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古诗三首17教案(4篇)
1.部编古诗三首17教案 篇一
古诗三首
一、教学目标
1.认识“亦、宜”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抹、磨”,会写“断、楚”等1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望天门山》。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在这广袤的华夏土地上,无数的山川湖海构成了一道道美丽的风景。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第六单元,饱览祖国的大好河山。让我们跟随诗人的脚步,开始第六单元第一课《古诗三首》的学习。
(二)学习生字
学诗之前,我们先来读本节课要求认识的7个生字。(课件出示)
其中“抹、磨”二字为多音字。(课件出示)“抹”字在“抹粉”中读mǒ,在“抹布”中读mā。“磨”字在“磨刀”中读mó,在“磨盘”中读mò。
我们再来看本课要求会写的13个生字。(课件出示)
这13个生字,大部分由熟识的部件组成。
左右结构的字有“断、孤、帆、饮、初、镜、银”,其中“孤、帆、饮、镜、银”在书写时要注意左窄右宽。
“断”字左宽右窄;“初”字左边是“衣补旁”,不要写成“示”字旁。
上下结构的字中“楚、至、盘”要写得紧凑。
独体字“未”的两横,要写得上短下长。
半包围结构的字中,“磨”字中“广”的一撇要拉长,包住里面的部分,不要把字写成上下结构。
重点讲解两个难写字的写法。
“断”字在书写的时候,左边的部分先写“米”,“米”的捺变为点,再写竖折。右边部分“斤”的竖撇要穿插到左边部分的下面,竖要垂直,保持整个字的稳定。我们看这个字的书写笔顺。(课件出示)
“遥”字是半包围结构,在书写时要注意先内后外。里面的部件要写紧凑,外面的捺要写舒展,托住右上部分。
我们看这个字的书写笔顺。(课件出示)
请同学们课下工工整整地书写这13个生字,写之前注意观察字的结构、占格,做到心中有数再书写。
(三)学习《望天门山》
1.写作背景
李白在年轻时,仗剑离乡,辞亲远游,行船途中经过天门山,望见天门山壮美的景色,有感而发,写下这首《望天门山》。(课件出示)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2.诗人简介(课件出示)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
3.理解诗意
了解了诗人,我们再来看看这首诗里写了什么。诗中有几处重点词语,我们可以借助文中的注释与字典来理解。(课件出示)
①天门山:今安徽东梁山与西梁山的合称。东梁山在今芜湖市,西梁山在今马鞍山市,两山隔江相对,像天然的门户。
②中断:指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
③楚江:长江中下游部分河段在古代流经楚地,所以叫楚江。
④回:回旋,回转。
老师来讲讲诗的大意:
浩荡的长江把天门山从中劈开,一分为二。东流而去的长江水经过天门山时形成回旋的水流。两岸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对而立,一叶孤舟从日边而来。
4.体会情感
题目《望天门山》,通过一个“望”字,我们可以知道,诗人观赏天门山是远远地看。正如第一句所描绘的雄壮景观——“天门中断楚江开”,天门山本是两座山的合称,但通过诗句,我们仿佛又可以产生更为奇特的想象:天门山是一座山,但由于楚江的冲击,劈开了这座“天门”。“中断”一词,多么有力量,远远望去,这两岸的青山就像被生生地劈开一样,那么高耸陡峭。虽是写山,却让我们感受到楚江的汹涌。一个“断”字显示了山的高耸险峻,一个“开”字,又把楚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展现在我们眼前。(课件出示)
既然楚江的冲击如此猛烈,都能够将天门山劈开,那又为何在此地“碧水东流至此回”呢?楚江在流经天门山以前,江面十分开阔,而天门山两侧险峻的高山使河道变窄,仿佛将江水锁住一般。因此,奔腾的江水在天门山无法顺畅地流过,从而形成回漩之势,使这片水域更加汹涌激荡。(课件出示)
前两句中,诗人借写山表现水的汹涌,借写水衬托山的奇险。
我们继续跟随诗人,欣赏天门山的美景。“两岸青山相对出”两岸的青山本就矗立在那里,一个“出”字,为静止不动的青山增添了动态美。青山为何而动呢?“孤帆一片日边来”,原来,诗人在这顺流而下的小舟中啊!这一艘小舟随着激荡的江水不断前行,天门二山扑进眼帘,身姿愈发清晰。(课件出示)从诗人的角度看,夹江对峙的天门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这是多么新鲜又令人喜悦的景色呀。
年轻的李白,第一次离开巴蜀老家,外出游历。带着激情与活力,饱览祖国的大好河山。我们再来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诗,读出节奏感。(课件出示)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通过《望天门山》,我们有幸跟随诗人李白一睹天门山雄伟奇丽的景色。希望同学们能将这首诗背诵并积累下来。
(四)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
1.写作背景
接下来,我们跟随苏轼,一起游览西湖吧!《饮湖上初晴后雨》,是苏轼担任杭州地方官时创作的诗篇。这一天,苏轼和朋友们在西湖游玩,起初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苏轼便将这一难得的经历用诗歌记录了下来。我们先来欣赏这首诗。(课件出示)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2.诗人简介(课件出示)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3.理解诗意
了解了诗人,我们再走进这首诗,先了解重点词的意思,再想一想整首诗的意思。(课件出示)
①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
②方:正。
③空蒙:迷茫缥缈的样子。
④亦:也。
⑤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的美女。
这首诗的大意是:
晴天时,西湖碧波荡漾,波光粼粼;雨天时,西湖云雾迷蒙,群山若隐若现。
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无论是淡雅装饰,还是盛装打扮,都具有迷人的神韵。
4.体会情感
这首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正是西湖“初晴后雨”的景色。
“水光潋滟晴方好”,是题目中的“晴”时之景(课件出示)。在阳光的照射下,西湖之水波光闪动,光彩熠熠,是不是很好看呢?
“山色空蒙雨亦奇”则是题目中的“雨”时之景(课件出示)。在细雨蒙蒙之中,群山若有若无,恍若仙境,也是非常奇妙的景色呀!
这两句中,诗人既描绘了西湖的山光水色,也描绘了西湖的晴姿雨态。可见,在苏轼眼中,西湖的景色无论是山还是水,是晴天还是雨天,都是美好奇妙的。
而后两句中,诗人没有紧接着前两句去描绘西湖的景色,而是用一个既空灵又贴切的比喻表达出西湖的神韵。“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美人西施的传说距离苏轼所在的宋代已经过去了几千年,西施的美丽只存在于后人的想象之中。也正是如此,这西湖之美也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对于西施,无论淡妆或是浓抹;对于西湖,不管晴天还是雨天,这些都无法改变她的美丽,也都是在增添她的美丽。
这首诗并不是写西湖的一时之景、一处之景,而是对西湖的全面写照和全面评价。(课件出示)既有湖光,又有山色,既有晴日之景,又有雨天之韵。但西湖究竟美在哪里呢?恐怕没人能够说清楚。诗人以绝色美人比喻西湖,将生命赋予了西湖。人人都知道西湖美,但究竟是怎样的美丽,我想,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也正因如此,这首描绘西湖美景的诗歌,直到今天还浮现在每一位西湖游客的心头。让我们边读边品味西湖之美吧!(课件出示)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五)学习《望洞庭》
1.写作背景
明月当空的夜晚,刘禹锡途经洞庭湖,将最美好的湖光山色付诸笔下。让我们跟随诗人,一起去欣赏美丽的洞庭山水吧!(课件出示)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2.诗人简介(课件出示)
刘禹锡,字梦得,唐代诗人。
3.理解诗意
了解了诗人,我们再来了解这首诗中的重点词语和诗词大意。诗中有几个重点词语,我们要知道含义。(课件出示)
①洞庭:即洞庭湖,位于今湖南北部。
②和:指水色与月光互相辉映。
③青螺:青绿色的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这首诗的大意是:
秋月映照下的洞庭湖,湖面风平浪静,犹如一面尚未打磨的镜子。远远望去,洞庭湖如同白银盘,盛放着像青螺一样的君山。
4.体会情感
这首诗描绘的是洞庭湖秋夜的美景。(课件出示)
第一句写“湖光”与“秋月”,皎皎明月下的洞庭湖水澄澈空明,构成一幅宁静和谐的画面。(课件出示)
第二句紧接上句,以生动的比喻补全了首句的意境。因为“潭面无风”,所以湖光和秋月得以协调。若狂风怒号,湖水激荡,这湖光和秋月又怎能争相辉映,互相衬托呢?而“镜未磨”的比喻,也带给人们无限的想象。湖面水平如镜,在这秋夜中,借着月光的清辉,展现出别具一格的朦胧美。(课件出示)
第三、四句中,诗人将视野拓宽,以独特的想象力,表现洞庭湖山水之美。
远远望去,皓月银辉,君山愈加青翠,湖水更为清澈。在诗人笔下,洞庭山水仿佛变成了一件艺术品,“白银盘”和“青螺”,色调淡雅,互相映衬。这奇特的比喻,为洞庭山水增添了一份浪漫色彩。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读读这首诗。(课件出示)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六)总结课文
同学们,今天我们通过三首诗歌,领略了祖国河山的壮丽和秀美。希望同学们将这些古诗积累下来,细细品读,慢慢品味。有机会的话,也希望你能够走出家门,到诗中所描绘的地方走一走、看一看,切身体会诗人笔下的风光美景。
(七)作业布置
1.抄写《古诗三首》一课要求会写的生字。
2.背诵三首古诗。
3.预习第18课《富饶的西沙群岛》。
今天的课我们就上到这里,同学们,下课!
2.部编古诗三首17教案 篇二
本单元的主题是“人物的品质”,围绕这一主题编排了《古诗三首》《文言文二则》《“诺曼底号”遇难记》《黄继光》四篇课文,文章主要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的描写表现人物的品质。《古诗三首》中的诗,或表现诗人高洁的品质,或歌颂将士的奋勇精神。《文言文二则》中的故事,体现了人物勤奋、有毅力的品质。《“诺曼底号”遇难记》主要讲述“诺曼底号”轮船被撞后,哈尔威船长沉着冷静地指挥船员开展救援工作,最终自己命丧大海的感人故事,表现了哈尔威船长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黄继光》主要讲述了在上甘岭战役中,黄继光冒着枪林弹雨摧毁了敌人的火力点,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最终英勇献身的感人故事,表现了黄继光不怕牺牲的崇高品质。
单元语文要素在课文中的梯度序列
内容
课时
教学目标
古诗三首
1.认识29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会写32个字,正确读写10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三首》,默写《芙蓉楼送辛渐》。
3.借助注释,抓关键词语,理解《文言文二则》中每句话的意思。
4.理解课文内容,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
5.感受船长哈尔威、黄继光在危急关头,从容面对死亡、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与英雄形象。
文言文二则
“诺曼底号”遇难记
黄继光
口语交际
1.选择或创设一个情境,分小组讨论“面对不同的情况,如何介绍自己”,明确介绍的对象和目的不同,介绍的内容也有所不同。
2.学习用多种方法描写人物特点的方法。
习作
语文园地
1.回顾本单元课文,与同学交流描写人物特点的方法。
2.在7个描写人物的词语中,认识9个生字。
3.了解6个跟古人读书有关的成语,知道它们的故事和含义。
4.仿照例句写一组连续的动作。
5.积累名言。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芙、蓉”等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单”,会写“芙、蓉”等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三首》,默写《芙蓉楼送辛渐》。
3.读懂诗意,感悟诗情,读出画面,体会诗句表现的精神品格。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句表现的精神品格。
2.积累古诗。
▶教学策略
1.字词教学
用学过的方法认识本课6个生字,重点指导多音字“单”的读音,注意不要读错“芙”的声调,指导“雁、壶”的书写,如“壶”字不要多笔少画。
2.阅读理解
以读促悟,悟中想象,引导学生采用“自读自品自悟”的学习方式,通过自主阅读、合理想象、补白情境、充分朗读等方式,感悟诗人表达的意境,体会诗句中蕴含的深意及诗人高尚纯洁的精神品格。
3.表达运用
学习作者借物抒怀、借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3课时
第1课时
《芙蓉楼送辛渐》
▶课时目标
1.认识“芙、蓉、洛”3个生字,会写“芙、蓉、洛、壶”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芙蓉楼送辛渐》,背诵并默写《芙蓉楼送辛渐》。
3.体会诗意,感悟诗情,读出画面。感受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激发学生从小立志做品质高洁的人的决心。
▶教学过程
板块一
激趣导入,渐入诗境
1.激趣导入。
(1)出示课题:《古诗三首》。
(2)师引导:我们学过很多古诗,你记得最熟的是哪首古诗?可以背诵给大家听听吗?
(3)生交流,师适时点评。
(4)师导入: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尤其是唐诗,是古典文学中的璀璨明珠。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三首古诗,看看这些诗又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诗中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情怀,带给了我们怎样的感受。
2.生自由朗读课文,在不懂的地方标注自己的疑问。
【设计意图】新课标将兴趣的培养贯穿始终,古诗的教学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尤为重视。因此,教学时,从学生熟悉的诗句入手,让学生不畏惧,乐纳新。同时,通过老师的简要点评,向学生传达古诗句之所以有着无穷的魅力,是因为其中有情有理、有韵有味的理念,同时也紧扣本课教学重难点“体会诗意,领会诗情”。这些都在“润物细无声”中流淌。
板块二
初读古诗,识记生字
1.初读古诗。
(1)课件出示《芙蓉楼送辛渐》。
(2)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借助课文注音读准字音,借助课文注释读懂诗句。难读的诗句多读几遍。
(3)师指名开火车读诗句,相机纠正字音;小组比赛朗读,读通、读顺每句诗;同桌互读,边读边互相指正;师指三名生读,引导读出诗的节奏。
2.学习要求会认、会写的字。
(1)课件出示要求会认的生字组成的词语。
(2)师指名读带拼音的词语;全班齐读。
(3)师指名读去掉拼音的词语;全班齐读。
(4)课件出示要求会写的字。
(5)生小声认读,师引导:从字形的角度观察,这四个字要记住,难吗?你有什么好方法?
(6)师指名交流,相机讲解。
①讲解示例:“壶”,上下结构,由“士、冖、业”组成。注意上面是“士”,不是“十”或“土”。
②播放“壶”字的演变视频。
③看完视频后,师引导:“壶”字在书写时要注意什么?(提示:上面的“士”要写正确)
④师指导书写“壶”,引导学生观察“壶”字在田字格里的占位,指导学生描红、书写。
【设计意图】正确书写汉字的基础是理解汉字的意思。视频演示“壶”字的演变,生动直观地让学生记住“壶”上面是士字头,从而做到正确识记、正确书写。
板块三
品读诗文,入情入境
1.诗题入手,了解背景。
(1)课件出示诗题《芙蓉楼送辛渐》。
(2)关注诗题中的事件——“送”。
①师引导:读诗先读题,你从诗题中的“送”字了解到了哪些信息呢?还有哪些疑问呢?在提出疑问之前,可以看看文中的注释,看看能解决你的哪些疑问。
②生交流。
③师相机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送元二使安西》
《送友人》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④师引导:读了这些诗题,你发现了什么?
⑤生自由读诗题。
⑥示例:这些诗从题目上就可以看出写的是朋友将要远行,诗人在为朋友送行。
⑦师引导:你还知道哪些送别诗吗?(师相机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
《别董大》
《赠汪伦》
《山中送别》
(3)引导关注诗题中的人物、地点——辛渐、芙蓉楼。
①师引导生再读诗题,尝试用完整的句子说说诗题的意思。
②示例:作者是在芙蓉楼这个地方送别友人辛渐的。
③简介芙蓉楼、辛渐及写作背景。
(4)关注诗人王昌龄。
①师引导:这是一首很有名的送别诗。诗人王昌龄为什么会写出这么伟大的传世之作呢?
②课件出示王昌龄资料。
③生默看课件出示资料,快速地从中提取主要信息。
2.品读诗文,入境入情。
(1)课件出示古诗,生自由朗读。
(2)师引导:王昌龄的这首送别诗表达出了朋友间的深情厚谊与依依不舍之情吗?它与其他送别诗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3)体会情感。
①师引导:静下心来看看注释,仔细读读,我们可以从诗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呢?
②生交流。
示例1:我从第1、2句诗中体会到诗人凄凉、伤感、孤独的心情。
示例2:我从第3、4句诗中体会到作者高尚、坚定的品格。
(4)学习诗句“寒雨连江夜入吴”。
①生自由朗读这句诗,师引导:对于这句诗,你读出了怎样的感觉?诗中哪个词向你传达出这种情感?(相机出示课件)
②师:什么样的雨能称为“寒雨”呢?诗人为什么要提到“夜”?
示例:俗话说“一场秋雨一场寒”,尤其是在下雨的夜晚,渲染了作者与友人惜别的黯淡气氛。
③(课件出示图片)师引导想象:你的脑海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示例:秋雨蒙蒙,绵绵不绝,夜色渐浓。王昌龄和辛渐来到江边,抬眼望去,江面雨雾弥漫,凄清静谧。
④师小结: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沁透在两个离人的心头。
⑤师指名朗读诗句,引导读出自己的体会。
(5)学习诗句“平明送客楚山孤”。
①师指名读诗句,引导:你又从这句诗中读出了什么?
示例:从“平明”,即天刚刚亮,可以看出诗人和朋友很早就出门了,也许他们彻夜未眠。“孤”字直接写出了作者的心情。(板书:楚山孤)
②师指名读,要求读出自己的理解。
③师引导生继续看图:这又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示例:诗人和朋友来到江边,依依惜别。远处的山,好像也见证着这惜别的情景。
④师相机引导:在作者的眼里,孤独的不仅仅是楚山,孤独的还有诗人的内心。(板书:孤独)
⑤师指导:让我们带着无限的离愁再来齐读这两句诗。(师指名读后全班齐读)
(6)学习诗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①师引导:王昌龄会和朋友说些什么呢?
②师指名读第3、4句诗。
③师引导朗读:诗人特意从江宁送朋友到吴地润州,然而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此时,诗人站在江边,只觉一夜秋雨,寒意连连,江中远山,孤傲耸峙,离愁别绪,溢满心头。诗人想到朋友马上就会到洛阳,会见到自己洛阳的亲友,诗人就想让朋友告诉亲友……
④生齐读第3、4句诗。
⑤师引导想象:好友辛渐就要回去,即将见到家乡的亲友,猜想一下,王昌龄的家乡可能会有哪些亲友?这些亲友见到辛渐后可能会问些什么?
⑥生交流。
⑦师引导朗读:王昌龄想让友人告诉亲友什么?这些王昌龄都想到了,但是他在送别辛渐时只有一句嘱托的话——
⑧生齐读:“一片冰心在玉壶”。(课件出示:一片冰心在玉壶)
⑨师生合作朗读。
(师)当友人问起时,王昌龄会豪迈地说——(生)“一片冰心在玉壶。”
(师)当结发的妻子问起时,王昌龄还会深情地说——(生)“一片冰心在玉壶。”
(师)当年迈的双亲问起时,王昌龄依旧坚定地说——(生)“一片冰心在玉壶。”
师引导理解:冰、玉有什么特点?王昌龄一遍又一遍地在心底呐喊,是想表明什么?
示例:尽管两次被贬,可诗人仍然坚定自己的信念,仍然不改变自己冰清玉洁的高尚品质。
(板书:顽强纯洁清廉正直)
3.总结全诗,领悟写法。
(1)(课件出示全诗)师引导:让我们再次走进这首诗,走进王昌龄,齐读整首诗。
(2)有感情地朗读。送别诗,送别的是朋友,表达的是真情,表白的是自己,这也是送别诗的魅力。越读越能看出诗中的别样的意境,越读越能感受到诗人的情谊深远。(生再自由读)
(3)生自由读后师指名读。
(4)师小结:秋雨绵绵,江水悠悠,寒意阵阵,两个夜行的人,他们是即将分别的朋友。天还未明,早起的两人依依惜别,远处的楚山见证着一切。这寒雨,这孤山,是分别的离愁,更是诗人的心声呀——无论多少凄风冷雨,诗人内心都坚如磐石,纵然孤身一人,也冰清玉洁。果真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别具匠心啊。
4.默写古诗。
5.拓展练习。收集送别诗,体会诗中表达的情感。
【设计意图】古诗教学是训练学生语言、活跃学生思维的有效方式。在教学中,要始终做到:诵读是原则,理解是基础,感悟是目标。从读诗题知作者到读诗句知诗意,再到读诗境知诗情,从整体感知,创设情境,体会诗意,渲染意境,从而体会诗情画意,感受古诗魅力。
▶板书设计
第2课时
《塞下曲》
▶课时目标
1.读准多音字“单”;会写“雁”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塞下曲》,背诵古诗。
3.读懂《塞下曲》,读出画面,读懂诗意。了解诗中所描写的将士雪夜追敌的情景,感受诗人对将士不畏艰辛、英勇无畏的气概的赞美之情。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复习导入,温故知新
1.复习导入。
(1)师:我们已经学习了一首流传千古的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谁来背一背?(师指名背诵)
(2)你觉得这首送别诗与你熟悉的其他送别诗表达的情感一样吗?(生交流)
(3)师引导:在学习《芙蓉楼送辛渐》时,我们了解到王昌龄是边塞诗人。其实,唐诗按照内容进行分类,有:送别诗、田园诗、思乡诗、边塞诗等。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边塞诗。(板书:边塞诗)
(4)初步了解边塞诗。
①课件出示资料。
②师:快速浏览资料,你从中获得了哪些信息?(生自由交流)
2.板题读题。
(1)课件出示诗题。
(2)师指名读诗题。
【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是学生需要养成的学习习惯。由复习旧知识来引入新课,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瞻前顾后”,进行牵引联想。
板块二
初读古诗,识记生字
1.初读古诗。
(1)课件出示古诗。
(2)生自由朗读,读通、读顺古诗,读的时候注意字的读音,反复多读几遍,读正确,读熟。
(3)师检查生读书情况,适时引导读;小组竞读,读通、读顺每句诗;同桌互读,互相指正;师指名读出诗的节奏。
2.学习要求会认、会写的字。
(1)课件出示要求认识的字。
①师指名读词语,强调:“单”是多音字,单于的“单”读“chán
”。
②师指名读文中“单于”的注释,全班齐读词语。
(2)指导书写。师重点指导“雁”字的书写。
①生小声认读,师引导:从字形的角度观察,要记住这个字,难吗?你有什么好方法?
②生交流。
课件出示:,雁,一种候鸟。
=
(“人”字形)+
(鸟),表示以“人”字队形飞行的鸟群。
造字本义:名词,一种习惯以“人”字形迁徙的大型候鸟。
③师:关于“雁”字的资料,对你识记这个字有什么帮助?
④示例:我记住了大雁是以“人”字形队伍飞行的鸟群,所以写的时候记住有两个“单人旁”。
⑤区分“雁”和“燕”。师引导:怎样区分“雁”和“燕”。
⑥课件出示“燕”字的演变过程。
课件出示:
燕,甲骨文像一种翅膀尖长、尾巴剪形的候鸟。造字本义:一种喜欢在民居筑巢的候鸟。
⑦师引导:对照“燕”字和“雁”字的资料,想想怎样区分这两个字。
⑧师指导书写“雁”:观察“雁”字在田字格里的占位,然后描红、书写。
【设计意图】初读诗文,引导学生自己读、听同学读、小组读、同桌互读等,避免了初读只停留在形式的弊端。教学要求会认、会写字时,将学生特别容易写错的同音字引入,用课件资料呈现,让学生知道写字要结合字的起源和意思。
板块三
品读诗文,入情入境
1.初读了解大意、了解作者。
(1)课件出示诗题:《塞下曲》。
(2)师指名读诗题,适时引导:你从诗题中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还有哪些疑问呢?在提出自己的疑问之前,可以看看文中的注释,看看能解决你的哪些疑问,你还有其他疑问吗?
(3)师适时讲解:“塞”是边界的意思。《塞下曲》是边界上的歌曲,是唐代的一种歌曲名称,内容大都描写边疆的战斗生活。
(4)课件出示资料,了解作者。
①师引导:了解作者,对我们学习古诗、读懂古诗也有很大的帮助。
②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
卢纶:曾经参过军,他写的有关军队生活的诗歌,内容充实,富有生气。
③师指名读,思考:这则资料中哪个信息给你印象最深?
④生自由交流。
⑤师简介:卢纶的《塞下曲》组诗共有六首,这里选的是第三首。
2.品读,理解诗意。
(1)课件出示古诗。
(2)生自由朗读;师指名读。
(3)理解诗意。
①师引导:静下心来看看课文注释,仔细读读,借助注释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②示例:在这月黑风高的夜晚,敌军偷偷地逃跑,宿雁惊飞。将军发现单于潜逃,要率领轻骑去追击;正准备出发之际,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飘然而至,刹那间弓刀上落满了雪花。
③师引导:谁能用一两句话概括这首诗?
④示例:单于趁着夜色逃跑,将军率领轻骑追赶。
⑤师引导:谁能用两个字概括这首诗的内容?可以借用诗句中的重点字。
⑥示例:前两句写单于要逃跑,我借用诗中的“逃”,后两句写将军要去追逐单于,我就借用诗句中的“逐”。(相机板书:逃、逐)
3.细读诗句,体会诗情。
(1)解读“逃”。
①课件出示第1、2句诗。
②师指名回答:单于是在什么时候逃跑的?(预设:夜晚)(板书:夜)
③师顺势引导:这是一个怎样的夜晚?(预设:夜黑风高,夜深人静)
④师:你能想象单于逃跑时的情景吗?你能用几个词来形容逃跑时的单于吗?
⑤示例:狼狈不堪、惊恐万状。(相机板书:狼狈不堪、惊恐万状)
⑥师指名读,读出单于的惊恐、狼狈。
⑦生齐读。
(2)解读“逐”。
①课件出示第3、4句诗。
②师指名读,引导:将军是如何追捕单于的?(预设:率领轻骑追赶)
③师引导:这一句没有直接写将军是怎样追赶的,具体写了什么呢?
④示例:写了将军正要去追赶时,一场雪飘然而至。
⑤师指名再读,相机引导:你最关注诗中的哪个字?(相机板书:满)
⑥示例:“满”字,“满”字用在这里,写出了突如其来的大雪,天气严寒。
⑦师小结:“满”字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塞外环境恶劣,正是这个“满”字,突显了将士们不畏严寒、英勇无畏的精神品质。(相机板书:环境恶劣、英勇无畏)
⑧师指名读,指导读出对将士的赞美之情。
4.课堂总结。
(1)朗读全诗。
(2)师总结:本诗情景交融,单于是在“月黑雁飞高”的情景下溃逃的,将军是在“大雪满弓刀”的情景下准备追击的。“一逃一追”有力地渲染了紧张的气氛。全诗没有写冒雪追敌的过程,也没有直接写激烈的战斗场面,但留给人们丰富的想象。
5.拓展延伸。
(1)师引导续写古诗:诗读到这里事情却还没有讲完,作者跟我们卖了个关子:将士们最后究竟追到了单于没有?发挥你的想象来写一写。
(2)这首《塞下曲》是通过描述将士雪夜追敌来展示将士英勇无畏的气概的,那么剩下的五首《塞下曲》又写了什么呢?课后请同学们自己找来读一读,互相交流。
【设计意图】《塞下曲》这首诗情景交融。教学时从景入手,由景入情,前两句重点品读“逃”,感受单于惊恐的心情,想象他狼狈的样子;后两句由“逐”入手,感受将士不畏艰险,奋勇追敌的豪迈气概。最后发挥想象续写追敌场面,既弥补了内容的不足,也加深了对诗情的理解。
▶板书设计
第3课时
《墨梅》
▶课时目标
1.认识“砚、乾、坤”3个生字,会写“砚、乾、坤”3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墨梅》,背诵古诗。
3.读懂《墨梅》的诗意,感悟诗情,读出画面,体会诗中梅的特点和品性。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初读,知诗美
1.激趣导课,认识梅花。
(1)欣赏梅花图片。师:这些梅花给你怎样的感受?(课件出示各种梅花图案)
(2)示例:梅园中的各色梅花,或红艳似火,或粉红似霞,或洁白似雪。
(3)师引导回忆赞美梅花的诗句。(相机出示课件)
2.解读《墨梅》,初探特点。
(1)(课件出示墨梅图)师引导:这幅图中的梅花,与我们刚才看的图片有什么不一样?
(2)(生交流)师小结:是的,相传古人因看到月光映梅影于窗纸上,就想到了用浓浓淡淡的水墨来画梅花。这就是——墨梅。
(3)师引导:看了墨梅图,你有什么感受?(生交流)
3.关注诗人,知其品性。
(1)认识诗人。
①课件出示王冕资料。
②师:快速浏览资料,你获得了哪些信息?(生交流)
(2)导入诗文。
①师引入:王冕爱梅,这一天他家洗砚池边的梅树开花了,那淡雅的色彩、宜人的清香让王冕沉醉了,于是他挥墨画下了这么一幅墨梅图。为了使画的意境更加深远,他还在画上题了一首诗。
②课件出示图文。
(3)课件出示诗文,生自由读一读。
4.初读《墨梅》,读出节奏。
(1)生自由朗读,注意多读几遍,要把诗读正确、读流利、读出古诗的节奏。
(2)师检查朗读:指名读,相机正音:砚、乾、坤。
(3)师:诗的第一句里还有一个生字。\[板书:砚(yàn)\]我们知道文房四宝指的是——笔、墨、纸、砚。
(4)师指名读诗中“洗砚池”的注释,引导:你读出了王冕怎样的品质?(预设:勤奋、自励)
(5)师:诗的第4句有一个词——乾坤。(板书:乾坤)(师指名读,引导读)看注释,“乾坤”是什么意思?
(6)师指名读:请一位同学来准确、流利地读一读这首古诗。
(7)师小结:这位同学读得字正腔圆。老师听出你在“我家”后面停顿了,在“洗砚”后面停顿了,你读出了古诗的节奏。通常七言诗都是按照这样“二二三”的方式停顿的,这样就能把古诗的节奏读出来了。
(8)师:看老师的手势,一起来把这首诗有节奏地读一读。(生齐读)
【设计意图】古诗的学习,兴趣是很重要的。从图片入手,让学生有了兴趣;走进作者,了解作者生平,让学生知道理解古诗时要关注作者。初读古诗,教学生按照节奏读,引导学生明白文体特点。同时,在初读时,有意识地让学生借助文中注释,能更快地理解诗句。
板块二
品读,知诗意
1.自读,了解基本意思。
(1)师指导:你能理解哪些字句的意思?哪些地方你还读不懂?做上记号。(生自由朗读)
(2)师引导交流。
2.引导质疑。
(1)师引导:你觉得自己读懂了这首诗吗?
(2)生质疑。
【设计意图】把课堂还给学生,是新的课堂理念。这样做,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自学、合作交流中理解诗的大意,同时引导学生大胆质疑,从而理解诗的内涵。
板块三
再读,知诗味
1.知淡味。
(1)(课件出示墨梅图)师引导:王冕笔下的墨梅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师引导用诗中的词语概括:如果用诗中的词语概括,那就是——淡墨痕。
(3)师指导朗读:画纸上若有若无的淡淡的墨的痕迹,这就是诗中所云的“朵朵花开淡墨痕”。
(4)师指名读,读出淡雅的味道来。(生齐读)
(5)师引导:树上的梅花怒放枝头,可王冕笔下的梅花与众不同。它没有水仙的灵气,没有玫瑰的艳丽,没有牡丹的华贵,只有独属于自己的孤傲、冷清。王冕为何会对淡雅的梅花如此钟爱呢?大家还记得刚才对王冕的介绍吗?他是个怎样的人?
(6)示例:王冕性格孤傲,鄙视权贵,他的诗作多同情人民苦难、谴责豪门权贵、轻视功名利禄。
(7)(课件出示资料,生默读)师引导:读了资料,你觉得王冕是个怎样的人?
课件出示:
l
元朝的达官贵人们千金向他求画,王冕拒绝了。
l
老朋友泰不华举荐他做官,王冕谢绝了。
l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赏识他的才华,决定重用他,王冕选择了退隐山林。
(8)师指名交流。(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
淡泊名利
(9)师小结:王冕的淡泊名利,多像他笔下那淡淡墨痕的朵朵梅花啊!
(10)生齐读:朵朵花开淡墨痕。
2.知清味。
(1)师引导:王冕为什么会把名利看得那么淡呢?或者说王冕看重的又是什么呢?用诗句回答。
(2)生: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3)课件出示诗句。
(4)师引导:自由读这两句诗,静静地想一想,并结合王冕的品性,说说你对这两句诗中的哪些词语又有了新的认识。
(5)生交流。
示例1:“好颜色”不仅指墨梅的素雅清丽,也指作者的淡泊清明。
示例2:“清气”不仅指梅花的淡淡幽香,也指作者的清白正气。
(6)师小结:恬淡开着的梅花,那是王冕自己心声的写照呀!
3.知诗味。
(1)课件出示墨梅图和诗。
(2)引读第1、2句诗。
①师引读:洗砚池头,梅花绽放;画纸之上,淡墨铺陈。(生齐读: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②师引导:这是王冕心中透着淡淡墨香的孤傲的梅花呀!(生再读: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3)合作朗读第3、4句诗。
①师引导:王冕呀,你拒绝了达官贵人,拒绝了朋友,甚至拒绝了赏识你的皇帝,这样便再没有人欣赏你的才华了,你害怕吗?
②师指名读: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③师引导:是的,做自己最重要,做清白正气的自己最重要!
(4)配乐诵读。
①师引导:如今,六百多年过去了,朗朗乾坤留下了王冕的一身正气!
②播放音乐:《梅花三弄》古琴曲。师范读,指名读。
(5)师引导背诵诗句。
4.知手法。
(1)师引导:王冕借梅花的淡雅清香来表达自己的志向,抒发自己的情怀,这种手法叫什么?(板书:托物言志)
(2)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
画梅须具梅气骨,人与梅花一样清。
(3)生齐读。
(4)拓展延伸。
①师引导:古往今来许多文人雅士和王冕一样借梅花来表达自己的情怀。
②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
l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王安石
l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陆游
l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林逋
l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毛泽东
l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王冕
③拓展延伸。师要求生课后收集并背诵赞美梅花的古诗词。
【设计意图】新课标中对于中段古诗教学提出了明确要求:“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会情感。”可见诵读是古诗学习的重要任务。初读,读准字音;再读,读出节奏;品读,读出诗意,悟出诗情。识字、解意、悟情都在诵读中进行,在诵读中巩固,在诵读中体会。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见“状元成才路”系列丛书《创优作业100分》或《状元作业本》对应课时作业。
▶教学反思
古诗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学习古诗,老师要指导学生走进古诗,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意蕴。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讲解背景,补充资料,再现意境,补白续写,激情引读,反复诵读这些方法,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加深了学生的理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思维能力、鉴赏能力都有促进作用。当然,古诗,因其语言凝练、语音动听、内涵丰富、意蕴悠远等特点,类文链接也使它的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诗人要表达的情怀也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我们只有采用多种方法,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其中,才能使诗情画意尽在学生脑海中,才会让古诗的韵律之美、意境之美、形象之美流淌在学生心里。
8*
千年梦圆在今朝
▶教学目标
1.认识“揽、焰”等9个生字。
2.默读课文,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和“梦圆”的经过,激发民族自豪感。
3.尝试运用所学方法,在阅读中体会中国航天人团结合作、默默奉献、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了解我国在航天领域的最新成就。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和“梦圆”的经过,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尝试运用所学方法,在阅读中体会中国航天人团结合作、默默奉献、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了解我国在航天领域的最新成就。
▶教学策略
1.字词教学
本课四字词语较多,要引导学生借助拼音认读,并主动积累。“嫦娥奔月”的“奔”读“bèn”。
2.阅读教学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围绕“为什么千年的飞天梦能在今朝实现”这一问题展开阅读,让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在课文中寻找答案,再组织学生讨论,在讨论中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课文。
3.语言运用
本课按照“提出问题—默读思考—讨论交流”的思路展开教学。首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千年的飞天梦能在今朝实现?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然后出示阅读指导,让学生自读自悟;最后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感受中国航天人勇于探索、坚持不懈、默默奉献、团结合作的科学精神。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一
激情导入,初读课文
1.导入新课。
(1)师导入:这节课我们先来谈论一个话题——提到祖国的航天事业,你会想到什么?
(2)示例:“神舟五号”“神舟六号”“神舟七号”等成功升空,并成功着陆。
(3)播放视频。(“神舟五号”升空视频)
师配音解说:2003年10月15日上午9点,在我国九泉卫星发射中心,随着一声巨响,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飞船被送上太空。这次载人航天飞船飞行实验的成功,向全世界宣告:中国已经成为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一瞬间的改变,一瞬间的飞跃,实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飞天梦想。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实现的那一刻,你内心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4)生交流。
2.板题读题。
(1)师:现在让我们登上时空飞船,沿着时间隧道,一起去了解我国数千年的飞天梦的实现历程。
(2)师板书课题。(板书:千年梦圆在今朝)
(3)师指导读课题:你认为还可以怎样读?
(4)师指名读,指导读出自豪、骄傲、激动等语气。
3.检查预习。
(1)课件出示四字词语。
(2)师指名读,相机正音:“奔”读“bèn”。
(3)生再读归类。
①师引导:你发现这些词语排列的规律了吗?(生交流)
②师指名回答。示例:第一行的词语与传说、想象有关;第二行的词语与现代航天有关。
(4)词语运用。结合课文内容,用其中一个词语说一句话。
(5)积累四字词语。
①全班齐读词语。
②师引导:文中像这样的四字词语还有很多,课后找一找,并摘抄下来。
4.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生用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下列问题。
(2)课件出示自读要求。
课件出示:
l
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l
载人航天梦想是怎样一步步实现的?
(3)交流第一个问题,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出示答案)
(4)交流第二个问题,理清条理。(出示答案)
【设计意图】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最现实、最积极的因素。课前视频、图片及老师饱含激情的配音能让学生情绪高涨,产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饱满的学习热情为提高学习效率提供了基本保证。积累课文中的四字词语,并进行归类,能训练学生抓住重点词概述文本的能力。
板块二
梦圆成功,追根溯源
1.自读感悟,找寻梦圆原因。
(1)师引导:中华民族载人航天梦想为什么能在今朝实现呢?
(2)出示课件。
l
默读课文,思考:为什么千年的飞天梦能在今朝实现?
l
阅读方法:找一找,画一画,在你感受深刻的地方写批注。
(3)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批画。
(4)生汇报交流。
2.交流感悟,了解中国追寻飞天梦的历程。(相机出示课件)
l
在中国的古代,早就流传着“嫦娥奔月”的神话,人飞于天、车走空中的传说,鲲鹏展翅、九天揽月的奇妙想象。(富有激情、想象力)
l
中国明代的官员万户,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试验乘火箭上天的人,他被国际航天史学家公认为人类升空探索的先驱。(勇于探索)
l
数百年来,坚定而执着的炎黄子孙,在实现飞天梦的过程中,遭受了无数失败,付出了惨重代价,但是,始终没有放弃飞离地球的努力。(坚持不懈)
l
毛泽东主席在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之后的第二年——1958年,庄重地表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l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1970年4月24日,寂寞而辽阔的茫茫太空中,第一次响起了中国人的声音,那穿越苍穹的《东方红》乐曲,让海内外华人振奋不已,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够发射卫星的国家。(默默奉献)
l
一百一十多个单位直接承担了研制、建设和发射任务。经过广大科技人员、工人和解放军官兵十余年的不懈努力……(团结合作)
【设计意图】本板块以教师引导为主,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在自我展示中学习知识,体验学习的乐趣。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关注,体现了教师引导者的角色。
板块三
回顾“神五”,点燃激情
1.回顾“神舟五号”升空场面,点燃爱国激情。
(1)师导入:同学们,千年梦圆在今朝。正因为中华民族有理想、有追求、勇于探索、坚持不懈、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决心,更有着默默奉献、团结合作的科学精神,“神舟五号”终于顺利飞上了天。让我们再次回顾那激动人心的时刻。
(2)播放“神舟五号”升空视频,激发民族自豪感。
①师播放视频并配音朗读。
课件出示:
2003年10月15日早晨9时,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随着一声震耳欲聋的巨响,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飞船被送上太空。火箭宛若一条蜿蜒的巨龙,划过一道绚丽的曲线,瞬间便消失在了苍穹之中。
②师引导:看了这段视频,你有什么感受?
③示例:激动、自豪、喜悦……(师指名读,相机指导生读出自己的感受)
(3)读杨利伟下飞船后接受采访时说的三句话,读出敬意。
①师引导:让我们一起聆听来自太空的声音!
②音频出示杨利伟下飞船后接受采访时说的三句话。
③师指名读,并引导:你认为英雄的声音应该是怎样的?
预设:洪亮的、铿锵有力的、激动的、自豪的……
(要求生交流后读出自豪的感受)
④师指导朗读:让我们怀着对航天人的崇高敬意齐读这三句话。
2.学习第7自然段,感受辉煌。
(1)师引导:中国已经成为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继“神舟五号”之后,中国的航天事业又有哪些喜讯呢?请自由读第7自然段,找到答案。
(2)生自由读第7自然段,边读边思考。
(3)生汇报交流。
(4)根据生交流相机出示答案。
3.展示查找的航天新成就图片。
(1)师述:近年来,我国航天的新成就远远不止这些。
(2)师依次展示“神舟六号”“神舟七号”“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神舟十一号”的相关图片。
(3)师引导:你还知道我国在航天领域的哪些最新成就?
(4)随机展示学生查找的图片及文字资料。
4.再读课题,升华情感。
师:“千年梦圆在今朝”,这样美丽而又辉煌的成果,怎能不让富有激情与魄力的中华民族高兴、自豪、欢欣鼓舞呢?让我们再一次有感情地读课题。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让我们激动地告诉全世界——(生)千年梦圆在今朝。
(师)让我们自豪地告诉全世界——(生)千年梦圆在今朝。
(师)让我们骄傲地告诉全世界——(生)千年梦圆在今朝。
5.课堂总结。
师:千年的飞天梦圆在今朝,但更高更远的飞天梦却缘起今朝。同学们,就让我们满怀激情,满怀感恩,踏上圆梦之路吧!老师会为你们明天的精彩表现而喝彩!
【设计意图】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归整体,是阅读教学的基本流程。学生再次朗读课题,会将自读后的感受以及课堂学习的感受融入其中,获得思想的启迪。这样教学,不仅让学生感受飞船发射的壮观场面,而且给学生传达了两个信息:一是我国的航天技术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二是祖国未来的发展要靠年轻一代。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见“状元成才路”系列丛书《创优作业100分》或《状元作业本》对应课时作业。
▶教学反思
1.借助多样化多媒体手段教学。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授课时,我借用视频播放、图片展示、音频播放等多种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朗读形式多样化。
3.部编古诗三首17教案 篇三
名
石灰吟
教师姓名
学科(版本)
年
级
六年级
教学目标
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石灰的特点,体会作者“要留清白在人间”志向。
学习目标
我能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要留清白在人间”志向。
教学重点
了解诗句托物言志的特点。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要留清白在人间”志向。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运用及设计意图
一、导入课题,初读古诗
1、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流传千古的诗——《石灰吟》。读题。吟,是古诗的一种形式,如我们学过的《游子吟》、《暮江吟》。
读题
2、回顾我们学古诗常用的方法是什么?(知诗人
明诗意
悟诗人)
生思考、回答
回顾就知,用学法。
3、这首诗的作者是——(明朝的于谦)(出示简介)(从主要事迹中初步感受他是一个爱国爱民的人)
4、请同学们自由放声朗读古诗,读四遍。前两遍,读准字音。后两遍,要读出诗歌的节奏,最好读出点诗的韵味来。
5.多种形式读:指名读。自由读。指导读出诗的节奏。
齐读课题
自渎古诗
通过信息平台出示图片,让学生了解作者生平,为后面的“托物言志”埋下伏笔。
借助电子课本,指导学生有节奏地朗读,并用画笔功能标注小节线。
二、了解石灰,理解诗意
1、普普通通的石灰,到底有什么独特之处,使于谦为它写下这首诗呢?请同学们听一段介绍。(出示:石灰的自述)
静听、思考
利用信息技术语音功能,播放音频,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石灰的一生,从而让学生指导作者为什么要借“石灰”来言志。
2、这首诗用什么修辞手法来写的?(体会拟人写法的作用)
3、理解“只等闲”的意思。
4、这首诗字字明白如话,同学们大概都理解这首诗的意思了吧?(指名说诗意)
思考回答
用聚光灯功能,理解关键词。
三、联系生平,感悟诗情
(一)结合故事,明志向。
过渡:我们深入地读诗,就要从读诗句到读诗人。现在,我要讲于谦小时候的一个故事。
1.讲述背景:
2.于谦从小就决心做文天祥这样的人。正因如此,他在少年时代就写下了《石灰吟》,抒发自己的志向,读——
(二)结合资料,悟“清白”
成年后,他有怎样的人生际遇呢?请同学们拿出资料。
1、出示资料:
过渡:于谦是选择像其他大臣一样苟且偷生呢?还是誓死保卫国家?
1、再读古诗,于谦的情感有了什么变化?那个词看出他已做出决定?(全不怕)
2、他真的什么都不怕吗?(他不怕什么?怕什么?)联系后面的句子,体会“清白”。
3、于谦也是这么想,读——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1、出示资料:
此时,如果你是于谦,你会怎么想呢?你会为当初的决定而后悔吗?(组织学生交流)
在狱中,于谦想到奸臣当道,想到自己所做的一切,他问心无愧,他想到了《石灰吟》,便在在狱中仰天长叹——(指名朗读)
阅读、讨论、交流、诵读
阅读、讨论、交流、诵读
屏幕出示文段,让学生阅读作者的背景,更进一步了解诗人的“志”。
资料的展示,更能让学生能感悟出诗情。
四、初识“托物言志”
再读《石灰吟》,你觉得这诗人仅仅是在赞美石灰吗?石灰与诗人有什么相似之处?
思考、回答
五、拓展咏物诗,体会“托物言志”的特点
1、在文学史上,还有一些咏物诗,正如《石灰吟》那样,表达了诗人的志向。我们再来读两首,体会这类诗歌“托物言志”的特点。
【出示】《墨梅》《竹石》(指名读)
小结:梅兰竹菊被称花中“四君子”,往往代表着人们高洁的品格。课后大家也可以找找这样的咏物诗来读一读。
2.串读三首诗
【出示】《石灰吟》
这三首诗中还有许多奥秘。自由读一读,从诗句中,你有什么发现?
3.哪句诗表明了作者的志向?我们把三首诗读成三句诗。
4.总结:如果这节课,《石灰吟》这首诗,于谦这个人,让你深深读懂了两个字,让你永远难忘两个字,那么,这两个字是——清白,清白是于谦之志,清白是立身之本,清白是民族之魂!让我们把这首《石灰吟》,读进自己心里!(全体起立背)
比较、自渎、感悟
通过信息平台出示图片、文段,通过三篇“托物言志”诗,找出“托物言志”诗的特点。
板书:
石灰吟
知诗人
(托物言志)
明诗意
清白
悟诗情
教学反思:
这课的基本教学思路是:解诗题——诵诗文——明诗意——知诗人—悟诗情——链诗篇。
六环节中,解诗题紧抓了“吟”一字,由吟入手,引入诗文,不仅复习了旧有的《游子吟》,又学习了1种新的古诗形式,学生学习轻松愉快。
解释诗意过程中,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石灰的炼制过程,再让学生用诗中的话说石灰的经历,继续思考,再用四字词概括石灰由石到灰的过程。这种思路,由粗到细,由宽到窄,让学生三次走进石灰、了解石灰,从而理解了诗文的意思。其实这种教学思路是在最传统的解词、释义、串句屡遭失败后,集大家智慧而成的。我现在明白了“斟酌”、“推敲”2个词的含义。
领悟诗情,需要有1个步步深入的过程。起初,我的设计很肤浅,没有真正意义上深入文本,深入于谦,有点华而不实。后来得到年级老师的点拨让我懂了,成功的课既要实在,又要技巧。我把诗人背景资料做了很大的修改,让资料成为学生感情升华的根本,由石灰迁移到了于谦,由物及人,借物喻人,分2个层次领悟了诗情。让学生懂得了于谦的粉身碎骨与永留清白。
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互动的过程,相信学生,给予学生思考发言的空间,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沉稳的倾听,恰当地评价,让课堂充满生机,学生学得踏实,学得快乐。这点,也是我正在学习和继续学习的主要内容。
4.部编古诗三首17教案 篇四
第一课时
1.默写古诗《山行》。
2.根据诗意写诗句。
(1)深秋时节,山间有一条小路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2)在山林深处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3)我停下车子不走,是因为我喜欢这夕阳照耀下的枫树林。(4)被秋霜打过的枫叶比春天的鲜花还要红艳。
第二课时
1.写出自己对加点字词的理解。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2.用自己的话写出《赠刘景文》这首诗的意思。
第三课时
【部编版】2018年三年级语文上册配套课时练习含答案
1.写出自己对加点字词的理解。
夜书所见
(宋代)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2.用自己的话写出《夜书所见》这首诗的意思。
【部编版】2018年三年级语文上册配套课时练习含答案
参考答案 第一课时
1.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2.(1)远上寒山石径斜(2)白云生处有人家(3)停车坐爱枫林晚(4)霜叶红于二月花
第二课时
1.(1)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
(2)擎:举,向上托。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3)菊残:菊花凋谢。
(4)傲霜:不怕霜动寒冷,坚强不屈。
(5)君:原指古代君王,后泛指对男子的敬称,您。
(6)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2.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第三课时
1.(1)萧萧:风声。梧:梧桐树。(2)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3)挑:捉。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叫蛐蛐儿。(4)篱落:篱笆。
【部编古诗三首17教案】推荐阅读:
4.古诗三首(优质教案)07-26
小学语文五年级古诗三首教案11-01
五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教案设计11-09
12《古诗三首》教学设计之四-教学教案07-31
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 12.古诗二首(优质教案)教学设计06-29
古诗三首107-30
古诗三首望10-21
《古诗三首》忆江南08-02