔼亲切。充满鼓励。
2、讨论题:请你从试卷编制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的角度,对2011年长春市地理会考题进行试卷点评。(8分)
试卷命制的基本原则有:基础性原则、目的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导向性原则、人文性原则。
2.例析地理学科综合思维素养的提升 篇二
关键词:综合思维;要素综合;地方综合;时空综合;能力综合
综合思维即综合性的分析思维,是地理学基本的思维方式,“综合和分析是地理教学中常见的一对思维逆过程,综合是在头脑中将各种地理因素和地理要素按照一定规则组合起来,形成相对组织等级较高的地理事象的整体认识。分析则是在头脑中将地理事象整体按一定角度分解为各种地理因素或各种要素,认识各因素或各要素之间的关系[1]。”可见,综合思维是在分析的基础上综合,而不是多种思维方式的机械重组,本文结合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具体案例,分析如何加强学生地理综合思维素养的训练。
一、地理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和联系性为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素养提供平台
地理教育跨越自然和社会两大科学领域,探究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地理状态,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地理教育内容实质不是自然、人文各要素自身,而是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各要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地理事象、地理环境和区域地理综合体。
1.从地理要素综合角度,深化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理解,培养学生综合思维意识
地理环境各要素不是彼此孤立,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它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在特征上保持协调一致,并与总体特征相统一。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让学生列举西北地区气候、地貌、水文、植被、土壤等要素的特征,以此基础启发学生“由果索因”,分析各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综合各要素特征,可以发现地貌、水文、植被、土壤等要素的特征都体现出气候干旱的特点并与此相统一,进一步分析可知,西北地区干旱的环境特征是其深居内陆、距海遥远等空间位置的具体体现,这样的教学过程可让学生在分析地理问题时自觉养成综合思维的意识。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它要素乃至整体环境发生变化。如黄土高原一旦植被遭受破坏、涵养水源能力下降,地表极易发生水土流失,河流泥沙含量增加,水文条件发生变化,地表遭受侵蚀,形成千沟万壑的地貌,土壤肥力下降,光合作用减弱,空气质量下降,这样的连锁反应,最终会导致整个自然地理环境的退化。某一要素变化,不仅影响当地的整个自然环境,还会对其它地区的自然环境产生一定影响。黄土高原植被遭受破坏、土地资源过度开垦,不仅破坏当地生态,使农业生产长期处于低产落后、恶性循环的状况,也是造成黄河下游地区洪涝、风沙、盐碱等灾害的重要原因。通过上述案例教学,学生便会养成从各要素相互作用的角度综合理解各种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成因,认识开发自然资源须综合考虑的重要性。
2.从地方综合角度,分析自然和人文要素对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影响,增强学生综合思维习惯
不同区域自然和人文要素的特点有不同表现,它们之间组合和联系也多种多样,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不同区域特点进行地方的综合分析,对地域系统的地理特征和人地关系问题做出简要的地方性理解。如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进行“流域综合开发”的教学,除引导学生分析田纳西河河流的特点外,还应重点考虑流域的整体特征,即综合分析田纳西河流域的自然与经济背景,正确理解“梯级开发”的合理性。田纳西河流域的各组成部分之间联系紧密,构成一个整体,流域内地形起伏较大,河道狭窄、落差大,气候温暖湿润、降水丰富但季节变化显著,矿产资源蕴藏丰富;同时,由于流域内人口激增,大规模的掠夺式开发,带来一系列生态环境与社会问题。综合考虑流域内资源、环境、人口的协调发展,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将河流的“梯级开发”作为流域开发的核心,并结合资源条件进行综合开发,梯级开发分段修建水库和船闸,既可改善航运条件,又可解决农业灌溉所需;既可抵御洪涝灾害,又可为资源开发提供丰富电力资源;既保护森林,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改善环境,又可使得地表和植被得到恢复。学生借助对田纳西河流域综合开发策略的学习,有助于养成综合思维的习惯,并在分析我国大江大河流域综合开发治理时做到融会贯通、综合联系,进而引申迁移、灵活运用,既从水文条件、地质条件等角度去论证,又从历史条件、经济效益、生态影响等角度考虑。
3.从时空综合角度,分析地理事物和现象在特定时空条件下的形成和发展及演化,多途径培养学生综合思维
四季更替五带划分是高中必修一教学的难点,学生缺乏时空观念,感觉该知识点较为抽象。教学时可引导学生从时空综合角度进行分析,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导致正午太阳高度角、昼夜长短的时空变化,使地球表面接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因时因地而变化,形成四季更替和五带划分的地理现象。为了学习方便,可启发学生先确定其中一个变量,分析另一个变量的变化规律,如确定了时间这个变量,便可分析得出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规律,这种变化规律使得全球不同纬度地区,太阳辐射从低纬度向高纬度呈有规律的递减,据此可划分为五带;同样,如确定了空间这个变量,便可得出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规律,使得全球同纬度地区(除赤道外),太阳辐射在一年中呈有规律的周期性变化,形成四季更替。
二、地理教学过程中能力培养的多样性为提升学生综合思维能力提供条件
综合思维素养训练的核心是综合能力的提升,地理教学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实践力、想象力,各种能力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十分有利于提升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其中地理实践力培养对于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提升作用最为显著,无论是地理野外考察、观察和测量、社会调查等室外实践,还是地理模拟实验和演示等室内操作活动,都可让学生自己观察、操作、联系、验证、搜寻、思索、判断、分析,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策略,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
1.能够在野外环境中运用各种工具确定方位、描述所处环境特征
学生在野外进行准确的空间定位,必须熟练掌握地图、罗盘、GPS等工具的使用,因而要求学生将所学使用方法灵活运用到实践中,实现抽象记忆到形象运用的转变;在准确定位基础上,描述所处区域的环境特征,则要求学生有敏锐的观察力,观察所处区域气象、地形地貌、土壤植被、水文等要素的特征,形成对这些特征的感性认识,并经过大脑语言加工,条理清楚、层次清晰地表达出来,将感性认识的内容抽象概括为理性知识,可见,表达能力也是一项综合能力。
2.能够在野外环境中运用地理眼光选择生存营地,防避自然灾害
运用地理眼光就是在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基础上将其运用到实践活动中,从地理视角选择适合生存的场所,这一过程需要综合一系列思维活动。学生首先要凭借自身的记忆力回顾从气候、地形、水源等角度,适合生存的标准是什么;其次对照标准,对所处的环境特征进行比较论证、评价其有利与不利的方面,综合分析多种影响因素;最后做出正确选择,并制定预案以防避自然灾害。
3.能够在身边生活及社会环境中进行调查及访谈,解释评价现实问题并对发展出谋划策
地理教育的最高层次是学生主动关注身边与地理相关的社会生活以及文化现象,教学过程中应为学生提供大量信息,让学生结合自身兴趣确定探究主题,同时努力创设有利于学生人际沟通与合作交流的环境,在探究中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得以提升。如针对目前我县未经论证而盲目开发的各种休闲农庄,可确立“我县休闲农庄的发展现状及前景”为主题的探究活动,可由教师为学生制定好“活动单”,也可让学生自行设计“活动单”,学生利用节假日就近进行专题探究,在旅游观光的过程中,学会口头访谈、书面记载、搜集整理资料、提取信息。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信息交流、分享研究成果,并对目前我县休闲农庄的开发现状作出正确评价,针对存在问题提出改建建议,形成书面报告,为我县旅游业的发展出谋划策,并进一步提升学生合作交流能力与关心社会发展的责任感。
参考文献:
3.初中地理学科寒假培训总结 篇三
2月15日和2月16日对全市的初中地理学科教师了寒假培训。15日由刘务才和马志刚副院长分别以《教师如何备好课》和《教师如何上好课》为题做了通识培训,16日,首先由滴道学校鲍全文老师以(初中地理《有效教学》初探)为题,依据新课改理念和教学的实践经验分别从初中地理学科的教学理念,教学策略,备课中注意的问题,上课的过程和习题的设计等方面做了全面的讲解,并带来了一节录像课,较全面的展现了鲍老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风格,对我市初中地理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方面有一定的启示和引领作用,得到与会老师的好评。然后由我对《鸡西市初中地理学科课堂教学模式构建指导意见》进行了解读,这对构建我市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模式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参加培训的教师是直属校和六区的初中地理学科教师,俩天的培训参加人数均在30人以上,人数较多,培训的效果也较好。
4.初中地理的学科素养 篇四
有言道:“活到老,学到老。”所以无论在什么时候,我们都不能停止学习。作为一名教师,更是如此。今天,有幸学校提供了这个宝贵的平台,让我有机会聆听了几位老师关于“初中英语学科素养与提升”的分享,使我受益匪浅!
首先,通过黄老师和刘老师对于初中英语学科素养的概述,我了解到初中英语的学科素养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它包括了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大方面,具体如下:1.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以及这四种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2.语言知识:包括语音,词汇,语法,功能,话题等五方面.知识是语言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发展语言技能的重要基础。3.情感态度:指动机兴趣,自信意志,合作精神,祖国意识,国际视野等.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是英语学习成功的关键.4.学习策略:包括认知策略,调控策略,交际策略,资源策略.5.文化意识:包括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有益于培养世界意识.明白初中英语学科素养后,我认为在平常英语教育中要回归原点,关注人的发展,教学要走向服务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从意义出发,推动深度学习。研读文本、重视情境、梳理主线、构建结构化知识、关注内化提升、迁移创新,是实现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条件。
其次,通过黎老师分享英语阅读对学生语言核心素养的推动,我学习到以下阅读教学策略:第一,阅读有效题材,助推学生的文本理解与表达。第二,设计分层阅读,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与语感。第三,选择有效信息,升华学生的情感与文化。第四,开展课后活动,展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为了达到有效阅读,我认为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带领学生沉入文本,关注作者的情感态度,发现文章的脉络,引发学生与作者、教师之间“三向”的思维碰撞和交流。这样的阅读课堂,才是真正焕发生命活力的课堂,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5.初中地理的学科素养 篇五
一、一道综合考核地理学科素养的特色题
例1(2015年高考全国新课标文综卷Ⅰ第36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卤虫生于高盐水区域,以藻类为食,是水产养殖的优质活体饵料,也是候鸟的食物来源。美国大盐湖(图2)属内陆盐湖,卤虫资源丰富。20世纪50~70年代,大盐湖卤虫产业规模小,产品需低温运输,主要用于喂养观赏鱼类。80年代以来,随着水产养殖业快速发展,大盐湖卤虫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1)分析大盐湖盛产卤虫的原因。
(2)说明早年卤虫产业规模较小的原因。
(3)推测20世纪80年代以来,水产养殖业快速发展的原因及其对大盐湖卤虫产业发展的影响。
(4)你是否赞同继续在大盐湖发展卤虫捕捞业。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1)属于内陆盐湖,为高盐水域。注入该湖的河水带来大量的营养物质,适合藻类等卤虫饵料的生长。(2)运输成本高(需低温运输);(主要用于喂养观赏鱼)市场需求量小。(3)原因:海洋渔业产量减少;市场需求增大;近海水产养殖技术提高。影响:对卤虫需求量增加(促进了大盐湖卤虫产业发展)。(4)赞成理由:卤虫资源丰富,市场需求大,经济价值高,技术成熟,增加就业等。不赞成理由:让卤虫自然生长,维护生物链的稳定,保护湿地,保护生物多样性等。
探析:本题以美国大盐湖区域为背景,围绕“大盐湖卤虫产业”这一主题,考查区域的经济发展。试题整体设计体现“立足区域,析其原因,探其影响,谋其发展”的学科素养考核思路。具体有以下四个命题特点。
1.重视区域认知,凸显空间分析
美国大盐湖是学生比较陌生的区域,是一个在考试现场重点认知的“新区域”。试题以“文—图”结合的方式,让学生现场建构起大盐湖这一小区域的总体特征;以“大盐湖属内陆盐湖,卤虫资源丰富”这句简捷的文字,呈现出大盐湖具有“内陆湖、盐水湖、资源丰富”的自然环境特征。试题基于尺度思想的命制理念,呈现一张大尺度的经纬网地图,让学生更清晰地建构起大盐湖的空间位置“中纬度地区、美国西部内陆”;再通过图例示意大盐湖的湖水来源于“周边河流”。这不仅能考查学生多维“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也意在让学生能综合认知大盐湖区域周边的大环境,使观察的视角从小区域向大区域发散,从而能从空间视角综合分析卤虫的生活环境。
2.关注时间维度,突出过程分析
地理事象不仅具有空间分布、空间组合和空间联系的特点,还具有不断发生、发展和变化的特点。本试题命制以文字形式呈现两个时间段“20世纪50~70年代”和“80年代以来”大盐湖卤虫产业规模的发展变化特点,通过两个设问“说明原因”和“推测影响”,考查学生获取信息、概括分析的能力,更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地理比较分析和过程分析的方法阐释地理事象的能力。试题设计了“卤虫从用于喂养观赏鱼类到用于水产养殖业”的变化就是引导学生通过对事象的变化过程,分析和把握其形成原因,学会预测和判断其发展变化的结果和带来的影响,从而形成一个动态学习过程,形成“从关注事象结果到重视过程分析”的地理思维方法。
3.巧用递进设问,强化综合思维
试题用4个行为动词“分析、说明、推测、表态说明”构建起一条递进设问链,将“盛产卤虫—卤虫产业规模较小—卤虫产业规模扩大—是否继续发展卤虫产业”串连起来,从而将大盐湖区域作为一个统一整体进行呈现。通过设问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和地理方法对区域中的各地理要素进行综合分析、从时空两个维度对区域进行综合分析、对区域的发展进行辩证分析,让学生建构起“把握区域环境特征、分析区域环境特征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认识区域经济发展对区域环境带来的影响”的地理综合思维观。
4.运用学科思想,培育人地观念
统观试题在命制中渗透了尺度思想、整体论思想两大地理学核心思想外,贯穿始终的是人地关系论思想的渗透。试题从分析卤虫的生活环境入手,到卤虫经济利用变化分析,最后到是否继续发展捕捞卤虫业大探讨,从表象看是在落实“阐释地理事象、探讨地理问题”的学习能力考核目标,从内涵看实为让学生认识到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应正确认识人地协调发展,树立人地发展观。试题要求学生对“是否继续发展捕捞卤虫业”表明态度,为区域的发展出谋划策,要以主人翁的姿态、用已有的地理素养参与到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生态保护如何协调发展的议论中。试题在落实“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课程理念时,也培育了学生的家园情怀,为今后学生参与到我国沿海和内陆卤虫业的发展提供宝贵的地理内涵,提升了学生的地理品质。
二、两道尝试考核地理实践能力的探索题
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是地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是提升学生地理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地理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利用地理工具、地理方法、地理原理和规律观察、分析地理事象、解释地理过程是地理实践能力的具体表现。在高考试题中如何落实对地理实践能力的考查,2015年全国新课标文综卷(1~3题)、山东文综卷(11、12题)、广东文综卷(1、10题)、安徽文综卷(23、24题)、北京文综卷(11题)、四川文综卷(5、6题)、天津文综卷(6、7题)和江苏地理卷(17、18题)等都有所探索,现选取其中两例进行探析。
例2(2015年江苏地理卷第17~18题):图3为某冰川所在区域遥感影像,图4为根据1973、2009年遥感影像提取的该冰川分布图层(局部),图中每个方格面积表示900平方米。读图回答(1)~(2)题。
(1)图2中甲点所处的地形是:
A.山谷 B.山脊 C.冲积扇 D.盆地
(2)图3所示区域冰川面积变化的情况是:
A.减少了1 800平方米
B.增加了1 800平方米
C.增加了2 700平方米
D.减少了2 700平方米
参考答案:(1)A (2)D
探析:本题以地理信息技术中的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为命题载体,考核学生对现代地理工具的运用能力,侧重考核学生对遥感影像的判读能力、对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处理的分析能力。将彩色遥感影像图以“灰度”形式呈现,如何能让学生对图像信息清晰可辨?如何将遥感影像信息与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本题做了两个有效尝试。
1.运用区域比较法提升学生对RS图像的判读、理解和运用
RS图像是地物反射特征在图像上的反映。RS图像反映的信息内容主要有波谱信息、空间信息和时间信息。图像上的波谱信息表现为已经量化的辐射值,即图像的亮度、灰度值和像元值。图像上的空间信息通过像元值在空间上的变化反映,即图像上点、线、面或区域的空间位置、长度、面积、距离、纹理信息等。本试题在选取区域的RS图像上标注了两个简捷的图示信息“冰川”和甲地“★”号,就能调动学生用地理比较法分析出如下信息:①从图像亮度信息看:冰川亮度高,甲地亮度低(暗)。据此调用RS图像原理推测“甲地地物的反射率远低于冰川”。②从图像空间信息看:冰川面积广,甲地区域狭长。③甲地与周边区域的亮度与空间信息比较,也呈现出“亮度低,较狭长”的特点。结合这三个信息,再调用已有地理知识“冰川分布在地势较高处,气温低”、“山谷和山脊具有空间狭长分布的特征,冲积扇和盆地相对面积较大”就能判定甲地地形是山谷。可见,此题在考查地理图像判读能力的同时,注重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更注重考查学生运用区域比较法、运用RS图像成像原理的能力,充分显示用现代地理遥感技术考查学生地理实践能力的素养考核目标。从试题考查内容定位看,用RS图像判读地形是现代生活必需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生活品质。
2.运用图层比较法提升学生对GIS原理的理解和运用
GIS作为一个获取、存储、操作、分析和描述地球表面空间数据系统,已在很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考查学生对地理信息系统的运用能力是考核地理学科素养的重要载体。本题将RS技术获取的信息与GIS结合考核学生的学习能力具有发展性。从本试题呈现方式看,采用了GIS中的图形数据管理,采用了地理要素手工栅格数字化,采用同区域同要素不同时期的两个图层,考查学生对GIS技术中“图层”概念的理解、考查学生对GIS数据的比较分析能力。通过对同区域两个不同时期冰川分布图层数据的比较分析,再运用简单的数学计算,就能了解区域冰川的变化。
运用现代地理技术了解区域地理要素的变化主要目的是为了区域发展,本试题的落脚点停留在“冰川变化”这一地理要素的变化探究还是略显浅薄,若能考查学生思考由此变化带来的区域影响、解决区域面临的发展问题,试题的学科素养能力考核目标体现更为明显,也更能体现为生活、为发展而学习的地理理念。从近几年高考试题看,对“GIS和RS”技术的考查集中在原理和功能,考查运用两大技术对地理事象的现状分析,如资源和灾害的现状评估。对地理事象的未来变化和发展预测、用于数学建模定量分析还是偏少。
例3(2015年全国新课标文综卷Ⅰ第1~2题):雨水花园是一种模仿自然界雨水汇集、渗漏而建设的浅凹绿地,主要用于汇聚并吸收来自屋顶或地面的雨水,并通过植物及各填充层的综合作用使渗漏的雨水得到净化。净化后的雨水不仅可以补给地下水,也可以作为城市景观用水、厕所用水等。图5示意雨水花园结构。据此完成(1)~(3)题。(1)铺设树皮覆盖层的主要目的是:
A.为植物提供养分 B.控制雨水渗漏速度
C.吸附雨水污染物 D.保持土壤水分
(2)对下渗雨水净化起主要作用的填充层是:
A.树皮覆盖层和种植土层
B.种植土层和砂层
C.砂层和砾石层
D.树皮覆盖层和砾石层
(3)雨水花园的核心功能是:
A.提供园林观赏景观B.保护生物多样性
C.控制雨洪和利用雨水D.调节局地小气候
参考答案:(1)D (2)B (3)C
探析:试题基于水循环原理,以雨水的蓄渗、净化模拟实验在生活中的推广应用为载体设计,以“文—图”结合方式呈现。试题以文字描述的形式呈现雨水花园的工作原理、雨水处理系统、工作目的和实际用途,以示意图的形式呈现雨水花园的构造,通过三个选择设问“铺设树皮覆盖层的目的、对下渗雨水起净化作用的主要填充层、雨水花园的核心功能”,考查学生运用水循环原理对雨水花园结构使用材料的主要目的和作用辨别判断、对雨水花园的核心功能进行判断。整体设计体现“呈现实验结构和过程——辨别判断实验选材和结果”的命题方式。
6.谈高效课堂初中地理学科教学模式 篇六
开十四中杨美玉
高效课堂是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的教学模式。其主要的特点,那就是在课堂上,以学生活动为主,让学生说、写、做,让学生展示、讨论、探究、交流,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
我在实验班103、107班先试用这样的教学模式“出示学习目标—学生自学—展示—合作交流—总结”,课堂上教师基本不讲,课堂教学活动全由学生来完成,试图使课堂体现现代教学模式的特点。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后我发现:学生对认知目标应付,抓不住重点,教学目标起不到指导学生自学的目的。学生自学带有盲目性,达不到自学的目的和效果。学生展示的不到位,合作交流流于形式,达不到应有的深度和广度。针对这种状况,我思考如何使学生在课堂上真正深入领会学习目标,使学生自学目标具体,避免出现盲目性,展示不到位时如何点拨的恰到好处,哪些知识点需要合作交流并使其有深度和广度。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我在实验班的课堂教学环节设计为:出示目标—指导学生预习—合作交流—展示—教师点拨—达标测试—总结七个环节。在课堂教学的具体环节上,当学生自学并完成自学题目和合作交流后都要展示学习成果,不完整的让其他同学补充,不恰当处教师点拨、引导并予以纠正,教师的点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在教学《中东地区》时,针对中东向西到欧洲的石油输出路线,学生提出有经过苏伊士运河近道,为什么还要绕道非洲南端的好望角?学生讨论交流后说法不一,这时学生急需知道原因,我便从“苏伊士运河是人工运河,河道浅,大油轮不能通过”进行点拨,学生精力集中,听后恍然大悟,非常高兴;展示学习成果使学生享受学习、获得成功的喜悦,使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同样是展示学习成果,“自学”后展示能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这样的教学模式不论对于教师还是学生都需要一段时间去适应,经过一学期的实践磨练,实验班有大部分学生对知识的探究能力得到提高,学习能力有所加强,由于参与了知识的探究,对问题的认识更深刻了,也对自己更有信心,并且表示很喜欢这样的教学方法。如103班的王永福、杨发海、杨红丽、廖泽等学生无论是知识还是能力都有很大进步。两个实验班在期末统测中的成绩与其他非实验班同类班级成绩相比明显超前,这说明在学生素质和考试成绩这两者中,这样的教学模式是可以实现两者兼顾的。
我现在实践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依然在摸索阶段,这还没有达到是真正的“高效”。如何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不断把高效课堂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与我的课堂教学协调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是个难题,也是一个摆在我眼前的迫在眉睫的问题。我参与,我探究,我不放弃。
7.初中地理的学科素养 篇七
三、学生情况分析
总体上讲,本届初二生是全县选拔较好的学生,学生来自各乡镇,学生差异大,学生学习积极性比较高,课堂讨论较激烈,具备一定的学习自觉性,求知欲较高。课堂气氛好,学生思维灵活;四个班当中每班学生上课活跃,尖子生较多。班班 学生积极,差生面小。各班学生学习主动,比较平衡。
四、教材分析
八年级地理上册(人教版)教材内容是中国地理为主,分为从世界看中国、中国的自然环境、中国的自然资源和中国的经济发展 四大部分。八年级地理上册表现出对各种能力的培养,教材更多篇幅的图片和活动的训练。我国地域辽阔,资源丰富,但存在巨大的地域差异,这就需要在教学上处理好整体与差异的关系。
例如:我国的疆域面积居世界第三,但东西和南北都跨度很大,带来了冬季气候上的南北差异也带来了东西的时间差异。
例如:我国地形以山地为主,但地形复杂多样。自然环境存在南北气温的差异、东西降水的差异。自然环境的差异带来了各区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不同。因此北方地区的能源与工业,南方地区的商业与农业,西北地区矿产资源与畜牧业,青藏地区的高寒景观各具特色形成了四大地区差异。
又例如:我国自然资源丰富,许多资源的总量都居世界前列。由于人口众多,经济发展东西差距较大,许多重要的资源分布不均,在利用的过程中出现极大的浪费。以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如何因地制宜地开发可更新能源,保护好现有的能源是我们在这一章节不可忽略的主题思想。
五、教学总目标:
1、通过义务教育阶段《地理》(八年级上册)课程的学习,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得到发展。
2、成绩:努力提高学生的成绩,在月考、期中期末考试中争取没有不及格学生。
3、期考目标:人平均分70以上,综合成绩排名力争定安县前三名
六、具体措施
1. 教学中充分发挥双主体的作用,采用各种形式,给学生一个学习探究、合作的空间,培学习地理的兴趣、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加强“双基”的基础上,注重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与培养。
2.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学生提高读图能力,并且要大力开发课程资源,丰富学生的地理知识,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学习有用的地理。
3. 教学中做到精讲,重知识体系、结构、联系和思维方法及解题思路,不要面面俱到、拖泥带水,要讲究教学技巧和艺术,提高课时效益。训练题要做到精选、精练,鼓励微型试题。做到讲练结合,努力提高复习效率。
4. 重点热点抓辐射 重点据生活实际中的具体问题,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学以致用、活学活用,切忌将教材内容重复复习一遍,应在所例举的重点热点专题复习中,运用探究性、自主性的学习方法,相互研讨、归纳,让学生从教材内容中挖掘有一定思维深度的问题,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并做到“宽口径、粗线条、广辐射。”
5、抓好常规地理课堂教学。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搞好集体备课,努力讲好每一节课;讲究练习的实效性。
6、认真学习新课标理论,领会新课标精髓,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7、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切实做好地课备课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为地理课件的制作准备充分的素材。
8、积极参加教研教改活动,在教研组,教务处的指导下,努力使教育教学能力再上新台阶。
9、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结合学科特点,开展学科知识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0、每次月度考试后,全面做好每个学生,每个班级的质量分析。注意发现教学和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
总之,在本学期中,我会努力以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教学策略和方法去引导教育学生。从而切切实实地提高教育质量,取得新的成绩。向学校、学生、家长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初二上学期地理学科教学工作计划篇三
一、 指导思想
以《地理课程标准》为依据,努力使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地理,能够对地理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够对今后的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多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通过学习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使学生从“会学地理”
二、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初二年级是经1年半学习,年级整体情况较好,生活、学习基本上能按部就班,任教年级约120名学生,有三个班级,基本形成了有序课堂,为有效教学事先存在了基础。个别学生有时不能形成班级焦点,必须进行较多的组织教学。有不少学生好动、贪玩,精力不集中,学习方法欠恰当,因而学习成绩不够理想。面对这种情况,作为教师要加强思想教育,做到因人因材施教。
三、教材分析:
该教材针对初中生的特点,设置了多个学生活动,同时还有课外读及小资料对学生的知识面的拓展起积极作用,同时活动又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初中地理整学期的教学内容,实际上就是基础知识和灵活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两大部分。
复习基础知识,必须以书本为主,将书本看透,图看懂,达到重点知识理解记忆。只要基础知识能理解掌握,通过活动题检验理解的程度。如果活动题能顺利解决,那基础知识也就基本掌握,灵活运用理论解决问题的前提条件就已经具备。
四、教学目标:
初一地理第一章《地球和地图》和第三章《天气和气候》是本学期的复习教学重难点。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最难,学生普遍掌握较差。转入复习时,这部分应作重点讲解复习。经过初一的学习,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已有所提高,复习时再讲解,学生理解起来就应该容易些。所以,教师应抓住这个时机全面系统地引导学生理解掌握,给学生一个整体知识的框架,让学生理清思路。
第三章《天气和气候》的难度比第一章少降低一些。复习时可以多以实际生活作为例子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尤其是第二、三节气温、降水时空分布的变化。
这两章内容都应以读图理解作为突破,其他章节可以点清重点,让学生理解记忆。
总之,复习要紧扣教材,有效运用地图,精选练习加以训练巩固。 初一地理难点,重点很多。大部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巩固还不过关,所以复习的方式应以夯牢重点基础知识记忆,抓住读图理解掌握为主。
下册区域地理以课本图为重点抓住关键,做到图文结合,掌握基础培养能力。
总之,复习要紧扣教材,有效运用插图,精选练习加以训练巩固
初二重点章节有:
第一章第一节《辽阔的疆域》;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三章第三节《水资源》;
第四章第一节《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
第二节《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第三节《工业的分布与发展》
下册区域地理以课本图为重点抓住关键,做到图文结合,掌握基础培养能力。
总之,复习要紧扣教材,有效运用地图图,精选练习加以训练巩固
五、 教学措施与计划
地理复习时间短、内容多要让90%以上的同学取得较好的成绩有一定的难度。为了在有限的时间里,把握考试要点,作到科学合理、优质高效地安排复习,在全面分析课程标准和考试标准的基础上,特制定二阶段复习计划。
第一阶段:(3月22日——5月21日)立足课本,夯实基础
这一阶段的复习主要是严格扣紧考试大纲规定的范围,以《学习手册》中概括的知识体系为线索,引导学生认真研读课本,特别是课本中大小标题(黑体字)的内容,它们概括性强,重点突出。课本中的“活动”、插图图表,重要的阅读材料(如:之“最”)也不能疏忽。做到正确把握地理概念,正确掌握读图、填图、绘图等基本技能。只有掌握熟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才能够灵活应对各种试题,做到以不变应万变。
第二阶段:(5月22日——6月13日)梳理体系,讲练结合。
课本的基本知识点的熟悉掌握是必须必要的,但是仅仅有这个环节,还是不够的。因为,考试不是简单的对课本知识的重复再现。其中,解题的方法解题的思路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中考中能否考出比较理想成绩的一个关键所在。针对地理考试题的特点(“无图不成题”是地理中考试卷的重要特点)。我们这阶段安排了以下两个环节:
1、梳理体系环节。章与章之间、节与节之间的界限,以地图为中心,整合相关地理知识,形成知识系统的体系化。以帮助于学生形成空间观念、提高空间思维能力(地理思维能力),也便于学生专题掌握知识,并在中考中答题过滤组织使用知识点。
2、讲练结合环节。主要分各种题型的讲练(读图、填图、绘图训练,材料分析题训练, 开放性题目训练),各种专题的讲练(精选部分中考试题,组成几套专题练习)。通过讲练,帮助学生总结和归纳有规律性的知识,教给学生解题思路和方法,解决某一类问题的切入点、方法,规范表达的方法,分析地图的方法及提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同时布置量小而精的作业(对练习要精选,注意练习的基础性、代表性、典型性,以基础题为主,适当综合、适当提高。坚决舍弃“繁、难、偏、旧",的题目)帮助学生理解、巩固、掌握和应用所学知识,并从中发现不足和漏洞,及时调整教学,补缺补漏。通过这个环节的复习,学生们基本做到课本知识点熟悉,应考方法掌握。那么学生们参加中考应该说,就没有多大问题了。
强化训练,冲刺中考。通过模拟题实战的强化训练 [精选几套中考模拟试题进行近似实战的强化训练(做到限时、限量、优质),注意发现问题,及时指导] ,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熟练掌握解题方法、解题技巧,最终以百倍的信心冲刺中考
课外实践教学计划
社会在不断发展,教育也不断创新,为了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养成团结合作、积极进取的良好个性,特制订本学期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去体验和感受生活,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增强创新意识。本学期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初中阶段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为指针,以实践为核心,以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进课程改革。
二、活动目标
1、增进学生对自然的了解与认识,逐步形成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和能力。
2、主动积极地参与社会和服务社会,增进对社会的了解和认识,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并形成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
3、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和劳动技术,具有自我认识能力,养成负责任的生活态度。
4、发挥主动获得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养成主动地获得信息的学习习惯和主动探究的态度发展信息素养、探究能力和创造精神。
5、初步掌握参与社会实践与调查的方法、信息资料的搜集、分析与整理的方法和研究的方法。
6、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科学交流能力。
7、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充分听取学生方面有效可行的建议,灵活机动的开展活动。
三、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初中生经过系统的学习,在知识、技能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基础与进步,他们对于课上的要求都能认真的完成,小组实验、研究、调查及制作等都能较好的配合。课堂上他们动手动脑都很积极,一些常规已经基本养成并且纪律也相对稳定,这些为新课程的学习会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为继续学习进行研究打下了一定基础。
四、各年级活动主题安排
本学期课外实践活动,具体安排如下:
(一)爱我家乡(分组活动、发放调查表)
(二)环境污染调查 (分组活动、发放调查表)
五、具体教学措施:
1、教师认真钻研《纲要》,精心设计活动过程,对整个活动操作做到心中有数。全面了解学生,设计有效的教学思路,多进行教学反思,适时调整教学思路。
2、努力创设活动情境,引导学生在活动时有所创造,有所收获。
3、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和现代化媒体手段,提高学生对综合实践课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善于组织小组活动,让每个学生有展示自己的机会,有互助共同提高的机会。
5、结合《纲要》领会综合实践课的设计意图和目的,有计划地开展活动。
6、每一活动主题要根据本地的实际和本校学生的实际,灵活取舍,创造性地使用。
7、指导学生观察、思考,在独立观察和思考中培养自我分析能力,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教师对学生的活动,评价要用鼓励欣赏的语言。不要打消学生创作的积极性。
8、在指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时,要从启发兴趣、激发操作的欲望入手,使学生产生想要亲手实践的欲望,知道怎么去动手操作。
9、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鼓励学生将自己活动后的感想、体会写下来,并且在同学之间进行交流,激发他们大胆想象,创造条件让学生无拘无束地放开来写,提高写作水平。
8.初中地理学科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 篇八
关键词:初中地理;知识迁移;运用能力
知识迁移能力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一种学习技巧,它可以帮助学生通过联想和联系将知识串在一起,这样在学习过程中就可以有层次、全面地进行学习和巩固。在初中地理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要学到多种气候特点和各个地区地形等方面的知识点,如果只是单纯地记忆,学生很有可能就会记混,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这样知识就会变得简单,学生的学习也会变得高效,而且在运用的时候也会很灵活。
一、合理安排教学,注重知识点之间的结合
培养学生迁移能力的时候就是要求学生要对知识有整体的了解,懂得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不同,只有对知识从整体到内部都有了解才能做到对知识灵活的应用和迁移。在初中地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安排好课程顺序,将有联系或是有差别的知识放在一起,在上课的时候让学生对比学习,这样才能慢慢引导着学生有整体的思想,在学习和解决问题的时候学会迁移。例如,在初中地理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把《地势和地形》《世界的气候》联系在一起进行教学,气候的不同和地形有着关系,教师可以先教给学生地形的知识,然后讲一部分气候方面的知识,让学生根据地形的不同分析这个地方的气候,这样学生就会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地学会将知识联系在一起,然后学会做类似的分析,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培养知识迁移能力。在初中地理的学习过程中还有很多知识是联系在一起的,比如日本、东南亚、印度这些都是我们邻近的地区,在某些方面都存在着相似点,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就可以联系在一起,让学生通过一个例子分析其他地区的特点,学会知识的迁移。初中生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的引导,所以在初中地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认真做好备课的工作,安排好教学结构和课堂流程,引导着学生培养知识迁移的能力。
二、培养积极的态度
学习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学生的全身心投入,才能做到高效率,所以在學习的过程中学生的态度对学习质量有着很大的影响。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如果学生能带着积极的态度去学习,就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思维能力,有助于思维的延伸,激发学生下一步对知识的迁移。要培养学生积极的态度,首先要做的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所以只有学生对地理这一学科感兴趣,在学习的时候才会积极、主动,这样的态度才能让学生做到高效学习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各方面的能力。其次就是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带来的快乐和自信,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设置情景或是进行梯度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让学生体会到收获知识的喜悦。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了成功的体验,在以后的学习中就会很积极,在应用知识和培养能力的时候就会有良好的效果,相反如果学生对学习根本就很失望,怎么可能还想着如何将知识联系在一起,怎样做好知识之间的迁移。态度是学生学习的根本,只有确立良好的态度才能督促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高效地学习,所以在地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情况和看法,从学生出发进行教学,做到以学生为根本。
在学习的过程中,知识迁移能力可以让学生系统地学习知识,改变学生死记硬背、没有效果的学习状况,让学生的学习道路变得轻松、高效。同时知识迁移能力也是需要慢慢培养的,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引导、启发、督促,让学生主动地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知识的联系,培养知识迁移能力,让地理学习变得轻松。
参考文献:
嵇光.知识迁移应从课堂抓起[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2(04).
【初中地理的学科素养】推荐阅读:
初中地理学科课程标准07-24
核心素养初中地理教学策略论文06-29
初中地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08-28
谈初中地理图表的教学08-18
初中地理的教学方法09-21
初中地理教研部署08-19
初中地理导入法10-26
初中地理有效记忆11-03
谈初中地理新教材的教法及优势论文08-05
初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