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于创新剖析材料

2024-06-17

勇于创新剖析材料(9篇)

1.勇于创新剖析材料 篇一

学理论找差距求创新个人剖析材料

延长县政府办公室 王学石

开展“学理论、找差距、求创新”新一论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是新时期加强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党员整体素质,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重大战略措施,是一次党的肌体自我修复、自我完善的创新过程。我认真查找自身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并从自身思想深处挖根源,找原因,自订措施,修正错误,主动整改,以达到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目的。现将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存在问题和不足

(一)学习方面:深入学习上有差距。自己虽然注重了政治和业务学习,但总感到在学习的深入性和系统性上还有很大不足,存在时紧时松的现象,致使自己对新时期秘书工作掌握不多,了解不透,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认识不足。轻视理论学习和与业务有关的学习,其他的很少关注,在理论学习上心浮气躁,认为太空洞,深不进去,致使理论素养跟不上,把握形势、了解大局不够透彻。总体缺乏深学苦读的恒心忍劲,缺乏把学习当作一种责任、一种境界的自觉行动。

(二)工作方面:工作中高标准、严要求、高质量的意识还不够强,有的工作有时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甚至放低标准。有时做事情、干工作只从自身出发,对全县作出

满足于应付本职,只求完成任务,不求精益求精。以上在思想、纪律、作风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造成的原因,尽管是多方面的,但说到底还是自己学的不深,探索的不积极,自己的党性观念和党性修养有差距。通过学习、查摆、谈心交流和同志们的帮助查出的我自身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为我及时敲响了警钟,我要正视与党员标准的差距,审视自我,反思自我,解剖自我,提高自我,让自己进一步增强责任感

二、根源剖析

通过学习,提高了自身的理论素养,促进了各项工作,但仍然不同程度的存在以上问题,分析根源,主要是自己在思想上形成一种思维定势,认为与学习没有多大的关系,学习理论没多大用处,关键要靠实践锻炼。基于这样的认识,对理论学习就放得松,对工作抓得紧,自己干工作常常凭老经验、老办法。通过学习,确实对我启发很大,使我有了深刻的认识,没有理论作指导,是一种盲目的行动。特别是面对当前工作新情况、新问题和深层次的矛盾,不进行深入的理论学习,就无法弄清原因,因此就缺乏解决工作中出现问题的办法,失去了敏锐性和鉴别力。在日常生活中,忽视了自我改造和党性锻炼。不能主动接受大家的监督,很少诚恳地征求同志们对自己的批评意见。通过学习自己认识到,如果不坚持学习政治理论,不加强自我约束,在思想上放松了对主观世界的改造,势必影响工作,影响团结,影响进步。

断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分阶段提出较高的学习和工作目标,不断追求,奋发进取,以适应各项工作超常规、跳跃式发展的需要。树立全局意识与大局观念,与其他同志搞好协调与配合,共同推动政务工作的全面开展。

2.勇于创新剖析材料 篇二

育人, 教师的天职。孔子说“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 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教师的工作里, 育人十分重要。韩愈说“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既要授业解惑, 还要传道。那么“只管教书, 不管育人”, 就不是一名合格的教师。但育人和善于育人有很大区别, 它是合格教师和优秀教师的分水岭。

让学生学会做人, 也就是育人, 这是学校教育的第一要义。陶行知认为, 教育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 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那么, 各学科的教师都应注重育人功能。只教书, 不育人, 那是教书匠;不教知识, 只讲育人, 那是空中楼阁。教书与育人是一个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的统一体, 二者不可或缺。

记得有人说过, “素质”教育素质, 人格培养人格。的确, 育人是教师的天职, 育人时机无处不在, 用心把握, 必有成效。教书过程同时也是育人的过程, 善育人的教师把教书和育人有机地融为一体。在他们的眼里, 学生是独一无二的、有尊严的生命个体;通过传授知识, 同时给学生喜悦、信心、力量, 唤起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珍视、对未来的向往;对于善于育人的教师, 教书育人, 已经沉淀在心坎里, 积累在日常工作中。教师如果对育人良机视而不见, 把学生看作接受知识的容器或者被管理、约束的对象, 结果就会错过许多育人的机会。

思想, 教师的灵魂。雨果说, “未来将属于两种人:思想的人和劳动的人。实际上这两种人是一种人, 因为思想也是劳动”。人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有思想。有思想的教师, 会真正用心教书、用心育人;没有思想的教师, 教书就是完成任务。认真做事只能把事情做对, 用心做事才能把事情做好。惟有有思想的教师, 才能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 启迪学生生命的智慧, 最终给学生信心和力量, 成就他们的一生。

“学生在毕业的时候, 带走的不仅仅是一些知识和技能, 最重要的是带走渴求知识的火花, 并使它终生不熄地燃烧下去。”这是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话。他告诉我们, 社会充满了从中学到大学都没有的知识, 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己学习, 自己研究, 用自己的头脑来想, 用自己的眼睛看, 用自己的手来做这种精神。作为一名教师, 是不是教给了学生课本中都没有的东西呢?学生毕业了, 学生带走了我的什么了吗?如果没有, 那就是没有思想的缘故, 那将是我作为教师的悲哀, 也是我教师人生的悲剧。

梦想, 成功的基础。有理想, 有激情, 是教师职业的特性。于漪老师说:“什么叫老师?老师就是榜样, 就是模范。老师是非常特殊的职业, 要做老师, 你的智慧就要像泉水一样喷涌而出, 你的言行要能够做别人的榜样。”那么, 什么是教育?笔者以为, 教育是把一个人从黑暗引向光明, 从低俗引向高尚, 从虚假引向真实的一个整合、点化生命的过程。

把工作看成职业或饭碗, 工作就失去了乐趣, 生活就失去了核心。这样的教师, 一半是烦心、繁重的劳动, 一半是无聊、乏味的生活。把工作当成事业, 工作过程就充满了快乐, 业余生活就有了寄托, 整个人生就有了核心。教育就是要通过一定的手段, 把某种本来潜在于身体和心灵内部的东西 (智慧) 引发出来。教育是一个充满理想的事业, 教育工作者注定是一个理想主义者, 教育工作既充满理想又面临诸多挑战, 只有具有坚强意志和超强本领的人, 才能把梦想当做自己的灵魂。

探索, 进步的源泉。魏书生说过, “从探索的角度看教育, 常看常新, 常干常新。有理想、有思想的教师总是处在求知、思索、探索的状态中, 生活异常充实, 从来不会无聊、烦闷。这样的教师, 总能不断地发现问题, 不断地解决问题;教学总在不断求新创新, 教学预设总在不断修改完善, 教学水平和育人能力不断提高。”德国赫尔巴特在《普通教育学》里说:“我曾要求教育者懂得科学, 具有思考力。我不把科学视为一副眼镜, 而把它看作一双眼睛, 而且是一双人们可以用来观察各种事情的最好眼睛。”每一个教师都应该善于观察, 勇于探索, 做到既教书, 又育人。

对待各种各样的问题, 是止于发发牢骚, 还是积极主动地采取措施, 尝试解决这些问题?还是消极地以不变应万变?所传授的知识是学生必须掌握的?还是学生迫切需要的?或是学生不能够掌握的?希望学生成长为什么样的人与学生实际可能成长为什么样的人, 二者之间有没有差距?我们有没有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日常教学工作中, 如何将教书与育人融为一体?如果不进行类似的探索与反思, 相当于只管生产产品, 而不管用户是否满意。因此, 教师只有在不断探索与创新中求得进步和成长, 最终才能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教师。■

3.勇于担责 直面挑战 党课材料 篇三

直面挑战

勇立潮头奋力争先

立足岗位

敬业奉献

提升管理提高效益

前两天和昨天公司召开了2020年工作会暨二届一次职代会、反腐倡廉工作会、安全生产工作会、水电四局反腐倡廉工作会,刚才参会的几位领导和代表就相关会议精神向大家进行了再传达和再学习,希望大家能够融会贯通、活学活用,现在我就如何贯彻落实好会议精神讲、促进项目管理目标又好又快实现提几个要求。

一是全体人员要立足岗位,树立规矩意识和大局意识

规矩意识是要全体人员时时懂规矩、事事讲规矩、处处遵守规矩,规矩不是用来讲给别人听的,是用来约束自己的。什么是规矩意识,就是心中有礼、做事循理,心存敬畏、依法有度,规矩意识说小了是劳动纪律,说大了是党纪国法,说严了关乎国家声誉、说浅了关乎个人成长。现在我们很多人做事不讲规矩,究其根源是不懂规矩。常言道,无规矩不成方圆,我们项目也是一样,没有规矩就会一盘散沙。各自为政说大了是没有大局观,说细了就是组织力出了问题,一个团队最重要的是什么?大家都知道是团结,可团结靠的是什么,拿什么去保证一个团队的团结,说到底就是看这个团队的队员们有没有规矩意识,有没有认可这个团队的规矩,认可了这个规矩能不能去身体力行。一个团队有战斗力,这个团队肯定各项制度贯彻的都很顺畅,一个团队纪律松散、所有成员为所欲为,这个团队肯定打不了硬仗、上不了战场。

因此第一点要讲的是规矩意识,其次第二点要讲大局观念。不讲大局观的人,受不得半点委屈,做不了大事,担不起大任。前面讲了规矩,有些人会片面理解,认为讲规矩就是畏首畏尾、停滞不前,做事情前怕狼后怕虎,不敢冲锋在前、不敢担责任、不敢有创新,这是没有大局观念的狭隘的利己主义。凡事退避三舍,奉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观念的人是团队的累赘,迟早要被团队所遗弃。希望大家揽镜自照,自己身上有没有这种痼疾,有者请尽快加以改正,希望为时不晚。大局意识是什么意识?为什么要讲大局意识?说得简单一点,大局意识就是心里装着集体,想着大家是一个团队,我应该为团队出力,我不要成为团队的负担,在我的战斗位置上确保阵地安全,不因我个人原因而影响项目部的工作效能,不因我个人的失误而造成项目部的损失,不因我个人的言行不当而造成集体的荣誉受损,做到这些就是有大局观。

二是全体人员要立足当下

树立集体自信心和个人自信心

你们大家都受过高等教育,我相信大家从小就受到“树雄心、立大志”的熏陶。雄心和大志是什么?我认为你们每一位都有个人的雄心壮志,雄心壮志不是空中楼阁,得一步一个脚印地踏踏实实干好眼前的工作。离开现实理想就是空想,离开工作梦想无处栖息。雄心壮志也不可能一步登天、一步到位,也需要逐年累月的付出和努力,如果只是抬头仰望星空,不知道低头看路,势必会跌入深坑,未来也只能望洋兴叹。个人的雄心壮志不妨与项目的成败结合起来,与项目的集体荣誉结合起来,与项目的节点目标结合起来,与个人的工作效率结合起来,与个人的业绩成长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不困惑于一时之成败,不麻木于一时之平淡。

我们这个集体怎么样,取决于你个人怎么样。怎么讲呢?你如果觉得这个集体有希望,你就会信心满满,充满希望,反之你就会垂头丧气,提不起精神,这就是说你心中的宇宙就是你看见宇宙的样子。所以我奉劝各位,要善于发现我们这个集体的优点,不要去盯着一些坏习气和不好的地方,然后以此为个人放松自己的借口。

集体的自信心取决于我们领导集体的信心,今后我们这个领导团队也一定更加恪尽职守,更加奋发有为,给大家提供良好的个人发展机会和成长空间,给全体员工解除好后顾之忧,希望大家能够自信满满地轻装上阵,做好本职工作,尽快在岗位上历练、成长、上升。

三是全体人员要立足目标

树立成本意识和结果导向

楚汉之争这段历史大家都知道,项羽为何乌江自刎、功败垂成?我认为刘邦和项羽一开始的目标就有差异,刘邦一开始就直奔关中,想统一天下,而项羽的目标就是做西楚霸王,一心想荣归故里、回到江东。这个故事说明,目标决定结果。现在我们项目部有多少人清楚项目部的目标?有多少人清楚自己的目标?有多少人清楚怎么实现项目部目标?怎么实现自己的工作目标?怎么将自己的个人目标和项目部的目标有机结合起来?

没有目标工作怎能有方向?目标是虚无缥缈的还是目标是现实可行的?为目标实现需要付出怎样的努力?这些问题决定了你的工作状态,目标明确的人工作起来充满活力和能量,遇到问题想着是怎么克服困难、达成目标;目标不明确的人,遇到困难躲着走,装聋作哑,看见全当看不见,消极应付各项工作,推卸责任和推诿扯皮,把做了当“做好了”,把工作中的矛盾尖锐化,不善于、不敢于解决矛盾。因为他奉行的是消极的利己主义,凡事求自保,不把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看成是个人成长的机会,不把做好本职工作当作促进整体前进的助力。

项目部是个大家庭,项目好了,每个人都会受益。就像每个人希望通过自己的劳动使自己家庭蒸蒸日上一样,我们每个人在项目部这个大家庭中也要有这种集体意识。要做出、做好贡献就要清楚自己的站位、自己的职责,做好职责就是贡献力量,做优职责就是进步成长。我们一直讲成本控制,这就像居家过日子,不要铺张浪费一样,能节约的不要浪费,能节省的就杜绝支出,养成这种优良习惯会终生受益。今天在这里再讲成本意识和结果导向,这是公司衡量我们目标的一个指挥棒,而这是要全体人员努力的。每个部门造成的损失都是项目部的损失,每个人造成的损失都是项目部在买单,因此,一定要引起各位的高度重视。

同志们,时间摆在每个人眼前的都是一样的份额,在这人生中最平等的天平上,你能取用多少,要看你付出多少,努力多少,挥汗多少。

同志们,机会不止一次的出现在每个人的眼前,你是否能抓住,不是看你的运气,而是看谁更有能力,谁更加努力,越努力越幸运绝对不是一句空话,天道酬勤永远不假。

同志们,奋斗的人生最出彩,你愿意一生自怨自艾,碌碌无为、随波逐流、人云亦云;还是想用汗水浇灌理想,用实干拼取辉煌,用敬业成就梦想。

同志们,2020年已去四分之一,面对目标不变、节点不变的工作要求,全体人员要振奋精神、抖擞志气,要将压力化为动力,要将计划转为行动,扎扎实实工作,将汗水洒在他该去的地方,将辉煌留在大家共同的记忆中。

会议议程

一、宣贯南方公司系列工作会的会议精神

1.由陈总传达韩永阳总经理所做的《南方公司2019年工作报告》;

2.由张总传达徐斌书记在《南方公司2020年工作会暨二届一次职工代表大会上的讲话》

3.由周总传达徐斌书记在《南方公司2020年党费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会上的讲话》

4.由张总传达韩永阳总经理在《南方公司2020年安全生产工作会上的讲话》

5.由郭总传达徐银林董事长在《公司2020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会议暨警示教育大会上的讲话》

二、部署2020年重点工作

1.郭总明确2020年项目目标

2020年质量、安全管理目标;

2020年产值、结算、形象进度控制目标

2.各部门签订2020年党建与反腐败工作目标责任书

3.班子成员发言;

三、郭总发表讲话

4.勇于创新剖析材料 篇四

杆洞乡中学

吴良知

我于2004年4月起任学校政教处主任,一直担任学校德育工作。近年来围绕“一切为了学生”的办学理念,我在宏观上规划,微观上指导,紧紧依靠和团结带领全校师生,勇于实践,积极探索,扎实工作,使我校德育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近几年来我校德育方面先后荣得两次“德育工作先进集体”,近几年来,我们着重做了下面工作。

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

观念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我们几年来在校园各个方位,逐步布置校训、三风、名人名言、优秀毕业生人生格言的宣传牌及行为规范警示牌,运用积极的舆论导向,强化学生的整体意识、目标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使学生在良好的文化氛围中得到感化,形成良好的学风和文明习惯。

发挥校园组织文化的教育功能。我们一直重视学生活动正常开展,校广播站、节日文艺晚会、篮球、乒乓球等,学生积极参与,每年举办两次活动,大大促进了学生身心和特长的发展。我校参加过全县教师演唱比赛荣获三等奖。

二、建设好两支队伍,夯实育人基础

近年来,我校事业发展到今天,靠的是充满活力的教师群体,靠的就是充满朝气的学生干部队伍。

(一)着力造就育人队伍

①强化师德教育,是我校育人队伍建设的关键举措

“高尚的师德是立校之本”这是我校师德建设的根本,学校坚持加强和改进思想和政治工作,把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摆在重要位置,倡导“敬业、奉献、求实、爱生”,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师德意识。组织全体教职工认真学习《教师法》、《教育法》、《公民道德建设纲要》、《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教育法律法规,撰写学习心得体会,真正提高思想认识。

对全体教师提出高标准、严要求,即“四做”:a、在学习上力争上游做标兵;b、在工作上一丝不苟做园丁;c、在生活上勤俭节约做典范;d、在作风上严谨朴实做楷模。

②我们在素质教育中,德育为首,班级管理以德育为中心,班会课是德育是德育教育的主要时间,也是与学生交流沟通的主要途径。班主们充分利用这个时间,给学生学习《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管理条例》等,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并以此为行为指南和行为标准。同时开展一些主题班会课,从思想上、心理上、精神上去鼓励学生鞭策学生,使之在人生观,道德观,社会价值观和认识上有所提高。班会课内容丰富,形式更新,以走进学生心灵为主线,在德育课上师生平等,以朋友相待,自由交流,互相沟通,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③重视学困生转化来提高整体教育素质,也是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难中之难。我们班任从来不认为“差生”是教育的负担,而是尽心尽力的做好教育工作。如初二(3)班的吴洪浪,纪律差,成绩差,为转变该生不守纪行为,班任曾三次家访,多次找其谈话,可效果不佳。张美丽,成绩不好,纪律很差,经常与同伙到校外鬼混,班任曾家访过,多次与其谈话教育,同时到政处拉受教育过两次。后来经于有所转变。初二(1)班的王克,无心学习,学习纪律松散,班主任三翻五次家访、找其谈话,但收效甚微,最后因厌学而辍学。初二(4)班韦国,学习纪律差,周末不回家,经常不上课又常偷同学米,班任曾多次到家家访5次谈话教育,政教处也多次找他进行教育,并做出纪律处分,但他还是我行我素,学校无奈只好对他作出停学处理。初一(3)班谢良园、杨庆华,纪律差,成绩不好,经过班主任多次家访、谈话教育后,变得守纪,好学习了。班主任除了全方位照顾好全班,又投大量的时间围绕差生转,虽然效果不是很好,但他们已尽心尽力,问心无愧。

④加强谈话教育,使师生不仅增进沟通,拉近关系,而且使学生了解人生真谛和做人的道理,对学生品德修养的提高,学习信心的树立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⑤家校联系是搞好德育工作的重要手段。一直以来我们都把家访作为班主任作工作的重点来抓。加强了家校联狠抓系,在家长们的配合下,部分后进生变得勤学守纪了,部分辍学的学生又重新回到了学校。

⑥加强监管力度,狠抓落实(1)、师生齐抓共管,抵制网络诱惑。“网络”这一信息时代的产物,为现代生活带来了便利,但却给青少年的教育带来了让人头痛的问题。我校虽地处边远山区,但也难逃网络的冲击!有一些同学已经成了“超级网虫”。如何制止学生上网?这一问题确实较为复杂,因为它联系到社会上的诸多因素。我们在换救上网成瘾者进行教育工作中,部分班级由班干牵头,组队对网瘾者进行教育控制管理,如初三(2)班由几个班干组成一组,一发现有上网的同学他们就到网吧去把同学叫回来上课,这样确实让初上网的大部分同学无法成瘾。单由学生教育管理,一些“网虫”是无法转变过来的,关键靠学校政教处组织班任对“网虫”,作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教育,在坚持不懈的努力工作下,使“网虫”中一部分有所好转,如初三的贺应山、贺贵新、贺少彬、吴梦华、贺光华等。

(2)安全、安静的环境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我们注重学生生活、学习环境的保护。本学期聘请一位保安员,除了对周边外来浸扰影响的保护,重点工作放在学生宿舍内部管理,每天早晚对学生宿舍进行巡视检查,在宿舍内的违纪现象大大减少了。

(3)、未成年人犯罪,重在预防。为做好学生的思想防范工作,我们每学期,请派出所所长到学校上一个上午的法制教育课,给学生渗入相关的法律知识,让学生知法懂法,知道如何做一个合格的中学生。

(4)、毕业班工作是本学期工作的重中之重,尤其是中考班学生的思想情绪稳定工作不容勿视,我们对中考班学生进行思想工作的同时,没有勿视家长在其中的重要作用,我们每个学期都召开了家长会议,很好的协调了学校、学生、家长的关系,达到了共同教育学生的目的。

(5)、加强班级管理,政教处直接对班级的学习纪律进行监控。把纪律登记表发放给各班,由各班班长、副班长如实登记班上的违纪违规现象。每周未上交政教处,有问题的班级,及时向班主任通报,并进行跟踪整治,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6)、为公平、公正合理评价一个学生,我认真监督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对违纪违规学生的操行登记不定期抽查了解,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7)、严格实行文明卫生班级、文明卫生宿舍评比和班主任评价制度,做互公平、公开、公正合理。

(8)、“普九”工作任重而道远,为了迎接今年6月份国家级验收,面对“一个不能少”的严峻形式,在控辍保学工作中我们三翻五次到归江、锦洞、这两个辍学学生较多的村屯进行家访,劝学生返校,确保了“一个不能少”,同时保证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着力培养学生干部队伍

在我校的学生自我管理中,学生干部是一支重要的队伍,他们功不可没。这些都 得益于我们对学生干部的培养。

①我们的做法是:民主推荐、岗位竞选、组织培训、活动锻炼、参与管理。

②我们充分发挥学生会的作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如:由学生会生活部牵头,对宿舍内务进行检查,并进行评比,每周总评一次获得文明卫生宿舍第一名的,发给流动红旗,期未综合总评,获得第一名的学校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由纪检部牵头,每天早读、晚自修对学生进行风貌检查,做好记录,并于当天公示出来。同时将记录交政教育处备案。学校集会、举行全校性各种活动,都由学生会来组织、督促和纪律维持等。这样一来不但学校的学习纪律、卫生得到了改善,而且学生得到了锻炼,增强了自身的能力。

三、培养好全体学生,实践育人理念

首先,我们在观念内涵中力求注入新的活力。我们通过开展“庆建党、十六大、十七大精神”等系列活动,使学生获得了爱党、爱国主义情感体验;通过电视播放中国加入、奥运赛况等升华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其次,我们在形式上力求要适合当代学生求新的特点。通过在全校学生中招聘校广播站、播音员,征集学校学校标语牌的名言、警句等活动,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取得了始料未及的教育效果。

第三,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当前社会实际,围绕培养“四有”新人,适应未来社会的总目标,确定了各年级学生的序列化德育教育重点:①以国情教育、养成教育为主,培养爱国主义热情,养成好习惯、适应新环境;②以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为主,确立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③以成才观教育为主,保证了教育质量的稳步提高,各年级教育内容可穿插渗透,同时组织心理素质讲座,使学生在校各阶段的思想、政治、心理素质均有良好的发展。

第四,一方面要求各科教师备课上课中坚持德育渗透,寓德育于各学科教学中,另一方面开发活动课程和环境课程,寓教育于各种形式的活动和环境熏陶之中:每年重大节日、纪念日学校都组织大型教育活动;各班主题班会每周一次,生动活泼;全校多块板报每两周一期,不断更新,异彩纷呈;每学期带学生郊游、参加“城乡清洁工程”等社会实践活动收效良好。

5.勇于创新 篇五

创新是发展的动力,社会发展需要创新。事实证明,创新也是我们工作中一直追求解决难题的最佳途径。

机修车间机组班独立设计的薄煤层防滑挡,在何主任的精心设计和员工协助下,终于成功制成。经过一段时间的装配和试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机组是煤矿生产的重要工具,对公司的生产起了重大的作用。然而,它本身存在缺陷,厂家没有设计断链跑车装置,这一缺陷成了重大的安全隐患。由于井下工作面条件复杂,坡度时急时缓,起伏不定,对机组的链条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这样使得链条容易疲劳断链,造成机组断链跑车的危险。在机组班成功设计改造后,不仅保障了机组的安全运行,同时也解决了机组一直没有防滑装置的隐患,为维护公司财产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这种勇于创新、心系公司安全生产的精神,值得每一个人学习,也鼓励更多的人去创新。

工作中,我们难免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难题,然而,并不是每次都有可以照搬的“教科书”,我们应当以“不畏浮云遮望眼”的宽广视野,努力创新,因为只有创新才能赢得主动、优势和未来。

创新是社会进步的核心竞争力,创新之路任重道远,敢为人先的人在自主创新的道路上必定能够走得更快、更远。

周素毅

6.勇于创新剖析材料 篇六

一、更新教学理念, 体现中职数学的专业思想

数学是一门知识结构严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若是沿用普高的教学方法, 对中职学生数学教学显然是行不通的。一方面, 中职学生正因为没有扎实的数学基础才导致中考落榜, 没有能力和普高学生一样接受完备的数学教育;另一方面, 中职学校的教育目标是以培养学生掌握职业技能为主的, 并非系统地掌握数学知识。从普通中学数学到中职数学的角色转变, 决定了中职数学教学的创新。作为中职数学教师, 应不断更新教学理念, 在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及评价机制等方面都必须大胆改革、推陈出新, 在服务专业成长的同时又促进数学基础课的教学, 使数学和专业的教学获得双赢的效果。

中职数学之所以称之为基础学科, 是因为中职数学具有明显的专业特色, 数学学习是为学生建立牢固的专业思想提供必备的基础, 它的基础性和工具性都是围绕着专业知识的需要而设置的, 所以中职数学不再是主课程, 也不是孤立的学科, 数学教学必须突出专业思想, 为专业服务, 体现数学内容的实效性。数学教学过程必须帮助学生顺利掌握专业知识, 促进学生加快专业成长, 提高学生职业水平和就业能力, 彰显数学自身的价值。因此, 中职数学教学面临着更多更大的挑战, 也为数学教师提供教学改革的平台。中职数学教学不再是纯粹的数理说教或推理论证, 而是处处都应突出怎样才能使学生乐学、会学;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提高教学水平和学习效率;突出与专业思想有机结合, 符合中职学生身心发展的有用、有效的创新教学。

二、刷新教学内容, 凸出中职数学的专业价值

目前大部分中职学校数学教学中使用的教材是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 是不同地区, 不同专业的通用教材。但不同专业对数学知识的侧重点不同, 在内容上差别很大。这就使教师要根据不同的专业选取不同的侧重点进行施教, 针对不同的专业对教材进行重新整编, 不拘一格, 合理利用, 使整编后的内容符合学生学情和满足不同专业的需要, 尽可能把专业课程中的情景呈现出来, 在学习中凸现数学知识的有用性, 诱发学生的求知欲, 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消除对数学的惧怕心理, 找回学好数学的信心, 变厌学为想学, 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应抓住学生想学好专业的心理, 及时呈现数学的专业价值, 解决好学生数学基础差和学好数学受益大的矛盾, 在选编教学内容时必须狠下功夫, 根据不同专业的侧重点差异,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对教材内容大胆取舍, 调整问题的深浅程度, 调整章节的先后顺序, 避免过于超前或滞后的脱节现象, 增强教学的有效性。如旅游、酒店管理专业的侧重点是一次函数的单调性, 二次函数的最值的求法, 函数的简单应用以及线性规划最优解, 为如何组团, 怎样使游客获得实惠, 哪种方法可以使公司获取最大利润做好基础准备;电子专业的侧重点是认图、识图、画图的能力, 三角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三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为学好电子线路和电工基础提供服务, 并且把三角函数安排在学习三相电路前讲授, 适当补充初相、相位、振幅的知识, 充分体现正弦型函数的作用和数学的专业价值;计算机专业要侧重于集合的思想, 数列的应用, 矩阵的方法, 二进制、八进制与十进制之间的关系, 算法与程序框图, 阅读空间里的计算机的应用, 为掌握计算机专业课里的计算机原理、程序语言、程序设计奠定坚实的基础;财会专业则要侧重学习统计初步, 排列组合, 利润问题等有关数学知识, 提高数字意识, 增强数据处理能力。

三、优化教学设计, 凸显中职数学的“实用、够用”原则

1. 精心创设情境, 尽显数学作为。

有位名师说过:“情境之于知识, 犹如汤之于盐。”数学知识需要融入情境中, 才能尽显活力和作用;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中职数学教师应精心创设教学情境, 在教学语言上多和专业挂钩, 在教学内容上多和专业联系, 在教学过程中多体现专业特色, 把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紧密联系, 有机结合, 使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质量相辅相成, 相得益彰。例如:在运用集合的确定性判断所指对象是否组成集合时, 把课本例题中的所指对象根据班级专业改为:旅游班数学成绩好的同学, 学前班乐于助人的人, 电子班的高个子, 财经班的女同学。这样简单的改动, 使学生自然融入到当前所学专业的情境之中, 立刻感受到自己的专业归属, 从中抽象出数学问题, 驱使学生主动寻找解决方法, 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激活专业氛围, 发挥数学作用, 促进专业成长, 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2. 优选教学题材, 凸显“实用、够用”原则。

数学的特点是:内容丰富、结构严谨、章节间环环相扣, 理论性、逻辑性都比较强。学生读不懂或厌学的原因很多, 有自身内在的原因, 有学科特点造成的外在原因, 其中有一个主要原因是认为数学没用, 学不学无所谓, 以为只要学好专业就可以, 忽略数学的基础功能;还有一个原因是数学问题堆积太多, 想学数学又不知从何学起, 不知学那些知识对所学专业有用。为了解决这个难题, 一方面, 要求教师要优选教学题材, 把切合实际, 符合不同专业发展的零碎的数学知识系统起来, 让不同专业的学生切身体会到要学数学, 数学有用, 而且实用。所选教学题材要让学生容易理解, 乐于学习, 培养学生会学数学, 会用数学, 能主动获取数学知识, 增强应用数学意识, 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 要求教师要把握教学难度。想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必需的数学知识, 就要根据不同专业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学情严格控制教学难度, 切忌按部就班, 眉毛胡子一把抓, 否则不仅浪费学生时间, 而且学习效果适得其反。

当然, 为了凸显数学在专业学习中的作用, 并非将教材内容随意取舍, 而是在不破坏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和循序渐进的基础上, 对原数学内容进行必要的改造、增补、删减等合理取舍。因此, 在专业背景下, 数学教学应充分体现有效性和实用性, 数学学习的范围、难度应以够用为度, 为学生提供适宜的学习平台, 突出基础性、实用性, 做到满足学生专业成长的需要即可。例如, 在讲正弦型函数时, 对电子专业的学生而言, 注重讲解图像的画法, 振幅、周期和频率的求法, 相位、初相的物理意义及三相电流运用到的三角函数知识, 这些知识可以直接由公式给出, 记得住且会用就行;淡化图像的平移, 三角函数的奇偶性、单调性的判断, 三角变形等与专业疏远的内容。同时, 把夹杂在电子线路和电工基础中零散的数学知识整理出来作为教学背景, 真正凸显数学的实用性和够用性, 让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 把数学必需的知识学好, 并能在专业学习和掌握技能中发挥数学知识的作用。

3. 力改评价制度, 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伴随数学的实用性思想的形成, 对学生数学学习效果的评价制度也要随之变革, 不可唯分数论, 更不能一刀切。教师要多角度, 多元化地考察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程度, 从而合理地对学生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比如, 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参与课堂活动是否积极, 动手实践能力强或弱, 合作交流是否活跃有效, 实验、猜想及探索精神如何, 数学精神和应用意识怎样等方面进行评价。评价的好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一生的成长, 人文关怀的评价作用远超过分数。

总之, 中职学校数学教学面临的困难很多, 相应的策略也很多, 凸显“实用, 够用”原则只是一个方面。为了中职学生一生的幸福而教育, 我们在各方面都要勇于创新, 在教学实践中竭力寻找适合中职学校特点和学生实际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 做到因材施教, 因势利导, 培养学生大胆猜想、敢于尝试、不断探索的精神, 使不同学生获得不同发展, 为社会输送合格的中职毕业生而不懈努力。

摘要:目前中职学生数学基础普遍偏差, 要学好专业知识比较困难, 作为中职数学教师责无旁贷, 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设计等方面必须推陈出新, 把中职数学“实用、够用”原则凸显出来, 使学生想学数学, 会学数学, 会用数学。

7.勇于探索,改革创新 篇七

靖边县小桥畔幼儿园先进经验介绍材料

我们小桥畔幼儿园始建于2009年位于东坑镇偏西10公里处,与小桥畔小学比邻而居。园内占地3400平方米,建筑面积480平方米。现有幼儿130名,有教职工12名,设5个教学班。幼儿园自创办以来,在上级领导的亲切关怀下,在全体教职工的齐心努力下,幼儿教育独树一帜,别开生面,成绩斐然。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以人为本,强化教师队伍建设

幼儿园的一切工作,说到底是人的管理,是教职工的管理。我们深知要办好一所幼儿园,就必须要有一支素质好、质量高、有奉献精神的教师队伍。我们的教师大部分来自农村,她们有着一腔激情,但苦于所见有限,知识面狭窄,深感力不从心,虽然热爱教师工作,但方法欠妥,一时无从下手,难觅切入点。基于这种状态,我们就经常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国家有关幼教方针政策,学习党和国家领导对幼教工作的一系列阐述,观看先进幼儿教育视频实录。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同时积极参加各类业务培训。今年有我园出资2万多元钱分派5名教师,先后到西安、榆林、靖边进行幼儿教师业务培训。

通过长时间的学习,使大家明确了幼儿教育的方向,提高了幼儿教育理论的水平,明白了幼教工作的特点。从办园到现在,我们始终坚持“周五学习日”制度,即每周星期五下午坚持学习两小时。学习中,大家敞开心扉,畅谈感触,交流经验,相互探讨,通过学习不断改正自己的缺点,弥补自己的不足。持之以恒的学习,使我们深深的体会到自己确实有了很大的进步,工作起来也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了。现在我们的教师在组织幼儿活动时都能做到深入浅出、绘声绘色,都能在快乐中教育幼儿,在幽默中感染幼儿,在细微中培养幼儿。

二、改变观念,勇于创新

幼儿教育小学化是当前幼儿教育普遍存在的一种不良现象,对此我们也深有感触。走出这个误区,开辟新途径,是我们这几年来一直追求的新目标。为此我们坚持学习外地先进幼儿园的管理经验,结合我园具体实际,进行大胆尝试,改变以前的教学方式,打破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一切以幼儿为主,将文化、体育、游戏、手工、绘画集于一体,把单纯的文化课教学改变成既动脑又动手、既室内又室外、既唱歌又跳舞的双边互动的多方位、多层次、多内容的幼儿教学活动,把素质教育真正落实到实处。例如从幼儿每天来幼儿园的表现既可以反映出,从以前只知道要钱买东西吃到现在不乱花钱,懂礼守纪;从以前的不愿意到幼儿园到现在的不愿意离开幼儿园;从以前的不愿意洗脸到现在的自觉洗脸,而且现在能自己制作手工、会穿衣服,并能积极参与唱歌跳舞等娱乐活动。从家长反映孩子变化的情况来看,我园的实践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我们还设定“家长开放日”即每个双周星期三中午,家长可以随意到幼儿园参观,随时与教师交流。同时我们也安排各班教师定期与幼儿家长电话联系,相互交流有关幼儿的一些情况,我们还选出一部分家长为:“家长代表”不定期的到幼儿园来了解情况、反映问题、提出建议,我们通过幼儿园与家长不同方式的联络,既互通了情况,有沟通了感情,还促进了幼儿教育的健康发展。

总之,开辟新途径,改变旧观念,使我们真正尝到了甜头,获得了益处。

三、扩建教室,增添景观

为了改善办园条件,我们多方筹资,先后投入52万元新建起一排活动室、厨房、会议室等,总面积为300平米,有投资9万元购买了幼儿园大门两侧的4间房屋、改建为接待室和幼儿园大门。今年以来,在改善办园条件方面累计投入资金达36万元。在加强园设建设的同时,我们对园内设施进行了改建添充,增设舞蹈室、活动室、阅览室、寝室、美术室等功能室。在原有的活动范围基础上,我们又增添了新的活动区域。建成了养殖区,计划喂养兔子、火鸡等观赏性动物,以增添幼儿的好奇心理;有种植区,专门种植各种蔬菜、花草,以此来激发幼儿的观赏兴趣;还有玩土区,我们特意开辟出一块地方,堆上沙土,让幼儿在上面尽情玩耍。崭新漂亮的教室,形式多样的活动器械,功能各异的活动区域,整齐有序的合理布局,使园内环境如花似锦、优美

宜人。

四、责任重大,管理精细

这是我经常对教师说的一句话,也是我们工作稳步前进的有力保证。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安全工作时时有人管,事事有人抓。无论课内课外、吃饭休息还是娱乐活动,甚至上厕所等这些细小环节都有教师全程负责。幼儿身上的一些小问题,我们也从不忽略,如纽扣掉了、鞋带开了、鼻涕流下来、裤子没提好等,一旦出现就会有教师帮助解决。从办园到现在,从未出现过幼儿受伤的现象,也没有幼儿在院内互相追打的现象。我们对饮食卫生抓的更紧,所雇用厨师每学期都进行体检且合格后方可上岗,为保证整个饮食过程的安全卫生,所购食品都是固定的货源并与供货商签订质量安全保证书,以确保食品安全卫生。

8.勇于创新敢于碰硬 篇八

——学习文建明工作法心得体会

龙华区金宇街道办主任李治贝

今年3月,我参加了市委组织部举办的镇街党政一把手专题培训班,既从理论上系统学习了文建明工作法,又到城南镇进行了实地考察,聆听了文建明同志亲自讲解工作法的产生背景、基本做法及主要成效。文建明同志身患肝癌五年多来,与死神抗争,与时间赛跑,破解了摆在自己工作面前发展与稳定的一个个难题,探索出了一套良性运转、科学发展的工作方法。文建明同志是新时期基层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学习的楷模,文建明工作法是治庸治懒治散的最有效的科学方法。作为街道办主任,我要以文建明同志“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活学活用文建明工作法,确保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取得好成效。

一、要学习文建明同志创新管理机制。针对干部管理不灵活,工作作风不扎实,一些干部当起官老爷,端着金饭碗,热衷于做表面文章,不思进取,得过且过。文建明同志在实践中勇于探索,引进了企业管理理念,大胆创新干部管理机制:一是在干部管理上,推行人性化管理机制。按照“三制”即业务工作常抓制、中心工作分组制、应急工作全员制的要求,打破公务员与事业干部的身份,保留原有编制不变,实

行动人不动编。设定集中管理岗位和放活管理岗位,公开竞争上岗,把合适的爱民干部选到合适的为民岗位,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努力做到人尽其才。二是在定酬分配上,推行科学化考核机制。通过实施日常管理定补制,变少数人管理多数人为多数人监督少数人,变处罚无所作为为激励多劳多得。通过实施目标考核绩分制,使定性定量考核干部更加科学合理,彻底打破了金饭碗,消除了大锅饭,激发了干部想干事多干事的积极性。

二、要学习文建明同志创新工作方法。文建明同志认为“只有落后的工作方法,没有落后的群众”。正因为他始终怀着深厚的感情,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把群众诉求作为第一信号,把为民解难作为第一追求,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经过多年的实践,他总结出下访寻问题、下村解难题的“两下”工作法。一是下访寻问题。通过建立健全领导接待日、约访恳谈等制度,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把以前采用的“出门一把抓、回来才分家”的老模式提升为“干部寻问题、集体作处理、督办查不力”新机制。每月集中两天时间,组织干部带着《寻问题解决表》进村入户进行访问调查,将寻回来的问题分类梳理建立台账。二是下村解难题。通过建立干部联片包村制度,每周集中两天时间,包村干部深入村组,帮助农民群众解决影响生产生活的突出问题。通过建立民事代办制度,按照“受理、代办、回复”的程序,村干部轮流坐班

代办民事。通过建立上门服务工作机制,公开镇村干部的联系电话,群众有急事难事,做到 “电话一打,干部到家”。同时,镇党委定期组织对下访问题解决效果进行回访评价,确保做到群众满意。

三、要学习文建明同志创新发展思路。文建明同志扎根基层30年,深知农村许多矛盾的根源都是发展不足,只有帮助老百姓发展致富,才能真正斩断矛盾丛生的根源。在经济发展上,他充分尊重群众发展经济的自主权,坚持科学发展观,创造性地提出了发展“百姓经济”的新思路,全面推行“支部+协会”、“支部+市场”、“支部+产业”的新模式。通过实施以“百姓创家业、能人创企业、老板创大业、回乡创新业、干部创事业”为主要内容的全民自主创业计划,着重发展特色经济、餐桌经济、富民经济、自主经济,实现了农民增收致富。

9.勇于创新剖析材料 篇九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髓, 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按照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 这是领导者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体现。各级干部应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来开展工作, 想问题, 办事情, 敢于从实际出发。中央每一个时期所做的指示, 都是针对全国的情况发出的, 属于总方针、总政策。各地在执行中必须同当地的具体情况结合起来, 才会事半功倍。如果离开当地的实际, 不问具体情况如何, 生搬硬套, 这不是严肃负责的态度, 而且也会事倍功半, 不会有好的结果。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实践中证明是推动生产力发展而又为群众所接受的改革举措, 就应大胆加以推广。哪怕这种改革举措在中央的指示或文件中一时还没有规定出来, 也要敢于坚持下去。这也是实事求是的表现。在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中, 广东历届省委都把实事求是作为一切工作的指导方针。根据广东毗邻港澳、华侨众多、历史上与海外交往较早的特殊情况, 向中央提出兴办经济特区并实行某些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 被中央批准, 这就是从实际出发的体现。广东不少改革措施的出台, 例如对贷款修的路桥实行车辆通过收费制度等, 既不是上级指示要办的, 也不是“本本”上已经有的, 而是在实践中借鉴国外的经验实施的。开始不被有些人所理解, 甚至遭到非议、指责, 似乎是“臭”的。但后来证明它是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 对推动交通建设发挥了重大作用, 现在已被社会广泛认同, 在各地推广, 实际上是“香”的, 这也是实事求是的体现。

任仲夷同志曾经打过一个很风趣的比喻:地方就像一个变电站, 上面来的强电流电压, 必须经过当地的变电站, 把它变成适合地方的低压电流, 才能用得上用得好。地方就是要起变电站的作用。

无数的事实说明, 只有敢于从实际出发, 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才能摆脱教条主义的束缚, 避免思想僵化, 跟上时代潮流。

改革要勇于探索, 要有敢闯、敢冒的精神

我国是在一个高度集权的社会进行改革的, 在初始阶段必须强调放权, 放手让人们去闯去探索。广东就是这样闯过来的。

80年代广东发展的一个法宝是大胆放开, “松绑”放权, 把经济搞活, 让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当时国门打开, 港澳资金一拥而入, 广东人饥不择食, 先“拿来”再说。在经历了长时间的物质贫乏和精神紧张之后, 政府放手让人民发家致富, 各方面的积极性很快被调动起来, 加上改革开放之初, 没有现成的经验, 一切先干为上。珠江三角洲本有搞商品经济的传统, 一旦大气候适宜, 多年积蓄的能量将尽情释放。

古代老子说过“为无为”的话, 后来引申为“无为而治”的“治术”主张, 即实行“与民休息”政策, 有所为有所不为。用现在的话说, 主政者要尊重客观的规律性, 为群众创造一个休养生息的环境。议大事, 抓根本, 不要事无巨细, 大包大揽, 管了不该管而又管不好的事。这种“无为而治”有利于营造一种比较宽松的社会环境, 有利于人们的思想解放, 搞活经济, 提高商品意识, 活跃流通, 搞活第三产业, 也有利于创造一种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新型所有制结构, 有利于一大批企业家的迅速成长。

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 “无为而治”是一帖不可多得的“良方”。旧体制把人们的手脚捆得死死的, 稍一动弹就碰壁, 就犯错误, 积极性都被搞没了, 变得谨小慎微。在这样的情况下搞改革开放, 必须首先给人们一个可以放开手脚的大环境, 放手让干部群众大胆去闯、去试验、去探索。这是调动人们积极性必不可少的阶段。在人们尚未懂得市场经济是怎么一回事的时候, 你不放手让他去闯, 他怎么能学会搞市场经济呢?我们不要怕乱, 事物的发展, 有时是乱而后治;我们也不要怕失误, 在改革中失误是难以完全避免的。一时发生失误, 不要互相埋怨, 改了再干就是。人们会在实践中吸取经验教训, 把事情办得更好。

我们不要有这样一种想法, 以为领导什么都是高明的, 只有领导才能指挥人们前进。这种想法是错误和极其有害的。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一些成功经验, 都是来自干部群众的创造。我国农村改革的路子, 就是广大农民从实践中“拱”出来的。农民的第一个突破就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中央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放宽了农村政策, 调整了农副产品价格, 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民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后, 干劲非常大, 就冲破了很多条条框框, 很多地方就出现了包产到户的做法, 而包产到户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所没有的。正是这包产到户, 把农村过高的公有化程度一下子改过来, 冲破了人民公社体制, 给了农民这个生产经营者以充分的自主经营权, 从而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 产生了无穷的力量, 使农村改革一马当先, 生产飞跃发展。又如长途贩运, 过去国家不允许个人搞, 但又包不下来, 农产品流通不畅, 农业就发展不起来。我们顺应了经济发展的需要和群众的要求, 开了这个禁, 打开了城门, 允许私人长途贩运, 农产品流通一下子活起来了, 大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对于发展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也是这样, 开始很多人顾虑重重, 将其视若洪水猛兽, 认为这是资本主义的东西, 提倡发展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就是提倡发展资本主义, 这还了得吗?但事实上, 群众在下面已经干起来了, 而且干得不错。现在, 经过多年努力, 这些个体、私营企业发展起来了, 不仅解决了不少人的就业问题, 而且成为我国经济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为国家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所有这些都是群众首先创造的。由于群众的创造都是源于实践, 切合实际, 符合经济发展规律, 因而具有无比的生命力, 在实践中不胫而走。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答案是很明白的。这是因为, 改革对我们来说是一项全新的事业, 不但“本本”上没有, 过去也没有哪个社会主义国家有这方面的经验。如何进行改革, 并使之顺利进行下去, 这不是光靠领导, 光靠现成的方针、政策就可以办得到的, 重要的是要依靠广大干部群众的实践, 依靠他们去闯去探索, 以此来找出一条切合实际的改革的路子。

当然, 我们强调“无为而治”, 强调放权, 并不是完全放任, 撒手不管, 不要领导。老子当年提倡“为无为”, 也不是一直无所作为的消极思想, 而是有所作为的积极主张。今天, 作为领导者, 其责任在于管大事, 在于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 在于深入调查研究, 及时发现群众创造的经验, 及时加以总结提高, 然后再在面上推广。在经济体制改革中, 我们强调放手让群众去探索去实践, 也不是不加引导, 让大家一哄而上, 而是引导一些行业、企业先搞试点。试点行得通的, 效果好的, 我们就加以推广;试点行不通的, 我们则要找出原因, 再做试验。作为领导者, 他的责任还在于要为改革开放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 使大家敢于去闯, 大胆冲破束缚。在改革中难免发生失误, 工作上也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作为领导者就要勇于为下级承担责任, 要允许失误, 又要允许改正错误。如果没有一个宽松的环境, 领导不当开明的“婆婆”, 工作上一出问题就指责下面, 还有谁敢去闯, 谁敢去冒风险, 这样改革就难以进行下去了。

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试验区, 受到许多旧的条条框框卡着, 不变通不行。计划经济时代强调高度集权, 根本谈不上发挥创造性和积极性。实行改革开放, 搞商品经济, 搞市场经济, 不打破这些条条框框, 使广大干部群众行动起来, 一切等待上面的指示和命令办事, 上面的有指示的才办, 没有指示的就不办, 改革就难以进行下去。况且, 一个国家那么大, 一个政策颁布下来, 它不可能跟所有情况都吻合, 总会存在某些差异。在这样的情况下, 广东不是消极等待, 而是创造性地运用中央给予的各种政策, 包括特殊政策、灵活措施, 放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这应加以肯定, 而不应加以指责。强调放权, 是集权社会进行改革的一个不可逾越的阶段。政策不放宽, 不让广大干部群众去闯去干, 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改革成就。

统一思想, 加快改革速度

我们为什么要进行改革?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对这一重大问题, 直到今天, 仍有许多人还弄不清楚, 对改革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我国的计划经济, 是按前苏联的经济模式建立起来的。尽管在新中国建立初期, 对于集中力量进行重点项目的建设曾经起到积极的作用, 但是, 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和市场变化, 它不但变得越来越不适应新的形势, 而且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文化大革命”结束后, 中国经济的严重危机已是“山雨欲来风满楼”, 而传统的计划经济仍然是“铁板一块”, 经济被统得死死的。在这种情况下, 不改革开放, 不改弦易辙, 就只有死路一条。前苏联、东欧一批社会主义国家的失败, 从根本上来说, 就是这种计划经济的失败。邓小平说: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 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 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经济体制。因此必须进行改革。我们搞改革, 就是要摒弃这种僵化的模式, 建立充满生机活力的经济体制, 走出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大政方针;党的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伟大目标;党的十五大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 进一步提出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应当说, 改革开放的方针、政策和目标都很明确了, 但人们的思想深处仍然没有完全摆脱“左”的框框, 某些思想观念还处于旧体制、旧观念的束缚之中。在这种思想状态下, 要执行一整套全新的政策, 思想往往跟不上。在这种思想状态下, 随着改革的深入, 新旧体制转换产生新的矛盾, 出现困难的时候, 人们就会怀疑改革究竟对不对, 怀疑的、批评的、摇摆不定的各种各样的议论就出来了, 众说纷纭, 莫衷一是。在这种思想状态下, 随着改革的深入, 出现了利益矛盾, 一些既得利益者就会跳出来反对改革, 成为改革的阻力和障碍。而有些在改革中得益的人也不知道改革的成果是要付出多少代价才得来的, 有的甚至认为自己发财致富是祖宗的庇荫, 自己的运气, 因而又肆意妄为, 一掷千金, 随意挥霍浪费。

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场革命。不仅经济基础要改革, 而且上层建筑也要改革。因此, 改革是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 不是一蹴而就的。究竟需要多长时间, 谁也说不准。但我们不能因此而慢慢来。因为改革是要废除原来的管理体制和管理办法, 而新的管理体制和办法又刚刚建立起来且尚未完善。在这样的情况下, 最容易发生混乱, 一些人就利用这个机会讨便宜, 浑水摸鱼。因此, 对旧的经济体制改革拖的时间越长, 付出的代价就越大。譬如国有企业的改革, 1984年中共中央通过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已明确了国有企业改革的方针和基本政策。但十几年过去了, 摇摇摆摆, 进展缓慢。十五大开过后, 才真正摸到了一点门道, 但此后又反反复复, 曲折前行, 我们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改革时间太长是以问题越积越多为代价的。因此必须加快改革速度,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理顺经济关系, 发展生产力, 进一步增强广东的经济实力, 使人民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 才能保持社会稳定和谐, 避免出现震荡。

坚持国有经济为主导, 放手发展多种经济成分

改革开放以来, 广东的经济经受了各种考验, 一直保持蓬勃发展的势头。这是广东在坚持国有经济为主导的同时, 放手发展多种经济成分的结果。

广东在国有企业改革方面, 先后实行了以利润分成为主要内容的扩大企业自主权、企业内部经营责任制以及承包经营责任制、厂长 (经理) 负责制和任期目标责任制、工资总额与经济效益挂钩、“嫁接”外资、股份制试点等一系列改革, 初步形成了企业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的经营机制, 从而增强了活力, 提高了效益, 加快了发展步伐。在这10多年的艰难探索中, 我们坚持对国有企业实行技术改造, 使之获得新的生命力, 使国有资产不断增值。在80年代, 广东国有企业用于设备更新的资金达390亿元, 有半数以上企业的技术设备得到更新改造, “家底”也逐步增厚。但由于国有企业的改革仍然没有从根本上摆脱旧体制的束缚, 尚未真正走上轨道, 因此, 从总体上来说, 国企改革虽有所突破, 但没有大的改变。因而在治理整顿中, 相当部分国有企业在困难面前, 出现生产滑坡、产品积压、资金短缺和经济效益下降等严重情况。

鉴于国有企业还难以顺利进行较为彻底的改革, 广东放手发展集体经济、个体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 使这些经济成分的比重不断加大。改革开放初期, 广东国有经济在整个经济比重中占80%以上。在10多年的改革发展中, 国有经济以每年10%左右的速度发展, 集体经济以30%-40%左右的速度发展, 而其他经济成分则以倍数发展。到了1992年, 全省就已形成了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其他经济成分三分天下的局面。这对于加速广东经济的发展, 增强综合实力, 减少改革的震动发挥了很大作用。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 东方不亮西方亮, 使我们能够应付各种变化, 就是在全国实行治理整顿和宏观调控的大气候下, 广东经济仍然稳步前进, 对国家的贡献没有减少, 职工的生活水平也逐步提高。实践证明, 放手发展多种经济成分是非常必要的, 是广东改革的成功经验, 这条路子完全符合邓小平提出的“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 归根到底, 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 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的综合国力, 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标准”的“三个有利于”的原则。

对于国有经济比重缩小, 非公有经济急剧上升, 有的人忧心忡忡, 担心非公有经济发展得太多了, 会尾大不掉, 产生新的资产阶级, 动摇我国的政权基础, 危及社稷安全。我们认为, 这种观点是极为错误的, 其错误在于思想僵化, 以为越“公”越先进, 违背邓小平“三个有利于”原则。从我国国情看, 解放后30多年的实践证明, 光靠国有企业一条腿走路是不行的。而且国有企业本身, 因缺乏活力尚需进行改革。在我国一穷二白的情况下, 对于私人资本主义能否成为社会主义的有益补充, 过去的认识是很不一致的。80年代, 广东在国有企业改革困难重重的情况下, 积极发展乡镇企业, 大胆引进外资, 发展“三资”企业, 各种非国有经济迅速发展。这样做, 大大缓解了发展工业的资金、技术和管理方面的困难, 推动了全省生产力的发展。

中国向何处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如何深化?这是王利文 (左) 与老书记常常探讨的问题。

图为林若同志与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农村处和农村改革试验区办公室座谈“如何深化广东农村改革”后合影。

改革开放20周年, 围绕广东的改革进程, 林若同志接受我刊采访并留影。

从我们所处的历史阶段看, 正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 必然发生经济结构的变化, 从单一的经济结构转变为多元化的经济结构。这是因为: (一) 确认我国现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不发达阶段, 必须顺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所谓“主体”, 题中应有之义是控制国民经济命脉, 左右经济发展方向, 而并不意味着公有制经济在数量上占绝对多数。 (二) 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是产权主体多元化, 必然要求改变计划经济的产权主体唯国有的偏向。 (三) 中国改革近20年的历史证明, 一旦打破国营一家垄断局面, 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释放巨大的经济潜力, 非国有经济必然有一个飞跃性的发展。广东实践的结果是, 凡是非国有经济发展快的地区, 其整体经济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也快;反之, 凡非国有经济发展慢的地区, 其整体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也比较缓慢, 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现在一些地方仍拘泥于旧模式的束缚, 不敢在积极搞活、发展公有制经济的同时大胆发展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 这些都是守旧的思想, 是不符合市场经济的原则的, 也不符合邓小平提出的“三个有利于”的原则, 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广东“三资”企业、私营企业等非国有经济的发展, 有没有动摇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有没有产生新的资产阶级?小平同志不是说, 可以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吗?我们的立足点应放在“三个有利于”的原则上, 放在生产关系应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水平上, 至于他们是否会像解放以前的资本家那样剥削广大的工人阶级?在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 这些富裕阶层是不能任意剥削工人阶级的。因为政权在我们手里, 我们可以通过制定政策来调整两者的利益, 可以通过立法来保障工人的权益。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这部分富裕阶层有其存在的客观性。这部分人创造的财富, 除了自身消费以外, 大部分都是回馈了社会、带动生产力发展的。他们为自己、也为社会创造了财富。生产力发展, 最终是推动人类历史向前发展的。因此, 我们对其不能一概否定, 更不必害怕。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 同时发展多种经济成分, 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 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来。那种脱离实际的空谈, 纠缠于姓“社”姓“资”的无谓争论, 必然贻误时机, 妨碍改革开放的进行, 不利于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 误国殃民。

对公有制问题, 也应当摒弃那些教条式的理解, 对它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那种纯而又纯的公有制, 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行不通的, 而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共同发展的经济结构, 则是必需和有益的。

马克思说: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 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 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前, 是决不会出现的。可是, 我们就曾走过超阶段发展的弯路。新中国刚刚成立, 生产尚没有大的发展, 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 我们就去追求“一大二公三纯”的高度公有化的生产关系, 使生产关系的“超前挺进”与现实生产力的发展脱节。超阶段发展的结果, 这种生产关系便成了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实践证明, 这样做是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判断什么所有制最先进, 就要看这种所有制是否最适应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而不是越“公”越先进。新中国成立后, 首要的任务本应大力发展生产力, 迅速恢复和发展经济。我们没有坚持这样做, 结果就走了很长一段弯路, 现在还要补上这一课。

经过几十年的实践, 尤其是多年的改革探索, 我们对这种传统的公有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种公有制, 实质上就是“大锅饭”, 因为所有权不明晰, 公有产权名为全民、集体所有, 实际上却是集体管不着, 大家也无权过问, 很难形成利益机制和内部活力机制。要搞市场经济, 就必须进行改革, 打破这种“大锅饭”。

如何改?根本的办法, 在于加快国有企业的改革。如何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搞了多年, 步子迈得很小, 主要原因是观念还没有更新, 缩手缩脚, 不敢越雷池半步。因此, 为了加快国企改革步伐, 使改革能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 有必要重新认识社会主义, 重新认识资本主义。

什么是社会主义?传统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 社会主义=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现在看来, 这一理论是很值得怀疑的。

关于公有制问题, 上面已经有所论述, 至于计划经济问题, 过去把它看做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 其实只不过是经济运行的方式或者说是资源配置的一种机制。资本主义有计划, 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计划和市场均为发展经济的手段而非目的。再次, 按劳分配也不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在传统的斯大林模式中, 从来都未真正实行过按劳分配, 而在改革后的新体制下, 不仅存在按劳分配, 也存在按资分配等多种分配方式。以劳动所得为主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 必须长期坚持。

那么, 究竟什么才是社会主义?经过几十年, 尤其是改革开放的实践探索, 邓小平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更符合当今的社会实践, 更科学。邓小平同志说:“社会主义的本质, 是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 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在对社会主义进行重新认识的同时, 同样很有必要对与此相联系的资本主义进行再认识。

对于资本主义, 过去已形成固定的概念:资本主义是腐朽的、垂死的、没落的社会制度。但是,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半个世纪中, 西方资本主义仍有重大的发展, 它创造的科学技术成果和物质财富相当巨大。虽然资本主义社会也存在各种各样的矛盾和问题, 但它仍在发展变化, 这是可以肯定的。有人认为, 这是由于资本主义推行了股份制, 社会的所有制关系正在发生变化, 产权的社会化适应了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 弱化和缓解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使资本主义在新的生产方式下获得了新生, 获得了迅速的发展。这是有道理的。

由此可见, 资本主义一些符合商品经济发展规律的东西和人类共同创造的文明, 社会主义也是可以学习、借鉴的。因此, 我们要解放思想, 更新观念, 要大胆学习、借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经验。列宁认为:不利用资本主义所达到的技术和文化成就便不能实现社会主义。谁如果不懂得这个道理, 那就是没有一点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可以用, 社会主义也可以用。资本主义企业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 其中许多反映了社会化生产、商品经济的发展规律, 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率和劳动生产率, 我们是可以借鉴吸取的。我们不要拘泥于姓“社”姓“资”, 什么都要强调自闯新路, 而不善于向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学习。实践已经证明, 闭关自守, 拒绝接受资本主义有益的东西是愚蠢的。大胆学习、引进资本主义有益的东西, 可以使我们少走弯路, 事半功倍地早日实现现代化。

对于国企改革, 可以借鉴发达资本主义的做法。在具体的方法上, 对于关系国计民生的国有大企业, 必须坚持全民所有, 以掌握国家经济命脉, 保证国家经济发展沿着既定的方向和目标运行。如能源、交通、通信、金融等行业, 主导权必须牢牢掌握在国家手上, 防止私人垄断。对于这类企业的改革, 应实行现代企业制度, 要下决心甩掉两个“包袱”:政府要甩掉企业这个“包袱”, 真正做到政企分开;企业要甩掉“办社会”这个“包袱”, 轻装上阵, 参与市场竞争, 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经济实体。对于大多数的中小型企业, 则按中央的政策, “抓大放小”, 可以利用租赁、拍卖、股份合作、国有民营等形式进行改革, 使其走上健康的发展道路。

无论何时都不能动摇农业的基础地位

广东“七山一水两分田”, 人多地少, 粮食不能自给。如果不重视农业, 破坏农业的基础地位, 必然要产生严重的社会问题。

所谓无农不稳, 无工不富, 无商不活, 首先说的是农业。没有稳定的农业, 工业缺乏原料, 城市居民缺少粮食, 工业何以发展?农业发展不起来, 占人口大部分的农村购买力不高, 城市的工业产品打不开销路, 商业何以搞活?可是, 有一个时期, 有的地方对“无农不稳”这句话记不住, 就记住了“无工不富”这一句, 以致大家都去搞工业, 把农业视为一件破棉袄, 穿起来不暖, 丢掉了可惜, 减少了对农业的投入, 造成农业生产停滞不前, 吃了苦头。

从国民经济的发展来看, 历来都是农业、工业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农业的发展促进了轻工业, 而轻工业的发展又为重工业积累了资金, 形成了农轻工重的发展序列。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首先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几年时间, 农业获得了大发展,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带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广东处于改革开放的前沿, 经济发展很快, 办工业的门路也较多, 但从省委的决策思想来说, 对农业也不敢有丝毫的懈怠。省委一方面采取扶持政策, 放手让农民开展农林牧副渔五业生产, 较早地突破了“以粮为纲”的单一化生产格局;一方面采取坚决的措施, 纠正有些地方忽视农业生产的倾向。1990年, 全省在减少粮食播种面积1000多万亩的情况下, 粮食总产量没有减少, 而林牧副渔各业则大幅度增加。当然, 粮田的播种面积不能无限制地减下去, 现在实行基本农田保护区的政策是非常重要的。历史已经证明:农村“以农唯一”, 农业“以粮为纲”, 此路不通;只有加强粮食生产, 又积极发展多种经营, 才是一条兴旺发达之路。

综观世界各国, 无论是已经工业化的国家, 还是发展中的国家, 在经济发展中有所作为的, 都很重视农业的战略地位。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 如美国, 对农业非常重视, 每年都有大量的农产品出口。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德国, 每年都有农产品出口。日本土地不多, 但多年以来限制粮食进口, 保护本国的粮食生产, 不让随便占用良田。发展中国家如印度, 严格限制占用土地, 大搞“绿色革命”、“蓝色革命”, 从过去进口粮食变成现在出口粮食。

我国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 被赞誉为人类历史上的一大奇迹。今后随着人口增多, 耕地减少, 这个奇迹还能延续下去吗?这是值得我们认真对待的问题。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 粮食的生产和消费, 为世人所注目。善良的人们关注它, 心怀叵测的人窥视它。对粮食产需缺口较大的广东来说, 对粮食生产更要认真对待。历史上已有教训, 我们不能把解决粮食问题寄托在进口上面。农业问题, 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1994年10月29日, 江泽民总书记在会见出席全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会议的同志时说:“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 关系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大局, 关系着执政党的地位的巩固, 关系着国家的长治久安。这不但是重大的经济问题, 同时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党的十五大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提出的战略部署, 实现我国跨世纪发展的宏伟目标, 必须保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十二亿多人口, 九亿在农村, 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 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 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稳住农村这个大头, 就有了把握全局的主动权。”

为什么党和政府老是强调重视农业, 但很多时候部分人对农业就是重视不起来呢?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 但有两点值得我们注意:一方面, 是由于我们一些领导急功近利, 只顾眼前, 不顾将来。对农业生产存在错误的认识, 以为农业生产在经济总量中所占比例小, 无足轻重。另一方面, 是我们放松了对农业的领导, 农用生产资料价格上涨, 农民生产所获不多, 严重打击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现行的政策, 是重工轻农, 有时甚至是剥削农民、剥夺农业来发展工业, 这是很不合理的。长此以往, 只会进一步削弱农业的地位, 使农业问题积重难返。

从干部思想作风上来说, 一个地方办了工业, 不管企业是否盈利, 当地照样有税可收。办工业, 既没有办农业这样辛苦, 也容易立竿见影, 显示政绩, 还可以出国考察。久而久之, 农业的基础地位就会被忽视。近年来, 开发区办了一个又一个, 房地产一再升温, 占用了大量农田, 有的长期闲置, 这种情况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

农业, 尤其是粮食生产, 因其自身具有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两重制约, 与其他产业在市场的激烈竞争中, 难免处于劣势。因此, 只有通过政府行为的扶助, 才能减少这两种风险的冲击。

农业的根本出路, 一是要制定能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农业政策。要放弃重工轻农、以农业支持工业发展的策略, 增加对农业的有效投入, 提高农产品价格, 从根本上提高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二是要搞好计划生育, 严格控制人口增长, 减轻人口压力。三是要采取有效措施, 严格保护好耕地。

全面改革是改革的应有之义

政治经济学告诉我们, 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 就会产生什么样的上层建筑;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 就要求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与之相适应。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而上层建筑则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我们现行的上层建筑, 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形成的, 它适合于计划经济时代。现在, 我国正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市场经济是多元化的经济。企业有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个体企业、“三资”企业等多种形式, 而且各种经济成分比重也起了变化。各种生产要素已不是按计划交换, 而是按市场规律交换, 受市场规律支配。在这种情况下, 如果还守着老一套的领导方法, 守着陈旧的上层建筑, 显然跟市场经济就不相适应了。而目前, 上层建筑的改革严重滞后于经济的发展:在意识形态方面, 现在还是进行传统的政治经济学基础理论教育, 与现实脱节甚远, 收效甚微。政治、法律、文化、教育、理论等如何为经济基础服务, 现在尚在摸索。在文化、教育方面, 改革正在迈开步子, 还有待深化。政治体制的改革, 虽提了出来, 但如何改, 至今才刚刚起步。

改革不仅仅是经济体制的改革, 全面改革是改革的应有之义。如果上层建筑不改革, 市场经济没有理论作指导, 没有法律的保护, 没有体制的保障, 就难以顺利发展起来;如果上层建筑不改革, 没有上层建筑的反作用, 经济发展别别扭扭, 路子众说纷纭, 莫衷一是。因此, 上层建筑不仅要改革, 使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 而且要尽快提上议事日程, 加快改革的速度。

上层建筑如何改革?当前最急需的就是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 用法制来引导和规范市场经济, 用法治来遏制腐败。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提出的客观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 必然要求建立比较完备的法制。市场经济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法制经济, 它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不同, 它的生产、流通、分配与消费之间是靠市场主体间的契约, 而不是靠计划指令联结起来的。为了保证这些契约的公正性和得到遵守, 就需要有完备的法律加以规范和保障。市场经济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市场主体之间的自由竞争, 这种竞争必须是有规则的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因此说, 法制是市场经济运行的依托, 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 必须靠完备的法制来引导、规范、保障和约束。不然, 市场经济就无所遵循, 就必然出现混乱。省内一些地方近年来在集体土地转让、房地产开发经营和举办经济开发区等方面出现的混乱现象, 以及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商品泛滥等问题, 就有力地说明了建立和发展市场经济必须要有完善的法制保障的重要性。只有这样, 才能加速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有效防止和解决在发展市场经济中出现的问题, 使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有效遏制腐败, 搞好廉政建设, 是顺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要有效地遏制腐败, 最根本的办法, 就是健全法制、推行法治。这是因为, 从腐败现象得以产生和滋长的原因来看, 只有加快改革步伐, 革除现行体制的种种弊端, 才能减少产生腐败的土壤和条件, 只能“釜底抽薪”, 从根本上遏制腐败。而要改革、转轨, 必须靠法治。历史上的任何改革都要有法律的规范、引导、调整、促进和保障, 否则, 改革难以进行, 也难以巩固, 根本无法完成旧体制向新体制的过渡。从目前的形势来看, 只有采取严厉措施, 坚决地严惩那些严重的腐败行为, 扫除社会上的丑恶现象和不正之风, 才能有效地保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而要做到这些, 也要靠健全的法制。从长远的观点看, 完善监督制度, 强化监督机制, 建立一个高效、灵敏、能够及时发现并有力惩治腐败的机制, 更要依靠法治。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 为打击经济犯罪、惩治腐败分子提供了法律依据。但是, 由于有关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 尤其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等原因, 总的来说, 腐败现象还未能得到有效的遏制, 有的地方甚至还在蔓延。因此, 必须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大力加强人大的监督, 把国家机关的工作置于人民的监督之下。这样做, 必将有效地防止国家机关产生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 使之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改革与发展中的问题, 要在深化改革中解决

广东改革开放取得的成绩是巨大的, 但毋庸讳言, 遇到的矛盾和问题也是突出的:经济总体素质和效益不高的状况尚未明显扭转;国有大中型企业缺乏活力;农业发展滞后;部分地区生态环境质量恶化, 对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产生不利影响;一些地方金融秩序混乱;各种腐败现象, 例如权钱交易、以权谋私、贪污受贿等问题屡禁不止;社会治安形势仍相当严峻, 刑事犯罪率连年居高不下;“黄赌毒”等丑恶现象和走私等违法犯罪活动仍时有发生……诸如此类的问题不容回避。关键的问题是我们应该如何看待, 怎么样解决。

一种看法认为, 矛盾和问题出自改革开放, 出自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体制, 即放得多了。他们为此主张收, 主张用传统体制下的老办法解决难题。这应引起人们的高度警惕。这样做, 实际上是在穿新鞋走老路, 很可能重蹈“一乱就收, 一收就死, 一死又放, 一放再乱”的覆辙。此类搞法历史上用过多次, 实践证明弊多利少, 在经济体制发生了重大变革的新形势下再用此法, 不仅行不通, 而且会使我们的经济建设遭受损害。

其实, 现在经济生活中暴露出来的矛盾和问题, 有些属经济转型期的必然现象, 绝不能归罪于改革开放和搞市场经济。恰恰相反, 它们的产生, 是由于传统体制下盲目扩张投资、竞相攀比速度、缺乏有效约束机制的惯性还在起作用, 是由于新体制所要求的有效宏观管理体系和规范的市场运行秩序还没有完全形成。换句话说, 是由于我们的改革开放、市场经济还不健全、不完善。既然如此, 理所当然地就该对症下药, 在深化改革中寻求答案, 采取良策。广东经济生机勃勃的形势来之不易。它是运用邓小平多年来坚持倡导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结果, 更是在邓小平视察南方发表重要讲话后加快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济的进程中形成的。解决这中间出现的矛盾和问题, 珍惜和保持经济发展的好势头, 别无他法, 只有继续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继续深化改革。

中央近年推出的一系列措施, 其中不乏指令性的行政干预手段, 这种手段即使今后也是必不可少的, 但总的取向则应是主要运用符合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要求的经济杠杆和经济法规。为了扭转乱集资、大量资金“体外循环”的不合理局面, 国家在对其实施限制的同时, 也实行了调高银行存贷款利率和国库券发行利息的办法。近年来根据投资和市场变化, 为了扶持企业生产, 引导群众消费, 又采取调低银行存贷款利率的办法。无论利率的调高与调低, 这种利用经济杠杆的调整办法都较之于过去那种主要靠行政命令指定资金投向的做法, 易于被干部、群众所接受, 使国家的经济宏观调控已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在加强农业的问题上, 从深化改革中找出路的地方也多了起来。按照中央的政策, 这些地方正挣脱工农业产品“剪刀差”加大、农民负担加重、调整产业结构难的困扰, 积极地推进改革。他们或调整农副产品的价格, 或精简县镇行政和有关部门的机构, 或引导农民根据市场的需求搞生产经营。在后一个方面, 一些地方从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实际出发, 用“公司+农户”的形式, 或用其他的形式, 把一家一户的小生产同不易把握的大市场联系起来, 既减少了农民生产经营的盲目性, 又优化了产业结构, 提高了经济效益, 成为继联产承包后农村致富的又一次重大改革。

跟以前我们熟悉的经济工作相比, 通过深化改革解决矛盾和问题, 以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 是一个全新的课题。许多领域对我们来说都是陌生的, 没有现成的经验, 每跨出一步都需要探索攀登。或许正是这个缘故, 有些同志往往知难而退, 自觉不自觉地沿用习以为常的老办法去解决新的矛盾和问题。其结果, 无论主观愿望多么好, 也将因为不合时宜而事与愿违, 这是不足取的。

面对各种各样的矛盾和问题, 我们要树立深化改革的观念。越是矛盾多、困难大的时候, 越要学习, 把握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 切勿被因循守旧的思路所束缚, 要解放思想, 扩展视野, 开拓进取。对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调整经济结构、制止低水平重复建设这一类老大难问题要这样, 对解决其他的难题也应当如此。总是能够找到解决的办法, 取得“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结果的。例如, 过去解决干部以权谋房问题, 虽然也有效果, 但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现在深化改革, 取消福利分房, 实行货币分房, 也就彻底铲除了以权谋房的土壤和温床, 干部以权谋房就不容易了。

上一篇:科技创新中国下一篇:小老鼠冒险旅行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